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哲学作业

2024-09-09

基督教哲学作业(精选6篇)

篇1:基督教哲学作业

浅析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人文学院哲学1101班

尼玛

2011709004

浅析信仰和理性的关系

【摘要】吉尔松在《中世纪哲学精神》讲:“信仰的真理,努力自行转换为理解的真理,这才是基督教哲学的智慧所在。”我们经常谈到,我们是否有信仰,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仰就像他的宠物一样,我们并不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信仰。而这种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我们的随波逐流,是盲从。因而,在哲学界对于信仰和理解的关系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先理解后信仰,另一部分人认为先信仰后理解。本文就此讨论信仰和理解的关系问题。【关键词】基督教哲学 信仰 理性 经院哲学 教父哲学

对于信仰和理性的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教父哲学时期和经院哲学时期。教父哲学时期主要有德尔图良、奥古斯丁、伊里吉纳以及波伊修斯,奥古斯汀继承了德尔图良的思想,而伊里吉纳继承了波伊斯修的思想。这时期“信仰的权威”占上风,而到了经院哲学时期,“理性的权威”占上风。经院哲学本质上就是神学,其基本任务是论证上帝的合理性。要论证,就需要理性,不有理性形式就无法论证,因而注重理性知识成为一种时尚。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理性与信仰关系争论的双方,互有退让,不再敌视,都企图通过论辩统摄对方,使之服从自己,达到以自己的观点作为认识基督教问题出发的目的。论证的焦点也由“权威”问题变为“理解”问题。

一·信仰而后理解

信仰在很多社会中是固定下来的,人一生下来就是这类思想或宗教的信仰者,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也就是信仰高于理解,不管他们能否理解这种信仰,在他们社会里信仰是不能变更的。在教父哲学时期,理性和信仰之争主要表现为“信仰的权威”还是“理性的权威”之争。建立起信仰权威理论体系的是奥古斯丁,他认为上帝是大而无量的,善而无质,现存而无空间,永恒而无时间的;在他看来,人们只有相信上帝的权威,相信上帝的爱,即对上帝的绝对信仰,才能认识上帝,从上帝那里获得启示,认识真理。信仰是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的,我们的人生是靠着自己的信仰走过来的。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依托,我们凭着一颗怀疑的心去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永远是忧患无穷的,也就是说我们一天也不会安宁的。所以,信仰是至上的,没有信仰的生活是不好过的。在论述“三位一体”教义时,奥古斯丁指出:“这若不能由理解把握着,就要用信仰怀抱着,直到那籍先知说‘你们若不信,定然不得了解’的主在心中渐露端倪。”①也就是说,信仰是第一位的,有绝对权威的,只有信仰才能理解。和他一样的有“拉丁教父第一人”之称的德尔图良,他认为“对上帝的认识不可能靠科学和哲学的探讨取得,唯一的途径是对‘教会权威’的信仰。”他指出“上帝之子死了,虽然是不合理的,但却是可相信的,埋葬后又复活了,虽然是不可能的,但却是可肯定的。”②在我们现实中的很多神秘的现象是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但是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自古大多数人是根据宗教的教条生活的,他们相信自己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在宗教中有解释。

我们都说,当今的国人缺乏信仰,可是按照教父哲学的理论,我们只可选择一个宗教,在毫无了解此宗教的基础上,我们要相信它,最后我们才去了解它,也就是“信仰而后理解”。持此观点不仅在教父哲学时期,在经院哲学时期也有人坚持这种观点。作为最后一名教父哲学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的安瑟伦,他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我们皆熟知。而在理性和信仰关心问题上,他始终坚持信仰至上。着完全不符合我们常人的思维,安瑟伦认为:“我决不是理解了才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因为我相信‘除非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③任何事物在我们看来,只有理解了对象,我们才能相信对象。但是安瑟伦不一样,他认为基督徒应从信仰进展到理性,而不是从理性出发达到信仰;信仰是理性的前提、范围和目的。对于那些民族整体统一信仰一种宗教的人来说,安瑟伦的这种思想是完全成立的。他们的信仰是建立在盲目的基础之上并且一直都信仰这种宗教,正如藏传佛教徒,很大一部分的藏族人虽然信仰佛教,但是他们对藏传佛教实质内容的了解却是极少的。再如,伊斯兰教徒,个别教徒并不了解本民族宗教的具体内涵,他们只是表面上信仰罢了。民族宗教经历数千年的的发展,对于民族的精神熏陶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他们来说信仰本民族的宗教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不需要什么理由。因此,说好听一些他们的思维是单纯的,难听些,那是愚昧。在我看来,我们信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理解,但是,我们理解的目的就是为了信仰。但是,“信仰而后理解”的杰出代表安瑟伦却把理性和信仰完全割裂开来,在他看来信仰并不需要理性,他认为:“并不是要由理性的途径来获得信心,而是渴 ① 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第1部第10卷[C].南京:金陵神学院托事部.基督教辅侨出版社, 第179页 ② 耿洪江,西方认识论史稿【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9.③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0 望透彻了悟那些他们所已经相信的,从而获得内心的喜悦。同时,在可能范围内,④他们亦可有效地回答那些要求以理性作为我们信仰的根据之人所提出的质疑。”按常理,我们无权怀疑上帝的存在与否,在信仰者的心里上帝永远是存在的。但是,我们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人即使虔诚信仰,但总是过不上安稳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多灾多难。因此,他们开始怀疑上帝,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于是他们不得不用理性来思考上帝的存在与否,从此我们不得不相信只有理性才能信仰。

二·理解而后信仰

在中世纪哲学家中与奥古斯丁持相反观点的是波伊修斯,他以一部积极的、现实的《哲学的慰藉》称赞理性,认为没有哲学理性思考的认识只是一种盲从。哲学的思维常常是“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借着这样的逻辑思维,寻找我们想要了解的东西。没有理性思维的了解而相信是某物是盲从,就像有人诬陷另一人说他偷了你的钱,如果你不假思索冲向那个人并且和他打架,那么你在那个诬陷者的眼里是个傻子。同样,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相信一种思想,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那么我们也就是傻子。所以,我们需要理性,波伊斯修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上帝,他指出:“理性以这样的方式证明上帝是善的,并使人相信上帝是至善的。如若非如此,他就不可能为万物之首,那就会有比上帝更善者。”⑤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基督教的人来说,如果让他信仰基督教,那么他肯定会想“我为什么要信仰基督教?”也许,在他的心灵世界里已经有一个上帝的替代物,可能是佛陀、也可能是马克思。无论是谁,他的信仰必须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否则,他的信仰是不坚定的,摇摆不定的。因此,我们的信仰需要理性的支撑。波伊斯修认为,人之理性使人超乎万物之上,并进一步指出,由于人有理性,人在理智上就类似上帝。被称为“中世纪哲学的查理大帝” 的伊里吉纳将理性与信仰的统一作为哲学认识论的指导原则,认为启示和理性都是真理的来源,宗教和哲学具有同等权威,而在信仰和理性发生矛盾冲突时,就应采用理性。这实际上肯定了理性高于信仰。“权威产生于真正的理性,而不是理性产生于权威。”⑥ 这就是真正的理性主义,当今世界正强调这一点,理性是 ④⑤ 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第1部第14卷【C】.南京:金陵神学院托事部,基督教辅侨出版社,207 A.弗里曼特勒:《信仰时代》【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54 ⑥ 符·特拉赫坦贝尔:西欧中世纪哲学史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2 权威的真正来源。在基督教的历史上曾几度出现过宗教权威掩盖世俗的权威,事实上我们可以得知,往往宗教是最终的失败者。权威并不是来自宗教教条,而是来自教徒对宗教内涵的理解。

在经院哲学时期,与安瑟伦相反,阿贝拉尔在《神学引论》中指出了“先理解而后信仰” 的口号。“向别人鼓吹一件他自己或他所教导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事,是荒谬的”“信仰必须建立在人类的理智上”⑦我们如何获得真理呢?我们必须反对盲目信仰,人们没有不加怀疑地接受的义务。三·从信仰而非理性开始,通往信仰而非仅有理解

面对信仰和理性,我认为,我们应该坚持“从信仰而非理性开始,通往信仰而非仅有理解”。不管是教父哲学时期还是经院哲学时期的哲学家们持如何观点,我们在选择信仰是应该以理性为基础,最终通向信仰的王国。我们知道,人的知识途径是由感官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而“经验”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看来,我们不能过早地确立自己的信仰立场,我们需要的是知识经验的积累,我们需要用理性去思考历史上的各种宗教和思想。如若我们过早确立我们的思想立场,那么我们的思想肯定是狭窄的,是偏激的。我们都说,当下中国人缺乏信仰,但是我认为我们缺乏的不仅是信仰,更是通往信仰的理性思维。正是缺少了理性思维,才导致很多中国人的思想行为过于偏激。有些人即使有理性的思维,但是没有自己的明确立场,进而导致偏向利益主义,最终出现一次次的道德问题。

总之,我们需要的是理性,通过理性,我们要通往信仰。

⑦ 车铭洲.西欧中世纪哲学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23.

篇2:基督教哲学作业

第一章问题:

1.耶稣基督的生日是如何确立的?对吗?

答:事实上,人们并不准确知道耶稣基督的生日,圣诞节只是人们后来为了纪念他而订下的一个日子。基督徒最看重的应该是复活节,因为耶稣基督的复活,我们才有了永生的盼望。

2.是主耶稣创立了基督教吗?

答:这个说法虽然为众多外邦人以及基督徒普遍的接受,但却是荒谬的,基督教并非从主耶稣道成肉身才开始,而是从创世之初亚当夏娃既已开始,甚至可以说从永恒中就早已存在。我们只能说新约教会是从耶稣基督开始的。3.基督教何时开始?

答:以弗所书1:4中说道,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这说明永恒中上帝早已有定旨,也就是说,永恒中教会既已存在,那基督教就应该从那时开始,最晚也可以追溯到创世之初亚当夏娃的时候,有形教会既已显现。4.耶稣传道的核心是什么?

答:耶稣基督传道的核心是上帝的国度。他通过宣教、医病、赶鬼等等作为意在描绘一幅上帝国度的概略图,引导那蒙拣选的儿女重获新的生命,弃绝罪恶,回归真道,仰望上帝之城的永恒福乐。

5、基督教会历史从何时开始?

答:正如前两题所回答的,有形教会的历史应该从亚当夏娃开始。

第二章问题:

1.基督教与犹太教有什么关系?

答: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根本分歧在于一个以耶稣为弥赛亚,而另一个则刚硬的否认其权柄。但是基督教与犹太教是同根同源的,拥有基本相同的旧约圣经,而犹太教应该是从文士以斯拉之后开始发展,有律法主义,会堂聚会的特点,正式形成是在他们否认耶稣为基督之后。

2.希伯来文圣经与希腊文旧约圣经有什么差别?

答:希腊文圣经是由若干犹太学者(相传为72名,故又称七十士译本),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期间陆续译出。他与希伯来文圣经的不同在于,他不仅包括已列入正典的39卷犹太经卷,也包括一些当时广泛流行但尚未被犹太教正式采用的书卷(即《次经》)。

3、正典、次经、伪经的差别是什么?

答:正典即为先知和使徒们受圣灵感动所记录并留存下来的经典,而次经指的是几部存在于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但不存在于希伯来文圣经的著作,一般认为,这些著作是犹太教抄经士冒用先知之名所写的,有一些参考意义,但不能作为正典接受。伪经指的是救恩观、基督论等明显存在错误的一些人为歪曲真理的作品,是不能阅读的。然而基督教各教派历来对“次经”看法不一,对伪经看法则较为一致。天主教和东正教认为“次经”一半有圣灵默示,是圣经正典,而伪经则不是圣经正典,全无圣灵默示,不是信仰依据;天主教认为次经是信仰依据,东正教认为次经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依据。改革宗则认为“伪经”全无灵感,不是正典,因此也就不是信仰依据。第三章问题: 1.福音是什么?

答:福音即哥林多前书15:3-4节所讲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2.福音如何在罗马帝国传播的?

答:福音传播的起点是从犹太人开始的,而后随着使徒们和那些散居于罗马帝国各地的归主了的犹太人而传播开来,先是耶路撒冷,到犹太全地,再到外邦各地,直到遍布罗马帝国,并且传播的模式是从中心城市向规模较小的乡镇推进。

3、福音是无产阶级运动吗? 答:这个说法不对,首先,使徒们以及初期的一些信徒从事的工作有渔夫、税吏、医生、官员等等,其中不乏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和有地位的官吏,其次,福音传播也几乎是从大城市向规模较小的乡镇推进,所以说福音是无产阶级运动实在是一种误解。

4、诺斯替主义是什么宗教?

答:诺斯替主义是罗马帝国时期希腊—罗马世界的一秘传宗教,在公元初年开始为人所知。他认为物质世界是邪恶的,并非至高神所创造,而是由低于他的一位“得穆革”所造。至高神的本质是“心灵”,“生命”,“光”,而与物质世界“浮兮斯”相平行有一个实存的精神世界。它认为人只有通过禁欲清修,重视灵性才可得救。它的形成过程中受到希腊罗马其他秘传宗教影响,并且汲取伊朗的二元论,印度的灵魂轮回观念,巴比伦的占星术等。基督教新约教会形成之后产生了一种诺斯替主义的教义,在第二三世纪盛极一时,后被大公教会定为异端,并在基督教国教化后遭禁而最终衰弱,但其影响仍持续数百年。曾对摩尼教及中世纪欧洲的清洁派、阿尔比派等产生影响。其主要特点及贬低物质,高抬灵性,且持守善恶二元论。如今对基督教仍有影响。3.爱任纽主教在批判哪一种异端?

答:诺斯替主义。

4.三位一体的概念是由谁先提出来的?

答:第一个提出三位一体概念的是德尔图良。

第四章问题:

1.主教波利卡普因何殉道?

答:波利卡普因为拒绝否认耶稣基督为救主而殉道。

2.罗马帝国的基督徒受到迫害的几个理由是:1.不随从罪恶;2.性与诽谤;3.拒绝国家高于三位上帝。你同意吗?

答:以上三个理由并非根本性的原因。基督徒受到迫害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唯独敬拜上帝,唯独称耶稣基督为主,并肩负传福音的使命为上帝的国度征战,而尘世的罪人生活在罪恶当中,必然是与上帝为敌并恨恶那些显出他们是有多么罪恶刚硬的基督徒的,所以迫害便发生了。

3.如何评价基督教化的罗马帝国?参奥古斯丁主教的《上帝之城》

答:罗马帝国集体归信基督教,为基督教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加强了教会对内部异端的清除以及对外福音的拓展,同时也对帝国民众的道德水平提高和生活安定带来益处,但是集体归信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令教会面临世俗化侵袭渗透的危险,另外,许多民众只是迫于压力而并非真心加入大公教会。总之,虽然罗马帝国基督教化,但它依然是地上的罪恶之城,故而再辉煌、强大也是会灭亡的,所以基督徒不应该寄希望在国家上,我们唯一的盼望只能是永恒的上帝之城,但教会可以引导国家敬畏上帝,惩恶扬善。

第五章问题:

1.大公教会神学是如何开始的?

答:奇妙的是,初代教会出现的一些异端教义,试图阐释真理而形成的错谬迫使教会一步一步的去树立有关圣经启示的周全而系统的论述,搭建起正统信仰的框架,即正大公教会神学。

2.大公教会如何分辨正统与异端?使徒统绪有何意义? 答:大公教会依据使徒及使徒后教父们的教导、大公会议的决议来分辨正统与异端。②“使徒统绪”就是教会的基本信仰,包括教义、教规、圣职、礼仪等可以追溯到古教父和使徒,直至耶稣基督,体现了一种传承关系。使徒统绪有效的保证了信仰的一贯性和纯正性,确保了真理能世代相传,避免异端对正统教会信仰造成侵扰,同时也保证了教会有序的管理和牧养。

3.诺斯底主义的核心特点是什么?

答:诺斯替主义的核心特点是善恶二元论,即他们认为世界最终分为两种宇宙力量,善与恶,并且他们将恶等同于物质,故而,他们否定物质,崇尚灵性。4.今天基督教里面有诺斯底主义吗?

答:今天基督教会里依然有诺斯替主义的影响,即抬高灵性,贬低物质。5.使徒信经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早期教会面临一些异端教义(如诺斯替主义)的挑衅,大公教会被迫要澄清信仰,另外,初信徒受洗加入教会之前需要明白一些基本的真理教导,故而使徒信经就在教会驳斥异端建立信仰的过程中凝结而成。

6.使徒信经都是针对哪一些异端观点?

答:使徒信经驳斥了撒伯流派、马吉安派、诺斯替派以及多纳徒派。

第六章问题:

1、新教《圣经》中新旧约各多少卷?

答:旧约39卷,新约27卷。

2、请简述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圣经有何区别。

答:基督教的圣经里不接纳次经,而天主教和东正教接纳次经作为第二正典。基督教圣经旧约采纳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承认的希伯来文正典39卷,新约则是公元397年正式确认的正典27卷。天主教的《圣经》总有73卷,其中《旧约》含有7卷次经,故有46卷,《新约》正典27卷,与基督教和东正教相同。东正教的圣经旧约共有50卷,其中包括4卷天主教亦不承认的次经,不过,他们主张次经只是作为参考,其真理性并非等同于正典。

3、第一次确认圣经正典是在哪一次大会?确认旧约和新约各是多少卷?

答:第一次确认圣经正典是在公元393年北非召开的希波公会议。确认旧约39卷,新约27卷。

第七章问题:

1、教会是圣徒的社团还是罪人的学校?

答:教会并非圣徒的社团,因为来到教会的人里面杂混着麦子和稗子,人难以分辨,而神到末后的日子自会显明。说教会是为罪人设立的学校时需分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蒙恩得救的人被上帝称为义,亦即说真信徒重生得救,身份上已从罪人转为义人,只不过是仍旧会犯罪的义人,那我们说教会是罪人的学习似乎也欠妥。

2、主教制是什么 ?新约教会从何时开始实行主教制?圣经里的神权如何在教会体现?

答:教会在对付诺斯底派及孟他努派异端时,产生了主教形态的管理,即主教、长老、执事三级管理制度。主教由使徒统绪按立产生,主教再按立长老和执事一起管理教会,直到公元1517年改教前教会唯一采用的管理模式即主教制。新约教会从2世纪初即已实行主教制,而这些主教基本都是使徒后教父。圣经里的神权在教会的体现就是,教会实行神权管理,由主教作为上帝的代言人来管理教会,如伊格那丢所言「你们都要跟随主教,如同基督跟随天父。行事不可不经主教认可。」

3、大公教会如何形成?如何判定异端?判定异端的标准是什么?

答:在由使徒后教父们对内驳斥异端与对外传扬福音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主教制管理模式、大公会议决议以及圣经正典,即正统信仰的大公教会。对异端的分辨是教会主教们依据大公会议决议来判定的。

4、补赎是什么?

答:教会圣事论用语。意为惩罚、惩戒。指信徒犯罪以后通过诵经、禁食、朝圣等方式表明自己真心悔罪、节制肉欲并祈求宽恕。此圣事传统为天主教所继承使用。

第八章问题:

1、奥利金的核心神学观点是什么?为何他被定为异端?

答:

一、奥利金的核心神学观点包括:宇宙有三个层次,即上帝、受造的灵魂、以及受造的物质世界等,甚至他也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之间存在等级从属关系,圣子是小于父的。②灵魂先存说,即认为人类和耶稣的灵魂在始祖亚当之前早已预先存在。③人复活以后的身体与生前的身体并非同一,死后也无永罚,一切灵魂--包括天使、人的灵魂、魔鬼、最终都可升入天堂。④他认为《圣经》的词义是寓意性质的,所以推崇寓意解经,只要教会没有规定的,他就自由解释。

二、奥利金在公元553年的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被定为异端。因为他已经违背了大公教会的正统信仰。

2、有文化的基督徒经常会犯何种错误?

答:知识分子基督徒常常容易自以为是的胡乱解释圣经,而非来到教会听神仆的教导。

3、我们能够随便引用异端的著作吗?

答:不能。被大公教会定为异端的著作就是错谬的,所以不能随便引用,以免造成误导。如果出于研究需要而使用,则需要标明此为大公教会所判定之异端。

第九章问题:

1、罗马归信基督教的首位皇帝是谁?

答:君士坦丁。

2、他是怎样推进基督教国教化进程的?

答: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允许基督教的合法敬拜,并且他也公开表示喜欢基督教,进而他允许基督教神职人员像异教祭司一样享有免税权,他废除了十字架死刑,他终止了用角斗士格斗的方式惩罚罪犯,到公元321年,他规定星期天为公共假日,极其重要的是公元325年,为了确立帝国信仰统一的正统教义,他以皇帝的名义召集帝国境内约300名主教在尼西亚召开了第一次大公会议,推动了正统教义的普及。

3、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如何使得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忏悔的?

答:安布罗斯禁止狄奥多西领受圣餐,除非他谦卑悔改。

第十章问题:

1、什么是“阿里乌主义”?

答:阿里乌主义起始于一个叫阿里乌的亚历山大长老,他主张圣子是被造的,从属于圣父,从而否定了耶稣基督的神性。

2、请简述它与《尼西亚信经》的观点不同之处。

答:尼西亚信经为驳斥阿里乌否认耶稣基督神性的错谬而如此写道: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出于神而为神,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父一体,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

3、耶和华见证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异端?

答:耶和华见证会是从基督教复临派中分化而成的教派。1881年由拉塞尔创建于美国。相信基督于1914年在天国行使统治,魔鬼会在地上作祟,但基督复临后将捆绑魔鬼,消灭一切非信徒,在地上建立人间天堂;反对三位一体说,只承认耶和华神,认为耶稣是人,被拣选作基督;视现世无可救药,唯有参加该派才可得救;认为圣餐和洗礼纯属纪念,目前有信徒600多万人,主要分布于美国和北欧。

4、亚历山大的阿塔那修主教有何贡献?

答:勇敢无畏的为维护尼西亚信经而奋斗终身。

第十一章问题:

1、什么是“基督二性论”?,存在哪些异端思想?大公教会正统的基督论是什么?

答:基督二性论指的是耶稣基督是神性完全人性亦完全者,他真是上帝也真是人。有异端“基督一性论”否认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认为基督的人性完全融入神性,故只有一个本性。大公教会正统的基督论认为耶稣基督是神人二性会合于一个位格。

2、大公教会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推翻这些异端思想的?

答:大公教会在325年、381年、431年、451年分别召开了尼西亚会议、君士坦丁堡会议、以弗所会议、迦克墩会议,并通过了一些决议,形成了信经,抵挡住异端,巩固了信仰。

3、迦克墩信经重点强调什么?称玛利亚为上帝之母的神学意义何在?

答:迦克墩信经重点强调了基督是完全的神完全的人,且二性会合于一个位格。称玛利亚为上帝之母的意义在于承认耶稣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且按着神性来说,他与父同体。

第十二章问题:

1、住院隐修制是何时由何人提出的?

答:住院隐修制是约公元320年由一位名为帕科米乌的人提出的。

2、住院隐修制与传统的个人隐修制有何区别?

答:住院隐修制不允许修士独居或者几个人在一起生活,各人自行其是,而是建立了有管理的共同生活,使得修士们可以一起起居、劳动和崇拜,他们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并且一起参加体力劳动、穿着统一、严格遵守纪律。总括有几个区别,第一,集体共同生活,第二,有统一的管理,第三,有严格的纪律。3、3-4世纪最伟大的修士是谁? 答:圣安东尼。

4、五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本尼迪克修会的特点是什么?

答:本尼迪克修会制定了一套“约束与某种程度的自由相结合”的会规来管理修士们的修道生活,而这样的管理权归于一位院长。一方面,每为修士发誓愿要绝对顺服院长的命令,即使这些命令对他来说似乎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院长由修士们自己选举产生,也就是说,只有在得到全体裁判之后院长才可以决定主要事务。②会规里面规定每个修道院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合理,都应当配备生活必需品,修士们自己劳动编织衣服,酿酒等,即特别注重体力劳动。③会规里还为崇拜仪式制定了特别的计划。

第十三章问题:

1、简单介绍奥古斯丁主教的历史贡献。

答:著书立作,驳斥异端,阐明信仰,奠定了基督教正统神学的基础,并且深刻影响着后世西方教会以及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与新教的神学传统。

2、什么是“帕拉纠主义”?今天有“帕拉纠主义”吗?

答:帕拉纠主义是公元4世纪由不列颠修士帕拉纠创立。他反对奥古斯丁的预定论和原罪说,主张人的得救不是靠神的恩典,而是人的自由意志。于公元431年被以弗所公会议定为异端。今天仍然有帕拉纠主义,在阿米念神学中得到发展,并且持守这种神人合作信仰的教会几乎多于正统。

3、针对“帕拉纠主义”的异端思想,奥古斯丁有哪些观点?

答:奥古斯丁提出神有绝对的主权,决定拯救谁不拯救谁。人从始祖亚当犯罪开始即有原罪,是全然败坏而无法自救的,故而唯独仰赖上帝的恩典拯救。

4、多纳主义异端的问题在哪里? 答:多纳徒主义坚持认为教会必须是圣洁的,强调教会纪律,坚定不移的抵抗不称职的主教们,特别是有背教经历的主教和信徒们,总之想要建立一个完全纯洁的教会,从而造成了教会的分裂。

5、简述奥古斯丁主义与加尔文主义的异同。

答:加尔文与奥古斯丁对基督论、救恩论的认识都是相同的,强调三位一体、预定论、基督的神人二性一位格、上帝的绝对主权、人的全然败坏、人对神救恩的绝对依赖。准确来讲,加尔文是传承了奥古斯丁直至保罗的信仰,但是他并没有继承奥古斯丁的教会论,包括主教制的教会管理模式、七大圣礼等,差异即在此。第十四章问题:

1、教宗制又称“教皇制”,与主教制有何差别?

答:公元2世纪安提阿教会已经实行了主教、长老、执事三级管理制度,主教按照使徒统绪按立产生,主教再按立长老和执事一起管理教会,直到公元1517年改教前教会唯一采用的管理模式即主教制。而教宗制是从主教制渐渐演变而来的,它是以教宗为整个教会最高首脑的教会组织制度,教宗在教会中居于最高位置,享有最高权威,为彼得的继承人和基督的代职人,11世纪东西方教会分裂后,西方教会逐步形成教宗制,1059年正式形成,教宗由枢机选举产生,任期终身。

2、罗马教会主教为何成为大公教会第一主教?教宗利奥一世与此有何关系?

答:罗马是帝国的首都,是五大教区里面最大且最富有的教会。②罗马的信徒和神职人员众多,影响力最大。③早期教会的一些教父,从2世纪的爱任纽开始指出彼得和保罗是罗马教会的奠基人,随后的主教是使徒的继承人。

利奥根据福音书上的三处记述(太16:13-19,路22:31-32,约21:15-17),认为基督允诺在万世基石彼得之上建立他的教会,而罗马主教就是这个权威的继承者,从而奠立了教宗首席权的理论基础。

3、随着罗马帝国的东移,教会内部出现了什么问题?

答:随着罗马帝国东移,君士坦丁堡的政治力量增强,各个教会盼望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也被要求负担起与其他几个主要城市相当的属灵和教理上的领导地位。但是,罗马帝国皇帝却有自己另外的想法,他想要通过加强君士坦丁堡教会主教的权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控制教会的目的,所以有关教会首席权的问题被摆上了台面,究竟新旧罗马中哪一个才具有首席的地位。而君士坦丁堡因为越来越依赖其政治地位而渐渐的为国家所辖制,宗主教也越来越失去独立性。然而罗马教会却因为西部罗马帝国的衰弱而日益独立,从而为日后教宗的产生奠定了先决基础。

4、罗马教会首席权从何而来?是否合理或合乎圣经?

答:罗马教会由于其特殊地位而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利奥更是依据福音书里的有关记述而奠定了教宗首席权的理论基础,认为罗马主教就是彼得的继承人,理应具有首要发言权。公元445年罗马皇帝瓦伦廷三世颁布法令指示高卢的罗马执政官埃提乌强迫拒绝自愿赴会的主教加入教宗法庭,使得利奥的主张变成了一项法律。西部罗马帝国的渐渐衰弱也促进了罗马主教的独立,令其权力倍增,实至名归成了教会的最高首脑。

②耶稣基督在马太福音16:18节里说的要将教会建造在磐石上,指得并非彼得一人,而是以彼得为代表的使徒们,亦即将天国的钥匙交给了教会。所以若单凭这一节经文而定罗马教会为首席的话是有些欠妥的,但是罗马教会由于其特殊性而成为教会最高首脑,对教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无论对教会的管理、对异端的驳斥还是拓展福音都是有好处的。第十五章问题:

1、大公教会是何时开始有分裂的萌芽?

答:自从君士坦丁将首都从罗马东移至君士坦丁堡,从而使得君士坦丁堡在政治权利和属灵权力上都与罗马分庭抗礼,两个城市徘徊于首席权斗争的边缘,而随着公元395年狄奥多西大帝驾崩前将帝国分赐给了他的两个儿子,这一事件标志着东西方教会分裂的开始。

2、东西方教会在处理教会和国家的关系上各持什么样的观点?

答:东方教会渐渐的依附于国家,成了国家的联盟,而西方教会努力摆脱国家对教会的辖制,起而领导国家。

3、何谓东正教?第七次大公会议于787年在尼西亚举行,主要决议是什么?

答:东正教是基督教三大支派中的一支,又称正教会或正统教会。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今天它大约有15家截然不同的教会,大多数分布在东欧,与天主教不同,正教由一些被称为“自主教会”或“自治教会”的地方教会松散的组成,这些教会彼此独立,但却有着共同的信仰。②此会议指责圣像破坏运动为异端行为,并宣布圣像可以被尊养但不可以被当成神来崇拜。

4、简要解释大公教会的七大公会议的决议内容。

答:公元325年的尼西亚公会议订阿里乌主义为异端,制定了《尼西亚信经》,确认了圣子与圣父是同质的,是受生的而非被造的,是出于真神的真神。②公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公会议重新确认了《尼西亚信经》,并且驳斥了阿波利拿认为基督并不是完全的人的错谬思想。③公元431年的以弗所公会议驳斥了聂斯托留否认马利亚为“神之母”的将耶稣基督神人二性分割开来的错谬。④公元451年的迦克敦公会议产生了重要的基督论定义,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以及二性联合于一个位格”,此会议将基督一性派定为异端,并且制定了《迦克敦信经》。⑤公元553年召开的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将“基督一性论”视为异端。⑥公元680年召开的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定“基督意志单一说”为异端,宣称耶稣基督为上帝“道成肉身”,具有完全的神性和人性。⑦公元787年召开的第二次尼西亚会议主要讨论了圣像崇拜的问题,指责了圣像破坏运动为异端行为,并宣布圣像可以被尊养但不可以被当成神来崇拜。

第十六章问题:

1、卜尼法斯被人称为“日耳曼人的使徒”,他有什么事迹?

答:卜尼法斯是一位公元8世纪的传教士,他受教宗格列高利二世的委派向日耳曼人传福音,他进入日耳曼族的一处圣地,即供奉着雷神托尔的圣林,然后操起斧头走向那颗受膜拜的巨大橡树,正当他落下第一斧的时候,一阵飓风吹倒了这颗树,异教徒们大为震惊,于是就都改信基督教了,卜尼法斯用这棵树的木头建立了一座圣彼得小教堂。2、476年通常标志着基督教西罗马帝国的什么?

答:公元476年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标志着中世纪的开始。

3、克洛维(234—544 年在位),他是第一位归正大公教会的蛮族首领,有何意义?

答:克洛维的归正同时带来了整个法兰克族的集体归信,也为福音传至大不列颠提供了一条通道,同时,归信后的法兰克族也成为日后福音征服整个欧洲的先遣部队,是教会的忠实力量。

4、福音在欧洲大陆传播时遭遇里那些问题?对信仰的建立有何影响?

答:语言不通,增加了传福音的难度。②4世纪阿利乌主义在帝国内大行其道的时候即已在蛮族世界中广为流传,而正统信仰要进入传播必然要对信仰进行澄清。③异教文化和神祇对福音的传播造成极大阻碍。第十七章问题

1、上帝的执政官是指谁? 答:指的是大格列高利。

2、他有何重大贡献?他用什么人作为传福音的的主力军? 答:格列高利排遣大批修士进入蛮族世界传扬福音,为中世纪福音征服欧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为教会赢得了罗马周围广大的土地,即教产。③抵挡住了蛮族国家的军事进攻,保护了教会和国家。④他有魄力的领导扩大了教宗职位的权威,令教会摆脱国家的控制,并引导国家在乱世中建立稳定秩序。⑤鼓励严格简朴的隐修生活,对后世修院发展影响深刻。⑥他阐述了他那个时代的共同信仰,并将之传递给中世纪的大公教会。

格列高利以修士作为传福音的主力军。

3、他的神学错误是什么? 答:他的神学错误在于认为人的得救靠神的白白恩典拯救,但是得救后犯罪却要依靠苦行来赎罪,从而有了炼狱的概念,另外他主张圣徒代求,鼓励收集并尊崇圣徒和殉道士的遗物,例如头发、指甲、衣服等等,从而产生了圣徒崇拜的错谬,对中世纪教会以及改教后的天主教会影响很大。

4、从他来看,罗马教会的主教有何重要性?

答:罗马教会主教的有力领导能够确保教会的信仰传承②使得福音在蛮族世界得到广泛传扬③在国家遇到军事威胁的时候,皇帝和军队无法保护国家,而教会主教却挺身而出保护了教会和国家免受毁灭④为几乎沦亡的乱世带来了秩序。

第十八章问题:

1、查理曼大帝的贡献是什么?

答:他制定良好的法律,并认真推行,为国家带来安全与秩序。②他在全国推广学校,培养蛮族世界的文化气息与学习气氛,也推动复兴了学术与艺术。③他通过征战自回教徒手中解救了西班牙,将回教势力推到庇里牛斯山后,直达伊博河,保卫了基督教世界免受穆斯林的侵扰。④他通过长年征战统一了蛮族世界,以刀剑为福音开路。

2、欧洲封建制的意义?欧洲封建制与中国封建制的不同何在?

答:继承查理曼的诸王,很快便发现自己没有能力保卫国家免于蛮族入侵。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国王就把国土分给他手下的主要战士,但条件是:在需要时,提供国王军事援助。而这些新兴的封建王侯,也依同法再把他所得的土地分给下面的贵族们,贵族又把土地再分给更低的佃户,依此类推。封建制度在政治上的结果是造成「地方分治」的局面,削弱了皇帝的权力。同时,封建制度也对教会带来了深切影响,因为一些虔诚的基督徒往往会把土地捐给教会或修道院,于是主教、大主教及修道院院长渐渐成为地主,这样,他们也进入了封建制度。最后,全欧洲每一个人都在封建系统之中,而皇帝视教宗如同诸侯,为后来教会带来严重的问题。②欧洲封建制与中国封建制的根本不同在于欧洲封建制的政治权力归属地方,由个人而非中央集权国家的代理人掌握,皇帝也只不过是许多贵族中为首的一位而已。

3、格列高利七世及继承人坚持两个原则:(1)忠诚教会优先于忠诚国家。(2)家庭只有在基督里面,只有顺从于神的律法才能找到真正的团结。你同意吗?

答:同意。

2、什么是符合圣经原则的教权与王权的关系?

篇3:试论晚期希腊哲学对基督教的影响

关键词:希腊哲学,基督教,影响

长期以来, 希腊哲学与基督教作为两种庞大严密的思想体系, 对西方文化的发展均有其重要的作用。但它们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样的关联呢?应该说, 在基督教的发展历史上, 晚期的希腊哲学对其曾有过重大影响。

一、历史背景

从公元前33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的所有学院, 这段时期的哲学被称为晚期的希腊哲学, 这一时期在哲学史上也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阶段。而在此期间, 又在整个希腊主义世界出现和形成了世界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宗教和哲学体系。作为一种世界宗教的早期基督教及其神学, 就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它是在公元前30年兴起的罗马帝国中产生的。

二、基督教与希腊晚期哲学的相互关系

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分属两种文化传统的不同文化形态, 然而, 早期基督教在向希腊化地区传播的过程中, 产生了融基督教与希腊哲学于一体的神学和哲学理论——基督教哲学。但是它们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 又怎么能相互结合呢?原因在于:基督教及其神学是在希腊主义的强烈影响下形成的。

晚期的希腊哲学, 一直是柏拉图主义与斯多亚主义占统治地位。而首先, 早期基督教作家的哲学观点主要是搀和着斯多亚主义的柏拉图学派或者是新柏拉图主义学派, 因而, 柏拉图是实际上早期基督教思想的理论柱石。仅几次于耶稣的基督教的第二个奠基人保罗, 其《新约·哥林多后书》中所提到的“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 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士暂时的, 所不见的是永远的。”与柏拉图《蒂迈欧篇》提到的“由人的理性推理所认识的东西总是真实的, 永远不变的, 而凡是意见和非理性的感觉的对象宗总是变化不拘的, 不真实的”简直如出一辙。

其次, 斯多亚主义对基督教及其神学也有很大影响。如《新约·使徒新传》几乎不改一字地抄袭塞涅卡的著作, 而爱比克泰德的《手册》长期以来也被基督教会作为教科书。

三、关于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相互汇合的几个理论问题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 早期基督教的理论来源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晚期的希腊哲学。除上面所说的大概情况外, 希腊哲学对基督教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理论问题上。

1、理念——逻各斯说

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哲学体系中的核心, 他认为, “只有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理论才是实在的, 是绝对存在的。由此派生出来的可感事物是非实在的, 处于存在于非存在之间, 可感事物是由于分有或者模仿理念而产生的。斯多亚学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种子理性说, 即逻各斯说, 认为逻各斯类似于动植物的种子, 是一切个体依赖以生长的力量或是模型。逻各斯是不灭的, 它会经理周期的循环。基督教及其神学的先驱斐洛则在此基础上, 将逻各斯进一步理解成为“理念的理念”, 把柏拉图的不依附于人或者神的客观的理念解释为神的观念, 并以此去解释《旧约》中的神创论。以后, 普罗提诺则将“理念的理念”看作是善理念, 即他的三一原理中的第一原理:太一或神, 把理念解释为相当于他的第二原理:心智。总之, 理念——逻各斯说对于基督教教义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甚至于成为神学结构中的本质。

2、神的论点

希腊哲学家就神的观点提出了大量的论证, 柏拉图创始了“否定的神学”, 他在《巴门尼德篇》中通过对“假设一是一”的论证说明了一等于无, 没有任何规定性, 因而不能认识或者表达它。新柏拉图学派把这个“一”解释为神, 他们是把柏拉图看成了“否定的神学”的奠基人, 所以普罗提诺在这种“否定的神学”的启示下认为:神超越于一切的存在, 它是不可知的, 只能用否定的称谓表达其特征。而斐洛则更进一步说:“神比善更善, 比美更美, 现有的事物的一切性质都无法描述其属性”, 因而只能用否定词来表达神, 以此来确保神的崇高性。奥古斯丁也承认:我们能知道神不是什么, 但不能知道神是什么。可见, 对神的论证, 其理论依据至少要上溯到柏拉图主义。

3、三位一体说

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万物可以用“三”这个数字来概括, 因为开端、中间、终端这三者就提供了全部的数, 由此, 他们将“三”作为各种规律的其中一种, 甚至还将它提高到了身的地位。柏拉图则鉴于理念论无法解释理念与同名个体事物之间的结合问题, 提出了“三一体”学说, 尤其是他的第二封信里所说的三种领域 (原理、本原) 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认为它们分别相当于太一、心智、灵魂。奥古斯丁就是凭借诸如此类的论据去论证“三位一体”说的。她认为上帝凭借存在于自己心中的理性去创造世界, 并且, 奥古斯丁还将这种理性与基督教联系, 将它看作是天主与人类之间的居间者, 并通过这些来论证主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说。

从以上的论证可以看出, 希腊哲学, 特别是晚期希腊哲学, 对于基督教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早期基督教的神学家们正是凭借这希腊哲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 逐渐的为基督教神学这座宏伟的理论大厦打下了基础。但是, 需要指出的是:基督教及其神学所吸收的希腊哲学, 如柏拉图学派与斯多亚学派的哲学, 都是以唯心主义作为基础的, 基督教也只是吸收了它们中的唯心主义成分。正如列宁所说:“唯心主义就是僧侣主义”。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莱布:《古希腊罗马与基督宗教》,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篇4:基督教哲学源流分析

[关键词] 基督教;哲学源流;分析

【中图分类号】 B5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58-1

一般认为,基督教与希腊哲学有着较深的渊源,例如在新约中就曾经提到过希腊哲学流派的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亚主义。在最初,基督教代表人物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但是这还不足以引起其他哲学家们以及思想家们的注意。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其在哲学家的心目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与希腊哲学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本文着重对基督教哲学源流进行分析。

一、基督教哲学的发展

基督教在构造上来看,其并不属于纯理性构造,人们把中世纪的哲学认为是一种“神哲学”,天主教至今还在严重这一称谓。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基督教哲学最早时出现在古罗马时代希腊教父克里索斯托布道文《论历书》和拉丁教父奥古斯丁的论著《驳尤利安》中。但当时,这个词语所指的是基督宗教及其世界观,当时还没有独立的基督教哲学。不过,这种标注对于基督教哲学今后的理论架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开辟了基督教思想朝着哲学思辨敞开的途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有很多现在的基督教研究者将其称作基督教哲学。

二、基督教哲学的特征

(一)是通过自然方式来进行证明的命题。基督教产生的原因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现实经验以及通过各种思考产生的,其在逻辑出发点上是不能给予一定的其实合理性而最终所不能说明的相关真理的。因此,基督教哲学和神学是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的。前者强调的是这些启示应该借助于自然真理来把我,偏重于依靠自然的认识能力来得到真理,而后者则是突出来自于上帝的启示

(二)不与基督教所表述的信仰成对立的局面。基督教哲学首先强调的是信仰的问题,在其指导下,其朝着永恒哲学的理想目标而不懈努力。这种信仰在确定哲学家的立场以及对这些哲学家们再思辨方面的意义、方法等进行了相关的规定。

(三)在基督宗教信仰的相关影响下进行构建。基督教曾经经历过的一个时代称为护教士时代,在那个时代,基督教和希腊哲学是一种公开化的关系,其是互相进行批判以及互相进行论战的,其内容涉及的方面很多,政治、社会等各个层面都有。但是,在这些内容之中,对基督教哲学的诞生意义重大的是希腊哲学与基督教之间的辩证关系。哲学家们对基督教的批判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批判基督教的神,指出基督教的神也是神人同形同性论的;第二,哲學家们意识到耶稣的事迹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于是对福音书中记载的耶稣事迹作了比较全面的检视;第三,哲学家们认定基督教是对希腊思想的一种剽窃。这种批判与一般的不同宗教间的抗衡是不同的,是理性思维对在自然主义形态之下的所谓的宗教意识的批判。对于基督教哲学而言,其源流主要有以下几个分支:

1.泰勒斯。泰勒斯认为水是一切万物的本源,他在思想上认为水是具有生命的,世界上的所有物体都拥有神灵。

2.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继承了泰利斯的思想,不过他与泰勒斯不同,他认为万物的本源是火,因此在他的思想上认为整个世界就是永恒的活火,它是按照相应的规律进行运动以及不断的变化的。

3.柏拉图。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感性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而这个过程是变化无常的,因为在他的思想上,只有那些静止不动而且不会发生变化的,才能够对其进行定义,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存在。柏拉图所说的这种理念,在希腊文中一般来说是形式与形相的概念。

4.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对前人在万物起源的解释上以及其他的本源等概念有所发展,他认为万物存在以及发展变化的基础就是所谓的实体,这是其他所有东西的一个中心,是任何东西都应该依靠的一个东西。

5.斯多亚学派。芝诺创立了斯多亚学派,他用神秘主义以及折中的手法将赫拉克里特的关于火的传说进行了歪曲改造。斯多亚学派与赫拉克利特所说的火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所指的是一种能够进行思想的获取。这一理论主张克制个人的欲望,服从神的意志以及命运的安排,要做到清心寡欲、达到那种不动心的境界。

6.新柏拉图主义。创始人普罗提诺将希腊哲学之中提到的各种截然不同甚至是意见相左的神学和思想进行了相应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个具有宗教神秘主义的所谓的哲学体系。普罗提诺的哲学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太一说,其次还有所谓的灵魂解脱说以及流溢说。在他的理论之中,他认为太一之中流露出的是所谓的心智,其自然保留着太一的性质;其次在他的理论中,他认为从一个人的心智流溢出的是灵魂,灵魂在完备程度上不如心智,因为它的活动方式不是人的直觉就能感应到的,而需要相应的概念、判断以及推理。

三、结语

总之,基督教哲学是以上帝为核心的,以神学为基础的宗教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基督教哲学的这些源流分支对于其发展到今天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习根. 论基督教哲学的总体观——从总体观看基督教哲学的上通下达如何可能[J].广西社会科学,2012,(06).

[2]徐龙飞.作为哲学观想对象的神学主题——试析奥古斯丁建构三位一体论的形上哲学方法论[J].云南大学学报,2012,(07).

[3]翟志宏. 早期基督教与古希腊哲学的相遇[J].世界宗教研究, 2011,(04).

篇5:网上农大--哲学作业2

您已经通过该套作业,请参看正确答案

1、十六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B、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2、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实践——认识——实践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觉——知觉——表象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普遍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全面性

D、真理具有相对性

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D

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来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C

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全部自然界

B、地理环境

C、人口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D

6、不同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

A、决定作用

B、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无足轻重的作用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B

7、国家的本质是()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

B、保卫社会秩序的安定

C、阶级压迫的工具

D、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C

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与进取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D

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C

10、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D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B, C, D 您的答案:B, C, D

1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社会实践

参考答案:C, D 您的答案:C, D

13、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人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的认识受到认识工具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D、人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参考答案:A, B, C, D 您的答案:A, B, C, D

14、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

A、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人类社会受自然规律所规定

C、人类社会规律决定自然规律

D、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能脱离自然界

参考答案:A, D 您的答案:A, D

15、下列社会意识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形式逻辑

B、哲学

C、语言学

D、法学

参考答案:B, D 您的答案:C, D

16、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包括()

A、纳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

B、纳入生产过程没有加工过的自然物

C、进入生产过程中从事劳动实践的劳动者

D、经过加工过的原材料

参考答案:B, D 您的答案:B, D

17、下列各条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规律有()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B、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C、通过合法劳动使一部分先富起来的规律

D、上层

参考答案:A, D 您的答案:A, D

18、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组成部分是()

A、政治思想和制度

B、军事思想和制度

C、政治上层建筑

D、观念上层建筑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需要的规律

参考答案:C, D 您的答案:C, D

19、下列各项属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条件和途径的有()

A、个人的主观条件

B、个人所处的环境

C、社会的需要

D、个人的社会实践

篇6:基督教哲学作业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城邦附近的一个小山上。他的父亲是个雕刻匠,母亲是个助产婆。苏格拉底长得其丑无比:他的脸面扁平,像被平底锅砸过一样;嘴唇肥厚;鼻子扁大而向上翘,集狮子鼻与朝天鼻之大成;两眼相距甚远,有“眉间尺”的风范;眼球凸出,眼放凶光。这样的长相实在不应该一天到晚在街上闲逛,不过正如罗丹决定砍去那过于漂亮的双手以免使人忽视整个雕像的美感一样,上天造就他这副尊容也许是想让人们看清楚哲学家真正的魅力所在。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他喜欢在广场上与人讨论各种问题,或者仰面朝天进行哲学沉思,有时甚至通宵达旦。苏格拉底虽然述而不作,但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哲学。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在柏拉图的三十多篇对话体作品中表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识你自己。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引用镌刻在德尔菲神庙门前的名言来号召人们:“人啊,要认识你自己。”在他看来,哲学应该研究正义、美德、勇敢、虔诚等与人生相关的问题,而不要把眼光盯在深邃玄奥的自然界。正因为如此,西塞罗才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第二,灵魂不灭说。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第三,美德即知识。

第四,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第五,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苏格拉底生得很丑, 却死得很美。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爱智”的事业, 直到生命的终结。他被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判处了极刑, 大义凛然, 从容赴死, 遂成了千古美谈。他死后, 雅典人幡然醒悟, 追悔莫及, 深深自责——据说雅典人没等审判就处死了控告苏格拉底的人。后人极其怀念这位有着伟大人格的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死了, 他没有选择自动放逐来取代死刑, 也放弃了他有钱的弟子包括柏拉图在内买通狱卒逃生的机会,他更没有对法官的要求作出让步。他以至高的人格坚守了自己的哲学。

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同他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而他个人的命运同雅典的命运是不可分的。他为了祖国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激愤、畏惧或是悲哀,而是依旧用他智慧的语调诚挚地奉劝着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

上一篇:2015安全文明施工方案下一篇:园区志愿者工作简报第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