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艺术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2024-07-18

重视艺术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精选10篇)

篇1:重视艺术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重视艺术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一、要充分认识艺术档案的重要作用

首先,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艺术档案是群众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反映,它真实记录了群众文化艺术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群众艺术智慧的结晶。所有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成就,都是通过文字、图表、声像、实物、乃至电子数据等多种形式保存下来。从某种意义说,是艺术档案使文化艺术的生命得以延续。反之,没有艺术档案,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历史就有可能被阻断,从而不能得到有效的延续和传承。艺术档案作为群众文化艺术智慧的结晶,凝集了许多时代的艺术成就,有效地借鉴和利用,对推动今天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其次,艺术档案对传播群众文化艺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历代群众文化艺术通过各种形式得以传播和流传,文化艺术传播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文化艺术生命延续的长短。在各种文化传媒中,艺术档案以其原始性和真实性,最具权威性和感染力。可以说,以艺术档案为媒介的文化艺术,生命力相对旺盛。生活中许多重新焕发生命力的群众文化艺术,都与艺术档案的传播作用密不可分。

再次,艺术档案对发展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馆的艺术档案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信息的重要载体。它储存着大量丰富生动的群众文化艺术资料,是一个群众艺术的宝库。开展群众艺术活动可以从中去寻找材料,开拓思维,启发灵感,进行艺术再创造。艺术档案又是物态化的文化艺术活动历史,许多与文化艺术有关系的评估,如评选文化强区、文明城市、艺术之都等,都必须依托艺术档案来佐证。尤其是申报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到艺术档案中寻找珍贵的文化艺术记忆。以往艺术档案中的一张照片、一份手稿、一份记录,都可以串起散落在历史尘埃的颗颗珍珠,从而形成一串串闪闪发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链。

所以说,艺术档案对发展今天的群众文化艺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努力开发艺术档案的文化功能,为文化建设事业服务艺术档案的文化功能,具有真实性、多样性、再创造性的特点。

首先,是真实性。艺术档案的文化功能是源于过去发生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已经用物态化的形式收于档案。艺术档案的文化功能是以档案记忆为基本素材、背景或线索,对历史记忆的重新阐发。虽然文化功能的表现可以在艺术档案信息的基础上演绎、虚构,但它的主要内容必须符合艺术档案记载的事实。

其次,是多样性。由于艺术档案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多样性,因而决定其文化功能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艺术档案的文化功能可以贯通语言艺术、绘画艺术、舞蹈艺术、摄影艺术等多种艺术,通过文字、声像、书画、图象、形体等多种形式被载体表现出来,具有灵活、丰富的`多样性特征。

再次,是创造性。各类艺术的文化功能源于艺术档案,但它不是艺术档案文化信息的翻版,而应高于艺术档案的文化信息。它可以用文学、艺术及其他文化形式再造和表述艺术档案的记忆,阐发艺术档案中蕴涵的艺术发展规律,弘扬艺术档案中积极向上的艺术精神和高雅健康的审美趣味,它比艺术档案更有血肉风骨,更具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具艺术感染力。

三、弘扬艺术档案体现的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文化馆的艺术档案中,记载了多年来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群众艺术活动多来自亲身经历的社会实践,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有密切联系。

开发艺术档案的文化功能,首先要善于发掘蕴藏在档案信息中的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因此,要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需求,在丰富的艺术档案资源中寻找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辉的乐曲、赞颂中华民族的诗篇、抒发劳动人民情怀的歌谣、追求理想憧憬未来的乐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剪裁等,从中发掘激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勤劳勇敢、蓬勃向上的传统民族精神,为当代群众文化艺术事业建设提供精神源泉。

四、发掘艺术档案中符合民族审

美情趣的艺术档案文化馆的艺术档案中,记载了大量群众自编自演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出的艺术节目。要站在文化视角的高度透视艺术档案中的文化信息,发掘其中具有文化意韵,尤其是具有符合民族审美情趣的艺术内涵,或以之为素材、原型、背景、线索,或以之为方向、启迪,进行转化、进行创造,从而创作出为今天人民群众所欢迎的文学艺术作品。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在每年春节晚会上最受欢迎的赵本山表演的小品,他就是从东北民间二人转、大秧歌中发掘符合民族审美趣味的内涵,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再创造,因而能够长演不衰,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篇2:重视艺术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基地,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要想进行人才培养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我们必须建设厚重的学校文化。同时学校文化也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外在表现。与学校有关的教育教学措施以及相关的制度和活动、师生的文化娱乐活动共同构筑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学校档案是学校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学校档案的内容非常的丰富,知识性也很强、涉及面和作用面都很广。所以做好学校档案的建设对于建设校园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档案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文化是人类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系统,校园文化重要是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学校的校风校纪等,良好的学校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档案准确真实的记录了学校在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重要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信息。所以说校园的档案建设也属于一种文化文化在发展上,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校园档案的成功建设可以极大的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目的是建设适合学生学习成长的良好环境。进而培养能够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学校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在此时,档案部门就必须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积极主动的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档案资料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得学校档案的价值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学校档案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素材

学校档案是对学校优秀成果行业人类文明结晶的承载和保存,学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学校档案中,记录着学校所有的活动以及研究成果,是学校活动记录的第一手资料,所以说学校档案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学校档案详细的记录了学校建设中的一系列活动以及成败原因和经验教训,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学校档案的学习,充分发掘学校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积极进行兄弟校园之间的文化建设交流活动,通过与兄弟校园的积极有效交流,我们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学习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避免自己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重蹈覆辙。而在进行兄弟学校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学校档案能够起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校园档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增加对彼此之间的`了解,使兄弟院校可以在互相竞争中共同成长和进步,所以说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定离不开学校档案的支撑,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档案的重要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强劲的动力。

三、学校档案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学校师生员工价值取向的导向作用

我们在对学校档案进行充分利用的时候,可以考虑到学校档案保存有非常多的革命历史事件的原始资料,以及学校的革命活动历史遗迹和培养出来的各个历史伟人和名人的生平事迹等,我们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些积极正面的事迹和人物组织起来,通过展览以及开展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学习讨论,积极继承其中的宝贵优秀文化,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导学校师生的价值取向,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2、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作用

学校档案真实的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所承受的灾难和痛苦都在档案中有详细的记录,学校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校史资源,制作各类的宣传栏和陈列室,对校史进行详细的展示,让广大师生在进行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学校建设的不易,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师生的学校荣誉感,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样就能很好的团结师生,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就可以起到非常好的鼓舞作用。

3、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约束作用

学校在进行自身建设的过程中,慢慢的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一整套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对师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规范和约束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的档案建设形成特定的校园文化特质,积极有效推动校园的文化建设。

4、学生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和激励作用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优秀学生的经验交流活动帮助其他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积极的向学生展示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和科研实力,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通过成果的展示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四、结语

篇3:重视艺术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一、艺术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众所周知,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 同时又是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 它与经济、政治等上层建筑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联系, 它既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也可以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因此, 正确理解艺术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就可以掌握这一规律, 使它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大众服务。

1. 艺术档案反映了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

艺术档案在原始社会大多数是以神话艺术的形式而存在的, 是人类社会处于低级阶段的产物, 它借神写人, 反映了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两万五千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壁画, 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艺术档案。由于狩猎是原始人类最主要的生产活动, 因此这些壁画上大多画着野马、野牛、野猪等兽类, 这些动物或奔跑或跳跃、站立、伏卧, 形象准确生动, 反映了狩猎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价值。在原始社会的艺术档案中还有乐器类与造型艺术类档案。由于生产力低下, 任何民族最早的乐器都属于打击乐器, 我国古代的石磬就是石器时代的乐器。造型艺术中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打磨、钻孔和染色的石珠和骨 (角) 制的装饰品, 以及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工艺都可以看出这种发展关系, 即物质生活简陋的情况下所必然形成的艺术现象。到了奴隶社会主宰者极力宣扬神的地位, 是为了从思想上奴役和威胁被压迫者, 是为了奴隶主政治的需要。而封建社会则表现为宗教艺术, 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来束缚人民。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文主义艺术彰显把神变成了人, 可以说这是艺术的一大进步。因此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我国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 “时运交移, 质文代变”, “歌谣文理, 与世推移”。他看出了各个时代的艺术是发展的, 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它的发展与变化是由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决定的, 脱离了经济基础, 就无法解释各个时代的艺术现象。

2. 艺术档案反映了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的性质。

在阶级社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 统治阶级的艺术都占有主导地位, 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有的艺术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有的则可能起到反作用。如19世纪初法国的两部作品, 夏多布里昂的小说《阿拉达》和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 前者描写了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女子阿拉达爱上了一个异教徒, 因不愿母亲因她的叛逆而来世受苦, 便服毒自杀了。传教士在她临终前对她进行了天国的说教, 使她并没有感到死亡的痛苦, 她所爱的人也和天主教讲和了。这部作品反映了宗教能够战胜爱情, 对恢复宗教势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起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力量。而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则揭露了教会的黑暗和罪恶, 宣扬了爱情和仁慈可以创造奇迹的人道主义思想, 对当时的生产关系的变革起着推动作用, 具有积极的意义, 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可见, 同属统治阶级的艺术, 其作用却截然不同。诗经中的《伐檀》, 高尔基的《母亲》以及鲁迅的《祝福》, 歌剧《白毛女》, 雕塑《收租院》等等, 它们的阶级性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作品的阶级性则比较隐晦, 如清代享有盛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 他的兰竹秀劲而有韵律, 体现了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合污的寓意, 作品带有一定的阶级性, 只是比较隐晦曲折罢了。目前保存完好的艺术档案中最体现阶级性的可以说是北京的故宫了, 这座皇家宫殿与整个北京城的结构相联系, 用逐步向内、向上的发展手法, 步步引向高峰, 犹如从人世间走向天上一样, 而最高处就是“天子”所在的地方, 它象征着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无上权威。

可见艺术档案以不同的形式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 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基础对艺术的决定作用, 又要看到上层建筑对艺术的强大影响。只有正确理解艺术档案在社会中的地位, 充分发挥艺术档案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产生的促进作用, 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二、艺术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 艺术档案的认识作用。

艺术档案是通过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 我们可以通过艺术档案作品了解它所描写的时代的生活情景以及性格多样的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感情。如我们可以从原始的狩猎图中了解原始人的生活;可以从《人间喜剧》中了解从拿破仑失败到七月王朝垮台这三十多年间法国社会的生活情景;从京剧《霸王别姬》中了解两千年前楚汉相争的斗争生活;从《骆驼祥子》中了解旧中国人力车夫不幸的遭遇和命运。而有些艺术档案则是通过抒发某种感情, 激发人们情感而达到认识作用的。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等作品中并没有可视的形象, 但人们可以通过联想, 感受到时代的思潮和民族的气质。在欣赏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景象:绿草如茵, 江山如画, 悠扬的笛声和淡淡的烟雾萦绕在一起;而这轻巧、欢快的笛声, 又会使我们联想到牧童愉快的心情。《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琵琶古曲, 是根据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 具有中国古典音乐的特征。标题借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的诗句, 具有古诗典雅的神韵。它的音乐优美、清新, 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同名唐诗中“粼粼碧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明月”的诗句, 犹如一幅清丽、淡雅的山水画卷。《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俄罗斯民歌, 和这首歌曲相关的文化相当广泛, 有地理、历史、绘画、人物等等。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画中作者精心描绘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 这些纤夫衣衫褴褛, 而所拉的船却非常豪华, 画面通过纤夫的形象和后面船只的对比反映出当时社会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配合男低音的演唱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悲愤、不平、抗争的情感。因此, 可以说一切艺术档案都起到了一个再现自然、再现生活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是以形象的生动为条件的。人们通过艺术档案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 来提高认识能力, 从而达到艺术档案认识作用的目的。

2. 艺术档案的教育作用。

艺术档案的教育作用向来被人们所重视, 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 艺术教育常常被放在德育的范畴里, 可见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从古至今, 艺术对道德的教化功能就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儒家音乐学派的创始人公孙尼子认为, 音乐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所谓“德成而上”, 就是说有了合乎“礼”的思想感情, “德”才是上等作品。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近代的一些艺术理论家, 如王光祁、青主也都曾强调过艺术的社会作用, 认为艺术可以唤起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 具有改善人类心灵的功能。在重视艺术内在情感的同时, 强调艺术的思想性、精神性。艺术档案因为其本身具有娱乐性, 因此它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就避免了枯燥的说教, 可以以一种令人愉悦的形式将一些深刻的思想内容潜移默化地表达出来。如匈牙利教育家柯达伊认为让“人们置身于民族音乐的丛林中, 一种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自然地就会被培养出来”。在他的思想影响下, 匈牙利的人们从小就开始接触民歌和其他的民族民间音乐, 这其中所渗透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单纯的说教要生动和易于接受得多。在我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 如《义勇军进行曲》、《长征组歌》、《松花江上》……这些歌曲曾激发起多少人的爱国情愫, 直到现在每逢五四青年节, 各地仍纷纷举行革命歌曲歌咏比赛, 在重温这些歌曲的同时, 也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课和爱国主义教育课。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 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 气势磅礴的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 给人一种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作品创作于1939年, 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 但我们唱起《保卫黄河》;聆听《黄河颂》时, 依然是情绪饱满, 精神焕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我爱你中国》等歌曲, 在雄壮抒情、优美的旋律里, 我们可以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人民的勤劳勇敢, 从而唤起人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 培养人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从艺术档案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创作者的观点, 体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评价和看法。因此, 艺术档案的教育作用是要建立在正确反映生活的基础上的。此外, 艺术档案的教育作用还可以通过歌颂和披露这两个方面的相互补充来达到, 如漫画、相声等大多以反面的形象将社会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通过艺术作品反映出来, 并引起社会的注意, 这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艺术档案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 正是这种关系决定了艺术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充分发挥艺术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才能促进社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艺术档案,地位,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兰.浅谈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J].湖北档案, 1996 (4) .

[2]兰守德等.歌唱与欣赏[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0.

[3]吴钊, 等.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

篇4:重视艺术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关键词 艺术档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保护社会文化记忆为己任的艺术档案工作者,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下就新疆艺术研究所的艺术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艺术档案资源,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生活在新疆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宝藏。几十年来,特别是在七部民族民间艺术集成志书的编纂过程中,新疆艺术研究所积累了包括录音、录像、照片、乐器、文字资料等大量艺术档案。这些档案是各民族民间艺术活动的真实记录,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性工作,更是“申遗”工作的重要材料来源和保证。这一点从被誉为“丝路明珠”“中华瑰宝”的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传承中得到了有力证明。20世纪40年代《十二木卡姆》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边缘,特别是其中的第一部分——“木凯迪满”部分只被极少数的几个艺人所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搜集、整理工作,及时把木卡姆大师吐尔地阿洪从南疆请到乌鲁木齐,用钢丝录音手段录制了他演唱的《十二木卡姆》。20世纪70年代迎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勃发生机之时,维吾尔族民间会演唱木卡姆的老艺人早已离开人世,这份珍贵的录音资料为关注、热爱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各民族文艺工作者提供学习、研究的“真迹”。在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5年11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功入选第三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木卡姆艺术的“申遗”成功是多方的努力的结果,也有艺术档案工作的强力支持。10分钟申报片有艺术档案提供的录像资料,“申遗”报告书也有艺术档案书写的浓墨重彩。

我国三大史诗之一《玛纳斯》在民间已流传近千年,《玛纳斯》的田野普查,资料收集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又根据收集资料,整理出版了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8部《玛纳斯》柯尔克孜文本,目前已有英、俄、汉、土、日、哈等多种译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玛纳斯》面临传承的危机,一些重要史诗歌手相继去世,在世的著名歌手也年过古稀,传承形式非常严峻。以新疆“非遗”中心为基础组成的申遗专家组投入到《玛纳斯》抢救性保护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工作中。我所将多年来收集的艺术档案和在艺术科研领域取得的宝贵经验都融入到《玛纳斯》保护传承和申报上。2009年10月柯尔克孜《玛纳斯》也被入选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2005年《木卡姆艺术》申遗成功后,新疆“非遗”工作取得的又一重要成就。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为此,自治区在2006年-2013年共举办了8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其中举办了2次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展,引起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关注和支持,从而促使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踏上一个新台阶。摄影成果展中展出的近千幅珍贵照片、几百件乐器,各民族服饰及手工艺品等大都由我所艺术档案提供。那些源自民间的资料生动地诠释一个新鲜而极具价值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二、充分认识艺术档案价值,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归档工作

已经成为艺术档案的各民族民间的录音、录像资料,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档案人员要抓紧开展面临流失或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要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建立“人类活珍宝”制度的指导性意见》注重抢救珍贵的“活档案”尤其要重视对老艺人独特的表演技艺进行档案登记、数字化存录,建立专门数据库。用文字、影像来完整的记录传统民间文化项目的制作或表演的全过程,将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地、动态地、立体地保存下来,不能让其流失。对在保护和抢救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艺术档案人员一定要做到材料记录清晰,分类严格,按照图(图片)、文(文字)、声(声像)齐全的原则做好分类、整理、归档工作。目前,抢救“活档案”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因为,民间艺人有的年事已高,有的体弱多病,他们所掌握的一部分乐器、乐种、歌种、舞种,正随着农牧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丧失生存依托,处于后继无人的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口耳相传,人在艺在,人亡艺去的状况越来越严峻。

2007年,我所专家和专业人员赴阿克苏市抢救80多岁老艺人萨木萨克演唱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十二木卡姆》。他也是目前阿克苏地区发现的唯一能演唱《十二木卡姆》的艺人。我们用录音、录像、图片、文字等方式完整地记录了他演唱的全部内容,为今后《十二木卡姆》多版本研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艺术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基础是普查,做好普查,摸清家底,才谈得上保护,抢救和保护才有针对性。要在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定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在这项工作中会形成一系列的文字、表格、分布图、对这些第一手资料要进行认真的核实并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的确定,进行分类保存。

近年来,新疆艺术研究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普查中做了大量工作。2008年,由我所专业人员和北京专家组成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数据库》普查组行程五千多公里对新疆南疆地区的18县市、乡镇的木卡姆传承人和班社进行普查。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方式全面记录了木卡姆传承人及班社进行了真实、系统、和全面记录。2011年,我所专业人员和北京专家一行9人的田野工作组行程6 000多公里,足迹遍布克州三县一市,对《玛纳斯》流布区域、生存环境、传承情况进行详细普查,用最先进的设备全面、立体地记录玛纳斯其演唱视频和录音,为《玛纳斯》今后的传承及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艺术档案资料。

普查之后,艺术档案人员应严格按照《艺术档案工作暂行办法》对保护工程中工作形成的普查(调查)报告,普查工作总结,民间班社调查表,录音、录像、图片等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和归档,只有将普查、登记的结果系统化、规范化、档案化,才能最终使我们真正拥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份巨大的财产。

三、建立艺术档案资源数据库,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

建立艺术档案资源数据库,是艺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推动艺术档案迈向现代化管理的核心。艺术档案资源数据库建立,能更好地保存一些濒临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信息化的手段保护几千年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的责任,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最重要意义。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名录中,将音响档案归属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它命名为“世界的记忆”,目的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水准上,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化遗产数字化,以便永久性保存,最大限度地使社会公众能够公平地享有文化遗产。

近年来,我所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实现艺术档案资源共享方面做着不懈努力;对多年来积累的民族民间艺术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使原本面临消磁,老化的艺术档案资源得以永久保存。数字化的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不仅能够通过互联网与国际信息接轨,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快速检索,从而实现艺术档案资源为社会共享。促进新疆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艺术档案工作是文化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抓好艺术档案建设与管理,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开展的一项极其伟大的文化传承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艺术档案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化,保护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5:发挥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城建档案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城建档案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依据,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现在各地区都在新建开发工业园、住宅小区、大型公用建筑等,城建档案就是这个进程的真实记录,发挥着记录历史、把握现在、谋划未来的特殊作用。所谓城建档案是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当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字材料,它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管理的真实记录,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不但有丰富档案学科内容,而且对城市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挥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呢?

1、认真宣传贯彻《档案法》,提高整个社会的城建档案意识,这是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的前提。《档案法》颁布实施以来,城建档案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社会的城建档案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也存在着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些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存在“重建设、轻档案”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就必须深入宣传贯彻《档案法》,提高整个社会的城建档案意识。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宣传、开设档案法制课,加大档案法制培训力度,为档案执法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同时还要发挥行政执法监督作用,开展城建档案执法监督检查,促进城建档案工作的不断发展。

2、丰富馆藏,做好城建档案的收集工作,这是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的基础。城建档案的收集工作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接收,二是收集。一方面,城建档案馆按城建档案馆的进馆范围,有计划、有组织地接收基层档案室和有关单位重要的城建档案;另一方面,城建档案馆根据库藏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收集工作,充分利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现代化的各种手段,把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图纸、声像等档案文件征集进馆。馆内必须建立科学的分类方案、严格案卷质量标准、完善检索体系、加强鉴定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工作需要添置必要的装具和设备,逐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使之满足现代化管理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3、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实现资源共享,是发挥城建档案作用的重要手段。在丰富馆藏的同时,要做好进馆档案的整理、编目、统计、鉴定和保管等工作。当前,档案部门要转变思想,依靠科学技术管理档案,要能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培养一支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业务知识的专业化干部队伍,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特别应利用微机来管理档案,改变我们传统、落后的手工检索和管理方式;要把好的城建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资料,即优质工程、特色工程编入档案信息互联网,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自由选择、充分利用。这样既能让社会了解城建档案的作用和意义,又能突出反映城建档案的特色,使利用者资源共享,共同服务于城市建设和管理。

4、开发利用档案信息,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为西部大开发

服务,这是发挥城建档案作用的目的。众所周知,城建档案本身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但它不能自动地实现,必须借助于人们的开发利用,才能充分表现其价值。为此,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你交我收,你要我查”的等客上门的传统做法,积极拓展新途径,主动提供服务,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 变“死档案”为“活档案”,科学管理,妥善利用。加强和提高现代化管理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对城建档案的处理;汇编成系列的城建经验和教训资料;利用计算机系统地整理出有利用价值的资料。通过档案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使城建档案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为社会服务,为城市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5、加强东西部地区的交流合作,是发挥城建档案作用的新途径。档案部门要在西部大开发中作出贡献,充分发挥其档案信息的资源作用,加强东西部地区档案工作的交流合作是很有必要的。东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而档案部门在为当地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服务中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交流,加强合作,虚心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借鉴别人的长处,有助于我们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同时还可以引进东部地区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运用于发展西部档案事业,服务于西部大开发。

6、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管理的现代化,对城建档案馆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强档案馆自身建设,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学习,加强培训,努力掌握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还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以精神文明促馆业发展,倡导爱岗

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职业道德,创造良好氛围,以适应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把城建档案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新阶段。

篇6:重视艺术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档案馆是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档案馆的参与.现实中,档案馆在先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相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求,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地拓展和发挥.本文拟就此做些探讨,作引玉之砖.

作 者:马学强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刊 名:理论学习 英文刊名:LILUN XUEXI 年,卷(期): “”(3) 分类号:G0 关键词: 

篇7:重视艺术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建设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雕塑艺术是高校校园环境设计中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领性、亲近感的特质,具备文化沟通和审美教育等功能。

关键词:雕塑艺术 高校 校园文化

雕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体感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雕塑艺术是高校校园环境设计中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校园中的雕塑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一、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分析

高校校园文化是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的。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都是静态的,动态的则是高校行为文化,它是静态文化与动态文化的集合。

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一种文化,构成高校校园的物质环境,是高校其他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高校校园的建筑、雕塑及教学、科研与生活设备等,都是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能够通过其物质性的外形特点和一定程序化的组织活动显现高校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内隐的以意识形态存在和发展于高校校园的文化形式。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氛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渗透其中的校训、校风和学风等,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传承的精神。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和引导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可以对社会建设产生积极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先进文化的创新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源动力,也是文化体现先进性和永葆生机的源泉。在传承传统文化和研究先进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崇高使命。办好高等教育必须建设好高校校园文化,让学生学习、感悟、理解,从而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校园文化是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营造一定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和制度环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更关系到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学校的文化主题、性质、地理位置、历史文脉等元素,将景观艺术和文化内涵有机结合,使文化内涵物化为可见的校园景观,让具象的校园景观表达出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构建生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和谐校园。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是一个由现实状态向相对理想状态发展的概念,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和为实现现代高校功能而导致的高校师生自觉的行为过程。

三、雕塑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内的一种文化环境。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的素质,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环境。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培养高校学生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表现在使人才自身的言行不断与校园文化相融相通。

雕塑艺术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力量支撑。校园雕塑作品的营造,增加了校园教书育人环境的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物化表现,同时也使得校园硬件设施的品位得到提升,使得徜徉于校园中的人都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校园的文化。雕塑艺术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装饰、丰富和美化校园环境空间功能,同时又具有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雕塑艺术是一个时代精

神和文化状态的体现,它表达着学校时代的变迁、学风学貌以及办学的精神理念。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好的环境、好的雕塑作品,能够更好地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教育。优秀的雕塑艺术品会成为校园生活、学习的一部分,其饱含的审美精神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1.引导作用

雕塑艺术是校园环境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立体艺术形式,以其突出的视觉艺术效应对校园空间文化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是文化与艺术的重要载体。装饰校园空间并形成视觉焦点,与周围的环境空间、建筑空间形成视觉场,通过美的形式来影响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雕塑艺术在满足高校师生感官追求的同时,还能够体现出时代的特征,表达时代的精神,引导师生的心灵和思想的追求。高校校园环境中雕塑作品考虑的着重点在于创造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这种活泼朝气、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对现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雕塑艺术是校园物质景观的一种表现类型,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雕塑艺术的另外一个引导作用是体现在对学生价值观判断的影响上,其中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时代思想又表现得尤为突出。雕塑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蕴含一定的道德追求,不仅能对学生产生道德潜化作用,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并由此产生共鸣和对道德理想、道德建构产生向往。这样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影响、激励学生进取和勇于创新,使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融为一体。

2.亲近感和文化沟通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它包含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和被师生所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理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本质和个性,是校园文化的巨大精神财富,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无形精神力量,同时具有凝聚力、感染力、震撼力和创造力,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师生为之奋斗。雕塑艺术通过独有的艺术魅力,提高师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雕塑艺术大多采用接近人的尺度,在空间中与人在同一水平上,可观赏、可触摸,能够增强人的参与感。

3.审美教育功能

就其性质而言,审美教育功能是性情陶冶功能,即性情的培养、陶冶、塑造。雕塑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经过反复推敲和琢磨,从而创造出的生动和富有美感的作品,饱含了艺术家对美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艺术家审美情感和品位的一种体现。受众在接受熏陶的同时,接受审美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来讲,不仅要教授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

能,培养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艰巨任务。优秀的校园雕塑能够将高校文化转换成有形的物质载体,可以凝聚学生的团结力量和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帮助他们塑造高尚人格。优秀的校园雕塑不仅美化校园环境,而且能在无言的交流中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它不是简单地直接灌输理念,而是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的心灵,其艺术文化内涵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

在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并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雕塑艺术群中徜徉,置身其中的人才会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高校雕塑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将深刻地影响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当其内化为高校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后,会激励学子们不断奋发进取。

参考文献:

篇8:重视艺术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1 科技报是重要科技传播阵地

我国著名科学家, 第一、二届科技报研究会理事长茅以升曾经说过:“科技报是中国的独创。”通过报纸这种载体进行科技传播,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适应了中国的国情, 产生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和广泛的社会效应。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的第一张科技报——北京《科学小报》创刊, 这可视作中国科技报事业的开端。1957年, 随着《湖南科学小报》的诞生, 广西、新疆、山东、河北、甘肃等10多个省、自治区纷纷创办了科技报。1964年, 科技报陆续发展到12家, 总发行量达到了55万份。20世纪80年代初, 科学的春天孕育了科技报的辉煌, 当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科技报发展到160多家, 占全国报纸总数近10%, 全国科技报发行高峰时的期发行份数达1 200万份。其中湖南、山东等省份的科技报最高期发行量达到近200万份, 可以说是中国报业史上一个奇迹。

半个多世纪以来, 全国各地科技报坚守科普阵地, 特别是面向农村的科技报内容具体、实用, 宣传了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 适应了广大农村的实际需求,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繁荣和稳定。“包产到户”、发展乡镇企业、农业人口进城务工、农业税取消、新农村建设、农民创业等都是通过科技报第一时间向广大农民发布, 甚至连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等一大批优良品种及实用技术, 都通过科技报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转化。一则报道常常可以使几千人甚至几十万人、几百万人致富, 这也创造了中国农村致富的“洛仑兹效应”。科技报纸在宣传科技信息的同时, 还积极倡导科学生活方式,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培养农民科学素养, 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据2015年9月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 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0%, 农民是科普工作五大重点人群之一, 按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计算, 中国农村人口有6亿多人, 但农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70%, 与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差距较大。2014年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报分会发布的《中国科技报转型情况调查报告》显示, 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媒介中, 传播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视 (87.5%) 、报纸 (59.1%) 、与人交谈 (43.0%) 、互联网 (26.6%) 、广播 (24.6%) 、一般杂志 (12.2%) 、图书 (11.9%) 和科学期刊 (10.5%) 。可见报纸的作用非同小可。而众所周知, 科技类报纸在农村具有更高的传播效率, 是科普宣传的主要阵地。因此, 科技报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2 科技报在科普信息化工作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2014年11月以来, 中国科协牵头以“科普中国”为品牌的科普信息化项目, 组织发动全社会共同推进科普信息化, 并提出了“科学权威、互联互通, 内容为王、渠道为重, 融合创新、迭代发展”的24字方针。在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中, 科技类报纸在队伍、内容、网络、品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1 有队伍

科技报历经50多年, 培育了一支敬业爱岗的团队。全国综合类科技报目前共有近40家, 从业人员约2 000人。全国科技报90%隶属于科协系统, 是科协的直属事业单位或企业, 有机构, 有编制, 有人员, 是各省不可忽视的一支专业化科普主力军, 也是科普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2.2 有内容

全国科技报有多年的编辑出版经验, 有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数据库, 能及时服务基层干部和农民。同时, 科技报的内容资源针对性强, 且适于本地特色, 针对本地产业, 实际解决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内容资源更是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 具有信息化工作的基础。

2.3 有网络

农村类科技报以农村为市场, 以农民为服务对象, 在农村建立起了相对固定且具有一定数量的服务网点。如《农业科技报》在陕西、河南、甘肃等地农村拥有460余个服务站点, 山西科技传媒集团在山西各地乡村建立1 000余个科普惠农服务站点, 《江苏农业科技报》在江苏及周边省份建立800余个农技服务网点。这些遍布乡村的服务站点, 既是科技报的报刊发行点、信息采集点, 也是科技报技物结合产品销售点, 这些点一定是农村科普信息化落地应用站点。

2.4 有用户

经过多年发展, 科技报与各省的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单位及遍布乡村的农合组织、农业技术协会及种养大户都建立起了广泛联系, 这些用户较为稳定, 在农业科技传播中, 作用也比较显著, 通过他们可以带动周围一大批农户。

2.5 有品牌

科技报长期服务三农, 服务本地的农民, 在当地农民中具有极强的公信力和良好的口碑, 是农村老百姓信赖的品牌。因此由科技报建设、推出的科普信息化产品老百姓也易于接受。

2.6 有基础

在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 各科技报适应形势, 不断开发数字化科普产品, 逐步形成全媒体科普体系, 科技报已成为中国农村当前农技推广和科技致富的信息传播中心, 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是农村科普主阵地, 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主力军。

3 合力打造中科云媒互联网生态系统

建议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 全国科技报联合起来共同打造跨媒介科普云服务平台, 这是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生态系统, 也是一个基于全国科技报系统丰富的内容资源优势及强大的采编队伍和专家团队而构建的一个开放共享的互动平台。这个平台按照全民科学素质服务的不同人群, 开发建设了若干子平台、子系统。

中科云媒可以包括四大e站信息云平台:即乡村e站 (科普惠农) 、社区e站 (科普益民) 、创新e站 (科普强企) 和校园e站 (科普助教) 。

比如:中科云媒乡村e站互联网生态系统是利用互联网+科普惠农思维,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 (即线上有e站云服务平台, 线下有实体服务站) , 整合全国农业科普资源, 最终形成由农技协、农民、农业专家、涉农机构、乡村e站和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合力打造的农村科普信息化大生态。

4 发挥科技报在科普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4.1 将科技报列为公益类事业单位, 为开展信息化工作提供基础

科普工作开展首先要有载体, 有抓手, 有渠道, 有队伍。科技馆已被归为公益类事业单位, 科技馆是科普的“硬阵地”;而不容忽视的是, 科技报是科普的“软阵地”, 它拥有和科技馆一样的高效传播科普的作用、优势及效率, 在读者中被称为“流动科技馆”。此外, 从报纸行业横向来看, 中华全国总工会曾建议将工人报列为公益一类, 科技报也有着同样的公益性作用, 因此视具体情况也应将科技报纳入到一类或二类事业单位范围之内, 为科技报实现数字化转型、实施科普信息化工作提供条件和基础。

4.2 将科技报纳入中国科学文化传媒集团

中央关于科协系统深化改革方案中提出, 要组建中国科学文化传媒集团, 建议将各省科技报纳入中国科学文化传媒集团, 可以以不同形式加入、加盟, 搞好顶层设计, 上下一盘棋, 为科普信息化建设搞好服务。

4.3 对科技报中科云媒互联网生态系统建设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内容建设、平台整合、数据库建设、站点建设等工作。

总之, 科技报是面向农村开展科技传播的有效载体, 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阵地, 在科普信息化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技报的作用, 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 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 让科技报在科普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倪伟波, 李时夫.信息化≠科技报寒冬[J].科学新闻, 2015 (24) .

[2]郭姜宁, 温品琳.我国地方科技报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突破口[J].甘肃科技, 2010, 26 (24) :6-8.

[3]朱东.地方科技报发展障碍和创新思路[J].中国记者, 2008 (10) :96.

篇9:重视环保在市政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市政建设;环保;绿化;监察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44-1

市政工程建设领域一直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环境保护问题:规划未依法进行环评即通过审批、环保资金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个别地方环保监管不力也导致环保政策放松,监管措施的软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环境保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好的环境,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证,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也就无所谓社会稳定、和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在市政工程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大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力度。

1 市政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1 环境卫生管理方面

环卫处应加大管理力度,不断优化环卫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质量,继续实行道路复式保洁制、清扫承包责任制和垃圾袋装化管理,使市区主街道和内街小巷保洁;保证全年垃圾的清运、填埋和处理工作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根据特殊情况的需要,组织了适当人次和多台班洒水车加班加点,清理卫生死角垃圾,清洗街道。做好“除四害”工作,对单位厂矿、特殊行业、公共场所下水道公厕和垃圾填埋场定时进行多次投药喷杀。不定期对市区街道的鼠洞进行堵塞填补。通过这些措施,创造了一个干净卫生的人居环境。

1.2 园林绿化管理方面

园林处要坚持改革创新,以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工作目标,认真做好市区绿化、美化工作。坚持“建管并举”措施,按技术规范做好城区绿地的管护工作,新种补种街道树,对城区绿化带和花坛修剪。抓好公园、广场的保洁和绿化管理,可以摆放鲜花等盆栽。做好市政绿化工程和单位附属绿地建设工作。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产业化进程,园林公用事业改革迈出的步伐可以说至关重要。

1.3 路灯建设和管理

这里特别提到路灯的建设和管理,因为路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城市的绝大部分形象特别是在晚上,因此路燈建设及维护上资金的投入是必要的,要合理的新建线路、修复原有坏损线路,特别加强巡视以防线路受盗坏损,要保持高的亮灯率,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提供方便快捷的帮助,为城市的夜晚提供光明。

2 城市建设管理监察方面

2.1 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

尽可能地优化方案,力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少破坏自然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无论永久性占地、还是临时性占地,都应有合理的环保设计。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环境质量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要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要建立公众参与环保的机制,扩大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对重大建设项目,要举行环保听证对于在建设中破坏的植被应提供恢复措施设计,防护工程应优先考虑植物防护。这样,虽然初期投资可能大一些,但从长远看,无论对城市本身的发展还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都十分有益。

2.2 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地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环保投入,加快建立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固体废物和危险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等环保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排水管网。

2.3 要坚持依法治理环境

要严格落实环境准入制度,凡不符合法律规定和产业政策,不符合环保规划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建设。要严格监管,对重点排污企业要实行挂牌督办。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违反规定,破坏环境的企业,该关的要关,该停的要停,该罚的要罚,该通报的要通报,避免短期行为对环境造成破坏。环保建设是个长期利益,在建设的同时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些,要顾及到以后。

3 注意环保对市政建设的意义

3.1 吸引投资

环境保护做好了可以为潜在的投资者提供了适宜其投资、生产、经营的优良环境不单单只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优良的环境。所以说我们必须在城市卫生这一方面还要下大力气,充分认识到城市卫生环境这一隐形的财富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投资硬环境要素,经济也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3.2 保护环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以人为本,还强调协调、稳定、可持续,这实际上意味着合理统筹资源、高效发展。十六大以来,围绕科学发展观,已经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手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将环境容量资源视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以资源生产率来衡量环境保护的程度和方式。

4 结论

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既是分层次的也是多样化的,环境质量与经济收入同样是人的福利。经济实力、资源储备、环境质量都成为构成人的福利的要素,都成为稀缺资源,一切人类必不可少的经济、社会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活动都成为创造稀缺资源的活动。这三项人类活动之间的资源配置格局同样应当满足边际投入与获得的边际效益相等的原则。即在资源、环境、资金等稀缺资源间,只能以人的福利最大化为惟一标准来统筹。据此,必须认识到资源、环境固然是有限的,但用来治理污染的经济资源本身也是有限的。不能先验性地决定一个就比另一个更珍贵,哪个更珍贵取决于哪个的市场价值更高。正确的选择是把有限的经济资源用在效率最高的用途上。在我们如火如荼的市政工程建设中,关注环境的保护,既是创造经济效益也是创造历史,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发展经济和以人民为本思想的和谐统一的发展过程。

篇10:重视艺术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我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因此茶文化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代表了高雅朴实的民族风尚,是华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的发现可推至三皇五帝时期。而茶文化的产生则是在魏晋南北朝,那时的儒家强调积极入世,于是便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奢侈之风。唐代陆羽《茶经》的写作时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它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奠定了茶文化的理论基础。茶文化于宋代兴盛,明清普及,上对文人雅士的艺术创作,下对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茶文化对文学艺术的作用

首先,茶于文人墨客,是引发思维以助清醒的工具。因为酒喝多易醉,而茶则完全没有这个缺点,又有提神养身的功效,故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古今许多名篇佳作,都是在茶杯的陪伴下诞生的。

其次,茶文化和谐宁静、淡薄旷达的精神,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李白有诗歌颂仙人掌茶,是名茶入诗的最早诗篇;苏轼《汲江煎茶》有“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杜甫《重过何氏五首》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元稹著名的宝塔诗就是以茶为中心,不仅内容丰富,更形式美观;唐伯虎画有《烹茶画卷》、《品茶图》。凡此种种,都是茶文化对我国文学艺术深远影响的见证。

再次,茶文化发展为茶艺,已经成为了一门高雅艺术。茶艺通过精神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们精神的寄托,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

2、茶文化对日常生活的作用。

首先,我国的茶文化发展为茶道,提倡礼制与清思;而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人主张礼仪,便是主张互相节制、有秩序。因此茶文化有助于塑造我国的传统礼仪,尤其是其被儒家推崇后,更是加大了其本身影响。

其次,其影响了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扩宽了其社会层面的价值。下层社会的茶文化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时饮茶已成为民间礼节,对百姓日常生活影响巨大。

再次,饮茶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我国古代医药界对茶叶的医疗效用有广泛的叙述,如明目、安神除烦、消食、醒酒、减肥、通便、养生益寿等等;而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饮茶含有碳水化合物、维他命C等物质,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杀菌消炎等等。

同时,茶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增进了外域文化队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都辐射着其特有的淡雅光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茶文化这颗璀璨明珠将更加绚丽多彩。

酒文化在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谈论着酒得酒失,品评着酒色酒香,吟咏着酒诗酒歌,遵从着酒礼酒俗,于是就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酒文化。作为一种集物质与精神两种文化于一身的特殊文化,酒文化对中华民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文学艺术上产生的价值都不可估量。

1、酒对文学艺术的作用。

酒以其独特的功效,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嗜酒豪饮,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酒是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文人借酒宣情、借酒言志、借酒浇愁,品评人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是抒怀之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友谊之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饯别之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相思之酒。曹操“对酒当歌”,孟浩然“把酒话桑麻”,范仲淹“把酒临风”,苏轼“把酒问青天”。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杜甫有《饮中八仙歌》,欧阳修有《醉翁亭记》,苏轼有《前后赤壁赋》。李白自称“酒仙”,欧阳修自号“醉翁”,辛弃疾“总把平生入醉乡”(辛弃疾《添字浣溪纱》)所以如果没有酒,中国文学史就会黯然失色。

酒后的幻觉成就了一批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大师的精典之作。酒给文人艺术家以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酒后作诗作画,才思敏捷,妙笔生花,妙语连珠。“李白斗酒诗百篇”、“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

此外,在中国小说戏剧创作中,酒是构思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素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煮酒论英雄”、《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的“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京剧中的《贵妃醉酒》都是家喻户晓的借酒说事的精典之作。一个“酒”字,演绎了人世间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普通百姓叱咤风云、风云际会、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故事。

2、酒文化对日常生活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深入人们日常活动的各个领域,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逐渐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

酒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民风民俗。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日寿庆、庆功祭奠、迎送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成为必备物品。丧葬之酒,表后人忠孝之心;生日寿庆之酒,显人生之乐趣;亲友相聚之酒,叙手足之情谊。总之,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以举行,悲喜情感便无所依托。酒融洽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农事节庆时的祭拜庆典借酒缅怀先祖、寄托追求丰收富裕的情感和意愿;村中乡饮时,乡里邻居间的欢乐融洽、亲密友好气氛,因为酒的兴奋作用和亲和作用而达到极致。男婚女嫁是人生终身大事,在隆重的婚礼中,喜庆的婚宴充满着民间特有的欢乐情趣。因酒而形成的酒文化连带形成一系列的娱乐活动。比方说,酒令、划拳等。

上一篇:精选破冰游戏下一篇:享受生活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