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法制教育培训制度

2024-06-04

小学法制教育培训制度(通用9篇)

篇1:小学法制教育培训制度

云台小学法制教育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团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全校学生都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二、各年级要制定好课堂法制计划,保证计划、课时的落实。

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途径要拓宽,充分利用晨会、班队会(活动),进行主题活动,各学科教学要相机结合适时渗透。思品、社会等学科要结合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把法制内容和与青少年学生相关法制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中。

四、各年级的政治教师担任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任务,其它学科的老师要将法制教育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法制教育的目的,力求使课堂法制教育具有针对性,生活活泼,便于学生接受。

五、定期邀请兼职法制副校长给各年级学生作专题讲座,并组织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六、学校将开辟法制宣传栏、张贴法制挂图、播放法制教育影片等形式定期宣传基本法律常识。通过开展团队、班队活动等引导和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七、法制教育先要从教职工抓起,通过教职工再抓学生教育。

八、进一步完善学校法制教育制度,制定评估、检查的具体标准,定期考核,使学校法制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九、德育处会同教务处、各年级组进行检查,落实措施,保证法制教育的时间,注重实效性。

二0一一年三月十日

篇2:小学法制教育培训制度

一.每季度领导班子专题研究一次法制工作。

二.全校教职工人人要有法律学习笔记本,学法心得,学法时间每年不少于8天、54小时,采取集中和自学两种方式。三.学生学法以班为单位,每两周一次。

四.每学期召开1-2次法制知识讲座。五.学生每月向家长宣传1-2条法律知识。六.每学年组织一次普法考试。

七.学年末做好总结,对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

武城县实验小学

篇3:小学法制教育培训制度

一、教育督导制度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各国的经验表明,保证教育督导职能与作用有效发挥的关键在于督导制度本身的健全和完善,而法治建设是教育督导制度健全与完善的重要方面之一。综观各国教育督导制度,无疑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的规定下来实施的,督导制度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教育督导的法治建设是确立教育督导在本国教育发展中地位与权威的重要保障,对于督导制度职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法律法规体系使教育督导制度及其基本政策具有了法理性权威,[1]为了保证督导制度的权威性与法律地位,各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相关法律的制定,并随着本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变化而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适时修订,使教育督导法律法规能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二,教育督导的法律法规是督导工作的重要依据。西方发达国家依法督导的特点十分突出,涉及教育督导大政方针的法律、法规较为完备、细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教育督导机构的设置、职能、教育督导的内容乃至程序等均有法律规定,确保了教育督导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减少乃至避免了随意性,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依法督导。

二、教育督导法制体系构成

“公共政策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结构会极大地影响着公共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2]综合起来,各国有关教育督导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四个层面:1)在国家基本法或宪章中确定督导的法律地位;2)在一般教育法中体现有关督导的内容;3)制定专门的教育督导法;4)制定实施框架、细则与相关文件。每一层次的法律法规都具有不同的作用。

(一)在国家基本法、宪章、根本大法中确立教育督导的法律地位

教育督导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有关教育督导的立法级别很高,在本国宪法或基本法中就以高度概括的形式体现督导的内容,从而确立和提升教育督导制度在国家发展中的法律地位。这一特点在欧洲国家表现较为突出。

在西班牙,《西班牙宪章》明确规定了由社会公共机构遵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对教育机构和学校进行检查和督导的义务与责任。在荷兰,《荷兰宪法》第23条规定:教育享有自治,但必须接受督导的监督,以保证教育对于相关法案、政策的执行。联邦德国在1949年5月成立时颁布的《基本法》中,确立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督导权:全国的学校教育事业置于国家的监督之下。在奥地利,教育、艺术与文化部(Ministry for Education,the Arts and Culture)可以根据联邦宪法[Bundes-Verfassungsgesetz(Federal Constitutional Act)]在特定情况下对学校进行督导。根据1998年《苏格兰法》(Scotland Act 1998)的有关规定,在苏格兰,女王督学团(HMIE)是苏格兰大臣的行政机构,也是教育督导机构,并在2001年4月成为政府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二)在一般教育法中体现有关教育督导制度的内容

在各国一般教育法中、特别是在教育发展关键时期颁发的有关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法案中,一般都要规定有关教育督导制度的内容,其目的是:及时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调整教育督导制度相关内容,提出教育改革对教育督导制度发展的要求,强化督导制度对于教育改革实施的作用。同时,每当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法出台时,往往成为教育督导制度发展的重要契机。这一点在英国尤为突出。

英国《1944年教育法》是确立和整合英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法案,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基础性法案,在该法案中规定了教育督导制度的职能、范围、任务与权利。该法案再次确立了女王督学团具有进入教育机构的权利,该法的第77条(Section77)规定:“教育部长有责任要求督学在他认为适当的时间间隔对教育机构进行督导,并要求在督学认为必要的情况下,对这些教育机构进行专项督导。”[3]

《1988年教育改革法》是一部在英国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法案,主要在国家课程、课程标准、学校多样化等方面提出了重大改革。随后,在1992年颁布了主要针对教育督导制度改革的《1992年(学校)教育法》,其中相当大的篇幅(总第38章)是为新的督导制度设置的。此法案成为女王督学团变革为教育标准局的重要法律依据。此法案内容具体详实,对于教育标准局的职责与任务,督导所涉及的学校类型和机构范围,各种类型的督学的任期、条件、培训,地方教育督导机构、督导报告制度等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并在总体规定之后的若干附则中对学校督导的具体事宜作出规定。[4]

之后的《2005年教育法》(第18章)和《2006年教育与督导法》(第8、9部分中共7章)都用大篇幅,更加详细具体地规定了督导制度的相关内容,特别是2006年将“教育”与“督导”相并列出台法案,说明对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视。这些法案是对《1992年(学校)教育法》的延续,但同时也有一些重要修订、补充和发展。根据这些法案,英国每年适时对各类督导大纲进行修订与调整,例如在2007年教育与技能部改为儿童、学校与家庭部,这一举动释放出重要的政策理念方面的变化,相关的督导文件中也及时作出反应。

西班牙《教育系统总体组织法规》规定,社会公共管理机构应该为保障相关法律的执行和教育体系的质量改善履行督导职能。

意大利现行有关教育的319号法令中含有关于教育督导的专门条款。

法国是最早建立教育督导制度的国家,1802年,拿破仑政府就颁布了《国家教育总法》(La Loi Fourcroy),规定在国家设立国民教育督导总署(Inspection générale de l’魪ducation nationale,I-GEN),并由该机构负责对初等、中等教育的学校管理和教学进行监督。[5]时至今日,法国教育督导已经成为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支柱之一。

(三)制定专门的教育督导法或条例

与一般教育法的作用相似,有的国家选择通过制定专门的教育督导法来规定督导的机构设置、职能与作用、职责范围、任务与对象、督导原则等相关内容,亦是教育督导工作的直接依据。

2002年9月1日,荷兰正式颁布实施《教育督导法》。督导法规定:教育督导适用于小学、中学、成人和职业教育,使督导制度在专业和独立的基础上运行,并开展激励性评估,督导机构还要监督教育机构是否具有自己的质量保证。督导机构具有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法律义务。督导法还规定:自督导法公布之日起,督导的主要原则也适用于高等教育(指教育督导局对高等教育鉴定法的执行情况、对高等教育鉴定实施机构的资质和工作质量、执行计划及项目确定的工作进行督导)。教育督导法将教育督导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对国家教育基本质量标准和拨款条件相关法律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督导;二是对教育其他质量方面的督导。后者包括:学生发展的结果和进展情况、学习过程的结构、对个体需求的回应、考试的内容、水平和实施等。

奥地利1962年就颁布的《联邦学校督导法》[Federal School Inspectorate Act(Bundes-Schulaufsichtsgesetz)],这一法案中规定了与学校督导有关的司法与申诉程序。另外奥地利还颁布了《学校教育督导实施章程》[Allgemeine Weisungüber die Durchführung der Schulinspektion(General Directiv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Inspection)],这一法案制定了学校督导的实施细则,这些细则适用于公立和私立学校。

俄联邦政府2004年颁布的《联邦教育与科学督察署条例》,是俄联邦教育督导的重要法律依据。

意大利为了规范督学工作,国家督导办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如教育督导工作指导规则、教育督导总结报告内容提纲等。

法国国民教育部于1980年1月4日颁布了《关于国民教育总督导署使命、招聘、组织与运转的指令》。[6]

(四)督导实施细则和框架

各国教育督导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各国都重视相关督导细则和方案的制定,在督导机构中有专门的力量来研发和设计这些方案和大纲。基本法、一般教育法和专门的教育督导法的目的主要是确立督导工作的法律地位与权威,制定督导制度的宏观框架,而督导实施细则和框架则规定了督导与评价的方法、程序、标准、过程、结果处理、信息分析、工具等方面的详细内容,是指导督导评价工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方案,是保证督导评价工作科学性、系统性、标准化的关键。

英国在1994年首次制定内容系统详实的“督导大纲”,“督导大纲”详细规定了督导的标准、内容、方法、程序、督导报告等,并向学校、社会和家长公开。“督导大纲”成为指导督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加强督导专业性的重要标志,以此来保证督导工作的高标准与高质量,保证督导工作的系统性、标准化和科学性。近年来,“督导大纲”的研发向分类的方向发展,在中小学校“督导大纲”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了独立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和保育机构、职业技术学校、职前教师教育机构、地方教育局等机构类型的“督导大纲”。

荷兰的督导框架较为详细地制定出督导方法和内容,督导的类型、频率等内容。德国和西班牙也有类似的实施细则,所不同的是,英国和荷兰的“督导大纲”既包括督导制度的一些基本内容,也包括学校评价方案、评价标准、主要指标和督导程序,而德国和西班牙的细则更接近于学校评价方案,但是相同之处在于“督导大纲”或评价方案更加趋向于按学校类型加以制定,分别制定学前教育、小学、中学、职业技术学校、地方教育局等机构类型的“督导大纲”。

三、教育督导制度法制建设的特点与趋势

综观各国教育督导法制建设,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立法层次高,保证了督导的权威性和地位。首先在国家大法或宪法中提及教育督导,其次与教育法相并列制定教育与督导法或专门的督导法。

2.形成了从概括到具体的完整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几个层次的法律法规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递进的,一级比一级详细,一级比一级更具可操作性。几个层次构成了法律框架的整体,从而实现“协调增益”的政策效果。

3.每一层次的法律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在国家根本大法和宪法中的内容主要是确立督导制度在国家教育制度发展中的法律地位与权威性,通常是高度精练和概括的;一般性教育法中的规定和专门的教育督导法的作用是对督导制度的设置作出具体规定,是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的主要依据,具有上承教育总政策和教育方针,下启各项教育督导具体政策之功效;[7]而实施细则与“督导大纲”则在方法、标准、过程、工具、程序方面作出详细的规定,更具科学性、专业性与可操作性,是对上位法律法规的重要的解释性和可操作性政策,是“基本政策”的具体化。

4.实施细则和“督导大纲”制定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更加专业化,按照教育机构的类型分类制定和设计。例如英国、西班牙、荷兰都分别制定了中小学督导大纲、独立学校督导框架、职业技术学校督导框架、学前教育督导大纲、教师教育督导框架,以及地方教育局督导大纲。

5.及时对教育督导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与调整,使教育督导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适应教育政策的调整。

6.重要教育改革法都会引发教育督导制度的相应发展。例如,英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870年教育法》、《1902年教育法》、《1944年教育法》都成为教育督导制度发展的重要契机,特别是《1988年教育改革法》,直接导致了《1992年(学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

四、启示

构建完善的教育督导法律法规体系是提升教育督导制度权威性、专业性、科学性的重要保证,督导制度发展较为完善、其作用和影响较大的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督导制度的法制建设。与其他国家教育督导立法相比较,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立法步伐相对迟缓,存在着如下问题:1)应该说提及教育督导制度的立法层次是比较高的,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4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8条规定,“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8]但是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关于教育督导制度的立法,仍是原国家教委于1991年发布的部门规章《教育督导暂行规定》,这与教育督导制度是教育基本制度的地位很不适应,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不同步;2)体系结构不完整、数量不充足、内容不完善,政策发展与督导评估框架粗糙,影响到整个督导制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3)修订不及时,当国家出台重大教育改革政策时,教育督导制度的立法没有跟进,修订没有形成制度,不能及时反映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并且指出了发展的方向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健全国家督学制度,建设专职督导队伍”。这表明我国政府强化督导制度的决心,但是这些战略需要通过关于教育督导制度的立法来进一步深化和落实,不妨借鉴国外的经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政策法律体系和督导制度。

摘要:教育督导制度的法制建设是教育督导制度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具有确立教育督导法理性权威和构成督导制度法律依据两方面的重要意义。本文从比较教育的视角,论述了不同国家教育督导法制体系的结构,分析了各层次法律法规在教育督导法制建设中的不同作用,对各国教育督导法制建设的特点与趋势作出了归纳,以期对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法制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育督导,法制建设,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7]杨润勇.关于构建我国教育督导政策体系的思考.教育研究,2007,(8),32;29.

[2]王传宏等.公共政策行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354.

[3]Denis Lawton&Peter Gordon(1987),HMI,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p.22.

[4][英]教育与技能部.1992年(学校)教育法.

[5]霍益萍.法国教育督导制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2.

[6]顾明远.外国教育督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77.

篇4:小学法制教育培训制度

关键词:学生处分;法制;完善

一、高校学生处分的基本原则

(一)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公正原则是法律原则的基础性条款,学校在作出处分决定时,应遵循这一原则,追求平等处分的价值理念。《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五十四条,对应当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的七种情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该《规定》同时又赋予了学校较多的自主权,各高校可以依据《规定》重新制订详尽的学校处分条例,这就可能导致各高校对相同行为作出不同的处分决定。例如,同样是盗用学校公章,在北京大学给以留校察看以上处分,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为记过以上处分。因此,应当在制订《学生处分条例》时就考虑到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校纪校规面前学生平等,这也是我国构建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正当程序原则

正当程序是法制的基本原则,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针对学校纪律处分而言,正当程序至少应当包括如下两个方面内容:①作出决定者与案件无利害关系;②在作出给予相对人以不利影响的处分决定之前,应给受处分者以申辩的机会。根据这个最低标准,学校进行纪律处分时,决定者对受处分人不能有偏见与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一原则在《规定》中已经非常明确,即给予学生陈述和申辩的权利,虽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具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和具体的听证程序,但是有很多高校已通过本校的纪律处分条例赋予了学生听证的权利。

(三)执行中止原则

为维护行政行为的公定力,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复议、起诉不停止执行行政决定的原则。但为了行政相对人的权益,避免造成无法或难以弥补的损失,《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对不停止执行原则的例外情形也作了规定。但目前《规定》并未对此作出相应规定,笔者在研读各高校处分条例时也没有发现有类似规定。虽然现有做法做到了处分决定效率化,体现了学校对违纪学生严惩不贷的决心,但也可以看出有的规定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不能体现学校追求教育价值的一面。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应当将执行中止原则引用到学校纪律处分案件中。

二、高校学生处分机构和处分流程的构建与完善

(一)高校学生教育处分机构及其权限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处分机构主要包括:院系学生工作部门、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等。有的学校将最终处分权力集中到校学生工作部,有的学校则是根据处分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级授权。不管是哪一部门的决定都没有被赋予最终裁决的地位,这不免会使申诉制度流于形式。因为申诉部门对处分决定没有改变的权力而只是维持或者退回重新作出处分。在案件被退回之后,由于人员限制原处分部门很有可能作出相同处理。因此,笔者认为应当赋予申诉部门变更处分决定和撤销处分案件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申诉制度成为校内学生权利维护的最终屏障。

(二)高校学生处分教育流程分析

现行处分流程一般分为:调查取证阶段、作出处分决定阶段、申诉阶段。虽然《规定》只是赋予学生申辩的权利,而没有明确规定听证的权利,但是很多高校已将听证程序引入到了学生处分程序中,而且在处分阶段和申诉阶段学生都可以提出申诉。引入听证程序,给学生提供一个陈述与辩论的平台,既有利于查清问题,从而作出正确的处分和复查决定,提高决定的可信度和可接受程度,也凸显了大学生在高校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

三、对高校学生处分事后救济途径的法治构建

(一)申诉程序的教育环节分析

申诉过程中对问题的再陈述和反复质证有助于对违纪学生的再教育。学生对高校处分决定不服,首先可以向校内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复审申请,并由其作出答复;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这是目前《规定》赋予学生的唯一一条救济途径。对于校外诉讼这一途径笔者认为应当在人员组成、处理权限上进一步予以完善。

(二)教育行政复议和教育行政诉讼的教育程序分析

在法治社会,司法审查作为权威性、中立性和终极性的权利救济方式,更具有公信力,有学者甚至将其称为常规状态下“相对人权利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新时期,行政诉讼在高校学生权利救济中的适用是教育法治化程度的标志。北京海淀区法院在“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的判决中明确指出: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某些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是法律赋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这些单位、团体与管理相对人之间不存在平等的民事关系,而是特殊的行政管理关系。它们之间因管理行为而发生的爭议,不是民事诉讼,而是行政诉讼。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行政诉讼也纳入到高校学生处分制度中来,作为有效的学生权利救济手段。

(三)教育侵权的责任承担与学生权利保护

国外已有学校承担赔补偿主体的先例。在日本、德国等国,规定了公共营造物损害赔偿的国家责任,高校作为公共营造物,应承担相应的国家赔偿责任。学生的合法权益被侵害,并造成的损失应当得到赔补偿。处分不当可能造成学生合法权利的损害,高校作为侵权主体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

[3]尹晓敏.司法审查高校招生录取行为探究[J].江苏高教,2005,(1).

[4]贺宏斌,吴涛,胡少波.高校学生权利救济的法制化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06,(9).

篇5:墩尚镇卢河小学法制教育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团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松陵镇“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校法制教育规定如下:

一、所有在校学生都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二、制定好课堂法制教育计划,保证计划、课时的落实。每学期法制教育课时不得少于6课时,利用班队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升旗仪式、法制副校长讲座、板报展示、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并把每年的四月和十一月定为法制宣传教育月。

三、学校采用自编校本教材,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消防法》、《交通安全法》等一些与青少年学生相关法制教育内容要列入法制教育的重点。

四、学校充分发挥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组织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五、学校开辟法制宣传栏、张贴法制挂图、播放法制教育影片等形式定期宣传基本法律常识。通过开展班队活动引导和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六、开辟校园网“法制教育专栏”,利用学校网络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提高学生对网络犯罪的认识和抵抗能力。让网络在法制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七、进一步完善学校法制教育制度,制定评估、检查的具体标准,定期考核,使学校法制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卢河小学

篇6:法制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法制教育培训制度

一、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依法治校法水平,规范办学执教行为,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二、学校执法人员包括行政教育执法人员,安全工作岗位执法人员和依法执教的广大教师。

三、学校每年暑假结束前组织一期依法从教教师培训班,集中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安全工作岗位的执法人员每年参加县级或县级以上的消防员和安全员培训班。行政教育执法人员参加市一级的培训学习。

四、利用法定的学习日,有计划地安排法制教育和业务学习,以提高全体教职工业务素质,增强法规意识,胜任本职工作。

五、鼓励教职工增强法制教育和业务知识的自学修养能力,对有独到见解,勇于创新,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应当给予奖励。

六、学校治法人员在开展业务活动和依法管理过程中,有好的做法和经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应及时向学校或上报县教体局。

篇7:安全法制教育培训制度

一、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学校安全工作培训,聘请公安、防疫、交警、消防等部门,就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周边治安防控、卫生防疫、消防、校舍安全等学校安全常识,对学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二、召开学生大会,请公安部门结合案例,全面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针对不良行为,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青少年犯罪。

三、召开学生大会,请防疫部门从健康检测、常见病防治、健康教育、学校环境卫生、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学校传染病防治与管理、学校用水卫生等方面进行基本常识与防范措施的讲解。

四、召开学生大会,并让班主任参加,请交警大队分析当前交通安全的严峻形势,分析发生事故的根本原因,传授走路常识和应注意的事项等。

五、召开学生大会,并让后勤管理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公寓楼管理人员等参加,请消防大队结合大量的案例对起火的原因、防范措施及安全自救知识与技能进行讲解。

六、总务处派人员参加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举办的培训班,要求把各项指标牢记于心,建立定期检查、报告制度,制订整改措施,及时消除隐患。

妹冢镇中心小学

篇8:小学法制教育培训制度

关键词:高校学生,处分制度,教育法制价值

一、涉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发展分析

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经相继出台多部法规来规范高校学生管理。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另外, 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都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程序主要依据的法律。具体到日常的教育管理则主要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

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初期至60年代初, 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初创时期, 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学籍管理。“文革”时期,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 学生管理制度也需要全面恢复、建立和加强。为此, 原教育部于1978年12月13日颁布了《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 这一规定对学籍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规范。通过几年的试行, 在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的基础上, 原教育部于1983年1月20日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此《办法》是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20世纪90年代初, 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制度初步法制化和全面建设时期。原国家教委于1990年1月20日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1989年11月17日颁发了《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和准则》, 1990年9月18日颁发了《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 1993年12月29日颁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这些规章制度的颁行, 在系统规范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行为、建立和维护高等学校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十五年来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变化, 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的历史阶段, 对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原有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 经过多年的起草修改, 新《规定》于2005年3月25日以教育部长令第21号颁布, 并于同年9月1号实施。

二、现行教育处分制度及其教育法制价值

(一) 高校学生处分原则的教育意义

新《规定》第五章第五十五条明确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 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

1、正当程序原则。正当程序原则是高校学生处分的基础性原则, 因为程序的正当要求学校在做出处分决定之前要进行相应的调查取证、举行听证、听取学生陈述和辩解, 以及做出处分决定之后告知权利、送达决定等一系列程序性事项。正当程序原则是一条重要的法治原则, 早在1215年英国《大宪章》便有了类似的规定, 到1354年, 正式出现了现代所说的“正当程序”的条款。在我国, 正当程序原则在1996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中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规定了比较严格的处罚程序, 包括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对正当程序原则的重视。因此, 在涉及学生重大权利的高校处分行为中, 更应毫无例外地遵循正当程序原则。

2、证据原则。证据是决定是否给予处分和给予何种处分的重要依据。证据是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和事实。但证据不单纯是材料和事实, 这些材料和事实要用来揭示案件事实真相的。证据是决定是否给予处分和给予何种处分的重要依据, 对学生的处分并不是凭空而来的, 必须要有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证据证明,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校方处分决定的合法性, 在后来可能出现的诉讼中也比较有利, 同时又可保证被处分学生口服心服, 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3、适度原则。适度就是指高校对学生的处分要做到合情合理, 也就是说高校采取的处分措施应当与过错程度相适应, 做到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定性准确, 即对学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性质的准确判断。不同性质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 受到的处分或处理结果是不同的。处分恰当, 即学生所犯错误情节和性质与处分的程度相当, 也就是过罚相当。另外还包括:“所受处分与本校其他学生在情节相同情况下所受处分相比是恰当;所受处分与其他高校或相应法律、法规、规章的惩处相比是恰当的。”

(二) 高校学生处分种类的教育理念

新《规定》在高校学生处分种类的设计上, 体现了以教育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1990年原规定中第六十二条:“对犯有错误的学生, 学校可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处分分下列六种: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留校察看以一年为期。受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 一年内有显著进步表现的, 可解除留校察看;经教育不改的可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

在新《规定》中对学生的处分种类只有五种, 即: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勒令退学被删除, 在1990年原规定中, 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的情形是相同的, 至于最终给予什么处分, 校方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这样可能导致相同的错误受到不同的处分, 不能够体现应有的公平与公正;同时, 对于涉及到学生自身重大利益、改变学生身份的处分应该有明确的授权才可实施, 否则就会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甚至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而在新《规定》中明确列举可以开除学籍的七种情形, 便避免了这一问题, 使相同的情况受到相同的处理, 体现了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

(三) 高校学生处分程序的教育法制价值

对学生实施处分是对学生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 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等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保证处分的公正性与合法性, 达到预期的管理和教育目的, 学校在对学生实施处分时, 应当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实施。对此, 新《规定》并未做出明确规定, 但在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组织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中则提到学校应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结合学校实际, 予以明确。笔者认为结合目前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各高校的管理实际, 对学生处分一般应有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

简易程序与一般程序相比, 更有效率。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简易程序可以省略相关步骤, 有利于迅速、及时地处理较轻微的违纪行为, 因为可以不必适用调查取证程序, 当场做出处罚决定, 但应当注意必须做到事实简单清楚, 证据确凿充分, 否则不能予以处理, 且应当适用于严重警告以下的处分。

对事实较为复杂或者情节较为严重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 在做出处分之前, 必须经过调查取证程序。一般程序包括以下步骤:调查取证;听取学生或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开除学籍的处分还应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出具处分决定书, 送交本人;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的权利以及申诉的期限;备案。对于涉及学生权益的重大事情, 例如开除学籍还可以举行听证程序。一般程序虽然较简易程序复杂, 但是重大处分是涉及到学生、学生家长、家庭以及学校等各方面利益的决定, 理应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做到慎重处理, 这样, 才能尽可能的降低因为学生对高校处分决定不满而产生的纠纷;即使发生纠纷, 因为学校的处分经过了合法的程序从而处在有利地位, 对学校名誉的负面影响也会减少。

处分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两种程序的灵活运用, 不但追求了处理效率的价值, 而且经过各个环节的调查听证等, 教育了学生。不仅使受处分学生在陈述和申辩过程中更加深刻的反省自己, 周围同学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 避免自己犯错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编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年

[2]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篇9:小学法制教育培训制度

关键词:档案;权力清单;权力清单制度;普法;法制宣传教育

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在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和档案保管机构,均应重视这一工作。并通过加强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来推动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1 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是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制定与实施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必要条件

按照职权法定原则,权力清单的制定必须于法有据,法无授权不可为。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现有行政职权进行全面梳理、清理、调整。对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职权,应予取消。这样,在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定过程中,具体从事设定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工作的人员,就有一个知法、懂法、用法的问题。

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定完成后,不仅需要对外公布,同时还须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和具有行政管理权的档案事业机构中的全体人员知晓,并遵照执行。这样,所有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和具有行政管理权的档案事业机构中的全体人员,也有一个知法、懂法、用法的问题。

很难想象,一群不知法、不懂法的人,会知道哪些法律授予了我们权力;会清楚授予了我们什么权力;会明白这些档案行政权力的行使条件、范围、对象、程序;能梳理出合法、合规的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会正确行使这些档案行政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是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制定与实施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必要条件。从另一个方面看,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和制定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过程,也是一次难得且重要的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良机。

2 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制定过程对普法及法制宣传教育的影响

2.1 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定的过程,是一次专业性的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制定过程,首先是对档案行政权力的梳理。这些权力主要来自以《档案法》为核心的档案专业法律法规、地方档案法规、部门档案规章和各级政府制定颁布的档案规范性文件。从这个角度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制定过程,自然就是一次档案专业的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事实上,宣传和普及《档案法》及其相关的档案专业法律法规,一直是档案界普法和法制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一五”普法,正值《档案法》颁布实施,国家档案局召开了全国学习、宣传、贯彻《档案法》会议,交流学习和宣传《档案法》的情况。各地纷纷将《档案法》列入普法教育的内容之一。

“二五”普法期间,《档案法》仍然是各地普法教育的主要内容。例如:“1991年4月2日,云南省委发出了批转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在这个规划中,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作为其中的一个主要内容。”[1]

“三五”普法期间,结合《档案法》修订后重新颁布实施,各地档案部门根据国家档案局的规划,制定了本地区“三五”档案法制宣传教育规划,还有将《档案法》列入本行政区域“三五”普法规划。例如,甘肃“省档案局与省委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司法厅联合发文,将《档案法》列入我省‘三五普法宣传教育的内容”。[2]

“四五”普法期间,国家档案局在《全国档案系统“四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中要求使用《档案法实施办法释解》和《档案行政执法手册》作为专业法教材。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制实践活动,全面推进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

“五五”普法期间,国家档案局在《全国档案系统“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中要求,深入学习宣传《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档案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广大档案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意识。

“六五”普法期间,国家档案局在《全国档案系统“六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中要求,学习宣传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学习宣传与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贯彻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档案普法与档案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由单一的《档案法》,向《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法》法律体系,再向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不断拓展。但《档案法》及其与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始终是档案普法及档案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

按说,经过近30年的《档案法》宣传教育,档案工作者应当对《档案法》及其相关法律体系有相当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就不久前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多数参加调查者能正确选择出全国法制宣传日。对自己基本法律知识评价较高与一般的占比相同,总比接近90%”,但“近六成受访者错将‘国际档案日当作‘《档案法》宣传日,回答正确者大约只有四成。清楚《档案法》是行政法的人数最多,但占比不到四成”。[3]

因此,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制定过程,应当与“普法”规划相结合,再进行一次档案专业的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毕竟大部分档案行政权力是由《档案法》及其与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所赋予的。

2.2 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定的过程,是一次综合性、系统性的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虽然,《档案法》及其与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赋予了档案行政权力中的绝大部分,但作为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和档案行政管理人员,同样要在宪法和行政法的框架下依法行政,受宪法和行政法以及整个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规制。从这个角度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定的过程,不仅是一次档案专业的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还是一次综合性、系统性的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而现有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中的“共性权力”就来自档案专业法律法规之外的行政法律法规的授权。

在多年的普法与档案法制宣传教育中,我们将重点放在《档案法》及其法律体系上是必要的,但从整体的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的目标来看,显然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一五”普法规划)中,就将普法基本内容规定为:我国的宪法、刑法等“十法一条例”的法律常识的学习和普及。

1991年,全国“二五”普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的学习教育。其中专业法如: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食品卫生法等,各部门、各系统要根据业务工作需要,有重点地学习同工作、生产相关的法律知识。

1996年,全国“三五”普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以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重点内容。重点了解和掌握宪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等以及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行政执法人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法律素质,秉公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001年,全国“四五”普法规划的主要内容:宣传与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与维护社会稳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社会发展迫切要求普及的各项法律法规。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努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2006年,全国“五五”普法规划的主要内容:宣传宪法,宣传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

2011年,全国“六五”普法规划的主要内容: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

由此,可以看出,全国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由具体的某一法律、某些法律,向部门法、专业法,再向法律部门、法律体系不断拓展。这一点,在全国档案系统“四五”“五五”“六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

普法及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越来越综合、越来越系统、越来越宏观。仅仅了解或熟悉一两部或者少数几部法律,只了解或熟悉与本行业、本专业、本领域相关的行业法和部门法,已经不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依法行政与法制社会建设的需要。因此,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定的过程,是一次难得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

3 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过程中开展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的思路

3.1 全员参与。在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中,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制定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只是涉及一两位档案行政管理机关领导者,或者是具体承担这项工作部门的事,与己无关。事实上,由于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涉及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实物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而涉及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具有档案行政管理权限的事业单位及其全体工作人员。而从近期的一个档案工作者“普法”及档案法制教育情况调查结果来看,虽然“无论是对基本法律知识‘几乎都不了解的人;或搞不清,或搞错《档案法》属于哪一类法的人;无论是搞不清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的人,还是记不得《档案法》宣传日日期的人;无论是表示没有接受过普法教育的人,还是‘觉得法律没用的人;都说明法制和档案法制宣传存在死角和盲区。从这些人的占比数来看,有大有小,似乎不是一个大问题。但如果将这一比例用在全国十几万档案工作者身上,其绝对值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4]

这些人一旦在具有档案行政权力的岗位上,运用档案行政权力,就可能产生错误,给档案事业造成损失。因此,在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过程中开展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让所有档案工作者都参与到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中。在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过程中“继续进行普法教育,加大普法教育的力度与持续性,直到消除法制死角与盲区,进而提高全体档案工作者的法制意识与法制能力”。[5]

3.2 系统学习。系统学习,就是在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过程中开展的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中,全面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方面的法律。

学习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包括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和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环境和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进科技进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学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包括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就业促进、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土地征收征用与补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国有企业改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抗灾救灾、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维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学习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包括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相关法律法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信访、投诉、调解等相关法律法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文艺、网络电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法律。

学习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包括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审计法和廉政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党纪条规。

系统学习有关法律是因为档案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档案行政管理也同样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法律中的有关档案方面的规定,既是档案行政权力的范围,也是档案行政权力的边界,还是档案行政管理的职责所在。同时,更是档案行政管理依法行政、合法行政、善于行政的必备法律素养。档案行政管理要真正做好依法行政,完全落实档案行政权力清单职责,按章办事,系统学习与熟知这些有关法律是必不可少的。

3.3 突出重点。面对庞大的法律体系,要求所有档案人员都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与熟知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在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过程中开展的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中,突出重点,有所侧重。重点应当是:其一,作为公民必须遵循的宪法及其相关法律;其二,作为档案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与档案工作相关的《档案法》及其相关法律;其三,作为档案行政管理人员必须遵循并执行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与依法行政相关的行政法。还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的档案工作岗位的特点,开展与之相关的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以增强普法及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

3.4 注重实效。注重实效,就是要围绕提高全体档案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档案工作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推动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工作环境形成的档案普法和档案法制宣传教育目标,坚持档案法制宣传教育与档案法治实践相结合。对于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档案法治实践来说,就是用档案普法和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引导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制定与实施,加强档案普法和档案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档与档案事业的依法治理。

参考文献:

[1]刘卫邦.云南把《档案法》纳入普法规划[J].档案工作,1991(8):28.

[2]兰台普法十三秋——甘肃省档案法制工作综述之一[J].档案,2000(4):34~35.

上一篇:学生评语选80条下一篇:招教面试答辩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