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电影观后感

2024-07-17

心理学电影观后感(共8篇)

篇1:心理学电影观后感

这是一次不完全观影的片面感受。我并没有从头到尾看完这部电影,原因很尴尬,下面会说到。在这个前提下,我的感受也是片面的,很可能是错误的。管中窥豹的我本没有资格评论这部片子,但既然有了感受,便如同鲠骨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便记录在这里。

《雨人》这部电影有两条线索,兄弟情是明线,很直观,带着情感扑面而来。大家都明白。我写了很多,了无新意,在这里都删去,不再赘述。我所要谈的是父子之情。

关于父子之情的描写是一条暗线,不连贯的散落于影片之中。其中那辆1949年产的“别克”牌白色敞蓬汽车成为体现这一情感线索的主要道具。影片的开始就交代了父亲从不让查理动这辆车,而死后又将这辆车留给了查理这一矛盾事件。这使得查理百思不得其解。要知道父亲在世的时候,查理未经他同意,擅自将车开出去兜风,途中被警察以“偷车贼”罪名拘留,在警察局足足关了两天。可父亲居然不来保释他,就是这件事情造成了父子间感情破裂。接下来当查理得知父亲允许雷蒙开这辆车时,心中更是愤懑,更加认定父亲的不公......

(到这里,出现了一个可怕的,不可饶恕的情况,那就是笔者在观看本片时还兼顾着德甲联赛。又由于父子之情的`线索是散落于影片当中,一点一滴的提供给观众的,因此笔者未能得到关于父子之情的全部资料。这样,下面的文字是建立在不完全资料基础之上,带有半推测性质的表达。敬请见谅。)

那么事情是象查理所认为的那样吗?后来查理发现,雷蒙就是小时侯给自己唱歌的雨人,而小时侯把自己烫伤的也是雷蒙。这些线索说明雷蒙的少年时光是在家中度过的。那么雷蒙为什么会被送进医院?恐怕和那起烫伤事件脱不了干系。这样来看,父亲对查理其实是非常爱护的。回到那辆车,我们从父亲允许雷蒙开那辆车这一细节了解到,父亲并非爱护那辆车,或者说并非爱护到同儿子反目的地步。基于上述结论,我们就不难了解父亲的真实情感。他已经有了一个需要照顾,不能独立的儿子。他不希望自己健全的儿子成为生活上的废物。他不希望儿子玩物丧志,因此不让他开车;他不希望儿子坐享其成,因此不给他留一分钱。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独立的生活下去,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父亲将汽车和蔷薇花圃留给了查理,那是他毕生所珍爱的东西。把它们送给查理正是在表达父亲对儿子的爱。另外我们可以想象,父亲其实也可以留一部分钱给查理但他却一分未留,何解?除了希望他独立,也许还是为了安排他同雷蒙的见面。对儿子的了解,父亲一定能预测出事件的发展。这也许是父亲给儿子上的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最后一课。

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笔者下的结论可能是臆断的。但影片中所表达出来的父爱是实实在在的,感人肺腑的。

该说的都说完了,该到给这个小文写一个煽情的结尾的时候了。这非我所擅长的。记得一部影片的结尾有这样的独白:过去有很多伟大的人说过很多伟大的话,当你觉得你的语言超不过它们的时候,你就引用它们,那会带给你力量。

我便引用金庸在小说《倚天屠龙记》后记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如果喧宾夺主了那也没有办法。

“事实上,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武当七侠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无忌父子般的挚爱。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篇2:心理学电影观后感

看完了觉得来德大夫真的太伟大了!让戴维变得如此完美!看到他和戴维德女朋友在一起时我能猜到是他的计策,不过看到他们在棒球场那一幕真的太令人惊呆了!近似于激将法让戴维讲出了埋藏心里很久的话,真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莱德大夫他们之间会如何发展,可能戴维一直受着窝火,工作不开心爱情不顺利。

深刻的感觉到有时我们在生活中感到愤怒和不满的反应。承受是主角戴维的主要调节方式。在飞机上让空姐拿耳机,叫了几次空姐一直在聊天,最后甚至不理大卫了。气急败坏的大卫因为一点误会被控告殴打机组人员,法官判他参加情绪训导班,以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他承受了。还有一次性情急躁的恰克却在酒吧和人打架,原本是劝架的大卫被当作肇事者再一次上了法庭。又一次进了情绪训导班,他又承受了。

原来并不是在任何任何的时候我们都应该“退一步海阔天空”,才明白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收获的不是和自己一样的理解和宽容。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发怒,这样,才会在日渐压抑的生活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在别人都以为你很满足时,告诉他们我对此很不满,提醒别人重视你的工作以及重视你。看到戴维冲着老板发了很大的火以后真是爽透了,不难想象,如果当事人是我们自己突然冲破牢笼会是多么的心情舒畅。看老板那傻呆呆的样,真是,如果戴维早一点表示出不满或许早就得到晋升了。

除此之外我还学到了不管到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学会自信,只有自信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这一点跟我在找电影过程中发现的另一部短片带给我的深刻感触是一样的,那个短片我附在之后——《读心术:恋人心理透视》。当短片的男主人公充满自信的走到女士面前时是充满魅力的。看来不仅是“搭讪”这种事情自信起作用,不顾那我们在做什么事时自信一定会是成功的一把钥匙。

还有一点感触就是我们一定要找机会清理自己成长过程中留在犄角旮旯的垃圾。戴维一直生活在而是同伴给他留下的阴影之下,所以他不敢在公众场合亲吻自己的女朋友,不自信。当莱德大夫带他去寺院发生了“暴打他童年时伙伴”的事件以后明显戴维已经脱离了那片阴影。清理自己成长过程中留在犄角旮旯的垃圾,这也是完成自我成长的一种方法。

在整个电影过程中,主角大卫对女朋友的爱一直未变,尤其是最后去橄榄球场大胆示爱的情节充分说明大为已经学会对抗自己的懦弱和情绪变化。

篇3:电影《青之炎》的影视心理学阐释

术代版《罪与罚》的同名推理小说《青之炎》, 由阔别电影界21平年的世界剧场界著名导演蜷川幸雄, 亲自操刀改编拍摄。日—台电影上映于2003年春天, 《青之炎》如同烂漫怒放的樱花, 一影时轰动, 主人公的命运也如同美丽却易逝的樱花凄美而悲传视剧怆。一、电影《青之炎》悲剧故事发生的社会心理分析

播《青之炎》表现的社会与家庭悲剧不是偶然的, 它是大和

民族矛盾纠结, 暧昧无常的民族根性的产物, 在这个时代, 当下社会境遇中有其发生的必然性。

(一) 日本民族与社会的劣根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脱离欧亚大陆孤零零地漂浮在太平洋上, 造就了日本人的岛国独我性和强烈的集体意识, 他们总是被集体归属感包围着, 渴望得到集团的认可和大家的关爱, 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1]。所以主人公秀一即使是一个有着自己想法和个性的个体, 表面也依然温和安静, 有着几个在学校关系还不错的朋友, 其实是人在集体, 身不由己。这个社会不需要特立独行, 不需要个性, 也不需要自我意识, 真实的秀一与这个强调顺从和归属的社会是矛盾的。

日本有着特有的暧昧文化, 不会轻易对谁说不。秀一的母亲, 在继父闯入家中, 秀一表示出强烈不满时没有给出明确答复, 事实上, 答案已经在心里了, 她需要时间来解决问题, 但又不肯对儿子解释清楚, 正是这种暧昧的行为方式造成了太多的误会, 使秀一一步步走向深渊, 无法回头, 成为把秀一推上断头台的“刽子手”。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承认黑社会团体合法的国家, 其暴力组织是世界上最有规模, 有自律能力的组织, 黑社会活动猖獗, 现实如此, 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化也是如此。秀一的情绪崩溃的原因首先是妈妈和妹妹先后被继父侵犯, 家庭失衡;其次, 电视和网络的作用是辅因, 利用网络寻找到了详细完美可致人死地的药品和杀人方法, 按步骤有条理地做好杀人准备, 促成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 悲剧人物恶劣的家庭环境

日本的家庭制度是父权家长制, 家长权受法律保护。这里, 父权指权利, 而非权威。秀一亲生父亲去世较早, 妈妈嫁给继父, 而继父作为一家之长没有能力得到该有的权威 (社会认可的缺失) , 只是个暴力和烟酒的混合体, 家庭的维持更是艰难。继父靠暴力取得了暂时的权威, 但也招致了最终的离婚。而母亲与继父离婚后, 秀一再次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日本没有父亲的家庭像是没有围墙的屋子, 独立性弱的家庭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无辜的孩子往往成为歧视和暴力色彩浓厚的日本社会中最大的牺牲品。父母缺失 (通常是缺少父亲) 的孩子暴力犯罪率是正常家庭孩子的7倍。所以秀一的暴力思想是从小形成并伴随整个成长过程的, 正如他总是对朋友说, 如果有人不听话, 你必须使用暴力。

秀一的妈妈是个感情细腻却软弱的人, 没有能力保护秀一小时候免遭家庭暴力, 秀一心理阴影形成的同时, 也促使了保护欲和潜在报复欲望的形成。秀一期待可以独立支撑家庭, 保护家人, 所以相比同龄人其思维更加成熟老成, 缜密而富有个性, 同时单亲家庭的孩子情绪比较敏感、内敛, 思考偏于冷静而行动偏向冲动, 秀一的极端性格渐渐形成。

二、电影视听元素的心理暗示与表征

电影《青之炎》的魅力在于让观众沉入其中, 感觉近距离窒息式的压抑, 抚摸温和却脆弱的人性悲哀, 在一切似乎尘埃落定, 真相大白的时候, 让你感受所谓道义上的沉冤昭雪与现实中陷入痛苦深渊的矛盾。它诱惑所有精神中暗藏灰色的人们, 在通透的阳光中品尝没有眼泪的悲伤。电影的名字, 青之炎是指淡蓝色的光芒, 事实上在普通的一簇火苗中, 顶端青色的外延才是温度最高, 燃烧力最强的部分。青之炎, 看似微弱却暗藏杀伤力。

(一) 人物典型行为的心理表征

半张开的右手触摸鱼缸。影片叙事展开的第一个镜头, 黑暗中充盈着微弱的淡蓝色光芒, 一只手呈半张开状食指慢慢触摸一面透明的玻璃, 那是一个没有水足可以装下一个人的空鱼缸, 放置在男孩的床头。

手慢慢上升, 小心翼翼。电影中这个动作只出现了三次, 但它承载的意义分量却很重。无意识的触摸是寂寞和迷茫的表象, 透过鱼缸看这个世界一切仍然不会变的透明。小心翼翼伴随着迷茫, 是因为面对家中出现的困难还没有找寻到一个可以解决的办法。事实上, 主人公秀一面对的是无理可循, 无可奈何的世界, 而秀一并不想对谁妥协, 你可以看到他略显悲凉的高傲。这种寻找的触摸是秀一对世界的冒险, 伴随着孤独和固执, 知道最终的结局仍然不肯回头。

第一次触摸, 是对之后杀死继父的呼应。家里不速之客的到来使家庭置于危险包裹中, 法律制度构筑的上层建筑变的苍白无力, 弱势群体境遇依然没有改变。在一个人感觉穷途末路, 被逼于绝望之时, 各种情绪混乱了秀一的大脑思维, 他触摸着冰凉透明的玻璃, 纠结和欲望促成了第一次杀人行为。第二次触摸是最为动人的一处细节刻画, 在杀死第二个人后周围人开始怀疑疏远秀一时纪子 (秀一女友) 保持了沉默, 秀一无端的生气发火后却发现纪子的沉默是意味着仍默默守在自己身边。这一段透露了少年的本真内心, 如同鱼缸一样似玻璃制透明同时脆弱。在一切众叛亲离中, 发现仍然有人试图靠近自己来温暖自己, 认为也许这个人是唯一可以与之进行心灵沟通的人。双方手心相对, 食指相印, 后面是透彻清亮, 暗含泪痕的双眼, 此刻秀一终于有了一丝安心和慰藉。将内心的呢喃和悸动投射在那只半开状的手中, 映衬着鱼缸里淡蓝色的光芒, 柔弱却倔强。而悲剧在于两只手中间隔着厚厚的玻璃和大片的空气, 像是命运开的玩笑, 仿佛一段时空架跃在两人中间, 无法穿越。最后一次触摸鱼缸是少年即将与所有人告别前, 与以往有所不同, 少年躺在鱼缸里, 那只手明显的上升, 甚至脱离了鱼缸的范围, 隐示少年最终挣脱了所有的束缚, 那一刻生命得到解脱, 心灵的自由获得悲痛的释放。

(二) 物象场景设置暗示的心理意向

1. 鱼缸

秀一的床头摆着一个足可以装得下一个人的旧鱼缸, 里面没有水, 鱼缸的底侧装有发出淡蓝色微弱光芒的灯。秀一常常蜷缩着身子光脚侧躺在鱼缸里, 手指轻触鱼缸的玻璃, 看着某个方向想着事情。

鱼缸, 一方面象征了一个避难的场所, 秀一对妈妈的依恋和爱没有通过语言表现, 习惯蜷缩在鱼缸里面, 如同婴儿呆在妈妈的子宫里, 是寻找被保护感的一种途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 蜷缩状态是恋母情结的表征。秀一躲在里面思考, 坐在里面喝酒, 计谋杀人计划, 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触摸鱼缸, 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安心。另一方面, 玻璃清脆、透明, 它是秀一单纯内心的象征, 秀一希望的是个简单的不用担心家人, 烦恼人生的世界。同时玻璃易碎, 变得杀伤力很大, 大到可以致命, 而成堆的小碎片也会让人痛不欲生。告别生命前, 秀一没有睡在床上, 他选择了呆在鱼缸里, 因为那里是他的世界。

2. 秀一的卧室

继父再次出现前是原本平静幸福的家庭, 秀一选择的卧室房间却脱离了房屋的主体, 是孤零零单独出来的杂货间, 出门也不需要经过客厅, 杂货间一侧有另外的出口。房间的摆设、色彩和构造与主体房屋的风格截然不同。暗示秀一小时候遭家庭暴力遗留的阴影, 没有随着继父的离开而带走, 反而成为留在心底的无意识反映。他不排斥家庭的温暖, 深爱着自己的妈妈和妹妹, 想要作为男人保护家庭, 同时又选择了离开主体的屋子, 单独在外, 这也是孤独的表现, 怕孤独的人往往又总会做些让自己更容易孤独的事情。

根源来自童年, 四岁丧父, 继而是继父的家庭暴力。“贝特尔海姆曾做过假设, 对于孤独倾向的儿童, 在发展的关键阶段, 对孩子行为采取不合理, 不积极的对待, 会导致儿童的情感退缩”[2]。房间的颜色暗淡, 冰凉, 和楼房的米色调形成很大反差, 秀一推开自己房间门的瞬间给人感觉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东西很多却不杂乱, 两条过道, 自然光仅从几扇长条状透气窗中进入, 非常微弱。房间的卷闸门拉起看到的不是惯常日式庭院修剪精美的盆栽和门外干净的柏油路, 却是一片繁盛的草丛和混在中间的一条小土路, 秀一有些固执地守着自己的孤独和孤独下的世界。

他把之前作废的公路赛车拆分整理, 悬挂在书桌的上空, 躺在床上一眼可见, 他原本认为自己会上吊致死, 如同悬挂在房顶像极了上吊的赛车零件。很多白色的节能灯棍均匀地安装在墙壁上, 每次关灯, 一个个熄灭, 从房间深处走到门口, 屋子渐渐变黑, 打开卷闸门, 一瞬间阳光耀眼, 关门后, 室内再次陷入一片沉寂黑暗, 如此极端。这间屋子除了家人, 只有纪子 (秀一喜欢的女生) 来过, 即使是秀一的妹妹, 两次出现在秀一的房间仍使人感觉格格不入, 除了纪子。而且纪子是秀一主动邀请的, 因为她是秀一唯一可以沟通, 而且可以打开心扉的人。如果鱼缸是秀一心灵深处的那个密室, 那这间被改成卧室的杂货间则是秀一完整的内心, 而那扇卷拉门则如同秀一内心的窗户, 如果有人关心秀一便会发现那扇门其实没有装锁。

(三) 声音元素的心理隐喻

电影中背景音乐《The post war dream》出现了两次, 片头和片尾。这首歌的中文翻译为战后的梦, 是摇滚史上的巨人乐队“Pink Floyd”[3]的曲子, 这支乐队的曲子偏向古怪的超现实音响效果。

这首歌的魅力在于各种声音塑造出一幅广阔的意象画面, 从而让人产生奇妙的幻象, 它可以引导人的思路, 麻醉人的精神。随着主唱的声音心情会渐渐融入电影, 它的特质很象秀一的性格, 安静温柔而又有所爆发。

电影中的插曲只有两首, 除了《The post war dream》, 还有一首清脆却伤感的钢琴伴奏曲, 好的音乐会引导人的情绪更加深入故事里, 清脆的钢琴音色单纯如秀一的本真, 渐变低沉的音阶跨度, 像极了秀一无法控制的忧郁, 一种下降到池底的悲凉。钢琴曲的旋律像锤子般敲击着心脏的内核, 声声脆耳, 它激起了心中海水的波浪, 让人心绪伤感不安。

三、电影的悲剧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故事走到了最后, 秀一骑着他心爱的公路赛车, 伴着头顶飞翔的海鸥, 朝迎面而来的卡车撞去。秀一选择了日本人惯常的方式, 自杀。在日本传统文化中, 自杀是一种对失败负责的行为, 一种谢罪的形式。人们为这个十七岁的少年痛彻心扉, 因为他唤醒了我们藏在心底自身的迷失和孤独, 因为少年始于爱终于爱的行为触痛了夜深人静突然醒来时心口那缓缓流淌温热却感伤的心泉。

秀一最终选择了死亡, 在他自己看来这是勇敢的逃避, 可是他真的逃掉了吗, 他的此种勇敢多少人愿意去理解, 可以理解?十七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生的剧不论其他的场面多么美丽, 最后永远是悲剧。盖上一层薄薄的泥土就一切都完了。”

电影《青之炎》没有煽情雕琢的镜头, 平实自然地展现人物和生活, 没有冗长繁多的对话, 整个电影色淡如墨, 只言片语却道尽人性的悲哀。“电影是导演用来表达自己观点, 自己对事物理解方式的产品, 是他自己的一种选择”[4]。蜷川幸雄导演也正是想要用电影抠醒神经已被麻木化的现代人, 审视一下泡沫翻腾的社会和自己的心灵, 反省自身看看缺失了什么。敲碎人类自己建造的隐形外壳, 也许会发现理顺复杂后那一脉清澈的心泉在眼前不经意地流过。《青之炎》展现给人一幅庞大复杂的生命交织画面, 坚韧却脆弱的灵魂诉说着生存的意义, 爱与希望终会救赎, 明白这一点, 电影的使命才终走到了它所期冀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李涛.大和魂:日本的根性窥探[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180.

[2]张伯源.变态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12.

[3]Pink Floyd.百度百科[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0939.htm.Pink Floyd是摇滚史上最伟大的乐队之一, 风格是迷幻摇滚 (Psychedelic Rock) 、前卫摇滚 (Progressive Rock) /艺术摇滚 (Art Rock) , 1965年成立于英国伦敦, 在摇滚舞台上活跃了将近30年, 对西方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在欧洲影响了一代人.亚伦.派克导演的《迷墙》改编自其音乐《the wall》.

篇4:“异于常人”之电影心理学

《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

说起心理学电影,就不能不提到《美丽心灵》。本片是关于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物传记片。小约翰•福布斯-纳什(拉塞尔•克劳)在念研究生时,就发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虽只有短短26页,却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就在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蜚声国际时,他却因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扰,然而这并没阻止他向学术上的最高层进军的步伐,在深爱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珍妮弗•康纳利)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走得虽然艰缓,却始终没有停步,最终,凭借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意志,如愿以偿。

影片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的真实生平改编,巧妙地展现了偏执型精分患者的幻觉世界。一个独一无二的天才,一个传奇的精分患者。精神分裂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很难康复的精神病。但纳斯却奇迹般地在没有坚持医学治疗的情况下康复了,这是爱的力量。艾丽莎的爱是纳斯的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桥梁,也是纳斯与现实接触的桥梁。这部影片展现了,爱在精分治疗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本型为精神分裂症中最多见的一型。一般起病较缓慢,起病年龄也较其他各型为晚。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妄想和幻觉,但以妄想为主,这些症状也是精神病性症状的主要方面。妄想为原发性妄想,主要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和影响妄想。这些妄想通常结构松散、内容荒谬。如出现关系妄想时,患者总觉得周围发生的一切现象都是针对自己的,都与自己相关:别人的议论是对他的不信任的评价、别人润嗓子发出的声音是在传递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别人瞥一眼是在鄙视自己等。

幻觉在妄想形成前后或同时均可出现,以内容对其不利的言语性幻听最为多见,此外也可出现幻视、幻触、幻嗅等。除妄想和幻觉外,虽然也可有情感不稳定、行为异常等表现,但一般对情感意志和思维的影响较少,行为也不很奇特。本型病人智能完好,日常生活也能自理,虽然自发缓解较少,但经过治疗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雨人》(rain man)

查理(汤姆•克鲁斯)父亲去世,留下了300万美元的遗产。然而令他意外的是,遗产全部给了一个他不认识的哥哥雷蒙(达斯汀•霍夫曼)。雷蒙的名字查理从没听过,这个事件让他气愤不已。他决定前去寻找哥哥。谁知雷蒙的住处在一个精神病院里,原来他自幼患有自闭症,母亲去世后就被送到精神病院治疗。查理心中有了计算,他把雷蒙带出精神病院,企图骗他出让遗产。

雷蒙的生活习惯奇异,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有很多离奇古怪的行为。并且,查理在共处中发现了雷蒙惊人的记忆能力,他试着利用哥哥过目不忘的本领去赌场上试一下身手,赢得了一大笔奖金,使查理足以摆脱穷困生活。而令查理收获更大的是,他还获得了慢慢升温的亲情,这种手足情远远胜过了他原先图谋的300万的遗产。

影片浓墨重彩地展现了自闭症的典型症状。自闭症是一个医学名词,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

儿童自闭症是发病于婴幼儿期(3岁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由于一种至今不明原因的脑部发育异常,使他们丧失了理解他人并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他们在语言发育上也大都存在障碍,他们的智能发育存在奇特的缺陷。很难想象,他们当中有的具备超出常人的记忆、数学运算、音乐、绘画等方面的能力,却无法理解和运用“你”、“我”、“她”这样的人称代词,也无法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最初被视为天才,后来才被确认为精神发育障碍疾病患者。自闭症儿童是我们这个社会里极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异乎常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但却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人们又称他们为“星星的孩子”、“雨人”。“雨人”后来成了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专有名词———指那种具有某种特殊才能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厉害点的叫“白痴天才”。

《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见习特工克拉丽斯(茱迪•福斯特)所在的城市发生了一系列专剥女性皮的命案。克拉丽斯奉命前去访问被收监的精神有问题的精神病学家汉尼拔博士(安东尼•霍普金斯),以获取罪犯犯罪的心理资料。汉尼拔要求克拉丽斯说出个人经历供他分析以换取他的协助。克拉丽斯的思维完全不是博士的对手,临阵败走了。

又一名女子被杀,一人被绑架。今次被绑架的是参议员的女儿,克拉丽斯只得再次找到汉尼拔,汉尼拔给了克拉丽斯一些提示,他们的提示被汉尼拔的医生听见,医生立功心切,对汉尼拔实行严刑逼供,但汉尼拔什么也没透露。

克拉丽斯在汉尼拔的提示下,一步步向凶手逼近。

本片展现了变态心理学,异性癖、食人狂。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医学心理学分支,又称病理心理学。变态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其严重程度分类。从生物学方面来讲变态是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当代很多学者都把统计上的偏离作为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从文化上讲,心理异常也被理解为是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变态几乎存在在每个人身上,每种文化中都可以看到,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有时候变态的表现是清晰的,容易做出判断,有時候却是非常难以判别的。

变性癖(Gender Identity Disorder),又叫异性癖,从医学的角度,变性欲望称为“性心理认同障碍疾病”或“自我认知障碍性疾患”(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这不是简单地希望成为另一性别的人,而是心理的一种内在的、不可抗拒的的感觉。很多人在孩童时代就觉得自己属于另一性别,甚至会发展为感觉自己是一个相反性别的人,错误的生活在了现在的躯体里。

I.D./ IDENTITY/致命ID

风雨交加的夜晚,11个人先后被迫困守在一家破旧的汽车旅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人死去,而死者的身边总能找到下一个死者的房门号码。于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分析彼此的共同点,震惊地发现,所有人都是同年同月同日所生。究竟凶手是其中的哪一个,或者凶手另有其人?

DID(Dissociate Identity disorder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旧称MPD,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多重人格障碍)是心理疾病的一种。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个人格都是稳定、发展完整、拥有各别思考模式和记忆的。一种表现为病人同时存在两种或多种身份和人格的精神障碍,其行为受其多种人格的支配。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物种。他们轮流出现控制患者的行为,此时原本的人格对于这段时间是没有意识也没有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之间知道彼此的存在,也有一些情况,人格之间并没有察觉彼此的存在,这会导致严重的“遗失时间”现象。通常在此分裂现象开始时,原本的人格(即未产生多重人格前的人格,或称主人格)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所以即使患者发现自己的记忆有截断的现象,也无法知道自己已有多重人格,也有一些严重的病例,主人格甚至“沉睡”十多年。但分裂出的人格中往往会有一个是知道所有事的,如果这个人格愿意合作,治疗人员就能从中得知许多有益的资料。

nlc202309030854

心灵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麻省理工學院的数学教授蓝波在席上公布了一道困难的数学题,却被年轻的清洁工威尔(马特•戴蒙 饰)解了出来。可是威尔却是个问题少年,成天和好朋友查克(本•阿弗莱特 饰)等人四处闲逛,打架滋事。当蓝波找到这个天才的时候,他正因为打架袭警被法庭宣判送进看守所。蓝波向法官求情保释,才使他免于牢狱之灾。

蓝波为了让威尔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浪费他的数学天赋,请了很多心理学专家为威尔做辅导,但是威尔十分抗拒,专家们都束手无策。无计可施之下,蓝波求助于他大学的好友,心理学教授尚恩(罗宾•威廉姆斯),希望能够帮助威尔打开心房。

经过蓝波和尚恩的不懈努力,威尔渐渐敞开心胸,而好友查克的一席话,更是让他豁然开朗。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是奥地利医学家弗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其理论的中心概念是无意识; 精神分析首先是一种临床实践,也就是分析者躺在躺椅上(躺椅一般是可以自由活动角度的),脑子里面冒出来什么就说出来(自由联想),分析家在他的斜后方,一般隔一张桌子,在适当的时刻给予干预。精神分析是整个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正式开端,而弗洛伊德则是如今心理咨询师们的鼻祖。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精神分析在心理服务界有着稳固的地位。日后,随着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及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的地位开始受到动摇,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神分析的没落。由于每个流派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如今的咨询师们往往在吸取各种方法(精神分析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从而更好地为人类心灵服务。

死亡实验 Das Experiment

本片以1971年美国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为基础,根据马里奥•乔丹努的小说《黑盒子》改编。出租司机塔瑞克•法德(莫里兹•布雷多)看到报纸上一个征招心理实验对象的广告前去应聘,与其他19名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男性应聘者被分为两组,本别扮演十二名囚犯和八名狱警,实施为时2周的模拟监狱实验,并各获4000德国马克报酬。实验前夕,塔瑞克回到自己两年前曾供职的报社,决定将实验过程中发生的情形写成报道出售。塔瑞克在实验中是囚犯77号,他依仗着实验中不准使用暴力的规定,故意挑起事端制造新闻。狱警博鲁斯(贾斯特斯•冯•多纳伊)不满塔瑞克的嚣张,在对囚犯的制裁中一步步确立自己的权威。二人的针锋相对为实验带来了不可预计的后果……

心理学上一项著名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由社会心理学家P. Zimbardo(Haney, Banks, & Zimbardo,1973)所主导的,他先以标准的生理与心理测验,挑选了22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志愿大学生,进行监狱模拟的实验。

二十二位男性大学生,随机地被指派扮演警卫或囚犯的角色。扮演警卫者都穿上卡其制服,戴上反光太阳眼镜,并配戴有警棍与警哨。扮演囚犯的学生则穿上棉制工作服,脚穿塑胶脱鞋,并以铁链拴住两脚。警卫可以各种方法来维持监狱的秩序,但绝对不可以打人。

随着时间的演变,一些令人震惊的现象渐渐出现,例如:警卫对待囚犯的限制与管束越来越多,态度也越来越残忍;他们限制了囚犯的食物供给及休息时间,接着管制不听话或态度不佳的囚犯不准刷牙、不准上厕所;甚至用连坐法及群体的压力来管束特殊份子或不顺从者。警卫们更不时地设计一些新招式来使囚犯觉得不舒服或耻辱,不仅剥夺了学生囚犯的基本自由,而且也剥夺了他们的自尊感。更令人惊讶的是,连囚犯们也似乎忘了他们只不过是在进行一项心理实验,有些人开始暗自悲伤,有些人出现激烈的情绪起伏,有些人被动地与警卫对抗,有些人甚至想到要逃狱,但就是少有人想到要中止实验。

原本计划要进行两个星期的实验,由于警卫对囚犯的虐待,及囚犯的过度投入,情况逐渐无法掌控的情况下,不得不于第六天叫停。

篇5:心理电影观后感

这是一部很经典的影片,虽然没有生死离别,惊险刺激的场面,却以温婉柔和的生活故事带给我们感动和心灵的震撼。让我体会到老师了解孩子们的心理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影片讲述了一个“失败的”音乐家马修到一所“池塘底学校”,当一名小小的音乐老师。这所学校聚集着许多问题青年,他们搞恶作剧,说谎,偷盗。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面对犯错的孩子,只会惩罚和关禁闭。然而马修老师的到来改变了这些,他怀着仁爱之心面对孩子们,他组建了合唱队,为孩子们谱写乐谱,用音乐的魅力感化和引导孩子们。在马修老师的努力下,打开了孩子们束缚身心已久的绳索,唤醒了冰冷麻木的管教们,他就如冬日后的第一缕春风,给这个学校带来了温暖。他用自己的真诚,用美妙的歌声打开了学生封闭已久的心,重拾童年的快乐与希望。当孩子们为送马修老师而放飞满天的纸飞机时,相信我们每一个观众都会为之感动。这部看似简单质朴的电影,却让我们内心感到宁静和温情。当然这不仅仅是一部书写青春校园的文艺片,更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而我们作为未来的一名教师,将会有更多感悟,为我们今后工作带来一定的启发。可以说这是一部不看会后悔,看了还想看的电影,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马修老师给“放牛班”带来春意的故事,让我感触很多。他面对顽皮学生,不像其他管教认为他们无可救药,只会惩罚他们。而是尽力保护每个孩子自尊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宽容而不失严厉,用他独有的幽默让孩子们敞开心扉。

面对不守纪律,“捣蛋王”头目莫杭治,马修老师没有将犯错的他关禁闭,也拒绝了校长提出的严厉惩罚的建议,而是让他通过帮助别人的方式弥补过错。这样既没有让小莫杭治产生逆反心理,也达到了教育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目的,这样一举多得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马修老师并不把惩罚当做目的,而是真正的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我们将来在面对犯错的孩子时,也要注意这一点,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他们,以免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在挖掘出莫杭治出色的音乐天赋后,马修鼓励培养他,让莫杭治从音乐中找到自信,打开封闭的心灵。他的歌声征服了所有人,也成就了他的梦想,可以说马修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人生。一个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的,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我们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肯定,将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信心,让他们更有动力的向前。所有的孩子都会喜欢赞扬的声音,尤其是老师的表扬,即使是看起来漫不经心的“差等生”。作为一名教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发掘孩子们的无限可能。我们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便能激励他们走向成功。而佩皮诺,那个执着又有些木讷的小男孩,因为是最小的孩子,饱受同学欺负,性格内向怯懦。但是马修老师的出现,带给他如亲人般的关爱,给他希望。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小佩皮诺执意要和马修老师走。与对待莫杭治恩威并重不同的是,马修一直给他鼓励,让小皮诺渐渐开朗起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并且对每个孩子都倾注目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孩子,关心他们每个人的成长,尽量做到不因为自己的喜好而有所偏向。

这部影片给我最主要的启发在于马修那令人有舒适感的教育管理模式,他充分理解孩子,掌握他们内心世界想法。他给予孩子尊重,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商讨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在教学过程中,马修也展现了他独有的幽默及人格魅力,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家庭背景,各种性格的孩子,我们能不能真正的走进孩子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成为一个他们信任和喜欢的人是很重要的。孩子们认可你,才会听从你的指导和教育。所以我们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己的同时,也要多与孩子们沟通。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公平的原则,孩子们是很重视这一点的。在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时,我们应该选择真正有效果的方式,决不能伤害到孩子,引导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弥补过错而做出努力。被动的接受惩罚对于孩子来说没什么效果,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

或许我们做不到像马修老师那样具有艺术性的教育,但是应该做到基本的公平、理解、关爱。踏实认真的完成我们的工作,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欣赏,相信孩子们也会感受到我们的用心。孩子们是单纯的、是天真的,我们的真诚相待一定可以换回他们的真心。我们是帮助他们书写青春的领路人,要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想对一个老师最大的认可不是名气有多大,也不是职务有多高,而是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一个被学生喜欢的老师,教给学生的东西才能被学生接纳,只有学生接受认可,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所以我希望今后能被学生喜爱,了解他们心中所想,他们的感受,用温情和爱对待他们。

篇6:心理微电影观后感

看了《心墙》微电影后,视频开头曾有一句史铁生说过的话,“死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回过头来想想,让我颇有感触,那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

视频中的曽念芜所经历的一切,虽然过程心酸,但结局也算完美。一个人的一生也就仅仅的几十年,为什么人们要因为不必要的事来浪费生命。话虽如此,但正处于人生有着大好年华的我们,却未必理解深刻。因为我们年轻,所以不知贫苦。因为我们年轻,所以不知苦难。也正是因为我们年轻,所以不知我们所不知的一切。过早的经历这些,也许会带来你的困扰,但这些只是一时的,当你挺过它之后所收获的,是你无法用金钱所换得的。这是属于我们的财富,我们人生路上所积累的财富。我们就该经历一切,让我们健康成长。试想一下,倘若曽念芜一开始就没有坚持,而是选择结束生命,那该留下多少的遗憾。正是应了那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篇7:心理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吮指少年》又叫《吸拇指的人》,这部获得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男主角奖”的电影,是一部心理影片。电影讲述了一个17岁的高中生贾斯汀生长在一个普通而温馨的四口之家:父亲迈克是一家工厂的经理,母亲奥黛丽是护士,还有个弟弟乔。青春期的莫名压力使贾斯汀常常下意识地吮吸拇指。但最终贾斯汀摆脱了压力的困扰发挥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领悟,逻辑思辨潜力成为一名纽约著名大学新闻专业学生。

影片中首先让我感动的是亲子关系,当父亲为了阻止儿子吮吸拇指时,在儿子的拇指上写下了MFC。贾斯汀对女朋友的解释是MotherFuckingSucker(混蛋)这种解释简单而又叛逆。其实真正意思是父亲的名字Mike.F.Cobb的首字母的缩写。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期盼都写在那个拇指上,每一天儿子都要吮吸数次的拇指上。

影片中,贾斯汀的牙医佩里对他吮吸拇指的行为进行了催眠治疗,他告诉贾斯汀当你害怕感到孤独时,闭上眼睛幻想自己在森林里抚摸能给自己带来安全平静的力量动物,看着它,研究它,当你想吮指时,用意念召唤你的力量动物(给予力量的心灵动物)。你不再孤独,不再害怕,你不再需要吮指,你的手指也不再需要你。其实,佩里的催眠治疗做得很好。但是,佩里和贾斯丁分别时说一句:“从此刻开始你的手指吮起来像烂肉了。”这是后催眠暗示。

贾斯汀在改变时的心理震动和行为上的过激行为都把人性面临改变时的弱点刻画地十分丰富。每个人都面临着改变,以前或者将要,无论是机遇还是风险的改变,都对未来抱着一种无法确认的心灵折磨。

贾斯汀在学校的一些表现常常造成老师及同学的困扰,例如:常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坐立不安,小动作频繁,精力过人的现象。贾斯汀被医生确诊ADHD(注意力缺陷过动症),之前父亲和老师只认为是一种不良习惯。但最感谢的是辩论老师看到贾斯汀心疾病背后的智慧,而一步步培训成为一个多次获奖的辩坛高手。这带给贾斯汀自信和成功的喜悦,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贾斯汀渴望改变,渴望成熟,渴望战胜疾病,他问父亲是如何戒掉踢足球的,父亲提及这个话题依然十分痛苦,但他戒掉了。尽管儿子一再追问父亲戒除的方法,父亲没有明确的答复,让贾斯汀有点失望。可见父亲内心依然没有戒除,这也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结,我们带着情结生活。

对父亲的失望、对母亲的不信任,让贾斯汀一度沉沦。他在确认母亲和明星并无暧昧关系后,并了解到母亲对患者、对家人无私的爱,他的内心一下子释然了,整个家庭充满了爱的信任。贾斯汀真的长大了,成熟了。爱和信任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

当贾斯汀受到纽约著名大学新闻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父母真诚的祝贺,让贾斯汀感动不已。父母已经接纳了这个尝试青春期吸、蒙上眼睛玩性爱游戏却又毫不迟疑地离开了虚情假意女孩的儿子,接纳了这个患有ADHD却有着优秀的.逻辑领悟潜力的儿子,接纳了没有和父母商量却执着追求自己梦想的儿子……

影片的最后,贾斯汀充满激情的奔跑在纽约的街头,纽约接纳了他,这个世界接纳了他,他的新闻主持传递在国家的每个角落,深受大家的好评,尽管他依然是在睡梦里吮吸拇指的年轻人。

最好的治疗效果就是让我们接纳自己,接纳症状,带着症状快乐的生活。(对症状说:我已习惯了和你一齐!)

篇8:解析微电影持续升温的心理学原因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以及新事物、新观点瞬息万变, 大时代下的我们只是沧海一粟, 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繁重, 心理渴望被认同, 需要释放情感。心理学家冯特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总是由这样两种基本元素组成, 一是感觉, 二是感情。情感贯穿人的心理活动, 人离不开对情感的诉求。好的微电影应该作用于人的内心, 应该是对生活的深切感触、对人性的细腻刻画。曾在网上热播三天点击量高达1000万的《看球记》, 虽是一个相机品牌的广告, 但其通过一对平凡父子的看球经历, 传达了深深的父爱, 情感真挚, 观众也很容易地接受了广告的植入。和这个世界相比, 每个人都只是“微生物”, 柔软而脆弱的内心很容易被那些微小的细节打动。当80后和那些有梦想的人在看了《老男孩》后, 无一不被其感染,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仅6分钟的《天堂午餐》在网上引起了高点击率, 在央视新闻也报道了该片, “当你在等以后, 就已经失去了永远……”片中儿子给去世的妈妈做了一顿妈妈盼望已久的午餐, 却只能是送往天堂的午餐, 这个儿子迟到的孝心引起了网络上大多数网友的热议, 被很多人忽略的“孝心”话题瞬间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于是我们会发现, 《老男孩》、《看球记》、《天堂午餐》、《来信》等这样的微电影, 会让那么多人泪流满面不可遏制。

微电影正是努力去挖掘和展现那些被主流电影所抛弃、被宏大历史所遗忘的小人物、小命运, 尝试表现这些普通人的情感、选择、梦想, 同时借助新媒体的互动形式, 将这种煽情的因素放大到极致, 而受众在微电影中也寻到了自己情感的归属, 引起了情感共鸣, 从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和释放。

二、突出创意与视觉体验满足受众求新求变心理

微电影可以说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电影的一种新形式, 读图时代的到来, 视觉文化的转向, 快餐文化的盛行, 改变了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微电影正是满足了人们对视觉的依赖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在高效率的年代, 只需要点击鼠标, 耗费很短时间, 就能用3G手机或上网本看完一部微电影。随着信息的发展, 有价值的不是信息, 而是注意力。谁能迅速的突出创意, 抓住受众视觉体验, 才能满足受众求新和求变的心理需求。

佳能《Leave Me》微电影就用独特的创意故事实现求新。一个摄影师因妻子离世而一蹶不振, 在他父亲为自己拍照时, 他从现实进入了相机的影像世界, 曾经的生活经历捉格呈现, 当父亲按到有妻子的画面时, 他在手心上写出“leave me”。5分钟的微电影颇具创意, 最后定格在了向父亲挥手告别的手势, 也将观众定格在了影像魔法中。心理学研究表明, 视觉是人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 我们所认知的绝大多数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黑格尔从哲学上指出, 在人的所有感官中, 唯有视觉和直觉是“认识性的感官”。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了这个看法, 因为唯有视觉和听觉是“远距感官”。短短90秒的《一触即发》, 竟是炫目、紧张的场面, “跳伞”、“追车”、“爆炸”等充分满足了观众视觉体验, 变化层出不穷而又充满悬念。微电影的关键还是创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快餐文化主打的时代, 受众的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非常有限, 对于事物的新鲜感也很有限, 受众求新和求变心理则更加挑剔, 如果在打开微电影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 不能有效地突出创意、抓住受众的眼球, 就无法释放蕴含的情感力量, 瞬间秒杀观众的感受。

三、人人都是导演实现“自我实现心理”需求

如今是一个释放和表达的时代, “数字技术的出现, 使得视觉文化真正的成为一种平民文化、大众文化。就好像白话文的普及使得每个识字的人都可以写作一样, 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 使每个普通人能够像使用文字符号创作文学作品一样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视觉作品。” (1) 前所未有的参与人数和观看人数, 让更多的草根阶层加入到了微电影的制作和传播之中, 让更多的草根阶层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发出了个人自己的声音, 获得了表达自我、表达内心, 满足了自我实现的心理。心理学家马斯洛, 把人的需要分别加以定义分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当满足低级需要之后, 人类就会产生一种超越生存的满足, 和来自自身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我实现心理。 (2) 简单来说, 自我实现需要就是人想要实现自身的全部潜力。观众在观看微电影时会寻求自我实现的形式, 往往是受众希望适度的参与进去, 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天堂午餐》的制作者便是一个大三的学生, 用手机的拍摄功能制作的微电影。在网络上人们甚至参与剧情走向的讨论, 和片子导演直接进行互动, 结局让大家说了算。正是在这样的网络消费时代, 很多传统的角色都会被改变, 如今的导演和观众各自承担的角色逐渐模糊,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导演:自己确定时间、自己主宰表达方式, 电影突然不再仅仅存在于银幕与观众之间, 同时也满足了受众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微电影《一部佳作的诞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你们知道中国电影为什么拍不好吗?就因为总是纠结在文艺片与商业片之间, 而忽略了细节上的审美追求, 如果我们的电影不能走进观众的心, 我们怎么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呢?”这是对中国电影艺术未来发展的拷问, 也是对微电影前景的一种审视。如果电影能够感动观众, 了解观众心理需求, 我们的电影便无需继续在艺术与商业见纠结。无论是从表现的主题、制作的精良还是凭借新媒体的播出平台, 微电影都有其成功的原因, 但是解析受众心理需求, 研究观众收视行为, 将对微电影未来发展和中国电影发展产生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鲁枢元.《文艺心理阐释》.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一篇:书法社活动新闻稿下一篇:检察院“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