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第一等的学问

2024-06-04

哲理故事:第一等的学问(共6篇)

篇1:哲理故事:第一等的学问

[导读] 肯替别人着想,是第一等的学问。

盛夏的一天中午,年迈的伯父带着小孙子去河边给牛饮水。

突然,这头牛发疯似的把伯父顶倒在河边,小孙子吓得号啕大哭。

村里人闻声赶来,救起伤痕累累的伯父,把他送去医院,经检查,外伤就别提了,光肋骨就撞断了好几根。

家里人一气之下就把这头牛卖给了集市上的一个牛贩子。

当他们把卖牛的钱交到伯父手里时,没想到躺在床上的伯父大骂起来:“伤我一个还不够吗?再伤着别人怎么办?去,赶紧给我把牛牵回来杀了,别留下再伤着别人!”

对于农家来说,杀一头耕牛损失太大了,这种事从来轻易不做,但伯父却不听家人再三劝说,到底让他们把牛追回来,杀了。

这位伯父善言善行,令人敬仰(青年文摘)

篇2:哲理故事:第一等的学问

一个12岁的女孩问妈妈,为什么在屋里走动时,总像怕踩地雷似的。妈妈笑了,说:“楼下不是也住着一户人家吗?”

女孩虽然明白妈妈的意思,但她还是觉得在自己的家里该轻松地生活。妈妈挺认真,她接着说:“咱们家的地板是楼下张爷爷家的天棚,走路声音大了,爷爷奶奶受不了。”女孩撅着小嘴,“那为什么咱家楼上那家不这样想,他们总是把声音弄得很响?”

妈妈说:“楼上有一个3岁的.小弟弟,他要长大,蹦呀跳呀的需要运动。”

女孩的小嘴撅得更高了,“那委屈的就该是咱家了?”

妈妈更认真了,她说:“能为别人着想,是天下第一等学问。”

篇3:做电视的“第一等学问”

外行人也能想到这是 “水土不服”的问题。由“电影”想到“电视”,由“中国电影”想到“地面电视”——当下电视业最纠结的可能就是地面电视频道,他们才是真正的“太 ”。中国电影走不出去,首先输在不会讲“人类故事”,而地面频道的问题在哪?它“上不靠天”,没有中央台、卫星电视频道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又“下不接地”,尤其是省级地面频道,它不如县市区的电视频道更贴近社区,更贴近居民,更有地气底气。处于中间地带的省级地面频道,在收视市场上略逊一筹,固然有平台先天性的不足、体制性的缺陷,而关键的问题,也许和电影走不出去的原因一样,是“货不对板”。

电视台现在并非不重视节目研发、创新,某些地面频道在收视压力下,节目一个接着一个孵化。样片审看时一帮人还看得津津有味,节目带一拿出审片室,塞到播出部的机器里,就开始冷场了,常常是无人叫好,也无人叫糟,大多数时段的节目基本上是无人问津。节目录制时,制片人还为某段串词的修改得意,编导还为某个情节的设计得意,主持人还为某处的即兴发挥得意,后期编辑还为某段音乐效果、图文字幕的处理得意,但是,节目公开播出之时发现,基本上谁也没在意。

是可供选择的媒体太多,受众渐渐远离了电视?还是可供选择的频道太多,受众应接不暇?深层次的问题可能在于,电视人生产创作时并没有清晰的对象感,还没有真正理清电视机前来来往往的主流人群都是哪些人?或者,一些电视人知道是知道的,知道年轻人都喜欢网上看视频,手机上看新闻,中老年观众才是电视的拥趸,且以女性居多。但80后、90后的他们,做着做着就开始失去参考系,由着自己的性子,套着自己的思路。这样无的放矢,能不把电视做窄、做死吗?

相传,白居易当年还是常走“群众路线”的,每次诗文写好之后,总要去读给一个不识字的老妇人听,如果老妇人听不懂,白居易就会重写。我以为,诗歌,倒不必讓老妇人都懂,而电视节目,却应该尽量让老人们都懂。因为,现在可能只剩下老人还忠实地坚守在电视机前,因为电视传播稍纵即逝,必须易懂。可是,有多少电视人在节目生产时,会想到中老年观众的诉求?想到中老年观众的反馈?想到他们能听得清、看得懂吗?乐意看吗?一些年轻的电视人常常在自己的知识点、兴趣点周边尽情自嗨,结果,自然有点反其道行之的尴尬:把大众媒体做成了自媒体。

篇4:哲理故事:第一等的学问

【拼音】gāo rén yī děng

【简拼】gryd

【近义词】高人一筹、出人头地

【反义词】低人一等、低三下四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动宾式

【成语解释】高过一般人。

【成语出处】明・归有光《与沈敬甫七首》:“钦甫云:更似高人一筹也。”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补语、定语;指高过一般人

【例子】他常常自以为高人一等,实际上很平庸。

【英文翻译】be a head taller than others

【谜语】矮个子先进场

【成语正音】一,不能读作“yí”。

【产生年代】古代

篇5:第一等学问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一遇事便避而远之,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人遇事时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有甚者,在危难关头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凡此种种,就不是替别人着想,就不具备做人的“第一等学问”。

为别人着想,就是在天冷的日子里,想着为别人送上一盆火,自己内心也会因助人而涌起快乐的暖流。温暖别人就是温暖自己。

为别人着想,就是在别人取得成绩的时候,不吝啬言辞,真诚而尽情地赞美别人。灿烂别人就是光鲜自己。

为别人着想,就是自己取得成绩时,不得意忘形,更不趾高气扬,想想别人的感受,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抬高自己就是贬低别人。

为别人着想,就是给别人关爱时,少居高临下,多予以施舍。不少时候,尊重比关爱更重要。照亮他人就是点亮自己。

为别人着想,就是在对方犯过时,宽容对方,良药甜口。不少时候,宽容比批评效果更好。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

为别人着想,不仅可以豁达一个人的胸襟,还可以开阔自己的心灵空间,赢得人际关系的和谐,提高自身修养和处事艺术。

人生做好学问不易,做好“第一等学问”更难。正因其难,才更彰显一个人的素养和美德。汶川大地震时,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在危难时刻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送给孩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一颗赤诚的心,谱写了生命的赞歌,把“第一等学问”做到了极致。

我们常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生活中,能够具备第一等学问的人,绝非只是高雅之人的专利,只要具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会考虑到他人,哪怕是平凡的普通人也能学得。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一分子,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如果说同类互助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本性,那么为他人着想,則是人类历经磨难,抗争自然,战胜自我,美好品德的升华。

有句俗语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为别人着想,就像播种一样,你已经在自己的内心升起一份希望,那些爱的种子一直会得到传递。

爱因斯坦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的确,一个人只有替别人着想,提升自身修养,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做人做事,才能不断铸就崇高的人生。

(责编 孙礼勇)

篇6:刘德华的第一等学问

在一次香港大型娱乐活动彩排中,刘德华非常准时地到达了现场。很多大牌明星都不屑于彩排,只是临上场前走走场子罢了。刘德华不然,非常认真,态度一如新人。突然意外发生了,一位TVB的女丑角滑倒了,跌得四脚朝天。现场排练组的工作人员都在一边哈哈大笑,全场没有一个人去扶,只有刘德华轻轻地走过去,扶起了那个女艺人,安慰了她几句,并一直搀着她到后台找座位坐下。整个过程,刘德华做得非常自然低调,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很有教养和修养的人。

那年,刘德华携新片《风暴》到沈阳宣传,活动现场被粉丝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为了能“登高望远”地看偶像,还有粉丝搬来了伸缩梯。刘德华一出场,看到通道水泄不通,就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关心提醒粉丝们注意安全:“你们要好好照顾自己,千万不要跌倒。”贴心的举动让粉丝们更激动了,尖叫声此起彼伏。为了照顾粉丝们的情绪,刘德华还特意绕着舞台走了一圈才站定,心情大好地调侃说:“大家不要激动、冲动。我在片中演的那个警察就是因为冲动了,才做了一些错事。”而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刘德华还建议尽快结束见面会:“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但人实在太多了,影响安全。大家还是到影院里来支持我吧。今天对不起了,多谢大家捧场!”有理有礼有节的态度,令粉丝感动。

2013年12月11日,刘德华应邀来到清华大学与小米科技总裁雷军进行跨界对谈。现场,主持人为了活跃气氛,特意准备了一只兔公仔,提议刘德华抛下台给观众作礼物。刘德华拿到兔公仔玩具后,却没有挥手乱扔,只见他缓慢地走向观众,并将礼物递到某位观众手上,其后他解释:“因首次开演唱会时,有位歌迷为接礼物而意外身亡,所以我绝对不会再这样做。”一枝一叶总关情,刘德华的举动,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如果不是有一颗常为别人着想之心,恐怕很难做到如此细心谨慎。

2013年冬天,刘德华因天冷穿“军大衣”走红毯而掀起一阵“军大衣风暴”。一次宣传活动中,刘德华再披绿色军大衣上场,言明自己爱上穿军大衣已有五六年。其后一位女粉丝得到提问机会,说自己正在进行为贫困山区孩童募捐衣服的工作,刘德华听后立即表示:“我非常支持你的善举,我要把我的军大衣捐出来作慈善用途。”随即他下台走近提问的女生,脱下大衣亲自交给了她,令全场气氛达至高潮。寒冬腊月,刘德华之所以主动将自己喜欢的军大衣捐出,是因为他至少想到了两个人,一是他要助慈善女生一臂之力,二是贫困山区的孩子。所以,人们都在为他急他人之所急的行为喝彩。

刘德华就是这样,总替别人着想,让人感到温暖,更让人尊敬。难怪他走到哪里,都是人气爆棚。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说:“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如果我们都能像刘德华这样,努力做好人生这第一等学问,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一定会更加和谐,人气就会更加高涨!

(编辑/张金余)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哲理故事:第一等的学问】相关文章:

读“学问”的故事作文07-26

捉蝉的学问寓言故事04-17

哲理故事:南瓜的故事05-26

泥的故事哲理故事04-21

气量的哲理故事04-12

眼镜的哲理故事04-13

感恩的哲理故事04-13

驴的哲理故事04-13

雪的哲理故事04-16

羊的哲理故事04-16

上一篇:预防性试验技术方案下一篇:上海高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