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2024-05-11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精选8篇)

篇1: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三门峡市实验小学校长

张旗

2014年7月10日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三门峡市实验小学校长

一、学校概况

三门峡市实验小学位于河南省西部三门峡市永兴街南段,东望古虢国皇城遗址,西连209国道和郑西高铁,北靠三门峡市行政中心区,南依青龙涧河,西北毗邻晋陕两省,所处地域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历史厚重、人文荟萃,更因拥有万里黄河第一坝和黄河湿地白天鹅而名闻天下。

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3046名学生,159名教师,1987年建校以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北师大版教材教学示范基地、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校本教研实验学校、河南省首批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学校和三门峡市五一劳动奖状等三百余个荣誉称号,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始终在全市保持领先,在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享有较高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2013年11月整体迁入新校区后,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教育现代化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为学校实现“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实现新跨越”十二五战略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章立制

规范管理

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优良环

2012年以来,我校积极响应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把这项重要工作作为深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打造特色品牌,办好人民满意学校,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抓手,确立了“以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型学校为目标,以打造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群体为核心,以校本培训科研为载体,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创建策略。

为给教师专业成长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学校重新制定了内含十章二百零五项内容的学校管理手册,重点对考核奖惩评先表优十八项制度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修订。尤其是对省市两级学术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师专业职务评审推荐办法、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考核等项规章制度,按照师德表现、科研成就、教学业绩、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坚持事前公开标准,事后公示结果,杜绝了人情干扰和跑要荣誉的不良风气,形成了风清气正的竞争氛围,凝聚了人心。使得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心无旁骛专心教学科研成为全校教师的自觉行动。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严格规范的科学管理,有效地为全校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保障了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项工作顺利得以推进。

三、搭建平台

活动引领

以教师专业发展带动学校发

教师是保证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校教育力量的主体,是教学改革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因素。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随着社会分工的愈加细化和专业化,反映在教育战线就是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已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要求水平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教学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管理的专家。所以能否建设一支职业道德高尚,勤于业务研究,勇于科研探索,充满创新活力和工作朝气的教师队伍,将决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有鉴于此,为给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的途径和方式,我校经过慎重研究,确立了以校本培训研修和名师带动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总体方向。

(一)健全组织 全面规划 分类推进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两亲一服务”工作作风,全程参与亲历亲为,全力服务一线教师。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详尽的工作计划,对省级特级教师、省市级名师、骨干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从教时间较短的青年教师在发展目标、途径、方式、考核、奖惩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要求,在创新引领和成长成熟两个层次明确了不同的任务,在学期结束时对成果成绩进行不同形式的考核验收,在绩效发放时执行不同档次的奖惩,对效果明显的项目进行规模范围不同的宣传推广。使得学校创建工作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要求具体,可操作性较强。

(二)立足校内

借重外力

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学校为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一是充分利用校本培训这一有效途径,通过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帮扶、教研组学习研讨、各学科优质课赛讲、组织诸如师德演讲比赛、班主任论坛、微课堂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实践、录播课例分析讲评、设计全册教材知识结构图、参加协作区校际交流、参与名师工作室研修、承担研究课题任务、组建qq、微博、微信交流群,提供校园网络交流空间等校本培训研修活动,对青年教师压担子、给机会、促成长。特别是通过听评推门课、过关课、汇报课、示范课、研讨课等工作,引导青年教师研究琢磨教学设计、课堂实践、交流研讨、完善改进,提高青年教师在备讲练批辅考评教学七环节的实践能力,效果十分明显。二是送出去请进来,2012年以来,我校先后选派二十余批上百人次到全国各地参加教师学习培训研修交流活动,累计投入培训费用四十余万元。三名青年教师入选国内知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的专修班,成为他的亲传弟

子。在送出去的同时,学校还延请北京大学教授张慧、中国家庭教育研究院专家赵桂芬、书法家王正良、文学名人宋育文等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传道,指导点评青年教师教育实践工作。通过校内外学习观摩移植借鉴,青年教师在专业理论掌握应用、课堂教学策略方法、个人师德修养水平等方面进步迅速,已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

(三)名师引领

探索创新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省特级教师三人,国家、省、市三级骨干教师、教育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十余人,本科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七十余人,有条件充分发挥学校高水平教师群体的资源优势,以名师的示范带动引领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加快进步。

首先,学校在物质和人力资源上给予保证。专门投资五万余元组建了两个名师工作室,一个作为省特级教师、省级名师周国

一、赵云两人数学、语文两学科共用,一个作为省级名师、中原名师培养对象赵嫩芳独自使用,配齐了必要的办公设施和电教图书器材,为三个名师配备了9个研修员助手,配合她们开展工作。

其次,明确建设目标,找准工作定位。以“整合资源、目标,制定科学的工作室管理制度,激励名师不断进取创新,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中的示范、指导、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搭

建有利于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舞台,使名师工作室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示范、凝聚的核心和对外展示的窗口,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第三,明确职责和工作任务。名师工作室由入驻名师主持工作,校内外青年教师均可申请加入。其任务之一是培养、培训优秀青年教师。负责制定工作方案和研修员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内容、形式、研究课题、考核评价等),确定本工作室研究发展方向,完成和任期工作总结。任务之二是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室以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为基础,以工作室成员集体智慧为依托,针对学校工作实践中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和途径、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课题开展研究,三年内完成1项以上省级教育科研课题任务。每学年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教育教学或管理研究论文2篇以上,任期结束时要有工作室成果汇编。任务之三是成果推广。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成果要以论文或研究报告、专著、讲座、公开课、报告会、专题片、现场指导、校内外培训等形式进行推广。任务之四是开发整合教育教学优质资源。利用学校网站和内部网络,根据学科特点建立自己的特色网页,使之成为工作动态发布、视频课例观摩、成果辐射推广的园地,实现校内外优质资源共享。任务之五是建立研修员档案,定期向校长汇报进展情况,接受校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检查、评估、考核和终结性考评。

学校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入驻名师和研修学员已通过开展专家辅导、确立课题、建立微信群和个人博客、录播公开课、微课教学实例资源库建设、专题理论学习研讨、协作区校际交流、师德演讲、工作室资料档案建设等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名师倾囊而授,学员刻苦好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成绩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专业发展成长教师

教师发展成长学生

师生发展成就学校

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创建工作三年来和成立名师工作室一年来,我们充分认识到没有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发展就失去了根本;离开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支撑和内涵,成为空中楼阁和镜中画饼。这就要求学校要在原有建制的基础上,增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使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而且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同步实现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在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结构、内容、实施,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为教师通过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年来,我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人人有专题,年年有成果。先后有十个研究课题获省级立项,已结题的四项中三项获省级一等奖一项获二等奖,其中《和乐学导评创教学模式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获省一等奖并在三门峡市直小学进行了推广,参与研究的中青年教师达到五十余人,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三十余位教师在省市两级优质课赛讲中获一二等奖,其中青年教师王艳波的《可能性》一课获得省一等奖,三年中十六位青年教师参加中级职称评审,通过率100%。一支师德师风正、理论水平高、专业技能强、工作成绩好的优质教师队伍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可靠人才智力支撑,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学校各项工作始终在全市保持领先的可靠保障。

三年来,我校学生获市级以上表彰奖励人数达六百余人次,各学科教学成绩长期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优秀学生代表赵浩然同学2013年荣获全省十大美德少年光荣称号,十余个学生社团每天都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学校太阳花童声合唱团在不久前举行的“中流砥柱”黄河大合唱比赛中荣获全国银奖,并将于本月底应邀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正赛和一系列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美丽的校园已成为学生们流连忘返的成长摇篮。这一切都来源于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所提供的强大人才支持。

学校是培养教师专业精神的重要场所,是教师展示才

华、实现人生价值的阵地和载体。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将不断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为在不远的将来把学校建设成豫晋陕金三角地区特色品牌学校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篇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逐步走向市场,走向国际化,同时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要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关键在于学校是否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什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南京江宁高等职业学校校长王小林认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有一支师德高尚、专业技能过硬、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王小林说,“近年来,我校通过实施学历与技能双提升工程、名师工程、青蓝工程三大工程,同时引进校外优秀教师资源,组建了青年教师发展班、专业(学科)中心组、名??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创新工作室五大平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师资培养机制,从而逐渐提升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筑巢引凤优越条件吸引人才

没有梧桐枝,哪来金凤凰?学校硬件是吸引人才的基础,没有优越的教学环境,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要想吸引高水平的人才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南京江宁高等职业学校始终把硬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学校占地400多亩,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拥有8个校内实训基地、28家校外实习基地,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省级数控实训基地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省级实训基地、南京市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仿真实训基地。同时,学校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是南京市数字化校园示范校。2016年,学校在信息化基础建设及各类管理平台建设方面共计投入一千多万元,学校信息化基础能力和应用水平有了明显提升。良好的硬件条件为学校吸引人才和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还大力提升软实力,在制度政策上也给予教师有力保障。2014年,学校在反复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江宁高职校(筹)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2014-2017年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要求、具体措施,该意见成为了江宁高职校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根本大法”。

在此基础上,学校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培养骨干、造就名师”的指导思想,陆续出台了《江宁高职校专业(学科)中心组建设方案》《江宁高职校教学团队建设意见》《江宁高职校名师工作室实施办法》《江宁高职校教师拔尖人才评选及考核办法》《江宁高职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考核暂行办法》《江宁高职校创新工作室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校内规章制度,从管理体系、平台建设等各方面对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让教师队伍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为了增强教师的发展动力和工作责任感,学校还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如《江宁高职校产学研成果奖励办法》《江宁高职校教职工争先创优奖发放办法(试行)》等。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从职业道德、教书育人、教学水平、执教能力、教改教研、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量化评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晋级、晋职等的主要依据,使教学质量优劣与教师职称晋升、职务聘任、评优评先、奖金发放等挂钩。

五大平台锻造一流师资团队

除了优越的硬件条件和有力的制度保障,学校还为教师搭建了成长和发展的平台,提供施展抱负和才华的空间。学校教科室主任陈韶东说:“其实在我们老师中有才华的人很多,只是以前没有多少发挥的机会。学校搭建了青年教师发展(研修)班、专业(学科)中心组、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创新工作室五大平台,给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提供了一展才华的舞台。”

2012年,顾丽老师加入了学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学团队(白秉旭电子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她感慨地说:“我们这个教学团队是白秉旭老师领导的,加入这个团队我觉得非常幸运。过去在教学中有什么想法只能自己琢磨,教师之间不会有太多时间一起研究,但是加入团队后,我可以就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团队其他成员进行充分讨论研究。而且,团队中还有像白老师这样优秀的骨干教师,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通过组建教学团队,老师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工作氛围变得更好。”

贡海旭老师是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我们团队由王光勇老师带领。加入团队后,我感觉不仅在课题研究上有很大进步,而且在平时的教学上也得到很大帮助。比如,我上课时需要一个小音箱,我是学电子的,音箱的电子电路设计没问题,但我不擅长音箱外壳制作,团队里的一位老师帮我制作了音箱外壳。有了这个小音箱,我的课堂教学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学校的各个系部都组建了学科和专业教学团队,不仅深化了教学改革,加强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而且促进了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团队还借助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了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电子信息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两个教学团队还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除了组建教学团队,学校还在原有教研组的基础上组建了12个专业(学科)中心组,将全校教师都纳入进来。陈韶东告诉记者:“2014年9月,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江宁技师学院、江宁职培中心整合成为南京江宁高等职业学校。三校整合后,学校体量增加,实行二级管理模式。这使得原来的教研组与系部管理之间产生交叉,管理出现真空。为了消除这种真空现象,学校整合原来39个教研组,建立了12个专业(学科)中心组。”

成立专业(学科)中心组后,学校教学管理层层负责,职责明确,教研活动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就拿备课来说,学校语文老师潘小莉说:“以前都是教师各自备课,成立语文中心组之后,实行集体备课,改变了教师孤军奋战的方式。教师之间取长补短,把个人优势凝聚为集体的智慧,我们的上课效率和教学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学校还按照省、市、校三级梯队,建设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在教书育人、教育科研、教师培养等方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现已建成名师工作室5个,依托教学团队产生的白秉旭电子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王光勇智能制造名师工作室通过了南京市名师工作室的考核,白秉旭电子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还被推荐参加江苏省名师工作室评选。依托教学团队产生的白秉旭电子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王光勇智能制造名师工作室通过了南京市名师工作室的考核,白秉旭电子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还被推荐参加江苏省名师工作室评选。各系部还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并以此为依托,建立创新教育工作制度,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师资力量,提高创新教育基础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多元渠道促进教师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致力于人人出彩,这“人人”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比赛,从而激发教师的潜力,锻炼教师的能力。姚婧老师告诉记者:“青年教师发展(研修)班的各种活动给予她很大的帮助。刚刚参加研修班组织的竞赛活动时,心里非常紧张。但是通过多次训练,我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在后来的区、市、省级比赛中,我主动要求参赛,通过自己平时的积累和参赛前认真的准备,我一步一个台阶,慢慢成长。后来,我在省技能大赛、省‘两课’评比中都取得了最高奖项”

为了锻炼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每年至少组织教师下企业锻炼一个月,真实体验工作岗位。同时,学校还引进企业技能大师担任兼职教师或顾问。校企双方通过人员交互流动,增强学校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的课堂教学艺术,从而在实践教学、专业技能、技术研发等方面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学校还发挥地处大学城的地理优势,聘请高校教师来校授课讲座,并与企业技能大师一道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

篇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制定措施, 保障校本研修开展

校本研修不是口号, 其真正有效地开展需要一定的体制和机制的保障。于是, 学校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 制定了比较全面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规划》《黄埔学校教学、德育绩效奖励制度》, 以及各学科课堂教学常规要求, 使学校校本研修工作有章可循, 教师工作有据可依, 同时也对教师起到了很好的鞭策和激励作用。学校还推行两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日”, 以学科组为单位, 总结、交流、反思教学情况, 思考、研讨教学内容;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开放日”活动, 欢迎其他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来校进行教学观摩, 教师、学生、家长零距离接触;开设“网上论坛”, 发帖求助、跟帖解答、发表见解、互相切磋, 在研究的状态下推进课改, 让所有的教师都参与集体交流, 共同解决疑难, 共同分享果实, 共同成长进步;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沙龙”, 倡导跨学科、多视角、综合性的研修活动, 提倡开展校际间活动, 使教师群体能及时交流, 实现优势互补, 以集体的智慧解决实际中的困惑与难题, 在同伴互动互助中发展。

二、转变观念,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在新课标理念下,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理念, 才能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才能富有生命力。生命课堂促进生命校园的形成, 这就是校本研修的真谛。因此, 学校始终不放松教师的专业学习, 要求教师理解、掌握指导新课程实施的有关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质。要求教师多观摩优秀课, 多听同事的课并参与评课, 还要给自己的课堂提问题, 通过学习、取经, 想方设法解决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致力于教师专业化成长, 着重培训在实践工作中灵活有效地运用的能力, 倡导教师要勇于改革实践, 努力提高教师基本技能方面的素质, 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素质, 使教师能灵活掌握和运作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和艺术, 并形成各自的特色。

与此同时, 学校创设一切便利条件, 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创造力和教师群体的合作力, 形成一种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 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大力倡导读书活动, 每学期制定《教师读书活动方案》, 推荐教育篇目, 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两本教育专著、摘抄读书笔记、撰写两篇以上的教育体会, 让每一位教师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让文化浸润教师的心灵。

三、立足课堂, 让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常有“源头活水”

课堂是教师天然的实验室。如果校本研修能扎根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教师能坚持“在教学中研究, 在研究中教学”, 那么, 教师就能如鱼得水, 就能拥有用武之地。教师一旦离开课堂教学去搞教研, 研究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为此, 我校确定了“立足课堂、全面发展、教研开花”的教师专业发展思路, 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足点。改革课堂教学, 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独立思考, 勇于提问,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倡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摆脱陈旧过时的教学模式, 引进新的教育理念, 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意识的新型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 教师不以构建教育理论为追求, 而是以注重过程、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为己任。学校推进行政随堂听课制, 及时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 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学校还采取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的策略, 全天开放课堂, 实现“骨干教师带动, 群体并进”。

总之, 在备课、上课、反思、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如果立足课堂, 对每一个环节、每一种教育现象都会产生一种新的认识, 然后又以这些新的认识去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从而形成一种“实践—研修—实践”的良性循环, 并促使教师对课堂教学保持一种户枢不蠹、常教常新的状态。同时, 每个教师是教学改革实验的直接参与者, 他们拥有大量第一手的教学实践资料, 这可使教师在校本研修中有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四、形式多样, 促进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自主发展

学校应努力为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搭建不同的平台, 便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尽情展现自我、谋求发展。目前, 我校正开展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

一是自我反思。学校重视教师对课改工作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每学期都组织“福南杯”创新课比赛、教学实践反思汇报会、校内互相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 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每堂课后, 老师们围绕五个方面记教学反思:记教学成功之举, 记教学败笔之处, 记教学机智之精, 记学生发现之光, 记教学改进之想。这样, 不仅提高了自我, 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是同伴互助。学校倡导同伴互助与合作, 在“校本教研日”, 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 采取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师与专家对话、教学沙龙等多种形式, 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 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 在实践的摸索与总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集体备课时, 中心发言人先说课, 进行中心发言。然后, 积极创设愉快宽松的研讨环境, 由其他教师交流:讲——讲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特别是不同于他人的观点和做法;评——对大家的观点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议——对大家的观点和做法以及有关疑义的地方展开讨论, 充分发扬民主, 最后达成共识。

三是专业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与引领。不然, 往往囿于低层次的反复,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利。教与研, 研与修是彼此共生的, 只有研究人员与基层教师精诚合作, 建立互助的伙伴关系, 才能营造出研修相长的文化。学校分学科推出了校本教研之“专家引领”系列, 全国知名专家以及省、市、区专家来校听课、议课、恳谈, 提供支持, 引导教师实践、反思。

五、建立成长档案, 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教师成长档案袋是教师记录自己的教育活动过程及其有关成果而最终形成的系列化的累积物。它能促进教师的职能成长, 改善自己的教学, 提高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尊重教师的个性,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教师, 提出不同的要求, 收集教师专业学习的成果和进步的材料, 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档案袋的内容主要包括:

自己的教育环境——自己、学校、学生、同事等记述;

自己的教育能力——学历、继续教育情况、教育经历等;

自己的教学情况——优秀教案、课例、论文等;

自己的发展计划——工作目标、未来形象设计等;

自己的教学实绩——获奖情况, 学生、家长、同事的评价等;

其他——个性化资料。

总之, 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档案袋是教师师德、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继续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教学困惑、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的记录和展示。它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篇4: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生态教师环境;内涵;发展

我校是一所城乡交替的学校,离县城只有2.5公里。学校拥有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共有22个班,约1500名学生。目前初中和高中的老师共有83人。学校马上要扩建,教师和学生数都要增加,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要把我校办成一所在我县城内除一中以外一流的学校。这就要求我校的全体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身体力行,从自我出发,努力打造生态教师环境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把握时代脉搏促进学校内涵和学校队伍建设上。

一、营造绿色生态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满足感

1.关注诉求,激发潜能

满足教师合理诉求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保证。要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变教师被动管理的模式,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自主管理中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奖励措施的出台,要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完善再付诸实施。鼓励教师为学校的发展谏言献策,提供合理化建议,对被采用的建议应予以嘉奖。同时,对教师工作岗位的安排,亦可改变传统的派任制,尽量通过广泛的意见征询,自我测评,多向选择来确定,力求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充分尊重教师的自主选择性。

2.决策公正,强化激励

绝对的公平不是管理,但公正、阳光则是优质管理公开的“秘笈”。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管理就必须阳光公正,不分亲疏。用慧眼发现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肯定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点滴成绩,不断强化领导的激励功能,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切身体验公正对待、享有尊重的满足。

二、搭建专业成长平台,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成就感

成就感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催化剂,为了迅速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铸就教师的成就感,学校应积极搭建平台,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

1.规范引领,明确发展方向

教师成长离不开学校规范引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做老师,做怎样的老师”必须让每一个教师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要引领广大教师自觉转变旧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理念,使自己成为与时俱进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兼具的教师。

2.因人制宜,明确发展目标

针对教师现状,根据教师的个别差异,贴近实际地帮助教师确立发展目标,坚持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给教师以压力,更予以前进的动力。对于长期从事基础年级教学的教师,他们往往缺乏毕业年级教师的成就感,学校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早日走上毕业班的讲台;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肯定其优点,鼓舞他们的信心,使他们在获取自信成就感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让教师自身的人生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激发教师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

3.严格要求,鼓励脱颖而出

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严格的要求,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规范、学历、普通话、计算机水平等必须提出明确要求,对集体备课、教学案一体化、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互动等环节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制度和规范基础之上,教师能普遍接受的举措可采取制度入轨。对于需要强势推进的重大举措,亦可通过跟踪强制入轨的办法,整体推进学校中心工作。

大胆尝试,推行学科名师制。学校对在学科教学研究中的骨干教师给予一定的津贴外,可在一定范围内向社会公布,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大胆启用年轻教师,鼓励教师互相学习,打破年龄、职称界限,以先进带后进,以优秀带平庸,增强竞争意识,鼓励脱颖而出,从而增强教师自觉进步的内驱力,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功效。

三、构建长效激励机制,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归宿感

1.科学评价,激发潜能

科学的评价,不仅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更能让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成功源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源于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因此,评价必须讲究艺术,而不是一味地套搬现成的条文,必须充分考虑影响教师发展的诸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师资与班额的比例问题,地域经济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影响问题等。管理绝不仅是制定条文和对照条文,而是要把教师想说的话先挑开,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充分调动教师的潜在的巨大能量,让教师在科学合理的评价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2.刚柔相济,和谐共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计划的落实、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有一定的制度、纪律作保证。但如果在管理中一味强调“刚性约束”,而忽视“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忽视广大教职工的情感、态度和合理需要,往往就会产生许多不和谐的音符,让一些制度的执行障碍重重,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如果一味强调“人文关怀”而缺失“刚性约束”,就会使制度的执行变得松散而无力,因此,如何把握好这个“度”便成了学校管理艺术的魅力所在。

篇5: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江苏省东台市 王卫东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培育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准则和工作学习作风的总和,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如何通过学校特色文化的创建来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呢?

一、诵诗育人,让精美的旋律飘荡起来

池柳影摇书,窗竹风翻墨。六年来,我校坚持“晨诵、午读、暮写”,加大学生的阅读积累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逐步形成了擦靓书香校园的诗文诵读特色。2013年底,通过答辩评审成为江苏省首批特色文化课程基地。2015年春高分通过省教育厅诗文特色文化建设中期考察评估,1200平米“诗文馆”已如期竣工。对全体学生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开发《含英咀华》诗文诵读校本教材,遴选167篇融汇里下河水乡地域特点和东台乡土风情的精美诗文,分年级段设定诵读量,人手一册,鼓励多读多诵,争星升级,让这些精美的诗文在绿树红花间亮出来,在走廊板报上展出来,在校园音乐中唱起来。每一层楼布设诗文匾牌,每个教室安置图书角、展示板,每个班级设计各具特色的名片,每天的晨诵、每周一节的诵读指导、人手一册的诗文本自抄自录、每月末的班级展示和次月初的校级展评雷打不动,“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校园,如一本硕大的诗文教科书,徜徉其间,感受着语文与生活和谐共生,让每个学生时刻滋润在学校浓郁的特色课程文化之中。

精心泡大“小雨点”诗文社,组织主题诵读,推进双语阅读,组建班级和校级考核小组,依据现行语文教材和校本教材,明确诵读篇目,按不同学段要求分别授星升级。“池柳影摇书,诵读听琅琅——诵诗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演诗文”“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画诗文”“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唱诗文”,“散学归来早,染香芳草地——诗文手抄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诗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文诵读争星升级”,系列活动异彩纷呈。邀请国家一级播音员徐诗春等来校讲学,邀请盐城日月路小学、东台市实验小学的优秀教师送教到校,以名师支撑基地、成长教师、发展学生,带动课程共同开发。

二、自化化人,让定格的风景灵动起来

“天地万物,唯人为贵”。教师是推动摇篮的手,推动摇篮的手可以推动地球,必须让所有教师自主自理,自化化人,人人享有教育的尊严和阳光。让教师走向国旗下讲话,走上政治学习讲坛,积极推介吴非《一盏一盏的灯》、崔永元《不过如此》及《窗边的小豆豆》《五十六号教室的秘密》《教师的幸福资本》等大家名著„„走进好书,“神与物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于是,圣人不再遥远,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推行班子成员走动管理和首问负责制。推行每日五个“两分钟”——到校巡视两分钟、提前候课两分钟、下课停留两分钟、课间观察两分钟、放学交流两分钟,推行红领巾广播站、卫生监督岗、餐桌长轮值制,推行分年级段梯次放学,精心组织每日的新闻播报、诗文诵读、午间习字和两操两课,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行政例会、政治学习,每周四的卫生日,每周两档的红领巾广播站,每月一次的应急疏散演练,每双月一期的黑板报,每学期一期的校报和家长学校。少先队工作独树一帜,《相约西溪》《寻访东台村史馆》《抗战老兵访问记》等“红领巾寻访”系列活动有声有色,多次荣获东台市少先队“四十佳”“盐城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英雄(朱廉贻)中队”“江苏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等称号,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纲要》试点校,2015年被授予“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品牌项目”“全国优秀红领巾国学小社团”。

倡导“宽容、慎独、自化化人”。认真审视学校文化标识,确定校训为“只争朝夕”,创作校歌《只争朝夕》,确定学校主体楼分别为“行思楼”“行知楼”“行远楼”。强化政治学习和法规宣讲,强化支部、工会职能,修订完善《廉贻小学章程》《家长委员会章程》。班子成员自觉起步领跑,静下心来研究,潜下心来工作,引导大家在单位时间达到高效,在休息时间内享受生活,在工作时间释放最大的激情,努力成为校园里的行者、思想者。职称上岗、大件采购、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重大校务阳光操作,让教师在主体参与中得以认同和内化。教师群体勤勉劳作,不事张扬,多人荣获德育先进个人、“彩云妈妈”、优秀班主任、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和“无偿献血”奉献奖,以美好的情感、美好的情绪、美好的情商和美好的情趣演绎着个人应有的风采和魅力。

篇6: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济源四中“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总结

当前我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提出2010年为“素质质量年”,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成立教师专业化成长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1、教师专业化成长领导小组

组长:李东阳(校长)

副组长:李占平(业务副校长)

成员:张国成 陈峰 李应军 汪建

2、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小组

组长:张国成

成员:陈耀武 赵永娥 闫世军 赵宗君 崔东风

二、确定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目标

1、学习先进教育理念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自觉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拓展教育新视野,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要认真学习统一下发的《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走进高中新课改》、《走进新课程》、《走进最理想的教育》、《今天怎样做教师》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等教育理论著作。教师要积极撰写学习心得和反思小结,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2、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灵魂,教育科研只有扎根于教育实践的土壤上才能枝繁叶茂。始终坚持将校本教研、课改实验、素质教育与课题研究融为一体,提高实效性。以教研组(或备课组等)为单位,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使日常的教育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在实行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受到观念、施教水平以及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和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课例分析、专题研讨、理论学习、专家引领、校际交流等多种途径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不懈开展好每学期两轮“听评课”活动,通过听评课的开展,可以促使教师深入备课,勤于探索,锐意创新,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二是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特别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学生的学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三、制定具体工作措施

1、案例反思

提倡、鼓励教师及时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坚持撰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和教学案例,倡导教师养成反思教学的职业习惯。主要通过校园网站“研修平台”进行教学案例、反思展评,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效果,及时整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困惑,提出问题,并在与同伴互助中进行研讨,在研讨中提高。教科室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布置作业,所有教师都围绕这一主题在网上上传作业,教科室每周有专人进行批改,定期公布结果。在上学期末,学校表彰了表现优秀的10人为“校本研修先进个人”。

2、落实常规教研活动

实施新课程的学科备课组的学习和教研活动,应坚持进行集体备课、评课、问题研讨等活动。活动要有计划、有安排、有记录。每个课时都要有准备充分、切实可行的教案。每个模块开课前备课组与任课教师要制定本模块教学实施计划,模块教学结束后,备课组和任课教师要在认真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交客观的有借鉴价值的质量分析与模块教学的总结报告。

(1)、坚持听、评课活动。

每学期进行两轮“听评课”活动,第一轮在教研组内由各年级备课组先进行公开课展示,要求每人都做一节课,然后第二轮在此基础上由各备课组选出优秀教师参加学校层面的公开课(汇报课),评选出优秀的由学校颁发证书。要求学校行政会议成员在第一轮每周坚持至少听两节课,在第二轮全程参与听课。

每学期教师听评课达20节以上,提倡互听、互学,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期末纳入考核之中,强调过程,检查听、评课笔记,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展示活动

本学期,为了检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成果,学校组织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展示活动,全校共有12名教师参与了此项活动,他们通过“课模”介绍、课例展示为全校教师呈现了一节节精品课。通过此项活动,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求精、求好、求新”成为共识,以此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3)、参加市“优质”课评选活动

本胡芳、陈贯玲等10位老师参加了市 “优质”课竞赛活动,6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受到了市教研室老师的一直好价。

(4)、加强集体备课

坚持以教研组为核心,以备课组为单位,加强了集体备课活动。同时,备课形式又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改革。除有中心发言人、书面材料、随机研讨外,还要走进课堂上引领课,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团体智慧作用于课堂教学。

3、为新课程实施提供资源支持和学习交流的机会

教科室结合新课程实施工作为各学科提供数量足够的课程教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经验等学习、研究资料和书刊。聘请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和会诊式的讨论交流。教导处提供数量足够的网络资源。学校适时安排组织教师,到新课程实验已取得成果的学校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及同科研讨、交流活动。

4、实施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帮扶工作

凡新教师任课不足三年,及任课达三年以上但教育教学工作等未达到要求者,必须在同学科组配教学水平高、教研能力强、敬业精神和事业心强的优秀教师作为帮扶培养导师,对其从教学、教研、思想、课堂与班级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培养。培养指导期为1—3年。

5、课题带动

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科研与课题为抓手,发展为目标,通过开展校本研究,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中实现专业发展。科研课题研修是校本研修最重要的校本研修方式,而且课题立项不断升级,参加研修的人员不断增多,实现全员参与,全员研修,全员提高,使课题研修形成学校风气与特色。近两年来,学校共承接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促进了自身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加快了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6、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技能培训、新课程培训等。今年前半年选派15人参加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培训,暑假安排16人参加济源市教育局“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10月份安排21人参加“国培计划”-“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每年安排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高考培训、班主任培训等主题培训达50余人次。通过这些培训,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

(2)、利用寒暑假举行全体教师培训班,邀请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有关专家到校通过讲座、示范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提升广大教师业务素质。

(3)、利用每周教师例会时,安排一名优秀教师进行“心路共享”,就班级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典型发言,与大家交流,共同分享先进理念和方法。

7、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硬件环境

我校有3个标准微机室,班班有多媒体、电视,还有多媒体教室、教师阅览室、图书室、美术室等硬件设施,同时,积极为教师购买学习资料,支持教师学习、发展,学校有较好的办公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每人一台电脑,使广大教师能心情舒畅的学习、工作、发展。

四、工作制度与考核制度

1、以各年级为组织,成立课题中心组,分组活动。做到围绕学校总课题确定切合实际(不同年级,不同内容、年龄段)的子课题,开展教学研究。

2、每两周集体组织一次理论学习,转变教研理念。

3、每学期请1——2次专家、研究人员到校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和理论讲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利用校园网和研修平台,及时上传研究成果和学习心得。

5、每个教师每学期要写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一篇,并力求发表。

6、教师专业成长领导小组对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开展情况,适时进行监督和评估,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7、学校建立教育教研考核评价办法及奖励机制,设立专项研究基金,保证教育科研工作顺利推进。

8、教师专业成长工作由教科室和教导处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按学期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者进行奖励和表彰,对考核达不到规定标准者要给予批评教育,对存在问题严重者,令其暂停其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通过创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先进学校,促进了我校的全面快速发展。近两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国家、省、市级交流中奖获近200篇。在市教育局举行的优质课、观摩课、公开课大赛中,我校教师陈贯玲等8人获一等奖,10人获二等奖。学生学术竞赛获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9项,市级奖25项。我校的高考成绩连续10几年位居济源市同类普高之首,会考各科一次性通过率据保持在95%以上,位居同类普高前列。

近年来,学校的知名度逐步提高,先后获得“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绿色学校”、“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先进单位”、“河南省心理健康实验学校”、“河南省教育科研示范校”、“河南省教育科研基地”、“河南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中实验室建设示范性学校”、“济源市示范性高中”、“济源市德育示范校”、“济源市环保先进单位”、“济源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济源市高考突出贡献奖”、“济源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济源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济源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等30余项荣誉称号。

六、问题与反思

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部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还存在强迫现象;研究的水平和层次还不够高;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没有严格执行;学校对教师“教育科研”考核量化得分在教师得分中的比例太少(5分,仅占5%);学校对校本研究的经费投入还有待加大。

篇7: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课改的不断深入,社会、公众对教师素质的关注、对教育的期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愈来愈理性地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吕叔湘先生早就指出:教改的问题说到底是教师素质的问题。现代教育冠之于教师素质一个新的名称——教师专业发展,站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我们现在的教师队伍:教师间发展不均衡、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瓶颈难以突破„„要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成就现代学校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为现代学校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因此我们提出以教师专业发展进而形成专业化的教师团队,从而促进现代学校内涵的发展。本课题于2003年6月正式启动,11月被列为区级重点资助项目。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我们分制定了课题实施的详细方案并落实了具体的责任人,一年多的研究,确实使大部分教师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办学也有了较大的提升。现对课题前一阶段的研究做如下总结:

一、研究成效

1、学生的成长

学生方面,我们以探究型课程和双语教学为突破口,使学生在快乐的探究活动和双语交流活动中自主发展,从而营造具有封小特色的快乐的校园文化。封小的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植物到动物,从校园到社会„„他们在一个新的领域开始体验实践与创新。他们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园艺场,走进了菜市场;他们摆脱了教科书,钻进了图书馆,钻进了电脑房;他们离开了习题考卷,投入到小观察、小实验、小调查之中。许许多多的前所未有带领他们渐渐步入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不用拘泥于形式,不用端坐在教室,可以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做„„一点一滴的体验累积了一点一滴的收获:小实验报告、小观察日记、小论文„„曾经认为遥不可及的东西在他们笔下油然而生。学生的多篇探究论文、感受等发表在《芝麻开门》、《少年日报》、《上海市小学生探究小论文》等市级书刊上。学生电子阅览室成了他们阅读、拓展信息量的最好场所,我们为每一位学生办理了电子借书卡,两个电脑房中午均对学生开放,并安排志愿者(教师)提供指导和管理。艺术节、教学节、科技节上的各种活动更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天空。封小的英语角是学生快乐交流的场所,封小的墙壁、走廊会说双语,封小的学生感到在浓浓的双语环境中学得快乐、轻松。上半年的调研与各类赛事精彩纷呈,我们紧抓契机历练师生,可谓硕果累累。区四年级语文调研成绩名列第6名;区学生艺术月竞赛分获一、二、三等奖并荣获优秀组织奖;学生区级以上获奖198人次„„

2、教师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的各种能力、情感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教师的自信心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专业结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反思、整合,其本质是教师个体成长的历程。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要求教师随时反思自身智能结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的了解。

本课题的研究关键在于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我们努力寻求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支持,邀请教学专家与能手来校指导(共计8次),特别是对家常课的指导,让教师们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艺,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上半年共推出区级课4节、片级课4节、校级课29节,1人获区级评比三等奖。举办了教学节、艺术节、校运会和各类才艺大比武,搭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挖掘潜能,发现人才,累积课件与资料,为封小发展积淀宝贵的文化财富。下半年,积极参与紫荆片的教学评优活动,其中4人获一等奖,5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4人参加区级中青年教学评优。10月底,朱春玉老师代表嘉定区参加了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在学习与实践中,教师们学会了总结与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在区教育教学机智小故事评比中5人获奖;11位教师根据自己个人发展规划,结合学科教学申报了本区级研究课题。

现代教师不仅要会使用教材,上好课,还要会编写教材。我们还是从探究型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着手,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们从一无所知到稍有头绪,从懵懵懂懂到拨开云雾,从举步艰难到昂首阔步,在探究型课程这片处女地上,我们清晰地看到的我们的教师在成长:探究中一个小小细节的领悟,与学生间一个小小问题的探讨,操作活动中一个小小过程的体验,点点滴滴,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积累。从无到有,从失败到成功,我们由实践到体验,由体验到总结,由总结到反思,由反思到领悟。一点一滴虽然很微小,却很实在;虽然很肤浅,却很有效;虽然很幼稚,却很难得,老师们自己记载下成长的足迹:3位教师参加了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小学生《学习包》的编写、《上海教育》对我校的课程建设做了全面的点击,8篇教师论文刊于市级刊物上,多篇发表在区级刊物上,一篇论文在市级评比中获一等奖,多位教师在片、区级层面上作经验交流和发言。在区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设计评比中,我校获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的好成绩。探究型课程研究成果专著《在探究中成长》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我校探究型课程已进入新阶段。上半年教师区级以上获奖32人次。

3、学校内涵的丰富

近年来,我校办学成绩显著,实现了均衡发展中凸现特色品牌,学校先后获上海市学生行规铜牌单位;连续三年获市读书活动先进集体,区主题活动先进集体;教育局“十佳”好班子;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三星”级支部;区文明单位标兵;区德育工作成绩显著学校等。特色品牌探究型课程在市里小有名气,先后举办了一次市级现场会和两次区级现场会,课程建设经验多次在市、区内推广和介绍,市专家曾作出这样的评价:“我们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经验专著《在探究中成长》已由东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学生的探究型课程校本资料也已出版。有了三年(1999—2002)“三风”建设厚实的基础,在呼唤现代学校建设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办学的方向,把《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现代学校内涵发展的研究》列为学校新三年(2003—2005)龙头课题,计划以校本培训为主阵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促进现代学校内涵发展。我们整体构思课题实施方案,规划总体思路,明确职责,通过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开展具体工作,并落实到每一位教师。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对“学校内涵”有了新的理解,学校内涵是指教课堂教学创新有发展、校园文化浓郁有个性、学校

办学有特色。现代学校应该是质量均衡发展、特色品牌凸现的优质学校,“练内功、上水平、创特色、打品牌”的是学校内涵发展是必经路。在教师间我们开展了关于“实干与巧干”、“诚信”和“学校文化”的话题讨论,教师们各抒己见,争者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2004年9月,学校被评为嘉定区教育系统“十佳”好班子,10月获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等荣誉,11月被列为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校。

二、研究过程

随着管理理念的转变,我们把视角转向对教师的管理研究,从而丰富学校内涵成就现代学校。本课题研究领域主要是教师自我形象设计研究、校本培训行动研究、构建学习型组织、教师分层发展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

2003年9月起,我们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反思性实践为主要形式,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已初步形成。

我们细化了课题实施方案,方案分三大版块:构建发展平台;开展叙事研究;实施教育行动研究。在构建发展平台中分校本培训、系列讲座、教研活动、管理论坛和教育科研。结合学校实际我们的校本培训分: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的培训;本校特色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学科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优秀教学研究、案例研究的培训、探究型课程学习设计培训等。在培训运作方式上我们主要采用实践反思法、学习指导法、假期培训法、师徒结对法、课题带动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我们发现实践反思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让教师从两个角度进行反思,一是反思自己的教学,二是反思别人的教学,培植教师的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进而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在反思中成长和发展。我们要求教师在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理论的对照与指导进行案例解读,逐渐形成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对于教师个人发展计划,要求教师定期进行修订调整,不断完善符合自己个性、特长的个人发展目标,使自上而下的管理变成教师自下而上的主动发展。系列讲座从师德、业务、德育三方面进行,使教师在实践中始终把握正确的理论方向。我们开展的叙事研究是比较适合教师的,根据2004教育局工作重点,打造公信教育,我们在教师间开展“诚信在我身边”为主题的教师系列故事演讲。在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我们为教师搭建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让教师们说说自己的故事,说说自己的教育、教学机智,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资源共享。在教育行动研究版块中,我们紧紧抓住区、镇、校三级骨干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辐射作用,让教师们学有榜样,做有参照。我们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教师成长档案袋,通过研讨课、教研活动等途径进行案例研究分析,交流实验中的体会,及时记录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为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积累资料。我们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坚持发展新理念:人人都是平凡的,但人人都是重要的,实行一对一帮教,以“回忆成长的岁月——编撰美好的明天——交上满意的答卷”为主题开展青年教师成长追踪活动,切实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缩短成长历程。

三、体会与思考

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的行动在不断的深化与调整,在这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1、推行课例研究,形成“学习研究——实践尝试——反思研讨——实践推广”的自培模式(教研模式),使理念真正指导实践;

2、做大做强特色项目。继续深化探究型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强化双语氛围的营造,突出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3、全方位落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有了教师的发展才能有学生的发展从而造就学校的发展,我们锁定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调整教师的专业行为,更好地履行教师的专业职责,树立崭新的教师专业形象,体现教师的专业价值。使每位教师的发展融于学校发展之中,每位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成功同步,在共同进步中体现个性,在个性成长中迎合学校的发展。我们期盼我们的学校既有宽松、和谐、舒畅,又有自励、自立、自强的氛围,教师爱校、爱岗、敬业、乐业,学校成为教师珍惜的乐土、教师成长的热土、教师发展的沃土。

篇8: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植根学体部落共享网络资源促进专业发展”, 之所以举办这样的一次会议, 是为了能够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 我们知道, 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化实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等, 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和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推进实施, 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 我们需要做的是抓住这个契机, 组织好“学体部落”网络教研活动, 快速有效地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这次活动的举办, 也标志着“学体部落”网络教研正式走向了规范化、系统化、公益化。

回顾“学体部落”的发展, 2008年6月,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本着“服务一线”的办刊理念, 在广泛征求读者意见的基础上, 开通了官方博客圈, 并随着成员人数的增加, 为满足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我的参与和发展需要, 杂志在博客圈论坛中开设了“草根争鸣”研讨版块, 加强了对研讨活动的引导和规范管理, 形成了网络教研的雏形。之后, 杂志为了加强网络教研的即时性和有效性, 又陆续规范了读者QQ群的研讨和开通了BBS论坛, 并在BBS论坛中设立了多个网络研讨版块。至此, “学体部落”以博客圈、BBS论坛、读者QQ群为主, 以博客、微博为辅的发展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从提出“学体部落”这个概念, 到“学体部落”形成体系,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 却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2009年, 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 杂志社出资十余万元组织编辑了面向灾区学校儿童的爱心游戏集, 并无偿将爱心游戏集送到灾区学校和偏远山区农村学校, 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也使得“学体部落”迅速被全国的体育教师所熟知, 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参与其中。从中, 我们可以看到这件事所蕴含的人性的爱, 正是这种爱心和奉献, 让“学体部落”接了地气, 凝聚了人气, 更明确了其定位于社会效益和公益效益的发展目标。“学体部落”一点一滴的行为都在感染着每一位成员, 这种流淌于“学体部落”中的爱的力量、公益意识和奉献精神, 使得“学体部落”迅速发展壮大, 并得到了全国体育教师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丰富“学体部落”价值诉求, 加强杂志责任意识

目前, “学体部落”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一线体育教师参与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研讨质量最高的互动式网络教学研讨平台之一, 并已经逐渐被全国一线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员所认可, 塑造了独有的品牌形象, 成为各级各类网络教研平台的典范。分析其原因, 主要还在其本身的功能价值得到了全国体育教师的认可和肯定, 即随着“学体部落”的发展壮大, 参与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专业理论素养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而且, 由于网络教研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具有即时性的特点, 可以迅速实现知识的传递, 这种提升呈现出一种加速的状态。

基于“学体部落”的这种价值功能,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 贯彻国家有关体育教育教学的方针政策, 立足一线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际,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系统化、目标化、专题化地致力于体育教师的培养, 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 最终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服务于学生的体质健康, 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该成为“学体部落”的价值诉求, 更应该成为其责任与义务。

立足服务一线体育教学, 推进“学体部落”建设

“学体部落”从无到有, 从单一到多元、立体的架构体系, 是由杂志社主持完成;但从实际发展过程来看, 则是全国一线体育教师、教研员立足博客圈, 自发组织、自发参与, 建立并规范发展起来的, 这也充分展示了“学体部落”网络教研平台源于一线、立足一线、服务一线的建设理念和发展理念。但值得关注的是, 一线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员之所以能够自原参与、自发组织,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体部落”营造了一种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 传承了一种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发展理念, 弘扬了一种互助和奉献的精神, 所有参与教师都能够将“学体部落”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 他们都志趣相投并乐在其中, 彼此付出不求回报, 相互帮助共同发展, 这种精神外显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和正确的导向, 在精神上维系并促进了“学体部落”的不断向前。

为了支持“学体部落”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杂志为其研讨成果提供了发表的机会, 从而,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全国一线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员的参与动机和参与兴趣, 并使得“学体部落”网络教研成果的效益进一步扩大化, 使更多的一线教师和读者受益。

此外, 为进一步集中“学体部落”各子平台的优势资源, 将“学体部落”打造成为杂志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心中的品牌化、特色化网络教研平台, 在征求广大读者和一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 “学体部落”将依托杂志将这些基于网络平台的子栏目进行整合, 以进一步挖掘这些子栏目的功能和优势, 打通各子栏目之间的“壁垒”, 使各子栏目运行机制相互融合、协调、促进, 进一步彰显栏目特色, 发挥“学体部落”网络教研的公益辐射力量, 引导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正能量。

打造体育网络教研公益品牌, 完善“学体部落”发展目标体系

继续扎实教研功能, 不断提升参与教师素质。跨区域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快速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是网络教研的基本功能;而相对于系统性培养体育教师、组织实施继续教育等功能来讲, 其又是基础性的, 需要加强建设并不断夯实, 这也是下一阶段加强“学体部落”网络教研平台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同时, 为了进一步发挥其公益效应, 打造特色化、公益化的网络教研品牌形象, 杂志还将基于网络研讨这一基本功能进行拓展, 比如, 举办相关网络活动, 加强中西部教师结对帮扶, 对网络研讨成果集结成册并正式出版等, 通过这些举措将进一步为“学体部落”网络教研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夯实基础。

着力名师培养计划实施, 有效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指出, 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应是多元化的, 应大力发展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培训;还提出了“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 杂志社将于2014年推出“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全国中小学体育名师培养规划”, 以此汇集“学体部落”的优势资源, 引领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培养专家型、教研型的体育师资队伍。

重视发挥优势资源力量, 致力于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目前, 在基层中还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比如, 改革工作的推进不平衡, 再加上受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导致了教育不均衡等问题。作为国家级期刊, 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集中优质资源并通过“学体部落”传播到各个省市的一线体育教师手中, 以供交流、学习, 同时将根据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组织相关研讨, 以切实丰富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教学资源并提高这些地区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此外, 还将进一步推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结对帮扶活动以及西部送教活动, 将东部等教育发达省份的优质教育资源送达西部等欠发达地区, 快速地提高这些地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

全国的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员及其他学校体育工作者, 让我们一起携手打造一个真正属于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体部落”, 一个切实贴近一线、服务一线的网络教研平台!最后, 祝全国的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员及其他学校体育工作者教师节快乐!

上一篇:警务实战教案-侧身匍匐前进-警察下一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