新黑马阅读教学大纲

2024-04-25

新黑马阅读教学大纲(精选6篇)

篇1:新黑马阅读教学大纲

有亲情的地方

在所罗门时代,有一对兄弟,他们收割锡(xī)安山地里的麦子。一天晚上,在月光的笼罩下,哥哥割取了几捆自己的麦子,放在他弟弟的地里,自言自语地说:“我弟弟有7个孩子。他有这么多人要喂养,我应该送一些收成给他。”他回家了。

过了不久,弟弟从家里溜了出来,收割了几捆他的麦子,搬到他哥哥的地里,自言自语地说:“我哥哥只有一个人,没有人帮他收麦子。因此我要与他分享我的一些麦子。”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两兄弟吃惊地发现,自己的麦子仍和原来一样多!第二天晚上,他们仍然善意地给对方麦子,醒来仍然发现他们各自的麦子没有减少。

到了第三天晚上,当他们往对方的地里搬送麦子时碰上了。他们紧紧地拥抱对方,为各自的好意感动得流下了快乐的眼泪。

所罗门听说了他们的兄弟之爱后,在那个充满手足情的地方建起了以色列神殿(diàn)。

感悟评赏

这对兄弟,时刻想着对方的困难,不存私心,不求回报。

当兄弟俩得知是各自互送麦子时,便“紧紧地拥抱对方,为各自的好意感动得流下了快乐的眼泪”。这种手足情义是多么值得赞颂,多么令人钦佩啊!

是呀,亲情是可贵的,我们在亲人中要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幸福和快乐时刻相随在身边。

探究阅读

1.按要求填空。

“善”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善”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善良;慈善②友好;和好③擅长④熟悉⑤善行;善事(跟“恶”相对)“善意”应取第()种解释。

2.按要求写词语。

(1)写出近义词。

吃惊——仍然——善意—— ①

(2)写出反义词。

减少——善——快乐——

3.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情()捆()抱()惊()

清()困()炮()晾()

4.通过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1)自言自语:

(2)笼罩:

(3)仍然:

5.本文中有—句景物描写,请你找出来,并说明它的作用。

6.哥哥为什么要割几捆麦子放在弟弟的地里?用原文回答。

7.弟弟把自己的麦子送到哥哥的地里时是怎样想的?用原文回答。

8.“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两兄弟吃惊地发现,自己的麦子仍和原来一样多!”这时兄弟俩会怎样想?

9.所罗门为什么在那里建起了神殿?

最贵的项链

店主站在柜台后面,百无聊(liáo)赖(lài)①地望着窗外。一个小女孩走过来,整张脸都贴在了橱(chú)窗上,出神地盯着那条蓝宝石项链(liàn)看。

她说:“我想买给我姐姐。您能包装得漂亮一点吗?”店主狐疑②地打量着小女孩,说;“你有多少钱?”

小女孩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帕,小心翼(yì)翼地解开所有的结,然后摊在柜台上,兴奋地说:“这些可以吗?”她拿出来的不过是几枚硬币而已。她说:“今天是姐姐的生日,我想把它当做礼物送给她。自从妈妈去世以后,她就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我相信她一定会喜欢这条项链的,因为项链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一样。”

店主拿出了那条项链,装在一个小盒子里,用一张漂亮的红色包装纸包好,还在上面系了一条绿色的丝带。他对小女孩说:“拿去吧,小心点。”小女孩满心欢喜,连蹦带跳地回家了。

在这一天的工作快要结束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她把已经打开的礼品盒放在柜台上,问道:“这条项链是从这里买的吗?多少钱?”

“本店商品的价格是卖主和顾客之间的秘密。”

姑娘说:“我妹妹只有几枚硬币,这条宝石项链却货真价实。她买不起的。”

店主接过盒子,精心将包装重新包好,系上丝带,又递给了姑娘:“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格,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

感悟评赏

纯真、善良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文中小姑娘的心意感动了店主的心,以

一颗充满真情的心,得到了那条蓝宝石项链。读后,不觉让人动情,与之产生共鸣。文章描写细腻,如写小女孩付钱的动作时用了“掏出”、“解开”、“摊”等一系列的动词;文章还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故事情节,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生动。

探究阅读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在其后面的括号里打“√”,然后再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漂亮piào()piāo().

兴奋xīng()xìng().

系上jì()xì().

一切qiâ()qiē().

2.“欢喜”这个词是由“欢”和“喜”两个近义宇组成的。下面三组词语中,完全由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一项是()

A.包装蹦跳醒悟思索B.买卖秘密磨蹭付出

C.懊丧东西来回考虑D.姑娘照顾摊开打量

3.“这条项链是从这里买的吗?多少钱?”这句话属于()

A.陈述句B.反问句C.感叹句D.疑问句

4.根据拼音填词语。

(1)店主站在柜台后面,bǎi wú liáo lài向()地望着窗外。

(2)小女孩从口袋里面掏出一个手帕,xiǎo xīn yì yì()地解开所有的结。

(3)小女孩满心欢喜,lián bâng dài tiào()地回家了。

5.小女孩坚信姐姐—定会喜欢项链,她这么说的理由是()

A.姐姐曾经悄悄告诉过她,这条项链她十分喜欢。

B.小女孩在姐姐的日记里发现了这个小秘密。

C.这条项链的颜色跟姐姐的眼睛一样。

D.姐姐佩戴上这条项链,会更加漂亮。

6.用“——”画出描写小女孩掏钱动作的句子。

7.店主为什么会廉价把项链卖给小女孩?

8.小女孩的姐姐为什么要退回那条项链?

9.小女孩为什么要给姐姐送那条蓝宝石项链?

10.你认为文中姐姐的做法傻吗?

孝顺的儿子

曾经有一个珠宝商,他以具有许多优秀的品质而著(zhù)称。有一天,几个犹太老人来找他,他们想买一些宝石,准备镶(xiāng)在他们职位最高的教士的袍(páo)子上。

他们说出了自己想要的宝石,并给出了一个合理的价格,但是这位珠宝商回答说不能给他们看那些宝石,并让他们过些时候再来。

但是这些老人不想再耽(dān)搁时间,他们认为这个珠宝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价格,于是老人们给出了双倍的价钱,之后又给出了三倍的价钱,但这个珠宝商还是拒绝了,于是这些老人们怒气冲冲地离开了。

几小时后,珠宝商找到他们,把宝石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于是给出了他们刚刚给出的最高价,但是珠宝商说:“我只要你们今天早晨给出的那个合理的价格。”

老人们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你那时候不和我们做这一笔生意呢?”“你们来的时候,”珠宝商说,“我的父亲正拿着保存宝石的柜子的钥匙,当时他正在睡觉,我要给你们看宝石的话就不得不叫醒他。”

“在他这样的年龄,多唾上一小时对他很有好处。所以即使给我全世界的金钱,我也要先考虑我的父亲,我不能打扰(rǎo)他休息。”

这些老人被他的话感动了,他们轻拍着珠宝商的头说道:“爱你的父亲和母亲,有一天你的孩子也会像你爱你的父亲一样爱你、尊敬你。主会保佑(yîu)你的。”

感悟评赏

商人经商的目的就星赚钱,可当几位犹太老人给出相当于合理价格三倍的高价钱时,这个珠宝商还是拒绝了。原来珠宝商怕影响父亲休息。多么感人的亲情,让我们大声为这么一个孝顺的儿子喝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为你付出辛劳的父母呢?爱你的父母吧,有一天,你的孩子也会像你爱你的父母一样爱你、尊敬你!

探究阅读

1.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读音,并打“√”。

著称.chēng()chân()

睡觉.juã()jiào()

打扰.rǎo()yǎo()

钥匙.shi()chí()

2.组宇小魔术。例:经-纟+车——>轻(轻重)

袍- 衤 + 氵——>()

宝- 宀 +——>()

袍-+——>()

3.找伙伴,把可搭配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优秀的价格提高时间

合理的儿子耽搁休息

孝顺的品质打扰价格

4.按要求转换句子。

这些老人铰他的话感动了。

(1)改成带“把”字的句子:

(2)改成不带“桩”和“把”的句子:

5.几个犹大老人想买一些宝石,准备用来()

A.镶在他们自己的袍子上。

B.镶在所有教士的袍子上。

C.镶在他们职位最高的教士的袍子上。

D.送给珠宝商的父亲镶在袍子上。

6.面对珠宝商的拒绝,老人们都产生了哪些想法?他们又是怎么做的?

7.读了这个故事,有小朋友认为,珠宝商算得上是个孝顺的儿子;但也有小朋友觉得珠宝商开始伤害了几位买宝石老人的心,应该受到批评。你觉得谁说得有理?为什么?

8.几个小时后,珠宝商又是怎么和老人们完成那笔交易的?

9.在金钱和老父亲面前,珠宝商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对他的这种行为,你如何评价?

篇2:开创阅读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阅读观念,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效果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 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阅读优秀作品, 让学生感悟生活, 体会人间的真、善、美, 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 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 改革阅读教学方法, 创新阅读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弊端逼着我们改革阅读教学

学好语文能令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和社会生活中受益无穷, 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学好语文, 应该从阅读教学开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小学到中学, 学生学了9年语文, 却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能力很低下, 不爱读书, 更不会读书, 这显然与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有很大关系。师生沉溺于应试教育的泥潭, 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 再加上老师肢解性的讲析使文章丧失了整体的美感, 使本应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丧失了活力和魅力, 学生自然兴味索然。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硬着头皮学会老师布置的课内知识, 已经深感痛苦, 又怎么可能去主动拓宽阅读面, 接受更多新知识呢?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下, 一旦离开课堂, 基本就告别了“阅读”这种最快最好的获取知识的方法, 变得不会阅读了。鉴于此, 确立全新的阅读观念势在必行。

二、确立全新阅读观念时改革阅读教学的关键

阅读是学习的最基本行为, 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因此, 阅读教学是否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不仅仅是学生能否上好语文课, 而且关系到会不会学习、是否很好地学习其他知识的问题,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种学习能力培养的大问题。所以, 建立全新的阅读观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阅读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日积月累的过程, 要尽量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 要通过事实让学生认识到增加阅读量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多阅读, 提高阅读效果和质量。这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 注重阅读观念的培养, 注重自由宽松的阅读环境的创设, 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阅读方法上要科学指导, 放手让学生读, 以读促讲, 以读生情。当然, 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上, 还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提出阅读要求和阅读内容。这样, 才能让学生有的放矢, 既达到自由阅读的效果, 又学会必须的知识。

三、培养阅读习惯, 教给阅读的方法

语文教师应当给学生留足、留够自由阅读的时间, 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重点从阅读习惯的培养开始,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指导过程中, 可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才能收到奇特的效果。阅读的方法主要有:一是顺读, 即循序渐进, 从开头读到结尾, 是相对于跳跃阅读而言的。二是选读, 即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 有选择的挑选片段章节阅读。三是复读, 即根据需要重复阅读, 突出“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有助于在复读中得到新的体会和新的收获。四是默读, 即不出声音的阅读, 有助于理解阅读的内容。五是诵读, 即朗读。朗读可以淋漓尽致地体验作品的感情色彩。六是抄读, 抄读需要一定的时间条件, 有较强的针对性, 就是把认为优美的、重要的片段、句子抄录下来, 以备再读或查阅。七是精读, 即认真、详细、精确地阅读。阅读时按照一定的顺序, 从头到尾, 逐字、逐句地阅读, 不仅要弄清文章中的字、词、句、段篇的含义, 领会字里行间的深层意思, 掌握段意, 还要理解作者的思路, 掌握全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类似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八是浏览阅读, 即大略地看看, 或随便翻翻。如阅读报刊时, 大致看一看, 了解一下。其次, 还有略读 (粗读和泛读) 和速读。阅读的方法很多, 至于运用哪种方法阅读, 要结合实际情况, 有选择地采用各种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四、培养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持续动力。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来自于学生的自身养成, 二是来自于语文教师精彩的课堂引领和点拨。教师引领和点拨的艺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如帮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书目阅读;阅读中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积极创设学生乐于表达的机会和平台。总之, 要因势利导, 利用学生的特点和爱好, 引发学生兴趣点, 让学生自主阅读, 感知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中寻求读书的快乐和体验。

语文教师课堂阅读指导的重心应当从课文讲解转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 或朗读某些名著中的一些精彩段落或片断, 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在报纸、杂志上搜寻、摘抄优秀的文章, 然后在教室张贴交流、评比;让学生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作文;教师简要点评;通过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都会收到好的效果。

五、积极拓宽课外阅读的渠道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 在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开阔学生眼界、丰富阅读内容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室 (馆) 、报刊亭, 通过开放、延长借阅时间、有奖阅读和读书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遨游书海, 拓展阅读视野, 提高阅读效果。例如, 要求学生自愿自费订阅阅读书报, 供课外自由阅读;在教室创办“读书角”, 开展“好书大家读”读书活动, 组织读书比赛; 把《语文学习》《演讲与口才》《语文天地》等阅读资料带到教室, 营造阅读的氛围。

总之,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将阅读训练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 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 放手让学生在阅读的海洋中自由徜徉, 汲取营养, 努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添趣增效。

参考文献

[1]赵建林.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10) .

[2]涂党晔.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0) .

篇3:“黑马”李河君晋升内地新首富

截至27日收盘,汉能薄膜暴涨10.36%,收报3.73元,总市值达1552.93亿港币,这其中,李河君占股90%以上,加上汉能水电资产和其他地产及能源资产,李河君的身价起码抬高至2000亿元左右。这个数字足以使其一举超越马云,重登中国首富宝座。

虽然阿里巴巴的市值高达2600亿美元,远超汉能,但由于马云仅在阿里巴巴和另一块未上市资产“蚂蚁金服”中占股7.8%,汉能薄膜股价几轮大涨之后,马云的个人资产不敌李河君。

相比马云和阿里巴巴,王健林和万达等,听过李河君和汉能集团大名的人并不多,也只有在能源界圈子里面,李河君及其汉能集团的名字才比较响亮。

虽然大家对李河君了解不多,但李河君对于“首富”席位并不算陌生。去年,李河君以870亿元的身家首次登顶“2014《新财富》500富人榜”,被称为近年富人榜上最大的一匹“黑马”。当时就有报道称,“在近十年的低调潜行后,李河君持股97.57%的汉能控股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提供商,业务横跨水电、光伏、风电等领域。”

但事实是,李河君和低调一词从来不搭边。放出“豪言”已是习惯成自然。

2009年,一向游离在公众视野之外的李河君突然高调宣布进入光伏行业。此后,便开始不厌其烦地讲述汉能集团宏大的太阳能光伏野心。

“未来十年薄膜技术必将取代多晶硅光伏电池”这个豪言就是“薄膜代言人”李河君喊出来的,而他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推广薄膜太阳能——“太阳能领域的下一个重大突破”、“成为中国最大薄膜制造商”都出自他之口。薄膜电池具有重量轻、厚度薄、可弯曲、易携带,薄膜发电无污染、低耗能、应用范围广泛等优点。与此同时,薄膜组件价格又相对昂贵、低效,比起主流晶体硅电池技术来难以图利。

虽然汉能在太阳能领域的玩法,让很多业内人士看不懂,很多著名光伏企业的高管对汉能的做法公开表示不满。但这并不影响李河君在光伏领域的布局,之前同宜家在全球合作,最近汉能又高调宣布同特斯拉展开合作,还赞助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世锦赛,这样的营销方法着实赚足了眼球,而且效费比也很高,效果堪比英利赞助世界杯。

事实上,在汉能集团高歌猛进布局光伏产业的同时,其在国内新疆吐鲁番、江西宜春等地的光伏项目还处在尚未投产的状态。对于汉能集团“一基两翼”业务的投资和盈利状况,也仅能从汉能集团方面给出的公开信息管窥一二。而汉能集团让人捉摸不透的股权抵押和媒体曝光信息,更给这个光伏大鳄的真实财富添加了一丝神秘色彩。

李河君曾为汉能设定了终极目标:产能10GW;短期目标则是2012年实现3GW,“灭了英利”、“成为中国最大薄膜制造商。

篇4: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

1 了解阅读

1.1 阅读的三要素

在讨论阅读“怎样教”之前,更必要先了解阅读“是什么”。每位语言学习者和教授者都有对阅读定义的不同理解。但无论理解如何,阅读的过程脱离不了三个要素:“读者已有知识”、“书面信息”和“阅读背景(目的)”。美国的学者安东尼[3]在1993年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这三个要素动态交流产生意义的过程。

1.2 阅读的模式

专家普遍认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有三种模式存在:“至上而下”、“至下而上”和“交互式”。

在“至上而下”的模式中,阅读者把自身先前的知识和经验带入文本中进行判断,然后他们继续阅读文本来确认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在“至下而上”的模式中,阅读者会专注文本中的字、词、句和篇章结构,通过这种方式来构建和理解文本意义。在这一模式中阅读者不会把文本意义关联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中。

通过阅读三要素来解释:“至上而下”模式就是从“读者已有知识”到“书面信息”的过程,“至下而上”模式则是一个刚刚相反的过程。

而“交互式”指的是前两种阅读模式都出现在阅读的过程中。“交互式”应该是阅读者经历得最多的一种阅读模式。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应具有适当的词汇量、良好的句法和语法基础并通过它们来理解文本,同时还会不断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推断文本的内容。

1.3 影响二语阅读的因素

前文只是讨论了母语阅读的一些特性,二语阅读更加复杂,根据葛莱布[4]的观点,总的来说有以下一些因素可以影响到第二语言阅读:

1.3.1 认知发展阶段

阅读者的年龄不同,那么他们的二语阅读能力也会不同:10岁的阅读者和20岁的阅读者同时阅读一本英文小说,即使他们的词汇量相差无几,英语学习时间也差不多,他们对小说的理解也会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来自于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成熟度存在差异,他们对阅读策略的采取也不同。

1.3.2 第一语言阅读能力

有着更高第一语言水平的阅读者更具有一种能力可以把他们第一语言的阅读技巧传递给第二语言阅读能力。

1.3.3 第一语言元认知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指的是对母语语言结构、语法、句法的认知。那些能更好掌握自己母语规则的语言学习者就更有能力完善和改进其在二语阅读时的过程。

1.3.4 第二语言能力

第二语言能力强的阅读者,其二语阅读能力相应更强。

1.3.5 第一与第二语言的水平差异

如果第一与第二语言水平差距越大,阅读者就越难达到更高的二语阅读水平。

1.3.6 文化取向

会影响到二语阅读的文化取向有:对文本和阅读目的的态度、在第一语言中使用的阅读技巧和策略的种类、对阅读过程的信仰(如参考文献的使用、阅读中的记忆、阅读理解的本质属性)、对于文本种类的划分、所在文化的历史背景知识等等。

2 阅读课的设计原则

新加坡学者法维尔[5]在《计划一堂阅读课》一书中指出:如何使阅读课高效、有趣、与学生有关联是外语教师的一个重要关注点。结合上文对阅读和二语阅读本质属性的分析,对比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同时借鉴另一位学者理查德[6]所提出的一些建议,一堂新模式的阅读课可以遵从以下一些原则(部分原则以《新视野大学英语》[7]的课文为例)。

2.1 材料要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内容有趣的阅读材料可以使一堂阅读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英语阅读课还是以指定教材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英语教师对教学材料的选择权。但老师们就真的一点发挥的余地都没有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随着现代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在课堂上的应用,英语教师可以在阅读课堂上加入很多和课文有关的补充材料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比如外语教学与研究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2》的第三单元B部分的课文节选的是美籍华裔作家唐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的一个篇章,老师可以在网上搜索下载根据《喜福会》改编的同名电影,然后给学生播放课文所讲述的那个片段,再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2.2 主要课堂活动:阅读

有些老师习惯于在课堂上谈论阅读,但是这些老师很少真正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从事阅读活动。事实是:在阅读课上,老师应该真正让学生去练习“读”。每一堂阅读课都应该有一段时间(长短因教学目的而异)是留给学生阅读的。在这段时间里,听、说、写都应该让位。

2.3 把学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带入课本

很多时候,学生们对阅读材料的内容不熟悉或者兴趣不大。当老师们命令到:“请阅读这篇文章,再完成文章后的理解题”时,痛苦、无聊的被动阅读就开始了。这一现象在我国大多数的阅读课上都在上演。为避免这一情况,老师帮助学生建立自身和阅读材料内容的联系变得格外重要。一个好的任务被叫做“K-W-L”。它是三个问题的关键词头字母:“What do I know?(我知道什么?)”“what do I want to know?(我想知道什么?)”“What have I learned?(我学会了什么?)”这些问题询问了学生关于某一主题的先前知识,也鼓励了学生在阅读中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答案。《新视野大学英语2》的第一单元B部分的课文主题是文化冲击。文章当中论述了一个人出国时所经历的文化冲击的四个阶段。学生们一般都没出过国,所以对该文章没什么兴趣。但老师们应该注意到,学生们都是从五湖四海来到一个新的城市上大学的。,所以完全可以把学生们在大学的适应阶段和出国适应阶段做一个类比,这样既学习了课文也提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更妙的是还可以指导学生们以后的大学生活。

2.4 活动的多样性

在阅读课上,老师应该通过不断改变教学步骤、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方式来使学生持续保持对课程的兴趣。这些变化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学生能进行不同阅读策略的应用和实践。老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制定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或快速阅读,或仔细重读;或个人阅读,或小组讨论;或完成特定任务,或体验相关实践。而且一篇文章可以结合多种课堂活动。《新视野大学英语1》的第八单元B部分的课文主题是提高创造力的方法。针对这篇文章,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事先提出文章中“两绳问题”,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实践该问题的解决方法,谈论结束后再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个人快速阅读,找出作者给出的正确答案。这样,一篇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同样也可以勾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2.5 采用DRTA教学法

DRTA是Direct Reading Thinking Activity(直接阅读思维活动)的简写。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广义上说,DRTA旨在培养阅读者为了自己的目的而阅读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阅读者以自己的阅读目的来检阅文本材料的能力。

一堂DRTA阅读课应分为三个阶段:

读前导入:老师应检查学生对某一篇文章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明确学生和文章的信息空缺,帮助和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读前推断。

读中检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来检阅自己的读前推断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就需要对推断进行调整。

读后活动:老师应该在学生阅读文章后安排一些跟进活动用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这样的活动有:阅读理解检查,主题讨论,词汇学习,批判性阅读或写作。

2.6 考虑阅读策略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有专家[8]指出,元认知在阅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具有策略性的阅读者会时时监控自己的阅读和学习状态,会计划自己的阅读策略,会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并对之做出评价。通过对二语阅读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有效的阅读策略是可以被习得的,学生可以从中获益。一些可以在阅读课上讲授的阅读策略有:预测、略读、浏览、猜测陌生单词意义、确认文体、确认主题和文章大意等等。

3 结论

自产生文字后,“阅读”这一人类行为就随之出现。人类科技和文化不断在发展,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阅读”了。我国具有英语阅读能力的人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全球化的需求。虽然我国中、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都很重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大部分英语教师还是不能脱离“语法-翻译”法的传统模式。于是,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是颇有裨益的。作为英语教育者,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掘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是必须的,并始终应该坚持下去。

摘要:我国大部分英语阅读课的教学采用的是“语法-翻译”法,这使得阅读课勾不起学生的兴趣,实际教学效果不好。通过对阅读三要素、阅读模式和影响二语阅读因素的分析,借鉴相关学者已知研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可以总结出一些阅读教学设计的新原则:阅读选材要有趣;主要课堂活动是阅读;把学生的经验带入课文;教学活动要多样化;采用DRTA教学法;教授阅读策略。同时,英语教师还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原则,阅读选材,教学活动,DRTA教学法,阅读策略

参考文献

[1]Harmer J.How to Teach English[M].London:Pearson Educa tion,Inc.,2007:113.

[2]朱建新.语言输入与文化适应[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53(5):48.

[3]Anthony H M.Reading Comprehension:A Selected Review[M].New York:McGraw-hill,1993.

[4]Grabe W.Current developments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research[J].TESOL Quarterly,1991,25(3):375-460.

[5]Farrell T S C.Planning Lessons for a Reading Class[M].Sin 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2002:9.

[6]Richards J C.Beyond Methods[M].Cambridge: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1998.

[7]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篇5: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纵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及课程内容的设置, 在训练学生阅读能力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整体把握文章能力的培养。具体地讲:就是让学生学会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归纳段意、层意, 提炼观点等。对思路的理解:如文章的写作结构、记叙的顺序、写作特点、感情线索等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结构分析上, 主要是上下文的呼应、过渡等方面的综合领会。

第二, 细节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词、句、修辞的分析、理解, 深入挖掘其运用的技巧, 做到知识点的具体化。在教材中善于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关键句子:如点明主旨的句子、引用的句子等的内容及作用, 以及句中修辞、标点、病句病因的分析等类型的问题, 便是对细节分析能力的训练。

第三, 重点感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对原文谈体会, 阐述文章的观点及分析, 联系实际, 展开想象, 补写有关内容等方面的训练, 使学生有所感悟, 引发共鸣, 变知识为能力。

为达到以上要求, 在教学中, 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素质着眼, 更新教学观念, 优化教学思路是关键。

众所周知, 文章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 也是语文教学的指向和归宿。因此, 阅读教学必须从例文出发, 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基本点。

一、关于新课的导入

这虽然是教学的必要环节, 但也是往往被忽略或不去认真研究的地带。可是, 好的开头, 便是成功的一半。不言而喻, 在此作必要的研究, 实为必需。

课堂的导入应该是极具个性和极富创意的, 因为它所体现出来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的理解和剖析, 以及教师组织教学的独特艺术, 是教师个性的张扬。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导入就是主观的、个性的和灵活有创意的, 只有这样, 才能导出境界,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 可用抓文眼“女儿绿”来导入, 使学生一开始便有一个明确的思路。而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 若撇开固有的模式, 从“孔乙己姓什么”来导入, 就更能激发学生在全面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收效更好。再如, 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 若借助图片, 对美进行阐述, 使学生沉浸在联翩的浮想之中, 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二、教学思路中要有创新意识

阅读教学中, 对文章语言、知识、思维、章法的分析是必然的, 这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在这方面的研究, 可谓硕果累累, 但是,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呢?

一是由质疑起步, 鼓励学生质疑, 教会学生质疑思路。在这一点上,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让学生充分预习文章, 由学生的质疑开始, 再在教师的指导下, 不断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然后讨论问题, 寻求答案, 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 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 并且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二是把体验作为训练重点。习惯上, 教师在讲解文章时, 总是将句段进行肢解分析。可是, 这样做, 学生完全没有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非常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篇美文佳作, 是一个血肉丰满的整体, 与其让老师给解剖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倒不如让学生去整体感悟、去体验。因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况且学生的感悟因人而异, 若强求一致, 势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 教师和学生应一道去品味作品的韵味, 去探求作品的美。况且“文学是人学”, 好的文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富含丰厚的人文底蕴。阅读教学应切实担当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以“人学”的整体视角去观照教材, 发掘教材, 领悟其崇高的思想、微妙的情境、优秀的人物、深刻的道理, 并从中得到启迪, 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是致力于实践。学会阅读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自读和运用、学会迁移和概括、学会理解和表达等, 这是素质教育视野下能力本位的具体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将知识加以提炼、整合, 使之系统化, 提取其本质特点, 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益。如讲解比喻这种修辞格就要从零句分析扩展到篇章中的运用, 由“人生如梦”到《逍遥游》, 学生如果能循例推求, 就可以明白比喻在文学中是如何普遍使用的, 自己也便学会使用了。

三、从整体入手, 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读书方法进行阅读。小学语文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为指导, 以培养提高一代新人的素质为目标, 进行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所以, 教师应先指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入手, 通过学生的全文朗读, 了解全文大意;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理解课文, 不仅要知道每部分具体讲什么、各个部分间的关系, 还要懂得每部分和课文间的关系;检查学习生字词;分段、归纳段意;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后问题, 并质疑释疑;最后引导学生总结, 弄清课文叙述什么内容, 表现了什么中心, 怎样表达的。其中, 第二个整体不是第一个整体的简单重复, 而是思维过程中认识的升华, 因此,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阅读教学程序, 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符合小学生感知、思维的发展特点, 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和习惯的养成。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学习方法, 不仅适合学习一篇课文, 也适合一段话、一道题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也就掌握了主动性, 更会增加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以写为本”, 阅读教学的归宿

从现代教育史来看, 胡适先生在上世纪便提出了“以写为本”的教育观念;跨入新世纪, 许多学者又以“以写为本, 以素质求发展”的教育理念, 呼唤着阅读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因此, 我们不能就阅读而阅读, 应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 以加深理解与体验为重点, 以促进写作为目的进行教学与指导。在这一点上, 逐渐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如在高考阅读题中就增添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内容, 这既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 也是对学生知识运用的检验, 这无疑明确了“以写为本”的宗旨。

再者,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看, 以写为本的阅读, 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用目的激励动机, 用动机引发兴趣。比如以论文、读书报告的形式开展研究性阅读, 使学生目标明确, 兴趣集中, 既达到了阅读的效果, 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篇6:构建语文阅读教学新课堂

一、提前预习, 让学生“动”起来

我们的学生不是容器, 他们是有思想、有灵魂的, 不是学习的被动接收者, 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如果把一堂课看做是一场戏, 学生就应该是这出戏的“主角”, 而老师只是这出戏的“导演”, 戏演得好不好, 主要看演员的演技怎么样。而演员的演技怎么样就看他平时做的功课了。因此, 我每上一篇课文之前都要让学生先做好预习工作, 不仅要读通课文, 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还要学会查阅资料。例如, 在上《斑羚飞渡》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斑羚的资料, 让学生了解斑羚的样子、斑羚的生长地方、斑羚的特点、斑羚的生活习性等;在上《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 我不仅要求学生通读课文, 自学生字词, 还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事迹, 了解当时的背景, 特别是让学生对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工作的危险性有初步的了解。学生读得多了, 搜集得多了, 了解得也就多了, 那么课堂上就不会出现“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尴尬场面。因此, 我经常对学生说:“绝不打无准备的仗。”

二、大胆质疑, 让学生“转”起来

学生虽然失聪, 但是他们智力没有问题, 因此完全可以让他们的思维“转”起来。这里简单介绍几种质疑方法:

1. 紧扣文题质疑

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 我问学生读完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 有的问董存瑞有多大, 哪儿人, 是干什么的;有的问“暗堡”有什么作用, 它是什么样子的;有的问为什么要炸暗堡, 怎样炸的。通过提问,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已经透过题目知道了课文要讲的内容, 所以只要对这些问题稍加梳理, 学生就很容易抓住课文的重点——董存瑞是怎样舍身炸暗堡的?

2. 抓重点词质疑

比如, 《古井》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哺育着她的儿女。”教学时, 我问学生“哺育”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哺育”就是“喂养、教育”的意思。紧接着我问:课文哪些地方讲古井“喂养”了乡亲们, 哪些地方讲古井“教育”了乡亲们?学生通过朗读很容易发现, 乡亲们都到古井取水吃是因为古井“喂养”了乡亲们, 乡亲们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是讲古井“教育”了乡亲们。学生借助“哺育”这个词, 把握了课文的重点。

3. 找中心句质疑

例如, 《苦柚》一文中, 有这样一句话:“凭你这颗善良的心, 苦柚子也会变甜的。”在教学时, 我问学生柚子是苦的, 为什么会变甜呢?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关心时, 心中是什么感受, 来理解“苦柚”为什么变甜。从而让他们感受小姑娘处处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中, 只要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找出小姑娘为他人着想的语句细心品读就够了, 根本不需要“支离破碎”的解析。

4. 巧借插图质疑

例如, 《登山》一文, 有这样一幅插图:列宁和巴果茨基正通过那条悬崖边狭窄的小路, 身体紧贴着石壁, 脚下就是悬崖峭壁。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人是谁, 他们在干什么。找出相应语段读一读, 说一说从描写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地会说出列宁很害怕, 然后让学生去品读、赏析, 体会列宁当时的恐惧。接着再问:列宁很害怕, 为什么回来时还要坚持走那条小路?学生通过学习就会明白, 列宁第一次走是迫不得已, 第二次走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从两次的对比中, 使学生的思想逐步深入, 认识到列宁不被困难所吓倒的意志品质。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挖掘问题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也是育人之道吧!

三、搭建平台, 让学生“吐”出来

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有了充分的预习, 就会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理解文本, 往往会产生许多独到的见解,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老师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一定要让学生做到“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让学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而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使我们的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灵动性, 这或许就是学生厌倦上课的原因——单调、乏味。为此, 在教学中, 我不仅让学生敢说, 想说, 还教育他们要耐心倾听, 做最好的听众, 这样才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 对某一问题重新构建, 真正学有所获。比如, 在提问董存瑞为什么炸暗堡时, 当有学生回答“敌人的暗堡冒出六条火舌, 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时, 我没有就此打住, 而是问学生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们各抒己见, 有的从“火舌”“封锁”的字面来理解, 有的从暗堡的样子来理解, 有的从下文“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战士倒下了”来理解, 有的从后文的“火网”来理解。我接着问学生从这些词语、句子中明白了什么。有的说可以看出敌人的火力很猛, 突出炸堡的困难;有的说可以看出敌人的狡猾, 更加衬托董存瑞的机智、勇敢。通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升, 对为什么炸暗堡也就有了充分的理解。

四、触类旁通, 让学生“飞”起来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2001年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专题报告中, 诙谐地说道:“是不是毛主席拨了拨灯芯, 红色政权就建立了。”这句话看似玩笑, 却向我们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学还存在“画地为牢”的现象, 还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简单解析中。这种“支离破碎”的解析, 不仅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创新, 缺乏灵动, 也扼杀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远远背离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初衷——教是为了不教。例如, 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 我找了《少年闰土》《故乡》《藤野先生》等许多鲁迅的文章, 让他们对比着阅读、学习, 让他们自己找一找这些课文有哪些共同点。学生通过对比, 不难发现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正是当时的各种制度, 造成了他们的贫穷, 让他们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使他们失去了自我, 变得麻木不仁。学生通过比较, 不仅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也对鲁迅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拓宽学生的视野, 更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让他们真正具备“飞”起来的本领。

上一篇:东北大学研究生学费下一篇:学生课堂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