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缺失之我见

2024-06-04

创新型人才缺失之我见(精选6篇)

篇1:创新型人才缺失之我见

1创新型人才缺失之我见

――完善高等教育机制 构建创新型人才教育平台

摘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要培养具有科学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前沿阵地,必须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关键词

创新型国家;创新教育;高等教育

创新理念与价值观一样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体现,价值观显现出民族的灵魂,创新则犹显民族及其国家的活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纵观世界当今之强国,无不证明这一点。只有拥有大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才会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才会有知识经济的持续发展。相反,缺少科学技术储备和创新人才,就会失去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机遇。反思我国30年来改革历程,就能充分说明创新人材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在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的政策激励下,我国商品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外资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技术地提高,但以引进技术并通过消化、提高来创自己民族品牌的国策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为此,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国家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前沿阵地,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我国创新型的人才缺失,高校应现对有的教育模式和机制认真反思,要建立起和我国经济技术相适应现代教育机制,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践行科学发展观。

1.现行高等教育模式与状况

1.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我国大学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上,更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这是因为知识是单一性的,而能力的培养是综合性的,特别是创新能力,它要求具备有独立的人格,崇尚自由的精神,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等素质。这种素质的形成除了相关理论之外,更需要大师级学者严谨治学态度的影响。当今许多大学并不着力于寻求并培养具有良好风范的大师级学者,而是把资源投向扩大规模,广盖大楼,合并院校。殊不知,大学是以大师闻名,不以大楼建筑著称。过去的北大是因为有许多风格各异的大师级学者,才形成北大之精神,彰显北大之活力。

1.2知识传授的方法死板僵化。不少大学在知识传授上依旧摆脱不了应试教育影响,仍是采用的是填鸭式灌输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进入大学前是应试环境下学习,老师学生围着升学考试大棒转,整天做题,对答案,不容许有自由想象空间;进入大学后,学生又跟老师教鞭转。尽管两者环境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填鸭式的传授知识方式。由于缺乏启发式教育,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不够,导致学生习惯了围着老师打转,其效果只能教会学生模仿和死记硬背,形成了被动思考的习气。这些都抑制个人天性的发展,禁锢了人的思想,极不利于创造性的思维形成。它不但使高校毕业生在全球化的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也会使我们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成为一句空话。中国的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各级各类学校都已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注入式教学方模式的制约。这一现象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相当明显。1.3考试评价制度单一。传统教育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采取规范化考试方式,通过试卷来评价学生,学生大多关心的是如何把教师传授的确定性的知识尽可能完整准确地记在脑子里,以便应付考试,而不去分析和反思这些知识,更谈不上以这些知识为资源去创造新的知识,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导致学生只是一味盲从,过于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德行。

1.4只重形式,不重内涵。很多高校把注意力放在扩大院校规模,而不是提升其教学品质,改进教学机制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适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此这般,如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的创新人才呢?

1.5社会实践活动不够。在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很少。对于第二课堂,学生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和实验实践等环节也重视不够。其结果是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发达国家里,中小学生都能在社会活动中,自己寻找项目,并自己搜集相关资料来完成项目的论证。而我们大都是在毕业时作为毕业论文来完成。知识在于应用,不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其知识就得不到提高,其能力就无法形成,就无法有创新型思维。

2.目前大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分析

多年不变的教育模式,直接导致现有大学生的素质普遍存在以下不足:

2.1过于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何谓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不受约束的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坚定的信念。我们国家多年的应试教育,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抑制想象空间,遇事就习惯性的寻求标准答案,故缺少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精 2

神,也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2.2缺乏挑战意识。在盲目崇拜“学术权威”的思想影响下,大部学生在创新认知、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各个环节中,普遍缺乏应有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实践,不善于对权威或老师提出“挑战性”质疑,生怕遭受指责或失败。所心只能按步就班,因循守旧,缺少开拓精神。2.3实践活动能力缺乏。一些大学生习惯对老师讲授的实习、实验方法按部就班地模仿,对公理、公式的运用照搬照套,对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往往缺乏预见性,更谈不上应变与处理出现的问题。

2.4 创新思维能力欠缺。许多大学生因缺乏经常性的创新性思维训练,平时没有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只善于进行单向单一性,纵向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不利于在创新实践中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造成创新思维能力欠缺。

总之,我国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将知识转化成学识,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转化成实际运用的能力比较薄弱;把知识转化成财富,即创业能力,更是大学生亟需加强的环节。

3.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对策

教育应面对社会,面对未来。高校应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的任务。,重点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迅速获取最新知识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个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对知识进行提炼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在传统教育中显得不够重视;三是把知识转化成财富的能力,即创业能力,这更是我国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的不拘一格的思维,富有挑战型的精神,及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些皆是创新人才必须的素质。

为了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探索:

3.1 转变教育理念,摒弃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局,改革不适合创新人才形成的教学体系,创建新教学机制,建立创新人才教育发展的平台,以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要借鉴发达国家教学模式。当今各国的学者和大学都在对传统的大学教学思想谨慎反思,他们重新审视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注入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接受式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共性与个性等教学思想中的诸多矛盾,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出台了一些改革对策。1991年,锡拉丘兹大学校长肯尼斯.肖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 3

型大学”,此后一批大学紧随其后也提出了类似的办学思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反对注入式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已成为教育家的共识,已成为国内外大学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转变教育理念,就是要认同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的发展与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由个性,与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是创新人才显著的特征。个性教育就是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个性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项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3.2 改革专业及课程设置,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高校应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前沿新知识;减少记忆性知识的分量。在现有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中,增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和反向思维等创新精神的新学科。同时还要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合并,加以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英国的高等教育则重视基础课程教学,充分体现“拓宽基础,追踪前沿”的教学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科研精神的智力训练。这种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进行科学探索,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让学生有更多自由的来选修课程。尽量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3 教学方法上,重视能力培养。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要通过开设带有研究性的实验课、实习课等,培养学生的科技态度、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哈佛大学本科教育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辅导、实验、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模拟法庭、独立学习等。牛津、剑桥等大学重视多学科交叉训练,对于开阔思路、培养现代科学人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英国教育中提倡的批判式思辨也是创造性人才所需要的重要品质。英国互联网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信息实验室基本是24小时开放,其网络课程在高校之间都是可以共享的,这非常有助于创新人才智慧交流与启发。所以,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我们应重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并加强训练学生批判性思辨和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能力。

3.4 加强实践环节。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各种专业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教育,认真抓好实验、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

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次抓好活动课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扩展学术视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的锻炼,充分发展个性,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广泛开展学术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召开学生学术交流会、研究会,加强学生之间、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3.5 建立一套高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每门课程可根据教学内容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既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要重视测试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学校可以给教师适当的权利,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如书面答卷、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试,做到知识、能力相统一的综合素质考评,以此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6 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今天的年轻人不是与书本,而是与计算机和其他的数字媒体一起长大的,因此,他们对于学习的期望也是互动式的,我们要考虑现代教育技术和学习者需求两方面的因素,要基于互动的、合作的学习理论来设计教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需求已经促使大学更多地采用灵活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在其中大有作为。3.7 引进和培养创新型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型教师,所以学校要注重创新型教师的培养。首先,要培养教师具有崭新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的职能及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包括: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重视过程学习;重视实践活动,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大胆质疑与创新。

其次,要培养教师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型教师之所以能胜任对学生创造活动的引导和启发。在于其具备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如: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熟悉创新理论方法,并能有意识地引进移植到教学过程中去,具备“博”与“专”相统一的合理知识结构,因而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科研活动。

其三,激发教师具有独特的个性品质。如自信、喜欢挑战性工作,热爱创造性学生,富有幽默感,兴趣广泛,具有开放性。

其四,鼓励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艺术。创新型教师的教学是充满艺术性的教学,他们往往把教学安排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不断赋予教材以新意和活力。

3.8 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而压抑的环境则扼杀创新型人才,因此高等院校要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首先,高等院校必须有自主办学的权力,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其次,要为教师创造宽松的治学环境,在教学大纲的编制上,应允

许教师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创新;在授课方式上,应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在学术氛围上,应鼓励教师树立良好的风气,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最后,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留出时间让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9 营造高校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要把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因此,可以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涉猎,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还可以让他们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经费由专门建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提供,并选派教师指导,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举行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并作为选拔优异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做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论文)学分等。

当今世界,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形成。它带动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决定未来的经济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日益向人们逼进。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即是知识创新。虽然知识是唯一在使用中不被消耗的资源,但要形成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创新,而不是不断复制。知识创新呼唤时代的创新人才,如果创新知识是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那么创新人才就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所以,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创新,也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My View on the Drain of the Creative Talents Abstract: To construct a nation of creativity ,the key is to cultivate the creative brains, which have the no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can realize the notion in a proper way.University ,as the cradle and the front line for cultivating brains, must enforce the education of creativity, which is the soul of high education, and the point of this is cultivating student the creative spirit and the practical skill.Key words: creation nation;creative talents education of creativity;high education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56.[2]2006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国教育统计网

http:///tjgb.aspx.[3]周 济.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

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R].2006-07-25.[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46.[5]王娜.大学生创新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07(2).[2]马雪.试论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7(2).[3]王雪弟,焦明连,蔡群.构建创新教学体系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探索.2005(7).(责任编辑:刘向宏)·57·

[6]李强.关于推进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7]袁望冬.论创新文化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J].湖湘论坛,2006,(6).[8]方本新.新价值观与创新文化范式[J].中国软科学,2006,(11).7

篇2:创新型人才缺失之我见

多年来,培养创新型人才一直与现有的应试教育制度有所冲

突,虽然社会各界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针对这一现状,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问卷研究如何在适应现有教育制度的前提下探讨和研究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1、你是否了解创新型人才? b

(A)了解(B)听说过,但是不是很了解(C)不太清楚

2、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和了解创新型人才的?(多选)ce

(A)报纸和书籍(B)电视(C)网络(D)学校教育(E)社会教育(F)其他:____

3、您觉得,大学生做课题的目的是什么?(可多选)(ad)

(A)学习新知识;(B)完成毕业论文;(C)完成导师的任务;(D)提高科研实践能力;

4、您如何评价大学课程内容的创新性(相对于您的需求而言):(d)

(A)很强;(B)比较强;(C)一般;(D)比较弱;(E)很弱

5、您的任课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或其它参与式的教学方式的情况是:(b)

(A)充分;(B)比较充分;(C)一般;(D)较少;(E)从不

6、你所在的学校是否组织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相关培训? c

(A)有,并且很重视(B)有,但较少(C)有,但偏于形式(D)没有

7、你是否参加过有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培训或活动等? b

(A)有(B)没有

8、您认为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吗?(a)

(A)是;(B)不是;(C)不全是;

9、您认为创新是大学生的责任吗?(c)

(A)是;(B)不是;(C)现在不是,将来会是的;

10、您觉得,目前大学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多选)(acefg)

(A)学习环境差;(B)导师队伍薄弱;(C)国家投入太少;(D)大学生数量太多(E)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计划不合理;(F)教学方法单一;(G)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H)其他(如上述选项未能表达您的看法,请填写)

11、您希望您的导师在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方面给您提供?(多选)(ad)

(A)研究方向的引导;

(B)具体研究方法的指导;

(C)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

(D)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

(E)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

12、您觉得大学生要创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abc)

(A)氛围;(B)资金;(C)信息;(D)知识;(E)技能;(F)指导

13、您认为激发人才创新激情最有效的手段是(d)

(A)物质激励;(B)事业激励;(C)感情激励;(D)其它

14、您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多选并排序)(acdeg)

(A)独到的思维方式;(B)高科技素养;(C)团队精神;(D)探索精神;(E)勤奋;(F)良好的品德修养与责任感;(G)交流能力;(H)(如上述选项未能表达您的看法,请填写)

15、您认为,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学方面需要做的是:(多选)acd

(A)突出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

(B)在教学中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

(C)改革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开放实验室

(D)改革考试方法,鼓励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

(E)(如上述选项未能表达您的看法,请填写)

16、您认为,要提高创新型人才教育的质量,目前最需要做的是:(多选)(bf)

(A)停止扩招,把创新能力列为各类院校招生的参考依据;,选拔高质量生源

(B)改革教学理念,变机械灌输式教育为启发诱导式教育;

(C)改变目前的学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案

(D)完善评价体系,提高淘汰率,严格掌握培养目标

(E)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F)建设教育创新工程,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G)(如上述选项未能表达您的看法,请填写)

————————————————————

17、在现有教育政策下,在大学期间可实施的基础上,您认为可以以何种措施和方法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如:开设课程,请具体说明开设什么课程?)_____________实施项目教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学校可以联系社会企业单位,带领同学参与前沿科技,开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培养创新型人才之我见

关键词:创新,人才,教育

孩子从接受教育开始, 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前、 中小学教育;第二阶段为高中教育;第三阶段为大学教育。本文从三个阶段的教育现状以及教学改革两个方面来探讨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

1.娃娃阶段的烦恼

现在的孩子从学前班开始, 就接受千篇一律的教育,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 要求学生都要整齐划一, 这样既扼杀了孩子的天真, 又促使他们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最终形成老师与家长对待孩子特长进行扼制的“统一战线”, 使孩子有奇异的想法也不敢表达, 更不敢去问, 很怕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攻击, 久而久之, 孩子便养成了你教什么我学什么, 学好了, 老师高兴、家长表扬, 但发明的异想天开将被埋没;取而代之的是, 培养了学习与模仿的好孩子。而更可怜的是孩子家长不管孩子愿意与否, 凭自己的意愿, 给孩子找了好多特长班, 使得孩子晕头转向, 毫无兴趣和爱好可言。

2.高中阶段的繁忙

我国高中阶段的现状是, 压抑的氛围四处弥漫, 学习压力骤然增大, 学习任务繁琐沉重, 集中表现在除了正常的课业之外, 还有晚上的自习和课外的辅导班, 连正常的休息时间都保证不了。高中学生被绑在了应付大学考试的战车上, 没有任何一点个人的时间。试问被繁重的课程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学生, 还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搞发明创造。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社会发展翻天覆地, 唯独高考制度难以改变。高考已逐渐与当今社会发展脱节, 并呈现出后科举的趋势。“一考定终生”的模式泯灭了教育最本质的初衷, 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发展。

3.大学阶段课程的繁杂

学生考入大学后, 必须完成若干门课才能毕业, 成为几十年不变的教育铁轨, 这样使得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抱着六十分万岁的目标, 为应付而应付, 有些人课程学完毕业了又还给了老师;大学学科划分宽泛, 不够细, 形成了课程多, 想学不想学都得学, 各门功课学生学得都不精, 只知一点皮毛, 爱好的专业想多学点, 却一无时间, 二无机会和环境;大学在课程的设计上与人才的设计上相脱节, 致使培养出的大学生平庸者居多, 有发明和创新能力者寥寥无几。

基于以上现象与现状, 如下几点仅为我个人的一点体会与建议:

1.孩子阶段要以玩为主, 兼顾其他

鼓励孩子玩的过程中玩出智慧, 玩出好奇, 以培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能力为主, 启发孩子的好奇心, 保护孩子的天真, 注重考查孩子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说话可活跃孩子的思维, 为孩子提供获取许多宝贵信息和知识的机会, 还可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由此可诱发孩子的灵感和创新能力;应该好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出于好奇心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 有问必答, 或加以引导, 或提出反问, 启发和教育孩子崇尚科学发明。鼓励孩子多“动手”, 不仅可以避免孩子成为书呆子, 培养孩子勇于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有益于身体健康。

2.高中要分类教学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黄金季节, 学生不但思维活跃, 而且是知识爆炸性积累阶段。因此, 在课程的设置上, 应分班分类教学, 不要搞一刀切, 有些课程要精简, 学物理的不一定非要学地理, 学文科的不一定要学数学, 要因人而异, 自行选择爱好的课程来学习和考试;共同科目上大课, 专业可开小班, 使技长生有显露的机会, 让他们充分展示才能, 不要把课排得满满的, 要留有自行学习的时间;鼓励学生制订计划、统筹安排时间, 提高学习质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强化纪律教育, 使学生具备分辨是非的基本能力, 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3.大学要改革招生办法, 取消不必要的课程

高考的时间应改为一年两次, 考试科目减半, 高考的内容不要那么繁多, 但要精要深, 为有技长的学生提供宽松的入学条件, 同时可以采取无志愿报考方式或按照志愿录取后, 在大学入学后半年或一年内可以自主选择本校内的学科专业, 让学生都学习喜爱的学科, 这样有利于培养专业知识深、创新能力强的学生, 为毕业后步入社会创造宽松的高起点的平台。为达到以上目的, 在大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上, 不要太苛刻, 不求全但求精、求特, 关系不大的课程该取消的一定要砍掉, 与此相反, 专业深度不够的一定要补上, 尽量减少学校与就业间相脱节现象, 使学生毕业就可以就业, 而不需要二次就业培训, 使学校最终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篇4:新型技术人才培养之我见

一、教学体系创新,提高基本素质

现在技术院校的教学体系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差,毕业后不能尽快“顶岗”;二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一些新技术、新工艺不能及时融入到教学中,教学内容老化。

技术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因此应突出技能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针对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入门容易,提高难”的问题,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即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应知应会,将本专业技能分解为若干模块,规定每一模块的学习时间,学完后进行测验。理论教学应着重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与针对性,按照“实用为先、够用为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相关专业知识合理分配到技能模块中,实现“技能理论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方法创新,培养创新精神

目前技术院校的课堂大多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粉笔、黑板是主要的教学工具,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的教学手段,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创新,首先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变“教”为“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次采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课堂作业项目化,引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通过走访调查、咨询专家、个案分析等,锻炼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利用网络技术,跨越时空限制,共享技术资源和优秀师资,提高学生兴趣。

三、教学模式创新,发展创新能力

目前大多技术院校学生的实习仍在校内完成,只是在毕业前,才安排一次到企业的校外实习,导致学生对企业的情况不够了解,不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技术院校要培养适应社会化、市场化需求的新型技术人才,就应当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首先,工学结合使学生将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顺利跨越学用界限,突出学生顶岗能力的培养,实现 “零距离”上岗。

其次,开展工学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还有利于缓解学校实习条件不足的困难。

第三,开展工学结合促使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教师“走出去”,有利于提高自身能力,还可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企业技术人员“请进来”,可弥补学校教师缺乏经验技术的不足。

四、教学体制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目前,大部分技术院校仍秉承传统教学体制,同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完全一样,学习的课程完全相同。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体制,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学体制创新,一要实行学分制,结合“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体系,学生在修满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可通过选择选修模块、辅修专业来修满(或超过)规定的总学分;二要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要与学分制相结合,在修满规定的总学分的基础上,学校可放宽学习年限,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修业年限。

技术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新型技术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技术院校保持活力的需要。

篇5: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之我见

摘要: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仅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发展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们国家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能够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笔者作为青年一代,勇担重任,结合自身的在校经历,提出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议。

关键词: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建议

引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目前国际上的竞争实质上为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各个阶段的学校愈来愈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为国家输入大量创新型科技人才。

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学校愈来愈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此同时将对在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而创新型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受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影响较大,因此,中学校长和教师队伍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国家输入应用型的科技创新人才。

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在中学的培养,对于学生、学校,甚至是国家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探索精神被创新意识激发出来。学生在努力完成学业知识的同时,自己的“突发奇想”有了实现的平台和可能,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能力,指明了学生的研究方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会成为个人事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学校来讲,学生出色的科研创新成果,成为证实学校教学手段科学合理最有力的手段,践行了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对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站在国家的 角度来讲,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自上个世纪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技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要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便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要实现我国发展的目标,就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二、我国科技创新素质现状

我国在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下,考试成绩依旧是评价学生和教师的首要依据。在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读书学习过于功利化,也就是说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名次,学生才会刻意的学习课本知识,思维创造能力极大的被束缚;教师又迫于学校制定的教学任务的压力,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身的自主探索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等自学能力的发展,学生对于参考答案和课本知识倒背如流,却也只是囫囵吞枣,知识和实践严重脱节。从各项国际竞赛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学生习惯于做题、记忆,而在自主发明创造上则与发达国家的学生相差甚远。

为了响应党的“科教兴国”战略,教育部门于2007年实行了课程改革,新课标宗旨在于“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育部对各科教材课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变了以往只注重传授学生知识的倾向,注重对学生情感和创新思维的引导,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提高了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使得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检验学科专业理论的科学性。专业理论和实践是紧密联系的,那么,如何在学校建构一个宽松的课程环境,把科技教育巧妙的纳入课程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和有个性地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共同探讨,一同研究,共同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实践。

三、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议

1.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开阔创新思维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课堂形式单

一、评价标准片面、教育方法过于死板、激励机制不完善等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要想改变死板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需要转变学校和教师队伍的教育思想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注重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要和学校部门共同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解读国家和党对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纲领,及时传递新的教育观念,引导学校干部和教师树立起“科技创新立校”的思想观念;二是调整教师年龄结构,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主干作用;大力宣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计划;定期开展关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讨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科技创新竞赛。

2.完善和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我国部分中学在课程设置上有待提高,给学生自主发言、动手操作的课程比例少之又少,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在课程整合上下工夫,要改变以往窄、专、深的课程体系,注重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相辅相成,课程体系范围不要太狭窄,要认识到各个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其次,教师无论是在专业理论知识教授,还是实验操作上,都不要面面俱到,教师要转换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由在课堂上的主导者、主宰者变为学生主体的引导者,鼓励学生的发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中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另外,将科研适当的引入到教学计划中,培养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推动学生由自学到治学过渡;其次,学校要一改以往用“一个标准-成绩”评价学生的机制,建立起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有科研立项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和支持,比如加学分,助学金等,教师要充分尊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打破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拓宽学生自我发挥的渠道,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互动或者是科研立项中,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笔者是某校高三理科班的学生,是该校摄影部副部长,该校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其摄影部提供了大量的硬软件设备,而且在笔者在校几年,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大赛,包括一些环保设计大赛、模型运作大赛等。

3.注重资源建设,为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设良好环境

学校要不惜投入巨资加大对课程基地的建设,打破教学地点的界限,为此首先需要教育部加大对学校科技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这是构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气氛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站在学生角度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完善相关科学技术设备,为学生的试验提供基地,加强对科研成果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为有想法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第二,注重各学科知识在技术领域的综合应用,大力投资建设高质量的技术教育项目,比如现代农业实践室、综合创新活动室、技术文化、校外实践基地、STEM课程体验室等。总之,学校务必要重视科研教学资源的建设,完善学校的硬软件设备,为学生开展技术研究提供先进的设备,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做好铺路石、引路人。

4.学生要积极主动的树立起成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目标

广大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要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书本观念、理论的束缚,要勇于开辟新的科学领域,有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对于要进行科研成果的学生,笔者建议务必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要牢记:任何科学成果的取得与人的持久顽强的拼搏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不懈追求紧密相连。因此,作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树立起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目标对于其行为、观念具有引导作用。

结语:

笔者作为某校高三理科学生,担任体育委员,学校足球队队长,学校摄影部副部长,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提出了关于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建议,个人见解有失偏颇,还希望专业人士多多包涵。总之,学校教师和学生要一致努力,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注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篇6:创新型人才缺失之我见

一、农村中学教师幸福感的现状

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一个词“幸福指数”。这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一个量化标准。经济在增长,幸福在增长吗?据调查,公务员幸福感处于较高水平,而教师幸福感却显著低于公务员平均水平,城区教师幸福感略高于农村教师,农村中学教师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有近一半的教师经常患病或患慢性病;甚至有个别的教师在校内很少同别人交往,并且随着压力的增加,这些数据都呈上升趋势。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我们还是不开心?”这是一个让很多人都困惑的问题。幸福作为人生的主题,人们不分贵贱、种族、地域、职业都把这一追求作为人生的目标。农村中学教师同样对这一目标怀着虔诚的期待,当日复一日的,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和与日剧增的疲惫感开始取代旺盛的精力,教师们就开始在职业倦怠的道路上徘徊了,随即而来的职业幸福感也开始慢慢流失。

二、农村中学教师幸福感流失的原因

影响农村中学教师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如人格特征、价值观念,社会定位、升学压力、收入与回报的矛盾等,以下就几点最主要的原因做些分析。

1.社会定位

我们的社会给老师带了太多的高帽。老师凡事要以身作则,然而老师也是人,是人免不了犯错,但是教师犯错跟别人犯错不同,媒体论坛就会大批特批,穷追猛打,而且言语相当的犀利讽刺,作为教师凡事就得小心翼翼,甚至要压抑自己与教师形象不符的个性。长期的压抑加上一直以来教师都扮演一些悲情的角色,如“蜡烛”“园丁”等,社会对老师的定位似乎都应该在背后默默付出,不求回报,这种认知的偏差导致教师们开始漠视“楷模”这个身份,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也因此大大降低。

2.升学压力

有教就有考,有考就有比,不仅学生之间要互相竞争,教师们的教学成绩也会进行比较,即使你是无意识的,很多学校,特别是在期中期末大考后都会列出一张成绩表,清楚地记录每科,每班的平均分。教学成绩一直落后的教师,如果态度还不认真,就有被流通的可能。

升学压力这一点在初中教师身上演绎的更是淋漓尽致。中考是最受社会关注的一项大考,每次中考成绩一揭晓,旁人开后闭口就问“你们学校今年多少省重点高中?”,同事间也问“你班里这次考了几个省重点高中”。重点高中人数已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老师们也慢慢把提高重点高中人数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完

成任务,没有乐趣可言。在一天天繁重的课务压力及升学压力中,教师们感到身心俱疲。

3.付出与回报的矛盾

教师的收入在全社会中属于中等水平,但是付出却是别人的几倍。社会所提供的待遇远远抵不上教师的辛勤付出,部分教师40岁左右还是初级职称。很多人都认为老师是双休的,有暑假寒假,是份很轻松的工作。寒暑假的确是有比较宽裕的时间,除了自我学习、培训之外,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休整,这也是教师最放松,可以享受天伦的时刻。但是除此之外,有多少人看到教师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跟学生一起做早操,晚上10点还没有休息。

作为农村中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一天的工作时间是这样的:早上6点前赶到寝室叫学生起床,督促学生做早操,参加早锻炼,7点左右正式开始工作,备课上课,改作业。中午检查纪律,找学生交谈,下午还是备课上课,夕会了解班级一天扣分情况,晚自习管纪律,个别辅导,晚自习结束看寝室。这些结束基本上在晚上10点左右,如果课还没备好,回家还得继续备,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自己还要培训学习,写论文做课题。一天天下来,身心是异常的疲惫。这种“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多”的生活状态与社会所提供的待遇的矛盾,使广大教师失去了对自身价值的期望。

4.高投入低回报的情感状态

新课改强调三维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实际操作中,在应试教育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还是偏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因此我们会发现,现在学生的一个通病就是自我中心,缺少感恩之心,父母老师为他们的付出,他们觉得理所当然。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老师们的辛勤教导,善意批评常常会换来学生们的敌对反感。这种情感投入与回报的矛盾也大大打击了教师们的积极性。加上在这个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中,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亲师信道的课堂风气开始慢慢离我们远去,精神追求和文化享受似乎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奢侈品。教师不再备受推崇,社会给予教师的压力远远大于支持,这些都大大打击了教师们的士气,也抹杀了潜在的幸福感。

三、农村中学教师幸福感的培养

农村中学教师们处于教学第一线,是教育的关键,而职业幸福感是教师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还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1.农村中学教师要学会自我减压

教师在生活中必然会面临一些困难和痛苦,长吁短叹或者愁眉苦脸都于事无补,要学会从心灵上减压。如今,“如何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调节自我、适应环境,将是新世纪教师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重要心理能力之一。”教师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究竟应采取平和的心态,并且善于自我调节。如阅读调整心态的书籍。教师要多阅读激发信心、舒缓压力的书籍、报刊等,积极调整心态。更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要有豁达和超脱的精神。体会自己作为教师的光荣和幸福,以实现自我价值为追求和目标。另外,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由于教师的工作生活圈子较窄,因此要培养广泛、健康的兴趣和爱好,以提高乐趣和素养,如一些陶冶情操的书法、绘画等。教师的兴趣的广泛自然会带来综合水平的提高,也能对枯燥生活起到调节作用。还可以留出自我休整时间。教师要为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舒缓压力。在紧张工作之余,可以去风景优美的自然中放松、运动,体会一下清风、明月、小溪、流水,让自然的美景舒缓平时的疲惫,让一颗心平静、轻松下来。还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音乐正是让人放松的妙方。只有认清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心态健康,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才能体会生活中的点滴,才能拥有幸福。

2、农村中学教师学会享受当下的幸福

泰勒·本·沙哈尔用四种汉堡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分别是“享乐主义型”、“忙碌奔

波型”、“虚无主义型”还有一种是理想的“幸福型”。很遗憾的是我们当前很多人过的都是“忙碌奔波型”的生活,简言之,就是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我们总是习惯去关注下一个目标,把眼前的事情忽略,最终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我们总觉得目标达成后的那种状态就是幸福,事实上这只是对之前追求目标的艰辛过程的一种放松。幸福应该是平常的,可以处处体验的,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活在当下。事情是做不完的,我们每天几乎都为明日的事情烦恼,却忽略了明日是由今日堆积而成的,假如今天都不快乐,何来明天?所以认真过好每一天,学会享受当下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3.寄予农村中学教师合理的社会期望。

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人才的巨大重任,社会对教师也寄予了深切的厚望,问题是如果把教师视为“神”,以为教师无所不能,一旦教师的努力与社会的期望不能合拍的时候,对教师的责难便开始了。社会的宽容和支持是教师成长的有利环境,合理的社会期望可以降低教师的社会压力。有人曾经说只有教师才能理解教师,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很难理解教师。身边有个同事,教数学,又是班主任。妻子一直抱怨他从没在晚上9:30之前回过家,孩子基本上都是妻子一人照料,妻子终于忍受不了,一气之下,把孩子交给婆婆,自己住在单位。面对妻子无声的抗议,丈夫心里既愧疚又无奈,但是依旧很晚回家。旁人很难理解,但是同样作为教师,我们就很能理解。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每天都会进班转转,一天没去就会别扭,这可以理解为一种习惯,不管有没有晚坐班,时间一到就会放下手头的事情到班里看看。而且初三对学生来说是最关键的一年,除了学习,心态也非常重要,班主任如果不每天关注,很难发现学生的异常。其实老师也会累,也会很想休息,只是有这一份责任感,以及对学生的关爱,让他们不愿休息。倘若这时家人、社会对他们多些支持和肯定,教师们定会信心倍增,更有动力。否则真有种“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忙”的感慨。因此,社会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去衡量教师的劳动成果,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要引导社会公众建立合理的期望,多关注教师的优秀成果和先进事迹,形成社会对教师良好的信任感,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这样,教师便会多一份和谐幸福!

4.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待遇

教师首先是一种从事教育活动的职业人,必然也有的一定的物质需要,只有在物质需要达到一定水平,才可能追求更高的精神需要或精神幸福。调查表明,高收入者有较多的正性情感,而低收入者则产生较多的负性情感。这与当前的很多研究结论一致,即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主要原因在于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社会地位,会有更高的自尊心自信心,因而幸福感也会增强。当然经济收入只是相对的,更多的是依赖于跟各行业的比较以及自身的心态。基于各种原因,目前教师的收入待遇不尽如人意,有些偏远地区甚至还发生拖欠工资事件。“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地区补助津贴”等规定的按时兑现,呼吁适当降低农村教师中高级职称、骨干教师评定的条件,提高他们评优、评先的比例,对长期坚持在农村任教的优秀教师要鼓励,大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因此各级政府应重视提高教师的待遇,特别是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师收入,帮助教师摆脱草根定位,增强幸福感。

5.学校为农村中学教师创建和谐人本的幸福氛围

教师是一份忙碌的职业,每天早出晚归,基本没有时间休整娱乐。作为教师精神压力都很大,特别是中年教师,上有老,下有小,不仅要养家糊口,而且又是事业压力最大的时期,他们不像年轻教师那样有旺盛的精力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也不像老教师那样具备丰富的经验,早已得到认可,他们需要更努力地拼搏。而学校里人数最多的往往就是这类中年教师。所以学校应为教师创建和谐人本的幸福氛围,一份简单的中餐,一句贴心问候都会让教师们得到安慰。农村中学的校长不要只关心升学率,应该考虑教师的生存状况,想想如何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学校工会可以利用特殊节日组织活动,比如利用教师节搞次聚会,或者搞

些团体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同事间的沟通交流,发展和谐关系,同时交流本身也是一种宣泄的方式,还可以促进团队合作,让教师们在活动中体验互助友爱,增加幸福感。

此外,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现还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教师的成就感主要来源于外在的评价,当自己的工作被肯定,自己的学生被表扬,都能使教师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

上一篇:乒乓球正手快攻说课稿下一篇:自主高效课堂学习小组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