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诗五首赏析

2024-07-17

八下诗五首赏析(通用7篇)

篇1:八下诗五首赏析

《行路难》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三中的„。

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他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

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1.诗意导入: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教学设计>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教学设计>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 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起落。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教学设计>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李白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李白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8.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篇2:八下诗五首赏析

1、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2、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4、小石潭得名的由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5、文章如何描写潭水清冽的?(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岳阳楼记

1、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由写洞庭湖的浩瀚气势过渡到写迁客骚人不同情怀的句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迁客骚人见到不同景物产生了不同的感情,写悲情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表达欢喜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作者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

6、由古仁人旷达的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得出的论断是:是进亦忧,退亦忧。

7、作者认为“迁客骚人”的作法不可取。联系全文,说说他肯定的古代圣贤的作法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表明了他的旷达胸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伟大的抱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与“悲”照应的八个字: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与“喜”照应的八个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9、在第二自然段中总领下面两个自然段的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10.领导干部要实践“三个代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 一般迁客骚人在外界条件好,个人境遇顺利时,便会产生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回答:因物而喜);而外界条件恶劣个人境遇不顺时,便会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答:因己而悲)

12.总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重修岳阳楼后的变化的句子: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4.文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静影沉璧。

15.洞庭湖的万顷碧波曾引发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尽显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展露出作者的宽阔胸襟。

16.作者认识到“古仁人”异于常人的超然情怀形成的原因是他们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7.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阐述古仁人之心(或古仁人志趣)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9、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20、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1、由“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一定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3、“进亦忧,退亦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4、文章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抒发作者宿志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6、什么是心系天下的情怀?早在北宋年间,范仲淹就在《岳阳楼记》中告诉我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7、表现古仁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8、《梁惠王下》中“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在本文中把这句话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9、朱镕基总理在视察洞庭湖时,要求有关部门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以重现洞庭湖昔日美景。请写出描写洞庭湖昔日美景的句子: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广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30、全文的中心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1、“古仁人”们的思想感情不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2、请写出文中一处写景的语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3、“二者之为”的具体内容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和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4、请写出文中一处议论的语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5、第四段中抒情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6、写鱼鸟自由闲适情态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7、通过写“花草鸟虫”来展现春景美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38、范仲淹高度概括对岳阳楼所见“巴陵胜状”的描绘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9、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本文中也有与之境界、情怀相似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0、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1、阐述作者主要观点的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2、“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唐贤今人诗赋。

43、突出滕子京政绩(赞美滕子京)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4、能体现作者作记缘由的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45、文中与“前人之述备矣”照应的句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此”指代的内容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7、文中引起下文写景抒情的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48、说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醉翁亭记》

※ 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 “醉翁”的由来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 文章中微露主旨(为后人传诵)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 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 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 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 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满井游记

1.作者用(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 2.用(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3.用两个长句作比喻,水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新奇生动。

诗五首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

《饮酒》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被王国维誉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行路难》中表现诗人内心愁苦、无所适从的诗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诗人欲行无路,心绪茫然的句子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充满信心,有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名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诗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博大宽广胸襟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002年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20平方米,如果杜甫再生,就不必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以春花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格调高昂,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向远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表现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甘愿牺牲自己,培植新生力量的高尚品质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

篇3:诗五首

十里菜花飘香,

春风沉醉心上。

粉阳柳梢淡去,

清水波波流淌。

2.灯摇红

何故风中橘红灯,

却似红裙把手招。

缭乱心思飘不定,

唯向梦中觅逍遥。

3.夜萤吟

萤虫闪闪夜漫漫,

风声凄凄水湲湲。

荒墓不栖蝶和鼠,

唯有枯枝吟声惨。

4.欢鸟悲歌

春风和煦, 万物复苏, 绿芽抽新, 花开艳艳。

诗意绵绵, 情趣盎盎, 兴致雅雅, 乐意融融。

流乐徜徉, 余音袅袅, 弥漫田野, 荡入云际。

神思若飘, 形随乐去, 纵情上下, 任意东西。

忽见两鸟, 追逐嬉戏, 翻腾周游, 似箭若镞。

极尽体力, 心甘情愿, 娇小可爱, 伶俐可喜。

青梅竹马, 情意绵绵, 心外无物, 极尽其乐。

娇啼划空, 得乎天籁, 性之使然, 发乎真情。

忽有一女, 感于此声, 纤纤而来, 如仙而至。

体态窈窕, 长发飘飘, 颜色如玉, 容貌若李。

羞意怜怜, 娇态楚楚, 情态和婉, 动人之极。

如伤如感, 若寂若寞, 情感于中, 形敛于外。

鸳鸯成对, 蝴蝶双飞, 鱼亦比目, 树亦连理。

何独二人, 分隔一窗, 脉脉含情, 难成其好?

伊亦见鸟, 吾亦见鸟, 伊有羡情, 吾有悲意。

只吾见伊, 伊未见吾, 吾之与伊, 其悲过了。

吾好比鸳, 伊好比鸯, 吾有好意, 伊有偶想。

伊处窗外, 吾处窗内, 惜隔一窗, 难成其期。

伊好比露, 吾好比霜, 伊有丽质, 吾有华光。

伊不识吾, 吾不识伊, 惜未逢面, 难于启齿。

生生相离, 美美不美, 两两各单, 好好不好。

云水难映, 悲乎悲也, 花叶难衬, 叹乎叹也。

花容月貌, 俟其凋也, 妙龄青春, 俟其逝也。

如泉之心, 俟其涸也, 如火之情, 俟其灭也。

5.七夕, 写给一张照片

伴随着抒情的音乐, 我又打开了你的照片。轻轻的眉, 一一可数的睫毛, 黑黑的眼影, 湿润的嘴唇。随意挽起的长发。右手优雅地托着腮。你的表情是微笑的, 眼睛就不用说了, 就连眉毛都会笑。嘴唇抿着, 没有酒窝, 但分明感觉它存在过。你施了淡淡的妆, 比无妆优雅, 比浓妆自然。淡妆与微笑那么相宜。

我左手托着腮, 就这样看着你。轻轻的音乐, 营造着浓浓的氛围, 似乎连你也被感染。你眼睛不眨地看着我, 好像懂了我的心思。窗外好像刮起了窸窣的风, 也许有一朵云飘过。谁去管它呢?我的眼里只有你。可你真的懂我的心思吗?为什么不说一句话?我用手轻轻触碰你的脸颊, 你雪白的脸颊泛出一丝红晕, 但似乎又消失了, 就像你的酒窝。你走不出来, 我走不进去, 你近在咫尺, 却又远隔天涯。都说距离产生美, 我看是一种凄美, 就如同你甜美的微笑, 荡起我心头忧愁的涟漪。

音乐播到了《梦于月光中》, 好吧, 就让你的微笑, 牵引我到月光下的梦境吧。你眼睛不眨一下地看着我看你, 你会因此而感染吗?你明明是因此而感染了。此时月光中你的样子更加动人了。我用手轻轻抚摸你的脸颊, 一颗热泪掉落在手背上, 是你的还是我的呢?

篇4:付邦诗五首

晚 白

我躺在河上

夕阳淌在我身上

手锁住手

芦苇锁住秋天

如果浪花此时被这一切共同听见

日子的跑道就奔向了壮年

出发过早等待就更漫长

像身体潮湿的空桶

为了它,我得吃下更多

失败的葡萄

岸边,隔离林

回忆般黝黑地站着

仿佛只因流逝太快

才酿得出夜晚的老酒

如果存在,西西弗斯也会变得柔软

白茫茫顺着星星坠落

我的脸上钉满柔软的钉子

如果能偷窥一眼明天的日记

一生的天气都将明朗

而现在,雨灯斜斜

没用

风是秘密的航班

2015.10.11

冷雨白

仿佛猫被光束发现,未及看清

雨已跳了出来。错失的若只是失眠者

我应灵犀到她的辗转

优雅的不平静,至少是游荡的思绪

化为即将到来的街角——

在这里,长生着往日的向日葵

在晴朗的日子里,是狮子,而非伞

就像现在,尽管,天气使鼻翼的扩张再次失效

雨仍在丧生。

但没有猫。

夜雾突围,我还没回去。

我从上衣兜里抽出手,随之掉出的有打火机。

一只黑猫站在旁边,眼睛是呼吸的灯。

我抱起它,挠它光滑的胸脯

竟熟练如查看短信

这条短信什么也没说

甚至没预报明天的天气。

2015.11.27

秋风白

秋风随我回床,我关灯

换上黑暗盛开的时刻

我们依偎这一件小衣服

裾,向着屋顶旋转

一圈就是一天

呼吸也开始膨胀

十指枯萎,水杯凋零

我们彼此相爱,曾经

眼神的藤蔓就能繁殖热烈

现在,万物不能再确认自己

该如何面对

如果生活只是徒然的虚构?

但语言,多么真实

寒光闪闪,仿佛从未说过

冷落的不只是我,我们互相结成碎裂的冰河

寒光闪闪,我从哪里出发

才能平息肺泡的暴乱,一开口

时钟的声调就开始逆转?

甜蜜的假蕊吐露空白

你的嘴,还发不出遗忘的音节

这地方,没有流星足够温暖

这空白,不少于别处的月亮

在别处上升,你我散开显现出清晰

回到自己,秋风——

你带走手掌取暖的夜晚

我继承窗帘上一无可挂的大海

2015.10.18

正是明亮的时候

从冗长的睡眠中醒来,早晨

梦乡喑哑的口音,在另一个冬天

谈起同样的病灶

看着窗外,折枝的空响

自肺的滩头传来。河床干渴

水杯不带来短汛;结冰期

这结冰期,白杨树摇撼

异样的绿旗

但没有风

我和风隔着玻璃

另一边是厨房,谁也不推开

她不看我,只是向天空的面包

撒椒盐:心血来潮——我知道

而我没有早餐。我吃药治感冒,与笔纸聊内心

生活,而不是她——看着窗外

几天来接连降雪,早已

无雪可言

2015.11.27

几天来我注意到你的变化

——给Z.H.

几天来我注意到你的变化

夜晚,夏季风熄灭南方的山

炽热的冷突发于江的声音:

你——更完整的我

从镜子里出来

为何躲进另一片灰地

交换彼此时

潮已灌满了两岸

我在虚构之船上找灯

你的手指降下青烟

拨动流水——

通行的时间无法印证

波纹在唇际紧闭

你的眼神破碎的是谁

事实可能

不是任何形式

空气在我们之间

忙于应对震颤

我从哪里出发

你的笑就在哪里等候

我转过身

你持久的沉默就要告诉我

却什么也没对我说

篇5:课文《诗五首》教案

1、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2、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

目标

1目标

2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具:

录音机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学的五首诗都是唐宋的名家名作,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宋诗歌的艺术健力吧!

三、学习三首古诗。(目标

1、目标2)(37分钟)

(一)学习《使至塞上》。

1.听配乐朗诵。(有条件的播放现成的古诗配乐朗诵带,如没有,由教师范读。[现在录音带还没到])

2.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要字词,如属国、征蓬、汉塞、萧关、单车和候骑等词。)

4.叫一个学生给刚才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重要字词注音和解释,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做。做完后师生共同订正。

5.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6.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7.师生齐读全诗。

8.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9.在教师的引导下配乐朗诵全诗。

(备学生)提醒学生注意节奏,朗诵时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于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10.全班齐诵全诗。

(二)学习第二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请学生谈谈李白,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4.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抽查二人检验。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翻译全诗。

6.师生齐读原诗及译诗。

7.在教师的点拨下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师点拨要点:

首句写景。

后两句抒情。

8.引导学生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练习朗读。

9.请一个学生朗诵。

10.全班齐诵全诗。

(三)学习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要字词,如溅、搔、浑、胜和簪等词。)

4.叫一个学生给板书在黑板上的重要字词注音和解释,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做。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

5.由学生简介杜甫,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杜甫唐现实主义诗人,诗圣,诗史。

6.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7.师生齐读全诗及翻译。

8.朗读几遍,试着背诵全诗。

四、全班齐读三首诗。(3分钟)

五、布置思考题:(1分钟)

1、①诗中哪几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与本诗的体裁有什么关系?

②你最喜欢其中哪句诗?为什么?(A)

2、背诵三首诗。

3、完成练习二。(C)

六、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注意指导学生多读。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春望》、《登飞来峰》、《论诗》三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

目标

1目标

2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全班齐诵上节课所学的三首诗,并导人新课。(3分钟)

三、学习古诗。(33分钟)

(一)学习第四首诗《登飞来峰》。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先学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4.全体学生齐读。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5.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第五首诗《论诗》。

1.请一个学生范读,其他学生纠正可能读得不好的节奏。

2.全班齐读。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教师点拨。

点拨要点:

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具有普遍的意义。

5.自由朗读并背诵。

6.抽背井齐背。

四、总结(5分钟)

1.请学生针对《登飞来峰》《论诗》中蕴含的哲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2.比较本课五首诗的异同。(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下面的提示仅供参考。)

明确:

①从创作的时间来说,前三首是唐诗,后两首是宋诗。

②从体裁来说,五首诗都是近体诗,其中《使至塞上》和《春望》是五言律诗,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和《论诗》都是七言绝句。

③从主旨来看,前三首唐诗情景交融,重在抒情,而后两首宋诗以理入诗,重在说理。(这也是许多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并默写本课所学的五首诗。(A)

2、完成课后练习二。(B)

3、课后练习四。比较阅读。(C)

六、说课精要:重视点拨,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篇6:诗五首答案

(一)《饮酒(其五)》

1、适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岫、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

5、下面对《饮酒》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B、“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了这样一个辩证的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心境恬淡静谧。C、“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用得极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之意。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二)《行路难(其一)》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中用一连串的动作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谈谈你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中“黄河”“太行”“冰”“雪”的理解。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4、请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作简要赏析。

5、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请任意写出两句能体现他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时间发展的具体

并渲染了特定的 ;二是烘托出诗人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的伟大胸襟蓄势。

2、诗的第一节(“八月秋高风怒号„„下者飘转沉江坳”)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描绘?

3、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4、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沉含义。

5、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很理想?

6、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7、初三毕业会上,同学们欢聚一堂,有的在依依话别,难舍难分;有的在憧憬未来,畅谈人生。这时,请你从中国古诗词中任选两句表现离情别意合思想抱负诗(含词曲)句,作为临别赠言献给他们。

示例: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临别赠言:第①句:

(离别情意)第②句:

(思想抱负)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这一画面,并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本诗中以奇特美妙的联想,新颖贴切的比喻咏雪的千古名句是:

(五)《己亥杂诗》

1、本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2、“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

3、本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最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这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诗人常托物言志。如龚自珍以“落红”自比,表达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写出几句具有这一特点的诗句。

6、下面是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B、后两句诗以“落红”为喻,隐含着诗人对渺茫前途的幽怨。

C、这首诗将政治抱负与个人志向融为一体,通过抒情、叙事、议论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为振兴国家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豪情。

附参考答案:

(一)《饮酒》

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的作用。

2、置身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情操。

3、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成“望”,此篇神气索然。

4、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5、B

(二)《行路难》

1、内心难以排解的愁苦和无所适从之感。

2、黄河、太行喻指理想抱负,冰雪,喻指人生道路上的坎坷。

3、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的典故,二是引用了商朝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不久受到国君聘用的典故。诗人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为了他虽遭权贵排挤,但总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

4、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自己愿望的信心。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时间 ; 氛围、气氛; 暗淡愁惨(悲哀、悲凉、凄凉);

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2、“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语,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写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惨淡蓄势。

3、这是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4、诗人要的是解除广大“寒士”的这种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忘我为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宽广的胸襟!

5、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理想。

6、⑴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⑵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7、第①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第②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经》

1、①雪花给树木披上了银装,仿佛突然间刮起了强劲的春风,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②作者写塞外早春,以春绘冬,新奇瑰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写奇寒难耐,不见凄凉悲愁,反透露着一种雄健浑厚的气息。这是诗人高昂乐观精神的写照。

2、山路盘旋曲折,以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友人已去,诗人仍伫立远望。表达了依依惜别无限惆怅的情感。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己亥杂诗》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这里的“离愁”不是离家怀念亲人的凄苦之情,二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3、寄托了为培育人才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

4、是说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风险全部的力量。

5、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篇7:杜甫诗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背诵默写《登岳阳楼》。

2.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会分析《哀江头》一诗中运用的对比、衬托、用典的写法;了解《蜀相》一诗中所运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理清《又呈吴郎》一诗的思路;感受《登岳阳楼》中“坼”与“浮”字所带来的艺术效果。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属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他所投奔的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杜甫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统治集团的荒淫无耻,人民生活的重重苦难,对安史之乱的正义斥责,维护统一的美好愿望,青山绿水,人世飘零,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被后人推崇为“诗圣”。

杜甫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生活的磨难,体味人世的悲辛。在杜甫的诗作中,有许多描写月的诗句,据不完全统计,杜甫的咏月诗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语佳句,传诵千古。在一向“沉郁顿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笔下,那是一个天地肃穆、星昏云暗的月亮世界,一个情谊淳厚、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一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灵。其中有“枫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的恬静优美,也有“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的战争悲愤;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悠悠深情。

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二、学习《月夜》

(一)导入语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下品);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中品);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上品)。这三句诗,如果排名次,哪一句最好?哪一句最差?为什麽改一个字能如此之神奇?画要点睛,诗歌重眼。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曾于健康瓦棺寺画维摩诘像,点睛之日致万人空巷。

(二)感受诗眼

1.诗眼的内涵: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其中,位于某联、某句中最富有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生动性或情趣性的字词句也叫做炼字。

2.诗眼的位置:(1)在题目中:如《书愤》、《春夜喜雨》。(2)在诗句中:《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三)品味诗眼

1.内容定位:体会意境,联想与想象。

(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内容。

译诗:今晚鄜州的月亮高悬,我的妻子只有一个人独自看着月亮。我怜惜远方幼小的孩子,他们还不晓得想念身陷长安的父亲。散发着幽香的雾气使妻子的头发被沾湿了,清朗的月光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倚靠在薄而透明的纱帷之下,月光照进来,将两人脸上的泪痕照干。

(5)分析诗歌。

比较两幅图,哪幅更符合此情此景?(一幅突出儿女,一幅突出妻子)

参考:第二幅,本诗突出的是闺中,即妻子。小儿女只是侧面描写,对比衬托出妻子的“独看”,小儿女还不晓得想念身陷长安的父亲,这更增加了妻看月时的孤独感。施补华也说:“儿女不解忆,则解忆者独其妻矣。”(教师引导,由此可见,这里的诗眼是“独看”)。

为什麽主角是“闺中”,作者不是杜甫吗?

明确:诗的表现手法独具匠心,明明是杜甫思念鄜州的家人,但他却不直接道出,而是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妻子在鄜州对月思念杜甫:妻子正在鄜州对月思夫,但孩子们还不晓得想念身陷长安的父亲。妻子在月下伫望时间长了,露水沾湿了她的头发,清辉使得她玉臂生寒。妻子在想:何时才能团聚呢?(教师引导,由此可见,这里的诗眼是“双照”)。

全诗的诗眼:独看,双照(另一种说法,有人将“忆”字作为全诗诗眼也可以,将“忆”字作为全诗诗眼是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大局。将“独看”与“双照”作为全诗诗眼是从局部出发,着眼于具体)。

2.活用定位:移位意更深(此种诗眼更专业的说法叫做炼字。倘若考试时叫我们找出全诗诗眼,我们就找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或词。倘若是叫我们找出哪个字用得最好,那就是炼字)。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全联的句眼:湿,寒。

参考:湿:沾湿;寒:寒冷,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雾气使妻子的头发被沾湿了,清朗的月光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四)课堂练习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垂、涌)2.《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全诗诗眼:望,怀 全联句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课后练习:

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

(五)考试链接

考试链接-----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1.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2.答题步骤(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答: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三、学习《哀江头》

(一)导入语

播放古筝曲《哀江头》视频,并介绍:唐代诗人杜甫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天,沿着已被叛军攻占的长安东南的游览胜地曲江行走,想起安史之乱前,这里一到春天游人如织,车马繁华,现在却遭受严重破坏,游人稀少。于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哀痛欲绝,写下一首名诗《哀江头》。乐曲《哀江头》即根据这首诗意而作,共分为1.引子2.慢板与中板3.激动的快板4.慢板的再现5.尾声。曲子以古朴苍劲、悲愤幽怨的音韵表现了诗人独立江边 对昔日繁华的回忆及对家破人亡的遗恨,分别表达了悲愤,悲泣,悲痛,悲哀等复杂的心情。我们欣赏完了这首曲子,现在来欣赏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

提问:从时间上说,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忆昔霓旌下南苑”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是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盛景及李杨二人的悲剧。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沧桑巨变时的哀思,总结全篇。

(三)内容解析 第一部分:

吞声:不敢出声。潜行:偷偷地行走。

住在少陵的野老(杜甫自称)无声地痛哭,春天偷偷地来到了曲江的偏僻之处。江边的宫殿千门闭锁,细细的柳丝和新生的水蒲为谁而绿?

1.诗人为何哭?是怎么哭的?为什么要这样哭?

明确: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作者睹物伤怀,因而痛苦。诗人是“吞声哭”(“潜行”),因为长安被占领,笼罩着恐怖气氛,所以诗人不敢放声痛哭,不敢光明正大地行走。2.诗人在江头看到的景象有什么特点?哪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看到长安沦陷后的曲江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锁”和“为谁绿”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景物是很美的。“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教师承接语: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作者想起了什么?他的思绪飘到了哪里)。

第二部分:

生颜色:生出光辉。

回忆当初皇帝的彩旗仪仗下了南苑,苑里的万物都生出光辉。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也同车出游,随侍在皇帝身旁。车前的宫中女官带着弓箭,白马套着带嚼子的黄金马勒。翻身朝天仰射云中飞鸟,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地。杨贵妃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鲜血玷污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归来!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而玄宗所在的剑阁是那么深远。离去的和留在人世的彼此没有消息。

3.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诗人忆起什么?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特点?

明确: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诗人忆起安史之乱前的曲江,那时它是一片繁华盛景,从“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可以看出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唐玄宗一行排场很大,彩旗飘扬,豪华奢侈,连南苑中的万物都生发光辉(教师承接语:这两句是总写昔日之繁华。那么,诗人是怎样具体描绘的呢?我们接着看后面的内容)。

4.“同辇随君侍君侧”和“一笑正坠双飞翼”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由此可看出作者对帝妃游曲江的态度如何?

明确:这两句暗用了汉代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其用意 就是讽刺唐玄宗荒淫好色和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教师承接语:如此骄奢淫逸的李、杨二人,结局如何呢?我们再看“明眸皓齿今何在”到“去住彼此无消息”四句)。

5.李、杨二人的结局与“忆昔”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此写来,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李杨两人的结局与她们当年的荒淫骄纵有因果关系。对比强烈,效果明显。如此写来,既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又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不幸蒙尘,讽其荒淫误国。

第三部分:

臆:胸,这里指胸前的衣裳。

人生有情,泪水沾湿了胸襟,江草的生长和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呢?黄昏时,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走向了城北。

6.怎么理解“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这两句?作者为何“欲往城南望城北”?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哪两句?

明确: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衣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草自枯荣,永无尽期。这是用无情衬有情,而更见情深。作者因为忧心如焚,哀痛极深,因而一时懵懵懂懂走向了城北,走错了方向。最后两句与开头的“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照应。其中“胡骑尘满城”写出了叛军密集的巡视,营造出恐怖的气氛,这就是诗人要“吞声哭”“潜行”的原因。

(四)总结

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

四、学习《蜀相》

(一)导入语

在卧龙岗,有一副对联,对联说“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副对联陈述了谁的事迹?(诸葛亮)诸葛亮一生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了后世人的尊敬,有许多诗人写诗来纪念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怀念诸葛亮的诗歌,杜甫的《蜀相》。

(二)字词、译诗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汉代成都织锦业发达,朝廷曾在此设锦官专管,故称为锦官城。

森森:形容树木高大茂密。自:独自。空:白白地,徒然。两朝:指刘备、刘禅两代君主。开济:开创大业,济国安时。出师:出动军队,指诸葛亮多次出兵伐魏。

丞相的祠堂到哪里去寻找?它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映照着台阶的绿草独自呈现出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然地唱着美妙的歌声。刘备三次频繁拜访,同他商议统一天下的大计,他辅佐两朝君主开创大业,济国安时,体现了老臣的赤胆忠心。可惜出征还没有获胜,自己却先死去,这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泪满衣襟!

(三)内容解析

1. 诗歌四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联以问答形式,写出了武侯祠的地理位置。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闻。颈联,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尾联,叹惋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2.中国古代诗歌十分注重景色的描绘,在这首诗中很明显也有景色的描写。请同学们思考,诗中哪几联在写景?在景物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叫做什么写法?

明确:本诗首联、颔联写景。首句从“丞相祠堂”写起,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第二句“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柏树之所以高大茂密,是因为没有人去砍伐它们,爱惜这些柏树,正是表现了人们对诸葛亮的爱戴。颔联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这两联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3.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四句,表达了他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五、学习《又呈吴郎》

(一)导入语

陕西民歌中有一句歌词说“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是一个影响广泛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忠君爱国,体恤百姓,深受百姓欢迎,写了许多反映百姓痛苦生活的诗歌,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即《又呈吴郎》。

(二)写作背景介绍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呈:呈送,尊敬的说法。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让吴郎易于接受。

(三)字词、译诗

扑:打。任:任凭,任由。只缘:只因为。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即:立即,马上。便:就。任真:听其自然,率真任情,不加修饰。征求:指赋税征敛。我任由西面的邻居在草堂前打枣,她是一个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呢?只因为怕她恐惧,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妇人立即防着你这个远客即使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了。贫妇人已经对我诉说了因为赋税征求,贫穷到骨。我正由此联想到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泪湿手巾。

(四)内容解析

1.诗歌各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是怎样劝告吴郎的?

明确:首联写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颔联写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颈联写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尾联写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诗人先自叙以前事以启发吴郎,接着委婉劝吴郎,最后指出人民贫苦的根源:一是苛捐杂税,一是战乱连连。

2.本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普通的打枣小事 人民的水深火热 老泪纵横(教师点拨)。

本诗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例证!同时也说明,在此艰难的岁月中,人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以共渡难关(教师补充: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学习《登岳阳楼》

(一)导入语

洞庭湖上,一岳阳楼,古往今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一楼何奇?一楼不奇。奇的是众文人的才华,众文人的情怀。孟浩然曾在洞庭湖边描绘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就是孟浩然的大气。其实,像孟浩然这样的大气人物是从不会寂寞的,就像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杜甫,也留下了千古佳作——《登岳阳楼》,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背景介绍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字词、译诗

无一字:指音信皆无。涕泗:眼泪和鼻涕。轩:栏杆。

我从前就听说过洞庭湖名胜,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洞庭湖浩瀚无边,好像要把我国东南方向的吴和楚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亲戚朋友没有一点音信,只有年老多病的我生活在这一叶孤舟之上。战争的硝烟仍旧弥漫在关山之北,我靠着栏杆遥望,不由得老泪纵横。

(四)内容解析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昔闻”二字说明对洞庭湖渴望向往已久,“今上”二字说明如愿以偿甚喜,这里将今昔的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2.颔联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哪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明确: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坼”和“浮”。“坼”字,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富有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天地和日月星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显得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气势磅礴,宏伟奇丽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3. 颈联和尾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颈联写凄凉落寞的个人景况。尾联写诗人想到不息的战争,老泪纵横,这是他忧国忧民的体现(教师补充,由此可见,诗歌首联引题,交代背景;颔联写景,写出了洞庭湖的宏伟磅礴;颈联写凄凉落寞的个人景况;尾联写不息战争,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广阔胸襟。这使得整首诗意境宏大,情调悲壮)。

4. 诗歌前两联的“景”和后两联的“情”有什么关系?

明确:前两联写景,写出了洞庭湖的气势磅礴,宏伟奇丽。后两联写情,写出了作者孤老病弱的现状和忧国忧民的心情,表明了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伟大胸襟。诗人眼中洞庭湖的阔大形象与他的博大胸怀相呼应。此时,在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五)总结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互相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七、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登岳阳楼》。2.预习《即景抒情诗四首》。

上一篇:寄语企业家下一篇:电子客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