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美学论文浅淡“新东方主义”美学

2024-07-25

服装美学论文浅淡“新东方主义”美学(精选7篇)

篇1:服装美学论文浅淡“新东方主义”美学

服装美学论文

浅淡“新东方主义”美学

摘要:叶锦添提出的“新东方主义”艺术观,通过诠释古代文化对未来的启示、东方意象对现代审美的引申找到自己的合理表达,让世界真正了解东方文化艺术之美,为中国本土艺术的发展找到一个更具东方特色的出路。通过对叶锦添艺术理念的浅析,以期为中国艺术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东方主义 叶锦添 张肇达 郭培 文化交融 中国当代设计

引言:我第一次接触到“新东方主义”这个美学理念,是因为《神思陌路》。在这本叶锦添先生著作的美学书书里提到了这个让我为之一震的理念,后在他再次著作的《神行陌路》里看到他对“新东方主义”的更深入的探究,让我觉得在中国学设计,就必须从本土文化的根出发,所有的创新必须有文化的支撑才有力量和说服力。我在本篇文章里主要通过对叶锦添的生活思想历程和作品,浅析对“新东方主义”这一美学理念的看法,再谈谈中国其他设计师的东方主义设计理念及作品,最后得出中国当代设计的突破口。

从叶锦添生活思想历程中看新东方美学理念的形成

叶锦添于 1967 年出生在香港一个普通的家庭,大学时期就读于香港理工学院摄影美术专业,期间他接触到许多西方艺术的学习,他曾说到:“我对传统艺术的自觉性研究,开始于大学毕业后的一段时期。当时的香港对传统的理解几乎是空白的,传统只是陈旧与死板的代名词。在那个时期,外国文化才是主流,人们都向外国先进的文化靠近,而远离自身文化。”叶锦添开始探索关于根源的概念,梅兰芳的形象和黑泽明的电影进入了他的视野,让他感受到了强烈创新的东方色彩。

为了满足求知欲,他开始游走于欧洲,浪迹巴黎,当他更深入了解到西方长久不衰的艺术文化的时候,使他反过来意识到当时的香港却在失去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986 年,叶锦添在徐克导演的《英雄本色》创作中名声大震,之后关锦鹏的《胭脂扣》真正开启了他对东方古典艺术的兴趣。但是当时以利益、票房为追求的香港电影市场,限制了叶锦添的艺术发展,于是他转站来到了创作空间相对自由的台湾。在台湾,他受到着有着浓烈古典韵味的美感中国传统的京剧的吸引,后来在罗卓瑶的《诱僧》中,他尝试了透过中国的故事背景,运用西方的美学思想,两者结合形成一种颠覆传统的意象。从那以后叶锦添沉浸在了他为之着迷的舞台艺术中。1999 年,与李安合作的充满中国古代侠义精神的《卧虎藏龙》,让叶锦添获得了第73 界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这也是华人第一次获得奥斯卡的肯定,正如叶锦添所说,《卧虎藏龙》的成功开启了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也让西方人看到了真正属于东方的独特的审美境界。

2003 年,他将根据地从台北迁至北京,他在《风声》《新版红楼梦》等里充满文化气息的服装美术设计引发各种对审美的讨论,《赤壁》《夜宴》大型史诗般的创作更是获得了国际的瞩目。与此同时,他的作品涉及到电影、电视、服装、绘画、摄影、戏剧、文学、广告各个领域。

就因为叶锦添的不一般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轨迹,让他身上代表着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以及香港特殊的殖民地文化。他在一个中西意识形态高度冲击的城市长大,但由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东方文化意识在叶锦添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叶锦添的作品里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浓郁,在看了电影《卧虎藏龙》之后,以及后面一系列的如《夜宴》、《赤壁》的作品后,我感觉叶锦添的“新东方主义”风格的影视服装设计得十分动人,它的设计不是简单的做加法、做堆积。他的设计是东方的,但不是纯粹地复制历史,照搬传统,他把个人强烈的美学主义融入其中,既大胆创新又严谨细腻。他的作品是“新东方主义”的最佳诠释。

要说“新东方主义”,就先要说“东方主义”。“东方主义”的原意是指西方对近及远东社会文化、语言及人文的研究,亦可译为西方作家、设计师及艺术家对东方的模仿及描绘。也可以指对东方文化的同情欣赏。叶锦添曾多次提到,“踏入19 世纪,整个地球发生了一次巨大的整合,西方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文化实体,不但影响世人的思想文化,甚至可以重新在广泛的领域中诠释别人的文化,中国顺理成章地成为这种东方主义的诠释对象。”而他也认识到在对于西方主导的文化市场下,他们所熟悉的东方主义是一种西方对东方的偏见。叶锦添一直在努力找回属于真正东方的文化积淀,在回归自身文化的路上,去探索东方主义,并提出了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新东方主义”美学创作理念。

我认为叶锦添是在古代传统旧东西中去寻找对未来现代新东西的启示,让传统不再守旧,让东方美学符合现代审美,让世界感受真正属于东方艺术的美。这种将传统意识与现代理念想融合,集东方哲学思想与西方艺术观于一体的“新东方主义”艺术观,主张在现实与梦境、原始与现代、抽象与具象、前卫与传统、真实与虚构之间,重新做到对本土艺术精神传承。按叶锦添的话来说,新东方主义“不是对民族主义的片面宣扬,也不是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刻意迎合。而是站在中国现代人的立场上,对传统东方文化的意象和命运进行反思和探究,并以开放与兼容的思想观念去重新论释东西方文化精神。他以最现代化的视觉语言来表现最传统的中国文化,又以西方主流的模式来展现东方文化的特色”。叶锦添力求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西方思想与东方意象完美结合起来。他认为在全球化文化下,以西方为主要话语权的艺术语境下,中国文化艺术的真正道路是要在中西文化整合中,抓住我们自己的根,创造出符合时代背景的东方艺术。

◥ 具有中国意境的《卧虎藏龙》剧照 ◥《诱僧》剧照

从叶锦添作品中看新东方美学理念的呈现

叶锦添作品的形式美法则

在叶锦添作品中有的是用“加法”,而有的是用“减法”。在他的加法设计中,设计的服装造型给人视觉上的感受是华丽美艳,《夜宴》中婉后的发饰运用的布料饰品都是重重叠叠。再如电视剧《橘子红了》中女主人公的独特复杂的发型,服装上精美绝伦的刺绣都是运用“加法”在营造着一种端庄雍容的华丽美。

而在他有的作品中则是有意识的运用“减法”,例如在与李安合作的动作戏《卧虎藏龙》中,“因为人物的形态要呈现肢体的动感,才能表现出视觉的飘逸轻灵,在打斗时才能呈现出一种现代舞蹈辅之京剧的潇洒美感,所以片中李慕白的长袍、玉娇龙的褂子、俞秀莲的短衫都显得简洁素净、优雅别致,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

◥《夜宴》中婉后的剧照 ◥《橘子红了》中女主剧照 叶锦添作品的艺术风格 在叶锦添的大部分影视服装设计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既有明显的中国风格和中国元素,而又人为地刻意加入了很多现代的、西方的元素。叶锦添从西方现代艺术历程中知道,当所谓的西方现代艺术走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坠落到了后现代时期,而后现代典型标志就是支离破碎、杂糅拼贴。叶锦添受此启发,发现把不同时间的东西拼贴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新时空的事物,于是他想到中西合璧。在冯小刚的史诗大作《夜宴》中,他尝试着去用西方的戏剧元素诠释东方的古典故事,把莎士比亚和唐朝结合起来,在建构唐朝宫殿的结构时,融入西方教堂的建构元素,同时又加入很多中国的古典建筑细节在里面,从而构成一个独特的场景。利用西方的技术去表达东方最传统的内涵,让西方改变对东方的解释,让西方从艺术美学上欣赏东方的传统魅力。

叶锦添从“新东方主义”的角度,否决西方殖民主义对的误解,以东方根本的角度重新切入,形成最具艺术代表性的“叶氏风格”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夜宴》剧照

叶锦添作品的色彩艺术

在叶锦添的世界里,色彩是渲染影片气氛的最直接的方法,也是角色内心情感流露的最深沉的途径。在叶锦添早期的作品《阿婴》中,服装的色彩一直是阿婴内心的折射。早年的阿婴的服装是一身麻白,象征年轻而孤寡的状态。而剧中出现的强奸犯,服饰是强烈的蓝红搭配,表达人内心的欲望。当阿婴遇到强盗后,没有人知道她是否被强暴,回去后她声称自己是清白的,但那时的服装已变成全身素黑,可以感受到人物压抑及变化的心态。

而在《夜宴》中开场的灵堂,叶锦添设计了千百条白色的挽布从屋顶垂下来,烛火在白色的布幔间有微妙的明暗,非常圣洁,但也有一种死亡的阴影感。

在《新红楼梦》中的造型设计中,叶锦添非常注意色彩与角色年龄、心境的贴合。例如林黛玉的服饰设计就独具匠心,在原著中,林黛玉是绛珠仙草的化身,所以叶锦添在设计她的服装时,用了绿色调。但这个绿色调的变化是非常细腻的。小时候的黛玉,那绿是清新活泼的豆芽绿;在成长中,则在豆芽绿中加了重了绿色。黛玉有一件枯绿色的外衣,象征着她重重心事与忧愁。有时,它与一件春绿色的内衣相配,这忧愁中便有希望与生机;有时,她枯绿的外衣下,露出一线艳红的边,那一抹艳红宛如她在偌大贾府中对爱情的渴望。而当重病中的黛玉听到宝玉娶宝钗的时候,这件枯绿的长衫里,再也见不到象征生命与灵气的 “春绿 ”和象征炙热爱情的 “艳红 ”了,它的外面,反倒添加上了一层深沉的老绿色外套。这种加黑的绿,是贵族府邸建筑中的常用色,它的深沉,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彻底压灭了黛玉心中最后的那一丝希望。

◥《阿婴》中女主的素黑压抑形象 ◥ 《夜宴》剧照

◥《新红楼梦》林黛玉儿时形象 ◥《新红楼梦》林黛玉少女形象

从“新东方主义”探寻中国当代设计

张肇达让东方的美感动世界

张肇达的设计作品一直在努力融入一些民族的特色,“东方晨彩”、“贵魅惊艳”、“敦煌大漠”、“紫禁城”、“江南水乡”、“西双版纳”高级时装发布会中,纷繁的设计及材质均表达了一个主题——神奇美幻的东方古国。

“谁深挖中国元素谁就成功!”张肇达用他的努力和热情为世界演绎着民族的、传统的中国时尚。“我自己发了一个愿,要做十年高级时装秀,把中国文化、民族的、东方情怀、风土人情,用我的艺术、我的情感表现!”这个喜欢在四处旅行中寻找设计灵感的男人,对“美”的敏感度似乎也异于常人,甚至会让我感动,这个刚刚踏入西藏,目睹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与壮丽景观就情不自禁流泪的男人,对艺术与现实的探寻。

在大型舞台剧《红楼梦》中张肇达对红楼原著文化背景与内涵的高度解构,以服装专业人的眼光去重新定义戏服的意义,在传统概念里纳入中西合璧的元素,让人震惊的不仅仅是服装的华贵气质,更多的是打破了戏服作为角色附属的历史地位,似乎是让服装承担了角色的命运与性格以后,也自有了其鲜活的生命。这样的创作流露出一个设计者的豪迈和激情,褶裥、条纹、层叠以及不对称的手法贯穿始终,用一种非中国文化的表现手法来呈现一种中式情怀。

◥舞台剧《红楼梦》服装海报 ◥舞台剧《红楼梦》剧照

郭培中西结合的高级定制

郭培的设计大多都融入了中国元素,并把中国元素与异国元素巧妙相结合,每一系列作品的设计都彰显出发散式的创意理念。在“龙的故事”系列服装上,强烈地感受到了郭培的东方艺术,她融入了雕塑、立体刺绣、垫绣等工艺,将龙栩栩如生的展现在面料上。从郭培设计的服装上可以看出她大量的使用了手工刺绣的方法来进行装饰。尤其是一些龙的图案刺绣,不但可以是平面的,还可以绣出立体状,有些图案甚至可以成雕塑状态。

她认为,故土的文化,是自己设计理念成形的根基,但并不应该拘泥于此。郭培并非只采用中国元素进行设计,“所有对我来说新鲜的神秘的我有兴趣的东西我都会不断学习。”她的设计是全球化的,也许在拥有同样文化环境的我们看来,她的设计充满了西方的现代感,但在西方人眼中,郭培的时装,确充满了东方的神秘元素。但谈到参加巴黎时装周时,是否考虑更加迎合西方人口味时,郭培坚定的说:“我相信即便我做着一种很西方的设计,根本的地方也是东方的,我怎么可能把流淌在血液里面的东西摘除出去?永远不可能。”

◥《龙的故事》服装发布会 ◥《龙的故事》服装发布会

中国当代设计的突破口

当代中国设计师一大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严谨地追随历史,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回归到中国文化的本质,我们的设计必须要有文化的积淀。叶锦添说“保存传统的唯一途径是:找到一种可以连接古今的心境,而不断将其翻新”,“新东疗主义”在尊重传统文化和本土的艺术基础上既突破又创新。东方民族传统文化要找到真正属于东方的新东方主义,在西方主导的氛围中,需要树立贯通古今、融汇东西的艺术国际观,呈现出深刻而具体的新东方主义的文化特色。

结语:作为当代一名学习艺术设计的大学生,我认为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崇洋媚外,而遗失了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若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还得从文化的根本出发。在我日后的学习中,想进入中国传统的行当中进一步搜索传统,回归到属于传统有自然和谐的东方古典精神世界,找到更多对创新对设计的启示。

参考文献及作品:      《神思陌路》 《神行陌路》——叶锦添著

影视作品:《卧虎藏龙》《阿婴》《夜宴》《胭脂扣》《新红楼梦》《橘子红了》 叶锦添访谈记录

《叶锦添影视人物造型设计赏析》——顾永帜著

《错彩镂金芙蓉出水_叶锦添服饰造型设计的东方美学风格》——王双著

篇2:服装美学论文浅淡“新东方主义”美学

一、新装饰主义东方风格解读

现代主义建筑发展至今, 影响巨大, 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曾经以革命先锋的姿态成为现代建筑大潮的中流砥柱, 机器美学、“房屋是居住的机器”深入人心, 亦成为现代建筑的宗旨。人们更多地强调形式应服从于功能, 习惯于摒弃繁缛奢华的装修。“少即是多”的设计思维已从很大程度上绑架了人们的室内设计理念, 并出现了大批施工简陋、工艺简单的伪简约设计。

拉斯金曾说过“装饰是建筑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阿尔瓦·阿尔托也曾说过“老的东西不会再生, 但也不会完全消失。曾经有过的东西总是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现。”在现代风格占主导地位的今天, 人们又时常会眷念着那些逝去的旧时光, 在这种怀古的浪漫情怀需求下, 新装饰主义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成为当代室内设计无法忽略的视觉语言。而传统的中式风格, 其均衡对称的空间处理、诗情画意的陈设艺术, 使人身心愉悦, 释放了人们工作的压力, 陶冶了心灵的情操。复兴东方传统, 将东方风格更好地与现代空间设计结合, 不仅体现了现代人追求个性化审美的特点, 更是成为了解决新的空间时尚设计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新装饰主义东方风格对中式室内美学的反叛体现

传统中式风格承载着东方文化的审美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及室内空间融合了稳重和优雅的双重品质, 并以木作的精巧形式及装饰性而著称, 仅以斗拱为例, 它不仅是建筑的承重构件, 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装饰性构件, 经过雕刻和彩绘后的斗拱, 充分发挥了其装饰效果。隔断、门窗、栏杆的纹样精致丰富, 常见的有冰凌纹、回字纹、万字纹等。这些精美细腻的装饰无不与传统建筑室内整体风格相统一, 然而现代室内空间及陈设无论是从形态、风格亦或是功能上, 都在工艺美术运动影响下, 趋于功能实用、形态简约。

目前在我国, 新装饰主义东方风格中的反叛精神体现在, 在设计中常以现代设计手法对其变形重构, 使室内既具备现今时代的审美情趣, 又带有传统特色。这类风格在外在表达上颇有后现代主义之风, 往往按照功能空间进行布局, 并加之现代的施工工艺, 其中式元素仅仅在室内局部或细节设计等方面得以体现, 并且此中式元素往往不是直接拿来就用, 而是经过了抽象、提炼和重构, 采用借鉴、拼贴多种手法, 强调东方意蕴意以及文化脉络上的相似。例如上海九间堂、杭州绿地桃花源、北京NAGA上院、苏州万科本岸、北京大学众议院别墅等高端社区的样板房设计, 都采用了非传统的混合、叠加手段, 例如通过简化传统繁复的雕花, 减轻中式设计的厚重感, 达到多元化的统一。这些作品展现了中西合璧, 充满趣味的观念, 以及一种先声夺人的奢华魅力。

三、新装饰主义东方风格对中式室内美学的传承体现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建筑的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营造人们居所环境时, 我们的设计要不断适应新的功能、新的技术、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审美需求。特别是在体现传统文化的设计案例里, 不能只满足于对传统形式的单纯模仿和简单的套用。如何能使传统得以传承?这要求室内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用扬弃的观点来对待, 用现代的创作手法加以提炼演化。通过对多个新装饰主义东方风格室内空间案例的研究, 结合现有的建筑设计理论分析, 可以初步归纳出以下几点:

1、室内空间的建筑材质和色彩特征

(1) 建筑材料

一是在施工中使用传统的中式建筑材料, 或外观与传统材料相似的新材料, 用新的施工工艺和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例如黛色瓦片用于庭院水景铺底, 瓦片叠砌而形成流动的纹理, 有着中式的水墨意境。

二是用新材料呈现出传统设元素的形式, 给人新的耳目一新的体验。例如上海九间堂的屋顶用金属钢管隐喻传统民居屋面的纹理。

(2) 色彩

色彩作为一种直接的视觉符号, 有利于直观地传达地域特质、文化特征。例如中国红、长城灰, 能轻易地引发出文化象征。在邱德光设计的北京星河湾样品房中, 菊花、祥云等中国传统纹样以抽象的不规则形状, 出现在地毯、墙布上, 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泼墨效果。

2、室内空间的装饰元素

(1) 简化与替代

采用这种设计手法, 既能与传统元素在整体上保持较大的相似性, 又能减轻传统中式设计的厚重感。例如家具上的繁复雕花, 用现代金属材质得以简化体现, 并搭配玻璃、不锈钢等材料的使用, 赋予传统家具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并能更好地与西方设计元素达成统一。

(2) 夸张与重复

夸张是指将设计元素的特征进行放大, 引起人们注意。这种手法在后现代主义及新装饰主义的作品中常常使用。重复是指将构成建筑形式的某种元素进行有规律的连续排列。从传统设计元素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 将其重复使用, 可以强化所要表达的主题。例如杭州绿地桃花源设计中, 调高空间中, 窗棂图案的反复使用, 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3) 片段和拼贴

片段和拼贴是指将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元素形式解构, 取用其中更具代表性的片段嫁接到新的创作中。这种设计手法与文学上的引用和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会让人在新的语境下产生对原有形态的联想。这种局部的嫁接, 不影响室内设计整体性, 并能悄然融合传统与现代, 也使得人们更易理解和接受。当然拼贴的片段也可以按照现代的审美需求加以改造, 不需要墨守成规, 这样既可以体现传统的连续性, 也兼具时代特点。例如, 万科第五园对徽式传统月洞门的片段拼贴。

3、室内空间的家具及陈设布置

家具及陈设设计是空间再造的重要手段, 在新装饰主义东方风格设计中, 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关系。主次分明、摆放均衡的家具及陈设能烘托空间的层次感, 并能增加空间和谐性。例如在Peking house别墅设计中, 经过简化的中式窗棂、中国瓷器与线条简约的现代家具, 以西方的生活理念和中式审美共同营造空间。另外错落有致的绿植、画轴与烛台、灯具彼此烘托, 酝酿出细腻的东方空间美学。

四、结语

新装饰主义东方风格, 通过对中式美学的传承与反叛, 让当代中国诸多新贵阶层感受到中西贯通的混搭风格。既传递了东方古典美学, 又展现了独具欧洲血统的奢华风情。作为当代室内设计师, 设计以人为本, 传承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永久追求。

摘要:中式风格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底蕴, 在室内设计中深受大众喜爱。然而面对当下的现代生活, 传统的中式室内设计已显陈旧而不合时宜。本文将探讨如何让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元素得以改造, 撷取其精髓;如何让东方之美在现代室内设计中长盛不衰, 得以传承。

关键词:新装饰主义东方风格,中式美学,反叛,传承

参考文献

[1]郭华.新装饰主义[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2]李青青.现代居住建筑的“新中式”风格设计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5) .

篇3:再续东方美学

在这里,我们将对“天人合一”的意境诉求融汇于现代生活情境之内。设计保留传统中式风格含蓄秀美的设计精髓之外,呈现现代、简约、秀逸的空间,使环境和心灵都达到灵与静的唯美境界,迸发出更多可能性的联想。

化繁为简,吐故纳新是该居所的创作内核。设计放弃对风格样式的表象追求,在情绪、文化、气质、认同层面,寻找可以联系、沟通、协调的路径,以此表达人的精神诉求。

客厅与餐厅,一气呵成,极简示人。餐厅吊灯的形式、材质与空间背景相呼应,铅白色的桃花在玄青花器上显得分外典雅,秋色的漆画在昭示着相近文化背后的绚丽山景。

配合空间,物件主要以哑光釉面和陶面的器皿为主,与之对应的陶瓷器皿与漆器器具,亦是源自中国传统皇宫家具和日本传统漆品的样式体现,而局部则以点缀加入商夏青铜古董摆件增加空间的收藏历史意味。此外,桃花、梅花等传统花艺的介入,在空间延伸了无限的意境,插花的方式更是讲求节奏与韵律感,以“象外之意,景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诠释空间的文化精神。

直接而干练的线条,自由放松的尺度,是对应空间最贴切的诠释。茶白的清雅自然、赭石的稳重硬朗、靛蓝的深邃蜿蜒,犹如在山水之间,意境之中。棉麻质感的材质舒适而温婉、编织的茶几是东方印象的细致趣味,加以金属铜色的轻微点缀,让空间在质朴雅致的意境中又份外的提炼出一丝丝的当代气质与空间契合,不温不燥、不多不少、恰当刚好。

负一层家庭房与书房相连,空间色调除了深色的木作色之外,以蓝色、墨绿色、灰色为主,用色不多却非常讲究,这些来自大自然的颜色,在表现含蓄的同时,也带来视觉上的一抹清新。私密的卧室沿袭整个空间的清雅与平和,空间色彩之间、形式之内无一不在提示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东方人文的演变与糅合。

篇4:侯孝贤电影视听语言的东方美学

一、 静观其变的长镜头

长镜头的频繁使用是侯孝贤电影的风格标签。侯孝贤惯用长镜头的摄影手法来完成他的故事推进和情绪表达。长镜头由于保持画面时间连续和空间统一的特性, 做到了减少了情绪切割的效果, 因此, 侯孝贤的摄影机经常充当一个静默的见证者的角色, 以不干扰的态度见证着事件的发生, 也见证着人们的情绪。这样的表达方式, 正是东方民族传统美学所赞赏的克制、静默、从容的态度。

同时, 长镜头使得叙事节奏舒缓, 增添余韵, 抒情气氛较浓。

侯孝贤的“慢”是著名的, 在《童年往事》中, 姐姐要出嫁了, 最后一次聆听母亲的教诲, 影片没有一次切换, 一动不动记录了整个漫长的对话, 据说这是台湾电影有史以来最长的一个镜头。2

昔徐鼎自跋其画云 :“有法归于无法, 无法归于有法, 乃为大成。”3国画没有着墨处, 往往是灵气往来。

侯孝贤得之精髓, 镜头常常“无所作为”, 超人冷静, “甚或视而无睹”。侯氏长镜头常常跟人物保持距离, 有时即便电影中的人物已经出画, 导演依然没有转换镜头。如《悲情城市》文良被接回家一幕, 只听见众人纷说“来了, 来啦”, 镜头从大厅往走廊方向拍, 隔着不透明的窗, 只有半扇开着的门可以看见走廊的一小块地方。许多人涌在那儿, 又急匆匆转身离去, 有女人的声音哭喊“怎么被打成这样?”大哥未出现在画面里, 只听见他叫人拿药和汤匙。人们都如此紧张, 镜头就是一动不动, 静观其变。

侯孝贤最赞赏沈从文的“冷眼看生死”态度, 这种东方式达观的人生态度渗透进了侯孝贤的影片中。他电影的表达方式比大多数的中国导演更冷静、更含蓄、更深沉。《悲情城市》中有一个镜头, 文清带着妻儿欲逃离杀身之地, 脚边放着旅行箱却无处可去, 茫然伫立街头, 然后默默回到自己的照相馆里。

对此, 朱天文评价他说 :“侯孝贤基本是个抒情诗人, 而不是说故事的人。”侯孝贤选择“固定的凝视”, 恰恰传达出了中国古典美学中提倡的“宁静致远”的美学精神。

二、空灵含蓄的空镜头

侯孝贤的电影中总有空镜头。侯孝贤的独特不在于他使用了空镜头, 而在于他的空镜头与故事的推进、人物的情绪最贴切, 他擅于以物言情, 寓情于景, 因此开掘出特有的东方意蕴。

似乎无意之中捕捉到的一景, 含蓄、自然、隽永、凝练。如同中国画的意境 :一幅酒帘, 一泓清泉, 一抹远山, 一角屋檐就暗示画幅之外宽阔的天地, 以及更为宽阔的人的胸怀。

空镜头的使用, 会造成浓密的意象和暗示, 以景物所蕴含的情调来抒发人物的情绪, 会带给观众画外的想象。诚如侯孝贤自己所言 :“就像中国人画梅花, 不用画整棵树, 只捡一枝来画 ;未画出来的反而像‘留白’一样, 是具象和情感的延伸”。

空镜头可以类比为绘画中的留白、舞台上的静场、音乐中的顿歇, 不是一切不复存在, 而是韵味最浓之所在。空镜头不直接言说事件和深情, 却是表意的, 像《恋恋风尘》中反复出现的火车和站台意象, 《风柜来的人》出现多次寂静无声的公路站牌, 《冬冬的假期》冬冬在树上看见的整个乡间景色, 都蕴集着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投射。

言物言景, 给人一种安达知命的绵延的精神力量。比如宽美乘竹轿上山时, 轻轻缓缓的画外音响起 :“山上已经有秋天的凉音, 沿路风景很好, 想到日后能够每天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心中有一种幸福的感觉。”生命中一个平常而有魅力的瞬间, “这些瞬间似乎永远使侯孝贤驻足审视而流连忘返, 是他影片中诗意的来源。”

三、气韵剪辑法

侯孝贤和剪辑师廖庆松在谈及影片技巧时, 时时强调一个词“气韵剪辑法”。“我剪的时候时秉持一个‘气韵’也就是一个张力……这股气韵包括了演员本身戏里所传达的气味及观众的观影情绪。”

“气韵”存在于镜头与镜头的连接处, 《悲情城市》影片中“静子告别”一场就是一段绝妙的剪辑段落 :

1. 远景 医院门厅

日本姑娘静子拿着告别的礼物来找宽美, 她向人打听着。

2. 全景 宽美房间

静子和宽美相对跪坐, 静子将她哥哥的遗物――竹剑和诗作托宽美转交给宽荣。

静默中隐隐响起琴声。

3. 特-近-中 摇

学生们在上音乐课, 静子在风琴前弹唱日本民谣《红蜻蜓》, 宽荣站在一旁聆听。

4. 全景 静子家客厅

静子在“塌塌米”上插花。画外歌声转为同一音调的器乐。

5. 中景 静子家书房

宽荣在看静子哥哥写的诗。

6. 字幕

我永远记得你

尽管飞扬的去吧

我随后就来

大家都一样

7. 中景 宽美房间

宽荣、宽美、文清展开那首遗诗, 默默地看着, 宽荣向妹妹说起日本人的樱花情结。

8. 近景 宽美房间

宽美与文清笔谈, 宽美转述宽荣的话。

9. 字幕

同运的樱花

尽管飞扬的去吧

我随后就来

大家都一样

这个唯美的段落, 短短七个镜头 (除字幕外) 就跳跃了五个时空 :有静子的哥哥从军前写诗的情景, 也有他阵亡之后、静子临行前来告别的情景 ;有从前宽荣听静子弹琴的回忆, 也有宽荣向宽美说日本人樱花情结的回忆 ;真正是现在时的是宽美和文清的笔谈。

但在逻辑上, 是有多种解释的。我们可以这样设想 :静子来向宽美告别, 没有看见宽荣→因此静子回忆起宽荣听她弹琴和宽荣看她哥哥写诗的情形→宽美将静子讲的这一切通过笔谈告诉了文清。

也有可能是宽美告别时留下了哥哥的遗诗→晚上宽荣、宽美、文清看那首诗, 宽荣讲述日本人的樱花情结时回忆起听静子弹琴, 看静子插花以及静子哥哥写诗的情形→宽美与文清笔谈时谈及此事, 心生感慨, 又重写了一遍那首诗。

还有可能是宽美正在和文清笔谈→宽美回忆起静子来告别的情景以及静子难以忘怀的弹琴情形→文清则想起他们一起看那首遗诗的晚上→宽美就告诉文清什么时候静子哥哥写了这首诗, 自己哥哥又是怎样理解日本人的樱花情结。

我们在观影的短时间内, 难以分清这些情景的时间关系, 也很难确定视点, 不知道谁在回忆谁在叙述。我们惯性地寻求镜头之间的逻辑, 只知道它们统一在深沉的忧伤而美丽的情绪之中, 用画外音乐作为贯穿其中的提示。

从整个段落来看, 镜头连接在“生离死别” (与静子是“生离”, 与静子哥哥是“死别”) 的感受中, 分别以日文和中文打出的遗诗对于此后人物命运的预示以及意境的营造都是一种提升。剪辑完全放弃了逻辑排列的蒙太奇方法, 在统一的情绪下, 相关的意象间, 跳跃的画面浑圆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充满想象的空间与欣赏的美感。这在西方叙事学角度看来视点过于混乱, 但是在中国古诗中这种意象的组合是很平常的。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里用“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石破天惊逗秋雨”, “老鱼跳波瘦蛟舞”等等似乎不相关的比喻, 用来描绘一首美妙的箜篌曲, 各意象灵活自由, 气韵相连。侯孝贤的镜头以“气”相连, 绵延一体。

“气”的流变就是“韵”, 以情绪作为剪辑的依据, 就是“气韵剪辑法”的精髓之所在。这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方美学精神在侯孝贤的电影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抽刀断水只取一瓢饮”的方式, 是东方美学以小见大的顿悟, 也是不作逻辑分辨以心体悟的印证。如阿贝尔 ? 冈斯所言, “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 而是画面的灵魂。”

侯孝贤电影运用冷静的长镜头、含蓄的空镜头和气韵剪辑法一系列视听语言技巧, 营造了极具东方意蕴和符合东方审美感受的电影世界。

注释

1[1]尹冬, 《侯孝贤——景观世界中的东方情致》.《戏剧之家》2005年06期, P54.

2[2]陆绍阳著.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7:59

篇5:西方美学 东方味道

摄影/东尚视觉

视觉/梁聪怡

编辑/苏菲儿

美食创意/付洋

出品/有璟阁

付洋:北京人,现任有璟阁行政总厨及总经理,原从事西餐,曾经在多家星级酒店工作过,担任过北京紫云轩行政总厨、上海黄浦会副行政总厨、新加坡同乐集团中餐总厨、新加坡寒舍厨师长、新华俱乐部厨师长等,曾代表新加坡同乐集团参加过世界厨师美食烹饪大赛,有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在国外工作期间,学到不少西餐知识,因更喜欢中餐,回国后转为中餐。

江南欧陆风

除了食材与食材之间“对味”外,再将西方美学理论引入菜品造型,保住了中式味源,使佳肴具有清淡素雅、咸甜适口的特性,也有美颜、养护肝阳的功效,适合春季养生。

绿茶山药奶昔

准备时间:10分钟

制作时间:5分钟

主料:绿茶冰激凌20g 山药80g

配料:酸奶50g

制作方法:1/将山药洗净蒸熟放凉;

2/将蒸好的山药去皮,捣成蓉待用;

3/将绿茶冰激凌、酸奶与山药混合均匀即成。

创意:养生中国式甜品,借西方的甜品制作理念,将绿茶冰激凌与酸奶结合,突出酸甜的口感,与山药搭配,使甜品有清热解毒、降血糖的作用。

烹饪诀窍:根据食客对甜度的喜好适量增减山药。

奶酪绿番茄沙拉

准备时间:5分钟

制作时间:5分钟

主料:有机绿番茄2个 小雪球奶酪2个

配料:橄榄油3g 紫苏酱5g 盐2g 白酒醋2g 竹叶1根

制作方法:1/将橄榄油、紫苏酱、盐、白醋混合均匀调制成沙拉汁;

2/将有机绿番茄洗净,与小雪球奶酪用竹叶穿起;

3/将穿好的奶酪绿番茄沙拉均匀地刷上沙拉汁即可。

创意:运用新鲜的有机食材,润香软滑的奶酪与紫苏酱使绿番茄的口感更为丰富,且将其酸甜多汁的口感衬得相当完美,有嫩肤润肤功效。

烹饪诀窍:食材要够新鲜,且紫苏酱不可多于5克,过多的紫苏酱会夺了奶酪绿番茄的口感。

牛油果卷包金枪鱼芒果

准备时间:15分钟

制作时间:8分钟

主料:牛油果半个 金枪鱼50g

配料:芒果粒20g 沙拉酱10g 大葱末20g 热情果汁20g 西柚10g 鼠尾草数根

制作方法:1/将金枪鱼洗净切成粒,与芒果粒、大葱沫、沙拉酱混合制成沙沙酱;

2/将牛油果切成片,放入圆形器皿中做成圆形,将调配好的沙沙酱置入牛油果内,放入冰箱冷藏;

3/将热情果汁放入器皿中,依次码入金枪鱼、沙沙酱及牛油果,放入西柚粒,插上鼠尾草即可。

创意:将两种截然不同口味的水果与金枪鱼相融合,牛油果的软糯润滑与金枪鱼的入口即化非常相称,使金枪鱼多了回甘的口感。

烹饪诀窍:金枪鱼需半解冻,塞馅后的牛油果需冷藏口感才会好。

香茅草绿茶焦糖炖蛋

准备时间:20分钟

制作时间:20分钟

主料:鸡蛋2个

配料:香茅草末50g 牛奶200g 淡奶油50g 绿茶粉20g 砂糖20g 棕糖20g 水300g

制作方法:1/将所有的配料放入锅中慢火熬制15分钟,过滤去渣取液;

2/将香茅草绿茶液加入鸡蛋搅匀,倒入瓷制器皿中,放入烤箱,用130°C的温度烤20分钟,取出;

3/将烤好的香茅草绿茶炖蛋撒入棕糖,用火枪焗至金黄色即成。

创意:将香茅草与绿茶粉融入甜品中,降低了甜品的甜腻度;绿茶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类黄酮,具有美颜、抗疲劳及瘦身的功效,将其融入甜品使甜品变得更健康。

烹饪诀窍:烤香茅草绿茶液时需用低温慢烤,温度不能超过140°C。

青瓜金枪鱼卷

准备时间:15分钟

制作时间:8分钟

主料:金枪鱼100g 黄瓜2根

配料:软黄油20g 鸡蛋碎50g 番茄沙司20g 白兰地5g 红鱼子酱5g 百里香数根

制作方法:1/将金枪鱼、黄油、鸡蛋碎、番茄沙司混合,加入白兰地搅拌均匀做成馅料待用;

2/将黄瓜去蒂洗净,去皮后取黄瓜中间将其刨成薄片待用;

3/将金枪鱼馅料放入黄瓜片上慢慢卷起,码盘,加入鱼子酱与百里香即可。

创意:中式黄瓜做法通常是切片炒肉,虽有黄瓜诱人的清香可卖相较差,而取黄瓜刨片与金枪鱼搭配成菜,使金枪鱼更为清爽开胃。

烹饪诀窍:需将金枪鱼的油沥干,而黄瓜刨片经冰水镇过后脆感度更好。

绿茶饼配樟茶鸭

准备时间:50分钟

制作时间:35分钟

主料:腌制樟茶鸭100g

配料:绿茶面饼6张 萝卜丝20g 黄瓜丝20g 葱丝少许

制作方法:1/将锅烧热入油,待其冒烟时,下入腌制好的樟茶鸭用急火炸熟;

2/将炸熟的樟茶鸭待凉时切成丝备用;

3/将绿茶饼蒸热后,将萝卜丝、黄瓜丝、葱丝及樟茶鸭丝放入绿茶饼。

创意:借鉴了传统北京烤鸭的出品,将其运用到川菜宴席名菜樟茶鸭的吃法中,取樟茶鸭瘦肉部分,搭配绿茶面饼及蔬菜吃口感更为清爽。

烹饪诀窍:绿茶面饼需蒸透,吃时需要保证热度。

泡椒菠菜冷豆腐

准备时间:15分钟

制作时间:10分钟

主料:日本豆腐60g 菠菜200g

配料:四川泡辣椒50g 豉油20g 蛋清20g

制作方法:1/将菠菜洗净焯熟,加入蛋清后入搅拌机打碎;

2/将豆腐其中一面蘸上菠菜汁铺匀,放入蒸箱蒸5分钟;

3/将泡辣椒放入器皿,将蘸有菠菜汁的豆腐面朝上将其放入泡辣椒上;

4/再取些许菠菜叶切成丝炸干,放入菠菜豆腐上。

创意:传统菜菠菜豆腐以西式做法来呈现,显得更为简洁大气。

烹饪诀窍:豆腐不宜蒸得过老,否则会影响口感。

香茅草蜂蜜小番茄

准备时间:10分钟

制作时间:5分钟

主料:有机樱桃红番茄100g 有机樱桃绿番茄100g

配料:香茅草末50g 蜂蜜20g 香茅草若干

制作方法:1/将有机樱桃番茄放入热水中迅速拿出,去皮,待凉后放入冷冻30分钟;

2/将蜂蜜和香茅草末均匀混合,再将番茄放入混合好的香茅草蜂蜜汁中浸泡1小时,入冰箱冷藏。

创意:将水果番茄与香茅草搭配成中式开胃菜,具有润肤抗燥功效,很适合春夏食用。

篇6:服装品牌文化的美学经营

关键词:服装,品牌,文化,经营,美学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深入到了文化层面,文化的竞争是更高层次的竞争。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后企业之间沟通、交流和合作的通用话语和基础。同样,在服装品牌的经营中,商家也越来越重视文化味的渗入。

对于文化,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来: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选择与改造的实践方式,是以人类对自然的适应、选择和改造的实践方式及其产品的总和。文化包含着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在服装品牌文化的三方面中都存在着美学因素,只要文化中包含有超越功能性的自由的形式因素,就表现为一种审美文化。物质文化的外在样式具有美的因素,精神文化的代表样式艺术品更是美的化身,制度文化中的礼仪、风俗等也有着特殊的美。服装品牌文化经营战略,实际上是审美的经营战略。

一、服装市场细分中的文化定位

服装市场细分有利于企业提高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适时地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有利于扬长弊端,发挥企业的优势。服装市场细分可以按照地理区域,人口因素和用户心理因素以及文化标准等确定划分。按照地理区域的划分,可从国界、地区、政区、城市、农村、气候等进行;按人口因素进行划分,主要是从人口数、家庭数、年龄段、性别、收入、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等进行;按用户的心理因素划分,主要是从生活方式、性格标准、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等进行划分。文化标准的划分,主要是从目标人群的工作背景、生活实践和经历等进行分析定位。

二、服装品牌的文化内涵

服装品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是具有再生性的无形资产。拥有文化内涵就会拥有目标消费群的强大认同。

1. 服装品牌文化的精神支柱

仿佛云开见日,仿佛水落石出,服装企业作为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企业,其最高目标、经营思想、经营哲学、经营发展战略及其管理制度是企业综合文化的体现。随着企业间的竞争由简单的商品竞争、质量竞争进入到品牌竞争阶段,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的战略目标。服装品牌文化的精神支柱是服装品牌文化的本质,是决定性因素,是服装品牌文化结构中最稳定的因素。精神支柱要从企业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的,只不过它们有时潜隐在人们看不到的心灵深处,只有偶尔彰显在办公室、网站等处。它的体现是需要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才能够实现:那就是在技术、造型、设计、品种、陈列、市场、销售、服务等不断精益求精。

2. 服装品牌的公众形象

一个知名的服装品牌从诞生到在销售中有爆发性的增长,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品牌经营过程中,一个服装品牌在社会公众中到底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印象,这对服装品牌的长久发展至关重要。社会文化是服装品牌文化经营的桥梁,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的经济体制建立之初,价值取向日渐多元化,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出现了再分配,传统的效率观、价值观受到挑战,而适应并支撑市场经济走向成熟阶段的文化道德信用体系则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实践。为此,在服装品牌建设中,社会要大力培育市场参与主体的文化道德信用意识,带给受众群以美的愉悦。

三、服装品牌文化的营销

1. 服装品牌的市场空间

创立品牌的过程是服装企业与消费者价值的沟通、建造、相互认可的过程。据此,消费者随时随地按照自己的想象设计自己的市场空间,并将心目中的品牌与这些空间相互联系、比较并进行确认。德国博世 (BOSH) 市场总裁特曼说:“对于顾客寻找什么,你必须实事求是;对于企业来讲,你是否能使顾客获得更好的体验,必须诚实。”因此,服装品牌文化只有渗透到设计和经营的各个过程中并切实反映消费者的需求倾向,其品牌才能被市场认可。服装市场的品牌认可度就像是一面镜子,企业如何对待员工,员工如何对待客户,客户也就如何对待企业,也正是这个链条造就了企业的品牌理念。因此,品牌是企业员工、消费者和社会共同创造的。显然,消费者已成为品牌文化建立的重要资产,品牌的生命力是建立在消费者对其忠诚度的基础之上。“服务增值”的概念是值得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重视的。因为同样质量的产品,可以因服务得好而增值,也可以因服务得不好而减值,消费者面对质量相差无几的大宗产品,选择的往往是服务。因此,企业在品牌战略中,面对消费者挑剔的心理,在服务方法、手段和策略上要不断注入文化和情感含量,使服务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不断创新,并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就会大大增加品牌的附加值,使品牌增强竞争力。如:耐克(NikeInc.)多年来在女性运动装市场一直缺乏建树。现在公司开始着手开创女性产品的市场。设计师认为,很多女性并不喜欢总是换衣服,她们希望身着运动装,既能锻炼也能外出会友。现在,耐克的设计师开始专门为女性设计一系列能够在健身室之外穿的新型运动装。耐克公司准备将这一消费人群作为目前产品、营销战略的核心,以求抢占女性运动装市场。

服装是一种大众消费品,服装品牌存在的基础来自顾客的需求,消费者对产品的综合性需求又决定了品牌内容的多样性。而服装品牌与消费者的联系是多样的,不仅有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有社会文化层次上的美感追求。

2. 文化购物节中的文化促销

作为企业在各种购物节中被广大消费者所了解是一个双赢的文化促销形式。利用各种节日为契机,以文兴商、文商结合、文化制胜为原则使服装品牌文化深入人心。当年皮尔.卡丹进入中国市场时为了调动中国人对其西服品牌的好感,他煞费苦心的率队亲临北京、上海,到处举办“皮尔.卡丹西服表演”,一时之间大为轰动,销售额直线上升就是个例子。

四、服装品牌的科技含量

服装品牌文化还体现在品牌应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科技含量体现了材料的美感、体验的享受等。索尼公司副总裁指出:企业品牌经营的本质是简单性,但高技术孕育复杂性;而品牌经营的本质是永恒,但高技术的本质是变化,这种互动的作用力促使品牌的市场策略不断演进。当今高技术产品的简单化和复杂性以及迅速变化、极大缩短的产品周期,也都表明企业的品牌战略中科技含量的重要性。对于服装这种时尚产品,其品牌经营也是如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但科学技术如果不被生产者所掌握,不与品牌相结合,就仍然是空中楼阁。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服装产业将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使命。保暖和体现人的美感是最基础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惊喜。未来的服装是什么样子?我们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西方发达国家正在从传统成衣业向高科技服装业转移, 而与此相应的一种着装革命也正在悄然兴起, 并注定会扩展到全球, 并影响到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利用微电子技术把电子产品结合到成衣之中, 使传统服装成为可穿着的电子产品。例如:去年,运动领域的时髦产品当推Nike+iPod.这款运动装置在耐克新款Moire运动鞋鞋底内置了一个传感器,通过它能与Apple的iPod产品Nano音乐播放器的无线接收器相互通信。Nike与Apple合作推出的这款运动装置在北美市场上市10周之后,销量就突破了100万双。NIKE就是这样在创造和引领文化的同时将运动、时尚与娱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五、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成果

一定的文化是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活动的产物,各种不同的文化总有一定的共性之处,因而各个民族的文化可以互相交流、借鉴,在相互吸收融合中共同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在过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吸收其它民族、其它国家的文化,才能创新发展,这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创建服装品牌文化也要吸收其它国家的先进文化成果。先进文化建设,是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着的,其不可能离开全球化这一大的环境而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孤立的文化圈中进行。西方资本主义在长达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创造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在一些领域、某些方面处于领先位置,当代中国文化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要以博大的襟怀和开阔的视野,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来的文化、文明成果,这里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并加以辨证的分析,不断创新,缩小与发达国家服装品牌的差距树立起我国自己的世界知名服装品牌。

综上所述,在服装品牌经营中注入文化因素,主要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审美兴趣等精神需求。服装品牌文化的美学经营是一种直接的审美战略。消费者在感受到服装品牌文化的同时必定也感受到了美。

参考文献

篇7:服装美学论文浅淡“新东方主义”美学

一、第一次出现

二胡音乐出现的第一幕是陈安安教李明踩松香的场景。 画面先是出现了标志性的红色录音机, 接着镜头对准了正在踩松香的陈安安, 在蒸炉氤氲的雾气中, 摄影机通过李明的视角打量安安, 从她赤裸白皙的双脚慢慢向上移动。陈安安脸上、身上充盈着发光的汗渍, 穿一件薄薄的白色无袖衫, 不知是蒸气还是汗渍, 已浸湿了白衫的领口, 逆光的光线设置展现出女性完美的身体曲线。接而, 镜头又缓缓从上往下运动, 陈安安的身体局部特写, 脸部、颈部、胸部、胯部、腿部、脚部一一再现。李明一直和安安相对而站, 帮安安在松香上慢慢加水, 浓浓的蒸气、哗啦啦的水声、细腻温婉的二胡声, 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欲气息的画面。

二、第二次出现

二胡音乐第二次出现, 是李明在夜晚的植物园中闲逛, 镜头锁定被植物环绕、包围的明亮的暖房 (温厢) 。这个时候, 二胡音乐响起, 李明慢慢走进温厢, 靠近陈安安, 透过朦朦胧胧的蒸气看到躺在蒸床上的安安胴体。这时镜头的前景是一个完全赤裸的女性背影, 她臀部搭着一条红色的绸巾, 镜头从右向左慢慢移动, 从脚步特写慢慢过渡到腿部、臀部、腰部、胸部、颈部和头部。这个背影以一种类似于古典主义油画中裸体女性的优美典雅的姿势, 躺在雾气弥漫的药草上。镜头慢慢向后移动, 东方女性优美的身体轮廓完整呈现在画面当中。陈安安沉浸在药蒸中昏睡过去, 李明轻声呼唤, 最终不忍打扰, 慢慢离去。随着李明慢慢关上温厢的门, 二胡音乐告一段落。

三、第三次出现

二胡音乐第三次出现, 是李明在暖房浴盆里沐浴的场景。 李明在暖房里的铁盆里洗澡, 陈安安出现在暖房门口, 音乐响起, 陈安安慢慢靠近, 用水抚摸李明, 然后走近镜头, 背对镜头脱下包裹的红绸巾, 李明伸出手邀请陈安安, 陈安安迈进浴盆与李明共浴, 两具裸露的女性身体暴露在画面中, 相互抚摸、 亲吻, 二人双双沉浸在这个世界里……此时, 二胡背景音乐的音量也逐渐增大, 给画面增添了唯美的感觉, 将欲望表现得清澈、自然, 成为流露在皮肤之中的美。

四、第四次出现

二胡音乐第四次出现, 是陈安安与李明放灯笼投影的场景。陈安安教李明玩投影游戏, 李明被哥哥拉到另外一面欣赏, 音乐响起。隔着幕布, 在红色若隐若现的灯笼的衬托下, 两个人的影子扑朔迷离, 影影绰绰……父亲将安安叫走, 二胡声息, 只留下余声未了的扬琴分解和弦的背景音, 随着哥哥的一声喊叫“啊”, 背景音乐戛然而止。

五、第五次出现

二胡音乐第五次出现, 是在李明即将出嫁的夜晚。李明在到陈安安屋里找陈安安, 屋里没有人, 她辗转反侧, 夜不能寐, 背景音乐微弱起伏, 似乎是在预示着一件大事的发生。接着她起身去找陈安安, 镜头落在独自在植物园长廊上的陈安安 (陈安安在等她) , 李明从远到近走来, 两人互吐心声, 并表示愿意互忠彼此, 随后便发生了关系。

六、第六次出现

二胡音乐最后一次出现, 是两人吃饭、喝交杯酒、互喂食物的场景。饭桌上摆好饭菜, 父亲夹着自己买的报纸, 拿起碗筷随便夹了点饭菜, 端到自己的屋里, 连平时每顿必喝的酒也不要了。两人喜出望外, 二胡音乐此刻隆重响起, 像是憋闷了许久的洒脱释放, 亦像是同仇敌忾、大获全胜, 共同向封建权威发起了挑战。伴随着屋外淅淅沥沥的下雨声, 两个人惬意享受属于彼此的曼妙时光, 喝交杯酒, 互相喂送食物。

纵观影片中依次出现的这几次二胡背景乐, 似乎都跟暧昧、朦胧、神秘、诡异、情爱息息相关。同样的音乐放在不同的场景中, 确是有不一样的情感表达。这几次出现的二胡音乐旋律优美、细腻, 节奏舒缓、沉稳, 加之弦乐特有的滑音技巧和二胡本身所固有的柔和、醇美的音色, 女性的柔美、含蓄、细腻、多情被衬托得淋漓尽致, 扣人心弦。从中国人的艺术审美心理来看, 可用“女性化”来形容, 性格是含蓄、内蕴、谦和的, 在审美上也追求儒雅的精神境界, 欣赏含蓄中和之美。故较为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是此片配乐的一大特色。比起西方文化的直白与坦率, 中国传统音乐更注重点到为止或是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需要听者的揣摩与探索, 强调内在与写意, 运用抽象与概念化的表达方式来营造出一种意境的美感, 同时还借助画面来完成其不能展现的复杂情感, 使观众体味到意犹未尽的感觉。戴思杰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民族风情风格, 将二胡这一民族乐器作为影片的背景音乐, 哀怨绵长, 清新动人, 与电影主题相呼应。

只要两人在一起表达情感的画面, 二胡音乐便出现。二胡将两个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音乐由引子进入行板接而推向高潮, 有长短、力度的变化, 像是一首华丽的管弦乐曲。温婉细腻的表达, 将女性与二胡音乐相结合, 可谓妙不可言!但同时, 二胡的音色中带有一股天然的凄凉, 这也似乎冥冥之中映射了电影的悲剧色彩。在传统观念主导的社会下, 两个弱势女性的结合必然遭到社会的批判、唾弃、斥责甚至毁灭。以二胡为主奏的背景音乐终结, 接踵而至的一系列悲剧发生了:父亲因撞见两人亲热的场景, 复发心脏病身亡;两人被法院双双判处死刑;而这个家唯一剩下的哥哥, 恍若隔世, 偌大的植物园只剩自己, 孤单、落寞、悲痛、凄凉……

摘要:旅法导演戴思杰执导的《植物园》讲述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一对女同性恋的故事。人们对此电影关注得较多的是电影中的“女同”现象, 或是文本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卑微地位和生存困境。本文以电影中的二胡背景乐为切入点, 来分析影片中的音乐美学特征。

上一篇:营业实习生工作总结下一篇:优秀财政所先进集体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