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第一习作教学反思

2024-07-15

五上第一习作教学反思(通用8篇)

篇1:五上第一习作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李静

《窃读记》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一方面重视朗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读书是享受,这在文中成了妙趣横生的享受。在动作神态与语言的生动描写中,跃然纸上。另一方面,重视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课文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仔细品味这样写的好处感悟作者对读书的酷爱。《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放先以批注解决问题,手让学生交流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几个问题,然后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抓住看闲书以及还要看哪些书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研读交流。《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通过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脑海中俘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试着自我解决;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

教学中,以学生问题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长生果”为话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让学生明白:一个是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一个是要写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沥血的创造,才能够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篇2:五上第一习作教学反思

——五上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一个班内,有些孩子特别爱读书,一下课只要没作业就抱着一本书看;同一个班里,有些孩子心中根本不存在书的概念,玩耍是他的兴趣所在。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在家作业做完就看电视,叫他看书也不看,逼着看还会发火。最后还会问我怎么办。

怎么办?用我班主任的身份去逼迫?效果肯定差强人意,这就好比我虽然不想吃饭,但是被人用枪逼着吃白米饭一样,干而无味,食之艰涩。一直以来,我都鼓励孩子看书、爱书,还在班中树立看书的榜样。效果肯定会有,但是还是有“编外人员”神游游戏和电视。

恰好,五上第一单元给了我一个和大家交流读书的好机会。本单元有四篇课文:林海音的《窃读记》,张苗和季羡林《大树和小苗的对话》,尤安艾肯的《走遍天下书为侣》,以及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四篇风格不一,主题基本相同,都是讲述主人公爱读书及与书的故事。拿到这个单元,我就在构思如何让孩子去读别人的故事,去理解其中人物和书之间的感情。故事都不难,难的是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着的心情。

《窃读记》中,那种惧怕而又兴奋,夹杂着淡淡的无奈的孩童的心理,以及最后的怀念之情,是通过一次次的窃读而形成的独特的体验,你要叫现在的孩子去体会“窃读”,他们根本没这个经历过。家长巴不得他们去读,哪里会不给钱买书?《大树和小苗的对话》中,“三个贯通”小孩子似懂非懂;《走遍天下书为侣》中,那种温馨而又熟悉的朋友般的情感以及《我的“长生果”》中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主线的不同阶段的不同感悟,这都需要一定的鉴赏能力。

仅仅在课堂上讲解清楚就可以了吗?把课文的知识点上完,孩子明白并能做题就是完成了这个单元的目标了吗?我翻着书,看到语文园地中最后的读书综合活动,忽有所悟:了解课文,只是测试所需要完成的。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则需要在课堂内和课堂外培养出孩子阅读的兴趣,指导孩子阅读的方法,最好的是让孩子有目的然而无意识地逐步提高的读。

于是我在开学前就开始策划第一单元的整个过程:要落实教学目标,则整体着眼,提炼重点;要激发学生兴趣,则发动全班,共同阅读,形成氛围;要实现阅读效果,则通过各种活动,激励学生,提出目标,交流展示,评星表扬。

在这样的大纲之下,我在暑假为孩子在网上订了三四十本书,都是与五六年级段提倡的课外阅读书有关的书:《世界十大名著》,包括《昆虫记》、《海底两万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国十大名著》,包括四大名著、《东周列国志》等,情感教育书籍等,我始终相信,只要将孩子的心变得柔软,就能装进更多的温情。在我的以身作则下,孩子们也开始捐书,新来的吴越一次就捐了14本,我立马将她树立为“爱心小天使”,并对捐书最早和较多的孩子颁发小奖状。为体现对他们卷的书的重视,我还进行了登记,并明确提出,不得擅自将书带回家,但是可以作为奖励借书,借书天数由课堂表现决定。

在形成读书氛围的同时,我在课堂中渗透读书时带着心去读的思想,如在教学《窃读记》时,我先介绍了作者的背景,让孩子了解林海音家小时候比较穷,然后让他们通过“窃”的意思去理解偷偷地读的时候的感受。周星哲就说:“我有时候晚上快睡觉了,爸妈叫我别看了。我趁他们睡觉了,偷偷躲到被窝里用手电筒看书,紧张又刺激。”我马上追问:“紧张是因为害怕什么?”他说:“怕老爸发现来给我吃巴掌。”全班都笑了。趁着大家都放松时,我乐呵呵地问他们:“有这个经历的,举手。”话音未落,一片树林。之后就顺风顺水,其乐融融了。于是,我适时地抓住机会,问同学们在学习压力巨大的如今,在整天被家长老师催着啃语文数学的现在,是否也有窃读课外书的经历呢?学生们跃跃欲试,都畅言了自己运用种种办法来偷看课外书的经历。如藏在课桌里看,裹在语文书里看,躲在被窝里看„„于是,我让学生也来写写自己窃读的经历与滋味吧!“我拿起了那本书,心里好像有两个小人儿在打架:‘看!’‘不准看!’‘看!’‘不准看!’„„我的心飞快地跳动着,但我已经控制不住自己了。”“我灵机一动,拿起手电筒,向床上一跃,把被子一掀,我一钻,再一盖,打开手电筒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有时我还会再玩一些小把戏,嘴里无声地乱读一些东西,有时我也会望望天花板,仿佛我在背课文。”„„是啊,学生有了感受,一篇篇具有自己独特体悟的文章也就运应而生了。文字给学生带来了惊喜,带来了感受,带来了情感,让他们在文字的王国里尽情地遨游。如此,学生的情感得以喷发,那他笔尖的文字能不流泻下那一幕幕的感人情景吗?我们不仅理解了作者的“窃”,还结合了自己的“窃”。许多课文都有着作者独特的视角,需要我们去敏锐地洞察。文中所蕴含着的写作特色更是可以让人收获连连。尤其是一些微妙的心理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文字的魅力。

之后的课,我通过《大树与小苗的对话》给孩子确定读书的方向,通过《走遍天下书为侣》让孩子加深和书的关系,并了解读书的步骤,通过《我的“长生果”》去进行对自己的读书经历的回顾。孩子们喜欢读,并乐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虽然有些青涩,但是已经走在了更靠近书的路上。

这个单元的课,无法赘述。但是对我来说,获益良多。孩子们不仅爱都书了,而且在平时课堂中进行了一部分小练笔。于是,在单元作文中,写出的作文已经有模有样,我只略作指导,已经是一篇篇让人读去兴趣盎然的佳作了,因为真实,因为他们字里行间,确实是开始与书为侣了。

题外话:说到“侣”,魏校长和我讨论时的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侣”是非常亲密的伙伴,才能做侣。而仅仅去理解“侣”是同伴的意思,显然是不够到位的。这个时候结合生活,让孩子从亲情和友情上去理解“侣”的亲密,更加容易对课文进行理解。

篇3:五上第一习作教学反思

师:同学们, 昨天我们学校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元旦联欢。还记得吗?能用几个关键词来说说你对这次活动的感受吗?

生:有趣;快乐, 难忘;别开生面;激动人心;令人兴奋

师:你们对哪些场景记得特别清楚呢?

生1:我记得郑越、张嵩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 同学们都想试一试。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通常记忆得又快又牢。有了兴趣的引导, 学记活动才能更加灵活更加有趣。我想先让学生来说说他所记得的场景, 这也就是他感兴趣的内容。对感兴趣的内容, 一定是他发自内心所想写的内容。)

二、随机引导??发表观点

师:郑越、张嵩是怎么充气球的?其他同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

生1:老师拿来了两个充气筒, 郑越、张嵩自告奋勇。老师看他们应该可以胜任这个任务, 就让他两来充气球了。他两用手拿着充气筒将气球口子套在上面, 然后用脚使劲踩充气筒, 最终气球充饱了。同学们都围了过来, 觉得特别有意思, 也想来踩:“让我试试”。但是他两正起劲儿呢!于是大家都只能在讲台边围观了。

师: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

生1:因为我当时也在讲台边围观, 我也想要充气, 只是没争取到。

师:哦, 原来如此。看来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通常我们能记得很清楚, 这个片段可以放在布置教室的版块, 体现出大家争先恐后为班级服务, 你觉得怎么样?为了体现争先恐后, 当时的场面能不能更丰富一些?谁还记得呢?

生:我来说。充好气球, 我们没有细绳子将它们扎好。这是个问题。不过老师想到了直接打结的办法并做了示范。于是围观的同学接过气球学着老师的样子打结。怎样才能把它装饰在教室里呢? 同学们纷纷寻找透明胶。詹瑜拿来了透明胶, 郑欣雨拿来了剪刀。张乐英马上伸出是个手指 :“贴在这里我去拿给布置教室的同学。于是用气球布置教室的任务顺利地展开了。

师:说得真好。一个片段需要一定的完整性。这更体现出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任务的一种态度。这样的场面特别的和谐、动人。把这样令你印象深刻场面写下来是很不错的选择。其他同学也是一样。

生:嗯。

(设计意图:一篇记叙文最怕的就是记流水账。什么都写, 什么都写不细致。而如何把文章写细致写具体。就是要抓住自己参与的事, 将体验最深的部分写下来。这样学生肯定有话说, 有话写。而在布置教室这个版块, 全班同学都参与其中了, 他们需要好好回想一下这一经历。然后写下来。)

三、灌输方法??具体描写

师:对于充气球这个环节, 还有没有同学记得呀?

生2:我也记得!

师:你除了刚刚同学们说的按照时间顺序出现的充气球、打结、贴气球, 你能说说其中你印象深刻的细节吗?

生2:我记得当时郑一航一定要抢过去帮忙, 他嫌郑越用脚踩太慢了, 直接用双手按, 结果确实快了许多。看他蹲在地上, 鼓着腮帮子, 双手手掌用力按着, 仿佛全身的力气都在充气筒上, 惹的围观的人也不自主地握起拳头跟着使劲。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写作时将你印象深刻的细节写进去, 并把他们的神情、动作、语言写具体, 内容就更丰富, 更能让人身临其境了。我想在给气球打结, 将气球贴到窗户上、墙上的过程中一定也特别有故事吧!

生:老师我来说, 其实当时我在打结, 心里是很紧张的。就怕它会破。心想:我的指甲长不长啊, 会不会刮破气球。打气的同学不要充的太大, 很容易爆的。

师:嗯, 你还说了自己的心理活动!瞧, 同学们, 抓住活动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几个细节进行描写, 文章才会有重点!心理活动是将文章写生动的好办法。其他同学如果有也可以借鉴。

生:好的。

……

(设计意图:本单元学习的主题“走近毛泽东”系列中《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 作者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和一些细节进行描写, 来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个性。那么, 学了这篇课文后, 我们也应该从中学到方法, 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就是习作方法的迁移。)

四、学习模仿, 展开描写

作文要求

1. 场面描写, 点面结合

学习例子:

①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 (点) ②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 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③再北面是城墙, 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④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⑤三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 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⑥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⑦城楼檐下, 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⑧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 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面)

①阅兵式完毕, 已经是傍晚的时候。②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 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 (点) ③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 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④群众游行一在这时候开始。⑤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 他们擎着灯, 舞着火把,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 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 一举起灯笼火把, 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面) ⑥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 向前探着身子, 不断地向群众挥手, 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点)

2. 了解写作效果:

3. 展开习作:

我来帮助你:

主题“的元旦联欢”, 请模仿《开国大典》这样写:第一部分交代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第二部分介绍教室布置, 至少有一句话、几个词写出节日气氛;第三部分节目, 要求抓住1-2个印象深刻的活动节目重点展开描写 (点) , 表现出表演的精彩有趣, 不精彩不有趣的忽略不计, 同学们看节目的样子 (面) , 与看节目无关的样子不写, 注意详略, 突出重点, 表达感受。题目自拟, 字数不少于400字。【本次活动中的环节:班级布置 (打扫卫生, 贴窗花、贴气球) , 操场上全校围坐, 校长致词, 校社团的节目表演 (讲故事、萨克斯、葫芦丝、排舞、老师的节目) 、班级联欢 (小主持、班主任致辞、合唱《新年好》、小品《公交车上趣事多》、竖笛表演、舞蹈、抽奖、全班兔子舞等) 】选取你印象深刻的内容, 不必面面俱到。

(设计意图:有了具体内容和细节, 也需要将文章的布局进行思考。引导方法让孩子少走弯路, 让习作能力较弱的孩子敢写想写, 让习作能力一般的孩子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这很重要。)

五、教学反思

(一) 抓住生活中的体验, 有话可说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老师, 习作可谓是难事、大事。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说得出, 写得好的过程中需要策略。而适时地抓住生活中的事写, 就能减轻孩子习作的负担, 让他有话可说, 通过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这样的方法可以运用到单元习作、随文练笔、周记中。如我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军训体验活动, 这是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去少年军校参加体验, 这样的第一次一定印象深刻, 把它写下来一定是一篇精彩的周记。如班级中的一次午餐, 有同学忘记带饭盒了, 同学把自己的饭盒借给他, 就是一篇不错的小练笔。比如单元一习作《一次辩论赛》就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辩论活动, 将其变成习作。抓住身边的事,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习作就能有话说。

(二) 分层指导, 力求进步

面对有一定独立构思能力的孩子, 要鼓励其创新。在小范围竞争, 让习作能力强的孩子每次习作都赛一赛。

面对中等水平的孩子, 他们的特点是比较容易跟风, 但是他们也是最有潜力可挖的。在要求他们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同时, 可借鉴式阅读《优秀学生作文选》, 这些文章与学生的习作水平比较接近, 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模仿。

面对怕写习作的孩子则需要给他一点压力、一点信心, 让他知道在本次习作中该达成什么样的任务, 并实施督促。也可以提供一定的模板让其套用, 时间久了, 习作的概念也会慢慢形成。

(三) 激发阅读兴趣, 集中阅读, 多方引导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 也是提高习作最有效的方法, 让孩子浸润在书海中, 对于语言的表达一定会与日俱增。

篇4:五上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的教学。 【设计理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小学三年级正是学生们探究欲望特别强烈的时段。因此,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三个栏目的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发现探究的平台和机会,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语言的发现探究活动中感悟语言的特点,积累语言。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在整体上以“让孩子主动发现探究”为主线,安排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活动,力图让学生在发现中获得语言感悟,增加语言积累。 【教学目标】

1.能自己发现由反义词组成的词语的特点,并在读中积累。 2. 会恰当使用一些量词,并积累量词和成语。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并初步养成摘录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我的发现” 1.“对对子”引入。 师:“高”对“矮”,“大”对什么?(小)。 师:你还能像这样对多少对子? (学生自由“对对子”。)

师:从一对对的对子中,你发现“对子”的前后两个词的意思有什么特点吗? (对子的前后两个词的意思大多是相反或相对的) 2.读词感悟。

学生打开教材,读“我的发现”的词语。

师:刚才大家在“对对子”中,有没有说到教材中这10个词中的某个词语或某些字呢?你能把没有说到的词语也用“对对子”的形式来读一读吗? (师提示:“动”对“静”,“得”对“失”,以此类推。) 师示范:请大家再以“‘动’对‘静’──动静,‘得’对‘失’──得失”的格式再读读教材中的10个词。 3.发现特点。

师:大家把这10个词语多读几遍,看能发现这些词语有些什么共同点? 生自由读,自主发现;同桌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引领并总结。

总结:这些词语,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思相反,合成一个词时表达出另外一个意思。 4.类推拓展。

师: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 (如开关、来往、东西、多少??)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对对子”来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轻松感受反义词的特点,为发现教材词语的特点埋下了伏笔;在“读词感悟”中,再以“对对子”的形式将教材的10个词语进行拆分,为学生的自主发现再作铺垫。两次“对对子”的目的,都是为学生有效发现、成功探究架设桥梁。]

二、教学“日积月累”

(一)教学“我会填” 1.填词试读。

师:请同学们试着将八个字填写在相应的括号里,再多读两遍。(师出示:束串阵对身支幅眼)

(学生填写后,再交流,如有错误,教师适时纠正。) 2.探究发现。

师:刚才大家填写的都正确,现在我们来尝试一下,看能不能将括号里的词语换成另外的词语。

(学生尝试换量词。)

师: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换的词语哪些是可以搭配的;在能搭配的词语中,哪个是最恰当的?

师引导学生总结体会:数量词的搭配也有考究,不能乱用。 3.再读词组。

师:现在请大家来玩“接读游戏”。老师说前面的数量词,大家接后面的事物名称:如“一束──阳光”?? 男女生“接读”:男生说前面的数量词,女生接后面的事物名称。 学生自由“接读”:同学自由组合,一些人说前面的数量词,另外的同学接后面的事物名称。 [设计意图:正确填空后还要学生“探究发现”,目的是让学生在换词中体会不少数量词的搭配有一些固定的组合,我们不能乱点“鸳鸯谱”;在“再读词组”中,以三种形式玩“接读游戏”,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这些固定的搭配组合习惯。]

(二)教学“读读背背” 1.自读词语,认读生字。

(注意“姹、紫、嫣、缤、郁、旭、皓、崇、峻、悬、峭”等字的读音。注意:这些字并不是要求“会写”的字,学生只要能认读即可。) 2.多读体会,感悟发现。 师:把这些词语多读几遍,你觉得朗读这些词语的感觉怎样?再看每一行都是共同描写哪类事物的词语?

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读来都觉得特别美。第一行多用于写花草树木的,第二行多用于写日月景致的,第三行多用于描写山峦风光的。 3.限时背诵,适度拓展。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词,看谁在有限的时间内背诵的词语多。 (学生自由读读背背,并互相抽查背诵。)

师:大家还能说出一些描写秀丽山川的词语吗? (生试说,师简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多读体会,感悟发现”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四字词语的特点,感受这些词语的形象美和节奏美。“限时背诵”是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有意增加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帮助学生快速记忆,迅速背诵。]

三、教学“宽带网” 1.导入阅读。

师:露珠,很美;草地,很美;溪水,还是很美。可是,怎么个“美”法,你可能就说不好了吧。那就请读读作家笔下的露珠、草地和溪水吧。 2.引导发现。

师:把“宽带网”中的描写多读几遍,看看作家笔下的景致有多美,其描写有何妙处。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3.选择背诵。

师:大家对哪个句子最喜欢,就争取把它背诵下来。 4.填卡记录。

师:大家觉得哪些句子美,哪些词语特别有意思,就可以把它摘录下来。如果形成了摘记的习惯,会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教师可以介绍读书摘录卡的做法,学生尝试摘记本文段中的优美句子。如果有条件,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摘录卡的内容或经验。)

篇5:五上第一单元作文:我与书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的经历中就可以体现出来,一起欣赏我与书的故事吧!

在我还没有上幼儿园,只会咿咿呀呀在学习说话的时候,我就开始听故事了。但我那时听的故事还相当幼稚。《小红帽》、《大灰狼与小白兔》、《东郭先生与狼》……这些故事大都是妈妈或者外婆讲给我

听的。据妈妈说,当妈妈在讲,《小红帽》的时候,每当讲到‘外婆被大灰狼吃掉’的时候我就会哇哇大哭起来,要去找外婆。害的妈妈只得让外公外婆下来。每天夜晚,只有外婆在我身边,我才不会哭。

当我上幼儿园的时候,这时已经会写一些非常简单的字了。不过,由于在幼儿园看的书还是少的可怜。虽然会写字,但还是很难认得书上的全部字。到中班的时候,我终于可以把书上所有的字都认得并且会读会写了。到了大班,基本上所有的字都可以写可以读了。

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书上的拼音,很是吃惊。妈妈对我语重心长地教导了一番:“宝贝,你已经长大了,应该多读点书,这样才不会知识贫乏。要不,光凭幼儿园那种水平,在小学里考不了高分的。最可靠的,还是要多读点书!”于是,我养成了一个爱好阅读的好习惯。

上四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把家里的书基本读了一遍。妈妈看着我

那种‘囫囵吞枣’的行为非常担心:“:宝贝,以后看书要又快又仔细。不要只看书的情节,还要思考。看完以后还要把好的词语和语句抄下来,这样才能达到看书的效果!”从今以后,我看书的理解力大大提高了。

篇6:五上第六组整组教学案例

廊坊市香河县城内第一小学杨静华

单元概述: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和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这两篇课文着力于颂扬父爱、母爱的崇高与无私。而《“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则体现了在生存竞争如此残酷的现代社会,父母立足于孩子的未来,严格要求,培养孩子的耐挫心理和独立能力。口语交际和习作则是让学生在交际和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回顾·拓展中强调了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通过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来品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意蕴。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感受父母真情,培养一颗感恩之心。

设计理念:利用教材编排的特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找链接点,利用概念图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化、结构化归纳,以人为本,改革教学方法与策略,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得法课内,得利课外,受益终身”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 28 个生字,会写 25 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4、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读懂课文,体会父母之爱。

5、感受父母之爱,受到爱的教育,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用真心真情回馈父母之爱。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父母之爱。

2、从不同角度体会父母之爱,受到爱的教育,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教学流程:

一、单元导读,整体感知(第1课时)

(一)、激情入境,引出主题

1、欣赏图画,从女孩幸福的表情和母亲慈祥的笑容中,你体会到什么?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所感悟到的父爱与母爱是什么?

3、小结:同学们从身边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正像一位诗人所说的“世间有一种爱,可以平平凡凡,却无微不至”。我们都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中长大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组课文。

(二)、读导语,明确主题和学习要求。

1、请同学们打开书92页,出声的朗读单元导语,看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读。

师:同学们,单元导读语是本单元内容总的提示,读懂了它,你就会对本单元的学习心中有数,大家谁来谈谈这段话给了你哪些信息呢?

2.学生自读概括。师相机明确单元主题和学习要求。板书:父母之爱

(三)、明确单元学习材料,完成概念图。

1、生迅速浏览本组内容,明确学习材料:四篇课文、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与拓展。

2、根据自读提示,小组合作完成概念图,学生可按课件图完成,也可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1)课文自学提示:

我喜欢读的课文是,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感受到。

(2)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与拓展分别概括出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3、全班交流,展示概念图。

(四)、拓展延伸,增加积累。

出示温馨提示:

1、编排课本剧。

2、听歌《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父亲》。

3、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肖铃《母亲的“存折”》。

二、阅读理解,探究体验。(第2——4课时)

第一模块:《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父与子》(第2课时)

(一)、听故事:《拐弯处的回头》。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感受。

(二)、重点切入,感受父亲深深的爱。

学生自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圈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概念图上。先自学,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最后全班展示。

(三)、比较阅读,体会异同。

1、父亲形象的不同。

《地震中的父与子》所表现的是大难来临时伟大的父亲形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表现的是在生活平凡的小事中的那种严爱。

2、描写方法的不同。

《地震中的父与子》运用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

3、相同点:

两位父亲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子之情。

4、拓展阅读《父与子》。

学生课下自读《父与子》,体会另一种父爱。

第二模块:《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第3课时)

1、刚才,大家感受到了父爱的平凡与伟大,下面再来看看小巴迪的这篇文章,读后,也许你会对母爱有更深的理解。

2、交流: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3.引导学生从重点句子中感悟母亲对巴迪的爱。

4.交流:说说母亲这样评价的理由。

5、引导从母亲的评价中感受父母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

6、再来读读《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也许你对母爱会有更深的了解。师生共同研读,填写概念图,升华对“母爱”的理解。

7、对《学会看病》这位母亲的做法表达自己的见解。

8、小结:其实,父母表达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这些细节中感受他们深沉而无言的爱。

第三模块:学会理解父母之爱,懂得感恩(第4课时)

1.巴迪的父亲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爱的人,那么,若干年后,巴迪有没有认识到父亲的爱呢?实际上,小巴迪对于父母的爱有了许多深刻的感受,并把这些感受化作许多哲理性的语言,写在文章最后几段。让我们自由读读这几段。

2.你觉得他理解父亲的爱了吗?从哪些句子中读懂的?

3.比较句子,感受对爱的理解需要过程的。

4.学会感恩。欣赏冰心的小诗:纸船——寄母亲

我们也可以用几句话表达对父母的爱。音乐响起,课件出示: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三、畅谈父母之爱,用我手写我心。(第5——7课时)

口语交际(第5课时)

(一)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1、谈话导人。

2、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二)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1、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2、小组交流,形成观点。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三)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

2、小组合作,互说互评。

3、全班交流,互为补充。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

习作——习作指导(第6课时)

(一)创设情境,出示话题:

a.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b.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

c.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二)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四)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习作讲评(第7课时)

1、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2、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3、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四、整理回顾,读写结合。(第8课时)

1、检测词语,日积月累的语句。

2、交流表格,回顾课例、课外读物以及自己的习作中人物描写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好处。

3、运用其中的任一种描写方法描写班内的一名同学,写好后,请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咱们班的谁。

4、全班交流学生作品。

五、成果展示,异彩纷呈。(第9课时)

(一)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课下组织引导同学们分别从六个方面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成果展示

1、手抄板展示组。

2、读后感展示组。

3、课本剧展示组。

4、自创小诗展示组。

5、课文朗诵展示组。

6、课外阅读展示组。

案例描述:

《别忽视角落里的那抹阳光》

在执教《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整合教学结束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感悟《学会看病》中这位母亲的做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吗?学生立即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生:我赞成这位母亲的做法,她让孩子学会独立看病。

生: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她忍受着内心的煎熬。

生:我们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应该自己学会独立,我赞成这位母亲的做法。

„„

孩子们对文中的母亲都持认同的观点,正当我觉得孩子们已经认识到这种广袤而深远的母爱时,却看到了角落里一双举起又落下,落下又举起的小手,原来是平时最不爱回答问题的刘桓,“难得他有回答问题的欲望,就给他一次机会,”我心里想。“刘桓,你来说说。”只见他怯生生的站了起来,用不太洪亮的声音说:“老师,我觉得这位母亲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并没有错,但让一个孩子在生病的情况下自己去看病,就过于残忍了。她可以从生活中的其他小事去锻炼孩子,也是一样的。”就在我不知如何评价他的回答时,孩子们早已掌声雷动。那掌声似乎是在鼓励刘桓,更表达了他们对此种观点的认同。我也加入他们掌声的行列。

分析:

篇7:八年级英语上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周玲洁

第一课时是引入新课,通过丰富的教学图片和听力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听力和口头练习,引导学生运用目标语言描述过去某个时间发生过的事情或行为。学生通过搭配图片与短语的练习直观地掌握了描述各种行为的表达方式,然后在听力材料中学会了如何使用一般过去时态谈论已经过去的节假日的活动,并通过对话训练巩固了对重点词汇与一般过去时态用法的掌握,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一般过去时态的理解及应用。

第二课时主要是学习和操练一般过去时特殊疑问句的用法以及复合不定代词的用法。通过补全对话和电子邮件的练习,帮助学生复习了一般过去时态和复合不定代词的用法。然后通过小组互相采访调查彼此的假期活动来训练和巩固本课的目标语言。课上,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表现也很棒,基本掌握了本课时所学的知识点。

第三课时主要是学习用一般过去时和形容词来详细描述节假日的活动。先是通过六幅图片呈现了三组形容词的用法,然后对其进行分类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词汇。学生通过听力练习不仅训练了听力能力,同时也复习了一般过去时态的用法并巩固了对描述性形容词的掌握。最后通过操练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了综合性复习,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课时,我引领学生首先通过阅读两篇旅游日记学习了新的词汇,短语和句型,并复习了用一般过去时描述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紧接着通过补全日记的练习对本课目标语言进行了及时的巩固,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加深了他们对旅游。对生活的热爱。

篇8:五上第一习作教学反思

作者:xxkxjs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11-02 16:49:54 浏览次数:329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上第五单元水循环单元集体备课及各课时教案

单元教材解读

学生每天都接触着大自然,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只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科学问题同样兴味盎然。本单元就是以此为出发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熟知的、几乎每天都感受到的“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开始探究,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的活动,获得对水循环的科学认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本单元是根据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要,根据《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的“内容标准”构建了这一单元。由《蒸发》《沸腾》《凝结》《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组成,是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循环的单元。与《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和《水的科学》构成了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教学资源分析

《蒸发》、《沸腾》、《凝结》三课,重点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探究水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产生的基本条件,为后面研究水的三态变化做准备。《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是对前几课的综合与提升。通过这两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许多并不熟知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利用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从而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周围常见的事物,研究周围常见的事物,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利用绘制表格、数据曲线图方法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4、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问题。

5、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将探究结果与科学知识相比较,修正自己的结论。

6、认识蒸发现象,知道蒸发要吸收热量,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7、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和冰点。了解不同的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

8、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9、探究云、雾、雨、雪、露、霜等的形成;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过程,并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10、能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蒸发现象,知道蒸发要吸收热量,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和冰点。

3、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4、探究云、雾、雨、雪、露、霜等的形成;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过程,并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用7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0、蒸发 : 1课时;

21、沸腾: 1课时;

22、凝结: 1课时

23、水的三态变化: 1课时

24、小水滴的旅行: 3课时

20《蒸发》

教学目标

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学生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3、认识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认识蒸发的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几幅相关的图片或者影片。

2、提前布置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蒸发的现象。活动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出示大自然景色图,让学生观看,请同学们谈谈有什么想法,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二

探究过程: 活动一:认识蒸发现象 1、思考:水跑到哪里去了?

2、学生用湿毛巾擦拭小镜子、学生把水抹在手掌上观察现象、室外晾衣服等现象。

3、让学生说一说水跑到哪里去了?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做一做中体会蒸发现象。

5、讲解蒸发的概念:“不慢慢变甩水蒸气发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6、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活动二:探究水蒸发进会吸收热

1、小组合作进行实验。(用棉纱将一支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水,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汇报实验情况。

室温下棉纱中的水蒸发时温度计的液柱在不断下降,水蒸发会使温度下降。

3、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4、相互交流,师生达成共识形成结论。

5、学生感悟运用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解释科学现象的道理。活动三:研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1、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水蒸发得更快些呢?

2、学生根据平时生活经验提自己的假设。

3、学生对比实验

4、提示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水量要相同,认识到控制无关变量的重要性。自由活动:

1、制作“天气预报器”

2、学生动手制作

拓展活动:

蒸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课余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

1、蒸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2、人们是怎样利用蒸发原理进行生产的?

21、沸腾

教学目标

1、在经历给水加热的观察实验中,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记录、整理、分析给水加热过程中所搜集到的数据,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3、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4、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记录和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教学准备

教师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烧开水的现象,启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实验材料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定,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个自行选择实验材料的空间,体现活动准备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活动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略)

二、讲授新课

1、猜想

同学们,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继续上升吗?指生回答。

2、做实验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分组制定实验计划。(2)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学生开始做实验,组长做好记录。(3)学生汇报与交流

(4)得出结论:水沸腾时达到一定的温度,继续加热,温度也不会再升高。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的这个点,就是这杯水的沸点。

师小结:根据大气压力的不同,因地区差异、器材差异等,即使是在同一时间做实验的同学,所测的水的沸点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的沸点不会超过100摄氏度。

3、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2.凝结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了解对比实验的特点。2.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教学重点难点

1.水蒸气的凝结。

2.因果关系归纳法中的差异法。

3.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转变成水的条件。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玻璃杯2个,玻璃片2块,热水、酒精灯、火柴、小瓷盘等。

2.演示实验材料:带盖杯子3个,冷水、热水。活动过程设计

一、教学导入:

教师:盛饭时每当我们打开锅盖,可以看到年锅盖上有什么? 学生:有水滴滴下来 教师: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

教师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2.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那么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成小水珠呢?

让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上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思考讨论: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三、总结、巩固: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水蒸气的凝结,什么叫凝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让我们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

23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1、能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水在甚么情况下能变成水蒸气、变成冰。

3、知道水在4摄氏度开始膨胀,在结冰时的温度就是水的冰点。教学重点难点

水的三态变化是在不同的冷热条件下形成的。活动过程设计 活动

一、教师准备好凉水、冰块。让学生先测量水的温度,再测量冰块的温度。做好记录。讨论水温度高,冰块的温度低。总结出:水结冰时的 温度就是水的冰点 水----------(受冷)---------结冰 活动二:

问题:冷的冬天,放在室外的湿衣服结冰慢慢变干,衣服里的水哪里去了? 讨论研究: 衣服里的水结了冰被太阳照射温度升高,慢慢变成水蒸气蒸发在空气中。

冰----------(受热)---------------水蒸气

如一杯开水正冒着热气,盖上一块玻璃,我们透过玻璃就能看到附着在玻璃上的小水珠。

水蒸气--------(受冷)--------水

(联系人工降雨)活动

三、水的三态化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冷藏车间、冬季自来水管破裂、冬季窗户上出现窗花

晒盐等等。拓展活动 :地球上的南北两级到处都是厚厚的冰层。地球气温逐渐升高,南北两极的冰雪融化海平面升高,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调查了解 网上查阅

搜集图片

搜集资料

察自然现象

做好记录。

24、小水滴的旅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将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理,揭示自然现象;将探究结果与当前所承认的科学知识相比较,修正自己的结论。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

谐相处。、通过探究云、雾、雪、露、霜等的成因,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特刊循环变化;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云、雾、雪、露、霜等的成因,难点: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资料(雨和雪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对动植物的影响等)

2、必要的实验器材。活动过程设计

一、了解露和霜的形成

1、学生对自己的猜想。

2、制造露和霜。

3、实验发现:找出结论。

二、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1、出示课前调查的内容进行交流。

2、想办法制造雾。

3、实验:根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道理,采用不同的方法制造雾。

4、小结: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三、雨是怎样形成的

(一)1、学生自己的猜想。

2、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聚集滴下形成“雨”。

4、讨论:雨和雪有什么不同?下雪时和下雨时气温不什么不同?

5、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推想。

(二)1、学生回顾与雨雪有关的生活体验。(课前搜集的次料)(雨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雨水可以使禾苗茁壮成长……)、播放相关的音像资料,帮助学生感知、体验,加深学生认识。

3、学生阅读课本提供的资料。

(三)1、看书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

2、提示学生绘制循环图表示水的循环变化。

3、学生交流探究结果真如此

(四)1、学生交流有关水循环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播放相关的资料提出问题:通过资料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讨论达成共识:水在自然界里循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树立科学改造自然的观念。

4、讨论:水在自然界中不停的循环,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

5、汇报: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节约用水。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自由活动:

1、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所知谈一谈小水滴的秘密

2、交流自己的认识、阐述自己的观点。.拓展活动

上一篇:文明用餐演讲稿下一篇: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