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再见了,亲人

2024-07-07

14再见了,亲人(共9篇)

篇1:14再见了,亲人

14.《再见了,亲人》导学案 姓名: 家长签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前预习

1、我能根据拼音写出下列生字词。

â hào yǒu yi gē yáo dà sǎo zàn shí()()()()()Xiāo yān zhàn yi lán zi fēng suǒ()()()()

2、理解词语。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 噩耗:

3、学生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

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学生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4、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 朝鲜的亲人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从课文中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用“—”画出,写体会。(书本几件事中找)

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大娘雪中送炭?抄下来。

3、再见了,!再见了!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让。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

课堂小练笔: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

课堂检测:

1、我会改:

例: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您不必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1、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碧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您为我们付出来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篇2:14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其中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5.朗读前三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6.课后小练笔:从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想一想:课文写到了那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教学难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嫂”的写法。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

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二)“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篇3:14再见了,亲人

上课开始,该教师对课文叙述事件的历史背景做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解,让学生对课文所叙述的事件有了初步的感知。忧伤的背景音乐响起,女教师用低沉而又伤感的语调开始朗读课文。“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整篇课文读完,全体学生的情绪受到了有力的感染,整个课堂仿佛进入了送别时的情境之中。纵观整堂课,该教师做了精心的准备,每个细节教师都做了独具匠心的处理,上课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学生真正理解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

快要下课的时候,教师问学生:“对于这篇课文,你们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大胆地讲出来。”沉默片刻之后,后排的一个男生举起了手。该教师微笑着请他起来,他问老师:“老师,课文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他先写的是大娘,然后写小金花,最后写大娘。为什么不按照他们的年龄大小来排,先写大娘,再写大嫂,最后再写小金花呢?这样写不是更有序吗?”这个问题可能是该教师备课时没有注意到的,她一时语塞了。停顿片刻后,该教师做了这样的回答:“其实,先写谁都没有关系,不管先写哪一个,文章叙述的事件都没有变化,也不影响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这个回答,笔者不敢苟同。

我们回到文章的历史背景: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悍然越过了“三八线”,一直打到了鸭绿江边,威胁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增援朝鲜,所以,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30万人出去了,14万人的生命就留在了朝鲜,常眠于这块土地之上,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还有许多许多……

课文中描述的情景,就是1958年10月的一天,我们的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在这个时候,他们喊道:再见了,亲人!同学们,你们听:火车已经快要离站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手拉着朝鲜人民的手:再见了,亲人!再见了……

如此看来,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在这段艰难而又特殊的岁月里,结下了深厚的国际友谊。志愿军战士要离开了,朝鲜人民是极其不舍的。但是,朝鲜人民深知这也是必须和必然的,所以他们来送别了。我们可以让学生假想一下当时送别车站的情境:来送别的人络绎不绝,人山人海,大家扶老携幼,自发而来,来的大多数都是女性,因为很多朝鲜热血男儿都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牺牲了。时间是紧迫的,大家都争相把自己想对志愿军战士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整个车站都被送别的人群淹没了……

这个时候,作者用最快的镜头捕捉着每一个感人至深的场景。这些场景都是临时出现的,没有事先安排的。所以作者首先看到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娘,紧接着看到了一个可爱的正在流泪的小女孩,最后捕捉到了一位拄着双拐的大嫂……因此,文章对人物顺序的安排极其符合当时送别的真实情景,而不是作者刻意安排。

其实,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最好的范文。我们在给学生分析课文让学生学到语文的文本知识的同时,当相应地教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技巧。文贵写实,往往真实事件是抒发真实情感的源泉和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对小学阶段学生的作文第三阶段要求中也明确指出这两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篇4:《再见了,亲人》教学一得

文章内容紧紧围绕“亲人”展开。全文六个自然段,一、二、三自然段分别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催人泪下的往事,赞扬了他们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是志愿军的亲人。后三个自然段,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课文前三自然段按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自成段落,讲述了三个典型人物的四件感人故事,在写法、结构上基本相同。教学时我们设计了“三环节”阅读教学结构,即:自主探究——感悟交流——拓展深化。其中,感悟交流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着重在以下两方面下工夫。

首先,“感悟”要精选凭借,优化程序

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可围绕课题“亲人”,把“四件感人故事”作为主要训练凭借。这样处理有如下好处:第一,让学生懂得中朝两国人民 “比山高比海深”的战斗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主旨。在把握训练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中介,通过自主探究领悟课文内容,可培养学习兴趣,感悟学习方法。第二,“四件感人故事”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后,通过整合,抓住的主要问题线索,以此为训练凭借,便于学生合作与交流,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脉络。第三,“四件感人故事”只是“例子”,可适度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探究性学习获取大量信息,结合广泛的史实资料深化对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的认识。

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六步逐层深入感悟课文内容。①明确理解语言文字的目标;②回顾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③结合具体事例深入领悟中朝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④回到依依惜别场面,体会“心永远在一起”;⑤感情朗读,体会中朝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⑥领悟学习“围绕中心来写”的方法。这样,从告别的场面进入,把追述的难以忘怀的往事放在大场面、大背景中去理解,再回到大场面中来,学生经历了以境引情、以事明理、以理激情的认识过程。

其次,“交流”要适时引导、精当点拨

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点拨至关重要。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思维过程、理解结果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使语文能力在相互“交流”以及潜移默化的“悟”中提高。

1.讨论交流中教师的引导或提供思考线索,或讲解升华。就这篇课文而言,教师备课时可在如下方面下些功夫:第一,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自主探究要解决的重点,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第二,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的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归并成一个或几个有容量、有难度的问题,如:(1)“亲人”指什么人?文中谁称谁为亲人?中朝两国人民为什么互称亲人?(2)志愿军离朝回国时,朝鲜人民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感悟“难以离别”)(3)为什么说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文章中具体叙写了哪几件事?(感悟“难以忘怀”)。这些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可有效保证自学的时间和空间。第三,由于文章内容时代背景远,加之体裁所限,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依依惜别的历史画面,为理解“中朝人民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这一中心内容做铺垫。

2.学生表述理解过程时,教师点拨要适时、精当。如:理解“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这一中心内容时,要帮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抓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方法,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要抓住如下四个要点:①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为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吃不上饭的志愿军送饭,大娘却昏倒路旁;②为了掩护志愿军伤员,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③为救侦察员老王,小金花的妈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了;④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炸伤了双腿。可见,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学生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情感升华。比如,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以事感人,借事抒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以“读”为突破口,把“读”作为升华情感的主要手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并积累语言。

总之,感悟交流既是学习方法,也是学习过程,只有师生、生生互动,才能抓住动情之处,品味生动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从浓郁的文字、洋溢的情感中体味和学习“语文”。

篇5:14再见了,亲人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14《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

教材简析:

《再见了,亲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文章,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写法大体相同,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中间叙述的内容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难忘的往事组成。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本案以“感动”这条情感主线展开教学,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点语句及反

官方网站:a6613.asktang.com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问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教学难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官方网站:a6613.asktang.com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嫂”的写法。

官方网站:a6613.asktang.com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官方网站:a6613.asktang.com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官方网站:a6613.asktang.com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二)“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官方网站:a6613.asktang.com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官方网站:a6613.asktang.com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

板书设计:

官方网站:a6613.asktang.com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官方网站:a6613.asktang.com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官方网站:a6613.asktang.com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

2.选择课文中的词语填空:

(1)他是我们班()一位能跳拉丁舞的同学。

官方网站:a6613.asktang.com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2)今天得到你们的捐赠,这真是()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

(3)校广播操比赛结束了,同学们都()地等待成绩的公布。

3.改成陈述句:

(1)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按课文内容填空:

为了志愿军,大娘(),为了志愿军,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教学建议:

1.如果有条件,可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以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

2.全文感情真挚,感人至深,是进行感情朗读的好教材。在感情朗读时,可以逐段进行巧妙引读,在引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他们的官方网站:a6613.asktang.com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语言感受能力和想象力,达到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3.在品悟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情感时,可以逐段展开学习,重点品悟其中一段,从扶到放,培养学生自学及自主能力。

资料链接:

篇6:再见了,亲人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1至3自然段,通过读文理解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2、体会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3、训练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4、理解前三个自然段的表达特点进行仿写、通过合理的想象完成课后小练笔。

重难点:

1、学习1至3自然段,通过读文理解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2、体会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孩子们,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魏巍的这篇叙事抒情散文,齐读课题:《再见了,亲人》。“亲人”,是指和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人,比如说哪些是我们的亲人呢?(生回答)对,这些人都和我们有血缘关系,所以是亲人。那我们这篇文章里的亲人,又是指谁呢?这不得不让我们来回忆一下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

(课件出示“忆亲人”):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并且把战火烧到了中国与朝鲜交界的鸭绿江边。为了保家卫国,抗美援朝,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打击美国侵略者。经过近3年的抗战,终于打败了敌人。同学们,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课件出示: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毛岸英的图片)这其中包括舍身堵机枪口的黄继光,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邱少云,跳进冰窟窿里救朝鲜儿童,自己却牺牲了的罗盛教;还有我们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在那里为朝鲜人民奋战了8年,可想他们之间的友情有多么深厚。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就要回国了,成千上万的朝鲜人民来到车站为志愿军战士送别。分别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再见了,亲人!就要上火车了,他们说:再见了,亲人!火车启动了,他们仍呼喊着说:再见了,亲人!

是啊,他们呼喊着亲人,哎,你们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朝鲜人民,中国人民,都说他们是亲人,他们有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人吗?(板书:不是亲人)那我们就要来讲一讲:他们怎么就是亲人啦?

二、学习课文:

1、请打开课文,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1)课文具体描写了战士们给朝鲜的哪几位亲人告别,用横线画出了;(2)战士们分别回忆了哪些事情?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事讲出来。好,仔细听。(配乐读课文)

2、请问:课文具体讲了战士们与哪几位朝鲜亲人告别?(生说。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那回忆了他们之间的哪些事情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给我们讲一讲?(课件出示:讲亲人)(学生讲,教师相机板书)

生:我要来讲一讲。。。大娘: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 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4、这三个段在结构上有一个相同点,你们发现了吗?它们的开头都是在写什么,然后又写的什么,最后用什么结尾?(课件出示前三段的内容,用不同颜色的字区分开)生:(略)

5、师:对,我们的作者采用的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来写的,这样写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志愿军和朝鲜亲人间那种深情厚谊。

6、(课件出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生回答)

7、师:是啊,通过你们这一讲,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不是亲人,就是亲人。(板书:胜似亲人)

8、通过刚才大家具体的讲,现在我们来概括的讲。

课件出示:为了志愿军,大娘------------;为了志愿军,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

师:难道就只有这三位是亲人吗?(不是),那好,请变成这句话再讲。(课件出示: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师:那我们反过来讲。(课件出示: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

9、通过你们这一讲,我们心里真的由衷的感觉,他们就是亲人。难怪分别的时候,他们大声说:再见了,亲人!火车开了好远好远,他们仍呼喊着:再见了,亲人!孩子们,其实文中讲的这几件事只是点滴,八年之中,这样的事情就是讲上三天三夜,也是讲不完的。火车就要开走了,所以千言万语只能化作我们心中的送别。现在我们就来“诵亲人”(课件:诵亲人)

师:孩子们,我们就用我们刚才的感受,刚才的体会来“诵亲人”。现在你们就是志愿军战士,你们想和谁送别就和谁送别,好吗?谁想给小金花送别。(抽生)

师:谁是老王,请你来给小金花送别,好吗?(抽生)师:谁要为大嫂送别?(抽生)

师:谁是吃过大嫂挖的野菜的战士,请来为大嫂送别吧。(抽生)

师:谁又想给大娘送别?(课件: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你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抽生)

师:你的诵别里含着深情,可是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分别,看到亲爱的孩子马上要离开她了,她一直走啊,送啊,志愿军含着热泪恳求她:(抽生)

师:但是大娘还是停不下送别的脚步,看着几夜没合眼的大娘我们只好哀求她:(抽生读)

师:还是没有办法,大娘她就是不回去,最后我们只好命令她。(抽生读)师:命令中带着深情,命令中带着不忍,可是我们的倾诉对大娘不管用啊,所以我们只好一次又一次的从恳求到哀求,最后到命令。现在,你想怎样对大娘送别就怎样送别吧。(自由读)

10、师:从刚才同学们的送别中,我们由衷的感受到: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就是亲人。所以,他们分别的时候,他们说:再见了,亲人!火车就要开了,他们说:再见了,亲人!火车远去了,他们仍呼喊着:再见了,亲人!

11、师:再见了,亲人,亲人只好这样分别,(课件:分别时的图片)

12、师:分别的时候,他们只好异口同声的发出呼喊,请看好课文的最后三个段,也就是第二部分。(课件出示:最后三段内容)请志愿军与他们道别(齐读)

13、这是我们对朝鲜人民的道别,那朝鲜人民对我们会怎么说?(课件: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列车啊,你慢一点开吧,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让他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齐读)

14、师:是啊,多么的依依不舍。来,这边是志愿军战士,这边是朝鲜人民,你们就这样向对方道别(生互读)(课件:火车启动的声音)

三、总结全文:

师:历史的车轮走过了,但是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个声音(齐)再见了,亲人!最后化作这样一个声音(齐)亲人!

四、拓展:下来请孩子们去阅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的老师》。

篇7:再见了亲人教案

准格尔旗薛家湾第六小学语文教案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设计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第六小学

篇8:14再见了,亲人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 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 保卫中国安全, 派出志愿军 赴朝进行 的正义战 争。1950年10月8日, 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0月19日, 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别从安东 (今丹东) 、长甸 (diàn) 河口、辑安等地渡过鸭绿江, 进入朝鲜作战。从10月25日至12月24日 , 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 连续进行了两次战役, 歼敌5万余人, 于12月6日收复平壤, 并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初步扭转了战局。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7日, 志愿军发动了第三次战役, 歼敌1.9万多人。1月25日至4月21日, 志愿军再次发动第四次战役, 歼敌7.8万人。4月11日,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被撤职, 由侵朝美军第八军军长李奇微接任。4月22日至6月10日, 志愿军又取得了第五次战役的胜利, 共歼敌8.2万余人。

美国在形势更加不利的情况下, 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 同中朝代 表签订了 《关于朝 鲜军事停 战的协定》, 历时3年零32天的朝鲜战争结束。中朝军队共歼敌百余万人, 其中美军39万人, 击落击伤敌机12200余架, 击沉击伤敌舰艇257艘, 击毁和缴获敌 军各种作 战物资无 数。至此,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也胜利结束。

朝鲜停战后, 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 返回祖国。

篇9:《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段及评析

师:让我们慢慢地走进课文的第一部分。请你用心去读,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是“亲人”。读书,勾画,批注,体会。

(生默读,师巡视。)

师:找到相关的句子先勾画下来,再多读几遍。

师:你这个批注很不错,句子很长可以用几个词语做点提示。

师:你勾画得不错,想想还可以写点儿什么呢?

师:这几个词和你勾画的内容有直接的关系吗?请再考虑一下。

师:很好啊,你勾画的这个内容我觉得很有价值,注意和相关的内容连接起来。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答案了。

师:哦,你的速度真快,要是前面有批注就好了。

师:好,现在咱们停下手中的笔,来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好不好。先看第1自然段当中,有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生:第1小节的第5行有“慈母般的温暖”这句话,我想一般人不会给别人慈母般的温暖,只有自己的母亲,亲生母亲,才能给自己这样慈母般的温暖。而课文中既然把朝鲜人民给志愿军战士们的爱称为了慈母般的温暖,也就是说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非常得好,战士们已经把朝鲜人民当成了亲人一样。

师:我觉得你的逻辑关系理得很清楚,抓住了一个重点词“慈母般的”,然后讲清楚了为什么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同学们就要像他这样来读,很好!还有哪些地方?

生:可以从“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看出来,朝鲜人民这是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给志愿军战士吃。

师:是这段话吗?(屏幕显示课文有关内容。)来同学们,咱们读一读这段话。

(生自由朗读。)

师:从这一段话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他们是亲人,你能具体谈谈吗?

生:像一般的人是没有勇气穿过硝烟,来到阵地上给战士们送吃的的,因为这样做是要流血牺牲的,这就说明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师:你是说有勇气,有感情,是这个意思吧?体会得真好!还有谁继续来说?

生:前面课文说了“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但这些妇女们能穿过硝烟,冒着猛烈的炮火,来给战士们送吃的,说明他们之间的情谊是非常深厚的,是一种生死情谊。

师:他联系上文知道当时情况非常危险。同学们,你们看,来送打糕的都是谁呀?

生:是一位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

师:大娘,被称为大娘的,应该是——

生:年纪大的人,大概有五六十岁了吧。

师:联系这个称呼,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出这个老大娘年纪已经大了,她还冒着敌人炮火的危险给志愿军送吃的。

师:说明她对志愿军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有一种亲人般的爱。

师:是呀,这就是一种“亲人般的爱”!除了大娘还有谁呢?

生:除了大娘还有全村的妇女。

师: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她们对志愿军也非常得关心。

师:关心,能不能换一个更准确的词?

生:关爱。

师:这是一种“亲人般的关爱”,所以她们——

生:才能冒着危险来给志愿军战士们送吃的。

……

师:读了这一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亲人般的感情。请同学们再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让咱们感受到这种亲人般的感情呢?

生:作者是通过举具体实例来告诉我们的。

师:请你再大声地说一遍,大家得听仔细了。

生:作者是通过举具体实例来告诉我们的。

师:谁来说说看,这节中写了哪几件具体的事例?

生:大娘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生:大娘带着全村妇女,给战士们送打糕。

生:大娘为救伤员,失去了小孙孙。

师:是的,作者就是用这些活生生的、最有说服力的事情来告诉了我们,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叙事之中,抒发感情。同学们,看着这段话想着当时的场面,你自己试着能够把它读好吗?来,自己练习一下。

(板书:“叙事”)(生朗读。)

……

总评:1978年3月,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叶老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平时,我们也常常听到语文老师们慨叹:我们一篇篇课文这样教下来,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究竟能有多大的提高?似乎是很难回答的,说有,提高多少说不上来,说的也没多大底气;说没有,连自己也不敢相信,也亏对了自己辛劳的付出。

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刘燕老师执教的《再见了,亲人》第一部分教学,就是把课文的第1自然段,当作了一个阅读和习作的“例子”来教的,不仅仅引领学生读懂了文本的内容思想,而且关注了阅读和习作方法的习得,值得回味。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须动笔,或圈画,或批注,留下阅读的痕迹,留下思想的印记。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为古今中外许多大家所倡导。刘老师在这个教学片断伊始,就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读书要求——“请你用心去读,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是‘亲人’。读书,勾画,批注,体会。”接下来,我们看到了刘老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读书,勾画,批注,体会。而此时,老师在学生间巡视,给予学生及时且有针对性的指导——“找到相关的句子先勾画下来,再多读几遍。”“你这个批注很不错,句子很长可以用几个词语做点提示。”“你勾画得不错,想想还可以写点儿什么呢?”……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要像刘老师这样耐心细致,手把手地教会学生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

二、点评之中教方法

“我觉得你的逻辑关系理得很清楚,抓住了一个重点词‘慈母般的’,然后讲清楚了为什么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同学们就要像他这样来读,很好!”这是刘老师课堂上的一段及时点评,在准确简练的语言中,把如何读书感悟的方法融入其间。这样的点评语言,要言不烦,指向明确,既是对答问学生的肯定激励,又是对后面答问学生的一种有效引领,更是对全体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学生们沿着这样的阅读路径,越说越精彩,阅读越深刻。在师生对话之中,我们的视角不要仅仅局限在知识与能力上,也许适度地关注过程与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路径做一个清晰梳理,可以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三、关注内容关注表达

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关注内容,解读文本的内容是不可或缺的。但解读文本内容并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阅读教学还应该有另一个“半程”,这就是关注表达,解读文本形式。而事实上,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彼此之间又是融为一体的。关注了内容,才能够更好地解读形式,而关注了表达,则能够更好地解读内容。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刘老师注重从文本内容的解读入手,但又没有止于内容的解读,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读了这一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亲人般的感情。请同学们再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让咱们感受到这种亲人般的感情呢?”这样由关注内容,到关注表达,就更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读写水平。

(刘 燕重庆市人民小学

上一篇:封面保安员培训计划下一篇: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