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研修总结 - 江西教师网

2024-07-08

我的研修总结 - 江西教师网(精选6篇)

篇1:我的研修总结 - 江西教师网

我的研修总结

初中语文网络研修总结 通过研修,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发生着变化,促使不断反思自己: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研修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专业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有这么一个平台,使我们得以向其他优秀的教师学习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在教育教学管理这一方面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的教师,认识到还有一些做法不够科学。通过交流,有些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通过研修,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发生着变化,促使不断反思自己: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一、在这次研修过程中,大家坚持每天进行网上学习,认真观看各个专家的视频录象,通过学习,解决了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数学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

二、这次研修,教会了教师怎样去面对困难,需要经常性的进行研修,并且要肯下苦工夫,勤于砖研,才能有所收获。这次远程研修,教会大家敢于面对困难并和困难进行斗争的不屈精神。让大家认识到,其实教学过程也是一样,要想在教育领域里有所砖研有所贡献,你一定要敢于面对困难并进行不屈的努力,你才会有所成就。

三、这次研修,教师们收获了很多鼓励和感动。学员在的作业的留言里的那些鼓励的话语,让教师更加的明白:其实,友谊是需要鼓励的,学生是需要鼓励的,教学更是需要赏识的。我们总是被这些鼓励的发自内心真实的声音所感动着.

总之,教师们在这次研修中的收获是沉甸甸的。对于现在已经尝到了网络研修甜头的教师来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研修中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带动其他老师积极参与,以促进学校、学生的发展。同大家一起在网络研修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2:我的研修总结 - 江西教师网

一、教学目标

1、运用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学生举出实例,认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通过观察、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在探究实验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我表达的能力。

4、说出破坏生物因素导致环境恶化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描述具体生物实例,分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观看视频资料,尝试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合理结论。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述的能力。

2、尝试设计“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感知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交流、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1. 媒体展示:

夏天,草丛中听到蝈蝈的鸣叫声,却很难看到它们的踪影的影片;枯叶蝶的图片资料;青蛙不同环境中的体色比较的图片。

2.设置问题,引导激疑:它们的体色、体形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3.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 的意见,认识到蝈蝈、青蛙的体色及枯叶蝶的形态是一种自我保护性适应

教师继续启发: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是否也存在着这种现象?从而引入课题。<二>、探究新知:

1.教师呈现一盆仙人掌和展示解剖睡莲的茎和叶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针对各自生活的环境,找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生活在荒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可以减少水分散失的面积;茎肥厚多汁,能储存水分。生长在水中的睡莲,其叶柄和茎内都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以满足呼吸的需要。有的同学还举出了热带雨林中植物的叶片宽大,松树的叶变成了刺等等。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各种植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

2.动物又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呢?媒体展示书中的几种鸟及其后肢,小组同学之间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思考题。为此,有的同学还列举了壁虎趾上有吸盘,可以爬墙;青蛙、变色龙、蝈蝈、北极熊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可以逃避敌害;长颈鹿的脖子很长,可以吃到树上叶子;鲸的体形象鱼;凶猛的眼镜蛇,在遇敌时颈部膨大,用以恐吓敌人;海参遇敌时,会“献出”内脏,供敌害食之,它则借机逃走,以后再长出新的内脏等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各种动物在不同方面表现了与环境的适应。3.观察分析,提高能力。(1)媒体展示:北极熊、企鹅、大熊猫和家蝇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们的分布范围,并分析各自适应的环境温度。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交流互补,拓展思维,并初步认识到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3)媒体展示“生物对温度耐受范围示意图”,并在不同范围的曲线上确定几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组讨论,说明各点表达的含义,认识到同一种生物,在不同温度环境中,都有不同的生活表现。

(4)师生共同探究,教师并对学生合理的解答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明确: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当环境改变时,如果生物没有相应的适应能力,就可能被淘汰。

4.作出假设,激发思维。

(1)如果这些生物的形态不是这样,会有什么结果?小组积极讨论,主动思考,并选出代表发言。最后师生共同归纳:生物要生存,一定要适应环境。

(2)阅读“相关链接”,引发思考。并由部分学生宣读各自网上查找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种的灭绝是人类不可弥补的损失,人们不仅保护生物,还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人类应与生物和谐共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道德情感。

5.探究实验,生物对环境的作用------蚯蚓对土壤的翻耕。通过课下生物兴趣小组动手参与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实验的可信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及表达能力。

(1)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对土壤的翻耕。

(2)通过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和完善设计方案,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创造性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设计的方案多样,如①不同光照的情况三种:光照;黑白间照;黑暗。均为24小时。②不同时间的情况两种:一天;两天。均在黑暗下等等。选材上多用透明饮料瓶。(3)生物兴趣小组代表发言,讲述各自的探究操作过程,并展示各自的实验结果。(4)师生共同探究,归纳得出结论:蚯蚓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周围的环境。(5)实验后蚯蚓应如何处理,学生一致认为应放归原来的家园,让它们恢复正常的生活。这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珍爱生命的教育。

六、归纳总结: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归纳出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适应是普遍的,还是相对的。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七、布置作业:

篇3:我的研修总结 - 江西教师网

研讨活动内容

子话题一:猜一猜作品中的故事

说明:请教师们结合上传在网上的幼儿绘画作品, 从外显的和内隐两方面猜一猜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可以把自己的猜想编成小故事。

讨论: (内容略)

协作组长进行话题分析:教师们从作品的外观猜想画面的内容, 并能够以一颗童心来解读作品, 但是要想真正解读幼儿作品, 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 需要了解作品背后的秘密, 这样才能够“外显”和“内隐”相结合因人施教。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师解读幼儿作品情况, 我们进行下一个问题的研讨。

子话题二:请你上传一篇自己认为最典型的解读幼儿作品的案例, 同伴间互相提出解读作品的优点及建议

举例:翟老师上传的案例“长四条腿的小鸡”

幼儿描述:我是小画家张栩。我来给大家讲讲我画小鸡的故事吧!今天我太高兴了, 我们的活动区来了小客人, 两只小鸡。先请大家看看这两只可爱的小鸡, 它长着金黄色的羽毛, 尖尖的小嘴巴, 唧唧的叫个不停。它的到来马上把我们小朋友全吸引过来了, 它是今天美工区的小模特, 于是我们抓紧时间观察它, 看它低头抬头的样子, 看它走路的样子, 看它吃米的样子, 看它蹲下的样子。看!我的小伙伴还在逗它呢!它的小主人和它最熟悉, 小鸡居然会在她的手臂上走路。

观察了这么长的时间, 我终于决定把这可爱的小鸡画在纸上, 画之前再看看吧。先用淡墨画出小鸡的身体, 再用浓破淡的方法勾出小鸡的脸、小翅膀、小尾巴尖。再用淡淡的柠檬黄画出小鸡的腿和小尖嘴, 还用最小的笔蘸上赭石勾出小鸡的嘴和小爪子, 最后用白色点出小鸡的两眼睛, 我的小鸡画好了!

这会一直当摄影师的翟老师悄悄对我说:“你想让这只小鸡生活在哪呢?”我想了想画出了几片绿绿的大树叶, 我想这么多小伙伴围着小鸡, 小鸡一定很热, 我最想把它带到树阴下, 找一块大大的场地, 它可以自由地边乘凉边吃虫子或者是小米。大家请看, 我的作品完成了:我的小鸡最可爱, 它圆圆的眼睛, 圆圆的头, 圆圆的身体, 弯下腰正在吃米, 看它的双腿, 不对, 明明是长了四条腿, 多么奇怪的小鸡, 为什么呢?有的小伙伴猜是因为四条腿的小鸡可以站得更稳当, 可以支撑它圆圆的胖身体;有的小朋友猜是因为小朋友太爱吃鸡腿了, 每只鸡要是能多长出两条腿, 爱吃鸡腿的小朋友就可以吃到更多鲜美的鸡腿了。其实是这样的, 大家看仔细我画了两只小鸡呢, 后面的小鸡身体被挡住了, 有趣吗?

后记:大班后期有一部分幼儿已经能用遮挡方式来表现物体之间的关系, 在形象的主次上, 能以空间关系安排形象, 并形成主题和背景。在这些作品里我发现了幼儿绘画作品奇怪的视角, 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看并不是错误的, 他们有趣的想法, 画面中的独特表现, 是幼儿积极情感的表达。这里出现的遮挡关系, 并不是老师生硬地教出来的, 而是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小鸡获得的细致感受, 并用笔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再现, 这就是生态式艺术理念的体现。看到孩子淋漓的绘画, 我又一次感叹: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

协作组长:请老师们针对翟老师的案例进行评论。

优点汇总: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书写案例, 很生动, 能够直接反应作者在创作过中的心理变化;在解读作品中突出了同伴间的相互解读, 充分利用同伴资源;能够运用相关理论, 支撑自己解读作品, 支持幼儿创作的想法和做法;案例突出了生态式艺术教育理念。

建议汇总:最好能结合幼儿教育学、心理学, 针对此作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找出推进幼儿再创作的突破口, 这样会使案例价值更大。

协作组长进行话题小结:老师们的案例中都突出了以下几点:赏识幼儿的创作过程;耐心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 倾听幼儿的一言一行, 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能把握与幼儿互动的机会, 创设让幼儿大胆表达表现的空间;能够结合外显和内隐两方面来分析幼儿的创作过程及作品。

建议:以后记录时要完整, 如作者、时间、地点、指导教师等都要齐全;分析要更加透彻, 有理有据;要把行为背后的原因表述清楚;在分析案例的时候应把教师的行为与幼儿的行为相对应, 找出教师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 找准下一步活动的突破口, 促进教育观念与行为的转变。

学习解读幼儿作品的方法, 是教师转变观念和行为的基础, 因此进行下一话题的讨论。

子话题三: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解读幼儿作品 (略)

子话题四:你认为解读幼儿作品的途径有哪些

翟爱华:倾听“童语”。其一, 绘画前充分想一想;其二, 绘画时允许说一说;其三, 绘画后大胆讲一讲;其四, 绘画后如实记录。

解春荣:我认为解读幼儿的作品需要关注创作作品的全过程, 比如, 教师关注幼儿绘画前的谈话内容, 这能为过程中的理解奠定基础;在创作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幼儿奇特的语言和表现, 倾听幼儿对作品的表述, 尤其是细节和特色地方的说明, 这为交流作品又奠定了基础;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幼儿有个性的作品, 为其展现个性提供平台。所以我认为在创作过程的前中后都需要关注。

吴连柱:可引用中医理论, 运用“望、闻、问、切”综合手段实现对幼儿作品的解读。我先来说说“望”。望情绪:看幼儿的创作表情和作品完成后的情绪;观察孩子与同伴交流时的态度和表情;关注情绪情感变化。望作品表现手法, 选择哪些材料?哪些颜色?哪些技巧?再来说说“闻”, 注意事项有四:其一, 倾听设想构思。绘画开始时, 孩子都会有一个构思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想法是不成熟的, 但老师要有意识倾听, 为下一步指导做准备。其二, 倾听绘画过程中的思路调整, 也就是孩子在表达过程中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设想, 这就需要教师来听一听孩子思路转变的情况。其三, 倾听孩子与同伴的作品分享, 教师有意识加以记录。其四, 倾听同伴评价过程中孩子的“辩解”, 这也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张俊燕:倾听孩子是个非常简单而有效的途径。孩子的心思我们是很难猜透的, 看似简单的画面总是蕴含着不同的内容, 多听听孩子的言语, 是帮助我们解读孩子的有效途径。

解春荣:我期待着老师们也来解读幼儿作品时的“问”。

张俊燕:我来谈谈“问”吧。问, 即询问。通过问, 可以了解幼儿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等。很多时候, “问”又是同“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通过语言形式的“问”和“闻”, 深入了解孩子, 对孩子进行最直接的教育。但要注意, 问要符合对象的年龄、性别等生理特点, 要问得有法, 问得有度, 问得有艺术。比如, 解读幼儿绘画作品的时候, 我们可以重点问一问作品中的细节之处、独特之处, 以及与众不同、违背常理的地方, 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解读作品。

赵娜:我是一名新教师, 在工作中我也会问一问幼儿作品中的故事, 但是孩子说得很简单, 表达时很积极的就那么几个孩子, 是不是我问得有问题, 缺少所谓的“艺术”呢?

吴连柱:“教师在引导孩子表达时是不是需要一定的提问艺术呢?”赵娜老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我想, 回答是肯定的, 但需要哪些能力?哪些方法?哪些高招儿呢?

解春荣:如何向大班幼儿提出绘画中的问题?如何使幼儿想说?这需要了解大班幼儿的特点, 我认为我们可以选择绘画中的细节进行开放式提问, 比如, “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什么意思?”“我有些不懂, 你能给我讲一讲吗?”“我来猜一猜你的意思, 你看对不对, 好吗?”等等, 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了解幼儿的想法, 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张俊燕:我来接着谈谈“切”。“切”不是给孩子的作品把脉, 而是教师在“望”、“闻”、“问”之后的思考和分析, 这应是教师处理问题最为关键的一环。特别是在处理孩子作品中的问题时, “切”就是给幼儿开“药方”。因此, “切”应有标准, 有尺度, 还要有区别。这个“切”运用得好, 也就能更有效地促进下一阶段的教育活动的开展。

协作组长对话题进行小结:吴老师的“望、闻、问、切”, 打开了我们的思路。这“望、闻、问、切”表明了解读幼儿作品的途径与方法, 方法与途径有了, 就需要我们更好地实施与操作。

子话题五:如何根据解读幼儿作品获取的信息支持幼儿再创造 (略)

协作组长对总话题“解读大班幼儿绘画作品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小结:

观点一:每幅作品都有解读的价值。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所隐含的一些信息, 有的需要情感上的关注, 有的需要生活上的帮助, 有的需要能力上的支持。

观点二:解读作品的侧重点要因人而异。我们可以结合作品的两方面进行解读, 一是显性的, 包括技能技巧方面, 如用色、线条、布局、内容的丰富性、背景、表达等等;二是隐性的, 包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表达、生活经验的了解, 等等。虽然看似有的点跟绘画作品关系不大, 但是它们是解读作品的基础。所以我们要针对幼儿的不同性格特点、个性需求、能力差异等进行解读, 制定相应的支持策略。

观点三:解读作品的方法灵活多样。这个问题老师们在讨论的时候很热烈, 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尤其提出了“望、闻、问、切”。我要说的是:方法有了, 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当时的情境选择简便易行的方法, 既能有序带好班, 又能够清楚观察了解幼儿的想法, 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支持幼儿。我们还要把握“望、闻、问、切”的内容, 做到“望”有目的、“闻”有选择、“问”有技巧、“切”有策略, 这样就会避免盲目性。

篇4:我的研修总结 - 江西教师网

关键词:“国培计划”;网络研修;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67-02

2010年,由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启动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国培计划”不但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也对我国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有着重大意义。[1]

中小学教师以往所接受的培训都是面对面的集体授课,这种培训方式很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但是却不能满足个性化发展,无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面对这种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研修网应运而生。利用各级的研修网作为平台来实施国培计划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新型的培训模式既给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又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网络研修所面临的问题

1.以任务完成为目的,培训目标不明确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旨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围绕“优化校本研修管理”的主题,为项目学校(区域)提供资源、工具、平台等专业支持服务,提升学校(区域)校本研修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围绕“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主题,以学科为载体,创建学校(区域)学习共同体,开展主题研修活动,引导形成团队研修文化和教师的常态研修习惯,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提供支持。

培训本身有着严格的实施方案和考核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相应的任务。而大部分教师却容易忽略培训目的,把培训做为负担,不主动学习。学员在培训开始之后,首先应该了解实施方案,明确考核要求,以保证培训正常有序的进行。但是学员追求的只是任务的完成,他们首先想要了解的就是该培训如何才能取得合格证,在了解之后会选择最简单、便捷的方式来使自己达标。

2.信息技术水平限制个性化培训

信息网络管理平台技术给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突破了传统培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研修过程中,只要在每个阶段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就能得到相应的积分,而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都是由学习者自由支配,既不影响平时的教学工作,也能充分利用时间来完成自身的专业发展。但是利用网络研修来推动校本研修,这本身就是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一个考验。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平时忙于教学工作,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论是教学还是自身学习发展都习惯运用传统的方式来完成。

结合本次培训项目的实施情况,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是在迷茫中进行研修的。在正式培训开始之前,学校会按照所教学科和所教学段把教师分成不同的教研组,教师主要是在自己的教研组内进行互动交流,缺乏和熟手型教师、专家的交流讨论。

3.学员重视程度不够

陕西省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有30%是要求学员进行课程的自主学习,包括观看课程视频、阅读课程文本资料的累计时间,由系统自动统计,达到1900分钟,此项可得满分。此项考核的标准仅仅是学习的时间,虽然在观看课程视频的过程中,系统会让学员输入验证码或者是回答问题,但因为问题的难度不大并没有引起学员的重视。

网络研修做为新型的培训形式存在诸多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但这些问题并非是无法解决的。

二、如何提高培训效益

1.发挥教研组长作用,提高学员参与度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虽然是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培训的,在第一阶段创设学习共同体,建设网络家园开始之前,应该先让教研组长对学员进行集中培训,让学员明确培训的目标和考核方式,阐述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参培教师在第一时间明确国培计划、日程安排、看视频的时间地点,必须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写文章的数量、上网参与研讨及跟帖的方式数量和培训合格的标准,[2]增强学员的集体感和归属感,使他们不会在培训的过程中出现孤独感,觉得自己完成不了任务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对培训失去兴趣,消极应对。

2.突出信息技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员跨越式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担,有责任帮助其他学科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从而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在第二阶段,要求学员学会如何在学习共同体中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制订计划、探讨师德并充分分享。网络研修的一大特点是其拥有着大量的资源,尽管如此,学员还是会感觉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资源。究其原因,研修网上的资源不一定能帮助所有学员解决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学员自己建设的资源库,不同于专家所构建的资源库,不仅能快速健全资源库,而且学员们都是来自一线的教师,最清楚他们的需求,他们能够发布与教学同步的课程资源。但是学员们建设的资源库往往是零散的,有重复性的,而且都是依据个人习惯和任教学科来整理发布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研修这个平台,发挥其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第二阶段开始之前,为学员们讲解发布资源的正确步骤、发布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何整理自己的资源,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信息技术教师应在培训的过程中及时对资源进行归类,剔除无效资源,公布资源种类及数量,避免学员重复建设资源。

3.多方位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大部分学员都已经熟悉此平台的操作,能快速的发布资源并且利用资源。为进一步提高学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在第三阶段为学员提供了三个系列的课程,更符合学员个性化的学习。只有提高了学员的信息技术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本阶段为了弥补学员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缺陷,专门定制了《信息化教学操作技术》、《PowerPoint 2007的应用》等课程,此类课程有效的帮助学员了解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及学习方式,促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完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4.加强反思及同伴互评

学员的自我反思在培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自我的反思,取长补短;培训结束后,及时总结,如此一来才能将培训的内容进行内化。网络环境下典型课例教学的实践反思,既包含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又包含群体性的研讨式反思。[3]通过群体性的研讨式反思来加强同伴间的互评,既弥补了自我认识的局限性,又能促进群体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胡素芳,任昕.浅谈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117-119.

[2]覃霞. 做一片绿叶——“国培”班主任工作有感[J].中学教学参考,2013(4).

[3]郑燕林, 李卢一.“整合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

篇5:我的研修总结 - 江西教师网

今年是本人第四个参加远程教师培训;在“小荷才露尖尖角工作室”也是三次聚会;通过YY平台进行学习应该第二次。老师们讲课精彩,丰富多彩学习资源,多渠道的相互学习沟通,一以贯之的历史积淀,个人得以不断进步。如果把工作室的学员比成荷花的花话,他们不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是“荷花待放将当时”。经过紧凑而充实的培训学习,收益颇丰。

一、齐聚一室互帮学,一以贯之修专题。

学习专题相对集中,同行聚集一室取长补短。有组织的在选定的专题研修工作室学习,充分地尊重了学员的个人学习的自主权,引导学员注意业务兴趣的集中专一,有利于兴趣培养和知识技能的历史积淀。

同一研修室内,都是真正的同行,大家有着共同的教学、研修任务与目标、相同和类似的教学业务背景与经历,话题集中、关注一致。但地域、年龄、教龄、性别、学历、水平、见解、才情、素养等各异,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家正好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各自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突破现实生活条件下时空障碍,扩大了同行交流的范围、拓宽了视野、易于在比较中审视自己的不足,发现人家的长处。

二、与时俱进新器厉,QQ、YY齐上阵。

这次培顺的另个体会是,教学手段与方式多样化,对学员的掌握相应网络交流技术提出多方面的较高要求。教师是一个永远新的职业。这里讲的“新”主要不是指知识的更新与教学艺术的更新,而是说,教师本人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有个与时俱进的问题,特别是条件和环境不尽如人意的农村中小学老师。譬如,起初总觉得QQ、微信、微博这些网络应用是年轻人的时尚专利,我的QQ是家人帮我注册的,使用不多也不熟练、Q龄不长。现在经过多轮先后接触、运用,已逐渐适应并能较熟练使用。虽说不能得心应手,但此前那种冷漠甚至抗拒早就烟消云散,每次参加网络学习以及考核完之后的自主学习,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充满热情。

不同媒介渠道各有长短,能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学习方式灵活的研修手段与便利。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博客、论坛互动、文件照片上传、在线与下载后线下学习。整个研修过程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教学案例、便利的学习方式,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同行间坦诚交流,使我觉充满愉快、充实。

三、精益求精不懈怠,好上加好提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其实,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有双重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这样的培训自我感触真是有必要的,通过多伦研修的积累,作为一个老教师,走出了固步自封、自我满足的藩篱,在更大的范围内,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通过观摩、交流,反观自照,在比较中暴露自己的不足,在借鉴中逐渐开明和提高。常言道学无止境,相对应的就是“教”亦无止境。尤其是语文课,即便在课标和基本模板中,无论从过程、内容、到形式(手段)等都有一系列程式化、结构化的规定。但我觉得那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规范要求,是底线,而其下位的更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过程等精细的细节的创新与演绎,才能体现出那些基本规范的真正要义,才能不断地丰富与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水平。

篇6:我的研修总结 - 江西教师网

吴城中学九(3)班 孔志文

指导老师 叶久保

也许是命运的不公,又或许是我的不幸,在别人被幸福、阳光所包围之时,烦恼却不声不响地光顾了我,甚至扭转了我的人生轨迹。“啪”的一声,我飞快的打开了门,不顾身后妈妈的呼喊,快速的跑进人群,留下一个凄楚的背影,直至消失„„我站在一处无人的角落,泛红的眼角闪着莹光,终于聚集了一滴泪珠,无情的滑过脸庞,穿过阴冷的空气,碰撞大地,溅起幽幽的声响,模糊的眼眶浮现出今天痛苦的一幕。

今天,我本来是在家里学习的,正当我在那题海里冥思苦想时,父亲兴冲冲地走了进来,手里提了一摞不知什么书,当他走到我跟前时,我定睛一看,好家伙,什么《总复习攻略》、《学习宝典》等等。我问父亲:“你买这么多书干吗?”父亲一听,高兴地说道:“当然是买给你的了,你可知道,我可是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来挑选这些书的,现在你可要抓紧了„„现在一般的学校毕业都找不着工作。”我一听他说这些,心里就很不高兴,于是眉头一掀,有些恼怒地说道:“干吗跟我说这些,你想考自己考去呗。”说完这些,我不禁有些后悔。果然,只见父亲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愤怒的说道:“你怎么说话的!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你好,你现在翅膀硬了是吧,敢顶撞老子,老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听到这,我多年的怨气一下子爆发,用略微嘶哑的声音说道:“我已经受够你了,整天逼我学这学那,你不配做我父亲!”说完,我立刻被自己吓了一跳,没想到这句话我都说得出口,心里顿时十分纠结。父亲也被这句话吃惊了几秒,等反应过来,面目显得的有些狰狞,二话不说,宽大的巴掌打在了我的脸上,响起一声清脆的响声。我没有哭,因为我不想让他看到我屈服的样子。过了片刻,我终于跑了出去。

我的视线缓缓回到现实,于是准备迈起脚步离开,却惊讶的发现,面对着交错的马路,却不知该走哪一条!唉,烦哪!

简评:作者以细腻的笔调写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儿,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结尾双关,给人以思索的余地,叙述和描写之中发出了减轻课业负担的呐喊,给家长敲响了警钟。当然,在与父亲的矛盾中,也有“我”言语过当之处,这些不礼貌的顶撞话都缘于对父亲的不理解和反感,其实作者本人当时也意识到不应该那样说,只是“情不能自已”而已,这样写,作文更具有生活的实感。

(叶久保)

一片枯叶的自述

吴城中学九年级(3)班

熊慧

指导老师

叶久保

秋,已经深了,太阳斜照在我的身上,却已不再温暖。阵阵秋风袭来,地上枯黄的落叶翻滚着。无意间,我看到自己泛黄的身体,知道离凋落的日子不远了,突然变得依恋起来,依恋着承载我的枝头,依恋着我紧紧偎依的大树,也依恋着头顶那片澄澈的把蓝天„„

岁月如流水。小时候,春风温柔地将我唤醒,从我探出小脑袋的那一刻起,我便爱上了这个全新的世界,一切美妙而神秘。

后来的日子,我过得很幸福。重视的树根和树干每天都会给我提供充足的养分。白天,我尽情地享受着阳光的沐浴;晚上,我就对着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和满天的繁星,静静地聆听着一首首田园交响曲。无聊的时候,也偶尔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微风里嬉戏。暴风雨来临的时候,爸爸妈妈总会呵护着我幼小的身体。就这样,很快,我长成了一片宽大而深绿的叶子,褪去了那层嫩绿色的外衣,我已不再畏惧风雨。渐渐地,我知道了这世上除了接受给予,还有一种幸福叫“付出”。

烈日下,我把自己一抹小小的身影和同伴们连成一片浓荫献给大地,即使我的力量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我知道,对于疲倦的行路人来说,那也是心灵上一点小小的慰藉。在那个暴风雨歇斯底里的日子,我也会像我的前辈们保护我一样,义无反顾的伸展开身体,为我周围的弟妹们遮风挡雨,尽管风雨过后的我总是焦头烂额,但也总会感到一种淡淡的幸福。

突然,我想起了大姐(一片老叶)飘落前对我说的话:“妹妹,咱们叶子之所以为叶,是因为懂得,奉献与生俱来,直至生命的终了。当我们离开枝头,告别这个美丽的世界的时候,不要留恋,也不要悲伤,因为我们将化作永恒。那就是我们的归宿,也是我们的幸福。”哦,我明白:感受被爱的幸福,并让别人得到我的爱,就是我作为一片叶的使命!

如今,我也已经老了,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零落成泥,默默地将自己化作有机肥料,让根吸收,来年,为新生命的诞生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也因此而获得永生,那将是我永远的幸福!

终于,有一天,我悄悄地告别了支持着我一生的树枝,带着对养育并承载了我一生的大树的感激,在秋风的催促下,打着旋向下飘落。着地的那一刻,我安静的闭上了眼睛,嘴角还带着一抹浅浅的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是一种感激,是一种爱,更是一种幸福。

简评:妙用拟人手法赋予枯叶以生命,立意新颖,表达了接受给予、给予付出同样幸福的主题。

(叶久保)

建设幸福中国,我们义不容辞!

吴城中学九年级(3)班

徐雪琴

指导老师

叶久保

幸福,给人们的感觉是美好的。她像太阳一样,给你冬日的温暖;也像甘泉一样,给你炎夏的凉爽;又像大伞一样,给你遮风挡雨的惬意;还像鲜花一样,给你沁人心脾的愉悦„„

我,曾思索,曾追寻:到底什么人是真正幸福的人?读了《与幸福同行》,我恍然大悟!原来,真正幸福的人呀,既有健康的体魄,又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情感;靠劳动创造财富,让他人获得享受,也使自己感到快乐。一句话,能给他人带来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大家知道,全国劳动模范、道德模范郭明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出了突出的业绩,他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无偿献血„„一桩桩,一件件感人的事例,让国人深受感动,为之动容!

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笑着回答:“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一句简单朴素而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他心底的幸福观。

在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表彰名单里,有这样一位姑娘:她从七岁起,毅然独自承担起,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的义务,直到上大学,为照顾养母,她在离学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并向学校申请走读。十几年来,每天早上六点就开始帮着养母穿衣服,洗脸,梳头,然后赶到学校上课。中午十二点下课,又匆匆赶回家,做饭,喂饭,给养母擦洗身子,活动筋骨,敷药按摩,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换洗床单被褥,下午两点才赶回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她又匆匆赶回家做饭,做家务,服侍母亲睡觉,每天就这样奔波于课堂和家庭之间,与养母相依为命。

她,就是“当家孝女”孟佩杰。当有人问起有什么心愿时,她说:“妈妈健康,就是我的幸福。”

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普通销售客服吴鞠萍,在杭州滨江区一住宅小区,徒手救下从十楼坠落的两岁小女孩,虽然自己手臂骨折,却挽救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无独有偶,2012年1月27日,在广州打工的黑龙江双城市28岁的谢尚威,徒手接住一名从五楼坠落的,体重110斤的15岁男孩。男孩仅是左腕骨折,颅内轻微出血,并无生命危险,而谢尚威后腰和尾骨受轻伤。联系“最美妈妈”吴鞠萍,他因此被网友称为“最酷爸爸”。

他们的本能之举,挽救了孩子的生命,维护了他人家庭的幸福,他们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在长达50多年的肝胆外科职业生涯中,几乎每天在动手术刀,他的双手曾为13600多名肝病患者解除病痛。如今88岁高龄的他,每天仍在手术台上做1至3个手术。

吴爷爷说:“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做他愿做、喜爱做的事情,是很愉快的,我从拿起手术刀、走上手术台的那天起,看到一个个肝癌病人被救治,看到一个个治疗禁区被突破,看到一个个康复者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常常情不自禁地喜悦,发自内心地高兴。我曾反复表达个人心愿: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了,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最大的幸福!”

一位位先进人物,话语是多么朴实,事迹是多么感人啊!她,向我们诠释了幸福的真谛,人生的意义。

亲爱的同学们:幸福,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从黎民百姓到国家领导人,无不关注幸福,探讨幸福,追寻幸福。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召开前夕,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指出,要“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是为幸福指数。”时代的列车已隆隆作响,建设幸福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青少年是承前启后的新一代,应投身到建设幸福中国的洪流中去,让人们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建设幸福中国,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初中生之友》,助我成长的好朋友

永修县吴城中学八(2)班 叶雨柔 指导老师 叶久保

自从2011年秋季我跨入中学大门以来,《初中生之友》就成了我一位不说话的朋友。她伴我走过了硕果飘香的金秋,跨过了银装素裹的寒冬,迈过了草木萌发的阳春,度过了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复一日,她让我增长了知识,丰富了头脑,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常伴我快乐地成长。

我清楚地记得,我原本作文水平一般般,《初中生之友》有关读写训练栏目和增刊教给了我许多阅读和写作技巧,尽管我没能全部掌握,但也从中学到了不少,让我受益匪浅,因此而常常受到老师的夸奖,赢得同学们的羡慕。终于,初一下学期的一次作文竞赛,给了我一展身手的机会,我一举夺得一等奖殊荣!这份荣誉的取得,填补了我语文学习“从未得奖”的空白,让我实现了语文学习上历史性的突破,从而大大增添了我写作的自信心和语文学习的兴趣。

“青青习作岛”、“ 走近科学”、“双语加油站”、“时文大观”各栏目,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领域,十分有趣地给我们讲解各科学习的方式方法,同样让我们受益终身。

“名人碰碰车”让我“结识”了很多名人,从他们成长的轨迹。我悟出了许多做人、成才的真谛。

“青春风铃”使我明白了处于青春时期的我们,应该怎样消除青春期给我们带来的烦恼,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去。

“漫画部落”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漫画,叫我们在欣赏中获得愉悦,获得享受,同事也获得一些人生的启迪。

„„

上一篇:小学一日常规三字歌下一篇:配电室灭火器配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