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计算机课件教学设计

2024-09-07

认识计算机课件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篇1:认识计算机课件教学设计

“认识计算机课件”教学设计

本课件让我们学习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进一步理解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掌握计算机常用设备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1.认识计算机硬件

1.1学习准备

1.2任务实施

1.3 讨论与练习

1.4 探究与合作

1.5 小结与测试

1.6 自我评价

2.学习连接常用外部设备

2.1学习准备

2.2任务实施

2.3 讨论与练习

2.4 探究与合作

2.5 小结与测试

2.6 自我评价

篇2:认识计算机课件教学设计

认识计算机网络课件模板

教材分析:

本节分别从计算机网络功能的角度、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和类型的角度看待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与通信网络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为本章的开首节,为了将来的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对网络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网络里的内容。学生尤其对网络的拓扑结构,掌握起来会困难一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了解局域网中常见的拓扑结构,能分辨不同的类型。

过程与方法:

(1)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计算机网络,更好地领会网络基础知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其分类。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功能及其组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进程(不够可附页) 设计意图、偶发事件及处理、思考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了计算机网络?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引入本节课题,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计算机网络功能

1、问题:咱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计算机网络,那么它有什么的功能?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结:计算机网络功能:

①信息交换(数据通信)。如: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

②资源共享。如:网上浏览新闻、网上查找学习资料等。

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炼知识的能力,总结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三、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问题:计算机网络有哪些部分组成?

2、实践:组织学生查看计算机教室的网络结构。

3、探究:

(1)单独一台计算机能不能称为网络?(多台)

(2)有了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要成为网络,还需要什么呢?(网线)

(3)大家玩游戏时,怎么判定输与赢呢?还得要有什么呢?(游戏规则--网络协议)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加深认识。

4、小结计算机网络组成、定义。

(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①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的计算机系统;

②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

③通信协议。

(2)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指把地理上分散的独立的计算机通过软、硬件设备互连,在相应的网络协议支持下,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炼知识的能力。

四、认识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设问:大家平时听说过的网络类型有哪些?

2、讲解:计算机网络分类方式有多钟,一般的分类方式是按网络覆盖范围来分,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对于各种网络的覆盖范围及适用场合大家自己总结。

网络分类 缩写 分布距离 计算机分布范围 具体例子

局域网 LAN 10m左右 房间 计算机课室

100m左右 楼宇 校园办公网

1000m左右 校园 校园网

城域网 MAN 10km 几个街区甚至整个城市 黄埔区教育网

广域网 WAN 100km以上 几个城市、国家或大洲 Internet

3、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4、局域网中的常见拓扑结构:

拓扑结构:指网络中各结点计算机和其他设备的地理分布和互连关系的几何构形。

板书设计:

计算机网络功能:

①信息交换(数据通信)。如: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

②资源共享。如:网上浏览新闻、网上查找学习资料等。

小结计算机网络组成、定义。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①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的计算机系统;

②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

③通信协议。

计算机网络:指把地理上分散的独立的计算机通过软、硬件设备互连,在相应的网络协议支持下,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分类方式有多钟,一般的分类方式是按网络覆盖范围来分,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教学反思:

一、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或许会造成教材具有相对的滞后性。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如果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不仅会招来学生们的不满,也会让自己的课堂缺乏生命力。每一个教学单元要“小而精”、“要深入和升华”,要进一步加工信息技术教材。的确,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年轻和稚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也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同时,它也是一门快速成长的学科,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过程,用矛盾发展的观点来审视信息技术教育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就会发现它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二、万事有其法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学生动手操作量大,老师对学生的个别性辅导量也大,常常需要老师马不停蹄地在机房转上大半节课,以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改进方法,加快进步。如果老师放任学生自己练习而疏于辅导,有不少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及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会越学越无兴趣,越练越觉得“没意思”,最后变得疲塌厌学。因此,教师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一定要注意并且要坚持个别辅导,而对于一般的学生则可大力提倡小组团结合作或协作,效果同样不错甚至更好。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篇3:认识计算机课件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素材有机的结合, 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现所要表达的内容, 并以其生动直观、传达信息量大等优势已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课件从最初走进课堂到现在的广泛普及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现在大多数学校优质课程的评审标准中都把多媒体课件作为必需的要素, 在评比表中对这一“技术分量”给分很高。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教员并不都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专业人士, 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精力上都很难达到评审表中的要求。因此, 一些不正确的导向致使多媒体课件在制作和使用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技术、重形式, 而对课程内容缺乏足够的设计

一些教员片面认为,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工具越复杂,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也就越好。笔者在参加多媒体课件评比的过程中发现, 很多教员使用A u t h o r w a r e、Director制作多媒体课件, 而制作出来的课件只是使用了这些软件最基本的功能, 而且这些软件制作出来的课件还存在着跳转、返回等方面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就其内容的设计和功能的实现而言, 使用Power Point完全可以实现。其实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在制作工具的选择上应该以能实现教学需求为目的, 而不能盲目地认为制作工具越复杂, 制作的课件就越好。因为教员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教员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而对于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的学习上没有必要舍易求难浪费过多精力。

在多媒体课件的评审过程中, 笔者还发现一些教员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把大量精力放在美工设计上, 而对于内容则是缺乏设计, 没有主次之分。事实上多媒体课件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把抽象问题形象化, 生动直观, 增大教学信息量, 为攻破难点重点, 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在课件的引导下让学生看到书本上看不到的东西,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使学生的记忆更深刻、持久。

在教学活动中, 多媒体课件担当的是补课堂之短, 攻破难关的辅助角色, 因此应该把课件内容的设计放在首位, 要做到主次分明, 该下工夫的地方才下工夫, 而不应该本末倒置, 重形式而轻内容。

二、课件内容与教学内容需求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有些教员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过于重视课件的技术含量, 而学习多媒体工具软件, 不仅力不从心, 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所以很多教员就拿出自己的教学方案, 请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专业人士帮忙制作。但是, 让别人代劳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使用过程中,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件的内容与教学需求的脱节。因为一个学科之外的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无论制作的多精美, 都不可能完全把握该学科的精髓, 更谈不上内容的设计了;另一方面, 即使是同一学科之内的人帮你制作多媒体课件, 由于两个人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不可能完全一致, 所以制作的课件使用起来也不会得心应手。

作为现代教育中的教师, 主动学习教育技术, 利用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这本身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所以首先应该端正认识, 没有必要追求制作工具的复杂化, 只要亲历亲为把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表达出来, 使用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同样的可以实现教学目的。

三、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在提高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

笔者在观摩一些教学授课时发现有些教员使用一些不相关的素材来企求达到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在新的课程导入过程中, 教员为让自己的开场更吸引人, 在课件中大量的使用与该课程相关性不强、甚至没有什么相关性的多媒体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这种不顾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纯粹的来提高学生兴趣的做法是一种明显的本末倒置, 不仅违背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初衷, 还让多媒体课件变成了课堂教学的负担。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 一些教员想通过花哨的动作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在多媒体课件元素的初乳中动作, 并以动作幅度大, 新颖为目标, 还有的在每个动作发生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课后让学生评价这堂课时, 他们说:“只记得新颖夸张的动作和刺耳的声音, 对于内容则没有多少印象”。可见这堂课是失败的, 因为他用喧宾夺主的方法, 干扰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在教学中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大家对多媒体课件功能的一个共识。但对于多媒体课件趣味性的认识, 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要让趣味性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钥匙, 把趣味转化为学习得兴趣, 为克服学习的难点服务, 这才是多媒体课件应该追求的趣味性。如果歪曲了多媒体课件的趣味性, 不仅不能让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添彩, 还有可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篇4:对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认识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交互性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24-01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网上教学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潮流。要想搞好网上教学,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是关键。

2 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概念

笔者认为,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标,依托信息网络,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相对独立或完整的教学内容的应用软件。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应具有网络交互性,相对完整性和媒体多样性等特征。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所不同的是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需要远程服务器的支持,其不仅要适合教师现场教学使用,更要适合学习者在网络终端自行操作学习;其不仅要有多媒体的外观效果,而且更应具有强大的功能,要从教学过程固定,单一的“演示多媒体”向教学过程可以随意调整的“模拟多媒体”转化。

3 对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问题的几点认识

3.1 用创新教育理论宏观指导课件的开发

教学课件的开发设计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创新性教育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显然,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務。

3.2 课件设计要根据教育对象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其他教学设计一样也要首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者必需事先规划好课件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都要制定明确的目标细节,并使这些目标都能很好地为课件总体目标服务,设计者在制定每个具体目标时都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群体的年龄、基础、层次及接受能力等因素,使目标定得恰到好处,难易适度,只有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才能改变传统上以“教”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3 课件设计要精心选材、重点突出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其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并非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课件形式进行教学。对于那些只需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便可以掌握的浅显的内容和那些通过单一媒体便可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都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开发课件,只有那些用单一的语言或文字无法表达或难以揭示相关规律的内容才适合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3.4 课件设计要选好多媒体制作工具

如今多媒体制作工具琳琅满目,层出不穷,如:Microsoft 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Flash,方正奥思等等。别外还有很多处理图片和动画的软件,如:Photoshop,3Dmax等,这些软件各具特色。有的软件简单易学但功能相对较少,交互性差,如:Microsoft Powerpoint。不过,对于以演示为主的课目来说,用它开发课件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在网络多媒体教学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到网络的传输速度问题,因此课件开发还要考虑尽可能减少存储空间,使课件轻型化,同时最好选择与网页兼容的软件工具。FLASH是目前开发网络多媒体课件的较理想工具之一,与其它工具软件相比,其最大的优点是用该软件制作的多媒体作品可以直接插入网页,文件小、下载快, 同时交互性也比较好。

3.5 科学选配运用多种媒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客观刺激物在具有强烈性、新异性变化性、和对比性等特点时才能引发人们的充分注意。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和听觉是最主要的信息接受器官,二者同时受到高强度的刺激,其接受量约占总量的50%左右。所以媒体的选择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媒体的选择要主次分明不可喧宾夺主,比如说动画演示中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是音乐要处于从属地位,不宜音量过大,也不宜选择有唱词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适得其反。

(2)媒体的选择要具有变化性,单一感官的刺激持续时间过长会合人疲倦,甚至抑制信息的获取,因此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要适时变化媒体类型引导学生不知疲倦的探索学习,接受训练。

(3)媒体的选择要有艺术性,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也是一部艺术作品无论是单一媒体的选用还是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都要和谐自然,不可牵强,从整体布局某个图形的选取,颜色及声音的搭配等都有美学蕴含其中,不可机械拼凑粗制滥造。

(4)媒体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任何媒体的选择都不能偏离目标,都要为内容服务,一个课件无论怎样绚丽多彩,如果学生用后没有收获或仿离了目标都不是合格的教学课件。

3.6 将“交互性”贯穿于课件设计的始终

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与一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相比应具有更好的交互性,网上教学一般没有现场老师及时的指导,要全凭学习者自主控制教学进程,随机性很强,学习者所遇到的情境也会多种多样,这种自主学习无疑有利于学习者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但同时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会使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困难,这就对网络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学习流程要多样化设计。

课件设计者要考虑到学习对象的不同层次和要求需要,为学习者精心设计多种学习方案和流程供其选择,好的流程交互,有利于学习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有利于适用更广的客户群。

(2)增强即时交互功能。

课件要具有及时响应学习者提出请求的功能,要建立课件素材数据库,必要时加入教师的实时“参与”,尽力做到课件的交互性好,指导性强。 

(3)界面友好设计。

课件界面是学习者选择学习方案,随时获取信息的窗口,界面交互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因此,课件设计者要考虑到学习者可能随时调整学习方案,要使其切换界面方便,最好采用窗口与菜单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并能实现最大化演示或显示的切换,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出的多媒体课件让用户满意,符合时代的需要,才能使课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更长的生存期,值得一提的是把人工智能技术用于课件的开发将会使课件具有更加理想的交互性。

4 结束语

网络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是一项繁重的创造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设计者反复推敲或修改,特别是投入教学后还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发现不理想的部分要进一步完善升级使之为网上学习者更好地服务。另外,有关部门要统筹规划,倡导开放性开发课件,避免低层次上重复开发。

参考文献

[1]吴彩霞, 赵呈领, 古达文. 网络课件开发的指导原则与实际运用[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2,(06).

[2]邹丽萍. 关于发展网络教学的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04).

篇5:圆锥的认识课件教学

圆锥的认识课件教学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 法:引导、归纳、总结、提升,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探讨交流一一总结应用拓展。

学 法: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动手操作、体会类比。

课前准备:圆锥的实物,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本课设计的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

师:同学们见过陀螺吗?陀螺是什么形状?

这节课我们九一起来认识圆锥。(板书课题)

2、定向(课件)

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二、自主学习(10分)

1、看书32页。

2、回答:

(1)圆锥有()个面,分别是()面和()面。有()个顶点。

(2)底面是()形,侧面是( )面。展开是( )形。

b、( )是圆锥的高。怎么测量?高有()条。

3、指名展示自学结果。

跟踪练习:书32页做一做。

三、合作交流(5)

把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

1、看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2、三角形的底是圆锥的什么?高是圆锥的什么?

四、质疑探究(5分)

高为什么有一条?

五、小结检测(17分)

(一)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检测

一、下面哪些物体是圆锥?

二、填空

1、圆锥有( )个顶点,圆锥的高有( )条。

2、圆锥的高是指从圆锥的( )到( )的距离。

三、判断题

1、圆锥的高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 )

2、圆锥体的高只有一条 ( )

3、圆锥的底面是圆锥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 )

篇6:《大数的认识》教学课件

(1)完成第4页“做一做”的1。

(2)完成第8页练习一的1。

(3)完成第28页练习三的1、2。

(4)课下调查:

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哪些地方用到亿以上的数?

先说出下面每一个数是几位数?

最高位是什么位?

1645800 520600700

30600009 980350040060

1、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起第位是万位,它的计数单位是(),这个数位上的6表示();第()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这个数位上的8表示()。

2、十万位右边一位是()位,左边一位是()位。

3、亿位的左边一位是()位,右边一位是()位。

4、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百万位,它是()位数。

篇7:角的认识教学课件

一、教材分析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

“角”的认识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角”的`知识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对角已积累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还是第一次认识。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活动增加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创设认识和理解数学角的情境。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概括,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能识记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历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2、教学难点:经历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剪刀、水彩笔、活动角、木棒、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板书角,师:你认识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今天我们要研究数学中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出示实物图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

画角:看来大家对角的认识有些不同,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

3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仕么样的特点呢?

1、说生活中的角

2、指角(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

3画角:在纸上试画,说说画的角是怎样的)

为学生学习数学角创设具体情境打开思路,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根据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新知

(一)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1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小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

6、练习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

①判断,深化表象(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学意义中的角,所具有的特点,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数学意义中的角。

课件演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等)1、观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过程

2、学生画角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4、汇报角各部分名称

5、学生练习、评价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过程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然后通过看、画、找等多种感官活动初步建立角的表象,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体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二)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

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

2、师巡视

3、师:通过展示你们发现了什么?(1)做角: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2)交流做法(3)展示、相互评价

4、议一议做、比、议、评,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性的多样化,这一过程即巩固对角的认识,又为学习角的大小架起了桥梁。

(三)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

1、引导观察,比较大小。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

3、在视频仪上展示,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①课件演示:有两边重合,向左旋转;②拉活动角

5、师:根据观察和活动,上面的角到底谁大,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1、观察、说一说哪一个角大?

2、学生画角,小组讨论。

3、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4、学生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距离有关)让孩子经历实践活动沟通了学生经验与知识的联系,获得感性知识并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交叉开的程度有关,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总结欣赏延伸

1、师:这节课,每位小朋友都开动脑筋,经历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认识角。

3、欣赏—发现美。

篇8:浅谈计算机课件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目标, 每个负责任的教师都会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认真备课, 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斟酌教学顺序、表达方式、例题案例、板书布置、语言用词等, 这就是教学设计。

那么, 教学设计有什么重要性呢?

首先, 课堂教学效果决定于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过程的职责在教师, 教学过程必须讲究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其中趣味性指寓教于乐,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让科学的魅力吸引学生努力学习, 可见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其次, 课堂教学需要教学设计。从教育设计学的观点看,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实施方法和步骤, 并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再次, 编写课件更需要教学设计。教材仅仅是文字、图形等形式的知识载体, 计算

围成的图形?它有几个角?”当“学困生”回答正确时, 及时鼓励和表扬他们。又如, 在讲“合并同类项”时, 教师列出2a+a=?叫学生回答, 学生说不知道, 于是问他两只鸭子和一只鸭子在一起共有几只鸭子?他当然知道答案, 于是也就知道了2a+a=3a。接着教师再追问2a+b=?并提示学生2只鸭和1只鸡放在一起, 不能说成3只鸡鸭, 只能说是1只鸡和2只鸭, 这样“学困生”也就理解不是同类项就不能合并了。事实上, 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只不过因各种不利的原因冲淡或不能持久而已。因此, 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在教师的“成功圈套”中获得能够实现愿望的心理自我暗示效应, 从而产生自信心, 进而感到经过努力, 自己是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的。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增强数学课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可增强数学课的趣味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上使用多媒体, 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 兴趣特别好, 发言很积极的都是平时机课件、堂件较文字教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它是多媒体形式的知识载体; (2) 它是具有一定交互能力的知识载体; (3) 它是众多知识点形成的具体非线性结构的知识载体。因此, 课件、堂件的知识表达能力更强, 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 对其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和趣味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因而就对课件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课件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

课件的教学设计过程是知识与心理学、教育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过程。教学设计过程由学习需求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评价等阶段组成。整个教学设计是一个“编制—实践—评价—修改—再实践”的循环过程, 是逐步求精的过程, 需要不断分析、不断调整目标、不断调整内容和不断调整策略。

第一, 学习需要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学习需要分析, 包括学生概况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指摸清学生的一般心理、生理背景, 如年龄、性别、学习动机、认知成熟程度、社会经历等, 了解学生从事该课程学习的认识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认知结构特点。学习内容指按照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形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差异, 从而确定教学的起点。

第二, 拟订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目标是学生完成本阶段

连作业也完成不了的“学困生”。又如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中。滔滔不绝的也是他们。因此数学教师要根据教材适当采用非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更加生动幽默的语言启发学生。幽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慧, 提高思维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与深刻的讲解、新鲜的知识相结合, 应想办法让“学困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得美感享受。可在课堂内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培养他们学会进行数学知识、体验、解题心得的交流, 这样的互助学习有时比老师教还要好。适当采取分层教学, 在备课选题上多下工夫, 选题的起点尽量低, 要接近生活;适当地舍去新教材中的一些难例题, 应设计一些接近“学困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让他们主动参与回答, 从而激起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让好动的集中思维于学习探求上;让自卑的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心, 当他们回答不对时, 也要加以肯定, 使他们能鼓起勇气继续主动学习;每节课讲解的问题难易层次分明, 使“学困生”能“吃得了”, 中等学生“吃得饱”, 优生“吃得好”。

除了以上这些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评价观念, 注重过程评价, 充分运用延时评价,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习后在知识和能力上应达到的新的水平, 它是课件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也是课件评价的依据。一般规范的教学目标包括:教学对象、学生完成学习后知识能力的期望水平, 达到并实现期望水平的条件及相应评价标准。

第三, 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目标中所确定的对知识和能力要求确定后, 教学内容也就基本确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特别重视规则的学习, 要让学生把学过的若干规则和概念, 通过有效的认知策略组织结合起来, 灵活应用。

第四, 确定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策略是完成即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的程序、形式和媒体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 它包括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老师需要综合考虑教学信息的选择、获取、组织和存储, 并把形声教材与文字教材、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互补作用, 包括知识的讲解、举例、说明、媒体的演示、提问、练习、反馈和评价等。

第五,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调整的手段。教学设计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为形成性评价提供信息的方式很多, 比如, 随堂小测验、调查问卷、老师自

和自信心;想方设法把数学课变为学生的活动课,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知识, 每学期尽量安排一两次社会实践课,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数学, 如制作测量工具, 测量河宽、山高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 让他们从中学习统计学有关知识, 增长见识, 培养兴趣, 陶冶情操, 特别是“学困生”这些方面往往是高手, 课外活动能让他体验生活数学,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努力把“学困生”“要我学”的思想变为“我要学”, 同时也改变他们这种“学了就忘了, 忘了就算了”的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最终成为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一副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范良火.数学 (七年级) [M].杭州:浙江教

育出版社, 2004.

(温州永嘉县瓯北镇黄田中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 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方法, 应有其独特性。本人在日常的教学中, 不断地探索、尝试和实践, 最终认为任务驱动法是其有效的一种。

一、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

1. 确立任务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 需要通过完成一项具体的、适当的任务来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 要求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 以及情感教育 (指的是对学生品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 融入任务中;同时要使任务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分析教材, 研究教学大纲, 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 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所在, 然后确立相应的任务。

2. 提出任务

在课堂上, 教师要担当好“导”的角色, 用最佳的方式引入该节课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先有简单易懂的直观认识, 知道学习本节课的目的和作用, 引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然后教师再把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任务向学生讲清楚, 任务的要求要具体、详细。

3. 分析任务

学生明确了要做什么, 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 并从任务中引出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这时教师不要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 如果能够通过激疑或创设情境, 一环扣一环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入学

己的观察等。形成性评价为前面的工作提供反馈信息, 帮助分析学生需求, 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总结性评价是在多次形成性评价并摊牌修改教学计划之后才进行的。应当指出, 任何评价都不是最后的结论, 没有一个教学设计是十全十美的, 每个教学设计都应该精益求精, 逐步优化, 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三、常见的几种课件模式

根据多媒体的内容和作用的不同, 课件可分为以下五种模式。

1.课堂演示模式

这种模式是为了解决某一课程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而开发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 将教学重点以多媒体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 既有形象逼真的图像、动画, 又有悦耳的音乐。

2.个别化交互模式

这种模式是让计算机扮演教师的角习和探索,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找出路, 效果更佳。

4. 完成任务

学生懂得如何使用信息技术知识后, 便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知识顺利地开展、完成任务。这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适当指引和帮助, 尤其是后进生, 可能他们对新的教学内容并不能马上掌握好, 有必要的可给予手把手地教导, 以免使这部分学生掉队并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另外, 教师要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完成任务, 让学生的创作得到完整的发挥。再有, 如果任务的工作量和难度大, 教师可采用学生分小组的形式去讨论、分工并完成任务, 从而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协作的能力。

5. 评价任务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 要展示他们的作品, 进行总结评比, 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以强化, 同时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提出发展性任务

通常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基础好、兴趣浓的学生, 在学习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后, 对于其延展性的知识会产生好奇和兴趣, 很想一气呵成继续深入了解, 这时教师如能及时把握好这种时机, 向学生进一步激疑, 提出课后思考或完成的任务, 引导其发展性思维, 不仅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好办法, 又能为接下来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

色进行个别化教学活动。课件须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 将知识分解成许多相关的知识片段, 形象生动逐步讲解演示, 边讲边练, 逐步展开, 逐步深入。

3.操作复习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回答问题的形式来训练和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般由计算机提出问题, 让学生回答, 然后计算机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4.教学游戏模式

这种模式用来产生一种竞争性的学习环境。游戏的内容、过程都与教学目的联系起来, 寓教于乐。通过游戏形式, 教会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并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资料工具模式

提供某类教学资料或某种教学功能, 包括各种电子工具书、电子字典以及各类资料库、图形库和动画库等, 可供学生在课外进行资料查阅使用。

二、任务驱动法的作用

通过两年的任务驱动法教学,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而且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完成实际生活中的各项任务, 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1.任务驱动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现在的初中生到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 其学到的信息技术一定早已过时, 而具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面对新的知识与技术, 才能从容不迫地去学习, 所以自学能力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而任务驱动法, 要求学生自主地完成任务, 促使学生主动地求教教材、教师和其他同学, 所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2.任务驱动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 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主要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 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学会信息技术本身, 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 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这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教育目标。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 就是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地动手实践的过程, 所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且通过“任务驱动”的不断训练, 学生可以把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这种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件教学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1.课件教学设计应面向学生的认知结构

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希望学生不但懂得知识, 而且熟练得应用这些知识的条件。

2.应重视师生双边交流

教学就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与和谐统一, 但在实践中往往并非如此。因此,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 老师不应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 取要之有度, 用之有道。

3.合理选择媒体信息

根据内容分析, 结合各种媒体信息的特征, 确定使用何种媒体表达效果会更好。

4.课件的美学性和教育性

篇9:认识计算机课件教学设计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课件运用;认识偏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教育的手段、方法和媒质越来越现代化、信息化。多媒体课件能突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因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能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过程、方法、细节等活起来,动起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审美愉悦,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性地位;能减轻教师劳动负担,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偏差,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偏差之一:

多媒体课件运用当然是“多多益善”

选用合适的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行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运用多媒体课件更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首选“利器”。当前,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公开课就不能称作为优质课这条不成文的规定也基本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然而不少教师哗众取宠盲目追风,为“多媒体教学”而利用多媒体,他们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对于如何把课件制作得精美考虑得多,而对于如何合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料为语文教学服务考虑得少。课堂上,教师只顾忙着播放预先制作好的课件或剪辑的资料,既不深入讲解,也没有重点、难点的板书;学生是“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所获多为“转瞬即逝”的影音杂烩。语文课上成了现代版的美术、音乐欣赏课。

许多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有这样共识,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或者都适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语文课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的。语言文字自有其想象、概括的特点,就直观性而言,它逊于其他传媒,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语言文字留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众所周知,由经典名著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常常不能为大众所普遍认同,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固化的人物形象与读者自己解读的理想人物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现在,语文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有可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受到压抑。

偏差之二:

多媒体课件运用尽管实行“拿来主义”

一个成功的语文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精心设计而成,理所当然的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习惯,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如果单从这个角度而言,多媒体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区域不同、对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自然也应不同。所谓“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药不变,向为寿民,今为殇子”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此外,从课件实际运用效果来看,开放式互动式的课件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交互性越强、开放性越强往往意味着制作难度越大,技术含量更大。当前,真正能利用各类软件开发课件尤其是制作富有动感、声色俱佳课件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借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解燃眉之急是可以理解的,尤其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切不可产生依赖心理,降低对自身业务精深的要求,更不能忽视对课件制作的必要认识;而应积极主动研发课件,至少根据教情学情对借用的课件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目前来看,“拿来主义”非常盛行,“占有”的多,“挑选”的少,“改造”的就更少了。语文多媒体教学在课件制作和课堂结构设计上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非常普遍,无非是:展示音像资料、介绍知识——展示思考、讨论的问题——学生讨论作答(或画图或填表)——展示参考答案。课堂上“以机代人”“以机代教”,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个性,教师上课就像已设置好程序的机器,按部就班,语文课完全缺失了原有的机动与灵活,生动与风趣。

偏差之三:多媒体课件运用应该“我的剧本我做主”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力。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切不可把教学过程程式化,用固定的程序控制整个课堂。课堂上,教师往往根据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事先设定了一套程序进行课件的演示,但是教情学情变化多端,偶发事件层出不穷,教师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制定有相应的预案,那种“我的剧本我做主”的想法是要不得的。有些教师在课堂里只是按着既定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要求学生按教师的“剧本剧情”发展,一旦学生“忘了台词”或“偏离剧本”,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教师变成了导演,学生变成了演员。课堂上要么是教师滔滔不绝,要么是荧屏演示不断,表面上热闹非凡,其实学生从被动到被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这种过分强调“人机对话”,忽视师生心灵沟通的课堂,导致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交流氛围大大削弱,甚至造成隔膜,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诱导下,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来用心体悟文章之美之真,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只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样的教学更乏味的了,更如何奢望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呢?

偏差之四:

多媒体课件运用可以“不拘小节”

优秀的语文课件不仅要精心考虑到教情学情,还应该在细节上认真斟酌,那种大而化之、不拘小节的想法是错误的。例如课件中字号大小、字体选择、颜色安排等这些细节方面很重要,否则上课时学生看不到或者看不清课件中的文字,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3号字最适合班级教学,字体要有变化最好加粗,蓝色字体视觉效果最佳,红色的离远则看不清。再如不少语文课件的页面角上都设计有一个活动的图标或动画,其实它对理解无任何帮助,但它在不停转动甚至还发出奇怪的声响,不要以为这是在增加课件的动态效果,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干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认为课件不要有无关紧要的声音、图片、影片,不要面面俱到,要简洁明了,要突出重点,更有必要留一些资料给学生查阅,这样不仅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上所例举的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几点偏差,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不可等闲视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手段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语文课件从本质上来说只是而且永远只能是一种资源、工具,课件用不用,用多少,怎么用,永远要服从实际教学的需要。不同的语文课件,使用方式可能会不同;即使是同一个课件,不同的人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用法;即使是同一个人使用同一个课件,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面对不同的学生时,其用法也可能会不同。因而,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要掌握得适时、适地、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

篇10:吨的认识教学课件

1、借助生活实例,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初步学会用吨作单位估计物体有多重。

2、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突破重难点

重点: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突破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建立吨的质量观念。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及时的巩固和练习。

难点: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突破方法:通过抬一抬100千克沙袋感知、推算出1吨有多重,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在亲身感受中去想象,去推算,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

教法:采用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抬一抬100千克的沙袋间接感知1吨的质量;运用集体交流的方法探讨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学法:学生运用实验法、讨论法开展活动,自主探讨,根据已有知识类推出吨与千克间的换算方法。

师生齐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1袋重100千克的沙子。

学生:常规的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 沟通旧知

1, 同学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千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 设疑,引入课题。

在( )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 作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教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作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_____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 新授

1,教学例6。

一、测量

(1) 课件出示例6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2) 谁能说一说这段动画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事?你们能帮小动物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一说?

(3) 在学生说故事的时候,注意从“限重1吨”“1吨有多重呢?”的讨论中,引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

(4) 围绕小精灵“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 +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5)师生一起将故事收尾。

(6)继续看教材,把你认为重要的知识勾画出来。

(7)汇报:小精灵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你还知道了什么?

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共同说说书中提供的几例。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 ,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 ,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

2. 充分感受吨。

学生抬沙子感受1吨(一袋重100千克的沙子) 。

(1) 请班级中力气最大的两个学生来搬沙子;再请两个学生搬,直到沙袋能离地为止。

(2) 猜一猜这袋沙子大约有多重。

(3) 100千克的沙子很重,10袋这样的沙子质量才是1吨。

3. 完成‘做一做” 的第1题。

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你能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例子吗?

4. 教学例7。

(1)出示例7。

(2)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集体说理、说方法。

想:1吨=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6000千克里有6个1000千克,所以6000千克是6吨。

5. 完成“做一做” 的第2题。

(1) 读题,理解题意。理解“超载” 的意思。

(2) 你能解决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巩固练习

1.出示:7吨=( ) 千克

5000千克=( ) 吨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 ) 千克

2. 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五. 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吨。它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是:“吨” 换算方法是;“吨”换算成“千克”就是在吨数末尾添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就是在千克数末尾去掉3个0。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

3吨=(3000)千克 6000千克=(6)吨

数学反思

篇11:圆的认识教学课件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93—P94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感受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感受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教学难点:

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认圆。

1、欣赏关于圆的图片(课件出示),问:这些物体上都有什么?指名说说。

2、同学们,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揭示课题:圆

3、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同学们能说说你们在哪儿看到过圆吗?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导入部分采用师生、生生对话形式,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二、引古导今,尝试画圆。

1、设疑:

同学们,猜猜看,古代人是怎样画圆的?

2、引古:

古代人可没有画圆的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的人是如何画圆的?(课件展示正方形切割成圆的过程)

3、画圆:

同学们也想画圆吗?今天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画圆,打开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快速地画一个圆。

4、交流:

你用什么画圆的?学生操作后展示,可能借助用硬币等圆形物体、绘图尺上的圆及圆规等工具画出圆。

5、比较:

以前你画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是用什么画的?通过今天画圆,你发现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课件展示三角形等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发现: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是由曲线(有些学生可能说成是弯线)围成的图形。

(设计意图:先设疑古代人是怎样画圆的,然后了解古代人是怎样画圆的,再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各种方法画圆,并感知与以前平面图形画法的区别,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

三、认识圆规,学会画圆。

1、介绍圆规(课件展示):

刚才我们利用了不同的工具画圆,现在科学技术进步了,我们通常会用专门工具画圆,它是圆规,有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两只脚可随意叉开,上面还设计了一个手柄,便于使用。

2、圆规画圆:

你们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边画边想:用圆规画圆分哪几步?画时要注意什么?

3、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说说用圆规画圆的过程。根据交流,归纳出画圆步骤(课件展示画圆步骤: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

①猜想:我们在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时要注意: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

②老师示范画圆,生说步骤师提醒注意点。

③学生画圆: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画一个圆,要求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定为4厘米。

④比一比。引导学生感知借助用硬币等圆形物体、绘图尺上的圆画圆时的局限性。

(设计意图:教材安排是先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再学习用圆规来画圆。这儿先安排学习用圆规来画圆,下面再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这样既优化了教材编排内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四、自主学习,认识名称。

1、谈话: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它也有一个名称,叫什么?看看书上P94的一段文字是怎么说的?(同时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2、自学圆的名称。

3、交流:

①认识圆心,谁来介绍什么是圆心?

②认识半径,什么叫半径?(课件展示)

③认识直径,什么叫直径?(课件展示)

练习:指出谁是半径?谁是直径?

4、学生用字母在刚才画的圆里标出表示圆心、半径、直径。

5、总结:边总结边标出示范的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生生、生本互动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五、合作探究,学习特征。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圆的各部分名称,那么圆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圆,并将它剪下来。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手中的圆形纸片,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究。课件出示讨论题:

①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的呢?

③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④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3、合作交流:

①用画、折的方法来验证半径、直径有无数条。

②用画、折的方法来验证半径、直径相等。

③通过测量和推理的方法验证直径是半径的2倍,并让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④通过把圆沿不同方向对折来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特征;互动交流,生成特征;测量推理,验证特征。学生在操作探究、合作交流中主动地获得了知识。)

六、实践运用,反馈内化。

我们知道了圆的画法,名称,特征,请同学们运用今天的知识解决几个问题。

1、你认为下面的说法对吗?(课件展示)

①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②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③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4厘米的圆小。

④画直径是6厘米的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为3厘米。

2、数学书P94的练一练。

3、在一个大圆里围着两个相等的小圆,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图略)

4、P95练习十七的1、2两题。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主要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的达程度。尤其是第三题的设计,更能了解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的情况。)

七、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1、(媒体展示)汽车比赛,看谁会赢。

2、为什么轮子要做成圆形,轴心要装在哪儿?为什么?

(设计意图:该题的设计主要体现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篇12:认识年月日教学课件

一年12个月 小月30天:4、6、9、11(月)

平月28天:2月

全年天数: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31×7+30×4+28=365(天)

篇13:浅议计算机课程网络课件的设计

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 也是由于本身技术的先进性、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方便性带来的必然结果。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的能力, 它既能对来自各种电子媒介和信息源的信息进行集成、又允许人们通过编程与计算机进行对话, 让用户能在一定程度控制计算机的工作。多媒体的这种集成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使其具备了传统信息交流媒体所不具备的优点, 当然也就促进了它的发展和普及。

网络多媒体课件要求具备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开放性是指网络课件的体系和内容, 能让教师方便地进行调整和更换;交互性是指网络课件不仅要有人机交互, 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通过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教与学的互交;共享性是指网络课件要通过链接等多种方式引入丰富的动态学习资源;协作性是指网络课件要让教师和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形式完成一个确定的学习任务;自主性是指网络课件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辅以教师远程辅导和开放式讨论。

多媒体课件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结构类型、生成型结构、智能性结构三类, 根据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多媒体网络课件可分为:

1.课堂演示型。

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其主要目的是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 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形象具体的动画等方式表现出来。

2.学生自主学习型。

在多媒体CAI网络教室环境下, 学生利用学生工作站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如目前流行网络课件多数就是这种类型。

3.专业技能训练型。

主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训练、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课外学生检索阅读型。

学生在课余时间里, 进行资料的检索或浏览, 以获取信息, 扩大知识面。如各种电子工具书、电子字典及各类图形、动画库等。

5.教学游戏型。

寓教于乐, 通过游戏的形式, 教会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并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6.模拟型。

用计算机来模拟真实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

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软件的一个特例, 多媒体软件开发的通用模式是由多媒体专家 Brian Blum提出的, 是一种以分析、设计 (指导设计与交互设计) 、测试与评价四个层次的开发模型, 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 总体方案设计。一个教学课件的开发决策制定之前, 要对需求、课件所实现的目标及制作课件的物资条件有一个系统的分析, 以解决是否开发, 开发的条件是否具备, 开发后是否易于普及和提广。分析之后, 就要做出总体方案的设计。总体方案的设计是确定教育思想能否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的问题。因此, 总体方案的设计在整个课件的设计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件的总体方案的设计中, 应尽量发挥多媒体技术, 将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有机地集成, 来形象、生动地反映教学内容和策略,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 课件的设计。多数的课件仍按照传统教学的节, 将课件分成若干个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又分成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各知识点采用的媒体素材形式, 页面的设计等也属于课件的设计范畴, 课件设计的结果为课件脚本。第三, 课件的制作。在脚本设计好后, 就可以制作课件了, 其步骤如下: (1) 素材的选择与设计; (2) 选择开发工具; (3)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多媒体课件的网上发布。第四, 测试评价。课件测试、评价和修改是课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该项工作实际存在与课件开发的环境分析、教学实际、脚本设计和软件编写的每一个阶段。课件评价基本从信息呈现、人机交互、教学过程控制、文档提供等方面提出课件评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指标。第五, 出版发行。课件的推广与使用是很重要的。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开发出的软件不使用或使用范围小, 无疑是对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在网络课件的设计中, 我们首先必须根据大纲的要求, 以教材为蓝本写出脚本, 在脚本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时必须有一个团队。根据脚本的要求去准备素材时, 要把准备好的音频和视频素材, 通过音卡和视频采集卡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据文件, 然后根据脚本提供的要求和建议, 参考开发的软件原型, 利用课件开发工具集成课件内容, 形成网络课件。在实践中发现, 数据压缩具有很多优点。首先, 数据可以储存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 这样可以减少存储空间和运行服务器所需的费用。压缩数据的传送速度比非压缩数据要快些, 因此所需要的带宽也要小一些, 但是, 压缩也有不足之处, 如果CPU不能以图象的演示速度对数据进行解压, 数据压缩就会影响到接收终端的性能,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数据放送前先对其解压。

在网络课件的设计时, 要注意多媒体课件的跳转关系。课件常见的内容组织结构方式有:线形结构, 学生顺序地接受信息;树状结构, 学生沿着一个树状分支展开学习活动, 该树状结构由教学内容的自然逻辑形成;网状结构, 也就是超文本结构, 学生在内容单元间自由航行, 没有设置路径的结束;复合结构, 学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地航行, 但同时受主流信息的线形引导和分层逻辑组织的影响。线形结构组织信息的课件就像传统的教科书, 是按单一的顺序编排的, 阅读时顺序性强, 灵活性差。多媒体采用非线形的网状组织结构, 可以通过导航系统任意地跳转到某个单元内, 也可以进行联想检索, 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目前的课件多是以这种网状组织结构来组织信息的。

篇14:认识计算机课件教学设计

关键词: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课件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3-0000-01

The Use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in Computer Teaching

Ming ShengLiang

(Luoshan Town Vocational High School,Luoshan464200,China)

Abstract:The multimedia courseware is made up of text,graphics,sound, video,animation and other media,combination of audio and video graphics,and has strong expressive power and appeal of specialized courses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computer interest.In this paper,multimedia courseware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s how to seize the advantage,the use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for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what has been discussed in depth.

Keywords:Multimedia;Computer teaching;Courseware

多媒體课件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教学内容,辅助于教学的一种手段,课件可用来存储、传播和处理教学信息,进行教学交互操作。

一、多媒体课件的主要模式

(一)演示模式。这主要为解决教学重难点而设计,利用多媒体特点,将教学重难点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既可以有形象逼真的图像、动画,又可以有动听的音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如在讲《office2000实用教程》中的“插入艺术字”时,我不但把报纸杂志上有特色的艺术字制作到课件内,而且还在学生制作实践环节让学生亲手设计了“广告”、“春联”、学校名字等艺术字,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二)互动模式。这是让计算机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师生互动的模式。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思维从发现问题起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互动模式就是计算机形象生动化逐步讲解演示,边讲边练,以学会质疑为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人机交互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主动参与教学。

(三)训练模式。这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由计算机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然后计算机判断学生是否回答正确。如五笔输入法教学时,就需强化操作训练,由计算机设定一段文章,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学生输入练习,计算输入速度。这种类型的课件设计涉及题目的编排,学生回答信息的输入,判断回答以及反馈信息组织,记录学生成绩等。

(四)对抗模式。这是创设一种竞争性的教学情境,把对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对抗比赛。设计的竞赛内容、过程要与教学目标一致,寓教于乐,通过竞赛,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要点

这里仅就利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举例,首先,统筹兼顾、合理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统筹考虑演示文稿的内容、数量和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选择制作工具,要综合考虑编程环境、超级链接、媒体集成、动画创作、易使用性、文档是否丰富等等;其次,立意构图、编写稿本,要求内容准确、线条清晰、文字与画面简练、尺寸比例合适;第三,简化明了、有可视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背景色和视觉效果应支持和补充所演示的内容,修饰和动画设计要有特色,图文并茂,有最佳的视听效果。

三、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激发兴趣,变静为动,寓教于乐。兴趣是我们做好一切事动力的来源,也是创造性活动中不可少的动力。对计算机教学,单凭教师的嘴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把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融入娱乐形式中,使枯燥的专业理论学习变得轻松,专业技能在寓教于乐中得到提高。

(二)要兼顾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整合,教学相长。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走进课堂后,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课堂教学的容量及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但有些计算机教师教学时不是立足教学实际,优选教学手段,而是完全抛弃了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教学手段,把所有要讲述的内容均以文本的形式展示在课件上,特别是一些需要记忆的重点内容等,未能得到明确地提示和再现。教师上课时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及准备的课件内容,放电影式地一一显示,好多学生连作摘录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加深印象了。并且中专时期学生生理变化快、心理发展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长知识、长智力、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为此,所选择的教学手段既不能过于超前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年龄特征和现有学习水平,也不能落后于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年龄特征和现在学习水平。总之,我们计算机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和教学实际出发,按素质教育规律来选择教学手段,实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有机整合,使教学相长。

(三)要把握好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时机,因时而用。一堂课的设计,教师要经过充分的思考和合理的安排,每一问题情景的设置,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存在困难和有争议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展示课件,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理解记忆。多媒体课件做好后,应不因教学思路和课堂结构的不同而发生冲突,即一个难点对应一个课件,教学思路变了课堂结构变了,学生情况变了,课件仍然可以使用,只有这样的课件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做到课件使用的合理化、适时化。

(四)处理好课堂形式与课堂实效的关系,提高实效性。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以多媒体代替教师的传授,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但必须以提高课堂的质量和实效性为前提。教师辅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较少的教学时间,采用了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达到了别人也许要花较多的时间才能完成的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才是多媒体课件运用的最终目。因此,课件设计时要注意文字和背景颜色的合理搭配,声音的设计也应注意选用较为舒缓、柔和为主,尽量避免刺激声过大的音乐,并且应设置控制按钮,便于课堂上的调控,文字、声音、动画的协调一致。所以,要注意克服课堂形式上热热闹闹、课堂教学低效的怪现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把握好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从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实际出发,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计算机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林福宗.新版多媒体技术教材的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8,23

[2]刘江辉,潘星.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优化[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0

上一篇:父亲生日祝词下一篇:2022最后一天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