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如何开展科学高效课堂

2024-07-10

小学如何开展科学高效课堂(精选8篇)

篇1:小学如何开展科学高效课堂

农村小学怎样开展科学高效课堂

摘 要 科学课的教学应该是将科学知识的传授以科学实验的过程与方法所展示出来,不是重在简单的讲授,而是以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去获得、去感知、去理解、去 掌握。科学课的本身就是教给孩子们科学的技巧、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因此科学课高效教学要从研读教材开始;科学课高效教学要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 心;高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归纳;高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有没有发展。关键词 高校课堂 探究

一、科学课高效课堂教学要从研读教材开始

以往,教材总被视为“圣经”,一堂课都是围绕教科书进行,教科书中编排的顺序就是 教学顺序,教科书中的内容就是课上教师所要教的内容,来不得半点更改。而新教材,打破了以往陈旧的课程观念。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当成圣经来念。新课 标也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用教材教”并不意味着教学可以“任意施为”。它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熟练把握的 基础上,是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之上实施的。如教学四年级下册11课《种茄子》一课时,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植物的一生。让学生自由结组回家种植。过了几天一问,种茄子的学生少的可怜。于是我就将这个实验进行改动,让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大饮料瓶,在教室里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通过这一改动,使 学生有了充足时间观察,同时将科学课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增强。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又保护和提高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让 学生知道科学课学习不仅在课堂上,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二)教师应做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

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更应具有教研能力,具有课程设计的能力,特别是要有这样一种 能力——能够捕捉到学生感兴趣的物体或事件,及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其实就是在创生课程。组织学生对这些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和探究,让学生有 充分的时间去质疑、探疑、释疑。例如一些突发事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讲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先提去年日本海啸、讲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可联系我 国的航天技术……这些都是可以和课堂教学相联系的。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用层层深入的问题保持学生的探究兴 趣。

二、科学课高效教学要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

(一)高效课堂教学首先是学生自主的学习

我这堂课讲什么呢?以往我们教师备课时总有这么一种定式。教师没有更多地考虑如何 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让学生达到探究的目标,获得科学概念。因此高效的课堂,还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在四年级下册《燃烧的秘密》一课中,在研究燃烧 的秘密时,一些学生可以创设出新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学生所进行的是自主的探究、自助的实验和个性化的 实验总结。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创新的能力得以有效培养,才能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高效课堂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把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 力。激发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活动,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

1、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自主探索的氛围。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材关注的重点转入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科学探究活 动成为课堂自然的需求上。活动前准备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的设计以学生身边的资料或亲历生活中的事情为主线,通过学生准 备课堂的实践性资料和搜集相关信息资料的活动,做好方法与心理准备。这样的设计,为教学注入了更多的学习设计的内涵。课前准备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交 流、形成师生之间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融洽关系,让和谐的氛围成为探究活动生成的“营养液”。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1课《小草和大树》一课时,教师上课前带领学生到学校操场和田野里采集各种植物,在采集过程中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特点、给植物分类等,引领学生在探究中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活动有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和比较明确的目标。

这 样,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效率。在教学《常见的力》一课时,课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的找生活中各种各样 的力:用手拧湿毛巾的力、吸引曲别针的力、使小船浮在水面上的力、使头发贴近梳子的力、当放开手橡皮会落向地面,橡皮受到的力;当双手向两边拉长皮筋时,所要克服的力是皮筋的力等活动中,与学生一起体验力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活动中体现出的和谐氛围,以及学生的激情参与,充分证明了活动前做准备的作 用。在这样一个个渐进活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了活动准备的重要性,体验到了科学探究时师生间、同学间融洽的关系,活动准备会自然地融入到科学学习过 程中,为有效、愉悦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2、亲历灵活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课的乐趣

要想在40分钟里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关键是把握好探究重点,设计有发展梯度、符 合逻辑规律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在教学三年级《浮与沉》一课时,设计本课第二课时的主要探究问题“怎样使沉着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浮着的物体 沉下去?”时,分析学生的认知背景,从科学现象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切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了类似科学研究的探究方式“提 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小组合作实验——搜集整理信息——交流结论”,这种探究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实现。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发展各种能力。使 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初步了解通过改变物体形状、增大空间等因素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认识到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方式 与手段。在小组代表交流本组探究过程中的发现时,运用创造性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初步归纳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交流“总结拓展”环节,首先根据同学们掌握的方法,解释一下几个开始上课时的小 实验;然后,展示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图片,学生将探究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应用于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改变物体沉浮的理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学与生 活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学生的交流,深刻体会“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高效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适时引导

在教师设计的活动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中,教师应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学生会遇 到什么困难?教师怎样指导?哪些是学生思考不到的或者考虑不全面的?这都是需要教者适时把握的。过早地介入,学生思考得不够成熟,丧失了反思的机会。过迟 地介入,学生由于长时间地碰到难题而没有得到解决,会丧失以后探究的信心。因此,教师应是小组中的质疑者,是生疑的非难者,是探究的引导者,是释疑的促成 者。如前段时间在教学的三年级《磁铁的力量》属于游戏里的科学这一单元,在本节教学中,学生先通过自己实验(玩磁铁)从而发现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道理,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适时引导,用反问、诘问、假设等方式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依据,这样才有利于后面的全班交流讨论。

三、高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归纳

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多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归纳。这更有利于学生找到“证据”说明自己的假设,并说服别人。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使高效课堂教学得以实施。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16课《我在长大》一课时,课下搜集自己各个年龄段身高、体重的具体数据,然后把搜集的到信息制成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曲线图的变化,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的确在不断长大。

四、高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有没有发展

高效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因 此,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高效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准。当然,学生的进步不能只局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不能只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更要靠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总结加工。但把知识转换为技能是要靠训练的,这种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学习成绩;但这种技能也能压抑人的创造 性、想象力。所以高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其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如:《寻找动物和植物》一课,学生通过室外的探究活动,观察记录了许多的小动物和 植物,并发现了好多有趣的现象。在组织学生汇报时,教师专门问学生发现了哪些有趣的事儿?学生有的说发现了“蚂蚁正在搬运蟋蟀的尸体”、有的说发现了“杨 树的叶子背面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小虫子,正在休息”;有的说发现了“一个马蜂窝”……学生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并且用心体验着由于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而带 来的知识视野拓展的收获喜悦。多次地体验、收获后,学生的探索精神就会更加强烈并逐步发展起来。

总之,在科学课上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和理论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和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与结果;关注学生对科学的情感与态度。

篇2:小学如何开展科学高效课堂

集贤小学

唐仲君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科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科学方法、能力、态度的提升;注重学生科学概念的自主建构和完善;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开设率越来越高,科学教学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但我们也发现当前的科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场面上热热闹闹,但真正进行科学探究的少,而且探究的比较肤浅;学生在动手,但动脑太少,思维的参与度不够,有的学生是在玩而不是探究。因而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不理想,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那么究竟教师如何实现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认为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活学生 创新思维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研读教材,对教材进行有效处理

新课标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分析并处理好教材,既要把握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又要分析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能达到的目标。要实现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当地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处理,能为有效教学打好基础。

(一)全面、系统地了解整套科学教材。

科学教师必须对整套科学教材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学科本质,并且要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得心应手。如果教师不清楚教材中知识关联性,同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肤浅,不能融会贯通,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有局限性,很难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必须对使用的教材作深入的研究,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根本保障。

(二)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用教材教”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熟练把握的基础上,是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之上实施的。要明确每个单元在教材里面的来龙去脉,每课之间的联系,活动之间的结构,活动本身的价值。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种植我们的植物》一课时,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植物的一生。让学生自由结组回家种植。过了几天一问,种植物的学生少的可怜。于是我就将这个实验进行改动,让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大饮料瓶,在教室里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通过这一改动,使学生有了充足时间观察,同时将科学课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增强。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又保护和提高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让学生知道科学课学习不仅在课堂上,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三)开发、拓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有科研意识,具有课程设计的能力,特别是要有这样一种能力——能够捕捉到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科学,及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其实就是在创生课程。组织学生对这些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和探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探疑、释疑。例如一些突发事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讲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时先提去年日本海啸、汶川地震、唐山大地震等,讲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可联系我国的航天技术……这些都是可以和课堂教学相联系的。再比如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跳高的时候为什么要助跑?汽车刹车后为什么还要行驶一段距离?鸡蛋煮熟后为什么要放在水里浸一下?像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乐于探索。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用层层深入的问题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习热胀冷缩前,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世界上有一座著名的建筑物,是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塔高300米,就是这座铁塔,一年之内要变化12厘米,是什么魔力使铁塔变化12厘米?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的思索下去。

二、科学课高效教学要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

(一)高效课堂教学首先是学生自主的学习

以往的课堂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没有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让学生达到探究的目标,获得科学概念。高效的课堂,还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一些学生可以创设出新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在教学五年级《设计制作小赛车》时,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可以用什么做动力呢?怎么让小车跑得更快更远?其实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对学生学习的检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能够找出用橡皮筋、气球等做动力驱动小车。但怎样让小车跑得快,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宁人惊叹。学生所进行的是自主的探究、自主的实验和个性化的实验总结。只有这样的活动才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创新的能力得以有效培养,才能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高效课堂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把课堂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激发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活动,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

1、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自主探索的氛围。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材关注的重点转入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科学探究活动成为课堂自然的需求上。活动前准备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设计以学生身边的资料或亲历生活中的事情为主线,通过学生准备课堂的实践性资料和搜集相关信息资料的活动,做好方法与心理准备。这样的设计,为教学注入了更多的学习设计的内涵.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1课《小草和大树》一课时,教师上课前带领学生到学校操场和实验室后的小树林里采集各种植物,在采集过程中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特点、给植物分类等,引领学生在探究中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课堂上的科学探究活动有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和比较明确的目标。

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效率。

2、亲历灵活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课的乐趣 高效课堂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效益,关键是把握好探究重点。活动的设计要有效,并且吸引、适合学生,活动要有内涵,有纵深的层次,活动之间结构清晰,有1+1大于2的效应。在教学三年级《浮与沉》一课时,设计本课第二课时的主要探究问题“怎样使沉着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时,分析学生的认知背景,从科学现象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切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了类似科学研究的探究方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小组合作实验——搜集整理信息——交流结论”,这种探究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实现。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发展各种能力。使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初步了解通过改变物体形状、增大空间等因素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认识到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方式与手段。

在交流环节,首先根据同学们掌握的方法,解释一下几个开始上课时的小实验;然后,展示一些图片:船的发展史。让学生将探究到的科学知识用来解释生活现象、应用于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改变物体沉浮的理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学生的交流,深刻体会“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的指导交流

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学生会少走很多弯路;教师高质量的教学归纳和小结,学生的思路就会清晰。

教师应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学生会遇到什么困难?教师怎样指导?哪些是学生思考不到的或者考虑不全面的?这都是需要教者适时把握的。过早地介入,学生思考得不够成熟,丧失了反思的机会。过迟地介入,学生由于长时间地碰到难题而没有得到解决,会丧失以后探究的信心。因此,教师应是小组中的质疑者,是生疑的非难者,是探究的引导者,是释疑的促成者。如前段时间在教学的三年级《磁铁的力量》属于游戏里的科学这一单元,在本节教学中,学生先通过自己实验(玩磁铁)从而发现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道理,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适时引导,用反问、假设等方式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依据,这样才有利于后面的全班交流讨论。

三、高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实现预定教学目标时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是有预设的,但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课堂教学中生成是永恒的。不注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反应,忽视生成性问题,没有师生的互动,课堂的有效性就会降低。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关系到课堂有效性提高。教学中教师有时一个很不起眼的提问或点拨,学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高效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高效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准。当然,学生的进步不能只局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不能只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更要靠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总结加工。但把知识转换为技能是要靠训练的,这种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学习成绩;但这种技能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所以高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其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如:《寻找动物和植物》一课,学生通过室外的探究活动,观察记录了许多的小动物和植物,并发现了好多有趣的现象。在组织学生汇报时,教师专门问学生发现了哪些有趣的事儿?学生有的说发现了“蚂蚁正在搬运食物”、有的说发现了“紫薇花的花心里有小小的,白色的虫子”;有的说发现了“一个马蜂窝”;还有的发现教学楼的走廊那儿有小燕子的家……学生个个听得津津有味,一片收获的喜悦。多次地体验,学生的探索精神就会更加强烈并逐步发展起来。

篇3:小学如何开展科学高效课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选自《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 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 教材的起点低。本节以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为切入点,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 介绍甲烷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的角度适当加以深化, 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本节课是有机化学的入门, 也是学生化学学习一个新的开始。

二、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 学生在初中化学已经知道甲烷是一种化石燃料, 可以燃烧, 能从甲烷的组成上认识燃烧反应的产物, 但不能从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 掌握了物质结构和化学键理论, 具备学习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

学习方式: 喜欢从熟悉事物入手学习新知识, 对图片、实物感兴趣, 喜欢自己动手实践。

认知方式: 缺乏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和建构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甲烷的结构特点;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模型、图片、动画等, 培养学生关心科学, 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通过讲授、讨论、自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和比较、类比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 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通过甲烷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索,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甲烷的结构特点、甲烷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的建立、理解甲烷和氯气取代反应的机理。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

六、教学过程

( 设问) 请同学们说一说, 你对有机物有哪些了解?

学生1: 初中我们学过的甲烷、乙烯、乙炔、乙醇等物质都是有机物。

学生2: 我们生活中吃的米、面、油、肉都含有机物。

学生3: 我们穿的棉布、丝绸、各种化纤面料都含有有机物。

学生4: 我们生活中用的中型笔、饮料瓶等塑料制品、橡皮、汽车轮胎等橡胶制品, 都含有有机物。

( 图片展示) 多媒体展示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的图片, 让学生欣赏图片。

( 引言) 我们的吃、穿、用等都离不开有机物, 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有机物。

( 板书) 第三章有机物

( 学生) 阅读课本第三章引言。

练习1. 下列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讲解: 除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及碳酸氢盐外,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也就是说有机物一定含碳元素, 但含碳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有机物。

练习2. 下列有机物属于烃的是

探究活动一: 探究甲烷的组成及分子式。

提出问题: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1804年在沼泽中收集到甲烷并测得甲烷的组成。其途径是: 电炉加热→生成气体通入浓硫酸→碱液吸收。取16g甲烷燃烧完全后, 产物中有44gCO 2 和36gH 2 O。又测得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请推断:

甲烷的元素组成? 如何确定甲烷的分子式? 请表示出甲烷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 学生) 由题给数据推测甲烷的组成元素; 通过计算确定甲烷的分子式; 根据分子式写出甲烷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 过渡) 结构式仅用来表示分子中原子的连结顺序, 不能表示分子中原子在空间的分布。我们知道了甲烷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那么甲烷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探究活动二: 探究甲烷分子的结构。

已知: 实验测得甲烷分子中4个C - H键完全相同, 每相邻的两个C - H键之间的键角、键长、键能都相等。

( 活动) 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硬纸板、橡皮泥、小番茄、牙签等, 制作出你们认为甲烷可能的空间构型。

提问: 请××同学来总结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并展示你们的作品。

( 实践活动) 依据课本P60, 制作正四面体模型。

( 展示) 甲烷的分子模型 ( 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

( 讲解) 结构式实际是分子球棍模型在平面上的投影, 表示分子内各原子的成键情况。球棍模型能表示分子内各原子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和立体构型。比例模型能表示分子内各成键原子的相对大小和在空间的相对位置。

( 学生) 根据甲烷分子模型结合实践活动, 说出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

( 讲解) 经过科学实验证明甲烷分子的结构是对称的正四面体结构, 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 4个氢原子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上, 四个C - H键强度相同。

( 投影) 拓展资料: 甲烷分子结构的参数———键角、键长、键能。

( 知识拓展) 在甲烷分子里, 虽然C - H键都是极性键, 但CH 4 分子是一种高度对称的正四面体结构, 四个C - H键的极性相互抵消, 整个分子没有极性, 所以甲烷是非极性分子。

探究活动三: 探究甲烷的物理性质。

学生实验: 观察集气瓶中的甲烷气体并闻气味; 将集气瓶倒置于水槽中, 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 请总结出甲烷的物理性质; 根据物理性质推测出甲烷的收集方法。

探究活动四: 探究甲烷的化学性质。

( 教学情境) 结构决定性质,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 甲烷分子是一种对称的正四面体结构, 请猜想甲烷的结构是否稳定? 试说明你推测的理由。

( 交流讨论) 小组讨论后回答。

( 答案) 甲烷的结构很稳定。可能原因是: 第一, 天然气在地壳中贮藏比较丰富; 第二, 天然气能长途输送。

( 学生实验) 将CH 4 分别通入酸性KMnO 4 、溴水、含酚酞的NaOH溶液、含石蕊的H 2 SO 4 溶液中

( 学生活动) 请汇报上述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出甲烷的化学性质。

( 结论) 在通常情况下, 甲烷比较稳定, 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 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 也证明了上面猜想是正确的。

探究活动五: 探究甲烷与氧气的反应。

( 演示) 点燃甲烷。

( 学生) 描述甲烷燃烧时的现象 ( 火焰为淡蓝色) 并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问题探究) 甲烷是一种优良的气体燃料, 通常情况下1mol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 放出890kJ的热量, 火焰呈淡蓝色。请同学们设计一套检验甲烷燃烧产物的装置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 1) 点燃甲烷前应有什么操作? ( 2) 有几种产物? 怎么检验?

( 学生) 点燃甲烷前应验纯, 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可以通过将干燥烧杯罩在甲烷的火焰上, 之后倒转烧杯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来检验。

( 板书) 1、甲烷的氧化反应———燃烧反应

( 注意) 在这里化学方程式尽管已经配平, 但不用等号用箭头表示。这是因为有机化合物参加的化学反应往往比较复杂, 常有副反应发生, 同时用结构简式代替分子式。

( 教学情境) 目前, 大部分城市正在进行燃气改造工程, 即将管道煤气改造为天然气。

第一, 根据煤气和天然气的燃烧反应方程式, 判断燃烧相同体积的管道煤气与天然气, 消耗空气的体积较大的是哪种气体?

第二, 燃烧管道煤气的灶具如需要改为天然气, 灶具将如何改进? 若不改进可能会产生哪些不良后果?

( 学生) 分组交流讨论后, 展示讨论结果。

( 资料卡片) 第一, 阅读课本P61资料卡片。

第二, 我国煤矿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中, 绝大多数是由于瓦斯爆炸, 约占特大事故总数的70%左右。我国目前国有重点煤矿大多数属于瓦斯矿井, 其中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占全国矿井总数的44%。

第三, 2005年2月14日, 辽宁省孙家湾煤矿发生一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 造成214人死亡。事故的原因是由于岩爆造成大量瓦斯异常涌出, 局部停风造成瓦斯积聚, 工人违章带电检修, 产生电火花引起瓦斯爆炸。

( 问题探究) 根据以上资料, 瓦斯爆炸的条件及预防措施是什么?

( 归纳总结) 瓦斯爆炸的条件: 一定浓度的瓦斯、高温火源的存在和充足的氧气。

防止瓦斯积聚的措施: 加强通风, 杜绝火源。

探究活动六: 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反应。 ( 过渡) 大家看到, 甲烷与氧气反应要点

( 过渡) 大家看到, 甲烷与氧气反应要点燃, 那么与比O2氧化能力更强的Cl 2反应时是怎样的呢?

( 播放视频) 甲烷与氯气的反应。

( 提问) 看完了这段动画, 同学们再来总结一下, 你看到了什么?

( 总结) 氯气的黄绿色逐渐消失, 瓶壁上有无色油状液滴生成, 水面上升、试管中有白雾产生, 石蕊变红。

( 动画演示) 甲烷与氯气的反应。

( 问题探究) 为什么气体颜色会变浅甚至褪去、有油滴出现? 为什么量筒中的液面上升、有白雾产生, 石蕊会变红? 甲烷和氯气反应会有哪些键发生断裂和形成?

( 结论) 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生成氯化氢极易溶于水, 气体总体积减少, 导致试管内压强减少, 氯化氢溶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白色酸雾, 氯化氢溶于水显酸性; 碳氢键断裂、氯氯键断裂。

教师书写甲烷一氯取代反应方程式, 学生仿写一氯甲烷与氯气进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教师) 甲烷分子里的氢原子是被氯原子逐步取代的, 共生成五种物质, 四种取代产物。我们称这种反应为取代反应。请大家由刚才的动画思考, 什么是取代反应呢? ( 学生很有兴趣的大胆猜测、估计, 试探说出取代反应的涵义。)

( 比较) 对甲烷的四种取代产物从状态、俗名、溶解性、用途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 强调) CH 4 的四种氯的取代产物都不溶于水。在常温下, CH 3 Cl是气体, 其他三种都是液体, CHCl 3和CCl 4是重要的有机溶剂。这些产物都属于卤代烃。

教师: 我们以前学习过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与取代反应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请思考讨论后填写下表?

( 比较) 将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从生成物中是否一定有单质、影响反应进行的因素、反应是否可逆等方面进行比较。

( 知识拓展) 甲烷的受热分解。

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 加热至1000℃, 甲烷分解生成炭黑和氢气。

氢气是合成氨和合成汽油等工业的原料; 炭黑是橡胶和染料的工业原料。

( 学生) 阅读课本第一节P60第一段, 归纳出甲烷的存在和用途。

( 投影)

1. 甲烷的存在和用途

( 1) 甲烷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

( 2) 天然气是高效、低耗、污染小的清洁能源。中国是最早利用天然气作燃料的国家。

( 3)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 4) “西气东送”工程是我国开发西部的一项重大举措, 可以改善我国东部能源结构。

( 知识拓展) 可燃冰———未来的新能源。

练习1. 甲烷分子是以C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 而不是正方形的平面结构, 理由是 ()

A. CH 3 Cl只代表一种物质B. CH 2 Cl 2只代表一种物质

C. CHCl 3只代表一种物质D. CCl 4是非极性分子

练习2. 若要使0. 500molCH 4 完全和Cl 2发生取代反应, 且生成的四种氯代物的物质的量相同, 试求所需Cl 2的物质的量。

(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开始了有机物的学习, 认识到甲烷的正四面体立体结构和重要化学性质: 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受热分解反应, 学习中重点应对甲烷分子的结构和Cl 2的取代反应加以理解, 要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

( 课后活动与探究) 查阅资料了解西气东输的有关知识, 认识甲烷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调查沼气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沼气的使用历史和现状。

七、反思

首先, 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甲烷的结构特点及取代反应。本节课由于探究过程较多, 要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语言要精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好节奏, 要根据时间适当调节教学内容。

其次, 甲烷实验室制取不容易, 可用天然气代替, 没有天然气的农村学校, 如果学生家中有沼气池, 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实验: 观察沼气的颜色、状态、气味; 观察沼气燃烧时火焰的颜色; 在沼气火焰上扣一只玻璃杯, 观察玻璃杯内壁有何现象; 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玻璃杯的内壁, 然后再将玻璃杯倒扣在沼气火焰上, 观察玻璃杯内壁有何现象?

再次, 甲烷与氯气反应需要时间较长, 可以带领部分学生在课外做实验, 并录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 将视频中实验现象做放大处理, 便于学生观察。甲烷的取代反应使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反应, 很多学生对有机反应不熟。所以要抓住有机反应的特点对甲烷的取代反应来理解, 如有机反应是分步进行的, 所以无论氯气与甲烷以何比例混合, 最终都有4种卤代烃生成。写好有机反应方程式一定要了解反应物如何断键, 才能理解生成物如何成键。并本着在哪里断就在哪里接的原则, 更好地写出方程式。

摘要:以《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设计为例, 以情景创设为先导, 以科学探究为方法, 通过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 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有机化合物,课堂教学,中学化学

参考文献

篇4:如何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科学;高校课堂;课程改革

高效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目标之一,总之,高效课堂的建设目标就是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了解更多,思考更多。高效课堂的建设有很多方面的意义,除了着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外,还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课外的负担。这里以小学科学为例,探索如何创建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为此我们从常规的教学活动设计来探索高效课堂搭建的途径。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计划

要想实现高效课堂的建设,首先我们要明白本节课到底教什么,要达成怎样的教学目的。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那么课堂教学就变得非常盲目,甚至课堂结束之后我们都无法衡量本次教学活动的效率如何,所以在课前就需要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仍然要以教材为中心,任何教学活动和教学思想的延伸和扩展都必须围绕教材开展,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要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作为考量,并结合课堂上的教学导入和教学情境做适当的调整,并能够统观全局,将前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保持教学的连贯性。

二、良好的教学导入设计

教学导入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阶段,良好的教学导入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通过合理的问题情境介绍,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本次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形成连接,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发掘出于本课程知识点有直接关联的生活现象,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或者当场演示一些实验现象,并提出部分问题,让学生明白只要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就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课中,教师拿出了一个小孔成像实验装置,然后点燃一根蜡烛,将装置放在合适的位置,装置尾部就出现了一个倒立的蜡烛火焰的影像。教师这个时候可以问学生,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提高课堂的活跃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性课堂氛围。总之,教学导入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必须注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导入形式和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实施

良好的教学导入为课程教学做好了准备,而教学过程的实施才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和重点。这个阶段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要想综合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认真地准备和设计这个过程。由于教学导入环节已经做好了一定的铺垫和准备,所以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安排必须直指课程的核心知识。例如,《骨骼》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摸一摸自己身上的骨头,找一找核心的几块骨头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分析我们骨骼的作用是什么?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进行试验,例如有的学生摸到了自己的肋骨然后向老师汇报,肋骨就像一个网一样,这个教师可以顺势提出一个问题,那么这个网的作用是什么呢?这些骨骼的数量、类型和作用都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知识,无论如何来安排教学活动,都必须以知识为导向,都要站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知识的掌握不熟练、不扎实,那么即使课堂气氛和氛围再活跃,教学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注重核心知识的引导和迁移过程,这也是教学过程的重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点内容。

四、科学的教学评价安排

教学评价的设置应该贯穿教学活动的始末,例如教师在教学引导的环节可以大致介绍本次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然后教师再结合本次教学目标提出一定的教学要求,并告诉学生要在本次教学结束的时候进行抽查或者提问。要在教学一开始就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带着一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进行学习,这样就能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评价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双边活动,一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考核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科学合理。教师要对掌握知识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对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同时教师本身也要思考本次教学过程的效率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是否合理,并在下次教学中进行针对性地调整,从而不断地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总之,提高小学科学的课堂效率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尤其是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也被赋予了全新的任务和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加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思考和创新,找出更加高效和合理的方法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王建武.浅谈如何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新课程学习:上,2015.

作者简介:刘格林,男,1966年10月出生,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柳河人,1998年毕业于海龙师范学校,就职于柳河县实验学校,从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篇5:小学如何开展科学高效课堂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展开,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高效课堂的开展。

一、促进语文学习趣味化,提升语文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好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所以,要想开展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就需要从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着手,从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始。

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游戏。在语文课开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玩成语接龙、诗词接句等游戏性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上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欢乐。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充分调动,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二、把握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小学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对象。因此,就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教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带动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让学生能够发挥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去进行语文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与同学合作,促进学生实现协作性学习。除了强调学生主体性以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助性作用。发挥教师的辅助性作用就需要让教师成为语文学习活动、教学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达尔文说:“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要想促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开展,就需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方法,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

优化语文教学方法,就要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传授语文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时,就应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另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思、会思、善思,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篇6:浅谈如何开展高效英语课堂

湖口二中 占海霞

高效教学具有多样性,为实现教学的高效率,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其中课堂讨论符合现代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是有效实施教学的重要途经之一。

课堂讨论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围绕某一话题或内容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英语课堂讨论有助于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英语课堂讨论可以是全班讨论,也可以是分组讨论。

一、英语课堂分组讨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英语课堂分组讨论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虽已被许多研究证实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但在实践应用中却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只有少数几英语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研究。英语课堂分组讨论是有效实施英语教学的重要途经之一。然而,英语课堂分组讨论存在着理论上的有效性与实践中的低效率的矛盾。

二、提高英语课堂分组讨论高效性的策略

(一)明确主题和课前预习。

1、明确主题。在课堂讨论开始前,教师要计划好讨论,应使学生明确开展课堂讨论的目的以及要实现的目标。明确讨论的主题是有效实现课堂讨论目的关键。适合的讨论主题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主题是需要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的重要内容,与学生学习不相关的内

容不能作为讨论主题。其次,主题是学生有兴趣讨论的,且适合学生讨论的。因为讨论的成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后者又受学生参与欲望的制约。对不感兴趣的主题或是一无所知的主题,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课堂讨论无法进行,自然也不能达到讨论的目的。

2、课前预习。抓好课前预习是实施课堂讨论的重要一环。教师可提前将讨论主题告诉学生,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尽可能搜索相关资料。学生通过预习,经过紧张的动手动脑活动后,对教材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教师提前布置的讨论题形成了自己初步的意见。同时,学生通过预习,熟悉了英语单词,积累了一些与讨论主题相关的英语表达。这就为课堂讨论打下了基础,学生们在课堂讨论时就能有话可说,而且言之有物。学生在讨论时分享着各自的劳动成果,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从而激发了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二)合理分组和创建适宜环境。

1、合理分组。实施课堂分组讨论时,每组人数不宜太多。最理想的小组规模是4~8人。小组过大会因为减少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和增加组织讨论的难度而导致讨论效果下降。分组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适应学生的需要。一般认为,运用异质(在学习能力、交流技能、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方面不同)分组法比同质分组法更具有以下优点:(1)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处理方法,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2)学生之间的差异可带来更多认知上的不平衡,这一点会促进学习,促进创造力的发挥以及社交

能力的提高;(3)这样的小组通过相互的磨合讨论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长期记忆;(4)每个成员都有参与讨论的平等机会,讨论效果会更好。

2、创建适宜环境主要包括:

(1)采取适合讨论的座位模式。座位模式影响课堂教学,影响课堂中学生相互交流的形式和效果。秧田式的座位模式是不适于讨论的。研究表明,如果小组成员彼此能看见对方并能听到对方说话,那么他们就愿意与对方交流。因此,座位模式最好是圆圈式的,至少也应该是面对面的。这样会便于所有成员参加讨论。

(2)创设支持性环境。为了鼓励学生在讨论时积极思考和参与,教师要创设支持性环境。为此,教师要以民主式而非权威式的办法组织或指导讨论。只有具备民主与平等的理念和现实,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沟通和理解。教师要善于倾听小组的讨论,而且要求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在他人说话时认真听,努力去理解,适时作出反应。不要不理睬,或者轻易打断他人的话语。师生须共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所有学生都敢于发言,乐于发言。

(三)适时引导和有效调控。

1、适时引导。任何有效的课堂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主要任务是调控和辅导,对学生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放任自流。小组讨论时,教师应在教室里走动,巡视并记录各组活动情况,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保证讨论终始围绕主题进行。为了不打断学生的即席外语交际,应减少当场纠错,可先

把学生的交际内容用录音机或笔记记录下来,事后再选择时机分析,整理和纠正。学生遇到表达困难时通常有两个选择:回避或设法解决。对于讨论中一时难以提取的语言项目,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面部表情,体态语言等非语言焦急手段。研究表明,非语言交际传递信息的成功率可高达55%。

2、有效调控。(1)控制讨论时间。课堂讨论时间一般控制在5~15分钟,具体取决于任务的难易度。时间过短,讨论不充分,效果不明显。但讨论时间也不宜过长。心理学研究证实, 学生注意集中程度会随时间增加而降低。同样,学生专注于讨论的注意力也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时间过长的讨论,学生容易疲劳分心,容易转移讨论的话题。(2)控制讨论的节奏。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性格差异,讨论中可能会有偷懶,冷场或争论不休的现象,教师要适时引导,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3)控制讨论的主题。要引导学生始终围绕主题发言,避免离题;同时要根据讨论的开展情况,随时捕捉与主题有关的其他有争议的话题,促使学生深入探讨,提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四)及时反馈和合理评价。

1、及时反馈。在分组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应,对学生的求助给予及时的反馈。在分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让各小组集体或派代表做汇报展示, 并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加以总结:一方面,要总结已讨论的问题、得出的主要结论、形成的基本认识等;另一方面,要提醒学生注意在讨论过程中所犯的英语语言错误,并对学生的不足给予及时的指正。

2、合理评价。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的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承认,学习的成就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对讨论结果的评价应是客观的,对讨论过程的评价应是主观的,要让学生积极反思:自己有没有积极参与讨论,在这次讨论中想学什么,学到了什么等。评价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1)小组成员自评,互评。小组成员先对自己评价,然后相互评价,最后对小组的总体情况进行自检,形成对自己的全面了解。(2)组间互评。通过个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可以更好地相互学习,扬长避短,提高课堂分组讨论的有效性。(3)教师评价。教师在评价体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职责主要是对个体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而且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发挥指导和帮助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学生,不仅要关注讨论的结果,更要关注讨论和学生评价的过程,以便做出合理的评价。

三、结语

篇7:小学如何开展科学高效课堂

庆合初中 刘秋燕

有一句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看来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任务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利于面向学生、发展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我个人认为“小组”合作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核心,是有效开展课堂活动的“心”、“眼”,是课堂“高效”实现的唯一途径。但同时,必须在“平等民主、独立自主、扎实有效”的原则上,小组建设才能发挥它巨大的功效。但是为了迎合形势,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有的教师动不动就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分组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因而,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必须确定合理的有价值的学习任务,选择适当的环境和时机,这是保证小组合作交流切实有效的重要前提。

那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较为有效呢?

第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为了有效地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结构合理、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基础,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故合作小组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合理搭配小组成员,既让每个成员都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又能让小组内部和谐一致,共同提高合作实效性,以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

第二、当需要学生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而这个学习任务又可以分解成几个子任务,可以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个子任务,从而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时,是开展合作学习的较佳时机。

第三、当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疑难问题或对同一问题在看法上有意见分歧,需要选择解决策略或求得共识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因为学生个体认识问题有局限性,当其认识和别人有分歧时,他们往往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希望通过交流来判断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第四、当创设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对问题的探究有不同的见解时,正是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好时机。这时开展合作学习,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可以相互借鉴、互相促进,每个小组成员不仅可以从别人那里学习到如何多角度思维,而且可以学会如何优化自己的思维,从而分享合作学习带来的成果。

那么,是不是小组成员这样合作了就真实有效?其实不然,这时候还需要教师的配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及时多样地对学生或小组的活动予以认可或奖励。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个人评价与他人、小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合理公正的评价是学习互动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因此,教师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明确的规则和操作流程,既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又要各小组展开友好竞争。教师应对小组成员互动过程和结果适当加于评价激励,对基础欠佳者予以激励的积极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互动中都实现学习目标。

篇8:小学如何开展科学高效课堂

一、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 信心。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了轻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得原本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说的后进生,消除自卑心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得更自信。

2.有效提高英语教学 效率。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使得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 并且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有利于培 养学生创 造性学习的能力 。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通过比较和概括,总结出语法规则,以达到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目的。例如在初三复习阶段,复习“提建议”这一功能意念时,我要求各学生小组从多角度表达“建议乘火车去福州”。有一个小组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1)Let’s go to Fuzhou by train.

(2)Should we go to Fuzhou by train?

(3)What about going to Fuzhou by train ?

(4)How about going Fuzhou by train?

由于各小组学生相互补充, 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提建议”的不同语言结构,在几分钟内便能很好地复习总结。

4.有助于培 养与他人 合作的团 队精神。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学生主动带动基础稍差的学生一同前进。这种组内合作, 可以和谐同学间的关系,强化集体荣誉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已经超出英语语言学习本身。

二、组建英语学习合作小组的原则及要求

1.“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的原则。 所谓“组间同质”,是依据成绩的高低、性格的差异、性别的搭配及组织能力的强弱等几方面,把各组的实力调整得基本均衡,这样便于各小组之间的竞争。“组内异质”是指一组内学生的成绩、行为习惯、性格爱好、男女比例等几个方面互补的学习共同体。

2.学习小组 成员有明确 分工。在小组中各位成员 “人人有事做”,都要承担一定的角色,负起一定的责任。组长具体负责小组的工作,用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其他组员各司其职。

3.有意识培 养小组长 的管理能力 。第一 ,英语老师定期培训;第二,培训英语课堂的流程和导学案的检查批改等;第三,定期召开小组长座谈会,以周为单位,以考核结果反馈;第四,每周评选优秀小组和优秀小组长。

4.学习小组 内的文化建设。 每个小组都要有自己小组的名称、目标、理想、座右铭等,要求尽量用英文;鼓励学习小组努力形成一个积极讲英语的氛围, 在全班创造良好的学习英语环境。

5.小组配备 必需品。 各小组配备小黑板和笔 ,以便在小组讨论或小组总结归纳时使用。每周分发各种考核的表格,用来统计个人和小组的分数,作为评选优秀个人、优秀组长、优秀小组的依据。

三、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操作步骤

1.进行合理的分 组分工。 我将本班学生按“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将两名成绩较好的学生、两名成绩中等的学生和两名基础薄弱的学生安排在一起,组成6人学习小组。为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我让每个学生都在组内承担一个角色,其中一个人是组长(group leader):负责掌握全局的小组讨论,分配发言机会;一位是副组长(vice leader):协调小组学习进程,掌握合作小组的学习时间;一个学生是记录员(secre-tary):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结果 ;一个学生是报告员 (reporter):负责向全班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一个是检查员(inspector):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个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2.合作预习 新课。事先把预习的内容及要求告诉学生 ,预习课文或对话,包括查字典,找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找出重点、难点及预做导学案练习等,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做成一份组内笔记,然后组内发言人提出,老师在课堂上讲评,逐一解决疑点。

3.合作学习 新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许多教学要将班级集体授课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在导入对话或课文后,我经常让学生分组归纳总结某一语言结构的功能或用法。如在教学“被动语态”这一语法时,我让学生归纳总结用法。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发现不同时态的被动语态表达方式。然后,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句型中动词的形式,学生对经过自己讨论归纳出的知识印象深刻在随后的练习巩固中准确率极高。

4.课后小组学习 。教师还应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 ,如课文朗读与背诵、检查书面作业、进行会话、写作练习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 并且纵观全班各组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优点,进行及时表扬与建议。

5.小组合作 常规设立。 要设立有序的合作常规 ,我认为学习任务的布置、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交流、课后的练习、专题性学习等均可以小组为单位。向他们灌输“合作教学”的思想,并且向学生传授“合作”的技能,尽量做到要求具体明确,指令清楚,使学生具备“合作”的思想和技能,为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进行合理评价

1.建立科学的评 价机制。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标准,把学生个人记分改为学习小组记分, 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形成“组内相互合作 ,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具有鼓励性和针对性。

日期____星期 ____班级 ____ 组别____

这个表格可用于统计小组一天的表现情况, 以打分的形式对各组的积极性予以评比;每周对各组进行统一评比,以此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2.小组奖励 。我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小组教学活动。一般采用口头及加分表扬、写奖状表扬及拍照上墙表扬等方式,每周、每月及每学期评出优秀小组。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及检测成绩, 我采取个人评估和集体奖励相结合的方法,鼓励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对于单元或月考成绩,我算出每个小组的平均分,对于平均成绩较高的小组进行奖励,使学生在小组中不仅个人积极上进,而且乐于帮助他人,同时增加评选“进步最大小组”。

上一篇:大学毕业生面试应答下一篇:鲜花市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