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2024-07-21

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精选8篇)

篇1: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任何科学研究或者实验,或者是大的工程建设等等,都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都离不开集体的合作,凝聚所有人的智慧才可以将一件事做得更好。所以,教育界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中数学而言,在其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是当前教育前景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其最大有效性的方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是大势所趋,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最佳途径[1].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传统教育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正在不断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于初中数学而言,传统的机械式教学已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所以,亟须新方法的出现。初中生不像小学生那样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但也并不如高中生那样能够长时间接受机械性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提出了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相互之间彼此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帮助他们学好数学,学会学习。如此,才能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有助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他们都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这是当今教育前景下的必要之举,是为了实现数学学科最大有效性的`必要方法。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并非一件简单的事,若要将其落实到实际,就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课前合作,激发兴趣

课前合作是指学生根据课程要求,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在课前完成学习任务,对接下来课堂上要学习的知识先进行了解。这种方式通常是把整体任务划分为若干个小任务,再把一个个小任务分配给团队中的成员,大家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任务。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课会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首先要进行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这个离不开同学之间的合作。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安排任务,()小组成员一起做调查,将收集到的资料拿到课堂上,供这节课的学习使用。这样,学生会更感兴趣,乐于去做,而且课前就经历过合作,那么在课堂上就会合作得更好。

2.课堂合作,共同学习

课堂学习离不开合作,老师能教授的只是固定的数学知识,要想学习别的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就应该同学之间合作学习。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以学习要求为基础,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研究,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应注意的是,小组合作时,一定要分工明确,既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会学到“因式分解”,对同一个“因式”进行“分解”有很多种方法,而且方法有优有劣,只有大家一起钻研,才可以寻找出最好的方法。如果单靠自己,是很难取得较好成果的,只要综合所有人的智慧,聚沙成塔,滴水成海,最终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课后合作,交流沟通

对于数学学习而言,课后的巩固工作特别重要,因为课堂上就算听懂了,但是要想掌握好这节课的知识,还是需要大量的课后总结、课后练习。每个人的领悟能力都不一样,学完后,获得的感悟、经验等也都不同,为了共同进步,就应该要大家一起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取长补短。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一课是“命题、定理、证明”,这是一节比较特殊的数学课,与普通的数学课程不一样,它计算方面的知识比较少,更多的还是关于文字方面的,学完这节课后,相信每位学生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感触,比如,有的学生对证明方法有了较好的掌握;有的学生对一些规律、定义等有了更深的理解;每个人的收获都不同,把这些都综合到一起,彼此学习,就一定可以共同进步[2].

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融目标教学、尝试教学、成功教育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学好数学,从而学会学习,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沈兵。课堂教学之学生能力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09)。

[2]杨成军,聂国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05)。

(作者单位 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校)

篇2: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文/谢小华

摘 要:初中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数学知识,还需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为了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就应该在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3: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不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实验室的操作, 都要建立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客观环境, 有利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 笔者将学生按照就近原则, 分为四人小组, 便于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 教师在课堂合作时, 可以围坐在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而对于教学步骤而言, 笔者对课堂过程设置了明确的设计, 如, 课前的学习指导、课堂实验.实验的记录与分析、结论的得出与讲解,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明确目的.

二、巧妙的课堂导入

巧妙的课堂导入模式, 常常能引起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因此, 对于课堂导入笔者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 需要因地制宜地应用, 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课堂导入方式:生活情境再现法、任务驱动法、实践操作法、数学推理法.例如, 笔者对导入“电能表与电功”时, 利用了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以下的图片, 如图1.笔者接着向学生发问“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蕴含了怎样的物理能量知识?通电的小灯泡为什么能够发光呢?”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解决问题.通过图片的学习和情境问题的设置,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进入了问题的讨论,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 很好地解释了功和能之间的关系, 也拉开了对电流做功和能量转化关系的学习.

三、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设

猜想和假设是在学生固有的知识程度上, 明确问题的关键点以及实验操作所要完成的任务, 对进行的操作有明确的了解.在物理实验操作中, 合理地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 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电能表与电功”时, 在引入新课后,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电功与电流之间的关系进行大胆的猜想,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进行猜测和讨论.结果学生得出了多样化的答案, 有些小组猜测电功与通电时间长短有关, 因为现实生活中通电时间越长收的电费越多;有些小组猜测电功与电压和电流有关, 因为在不同的电压下, 灯泡的亮度不同, 灯泡的亮度大电流也大;有些小组的学生则根据平时拆卸的小电器, 猜测电功与电阻有很大关系.通过合作学习和有效猜测, 降低了学习难度, 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有利的铺垫.

四、根据具体实验,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实验是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 也是验证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有利手段.学生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 集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合作才能成功地完成实验.然而, 小组合作学习也会产生一些弊端, 例如, 有些不学习的学生会从中偷懒, 滥竽充数;有些学生在合作中缺乏积极的交流与合作.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让每个小组进行分工, 进行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 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同时, 在实验前让小组成员之间再一次明确实验目的和操作方法.并采取一系列措施, 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等.具体来说, 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 因为实验比较复杂, 考虑到学生的程度和操作能力有限, 笔者将实验过程进行了细致地讲解, 并让小组成员之间每个成员都能够复述过程, 并且在实验过程中, 对每个小组的实验过程进行查看.再如, “欧姆定律”的实验, 这组实验涉及到两个小实验, 有些小组完成一个实验就飘飘然起来,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引导学生改变好大喜功的心理, 专心下一个实验.而这个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运用十分重要, 也是整个实验的关键点,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合理的提示和强调.

以上实践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模式在学生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 学生对知识能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 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得到了加强, 也是学生学习水平和自身素质的一种提升.

参考文献

[1]颜有虹.高中物理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篇4: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教学;小组

初中数学抽象知识多,理论性强,难度较大,加上在我国的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数较多,在课堂上教师不可能一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合作教学作为一种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它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下面,本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合作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

一、遵循逻辑性原则

逻辑性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基本特性。教师在组织和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也应遵循一定的逻辑性。一是教学策略的逻辑性。在教学策略的安排上,要从学生认知的逻辑性着手,采用阶梯式的教学方式,如从简到繁,从易到难,通过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二是分组的逻辑性。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发挥学生优势互补的作用,因此,在分组上,也要按照学生的能力和特点进行分组,如可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每组以4~6人为宜,采用前后位的坐法,便于灵活地调整成配对的形式进行活动。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承担相应角色,包括组长、报告员、记录员、检查等,并可适当进行角色调换,以体現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确保每位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合作气氛,让学生“动”起来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此,在合作教学活动中,应确保师生间关系的平等、民主。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因式分解“a2+2ab+b2=(a+b)2”的新课导入,教师展示:现有三种不同的纸板,第一种是一个大正方形,边长是a,称为“a型”,第二种是一个长方形,边长分别为a和b,称为“ab型”,第三种是一个小正方形,边长为b称为“b型”。

(1)请同学们用这些纸板拼成一个比“a型”更大的正方形。

(2)用a、b的表达式表示你拼成的更大的正方形的面积.

(3)同学之间通过合作,互相拼图或写出表达式。

这样安排,学生自然“动”了起来,没有了“旁观者”,难题很快在良好合作的气氛中被突破,学生能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也体会同学之间合作的必要性和合作所带来的愉悦。

三、注重教材分析,选择合适的合作教学内容

(一)选择规律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的定理或公式。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如何归纳出平方差公式的规律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四道计算题:1.(1+2x)(1-x);2.(2a+3)(2a-3);3.(100+1)(100-1);4.(X-6)(X+6)。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找一找,这四道题存在什么规律?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引导,然后各组派代表与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

(二)选择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初一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呢?” 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此类问题挑战性较大,适合开展小组学习。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指导,让学生在共同合作下完成。

(三)选择开放型问题和解决多种途径化的问题。此类题综合性较强,学生因知识基础不同,思维方式差异,对此类题可得到不同的结论,合作学习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了解他人的平台,因而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后,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多又快又好。结果很多学生编出了许多极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从而使学生在发散思维过程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寻求到了解决问题途径。

四、实施“教”与“学”的易位,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教师可选择部分适合于自学的章节,预先布置、安排学生小组根据教学目的,大胆构思,写出“教案”。备课中,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只作宏观上的指导,具体由各学习小组自行研究决定。上课时,由教师临时指定一个学习小组主讲。其他小组积极配合,大胆提问,适时补充,教师则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听课。主讲小组遇到同学们提出的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可与教师磋商。这种形式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使学生在“教”的过程中信心百倍,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五、倡导学生参与测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良好的评价机制在激励成员各极性,推动合作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师生合作教学实践中,可让学生参与到测评中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建立多种评价制度,师生共同评价、同学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学生自己编题测评。在一堂课或一单元结束后,可让学生自己编自测题,作为作业,或教师收集起来,作为期中、期末测试的一部分。也可在下一堂课时全班一起来解答。三是鼓励学生参与评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传统上是学校领导、教研室等部门的工作职责,作为课堂中的主要人物——学生是没有权力对教师评头论足的,这种评价方式对教师来说是不全面的。因为学生每一节课都在观察教师,他们的评价应是比较可靠的,因此在师生合作的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对教师作出评价。

总之,当前新课改的工作已在全国得到广泛的实施,其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理念也逐渐被广大的教师接受并应用在教育当中,但合作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求教师不断探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规律,在符合学生认知方式和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小组合作教学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田红梅.谈初中数学课开展合作学习的体[J].学科教育,2010,(9):47-48.

篇5:变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一、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同时对学习必须产生兴趣,“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然而,我发现目前课堂教学中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沉闷,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少数学生虽然说能举手回答问题,也只留在肤浅层面,白白浪费了课堂有效时间,导致课堂散乱无序、效率低下。为此,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查研究其不愿参加教学活动的原因,并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如学习概率一节,我把10个红球、40个白球(除颜色外每个球的形状和大小都是一样的)放到盒子里,然后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亲自试验,摸一次,把颜色记下来,这样很容易就能知道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教学过程中,反复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方法及时点拨提示,使学生少走弯路。也可通过讨论、交流开拓解题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现举一教学过程片段。

对中点四边形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笔者设计了以下一系列问题:

1.连接任意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2.连接平行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3.连接矩形的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4.连接菱形的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5.连接正方形的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虽然题目较多,但为了让学生容易得到结论,我引导学生,画一画,量一量,猜猜结论。这样学生会直观的得到正确的结论。

它们依次是1.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3.菱形;4.矩形;5.正方形。可是要想证明结论,学生就要经历一个由直观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要利用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来组织证明过程,这便是演绎推理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考察同一知识点,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型,设计多种不同的命题。上复习课时要善于将习题归类,集中精力解决同类问题中的本质问题,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例如,在复习应用题时,笔者选用下列4个题目为例题。

1.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48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火车的速度每小时80千米,乙火车的速度每小时210千米,问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2.从甲地到乙地汽车需要8小时,拖拉机需要12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可以相遇?

3.一水池单开甲管8小时可以注满,单开乙管12小时可以注满,两管齐开放,几小时可以注满?

4.一项工程甲队独做需8天,乙队独做需10天,两队合作需几天完成?

上述四道复习应用题,虽然题目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本质基本相同,数量关系、解答方法基本一样,这样不仅把互相关联的知识通过变式教学融合在一起,而且把知识从一个角度迁移到另一个角度,最终达到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节省复习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评价数学问题、推广和综合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着学生对完成任务的经过和感受印象还清晰的时候,不失时机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解题规律和方法,并在教学中,深入认识问题的精神实质,正确评价、推广、综合数学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教学中应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将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不仅要对每一部分的知识进行总结,还应该把使用每一部分知识解决问题时的方法加以综合,而且运用这部分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进行问题解决时,学生必须综合所学的知识,并把它用到新的、困难的状况中,这就需要学生使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如果可能的话,和以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推广,概括出一般原理用于解题。这样可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知道等腰三角形是我们熟悉的图形之一,我们可以利用它的性质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例如将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分成m等份,只要把底边分成m等份,然后连接顶点和底边各等分点的线段,即可把这个三角形的面积m等分。接着我就问如果此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除用上述方法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学生经过思考得到结论,可从三角形的中心引线段,先将中心与三个顶点连接,把等边三角形分成三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在把每个小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分成m等份,连接中心和各等分点,依次把3个相邻的小三角形拼合在一起,即可把这个三角形的面积m等分。

接着提出:1.怎样从正方形的中心引线段,将这个正方形的面积m等分?2.怎样从正n形的中心引线段,将这个n正方形的面积m等分?

当学生做完题后,让学生对题目进行回顾和反思,评价自己的解题法是否最优?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问题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可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篇6: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索的新学习方式。美国著名的建构主义者冯·格拉塞斯菲尔德认为: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掌握的学习经验通过与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这就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是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地、主动地学习。那么在什么样的时机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它更大的作用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知识困惑”时的合作学习

在新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提出一些质疑,来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新知识的本质认识不清,表现为迷惑,无法获取新知识,甚至经过反复的思考、实践,自身也不能独立解决,真可谓之“山穷水尽疑无路”。

此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教学“四年一闰”时,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小刚今年12岁,但他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们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纷纷动脑思考,有的紧皱眉头,有的`抓耳挠腮,就是不能找到合理的答案。这时我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共同研讨,结合课本的备注来探究。于是学生们七嘴八舌,你说我听,你指我看,你讲我评,探索、研究的气氛异常浓厚,兴趣异常高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终于使学生自行解决了四年一闰的问题,得出了合理的答案后,同学们为自己努力所得的成果感到无比骄傲,认知尤其深刻。

二、“新旧知识碰撞、矛盾交锋”时的合作学习

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问题总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学习认知上的矛盾交锋。如一旦有争议问题提出,孩子们都会持自己的观点与对方互相争执,往往争得面红耳赤。此时采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学习了“克和千克”后,老师问:“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更重一些?”有的说棉花,有的说铁,于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争辩。“我认为铁重,棉花怎么也比不上铁重。”有个孩子说。“你说的不对,老师已经说了,棉花和铁都是1千克,所以它们一样重。”“我也赞成你的观点,不管是棉花还是铁,它们的质量都是1千克,都是一样的。”另一个孩子也发表自己的想法。

正是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的主体思想驰骋在自由辩论的空间里,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在此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时的合作学习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说……”,“老师,我说……”,学生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但有限的时间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欲,这个时候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让生生之间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倾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特征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孩子们充分发言,教室的黑板面、门窗面、课本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无不积极兴奋,当老师说停的时候,还有的学生意犹未尽,一副遗憾的样子。于是我趁机组织小组合作:“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注意语言叙述的完整性。”同学们听后立即又沉浸在畅所欲言的情境中,终于使自己的想法在小组的合作中得到了分享。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或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的合作学习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在很多时候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仅靠某一个学生回答,往往不够全面。因为数学问题往往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加以解决,或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这时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能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分别享受成功的快乐,这对学生发展解题策略十分有利。

如复习乘除法的意义时,根据算式(如36÷9=4)让学生小组合作编写文字题。小组内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编出了多种不同的文字题,这就是集体的智慧,这样一定会比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的效果好得多。

五、“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的合作学习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时候学生个人是无法靠自己的智慧和行动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融合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六、在开展数学小竞赛、小游戏时的合作学习

数学知识本身是单一的、枯燥的,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倾向于趣味性强的小活动、小游戏、小比赛。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会创设一定的活动、游戏情境,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更能使学生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团结、相互合作的优势,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活动情境中学习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篇7: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赣县韩坊中学

赖建兰

摘要: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充分了解中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来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字: 初中数学 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当前,初中数学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应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目的.那么何为有效教学呢?美国教授鲍里奇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具备:清晰的教学思路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其中教学的任务导向要明确,而学生在课堂上也具备积极投入以及高效的课堂成功率.只有符合以上五个特征,一节课才算得上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利用比原来少的时间完成原来的教学任务,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每一门课程,确实给我们这些老师以极大的挑战。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教育的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从下面几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每一堂数学课里的教学目标,所要讲解的重点,化解的难点。只有了解透了教材,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有的放矢进行我们的数学教学。教学目标是对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概括性表述,学习者通过某课程的学习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所产生的行为变化或变化的结果。它是目标教学的灵魂,主宰着整个教学活动,一方面是教学的起点,是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又是教学的终点,是标准。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数学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二、把握学生心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每个学生带着某种情绪来参加学习的,积极地如喜欢、愉快、满意,消极的如紧张、烦躁。如果这种情绪是积极的,将会对学习起到推进作用,相反如果是消极的,将会起到副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该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引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也就是说:“乐学之下无负担”。

我们现在的初中数学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多于实践技能的学习。这样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大多数对学习还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家长、老师“威逼利诱”的结果。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前提是: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若引不起学生的共鸣,我们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徒劳的,“言者有心,听者无意,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昏昏欲睡”正是没有引起共鸣的写照。引不起学生共鸣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所讲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脱节。学生不想听,不愿听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所学内容空洞、与生活实际无关。理论知识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究其本源,无一不是来源于生产实践。

三、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自学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教师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以便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数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从而去认真学习数学。

数学活动课是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一个主战场。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课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强化。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是因为觉得数学知识难懂、深奥,与其他学科相比少了亲近感,多了距离感,故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通过创设多种有趣、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去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数学知识。

学生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就会知道用这种方式搭正方形的话,搭两个需要七根火柴,三个需要十根火柴,接下来,教师再分配任务,搭十个的话,需要多少根火柴呢?学生在手头火柴足够的情况下,还是可以通过搭建图形,得出搭十个正方形需要三十一根.教师继续分配任务,那搭一百个呢?这时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手头火柴不够,如何能够得出需要多少根火柴呢?在这时,教师就可以开始引导学生,可以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开始寻找规律,在前面做过的实验中,2个正方形7根火柴,3个正方形10根,10个正方形31根,那么同学们可否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规律呢?大家开始展开了讨论,这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通过这种学生动手和讨论中被引导出来了,即设所搭正方形的个数是x,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证明出,用字母可以表示运算律、公式、法则,即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通过这一课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学生就会对字母表示数有了直观深刻的感受,对以后学习代数式会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动手验证出数学规律,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探索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多种综合能力,可以说这是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案例。

四、教师教要得法,让学生学要主动

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要结合课堂内容,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样的教材,善于表达的老师则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化深奥为浅显,化腐朽为神奇,内容讲得深入浅出。这样的课,能使学生听着不累,但却是效果百倍。有的老师腹有诗书千万,但却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来,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鸡,事倍功半;同样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标。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态度和蔼、语言幽默

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在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边板演,一边给学生总结了口诀“先脱括号,后排队,分别相加,再相减”。又如,讲直线公理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可以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我边操作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验及点拨得到结论: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而且只有一条直线。

(二)科学提问,启迪思维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读者,唤起他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像。问题太简单,不仅无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且还容易浪费课堂时间.在听课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老师把题目分析得一清二楚,之后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种提问的必要性暂且不说,只从学生异口同声地喊“是”或“对”即可知其效果:看似学生都会,实则是“花架子”,把学生当成听课机器,根本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还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根本不留时间给学生思考,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困惑.如何才能科学地组织问题呢 首先,要科学选择提问内容.太简单的内容自不必说,但如果问题太难,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白白浪费掉很多思考或讨论时间也于事无补.可见,设计的课堂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考虑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他们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时间利用率.其次,提问之后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恍然大悟,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五、引导学生动脑筋,在师生互动中开展数学教学

学习离不开思考,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师生问答中实现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四章《圆的基本性质》中,要学到垂弦定理时,这一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并利用垂弦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和计算问题.在开始新课教学时,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现实生活中,校区的圆柱形水管管道遭到损坏,影响了大家的吃水问题,那么水工师傅经测量得知管道的积水部分深达3厘米,水面的宽度为6厘米,请问:水工师傅应该用多大的水管来替换呢?”这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一出,学生展开了思考,教师此时可以引入新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开始新一课的学习,大家就可以帮助水工师傅修好水管了.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一个圆和一条弦,并画出一条垂直于弦的直径,将画好的图形剪下来,将它沿着所画的直径对折.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圆有几条对称轴?对折后的圆是否有相等的线段和弧?学生开始进行思考和深入探究,可以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在师生的共同探索中,得出垂弦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在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补充下,共同完成了对垂弦定理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自主分析中体验到了这一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也领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在这个轻松愉快的师生互动中实现了有效教学.六、创设民主、平等、尊重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爱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喜欢一个教师,也就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除此之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当然,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间接因素,必须以学生的自我认识为中介,有自卑感的学生,不会接受老师的高期望;有自强精神的学生,会鄙视老师的歧视。所以,教师对全体学生的高期望必须要被学生认同或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探索、创新、总结归纳、反思,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率。课堂外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给予评价,及时给与指导和鼓励,与学生关系融恰,促使学生充满信心,富于探索,敢于创新,这对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非常必要,也是促使学生坚持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因素。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既要提高教师授课效率又要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只有两者都得到提高,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内在的、直接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觉的、主动的学习知识,让学生爱学、乐学,产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这样在课堂中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大大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也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史少平,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效率[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07期

2、杨春平,优化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效率[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3、陈海,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6期

4、张喜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山西教育,2003年14期

5、郭炳坤,注重情境创设艺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数学通讯,2005年01期

6、王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07年10期

7、王完平,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8年24期

8、卿逢春,浅谈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J],吉林教育,2010年20期

篇8:初中数学课堂上趣味教学法的应用

一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 数学教学中更可以应用其来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的积极性, 多媒体能将抽象、僵化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 这种趣味性教学法的应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学生的长远学习助益较大。

例如, 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章节的内容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黑板上将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关系画出来, 图示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但利用多媒体将这种僵化的图示法灵活化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进行教学活动前, 我利用备课时间将圆与直线、圆与圆之间的关系制作成幻灯片, 将直线或圆变成动态的, 然后在教学中利用鼠标对直线或圆进行拖动, 从而向学生灵活地展示直线与圆之间存在的相离、相切、相交, 圆与圆之间存在的内含、相交、外切、内切以及相离等不同的关系, 这样通过动态化的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很快地意识到原来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关系是由直线与圆的距离、圆心距 (d) 及圆的半径 (r) 等决定的。

二采用竞赛模式活跃课堂氛围

通常情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氛围都是较为僵化的, 教师通过板书等形式将抽象的知识表示出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兴趣, 致使其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活跃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课堂小组竞赛模式。

例如, 在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 应用题是最能直接将这种关系表现出来的, 为强化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 教师可以单独选取一节课的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准备各种类型的应用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竞赛式复习。竞赛过程中教师每次用幻灯片展示一道题并给每组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进行探讨, 时间到便开始抢答, 学生的回答要具体分为对应用题的分析、设x与y、列出相关二元一次方程、对二元一次方程进行运算等各个环节进行, 当然如果一个小组答错了其他小组可以再次进行抢答, 这样竞赛式的课堂趣味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能力与团结合作意识, 对其长远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以趣味故事导入新的数学内容

课堂教学前数学教师也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适时引入所要教授的数学内容, 这样在学生充满兴趣的时候引入新的内容, 学生为了弄清楚故事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便会仔细地听讲, 此举有助于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例如, 在讲到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 我便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在古代, 阿拉伯有个数学家叫花拉子密, 他在立遗嘱的时候正是他妻子怀着他们的第一个小孩, 他在遗嘱中写道:‘如果我亲爱的妻子帮我生了个儿子, 我儿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 而我的妻子将得到三分之一;如果生的是女儿, 那么我的妻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 而女儿则继承三分之一’, 而不幸的是在孩子出生前, 花拉子密就去世了, 之后发生的事情更令大家困扰, 因为他的妻子帮他生了对龙凤胎, 那么根据遗嘱, 花拉子密的妻子、儿子与女儿分别能获得多少遗产呢?”这样充满趣味性的探究故事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当学生在谈论后却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时, 我便开始引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结合故事帮助学生分析方程条件“根据遗嘱, 其强调的是母亲与孩子的遗产分割关系, 而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儿子得到的遗产是母亲的两倍, 而女儿得到的是母亲的一半, 因而可以将母亲得到的遗产设为x, 那么儿子得到的便是2x, 而女儿得到的便是x/2, 将遗产看成一个整体则可以列出x+2x+2/x=1的一元一次方程, 那么便可以轻易得知花拉子密的妻子、儿子和女儿分别得到其遗产的4/7、2/7、1/7”。结合故事的趣味性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总结

趣味性教学法在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较为突出的作用, 值得初中数学教师深入探究。当然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只有真正掌握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师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探究出更适合教学实践的趣味性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推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摘要: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更加抽象, 学生不能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情况下容易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探究不同形式的趣味教学法, 以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帮助学生重塑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査虹兰.趣味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践行探研[J].中学教学参考, 2013 (34) :57

上一篇:幼儿园感悟下一篇:略读课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