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24-07-10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共14篇)

篇1: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土壤,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面对回答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作法,收到较好的效果,以便与同仁商榷。

一、诱发动机。大脑思考必须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维只是本能的再现。思维动机一般分内因、外因两方面。如何借助“外因”促进“内因”变化,提高思维的动机和兴趣,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诱发学生思维动机要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二、创设情境。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利用一切可能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激发学生去主动探讨,开拓智慧,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情境中出现求知、思维的热情。

三、设疑问难。创造性思想的特点之

一、就是相对的独立性,是“与前人、众人所不同的思维”。构成“不同”的因子就是怀疑。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四、连续思考。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启发使学生的思维进行连续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措施。思维的连续性并非是无边无际地乱想,而是有一定方向可循。其中常见的是纵向、横向两种,纵向思维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追根溯源,横向是从已知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实行思维的“迁移”。

五、比较对照。比较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比较对照,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措施。比较的方面大到立意构思,小到遣词造句,无处不可。比较可从两方面入手:求同求异。

六、发散收敛。指导学生阅读,学会多角度提炼观点,所谓多角度就是从题目(包括提供的材料)的各个侧面去思考、去分析。发散和收敛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两者多层次地有机结合才能构成高水平的创造思维,才能逐步推出正确的答案。

七、丰富想象。富于创造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人才的本质特征,而想象则是创造性的土壤和先导。因为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形式,它是以记忆表象为基础,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学《长城》一课时,让学生想象跟着作者去登长城,手扶着方砖,脚踏着条石,遥想当年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讲《桂林山水》时则想象我们来到了漓江边,迎着凉风,沐浴朝霞荡漾漓江上,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身临其境。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则想象自己就在邱少云身边,看着他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在烈火中壮烈牺牲,自己泪如雨下,心如刀绞……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八、注重读写。读写训练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读的本身就是训练思维的一种方式。“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就已清楚地表明了读与思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朗读,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在大脑皮层促成许多兴奋点,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记忆。至于写,更是思维能力的综合表现,构思立意、谋篇成文均离不开思维。

以上所述,未免失之肤浅,愿与同行继续探索,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篇2: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面对新世纪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学生,头脑应当更灵活、更机敏.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索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 者:张海琴 作者单位:卢龙县高各庄小学,河北卢龙,0664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6)分类号:G62关键词:

篇3: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往往是创造的开始, 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这是一种开拓思路、寻求变异、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语文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这种思维能力, 必须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因素, 创设求异契机,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大胆质疑, 敢于标新立异。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锻炼学生寻求问题, 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 书中这样描写内洞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 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 一条黄龙, 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内洞的双龙叶老看罢说‘有点像’, 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 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说:“像与不像, 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 而是结合课文内容, 用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 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 然后继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学生说:“有点像, 从字面上看, 就是有一点像, 那么大部分都不像, 总体来说还是不像。”这个学生虽然有自己的判断, 但说理性不强, 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学生说:“我不同意他的发言。有点像, 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 没有经过人工雕琢, 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 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这个词本来是用来形容蛇爬行的样子, 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又因为是借着灯光去看, 灯光摇曳, 朦朦胧胧, 大轮廊又很像, 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这是肯定, 而不是否定, 也正是叶老语言准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 尽管答案不一致, 但学生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 反复推敲, 会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 就会逐渐克服解答问题时的盲目从众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二、以“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 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 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 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 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 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 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 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 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 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 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 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 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 观察感知, 丰富表象积累。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 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 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指导学生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 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 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 只有这样, 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 启发引导, 拓宽想象空间。

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 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 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

在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 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 通过想象又进一步理解课文。引发想象, 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

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 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 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续写、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 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 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 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 但认真考虑, 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 我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 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蔺相如”, 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我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学生说喜欢廉颇。我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课, 突然一名学生举手了。在我已经表示过意见相同的就不用重复后, 这位学生仍把手举得高高的。我叫起他, 他说:“我喜欢赵王。”我感到很惊讶, 忙问:“为什么?”这位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 赵王看他有才华, 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 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 蔺相如都挺身而出, 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 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 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 有理有据、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听罢我当即给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 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 这是很可贵的。你真能思考!”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 心里十分高兴。这样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 充满了信心, 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四、打破“思维惯性”, 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不局限于某一方面, 敢于提出不同一般的新观点, 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

在第十册有一组全是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异同让学生进行比较,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教学这样提问:“《少年闰土》、《大仓老师》、《忆铁人》都是写人的文章, 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外貌?哪篇着重刻画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画了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 认真思考, 人人动脑、动口,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分析、比较、鉴别的过程中, 不仅使学到的知识形成了网络, 而且口头表达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篇4: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语文;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78-01

近几年来,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实际,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作了一些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介绍如下:

一、聚焦统摄法

就是指把各种各样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使原先零碎的、杂乱的信息组成系统的、条理分明的相互之间有机联系、脉络清楚的材料,并从中“摄取”有意义价值的东西这样一种思维方法。

这是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方法。恰如“文武之道”有张有驰一样,思维方法也常常是张驰交替、纵擒结合的。思维发散的结果,使我们获得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的信息。如何分析、整理、利用这一系例信息,使它们最终成为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佳角度、最佳方法或具有独创性的真知灼见,富有创新价值的奇思妙想呢?这就用得着聚焦统摄的方法。

二、标新立异法

即正中求反,逆向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并不是对正确道理的否定,而是对正面道理的补充,给司空见惯的现象,老生常谈的话题,传统的定论增添新意。

鼓励和指导学生标新立异,可以培育和发展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品格。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即把教育仅仅看作是一种知识传授的手段,以使学生学得各种专门知识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压抑和摧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爱因斯坦的独立性格,在学生时代增受过教师的冷遇。后来他深有感触地说:“使青年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造成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还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求异立论,批判性地思考,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处理好求同和求异之间的关系,顺从性和不顺从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扼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应该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在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接受一些传统的肯定性观念或生活哲理,诸如“有志者事竞成”,“玩物丧志”,“开卷有益”,“近墨者黑”,“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等,以作正向的继承和顺从。同时,也要积极开导和支持学生逆向思考,求异立论:“有志者未必成”,“玩物未必丧志”,“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也能不黑”,“没有规矩也能成方圆”。这种批判性思考,实际上是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分析旧观点,找出其缺陷与不足,以便扬弃缺陷,补充新意。从而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对于传统的一些否定性观点或生理理念,诸如“标新立异”,“班门弄斧”,“东施效颦”等带有贬斥的行为,也可引导学生,反其道而行之,另辟蹊径,逆向立论:“要勇于标新立异”,“敢于班门弄斧”,“东施效颦也可贵”──突破思维定势,想别人之未想,言别人之未言,就能开拓创新。

以一事物为触发点,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和想象的思维方法,按照思维类型,可分为辐射发散性思考和辐射发散性想象。

发散性思考。即对认识对象,可以从纵向、横向、正向、反向、动态、静态、已知、未知等多方面展开辐射性的发散思考。对同一事物,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求其全、得其真。全面分析各方面的情况,才能总体把握事物本质,分清主流与支流。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还可以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品质。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作文审题立意指导中,我们通过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以使选择最佳角度和方法,实现解决问题的理想目标。以下面一则材料为例,作审题立意思考,如果运用发散性思维,至少可以从四个角度,确立六个论点。

三、质疑问难法

在教学中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引导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或平中见奇,从一般不易觉察的地方看出问题,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提出疑问。

篇5: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的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宕,充满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1、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例如:我在讲《口技》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录音《洛桑学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努力听,三分钟后让他们口述从中听到什么、洛桑表演了哪些内容。紧接着启发学生:假如一个表演者,在舞台上两手空空,他却能演奏出优美的blues,模拟出“泰坦尼克号”的汽笛声,弹出凄婉的《二泉映月》,他依靠的是什么本领?这在曲艺中被称作什么?将学生不知不觉中带入了《口技》之中。

2、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地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它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二、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能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核心还是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第一,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地加以训练。例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以下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并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1、此文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2、采用最简洁的话概述故事的内容。3、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谁?最可恨的人物是谁?最可鄙的人物是谁?最可爱的人物是谁?为什么?4、勾勒出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不得超过十个字)。通过抢答,评出优胜者。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第二,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分析判断有独到见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教师还要善于设计问题,所设计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发展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例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提出:“东京也无非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语,可是前面又没有句子,与谁关联?文章的第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师却提出了如此深刻的问题,学生马上陷入了思索。顷刻,学生举手答到:“这句话有潜台词,前面省略了。”又一个同学答道:“大清帝国日暮图穷,腐败不堪,作者才东渡日本寻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中国留学生依然浑浑噩噩、醉生梦死,令作者义愤填膺。”又一学生道:“‘也’字蕴涵着作者无限悲愤之情。”教师善于问,学生善于思,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独创性。

三、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篇6: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陈瑞珍

(福建省漳浦县赤湖中心学校)

篇7: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 要】本文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其能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形成自己一定的见解和看法,也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增加学习乐趣,同时也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氛围和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教授语文知识,还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这些现象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开发。语文思维的特点

1.1交流性

教师在课堂上,针对语文知识精心设疑,使学生对此产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的意识,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探讨的空间,在交流探讨中让学生互补、辩论、认知自我,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交换。思维的交流性,会使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深入地挖掘知识,进而掌握知识,拓宽了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1.2广泛性

人的想象力是无边界的,可以天马行空,可以虚无缥缈。所以,语文思维的特点也是广泛的。在语文教学中,文化也是广袤的,没有国界,没有地域。社会、道德、思想、经济、法律等等,凡语文所涉猎的无所不包,这样必然会引起各种不同的思考反馈。面对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学生,便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这样得到创新思维的开拓,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1.3渗透性

思维可以通过耳濡目染、文化熏陶,逐渐地渗入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之中。语文从来都是集聚美的地方,无论是语言美、形象美、还是意境美,都融合在语文学科中,当教师以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欣赏、探究文章时,思维便已经形成,并逐渐地随着对知识的理解及审视得以提升。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2.1教师要有培养语文思维的意识,坚持主动积极的态度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日渐繁重,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样对于语文思维的培养增加了难度。而且,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而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思维,首先,教师就要具备语文思维的能力,不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自信心,还要具备精心设疑、巧妙分析、快速解答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地将语文思维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加以正确引导,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其次,还要具备积极主动的态度,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为人师表”,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心态。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进而将自身的语文思维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实现自身语文思维的提升。

2.2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

语文知识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宽广地域中,我们无处不受语文思维的潜在影响。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例如,在讲解《将进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的做好预习,巩固李白的生平简介,对李白的一些作品进一步了解,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蜀道难》、《白头吟》等等。由于好些高中生没有配备电脑,也没时间去查阅更多的书籍,所以,这些资料教师可以事先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了视野,增加了阅读量,这样自然就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他们再考虑问题时更全面,更顺畅,眼界也相应地变得高远,进而通过量的积累达到思维的质变,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2.3挖掘学生语文思维之深度

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通过表象的引导,使学生深层地挖掘知识的内涵,了解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解《道士塔》一文时,学生会很明显地了解到,王道士的无知,外国人的贪婪。这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让学生根据当时的环境来进一步探讨内在实质。这样学生就会得知,根源在于清政府的无能,国家的腐朽。这样使学生从现象上升到了本质,进而进入到更深层的理解,开拓了视野,发散了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4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探知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而在其中得到更多深层的东西。对于语文教学也一样,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全新的教学模式中。例如: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精心地设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要只是简单的讲读课文,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养成较好的语文思维方法,能够在思考时不断创新,对其语文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促进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篇8: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创设情境,训练学生主动的思维

思维活动往往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去理解、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学生理解“小羊的话”有一定难度。我先让学生听录音,学生初步感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再读课文,进行模仿。学生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读懂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表演,我为学生的表演创设了情境———用彩纸“造”出一条“小溪”, 制作了狼和小羊的头饰。先请一两对学生表演,在“演”的实践活动中运用课文中规范的语言,长此积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当然,还要注意变式运用,使学生的主动思维的能力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开发。

2.精心设计,训练学生深刻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通常是从怀疑开始的。因怀疑而思索, 因思索而辨别是非,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能打破迷信,疑能增进兴趣,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教师须精心设疑,揭示矛盾,使学生面对疑难打开思维的闸门,深入思考,大胆求索,最终达到无疑。如《西门豹》一文中,西门豹听了老大爷的话后说:“河伯还真灵啊……到时我也去送送新娘。”句中的“真灵”“送送”什么意思? 开始学生理解不透,认为“灵”就灵在漳河没发过大水;“送送”就是“一同去河边观看河伯娶亲”。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从西门豹事前的调查、事后的言行加以分析。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拓了,“真灵”是反语,有讽刺的意味,意在不走漏风声,不打草惊蛇,好一举惩治巫婆和官绅。而“送送”,一是送巫婆、官绅上西天;二是送新娘安全返回家中。深入理解关键词语,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知,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分析综合,训练学生多角度的思维

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 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为此,教学中通过分层剖析,清楚辨析,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使学生加深理解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司马光》一课,作者以赞扬的语气写司马光沉着、机智,用石头砸缸,救了掉在缸里的小孩,而对其他孩子慌着跑去找大人似有不屑之意。实际上其他的孩子慌着去找大人并没有错,只不过在当时的特定情况下,跑去找大人会误了救人的时间, 用石头将缸砸破是最好的办法。但是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如果缸砸不破,或当时没有石头,“慌着去找大人”就是最好的办法。

4.超越教材,训练学生灵活的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所谓求异思维, 是一种从多角度思考、多方面分析而得出不同于一般见解的思维方式。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求异思维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另一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采用超越教材、延伸拓宽教学内容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向纵深发展。我看过一篇文章,谈到我们的教师在讲《皮球浮上来了》一课时,只知道教学生用水灌进去让球浮上来; 而日本的教法是:让第一个学生说出将洞里的球取出来的方法,第二个学生要说出反对第一个学生说出的办法的理由。例如第一个学生说:“用水灌进去让皮球浮出来。”第二个学生就反对说:“洞会漏水。”……我在讲《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有意借鉴这一教法,在讲到:“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水”时,有个学生说:“书上讲‘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在瓶子里……’这种喝水办法不好,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太慢了,可以把瓶子扳斜,搁到石子上,这样水就往瓶口斜, 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这样做又快又好。”有个学生说:“乌鸦可以用石子打掉瓶口,然后喝水。乌鸦浑身长着羽毛,用不着怕割破皮。”这些独特见解,突破了常规的禁锢,正是创造意识的萌芽, 我一一加以肯定,鼓励他们再探索,让孩子在讲述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以求得发展思维的求异性、灵活性。

5.打破定势,训练学生独特的思维

鼓励与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而不重复别人解决问题的老路,敢于打破思维常规,另辟蹊径,通过反向思维获得独特的见解, 提倡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这些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获得长足发展。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径去思索、去探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变通求异能力大有裨益。

篇9: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创造性思维     异想天开     教材

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开拓人类知识新领域的思维活动,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超越”,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接班人更应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条件,挖掘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适当地创设条件,又能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的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美丽的小路》时,就围绕“环境保护,从我做起”这一主题提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五年以后的小路又将是什么情景?”于是,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有的大胆幻想,有的是根据自己见过的小路来设想。我就让他们逐个到前面来说,同学们都踊跃参加。接着我又提出:“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我们将来如何做才能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呢?”同学们有了前面的学习气氛,话匣子就一下子打开了。最后我总结了他们的发言:只要我们增强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自然界就不会给我们带来那么多严重的灾害。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许多同学见解独特,富有创意,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真的很重要。

二、善于利用课堂上的小发现

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也就是说,除了智力有障碍的人外,一切正常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力。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场所。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课堂上的小发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具备创造性思维才有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思维培养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有时提出的问题却很有创造性,而我们多数教师都让这创新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认为本堂课与这个问题不相关,就不讨论,这样就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可能让该位学生产生终身的自卑心理。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认为讨论、提问会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完成,又与教学任务不相关,而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有位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水那么深,那么多的建筑是怎样建成的呢?本来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回答这个问题也并不困难,但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而是布置一项作业:叫学生用三天的时间查找有关的资料,自己找答案。三天以后,许多同学找来了各式各样的资料,我也准备了一张录像片。通过看录像片再讨论,同学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更加深了对威尼斯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印象深刻,而且还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异想天开通常用来形容想法离奇、难以实现的事情。但人类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和异想天开密不可分的。因此,不要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时异想天开的提问或回答是调皮,在故意气老师。即使是异想天开,也应给予鼓励,毕竟它是孩子头脑中思维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的信号。比如,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写一种交通工具,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交通工具的特点来写。有位同学就问我:“老师,你说我家的那部玩具小飞机将来能不能飞翔?”对于这样的问题,可能多数老师都会感到生气,但我却笑了笑,温和地对他说:“你说呢?”这位同学说:“老师,等我长大以后我一定将那部玩具小飞机改造得能飞起来。”这样的回答虽然有点异想天开,但教师不能直接说是错误的。我只是鼓励这位同学说:“就按你说的去做吧。将来你一定会成为大发明家的。”第二天,我看到他的作文中写道:“人是地球万物的主人,只要想做、敢做,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爱迪生不是为人类发明了许多东西吗?谈到交通工具……”像这样有创新意义的文章我就一下子给了满分。从此以后,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创新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可见,“异想天开”也不错。

四、教师要当学生的楷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模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模仿的直接对象。如果他模仿的教师是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那么学生也会像教师一样不知不觉地学习创新。身教重于言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楷模作用尤其重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创新意识,提出的问题要有创意。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这就是教师榜样作用的效应。

五、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因素

在小学阶段,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训练创造性思维的资源。例如,《草船借箭》训练学生学会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称象》《乌鸦喝水》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见教材就是一座创造的宝库,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10: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县**镇三店小学:***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双创人才是当前社会需求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教学目标之一。而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本文主要基于这一背景,首先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然后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希望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

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1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而教师作为学会僧的引导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导致目前的教学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尤其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仍然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甚至一些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这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2

小学语文课堂枯燥乏味难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调查显示,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字词、造句等,并在教学中来回重复这些内容,长此以往,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合,所以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中适当的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许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这对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

2.1

采用自由式教学模式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外界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自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获取知识。为此,教师要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将自己所想所感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由此可见,采用自由式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2.2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他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他们只能通过形象化的内容感知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的指导学生,帮助学生降低知识的难度,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2.3

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因此教师要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未知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情景,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观察和创造。比如在学习《曹冲称象》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可以准备称、苹果、和石头,然后提出问题:“学生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称过东西”,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提出:“除了可以用称称物体的体重之外,同学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测出苹果的重量。”这时学生们开始开动脑筋,有的说可以自己颠颠,有的同学说可以拿回去让父母称,当学生们讨论的积极性高时,教师问学生如果把苹果换成大象应该怎么称,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思考大象那么大得用多大的称啊,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已经很浓厚,教师可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带着好奇心阅读课文,在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2.4

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联想是创新的基础,事实上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刚入学时通常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在学校活泼好动积极乐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他们羞于表达自己,甚至不爱和同学教师沟通交流。通过这一现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保持刚入学时的激情和乐观。事实上,学生在小学阶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通常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联想能力较强,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在学习二年级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这一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公园游览,而学生对这一活动的兴致也很高,这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对公园的所观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在小组内轮流发言,挖掘学生的潜力,然后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创造。

2.5

改革教学体系、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没有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机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并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开放性的课堂主要是指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而不是遵循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听教师如何解答问题的陈旧模式,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开拓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然后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其应用在教学中。比如教师在课堂导导入环节,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和图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触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并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采用自由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桑盛琪.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7):163.[2]

左敏.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18,(10):92.[3]

罗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课外语文(上),2017,(1):93.[4]

朱俐.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青苹果,2017,(1):103.[5]

郜丽.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探微[J].课外语文(上),2018,(10):100.[6]

篇11: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由此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是育人的重要,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  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的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宕,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

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1、精心设计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例如:我在讲《口技》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录音《洛桑学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努力听,三分钟后让他们口述从中听到什么?洛桑表演了那些内容?紧接着启发学生:假如一个表演者,在舞台上两手空空,而他却能演奏出优美的乐音,模拟出“泰坦尼克号”的汽笛声,弹出凄婉的《二泉映月》,他依靠的是什么本领?这在曲艺中被称作什?将学生不知不觉的带入 《口技》之中。

2、 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的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核心还是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1、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的加以训练。例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以下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并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1、此文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2、采用最简洁的话概述故事的内容。3、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谁?最可恨的人物是谁?最可鄙的人物是谁?最可爱的人物是谁?为什么?4、勾勒出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不得超过十个字)。通过抢答,评出优胜者。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能有独到见解的判断。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还要善于设计问题,所设计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例如《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提出:“东京也无非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语,可是前面又没有句子,与谁关联?文章的第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师却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学生马上陷入思索。顷刻,学生举手答到:“这句话有潜台词,前面省略了。”又一个同学答到:“大清帝国日暮图穷,腐败不堪,作者才东度日本寻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留学生依然浑浑皓好、醉生梦死,令作者义愤填膺。”又一学生道“‘也’字蕴涵着作者无限悲愤之情”。教师善于问,学生善于思。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独创性。

3、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和思考问题,对事物的认识不满足表象,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其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无论是文章的主旨,还是结构安排,或是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学习《孔已己》时,教师提出“孔已己既穿长衫为何站者喝酒?既穷为何穿长衫?”这一问挑起矛盾,学生思想产生碰撞,陷入了积极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明白“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一笔,实乃用心良苦,浓缩了孔已己整个精神世界和处境。通过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学会一种质疑探究的方法--于矛盾之处生疑探疑,进而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篇12: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桂江二中 彭敏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篇13: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多层次的思维系统,其主要特征是:积极的求异性、洞察的敏锐性、想象的创造性、知识结构的独特性、灵感的活跃性。培育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多种多样,并非只有上述几种方法,但实践证明,这几种方法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特点和品格养成的。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具有情感性,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既有认知性的也有情感性的;既有认知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营造要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创新的氛围中,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创造出新知识、新思想,学生就会能学、会学、愿学、爱学,并在参与中不断尝试到成功和快乐,使学习活动充满乐趣;即使学习中遇到困难,也能锐意进趣,意志坚强,去拼搏、去创造,直至获取成功。

二、激发潜能引发创新

语文教学要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红线。要在打好基础、强根固本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其创新的天赋。

对语文教师而言,一是学会尊重和宽容学生。这不仅仅是教学艺术,而且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二是珍惜学生的独特和创新,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甚至力排众议,标新立异,独特中往往蕴含着创新。三是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体验。学生学习母语,不是从零开始。他们既掌握了大量的口头语言,又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可以通过语言实践自主感悟、自我体验。教师则引导、点拨,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在这里,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思想的转变,主要是教学重心的转移,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从以教定学转变到以学定教;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就要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中激发兴趣,唤起形象,引发情感,体验情境,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感悟语言,在揣摩、探究中学语言、用语言、积累语言和发展语言。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取决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而后者涉及教学目标的复合性(三个维度的统一)、教学过程的规律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评价的激励性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思维的惯性,这种转变是很艰难的,且容易反复,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巧设疑问,鼓励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之门的金钥匙。有了疑,才能启动创新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发挥聪明才智,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巧设疑问,引起学生质疑问难。如让学生谈谈感受、想法,对重点词句是如何理解的等,发挥学生思维的潜力,只要说得有道理就算对了,教师应及时表扬。例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而是首先点拨学生联想“安史之乱”与“暴风雨侵袭茅舍”这两幅惨景。经过“社会背景”与“自然背景”的点拨,既把学生引入到深沉的历史回忆之中,拉近了时间的距离,又在学生面前展现了自然灾害的侵袭的昏暗之景,拉近了空间距离。通过创设特定的背景氛围,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了共鸣。学生说得对就行了,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通过归纳说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教学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质疑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四、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奇异思维

以思维定势解决问题固然方便,但往往流于一般化,既无深刻性,也无创新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根据问题的特点、要求、重点等采用灵活的思维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比较,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内驱力,把高度的注意力投入到一系列认识活动中,从中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鼓励学生寻求最佳方法,亦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创造性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没有采取过的新角度,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有关某个问题的构成知识,首先要学会如何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借鉴这一观点,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激活思维。

一是重视思维的多向展示,以示范作文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作文总体的运思指导,使学生面对作文题,或所给作文的材料,能够总体把握,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二是问题换角度,尽量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同一题目,换多个角度分析写作的多种可能性和材料内容选择的广阔性。如根据“老马识途”的材料,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选出新颖的角度。

材料:齐桓公和管仲率军伐孤竹,春去冬归,蒿草茫茫,迷途难通。管仲出意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放老马在前,人随于后,返回了齐国。(《韩非子》)

分析的角度:(1)经验是成功的捷径;(2)要善假于物;(3)老马只会识途,踏上新路该如何?这三个思考角度,第一、二个一般化,显然没有新意,第三个角度新颖、有时代性,联系现实,不能以老经验自居,不能以老经验来制约新发展,应用发展的眼光审视问题。

篇14: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倒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

2、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只习惯给学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练习,如看拼音写字词、选词填空、解释词语等等。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但如果总是让他们做这样的练习,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狭窄、僵化,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 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

上一篇:谦让的高中优秀作文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