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社会公德

2024-07-16

如何提高社会公德(精选8篇)

篇1:如何提高社会公德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2007年学生道德教育资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据此,现就加强我州社会公德建设问题建议如下: 第一,辩证看待我州社会公德的现状,增强社会公德建设的责任感。所谓社会公德,是指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象征,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素质的主要指标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州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为:一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二是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三是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四是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五是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六是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这些,已成为我州社会公德建设的主流。如果对此缺乏基本估价,我们就会对社会公德建设失去信心。但是,社会公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二是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三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四是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五是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六是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存在。如果看不到这些问题,我们将对社会公德建设丧失警惕。因此,我们要增强社会公德建设的责任感。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是提高公民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我州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要充分认识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公民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决,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第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让公民掌握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建设的方针原则。从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来看,自己认为应主要把握以下“三性”特征:一是最一般性特征。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最低层次和最起码的要求,因而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行为准则。马克思曾经把社会公德称做“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正因为如此,社会公德准则

往往十分具体明确,便于理解、掌握和实行;二是普遍约束性特征。由于社会公德是调整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关系的行为准则,因而对全体社会成员都起着指导和约束的作用。在同一公共场所任何人都必须遵守该场所的道德准则要求,不允许有任何特殊公民,只有这样,社会公共生活才能正常进行;三是相对稳定性特征。社会公德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积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的道德,社会公德具有更为稳定的特征。从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来看,自己认为应包括以下“三人”关系的调整准则: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准则。如,爱众亲仁,助人为乐,举止文明,讲究礼仪等;二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准则。如,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遵守法纪规章等;三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调整准则。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珍稀动植物,实现可持续发展等。联系我州的实际,概括起来讲,就是要按照中发[2001]15号文件所提出的20个字的内容的要求去掌握,即要大力提倡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从社会公德建设的方针原则来讲,自己认为应具体坚持以下“六相”方针原则:一是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二是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三是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四

是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五是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一致;六是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结合。要使社会公德的上述基本特征、主要内容与社会公德建设的方针原则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必须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因为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的课堂,离开社会教育必将使社会公德建设失去广泛的基础与坚实的依托。第三,坚持开展社会公德实践活动,使广大公民的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社会公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式下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来讲,结合我州实际,自己认为应贵在坚持开展以下四项活动:一是坚持开展公益活动。如社会各界组织的“扶贫帮困”、“扶残助残”、“希望工程”和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均应明确具体标准,力求取得实效;二是坚持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要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公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共同进步;三是坚持开展各种重要节日与纪念日活动。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使人们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道德水平;四是坚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要适应改革开放、加入WTO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开展各种形式的重礼节与讲礼貌活动,尽快告别不文明言行,不断提高我州公德水平。第四,发挥领导干部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表率作用,营造有利于社会公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和提供法律支持与政策保障。一是领导干部在社会公德建设中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二是积极营造有利于社会公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体育活动,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渗透力和影响力。从我州来讲,思想文化阵地,精神文明产品,都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帮助人们抵制假恶丑,净化人们心灵,优化人文环境;三是努力为社会公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社会公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靠教育启迪,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保障。我认为,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建立监督机制,增强监督实效,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奉献与索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我县社会公德建设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篇2:如何提高社会公德

----于洋

按照讷河市委的有关要求,我街道社区认真开展了“三比一评”活动,现阶段主要开展“比德行”活动,就当前的活动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当前我们要认真“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现就具体问题讨论一下社么是道德?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具体地说,就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有时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境界。它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和虚伪等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和传统而发生作用。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维持社会生活而产生的,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道德以其非强制手段的方式,与社会、政治、法律和纪律等强制手段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是劳动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和要求,它继承了劳动人民的优良道德传统,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形成人类历史上最高水平的道德。其基本特征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所要反对的,是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地批判封建道德的残余,清除资产阶级道德的影响。发扬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和公民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它是相对于个人私德而言,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所谓私德,一般指个人私生活中的行为及个人的品德表现、生活习惯和作风等。而社会公德指的是个人的行为同集体、阶级、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涉及到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等,需要用公共生活准则去调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公德的基本内容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 其中,“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是对每个社会成员在与人交往时的要求,“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是与物打交道时的要求,“遵纪守法”是综合性要求。社会公德的这五个方面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而言的,是总的要求,是一般性、广泛性要求,包含着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它的产生,是在长期的人类公共生活实践中,被人们公认的,并且通过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甚至法律保证而形成的。我国宪法规定,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义务,也就是说,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维护和修养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公德产生重大影响。在社区我们大力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其中,“爱岗敬业”是对每个在岗者自身的要求,“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是对在岗者上岗的要求,“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最终的和总的要求。“当前要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坚决杜绝在为居民办事时勒卡要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形 成,需要经过人生长期的修养和锻炼,而职业生活占据大多数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可以说,职业生活的实践是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每个人来说,一生中能否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贡献,能否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和情操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在职业生活中学习、锻炼和勤奋工作的程度,取决于科学文化、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程度。职业道德结合职业活动,把人们的道德行为的锻炼具体化,并经过长期反复的熏陶和修养,使人们把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变成内心信念,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许多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风尚,主要是在各种职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无论哪个行业对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五点要求是相同的,是条条块块、方方面面都要共同遵守的。在我们的社会里,不论何种岗位,不论能力大小,不论职位高低,都能够而且应当实践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既高尚又普遍,并非高不可攀。它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同志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也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助残扶残,更是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开展竞 争,又不能投机钻营;既要敢于言行,又不能唯利是图;既要提倡无私奉献,又不能忽视个性价值;既要理想完美,又不能脱离现实。同时,要把广泛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党员干部要树立先进性思想道德。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我们社会对人的关心,社会的安宁和人们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同各个岗位上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密切相关的。”

家庭美德就是家庭每个成员都应遵守的美好的品质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邻里是社会基层的一种自然组织形式。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勤俭持家”是代代相传的传家宝,是兴家创业前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就能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就能为社会稳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以上五种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有了高尚的家庭美德,就为他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打下了基础。

倡导和培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主要从自身做起。家长要根据孩子不同时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让他成为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是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重要一环,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其中,“勤奋好学”既是智育要求,也是德育要求;“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和“团结互助、遵纪守法”是德育要求。要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家庭不仅是一个社会单位,而且也是一个教育单位。家庭教育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在家庭里,父母既是家长,也是老师,要做表率,言传身教。家长对子女既要亲情和爱抚,又要进行科学而严格的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能替代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对孩子思想道德影响特别大。社会教育是孩子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全社会都要关心孩子思想道德教育,自觉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礼貌行为去影响孩子,真正使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

思想道德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它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我们每一个人,不仅要培养社会公德,而且要培养职业道德,还要注意培养家庭美德,从而形成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的时代风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有理想,首先是有共同理想。有共同理想,才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才有共同理想的基础。

篇3:如何提高社会公德

关键词:社会公德,公德意识,公德行为

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缺失是目前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 这种社会公德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的脱节, 即高校大学生普遍都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道德认知水平较高, 但社会公德行为欠缺, 与社会公德意识发展不一致。

一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具体行为表现

语言低俗, 与教师相处缺少基本的礼貌、课堂上手机乱响、在自习室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吃过的食物残渣和包装袋胡乱丢弃、食堂打饭不排队、考试作弊等。

当代大学生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 奉行“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把个人利益置于一切利益之上, 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 凡事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1. 家庭教育的欠缺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社会公德素养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认为父母文化程度越高, 子女道德水平越高, 虽然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家庭社会公德教育并无必然联系, 但普遍认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 对子女社会公德的教育也越看重, 然而, 从整体上来看, 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忽视了社会公德的教育, 这其中就不得不说到目前的应试教育对家长观念产生的影响, 国家每年都提倡素质教育, 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于庞大, 导致竞争压力日益加剧, 落实到学校这一层面就变成了应试教育, 为了能够比其他人有竞争优势, 只有不断地强调分数的重要性, 强调各种特长的重要性。

2. 社会风气的影响

我国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 各种新的观念层出不穷, 对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的青少年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和影响。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贪污腐败、权力滥用、金钱至上、道德无用等不良现象和观念充斥着家庭和校园, 对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带来巨大的阻力和障碍。

3. 传统社会公德教育的弊端

传统的社会公德教育着重于意识的学习和领会, 然而在行为上的引领和公德意识的实践方面做得并不到位, 有研究表明, 无论在不同学历层次之间、不同学校类型之间, 还是不同性别之间的数据都显示出公德意识与公德行为存在普遍的差距, 也即虽然大学生对于公德意识有了很高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还不能把意识与现实的行为完全统一起来。

三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建议

作为高等院校来说, 是社会公德教育的主体, 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除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各类社会公德讲座进行宣传教育外, 还应积极地举办各种活动来引领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 缩小公德意识与公德行为之间的差距。同样还要积极的采用各种流行通讯软件进行宣传教育, 如QQ、微信、微博,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下面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建议:

1. 爱心慈善义卖

保山学院教育学院自行设计和组织了爱心慈善义卖活动, 号召每一位同学捐出自己不需要的一件物品, 然后公开进行义卖, 最后募集的钱用来为农村贫困小学的学生购买学习用品, 活动本身包含了很多趣味性的元素, 如活动现场有拍卖会, 每位教师提供一件比较有价值的物品进行现场拍卖;让有艺术特长的同学利用其特长进行募捐等, 考虑到可能有些同学想要参与但义卖的物品中没有他们需要的, 所以我们也邀请了社会上一些企业来进行参与, 如一些饮料、特色食品等企业, 同学们每购买一份这些企业的产品, 就可以同时为活动捐赠若干额度的金钱。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我们在一天之内募集到了超过六千元的善款, 随后公开透明地将所有善款都以物资的形式捐赠给了农村贫困小学。

2. 光盘行动

光盘行动由一群热心公益的人发起, 2013年1月16日于北京正式启动。光盘行动的宗旨:餐厅不多打、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养成生活中珍惜粮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习惯。我校在开展这一行动时, 积极地利用了QQ、微博、微信这些大学生最常用的社交软件, 由教师示范, 每天在食堂都将吃干净的碗盘进行拍照并上传, 同时号召广大学生进行参与, 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了全校师生的热情参与, 食堂剩饭剩菜的情况大为好转, 即便是活动停止后, 这一好习惯也并没有消失, 而是持续的进行了下去。

3. 随手转发, 传递“正能量”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因此, 学校积极地利用了正能量这一热点词汇, 开展了随手转发, 传递“正能量”的活动。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求助信息、校园中看到的一些寻物启事进行网络转发, 号召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 关爱他人, 创建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

总之, 高校作为社会公德教育的主体, 必须要把社会公德教育放到头等重要的地位, 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 并且要通过具体活动引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 努力缩小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之间的差距, 为构建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 培养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未来社会人而进行努力。

参考文献

[1]潘烈、周燕.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与行为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 2010 (5)

[2]王伟林.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及教育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0)

[3]周碧蓉.论新一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素养的培育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

篇4:如何提高社会公德

丁咛说现在社会上美好温馨的事情很多,但是不文明的现象也不少,像随地吐痰和电梯间里抽烟让她最不能接受,造成的影响特别不好。“随地吐痰是非常不卫生的,而电梯里吸烟因为是在密闭的环境中,烟很久都散不去,对其他人的身体健康容易造成影响,尤其是老人、小孩、孕妇,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有基本的社会公德。”

“记得有一次我在回家的路上,前面有一辆车,突然一只小手从车窗里伸出来,扔出几片果皮,这个景象让我一路都忘不掉。这是孩子天性的随意行为,还是被社会的不良现象所感染?不论何因,绝不能让不良行为影响了孩子的意识。”丁咛有些无奈的说道。

其实在应对社会上种种不文明行为时各地都推出了比较严厉的处罚办法,比如说“随地吐痰,罚款五元”城管人员把罚款单给随地吐痰者,吐痰者交给城管人员十元钱,城管人员刚要找钱,那人却说:“别找了,我再吐一口”。可以看出很多人根本对罚款不当一回事,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城市的这些不文明行为,当务之急还是要下大力气提高市民素质。丁咛说的确是这样,“我觉得人们身上这些不良的习惯是和家庭,周围的坏境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孩子的成长肯定和家庭、社会环境有关,所以作为父母长辈必须要做好榜样。相对的,我们也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家人、身边的朋友如果有不文明的行为,我们也一定要去提醒他们。”

《时尚北京》:你身边的人会有哪些不雅的小习惯吗?你会提醒他们吗,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提醒他们呢?

丁咛:不雅的小习惯,多多少少每个人都有吧。要是很熟的朋友我会直接说,如果不熟的朋友也不好直接明着说。还是看当时的情况吧,我会暗示他们,因为如果不熟的朋友我直接说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尴尬。

《时尚北京》:哪些文明现象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值得发扬的?

丁咛:很多吧,首先是不随地扔垃圾,大城市人口特别多,如果每个人都能有序的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这样环保工人就不会太辛苦;其次我觉得是照顾身边的弱小,不管是不是认识的,都应该提供自己的帮助,要主动。

《时尚北京》:在你身边,有让你觉得最美的或者最感动的事情吗?

丁咛:提到最感动的事情,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孝顺,每个人都有父母,孝顺是最美好和让人感动的。

《时尚北京》:你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如何呢?

丁咛: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其实还可以更好,还需要加油为大家做好榜样。

丁咛说生活中的自己其实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喜欢简单的生活,喜欢放空自己,不会想太多不切实际的事情。不拍戏的时候,她会偶尔发发呆,或者去健身房锻炼一下身体,亦或是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喝喝咖啡、聊聊最近各自发生的事情。偶尔有更充裕的时间她也会带着家人去旅行。

作为“80后”的新生代女演员丁咛在生活中是非常时尚靓丽,大大的眼睛,身材高挑,拥有姣好的面容,出门和参加活动都会打扮的美美的,是公认的大眼美女。但是在《平凡的世界》中,丁咛整部戏中确只有两套戏服,分别是夏天和冬天各一套,而因为穿的时间太久颜色也都已经洗的发白了,肘部、膝盖等地方也都打满了补丁。因为故事发生在黄土高原,环境因素也让丁咛一直灰头土脸。在拍摄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她的脸被太阳晒出了雀斑,肤色也较之前黑了不少,但对丁咛来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好作品难得,我珍惜这次机会,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时尚北京》:有压力的时候,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减压呢?

丁咛:我的减压方式会比较特殊,喜欢一个人走路,一个人看一场电影。可能和其他的女生不一样,她们可能会喜欢逛街唱歌来减压。

《时尚北京》:你是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吗?

丁咛:我是一个特别不善于去表达自己的人,这可能和性格有关吧。

《时尚北京》: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

丁咛:开心过好每一天。

《时尚北京》:你的假期是如何支配的?

丁咛:我的假期大部分是陪伴父母。

《时尚北京》:你平时会选择什么方式来给自己充电?

丁咛:我觉得充电的话是结合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比如你接触一个正能量的人,他就会给你力量,这也是你在充电,所以美好的,有正能量的事情都会给你力量。

《时尚北京》:对时尚怎么理解?

丁咛:我个人觉得时尚很简单,舒服,适合自己的就是时尚。当然,每个人的理解肯定不一样。

《时尚北京》:你觉得做艺人之后对时尚感觉有更大的帮助么?

丁咛:有一定的帮助,我生活都是素颜示人,不喜欢化妆;然后我衣柜中的衣服色调以黑白灰为主,可能是肤色的关系,我驾驭不了鲜艳颜色的衣服。但是,毕竟作为一名演员,简单的搭配还是会学习的。

篇5:如何培养小学生社会公德意识

席 丽 娟

9月28日,我带领部分学生到航天广场参加金塔县第二届胡杨节开幕仪式,中间的一段小插曲我记忆犹新。当活动开始后,负责协调组织的人员发现学生们口干舌燥,便拿来了两箱矿泉水。水刚放下,学生们知道是给自己喝的,竟蜂拥而上,哄抢起来,抢到的,洋洋得意,空手而归的,满脸沮丧。看到这不和谐的一幕,我作为老师很是羞愧,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虽然只是一件小事,虽然只要要求一下就可以,但是,事后我反思再三,认识到学生的社会意识,应该建立在班级意识的基础上,它是建立社会公德意识的基础。回校后我利用给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对他们的行为心理进行调整。使他们明白现在虽然处于和平年代,处在一个吃得饱、穿的暖的时期,不需要为了让别人而损失自己,但是应该具备这样的品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才能表现出自己良好的品质,让社会认可自己。

篇6:如何提高社会公德

——论大学生应如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摘要】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大学生素质修养提升的立足点。现如今,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步入大学的殿堂。由于高中教育普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不是很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在社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受人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出发,结合现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及教育环境,浅析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公德 素质修养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当今社会的大学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除了要求大学生要有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还在社会公德方面体现出较高的素质。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督促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在高校范围内逐渐重视起来。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各学校党委、团委积极宣传,教育我们当代大学生从自身贯彻落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精炼地指导我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这样的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

针对当今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南京大学马克思教育学院曾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 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 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在进步。他们社会公德意识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上仍然存在对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声讨。确实,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中,一些不良的社会公德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开来,形成一股暗流腐蚀着意志脆弱的大学生的心灵。从社会公德内容的五个方面来看,主要有这些问题:

一、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然而许多大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比如路上遇到老师长辈不主动问好就低头走过,文明用语在大学生中没有广泛运用开来等等;

二、助人为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公交车让座方面,许多大学生对助人为乐这一点都视而不见;

三、爱护公物,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但是,我们时常可以看见教室、图书馆的桌面或者地上存在垃圾,教室墙面、桌面上也留下许多刻刻画画;

四、保护环境,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说,它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连爱护草坪、不从草地中穿过都做不到;

五、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往大了说,大学生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规章制度,从我们的身边说,最基本的就是不能考试作弊,甚至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成果。因触犯这些底线而受到处罚的大学生案例已经屡见不鲜了。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公德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当前,从大学生个人层面来看,社会公德缺失的主要原因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部分大学生对于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较薄弱。中国教育普遍对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长期性的计划,加上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的环境往往一帆风顺,被呵护成“温室里花朵”的他们,很容易就养成自私、冷漠、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缺乏公德意识的坏习惯。其次,大学生对自己的约束能力不够。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对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表现出憎恶、忧虑的情感倾向,能够做到善恶分明。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却往往降低对自身的要求标准,忽视自己违背社会公德的言行,出现了“知行相悖”的现象。这说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明显低于其道德认知水平。尽管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却往往缺乏一种内在的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力量,为人处世常常仅考虑自己的得失,从而造成将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完全割裂开来的现象。

三、大学生该如何遵守社会公德

基于以上的分析讨论,可以从以下两点敦促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一)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

认真学习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前提和基础。学习的方式有很多。随着高校对素质教育的逐步重视,社会公德也逐渐进入课堂,四门主要的思想政治课程科目中都渗透有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教育,每个学期在团委老师指导下展开的形势与政策课也在社会公德方面普及开来。大学生通过思想正确的书籍、网络也可以学习到社会公德规范的基本内涵,在公共生活中自觉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良好的风范和人格影响他人。一个具有社会公德的人,不仅要熟知社会公德规范,更要有自觉遵守、维护社会公德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要在形成正确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养成履行社会公德行为习惯的同时,也督促身边的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二)参加社会公德实践 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比如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修养,做到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此外,践行社会公德规范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造成我们大学生对自我要求的降低。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乘客让座;在银行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在食堂打饭不插队;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等等。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修养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就自然不用担心社会公德的遵守问题了。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很多问题不能推卸给别人、推卸到社会,自身的社会公德问题尤其是这样。我们应该时刻谨记肩上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责任,时刻以社会公德典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更好地做一名社会公德形象大使。让我们当代大学生给社会做一个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榜样,在全社会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篇7:如何提高社会公德

——对大学生社会公德一点思考

【摘要】社会公德是在公共领域,反映和调整以“陌生人”为主的社会利益关系,体现公共生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公德认识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篇论文旨在了解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的特点,并提出相关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公德认识 特点 教育对策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它规范和调节公共场所人们的相互关系,反映人们公共生活的共同需求。

一、社会公德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社会公德,就其本意而言,有别于私人道德,而是社会的公共道德。公共性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特征。社会公德的公共性则又可从四个方面去理解①:道德发生场所的公共性、道德对象的公共性、道德要求公共性和道德评价的公共性。由此看来,社会公德是公共生活领域里的社会道德。

关于社会公德的价值涵义,学术界长期存在着多种界定。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公德,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是在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拓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且社会公德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新的公德的要求不断补充进来。比如,重视环保、保护野生动植物、节约资源、网络公德等等就是过去的社会生活中所没有的。

二、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其建设意义

从社会公德普遍性特征及其多方面的功能来看,每个社会公民,包括在校的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都应自觉遵行社会公德。新时期的大学生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使其遵行社会公德的主体条件日益成熟。大学生遵行社会公德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上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而实现其全面和自由发展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社会公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大学生是社会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从其身心发展和承担的社会责任看,社会公德水平应该比同龄人更高。但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完全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社会期望相背离。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 18-25 岁之间,这一时期人的生理特点是,骨化逐渐完成,身体形态日趋定型,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日益完善,正是人体机能十分旺盛,生机蓬勃地进入成人阶段的前夜。他们精力充沛,在各种活动中独立自主能力增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频率不断提高。大学校园处处可见他们活跃的身影,在公共活动场所也不乏他们忙碌的步伐。活跃在各种公共场所的大学生,不得不随时扮演着社会公德行为主体的角色。总之,生理的发展使大学生具备了充足的生理活动功能。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形成是以其生理成熟为前提的。生理的发展先于心理的发展,并创造了心理发展的条件。而心理的发展又先于道德发展,也创造了道德发展的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水平的高低,主要反映在社会公德认识的各个维度上,即社会公德表象,社会公德概念,社会

公德判断及它们的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们虽然能意识到这些精神的存在及指导作用,但并未将这些现代的观念用作社会公德判断的依据,他们习惯于利用传统道德标准分析社会公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日趋成熟,使大学生具备了社会公德行为主体所具有的自然生理活动能力,意识活动功能和社会活动能力。也就具有了道德行为主体特有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见,大学生已具备了优于其他社会群体的遵行社会公德的主体条件,这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遵行社会公德是大学生社会化得以完成的首要条件。首先,只有遵行社会公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观念和社会规范。无论在一个班级里,还是在校园生活中,自觉遵行社会公德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认可水平和程度;在实践中自觉养成遵守社会法则和规范的习惯,提升道德境界,达到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交往沟通能力、专业学习和专业创新能力,在选择和培养独立人格上,达到社会发展对优秀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其次,遵行社会公德也是上述社会化过程的第二方面内容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要求。因为遵行社会公德就是要求人们自觉遵守和践行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共生活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只有遵行社会公德,才能使大学生懂得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个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使每个人智力、品德、情感、体格各部分达到和谐状态,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最终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遵行社会公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三、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启示

社会公德本身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它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现代社会的大背景,它的建设也受现代社会物质、文化、制度体制的约束。同时,公民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受到“情境定义”和“社会场”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与社会公德的要求不尽一致。社会公德的这些特性,使得我们在大学生包括全体青少年的公德教育上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厘清。

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障体系。它是“校园文化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所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它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管理、生产和生活方式,群体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时尚习俗、交际交往方式等方面。”制度文化以强制和非强制性的影响力,规范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行为,使其处于一种认同形式下的他律状态。为了强化制度文化的约束作用,学校应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将一些基本道德要求的具体表现通过制度具体化、明确化、系统化,将“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使大学生“有章可依”,“有矩可循”。例如,对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行为,可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认真监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记录在案,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敦促其改正。并在每学期的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活动中把学生的社会公德表现作为一个基本指标,以确保评比质量,树好典型,也为老师写综合评语提供现实依据。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鲜明的导向性、内在的凝聚性、广泛的参与性等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活动,以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如学术讲座、文化沙龙、有关社会公德的专题辩论会、演讲比赛、公益广告设计(征文)、音乐美术鉴赏、礼仪大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不仅使其主体意识得到了增强,而且促进了其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主体目标的实现。同时寓教于乐的健康、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以削弱各种负面因素的消极影响,有利于实现道德教育“不教而教”的理想目标。

创办网上道德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理论灌输,就是利用网络优势的一大体现。网上道德学校是传统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网校应与“两课”教学相结合,形成互补,在教育内容上,应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对新生应重点进行基本社会公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教育,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对毕业生则应侧重于与就业相关的公关礼仪常识教育、诚信教育及文明离校教育等。另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法律、审美等有利于增强社会公德行为的内容也应成为网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荣”指荣誉或光荣,是人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所作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感受。客观评价指社会或集体对这种行为的肯定、赞扬和褒奖。主观感受指个人或集体对这种客观评价产生尊严感和自豪感。“辱”指耻辱,是社会、集体或他人对违背公共利益的不道德行为的否定和贬斥,以及个人因自己行为过失而形成的羞愧体验。加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对高尚的社会公德行为产生正确的客观评价,以形成正确的舆论监督,而且还能从主观上督促自己遵行社会公德。

【参考文献】

1.卢玉春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2.杨薇 《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的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3.王伟 《大学生社会公德有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篇8:如何提高社会公德

一、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传统美德,并世代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希望工程”、“送温暖”、“扶残助残”等许多活动;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做了明确规范。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干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举国上下各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幼,捐款捐物、献血、义演。国人用自己的行动上演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爱之歌,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最大成就。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近年来,“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小悦悦事件”“毒胶囊”、“甲醛白菜”等现象频频出现, 不断触动着国人的神经,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 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影响了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乃至直接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公德领域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正义感的缺失

中华民族历来推崇“救死扶伤”、“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精神,体现着人们崇尚正义的美好愿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我国广泛开展的“学雷锋”等英雄人物活动,影响、教育了我国几代人。但是,在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也许是“英雄流血又流泪”、爱心反遭咬一口等太多血的教训,让人们有了警惕之心,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危难之事,人们更多是选择明哲保身,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渐渐地人们习惯了冷漠、习惯了麻木、习惯了对生活中的非正义事的冷眼旁观。

(二)社会信用的缺失

中华民族自古视信用为修身治国之根本,有“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之说。当今社会,信用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并成为司法领域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社会个人失信、企业失信、政府失信、司法失信的问题仍然屡见不鲜。这些社会信用缺失的严峻问题已经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规则意识的缺失

中国很早就有规则意识,最著名的便是“无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但是,目前我国社会发生的失德问题多数却是因为行为人规则意识缺失,不能自律造成的。对于规则,大多数人是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的,讲规则对我有利便去遵守它,反之,就不遵守它。如整洁的公共场所,有些人偏要随地乱扔烟头、纸屑、瓜子皮;人们在排队等候,有些人偏要插队;夜深人静人们在休息,有些人偏要大声播放音响。这些行为看似都是一般小事,但却影响了社会环境与和谐。

(四)法律意识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法律体系更加完备,许多法律对社会公德方面进行了规范,如《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对规范我国公民社会活动行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在法律的宣传、教育、特别是执行上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一些人不知法或存在侥幸心理而不守法。如有的人驾车通过斑马线不礼让行人;有的企业或个人随意排放污水;有的人在网上散布谣言或公布他人隐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二、造成我国社会公德缺失现状的原因

我国社会公德存在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造成这些缺失的原因是多种的,主要有:

(一)社会转型期的冲击

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多重转型叠加期,经济体制在转变,政治体制在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在转变,这些转变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一方面,社会的转变使人们对一些原有的道德理念失去了认同感,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受到的教育是个人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讲奉献是那个时代的所提倡的道德行为准则。但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鼓励人们个性化发展,人们追求的是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导致新的制度与道德规范还没有及时形成、完善和刚性化,还没有植根于人们的内心,只是游走于社会的表层。

(二)政府及政府公务员行为失范

政府和政府官员是社会的管理者,理应依法行政、恪尽职守,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方面为人表率。但遗憾的是,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的一些行政决策主观臆断,失误频频,却又文过饰非;政策多变,朝令夕改,令人无所适从;轻诺寡信,不负责任,甚至为了所谓发展地方经济,包庇制假贩假,对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不作为;另一方面政府官员超标准超编制配车、公车私用、公款大吃大喝、吃拿卡要、贪污、索贿受贿等时常见诸报端、网络。整体来看,这些问题是局部的、个别的,但影响极其恶劣,极具破坏作用,既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践踏了社会公德。

(三)宣传教育的缺失

由于在我们社会的发展中,经济增长长期被置于核心地位,导致新闻舆论宣传也将发展经济放在压倒一切的突出位置,似乎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都是合乎道德的和崇高的。相比之下,有关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方面的宣传明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学校教育中,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倾向,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这种宣传教育缺失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公众社会公德素质的缺失。

(四)缺乏监督与惩处

多年来,虽然我们制订了大量的法律与制度,对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与保证作用,但是,对一般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仍然缺乏监督与惩处,处于一种放任的态度。如行人闯红灯、翻隔离护栏、随地吐痰、乱张贴小广告等都是禁而不止,很少有人因此而受到处罚。同时,由于法律与制度还不够完备、详尽、具体,对于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的问题由谁来处理、如何处罚缺乏具体的规定,有的还没有规定,因此也造成无人负责的窘况,使之无法及时得到处罚,客观上放纵了这些问题的发生。

三、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途径

由于我国社会公德缺失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社会转型的冲击,造成了人们思想认识的错位,同时与新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道德理念、制度、法律以及监督处罚机制尚未完善,因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不是针对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治理,而是整个社会公德体系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一)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应像宣传发展经济那样宣传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关怀与维护公共安全、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资源与财物,在公共生活中包容、尊重、帮助他人并与他人平等相处、同舟共济;教育人们遵纪守法,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重视和改革学校教育,做到德育智育并举,从小培养公民的社会公德素养,使学校成为社会公德教育的主阵地;党、工会、共青团、妇女、少先队组织要根据自身组织的特点长期坚持开展活动,使全体公民践行社会公德成为自觉行动。

(二)规范政府和政府公务员的行为

要通过立法的形式进一步规范政府的施政行为,尽快制定行政程序法,使政府依法管理和决策。同时要进一步拓展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政务的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要严格控制政府的“三公消费”,尽快立法,做到依法拨款,依法公开使用情况,对超标准、超额度使用的依法惩处;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公务员管理的立法,细化公务员的行为准则与处罚标准,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杜绝或减少公务员以权、以职谋私,为社会公德建设做表率。

(三)加快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

要尽快建立社会信用信息的征集与使用制度,明确规定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必须开放的数据以及不提供或提供不真实数据的惩罚;规范信息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政府的有关部门如工商、税务、海关、公安、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以及检察院、法院所掌握的公众信息,要依法向社会开放,让公众平等的取得和使用。任何人违反社会公德乃至违法的行为一旦被记录在案,就会因其失德的程度而对其日后的工作及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会随时检查自己的公德行为,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而不再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社会公德。

(四)完善和规范监督惩处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德方面的立法,制定完备、详尽、具体的法律、法规,规定哪个方面的失德问题由哪个部门来处理,解决管理上存在的空白;明确是与非、罪与非罪、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法律界限是什么,失德到什么程度要给予什么程度的制裁,加大对失德行为的惩处力度,使失德者下次不敢失德。执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客观公正、人人平等,使人民能尊重法律、遵守法律,达到以法促德的目的。

目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公德建设,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我们相信,通过全党、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社会公德建设一定会不断取得新成就,一定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杨树青, 任府.新加坡社会公德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河北政工网, 2007-01-23.

[2]辛向阳.当今社会公德缺失的成因与对策.中青在线, 2005-12-13.

[3]韦必泉.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携手工作坊.

上一篇:设备运行控制程序(电力公司)下一篇:困难教师申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