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的作文名言

2024-07-17

比较的作文名言(精选14篇)

篇1:比较的作文名言

1、我也曾有过一双翅膀,不过我没用它在天上翱翔,而是放在锅里炖汤……

2、睡眠是一门艺术——谁也无法阻挡我追求艺术的脚步!

3、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4、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他可能是唐僧;带翅膀的也不一定是天使,他可能是鸟人。

5、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看出来。

6、站的更高,尿的更远。

7、生活有时就像被太监强奸一样——反抗是痛苦,不反抗还是痛苦!

8、我朋友在他女友手机里的名字是“他”,后来他们分手了,就变成了“它”……

9、锻炼肌肉,防止挨揍!

10、天使之所以会飞,是因为她们把自己看得很轻……

篇2:比较的作文名言

2. 生活少不了追求,但却不能强求。

3.平淡、简单的生活是真的生活。

4. 人的成长进步,靠的并不是所谓的灵活,而是诚信。

5. 家有富贵不如一技在身。

6. 只有汗水铺就的路旁,才会有机遇的花朵盛开。

7. 泪水常和痛苦相伴,却也总是与收获相随。

8. 风筝在逆风中才能飞翔,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不断进步。

9. 发现自身的缺点,是最大的一笔财富,克服和改正自身的缺点是最大的收获。

篇3:比较的作文名言

先“意会”再“言传”, 就是让学生先对自己作文中的弊端有一些感觉, 让其对如何写一篇好作文先有一些感悟。在教学中, 我常用“比较法”来达到这一效果。

一、比较法治“作文空泛病”

选什么样的材料作文好比选什么样的料子做衣服, 相同的料子可以做不同款式的衣服, 相同款式的衣服也可以用不同的料子来做, 作文亦如此。在一个话题下, 是可以用不同材料体现不同主题的, 但学生中却存在着泛泛而谈的毛病, 例如一次以“比”为话题的作文, 要求是这样的:人活在世, 都离不开比, 关键是比什么, 怎么比, 比的有没有道理, 比的有没有价值。国家之间要比, 比谁更发达、强大;单位之间要比, 比谁发展快、贡献大;人与人之间要比, 比谁进步快、水平高;自己也可以和自己比, 比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可以是堕落的催化剂;比可以是前进的发动机, 比可以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比可以是新的起点向更高处攀登的阶梯……很多学生写这个作文时都是大谈特谈比, 说教气味浓厚, 而比较法就是在比较中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样的选材是好的, 应怎样去选材。还是上面的话题, 班里有几个学生选材的角度就不错, 有一个学生将两个风格迥异的教师做了比较, 得出“无论什么风格的教师, 爱我们的心都是相同的”这个结论。文章抓住两个教师的细节不同做比较, 描写生动, 很有生活气息。另一个学生将两个同学暗地里比学习的事选入作文, 加工成一篇由几个“比”的生活片段组成的小小说, 揭示了比使人有所收获这一道理, 另外一名学生想象了一篇童话, 将审判比的过程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告诉人们比是有角度和程度的不同的, 在生活中要正确地运用比, 这样才不会偏离人生的轨道。在读这些文章之前, 我先读了两篇写得较空泛的文章, 然后再读这三篇文章, 问学生哪篇文章留给你的印象更深刻, 结果可想而知。

二、比较法治“不会描写病”

同样写一件事, 有的学生写得生动活泼, 有的学生写得如“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会不会描写。例如一次话题为“风景”的作文, 有一个学生写了爸爸来接他这件事, 文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爸爸来了, 他递给我一把伞, 是橘色的, 我不接伞, 觉得那颜色是那样俗气, 父亲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 告诉我是妈妈为了安全故意挑了这个颜色, 我怕别人笑话我, 后来爸爸给了我十元钱叫我打车回家, 他自己说有事先骑车回家了, 他犹豫了一下, 还是把伞给了我。”读这一小段文字, 我感觉作者心里一定是充满了惭愧与自责, 但又觉得表达得并不是那样畅快淋漓, 让人有不痛不痒的感觉, 于是我对这一小段文字进行了加工, 改造成这样一段文字:“我慢吞吞地走过去, ‘儿子, 对不起, 我来晚了。’他擦了擦额头, 边说边递过一把橘色的伞, 那鲜艳的颜色在阴沉的天气中显得十分刺眼, 我一下瞪圆了眼睛:‘什么?橘色?让我一个大男孩怎么用呢?’爸爸见我这样, 忙解释说:‘你妈说这个颜色最显眼, 在雨里比较安全, 来, 儿子, 快打开, 可大呢!’瞬间, 那刺目的颜色包裹了我们父子。我不接伞, 脸在发烧。此刻, 那一辆辆小轿车从我身边开过, ‘哧’的溅起一片泥水, 我似乎感到车里投来的一束束鄙夷的目光, 我把脸别过去, 不看他, 却分明感到那笑容如何在他脸上凝固为失落, 大约几秒钟后, 他低头从衣袋里掏出10元钱, 小心翼翼地递给我, 说:‘你还是打车吧, 我刚想起来有点事, 我先走了。’接着, 他犹豫了一下, 把伞递给我, ‘还是拿着吧, 淋雨会感冒的。’说着, 他跨上了车子, 在吱吱嘎嘎的声音中, 渐渐向前骑去……”, 我把两段文字放到多媒体上展示, 让学生比较哪一段更具感染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一目了然, 学生对于从语言、神态等多角度描写和借助环境来描写有了一次感悟。即“意会”, 这时我再结合文段指出如何多方面描写人, 如何借助环境表现人物心理, 即“言传”。

三、比较法治开头“又臭又长病”

开头在一篇文章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但如果这个地方有了病却是非治不可的, 原来就听过“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 你想这“头”有了病那可会影响全身的。小学的语文教师也曾把读文章的过程通俗而形象地概括为“吃香豆, 吃臭豆, 吃香豆”的过程, 其对开头和结尾的重视可见一斑。甚至如果开头结尾精彩的话, 文章中间稍烂一些恐怕也没什么。当然这是笑谈, 真正的写作是不容有任何环节的应付的, 在任何一个部分都力求完美。但是目前学生中存在的开头过长并空发议论的毛病却是十分严重, 怎么办呢, 还是开出“比较”的药方。

篇4:美日作文教学的比较

美国的《英语教学纲要》作出了如下阐述:“学习清楚而真实的写作;懂得写作是个人学习和发展的方法,也是一种交际手段;学习写作立意的各种方法,学习选择和安排自己意思的不同方法,学习选择适当表达方式并且学会能够评价和修改自己写成的文章的方法;练习根据不同的听众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习向别人呼吁并且能说服别人的写作技巧;发展运用创造性的和富有想象力的词语的才能;认识准确的标点、大写字母、拼写和稿件的其他形式要素都是写作总效率的组成部分。”

日本的《日本初中国语教学大纲》规定:在生活及学习中发现课题,收集材料,得出自己的见解;要明确自己想传达的事实、事情、主题、见解和心情;通过选择恰当的材料来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心情;反复阅读自己的文章,梳理好内容、词语用法和叙述方法等,使文章变得通俗易懂;相互阅读所做的文章,注意他人选材及收集素材的方法等,在自己写作时用作参考。

从两国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标准中,我们发现美国的作文教学目标力求使学生明白写作是一种学习思考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手段;因此,他们的作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在写作时具有读者意识,要求他们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文章有感染力。日本作文教学的目标则侧重要求学生注重观察生活,为写作广泛地收集材料,更重视表达的逻辑性。值得指出的是,在它的目标中特别强调学生要相互阅读所写的文章,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

虽然二者在作文目标的侧重点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两国在课程目标的规定方面的相同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首先,二者对作文教学的思考都超越了作文教学本身。两国的作文教学目标中,作文不仅仅是表达自己所想,颂扬主流文化的工具了,而是在作文过程中激发兴趣、培养各种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其次,在作文过程中,注重相互学习、相互完善,而非作文过程始终都是一个人的“孤芳自赏”,在作文的相互阅读和相互修改中相互学习。最后,在目标中,两国都强调“真实的写作”,把真情实感融入写作中。

从作文内容看,作文的内容影响到整个的写作过程。各个国家由于其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其作文内容也是不相同的。美国作文的范围非常宏大,题目多涉及对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述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的世界性问题。这是和他们的国情相适应的,因为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教育开始推行功能性教学,即主张教育重在转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以顺应社会的规范,培养其良好的适应能力,所以他们的题目通常是:《我心目中的美国》《论性别歧视》《我怎样看待人类文化》《你认为谁应对二战负责》等,这些宏大的题目使学生兴致勃勃,实际上是将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去认识社会、分辨是非,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另外,美国作文贯穿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使作文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写多种形式作文的机会。例如,《美国语文》中第四部分“分裂、和解与扩展”中,写作点子库就为学生提供了信、社论以及定义性文章等三种文章写作的方案,并且对每一种写作方案提供了相应的情境。例如:“信:作为中尉,给你的妻子写一封信,告诉她你如何失去了双臂;社论:在美国内战中,由于缺乏基本卫生条件而引起感染致死的士兵比战斗创伤杀死的还要多。写一篇报纸社论,揭露疾病和恶劣的卫生条件是战争中最大的杀手。”

日本作文教学过程中提倡“生活作文”,“即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品的内容为中心的讨论,在作文中促进儿童主体性人格的形成”。在此种理念的关照下,日本的作文范围也十分广泛,且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日本的调查作文为例,仅调查作文就可分为,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调查作文、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调查作文和有关语言现象的调查作文。例如,写作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调查作文的过程中,不仅要涉及语文学科,同时也要涉及到语文学科之外的如理科、社会学等等相关的科目。另外,日本作文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除了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外,“社会、世界、环境”等等都可以成为日本学生作文的内容。例如,日本作文中,“父亲与工作”就是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课题。日本作文把这样的课题作为学生观察人、观察社会、观察劳动与职业的重要作文课题。

从以上对比中我们发现,美国作文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宏观的视野看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由表达、展示自我的能力。日本则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两国作文的内容范围都很宽泛,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因而更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从作文过程看,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训练。作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对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能力能否得到很好的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能否得到保护,这些都与作文的过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美国作文教学过程来看,其作文是遵循着一套思维程序的,分为确定中心与制订计划、打草稿、评价与修改、评价与编辑、出版与评定五个阶段。值得关注的是,美国作文教学的写前指导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构思及选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让全班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根据兴趣的不同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使学生能够阐述自己的想法,记录讨论中产生的关于写作的灵感,进而确立文章的主题。在选材指导方面,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选材要求、方法等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并将搜集的资料拿到小组中进行讨论分析,若在此过程中出现困难,小组成员间会相互合作解决。在作文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文过程的共同参与者,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有充分交流的机会。另外,美国的作文批改是在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中完成的。学生初稿完成后,先由小组成员间相互阅读、评价,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根据组内成员的意见修改初稿,将修改后的初稿交给教师批改打分、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再次修改,完成作文的二稿,如此反复,直到文章达到一定标准。最后,教师将学生的作品装订成册,进行作品展示,让同学们互相分享“成果”,这样才算完成作文的过程。

由于日本提倡“生活作文”理念,因此,日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培养其适应生活的能力;并把表达真情实感、实事求是的态度,写作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人格的塑造、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结合在一起。日本作文教学过程包括命题、写前指导与准备、学生写作、传阅与交流、批改、教师的讲评等环节。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的命题是基于教师对本单元的深入思考而得以确立的。另外,与美国学生不同,日本学生作文的写作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初稿完成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自己与同学的作文,提出修改意见,并加以修改。学生写作的最后一步是将修改过的作文抄到作文本上以供同学相互传阅、交流并进行评价。小组评价之后将同组的作文集体装订或交由同学及家长评价后再交给教师,或直接交给教师批改。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修改完作文以后,将全体同学的作文做成小册子供全班传阅,进行整体讲评。

从以上对比中发现,在美国学生作文过程中教师是全程参与的,教师的指导也是贯穿于学生作文始终的;日本则是教师指导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两国都十分重视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且主张作文反复修改、评价及时反馈;另外,美日作文的讲评更多的是讨论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是在作文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美日在作文讲评后,十分注重“成果”的展示,将作文装订成册,在同学之间传阅,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进而更好地保护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篇5:比较短的科学名言

2) 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

3) 科学是非常爱妒忌的,科学只把最高的恩典赐给专心致志地献身于科学的人。---费尔巴哈

4) 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华罗庚

5) 科学失去道德标准,接着就会丧失认识力量和实践活动,于是科学就变成伪科学。---皮萨尔日夫斯基

6) 在科学工作中,不愿意越过事实前进一步的人,很少能理解事实。---赫胥黎

7)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李四光

8) 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居里夫人

9) 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雨果

10) 真理是认识事物的工具,是人们前进和上升的道路上的阶梯。---高尔基

11) 科学与艺术是人民的光荣,并给人民增添幸福。---爱尔维修

12) 科学,绝非富于神秘色彩的号角,而仅仅是人们手中改造世界的工具。---约翰·伯纳德

13) 科学家一旦做出成绩,就应该忘记自己所做的事情,而经常去考虑他应该做的事情。---费希特

14)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郭沫若

15) 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斯大林

16) 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布鲁诺

17) 科学要求每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18)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斯宾塞

19) 在科学的世界里,谬误如同泡沫,很快就会消失,真理则是永存的。---寺田寅彦

篇6:比较长的励志名言

2. 大家都在伤感什么呢 世界这么多人 总有一个会爱自己

3. 别对别人妄下评论,因为你需要搞清自己有没有那资格.

4. 你的孤独是因为你既希望有人关心,又不想被谁过分打扰

5. 谁是谁的谁,谁为谁哭泣。 我若不勇敢,谁替我坚强。

6. 文章说 :如果你嫌她长得不漂亮,请先自己照照镜子。

7. 没有人能一路单纯到底,但要记住,别忘了最初的自己。

8. 如果有个人能让你忘掉过去,那么这个人就是你的未来.

9. 「 对不起 从未让你们骄傲你们却待我如宝 ˉ至父母」

篇7:最近比较流行的励志名言

2. 野草遮不住太阳的光芒,困难挡不住勇敢者的脚步。

3. 胜利女神不一定眷顾所有的人,但曾经尝试过,努力过的人,他们的人生总会留下痕迹!

4. 听说青蛙只吃动的东西,由此推断:天鹅不动的话青蛙是不会打她主意的。

5. 为了不损及莫大的成功,神不能不渗近一滴苦涩的味儿。

6.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7. 不要在夕阳西下时幻想,要在旭日东升时努力。

8. 所谓英雄,其实是指那些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生存下去的人。

9.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10. 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11. 生活中没有退步。只要我们肯学,无论什么经验都是我们需要领悟的章节。

12. 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

13. 山顶对我们半山腰的人来说并不遥远。

14. 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篇8:钱梦龙与魏书生作文教学理论比较

关键词:钱梦龙,魏书生,作文教学,理论比较

钱梦龙和魏书生是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的语文教育改革家, 人称“南钱北魏”。在阅读教学方面, 钱梦龙和魏书生分别提出了“语文导读法”和“课堂六步教学法”。在作文教学方面, 钱梦龙和魏书生都非常重视作文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作文指导上, 钱梦龙重视模仿, 魏书生注重多写;在作文批改上, 钱梦龙认为要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魏书生则直接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

一、作文指导

钱梦龙认为阅读与写作虽然各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但又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两者合理地沟通。他的作文指导理论就是一个读写沟通的训练序列:以课文为范本, 由模仿、改写、借鉴、博采、评析组成由易到难的写作训练。钱梦龙作文指导的基本策略是模仿, 训练是他由导读到导写一以贯之的基本特征。

魏书生认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最重要的做法是坚持写日记, 写命题日记, 他认为量上的提高必然会带来质的提升。具体做法有“欲擒故纵”、改写仿写、专项突破、学会批改等。

钱梦龙的作文指导是以模仿为起点的读写沟通的训练体系, 魏书生的作文指导是以学生多写为中心的各项能力综合培养的写作实践。

1. 钱梦龙和魏书生基于对学生写作心理的研究, 都采取了以鼓励为主、放低要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魏书生的做法如上面的“欲擒故纵”。钱梦龙对刚接手的一个“双差班”的学生布置的第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一家》, 作文要求有两项: (1) 标题必须写在第一行的正中; (2) 文章要分段, 家里有几个人就分几段, 每段起始必须空两格。作文写出来以后, 钱梦龙给符合要求的学生打了至少80分, 多数学生都得到了90以上的高分, 这给了那些平时吃惯了三四十分的学生极大的鼓舞, 用钱梦龙自己的话说, 是“先以不高的要求树其信心, 继以体面的成绩激其兴趣”, 有了信心和兴趣, 就解决了学生起步作文的畏难情绪。

2. 钱梦龙和魏书生都重视将写作能力和学生的智力发展联系起来。

智力的发展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写作能力的提高反过来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学会观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步骤, 大作家往往都是观察敏锐的人。钱梦龙认为写作要不仅要指导学生练笔, 而且要指导学生练眼, 练眼就是锻炼观察能力。钱梦龙曾经带学生几次参观南翔古漪园, 回来写关于古漪园的游记。魏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次带学生到盘锦的双台河边, 写《春到双台河》的文章。有了对人、物、事的敏锐全面的观察, 写作就有了源头活水。另外, 钱梦龙认为他的作文训练环节中的“评析”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魏书生通过布置学生写童话、写科学幻想文章等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 钱梦龙的作文指导是以模仿为起点的训练序列, “模仿”是钱梦龙作文指导的特征;魏书生的作文指导是以多写为中心的写作实践, 多写是魏书生作文指导的特征。

钱梦龙将写作比作习字, 习字先要临帖, 所以作文的起步是模仿, 他的作文训练序列也是由模仿起步到逐渐脱离模仿走向创造的过程。魏书生将写作比作画画, 指出, 教师如果只是讲哪幅画画得好, 为什么好, 妙处有几十甚至上百条, 如果只是讲应该怎样画, 画画有多少规矩, 有多少注意事项、细则, 有多少重点、难点, 学生即使倒背如流, 若不进行画画实践, 也无论如何画不出好画来。反过来, 如果教师先让学生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适当讲一点画法, 结合学生的画稍作指导, 学生画的水平一定提高得快。从习字和画画的比喻来看, 钱梦龙和魏书生的作文指导走的是两条相反的路线, 钱梦龙是先给定规格再逐渐脱格创造, 魏书生是先写“放胆文”再写“小心文”。

4. 钱梦龙在作文指导中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 魏书生在作文指导中更重视学生个人的写作实践。

从训练的角度看, 钱梦龙这一读写沟通的训练仍是教师安排的写作序列, 仍然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所以钱梦龙称他的作文指导为导写, 这其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觑。而魏书生则把学生置于面广量多的写作实践中, 教师更多地进行监督任务的实施而非业务的指导, 学生的自主地位可能更强一些。但是,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仍然是“师本位观”, 可能影响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而全部都以学生为主, 缺乏教师有效的指导, 则可能使学生达到一个层次后无法深入。

5. 钱梦龙的作文教学结构是阶梯式的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上升结构, 有一个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 而魏书生的作文教学结构则是环状的写作实践图, 更易与应用相结合。

钱梦龙的作文训练更容易深入, 而魏书生的作文指导更全面。钱梦龙的作文指导太过于局限在读写结合上, 势必容易使学生作文局限在一本教科书上, 教科书没选到的文体就很难涉及。而魏书生的作文指导就脱离了教科书的限制, 作文的体裁形式更易与现实相结合, 因而也更实用。如他指导学生写的《班级日报》, 有新闻, 有评论, 有建议, 以及学生犯错误写的心理说明书、思想病历、“个人法院”审判经过, 这些和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能够使学生立即学有所用。

二、作文批改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作文教学把学生写出文章作为每一次作文练习的终点。学生对教师辛辛苦苦的批改结果根本不关心、不重视, 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问题在于传统的作文批改只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在整个评改过程中始终处于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地位, 这既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又抹杀了作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

钱梦龙和魏书生的作文教学理论都强调了学生自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在指导学生自改作文的具体做法上两人有差异。

1. 钱梦龙认为作文评改应该像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一样, 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训练过程。

一方面, 要在实施训练方案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读写知识于评改的实践, 从而领悟文章“入格”之法。另一方面, 这种帮助又必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条件。

2. 魏书生认为要减轻语文教师的负担,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就要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

魏书生认为学生批改作文比教师还认真、还仔细, 学生积极性又高, 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关注教师的批语的程度, 既然这样, 学生成绩一定能提高。对于学生批改作文的指导, 魏书生是直接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他从十个方面要求学生写出具体的评语: (1) 格式是否正确; (2) 卷面是否整洁; (3) 错别字几个; (4) 有几处病句; (5) 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6) 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7) 看文章的选材; (8) 看文章结构; (9) 看表达方式; (10) 看语言是否简练、流畅、深刻。从1979年开始, 魏书生就没给学生批改过一次作文, 但学生都尝到了互相批改作文的甜头, 增强了写作能力。

3. 钱梦龙和魏书生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作文批改, 但钱梦龙采用的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训练过程, 魏书生是直接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 教师不批改一篇作文。

钱梦龙的学生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始终有教师的指导, 而魏书生的学生完全是互相评改, 教师并不参与或者参与得很少。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上, 魏书生走得更远。

篇9:小辨名言类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关系

一、并列型

200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忧与爱》所提供的三则材料就是典型的并列关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如果去掉所命之题“忧与爱”,单纯看三则材料,可以看到它们围绕“忧与爱”谈了三个方面。孟郊诗是父母对儿女,艾青诗是赤子对祖国,罗曼·罗兰是心灵之于情感。总之,三则材料从不同方面去讲忧与爱。这样的材料中心一致,只要围绕中心写即可。所写范围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家人亲情可,赤子爱国之情亦可;三则材料提供的范围可写,材料以外的范围也可以写。

并列型的名言材料主要从不同的平行面来阐述主题,我们扣准中心即可。

二、补充型

相较于并列型材料,补充型名言材料则更常见。

有人说,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有人说,失败后的重新振作是一个起点,是一个转折点。

有人说,“跳槽”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转折点。

这里提供的三则材料都利用与“起点”的比较来体现“转折点”。第一则直言“转折点”的重要性——在转折点赢得成功。第二则对第一则的“转折点的重要性”有所补充:面对失败,我们找到“重新振作”这个转折点,可以再次走向成功。第三则再次补充说明了转折点的重要性:自己寻找转折点,从现有状态跳出去,可以创造新成功。2、3两则材料,一则讲被动寻找转折点,一则讲主动寻找转折点,但两者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补充说明材料1的观点“转折点很重要”——在转折点做得好可以赢得人生的成功。

面对补充说明型的名言材料,要抓住主要观点,比如这份材料就要抓住主要观点“转折点很重要”。同时对补充主要观点的材料也不可轻忽,它们是对分析、理解主观点的充实,也可以成为分论点。比如为什么转折点很重要?因为失败后,若能于转折点重新振作,仍会迎来人生的成功;因为当不满足于现状,于转折点“跳槽”,我们会迎来另一番新景象。再如“忙与闲”的材料作文: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篇10:比较受欢迎的搞笑名言

(二) 丰富地过每一天快乐地看每一天

(三) 没有谁的路是一帆风顺,只要是自己选的路,就不能后悔。

(四) 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

(五) 我穷,但是我有尊严。我胖,但是我有目标。坦然面对一切。

(六) 人越是转向光明,他身后的阴影就越大。人的能力越大,他的责任就越大。

(七) 拼一年春夏秋冬,搏一生无怨无悔。

(八) 其实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输了就鼓不起勇气面对世界。

(九) 我们没书没笔,但是我们有颗不想挂科的心

(十) 打击与挫败是成功的踏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十一) 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

(十二) 累了就睡觉,醒来就微笑。

(十三) 暴风雨过后,一定会见到彩虹。

(十四)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轻言放弃。

(十五) 自己不努力靠什么来拼未来。

(十六) 坚持就是胜利。胜利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坚持

(十七) 一息若存,希望不灭。

(十八) 发表说说只是相认你明白,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十九) 真正的陪伴,经得起坎坷,经得起平淡。

(二十) 保持激情;只有激情,你才有动力,才能感染自己和其他人。

(二十一) 不累到极点,怎会懂的休息,不跌倒谷底,怎会寻找出路

(二十二) 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学着努力多爱自己一点。

(二十三) 很多人都在看我的笑话所以我不能输

(二十四) 学会安静。学会理智。学会坚强。学会努力。

(二十五) 现在开始,我相信我一个人可以很好。

(二十六) 站起来的次数能够比跌倒的次数多一次,你就是强者。

(二十七) 伱岢苡萿恠①嗰莈冇涐の丗堺,岢涐卻萿恠①嗰呮冇伱の迗悾。

(二十八) 只要我们充满希望,我相信上帝会给我们幸福的机会。

(二十九) 没有家庭显赫的背景,就必须拥有无人可敌的能力

(三十) 孔子出题孟子监考,老子不会做!

(三十一) 无理由拼了命,即使风雨里奔跑,也要让自己微笑!

(三十二) 自己选的路,别说爬了,就是死,你也得给我死在那条路上。

(三十三) 尊严是自己经营的,别人给不了

(三十四) 有时候需要换个位思考,把愁眉苦脸换成微笑。

(三十五) 你我只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吃干抹净走人。

(三十六) 人穷无非讨饭不死终会出头

(三十七)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三十八) 四大腻歪:请客没人到,BB机没人叫,媳妇不让闹,要闹还得戴上套。

(三十九) 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四十)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包括爱情在内。可以简简单单。但是不能随随便便

(四十一) 上帝给了你一张脸,笑必须由你自己完成。

(四十二) 黄天在上,厚土为证,我愿用身上斤肉,换取今年华夏风调雨顺!

(四十三) 看似坚强的人,内心越是脆弱。

(四十四) 我给不了你开心,但是我可以一直一直守着你。

(四十五) 哪个国家经常离婚,巴黎,好的以后我们去那里结婚。

(四十六) 与其在意别人的背弃和不善,不如经营自己的尊严和美好。

(四十七) 一個很爺很真的姑娘永遠勝過一群滿肚腸都是心計的假女人。

(四十八) 再悲催的生活也不能阻止我们彪悍的斗志和坚定的笑容。

(四十九) 人生旅程中,平坦顺畅也好,泥泞低谷也罢,都应该坦然面对!

(五十) 我要为了我的以后好好奋斗

(五十一) 只有经历过无数的失败,才能懂得成功的艰辛。

(五十二) 梦就算遥不可及,但只要坚持,一定会有实现的一天。

(五十三) 时间还是一样扯不淡思念,只会更想念

(五十四)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

(五十五)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要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

篇11:比较短的名人名言

2. 不要在已成的事业中逗留着!──巴斯德

3.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5. 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6. 天才的悲剧地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芥川龙之介

7.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8. 创业就应该做一件天蹋下来都能够赚钱的事情。——李嘉诚

9. 我们关心的,不是你是否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能否无怨。——林肯

10.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加难能可贵。——爱因斯坦

11. 事业是果实,说话不过是树叶而已。——戴勒斯

12. 没有奋争,人生便寂寞难忍。——莱蒙托夫

13. 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书记名姓?——归庄

14.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15. 真理是不朽的,过失是致命的。——爱迪夫人

16. 登高莫问顶,途中耳目新。——潘刚

17. 东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18.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19. 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哈·纪伯伦

篇12:初中新学期比较励志的名言句子

1、文学来自勤奋,高分源自拼搏。

2、笔耕书上除勤奋无他,舟行学海有远志领航。

3、不要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

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5、自信虽然不能让你成功,但它能让你不自卑。

6、走一步,冲出困境;再走一步,收获成功。

7、路灯经过一夜的努力,才无愧地领受第一缕晨光的抚慰。

8、做人要含蓄点,得过且过,不必斤斤计较,水清无鱼,人清无徒,谁又不跟谁一辈子,一些事放在心中算了。

9、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10、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休。

11、我们的青春充满活力,青春的我们充满动力。

12、梦想是点燃生命之火的催化剂。

13、如果不想做点事情,就不要想到达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14、不追求物质上的奢华,只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15、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16、如果刀刃怕伤了自己而不与磨刀石接触,就永远不会锋利。

17、微笑是快乐的象征,也是友好的象征。

18、领悟之道,难在坚持,贵在坚持,成在坚持。

19、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0、我们需要语言的交流,更需要心与心的交流。

21、发奋诞生期望,拼搏成就梦想。

2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23、学习永远不会停止,知识永远不会学完。

24、人的才华就如海绵的水,没有外力的挤压,它是绝对流不出来的。流出来后,海绵才能吸收新的源泉。

25、我努力,我坚持,我一定能成功。

26、时常注意自己的脚下,请不要伤害可怜的花草。

27、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

28、志不坚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29、胜利往往在最后几分钟,看你能不能坚持到底。

30、只要比别人多做一点,就会离成功更进一步。

3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32、赢得了现在,就是赢得了未来。

33、凝聚产生力量,团结孕育希望。

34、人的生命恰似一部小说,其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短长。

35、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36、学习就像水泵中的水,有压力,才会有活力。

37、为别人着想的创新,成就自已的伟大事业。

38、只要是辛勤的蜜蜂,在生活的广阔原野里,到处都可以找到蜜源。

39、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务必充满光明。

40、只要不放弃努力和追求,小草也有点缀春天的价值。

41、生活中的一小步,成功道路的一大步。

4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43、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人是有可能被消灭的,但绝不可以被打败。

44、事情不是因做不好而放弃,而是因放弃而做不好。

45、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46、恐惧自己受苦的人,已经因为自己的恐惧在受苦。

47、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48、要想变成一名强者,首先要战胜自己。

49、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50、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51、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应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你经历了、努力了,为之而奋斗了,就是成功者。

52、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53、过去的事已经一去不复返。聪明的人是考虑现在和未来,根本无暇去想过去的事。

54、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采取更大量的行动。

55、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56、要想遇见伯乐,还不如使自己变成千里马。

57、失败是成功的开始,微笑是泪水的终结。

58、学习改变命运,知识创造未来,尽自己最大努力,走向成功的彼岸。

59、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60、牢牢地把握今天,创造美好明天。

61、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6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3、播种善良的种子,收获高尚的品格。

64、真理在于细小探索,学习在于平时积累。

65、知识就像金矿,要不断挖掘,才会有新的发现。

66、卧薪尝胆,尝破茧而触痛。破釜沉舟,圆金色六月梦。

67、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充满光明。

68、人活着,不应追求生命的长度,而应追求生命的质量。

69、我们不可以为他人收获,但可以为他人付出。

70、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的最基本要素。

71、胜利只会离勤奋者越来越近,离懒惰者越来越远。

72、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方能收获别人所得不到的收获。

73、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74、要成功,不要与马赛跑,要骑在马上,马上成功。

7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6、有信心,就有成功;有爱心,就有希望。

77、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78、拼一个春夏秋冬,换一生无怨无悔。

79、不要要求别人太高,更别要求自己太高,否则你会很难过的,凡事能过的去就行了,除非你有远大的理想,而且是不会改变的。

篇13:比较的作文名言

一、比较方法及其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从词源学来讲,“方法”指的是人活动的法则,是“行事之条理和判定方形之标准”。[1]通常而论,“方法”就是要到达一定的目的而必须遵循的程序和行为。简言之,方法是一种手段、工具,是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是客体的对应物。尽管比较在成为一种系统的学术研究方法之前也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体现在学科研究之中,但是比较方法在各学科中的运用成为一种时尚,则是比较主义思潮兴起带来的结果。

比较教育是作为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内容的“存在者”而存在的,而比较则是在方法论上作为一种具体的技术方法而存在的,因此它们两者不在共同的边界内。比较作为一种技术方法进入到教育研究领域,自然与它和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关。一方面,教育研究需要比较。由于教育更多地根植于文化传统之中,因此可以通过横向的跨文化比较,对“可比性的情形”进行对照,找出不同文化背景中教育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扩大教育研究的文化基础,揭示教育的普遍特征;另一方面,比较也适用于教育。因为比较不同于实验,它无须严格的量化工具,可以通过在比较中共同影响因素的相互抵消来消除误差,而且通过对两种教育差异的分析与描述,可以凸显不同教育的特质,亦可以探寻教育发展的内在缘由。因此,比较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是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既是比较主义倡导的结果,也符合教育研究的实际需要。

当然,比较方法与教育研究的关联,并不意味着比较方法为教育研究所独有,更不能说明因为比较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而产生了比较教育学。特别是在研究方法的使用日益通行化的今天,我们几乎找不出哪种方法是为某个学科所专有,这就意味着,研究方法是不足以成为奠定一门学科独立的基石的,当然更不可能成为一门学科的主体。比较作为一种方法,无论是从最高抽象的哲学方法论层面,还是从最具体的实际操作甚至表述层面,都是一种任何学科都能够、必然且必须使用的方法,它绝不属于比较教育所专有,而比较教育也绝不可能单纯使用比较方法。事实证明,随着比较教育学的不断发展,比较教育学不断引入和借鉴社会科学的各种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广泛运用不仅提升了比较教育研究的层次和水平,而且推动了比较教育学科的多样化发展。

从比较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应用于比较教育研究之中的“比较”恰如阿尔特巴赫所说:“比较是一种有用的工具,但它是一种需要运用审慎思考与分析来使用的工具。”[2]在朱利安时代,“牛顿力学等一系列自然科学的卓越成就使许多人文学者集合在唯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旗帜下,自然科学的观点与方法成了衡量社会科学,包括教育学是否科学的权威尺度。各种社会科学领域纷纷进行探索式的效仿。朱利安便是这样一位教育领域里的探索者”,[3]他提出成立国际教育组织,用问卷的方式收集外国教育资料,传播教育改革经验。因此,比较教育学从一开始更偏向于实证科学,它的产生并不完全是基于比较方法的运用。

20世纪初,萨德勒开始转向对造成各国教育制度差异的根本因素进行研究,从而开创了比较教育学的因素分析时代。后来,康德尔进一步完善了因素分析法。从康德尔“民族性”的单因素分析到汉斯对教育的自然的、宗教的、世俗的多因素分析,都体现了历史学方法在因素分析中的支配地位,他们实际上并未使用作为技术层面的比较方法。20世纪60年代,贝雷迪在他的《教育中的比较法》一书中尝试用研究方法给比较教育学进行界定,并提出了“描述—解释—并列—比较”四阶段法。在贝雷迪的四阶段法中,“比较”是“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种现象间的统一性、相似性和异质性的关系概念”,“是观察、分析、整理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智力劳动”。[4]同一时代,诺亚和埃克斯坦、霍姆斯、埃德蒙·金在他们的著作《比较教育的科学探索》、《教育问题:一种比较的方法》、《教育研究和教育决策》中,也都分别探讨了比较教育方法论的问题,但诺亚和埃克斯坦主张运用科学的方法,即在研究过程中,大量收集数据、提出假说并验证假说、形成理论。霍姆斯在杜威思维五步法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建立了“问题研究法”。埃德蒙·金探讨了有关教育研究的客观性,注重系统地收集各国教育制度及其背景资料,他还认为,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本身只有暂时的和有条件的意义,并且它总是要过时的”。[5]埃德森认为,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可根据它的内容———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借鉴历史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综观不同学者关于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论述,可以看出,他们大多都不是将“比较”局限在具体的技术方法层面。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比较教育作为一门跨越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跨文化和多学科的性质,它的任务是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这样的一门学科,任何一种单一的研究方法都是无法胜任的。因此,我们认为,在比较教育学中,比较是对所比对象进行分析的思维过程,它甚至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融入其中,它不是从技术方法层面而是从思维过程层面而成为比较教育学科的基本属性的。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比较”是异质对象的比较。这个概念为我们区别了在同一文化背景(同一概念世界)中“教育比较”与在跨文化背景(不同的概念世界)中“教育比较”的根本不同。前者是以比较作为具体的研究手段,后者是以比较作为本质特征,它不仅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存在之间的同一与差异,更关注教育发展本身,并由此开拓教育的深厚土壤和丰富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比较”侧重在方法层面,注重比较方法的具体运用,强调微观的研究过程,而“比较教育”则是侧重在教育层面,注重对教育的思维过程,强调宏观的分析范式。“教育比较”通常是描述性的,我们可以在不同的东西之间作比较,明确同一与差别是任何一门学科甚至任何一种叙述方式的基本前提。相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比较研究已经融汇在教育研究之中了,因为就这一学科而论,中国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在以西方教育为主要参照系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不过就此而论,如果局限于教育比较,只是简单地指出中西教育的同一与差别,不过是经验性的归纳和描述。

“就比较教育而言,比较的方法之所以成为它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其最重要的内在学理依据便是它的跨文化特性,由于比较教育研究先天地要在跨文化的视野中审视不同民族国家的教育现象,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要以比较的方法作为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6]除了这个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外,不同的比较教育学者在不同的理论框架内,根据不同的情况,自然可以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从事其比较教育研究,但这些不同的理论框架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必然与教育、文化、社会等比较教育面对的基本事实有着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这些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学研究中总是拥有其内在的学理依据。所以,“比较教育”虽然注定了要坚持和运用“教育比较”,但它却远远超越了方法层面的“教育比较”,而进入到一种科学层面的发展范式。

二、比较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意蕴

人类在认识、适应与改造客体世界,并不断地创造自己的生存方式的过程中,“比较”一直作为人类认知客体世界的“方法”从而与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存,它几乎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客观世界的。但人类的认识是有层次的,根据认识反映对象的深浅程度,可以划分为经验认识和理论认识两个层次。经验认识是人在同客观对象的直接接触过程中,对客观对象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论认识是指人的思想深入到客观对象的本质之中,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在经验层次,思维形式是知性的;在理论层次,思维形式是理性的。思维一旦达到理性,就涉及到事物的内在本质,认识就进入了理论层次。[7]

如果说比较法主要是一种研究方法或手段,那么,比较研究则强调了研究的标准或规范。既然前者是后者的主要方法,可见后者的出现和形成是以前者为基础的。同前者一样,后者也并非教育科学所独有,诸如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等就是明证。从学理上且就语义清晰的角度论,比较研究是运用比较法为主而形成的研究模式;换言之,它具有自身特定的标准和规范。比较研究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

(一)比较研究的演进历程

比较研究蓬勃发展的显著标志是比较学科的兴起和比较科学研究理论体系的不断扩充和成熟。从比较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阶段:[8]

从古代至15世纪,是比较研究的萌芽时期。古代在世界不同地区先后独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学文化体系,进而逐渐发展成三大文化系统,即中国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欧洲文化系统。随着各系统之间的文化交流,出现了不同文化的早期比较。公元1~2世纪,印度出现了早期研究印度与希腊宗教的著作《弥兰陀王问经》。中国哲学与印度哲学的早期比较则始于公元64年佛教传入中国之时。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种文化交流时断时续,不成系统,相应的有关不同文明的比较也是间断和零散的。早期比较研究主要出现在各科学文化系统内部。与古代科学发展同步,早期比较研究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带有思辨和猜测的性质,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形式的萌芽,早期比较对后来的比较教育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15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上半叶,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也是比较研究创立前的准备时期。早期自然科学是以搜集材料为主的经验自然科学,在对各种材料分门别类的整理分析中,比较方法首先在天文、生物等领域被人们自觉应用并取得成果,科学的比较研究从此拉开了序幕。在社会文化领域,伴随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开通,欧洲资产阶级为掠夺财富、开辟市场,向美洲、澳洲及东方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运动。传教士们在传教的同时,客观上起到了不同文化传播者的作用。他们一方面将欧洲的科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又把东方和其他地区的文明介绍到欧洲大陆,促成了历史上空前的东西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这时出现了一批比较研究中西文化的欧洲学者。

19世纪初,欧洲各国的各个学科都兴起了“比较”热。自然科学中以比较解剖学为发端,陆续形成了比较生理学、比较胚胎学,直接波及到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出现了多种比较学科,如比较文学、比较宗教学、比较语言学等。这些比较学科一方面在研究上有着共同的倾向,即注意研究群体间在某种关系下被人们忽视的种种现象,目的在于揭示以前被认为毫无相干的群体相互间有着亲缘关系和发展中的联系;另一方面,这些比较学科又不是以形式逻辑的比较方法作为学科成立的依据,它产生的根源只能从时代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范型的转变去理解,只能从它所产生时代的新辩证观念中发现原型。

(二)比较研究的涵义

“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y)是人们分析和认识事物的一种科学工具和方法。也可以说,比较研究是把两个或两类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逻辑方法。这种比较方法,能够使人们通过把未知的事物同已知的事物进行比较而认识未知的事物;通过把一种现象同另一种现象进行比较而弄清楚这种现象。还有一种被称为“比较研究”(contrastive study)的研究方法,它是比较研究方法的一种,它主要是罗列不同点或对立点,因此使用面极狭窄。法国学者卡里(J.M.Carree)有这样一句名言:“比较X学不是X学的比较,不是X的比较研究。”[9]这一观点似乎适应一切比较学科,但愿比较教育学者们也能重视这一基本原则。这里需要重点探讨的是比较研究这种模式的标准或规范的内涵,及进一步凸现比较法与比较研究的区别与联系。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剖析。

第一,比较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逻辑思维方法和具体操作方法两类。前一类方法侧重解决“怎样想”的问题,它主要包括比较分析法与比较综合法,后一类方法侧重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它包括描述法、统计法、历史法、社会学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等,但最核心的是比较法本身,这是比较研究在方法上的突出特点。如果在这个意义上把比较研究简单地视为具体的研究方法或许是可以理解。

第二,比较研究不仅涉及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如文学领域的比较研究、政治领域的比较研究或教育领域的比较研究等,而且还形成比较文学、比较政治学、比较教育学等学科,但比较法则不具有构建某个学科领域的属性或特点。并且,比较研究还涉及研究对象的具体问题及其时间、地域三个要素,这些要素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从而也使比较研究这种模式从内容到形式都显得多姿多彩。从这个意义上看,比较研究确实是远远超越了具体的比较方法。

第三,比较研究的目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曾经有过“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10]的论述。近代大学者梁启超曾说:“凡天下事,必比较然后见其真,无比较则非唯不能知己之所短,并不能知己之所长”,“不知己之所长,则无以增长光大之,不知己之所短,则无以采择补正之”。[11]比较研究的认识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对相关对象的异同的比较,“异中求同”探寻普遍性或“同中求异”辨明特殊性,并发展、检验和修正理论,以及对事物现象的“共性”和“通则”进行理论论说。[12]而“求同”与“求异”相比较,应当经由“求异”而注重“求同”,就此而言,比较教育研究探寻的是富有普遍意义的,甚至全人类教育发展的共同方向。我们虽然不能忽视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教育特殊性以及教育价值判断的区别,但人类教育的共同利益应是高于这些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倘若不承认这一点,人类的教育合作和共同发展就无从谈起。

第四,比较研究要在正确选择具体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包括比较方法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最终达到认识具体对象及其规律的目的。这些方法的选用则是这种研究流程结构的一个环节和实现研究目的的具体方法,虽然任何方法的运用本身都有一定的目的,但这类目的一般是较浅近、较具体的。同时,就实现目的的价值判断而言,比较研究直接指向“认识规律”这一深层次目的,具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功能,而比较等其他研究方法往往是“认识规律”的具体手段,其认识价值的层次相对偏低。如“比较史学之父”马克·布洛克(Marc Bloch)认为:能够作出确定解释的历史材料总是只适用于有限的地理范围。但是要想对社会结构作出定性分析,这样的范围就显得太小了。至少要把视野放宽到一个国家的范围,才能把握各个地区发展中的独特之处,必要时还得扩大到欧洲的范围。只有在广阔的背景下,才能避免在大量偶然性细节中漏掉突出点,才能寻找普遍性,追踪其起源和基本特征,而这就需要进行比较研究。[13]由此可以看出,从比较史学的理论端源而言,它是基于对“各个地区发展的独特之处”,必须通过更大视野的研究才能把握的观念,强调用比较研究滤去偶然性的细节,捕捉普遍性的本质和特征的。这是职业历史家从地区的、民族的、事件的种种狭小范围的条分缕析式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走向建立明确的世界历史观念的一个转变。这使职业历史家而不仅是某些历史哲学家,在研究实践的意义上注意了人类历史普遍的共生、联系的性质,并在这种观念基础上探求方法的改进,寻求对现实世界的解释。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不是一般地把“比较”作为理解的主观“工具”,而是像黑格尔所指明的将“比较”直接作为对象,即“自己内容的内部自己运动”的环节来对待,那么,比较研究在比较教育中所形成的视界就非同一般了。不过,这里的关键是确立“对象的先在”是“对象的比较”的前提。这样一来,开展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要求就是研究者要返回到铸造事实过程的总体和事实自身呈现的基本特性上来说明。

三、比较视域及其在比较教育学中的本体地位

“比较”,作为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属于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因此,它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然而,在现代性视域下,“比较”已超越简单字面意义上的浅表含义,成为一个需要进一步科学界定的学术概念,在本质上代表着一种“现代文化需求和学术精神的方法取向”。[14]比较研究的意识深刻地影响着当今文化与现代学科。我们在科学研究特别是比较学科学理上所讲的“比较”,既非“比较”古义上那种将两种事物在方法意义上的对比,也不是其另一层面的“齐同”或“并列”,而是将两者融合而成的一种具学理性、专业化的学术术语———视域,它拒绝将两种事物进行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观念的比较,也非将两种事物进行漫无边际的硬性撮合,而是一种将多种具广义关联的异质事物进行汇通融合、互照互识的比较视域(comparative perspective)。

在我们恰好是处于一个多元参照和学科整合的时代,学术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你的学科研究再精深,它也只能透视事物的某些方面,而事物本身却具有多方面的性质和意义。引入一个新的参照系,就意味着有新的性质显现出来,参照无限则性质无限。因此,只有对同样的对象事实加以多学科、多文化的所谓参照性比较研究,才有可能接近所谓的“真相”。这里所谓现代意义上的“比较视域”,其实是“对人的认识有限性和历史性的一种认可,是一种平等的、理性的、在外来参照系映照下的、不断有各种性质显现出来的学科认识论”。[15]进而言之,这是具有平等参照系的比较研究,是对所谓绝对真理、所谓理论的普遍有效性以及对终极价值的强烈质疑和拆解。而真正要展开这样的“比较”,一定而且必须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前提之下,那就是有各种可以把握和具有比较价值的参照系的引入和它们之间互为参照的比较性对话。只有清楚了这一点,才会避免那种“拉郎配式”的单纯方法论上的简单比较,也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比较的方法并不是比较教育所特有的,而是普遍应用于一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比较法”不等同于“比较研究”,比较教育不可能只通过单一的比较法来研究复杂的教育现象,而且“比较”作为方法是普遍的,不可能成为比较教育作为学科安身立命的依据。我们应从“视域”和精神实质的角度来理解“比较”概念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捍卫和阐释比较教育学的性质与价值。对“比较”一词的一般认识,只需通过词源学和语义学便可达到,而对“比较”概念的理解,那就非得结合它所代表的那一种研究的视域和精神实质。

“比较”这个术语在比较教育的学科场域中有其专业意义,我们不能从日常用语的角度对其进行望文生义的误读。“比较”在第一种基本意义上所引申出的意义链契合于“视域”的内在透视,它是比较教育研究主体对多个民族国家教育异同的一种内在透视,这种透视的性质本身就是一种汇通性(communicating)比较。因此,在比较教育的专业语境下“比较”与“视域”在同义互训的基础上整合为“比较视域”,从而构成比较教育学的本体。当比较教育研究者操用这样一种视域对“教育事实”进行透视时,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比较。规范地说,在学理上这就是比较教育在学科意识上所强调的比较。在比较教育的学科术语中,“比较”是一个具有相当学理性的术语,其最容易被误读,如果我们仅从日常用语的层面上对其进行浅表的理解,就很容易也很自然地把比较教育误读为教育比较。

篇14:比较的作文名言

关键词:高考作文 评分标准 比较研究

一、分级评分的标准比较

考试的区分是依据分数判定,而大陆和台湾的作文考试的评分标准也是分级评分。以新课标全国卷为例,评分分为四个等级,将作文分为一类文、二类文、三类文和四类文。而台湾国文考试的作文评分等级为A、B、C三个等级。相较于台湾的三个等级,新课标全国卷的作文评分标准除了四个评分等级,还有相对应的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而基础等级又分为内容和表达,每一部分各占1/3,相对于台湾的评分标准,大陆的标准更加系统化与公式化。

以新课标全国卷一类文评分标准为例,其中的细则有: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而二类三类以及四类文也是这些要素,只不过需要降级评分。

下面是台湾省国文考试作文评分标准,也是以一类文的标准为例。

评阅重点,从“题旨发挥”、“资料掌握”、“结构安排”、“字句运用”四项指标,加以评分。凡能掌握题干要求,紧扣题旨发挥;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表达适当,体悟深刻;论述周延,富有创意;举证详实贴切,材料运用恰当;结构严谨,前后通贯,条理分明;字句妥切,逻辑清晰;描写细腻,论述精彩;文笔流畅,修辞优美,得 A 等(27 分~19 分)。

假如将台湾省的评分标准再细化可以发现,评分主要考量的是“题旨发挥”、“资料掌握”、“结构安排”和“字句运用”。这与新课标全国卷的评分标准中的“内容,表达与特征”三要素类似,但是又有一些不同。虽然两者都是采用分级评分的方式,但是分级的方式却有很大差异。新课标全国卷将“内容,表达,特征”三要素分别赋分,也就是说作文的评分应该是20+20+20的方式。假如一个考生的内容写得非常独到,特征这一块儿也非常优秀,但是表达方面有所欠缺,他的总分也只能是20+15+20=55分,所以说,这三要素在作文中同等重要。而台湾的评分标准中并未明确切分四个方面的赋分比例,也没有强调四要素各自占的分值是多少,这就给予考生非常大的自主性,而在新课标全国卷中,在三大要素中又细分出13个小的评分项,考生如果想要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就要兼顾到这13个小项,而台湾的分级评分中却有多达19个小项,考生需要兼顾更多的要素。

大陆新课标全国卷的特色在于其评分标准中采用“基础等级”以及“发展等级”。通过研究表格可以发现,发展等级的考评要素有:深刻、丰富、文采、创意。这些属于一篇文章中较为难把握的部分,也就是说,发展等级就是区分一类文和二类文的标准,一般而言,基础等级的40分基本没有太大的区分度。所以,在新课标全国卷的分级评分中,内容以及表达属于作文分数的基底而特征等级就属于基底之上的高度。把基底要素拿到也可以得到一个相对满意的分数。而台湾的评分标准并没有明确出哪部分属于作文的基底,哪一部分属于作文的高度。相对于大陆考生而言,台湾考生的作文并没有一个稳定的基本分段。大陆的作文模式可以说是三角形,有基底要素有顶层要素,反观台湾的模式应该是方形,更要求考生面面俱到。所以如果要达到同样的高度,方形可能要比三角形花费的材料更多,这也可以看出相对于大陆的作文的评价来说,台湾更加严苛,写作起来也更有难度。

二、评价标准中的侧重点比较

分析两地的作文评价标准我们不难看出台湾作文的评分标准的四要素有着明显的侧重。题旨发挥和字句运用包括了很多要素,基本上是所有评分要素的一大半。而题旨发挥又比字句运用的要素多一些。新课标全国卷评分标准的三要素不仅分值相当,同时评分要素的多少也差不多。与新课标全国卷“三分天下”的局面不同,台湾的评分标准则更倾向于题旨发挥。

相比于新课标全国卷的评分标准,台湾省高考的评分标准还会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大致可以理解为命题人期望学生表现出的能力。以台湾104年的作文评分标准为例,在其标准中有这么一段话:考生应就文题要求,针对“审己以度人”的意涵、重要性、相关例证、个人经验、见解或体悟等方面,加以阐述。之后就是作文的分级评价标准。可以看出台湾的评分标准是有一个大前提的而这个大前提每年都会改变,如105年的作文评分标准的前提是考生应就文题要求,力求将 “举重若轻”之意旨诠解得贴切深刻, 能举例印证且言之有物。这个前提可以视作评分重点,对评分标准起到一个总体概括的作用,使得阅卷老师以及考生更加明确作文写作的重点应该在哪方面。而每年的评分前提也会根据作文的题目进行改变。以104年为例,大前提是紧密结合“审己以度人”。在前提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这一年的高考作文評分落脚点就在于对“审己以度人”的解读。无论是意旨的深刻与否还是论证是否精妙都与“审己以度人”的解读是否正确有着直接关联。总而言之,台湾作文的评价标准的侧重点会根据每年作文的题目而进行变化,而分级评分标准之前的这句话就是侧重点的体现。

虽然新课标全国卷三要素“三分天下”,但是有一个评价因素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中心立意。考生需要根据所给材料提炼材料的中心思想,这个就是其在作文中需要体现的主题意旨。所以说,新课标全国卷的作文考察一方面是考察写作,一方面是考察对题目(材料)的理解。一旦对材料理解出现偏差则会导致作文中心立意把握不准,进而可能导致跑题作文的出现。而作文一旦没有扣准中心立意,失分将会相当严重。立意一定是在基于材料作文的大环境下所产生的评价侧重。而台湾的评价标准中却没有关于中心立意的要求,这也是与台湾作文的考察方式有关,以104年的作文为例,考察的是命题作文,而命题作文不存在立意出现偏差的问题,但是一定要去论述所给题目的一些特性(重要性、涵义)以及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见解进行写作。

此外,台湾将字句运用单独列为一项重要的考评要素,而大陆与之对应的仅有一个较为模糊的文采。台湾将这种文采因素分为字句妥切、逻辑清晰、描写细腻、论述精彩、文笔流畅与修辞优美。可以看出台湾对于写作的美感非常看重以及更加重视作文的遣词用句。不难发现,台湾在字句运用中要求考察学生的描写、论述以及修辞,这不同于大陆的新课标全国卷重论述的特点。台湾将这三者并行,在议论中要描写也要修辞,而且这几个要素和文笔与行文逻辑是并行关系。

三、比较研究带来的启示

在新课标全国卷中,作文的分值是60分,占到语文单科总分的40%,作文的重要性已经是显而易见。然而,随着大陆对语文学习与考试重视的加强,高考语文的难度也随之水涨船高。因此在平时加强作文写作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比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作文评分标准并且取长补短,笔者归纳出以下两条建议:

(一) 立意与文采并持

上文已经提到,两岸的作文非常重视作文主旨或者立意的把握,但是台湾地区的作文评分标准中也将字句运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学生们的遣词用句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对于目前的写作训练笔者建议可以适当增加对学生语言逻辑的培养。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恰当的逻辑链条以及正确的逻辑表达都是必不可少的。假如一篇议论文的论述逻辑非常严密,这将是作文的一大亮点。在日常写作训练中一定要培养学生们形成严密的写作逻辑链,要训练学生“我是通过怎么样的论证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我的论点论据论证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的思维。同时要让学生思考“我的论证方法是否能够充分证明我的论点”,加强学生在写作与表达中的系统性与严谨性。

此外,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写作功底的培养,写一篇逻辑清楚的议论文还不够,还应该把一篇文章写美。语言是一门艺术,学生们能把文章写出美感,才是写作培养的最终目的。目前在议论文写作的大背景下,很多老师都将记叙文、散文、诗歌等写作丢弃,认为只要大量写作议论文就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写作的训练应该追求整体性,只注重议论文写作虽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不利于学生们的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对于写作的整体认知。记叙文、散文、诗歌的写作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记述描写能力,抒情表达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感知能力。我们常说不根植于生活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而进行多种文体的写作正可以培养学生们从生活中发现写作价值的能力。高中写作教育中应适当增加记叙文、散文以及诗歌的训练,引导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入手进行写作。文学写作的培养是一项滴水穿石的工作,不仅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在进行写作训练的同时也要去学习借鉴中外文学家的语言表达方式,将语言的艺术化为学生们真正具备的能力。

(二) 解放学生个性,说自己的话

台湾104年作文评分标准中有这么一段话:考生应就文题要求,针对“审己以度人”的意涵、重要性、相关例证、个人经验、见解或体悟等方面,加以阐述。在上文已经谈到,这句话相当于作文评分的前提。我们看到其中个人经验、见解或体悟是非常重要的前提。而在分级评分表中有一项就是体悟是否深刻。可见,台湾地区的作文明确要求学生写清楚写明白写深刻自己的体悟和见解,也就是说出自己的话。这一点在写作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一直以来,千篇一律的作文广泛存在于阅卷场上,连例证都有着很大部分的重合。考生们不会自圆其说也不懂得“我认为”在议论文中的重要性,只是学会复制他人观点,在作文中充斥着别人认为,他人认为,而少有我认为这样的语言。如果写作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这样的论述将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没有灵魂的。

因此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抒发个人见解,写作个人经验,要对学生在“说自己的话”这个观点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目前的新课标全国卷注重考查学生自己的思路,学生要根据中心论点自圆其说言之有理。而学生目前最缺乏的就是用自己的话表达思想,我们看到很多的作文均是名人名言以及一些论证例子的堆砌,根本没有从自己的思想上出发去寻求论证。所以,在我们评价学生的作文中不妨可以增加一项,将个人的见解体悟放入评价标准之中,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有助于改变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状。

综合全文研究不难发现,海峡两岸的作文评分标准各有特色。在这里,笔者并不是去比较两套标准孰优孰劣,上文已经提到,不同的标准代表不同的写作教学模式。随着两岸语文教学交流的不断深入,我们既要有兼收并包的气量,要认同并学习台湾地区作文评分标准中的闪光点,并能够结合大陆地区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本文也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新思路新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高中写作教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考试大纲说明导读[S].西藏人民出版社2016,01.

[2]台湾地区104 学年度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考科非选择题阅卷评分原则说明[S].

http://www.ceec.edu.tw

[3]孙绍振,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08.

[4]尹逊才,张秋玲,高考作文命题幵放与限制的手段[J].语文建设,2008,03.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2011-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

[本论文成果系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項目资助]

上一篇:疯狂外星人电影观后感800字下一篇:欧洲难民潮与中国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