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与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2024-05-08

以劳动与幸福为话题的作文(精选8篇)

篇1:以劳动与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劳动,对于我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我们每天的收获是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所得到的,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

早上妈妈会送我去上学,学校是我每天需要劳动的主要场所。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现在是六年级的下学期,人们常说的毕业季。此时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每一节课都要思想高度集中,一整节课我都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错过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这就是精神上的劳动。我的这一份份耕耘,终究会有收获的,我相信自己会在小学生涯的最后一次考试中,一展自己的风采,那是我的劳动所得。

妈妈在送完我之后会开车去上班,她早上八点半到单位,下午六点半到家,一天工作八个小时,这就是她每天的劳动时间。她在工作时间内会走访慰问贫困户,整理资料写材料,有时她还会去一些学校实地调查教育情况,老妈的收获当然是最实惠的工资了,国家感谢她一天的劳动,所以工资就是老妈的劳动所得,以上就是老妈一天的劳动安排。

最后要为大家献上的是家里最勤劳的两只老蜜蜂——外公和外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和老妈的劳动都有一点点不情愿的意味,而外公外婆的劳动全是自愿的、积极的。早晨,外公外婆很早就起床了,为我和老妈做早餐,然后还要收拾桌碗,打扫房间,清洗衣物;晚上,我和老妈回来,外公外婆已做了一桌香喷喷的饭菜。没有人会为他俩发工资,他俩的收获顶多是一句我和老妈赞美的话语。此处我要为他们献上热烈的掌声,劳动是幸福生活的来源,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劳动。

篇2:以劳动与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在农学院以“我为祖国农业做贡献”为主题的团日设计活动中,我们班级分别组织全体同学进行了“体验农活,农田实践”和“走进农家,力行生活”的主题班级团日设计活动。在此次的活动中,各位同学都积极参加,本着学习的精神,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秉承服务新农村的态度,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并且都有一定的收获,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对于“体验农活,农田实践”活动,我们班级有不少的同学是来自城市的学生,几乎从小到大都没有接触过农田,更不要说是做农活了,我就是其中的一份子。虽然在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各项事物都比较陌生,以至于在劳动过程中也略微显得笨拙,不过我还是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样事情。虽然回来之后腿部由于过敏起了一些疙瘩,不过,总体来说,收获是大于付出的,现在真的相信那句话“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走进农家,力行生活”的活动中,“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我,也第一次体会到了家务的辛苦,也第一次品尝到农家的辛苦。

荀子说:“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的确如此,但是我想我不必做出过多的选择,因为我们班级就是最棒的。在此次的团日设计活动中,我们班级的同学都齐心协力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为班级尽自己的一份气力,做最好的自己。在这样的班级里,我还有什么需要选择的呢?

篇3:以劳动与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语用预设,喜剧小品,言语幽默,喜剧效果

喜剧小品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它以幽默、滑稽、逗乐的特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因此喜剧小品也成了每年春晚中不可或缺的节目之一。喜剧小品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小品属于语言类节目, 因此它的成功必然与其个性化语言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此, 研究者们从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从语用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即语用预设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因此, 文章以语用预设的基本特征为理论框架尝试性的分析2012年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中的言语幽默, 探讨语用预设对喜剧小品的言语幽默能否起到重要作用。

1 语用预设理论

预设又称前提或前设, 最初是哲学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预设理论在语言学范围内经历了从语义预设到语用预设的研究。语义学家把预设看作是两个命题之间的一种关系, 是语言本身固有的属性, 完全独立于语言的使用之外。但是随着语义预设研究的深入, 语言学家们逐渐认识到预设不仅仅是语义现象, 它与语境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一定的语境中, 原有的预设会消失, 同样预设也和发话人等其他语言外因素相关[1]。许多语言学家将预设作为一种语用现象而非语义现象进行研究。语用预设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备受学者关注。

对于什么是语用预设, 何兆熊的《新编语用学概要》中归纳了三种主要的说法。第一种认为语用预设指的是说话人对话语的语境所作的假想;第二种把语用预设看作是施行一个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第三种把语用预设看作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1]。语用预设这一概念最先由Stalnake提出, 他认为预设是说话人的一种命题态度, 是发话人假定或认为是事实的那些命题, 而且听话人也会作同样的假定[2]。

关于语用预设的基本特征, 研究者的理解各有差异。胡泽洪在《论语用预设》中指出了语用预设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恰当性和共知性[3]。孙茂玲在《近十年语用预设研究综述》中归纳了语用预设的五个基本特征:合适性、共知性、主观性、单向性和隐蔽性[4]。

2 语用预设与喜剧小品中的言语幽默

预设作为语用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 在言语交际中的应用是广泛的, 而言语幽默又是精炼的言语交际形式, 其中更是存在着很多预设现象[5]。因此文章主要从语用预设的共知性、主观性、合适性和单向性等特点出发对小品“今天的幸福”中的言语幽默进行研究, 看预设是如何导致言语幽默的。

2.1 共知性与言语幽默

语用预设的共知性是指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双方都可以理解的背景知识。这种信息可能是交际双方早已知道的常识, 它与交际的语境相联系。因此在日常交际中, 发话人要尽量选择双方所共知的信息或知识来传达自己的意图, 使听话人能顺利地理解话语的内涵。如果缺乏这样的共有知识或者听话人故意曲解共知信息, 则就不能使信息顺利地传达, 有时会产生一定的幽默效果。小品《今天的幸福》中有几处这样的预设。

1) 艾伦:他不是得了产前综合症么, 想起一出是一出, 总说自己不幸福, 那脾气大得, 点火就着。

沈腾:那不点火她自燃不?

在 (1) 的对话中, 艾伦说“点火就着”, 其预设的是他的老婆由于得了产前综合症, 所以脾气比较暴躁, 这是个比喻的说法。当时的语境中艾伦想让沈腾假扮他未来的儿子来安抚他得了产前综合症的老婆, 沈腾不太乐意, 因此就故意曲解了艾伦说的“点火就着”的预设, 没有把艾伦的话当成比喻, 造成两人没有共同的常识信息而说了一句“那不点火她自燃不”, 从而达到了幽默逗乐的效果。

2) 沈腾:未来的我爸啊, 可厉害了, 是个大企业家啊!

黄杨:真的啊!

沈腾:他都登上了美国的“服不服”排行榜了。

艾伦:是福布斯。

沈腾:是, 福布斯后来也登上来了, 那他哪能蹬的过我爸啊。我爸那人高马大的, 咣一脚就给他蹬下去了。

此处情景是沈腾由于缺乏常识, 把“福布斯”说成了“服不服”。当艾伦纠正沈腾时, 其预设的是沈腾说错了, 是福布斯排行榜而不是“服不服”排行榜, 沈腾由于缺乏常识, 没有领会艾伦的话语意图, 与艾伦没有共同的背景知识, 把“福布斯”当成了人名, 才说出了“那他哪能蹬的过我爸啊。我爸那人高马大的, 咣一脚就把他蹬下去了”这种荒诞可笑的话。

2.2 合适性与言语幽默

合适性是指预设要符合当时交际的语境和环境。在日常交际过程中, 语句预设的社会合适性是进行正常交际的前提。但是有时说话双方有意或无意地说出不具有社会适合性的语句, 与原有的预设相矛盾, 这就不利于正确表达言语行为。小品中的这种现象有时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3) 艾伦:那你也不能从电视里出来啊, 你看你给我老婆吓得。

沈腾:从电视里出来不是显得更有穿越感吗。

艾伦:你在这装四阿哥呢?

沈腾:那皇阿玛藏冰箱里他也冷啊!

由于沈腾没有按照他们原来计划的那样从冰箱里而是从电视机里穿了出来, 艾伦的“你在这装四阿哥呢”预设着讽刺沈腾的意思。沈腾的“那皇阿玛藏冰箱里他也冷啊”预设着现在四阿哥和皇阿玛都存在并都能藏在冰箱里, 这个预设是不符合社会合适性的, 因为现今是没有四阿哥和皇阿玛的, 并且他们也不可能与冰箱这个现代的家用电器联系起来的。沈腾故意说出与艾伦的预设相矛盾的话语, 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虽然不符合预设的合适性特征, 却博得了观众的笑声。

4) 艾伦:老婆我不许你挑拨我和哥们之间的感情。

黄杨:不是你亲口说的吗?说看见郝建就想吐, 还说郝建长的像个人, 但从来不干人事。你爸还说啊……

艾伦:老婆!去, 冰箱里不还剩半根黄瓜吗, 给孩子炒四个菜。

黄杨:哦。

沈腾:你们家招待客人挺铺张啊。

在这段对话中, 艾伦的“冰箱里不还剩半根黄瓜吗, 给孩子炒四个菜”预设着半根黄瓜能炒出四个菜的, 这明显是不符合社会常识的。但是艾伦之所以这样说是故意使用虚假预设把她老婆支开, 不想让她再继续说下去了。而黄杨的答语“哦”则肯定了艾伦的虚假预设, 预设着半根黄瓜可以炒出四个菜, 这里违背了预设的合适性, 令观众开怀大笑。

2.3 主观性与言语幽默

主观性是指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 本身并不具有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也就是指说会话双方心目中认为的事实或者自己假定的情况[6]。小品中利用预设的主观性特征, 可以造成交际双方对同一命题产生“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 从而渲染了幽默氛围。

5) 沈腾:我那不是又找了个给人搓澡的工作吗, 我不给人搓澡去我媳妇吃啥!

艾伦:哎……我真不敢想象你媳妇吃的是啥。郝建!你就看着咱哥俩是一起玩到大得份上帮帮我吧, 啊。

同样的一个命题, 不给人搓澡媳妇没饭吃, 从沈腾的语言预设主观性角度认为不给别人搓澡, 就赚不到钱, 赚不到钱就没法养活自己的媳妇。而艾伦的主观预设是把搓澡与沈腾媳妇吃啥直接联系起来, 双方认识和态度在主观上不同。艾伦的“我真不敢想象你媳妇吃的是啥”, 这里艾伦故意与沈腾的主观预设不同, 更加渲染了幽默效果, 达到了制造幽默的目的。

6) 艾伦:等会儿, 这你看你妈你能空手来啊!

沈腾:你是知道的, 我这来也匆匆啊!

艾伦:那你不能去也匆匆啊。你忘了, 你说你带了, 放兜里了。

沈腾:我这兜里是我的精神损失费。

艾伦:那个兜。

沈腾:这个兜是我自己的工资钱。再说我给我妈我妈也不能要啊!

黄杨:儿子孝敬的, 妈必须拿着。

这段对话中, 艾伦想要回之前沈腾从他那拿走的100块钱, 所以才找了“这你看你妈你能空手来啊”这样的借口, 而沈腾不愿意给钱, 就说“再说我给我妈我妈也不能要啊”, 其预设是儿子给妈妈钱, 妈妈心疼儿子肯定不会要的, 对于这个命题, 作为妈妈的黄杨却有着不同的预设“儿子孝敬的, 妈必须拿着”, 由于两人的主观性造成同一命题的两种不同预设相互矛盾, 从而产生了幽默。再加上演员黄杨最后把钱装进了自己的兜里的动作, 更令人忍俊不禁。

7) 黄杨:邓小亮!你太过分了。

艾伦:老婆, 你听我解释。

黄杨:你就这么一个个高的优点你都不传给儿子!

艾伦:怪我!

对于黄杨的“你太过分了”, 艾伦答语“老婆, 你听我解释”表明艾伦对黄杨的“你太过分了”的预设主观性理解为他老婆发现了他和沈腾的诡计。而后面黄杨的一句“你就这么一个个高的优点你都不传给儿子”表明黄杨的“你太过分了”的真实预设, 此时艾伦也明白了他老婆的真实预设, 接着说“怪我!”与黄杨同一预设使他的计策不被拆穿。在这个过程中, 观众首先根据艾伦的答语的主观性预设也以为黄杨发现了艾伦的计策, 但是随着交际的进行, 黄杨的话语表明了她之前话语的真实预设与艾伦所传达给观众的预设是不同的, 此时观众明白了同一话语的不同主观性预设所产生的矛盾, 从而会心一笑。

2.4 单向性与言语幽默

单向性是指预设是由发话人单方面作出来的, 预设的信息在被听话人理解之前只相对于发话人而存在。在交际中发话人使用预设的单向性来构建话语框架, 可以使听话人产生误解, 有时有助于产生幽默的效果。

8) 黄杨:老公。

艾伦:啊?

黄杨:你说万意有一天我俩走了, 孩子一个人在世上多孤独啊!

艾伦:别哭别哭, 不行咱俩走的时候, 把孩子也带上。

艾伦看到老婆伤心想安慰她, 于是就有意识的用了“不行咱俩走的时候, 把孩子也带上”的社会共有的常识的理解, 诱导观众的思路随着艾伦使用的有意为之的单向语用预设进行信息处理加工, 进而使观众理解了话语的涵义, 并开怀大笑。

3 结束语

文章以小品“今天的幸福”为个案研究, 以语用预设为理论基础框架研究中国喜剧小品中的言语幽默。发现恰当的使用语用预设的共同性、主观性、合适性、单向性等特征可以帮助喜剧小品产生幽默逗笑的效果。因此语用预设对中国喜剧小品的言语幽默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281-283.

[2]孙峻.语用预设与英语言语幽默的生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78-80.

[3]胡泽洪.论语用预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6) :14-19.

[4]孙茂玲.近十年语用预设研究综述[J].怀化学院学报, 2010 (8) :90-91.

[5]蒋冰清.预设理论与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3) :14-27.

篇4:以劳动与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一、利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践性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开始形成

在“玩陀螺”这项活动中,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

首先,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陀螺的制作方法。同学们根据自己以前玩过的玩具陀螺进行自主探究,研究陀螺的制作方法、所需工具和材料,亲手制作自己喜欢的陀螺。

接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比赛的形式拉开“玩陀螺”活动的序幕。同学们在热火朝天的比赛现场中发现问题——我们亲手制作的陀螺转起来有快有慢,为什么我的陀螺转得慢?怎样延长陀螺转动的时间?这些疑问在学生心底油然而生,课堂上出现第一个高潮,为下一步的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埋下伏笔。

然后,小组同学第二次合作,亲身体验、实践,探究陀螺转动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的问题,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创造力,在一次次的观察、实验中不断总结影响陀螺转动时间的因素,最终解开谜团。

接下来,改进作品,激励创新。同学们依据自己的发现改进本组的陀螺。小组组员分工合作,有做轴的,有做盘的,有设计陀螺图案的,都以自己的最高水平合作制作出本组的作品。此时,教师适时安排第二次玩陀螺比赛,将课堂再次引入高潮。在各组作品的交流展示中,同学们互相反思,然后取长补短,再动手实践,改进作品,完善作品,在合作中同学们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提高学习质量和劳动技能,养成精益求精的好习惯。

最后,适度拓展,开阔视野,为新问题的生成铺路搭桥。教师有意把陀螺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制作成课件,利用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陀螺奥秘的欲望,使学生恋恋不舍地离开课堂。

整个活动跌宕起伏,同学们在探究、设计、实践、反思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沟通,用教学动态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维,产生“1+1>2”的效果。利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践性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能力,从而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利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放性来增进学生的合作能力

1.在开放性的课程内容中增进学生的合作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在《“电话奶奶”的生日》这个活动中,了解电话的发展历史是本次活动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但是由于小组合作中同学们相互帮助,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由电话发展历史这个单一的课程内容又派生出电话卡的种类及使用方法、电话费的计算、电话的发展前景、设计制作自己心中的理想电话的模型、打电话的文明用语等多种活动主题。这些主题活动的派生,都是小组合作带来的效应,是由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引发的良性循环。

2.在开放式的活动中增进学生的合作能力

今天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方式已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自身已有的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在学习“泡茶”这项劳动时,学生分成4人小组,利用调查、访问、考察、实验、制作、劳动、服务等不同的方式开展活动。通过这种开放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增进合作能力。老师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是否会冲茶,而是考虑到资料的收集、参与的积极性、操作中的技术性、活动中的合作性。用富有开放性的评价来增进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利用“劳动技术教育”的自主性来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在《本溪旅游——小小纪念品伴我行》这一活动中,我尊重学生的意愿设计了3课时来完成任务。从选择风景区、制定活动计划的酝酿,到收集资料的突破,再到制作旅游纪念品的升华,无不从自主性方面来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1.自主选择风景区

上课伊始,请同学们介绍他所熟悉的本溪风景区。然后,喜欢同一个风景区的同学自由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学习小组。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而非教师指令安排。通过这种自主选择、自由组合,来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2.自己确定活动计划

学习小组确定后,小组成员就开始商议制定本次活动的计划。计划制定完毕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补,发展全体同学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互补,最后确定本次活动的计划。计划包括:组长、组员、小组活动内容、小组成员的分工、活动时间的分配、活动注意事项。

3.自己收集资料

先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搜集资料的几个途径。然后小组同学自己确定搜集资料的方式:可以通过上网查询,可以通过图书查询,可以通过社会调查采访等。小组同学为了同一个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搜集资料,然后把各自搜集的资料再汇集到一起,形成本次活动的一个小小资料库,发挥资料在本次活动中的功效。大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展了合作能力。

4.自己整理资料

搜集好的资料以一种凌乱的状态摆在学生面前,怎么把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汇总,使得它发挥其完成本次活动目标的功效?同学们又开始进行思考探究,通过讨论寻找答案:按名称、地理位置、风景特点、传说习俗及其他几项来把资料进行分类汇总,记录在资料卡上。同学们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又一次发展了合作能力。

5.自己设计图样

通过资料搜集,小组同学已经对自己喜欢的风景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小组同学一起合作为自己喜爱的风景区设计纪念品图样,直到组员都对图样满意为止。在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探究、创新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品质。

6.自己准备工具、材料进行制作

有了设计好的图样,小组同学则根据图样需要自己准备工具和材料,由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再一次合作制作出本组的作品。作品完成后,组内推出一名同学对作品加以介绍,说明合作成果。

7.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介绍作品

篇5:以劳动与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起床以后,我看见妈妈正在拖地,我急忙跑过去,”妈妈,我来帮你拖地吧。”妈妈有点不可思议的看着我“平时放假这个点,你不是还躺着吗?今天这么早?”“妈妈,今天不是劳动节吗,我想帮帮你。”“那好吧。”然后妈妈就把拖怕递给了我。我兴奋的接过来,然后使劲的拖着,不到一会功夫,我就拖完了。“妈妈,还有什么事情可以让我帮你的吗?”“你帮妈妈浇浇花吧。”“好勒。”不到一会功夫,我又完事了。“妈妈,还有事需要我帮忙吗?”“宝贝,你爸爸快回来了,你和妈妈一起做饭吧!”“好的。”然后我和妈妈在厨房忙碌起来,妈妈就在一边当导师,我就充当了一次大厨。

不一会时间,爸爸就回来了,我们的饭菜也刚刚弄好,碗筷摆好以后,我们就开始吃饭了,我和妈妈满怀期待的等着爸爸吃下第一口的评价。“今天的饭菜还不错。”爸爸淡淡的说了一句。“耶”我和妈妈听了,都很高兴。爸爸疑惑的看着我们,”今天你们怎么了?’我第一时间抢着说,“爸爸,这些饭菜都是我做的。”“不过我有在一旁指导。”妈妈说道。“爸爸,我和妈妈的这一次强强联手没有让你失望把。‘我得意的说道。”宝贝女儿,你们的联手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啊。你真棒。“爸爸高兴的说道。

篇6:以烦恼为话题的作文:烦恼与幸福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是缠在自己的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有的人本来应该幸福,但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应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得到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

这是因为,清醒人看的`太真切,一切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的比较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所以,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开它.

就像<<断章>>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被别人仰望和蔼羡慕着.

篇7: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劳动最光荣》。

毛泽东爷爷曾经说过:“劳动最光荣。”是的,让我们从这个“五?一”劳动节开始,做个真正热爱劳动的人。

“五?一”这个特殊的日子,它是怎么来的呢,让我来告诉大家。19世纪80年代,在欧美国家,富人们渐渐地用增加工作时间,降低工资的方法剥削劳动者。终于,在1886年5月1日这一天,人们发起了抗议。不管警察的刺刀,在大街上发起了“劳动者游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抗议活动,就把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为了纪念劳动人民,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换来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劳动,筑起了座座高楼大厦;是劳动,创造出了方便的火车;是劳动,把一片片土地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粮田……我们吃、喝、玩、用都离不开劳动,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吧。

从古至今,哪一个名人不是靠自己的劳动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早在几千年前,炎帝就带领人们用自己的双手,种植水稻,让人们远离饥饿。直到今天,我们也在自己的工作、学习中,用自己的劳动给家人带来幸福,让社会和谐,让国家强大。认真思考是劳动,完成作业是劳动,打扫卫生也是劳动。

劳动最光荣,劳动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带来幸福,带来成功……让我们一起欢庆“五?一劳动节吧”,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吧。

篇8:以劳动与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2008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 从而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契约关系纳入了特别法律调整的层面。劳动合同法出台伊始便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劳动合同法从各个方面加强了对劳动者的保护, 并对用人单位的权利进行了限制, 注重保护弱者的权益。然而此做法似有对用人单位不公之嫌。本文试图通过整理归纳劳动合同法对单方解除权制度的规定, 从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定条件、法定程序、法律后果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并进而得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权益方面稍显失衡的结论。

二、单方解除权的法定条件比较

(一) 劳动者单方解除权法定条件

劳动合同法第38条第1款规定了劳动者单方解除的法定情形, 包括用人单位 (一) 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 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 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 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欺诈胁迫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单纯从38条的规定来看, 大多人会认为劳动者的解除权是有因解除权, 即必须符合38条规定的情形方能行使劳动者单方解除权。然而, 第37条同时规定了劳动者只需于一定时间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即可解除劳动合同。可见, 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是没有任何原因限制的, 理应是无因解除权。

正如上文所言, 既然劳动者单方解除权是无因解除权,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作为用人单位, 最坏的可能是每天都忙于应付络绎不绝的劳动者, 而恰恰在第二天你又要忙于接受他的辞呈, 如此循环往复。在这种情况下, 用人单位在用工时只会变得更加谨慎, 劳动者的机会则大大减少。

(二)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权法定条件

与此相对应, 用人单位的解除权受到无微不至的限制。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的解除权采取了列举的形式, 主要包括过错性解除、非过错性解除和经济性裁员。①这种区分的必要性并不十分明显, 而主要是应用于程序以及法律后果方面。

首先, 过错性解除, 体现为劳动合同法第39条, 区别于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解除权情形的规定, 该条并没有兜底条款, 而是仅仅规定了六种情形, 以将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其次, 非过错性解除。第40条规定了用人单位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该条实质上阐述了三种劳动者已无法适应用人单位提供工作的情形, 不免误使人认为劳动合同法还是没有摆脱为用人单位说话的假象。从经济学上讲, 为产生最大的生产效率, 务必使生产资料得到最佳的配置, 这一过程要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自然完成。该条中, 由于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情形非为用人单位原因, 且较多为劳动者自身原因 (虽无过错) , 用人单位付出的补偿为一个月的工资已为足够。

再者, 经济性裁员。该法第41条规定了经济性裁员的四种法定情形。该条对经济性裁员的规模也做了规定。一旦达到这个规模界限, 用人单位便需听取工会或者职工意见, 并将裁员方案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从而限制用人单位肆意以此为借口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

可以看出, 法律对用人单位解除权法定情形采取了列举方式, 且均无兜底条款。在此之余, 劳动合同法又通过42条对上述解除权进行了限制。该条是对特殊工作条件下的劳动者、自身条件特殊的劳动者做出的特别规定, 以保护其实质权益。该条最后又包含了一个兜底条款, 这是为免出现其他法律列举不周的情形而做的考虑。可见,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保护是细致入微的。

三、单方解除程序的比较

(一)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

对劳动者而言, 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主要体现在是否需要提前通知用人单位上。情形有二:一是预告解除, 劳动合同法第37条规定, 劳动者需提前30天 (试用期内为3天) 通知用人单位。二是即时解除, 该种情形又分为需通知和无需通知两种情况。前者为劳动者当时通知用人单位、立即解除, 没有30天预告期的限制, 这主要体现在第38条第1款的规定中。无需通知的即时解除体现在38条第2款中, 该款规定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 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 不需告知。

(二)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也包括两种情形:一为预告解除。此情形体现在劳动合同法第40条和第41条。第40条规定之三种情形, 此时用人单位需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以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为代价方可解除劳动合同。第41条规定之情形, 程序为提前一个月通知劳动者。一为即时解除, 对应第39条所规定的过错性解除。

除此之外, 该法第43条规定,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均需要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 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进行纠正。经济性裁员下, 用人单位需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 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 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方可裁减人员。

从程序设置上看, 劳动者行使解除权程序较为简单, 而用人单位的程序中则需要向工会说明事由。这一点无可厚非, 然而考虑到劳动者单方解除权是无因的, 这或会导致劳动者滥用单方解除权。

四、单方解除法律后果的比较

(一)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在一定条件下需承担违约金。劳动者可能承担违约金的情形仅限于第22条和第23条规定的情形。第22条对违反服务期的情况进行了规定, 一般认为, 需要对劳动者进行专门培训的情况少之又少, 多为特殊工作岗位需要, 如机师等职业。同时, 由于职业技能所限以及培训成本高昂,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稳定, 很少出现纠纷或出现纠纷时法律关系较为明确, 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因此, 大多数劳动者在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无需考虑成本收益, 或许导致其肆意解除劳动合同。

第23条规定了竞业限制。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 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同时24条又将竞业禁止的对象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将时间限于2年。这种情况也多限于涉及商业秘密的工作, 同时对象又限制于高管人员, 因此仍不足以威慑肆意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

第90条规定, 如果劳动者违法法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若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 则须承担赔偿责任。然而, 上文已经阐述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为无因解除, 且程序简单易行, 违反可能性大大减少。根据第86条规定, 如果劳动合同因劳动者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或其违反强制性规定无效, 且劳动者有过错, 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这种情况更是几无可能。所以本文认为大多数情况下, 劳动者行使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并不承担法律后果。

(二)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

劳动合同法出现了经济补偿金和违约金两个概念。关于经济补偿金的性质, 一直存在争议: (1) 法定违约金说。该说认为“经济补偿金是国家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强行干涉劳动合同的结果, 是企业未能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所承担的责任。”② (2) 劳动贡献补偿说。该说认为“经济补偿金是对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为用人单位所作贡献的积累给予的补偿, 是对劳动者过去劳动内容和成果的肯定。”③ (3) 法定义务说。该说认为“经济补偿金实质上是用人单位依法对劳动者给予必要保障的法定义务, 是为了使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合同之后一段时间, 基本生活开支有必要的保障, 或者继续治疗其疾病有必要的费用, 是对劳动者依法提供劳动后, 用人单位承担的一种法定义务。”④一般认为, 两者并不冲突。前者为法定补偿性质, 后者为约定性质, 在经济补偿金之外,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当然可以约定违约金。可见, 从所需承担的责任范围来看, 用人单位的负担较为苛刻。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用人单位除下列所列情形外, 均需承担经济补偿金责任: (1) 第39条所列情形; (2) 第41条所列经济性裁员的情形; (3) 第44条所列情形。可见, 无论是否因为用人单位滥用权力行使解除权, 都要负担严重的后果, 这无疑造成对其合同权利的严重干涉和对劳动者的过度保护。

五、对用人单位解除权主张进一步限制的简单回应

(一) 用人单位即时解除的程序

有人认为劳动者根据第39条规定情形, 用人单位就可以不经过事先预告而直接与劳动者解除合同, 该规范缺乏程序性的规定, 有失公允。因为劳动者的过错是由用人单位来认定的, 如果缺乏一个事先的预告程序, 劳动者就无法对自己的过错进行辩护。⑤本文认为此种看法有待商榷。首先,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 都有不经预告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如果要求用人单位履行预告程序, 那么即时解除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将不复存在。其次, 用人单位在行使即时解除权时须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 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进行纠正。工会较之单个劳动者更易对企业施加压力从而达到目标。可见, 劳动者的申诉权已然得到保障。

(二) 相关标准不明确

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1项规定, 劳动者在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有人认为此项规定在赋予用人单位解除权的同时, 将标准判定的话语权也赋予用人单位。

然而, 此类说法有偏颇之嫌。诸如上述模糊性词语或者录用条件的标准由用人单位制定或考量, 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客观化。在实践中, 劳动者过错的情形是否达到39条规定的标准, 一方面要参考用人单位已经明文制定的规章制度, 另一方面取决于仲裁机构或者法院的判断, 劳动者可以较为便捷的获得申辩。

六、结论

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 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劳动力资源的自由度与空间上均远远大于劳动者。⑥因此劳动合同法表现了对劳动者的倾向性保护。劳动合同法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主要有两个功能: (1) 在不断的矫正与调整中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2) 在维护社会关系稳定的秩序中创造良好企业生产环境。⑦然而, 劳动合同法是否能够促成上述功能的实现值得怀疑。通过对法条客观的总结分析, 得出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有过度保护的迹象, 从而造成了权益的失衡, 这是法治逐步完善过程中所应尽量避免的。当然, 有人会质疑在现今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环境下, 实践中未必出现劳动者滥用解除权的情况。本文也认同这种说法, 但反观之, 一旦出现劳动力供小于求的局面, 我们或许亟需修改法律适应社会发展, 既然可以预见, 为何仍让法律滞后呢?因此, 本文认为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伊始之时, 不如及早对劳动合同法的缺陷之处进行修改完善。

摘要:从劳动合同单方解除的法定条件看,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解除合同分别为无因解除与有因解除;从劳动合同单方解除的程序来看,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较之劳动者更为严格和复杂;从劳动合同单方解除的法定后果来看, 劳动者几无责任, 而用人单位则承担巨大的风险和负担。

关键词:实质正义,单方解除,权益失衡

参考文献

[1]韩桂君.质疑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的平衡性[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3.

[2]黎建飞.劳动合同解除的难与易[J].法学家, 2008, (2) .

[3]傅静坤.劳动合同解约金问题研究[J].现代法学, 2000, (5) .

上一篇:学习吴斌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下一篇:不妨独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