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5”让文明成为习惯,让习惯成就人生

2024-07-08

“12315”让文明成为习惯,让习惯成就人生(共14篇)

篇1:“12315”让文明成为习惯,让习惯成就人生

“12315”让文明成为习惯,让习惯成就人生

为了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突出“大德育、小规范”德育理念,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入手,制定了“12315”模式,即:一声问侯,两个轻声,三整齐和三管住,一弯腰、做到“五个一”。

1、语言文明方面

一声问侯:就是走进校园后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

两个轻声:走路轻、说话轻。

2、行为要求方面

三个整齐:①课前准备齐。每个课间,先做好下节课的课前准备。②桌凳摆放齐。离开座位,凳子要整齐地放到桌子底下。③桌面齐。如果下一节课要去专用教室上课,临走前,每一位同学都要把自己的桌面清理干净。

“三管住”即:管住手,不乱扔乱画;管住脚,不乱踢乱踏;管住口,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

“一弯腰活动”指的是:见到垃圾弯弯腰。

3、每人做到“五个一”,即:每人改正一个缺点;每人帮助同学解决一个困难;每人帮老师一个忙;每人为父母洗一次脚;每人为班级捐一本书。

通过不断创新培养策略,学生的行为习惯均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种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二、“12315”的经营措施

(一)、加大监督力度,营造规范氛围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为了创设浓郁的规范氛围,我校建立了“值日校长”“值日教师”“执勤学生”制度,采用监督的方式,促成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1、值日校长制度:我校在全体领导干部中建立了 “值日校长”,每天安排一名领导干部,负责当天的学校管理事务。值日校长当天必须第一个到校,中午、下午最后一个离校。值日校长值班当天行使部分校长职能,带领值日的教师、学生对学校一天的学生纪律、卫生、安全等内容进行检查、记录、督促整改,及时了解学生行为习惯情况和班级管理状况,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加强了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过程性管理。

2、值日教师制度:今年我校建立了楼层级部值班制度,在各楼层设值班室,每级部安排专人在工作时间内对学生楼内秩序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纠正

学生不良习惯和违纪行为。并时刻保持校园环境无卫生死角,及时督促相应的卫生责任班级管理好自己的卫生区,有效地壮大了教育监督队伍。

3、执勤学生制度: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我校在学期初隆重举行大队委干部竞选活动,选出大队委成员。每周一他们都在大队辅导员室召开例会,汇报分管的工作情况、并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真正实现“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阵地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管”。

(二)、舆论引导,创设良好表现环境

学校环境的引导作用能够影响人的观念、改变人的行为,决定人的习惯。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久熏幽兰人自香”的教育效果。

1、校园活动提升学生行为习惯

我校除了注重外在表象的文化建设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开展一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1)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培育民族精神,发扬民族传统。

学校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展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或文艺演出等形式的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人生成长的必修课。围绕感恩主题,结合我校实际,从“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三个方面,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师表,孝行为本、励志报国。通过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懂得应该感恩及怎样去感恩。

2、课程与活动共进,夯实习惯养成教育基础

为了使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高起点起步,快车道运行。我们开展了“学警风、知规范”训练营活动。通过训练、引导、强化、学习等方式,结合学校的礼仪课程,突出了课程与活动共进,夯实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基础。

三、“12315”实施效果

学生收获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不断创新培养策略,学生的行为习惯均得到了极大改善,也让学生收获了自信,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种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在“小学生“三十个好习惯”养成教育评价”活动中,已有50多人次分别获得了班级“文明之星”和校级“文明之星”称号。有50%的学生获得“五星级自律达标生”称号,并向120名同学的家长转发了喜报。

篇2:“12315”让文明成为习惯,让习惯成就人生

讲文明,树新风,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多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出,一些地方不文明的现象随处可见,如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不爱护公共设施等等。因此,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人心,以促进每个人自觉养成文明习惯,在全社会形成文明风气。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应该在群众中形成一种共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道德修养。

篇3:“12315”让文明成为习惯,让习惯成就人生

一、科学利用时间的习惯

每天早晨7:30左右学生到校。大部分学生是不会自习的, 这时必须给他们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 否则他们几乎不知干什么, 没有目标, 无所事事, 索性就嘻嘻哈哈, 说话, 唠嗑, 甚至打闹, 一个早晨的大好时光就这样白白的浪费掉了。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 孩子们就会抓紧时间来完成, 合理地利用了早晨晨读的时间, 班集体也会一改以往乱哄哄的场面, 取而代之的是人人都有事干的井然的秩序, 提高了学习效率。如此一天天的坚持下来, 孩子们基本上都养成了守时, 惜时, 科学合理用时的好习惯。养成这种习惯, 毫不夸张的说, 等于延长了他们的生命。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的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来呈现教材内容, 既直观又生动,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鼓励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 课堂形成了热烈的学习气氛。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学。使他们逐渐形成自学的良好习惯, 学习情感和兴趣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增强。在课上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 营造师生相互监督、共同努力的良好班级氛围。

三、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在课堂上, 听的习惯特别需要有意识的培养, 如设置听的任务给学生:让学生说说“刚才她说了什么”, “你听到了什么”, “听懂了什么”, “你觉得她说得怎么样”, “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等等。逐步养成学生能够耐心、细致倾听他人讲话的习惯。老师讲课期间, 学生是一定不能翻书的, 要跟上老师的思路, 认真思考, 积极动脑发言, 做好笔记。如果有不听课的, 马上停下来提醒他, 不给他溜号的机会, 提高听课学习质量, 也逐步养成了遵守纪律, 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冷静思考是正确认知的开始。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错综复杂, 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学会取舍这些信息, 要教育学生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能盲从, 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冷静的思考判断, 然后得出自己的认识。如在课堂上可以经常提问, “对于他的回答你是怎么想的?说出你的依据。”对于有见地的回答要及时给予鼓励, 培养学生养成乐于思考的好的学习习惯。

五、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

上课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大胆发言, 做到声音洪亮, 口齿清楚, 叙述完整。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学生表达能力较差, 常常会有会做不会说、怕说错而不敢举手发言的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学生说的正确、响亮时, 我们应当场给予肯定和赞许, 回答错了或回答的不完整, 不能批评或指责, 不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而要鼓励学生, 耐心开导, 循循善诱, 表扬他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精神, 不要让学生把回答问题当作压力而不敢说, 不肯说。我们应多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 自由创造的天地, 让他们感到“心理安全”, “心理自由”。

六、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良好的书写便于学生记忆。由于目前偏重于弘扬个性, 有些老师就误认为对学生的书写提出统一的要求就是教得太死了, 其实我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 其实从数字清楚, 书写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 都是有规范要求的。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至关重要。我通常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板书时要把字写得工整、美观、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对学生的书写提出明确的高质量的要求。第三、是对学生的作业要做适当的评价。批改时除了对正误作评价, 还要注重对书写作评价。如“你的字写得真好!”, “这份作业写得太漂亮了”等。

除了以上各种习惯的培养, 还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卫生习惯, 文明礼貌习惯, 勤俭节约习惯等。同时还要不断地纠正他们自身固有的恶习。实现教育培养习惯, 习惯形成品质, 品质决定命运的良性循环。总之, 经过中学阶段的各种习惯的培养, 同学们基本都养成了爱学, 乐学, 会学等学习方面好的习惯, 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的职责不能停留在知识与方法的教学上,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在课前科学利用时间、课上认真听课大胆发言、课后自觉总结得失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从而达到增长知识, 提高素质, 完善人格的目的。当然,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须在长期的教学中反复训练, 逐渐深化,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 不仅仅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成败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篇4:“12315”让文明成为习惯,让习惯成就人生

不让文明成为一次性消费

东方尔

在奥运期间,北京出租车司机不文明的“京骂”绝耳了,大街小巷的“膀爷”不见了,过去横穿马路,翻越护栏,不遵守交通规则,上下公交车你推我搡,马路上开“霸王”车,电线杆上、站牌上、墙上乱贴乱涂“牛皮癣”广告的不良现象几乎绝迹了。北京城真是人人言行优雅,公共秩序优良,窗口行业优质服务,市容市貌环境优美。过去我们曾惊叹日本人素质高,能容纳数万人的比赛场馆,比赛结束后场内连片纸屑都没有。如今我们也做到了,能容纳八万人的鸟巢,比赛结束后也是片纸不留。

北京奥运的文明之风通过火炬传递吹遍了全国,奥运之后每一个城市都可谓旧貌换新颜,到处可见新修整的街道、新建设的造型美观的城市绿化景观和粉饰一新的高楼建筑。在奥运之前倍受国人诟病的不排队、随地吐痰、闹市扎堆围堵看热闹等陋习也少了许多。可是,这是否就意味着在我们的每一座城市中,每一个市民都已经把“文明”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呢?

距离北京奥运会结束不到60天,距离北京残奥会结束才刚刚一个月,有记者报道: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成为全国旅游热点的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每天数十万游人留下了近百吨垃圾,中心区的环卫人员增加至3000人依然忙得一塌糊涂。又有几个月过去了,当奥运渐渐成为一个记忆淡出我们的谈资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时髦女郎牵着的狗,又堂而皇之地在光天化日之下随地大小便;公共汽车上,哪怕是身边站着耄耋老人,十七八九的大小伙子和美眉们依然坐在椅子上岿然不动……这不禁让我们心里在嘀咕,难道奥运就这么过去了吗?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有一网站搞过一次调查:71.4%的网友认为奥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其中44.3%的网友表示,奥运会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了中国,27.2%的网友表示,自己会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参与各种社会生活。调查结果显示,奥运的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一位奥运会志愿者更是深有感触地说:“服务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学会了如何待人接物,它将使我受益终生。”从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北京奥运会总体上完成了中国国民心态的一次“成人礼”,然而国民心态的变化更是一个长期的、诸多社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完美的一次奥运洗礼真的能让我们的国民素质产生一次伟大的蜕变吗?

事实告诉我们,北京奥运会只给了我们讲文明的契机,可它绝不是国人讲文明的终点,如果我们只把奥运带来的文明,文明在口头上,文明在暂时的效应上,文明就变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装饰品。仅仅只为奥运文明而倡导的文明,这种文明的生命力是很值得怀疑的,就像当初为了应对SARS采取的种种文明措施一样,SARS一消失,不少陋习又回来了。社会需要的是文明的自觉、文明的良知和文明的责任。

我们在奥运会上所表现出来的文明是成功的,这说明文明的举止和卫生习惯以及优良的环保意识,我们是可以做得到的。在奥运期间能做到、做好的事情,后奥运时代我们应当继续做到,甚至做得更好。文明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期待所有的国人都能经过一场奥运的文明洗礼,马上就文明成“道德模范”和“谦谦君子”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后奥运时代,只要我们文明得一如既往,我们就能活得更加从容优雅。相反,只要我们稍稍表现出一点儿的不谨慎和不小心,我们就会又变成不文明的代表。

辜鸿铭先生曾经把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总结为:超越美国人的深沉,超越英国人的博大,超越德国人的质朴,以及堪比法兰西人的优雅。今天的我们也许还远未文明得如我们的先人那么从容、那么优雅,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将奥运所营造所催生出来的文明环境、文明规范、文明守则,持之以恒地贯彻到我们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去,我们就能够将中国人最美好的形象铭刻在所有人的记忆里。

后奥运时代,培育更加成熟的国民心态依然任重道远。

■老百姓的后奥运梦想

(陈岳,27岁,网络公司职员,从小在青岛长大。)

“因为奥帆赛和残奥帆赛在我们青岛举行,我有幸可以到现场观看比赛,一流的场馆设施、良好的竞赛环境、志愿者灿烂的微笑…… 这一切连同精彩的比赛都成为我生命中最幸福的记忆。如今,奥运会结束了,但奥运理念将长驻我们心中,我希望后奥运时代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继续保留下去!我相信,奥帆赛和残奥帆赛之后,青岛的街道将更加干净,人们的举止将更加文明!”

■相关部门回应

青岛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到去年以来实施的“城市管理年”活动,从赛场周边的区域划分到无障碍设施建设,青岛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位负责人表示,“两个奥运”结束后,青岛为迎接奥帆赛和残奥帆赛的各项城市管理措施,将一直延续下去并更加完善,更加展现青岛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形象,使百姓人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不仅仅只在残奥会

期间关爱残疾人

徐迅雷

2008年9月6日,圣火再一次在“鸟巢”熊熊燃起,这是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开幕式。这是童话般美丽的开幕式,这是绚丽的残缺之美:盲人歌手杨海涛深情演唱的天籁之音,盲人钢琴家金元辉指尖流淌的多彩四季,在四川地震中失去左腿的“小天鹅”李月在轮椅上演绎永不停止的芭蕾之舞……他们就这样“和梦一起飞”,非常深情,特别感动。来自147个国家、地区的40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代表全世界六亿多残疾人,在“超越、融合、共享”的主题下,参与各项竞赛,展示自强不息的风采。

在残奥会期间不仅在公共场所增修了残疾人专用通道和可以坐轮椅使用的卫生间,还将无障碍改造延伸到家庭,在残障人士家中改造无障碍设施。残疾不是“不幸”,只是“不便”。一个和谐的社会,就应该通过努力将这种“不便”降到最低,为残障人士建造一个无障碍环境,才能做到“同属一个世界,共求美好梦想”。

我国共有8300多万残疾兄弟姐妹,涉及2.6亿家庭人口,其中北京市有99.9万。这次四川大地震造成残疾的人,又是數以万计。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城市街头平常不太常见残障人士,他们更多只是待在家中,不像发达国家残障人士能够方便地上街,过上与正常人没有多大区别的生活。这说明还有很多服务残障人士的事情在等着我们去做。

北京残奥会毕竟只有十多天,关爱残疾人,不能是此一时彼一时。比如建设和清理盲道,就不能仅仅只在奥运期间很重视。如今有的城市只注重拓宽机动车道,为汽车拥堵而开路,结果是挤占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以致把盲道弄成巴掌那么大的“羊肠小道”。今后对于无障碍设施,不仅要加强建设,而且还要加强管理。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其实只要去看看人们对“无障碍通道”的尊重程度就可以了。平常这“无障碍”上的障碍,都是正常人造成的,小车无所顾忌地压在盲道上的情形时有所见,所以说“只有残疾的环境,没有残疾的人”而这“残疾的环境”恰恰是身体健全的人造成的。眼中没有“无障碍”,心中没有残疾人,这是对文明最大的不敬畏。

在后奥运时代,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这是一部保障身体有残疾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的法律,规定了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在残疾人医疗康复、学习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福利待遇、环境建设等等各个方面,各级各地各单位如果都按法律去做,那么我国的残疾人事业必然会有更大的发展。

“己利利人,己达达人”。全社会都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以人为本,倡导平等,反对歧视,关怀弱者,尊重人权;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用实际行动来扶残助残,将“支持残疾人事业”的事业进行到底。天、地、人能够和谐统一,这是多么美好的世界。拥有同一个梦想,一起去飞翔,非残疾人与残障人士更应和谐相处于“同一个世界”,从而去实现“同一个梦想”。“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打开一扇窗”,让我们所有的人,都成为帮助残障人士打开“窗户”的人。

■老百姓的后奥运梦想

(关艳,36岁,脊髓压迫症患者。)

“前几年不敢出家门,好不容易出去一回净往地上看了。残奥会期间,我参加了‘快乐残奥’的系列活动,逛故宫、爬长城,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都变成了现实。我的后奥运梦想是,我们残疾人可以像健全人一样参加工作,自食其力回报社会。北京在无障碍硬件设施方面已做得很好了,但是人们如果进一步在就业等方面实现‘认识上的无障碍’,这个社会对残疾人来说将更加畅通无阻。”

■相关部门回应

“残疾人其实工作更踏实,很专心且很少跳槽,热情也高。”北京市残联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李雪梅赞成关艳的看法,“每个单位都会有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几乎每个接纳残疾人就业的单位,都对这些员工给予高度的评价。”北京市残联党组书记赵春鸾认为,尽管北京的无障碍建设取得了飞跃发展,但是各项工作还需不断完善。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与健全人一样享受社会物质文明成果,这是政府和社会支持残疾人事业的长期努力方向。相信不久之后,北京一定能成为一个完全无障碍的城市。

让志愿精神成

为生活中的永恒

阿累

沃尔什把戒指掉在沙里了。这是她的结婚戒指。尽管不是十几克拉的“鸽子蛋”,但这戒指对她来说是无价之宝,连比赛都戴着呢。沃尔什和特雷纳组合,是沙滩排球的“世界一号”,她们战胜了中国组合田佳和王洁,获得冠军,可在决赛前的一场比赛中,那戒指掉沙里怎么也找不到了。这时出现了一批奥运志愿者,替她找了整整一天,最后用好几个金属探测器,才“大海捞针”般在沙里找回了她的金戒指。既找回金戒指,又夺得金牌子,你说人家能不高兴、能不对志愿者赞不绝口吗?热情、体贴、温馨、完美……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受到了全世界几乎“众口一词”的高度评价:一百分!五星级!最完美!最大的“金牌”应该授予他们!

志愿者,中国“最温柔的心”。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以及数量更庞大的社会服务志愿者,注册或不注册,他们共同构成了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人员群体,数量超过了任何一届奥运会。这其中,还有近千名海外志愿者,许多影视明星也提供了短期服务。志愿者是人与人交流最重要的“润滑剂”,当国内外运动员、教练员、官员、观众等等奥运参与者来到北京,除了看见比赛场馆等辉煌建筑之外,最初大量接触的就是志愿者,志愿者带给他们“第一印象”,带给他们“第一服务”。

志愿者的工作和志愿者的精神,在一个词里得到高度的统一,这就是“服务”二字。“服务”是很基础的,“服务”也是很高难度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多么高的境界;“全心全意为奥运服务”,想做好也非常不容易。然而,身穿蓝色服装、服务北京奥运的志愿者们,为赛会提供了最细致入微、最人性化的服务。奥运会志愿者的“理想主义”就是:胸怀世界、融入世界、服务世界。一位举重运动员负伤倒在台上,几位志愿者迅速上台用挡板挡住观众的视线,这是人性化的关切;一位父亲给他脑瘫的孩子买了一张票去看乒乓球,志愿者给孩子准备了推车推进场馆,这是人性化的关怀……

对许多人来说,一辈子也难以碰上在自己国家服务奥运的机会。奥运会开幕前,我的一位同事就说很想去做志愿者。“京奥”志愿者的核心力量是年轻学生,不少是“90后”。他们“背对比赛、面向观众”,提供欢乐服务,让运动员的心情很阳光,一次次比出了好成绩。这种服务他人的精神是富有感染力的,“鸟巢”八万多观众曾两次为“飞人”博尔特唱响“祝你生日快乐”,此刻所有观众都成了“草根志愿者”——这个“生日派对”,应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运动是快乐的,比赛是激动的,服务是愉悦的。微笑是最好的名片,热情是最好的待客。通过志愿者,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对世界有着最大的诚意,把奥运办好,把快乐带给人类,把幸福留给世界。

身着白色T恤的赵大妈今年已经60岁了,作为一名城市志愿者,虽然没有人提出强制要求,也没有人来监督,但是赵大妈每天都会在清晨八点的时候出现在北京丰台区东铁营街道宋庄路的一个十字路口,开始她一天的“工作”——巡查、问路指南。虽然奥运会已经结束很久了,但是赵大妈却依然如故。“每天都习惯了,来看看还能不能帮上别人什么忙。”赵大妈说。一场奥运会让赵大妈把奉献当作是一种生活习惯,把帮助别人当作一种快乐。和赵大妈有同样感受的人不在少数,这就是奥运带给我们国人的变化之一。衷心期待,志愿者服务可以固定下来,成为后奥运时代最温馨的一股爱的力量。

■老百姓的后奥运梦想

(路蒙佳,28岁,奧运会志愿者。)

“奥运会、残奥会是短暂的,但志愿精神永存。我们要把志愿精神带到生活中,让平等、互助、友爱的精神一直继承发扬下去。我希望更多的人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也希望有更多的志愿服务项目吸引人们参与,为共建和谐社会贡献每个人的力量。”

■相关部门回应

篇5:让文明成为习惯作文

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代表了他的素质,那么一群人的文明程度就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素质。如果当文明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习惯。不需要时时提醒“不准随地吐痰”“不准践踏草坪”……那么我们是不是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也不至于丢人丢到国外去。一句公益广告说的好:“文明赢得尊重,共建和谐未来。”

早晨,我去买早餐,很多人在排队。突然,一位孕妇喊道:“***的,你给我赔。”原来是一个小女孩把她的豆浆碰洒了。“对不起,阿姨真是对不起。”小女孩赶忙道歉。“说对不起就行了?你要给我赔。”这一声喊的特别响。“对不起,阿姨我没带够钱……”“不行!必须赔!”最后一位叔叔给她买了一份豆浆才算完事。我想如果文明成为一种习惯。也许阿姨不会为了区区一份豆浆,而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口出脏话。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是很多人孩提时代的童谣。可是,总有些人不遵守规则,最后酿成了惨祸。前段时间一个叫药家鑫的青年,由于酒后驾车撞伤了人。担心行人没死又倒车将行人碾压致死。太令人气愤了,这种人不但不文明,而且没有人性。如果文明成为一种习惯。那么生活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忽视别人的生命,酒后驾车,乱闯红灯。生命就不会在车轮间穿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家庭因为车祸,而支离破碎。难道童谣只是在童年唱一唱,而长大了就忘了吗?

篇6:让阅读成为习惯 让书香浸润人生

分类:习惯养成(C类)阅读习惯培养标签:阅读【收藏该博客】(2011-03-14 23:28:51)

作者:张美华文章来源:荣成市世纪小学

每年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也是我最累的时候,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这群整天唧唧喳喳的孩子安静下来,怎样才能让班级的秩序井然,这些中国的“小皇帝、小公主”怎样才能成长起来呢?通过摸索我觉得阅读是最好的办法。阅读的最大好处在于能够让孩子随时迸发的激情得以宣泄,最后归于沉静。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讲过:“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 于良 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也是 小学 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提高 小学 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阅读习惯中还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种是不想读,学生因为没有品尝到阅读的快乐,所以没有阅读的欲望和兴趣。于是,生活中没有了阅读。一种是不会读:学生无选择地读书,或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书是读了,但一无所获。作为一名语 文 老师,我认为:我们必须加强主导作用的发挥,悉心进行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领略到阅读的快乐,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谈谈我自己不断摸索的一点做法,和各位 老师交流探讨。

一、积极引导,培养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因此,我把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放在首位。如何让学生由“要我读书”变成“我要读书”呢,需要老师巧设“诱饵”。每接手一个新班的开学第一天,我会告诉学生我有阅读爱好,并且很明确地告诉学生我最喜欢的是爱看书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有意识地经常在课间端起课外书静静地看着。久而久之,有学生就会问我:老师,你看什么书?这时,见时机成熟,便问他们:想知道书里的内容吗?学生很好奇,于是,我就会挑出书里面最有趣味的内容娓娓道来。刚开始,我并不会拿出一些比较深奥的文章去和学生讲解,而是讲故事,比如在今年新学期开始时,我会给他们讲《爱的教育》,这部书讲述的就是一个由三年级刚刚升入 四年级 的 小学 生安

利柯,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书中很多故事就是同学们身边可能发生的事情,我借给你们。学生就会高兴地借我的书看去了。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从而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衔接,所以我在讲课时,每每讲到可以联系课外知识的地方,我总是不吝时间,穿插一点相关联的其他书本的知识进去,或历史、或 地理、或自然,我想让学生知道,教材里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课外的知识才是无限的,只有通过自己的阅读才能变成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我觉得教师在培养的初级阶段,一定要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各种办法使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的兴趣,有了阅读的需求,才能养成阅读的习惯。

二、创造条件,营造氛围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要使我们的学生在文化环境里成长,读书的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不教之教,如“芝兰入室,久而自芳”。在学生初步有了阅读的兴趣,我还要投入较多精力去为学生创造读书条件和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1、营造读书文化

在教室布置上,我们班的黑板报主题就是“最是书香能致远,”书写一些诸如“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等名言警句,设置一个读书心得栏,张贴一些优秀的学生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一些有用的读书方法。同时加强教育,阅读时保持教室安静,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2、做到“有书可读”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但还要保证“有书可读”,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倡导学生节省零花钱,自己买书读;二是倡导学生互相借书看;三是设班级 图书 角。“有书可读”除了上述途径之外,还有一条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选择优秀书籍来读。在眼花缭乱课外书上,充斥着消遣性的卡通漫画。如果学生良莠不分,非但谈不上增长知识,甚至容易被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侵蚀。如何指导学生选择好书来读,我首先向学生们推荐,比如开学的第一个月,我们一起读《爱的教育》,下个月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每一个月,我都会向学生推荐一部经典名著,师生共读,在阅读中,我们及时交流彼此的读

书心得,对文中人物的看法,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提高孩子在阅读上的欣赏水平。

3、保证有时间可读

(1)利用学校安排的每个周一活动课的的阅读课;阅读课上的指导性阅读;白天挤时间读书。每节课上,如果学生提前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随时拿出书来看;每天中午保证有20分钟作为阅读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可以个人交流,可以集体诵读;最后是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保证在20分钟内,让学生回家后能保证30分钟的阅读时间等等。

(2)要有一定的读书计划,自己合理安排好时间,书一定要读完,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切不可过于随意、杂乱无章。

4、家校沟通,取得支持。

要说让孩子多读书,我觉得没有一个家长不支持,但是家长往往很头疼的是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真正读进去呢。因此,每新接一个班级,我都会利用家长会,向家长推荐和孩子共同读书的方法。如

1、诵读法:让孩子大声的朗读一篇文章,读完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一般应用于新课文的预习;

2、讲读法:等孩子读完一段故事,让孩子复述内容或和家长分角色讲述;

3、讨论法:亲子共读完一本书,就有关内容进行讨论甚至争论,和家长共同交流时,提倡家长为孩子营造其乐融融的读书氛围,在茶余饭后,全家人经常能够在安静、和谐的环境里倘徉书海,让每个家长认识到这是提高孩子智力,发掘孩子潜力的最优途径。

实践证明,做好这些工作,家长更加支持我们学校的各项活动,理 解 老师的辛苦,也更明确了家长教育的意义,教育方法。

三、加强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成效

阅读方法方主要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阅读报纸、筛选信息资料,可用浏览。简单故事一类可用略读。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经典诗词、名篇名作、美文佳作之类可用精读。精读的方法有:

1、指导做读后感或读书笔记。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和文采的习惯,做阅读的有心人。每天作业中专门有读书的记录,在家长写下读书内容和时间之后,学生可以任意摘抄阅读的精彩句段,可以是一句你最感动的话,可以是一段精彩的描写,最好是能背诵下来,为自己的写作打基础。其次是感悟笔记:在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如写读后感、读书心得等,提高感悟及分析能力。还有想象笔记: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2、倡导学生朗读与诵读好的作品,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韵味。朗读及至诵读,是读的较高境界,因此,我鼓励学生见到美诗美文便一“读”为快,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融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在融情的朗读中去充分享受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得到文学的熏陶,培养人文精神。

四、重视阅读评价,搭建交流平台

好的习惯是在不断地与坏习惯作斗争的过程中养成的,学生阅读习惯的维持,还需要不断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以不断添加他们阅读的动力。为此,我努力地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为的是让学生在其中充分享受到阅读成果被充分展示和肯定的愉悦感。为了把读书工作落到实处,我还制作了班级读书反馈表,我对班级同学在校读书及其他情况逐一作出评价,便于沟通,周周都有读书进步榜、明星榜,以鼓励表扬为主。读书反馈由同学们自己填写,包括读书时间、内容、收获和启示、家长意见等等,有了这些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我对学生读书情况也就一目了然。除此,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写作比赛,并且鼓励他们积极投稿去各种杂志社及报社或者网上,当学生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更广泛的阅读,慢慢地,形成良性循环,班级读书的氛围便会蔚然成风了。

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毕业后,回忆起五年的小学生活,他这样说,“也许我不会记得这个字、这篇课文是哪个老师教我的,但我的读书习惯是我 小学 老师培养的,在这五年里,我几乎读过所有的经典名著,这是我人生新的起点,有了这个习惯,我将终生受益”。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最高的评价,这也是语文老师的责任,为孩子一生奠基——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浸润人生。

肖陆云录于

http:///jiaoyujiaoxueyanjiu/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662

篇7:创建文明城市—让文明成为习惯

文明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品质。文明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一声谢谢、一句问候、一个微笑、哪怕是真诚的点点头,都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文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无尽温暖。

在公交车上自觉的让座;在公共场所不随意的乱扔垃圾;在上下楼时能自觉捡起脚下的那根烟头;在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能伸出热情的双手,或许正是这一个又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才构建了社会的文明与道德、仁爱与和谐。

我们不会忘记“最美司机吴斌”以一名职业驾驶员的高度敬业精神在强忍着疼痛下完成一系列安全措施,确保车上24名乘客安然无恙,可他却因伤势过重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还有我们敬爱的“最美教师张丽莉”,他用自己的双腿挽救了两名她深爱的学生,其实那一刻她完全可以选择不动或者后退,可她却选择了向前,毫不迟疑、义无反顾。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人,却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人生价值。他们用行动、用良知、用诚信友善、助人为乐在文明的社会书写了一段关于爱与正义、关于公德和责任的感人事迹。

我们身边也有着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坚守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的人们,发扬和传承着“白求恩精神”救死扶伤、爱岗敬业,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8:用经典传承文明让诵读成为习惯

关键词:传统文化,熏陶,经典诵读,传承

一、增设诵读课程,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

要想让国学经典从真正意义上走进课堂,直面学生,我认为首先要保证学生每天有固定的诵读时间,因此我校在课表上增设了一节国学诵读课,安排在早自习时间,由语文教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另外还规定每天早上和中午上课前10钟为诵读10分钟,并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规定了不同的诵读内容。 低年级遵循“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从易到难,从少到多”的原则, 高年级侧重“大量诵读,感悟诗意,入情入境”的原则。如一二年级以《弟子规》《千字文》为主,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意思浅显易懂。中年级以《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笠翁对韵》为主,高年级既可背《唐诗三百首》,也可适当背诵《论语》《大学》等内容。 有了时间和内容的保证,国学诵读才算真正走进了课堂。

二、创设经典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

我们班上每学期之初,会在墙报上创设“走进古人、触摸经典”“我是一位小诗人”“经典伴我行”等栏目,让学生一进到班级、学校就感受到古典文化的浓郁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文化气息浓郁的氛围下进行读经,甚至把读经作为班级集合的一种信号, 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

此外,我们还可以创办各种丰富的读经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读经的兴趣。如进行普通话的宣传、经典诗文朗诵会、经典诗文背诵擂台赛,在各种节日让学生朗读一些相关的古诗文等,因势利导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又如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古诗文; 利用课余游戏进行小竞赛——背诵学过的古诗;在课前准备时间进行小组背诵古诗文挑战赛;利用早午读时间进行古诗文唱和……办 “我喜欢的经典诗文、经典中的故事、生活中的名言警句及经典诗句应用”等手抄报,并且要有合理大胆的想象,让人能从自己的描写中想象出一幅图画。同时,抽出较好的诗加以讲评,引导其运用联想、想象,借助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将一些枯燥的文字变成具体形象的文字。指导学生开绝句佳词赏析会、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为自己出诗集等,使学生从诵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一种生命的快乐,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歌赋的殿堂。我们还可以成立阅读经典的兴趣小组,帮助孩子建立我的经典诵读成才计划,使孩子在诵读中认识、体会到与经典同行的快乐,感受美好的童年。

三、经典与语文教学是相得益彰的,要学会整合

经典诵读是语文课本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二者是不分家的。比如,在学到关于古人思乡的美文,我们可以联系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为主题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这种主题相似的文章去感悟、体验古人思乡的情怀。又比如在写景方面,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还可以读经典中的《望天门山》等, 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在经典诵读的教学中,要结合自己班上的学情实际, 实施经典教学

首先,就是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底蕴、记忆力都是有差异的,欣赏水平及兴趣爱好不同,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收集背诵名言警句时,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他们背诵的内容。 不能硬摊派学生背诵哪些内容,这样如果长期下去,只会抹煞了孩子们学习经典的兴趣,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经典诵读要与写相结合。为了强化记忆,各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背诵诗词歌赋及经典美文警句的同时,要求学生每周抄写所背诵的内容(学生要用两个专用抄写本,分诗词曲及经典美文警句两类抄写)。写的不一定要很多,但是鼓励学生写精华美文, 最好能用毛笔书写,将自己喜欢的古文经典书写下来,可以通过张贴装裱的形式上墙报等栏目,这对学生学习经典也是一种认可和鼓励。

第三,经典诵读还要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诵读,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吟出几句经典诗文,或描述事物,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虽不一定贴切,却着实令人欣慰。如,当教师提醒大家看书要有思考时, 有的学生马上会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此来为教师总结。在谈到古人珍惜时间的例子时候,也可以让学生背出相应的名言警句,既是一个积累巩固的过程,也是一个展示交流的环节。

五、建立长效机制,让经典诵读成为习惯

经典诵读不是急功近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就是要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经典诵读日常化、持续化,让经典诵读成为一种习惯。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国学诵读得以长效发展的前提与保证。目前,我校结合教学进度与学校规定的诵读内容,已经将经典诵读的内容纳入了期中、期末语文考试的范围。这样一来,不仅教师重视,学生重视,连家长也高度关注。在平时的诵读过程中,我们还设立了考级制度,一个年级设立一级。随着内容的难度加大,级别也不断增加。学生可以逐级申请考级,考级通过,颁发考级证书。

篇9:“12315”让文明成为习惯,让习惯成就人生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

美国哲学家福尔姆写的《我们得回到幼儿园》,其中写道:“1987年5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老人:“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老人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老人回答“在幼儿园学到要乐于同别人分享你的一切东西;要公平正直、光明正大地与别人竞争;永远不要打人;把你找到的东西放回原处;你弄乱的一切要由你来负责整理的井井有条;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伤害别人时要道歉;吃饭之前要洗手;要知害羞,要有廉耻之心;热牛奶有利于身体健康;要让生活过的丰富多彩;不仅在每天都要所学,有所思,还要在工作的同时作作画,唱唱歌,跳跳舞;每天下午要小睡一会;在踏入社会的时候,要随时注意交通安全;要互相团结,彼此扶助;要始终保持一颗惊喜、好奇的心。”当然,这其中的所有回答未必都是诺贝尔得主的原话,也不排除这位美国哲学家的补充,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突出的时代,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也成为测量、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3-6岁是个体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也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然而,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在发展中出现了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不和谐性、不同步性,幼儿在用餐、入厕、倾听、交往、游戏、娱乐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以及求知能力、协调能力等都不尽人意。为帮助幼儿实现知、情、意的全面和谐发展,结合《纲要》精神,我们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首先要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良好环境。老师和家长要改变过去单纯地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念,从不同年龄的特点出发,考虑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人性的差异,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温馨、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从而培养幼儿初步的道德情感。

其次要精心设计课题活动。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实验重点、实验目标,并结合各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编制适合幼儿活动又易于接受的活动教材,既符合孩子的乐趣,又能使孩子在愉快的游戏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尊重孩子的个性化要求。随着幼儿的成长,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在发展,但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的限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他们不懂的事情,所以幼儿的提问也会越来越多。面对幼儿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合理对待,采用合适的方式予以实事求是的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应及时问答,对于复杂的、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和幼儿一起探寻答案,因为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又可以使幼儿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幼儿在提问时,幼儿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倾听,因为注意倾听能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这对于幼儿好奇心的发展是一种无形的强化。我们一定要走出那种“听话教育”的误区,因为这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三,注意幼儿随机教育。习惯是一种行为长期重复而形成的结果。俗话说“习惯养成自然”,孩子的习惯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指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能只靠专门的教育活动,而应该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断的巩固、加强。为此,我们不妨把一些常用的文明礼仪用语,如您好、再见、请慢走、谢谢、对不起、请原谅、没关系等等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幼儿能经常朗读,这样对孩子们在生活中使用文明礼仪用语进行交往有很大的帮助。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教师和父母严格要求自己,就会在孩子心目中享有威信、取得幼儿的信任,幼儿就会听从管理并会积极响应每一项要求。教师与家长作为幼儿接触最频繁的社会成员,对孩子们有意识的进行教育,或者通过自己的言行点滴渗透、潜移默化,这些都对幼儿的道德品质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庭也是幼儿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在教育中,应十分重视家庭的配合。比如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以及课程的实验进程、相关要求;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方法;开设家园信箱,使家长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书信的形式传递给老师;分阶段定期召开高质量、内容不同、形式各异的家长联谊会,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思想觉悟,共同完成幼儿的教育。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和家长只要严格要求、言传身教、积极诱导,就一定会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要主动创造条件,调动幼儿生活自理的积极性。首先,我们应该从园内环境创设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发他们自我服务的愿望。从小班起,老师可以在帮助幼儿上厕所、就餐、睡觉前脱衣时,有意识的提醒幼儿自己去做。进入中班大班后,可以根据本班情况在老师提醒和鼓励下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帮助老师收拾玩具、桌、椅。在游戏、就餐、午睡后,老师可以为幼儿创设自我服务的坏境,轮流让他们给花浇水、管理图书、午睡后学习叠被子等等,鼓励幼儿之间相互帮助,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要注意寓教于乐,让漂亮的手绘图片、录影机、幻灯片、视频资料、相关内容的动画等等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运用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丰富幼儿活动的色彩、活动的形式、努力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锻炼幼儿学习、生活的自理技能。我们应该明白:少年强,则国家强!

篇10:让文明成为习惯倡仪书

让文明成为习惯

倡 议 书

亲爱的同学们:

仙洞中学校园文明卫生劝导队开始组建了!

我们的宗旨是:美化校园精神环境,创建和谐文明校园。在学校政教处、团委的指导下,我们将在校园内对随地乱扔垃圾、随手乱倒饭菜、损坏公物、破坏公共环境等校园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希望每一位同学都理解并支持我们的工作。

菁菁校园,学子圣地,碧树芳草,一花一木,靠我们全体学子共同呵护,才有其春意常在;灯火辉煌,莘莘学子,苦读不辍,优良学风,靠我们全体学子孜孜追求,才有其硕果累累;师生和睦,自尊自爱,孝敬父母,民族美德,靠我们全体学子言行相随,才使其蔚然成风。因此,我们向全校师生发出以下倡议:

1、讲究卫生,尤其是保持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2、使用文明用语,树立文明形象,师生共同使用普通话,营造仙中良好的文明氛围。

3、学会交往,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团结同学,协作创新。

4、爱护公物,不乱涂乱画,珍惜校园一草一木。

5、认真搞好大扫除工作,把教室、寝室、公共区打扫干净,注意全天保洁,离开时要关灯、关窗、锁门。

6、自觉维护教学秩序,做到在校园内不使用手机。

7、不吸烟、打闹、喧哗,杜绝其他不文明行为。

亲爱的同学们,播下一粒种子,收获一片希望;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良好的习惯,收获人生一世的精彩!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道德规范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言行上,为营造我校优良的育人环境而不懈努力。

篇11:“12315”让文明成为习惯,让习惯成就人生

各位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学习成为习惯,让书香浸润人生》。当今社会已进入学习型社会,学习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然需求。学校是知识的殿堂,读书的地方,“让学习成为习惯,让书香浸润人生”,对于我们教师在人生历程中尤其重要。我们都知道,学习是我们增长知识、提升本领的重要途径,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础。

“要想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教师,不学习,就没有资格从事神圣的教师职业;不学习,或者学习的速度小于知识更新的速度,能力素质就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就要被社会淘汰,被历史淘汰。要“让学习成为习惯,让书香浸润人生”,做到学习生活化、工作学习化。我个人认为,决定于两个词:一是态度,二是积累。

第一个词“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一切》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人生指南读物,能迅速提高你对生活的感知,并帮助你确立和提升自己的人生定位。作者罗曼·W·皮尔是“积极成像”观点的主要倡导者。此书曾在美国最畅销书排行榜上整整待了十年时间,从此“态度决定一切”成为表达积极思维力量的一句口头禅传遍了全世界。书中265条充满睿智、富于创意的格言能让你,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朋友、家人、工作和自己,并以感恩之心去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学历有终点,学习无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师”。谦虚不是虚心

假意,而是要静下心来,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向实践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做个有心人。把学习是当作每天的必修课,当作最大的爱好。对学习的不同态度决定了我们工作的不同效果。学习是需要热情和行动的,读书是需要努力和勤奋的。把阅读当作是一种享受,是生活的乐园,只有通过学习阅读,在书香中浸润,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充实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

第二个词“积累”:积累源于挤钻。书香,代表的是一种读书风气,读书的习尚。古人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并觉言语乏味,面目可憎”。雷锋同志说:“有人总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于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钻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毛主席说:“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来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毛主席是这样要求共产党员和干部的,他自己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在战争年代中,战斗紧张时,毛泽东同志就充分利用行军、休整的间隙读书。毛泽东同志的住所里,到处都放着书。睡床上、办公桌上、休息间里。甚至卫生间里都放着书。哈佛大学有名经典箴言:“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

上8点到10点之间”。我理解,这样说并不是晚上读书效率高、学习效果好,而是因为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是一个人一天最闲暇的时光,有的人在聊天、看电视,有的在应酬、玩乐,有的在读书、学习,长此以往,业余时间的运用便成了决定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和把握机遇获得发展的关键。其实,有没有时间读书、能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强烈的学习自觉性,有没有把读书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习惯、一种境界。

教学相长,读教相融;品味书香,书香人生。让学习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习惯,让书香浸润我们人生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年吧!学习和书香必将给我们的事业插上腾飞的双翅。否则,终有一日会发出“事业给了我飞翔的天空,可惜我没有坚硬双翅”的慨叹!

篇12:“12315”让文明成为习惯,让习惯成就人生

――读《一个教师到底能走多远》有感

吕志杰

《一个教师到底能走多远》是朱良才老师的著作。书中引用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虽然短短一百多字,却发人深省。

一个商人在翻越一座山时,遭遇到了一个拦路抢劫的山匪。商人立刻逃跑,但山匪穷追不舍。走投无路时,商人钻进了一个山洞里,山匪也追进了山洞里。

在洞的深处,商人未能逃过山匪的追逐。黑暗中,他被山匪逮住了,遭到一顿毒打,身上所有钱财,包括一把准备为夜间照明用的火把,都被山匪掳去了。幸好山匪并没有要他的命,之后,两个人各自寻找着洞的出口。这山洞极深极黑,且洞中有洞,纵横交错。两个人置身洞中,像置身于一个地下迷宫。

山匪庆幸自己从商人那里抢来了火把,于是他将火把点燃,借着火把的亮光在洞中行走。火把给他的行走带来了方便,他能探清脚下的石块,能看清周围的石壁,因而他不会碰壁,不会被石块绊倒。但是,他走来走去,就是走不出这个洞。最终,他力竭而死。

商人失去了火把,没有照明,他在黑暗中摸索,行走得十分艰辛,他不时碰壁,不时被石块绊倒,跌得鼻青脸肿。但是,正因为他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所以他的眼睛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洞口透进来的微光。他迎着这缕微光摸索爬行,最终逃离了山洞。

细读故事发现,它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但是知识,还要培养能力与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朱良才老师透过故事告诉我们:爱学生就要从培养孩子的习惯做起。

做为一名都是,我深知:教育学生的成功,应从培养好习惯开始。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孩子不仅要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好习惯会影响他们小学阶段的学习,而且还将其受益终生。

那么,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在这些习惯中,最不能忽略的是读书。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个好习惯一直是我努力追寻的目标和方向。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学生成天待在电视相前,或沉迷于上网、玩游戏,而书仅仅变成了摆设。书――这个令无数人成功的捷径,为什么被丢弃了呢?说起读书的好处,每个人都能高谈阔论,为什么就不爱捧起书来细细品味一番呢?原因无它,就是对读书没有兴趣,读书没有变成习惯。

这一问题,也同样出现在我班学生的身上。针对这一问题我努力思索、不断探究,查阅大量书籍,结合我班学生特点,形成以下方法:

1、读书无目的。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想读书,而是读书这后的附加条件太多(写一篇读后感,办一期手抄报,写N百字的读书笔记),让学生对读书望而怯步,让读书流于形式,流于功利性。我要求学生读自己爱看的书,感兴趣的书,漫画也可以。我曾经把我的几本郭敬明主编的《最漫画》借给了学生们,在班级引起了小哄动。看着学生们争相恐后的传阅。我知道,这些书对了他们的胃口。于是,乘胜追击向他们推荐了《百科全书》。于是乎,不久后我班每人一本《百科全书》。课上、课间不断能听到他们在交谈或运用《百科全书》中尝到的知识。因为看书时,没有老师的每天该读多少页,该画多少个好词等等的压力,而让读书变得轻松,自由。并且在由学生自己出题的“百科知识竞赛”中,他们的知识量令我震惊,欣喜不已。可以看出他们是人心底里喜欢这些书。

2、教师的引领无限量。故事人人爱听,我班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特别强。有一次,我无意中给学生们讲了一段沈石溪的《太阳鸟和眼睛王蛇》这部作品的一个片段。没想到抱起了我班的“沈石溪热”。在那段时间我班的每个学生都沉浸在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的世界里,与他一起探险。我班有一名叫宋欣茹的女生。在家长的支持下买了多本沈石溪的书籍,并热心的借给同学们看,老师们看(包括我也是其中一员)。虽说不能称其为神奇,但是我发现她的作文进步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上课敢于回答问题,甚至爱朗诵了。她是个口齿不清的孩子,经常平翘舌不分,但是她的自信、勇敢征服了同学们,再也没有人在她读课文时发笑了。可见读书力量之大。

3、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我要求学生读书时手边必须有一枝笔,随手勾画并记录下需要的语段。不但要求学生,这也是我一直发来的读书习惯。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基础训练方法,坚持不懈,必有成就。

篇13:“12315”让文明成为习惯,让习惯成就人生

一、实训基地呼唤“7S”管理

诸暨市轻工技术学校数控实训基地是2006年批准的“浙江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 基地面积1530平方米, 设施设备达1015.33万元。

数控实训基地实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 数控实训基地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先进制造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学生) , 一大批生产型名师 (既会生产又会培训的教师) 。

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给学校的基地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更带来了挑战。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教师的水平提高了, 学生的技能提高了, 设备的利用率提高了, 实训材料节省了, 但是, 更多的问题也来了。

1. 设备的精度问题

不搞生产, 设备的精度是小问题, 一搞生产, 设备的精度变为大问题, 因为设备精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2. 设备的管理和维修问题

大中型企业都有一个设备科, 专门负责设备的管理和维修, 但实训基地没有设备科, 学校的后勤部门 (总务处) 根本无力解决设备的维修问题。怎么办呢?我们的合作企业——浙江凯达机床集团的设备维修力量较强, 有他们的帮助, 基地的设备维修问题勉强能解决, 但他们业务繁忙, 故存在不少困难。

3. 产品报废率居高不下的问题

企业规定报废率1%, 而实际生产报废率最高达10%以上。“不做 (产品) 不知道, 一做 (产品) 吓一跳。”很简单的零件, 人人都会做, 但人人都做不好 (合格率达不到99%) 。分析原因, 主要是学生技术问题和设备问题。学校永远没有优秀的生产工人, 学生刚刚可以成为优秀的生产工人, 他们就要走了, 新来的学生又是从零开始, 所以, 报废率居高不下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4. 环境卫生问题

设备多了, 学徒多了, 任务紧了, 卫生也常常成了问题。

5. 安全操作问题

新手上路, 特别容易出问题,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但我们的实习工作天天有新手在上路, 天天都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

6. 人才问题和思想问题

从消耗型实训到生产性实训 (既培训又生产的实训模式) 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跃。生产性实训需要有一批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实训教师, 现实情况是新型的实训教师太少。从消耗型实训到生产性实训, 需要创新的东西太多, 需要改变的东西太多。

因此, 引入企业的“7S”管理成为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学校实施“7S”管理的流程

1. 从时间方面, “7S”管理实施分三步走

(1) 理论学习。重点解决学校为什么要引入企业管理的方法。学校通过校内宣传栏、校园网、师生主题活动进行宣传发动, 在此基础上, 学校组织教职员工参观中国海亮集团、中国盾安集团、中国万安集团等“7S”管理示范企业, 从感官认识入手, 提高思想认识, 转变观念, 形成现代管理理念。同时, 学校成立“7S”管理领导小组。首先是文化引领渗透。学校通过倡导能工巧匠文化、技师文化、劳模文化、优秀毕业生文化等, 渗透“7S”管理精髓, 使之内化成为全校师生的一种自觉习惯。

(2) 制度建设。校办公室制订“7S”管理制度及评价标准, 制订学校教学、实训、生活、存储空间“7S”管理细则;坚持定期检查、抽样检查和过程跟踪检查, 并把检查结果列入考核。学生实训贯彻“7S”管理, 实行“工场”即“车间”、“学生”即“员工”的现场模拟, 真正做到校园文化职业化, 行为规范企业化, 学习场景岗位化。

(3) 激励机制建设。学校实施“7S”管理达标考核与班级集体考核挂钩, “7S”管理达标考核与教职工绩效工资分配挂钩, 与师生个人、集体评优与奖励挂钩, 与学生职业素养等级评定挂钩。学校设立专门的“7S”管理行为曝光栏, 对实施中的不足与问题及时向全校师生曝光, 以此来发现“7S”管理中的问题并及时整改。

2. 从空间方面, “7S”管理实施分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个层面:基地, 包含所有实训、实验、生产场所。我们按照企业车间的要求, 制订“7S”实施要求和考核标准。例如, 严格区分各个区域, 将材料、工具、产品有序存放, 及时清理工作现场, 及时维护设备仪器, 建立各个环节的责任制度等。

第二个层面:课堂与办公室。在这些场所, 桌椅、橱柜、学习用品、办公用品、卫生工具等均有严格的定位。除必须保持清洁整齐的环境以外, “7S”管理还从精神与素养上提出了标准, 例如语言规范方面有“人人讲普通话”的考核指标, 办公室纪律方面有“闲谈不超过3分钟”的考核指标, 工作效率方面有“电子资料查找, 30秒内完成;纸质资料查找, 60秒内完成”等考核指标。

第三个层面:生活与活动场所, 包括学生寝室、餐厅、公共场所。在这些地方, 根据不同的实际分别制订了寝室“7S”标准, 《图书馆阅览室、食堂、集会场所的行为规范 (使用规则) 》和考核标准等。在师生校内活动的全部空间, 都有相应的规范性要求。

三、“7S”管理的效果

学校“7S”管理是诸暨市轻工技术学校多年校企合作改革与实践的成效之一, 也是诸暨市轻工技术学校进行企业文化渗透的深度发展结果。学校全面实施“7S”管理, 通过建立“7S”管理组织、制订“7S”管理规则、编写《学校“7S”管理培训手册》等手段, 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等七大方面, 产生出学校管理效益, 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改善了教学生活环境, 全面提升了学校品质和全校师生的职业素养。

“整理”管理。对学校所有空间和区域进行有用品与无用品的区分。比如, 学校实训基地要对无用品进行边角料和废料的区分, 对能够加工成其他产品的边角料要再加工产生效益, 对下家企业或废品公司可利用回收的废料, 进行移转或回收产生效益。通过师生个人检讨与反省, 杜绝无用品的进入与存留, 杜绝实训及办学中的各种浪费, 全面提升师生的效益意识。

“整顿”管理。一是定位管理。实现实验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物品、工具、工件、产品等最佳定位, 办公室、教室、寝室用品定位, 学校管理网络化定位, 对外接待标准化定位, 文化长廊宣传栏目定位等等, 减少全体师生员工用于非教学的耗时, 提高效率。二是定量管理。实现一个单位时间教学、实训、生产所需要的原物品材料定量配给, 基地机器运行的定时维护保养, 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必需品定量准备等等, 保障教学、实训与管理中工作效率的提高。

“清扫”管理。“全天候”保持校园所有空间的环境美化。实训基地的“7S”成效被家长和社会普遍认同, 增强了全校师生的共同归属感。

“清洁”管理。保证了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的良好运行, 保证了基地生产产品的精度与品质。全校师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质量意识等得到全面提升。

“安全”管理。通过“7S”标准安全规范, 实施实训学生安全上岗证培训与考证制度, 建立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师生安全意识得到提升。

“素养”管理。学校推出中职生“职业素养评价与达标体系”, 推动师生整体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节约”管理。在实训过程中, 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 节省成本, 成为大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师生的节约意识得到体现。

四、“7S”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部分教职工的思想意识不到位。认为“7S”管理太简单, 芝麻小事, 没有什么意义;工作够忙了, 哪有时间做“7S”管理;现在比以前好多了, 有必要再搞“7S”管理吗? (2) “7S”管理过程较烦琐, 考核评价体系还欠完善。 (3) 工作组和评估组成员职位参差不齐, 导致检查标准不统一, “7S”执行力下降。检查过程中, 存在通风报信、维护本部门小利益, 部门负责人遇到与“7S”管理相关的问题想方设法找理由等现象。 (4) 教师办公室、寝室“7S”管理问题复杂, 执行较难。

学校实施“7S”管理, 通过制订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和节约7个方面的行为规范, 全面规范全校师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学习生活工作的行为, 能够推进学校的管理质量和效益提升, 树立学校特有的文化理念, 成功塑造学校的社会形象。

摘要:通过实施“六项行动计划”, 我省中职学校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在数量上有了大幅的增加, 质量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目前面临的问题却是如何管理好实训基地, 使其充分发挥效能。本文从“7S”管理来阐述职校实训基地的先进管理理念。

关键词:实训基地,“7S”管理

参考文献

[1]杨长亮.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运行绩效评估必要性研究[J].职教论坛, 2009 (21) .

篇14:让习惯成就梦想

[摘 要]农村基础教育阶段,要大力倡导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没有比学习习惯培养显得更重要,因为关系到农村学生长大后能否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培养 养成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89

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很少会有人想到最佳的结果,因为我们不少的人,受到传统教育方式根深蒂固的影响,没有胆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学走路,怕孩子受伤。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方法在习惯中培养起来,习惯是打开不同知识大门的钥匙。

一、学习习惯是把金钥匙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拿破仑经过自己人生的经历,说出习惯在人的一生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是在不断工作,不断学习中适应社会的要求,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到新的知识,运用新知识在工作实践过程中提高技能。

良好的学习习惯伴随人的一生,需要后天的培养,逐步形成。学校、家庭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培养之地。学校、家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在人生受启蒙教育时期,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给他们打造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家长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使孩子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孩子多一份自信,就会使孩子多一份享受生活的能力,就会使孩子有一个积极的人生,就会使孩子多一份成功的机会。

二、良好学习习惯应成为基础教育核心

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都是高分低能,到初中,高中阶段成绩大落。长此以往,学校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不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成惯。学校要树立正确的办学观,要认识到高分不等于就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有高分,高能的收获。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应该是学校工作中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核心工作。学校还选送了教师到南宁、桂林等名校参观学习使他们对学校的这个定位有一个高度的认识;组织了全体教师学习陶行知、魏书生等教育家的教育理念,从行家教育思想领域中对教师的自信心给予加强;邀请了专家到校进行“帮助孩子成为学习赢家”的专题报告会,参加培训的学生家长深受感动,从学校领导到教师乃至学生的家长都从理性认识上懂得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比单一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思想转变。

三、学校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学校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一个带有研究性的学术课题,要从时间、空间,人力资源和财力去做周密的考虑。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做好学校领导层的思想认识。通过科学论证和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在领导层中开展了充分的讨论,结合已通过结题的课题所获得的成果,听取了教学一线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意见,把学校核心工作定位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校长期坚持不懈的永恒课题。2.做好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给大家悟出学习习惯的含金量。3.向学生做好宣传活动。在宣传中让学生明白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就有信心培养自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4.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习。在课堂上,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要给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有机地把习惯在课堂中一步一步地培养起来,从低年级着手起步,中年级加强提高,高年级形成风气。5.做好总结表彰。通过评比,定期表彰一批在开展学习习惯养成过程中,效果突出的班集体和个人,并纳入教师“评优”条件之一。

四、家庭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身教重于言教。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教育,家庭是教育的最好教室,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家长要有看书读报的习惯。当你习惯于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看书读报,你的孩子也会回到家里看书,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2.经常提醒孩子安排时间学习。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地方,家长和孩子在一起学习,这个效果是相当可行的。3.安排时间带上孩子到书店走走。当你的孩子喜爱看书的时候,他终身学习的习惯也就不断形成了。4.父母带上孩子走走几所大学,让他小心灵中有理想。5.邀教师到家里和孩子交流。

有位教育家说:“习惯就仿佛是一条缆绳,我们每日为它缠上一股新索,不要多久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其实,习惯既可以养成,也可以打破,只是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养成。

上一篇:高职院校建筑bim下一篇: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