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作风建设年实施意见

2024-05-30

市政府关于作风建设年实施意见(通用8篇)

篇1:市政府关于作风建设年实施意见

文章标题:县政府关于开展城市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2006年在全县开展城市建设年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城市建设年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努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着力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使城市功能明显增强,环境明显改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任务目标

今年城市建设年活动的任务目标是:完成2个规划的修编和报批,实施10项重点工程,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打造郯城新形象。

(一)完成2个规划的修编和报批-http:///

一是完成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和报批。二是完成除郯城镇和中心镇以外的13个乡镇驻地的总体规划和80个重点村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和报批。

(二)实施10项重点工程

1、人民路综合改造工程

东起东外环,西至安子桥,全长5358米。具体改造任务是:(1)道路局部挖补处理路基,搞好罩面。(2)将原有路沿石一律更换为花岗岩路沿石;道路两侧各铺设4米花砖人行道。(3)对沿途路灯进行改造。

2、阳东路综合改造工程

北起公路局,南至南出口,全长4062米。具体改造任务是:(1)朝阳路口以北的两侧绿化带全部拆除,朝阳路口以南只拆除道路西侧的绿化带,全路面重新罩面。(2)除保留窑上干渠东侧原有路灯外,沿途现有路灯全面更新。(3)路沿石全部更换为花岗岩路沿石;道路两侧铺设各4米宽的花砖人行道。(4)道路西侧高压线杆实施抬高或将高压裸线更换为绝缘护套线。

对两条道路综合改造的统一要求是:(1)凡占压人行道的建筑物,一律限期拆除。属于个人的,按照规定标准给予补偿。(2)道路两侧人行道的铺设,所有单位门前地段一律由单位出资,县统一组织施工;其余地段由县统一铺设;道路两侧4米之外的地带,一律由沿街单位和个人按要求自行铺设;原铺设的人行道标准较高的可保留。(3)道路两侧建筑物,必须按照设计要求统一实施改貌。(4)道路两侧除高压线以外的所有管线,一律下地。(5)两条道路必须补齐米径10公分以上的银杏树,同时保证移栽树木成活。(6)两项工程建设任务于6月30日前完成。

3、古城路东段硬化工程

西起阳东路,东至东外环,全长2260米,道路红线宽30米,其中主车道宽1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7.5米。工程分两期实施。今年实施第一期工程建设,硬化15米主车道。第一期工程建设任务于10月31日前完成。

4、城区道路亮化工程

亮化工程分为新安装路灯、现有路灯拆除、复新路灯安装。全城共需安装路灯1529组。

(1)新装路灯工程。全城新安装路灯1237组。人民路安装七火花灯225组;郯东路安装双臂路灯186组,单臂路灯54组;东外环路安装单臂路灯500组;西外环路安装单臂路灯160组;建设路东段安装单臂双光源路灯112组。

(2)路灯拆除、复新工程。全城共拆除路灯332组,复新路灯422组(含人民路中段现有90组七火花灯复新)。人民路拆除单臂双光源路灯169组;郯东路拆除双臂路灯126组、九火花灯20组;西出口拆除双臂路灯15组、单臂路灯2组。

(3)复新路灯安装工程。全城共需要安装复新路灯292组。北外环路(县石油公司至育才中学路段)路灯安装单臂双光源路灯66组;工业路安装单臂双光源路灯46组;团结路西段安装双臂路灯107组;建设路西段安装双臂路灯73组。

城区道路亮化工程建设任务于6月30日前完成。

5、城区排水系统治理工程

(1)四条河渠(窑上干渠城区段、李墨干渠、母猪河、柳沟河)清淤维护。由沿线单位、村街清除辖区范围内影响排水、占压河道的建筑物、回填土、垃圾和各种淤塞。其余公共部分由县建设局组织清淤维护。此项工程建设任务于6月30日前完成。

(2)城区道路边沟排水改造维护。拆除改造朝阳路、建设路中段等沿路排水管沟严重塌陷段,合计长度600米。对所有城区道路沿路管沟全面清淤维护。此项工程建设任务于6月30日前完成。

(3)李墨干渠(人民路至团结路)样板段工程。该段渠道长度288米。进行清淤、青块石砌筑护坡、沿岸绿化等。

6、新区基础设施工程

新区基础设施工程内容包括郯马路以南道路硬化、新区广场一期工程、绿化、亮化四部分。此项工程建设任务于6月30日前完成。

7、县实验一小搬迁工程

新校区位于古城路中段北侧,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可容纳48个教学班,2600名学

生。主体工程建设任务于12月31日前完成。

8、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

一期工程建设规模4万吨/日,通过争取国债资金、财政投资或BOT(投资—运营—移交)方式筹资建设。此项工程于7月1日前开工建设。

9、垃圾处理厂工程

县垃圾处理厂工程设计处理能力200吨/日。此项工程于7月1日前开工建设。

10、推进人民广场二期工程、启动宣传文化中心和火车站广场工程

人民广场二期工程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建设规模,使人民广场建设成为市民休闲活动中心,工程建设任务于10月31日前完成。做好宣传文化中心和火车站广场工程规划设计工作调整,分步组织工程建设。

(三)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1、加强城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街道、店铺、单位整洁美观,无垃圾、无污水、无卫生死角,严禁乱倾乱倒垃圾、乱摆放物品,严格按照指定时间和地点投放垃圾,禁止在道路、广场及其它露天场所或者公共垃圾容器内焚烧树叶、树枝及其它可燃垃圾和有毒物质。建筑施工单位及时办理建筑垃圾处置审批手续。装载细粒散装货物的运输车辆在城区内运行时不得扬尘或遗撒。

2、规范户外广告。城区范围内所有新装广告牌以及需进行更新的户外广告,统一设置标准,及时办理户外广告设置审批手续,从严控制过街横幅和布幔广告,坚决整治“城市牛皮癣”。

3、加强市政设施维护。整治破损主、次干道和人行道,对路沿石以上未硬化的人行道进行硬化,实施光缆管线下地工程。

4、加强市场管理。搞好专业集贸市场规划设计,各类经营摊点进入专业市场经营。严禁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和流动经营。对早夜市实行登记管理制度,促使经营户按照规定时间和划定地点进行经营,撤摊时将产生垃圾一并清理,保持经营场所清洁卫生。

5、规范交通秩序。所有在城区运营、停放的各类出租车、公交车等机动车辆,一律按照指定地点停放。非机动车辆、摩托车一律按照统一划定的停车线整齐停放。

6、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沿街单位、店铺严格按照“包卫生、包绿化、包亮化、包硬化、包秩序”要求,保持地面平整卫生,杜绝店外经营,统一广告设置标准,做好行道树管理等。

7、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监督机制,严厉查处违法违规使用土地和违法建设行为,重点治理城区主要道路两侧违章建筑,对位于道路红线、河道蓝线、绿地绿线范围内的违法建设,坚决予以处罚或拆除。

三、优惠政策

1、人民路改造涉及到影响人行道铺设的建筑物,属于个人房屋的,按规定给予拆迁补偿;按规划要求退足红线还建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有偿服务费全部免予缴纳,有关部门免费办理建设工程报建手续。是单位和集体的建筑物,限期无偿拆除,按规划要求退足红线还建并于6月30日前开工建设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有偿服务费免予缴纳。

2、县城主要道路两侧符合城市规划并经批准退足红线进行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于6月30日前开工建设并于今年内完成建设任务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免予缴纳,有偿服务费按优惠标准缴纳。

3、鼓励规划区内的企业搬迁到新区,对原有企业的土地通过挂牌出让的方式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其土地出让收益全额返还给原企业,用于新址建设,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免予缴纳。

4、鼓励驻城企事业单位将原有存量土地依照挂牌出让的方式按照规划进行开发,挂牌出让价的60%返还给原单位,用于拆迁安置补偿。

5、按照规划进行的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开发占地面积3公顷以下的,其基础设施配套费按50元/平方米缴纳,有偿服务费按优惠标准缴纳;开发占地面积3公顷以上的(包括3公顷),其基础设施配套费按30元/平方米缴纳,有偿服务费按优惠标准缴纳。

6、在今年7月1日之后开工建设并跨完成建设任务的工程项目,按优惠标准缴纳费用。(见附表)

7、城市建设年优惠政策执行时间截止今年12月31日。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郯城县城市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开展的组织领导。实行重点工程县级领导分工负责制,每一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均由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挂帅,具体负责指挥和协调活动的开展。工程建设相关责任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依照重点工程责任分工表的安排,全力以赴,想法设法完成任务。严格执行法定建设程序和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实行建设工程公开招投标。

(二)搞好调度督查

1、为确保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实行工程建设调度和督察制度。县政府办公室要会同县城市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对各重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调度和督促检查,定期通报工程进度和督查情况。县政府将对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在工作综合考评时予以扣分。

2、依法按程序进行拆迁。实施拆迁之前,各有关部门和各协调组要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并严格按有关程序进行,做到依法依规依程序、文明规范、公平公正,确保社会稳定。

(三)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本次城市建设年活动涉及面广、工程量大、工作任务重,各乡镇及县直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县政法部门负责维持正常的建设和招商引资环境,做好相关的安全保卫工作。县建设局、县房地产管理办公室及郯城镇负责做好各工程项目涉及到的拆迁安置工作,各有关单位负责做好本单位的拆迁安置工作。县建设局负责做好各工程项目的规划、测量、设计及工程监理等工作。县城管局做好城市管理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县交通局、交警大队负责在城市建设年活动期间合理组织道路交通,配合相关部门搞好道路交通设施的设置和管理工作。县国土、工商、税务、供电、供水、电信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搞好配套服务。其他部门要全力落实工程建设工作任务,搞好协调配合,共同促进城市建设年活动顺利开展。

(四)加强舆论宣传

认真组织策划,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宣传开展城市建设年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城市房屋拆迁法规政策和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注意做到宣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真正让城市规划建设和旧城旧村改造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城市建设年活动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县政府关于开展城市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来源于,欢迎阅读县政府关于开展城市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

篇2:市政府关于作风建设年实施意见

新都府发〔2007〕53号

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 关于2007年全面深入推进规范化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推进全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政务服务效能,促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就我区2007年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各镇(街道)、区政府各部门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

— 1 — 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成都”和区委、区政府确定的“翻番调结构,全面建小康,构建和谐新新都”目标,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化规范行政审批,加强事前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

二、创新管理,完善服务

(一)培育新的示范典型,推动服务创新。已确定的示范单位要继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今年要重点打造区房管局、区工业区管委会、区规划局、新繁镇、龙桥镇、斑竹园镇、木兰镇等六家单位,积极推行政务创新,起好带头作用。

(二)深入推进“三项服务、三个环节”。以区招商局、区家具局、区工业区管委会和区物流中心管委会四家单位为试点,建立和完善针对重点项目的联合服务制度;在镇、村两级推广上门服务,并完善考评机制;以区房管局、区城管局、区国土资源局、区公安分局四家单位为试点,继续完善“三个环节”,努力提高群众对行政执法工作的满意度。

(三)区政务中心实行局长值班制度。将进入区政务服务中心的相关部门分门别类,每周四天(周二至周五)每天安排两个部门分管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到政务服务中心接受企业、群众的咨询、投诉,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收集企业、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互联网上开通“局长坐班讨论区”,在线答复网民问题。— 2 — 通过互联网、新都电视台、新都资讯、海报等方式将每月局长在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值班安排情况进行公布,保证群众知情权,提高参与率,搭建起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

(四)完善投资项目联合会审制度。明确召集单位、成员单位、参加人员,搞好组织协调,规定办理时限,优化联审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的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限,让投资者方便、快捷地办理有关报批手续。

(五)加强中介行业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按照《成都市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规定,依法规范中介机构行为,理顺政府部门与中介机构的关系,建立功能完备、行为规范、责任明确、竞争有序的中介服务体系。区工商局、区司法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房管局等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中介机构的指导和监督。

(六)优化完善标准化管理。继续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清理、补充和完善,做到职责到岗,责任到人。对单位的机构设置、服务目标、岗位职责、评价准则、办事程序等设定明确的量化标准,将标准运行情况纳入个人的考核。

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

(一)优化政务中心窗口设置,压缩审批时限。根据“应进必进”的要求,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根据实际情况,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置综合服务窗口,— 3 — 将计生、残联、粮食等部门未进入区政府中心的审批及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统一办理。依托“三级联动”电子系统,减少镇、村办事人员在本单位和区级单位之间的往返,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对进入区政务服务中心和三个分中心的所有事项进行评估,进一步压缩行政审批时限。民政、计生、残联等部门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服务事项要进一步缩短工作时限,尽可能将承诺事项变为当即办理。

(二)开通运行网上联动审批系统。在大丰、新繁、龙桥、斑竹园、三河五个镇(街道)率先开通运行区、镇、村“三级联动”系统(其中镇、村两级联网比例不低于20%)。确定计生、民政、残联、劳动保障、建设、城管、农机等部门的《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政策性照顾再生育证明》、《老年优待证》、《低保申请》、《残疾证》、工伤事故调解服务、《农民建设用地许可证》、《临时占道许可证》、《户外广告设置许可证》、《农业机械使用证》、《农业机械驾驶操作证》等19项事项为首批联动事项开始运行。同时,搞好区、镇、村联动系统操作人员培训,保证“三级联动”系统的顺利运行。以区卫生局、区水务局、区林业局、区畜牧局、区城管局为试点单位,推行前后审批网上协同,提高办事效率。

四、健全服务体系,搞好公共服务

(一)全面建设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服务平台,加强区政务中心与各镇便民服务中心、村便民服务代办点的互联 — 4 — 互通,增强基层单位服务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代办点的规范(标准)化建设管理,按照统一的管理办法、统一的服务项目和统一的服务标准,向群众提供一流的政务服务。

(三)认真落实惠民措施,将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与开展“惠民行动”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区委“惠民行动”安排,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险办法,健全以实名制管理为基础的就业培训和援助机制,实现城乡充分就业;健全社会化救助体系,保障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各部门要将工作重心下移,切实下放工作权限到服务窗口,加大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的力度。

(四)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区、镇、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范和完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优化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加强行业服务和监管力度,提高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运行通畅。

(五)加强服务农村工作力度。做好农村留守人员,特别是留守老人、儿童的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新方法。在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政务服务信息平台。

(六)探索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引导和发展社区群众自助、互助能力,探索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

— 5 — 务体系。

五、强化目标管理,抓好责任落实

(一)区规服办、区目督办要结合全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实际,制定出规服工作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将目标进行科学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二)各镇(街道)、区政府各部门要按照整体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措施,做到人员、费用、时间“三到位”。

(三)充分利用先进的公众评价器系统和监控系统,强化平时考核;完善举报投诉处理机制,保证服务对象满意,提高群众满意度;严格落实绩效考核金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

(四)各镇(街道)、区政府各部门要加大对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宣传,每月向区规服办报送规服建设动态一次,内容包括规服建设中的新做法、新举措、成果和问题等。每月报送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督查通报一次,反映本部门、本系统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执行情况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成效。新都电视台、新都资讯、区规服办要加强对区级部门和镇(街道)的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区规服办对存在问题的部门要提出具体整改意见,限期改进并及时进行回访检查。

(五)组织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企业和群众代表参加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监督员,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将检查工作逐步制度化和经常化。

(六)加强目标考核。区目督办、区监察局、区规服办等定期开展专项督查,督查结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二○○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规范化服务型政府

建设

意见

抄送: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法院,区检察院,区人武部,区级各人民团体,驻区有关单位。

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7年4月25日印发

篇3:市政府关于作风建设年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3月19日, 太原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意见》指出, 全市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标准化改革的各项要求, 完善标准化体制机制, 优化标准体系结构, 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 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和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 服务太原市“五个一批”和“六大发展”。一是加强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 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43个工作部门为成员的标准化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太原市质监局。二是对太原市相关单位提出或起草的地方标准进行统计甄别、清理整合, 分类提出“保留、修订、废止”的意见。三是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组织, 自主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以及探索建立团体标准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四是积极探索将企业标准自我声明纳入企业信用信息指标体系, 使标准公开成为企业对产品质量的“硬承诺”。五是将市场主体执行强制性标准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提高标准实施监督成效。六是加强标准化管理、技术、技能、营销队伍建设, 建立专业齐全、满足需求的标准化人才资源库。七是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标准化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八是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合作发展、中部崛起和太原经济圈建设的良好机遇, 深化区域合作, 以标准“走出去”带动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九是探索实施“标准化+现代农业”, 建立覆盖产地环境、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和服务标准体系。十是探索开展“标准化+公共服务”, 促进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和可持续。十一是探索实施“标准化+先进制造”, 增强“太原制造”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十二是探索实施“标准化+新型城镇化”, 助力太原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篇4:市政府关于作风建设年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审计的监督和保障作用

(一)加强审计监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把审计监督提升到与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等8大监督的同等地位,同时作出了加强审计工作的重大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完善审计工作机制、狠抓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推进审计职业化等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审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部门要深刻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的战略意图,增强依法接受审计监督的自觉性。

(二)加强审计工作是建设“三个陕西”的重要保障。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以中央精神为指导,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中心,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机制,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坚持依法审计,充分发挥国家利益捍卫者、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利剑和深化改革“催化剂”作用。加强对中省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尤其要在“促改革、促发展、促反腐”上积极主动发挥作用,为 “三个陕西”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机制

(三)依法接受审计监督。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自觉接受审计、配合审计,不得设置障碍阻扰审计。审计工作所涉及到的部门和单位,要依法、及时、全面提供审计所需的财务会计、业务和管理等资料,不得制定限制向审计机关提供资料和开放计算机信息系统查询权限的规定,已经制定的应予修订或废止。对不配合、不接受审计,阻扰审计工作的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审计机关依法处理,或提请本级政府或者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严肃查处。

(四)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电子数据。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审计工作需要,依法向审计机关提供与本单位、本系统履行职责相关的电子数据信息和必要的技术文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应当具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数据接口,按照审计要求的数据格式提供电子数据;在确保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网络连接、数据传输、工作环境等方面积极协助审计机关开展联网审计。

(五)积极协助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履行职责需要调查、函证、问询、查阅相关资料时,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要积极予以协助和支持,并对有关审计情况严格保密。完善审计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以及其他有关主管单位的工作协调机制,对审计移送的违法违纪问题线索,有关部门要认真查处,及时向审计机关反馈查处结果。审计机关要跟踪审计移送事项的查处结果,适时向社会公告。

(六)加大审计成果运用。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对审计机关上报的重要审计情况、审计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审阅和研究,把审计结果作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要把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作为部门考核、领导干部奖惩、选拔任用的参考依据。

(七)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部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事业单位要落实内部审计职责,加强日常内部审计监督。审计机关通过内部审计自查、审计机关抽查方式进一步扩大审计覆盖面。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三、不断强化审计监督作用

(八)加大对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发挥审计促进中省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全省审计机关要持续组织实施好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实际效果等。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着力督查各地各部门落实情况,加大跟踪审计力度,督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政策性意见和建议。密切关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情况以及实施效果,对不合时宜、制约发展、阻碍改革的制度规定,及时予以反映,推动改进和完善。

(九)加强公共资金审计监督,促进公共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从财政资金筹集、管理、分配、使用全过程强化审计监督,促进财政预算管理规范、有序、高效运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密切关注财政资金的存量和增量,促进减少财政资金沉淀,盘活存量资金,推动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建设。要看护好财政资金和社会公益资金以及行业协会资金等公共资金,严防贪污、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公共资金安全。加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持续开展对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以及“三公经费”、楼堂馆所建设情况等方面的审计监督,有效控制行政运行成本,促进节约型政府建设。

加大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力度。认真贯彻《陕西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条例》,建立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平台,从投资项目建设程序、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项目质量以及项目投资效果等全过程开展审计监督,促进投资项目强化管理、提高效率、顺利实施。

(十)加强民生资金、“三农”资金以及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促进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三农”、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扶贫、救灾、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确保资金安全、完整,严防挤占挪用,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促进各项惠民、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对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大气、水、固体废物等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情况的审计,确保各项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促进资源、环保等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十一)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履职尽责。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强化对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全面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重点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职尽责情况,深化审计内容,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切实履职尽责;依法依纪反映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促进健全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以任中审计为主,创新审计方法,把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等专项审计相结合,探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高审计效能和效率。

(十二)加大对依法行政情况的审计力度,促进法治政府建设。要加大对依法行政情况的审计力度,注意发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切实维护法律尊严。要着力反映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妨害公平竞争等问题,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

(十三)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审计揭示力度,维护全省经济安全。要密切关注财政、金融、民生、国有资产、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各级政府性债务、重点地区金融稳定等情况,注意发现和反映非法集资、违规借贷等非法金融活动以及融资担保、金融租赁等业务环节的风险隐患,提出解决问题和化解风险的建议。

(十四)加大对经济案件线索的查处力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审计发现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线索查处力度,重点关注财政资金分配、重大投资决策和项目审批、重大物资采购和招标投标、国有资产和股权转让、投融资环节、土地和矿产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揭露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内幕交易等违纪违法问题,注意发挥好审计与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的合力,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加大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力度

(十五)健全整改责任制。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对重大问题要亲自管、亲自抓。按照《陕西省审计整改工作暂行办法》(陕政办发〔2012〕124号)印发的规定和要求,被审计单位是审计整改工作的主体,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审计建议,要及时整改和认真研究,整改结果在书面告知审计机关的同时,要向同级政府或主管部门报告,并通过本单位网站等公开媒体向社会公告。

(十六)加强整改督促检查。全省各级政府每年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审计工作以及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将审计整改工作纳入政府督查督办事项。对审计反映的问题,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要及时督促整改。审计机关要建立整改检查跟踪机制,必要时可提请政府督查等有关部门协助落实整改意见。根据各级人大监督的需要,审计的重点单位和部门,可直接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整改情况。

(十七)严肃整改问责。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监察、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依纪作出处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审计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被审计单位要及时研究,完善制度规定。对拒不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政府分管领导要与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要严格追责问责,并将问责结果向社会公告。

五、提升审计能力建设

(十八)推动审计管理模式、审计方式的创新。加大全省审计机关审计计划、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审计业务统一组织管理力度,从工作安排、组织实施、工作报告、审计处理等业务环节积累统一管理经验。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对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突发事件等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加强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强化系统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控制,建立健全工作报告等制度,各级审计机关将审计结果和重大案件线索向同级政府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根据审计项目实施需要,审计机关在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大型企业集团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项目中可以通过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方式,解决审计力量和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涉及一些专业性强的工作,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

(十九)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逐步推行职务、职级和专业技术资格并行制度。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培训体系,加强系统内审计人员的交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严把审计人员进口关,审计机关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经济、法律、管理等工作背景。招录审计人员应加试审计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部分专业性强的职位可实行聘任制。

(二十)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与审计机关实现信息共享,加大数据集中力度,构建省级审计数据系统,省政府电子政务建设部门应当积极协调、支持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审计机关要积极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创新计算机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推进对各部门、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审计。

(二十一)保证履行审计职责必需的力量和经费。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依法行政要求,配备合理的人员力量,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切实做好审计工作。按照科学核算、确保必需的原则,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切实保障本级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需经费。

六、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二)健全审计工作领导机制。全省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依法直接领导本级审计机关,支持审计机关工作,定期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审计整改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要加强政府监督检查机关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利用已有的检查结果等信息,避免重复检查,维护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全省各级政府要关心审计干部成长,重视审计干部的选拔任用,对优秀的审计干部,可以选拔充实到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或单位任职。

篇5:市政府关于作风建设年实施意见

豫政办 〔2007〕2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2007年全省农村沼气建设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四月四日

2007年全省农村沼气建设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全省农村沼气建设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宗旨,以建设生态家园、实现生态富民为目标,坚持“示范带动、全面发展、质量优先、服务至上、开拓创新、提高水平”的方针,突出抓好建池质量和技术服务,努力实现我省农村沼气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省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0万户,培训沼气工10000名,建设沼气服务站1500个;结合养殖业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

二、工作进度

(一)启动阶段(1月1日—3月31日)。积极开展宣传动员、技术培训和试点建设。通过召开会议和新闻媒体宣传,让沼气建设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沼气建设氛围。重点选择有一定基础条件和积极性的村、户开展试点示范建设,加强技术培训。此阶段完成目标任务的10%。

(二)实施阶段(4月1日—5月31日)。充分利用气温回升、少雨农闲这一沼气建设的黄金季节,抓紧时间,组织力量大力实施,掀起全省沼气建设高潮。此阶段要完成目标任务的60%。(三)完成阶段(6月1日—11月15日)。做好已建池的规范安装和使用,对照任务加大力度,高标准、严要求,按质按量完成扫尾工作。此阶段要完成目标任务的30%。

(四)验收阶段(11月15日—12月31日)。在各省辖市自查、整改、完善的基础上,全省统一组织年终考核验收,进行全面总结,表彰先进。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发展沼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沼气建设的领导,建立健全农村沼气建设管理机构,切实做到有领导、有机构、有经费、有车辆、有目标奖惩,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全力抓的工作格局。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环保、建设、卫生、林业、水利、畜牧、扶贫开发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严格按照下达的任务细化工作方案,层层分解任务,逐级落实责任。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发展沼气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普及沼气日常管理和维护知识,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二)多方筹资,加大投入。资金是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关键。在国家投入逐年加大的形势下,各地要把农村沼气建设列入财政预算,落实项目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同时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发挥小额贷款在发展沼气中的作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企业和农民投入。家里有国家公务人员的农户、有外出打工的农户、农村富裕户等要率先发展沼气;农村养殖大户、养殖企业等要积极筹措资金建设沼气工程。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政府扶持、农户自筹、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对经济困难户政府要重点给予扶持,以加快全省农村沼气的发展步伐。

(三)强化服务,规范管理。大力发展农村沼气,质量是前提,管理是重点,服务是保证。各地要牢固树立“质量、安全高于一切”的观念,坚决纠正“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坚持就业准入制度,坚持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抓好“建、管、用”三个环节,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建一个、成一个、用一个。要加快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国家投入引导、资产集体所有、方式灵活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政府补贴、协会领办、个体承包、企业参与、股份合作等多元化服务管理运作模式,为沼气用户提供优质、规范、高效、安全的服务。各省辖市、县(市、区)要公布农村沼气建设的监督电话和技术服务热线,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四)项目带动,整体推进。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是国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一个重点,实施好国债项目是我省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各承担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的地方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与管理工作,严格按照项目要求强化项目监督,严格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严格“一池三改”建设标准,严格执行项目建设“三公开”制度,把国债沼气建设项目建成精品工程。没有承担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的地方要结合当地实际,多方筹措资金,搞好示范点,建设沼气示范村。实现县县都有精品村,村村都有样板户,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五)配套建设,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要注重配套建设和综合利用,实现生态富民。要把沼气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解决农村安全饮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新农村建设试点、“共青沼气工程”以及生态村、文明村、卫生村建设等结合起来,搞好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院等配套建设。要鼓励沼气技术创新,积极开展秸秆沼气试点示范,在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结合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开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要因地制宜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篇6:市政府关于作风建设年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创业富民战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创业实践,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和苏北创业创新首选之城,为“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注入强大内生动力,现就实施全民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市委四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原则,坚定不移实施创业富民战略,以更大的力度、更加务实的举措,通过三年时间的不懈努力,培育更加活跃的创业主体,建立更加丰富的创业载体,提供更加优惠的创业扶持,营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

二、目标任务

(一)创业主体培育实现倍增。各类群体创业活跃,创业主体总量迅速扩张,到“十二五”末,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总数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分别达到7万户、33万户。

(二)创业平台建设覆盖城乡。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联动、覆盖城乡的创业载体。到2015年,全市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示范街区、全民创业园分别达27万平方米、5万平方米、100万平方米。三县两区和宿迁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城、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市洋河新城分别建立一个不少于3万平方米的创业孵化基地,县(区)城区分别建立不少于1万平方米的创业示范街区,每个乡镇建立一个不少于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全民创业园和1000亩以上连片的现代农业创业基地,每个村居建立不少于1个实业公司。

(三)创业服务体系完善高效。建立健全全民创业服务机构,在各级创业就业部门设立创业服务中心,在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开设创业服务专区,实现一个窗口受

理、一站式办结。开通宿迁全民创业网,建立创业项目库,探索成立产权多元化的创业投资公司,成立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宿迁办公室,提升创业服务水平。

三、政策措施

重点实施“五个一批”创业推进计划,从创业主体、载体、融资、项目、税费五个方面提供创业支持,不断扩大创业规模,提升创业层次。

(一)培育一批创业主体

1、鼓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岗创业,经批准停薪留职参与创业的,一次性停薪留职为3–5年,签约期满后要求回单位的,可恢复上岗,工龄连续计算。停薪留职期间不影响工资调级;继续创业的,经本人申请按辞职办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凡工作年满30年,或离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工作年限满25年的工作人员,经本人申请,任免机构批准,可提前退休创业。

2、支持全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创业,3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鼓励科技人才以知识产权、实物、科技成果等可评估资产作价出资,允许科技人才自主创业企业以股权出质融资。

3、搭建返乡人员创业平台,对有创业意向的返乡人员提供创业项目查询、培训指导和专家咨询等服务;对返乡人员创业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技术、市场、用工等方面的困难,并通过发放小额贷款、减免税收等一系列举措,助推他们创业。

4、对符合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村官,由县(区)委组织部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同审核后,发给创业卡。持卡人可直接到所在地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办理贷款手续,贷款额度为信用贷款5万元、担保贷款15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由同级财政按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的50%比例贴息。

5、依托各级人社部门就业信息系统,以村居干部、大学生村官、离退休干部职工、返乡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青年、农民、妇女、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创业主体为重点,完善信息收集发布动态维护机制,建立健全创业主体数据库,加大帮扶支持力度,壮大创业主体规模。

(二)建设一批创业载体

1、建立市、县(区)创业孵化基地,为初始创业者提供共享服务空间、经营场地、政策指导、资金申请、技术鉴定、咨询策划、项目顾问、人才培训等多类创业服务。对达到标准的孵化基地,经评估验收合格,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一次性给予50―100万元补助。

2、建立乡镇全民创业园,解决创业人员创业分散或创业用地难问题。到2013年底,各乡镇均要建立不少于5000平方米标准厂房的全民创业园。全民创业园建设达到标准的,由县(区)按总投入不低于5%的比例给予补助。全市每年评选10个优秀全民创业园,市财政分别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建园奖励补贴。鼓励乡镇建立现代农业创业基地,吸引返乡人员、农民和农技人员进园创业。到2013年底,各乡镇均要建成500亩以上现代农业创业基地,对达到标准的现代农业创业基地由所在县(区)财政一次性奖励10万元。

3、设立创业示范街区,帮助城镇社区创业者解决用地、用房难题。到2013年底,各县(区)城区要建立不少于8000平方米的创业示范街区,对入驻创业的,给予1—3年优惠政策扶持。

4、充分发挥村居在发展经济中的独立主体作用,成立实业公司,示范和引领群众创业。到2013年底,每个乡镇50%以上村居都要组建至少1个创业实业公司。

(三)支持一批创业融资

1、市财政一次性安排1000万元用于融资资本金投入,探索运作产权多元化的创业投资公司,支持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创业项目。每年安排1500万元创

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创业载体建设、融资主体建设和优秀创业项目补助,其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创业文化及工作平台建设。各县(区)每年要按照不低于2000万元标准安排创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创业补贴、创业贷款贴息和创业投资。

2、发挥市、县(区)现有政府主导的担保机构职能作用,按照市级不少于5000万元、县(区)不少于3000万元规模安排专项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专门用于创业贷款担保。担保业务所产生的担保费用以及担保风险补偿,从创业发展资金中列支。对符合条件的各类创业主体,可提供5万元左右的小额担保贷款,对经营规模较大的个人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可达1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2年。对利用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由同级财政据实全额贴息;从事非微利项目的,给予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的50%贴息。

3、鼓励创业人员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和社会风险投资,县(区)财政按照创业项目所争取专项资金总额给予不低于10%的配套支持(最高不超过10万元)。

(四)资助一批创业项目

1、采取面向社会征集、创业项目电视大赛、专业部门推荐等方式,在全市征集创业项目。设立项目会审服务中心,公开征集筛选入库项目,对筛选入库的项目一次性给予2000元奖励,并定期向全市有创业意向人员推介。

2、市创业办负责组织评估全市创业项目,每年遴选出200个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高、潜在经济与社会效益及市场前景好的优秀创业项目,每个项目给予5—1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每年遴选出20个特别优秀创业项目,每个项目给予20万元一次性补助。补助资金从同级创业发展资金中支出(不重复享受)。

3、对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全民创业园和创业示范街区的初始创业项目,各县(区)要给予一定比例的免费场地或租金补贴。对无自有住房的初始创业人员优先安排公租房。每年遴选一批高效农业项目,由高效农业专项资金给予支持。

4、对接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成立YBC宿迁办公室,为符合条件的初始创业青年争取3—5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提供“二对一”伴随式创业辅导,即一名创业导师、一名退休干部辅导一名创业者。

(五)减免一批创业税费

1、对在创业孵化基地、全民创业园和创业示范街区初始创业项目所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3年内给予全额奖励。

2、自主创业人员申办个体工商户登记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三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申办注册资本10万元以下中小企业的,免收企业设立注册登记费。

3、自主创办的商贸和服务型等企业实体(除限制行业外),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3年内根据实际招用人数按照每人每年4800元的优惠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从事个体经营(除限制行业外)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区)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区)委分管负责人任常务副组长、相关责任部门参加的全民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民创业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市、县(区)创业办要按照“有专职人员、有专项经费、有办公场所”的“三有”要求调整充实力量,确保各项职能落实到位。各乡镇(街道)要明确专(兼)职工作人员,指导开展全民创业工作,提供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咨询服务,负责创业手续登记办理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市、县(区)创业办负责全民创业的组织统筹、协调指导、项目申报审批;组织部门负责村居干部、大学生村官创业;老干部部门发挥好离

退休干部职工创业引领作用;人社部门负责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创业培训与指导和返乡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工作;教育部门配合人社部门开展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工作;工会配合人社部门负责下岗失业职工创业;团委、妇联、农工、科技、科协、民政部门分别负责青年、妇女、农民、科技人员、退役军人创业;财政部门负责创业扶持资金的筹措和管理;金融办、人行负责落实金融扶持政策,拓宽创业企业融资渠道;工商部门负责注册登记扶持政策的落实;税务部门负责税费减免政策的落实。

(三)落实经费保障。市、县(区)财政要加大对全民创业工作的资金投入和保障力度,根据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合理安排年度创业专项资金,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和创业扶持政策落实。

(四)优化创业服务。各地各部门要充分整合创业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发挥创业导师帮扶引导作用,为创业者解决各种创业难题,提升创业成功率;综合运用报纸、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创业典型,弘扬创业精神。市创业办要在办好创业文化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宿迁创业文化内涵,营造更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要组织开展“创业之星”评选,通过选树和表彰一批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争创业、创大业的良好氛围。

篇7:市政府关于作风建设年实施意见

按照省里重点打造通道建设的要求,着力巩固打造沪昆高速公路景观林带建设,着力建设武吉高速公路生态示范林带,着力抓好上分安公路绿化林带建设

1、着力巩固打造沪昆高速公路景观林带建设。沪昆高速公路里程24公里。由分宜镇、湖泽镇、凤阳乡、洋江镇等四个乡镇负责两侧隔离网以外各21米的绿

化用地的租地工作,租地价格:水田600元/亩年、旱地400元/亩年,租地期限:10年,租地费全部由县财政承担,实行一年一付。对沪昆高速公路两侧隔离网以外各21米范围绿化林带建设,按照“大通道、宽林带”的理念,采取常绿乔木大苗为主,灌木、花卉为辅,乔、灌、草相结合,层次分明、色彩多样的绿化模式打造成景观林带。沪昆高速公路绿化按照省林业厅有关规划设计要求,将公路两侧路沟以外各21米范围内的水田、旱地和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荒山荒地全面进行绿化,重点打造,并由县政府统一组织实施。

2、着力建设武吉高速公路生态示范林带。武吉高速公路总里程9公里。对武吉高速公路两侧绿化,由洞村乡、双林镇负责两侧隔离网以外各21米绿化用地的租地工作,租地价格:水田600元/亩年、旱地400元/亩年,租地期限:10年,租地费全部由县财政承担,实行一年一付。按照武吉高速公路规划设计方案要求,将公路两侧路沟以外21米的水田、旱地和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荒山荒地全面进行绿化,由县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将武吉高速公路两侧建设成生态示范林带。

3、着力抓好上分安公路绿化林带建设。上分安公路总里程72公里。由钤山镇、分宜镇、凤阳乡、杨桥镇、高岚乡负责两侧绿化租地,县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对上分安公路,要按照“一树一段”“一路一品”的要求,将路沟以外两侧各11米范围内的水田、旱地及两侧可视范围内的荒山荒地全面进行绿化。路沟以外至少要栽植一排以上胸径8厘米以上、高度350厘米带冠常绿阔叶树。租地价格、租地期限及费用承担方式参照高速公路标准执行。

在抓好高速公路和省道绿化的同时,要抓好其它通道绿化工作。清宜公路按照市公路改造绿化规划设计方案,由市统一组织实施,征地工作由分宜镇负责,征地价格按照公路改造方案规定的标准执行;对洞宜公路(洞村经凤阳、洋江至宜春渥江)及洞村高速出口连接线、高操公路(高岚至操场)、杨宜公路(杨桥至宜春三阳)、分湖公路(分宜镇至湖泽海螺新建)、杨芳公路(杨桥至芳山林场)等县乡通道建设,按照两侧路沟以外各不低于5米范围的绿化要求,由林业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各乡镇负责组织实施,至少要栽植一排以上胸径4公分以上的常绿阔叶树;其它乡村公路也至少一边要栽植一排以上的树木。同时,为加大其它通道、路沟渠(林网)、河渠堤坝及荒滩荒地的绿化步法,确保全县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对落实了经营主体,需栽植杨树并打穴规格标准达到要求的,县政府将免费提供杨树苗。

(二)创建三个绿化亮点。就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四个中心镇和村庄绿化亮点

1、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做出特色,做成一流,让市民满意的效果。按照“百万树木进城入院”工程要求,重点抓好城区体育中心、松湖及其它公共场所、单位、庭院的绿化,追求高品位、深内涵,以“一街一景”“一院一景”的效果,形成“城在绿中,房在树中”的怡人景象。由县建设局和公用事业管理局负责实施。

2、抓好四个中心镇亮点建设。着力抓好杨桥镇、双林镇、湖泽镇、钤山镇四个中心镇绿化建设。要围绕以人为本的城镇建设理念,不断完善集镇面貌,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坚持城镇绿化由造林绿化向造景美化转变,重点突出城镇绿化的景观效果和观赏价值,突出地方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不断提升乡(镇)绿化品位。由县建设局负责规划,杨桥镇、双林镇、湖泽镇、钤山镇负责实施。

3、抓好村庄绿化亮点。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政府推动、乡村自愿、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和“百万树木进村入户”工程要求,着力抓好全县95个村庄绿化亮点。要突出村庄绿化和庭院绿化两个重点。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村庄绿化以生态为主,大量栽植樟树、桂花、含笑等乡土珍贵树种,庭院绿化实行花果化,大力推广新余蜜桔、柚子、枇杷等花果木,院内适量种植观花灌木或草本植物,院后适度种植竹林和杨树。由县新农办和乡镇负责组织实施。

(三)建设三条矿区复绿带。重点是抓好沪昆高速公路分宜段两侧裸露矿山、仙女湖流域分宜段裸露矿山、分安公路钤山段两侧矿区植被恢复工作

1、抓好沪昆高速公路湖泽至分宜镇两侧裸露矿山和料场的复绿工作。要根据矿区实际情况,选择一至两个矿区先行进行试点,对不同的矿山类型,分别采取山体垂直采面复绿、档土墙内填土复绿等方式进行复绿示范,然后全面进行推广,以加速植被恢复进程,改善生态,美化环境。

2、抓好仙女湖流域的矿山复绿。针对不同的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复绿方式,要采取填土植树、播种等方式进行复绿,先行试点,然后进行推广。努力恢复矿区植被,保护生态环境。

3、抓好分安公路钤山段两侧的矿区复绿工作。针对不同的地类,采取针、阔混交,乔、灌搭配等方式,全面进行造林复绿。增强森林涵养、保水保土的功能。

(四)突出三大特色工程。主要着力抓好万亩高产油茶工程、杉松阔大径材培育工程、毛竹产业工程

1、抓好10万亩高产油茶产业工程。抓住国家、省、市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的大好契机,以油茶资源培育为重点,建设10万亩高产油茶基地。2009完成新建高产油茶示范工程1万亩。力争到2015年,全县高产油茶基地达到10万亩以上。通过抓好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江西生物质能源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国家现代农业油茶产业示范县建设项目,落实国家、省、市、县有关扶持政策,完善林地林权流转机制,加大高产油茶良种繁育和推广力度,建立以洋江、杨桥、高岚、风阳、洞村等乡镇为重点,其它乡镇共同发展的油茶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发展格局。建立高岚乡弓江和洋江镇前江两个百亩高产油茶良种繁育基地,抓好杨桥新楼、西田、风阳西廓三个千亩高产油茶示范基地。要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油茶精深加工为重点,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提高油茶产业发展综合效益。由林业局和乡(镇)、场负责组织实施。

2、抓好15万亩毛竹产业工程。要通过申报立项,争取国家和地方项目资金来发展毛竹产业。通过加大毛竹低改、竹腔(兜)施肥等先进技术推广力度,发展15万亩优质毛竹林基地。同时,搞好毛竹精深加工,做大做强毛竹加工产业,使全县毛竹加工水平有一个质的提升,竹产业效益有一个明显提高。由县林业局和乡(镇)、场负责组织实施。

3、抓好5万亩杉松阔大径材培育工程。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缓减木材供需矛盾,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营造林基地,在大力培育工业原料林的基础上,我县从今年开始,启动杉松阔大径材培育工程,计划2010年培育杉松阔大径材2万亩,到2015年培育杉松阔大径材5万亩,建立起赣西杉松阔样板林培育基地。要通过强化经营管理措施,合理调整林分密度,优化树木生长环境,促进速生丰产,并通过杉松阔大径材培育示范,以点带面,促进我县用材林经营水平的全面提高。由县林业局和乡(镇)、场负责组织实施

三、进一步强化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工作措施

1、进一步搞好建设规划。各地各部门要围绕建设目标和造林绿化重点,高标准、高起点、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分解并细化和量化任务。同时,要根据造林绿化任务,认真核算苗木种类和需求总量,根据供需情况,组织苗木生产,科学安排好苗木调配工作,为造林绿化提供苗木保障。

2、进一步落实造林经营主体。落实造林绿化经营主体问题,是提高造林绿化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要继续坚持以市场化运作方式,采取承包、拍卖、租赁、竞标等多种形式,搞活造林绿化用地经营权。鼓励和支持企业、造林大户、林农和干部职工参与工程建设,广聚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加快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对去冬今春已实施的集体所有,目前还没有落实造林主体的造林地段,要督促各地采取以拍卖为主的方式全面落实经营主体,确保做到“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保证造林绿化成效。要鼓励企业和国有林场采取企业加农户方式,联合投资参与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建设好工业原料林基地。

3、进一步加强造林工程管护。要加强已造林木的抚育管护,抓好林内卫生、夏季抚育、除萌、防病虫害、开沟排水及浇灌等各项工作。对已经死亡的苗木,今冬明春要进行补植补造,做到不缺株断带;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防止人为和牲畜对造林树苗的破坏,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县森林公安机关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护绿”行动,大力开展专项打击,切实巩固好造林绿化成果,维护企业、造林大户和林农的合法权益。

4、进一步强化造林督促检查。继续实行一周一报制度,采取定期督查、定期通报、进度排位等方式,加大工程建设指导和调度。要进一步落实督导责任,县委、县政府将分别派出督导包干工作组深入各乡镇及实地进行督促、指导和包干,加大工程建设的督导力度。

5、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组织领导。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把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制定考核办法,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确保思想不松懈、人员不松劲和措施不松动。同时,要切实强化部门责任,继续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细化部门责任分工,量化任务,明确进度。县林业部门要积极发挥协调、指导服务作用,加强与乡镇、相关部门以及施工队伍之间的协调服务工作,督促、妥善处理好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栽前、栽后、补植补造等各项技术服务工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城乡联动,攻坚克难,共同打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攻坚战。

篇8:市政府关于作风建设年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 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作用,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为实现龙江振兴、富民强省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二) 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既要发挥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 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 加强行业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指导。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质量立教、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文化基础和人文素养教育, 提高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

———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 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 搭建多元互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三) 目标任务。到2020年, 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结构规模更加合理。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33万人左右, 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1万人左右。招生计划增量及存量调整原则上全部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占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以上,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98%以上。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比例、本科高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比例稳步提高。

———院校和专业布局更加优化。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布局, 整合教育、人社部门和行业、企业等职业教育资源, 各县 (市、区) 要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科学设置专业, 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 推动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紧密对接。重点提升面向以现代农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龙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服务能力, 提高专业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覆盖面。建设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

———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引导并重点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示范 (骨干) 和优质特色职业院校。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特色专业 (群) 。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拓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渠道, 加大“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建设一批能够兼具教学、生产、培训和鉴定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实训基地, 其中, 重点建设50个左右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骨干专业覆盖率达到80%以上;职业院校基本建成标准化数字校园;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5%和90%以上。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省级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 政策法规更加健全, 相关标准科学规范, 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更加健全。全社会人才观念明显改善, 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和“人人皆可成才, 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

二、加快构建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 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以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为重点, 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各市 (地) 要建立高中阶段统一招生录取平台, 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 确保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鼓励优质职业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 整合现有资源, 优化布局结构。推进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对口合作, 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 重点推进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计划。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 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

(五)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 重点培养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沿边开发开放、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 将其打造成区域内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应用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继续教育中心。按国家相关规定, 将符合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统筹管理。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结合我省实际, 研究落实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 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 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六) 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以我省重点建设的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引领,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发展, 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建设服务企业创新基地和特色专业技术研发协同创新基地。鼓励2000年以来新设本科学校和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 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 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

(七) 完善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中高职衔接、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 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加快构建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推进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职与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侧重对涉农、学前教育、养老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专业的扶持。推进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 建立职业教育春季高考制度。对于报考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艰苦行业及少数民族类专业的考生, 可采取综合评价方式、择优录取。到2017年, 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达到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60%以上。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 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毕业生拥有同等升学机会, 构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到2020年, 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比例达到20%左右。积极探索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及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有效模式, 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八) 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灵活学习的制度, 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 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可承担区域内普通中小学部分综合实践课程, 并面向社区教育机构开放。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 广泛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 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复转军人和新型农民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推动一批县 (市、区) 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各县 (市、区) 要将中等职业学校建成区域内的社区学院。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 创新职业培训模式, 建立开放、便捷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开展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 做好健康教育及老年教育。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九) 加快发展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发挥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示范作用, 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在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础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升、保障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切实增强服务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能力。率先建成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龙江特点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三、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十) 规范、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支持引导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 举办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民办职业教育;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依法规范民办职业院校在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办学行为,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 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

(十一) 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认真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深化产教融合, 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和对接职业院校, 提供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的岗位。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符合现行税收法律规定税前扣除条件的,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 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 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十二) 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充分发挥省级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 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 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 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 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十三) 完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制定相关政策, 落实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 完善治理结构, 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十四) 促进多元主体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研究制定促进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 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对接我省重点产业发展, 探索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十五) 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 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 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15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30个左右, 共建实习实训平台要覆盖国家、省示范 (骨干) 院校的全部重点专业, 其他职业院校要达到专业的50%以上, 使其成为我省技术技能积累与传承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 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

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六) 加强德育和职业精神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重点培养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的职业精神, 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 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 增强劳动者的综合职业素养、法制观念和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十七) 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

———加强示范 (骨干) 院校、优质特色院校建设。分层次推进职业院校科学发展, 努力建成3所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品牌高职院校, 建成4所省内一流、国内行业领先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建设10所左右省内一流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25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建设20所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建设10所左右省级特色中等职业学校。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形成具有龙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 创新顶岗实习形式, 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完善支持政策, 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 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 设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项目。建立50个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 推进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 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十八)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全省职业院校高技术技能人才聘任制度, 建立依据办学规模核定院校编制的动态管理制度, 采取购买服务方式, 鼓励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中、高级技能人才及能工巧匠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务制度。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评审标准, 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岗位。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 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加强校长、教育教学管理、教研和科研人员培训, 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2个月。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建设50个左右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提高企业实践考核标准, 加强培训课程体系建设, 提升培训质量。

(十九) 提高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制定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政策规定、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方案、数字校园建设标准等。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依托“龙学网”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由优质职业院校牵头, 校企合作建设我省产业发展急需且满足技术培训需要的省级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20个, 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 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加快推进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全日制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实行学籍信息统一管理。

(二十)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对外合作渠道, 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 (境) 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 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以及合作办学, 探索职业院校到国 (境) 外办学。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依据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标准, 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服务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建设, 扩大与俄罗斯及东北亚地区国家职业教育合作, 培养符合现代国际物流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援助, 提升龙江职业教育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五、提升发展保障水平

(二十一) 加快依法治教步伐。根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启动《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条例》的修订工作, 依法明确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 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办学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成果法制化。加快推进促进校企合作的地方立法进程,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执法监督力度。

(二十二) 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 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新增财政教育投入向职业教育倾斜, 依法落实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建立和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全省职业院校财政拨款机制。全省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原则上不低于3000元 (含免学费补助) 。到2017年, 各地公办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万元, 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负担。省财政将根据各地职业教育投入和绩效改革等情况给予综合奖补。重点支持示范 (骨干) 院校、优质特色院校和重点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信息化等建设计划实施。发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县级以上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审计监督公告和预决算公开制度。

(二十三) 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完善财政贴息贷款、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 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企业和个人通过符合条件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捐赠的, 其捐赠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 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 从业人员技能要求高、实训耗材多、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 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除国家另有规定外, 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 由县级以上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 统筹用于本地的职业教育。探索利用国 (境) 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和机制。

(二十四)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编制黑龙江省“十三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落实国家中职和高职院校办学标准并实现基本达标。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引导高职院校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提高教师素质;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各级人民政府、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要加强所办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

(二十五) 完善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建立高职院校城乡低保家庭毕业生到我省基层单位就业的国家助学贷款或学费代偿制度, 逐步建立职业学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加大对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农民工随迁子女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 积极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切实加强资金管理, 严查“双重学籍”、“虚假学籍”等问题, 确保资助资金有效使用。

(二十六) 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 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继续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示范县和省部共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项目进行专项支持。加快统筹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和功能, 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能力。

(二十七) 健全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 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 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各市 (地) 、县 (市、区) 政府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 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制定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 结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技能人才收入水平。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等制度。

六、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八) 落实职责。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省直有关部门要有效运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以及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杠杆, 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各市 (地) 、县 (市、区) 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要亲自抓, 负总责。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 减少对学校具体事务干预。推进管办评分离。建立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形成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合力。省财政、教育部门每年要对市 (地) 、县 (市) 职业教育投入情况进行考核。

(二十九) 强化督导评估。健全职业教育定期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 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 建立督导报告公布制度。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筹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施示范 (骨干) 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确保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督导, 督导报告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评估, 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以行业、企业、非行政部门为主体的第三方评价机构。

上一篇:“地铁,让城市更美好”小分队 新闻稿下一篇:电视台制作部副主任竞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