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资产减值相关会计准则规定

2024-07-11

各类资产减值相关会计准则规定(共10篇)

篇1:各类资产减值相关会计准则规定

各类资产减值相关会计准则规定汇总:

1-存货 第十五条-第十九条: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企业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8-资产减值》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是存货的减值遵循《1-存货》,减值准备可以转回。

2-长期股权投资 第十五条:

按照本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处理;

其他按照本准则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资产减值》处理,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3-投资性房地产:

第九条

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等投资性房地产,分别适用《4-固定资产准则》和《6-无形资产准则》——按《8-资产减值准则》处理,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第十一条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计提折旧也不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帐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不计提减值准备

4-固定资产 第二十条:

按《8-资产减值准则》处理,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篇2:各类资产减值相关会计准则规定

一、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包括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应从购货方或接受劳务方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增值税销项税额,以及代购货单位垫付的包装费、运杂费等。

二、存货

存货的入账价值:按照存货的采购成本来。如下:

存货采购成本=买价+进口关税+其他税费+运费+装卸费+保险费+其他可归属于使存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的合理费用(例如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入账价值: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一般都是支付价款-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入账价值:按公允价值+相关交易费用

五、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入账价值:按照(公允价值+相关交易费用)作为初始入账金额。

六、长期股权投资:

(一)对于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来说:【重点考察】

(1)当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 初始投资成本=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支付的相关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此时:入账价值=初始投资成本

(2)当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初始投资成本=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支付的相关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此时:入账价值=初始投资成本+当期损益

(二)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

入账价值是也就是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

注意: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作为应收项目处理,不构成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按取得时公允价值+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八、固定资产(1)自行建造

固定资产初始入账价值的确定:按照固定资产的成本来确定入账价值,指的是企业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这些支出包括直接发生的价款、相关税费、运杂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等,也包括间接发生的,如应承担的借款利息、外币借款折算差额以及应分摊的其他间接费用。(2)外购

外购固定资产: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不包括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外购固定资产分为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和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两类。

【注意】2009年1月1日增值税转型改革后,企业购建生产用固定资产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因此,此处的“相关税费”中不包括允许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九、投资性房地产

(1)外购投资性房地产的入账价值按照成本来,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和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其他支出。(2)自行建造的投资性房地产。按建造该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的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入账价值。在建造过程中发生的非正常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3)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原则上也是按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作为入账价值,符合其他相关准则规定的按照相应的准则规定予以确定。比如债务重组转入的投资性房地产就应按债务重组准则的规定来处理。

十、无形资产

(1)外购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取得土地使用权缴纳的契税)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

篇3:各类资产减值相关会计准则规定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则,企业,影响

一、新旧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比较

(一)关于资产减值准备可否转回规定不同

新颁布的企业资产减值准则与原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可否转回的规定不同。我国现行准则规定,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如果高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应按其差额补提减值准备;应计提得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如果低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应按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是考虑到现行准则实施过程中,我国企业经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在年度间调整利润,导致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对投资者形成不利引导。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及转回基本来源于企业会计人员的会计估计,公司可以通过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操纵企业当期利润,形成虚假会计信息,在满足避税、筹资等需要的同时,易使投资者产生不正确的决策。

(二)资产减值确认时间和资产减值迹象判断规定变化

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确认时间和资产减值迹象判断的规定与原准则有所不同。按照原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可见,原准则没有具体说明确认资产减值的时间,对于资产可能发生损益的预计也没有确定的依据可循,这使上市公司在具体操作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灵活性。

新资产减值准则则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某项资产如果存在减值迹象,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减值损失。从规定来看,首先,准则明确规定了确认资产减值的时间,即为会计期末,即公司对外报送中期报告时均应该按照准则进行判断是否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就减少了公司计提减值准备时间的随意性;其次,新准则对如何判断是否需要计提减值也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就减少了企业计提减值准备的随意性,降低了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空间的可能性。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不同

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与原准则规定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不同。原准则规定,企业需要估计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收款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计提减值准备所指的资产,不包括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金融资产,以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由此看来,计提减值准备适用资产的范围主要是指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

(四)资产可收回金额计量的规定不同

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与原准则对资产可收回金额计量的规定不同。现行准则规定,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

而新准则规定,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当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在不存在销售协议和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该净额可以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

二、新资产减值准则的特点

(一)明确资产减值计提的依据

从新准则的规定来看,更加明确了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有利于统一企业会计人员的计提标准。首先,新准则明确了按资产组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根据新准则,某项资产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如果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不应按照该单项资产为基础确定其可收回金额,而应当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可收回金额,然后据以确定资产的减值损失。其次,新准则明确了进行减值测试的前提。根据新准则,会计期末企业是否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要看企业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这一是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并从企业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给出了八项判断标准,强调只要存在其中一项或几项,就应当估计其资产减值的可收回金额,然后与账面价值进行对比确定减值损失的金额。

(二)实务操作性更强

在原会计准则中,对企业资产减值会计核算并未作出全面系统的规范,未形成独立的资产减值准则,导致在会计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新准则的规定与原准则相比,更有利于企业人员的实际操作。首先,新准则对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操作。新准则规定,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新准则对公允价值、处置费用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形成了操作指导。如明确规定了建立在预算或者预测基础上的预计现金流量最多涵盖5年。除非企业管理层能证明更长期间是合理的,则可以涵盖更长期间。

其次,新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时间的规定。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避免了操作的随意性,使不同企业具有可比性。

三、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的影响

(一)对企业财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新准则中对资产减值准备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但要真正发挥资产减值准备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中的作用,就需要提高企业财务人员对资产减值的认识和实际操作水平。目前许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认识不到位,造成应提减值准备的企业少提或不提的现象。因此要真正运用好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就需要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此外,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国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首先,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取决于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需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财务人员对相关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以更加准确的确定资产减值迹象。其次,新准则提出运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比较确定可收回金额,虽然其他会计准则中都有提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实际中运用较少。要熟练运用计算现金流量现值的方法,不仅需要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适当的练习。

(二)对企业盈余管理产生影响

新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的判断、计量的方法以及一旦计提不能转回,对企业盈余结果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会计信息。首先,新准则的规定能够更谨慎反映企业的业绩。新资产减值准则增强了计提减值准则的可操作性,企业能够及时的计提减值准备,可以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其次,新资产减值准则防止企业调节利润。新准则对减值损失的转回作出了新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能够防止企业把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当作调节利润的工具。再次,新准则的规定影响企业所得税。新资产减值准则要求,当企业的资产发生减值时,企业应该在会计期末根据实际情况提取资产减值准备金。而根据相关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风险准备基金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由此看来,企业按规定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金并不能全部作为企业所得税扣除项目,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会因此产生差异,对企业净利润也会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文超, “资产减值准则的新旧对比”, 《四川预算与会计》, 2006年第10期

[2]、李润成, “浅谈新《资产减值准则》”, 《理论与实务》, 2006年第8期

[3]、朱锡臣, “浅谈资产减值准则”, 《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 2007年第5期

[4]、“对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的思考”, 《四川预算与会计》, 2007年第1期

篇4:各类资产减值相关会计准则规定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效应分析;资本市场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影响和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和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准则需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在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和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规定,2006年财政部公布了新会计准则,并在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本文从资产净值相关新规入手,分析和探讨新准则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并分析上市公司针对新政如何做出选择。

一、新会计准则及资产减值新规

从会计准则变动的角度看,影响并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一直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从理论的角度看,会计准则规范下的会计信息不是简单的数字而应该关注数字背后代表的具体内涵,并且不同的数字产生的影响也是具有很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影响的差异性,使得利益关系和利益布局变化,导致一部分人收益,而另一部人受损,企业在适应准则的前提下,需要不断加强对准则的熟悉程度,并积极的利用新规产生的效应进行利益布局的重新调整。而从新会计准则的效应分析角度来看,主要是分析新会计准则中关于减值新规带来的变化,即相对于旧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净值规定的完善及适应性。

资产减值新规主要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第17条中的有关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旦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是针对资产减值的最为明显的变动,也是向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重要规定,在新规定之前,企业可以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大额冲回调整当期收益,这样对于企业的盈余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新规定之后,公司则不能再像之前一样,这对于企业的盈余管理是巨大的挑战,在实施时,也需要进行进一调整。

二、资产减值新规的特点和作用

1、有利于确定资产减值范围

资产减值新规对于资产减值的范围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明确了企业资产范围,将企业的资产范围确定在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长期股权投资等。而这就导致例如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以及融资租赁中未担保余额等等资产减值则适用于具体的准则规定,这样一来就有利于确定资产减值范围,并明确资产净值的内容。

2、有利于明确计提时间和判断依据

在原有的会计制度中,对于企业需要技能型定期的固定资产检查,并对于固定资产的合理预计损失,以及对于固定资产的损失计提资产减值都需要做好相关规定的准备,但是定期的会计制度并未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会导致企业在真正实施会计操作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企业与企业之间也缺乏可比较性,而新会计准则对于计提时间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在会计期末,企业必须核查固定资产是否存在资产减值的现象,如果不存在资产减值,那么久不需要收回金额,只有在出现资产减值的情况下,才估计可回收的金额。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实施对外的季报和半年报,并且判断是否存在减值迹象,从而确定计提固定资产的减值损失,这样有利于投资者根据企业的季报和半年报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

3、有利于减值信息披露

旧会计准则只要求披露当期确认及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额,但是这些信息在资产负载表中已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就不需要进行重复的操作,而且信息披露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执行的情况并不理想,新准则要求企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少企业信息水分,从而更加真真实的披露各项会计信息。其中新会计准则在上市企业的固定资产减值信息披露上还有以下具体的优势:(1)要求上市企业披露当期确认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金额以及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累计金额;(2)针对出现的重大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必须说明出现损失的原因以及重大固定资产减值损失金额,从而使固定资产减值披露更加详细、规范,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整体透明度。

除此之外,新准则在信息披露上操作性更强。在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下,对于已经确认的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这一举措极大的遏制了上市企业利用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调节利润的行为,这对于上市企业的经营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新准则的高透明度,增加了投资者的信息,为投资者作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效依据。

4、有利于压缩企业操纵利润空间

从以往的企业年报可以看出,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以及亏损企业规避亏损,提高企业利润的行为看,上市企业能够实现这一点主要是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属于会计评估范畴,这种带有极强的主观性的评估,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新会计准则则是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则后会计期间不能准回,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在利用资产减值转回过程中,操作利润的可能性。

三、新准则关于资产减值新规的意见和建议

在实施新会计准则的我国上市企业中,新规极大程度上抑制了上市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活动,而从新会计准则的调整和发展角度来看,要进一步加深新会计准则的作用和效应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和努力。

1、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实现与国际接轨

随着我国进一步加深与国际的交流合作,根据我国的市场经济特点,需要不断的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1)规范会计准则内同,提升会计准则操作性。针对企业存在的政策选择权,需要进一步的减少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实施更为统一和规范的操作指南和行为规范,从而使整个工作在规范的环境下组织实施。(2)进一步完善计提资产准备的实施细则,根据上市公司的发展需求,对于上市企业的财务状况要专门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披露各项数据,并增加和保证会计信政策选择的正确性。

2、进一步加强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规范企业的行为

资产减值准备是审计单位根据有关因素进行的评估,存在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而外部的审计存在着控制风险的难度,所以为了抑制相关风险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强化审计监督的职能发挥,落实各方责任,保证审计监督工作的公正性和效度。国家要制定和规范审计准则的操作细则,对于各项工作的操作流程进行细化和规范化处理,从而进一步减少在资产减值准备过程中的利润操纵。(2)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证券监管部門对于亏损企业的监督强度。针对亏损企业证券公司要加强对其的监管力度,提高亏损企业的信息披露透明度,并规范其会计行为,针对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严厉处置,确保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建.新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研究[J].管理世界.2007(15)

[2] 邓慧.资产减值相关问题的研究[D].硕士论文.2007.5

[3] 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4] 严畅.资产减值会计实证研究综述[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6.8

[5] 王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05)

[6] 王建新.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7(03)

篇5:国有资产转让的相关规定

(2) 浙江省国资委颁布实施的《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浙国资

发【2007】13号):

a) 控股企业各种投资所形成的应享有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

b) 省属企业国有产权,是指经省政府授权由省国资委行使出资者职能所持有的企业国有产权、经省政府授权由省国资委行使出资者职能的企业(以下简称所出资企业)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持有的企业国有产权,具体包括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和省属国有参股企业的国有产权。

(3) 2009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有关规定: a) 企业国有资产(以下称国有资产)成的权益。

b) 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

注:根据上述规定仍无法判断江山化工持有的资产是否属于国有产权。疑问在于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控股的公司是否属于国有控股公司。

二、国有资产转让的规定。

1、决策审批

(4) 协议转让的,由省国资委审批或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

(5) 公开挂牌、进场交易的,由集团审批。

浙江省国资委颁布实施的《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浙国资发【2007】13号)

第四条 所出资企业的国有产权及其所持有的国有产权转让和其他拟采用协议转

2、文件审查

决定或者批准所需要审查的书面文件(《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

第五条 决定或者批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应当审查下列书面文件:

(八)涉及的债权、债务包括拖欠职工债务的处理方案;

(十四)批准机构要求的其他文件。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附送经债权金融机构书面同意的相关债权债务协议、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职工安置方案的决议等。

3、审计评估

(1)清产核资

(2)财务审计

(3)资产评估

(4)公示7天

(5)上报核准 注: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不能委托同一家中介机构。

依据:《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

《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办法》

《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05〕69号

《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

4、协议转让

《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注:该文件针对国有企业改制,可能不适用于江宁的股权转让】 为了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保证改革工作健康、规范和有序进行,结合省属国有企业实际,有条件地开展按资产评估价值协商作价方式转让企业国有产权。

经批准,以下范围内事项,可以按资产评估价值协商作价转让国有产权:

1.引进战略投资者,并以货币形式增资扩股且其所持股权在一定期限内不另行转让的合资合作事项;

2.国有持股比例相近的省属国有控股企业间的国有产权转让;

3.省属国有独资企业向非省属(包括中央所属、省内地方所属和外省所属)国有独资企业转让所持有的产权,省属国有控股企业向国有持股比例相近的非省属国有控股企业转让所持有的国有产权;

4.企业其他股东对省属国有参股企业进行控股式收购时,向国有股东发

出要约收购的;

5.企业持续经营亏损,历史包袱较重,意向方愿以承债式整体收购的;

6.国民经济关键行业、领域中对受让方有特殊要求的国有产权转让事项;

7.企业实施资产重组中将国有产权转让给所属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

8.省属国有独资企业和其他不属同一集团内的省属国有独资企业间的产权转让。

以资产评估价值协商作价方式转让的事项,转让方必须充分说明明显优于公开转让的效果,或难以组织公开转让的理由。

经批准采用按资产评估价值协商作价方式转让的事项,应按照有关规定严格资产评估、转让公示和进场交易环节。

1.

2. 业内部,就该次转让行为内容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个工作日。

3. 易机构要对转让的相关内容进行监督审查,并出具相应的交易凭证。

5、交易场所

《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第七条:

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和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重要财产所有权及其派生的其他产权的转让,应当在省及省以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选择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具体产权交易机构名单由省国资委另行公布。

6、转让公告

《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第九条:

转让方应当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将产权转让公告委托产权交易机构刊登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经济或者金融类报刊和产权交易机构网站上,公开披露有关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广泛征集受让方。产权转让公告期不得少于20个工作日,转让公告期自报刊发布信息之日起计算。

产权转让公告经发布之后,不得随意变动或取消。因特殊原因确需变动或取消所发布信息的,应当出具产权转让批准单位的同意或证明文件,并由产权交易机构在原信息发布渠道上进行公告,公告日为起算日。

按照浙政办发〔2005〕69号商作价转让的,不再公告征集受让方,但在转让意向达成后,需按规定对转让情况进行公示。

7、受让条件

《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第十条:

在征集受让方时,转让方可以对受让方(管理层及转让标的企业职工除外)的资质、商业信誉、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管理能力、资产规模等提出必要的受让条件。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需要设置受让条件的,受让条件必须有利于企业改革和发展,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公平、公正原则,不得针对特定的.潜在意向受让方设置专

属性条款或歧视性条款。 受让条件应在转让方案中明确提出,并就相关条件的设置理由及执行标准作出具体说明。在转让方案中载明的受让条件经相关产权转让批准单位批准后,未经原批准单位同意,不得另行增加、删除或变动。 产权交易机构要对转让方设置的受让条件是否符合上述原则进行审核,并严格按照经审核确认的受让条件和规定程序,认真做好广泛征集意向受让方的工作。对于不符合上述原则的受让条件,省国资委有权责令产权交易机构和转让方予以及时纠正。

8、转让程序

《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第十一条:

意向受让方:

(1) 提出受让申请

(2) 缴纳保证金

(3) 提供资格证明材料

(4) 提供资信证明

《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第十二条:

产权交易机构

(1) 登记意向受让方

(2) 审查意向受让方的资格

(3) 确定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数量

《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

(1) 国有参股企业的国有股权转让、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重要财产所有权及其派生的其他产权的转让一般可采取拍卖方式。

产权转让批准单位应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拍卖标的的保留价。

(2) 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整体资产出让或控股权转让,一般采取招投标方式。

产权转让批准单位应根据评估结果合理确定招标标的的标底价。评标委员会由产权交易机构按照有关规定组织。

(3) 经公开征集只产生一个合格受让方,可以采取按资产评估价值协商作价转让的方式。

9、价格限制

《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第十六条:

(1) 首先,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时,暂停交易,在在获得省国资委同意后方

可继续进行;

(2) 然后,在继续交易过程中,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再次暂

停交易,并将交易的详细情况报省国资委,由省国资委根据交易情况进行研究处理,重大项目由省国资委审核并报省政府研究后进行处理。

10、签约交割

《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第十七条:

(1) 达成转让意向后,签订产权转让合同,合同内容应符合《企业国有产权转

让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九条规定。

(2) 产权转让合同由交易机构鉴证。

(3) 产权交易机构应为转让双方办理相关手续并出具产权交易凭证。 (4) 交易完成后,产权交易机构要及时将产权转让结果报告省国资委。 (5) 转让双方凭经产权交易机构鉴证的产权转让合同和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相关工商登记和产权登记手续。【第十八条】

11、支付价款

《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第二十条:

(1) 转让价款原则上应当一次性付清。

(2) 如果金额较大,一次性付款确有困难的,经产权转让批准单位同意,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采取分期付款方式的:

a) ,并在合同生效之日起内支付;

篇6:各类资产减值相关会计准则规定

异常交易监管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相关股票异常交易监管,防控和打击内幕交易,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等部门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意见的通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上市公司和交易对方,以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提供服务的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等重大资产重组相关主体,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做好重大资产重组信息的管理和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工作,增强保密意识。

第三条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相关方研究、筹划、决策涉及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原则上应当在相关股票停牌后或者非交易时间进行,并应当简化决策流程、提高决策效率、缩短决策时限,尽可能缩小内幕信息知情人范围。如需要向有关部门进行政策咨询、方案论证的,应当在相关股票停牌后进行。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相关方,应当及时主动向上市公司通报有关信息,并配合上市公司做好股票停牌和信息披露工作。

第四条上市公司应当在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各方初步达成实质性意向或者虽未达成实质性意向但预计该信息难以保密时,及时向证券交易所申请股票停牌,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地进行分阶段信息披露,充分揭示风险。

第五条上市公司因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停牌后,证券交易所立即启动二级市场股票交易核查程序,并在后续各阶段对二级市场股票交易情况进行持续监管。

第六条上市公司向中国证监会提出重大资产重组行政许可申请,如该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涉嫌内幕交易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或者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尚未受理的,中国证监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中国证监会暂停审核。

第七条按照本规定第六条不予受理或暂停审核的行政许可申请,如符合以下条件,未受理的,中国证监会恢复受理程序,暂停审核的恢复审核:

(一)中国证监会或者司法机关经调查核实未发现上市公司、占本次重组总交易金额比例在20%以上的交易对方(如涉及多个交易对方违规的,交易金额合并计算),及上述主体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机构存在内幕交易的;

(二)中国证监会或者司法机关经调查核实未发现上市公司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交易对方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占本次重组总交易金额比例在20%以下的交易对方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上述主体控制的机构,为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提供服务的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及其经办人员,参与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其他主体等存在内幕交易的;或者上述主体虽涉嫌内幕交易,但已被撤换或者退出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交易的;

(三)被立案调查或者立案侦查的事项未涉及本款第(一)项、第(二)项所列主体的。

依据前款第(二)项规定撤换财务顾问的,上市公司应当撤回原重大资产重组行政许可申请,重新向中国证监会提出申请。上市公司对交易对象、交易标的等作出变更导致重大资产重组方案重大调整的,还应当重新履行相应的决策程序。

第八条中国证监会根据履行职责掌握的情况,确认不予受理或暂停审核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行政许可申请符合本规定第七条规定条件的,及时恢复受理或者审核。

上市公司有证据证明其重大资产重组行政许可申请符合本规定第七条规定条件的,经聘请的财务顾问和律师事务所对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有关的主体进行尽职调查,并出具确认意见,可以向中国证监会提出恢复受理或者审核的申请。中国证监会根据履行职责掌握的情况,决定是否恢复受理或者审核。

第九条因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存在重大市场质疑或者

有明确线索的举报,上市公司及涉及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当就市场质疑及时作出说明或澄清;中国证监会应当对该项举报进行核查。如果该涉嫌内幕交易的重大市场质疑或者举报涉及事项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或者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按照本规定第六条至第八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中国证监会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后,本规定第七条第一款第(一)项所列主体因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相关的内幕交易被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或者被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中国证监会终止审核,并将行政许可申请材料退还申请人或者其聘请的财务顾问。

第十一条重大资产重组行政许可申请被中国证监会不予受理、恢复受理程序、暂停审核、恢复审核或者终止审核的,上市公司应当及时公告并作出风险提示。

第十二条上市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或者草案后主动终止重大资产重组进程的,上市公司应当同时承诺自公告之日起至少3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并予以披露。

重大资产重组行政许可申请因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存在内幕交易被中国证监会依照本规定第十条的规定终止审核的,上市公司应当同时承诺自公告之日起至少12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并予以披露。

第十三条本规定第七条所列主体因涉嫌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相关的内幕交易被立案调查或者立案侦查的,自立案之日起至

责任认定前不得参与任何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中国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或者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上述主体自中国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司法机关作出相关裁判生效之日起至少36个月内不得参与任何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

第十四条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交易相关方、证券公司及证券服务机构、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配合中国证监会的监管执法工作。拒不配合的,中国证监会将依法采取监管措施,并将实施监管措施的情况对外公布。

第十五条关于上市公司吸收合并、分立的行政许可事项,参照本规定执行。

篇7:各类资产减值相关会计准则规定

一、固定资产的确认与初始计量

1. 固定资产的确认。

会计准则将固定资产定义为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固定资产在符合定义的前提下, 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加以确认: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税法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中所称的固定资产, 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资产, 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对于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建筑物, 会计准则将其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而企业所得税法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与一般设备的持有目的不同, 投资性房地产是为出租或增值目的而持有的, 数年之后其市场价值往往超过账面价值, 如果将其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看待并提取折旧, 其净值往往不能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 因此会计上不将其确认为固定资产。但在税法上, 为根据配比原则合理确认应纳税所得额, 仍将其视为固定资产。

2.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1) 外购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会计准则规定, 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 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 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 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 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税法规定, 纳税人固定资产的计价一般应以原价为准。购入的固定资产, 按购入价加上发生的包装费、运杂费、安装费以及缴纳的税金后的价值入账。从国外引进设备的入账价值包括设备买价、进口环节税费、国内运杂费、安装费等。

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会计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的原值中含有预计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现值, 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 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应予资本化。税法未规定固定资产原值中含有预计弃置费用, 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也无需折现, 购买固定资产时计入当期损益的利息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2)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会计准则规定, 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税法规定, 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 应按该资产折旧程度, 以合同、协议确定的合理价格或参照有关的市场价格合理确定。

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会计准则规定, 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只能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而税法规定, 除此之外还可以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的计税成本。会计准则还规定, 固定资产的成本中包含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弃置费用的现值, 而税法中不包含这部分内容。

例1:2008年1月1日, M公司购入一台特大型设备, 采用分期付款方式支付价款。该设备共计900万元, 在2008年至2012年的5年内每半年支付90万元, 每年的付款日期为当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由于该设备的使用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企业应在该设备使用期满后进行处理, 预计弃置费用为25万元, 假定适用的折现率为10%。

会计上, 该设备的入账价值=900 000× (P/A, 10%, 10) +250 000× (P/S, 10%, 10) =5 626 515 (元) 。税法上, 该设备的计税基础为9 000 000元。由此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9 000 000-5 626 515=3 373 485 (元) 。

由上例可以看出, 会计遵循谨慎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 强调会计信息要反映经济交易的实质。而税法强调确定性原则及满足征税需要, 坚持预计负债在实际发生时予以扣除。

二、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1. 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

(1) 折旧计提范围。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应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但是, 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税法在对准予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做出原则性规定的同时, 又采取列举的方式规定了不得计算折旧扣除的条目: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已足额提取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其他不得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特别要注意的是, 会计上对于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 按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 并计提折旧, 待办理竣工结算后再按实际价值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 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但在税法上, 因不符合确定性原则, 不能按估计价值计算税前扣除, 应待办理竣工决算后, 按实际成本计算其计税基础, 计提折旧并在税前扣除。

(2) 折旧计提总额。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固定资产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 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税法规定,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总额为固定资产的计税成本, 即固定资产原值扣除税法口径上的净残值。

(3) 折旧计提方法。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应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税法规定, 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 确需加速折旧的, 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4) 预计净残值。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至少应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进行复核, 如果与原先的估计数有差异, 应进行调整。而税法规定, 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 不得更改。

2.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

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 对固定资产进行逐项检查, 对由于市价大幅度下跌, 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 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计划提前处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资产, 应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依照税法相关规定, 企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 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 除国家税收规定外, 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提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 (包括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 不得在税前扣除。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期间与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资产减值损失的期间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作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纳税调增。

例2:M公司于20×5年12月购入一项固定资产, 原价为120万元, 预计使用5年, 预计净残值为20万元, 会计和税法都规定按直线法计提折旧。20×7年12月31日, 该资产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为48万元。20×7年企业的利润总额为100万元, 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 假定不存在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20×7年12月31日, 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80万元 (120-20×2) , 可收回金额为48万元, 应计提的减值准备为32万元 (80-48) 。会计处理如下:借: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32万元;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2万元。由于税法规定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 因此, 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2万元,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8万元 (32×25%) 。会计处理如下:借:所得税费用25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8万元;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3万元。

由此可见, 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会计上基于真实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考虑, 资产要计提减值准备。而税法上基于据实扣除原则, 特别是在许多企业会利用提取准备金来达到避税目的的情况下, 规定不得确认减值准备。

3.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

会计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 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税法规定, 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的, 按照固定资产的原价加上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支出减去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后的余额确定其计税基础。

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税法引入了计税基础这一概念, 它是指企业各项会计业务在按税法规定而非会计准则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后得到的账面价值。

三、固定资产的处置

会计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 应当予以终止确认: (1) 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 (2) 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企业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 应当对其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企业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发生固定资产毁损, 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固定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固定资产盘亏造成的损失,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规定, 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金额。固定资产转让收入, 是指纳税人有偿转让固定资产取得的收入的总额。准予扣除金额为与纳税人取得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 即纳税人转让各类固定资产发生的允许扣除的费用, 包括税法口径上的固定资产原值、残值、保险赔偿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部分, 并且当纳税人不能提供完整、准确的收入及成本、费用凭证, 不能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将固定资产的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规定, 纳税人处置固定资产的损失或收益为处置收入扣除税法口径上的原值、残值、保险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部分。

综上所述, 由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属不同的领域、基于不同的目的、服务于不同的对象, 因此两者在固定资产的核算处理上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只有认清这些差异, 才能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 才能使财务会计提供客观、真实的财务信息, 使税收制度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 确保税收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篇8:各类资产减值相关会计准则规定

关键词:新准则无形资产会计处理

0引言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与报告作出了进一步规范,为企业正确有效地反映无形资产的变化提供依据。

1新准则中有关无形资产的规定

新准则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能够同时满足新准则列出的五个条件,进行资本化处理,计入无形资产。新准则突破了原准则中关于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都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只有依法申请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相关规定的局限,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增加企业科技含量,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

对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的会计处理,这是新准则的一项重要变动。这种变动,既解决了我国以前对其正确处理所存在的争论,又弥补了原准则在这方面所作规定的缺陷。首先,新准则将原准则所称的研究开发费用改称为研究开发支出,这更符合会计逻辑和认识。从会计上讲,有了支出才会有费用,但支出并不都会形成费用,因支出既可费用化也可资本化;而对费用而言,则无费用化与资本化之说。其次,原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的规定过于狭隘,使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过于谨慎,导致无形资产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原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这严重忽略了研究开发支出还存在可以资本化的情况,导致资产价值被低估。在借鉴相应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新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按新准则的规定分别进行处理: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若同时满足第9条所规定的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即将其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也就是说,对于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仍按原准则的规定进行费用化处理;而对于其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符合新准则规定的相关条件,则应进行资本化处理,否则仍进行费用化处理。新准则的这一规定无疑比原准则科学得多。而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开发阶段,是指已经完成了研究阶段的工作,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之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它的最大特点则是,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企业很可能因此而获得一项无形资产。最终能否将该阶段的支出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那就取决于前面提到的新准则规定的条件能否得到同时满足。最后,新准则要求企业在将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的支出与开发阶段的支出时,应当根据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的实际情况加以判断确定。

3无形资产价值摊销的会计处理

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这是无形资产后续计量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从新准则对此所作的新规定来看,是要求企业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完全等同于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以此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首先,新准则第16条规定“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将无形资产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同时,在第17条与第19条中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地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而只计提减值。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是指无法预见其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期限的无形资产。转其次,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新准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企业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应当估计其使用寿命,并按本准则规定处理”,以正确进行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最后,从新准则的应用指南在会计科目中设置了“累计摊销”这个一级科目来看,进行无形资产价值摊销的账务处理应为借记“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以体现价值摊销后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前作成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是冲销而不是摊销无形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科目反映的是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这样处理显然是不科学的。

4无形资产减值计提的会计处理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不但包括其价值的摊销,还有其减值准备的计提。根据新准则第20条规定,无形资产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减值准则)的规定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减值准则的适用范围是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以及合并形成的商誉。根据减值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减值准则第6条的规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因为,资产出现减值迹象后,企业对其的处理无外乎有两种方式:处置和继续使用。究竟选择哪种方式,通常的思路肯定是选择能为企业带来较高收益的方式。处置收益就是可变现净值,即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继续使用收益就是未来现金流量。所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就应是二者中的较高者。但应注意,减值准则在第7条同时规定,上述二者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无论另一项是高于或是低于该项,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

篇9:各类资产减值相关会计准则规定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由上市公司率先推行,这一事件在我国会计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新准则由一项基本准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更是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实务中普遍存在利用资产减值操纵企业盈余的现象,上市公司中这一问题更是非常严重。但是,旧有的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范不够清晰和全面,资产减值规范只是散见于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具体准则中,没有专门的针对资产减值的具体准则,这样为上市公司通过随意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提供了制度空间,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专门的新资产减值准则对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等问题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本文通过与旧会计准则涉及资产减值部分对比,总结出新资产减值准则的一些变化,分析其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

1. 公允价值与现值计量在资产减值中采用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现象。计提资产减值关键是计量可收回金额。新准则规定: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其中公允价值的计算应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确定,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确定;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应根据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与旧准则相比,通过引入公允减值和现值计量,可收回金额计量方法更加科学、合理,界定更加清晰,从实务操作角度讲,有助于会计人员按照谨慎原则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损失。

2. 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新准则规定: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长期资产,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只对于存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金融资产等减值准备可以转回(即如果这些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而旧准则允许所有资产的减值损失可以转回。这是新准则与旧准则的主要差异,旧准则这一规定为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转回进行盈余操纵提供了制度空间,新准则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3. 引入了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概念

旧准则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以单项资产为基础。但是,实务中很多的单向资产无法独立产生现金流量,按单项资产计提缺乏合理性。新准则引入了总部资产和资产组的概念。资产组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它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量;总部资产指企业集团和事业部的资产,不能脱离其他资产和资产组独立产生现金流量。对于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按资产组确认和计量减值损失,对于总部资产,应当根据该总部资产所属资产或者资产组确认、计量、界定减值损失。

4. 会计处理中引入了“资产减值损失”这一损益类科目

新准则与旧准则中的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不同。旧准则计提减值准备时,贷记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借方分别计入“管理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三个科目,而新准则贷记各项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新准则引入了“资产减值损失”这一损益类科目,避免了旧准则中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与其他费用混为一谈的情况,并且简化了会计账务处理,使计提的各种资产减值准备具有可比性。

5. 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每年都应进行减值测试

新准则规定对于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管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且商誉必须分摊到资产组或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应当估计可收回金额。商誉的减值测试相对旧准则更加体现谨慎原则,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三、实施新资产减值准则可能存在的问题

1. 公允价值和现值计量受一些客观条件限制

公允价值、现值计量虽然理论上更具合理,但实施过程中却可能遇到一些问题。资产价值计量要做到公允取决于完善的产品市场、资产市场、信息市场,如果市场不完善,会计人员测算可收回金额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用现值法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需要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个难题,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较低,没有编制长期现金流量的惯例,而贴现率是一个十分不稳定的因素,选择合适的体现资产风险的贴现率同样与完善的资产市场、信贷市场有关。因此,公允价值和现值计量受制一些客观条件,使资产减值计提缺乏衡量标准,弹性过大,为企业盈余操纵提供了空间。

(1) 资产减值计提仍然取决于会计人员主观判断

公允价值和现值计量受一些客观条件限制,对于公允价值测算、现金流量预测、贴现率选择等方面缺少客观标准,因此资产减值准备如何计提、计提比例多少,则很大程度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判断,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分析。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结果具有主观性,因人而异,这给上市公司当局粉饰财务报表和经营成果提供了可能,给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确定资产减值计提的真实性带来了困难。

3. 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值得商榷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不得转回,也是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之一,理论上给通过减值准备转回调节、操纵盈余的企业关掉了一扇大门。但是,可能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新准则的颁布、实施可能诱致一些上市公司会在准则实施的“前夜”将原已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大额转回,这样可能带来相关问题。其次,对上述资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转回规定可能过于严格,一些资产减值迹象客观上存在一些反复性,且减值迹象和资产价值信息都是企业内、外各方的共同信息,允许转回不一定回来盈余操纵的问题。

4. 资产组、总部资产可操作性难题

资产组是一个既崭新又合情合理的概念,但是存在可操作性难题。首先,资产组的分配工作量可能会很大,对一些大型企业来说产生现金流的单元特很多,总部资产和事业部也有很多,要对资产组合理、清晰界定,对总部、事业部的资产减值按资产组进行分配,工作程序非常繁琐,当涉及到商誉等无形资产的确定时,对中小企业更是不堪重负。其次,资产组的划分本身缺乏明确的标准,虽然理论上按单独产生现金流的边界划分资产组,但确定单独产生现金流边界同样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职业判断,因此这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准备是否应该计提、以及计提多少等问题,同样会诱发上市公司盈余操纵行为。

四、政策建议

1. 完善产品、资产、信息等交易市场

公允价值计量对产品、资产、信息市场的要求很高。目前我国这些市场还不是很完善,一些产品市场存在垄断行为,资产市场比较封闭,尤其是资本市场大起落,波动过大,市场透明度较差,难以为公允价值、现值计量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因此,我国必须完善金融、期货、房地产、技术、中介评估等市场,使上市公司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得到公正合理的确定和公开,使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有客观、可靠的依据。

2. 继续完善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加强其执行能力

尽管新会计准则较旧准则更加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立法上应继续完善会计法律、法规条文,如对于资产减值不得转回这一问题,在不影响切断资产减值操纵企业盈余通道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一些更灵活的规定;对于新准则实施“前夜”将原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大额转回这一现象也应该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其次,包括新准则在内的法律、法规执行力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财政部、证监会等会计监管部门应加大执行力度,做到违法必究,使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能够真正有效运行。

3.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内控机制

公司治理良好的上市公司,可以保证管理者为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服务,可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保证企业资产减值计提遵守有关会计法律、法规。内控机制是公司治理的延伸,会计处理程序是内控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内控机制能保证会计人员对资产减值会计处理遵照包括新准则在内的会计法律、法规,也能较大限度减少会计人员因主观判断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通过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内控机制,可以从制度上减少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

4. 积极发挥相关中介机构的作用

我国要求上市公司聘请符合资格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对报表的真实性负有法律责任,其中资产减值的计提是审计的重点,事务所审计是保证资产减值计提真实性的关键。专业评估机构通过为上市公司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能为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现值计量、资产组界定提供专家意见和解决方法,是对企业会计人员强有力的帮助和补充,保证了资产减值计提的准确性。因此,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专业评估机构等中介是保证资产减值计提真实、准确的关键。

5. 加强会计人员教育,提高其业务、道德素质

即使上市公司制度尽善尽美,漏洞总是客观存在的,完全杜绝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行为最终取决于会计人员诚信道德和专业水平,当然资产减值计提、资产组的界定等方面对会计人员主观判断、专业能力依赖程度本身就较高,因此,对会计人员加强教育,提高其业务、道德素质非常必要。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偏低,只有通过强化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度,开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掌握、精通资产减值计提的专业技能,具有高度的诚信道德意识。

摘要:本文通过与旧会计准则涉及资产减值部分对比, 总结出新资产减值准则在公允价值、现值计量、资产准备不得转回、会计处理等方面的变化, 分析其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产品、资产、信息市场不完善, 受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制约等问题, 最后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问题,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曹童心王丰:关于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的认识[J].时代经贸, 2008.6

[3]王萱:浅析新会计准则之资产减值[J].经济师, 2007.7

[4]叶慧丹:论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的影响[J].金融经济, 2008.14

[5]薛林生:谈资产减值准备与企业会计利润操纵[J].会计之友, 2008.9

[6]吴作凤: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16

篇10: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相关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固定资产;减值;会计

固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度热点。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靠固定资产的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过度的依赖固定资产投资使得我国经济形态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企业对固定资产的评估不重视,部分企业甚至没有资产管理人员,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我国对固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管理制度也存在缺陷,存在一些企业运用资产操纵利润的现象,本文对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固定资产减值概述

(一)固定资产减值概念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发生损坏、技术陈旧或其他经济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

(二)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依據

现代企业在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经营,对现实或潜在的风险采取激进抑或保守的态度,经过长期的会计实践,会计界总结出的谨慎性原则精辟地阐明了企业应采取的态度。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如果固定资产账面历史成本高于其未来经济利益,会计就不应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否则会导致虚夸资产价值,虚计账面利润的严重后果,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从而误导投资者。因此,当资产出现账面价值高于其预计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时,将其差额计入资产减值,使期末固定资产按较低的现行价值计量,这就是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所在。

(三)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

当企业面临现实或潜在的风险时,通过固定资产减值这个通道,预警和消化风险,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增强企业防范风险的意识,最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固定资产减值会计运用时存在的问题

(一)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

由于《企业会计制度》对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在不少方面还不够明确,如对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职业判断,操作起来不好把握,给许多公司留下了较大的选择权,使得许多公司在决定计提与否以及计提比例的高低时的随意性很强,公司管理层可借此操纵利润,一次亏个够,以待来年再一举“扭亏为盈”,造成了市场经济的混乱。对于企业自行计算计提比例调节利润的这种情况,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和准则进行规范,且这部分的挂账持续时间长,追踪困难,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二)与税法处理不一致

我国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减值问题上与税法处理不一致。按照会计准则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规定企业按规定提取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税前扣除,其折旧仍按税法确定的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算扣除。固定资产减值会计与税法处理不一致,致使部分企业对资产减值计提的兴趣不大,认为是无用功,由此看来我国固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发展仍不健全。

(三)《企业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减值方面的规定不尽合理

《企业会计制度》有些相关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确认起点、计量标准等方面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需要会计人员恰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加以解决。例如,固定资产是否“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因而就难免出现违规现象甚至故意操纵利润的情况。

三、固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对策

(一)完善公司管理机制

改善我国固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可以从企业自身的管理方面入手。加强企业管理,改善企业中不合理管理体制,改变企业不重视固定资产减值问题的现状,加大会计人员的管理和考评力度,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及时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减值迹象进行测试,做好资产减值准备工作,确保企业有序健康运转。

(二)建立健全制度

国家应该发布更加完善的管理体制,解决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的矛盾;建立完善的税务管理制度,加强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的联系使之便于操作。对这部分自主性较强的减值准备进行规范,规定减值计算过程中的折损计量和折现率的计算方法,把减值额度的时间点和计算细节都进行严格规范。制定规范时可以适当参考国际会计准则与实际案例,把规范具体化、实用化,杜绝模糊概念。

(三)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固定资产减值的计提对会计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建筑或设备的折旧率与资产折现率都需要财务人员有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对国家经济形势有更深的了解。目前只有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是注册会计师,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不考证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社会的需求度不高导致财务人员没有考证的意识,会计整体的受教育水平没能得到有效提高。因此,企业应该适当提高财务人员的入职门槛,促进财务人员深造。

(四)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

《会计制度》明文规定,企业应当合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计提秘密准备。但从我国会计实务来看,企业出于各种原因可能存在多提或者少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因此,完善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以确保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运用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四、结语

由于我国经济市场的信息体制不健全等多种社会因素,致使我国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制度完善程度也相对较弱,我国企业对固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一直不够重视,本文在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问题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尝试着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期为企业健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机制指明方向。(作者单位:山东潍焦集团薛城能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霞.固定资产会计处理难点及所得税差异分析[J].财会通讯,2012,(22):16-19.

上一篇:人大代表会前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高中向往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