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的产业发展

2024-07-13

新常态的产业发展(精选6篇)

篇1:新常态的产业发展

关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时期,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如何适应新常态,持续健康发展?结合**经济发展实际,谈谈新常态下关于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深刻认识新常态给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新常态的“新”意味着与以往的不同,对于旅游业而言,“新”则意味着旅游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密切关注旅游业。总书记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旅游业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李克强总理对发展旅游业做出重要批示,强调“发挥旅游在扩内需、稳增长、增就业、减贫困、惠民生中的独特作用”。1月12日,**副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随后又专门作出批示,对旅游战线给予了鼓励,提出了明确要求。尤其是近两年先后出台了《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规和文件,并且建立了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旅游业进行了新的定位,使旅游业性质、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尤其是对旅游行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是重大利好。

二是旅游业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放缓、结构优化、驱动升级的新常态,工业主导型转向服务业主导型、投资主导型转向消费主导型、传统主导型转向创新主导型,这都是表明了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确实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旅游业是综合性大产业,关联度大、涉及面宽、拉动力强,越来越成为了我们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推动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在新常态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旅游转型升级,充分释放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三是新常态下旅游业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机遇与风险并存,困难与挑战同在。国民经济步入新常态,对旅游业的发展有诸多利好,但是也有一个逐步释放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国民经济减速、消化产能过剩、外贸增长滞缓等因素叠加,在一定时段内可能会波及到旅游业。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旅游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二、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

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于旅游业发展新特征, 把思想和行动自觉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发展的新要求上,突破传统束缚和思维模式,创新工作方式,担当发展重任,努力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创新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发展正在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尤为迫切和重要。首先,强化领导体制。跳出旅游抓旅游,跳出行业抓行业,把**旅游由行业主抓上升到党委、政府统领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市各县区、部门发展旅游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全市旅游业持续、蓬勃发展注入强劲的推力、动力和合力。其次,创新发展机制。对引进的延长石油、**投集团等投资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企业,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项目,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和拉动旅游消费等各项举措,加大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步破解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此外,我们旅游文化等部门要积极争取,主动作为,争取把旅游文化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重点发展,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是升级开发新的旅游产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需求的升级,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从过去的以单纯的观光为主导正在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的复合体验转变。**旅游业起步较晚, 尽管近几年**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 但总体上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把传统产品升级和丰富新产品摆在突出的位置,尽快推出一批特色鲜明、吸引力强、具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新业态。充分发挥“一山一湖一城”作为**旅游对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核心景区和特色旅游板块为重点,推进相关景区连点成线、聚点成块,逐步形成全域化、多元化、大众化的旅游路线图。重点打造秦巴生态、汉水风情、美丽乡村等为主的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深度合作,推动秦巴生态旅游圈形成。围绕“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深入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城镇、产业、美丽乡村等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文化旅游、运动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研学旅行、康体旅游、商务会展等新型旅游业态,推动“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要素全面发展,为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增强**旅游的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我市旅游。

三是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要依托秦巴山区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突出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注重>策划和开发乡村旅游产品,重点开发乡村风光观赏游、乡村风情欢乐游、乡村生活体验游等乡村旅游精品。注重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应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特色,以****、****、****等4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为重点,加强对古村古镇保护与利用,建设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文化的旅游风情村镇。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全面推进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加快乡村旅游与**避灾扶贫搬迁有机结合,强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稳步推进“送教上门”活动,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能力和水平,深度挖掘开发一批富硒美食、富硒纪念品(茶叶、腊肉、豆腐乳、魔芋、绞股蓝),发挥乡村旅游在增收入、扩就业、惠民生等方面的作用。注重与传统民俗文化结合,借助龙舟文化节、油菜花季、美食文节等**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增强吸引力,拓宽客源市场,进一步做精、做特、做大、做强我市乡村旅游产业,最终实现旅游业带动农民就业、农业增收、农村发展。

四是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是保障发展大旅游的重要基础。今后要加大工作力度,秉持“游客至上”的理念, 以依法治旅兴旅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旅行社为重点,对全市导游队伍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导游应知应会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以旅游标准化为抓手,在全市星级宾馆深入贯彻星级宾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全面提升星级宾馆服务品质;以游客为本,加强景区软件建设,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游览秩序、完善游览设施、丰富服务内容、提升管理水平;以新改选的旅游协会为契机,充分发挥旅游协会行业自律作用,共同维护好旅游市场秩序;积极推进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等试点工作;构建联合执法工作机制,针对旅游市场秩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综合整治和专项检查活动,努力让每一位游客在**旅游的更安全、更便利、更文明、更舒心,不断提升**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篇2:新常态的产业发展

——201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杨君 本报通讯员 刘伟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02日 14版)

“2015年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季度分析会会场。本报记者 钟超摄

CFP

编者按

踏入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已经明朗,“一带一路”和“互联网+”的热潮席卷而来。日前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互联网+”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2015年,文化产业在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发展?“一带一路”和“互联网+”将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4月1日,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召开“2015年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季度分析会,与会专家就此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1.新常态下如何抓住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不懈依靠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怎样的机遇,该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作用?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新产品、新业态正大量涌现,融合发展渐成趋势,继续深化改革也成为各方共识。近年来,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等领域融合发展,顺应了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李建臣指出,从近年的发展看,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势不可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进行了部署,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将释放新的发展活力。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新常态对应的是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经济形态,发展更强调创新带来的内生增长活力。这种发展模式中,教育、科技、文化是最重要的内生因素,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创业、创新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看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概念的提出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契合,将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双创”的提出将推动新的创意潮和创业潮,改变了过去缺乏原创、以模仿为主的发展方式,开创了关注创造力的新时期。

“在新常态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抓住两个关键词,‘整合’和‘创新’。”北京新元文智咨询公司董事长刘德良介绍说,整合就是产业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整合并购释放出更多资源,构建更完善合理的市场体系;还应积极利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倒逼原有产业管理模式改革,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魏鹏举表示,实现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把无形资产纳入GDP核算是必由之路。文化企业面临融资难等问题的症结在于很多无形资产难以量化,应构建知识产权、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而这一工作的前提是将无形资产纳入GDP核算体系。此外,新常态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要抓两个重点:顺应创新时代到来,建立完善文化创业园区,培养文化“创客”;培养文化欣赏,鼓励文化消费,创造文化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北京漫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青山结合自身经验说,应构建文化经济发展的生态圈,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抓住一两个龙头企业或龙头项目做到深入,提高支持政策的针对性。还要注重政府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两只手”科学分工、密切配合,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一带一路”能否拓宽发展空间

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合作重点中提出了加强与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合作、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的新要求。原本就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内涵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它既包含经济交流,也包含文化交流。”在魏鹏举看来,任何文化的交流一定伴随着经济的交流,文化实力和经济实力如影随形。文化经济的基础建设既是“一带一路”基础建设的一部分,也是“一带一路”彰显文化特性的重要手段。有了文化经济,“一带一路”才有人情味,才有真正的吸引力。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表示,“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的是发展空间的问题,而只有通过文化交融才能巩固“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成果。中国在融合“一带一路”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发展“一带一路”的文化经济,文化企业和非文化企业都应当承担文化传播的责任。对文化企业来说,目标是孵化出一批真正为“一带一路”生产文化产品的企业。

“摆脱本土消费的生产倾向,更多从国外文化市场的角度开发文化产品。”刘德良建议,中国的海外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承担文化塑造的责任,让中华文化赢得当地人民的尊重和喜爱,也就实现了本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最大效益。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丹阳建议,做好“一带一路”的顶层文化战略规划,充分发挥文化协同对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让文化的传播配合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其次要在文化产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相互欣赏和相互融合,尊重当地文化进行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文化产业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北京朝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峰谈到茶文化和丝绸文化的“走出去”。他坦言,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缺少政策的支持和龙头企业的引导作用,要通过产业投资、创投投资等方式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

对此,北京中视东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素梅认为,政策的引导必须遵循市场的需求和规律,只有市场才能了解不同国家当地人民的需求。当前我国文化产品在全球文化市场的占有率还比较低,文化产业要想“走出去”,必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

魏鹏举建议,可以实行“丝路公共工程艺术计划”,挖掘丝路文化的渊源,并进行现代呈现。将丝绸之路的文化特点和历史底蕴赋予更多的内涵和附加值,不仅提高了文化的经济效益,也彰显了文化的社会效益。

3.“互联网+”如何创新业态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互联网+”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便引发热议。“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互联网在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也将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态势。

如今,多数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互联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47.9%。互联网凭借如此高的普及率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为“互联网+”的经济构想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具体到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化产业,“互联网+”又将为其发展带来哪些改变呢?

在金元浦看来,“互联网+文化产业”意味着文化和科技的高度融合。“如果说创客空间讲的是草根创业,那么‘互联网+’则将从更高的层面上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变化。过去,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寄希望于政府部门,但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完全依赖政府扶持也有弊端。比如我国动漫产业的很多从业者盯着政府补助,导致真正好的创作不能被激发出来。”金元浦认为,“互联网+”可以引导文化产业更贴近市场,市场化的发展方向能实现文化产业从以政府部门引领的自上而下发展模式向以企业为主自下而上发展的转变过程。

过去一年,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三巨头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企业频频将触角伸到文化产业领域。以阿里为例,收购文化中国、注资恒大、入股优酷土豆、入股光线传媒„„阿里加码文化产业的动作着实让人应接不暇。大型互联网企业对文化产业的“偏爱”,也为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方式带来了转型期盼。

金元浦表示,“互联网+”突破了产业的界限,实现了更高端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式。一直以来,因为牵涉到人才、创意等许多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文化企业的发展都受到融资难问题的困扰。而大型互联网企业的进入,改变了这一困局。

刘德良认为,“互联网+”呈现出的一个趋势是以内容和软件推动硬件设备的升级和转型,这将成为未来新的发展方向,“现在许多互联网企业生产手机,他们都是以软件和内容去推动智能手机的升级、创新。在智能汽车领域也有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的参与,核心也是利用内容加软件的形式来推动汽车生产。”他认为。未来,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都有很大的市场,而这些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将推动硬件和内容的结合,可以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李丹阳表示,“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在信息化、物联网、智能化的大环境下,实现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的横向打通,再利用孵化器模式和创投模式融合的新业态,实现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

(本报记者 陈晨 杨君 本报通讯员 刘伟)

链接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政策性文件

1.《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4年2月发布,提出了增强创新动力、强化人才培养、加大财税支持等措施。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

2014年3月发布,提出了明确支持重点、加大财税支持、强化金融服务、完善服务保障等举措。

3.《国办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

2014年4月发布,主要涉及财政税收、投资融资、资产管理、土地处置等多方面支持政策。

4.《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2014年6月发布,提出了加大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电影产业发展等举措。5.《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

2014年3月发布,其中提出创新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加强组织实施与配套保障。

财税实施细则

1.《关于继续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

2014年11月发布。其中指出,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可享受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2.《关于继续实施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

2014年11月发布,对从事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的文化企业,按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3.《关于支持文化服务出口等营业税政策的通知》

2014年12月印发,对纳税人为境外单位或个人在境外提供文物、遗址等的修复保护服务免征营业税。

行业发展政策

1.《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4年7月印发,提出要高度重视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打造良好发展环境、健全金融服务体系等。

2.《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4年8月印发,以多项保障措施全面推动我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3.《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2014年4月印发,其中明确要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标准化工作、提升数字化转型升级技术装备水平等。

4.《关于推动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篇3:新常态的产业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蔗糖产业已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在国外, Costa P F F D等[1]讨论了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Silva C B等[2]提出了蔗糖产业发展的策略;Aguilar-Rivera N等[3]阐述了墨西哥蔗糖产业的状况以及长远发展趋势。在国内, 覃泽林等[4]、李自卫等[5]阐述了蔗糖产业发展历史以及产业发展竞争力;王栋[6]提出了湛江蔗糖产业发展的资源整合, 但上述文献没有讨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蔗糖产业的发展对策。

另外, 学者们开始关注新常态下中国农垦经济的发展, 如刘刚[7]、姚光胜[8]、邢民[9]探讨了农垦如何进行改革和发展来适应新常态, 但上述文献研究新常态下蔗糖产业发展的比较少, 其主要针对农垦各产业的布局及战略举措。

鉴于此, 本文将在上述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以广东农垦集团公司为例, 探讨了新常态下蔗糖产业面临的新挑战及新策略, 以适应新常态, 并促进中国蔗糖产业的发展。

1新常态下蔗糖产业发展的新挑战

1.1亟须转型升级

从产能和产业组织方式看, 目前中国蔗糖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市场需求, 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 且过去由于简单地发展甘蔗制糖, 产品主要以白砂糖为主, 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水平不高, 导致产品种类单一、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 抵抗市场风险差, 致使蔗糖产业综合效益不高, 利润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蔗糖产业发展的短板或瓶颈十分明显。因此, 新常态下, 中国蔗糖产业的发展不但要有总量的继续扩大, 更要有结构优化和产业链的延伸, 产业必须转型升级, 这是增强持续发展动力的必由之路。

1.2由要素拉动转向创新拉动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 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中国的最大优势, 人口红利促进了蔗糖产业的发展。但随着目前富余劳动力的减少及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 使得生产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 蔗糖产业的增长将更多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与应用, 因此技术创新成为驱动蔗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1.3现代农业生产对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提出了挑战

“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中国目前实施的比较成熟的经营方式之一, 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蔗农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 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然而,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推进, 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家庭农场 (即小农场) 过小的生产经营规模, 将不利于作业机械化和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 从而出现了因生产经营规模小而导致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 农业生产整体效率低下的情况, 故“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有必要进行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并培育新一代的生产经营主体。

1.4人工作业已不能满足生产力的提高及市场竞争的需求

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等国家都实现了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 尤其是巴西的甘蔗生产, 从整地、开垄、种苗消毒、播种、施肥、中耕培土、除草、排灌、收割, 一直到装卸以及运输, 全过程都实现了作业的机械化。然而, 与世界产糖国家相比,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甘蔗种植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 大量的生产作业需要通过人工来处理, 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近年来, 榨季期间的中、管、收等环节都出现砍蔗劳动力紧缺, 采收不及时等现象, 而且劳动力成本非常高及生产效率非常低, 造成甘蔗种植成本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很多, 影响蔗糖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严重制约了中国蔗糖产业的发展。

1.5规模化与专业化生产已成为蔗糖产业发展的新特征

2015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指导思想, 甘蔗生产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在国外主要产糖国都已经得到了普及, 其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新特征。然而, 在中国, 由于体制机制障碍等原因, 生产经营方式仍然过于传统粗放, 生产观念落后, 生产组织方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导致生产的经济效益低下。因此, 要提高甘蔗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就必须引导甘蔗生产向规模化与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换言之, 甘蔗生产只有达到了适度规模, 才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只有提高了蔗农的生产组织化程度, 才能实现专业化生产, 也才能真正提高经济效益。

1.6提质增效是蔗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质增效是新常态的本质, 是蔗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 由于甘蔗常年连作、大量施用化肥, 以及良种良法推广进程缓慢, 技术创新不够, 再加上生产管理的粗放, 致使甘蔗单位面积产量以及甘蔗糖分都较低。另外, 机械化生产水平也跟不上, 劳动强度高, 甘蔗种植、砍收质量良莠不齐, 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上述甘蔗产量低、糖分低与生产成本高的“两低一高”现象给中国蔗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严重影响了蔗农的生产积极性。因此, 有必要摸索及推广一套符合我国甘蔗高产高糖生产的综合配套技术及方法, 从而促进蔗糖产业的提质增效。

2新常态下促进蔗糖产业发展的策略

2.1延伸产业链, 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蔗糖产业应大力发展精深加工, 以延伸产业链, 生产更多高附加值的成品, 如在原糖的基础上深加工为结晶果糖;同时还应探索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提高甘蔗的综合利用率, 如建设抓好蔗糖附属产业项目, 蔗渣可生产木糖、活性炭、滤泥, 灰渣可以生产有机肥, 废蜜可生产酒精, 酒精废醪液可生产液态肥, 而蔗梢、蔗叶等则可养牛, 通过对上述资源的综合利用, 可形成高效、稳定的多门类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以后制糖只是基础, 发展制酒、生物有机肥、生物质发电等副业才能盈利。”广西省上思县昌菱制糖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兑明介绍[10], 他们已经探索出了“甘蔗—制糖—滤泥— (固体) 生物有机肥—甘蔗”“甘蔗—制糖—糖蜜—制酒—酒精废液— (液态) 生物有机肥—甘蔗”与“甘蔗—制糖—蔗渣—糠醛—生物质发电”等多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广东农垦集团公司为提高甘蔗综合生产能力, 改变之前的产品种类单一、附加值低的不利局面, 已启动了年加工能力15万t的原糖精炼项目和年产1万t的结晶果糖项目。除此之外, 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原糖精炼、沼气产业化和结晶果糖项目。

2.2加快技术创新与应用, 打造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推广“蔗叶回田+机实石灰”土壤改良技术, 促进甘蔗较大幅度增产。通过蔗叶回田, 使甘蔗中的多种养分和有机质回归土壤中, 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 增加有机质含量, 使养分结构趋于合理, 并降低土壤容重, 提高土壤的疏松和通透性, 同时也改善了土壤的保水、吸水和保湿等性状, 为甘蔗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通过机施石灰, 不但可中和土壤酸性以提高土壤p H值, 还可补充土壤中的钙含量, 前者可以使甘蔗体内的酸性转化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增加甘蔗糖分的积累, 后者能形成钙盐加固细胞壁, 对甘蔗抗病虫害有一定作用。

从2011年开始, 广东农垦下属的华海糖业公司 (以下简称华海糖业) 与广东广垦农机服务有限公司合作, 共同对甘蔗叶机械性粉碎机进行改进, 采取边试验边改造的做法, 研究出了新型机械粉碎机, 并对267.33 hm2土壤实施了“蔗叶回田+机施石灰”的土壤改良技术。当年就增产1 400 t以上, 平均增产5.25 t/hm2, 在2012—2014年期间实施面积增加到了逾2 000 hm2, 甘蔗获得了大幅的增产, 并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肯定。

推行轮作制, 提高甘蔗种植经济效益。农作物轮作制, 是指在年度间在同一块土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一种种植方式, 其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调节土壤肥力, 并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 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广东农垦下属的幸福农场 (以下简称幸福农场) 推行了花生与甘蔗轮作制, 基地种植花生后, 花生饼和秸秆回田, 根瘤菌释放氮素, 有效改良土壤性状, 提高地力, 为甘蔗生产的高产打下坚实基础。据有关资料测定, 花生可回田秸秆约4.5 t/hm2, 花生根瘤菌释放遗留在土壤中的氮16.5~52.5 kg/hm2, 相当于施用硫酸铵等标准氮肥75.0~262.5 kg/hm2, 榨油后的花生饼可以作为有机肥, 大大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改良了土壤理化性状, 有效降低了甘蔗种植的生产成本和提高甘蔗产量, 甘蔗种植的经济效益明显。

2.3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蔗糖产业应坚持在农业经营模式方面进行创新, 积极发展及壮大各类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同时还应坚持因地制宜, 通过种植能手带领、政策引导等措施, 培育壮大专业大户、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在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方面, 广东农垦坚持从实际出发, 以市场为改革取向, 目前主要推行的是“产业公司+国有农场 (基地分公司) +家庭农场”, 并积极探索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如2012年以来, 广东农垦在东方红农场、南华农场等国有农场和产业化公司试行农业土地模拟股份制承包经营, 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5年, 幸福农场积极探索“种植能手+农户”的经营模式, 农场委派的种植能手作为职业经理人参与蔗农的全程生产经营, 并通过种植能手的重点指导和精准有效的扶持来提高经济效益, 从而带动了一批经营能力一般的蔗农共同发展, 大幅度增加蔗农们的收益。

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 广东农垦的具体做法是在确保现有合同制蔗农都享有基本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前提下, 将蔗农的劳务权与承包经营权分离, 允许承包经营权在有经营能力的农业大户或专业合作组织中流转, 以培育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同时还可增加蔗农的经营性收入;另外, 鼓励无经营能力的蔗农向有经营能力的农业大户等输出劳务, 增加蔗农的劳务收入的同时, 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2.4推广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挖掘产业增长的新动力

为了加快蔗糖产业的生产从传统低效向现代高效转变, 促进生产的节本增效, 挖掘产业增长的新动力, 蔗糖产业应大力推进甘蔗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加快国产先进及适用机械的研发基础上, 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同时要因地制宜降低坡度, 提高土地平整度, 尽量减少田埂, 扩大耕地面积, 建设田间机耕道路, 最终为达到以机械化深松、种植、培土和收获为重点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特别是要提高种蔗尤其是砍收蔗的机械化水平, 以减轻劳动强度和降低劳动力成本。

华海糖业下属的各农场, 在2010年至2014年5月期间, 累计推广甘蔗机械化种植约3 666.67 hm2, 甘蔗机械化管理 (包括机械喷药、机破垄施肥、机培土施肥等) 逾5.33万hm2, 机收甘蔗770.93 hm2。随着甘蔗机械化生产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 机械化种、管、收的工效和质量不断提高, 甘蔗全程机械化体现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比如机械化种植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 机械封闭除草、中耕松土、培土施肥工效是人工的15倍, 机械收蔗效率是人工的200倍以上, 如果进行成本费用对比, 甘蔗全程机械化种蔗比传统人工种蔗降低成本超过4 800元/hm2, 且产量差异不大, 可见, 甘蔗全程机械化带来的效益非常显著, 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 还为蔗农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

2.5推进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发展, 提升生产专业化水平

蔗糖产业应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 同时也应积极引导土地的有序流转, 促进蔗田集中连片, 并鼓励土地向种植大户、种植能手等集中, 以推进规划化经营。同时, 还应成立农机、植物保护等社会化服务组织, 提高生产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

当前以及今后的一个时期, “大农场套小农场”家庭承包经营仍是广东农垦的甘蔗生产经营主要形式, 是垦区职工增收、就业及社会稳定的主要载体, 因此广东农垦在此基础上推行家庭农场 (即小农场) 适度经营, 而大农场积极组织并配套完善甘蔗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此外, 广东农垦还加大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的创新与变革,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如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 培育甘蔗种植大户, 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积极引导广垦农机公司等农业服务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协助提高甘蔗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并大力加强统一培育良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化作业工作, 从而提高了甘蔗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2.6创建万亩甘蔗高产示范区, 促进甘蔗生产的高产高糖

蔗糖产业应转换经营思路, 将之前重视生产数量转移到生产质量上来, 要主动调整压缩蔗糖产能和甘蔗种植面积, 把发展蔗糖产业的重点放到提高甘蔗单产和产糖率上来, 以质的提高来压缩生产成本, 提升产业竞争力, 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广东农垦华海糖业于2014年实施了农业部的万亩甘蔗高产示范区 (其中包括一个千亩高产核心示范区) 创建项目, 其作用是摸索出一套符合本企业和中国的甘蔗生产的高产高糖以及机械化发展的综合配套技术, 并提供示范和成功应用经验, 同时试验推广甘蔗良种法、测土配方施肥、全程机械化生产、节水灌溉、生物防治虫害等五大先进生产技术, 以便在广东农垦以及全国推广。

万亩高产示范区的创建目标是平均产量97.5 t/hm2以上, 甘蔗糖分14%, 除全程机械化生产程度要达到80%外, 其他四大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面积要达85%以上, 其中千亩高产核心示范区的创建目标更高, 要求甘蔗平均产量105t/hm2以上, 甘蔗糖分提高到14.5%, 上述五大先进技术的应用面积达要100%。

该项目的创建, 不仅促进了企业增效、职工增收, 发挥了农垦的示范带动作用, 而且加快现代甘蔗产业持续发展, 增强中国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语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给蔗糖产业带来的发展困境, 蔗糖产业应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律, 适应新常态, 牢牢抓住新常态中的新挑战, 从延伸产业链、加快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推广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创新万亩甘蔗高产示范区6个方面提升蔗糖产业竞争力, 以创造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做大做强蔗糖产业, 从而促进中国蔗糖产业的发展。

摘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为蔗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挑战。为此, 以广东农垦集团公司各国有农场的蔗糖产业发展为例, 从延伸产业链、加快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推广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创新万亩甘蔗高产示范区6个方面提出了新常态下蔗糖产业发展的新策略, 以适应新常态, 并创造及培育蔗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蔗糖产业,发展,新策略,新常态,广东农垦集团公司

参考文献

[2]SILVA C B, MOLIN J P.Adoption and use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in the sugarcane industry of S觔o Paulo state, Brazil[J].Precision Agriculture, 2011, 12 (1) :67-81.

[3]AGUILAR-RIVERA N, D.A R L, V.E R, et al.The Mexican sugarcane industry:overview, constraints, current status and long-term trends[J].Sugar Tech, 2012, 14 (3) :207-222.

[4]覃泽林, 孔令孜, 李小红, 等.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竞争力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 2015 (4) :722-728.

[5]李自卫, 李永勤, 杨新凯.蔗糖产业发展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5) :317-320.

[6]王栋.湛江蔗糖产业技术创新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24) :199-202.

[7]刘刚.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奋力开创广西农垦新局面[J].中国农垦, 2015 (3) :15-17.

[8]姚光胜.适应新常态谋划新发展:对江西农垦发展的相关思考[J].中国农垦, 2015 (5) :36-39.

[9]邢民.新常态下推进农垦农业现代化[N].海南农垦报, 2015-01-09 (002) .

篇4:现代果树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我国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果树生长,全国果树面积约1 114万公顷,果品年产量约1.22亿吨,分别占世界的20.6%和20.1%,位于世界首位。果品年产值3 500亿元,居种植业第3,2013年水果进出口总额104.81亿美元,全国有9 000万农民从事果树业生产,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形式。然而,果树产业化水平与世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水果单产19.82吨/公顷,是世界平均单产水平的2/3,发达国家的1/4;我国年人均水果消费量45.6千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5.78千克和发达国家水平83.3千克。差距亦是潜力,无论生产和消费,我国果树产业均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统计,2014年果树苗木推广数量是2010-2013年均数量的5~6倍。果树产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机遇期,但纵观发展,果树产业也处于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传统的发展模式已至瓶颈,把握发展新常态,创新发展方式,对于促进现代果树产业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

1 果品安全和果园生态要求现代果业生产趋于标准化、生态化

2012年6月,烟台药袋苹果事件成为舆论焦点,受到全国关注,将果品安全问题推到公众面前,引发大众思考。随着食品安全意识增强,有机食品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美国有机果蔬的销售额从2008—2011年一直保持11%的增速,我国有机食品的消费额也在以每年30%~50%的速度迅速增长。2010年,全球有机水果的面积超过64.8万公顷,比2006年扩大了54%,其中约56%的有机水果生产位于欧洲,有机水果的增长速率远远超过了传统水果。有机水果的快速发展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果品安全问题的重视,而实现果品安全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标准化生产。

有报道,在植物授粉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蜜蜂因农药投入过量等原因在美国的数量急骤下降,导致果树生产受到严重损失。可见农药投入的安全问题已不再局限于人类,生产利润最大化与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保持果园系统的生态优化是实现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土地流转”和农业经营主体转变等国家政策为现代果业集约化、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2014年11月,《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颁布,为果树产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政策支撑。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果品安全和供给,有利于促进果树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和果业增效、果农增收。目前,全国规模化的现代果业园区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预计5年后果树产业将有30%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解决农村问题改革的核心思想,也是实现我国“四化同步”总体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现代果树产业的经营主体正由原来的家庭承包农户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企业等多种形式转变。据了解,到2013年12月底,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农民合作社达98.24万家,同比增长42.6%。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联想集团从事猕猴桃和蓝莓生产,提出发展果业的“三全模式”,即全产业链控制、全过程追溯、全球化布局,这些工业化思维为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大批类似柳传志、联想等这些人物和企业的参与,促使经营主体产业意识、技术水平等不断提高,传统果树产业的农业化经营已经悄然打上了工业化生产元素的烙印。

3 劳动力成本去优势化和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现代果业向机械化、信息化迈进

果树产业历来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建园定植到采收包装上市无不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参与,即使水果业发达的新西兰在果实成熟的采收季节,也需从周边国家引进大量的低价劳动力以降低成本。长期以来我国水果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劳动成本低产生的果品价格优势,因为在家庭农户的经营模式下,家庭劳动力的投入大多不计在成本范围内。但随着经营模式转变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攀高,如何降低劳动力成本已经成为我国果树产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生产机械化是发达国家降低劳动成本的主要方式,农机农艺结合是我国未来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在许多果业园区已经在尝试采用机械定植、水肥药一体化、机械采摘等现代化生产方式。

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异军突起,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发展方向和世界产业格局重构的重要推动力量。果业物联网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果业物联网体系的主要作用在于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就是运用现代信息化成果装备果业,建立物和物、物和人之间的物质化联系,克服技术推广和服务的时空限制,整合产业数据信息,促进全国产业一盘棋大网络形式的发展,提升技术服务的预警性、精确性和高效性。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南新乡建有万亩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2015年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加大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在新乡的示范应用,增加覆盖面,提高示范效果,促进农业信息化水平。果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还在于流通渠道的变化,由传统渠道向电商模式扩展,通过网络或微信足不出户定购新鲜水果在北上广已经是年轻人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

4 “柳桃”、“褚橙”等的成功和休闲农业的兴起促进现代果业向品牌化、城市化发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商界名人纷纷涉足果业,如:红塔集团原董事长褚时健种出了“励志橙”、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卖起了“良心果”、地产大亨潘石屹为家乡苹果代言。同样是橙子,1千克售价不过6~10元,“褚橙”却卖到25.6元;同样是猕猴桃和苹果,3 千克的“柳桃”价格达168元,3 千克 “潘苹果”价格达88元,远超同类产品,充分体现了品牌的魅力。

休闲农业作为破解城乡二元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蓬勃发展。据统计,2013年全国各类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营业收入2 700亿元,接待人数和经营收入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速。果树集观赏、品鉴、游玩等于一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做为休闲农业发展重要内容的先天优势。水果采摘是目前城市近郊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模式,典型代表有河南郑州的“樱桃沟”、山西清徐的“葡峰山庄”等。休闲农业的发展拉近了乡村与城市的距离,增强了彼此互动,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建设。

篇5:探寻新常态下酒店业发展的春天

最近五年,江苏常州武进的酒店业可谓群雄逐鹿:世界知名的酒店品牌香格里拉、喜来登、希尔顿相继登陆武进,众多的快捷酒店连锁扎堆进驻,让武进的酒店业竞争渐呈白热化。

然而,对于常武地区市民来说,锦海,仍然是他们心目中品质酒店的代名词。从2003年改造武进大厦、与上海锦江集团“联姻”成立第一家锦海酒店,扎根本土十余年的锦海,已然成为本土酒店的长青树。

锦海的掌舵人―――常州市海联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斌,把锦海打造成集酒店、超市、综合集贸市场、物资贸易仓储等多个产业的多元化综合服务企业。

抢抓机遇,开创常武服务业新纪元

如今,大大小小的超市遍布城乡,而常州地区最早的超市,大概要数位于武进大厦的联华超市。

1994年,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时任武进大厦集团董事长的陈文斌,也面临着物资企业最困难的时期。他果断决策加盟上海联华超市有限公司,开出了常武地区第一家联华超市。单项的生产资料经营转向生活服务,联华超市在本地市场一炮走红,不仅稳定了企业,也便利了百姓生活,现在,“海联”仍被中国连锁协会评为“优秀加盟商”。

2003年之前,长期从事物资流通经营的陈文斌对于酒店经营还涉猎未深,但他从借牌“联华超市”中得到启发,决定与上海锦江集团合作。那一年,武进大厦加盟“锦江集团”这一国际旅游品牌,引入其先进的管理模式,使本土企业从此拥有了“锦海”这一自己的酒店品牌。

2005年,按四星级标准打造的锦海国际大酒店亮相武进新城区,颠覆了武进现代高档花园酒店的概念;2007年锦海城市酒店在常州中心地段会馆浜开业,并与会馆浜综合市场、景福宫娱乐城、亚洲乒乓健身馆等融为一体;2008年,锦江假日酒店湖塘针纺城开业,满足马杭地区及针纺城配套的需求;2013年,“海联”又接手武进宾馆,将其改造成全新的锦海武进宾馆……

从遍布常武的联华超市,到五大锦海品牌酒店,再加上集贸市场等产业,20载光阴,海联开创了常武服务业的新纪元。

走出困局,关键在于突破自我

受世界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公务市场压缩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近几年酒店业的市场大环境发生着大变化。陈文斌虽然在商海打拼多年,仍然深刻感受到来自市场的彻骨寒意。特别是以美食著称的常州,餐饮业受到的冲击尤为强烈,业务量普遍下降4成。不少人认为,这,会成为市场的“常态”。

面对困境,陈文斌推出了三大举措:

第一,降低成本,管理挖潜。改造锦海武进宾馆,被业内称作用3000万元办了5000万元的事。太阳能热水器、变频空调、镀膜玻璃等节能设备的使用,使能耗大为降低。去年和今年锦海五大酒店将全部完成太阳能改造。陈文斌算过一笔账,投入的改造成本1-1.5年就能全部收回。

第二,转变经营理念,主动出击。锦海与携程、艺龙等10多个网站合作,大力拓展外地客源。同时,利用微信、团购网等新媒体吸引更多的散客客源。锦海多年培育的5000多VIP客户,更成为稳定经营的重要保证。

第三,在提升产品、服务上做文章。多年来,锦海的青豆泥、三黄鸡、红汤百页等十多道菜品都是本地知名菜点,在此基础上,锦海还在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拓展,来满足市民越来越挑剔的味蕾。锦海聘请了多名“神秘顾客”监督各店的服务质量,保证为每一位顾客都提供优质服务。

担当责任,海联大船迎风破浪

“现在我们有800多职工,与海联各个产业相关的大概有5000多个家庭,企业稳定了,就是关系到5000多个家庭的稳定。”对于面临的困难,陈文斌总是这样激励自己。

企业发展到今天,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当时,武进宾馆由外省一家知名酒店管理,但经营状况不尽如人意。2013年,正是酒店业走下坡路的时候,海联为什么还要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对此,很多业内人士不解:武进宾馆和武进大厦同在火车站附近,如果接收了,不是分流自己的客源吗?

但是,陈文斌有自己的想法。武进宾馆是武进的一个老品牌,陈文斌对其有着深厚感情。同时,他觉得武进宾馆地处火车站片区,只要定位准确还是会有良好的前景。

陈文斌除了在硬件上按四星级标准打造武进宾馆外,对其管理还采用了和武进大厦一套班子、两个团队的方式,人员两边灵活调配,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事实证明,锦海武进宾馆亮相后,营收出现了不断增长的好势头。

前行的风浪再大,海联大船都会破浪前行!(武进侨办推荐)

(责编

篇6:新常态的产业发展

[摘要]我国的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后,现已逐步放缓了发展的速度,由原来的粗放型、数量型、扩张型发展状态转为集约型、质量型的发展状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环境,银行业势必要进行转型以谋求发展。本文以经济新常态的表现为基础,分析在经济新常态下银行转型面临的挑战,并试图需求银行转型和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新常态,转型,发展

全球经济危机的相继爆发宣布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大过渡”和“大调整”时期。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在中国阶段性因素的叠加影响下进入了增速阶段性回来的经济“新常态”时期,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

总书记在2014年5月对河南的考察中第一次提及“新常态”,当时他就指出中国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调整心态,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尽快适应新常态。

一、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新常态”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在新常态形式下进行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政治生活也呈现新常态,全国上下都在进行反腐倡廉,整顿不正之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建设发展也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行法制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倡导社会新风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文化也在新常态的背景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后,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告别以往30多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速度,跌落到10%以下,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为7.7%、7.7%、7.4%。这一变化预示着中国经济开始放慢了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时期。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进入了相对缓慢的一个发展阶段,但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保持在7%—8%的中高速。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之以前的9.9%的高速增长阶段回落了2—3个百分点,但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或者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这个增长速度仍然处于领先位置。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

中国经济之前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在这个发展时期都是在靠开采现有的资源、利用现有的环境的粗放型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势头是很迅速,但环境、资源和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经济结构的转型势在必行。

1)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现今中国有3亿农村人口没有安全饮用水可以喝,6000万城镇人口的饮用水水质不合格。土壤污染面积大,土质退化,山土滑坡、泥石流现象严重,每年都有很多亩耕地持续退化,原始森林的面积也在急剧减少。大中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发达地区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强对流天气频发,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生态系统退化。中国水土流失情况严重,80%以上的草原出现退化现象,生物多样性急剧锐减,濒危动物物种达250度种,濒危植物达350多种,生态系统对各种自然灾害的修复能力下降。

3)资源过度开发。中国的GDP在世界占比越来越重,与此同时,能源的消耗总量也在逐渐增多。耕地、煤炭、淡水、石油、森林、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可再生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石油可开采储量、人均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原油、铁矿石等主要能源、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逼近60%。

4)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中国的GDP日益增长,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仍然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保障体系虽然已经覆盖城乡,但普遍存在保障水平偏低且不均衡的现象。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经济的发展要告别过去过度开发、不顾资源短缺的现象,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农业和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超过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服务业增加值在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GDP比重达到46.1%,在2014年这个比例继续上升;在需求结构中,消费率上升幅度较大,投资率下降,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内需的比重也增加,与外需的结构发生的显著的变化。

二、在经济新常态下银行转型面临的挑战

1.金融体系建设多元化挑战。在新常态环境下,金融体系的建设逐渐加快和深化,新型的金融机制不断增多,经营越来越趋于多元化。银行虽然在众多的金融机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市场地位和经济份额,但其他金融机构随着不断发展,其数量和经营实力也不容小觑。选择的层面一拓宽,客户在选择金融产品时,经常会货比三家,分析各个金

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这样一来,客户容易走失和分散,会失去原有的优势,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对金融行为发展造成了强烈的挑战和冲击,对银行的发展和经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银行创新方面带来的影响。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银行的贷款收益急剧下降,银行试图通过转变经营模式和创新产品种类来改变这一状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新产品种类必须要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客户的需求,要符合市场的发展现状。另外,银行创新人才的缺乏导致新产品的研发处于难产阶段,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又不符合客户的需求,经营模式和方法也陈旧和滞后。银行创新人才的严重缺乏,严重制约了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3.互联网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科技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是的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以互联网为经营媒介的金融机制,并通过利用互联网来实现金融交易和收益目标。互联网为客户和银行搭建了桥梁,让客户通过互联网直接跟银行进行信息的交流,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繁琐的交易环节,给客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极大地加快了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节奏。

4.存款保险制度方面带来的挑战。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内容:1)政府与客户。与以往不同的是,政府不再代表银行对客户的资产或存款进行担保,而是由银行自身进行管理。银行是可以破产的,一旦破产,银行所负担的存款不再由政府代为赔付,而是由银行自行负责;2)政府与银行的监督关系。经济新常态形势下,政府主要负责监督银行的管理经营,保护客户的利益,规范银行的日常经营,确保其合法化、合理化、和规划;3)市场主体和保险基金与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通过利用存款保险,明显客户、银行和保险基金彼此之间的法律关系和权利、义务。

三、“新常态”背景下银行转型和发展的对策

1.优化业务结构,增长新动力。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增长方式有所转变,引起第三次产业和行业的调整,和各生产要素投入的重新组合配置。“新常态”下,服务业、消费金融、技术性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增长的主力军。银行必须要审清目前的形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通过持续优化三大业务结构以契合增长新动力,有效应对实体经济结构性的变化。①深化负债业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直接融资等对资金的分流,再加上银监会对银行存款偏离度的考核,银行必须改变被动的负债管理模式,积极主动负债管理实现具有自主、稳定、可控的资金来源渠道,切实解决资金、资产的期限和结构错配问题;②拓展中间业务:银行的收入结构不能再仅仅依靠利差,而是要向依靠中间业务转变。优化三大业务结构,避免金融资源“空转套利”和金融“剥削”实体经济利润等现象,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③优化资产业务:资产托管、资产管理、盘活资产存量、资产证券化等成为银行在“新常态”局势下的热点,而不是仅仅依靠传统的单一信贷资产的经营。

2.创新经营理念,构建内涵式发展模式。在“新常态”多重约束条件下,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改变了以往以规模快速扩张的经营理念,转变为注重内涵和效益的增长方式。银行业在金融服务需求的精细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下,要审时度势,抓住新的机遇,结合自身规模、人员和区域等优势创新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力求打造新常态下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新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新常态发展战略稳步落实,增强发展的硬实力。

3.树立新风险文化,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在“新常态”背景下,”旧常态”的存量风险与结构调整和金融转型产生的风险相互叠加打破了原有的风险管理模式。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网络技术风险增加了传统风险的外溢和传导。为适应“新常态”局势,银行业急需树立新的风险文化,建立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险、操作风等的识别、计量、评估、监测和对冲一整套流程,全面推进全面风险管理。

4.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推动转型升级。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金融业的冲击很大,银行必须要正视这一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其销售手段和渠道颠覆了银行的传统的业务流程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进一步暴露了银行的传统的经营问题。金融和互联网的相互融合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互联网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传统银行的转型和升级,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科技途径。互联网技术的几大优势帮助改变了银行的运作方式,整合了原有的繁琐的银行服务流程,促使银行改革其传统业务流程,对银行业务流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业务层面上的操作流程的优化与改善,从而实现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以适应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

5.突破传统制度障碍,激发金融创新动力。”旧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凭借旧的制度红利实现了长足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幌子的“伪金融创新”现象,导致资金空转。这些“伪金融创新”的实质是与我国”新常态”发展相背离的。伴随着“新常态”的演进,金融市场将逐步由金融抑制向金融放松转变。要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资金配置效率,必须激发金融创新动力,突破传统制度障碍,以软实力利用新制度红利,在“新常态”下形成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简而言之,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助金融市场化改革东风努力消除打着服务实体经济幌子的“伪金融创新”,以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融资便利性、减少金融风险为创新导向,切实从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制度、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商业银行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来突破传统制度障碍,才能真正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6.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员服务质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银行业发展的

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这将要求银行培养出一批素质更高的人才。银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三个方面。银行业必须要不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质素,才能满足”新常态”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培训和宣导,让员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增加客户的黏性,进一步提高银行的服务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大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水平,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银行的经营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挑战。银行应当深入分析新常态下自身所存在的经营问题,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加快转型的步伐,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提高竞争力,谋求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学兵.金融新常态下银行转型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年第26卷第11期

[2] 饶文哲.经济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转型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5年第34期 [3] 张晨武.浅谈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之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9月 [4] 糟胡.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思考[J].甘肃金融, 2015年第5期 [5] 孟维平.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转型之路[J].财经界,2016 年第3 期 [6] 陆珉峰,汪祖刚.“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新战略的研究[J].西部金融,2014年第10期

上一篇:关于核电厂建设审批程序的规定下一篇:幼儿园体操展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