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政策发展大梳理

2024-07-10

三农政策发展大梳理(精选6篇)

篇1:三农政策发展大梳理

学习贯彻新国十条有奖征文

借“新国十”保险政策 发展现代三农保险

------为我省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吉安中心支公司 孙火平

内容摘要:现在是风险与发展并存的时代,我国农村中不特定的自然灾害和交易风险、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势必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创新保险新产品,全面推进巨灾保险基金、农业保险业信用体系和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体系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在广大农村进行保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积极应对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风险,让保险服务功能融入国计民生和农村经济建设当中,为我省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关键词:三农保险、商业养老、巨灾基金、信用、保险服务

一、新国十条的出台背景及历程

保险业发展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政府在我国保险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保险风险管理的功能,未来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将更加重视保险的作用。中国保险服务业有望在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为改善民生提供支撑、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

2014年年初,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就表示,正与国务院沟通,争取促成国务院发布《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意见》,7月初《意见》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今年8月13日下午,中国政府网全文刊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简称若干意见),俗称新“国十条”。保险业新“国十条”是国务院首次以‘顶层设计’的形式,明确保险行业在经济社会中地位,将极大推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尤其推动现代三农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国十条对三农保险的影响和意义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确立了加快保险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该意见第五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创新支农惠农方式:“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按照中央支持保大宗、保成本,地方支持保特色、保产量,有条件的保价格、保收入的原则,鼓励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愿参保,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农业保险保障程度……。健全保险经营机构与灾害预报部门、农业主管部门的合作机制;拓展“三农”保险广度和深度。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支持保险机构提供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的“三农”保险产品。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农房保险、农机保险、农业基础设施保险、森林保险,以及农民养老健康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新国十条”对三农保险的影响:

(一)将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今后对于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农民心里将更有“底”,不再受“靠天吃饭”影响;

(二)探索天气指数保险、创新三农保险等新兴产品和服务,增添风

学习贯彻新国十条有奖征文

险管理工具;农民将可以选择到更多的“三农”保险产品。农民朋友购买养老保险的选择将更多,例如:将发展独生子女家庭保障计划、探索对失独老人保障的新模式、发展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等;其中“减税养老”是投保人领取养老金之日再缴税,这是一种幅度较大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将鼓励保险公司大力开发各类医疗、疾病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并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对农民而言,政府更多购买医疗服务,也意味着农民医疗保障标准和水平将有望提高。这对于大病的救治尤其有益。

(四)将保险资金运用到农村,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乡村教育建设,改善农村的精神面貌。

北京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坦言:““新国十条”最大的意义在于保险地位的上升和明确了保险的地位,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保险业是推手。但与此同时,业界亦希望相关配套具体措施的落地。”多位业界人士分析这次保险业的新国十条蓝图的敲定是在传递鲜明的信号,保险业已经不再是狭义概念上的保险,而将会以一种全新的定位与方式融入服务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格局中。其中,责任保险、农业保险、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巨灾保险等险种将会成为新“国十条”单列条款。

由此可知,新国十条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保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柱和发展方向,促进了我国构筑保险民生保障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三、发展现代三农保险的原因和目的

现代保险业发源于十四世纪中叶,几百年来成为世界上经久不衰的金融支柱行业,并且在国际经济发展、金融稳定、产业服务和社会文明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新中国保险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投保容易理赔难、特定灾害无险可保、投保意识淡薄等等阻碍着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三农保险还属于保险中的初级阶段,至今为止我国农村除了国家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较广,其他三农保险产品未进农村或覆盖面极少。究其原因,由于农村保险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覆盖面不宽、农民保险意识较低、保险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村保险业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

党中央批示: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保险越重要,如今自然灾害管理、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责任、医疗意外等问题相继出现,也是新国十条中已经提及的社会发展过程需面临的问题,国家和人民都希望借力于保险机制进行有效的解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民群众对保险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保险需求日益增强,保险的作用更加突出,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日趋成熟。加快现代三农保险业的发展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学习贯彻新国十条有奖征文

四、现代三农保险的目标

李克强总理说“老百姓有安全感,社会才有安定感,国家才能稳定发展。”新“国十条”提出保险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达到3500元/人。这是对全国保险业的总体目标,对于三农保险发展目标从宏观上认为是:

(一)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保险需求;

(二)必须树立为最广大农民群众而发展的理念,着眼于保障农民的生存需要和财产安全、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的经济稳定发展,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

(三)让广大农民群众有安全感。

五、推进现代三农保险快速发展的具体意见

(一)、完善现代三农保险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首先,建立保险监管协调机制。加快建设以风险为导向的保险监管制度。加强保险公司治理和内控监管,加强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提,加快建设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积极推进监管信息化建设。其次,完善和加快现代三农保险服务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对个税递延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农业保险实行税收优惠,鼓励保险公司和保险服务中介机构的开展三农保险业务,适当给予保险服务机构保险业务税收优惠政策,对创新保险产品的研发费用从税收总予以扣除。再次,加强养老产业和建康保险服务业用地保障。乡政府及村集体通力协助为农民投保及理赔所需的保险服务机构用地的审批,方便农民就近享受三农保险服务,感受近距离的安全感。最后,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对于农房保险、农机保险、农业基础设施保险、森林保险,以及农民养老健康保险等施行保费补贴政策,提高农村参保覆盖力度,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稳定发展。

(二)、推进保险业的改革,带动三农保险的全面发展。

首先,深化三农保险费率改革,提供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的“三农”保险产品;其次,保险业营销员管理制度改革。之前保险行业营销员参差不齐,就业门槛低下、考核监管不严,当时为推动保险规模发展,对于保险营销员没有严格准入制度,导致投保人对保险行业警惕性极高。社会新闻报道保险业中存在许多“销售误导”、“投保易理赔难”的事情。为树立行业诚实形象问题,加快建立科学、专业的营销员考核制度和培训机制,不断提高保险营销员的保险服务水平。再次,全面推进农业保险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业保险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制度、保险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第四,鼓励对外开放,引进国外保险服务机构开展三农保险,促进三农保险业竞争的良性发展。最后,创新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机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关注客户需求、改善客户界面、提升客户体验。例如:农民投保告知事项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保险产品与理赔服务一键查询服务等。

(三)、加强保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学习贯彻新国十条有奖征文

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在农村举行保险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在全国农村形成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的氛围。积极推动保险行业协会主办“保险爱心传递”和资助农村弱势群体等公益活动,使农民了解保险服务功能,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四)、创新三农保险新产品和保险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

开展客群需求分析,是创新产品、服务、渠道应用的重要输入。切实增强保险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支持保险公司积极运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促进保险业销售渠道和服务模式创新。大力推进条款通俗化和服务标准化,鼓励保险公司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产品服务,减少同质低效竞争。推动保险公司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努力降低经营成本,提供质优价廉、诚信规范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未来保险业将会把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责任、医疗意外、校园安全等领域作为责任保险重点,探索开展强制责任保险试点。鼓励商业保险要逐步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养老健康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社会保险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参与者。积极探索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开展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总之,要把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支柱。例如,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探索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兴产品和服务,丰富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工具。落实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健全农业保险服务体系,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健全保险经营机构与灾害预报部门、农业主管部门的合作机制。

(五)、发挥保险协会的监管和协调作用,营造 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保险业发展主要在于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经济秩序,未来商业保险的发展将依赖于市场的培育和市场秩序的形成而取得良好发展。保险行业协会是商业保险业的行业性自律组织,是经营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及保险中介机构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社会法人社团,是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公司内控和社会监管“四位一体”的现代化保险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首先,采用各种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三农保险,提升保险行业社会形象、展现保险行业精神风貌、宣传三农保险功能和作用;其次,围绕三农保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协调,化解行业内、会员公司间发展、竞争、人员流动,保险公司与农民保户之间等矛盾,协调保险行业与社会其他行业间的关系,从而营造一个良好和和谐的保险市场环境。

学习贯彻新国十条有奖征文

(六)、改进保险监管方式,防范和化解风险。

围绕“发展、创新、诚信、和谐”四大主题加强保险业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完善风险应急预案,优化风险处置流程和制度,提高风险处置能力。强化责任追究,增强市场约束,防止风险积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范风险跨行业传递。健全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保险监管派出机构资源,加强基层保险监管工作,提高监管法制化水平。

六、加强保险风险管理,严控保险欺诈。

(一)、加强完善保险核保工作机制,建立客户的区分等级制度。社会的发展促进保险市场发展,但保险市场良莠不齐,保险行业内竞争激烈,为争夺市场份额盲目发展业务,导致客户质量下降和保险风险明显增加。甚至部分小型保险机构业务壮大后,后期保险服务跟不上,致使保险客户满意度下降,损害了保险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所以,保险服务机构必须建立严格的客户区分等级制度,尽管三农保险处于起步阶段,但在保险销售过程中尚需严格核保,防止不良客户致使保险公司财物的重大损失。

(二)、完善保险法规体系,将农业保险法制化。2009年颁布实施的《保险法》没有把农业保险写入法条,新国十条已提出大力发展三农保险,但需推动三农保险发展走上法制化轨道,在处理三农保险发生的问题时有法可依。

(三)、努力开展保险纠纷调解工作,建立公安、乡政府、保险管理机构和保险公司等部门工作合作机制。为迅速解决三农保险事故引起的矛盾纠纷,在乡镇辖区成立农业保险纠纷调解中心。同时重视保险行业协会化解纠纷桥梁作用,促进三农保险有序发展。

(四)、注重承保细节,将保险免责告知义务固定化。保险机构的保险责任和免除责任范围的格式条款众多,对于投保人来说并不知晓,在处理保险诉讼过程中,如果保险人无证据证明已尽到保险法第17条明确提示说明义务,则格式免责条款对于投保人不生效,从而导致非保险责任却要赔偿的案件发生。为使投保人在投保前知道保险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及免除条款内容,保险机构应当:①投保单投保人声明处签字或签章;或启用电子版签字;②免赔条款除了用“黑粗体字”标注,并提示投保人阅读后在免责条款后留一处签字;或单独免责条款签字。③将3G视频运用到对免责条款提示和说明上;④录音电话回访,向投保人履行提示说明义务;⑤网销模式,保存阅读免责条款客户手动点选界面;⑥递送保单服务中留存客户签收保单凭证。以此防范保险诉讼风险。

(五)、保障保险服务机构合理的调查权、复核申请权,让保险事故返璞归真。保险理赔是保险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之一,工作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坚持损失补偿为原则。这就要求保险机构对于保险事故的调查,但保险机构能调查的权限范围极其有限。例如新干人民法院审理一起机动车撞黄牛的交通事故赔偿案件,黄牛当场没有死,后报了交警并认定事故责任,但在损失认定黄牛已死亡,结果只是根据当事人自述黄牛死亡。当保险公司去调查黄牛去向时,被告知牛已贱卖,其他的不予

学习贯彻新国十条有奖征文

配合。两级法院根据交警事故认定内容支持原告诉讼请求(价格另议)。车险的交通事故案件,保险公司对于事故责任无能为力,当事人利益最小化为原则,故意承认全责或放弃复核申请权,最终受损的就是保险公司。

新国十条,在运用保险机制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极力打造保险民生保障网,发展现代三农保险,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为我省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篇2:三农政策发展大梳理

关键词:融资成本;税收优惠;融资担保

中国分类号: 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005-02

1.2011年,国务院出台九项金融财税政策措施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其中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政策如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对达到要求的小金融机构继续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

2.2011年,银监会印发《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通知》指出:引导商业银行继续深化六项机制(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按照四单原则(小企业专营机构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进一步加大对小企业业务条线的管理建设及资源配置力度,满足符合条件的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努力实现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

3.2013年,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商业可持续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充分发挥信贷资产流转、证券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将盘活的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力争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即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相关部门要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情况按月监测、按季考核,确保各地区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

4.2015年3月6日银监会发布《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将2015年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目标由以往单纯侧重贷款增速和增量的“两个不低于”调整为“三个不低于”,从增速、户数、申贷获得率三个维度更加全面地考查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情况。即:在有效提高贷款增量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1.2011年,国务院出台九项金融财税政策措施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其中,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措施如下: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企业融资的实际成本。除银团贷款外,禁止商业银行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向小型微型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

2.2013年,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定价机制,进一步规范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收费。

3.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优化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管理,通过提前进行续贷审批、设立循环贷款、实行审核制度等措施减少企业高息“过桥”融资。

4.2015年3月6日,银监会发布《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对规范服务收费,切实降低融资成本意见如下:商业银行要及时清理收费项目,进一步规范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收费。要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基础上,努力履行社会责任,对诚实守信、经营稳健的优质小微企业减费让利。要缩短融资链条,清理各类融资“通道”业务,减少搭桥融资行为。

三、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1.2011年,国务院出台九项金融财税政策措施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其中拓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渠道措施如下:逐步扩大小型微型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积极稳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融资工具。进一步推动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建设,改善小型微型企业股权质押融资环境。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严格监管,禁止金融从业人员参与民间借贷。

2.2011年,银监会印发《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鼓励商业银行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进行小企业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创新,根据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加强对新型融资模式、服务手段、信贷产品及抵(质)押方式的研发和推广。

3.2013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支持金融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4.2013年,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工具,研究发展网络融资平台,不断创新网络金融服务模式等。

5.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强调,支持中小微企业依托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开展融资;继续扩大中小企业各类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及集合债、私募债发行规模;降低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的门槛,简化审批流程,扩大发行规模;大力发展相关保险产品,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主体获得短期小额贷款。

6.2014年,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保理业务迎来第一个具有规章效力的监管文件。作为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方式,保理业务监管性文件的发布,为银行与小微企业自觉发起的金融创新从法律层面予以规范和指导。

7.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鼓励各级政府设立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积极引导创业投资基金、天使基金、种子基金投资小型微型企业,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小型微型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单列小型微型企业信贷计划。

四、增设金融服务机构

1.2011年,国务院出台九项金融财税政策措施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其中促进小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如下:强化小金融机构重点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社区、居民和“三农”的市场定位。在审慎监管的基础上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组建工作,引导小金融机构增加服务网点,向辖内县域和乡镇地区延伸机构。

2.2011年,银监会印发《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出,对连续两年实现小企业贷款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且风险管控良好的商业银行,在满足审慎监管要求的条件下,积极支持其增设分支机构。同时,鼓励小企业专营机构延伸服务网点,对于小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支持其在机构规划内筹建多家专营机构网点。鼓励商业银行新设或改造部分分支行为专门从事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分支行或特色分支行。

3.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大型银行充分利用机构和网点优势,加大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力度。引导中小型银行重点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4.2015年3月6日,银监会发布《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大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建设力度,增设扎根基层、服务小微的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地方法人银行要坚持立足当地、服务小微的市场定位,向县域和乡镇等小微企业集中的地区延伸网点和业务。要进一步丰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种类,支持在小微企业集中的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

五、完善融资担保体系

1.2013年,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融资性担保机构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增信作用。

2.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担保机构,引导其提高小微企业担保业务规模,合理确定担保费用。

3.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担保的财政支持力度,综合运用业务补助、增量业务奖励、资本投入、代偿补偿、创新奖励等方式,引导担保、金融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4.2015年,保监会、工信部、商务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信用保证保险服务和支持小微企业的指导意见》,鼓励保险公司与银行合作,针对小微企业的还贷方式,提供更灵活的贷款保证保险产品;并鼓励保险公司针对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小微企业,细化企业在经营借贷、贸易赊销、预付账款、合约履行等方面的风险,创新开发个性化、定制化的信用保证保险产品。

5.2015年3月6日银监会发布《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主要为小微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体系,积极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

六、加大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力度

(一)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2008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就将小型微利企业纳入了优惠范围,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比正常税率低5个百分点,相当于减轻税负20%。2010年起,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政策生效,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所得税。2012年起,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的年应纳税所得额提高至6万元。2014年起,减半征收的应纳税所得额再次调高至10万元,并将核定征收企业纳入优惠范围。2015年1月1日1日起,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标准由年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以下扩大到2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力度进一步加大。2015年10月1日起到2017年底,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标准扩大到30万元以下。

(二)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

自2014年10月1日起,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含3万元,下同)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兼营营业税应税项目的,应当分别核算增值税应税项目的销售额和营业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按季纳税9万元)的,免征增值税;月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按季纳税9万元)的,免征营业税。

(三)印花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自2011年国务院出台九项金融财税政策措施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起,对金融机构向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合同三年内免征印花税。自2014年1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

篇3:三农政策发展大梳理

1、高考报名人数五连降后首次反弹

2014年 , 教育部公布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共计939万人, 较去年增加27万人, 增幅3%。其中, 普通高中应届生增加26万人;中职毕业生增加11万人;复读生减少10万人。报名学生中农村户籍学生增加17万人。今年将有28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 共有5.6万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将在居住地参 加高考。

这是全国高考 报名人数连 续五年下降后的首次反弹。

2、市属高校减少京外招生

2014年3月 , 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编报2014年市属高等学校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通知》。其中要求, 2014年, 北京市属高校要结合首都实际, 按照北京市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要求, 京外招生计划的安排稳中有降, 同时调整京外各省市区的计划安排, 适度增加在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

3、奥赛 、特长生、地方性加分缩水

2014年 , 教育部公布今年三项加分缩水。其中, 奥赛科技类获奖加分降至1300人 , 相比往年减 少75%;各地体育 特长生加分 运动项目 由往年70项调减至2014年的17项, 减幅为76%;地方性加分项目合计由往 年124项调减至2014年的86项, 减少近三分之一。

4、取消 6 项 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

2014年12月 , 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 分值的意见》, 其中规定, 2015年起 , 包括奥赛等6项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取消。

一是在高中获得“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前6名”;二是“国家二级运动员 (含 ) 以上称号”;三是高中阶段获全国中学生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 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四是高中阶段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 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 匹克竞赛奖项; 五是高中阶段获省级优秀学生称号; 六是高中阶段被认定为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

5、 高 职院校实行剩余招生名额志愿征集

2014年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将实行征集志愿, 即如高职自主招生院校计划未完成, 将公布未完成计划信息和征集志愿招生流程, 考生须按院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征集志愿的报名、考核等相 关手续, 填报征集院校时, 每名考生仅限报考一所高职院校。

6、异地考生可在京参加高职考试

自2014年起, 凡进城务工人员持有有效北京市居住证明, 有合法稳定 的住所, 合法稳定职业已满6年, 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已满6年, 其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高中阶段教育3年学习年限的, 可以在北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的考试录取。

7、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人数增加

2014年 , 参加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数量从去年的18所增至26所 , 其中 ,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北京吉利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为今年新增高职院校。计划招生人数从2013年的4460人, 增至7105人。

另外, 新增两所有条件注册入学的试点高职院校, 分别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及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计划招生人数共计200人。

8 、 试 点 高 校 不 得 向 中 学 分 配 推 荐名 额

2014年12月 , 教育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 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2015年起, 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不得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此举或将造成北京大学“校长实名制推荐”、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等自主招生项目的调整或取消。

9、自主招生时间将调整至高考后

2014年12月 , 教育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 作的意见》。其中提出, 2015年起, 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2月底前, 试点高校发布年度自主招生简章。3月底前, 考生完成报名申请。4月底前, 试点高校完成考生材料审核, 确定参加学校考核考生名单并进行公示。6月7日、8日, 考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6月10日至22日, 试点高校完成考核, 确定入选资格考生名单、专业及优惠分值, 并报教育部阳光高考平 台公示。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 布高考成绩后, 组织本省 (区、市) 有关考生单独填报自主招生志愿, 原则上在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前完成自主招生录取并进行公示。

10、2015 年自主招生取消 “联考”

2014年12月 , 教育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 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2015年起, 考核由试点高校单独组织, 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此举将直接导致历 年以“北约”、“华约”等高校为首, 采取笔试联合命题的自主招生方式的终结。据清华大学招办负责人透露, “华约”虽不再联合命题, 但并不会取消, 而将探索其他合作方式。

11、自主招生笔试科目将不超两门

2014年12月 , 教育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 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2015年起, 自主招生高校如需笔试, 考试科目原则上一门、不超过两门。

12、 高中体测成绩低于 50 分 将影响高考

2014年5月 , 教育部发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规范性文件。其中指出, 教育部将把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其中包括学生的体质达标测试、体育锻炼和体育特长等情况。同时, 体育课也将作为必修课, 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或者升学的重要依据。

13、2020 年新高考成绩 “3 科 综合”

2014年12月 , 教育部公布《关于普通高中学 业水平考试 的实施意见 》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中明确提出,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共计14门需全面考核 , 另外, 学生可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 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 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实现“一考两用”。

14、2020 年 3 门 选 考 成 绩 分 为 五 个等级

教育部公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中明确提出, 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 (区、市) , 学生可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 , 在思想政 治、历史、地 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 将学业水平考 试成绩计 入高校招 生录取总 成绩, 实现“一考两用”, 并与语数外3门科目组成 “新高考成 绩”, 为高校录 取提供“两依据”。

计入高校招生 录取总成绩 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 一般分为五个等级, 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原则上各省 (区、市) 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15%, B等级30%, C等级30%, D、E等级共25%。E等级为不合格, 具体比例由各省 (区、市) 根据基本教学质量要求和命题情况等确定。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

15、课业标准就是考试大纲

2014年12月 ,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谈松华透露, 今后, 高中的课业标准将 是考试大 纲。高考 考试科目 、内容、考试方法将采取必考科目和 选考科目分开。

16、2020年社会考 生仅可报 考高职院校

14门学业水平考试贯穿高中三年。社会考生参加高考门槛抬高。据知情人士透露, 目前, 高考改革方案仅在浙江省、上海市两地试点, 3年内还不会影响全国社会考生。但到2020年, 全国社会考生将“无缘”高考。

2014年, 教育部提出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架起教育学历成果互认的“立交桥”。同时, 今后, 高职院校的招生方式将不再依靠高考。该知情人士表示:“一旦与研究生学历打通, 报考高职院校的上升路径就是打通的。”

17、2020年复读生2年内仅需 重考语数外

知情人士表示, 目前, 浙江省采取“学业水平考试终身有效, 做高考选考科目的包括加试题部分2年内有效”的原则。这则意味着, 以往, 复读生重新高考需参加语、数、外、文综或理综科目考试, 但2020年, 复读生则可在两年内仅重考语、数、外三门科目, 或将加剧复读生数量。

18、2020年高校自主招生、高考录取将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014年12月 , 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中明确提出,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 、学业水平 、身心健康 、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方面内容。学校将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 作为学生高 考“一参考”。

19、2020年高职院 校招生将 与普通高校招生分开

2014年9月 ,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其中指出, 将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 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

20、2020年外语科 目提供两 次考试机会

2014年9月 ,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其中指出, 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 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 不分文理科, 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篇4:三农政策发展大梳理

城乡统筹

“落户”城镇将进一步加快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范围。居住证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要加快覆盖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使他们依法享有居住地義务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

小城镇帮农民挣钱顾家两不误

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

就业

培训2 100万人次以上农民工

着力扩大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人,要落实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托底帮扶。完成2 100万人次以上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切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教育

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

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

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承包地,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联合或土地托管。

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强化农业基础支撑。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并实行特殊保护,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财政对农业投入,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和农村金融服务,引导带动更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建设。

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

改善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要加快通硬化路、通客车。抓紧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两年内实现农村稳定可靠供电服务和平原地区机井通电全覆盖。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脱贫

1 000万以上农村人口将脱贫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今年要完成1 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其中易地搬迁脱贫200万人以上,继续推进贫困农户危房改造。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 %。在贫困县推进涉农资金整合。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增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能力。

惠民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深入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医疗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补助提高到420元

今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60亿元,增长9.6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

人均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提高到45元

加快培养全科医生、儿科医生。在70 %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从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

二孩配套政策将完善

完善一对夫妇可生育2个孩子的配套政策。要加快健全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从农田到餐桌、从企业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放心。

养老

城乡低保人均补助分别提高5 %和8 %

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落实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制度,合理确定救助供养标准,完善工作机制。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 %和8 %。

加快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使困难群众遇急有助、遇困有帮,让社会充满关爱和温暖。

(摘自http://www.scxxb.com.cn/html/2016/huinongzhengce_1130/232177.html,2016-11-29)

篇5:三农政策发展大梳理

“三农政策”视野下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号:

20123077

名:

谭香玉

课程名称: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领

域:

食品加工与安全

授课教师:

柴世民

2013年3月

“三农政策”视野下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农业大国.建国之后,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三农政策的提出,旨在努力减轻农民不合理的负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和让农民增收.其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业现状的观察,分析利弊,以求得其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产品加工;发展

1.引言

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注重加强农业,实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即”三农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三农政策”第6条”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竞争力”第4款指出:” 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食品加工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粮食主产区要立足本地优势,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采取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建设仓储设施。尽快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政策。按照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统一部署,加快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转型的步伐。”由此可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多的一条可行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对我国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强产前、产中和产后加工的有机衔接,以产业化为纽带,形成城乡、工农结合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食品工业是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方面,是农业的主要后续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产品加工业因其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产业关联度高等特点,一直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温家宝同志在中国国际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食品工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强调,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扶持主产区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是发展精深加工业。因此,应高度重视和加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必要性

2.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膳食结构明显改善,消费水平整体已开始向更高小康生活迈进,人们对食品和其他农产品的消费总量将进一步增加,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将越来越高。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食品工业步伐,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2.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继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全面繁荣,从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2.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

农产品加工业是关联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带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得到有效合理调整。而且,农产品加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增加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推动小城镇建设,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2.4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加入WTO和扩大对外贸易的需要

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制造业和出口创汇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要使我国农产品、食品走向世界,就必须加快发展有自己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升生产技术与产业化水平,开发出新型的、有特色的、符合国内外市场要求的新产品,使之成为繁荣国内外市场的重要产业。

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3.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增加值已占中国GDP的14%,并形成了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皮革等12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特点。许多加工产品由于风味和工艺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出口额现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根据初步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4.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全国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万多家,从业人数达178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28%。从1995年至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总产值从15931.13亿元提高到近40000亿元,年均增长10.77%;销售收入从15076.94亿元提高到39104.63亿元,年均增长11.2%;利润从262.16亿元提高到1825.83亿元,年均增长24.1%。目前,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九五”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以年平均8.6%的速度增长,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15.4%左右,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3.2 12个产业均得到发展,食品工业仍占绝对优势

从1998至2003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个产业的增长情况分别为:农副产品加工75%、食品制造88.6%、饮料41.3%、烟草62.7%、纺织业76.5%、服装69.8%、皮革90.8%、木材101.7%、家具144.3%、造纸103%、印刷材料86%、橡胶71.5%。经过六年发展,除了纺织业结构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外,其它各业所占比例基本持平,包含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在内的食品工业依然占1/3强,大体上体现了食品工业在加工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地位。

3.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世界工业化国家趋同

按照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应有所提高。1995年至2004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均呈增长趋势,但农产品加工业的增长趋势远低于工业,略高于农业,2003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达1.04∶1。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27.49%下降到2004年的21%,与农业产值的比例由1998年的0.76∶1提高到2004年的1.1∶1。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国际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

3.4.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加工业为龙头,以种植业为基础,中国现已形成诸多有特色的产业带,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专业乡、专业村,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特色块状经济格局。如浙江的水产品加工,山东、陕西的果品储藏与加工,黑龙江的优质大米和土特产加工,内蒙古的乳品和羊绒加工,新疆的棉花、葡萄和番茄加工等。农业部在确立13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九大产业带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使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使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3.5.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1998至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57170个增加到72701个,每个企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由1998年的0.32亿元增长到0.39亿元,年均增长1.66%。近年来,国内已涌现了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如北京燕京啤酒、深圳农产品、温氏集团、内蒙伊利、鄂尔多斯、上海大江、吉林德大、江苏如意、河北三鹿、四川希望和云南玉溪等,都是国内著名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是由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创造的。

3.6.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

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或二次以上加工的比例达到30%以上。仅以速冻食品为例,中国的速冻食品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数百种。就某一种产品加工来说也在细分化。例如玉米加工,目前国内已有玉米方便粥、玉米爽饮料、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蛋白、玉米糖浆、果葡糖浆、淀粉糖浆、饴糖、酒精、各种变性淀粉,还有黄原胶、甘油、山梨醇、各种味素和氨基酸等20几种产品。品种结构细分化趋势表明,中国开始出现了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好兆头。

4.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4.1农产品加工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加工总量较少,加工程度较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1,我国只有0.6:1,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食品占消费的90%,而我国仅占25%。我国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为45%,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占到20%,而发达国家都达到80%以上。

二是技术水平落后,企业规模较小。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小散低乱现象仍在很大程度上普遍存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80%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很多肉类加工企业大多数日加工量仅在500公斤以下,一些传统名特产品多属前店后厂的作坊式加工。多数稻米加工企业不具备抛光、色选功能。水产品加工企业大多为年产值在200万-3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

三是企业与农民利益机制不完善,产加销脱节。多数企业与农户还是一种松散的买断关系,承担着原材料和产品双重市场波动的巨大风险。签订合同的也缺乏履行保证机制,农产品价高时农民不愿意出售,价低时企业违约压价收购,双方互不信任。农户之间也缺乏组织,企业交易成本很高。企业获得市场信息不足,市场营销渠道不畅。

4.2由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引发的问题

一是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从信贷政策看,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农产品时间集中,占有资金时间长,数额大,周转慢,所以普遍感到贷款难、周期也短。尤其是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大宗农产品在这方面问题更加突出。政策性贷款用不上,商业性贷款抵押担保难,手续繁杂,时间一般在1年左右。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投入不足。基本建设投资仅占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投资的2%左右。食品加工业和制造业的投资仅占整个工业的1.8%。从税收政策看,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原材料的进项税抵扣率低,增值税赋明显高于其他企业。食品加工业计征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率是10%,销项税粗加工是13%,精加工是17%,这样,即使加工产品不增值,也要负担3%-7%的增值税。一些地方农产品加工品出口退税存在“高征低退”现象,深加工产品增值税税率17%,出口退税率为13%,初加工增值税税率为13%,出口退税率为9%,有的品种如分割鸭的退税率只有5%,税率差为4-8个百分点。有的地方出口退税不及时,影响了企业流动资金的正常运转。

二是农产品品质和品种与加工不适应。主要是农产品品质较差,品种较少,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低。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例如,我国肉制品及奶制品加工企业所用的奶牛及肉牛品种主要靠引进。加工马铃薯淀粉所用的马铃薯淀粉含量国外在23%左右,国内仅14%左右。农产品品种单一问题也比较突出。如国际市场上有2000多种玉米加工产品。我国的玉米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我国的玉米品种单一,品质较差,主要用作口粮和饲料,加工量仅在12%左右。在专用面粉方面,日本有60多种,英国有70多种,美国达100多种,我国仅为20多种,而且炸面包圈粉、速溶面粉、炸鱼托粉等品种,我国仍为空白。在食用油方面,仅日本专用油脂就达到400多种,我国仅为有限的几种。

三是质量标准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监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以及信息网络体系等建设严重滞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生产的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直接影响加工品品质;二是农产品加工的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存在着缺少标准或标准不细、不严密等问题,突出表现在食品、饲料、肉类、奶类、饮料类生产等方面;三是农产品加工业的科研、开发、推广、培训等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至今没有建立起来。

四是行政管理体制不顺。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业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经贸、农业、粮食、供销、轻纺、林业、乡镇企业等部门都从各自角度行使农产品加工业管理职能,形不成合力,没有统一规划,造成了许多问题。如河南省郑州市近年来,100多家同类面粉加工企业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严重。吉林省公主岭市几年之内出现多家生猪加工企业,争原料,争市场,开工不足,恶性竞争。此外,一些大宗农产品长期来由专业部门收购,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购销渠道不畅。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在收购粮食方面还需要为粮食收购部门交管理费。陕西省汉中市去年以来30多家粮油加工企业,由于原料成本过高而关停。

5.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5.1缺乏专用规模化加工原料基地,原料价高质低

国外发达国家用于加工的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发展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如小麦、苹果、柑橘等都缺乏相应的加工品种,专用基地建设在一些地区刚刚起步;油料作物中,高芥酸、高硫苷的油菜籽品种种植比例过大(95%),从而使加工成本增加,油品质量不高。中国小麦、玉米、稻谷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7成,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优势,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5.2质量标准低,产品出口受阻

国际上许多国家要求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国际统一标准或较高的国家(地区)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一些国家的食品工业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GMP),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和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而中国国内5万多个食品加工企业中,只有100多家企业达到国家二级企业标准,HACCP体系和ISO9000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更为薄弱。中国现在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并用,而现行的国家标准有56%与国际标准有显著差距,按此标准生产的农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必然影响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

5.3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进步率只有35%左右。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些企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200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余额为0.15亿元,只相当于工业企业平均数的1/2;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不到10%。这一切都直接制约加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5.4管理不科学、效率低

管理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多头管理,即与其它产业不同,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分属于轻工、农业、农垦、乡镇等十几个部门管理,使生产能力重复分散,缺乏地区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二是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私营企业,家族特色明显,企业制度不健全,无法按照规范的公司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使企业缺乏市场开拓能力,难以建立自己的优秀品牌,只能在低层次运行。

5.5农产品加工业税负重

1998年至200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销售税率从8.10%下降到6.49%,但同期工业企业销售税率从6.33%下降到4.72%,加工业比工业企业平均税负高出近2个百分点。

6.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6.1.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支持体系

农业是弱质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离不开政府有效的支持与倾斜。2002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些促进农产品加工的政策措施,如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意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同年,农业部出台了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这些政策都在信贷、税收减免、技改等方面给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出支持措施,有力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但是优惠政策并非都能真正落实到位,贷款难、税负重,仍然是众多中小企业生存的难题。因此近期内,建议出台有关农产品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贷款贴息政策、土地优惠使用等政策,开展政策落实大检查,建立一整套支持加工企业建立、生存、发展、扩张的政策体系,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能真正变成惠民政策。

6.2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各地资源优势情况,开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规划。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将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国家要出台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生产基地的质量检验与监督,使农产品适应加工业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

6.3.尽快推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标或企标都是20世纪80年代前制定的,与国际通用标准有较大差距。应采取法律与经济措施,推行GMP、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规范,尽快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竞争力。

6.4.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各级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近期应开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林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等研究,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基地等,以此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扩大出口规模。

6.5.调整产品结构

目前,国际食品生产和消费正在向安全性、营养健康性、功能性、方便快捷性食品方向发展。打造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要紧紧围绕国际国内市场发展趋势,基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我国农业资源,积极发展深、精加工食品,在开发新兴工业化食品的同时,提高我国传统食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

6.6.加强部门协调

成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联合会,协调部门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产品加工行业管理″婆婆″过多的现实,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通过″超部门″的协调组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引导和调控,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建立一个稳定和开放的宏观经济环境指导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6.7.支持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确实保护私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经理人人才库,完善经理人监管措施;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技能。从而使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自觉推行现代管理的主体。此外,政府部门还应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收购、兼并、联合、控股等方式,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结和重组,促进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促使一批上规模的企业集团尽快成长起来,发挥现代管理的引领作用。

7结语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风向标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保证。当前消费拉动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政策推动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现代农业带动为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新科技驱动为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当前农产品加工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条件,我们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三农政策发展大梳理

一、依据

按照《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同意解决迁入市区人口户籍准入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批复》(市政办发〔2008〕50号)

文件规定:“持外省市常住户口,年龄在35周岁以下,与本市市区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本市社会保险实际缴费满5年以上,在本市市区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并持有《房屋所有权证》的人员,可迁入市区非农业户口,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含农民工)。

1、35岁以下;

2、在本市工作满5年(社保缴满5年)

3、本市有房

二、不同人群

1没有关系的—凭钱或者本事

1)投资纳税落户须知

2)人才引进落户须知

2农民工进城务工 3有关系的—靠国家政策或者城里有人

1)新生婴儿报户

2)三投靠入户须知

3)知青申请落户须知

4)现役军官由外地调入本市区部队工作其家属随迁落户须知

5)随军家属落户须知

6)军队转业干部及家属随迁落户须知

7)劳改释放人员落户须知

8)复员退伍军人落户须知

9)办理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迁入落户须知

10)办理大中专院校新生入户须知

11)民政部门接收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及随迁家属落户须知

三、涉及部门及分工

1、市公安部门

(1)依照有关规定调入或经考试录用到中央驻本市市区行政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的各类人员及其随迁家属、子女;

(2)军队干部家属随军;

(3)家庭团聚类(即三投靠)人员;

(4)长期在西安市区就业,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并持有《房屋所有权证》的人员;

(5)被收养人;

(6)恢复户口的五类人员(包括在外地上学的西安市生源大中专毕业生超过两年回西安);

(7)无户口人员;

(8)需公安机关核准的其他人员

2、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1)经公开考试录用到省属单位的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其随迁家属子女;

(2)省属单位引进的符合调动条件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及其随迁家属子女;(3)安置到本市市区内中央和省属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包括自主择业干部)及其随迁家属子女;

(4)调入省属单位的符合调动条件的各类技能人才(即技术工人)及其随迁家属子女。

3、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1)经公开考试录用到市、区属单位的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2)符合调动条件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及其随迁家属子女;

(3)安置到本市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及其随迁家属子女;

(4)到市和区(县)用人单位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研究生、本科生;

(5)到市和区(县)用人单位就业或回原籍落户的本市生源高校大专(含高职)、中专毕业生;

(6)从外省市退休干部异地安置回本市;

(7)调入市、区属单位的符合调动条件的各类技能人才(即技术工人)及其随迁家属子女;

(8)从外省市退休职工回本市

4、省教育厅

(1)到中央、省属用人单位就业落户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研究生、本科毕业生;

(2)到中央、省属用人单位就业落户的西安市生源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含高职)毕业生。

5、市教育局

师范类毕业生到市、区属学校就业的6、市民政局

(1)军队复员干部、退伍义务兵、转业士官及其随迁家属、子女;

(2)军队移交地方安置的退休干部、退休士官及其随迁家属、子女;

(3)军队移交地方安置的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及其随迁家属、子女。

四、资料来源

1、西安市公安局网站>网上办事>户政

2、西安市政府网站>市民服务>户籍身份

3、西安市人才网(办理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

4、西安市发改委网站(投诉建议)

5、西安市教育局网站(幼、小、初、高、职教育咨询政策等)

6、新闻报道:《落户西安指南:怎么办?到哪儿办?多长时间?》

7、《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迁入市区人口户籍准入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文件出处

8、省、市办理《西安市迁入市区人员准入证》部门分工

(关键字:迁入)

上一篇:装修管理特别协议下一篇:公司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