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落叶》教学设计

2024-07-18

第10课《落叶》教学设计(通用9篇)

篇1:第10课《落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仔细体味作者由落叶引发的生命感悟。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品味本文生动形象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2 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以下材料: 1.贾平凹简介 2.法桐的有关知识 3.描写落叶的诗文词句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二)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当地点拨和补充

1贾平凹,陕西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等,著有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等多部作品,著有诗集《空白》等。其中《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全国短篇小说奖,《浮躁》获美国飞马文学奖,《废都》获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当代作家。

2.法桐学名悬铃木,原产东南欧、印度及美洲。由于最初由法国人种植于中国的上海法租界内,故称之为“法国梧桐”。法桐株型高大,蔚为壮观,花期4——5月,果实9——10月成熟。伟岸、雄奇、实用性和观赏性极强。有着“行道树之王”的美称。3.有关写落叶和梧桐的诗句 例如:闾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梧桐、对落叶倾注了诸多感情,那么著名作家贾平凹又对落叶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散文《落叶》。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课文之前,老师想知道对于散文,第一次朗读的时候你应该带着哪些问题去读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初读的要求:(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2)这篇散文写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交流学习结果

(1)生字:绰约 妩媚 忌妒 憧憬 婀娜 凋落 寒伧 嶙嶙

生词:寒伧 风姿绰约 妩媚 婀娜 停滞 憧憬

以上生字老师用一小黑板的方式出示,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填写注音,其余学生在下面注音。生词找学生交流自己对此语的理解。

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让其他的同学帮助学习。(2)学生交流本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课文写了法桐的叶子由繁盛到凋落再到繁盛的过程。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经历了由喜爱到哀叹到敬仰的过程,并悟出了生命哲理。(1)作者是如何描写法桐的呢?

(2)作者所悟出的人生哲理: “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再次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利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做好记录。小组交流学习结果,以共享学习成果。

集体交流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当点拨。使学生明确:

(2)由法桐叶子由繁盛——凋落——繁盛,作者明白了:生活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没有痛苦的付出便不会有快乐的收获,只要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这种借某一具体的事务,通过它们的精神抒发自己的感悟及思想的写法就是托物寓意。它的常见思路是状物——寓意。

三、深入研读 1.品味语言

(1)本文篇幅短小,语言凝炼优美,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找出优美的句子进行赏析。在赏析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打算如何赏析散文的语言?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归纳并点明:可以从用词美、修辞美、哲理美写作手法运用美等角度赏析,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赏析。

学生读课文赏析,并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记录赏析结果。小组共享学习成果。集体交流学习结果。例如:“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做一个妩媚的笑。”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动静结合,从颜色、姿态、神韵三个方面写出了春天桐叶的美好形象。(2)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积累优美的语言。2.质疑问难:

学生仔细的品读课文,找寻自己不懂的问题,向同学和老师质疑。

学生交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其余同学帮助解答,老师视情况给与点拨。常见的问题有:

(2)第四段中“我觉得这很残酷”的原因是什么?“这”指的是什么?(3)“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的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掉落去。”如何理解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

1.《落叶》一文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读了本文你有何感受?

2.生活中有许多人和落叶具有着同样的精神,你能试举几例,并简述他们的突出事迹以及你对他们评价? 课后作业

1、搜集并积累有关生命的诗词和名言警句。野菊花 陈创

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花朵不过一份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也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原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澶竹也已落魄,唯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扩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便身穿就黄金甲”。多少墨客骚人奉和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长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的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色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諦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她不固守现状。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援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牙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翼翅,拥护者黄花,风来向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膦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当霜雪卷藏这轴鸿篇巨著,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但时以窜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从,明年一定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那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单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其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落叶》课后收集的资料整理

★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车尔尼雪夫斯基 ——华罗庚

★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亨利•;门肯)★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法国诗人]吕凯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普希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

★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孟德斯鸠

★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车尔尼雪夫斯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塞内卡

★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最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发一分热,发一份光,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光明。

篇2:第10课《落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前后对照的写法。

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②自学生字新词。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

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十六年前的回忆)

二、了解背景,介绍李大钊

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他是李大钊的大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背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16年了。(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的日子。2.介绍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到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活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生字注音并组词(学生先做,教师指正)

四、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标注自然段(32个)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16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那些自然段写到?

3.理清写作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和课文结构,并且给文章分段。第一段(1):写1927年是父亲的背难日 第二段(2--7):写父亲被捕前的一工作情形。(被捕前)第三段(8——17):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第四段(18——29):写我们与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第五自然段(30——32):写得知父亲被害,全家人悲痛的情形。(被害后)

五、总结:

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李大钊北海的全过程。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通过对场景的细节描写及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感受到了李大钊对革命的忠城,从容自若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六、作业:

复习本课所学生字,下去继续读课文,感受李大钊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内容

1.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文章的结构脉络,李大钊的那种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令人敬佩,从中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我们继续来学习本文,进一步感受英雄的品质。2.读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回忆有关父亲李大钊在白色恐怖下依然坚持工作,不幸被捕,面对敌人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的事。

二、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不离开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派人来检查,共有被抓等方面可以看出局势的严重。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课文第7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文具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忠于革命,大无畏的精神。B.被捕时: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说明李大钊对敌人的到来早有预料,从容不迫)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引导学生从父亲的言行中体会父亲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品质。C.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1)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李大钊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品质)

(2)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忠于革命)

四、再读课本,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得知李大钊被害,全家人无比的悲痛,从课文中舅老爷、作者以及母亲的言行中就可以看出)

2.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有什么体会?

(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五、总结: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了革命志士李大钊的那种大无畏,忠于革命的优秀品质。当然,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许多像李大钊一样的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

六、作业:完成本课家庭作业。板书设计

被捕前:忠于革命,大无畏

篇3:第10课《落叶》教学设计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学生情况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0年秋季入学留学生本科班,共22人。

(2)教材 :《现代汉语》(下 )(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3)课程安排:本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下学期,一周两学时。

2.考 试方法

(1)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 , 试卷满分100分 , 共41题 , 各题型所占比例见表1。

(2)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http://www.crsky.com/soft/28528.html)及EXCEL(windows自带office软件包 )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二、试卷分析

1.分 数段分布

通过学生成绩分布直方图(图1)可以看出,这22名学生的成绩不是正态分布,分数从60到93分,平均分为81分,标准差为9.861,全距为36,不及格人数为0,分数集中于两个区域,分别是75-83分,以及于87-96分,峰值出现在75-83分。

2.难度分析

难度即测试题目的难易程度.能力方面的测试中,它是衡量测试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期末考试的难度范围应该在0.3-0.8之间。

由于本试卷全部由主观题构成, 因此使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2]

式中:P为试题难度;为学生在该题得分的平均值;W为该题的满分值。

通过试卷各题难度表(见表2)可以看出,试卷整体难度为0.81,难易程度尚可 ,稍微偏易。

3.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或可信程度,它是反映测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一种指标,表明信度大小的统计量叫做信度系数,其最大值为1[3]。在SPSS软件中,一般采用克隆巴赫系数。该系数愈高,即工具的信度愈高。一般来说,信度应该高于0.8。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本次考试的信度系数为:Alpha=0.603,信度略微偏低。

三、试卷评价

1.题目设置及难度梯度

本试卷包含比喻、夸张、比拟、对偶、设问、反问、借代、排比、仿词九种修辞方法。试题具体分布见表1。

就试题分布而言,比喻和比拟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使用较多,并且容易混淆,知识点复杂,因此在试卷中所占比例较高。

就题型而言(具体分布见表1),第一部分为填空题,以基础理论为主,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第二部分为造句题,考查学生对每一个修辞方法的使用情况;第三部分是综合题,让学生使用多重修辞方法进行短文写作,考查学生在篇章中对修辞的理解和使用能力。试题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符合难度梯度。

2.数 据分析结论

(1)分数段分布直方图

本直方图不是正态分布,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1受试者来自于多个不同的国家,其专业、背景有很大差异,因此,认知输入的效应并不相同。

2受试者为大四毕业班学生,考虑到实际情况,会在分数上进行适当调整,尽量减少不及格人数。

(2)试卷难度

通过试卷各题难度分析可以看出,试卷整体难度为0.81,难易程度尚可,稍微偏易。前20题中,有12道难度为1的题,也就是说全部学生都给出了正确答案,这是因为在前20题中,测试的内容为基础概念,活用部分少,因此正确率较高。鉴于期末考试属于目标参照性考试, 可以适当有一些难度较低的题目,因此此试卷难度合适。

(3)试卷信度

本套试卷信度系数为0.603,略微偏低。为了进一步提高该试卷的信度,我们可以适当增加试题的题量,就会进一步降低偶然因素的影响, 但增加题量时的题型要和原来的题型一致,同时要注意控制难度,力求和原来的难度相当[3]。

摘要:试卷质量分析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教学效果检查的重要依据。本文对试卷样本,从成绩分布、试卷难度、信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试卷命题质量做出科学的鉴定和总结,提出提高试卷的命题质量的方案,以便对教学进行有效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篇4:第10课《落叶》教学设计

用运动的观点来探究几何图形变化规律的问题称为动态型几何问题,

这类问题是历年各地中考的热点题型之一,也是中考试卷中压轴题目的首选,此类问题几乎是每卷必考,题量一般是1~2题,分值是12-15分,且一般都有一定的难度,

动态几何问题一般是以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为载体,设计的动态变换,并对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等量关系、变量关系、图形的特殊状态、图形之间的特殊关系等进行实验、观察、猜想和归纳,同时进行推理的一类问题,此类问题的信息量大,灵活多变,出现的结果又往往不确定,一般涉及的知识有平行线、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方程、不等式以及函数等。

求解动态型问题时需要“以静制动”,即把动态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来处理,具体地说,需要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把握运动和变化的全过程,动中取静,静中求动,抓住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瞬间,抓住变化过程中的特殊情形,确定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图形位置关系,从而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其具体解题步骤一是化动为静:(1)明确讨论标准;(2)画出不同的图形(分开画);(3)设字母体现“动”,二是分为两种题型:(1)①将字母视作常数,分别列出方程;②解方程并检验;③总结,(2)①将字母视作常数,列出函数解析式;②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出函数的最值:③检验,

解答动态型试题的关键是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借助图形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函数关系来探究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二是借助图形在三种变换(平移、旋转、折叠)过程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动中求静,利用变换的有关性质来解决一些有关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等问题;三是解答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多种数学思想,利用数学思想,恰当地使用分析综合方法,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基本的、常见的问题。逐一击破,从而进一步得到新的结论,最终解决问题,

重点题型例析

一.有点运动产生的问题

动点问题中动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运动的动点,此类动点有给出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我们主要根据“运动速度×时间=路程”来表示某些线段的长,根据动点的位置可以将线段分为走过的路程(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来表示)、剩下未走的路程(用动点要运动的总路程一走过的路程),特别注意,当动点在折线上运动时,要把走过的线段去掉某些部分才能和所求线段对应,对于剩下未走的也由于动点移动到不同线段上而改变其终点位置来分别进行表示,当所表示线段与动点运动方向不同时,一般采用相似知识,找出和某些可以计算长度且方向与所求线段方向一致的线段来寻求相似比,二是不定点,这类动点一般结合存在性问题出现,即是否存在点P使得题目满足一些结论或当某些结论存在时。求动点P的位置,解答时可以把题目要求满足的情况作为一个使用条件,使P恰在满足要求的位置,然后结合几何知识进行解答,

点拨:如果抛物线上的点是已知的,就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有三种表达式,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设定,解答存在性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假设结论存在,然后推理得出结论,进而判断结论是否成立,对于求多边形的面积通常采用分割法,把它分割成多个简单的图形,另外,这种动态几何问题,一般采取“动中求静,静中求解”的求解策略,以相对静止的瞬间,清晰地发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利用数形结合,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由直线运动产生的问题

由直线的运动产生的问题称为动直线问题,求解时应针对直线运动变化过程中相伴随的数量关系、位置关系去研究,抓住变化中的“不变量”,以不变应万变,从而确定基本关系式,并确定变化范围,必要时画出相应的图象,以帮助解决问题。

点拨:本题的题设条件中虽然给出了动直线L,但在解题时似乎没有涉及,这就是处理动态问题时“以静制动”的效果,

三.有图形运动产生的问题

动态图形型试题以图形变换为载体,集代数与几何的众多知识于一体,并且渗透了分类讨论、转化、数形结合、函数方程等重要数学思想,命题的设置常常具有开放性、操作性和探究性,

篇5:第10课《风筝》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

改进意见 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第二课时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2.学习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篇6: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湖南省江永县允山中学

何小辉(***)

教材分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华统一的先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始皇实现统一,既卓而不凡又专断残暴,成为后人争与评说的千古一帝。本课内容即以秦始皇为核心安排和展开。灭六国是实现统一;建立专制集权统治、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是巩固统一;焚书坑儒从主观上仍是为强化统一;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开灵渠,将祖国境内的多民族置于秦的统一旗帜之下,更成就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伟业。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是上好本课的关键。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秦的疆域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进步作用。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概念多,跨度大。本课的难点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概念的理解。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知识体系很松散,主要表现在:

1、知识状态

①对秦朝的各类制度、政策了解不多。

②对长城非常熟悉,但是对其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

2、认知能力

①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②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易理解。

3、学习情绪

①对扫六合、焚书坑儒等故事性较强的事件非常感兴趣,有求知欲。②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不感兴趣。

但求知欲强,在教学中将着眼于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方法的培养。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动态图示法、角色扮演、谈话法、合作探究法、辩论赛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概念较难理解。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又较差的特点,教师采用直观图示法和联系法,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观看的时候同学们就要注意视频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幻灯片1——视频《荆轲刺秦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生:“荆轲刺秦王”

师:“荆轲刺秦王”的义举值得惋惜,但历史的发展却并不因他的牺牲而逆转,最终秦还是完成了统一。那么秦是如何实现统一,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真实的秦始皇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课题──“秦王扫六合”。(画面展示幻灯片2——板书设计)讲授新课

师:(画面展示幻灯片3——《战国形势图》)在共同领略了春秋战国的风云争霸后,我相信大家对著名的“战国七雄”肯定还记忆犹新,那 “战国七雄”究竟是哪七个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

生:“战国七雄”是指韩、赵、魏、楚、燕、齐、秦。最强大的是秦国,因为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伴随着学生的回答,画面动态显示七国)

师: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和远交近攻的战略兼并东方各国土地。在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画面动态显示)。在这次战役中,赵国大败,从此一蹶不振,其他诸侯国再也不敢抵抗秦的进攻。公元前238年,嬴政亲政后(动态显示嬴政图),对六国就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这样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十年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画面动态显示六国消失,将秦移向中央放大;画面回到幻灯片2——《板书设计》)那大家想一想,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画面展示幻灯片4——《问题讨论》问题1)生:回答

师: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完成了统一,可谓顺民心、合民意,光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敬佩。但敬佩之余有的同学肯定不免又多了几分担忧,为什么?因为正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现今的秦王面对的可是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对于这样一个帝国,他又该如何掌控?大臣们的意见又怎样呢?我想要窥探秦王的秘密,同学们就要发挥协作精神了。下面老师就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参照课本并讨论(画面展示幻灯片5——淳于越和李斯的观点),秦王是采纳了谁的观点?他是如何加强统治和巩固统一的? 生:看书、归纳

师:请听第一题(屏幕展示题目──“判断下列动画反映的是秦王巩固统一的什么措施?”)

画面显示幻灯片6——示意图

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怎么办呢?我们这位聪明的皇帝呀,又立刻寻思着为自己找来了三位得力的干将。即屏幕上显示的“三公”。其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百官,而这三人又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这样一来,秦始皇既分担了压力,又把中央的大权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中,可谓一举两得。下一步就看他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了。针对此,群臣们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建议他仍沿用周朝的分封制,有的则建议他把全国分为郡县,然后由皇帝派官吏直接管理。那这位皇帝最后是选择了什么制度?为什么?(出示第二题)

生:自由发言。(归纳出:分封制下长官世袭,权力过大。郡县制下中央有了实权,郡县权力过小,无力与中央抗衡。)画面显示幻灯片5——示意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师: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最后中央的权力又集中到了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两者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这样就极大地巩固了统一,所以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所沿用。在这方面,秦始皇可谓是万世开基。

师:解决了政治上的分裂后,我们再来看看六国的子民又为他们的帝王提出了什么难题?请听第三题

(画面显示题目──观看历史模拟剧。找出剧中人物遇到了几个麻烦,又该如何解决)

“历史模拟剧场”设计:

秦国贵族在楚国的游历

贵族甲:乙君,皇上现在统一全国了,今日无事,楚国离我们最近,去游历一下,你看怎么

样?

贵族乙:好啊,我早就听说楚国物产丰饶,就是没有机会去。(两人带仆人来到楚国,显出疲倦的样子)

贵族乙:甲君,今天走了很远,先找个地方歇歇吧。贵族甲:是有点累了。(叫仆人:)你去看看,附近有没有店家。仆人:是。(仆人回来,告诉贵族甲乙:主公,前面有一店家,还蛮讲究的。)贵族甲乙:我们就去那里歇歇。

一行人进店,店主吆喝:客官,请里面坐!请问要点什么? 贵族甲:要你们店里最上等的菜,再上壶好酒。店主:好嘞,不过客官我们店要先付钱的。贵族乙叫仆人:给他。::够吗?

店主:噢,是秦币呀,对不起,我们这里只收楚币。

贵族甲乙齐声喝斥:皇上都把全国统一了,你们这里怎么不收秦币?岂有此理!店主:对不起,对不起,请您们去其他店家看看。甲乙一行人出店。

贵族甲:看来我们这样走下去每天吃饭都很麻烦,不如看看买些特产回去吧。贵族乙:是啊,(正好听见有人吆喝卖茶叶)哎,你看那边有卖茶叶的。

一行人走过去,仆人抓了一把,闻了闻,拿给主人看,说:主公,这茶叶不错。卖茶人附和:是是,这是刚出的新茶,上等的。

贵族甲乙两人也看了看,闻了闻。叫仆人:真不错,你拿称称一下。仆人拿称称了一下:60斤。

卖茶人:你的称不对,我在家称是96斤,怎么可能差这么多。仆人:你自己看看,是60斤吧。不信你拿旁人的称称称。卖茶人:你看,是96斤吧。两人争论:你的称不对。贵族乙(听到,有点怒):都别吵了,呈上来给我看看。(问卖茶人):是你的不对,你的称怎么才10两一斤?

卖茶人:我们这里都是这样的。

贵族甲听到,对贵族乙说:哈哈,我明白了。我们忘记这里是楚国了。贵族乙、仆人和卖茶人齐声:有什么不对吗?

贵族甲:我们秦国是16两一斤,楚国是10两一斤。所以,用我们的称称是60斤,而用他们的就有96斤。算了,我们今天不买了,赶快回去报告皇上去。

秦国两个贵族到楚国游历,遇到两个麻烦──货币、度量衡不统一。生:回答

(画面显示幻灯片7、8——统一货币、度量衡》): 度──丈量长度的工具“尺”

量──量容量的容器,“斛”“斗”“升” 衡──称重量的衡器“秤”

师: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就下令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文字。

师:正是为了便于统一后各地经济的流通,秦始皇下令将全国的货币统一成了秦国使用的圆形方孔钱,又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

师:在统一了度量衡后,各国交流中还有一个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生:文字

师:(画面显示幻灯片9——《统一文字》)例如一个马字七个国家就有七种不同的写法。不仅如此,各地还有不同的方言。我们知道,即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有感于语言交流的障碍,更何况在交通不便利的秦代,文字又不统一。这种困难可想而知。认识到这一点后,秦始皇就下令将简化了的小篆作为了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以后又出现了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一直到现在,我们知道各地都有不同的方言,但有一点却始终是统一的,这就是文字。在这方面,秦始皇可谓是功在当时,利在千秋。

师:然而秦始皇接下来他又上演了一幕“焚书坑儒”的悲剧。(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焚书坑儒”)对于“焚书坑儒”刚才大家都已经接触了,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这里的“焚书”是不是焚烧了所有的书籍?“坑儒”又是坑的哪些人?(画面显示幻灯片11——《你怎样看焚书坑儒?》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讨论选出代表回答,最后归纳。提示: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来加强思想控制,这种作法是否可取?秦始皇“焚书坑 否换来了秦朝的长寿?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师: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这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是势在必行的,但他采用了极其野蛮和残暴的方法,给我国文化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这是我们应该批判的。但钳制思想后,自己的帝国是否就长治久安了呢?请大家看一首诗。画面显示幻灯片12——唐代章碣的《焚书坑》: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师:解释:(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象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

师:为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对知识分子是防之又防,但最后却是草莽之夫推翻了他的统治,只说明了一点──正是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师:正当秦始皇踌躇满志地构筑他强大的帝国体系之时,北方一个少数民族──匈奴也正肆意崛起,并不断威胁着秦北部的边防。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又是如何应对的?

师:为抵抗匈奴的进攻,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了万里长城(画面显示幻灯片13——《秦长城图》)。那后世又是如何看待这一工程的?先让我们看两则材料。

屏幕显示幻灯片14:

“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

──清·杨鸾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唐·胡曾

师:从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修筑的长城确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直到今天,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还以它的雄伟而文明于世。然而从材料二中,我们却又看到了修长城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修筑长城,秦始皇动用民工达三十万之众。被征集来的民工,风里来,雨里去,肩膀压肿了,腿脚摔坏了,在监工的鞭打下,没日没夜,流血流汗地干活。许多人牺牲在了长城脚下了。不仅如此他还修筑了一些建筑,大家能不能举例说明一下? 生:回答

师:为修筑这些建筑,秦始皇征发了3、4百万劳力,男丁不够用的时候,甚至连妇女都被征调。其残忍由此可见一斑。师:凭借着一位皇帝的睿智和胆略,秦始皇实现了中原的一统,他是否就此满足了? 生:没有。

师:他不仅没有满足,相反还酝酿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即征服历代统治者都望而却步的岭南地区。(画面显示幻灯片15——《南征越族形势图》)然而,50万秦军的粮草问题却又成了另一道难题,因为当时的长江和珠江之间还没有河流相通,正在这时一个叫史禄的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在湘江和漓江之间修筑了一条运河,打通南北两大水系,这条运河就是今天的灵渠。(画面显示地图)灵渠修筑后的秦军不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征服了岭南,而且也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岭南,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的交流。

教师总结:秦始皇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统治和巩固了统一,使秦朝的疆域广大(画面显示幻灯片16——《秦朝的疆域》)同学们谈一谈: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画面显示幻灯片17——《动脑筋》)在这里生活着各族人民,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秦始皇却耐人寻味,并日益成为后人争与评说的焦点。有人称他是“千古一帝”,有人却称他是“暴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是如何看待他的呢?

(画面展示幻灯片19——秦始皇图及李白诗,展开辩论赛)(注:如时间允许则进行,时间不够则让学生进行并作为《活动课3——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的准备。)

师:针对各点,引导学生对秦始皇一一评价。引出辩证的观点。课堂巩固

(画面显示幻灯片18——本课知识网络及知识点,让学生动态填空)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练一练”:应选B。2 完成《课程基础训练》各题。3完成《历史填充图册》各题。为《活动课3——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做好准备。5提醒学生预习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板书设计

一、秦统一六国时间:前230年—前221年灭亡顺序:韩、赵、魏、楚、燕、齐结果: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二、建立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新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课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2、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教

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学2.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4.思想上焚书坑儒5.军事上北筑长城,抗击匈奴6.边疆和民族关系上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篇7:第10课 蝶舞彩云南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基础类目标:学生学会在Word文档中插入艺术字,剪贴画。

综合类目标:学生能根据需要调整艺术字和剪贴画的大小、位置和环绕方式。2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好奇心强,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学习时采用分“组”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可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3重点难点

重点: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剪贴画方法。

难点:调整艺术字和剪贴画的大小、位置和环绕方式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两个不同的用word编辑的文档,一个是关于云南蝴蝶的普通文档,一个是关于云南蝴蝶的精美文档,学生在欣赏赞叹后一个文档之余顺势提出“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制作这么精美的作品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活动2【讲授】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1)打开桌面《蝶舞彩云南》文档,美化文档。(2)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剪贴画”

(3)调整“艺术字、剪贴画”的大小、位置、环绕方式。

2、(1)小组长带领学习课本57页至60页操作指南,遇到困难可小组可小组内交流。(2)小组分工合作,拿出任务单,分别完成任务单上的操作任务:①、在word2003中怎样插入“艺术字、剪贴画”?②、在word2003中怎样调整“艺术字、剪贴画”的大小、位置、环绕方式?

3、小组汇报,插入、调整“艺术字、剪贴画”的大小、位置、环绕方式的方法:

(1)、插入“艺术字”。单击菜单栏中的“插入”→“图片”→“艺术字”,打开艺术字对话框(2)、调整艺术字的大小、位置。既然艺术字是图片,其调整大小、位置的方法和调整图片是一样的。

①、改变艺术字大小方法同调整图片大小一样(略)。②、将艺术字的环绕方式设置为“上下型环绕”。

(3)插入“剪贴画”。单击菜单栏的“插入”→“图片”→“剪贴画”,在剪贴画窗格中运用“搜索”的方法找到相关的剪贴画后插入。

(4)、调整剪贴画的大小、位置、环绕方式。(操作方法略)

4、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1)、请一位学生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在教师机上操作演示在《蝶舞彩云南》文档中插入:艺术字”和“剪贴画”并调整大小、位置、环绕方式的操作方法。

(2)、你还知道别的插入:艺术字”和“剪贴画”的方法吗?(引导学生掌握用绘图工具栏的方法)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插入:艺术字”和“剪贴画”的方法,把桌面上《蝶舞彩云南》进行美化,并保存。(4)展示评价作品。

A、小组内展示作品班内展示各小组推选优的秀作品 B、评价总结

活动3【活动】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用你喜欢的方法美化《蝴蝶泉的传说》。

篇8:文科物理第一课教学探讨

文科生由于物理基础不一样, 有的来自高中文科, 有的来自高中理科, 但是他们大多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物理不太喜欢。这个是因为长期的考试压力, 学习方式, 然后做太多的物理习题, 太难理解的电磁学, 特别是高中文科过来的可以说看到物理就头疼, 看到物理就想跑, 所以文科物理的第一次课非常重要, 一定要让学生丢掉以前的思想包袱, 丢掉考试的学习压力, 可以说我们大学的文科物理跟以前的物理有很大的差别1]2]3], 跟以前的物理基础没有太大的关系, 因为我们讲课的时候很少有公式的运用, 考试基本不考公式, 另外一个学习不要有压力, 因为我们的考试是开卷考试, 这样一来学生基本就放松了。

二、提出问题

高校有没有必要开设文科物理这样的课程?这就是我第一次文科物理给学生解决的问题。直接问这样的问题, 学生很容易就回答:不要学。初高中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退。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问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大学四年应该学到什么?我们比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应该多一些什么?多赚钱?早工作的可能赚钱更多!多一点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需要有一点, 但是更多要的是工作经验的积累。如果为了某种专业知识那么何必进大学, 选择职业学校不是更好?

三、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引导下, 我们大学究竟应该得到什么呢?首先, 大学生应该对生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无论如何大家都是要生活的, 你对生活的理解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人生哲学也是一门哲学, 哲学的基础就是科学4]。所以你想要生活的更好, 你就需要对生活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生活当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物理来帮忙。比如:由于文科学生女生比较多, 在高三的时候一般吃的比较好, 再加上暑假期间的休闲生活, 大家一进入大学校园后很快就面临一个问题———减肥。减肥喊喊容易, 做起来难, 成功的人不多。最常见的就是节食。节食是一个长时间的和饥饿做斗争的艰苦工作, 每天挨饿的时间比较长, 有人建议每天只吃水果比如桔子、苹果之类的, 其实吃完这些酸水果大家会发现自己更加饥饿难忍, 因为酸的东西刺激了你的胃。大部分人是受不了这样的折磨的。坚持下来的轻的得了胃病, 重的得了器官衰竭。为什么?根据物理里面的能量守恒和熵的非平衡态理论, 你每天活动是肯定需要能量的, 你每天吃进去的不够, 那你的能量只能从内部活动, 这个时候你的肝就承受了超负荷的工作压力, 长期下来肯定是要拖垮的。大部分同学发现靠自己实在很难, 就想起来要依靠外面的因素来, 最常见的就是吃药减肥和器械减肥。这里的减肥器械我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腹部震动减肥器, 人肥先肥肚, 肚子是减肥的首要目的地, 震动减肥器的原理说的就是针对肚子的上下往复做功来消耗能量, 广告说震动五分钟跑步一小时, 功效非常地好。针对这个广告, 听起来依据功的原理很有道理, 有力有位移, 应该是有功的。其实, 这个做功最终消耗的是转化成的机械能的电能, 不是人体消耗的生物能。针对这个例子, 我又举了一个类似的更加直观的例子, 如果同学的手上拿着一个8kg的哑铃, 我拿着你的手在上下移动, 最终锻炼的累的是我而不是你。讲到这边的时候同学们基本上都接受了这个事情。生活需要一定的物理知识来理解。第二个就是腹部电磁脂肪燃烧减肥器, 广告语说的是, 在腹部放一个电磁发生器腰带, 发出电磁波到达你肚子的内部脂肪, 加速脂肪燃烧, 如果你不相信, 演示者拿了一个温度计来测了一下燃烧之后肚子表面的温度, 确实升高了, 原因是因为内部的脂肪燃烧后产生的结果。这样的广告很有吸引力, 电磁可以穿透人体, 又有温度计作为验证, 人证物证都有, 看起来非常科学。这个没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还真的看不出有什么问题。说明理由一, 燃烧的概念, 在空气中燃烧, 脂肪在肚子里面怎么燃烧呢?不能像通常的燃烧, 最终还是脂肪靠酶来分解。说明理由二, 可以穿过身体的电磁波很多, 周围的磁场也很多, 比如手机信号, 微波炉, 电磁炉, 无线路由器, 如果这些都可以燃烧脂肪的话, 那我们随时都处在脂肪被燃烧的状态又何须买你的设备。说明理由三, 温度计为什么温度会升高?升高的原因是肚子上面的热量散发不出去和机器本身有一定的温度所导致的热传导。解释到这边大家就会觉得物理还是比较管用。以前难于理解的电磁场也不是那么特别难懂。其次, 大学生应该对科学有广泛的认识。这里所指的科学至少包含对相对论的理解, 我们处在21世纪, 活在相对论[5]的时空里面,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知识, 那你就还活在三百年前的牛顿的时空观里面, 那你就没有办法理解现在一些科幻作品和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时空观, 比如:人是否可以穿过10万光年的银河系?另外还有量子力学的理解, 量子力学[6]是现在哲学的基础之一, 它的一些观点可以改变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些量子观点特别是测不准原理。最后非线性也是和我们密切相关的, 我们可以由此理解股票的预测、天气的预测, 股票究竟能不能准确预测, 预测软件究竟有没有用, 我们怎么理解生命的熵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这些都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我们学生对这门课充满期待。最后, 大学生应该对创新有新的认识和领悟。大家都在谈创新, 中国也非常需要创新, 但是关键是如何才能创新。我们以前的学习过程是拿到工具解决问题, 所以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的。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是:你要解决什么问题?首先要会提出问题, 然后才能解决问题, 我们以前的物理学习是首先看到结论然后解决问题, 再加上少量的实验来进行验证, 这种学习过程是有很大的问题的。我们的物理应该首先是做大量的实验, 从实验中发现问题, 找到规律, 得到结论, 然后再用这样的结论去解决一部分问题, 以后如果自己做学问, 你一直在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 那你怎么才能够走到别人前面去了呢?现在我们重新学习经典物理的时候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来重新思考这些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 当我们重新研究生活中的物理的时候, 你可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些问题?会提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 虽然我们在学习经典物理的时候不再去学习公式, 但是这些物理前辈的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的。

四、小结

通过对同学们过去的回顾, 减轻学习压力, 抛弃对物理的偏见, 剖析学习的方式的不足, 展望我们大学未来的生活, 提出了物理学习内容和动力所在, 我们要理解生活、理解科学和学会提出问题, 学会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朱长明, 何宏伟.文科物理课的意义与教学操作[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8, (9) :61-64.

[2]倪致祥, 顾江鸿.文科物理教学难点分析与解决建议[J].阜阳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6) :59-61.

[3]胡耀民.改变观念, 让“文科物理”成为学生欣赏物理的“艺术馆”[J].物理与工程, 2003:54-55.

[4]周锡生, 陈健, 彭青.文科物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江南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3) :72-74.

[5]张宁.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空特性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 :11-14.

[6]王鹏, 李建平.信号测不准原理的量子诠释[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1) :14-16.

[7]J.Xu, X.Gao, etal.Density Profile and Diffusion Coefficient During IBW Heating in the HT-7Superconducting Tokamak, International JournalofInfrared and MillimeterWaves, Vol.24, No7, July, 2003.2, Xu Jun, Gao Xiang et al.Density Behaviors on IBW Heating Experiments in the HT-7, 4th APFA, Hangzhou, China, Oct13-16, 2003.

[8]Y.X.Jie, …, J.Xu et al.Design of CW High-power-dis-charge-pumped DCN lase“r.IIMW, Vol.24, No.12, Dec, 2003

[9]Qin Chengming, …, Xu Jun, …et al.Rec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IBW heating on the HT-7Superconducting Toka-mak.4th APFA, Hangzhou, Oct13-16, 2003

篇9:第10课 剥茧抽丝与追根溯源

“深刻”,是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第一个要求,具体表述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要求我们穿透事情的表象、假象,挖掘潜藏在纷乱现象背后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则要求我们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梳理和揭示事物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因果关系;而“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更是从方法论的高度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向,提出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应对之策。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個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本题话题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词“范儿”,由这个词语派生的一系列词语如“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可以看做是总话题分化出来的具体话题,都可以作为立意的角度。材料里面,如“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等也可以成为作文立意的角度,这些角度也包含了人生道理和社会道理两个区域,所以审题相对容易。

但想要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就不是太容易了。考生必须进行一番深刻地思考,多问几个“是什么”和“为什么”,进而透过现象看清事情的本质,揭示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写作方能出类拔萃。

首先要思考“范儿”是什么?材料里面也给了一定的解释,“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说明它也可以指“不好的风格、做派”。“好的风格、做派”都包括哪些内容,“不好的风格、做派”又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立意定在“不好的风格、做派”,作文基本上就具有了新意。材料里面又把它解释为“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立意的时候,就要思考“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具体含义。

结合材料,再联系社会生活给出答案,“范儿”近似于“有气质”,那什么才叫“有气质”?是富有、高傲、冷漠、不可一世吗?平凡、知足、达观、可爱、可亲算不算有气质?我们民族的“范儿”是什么?我们时代的“范儿”是什么?一个人该有什么样的“范儿”?这些问题可能都不好回答,空洞而不易把握,但也只有真正想明白了这些问题,作文才会显得“深刻”。

再追问一下为什么,在这个社会流行这些内容,是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缺少这些内容呢?“范儿”为什么会成为流行词语?为什么有人要强调“中国范儿”?为什么有人热衷“文艺范儿”?为什么有人怀念“民国范儿”?是不是我们的生活当中缺少了被人们所标榜的“范儿”?“为什么”,一路追问,步步深入。

【高分捷径】

1.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①多问几个“是什么”。

“深刻”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多层次的转换思考。社会现实类作文材料,一般都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这些现象只是问题的表象,有时是假象,我们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对其作一番深入的思考探究。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循着“是什么”的线路一步一步追问下去,层层深入,如剥茧抽丝,直至真相浮出水面,本质原形毕露。“是什么”的问题帮我们认识对象本身,作为写作时建构作文立意的基础。

例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题材料话题集中在“门”和“路”两个词语上,审题时,第一层思考要明白“门”是什么,“路”是什么?“门”的含义来源于现实生活,第一段中说“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使我们对“门”的思考开始有了哲理性。第二段又出现一个词“大学之门”,这时思考要进行一次转换,什么是“大学之门”?材料里面的答案:“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这时思考又要进行一次转换,思考的对象是理想、追求、未来、信仰和学习、探索和创造。最后总结概括得出立意为:门与路就在探索之间。

②多问几个“为什么”。

有人说,世界不是各种事物的简单组合,历史也不是无数事件的简单排列。一事物和其它事物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作文立意既要认识事物的本质,还要追根溯源,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所以,在深入探究“是什么”的问题之后,紧接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例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本题材料包含的关键词有: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这是审题时的第一步疑问。第二步深入思考,就要问为什么?为什么有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为什么有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生活中的一些人消极悲观,思想懒惰,或缺少勇气,一旦遇到问题就会陷入绝望;一些人积极进取,遇到问题总是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是生活的强者。这些回答揭示出材料中两种行为的原因,找到思想根源立意才能深刻。

2. 立足生活说看法。

认识深刻就是指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看事物,透过表象深入本质。但是文章立意的深刻,还必须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立意中所表达的思想或感情,必须是人们认可的,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反过来对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作者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尤其是“物”“志”“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更加精彩,“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中第一、二句说明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有了可以到达的内因,而无达到的条件,是不能到达的。文中第三句,“然力足以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说明尽管具备了“力”与“物”的条件,如果没有“志”,想到达所要到达的地方也不可能。这就正好说明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这段文字似乎是谈“玄理”,但这个“玄理”是在谈游山,也是在谈做学问。作者把所谈的三个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证得非常清晰,而且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再如前文样题,有考生怀念“民国范儿”,怀念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源自于大师们做事,都有一种近似于“刻板”的执着。其实就是基于今天的专家学者而立意的,有些人做学问像江湖卖艺,敲锣打鼓,三分学问,七分吆喝,场面上很好看,学术上并没有什么明显进步。这样与生活现实对立起来,让人们认识现实,看到今天的不足。能够发人深省,就达到了立意的“深刻”。

相反,脱离了生活的“深刻”毫无意义,也就无所谓深刻。2015年天津考生有的一味的赞美,如“中国范儿就是文艺范儿”“中国范儿就是以和为贵”,这种生硬搭配起来的立意,脱离现实,本身空洞无物。没有生活作支撑的立意往往是轻飘飘的。

【写作误区】

在谈到深刻的时候,一些学生想到的往往就是深奥,好像谁都看不懂的文章才是深刻。就竭力弄一些故弄玄虚、玩文字游戏,殊不知画虎不成反类犬。如:

一个人应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做选择时,我们会被各种的外界因素所干扰。不少人会追求高收入的职业,被各种因素所限制,所控制,失去了自我。一位老总曾在日记中写到: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就在那因车子爆胎而独自走到公司的那一下午。那一下午他看到了毕业后就未曾见过的小野花,看到了周边嬉戏玩闹的孩子们,这都是他在忙碌的回忆中和飞机上所不曾见的。所以,一味追求金钱,并不能为你带来幸福。遵顺内心真正的想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生活的主人》)

本段文字谈人生,看似深沉,其实毛病百出,不知所云。文中批评“受外界因素干扰”之后的选择,其实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受外界干扰的选择,只不过有的是正面干扰,有的是负面干扰,都应该是“自主选择”,再如批评追求“高收入”行为,难道这样的职业选择有错误吗?选择了“高收入”的职业就不是生活的主人吗?

其实自主人生与收入没太大联系,此文立意脱离生活,所以立意显得玄、空。经不起推敲,就不是正確的立意,也说不上“深刻”。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林家有很多套房子,住两套,另外的几套房子都租出去了;从小生活条件就很优越的小林就不明白为什么还要上学,“我家租房收入的钱几代人都花不完,为什么还要上学?我坐收房租就行了。”

针对这件事,有人认为小林的想法暴露出家长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有人认为青少年要明白学习的意义,努力丰富和充实自己;有人认为小林的“三辈子吃房租”论,实质上代表了大多数富家孩子的共同心理状态,即家有万贯,坐吃未必山空……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领导开会九大技巧下一篇:中秋节作文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