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环保系统

2024-07-12

网格化环保系统(共10篇)

篇1:网格化环保系统

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办法

1、目的为了加强我公司的环境保护工作,明确公司各部门的环保职责,便以公司统一管理。

2、制定原则:

本公司环保网格化监管遵循“谁主管,谁负责”、“分级负责,一岗双责”的原则。

3、环保网格化管理体系

本公司环保网格化管理体系分为二级。

一级网格:责任主体是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董事长为一级网格化第一责任人,总经理与董事长同责,同时是分管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副总经理为分管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负责公司的环境保护的全面工作,同时对二级网格责任主体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承担企业各项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二级网格:责任主体是公司的各部门,各部门的部长、主任(包括副主任)为第一责任人,部门职工为直接责任人,负责本部门环保工作,承担本部门的各项安全、环保法律责任和义务。

各部门环保职责具体划分:

安全部:负责公司项目的环保手续办理工作;负责公司环保的日常检查工作,发现公司环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发现公司环保的问题,本部门不能解决的及时向主管经理汇报。

生产车间:负责公司一车间、二车间的环保工作,保证车间内的环保设施处理设施和监测设施正常运行,确保各种污染物达标排放;负责《公司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相应工作;负责车间地面的扬尘治理工作。

销售部:负责硫酸储罐区、装车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负责硫酸储罐及管道的日常检查和外来车辆硫酸灌装的管理工作,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硫酸泄漏和发烟硫酸冒烟等环境污染情况发生。经常组织人员对硫酸储罐区、装车区的地面进行清扫和冲水,避免扬尘污染。

供应部:负责公司固体废物(一般固废)的处置工作,保证公司生产过程中的固体废物(一般固废),能进行综合利用。

办公室:负责除生产车间、硫酸储罐区、装车区以外的厂区地面扬尘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生活垃圾的管理工作,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

财务室:负责环保设施运行和建设资金的保证工作。

篇2:网格化环保系统

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加快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网格化环境监管是加强环境监管的有效的手段。郑州市城区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扎实推进城区环保网格化管理建设各项任务。安监环保局以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和地方环境监管职责,狠抓“一岗双责、党政同责”责任落实,环境网格化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一、在网格建立方面,郑州城区发布了《郑州市城区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实施方案》,以全区行政区为一级网格,由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总网格长,以各镇(办)为主体,设立8个二级网络,以各镇(办)下属146个村(社区)为主体,设立146个三级网格,由各村(社区)根据区域大小、村容村貌、驻区单位、管理难易程度等因素划分,设立777个四级网格,四级网格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独立小区、集贸市场以及市区两级重点项目施工工地等独立区域为五级网格点。并于9月召开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动员部署暨网格化监管工作培训会,对各二、三级网格网格长、副网格长进行了动员培训,明确了各级网格的区域、人员、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随后,各二级网格迅速组织下级网格召开了动员会、培训会。各三、四、五级网格长通过召开见面会和上门见面的方式,与辖区内各类单位、本区住户实行“双见面”。

二、在指挥平台方面,建立全区多级微信指挥平台,一级覆盖一级,形成了沟通顺畅、反馈迅速的指挥体系。同时挂牌成立了郑州市城区环境保护网格化指挥中心。

三、在制度建设方面,完善了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各项相关制度,包括《指挥中心工作制度》、《责任清单》、《应急响应制度》、《举报奖励办法》等,从各个方面保障了网格体系、监督平台和指挥中心的有效运行,并根据制度建立了几项台账,严格落实痕迹化管理,保证事事留痕、件件可查,从制度上促进工作的精细化和规范化。

四、把握形势,进一步理顺网格化管理体系。2018年,对全区环境网格化管理人员配置、网格分布进行了全面调整和完善,目前全区总网格1个,一级网格7个,二级网格134个,三级网格847个,工作组2个,街道巡查队伍6组,巡查人员49名。

五、优化模式,进一步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通过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力争摸清区域环境底数并动态掌握区域环境现状,形成全覆盖、无盲区的环境管理模式。严格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突出两级政府责任主体,部门各司其职实施环境监管,建立网格长负责制,积极形成网格内环境管理与环境执法相统一的区域环境管理局面。

六、高效运转,进一步提高环境问题协调效率。2018年全区6个街道和高新区开展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试运行,三级网格开展摸底排查和日常巡查,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网格长定期研究解决重点疑难信访、突出环境问题,协调重大案件等。区级执法部门对相关问题及时查处和协调。积极组织相关培训,增强对环境违法和突出环境问题识别和应急处置协调配合能力。

七、政策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对上争取,区财政部门为环境网格化管理建立配套保障资金,确保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展顺畅和高效。同时,形成激励机制,将基础考核资金发放与考核结果挂钩。

八、强化考核,进一步巩固环境问题整改成效。每半年、对相关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上级网格长网格员对下一级网格长网格员进行督查,对群众反映强烈、上级部门交办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及时跟踪,开展“回头看”,严肃核查整改情况,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力促区域环境安全保障有力、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篇3:苏州网格化营维系统建设

1 系统建设方案

1.1 系统架构

网格化营维系统建设的关键之一是多个系统数据的整合,包括BOSS、GIS、呼叫中心等,通过对各分散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等操作,消除数据的不一致。平台基于模块化、松耦合、可配置的思路,遵循“数据与功能分离、功能与流程分离、应用与展现分离、生产与分析分离”的技术原则,面向灵活构建、开通、管理、支撑新业务,建设综合运维支撑系统,对数字电视、互动电视和宽带数据等业务提供运营支撑、全程全网管理,最终和其他相关系统共同组建形成广电网络全业务运营支撑系统。

1.2 功能模块

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点包括如下几方面。

1.2.1 网格管理

提供灵活的网格划分和网格下的客户管理:可创建、合并、删除网格,可新建、修改、删除客户与网格的关联关系,可直观显示网格业务能力及客户分析数据等相关信息。提供灵活的网格划分和网格下的营维人员管理:可创建、合并、删除网格,可新建、修改、删除营维人员与网格的关联关系,可直观显示网格业务能力及营维人员等相关信息。

1.2.2 营维人员管理

提供较全面的营维人员信息。可管理营维人员信息查询,制定合理的营维人员负责区域,制定营维人员的考核制度,激发营维人员工作热情,提高营维效率及质量。

1.2.3 群障预警

通过群障预警的设置,提醒呼叫中心人员迅速进行故障提醒,并以公告通知形式通知到坐席,再经过人工核实,进行该预警的处理。群障申告是指客服中心通过预警信息确认,由坐席进行申告处理,即把该群障信息通过客服中心系统的接口发送给综合网管系统,提示和要求相关人员对该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

1.2.4 营维人员调度策略

提供全面合理的营维人员调度策略,通过营维人员的负责区域,以及营维人员的维修、安装信息,根据考核制度相应地调度策略,提高营维人员的工作效率。

1.3 安全设计

1.3.1 应用安全

网格化营维系统提供移动互联网端的服务,要求应用本身能提供较强的安全性,需具备身份认证、密码的存储和传输安全、支持账号锁定、资源访问控制等功能。

第一,身份认证方式应采用“账号+密码+图形验证码”的身份认证方式,登陆时需登记应用账号的常用手机以便于取回密码等用途。同时,因涉及外网服务,必须通过收集短信或RSA令牌认证,短信验证或令牌验证必须在应用账号密码验证通过后才获取并进行验证。

第二,对于密码安全性,应采用SSL加密隧道确保用户密码的传输安全;禁止在数据库或文件系统中明文存储应用账号密码;应采用单向散列值(如MD5)在数据库中存储应用账号登录密码,在生成单向散列值过程中加入随机数值,降低存储的用户密码被字典攻击的风险;日志功能需记录每一次的程序账号密码变更操作,提供审计依据。

第三,账号锁定功能应限制连续登陆失败次数,在应用账号多次尝试失败后,服务器端应对账号进行短时锁定,且锁定策略支持配置解锁时长。锁定记录应保存在数据库中,不允许删除,可定期备份,并支持向外输出syslog日志以便第三方审计。

第四,资源访问控制主要针对后台管理部分。根据系统访问控制策略对受限资源实施访问控制,限制客户不能访问到未授权的功能和数据。登录记录应保存在数据库中,以便于第三方审计。

1.3.2 操作系统安全

系统运行的操作系统采用Linux,启用操作系统自带的防火墙,只启动必须的服务,只打开必要的端口,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同时,使用专业的安全漏洞扫描工具,定期扫描系统漏洞,存在安全漏洞的必须立即整改。此外,由于Telnet采用明文传输,安全性不够,因此禁用系统Telnet服务,使用更安全的ssh。

1.3.3 数据库安全

采用Oracle为系统数据库,并明确权限和表空间、表对象的关系,严格区分用户的访问权限和修改权限。

1.3.4 公网传输安全保障

对于营维系统中的业务办理、缴费等功能,都是一些相对关键的业务功能,必须在网络传输层考虑安全。因此,必须采用HTTPS协议进行通讯,客户端利用通过SSL协议与服务器完成握手后获得的数字证书中RSA非对称公钥来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传输,而服务器端则利用相应的RSA非对称私钥对数据解密。服务器端的数字证书,通过向CA机构申请,并由CA机构颁发获得。

2 结语

篇4:网格化环保系统

本刊讯(记者 王然)今年,北京市将积极推动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力争实现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区级平台全覆盖;推广“微循环”成功经验,快速解决城市管理问题,提升处置效率;扩大公众参与,推动网格化城市管理案件公开;继续开展举报有奖活动,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环境建设。

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是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创建、北京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范本。自2006年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建成运行以来,现已形成了一套从发现、派遣、处置、分析等环节完整规范的工作机制和流程,有效解决了大量城市管理问题,在首都环境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北京市已形成了“一热线、三平台、四管理、一检查”的工作格局(一热线指12319首环热线;三平台指市级、区和街乡镇;四管理指市、区、街乡镇、社区村四级分层管理体系;一检查是将平台中重大、疑难问题纳入北京市“月检查、月排名、月曝光”机制落实解决)。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已涵盖全市12个区的235个街道(乡镇、地区、办事处),4287个社区(村),共划分管理网格45220个,拥有城管监督员3718名,管理部件476万余个。截至2015年底,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共立案4209.9万件,平均结案率92%。

篇5:网格化环保系统

一是上传下达浓氛围。立即组建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集乡村两级干部、乡属部门单位及境内全部11个工矿企业、木材厂、小作坊和水电站负责人召开专题部署会,传达上级会议及文件精神,将环保保护严峻形势及治理要求直接传达到企业单位一线。要求每村张贴环保宣传标语10条以上,全乡悬挂宣传横幅12张,全域5块LED屏全天候滚动播放环保动员标语,通过占领视线,将环保理念植入群众生活。

二是纵横到边全排查。联村领导带队、驻村干部包片、村两委干部按照自然村联系分工,全面开展境内34家民宿农家乐、4家水电站、4个蜡烛坊、2个木材厂、1家工矿企业的集中整治行动,与业主自查自纠相结合,关停整顿14家不规范、有隐患的民宿农家乐。全域推进环保污染点、隐患点的再排查再治理,确保底数清。

篇6:网格化管理系统类型

网格化管理是一种革命和创新。

网格化系统平台

基础数据平台

(1)地图信息模块;(2)小区信息模块;(3)楼栋信息模块;(4)房屋信息模块;(5)人口信息模块(人口信息查询、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残疾人、老年人、低保人员);(6)单位门店信息模块;(7)校园信息模块;(8)党建信息模块(党员信息、社会职务、少数民族、宗教信息);(9)计划生育信息模块;(10)特殊人群信息模块;(11)治安信息模块(值班室信息、巡防队信息、红袖标信息、案发情况);(12)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安全生产);(13)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平台

(1)智能化统计当前系统内所有数据;(2)柱状图一目了然;(3)饼状图全盘分析;(4)案情分析,疏而不漏;

社情民意平台

指对街道、社区、网格以内发生的事件、民众的矛盾纠纷、问题隐患以及社会治安等事件的调处整治、督办督察等;

督办督查服务办事平台

(1)排查登记模块;(2)待处理事件管理模块;(3)事件列表管理;(4)事件统计管理;

该模块主要是提供社会服务办事的流程和事项的管理。各个网格的信息事件,如果处理不了可以随时逐级上报到社区工作站、街道服务指挥中心、区级服务中心,各级再进行分流处理,完成后通知上报人核查,核查满意结案。不满意服务中心人员再进行分流处理,直到核查满意再结案

考核评比平台

(1)日志管理模块;(2)绩效评估管理模块;

指挥中心平台

(1)公告管理模块;(2)个人通知管理模块;(3)通知管理模块;(4)短信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平台

(1)用户管理模块;(2)角色管理模块;(3)部门管理模块;(4)字典管理模块;(5)预警线管理模块;(6)系统日志模块;(7)图片管理模块;

百姓互动平台

为百姓提供一个和各级管理人员互动平台。社区的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随地把他们的各类问题和建议发表到网站上。主要是为百姓提供一个反馈诉求的渠道,让百姓参与并监督社会管理。通过互动服务平台,百姓可以随时发表看法及意见,反映各类社情民意问题。同时,乡镇街道以及社区的各级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的处理答复,并纳入全地区整体的考评体系。

网格化系统的特点

基础信息管理全面:涉及到所有社会管理基础数据的信息管理,尤其是流动人口信息、特殊人群信息的管理、残疾人、低保人群等。

覆盖面宽:涉及到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党建群团、计划生育、社会救助、经济发展、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维稳管理、治 安防控等各方面。

流程简捷、流畅、高效、快捷:从社区到街道,从街道到县区,从县区到城市。各级职责明确,快速高效,闭环处理。

多手段共用: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移动手持终端。

多渠道百姓互动:社区服务网站、电话呼叫中心、直接上门服务。

系统安全稳定:采取多种加密和安全管理措施。

乡镇调度平台布局

1、电视墙(各村监控布局)

2、LED屏2块(侧墙数据显示一块、电视墙顶段一块)

3、操作台包含(电脑4台、电话1部、远程多媒体广播设备1套、公网对讲机 2部、打印机2台、音箱4套、稳压器及UPS不间断电源1套)

4、门禁系统(对调度中心人员进出管理)

5、全景监控调度室对调度人员做出的任何操做有记录性保存。

6、对下村调查人员配备无人机及摄像机或执法记录仪采集图像及数据存档。

各村实时布控及远程广播

1、将各村重要部位安装高清监控如:村民集中活动场所、街道、出入村口设防管理进出车辆及人员。

2、将村民会议室安装全景高清摄像头采集数据回传乡镇平台以做记录。

3、村长及主任配备实时性公网对讲机(不限距离与调度中心及其它村通联)

4、各村安装无线广播系统,在乡镇调度中心可及时对村里下发通告及应急预警。

篇7:智慧网格化管理系统方案

智慧环保网格化管理系统

1.核心技术

系统平台应用主要提供对数据的访问与相关操作。

系统中心服务包括:(1)数据交互系统:接收来自现场的自动监测数据,将数据保存至本地进行存储;(2)数据处理系统:接收数据交互系统转发的自动监测数据,同时将数据保存至数据库中;(3)对外服务接口:对第三方软件平台提供数据访问的接口,可定制化开发。

基站软件应用主要对仪器进行控制、测试、数据采集、上传。

通过环境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对环境数据资源的有效收集、存储、整合、管理、分析,推动信息资产的管理、共享和利用,提高数据综合分析应用和决策分析支撑能力。同时构建环境GIS应用展示平台,将所有辖区内环境状况展现于管理者面前,整合所有环境信息及资源,构建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为后续的信息化应用打下坚实基础。2.技术目标与设计原则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成具有较强数据应用能力和系统维护能力的“智能环保软件平台”,走数据采集、服务集中、数据存储集中、数据应用服务集中的建设及应用道路。系统需满足安全性、高稳定性、可扩展性等性能要求。逐步把全区所有污染源的数据接入、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应用等服务全部集中至天津市。提高现场设施接入效率,扩展接入能力,使环境监控中心可满足全区所有污染源接入的性能要求,确保全区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正常运行,即可在上端层面保障辖区内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正常运行。2.1安全性原则

本系统要实现基于大型数据中心、强大信息处理环境和高速网络为一体,信息管理的获取、共享、处理服务,支持实时网上数据信息处理,支持协同工作及虚拟办公环境的新一代信息化环保平台。由于整个系统涉及大量的保密数据,而且部分数据共享基于网络环境,在设计过程中,会重点实施信息安全及保密措施,确保系统中的信息资源不被非法窃取和篡改,数据中心不被破坏,保证用户能够正常使用系统中的资源信息,提供应有的信息服务。采用有效的安全保密技术以确保该系统的安全性,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基础。本系统还采用整套安全、科学、便利的管理模式,系统对终端用户的权限严格界定,终端用户的权限细化到每一个模块的每一个功能,在此基础上使用系统灵活的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简化了系统管理人员的工作复杂度。

2.2规范性原则

系统设计过程中,数据结构和数据编码的设置符合严格的技术规范,全部采用国家下发文件标准。工作中专用的数据,通过全面的汇总分类,制定数据编码规范,保证其准确性和扩展性,为系统信息化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与规范。2.3稳定性原则

系统在开始数据对接后,每日定期备份数据至服务器,并对异常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和定期清理,以防对后续使用造成影响。考虑到网络不稳定状况在终端设备建立本地数据库,紧急情况可以调用本地存储。2.4可拓展性原则

平台最大支持三万台设备同时在线监测,在数据通讯协议合理范围内支持自定义配置上传,支持设备发送端和接收端自动在线应答,超级管理员享有最高权限,可对系统进行配置编辑。3.项目建设方案 3.1平台搭建

动态的运行监测体系,监测需要对所属地区的多种气体和粉尘实时的监管,收集、整理、汇总各种数据,为该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编制实时数据的统计报表等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第一手数据。3.2功能概述

1)SO2、NO2、CO、O3四种气体在线监测,PM2.5、PM10在线监测; 2)数据实时更新,反应污染源变化情况; 3)在线平台统一管理、监控; 4)在线预警提示

3.3基数数据保障

在线监控中心的数据库中应包含所铺设线的基础地理数据、监测设施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各类相关运行设备与监测设备的运行数据,还可与视频监控数据、项目管理数据、客户数据、气象数据、模拟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相结合,组成一个可靠的数据库。3.4基础信息平台

系统中所有监测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应分别在分中心的数据库中予以保存,并按照监测中心对运行数据的要求自动汇集整理后上传至综合数据库中。储存在监控中心在综合数据库

和分中心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可以通过授权让应用系统中的相关人员共享。3.5软硬件系统架构

系统的硬件平台、软件系统、网络环境应具有灵活的扩展能力,能随环保业务的发展而随步扩展,以保证系统的持续运行和逐步发展,如增加信息采集点、视频监控点、数据分中心、应用服务器、网络节点等。3.6信息查询

不同权限的用户,可根据授权、以多种方式分别在线查询项目实施的相关信息和实时数据,为办公和辅助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3.7联动的安全调度

根据历史积累的经验和在线监测及环保局大气监测的历史数据,指定各类防控预案,在出现重大事件和事故前,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与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统一协调,做出合理的指挥和调度。4.系统说明 4.1实时数据显示

在监测系统首页显示的监测点实时地图,采用的是GIS技术,通过经纬度准确定位监测点附近半径1.5公里左右范围的空气质量。地图上显示监测点实时位置,各监测点可显示实时数据以及当前日均值,地图采用百度地图模板,可以自定义地图效果(普通、卫星、三维效果),站点数据显示如下图所示: 4.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数据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数据可通过时间和地点分别进行查看,查看方式根据直接的视觉效果不同自行选择,数据内容可以以文字形式或者图表形式阅览,还供使用者进行数据下载。4.3监测点排名

在系统界面中可直观看到监测点排名情况。4.4历史数据报表查询

选择小时值,日均值,旬均值,月均值进行查询。

选择小时值时,需要在小时区间内输入数值,否则默认为当前日均值。

在除了查询固定均值之外,系统增加自定义时间段均值查询功能,如下图所示,点击自定义区间后,将日期设为10号-22号,即可得出当前数值。表格上方有导出按钮,点击后可以选择不同格式将数据导出至本地。

4.5预警设置

篇8: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网格(Grid)一词源自于“电力网格”(Power Grid)的拆分,是一种重要信息技术,主要是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将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的科学研究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而城市网格化管理,就是以街道、社区为基础,将辖区内的居民楼按照地域分为几个网格单元体系,网格管理中心根据责任划分,指定社区站的工作人员对应负责各自网格中居民信息的采集、汇总以及网格中居民日常事务办理的管理模式,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城市网格化系统采用SOA进行架构设计,综合地理信息技术、GIS、中间件、协同办公工作流技术,以地理网格图形化界面支持政府五级办公和各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在数据传输上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充分使用移动无线网络和手机终端,使基层人员在走街串巷中就能通过系统接受任务、返回工作结果。

1 网格化系统技术特点

系统整体包括运营支撑层、数据资源层、平台服务层、业务应用层。

运营支撑层由县级中心机房、各下级中心服务器和各类网络集成设备、用户客户端和县综合指挥中心组成。能够为系统应用提供畅通的信息传输通道、信息的快速输入和集中显示。

数据资源层数据库分为多级结构,主要包括地理空间信息库、地理编码库、工作办理流程库、组织人员库(含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残疾人、低保户)等,能够与网格管理模式完全匹配,同时因采用松耦合设计从而方便后期在客户需求调整后进行业务扩展。

平台服务层是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各级网格管理员和同级网格内工作人员根据系统提供的常规和自建的办公工作流分发和完成日常工作,并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生成的子网格和上级网格地图以及基于地图显示的业务数据集来显示,实现网格管理闭环化、精细化、动态化、数字化的系统优势。

业务应用层是系统面向公众查询、企业团体服务时的可扩展性。由于网格系统建立在各类基础数据资源之上,因此在系统应用后期可以开发各种与公众和企业对接的应用子系统。

2 技术方案

以某县政府为例,对方案展开介绍。某县以13个乡(镇)细化分为13个下级网格单元;乡(镇)则按自己所辖的村(民生服务站、综合治理站)细化作为乡(镇、社区)自己的下级网格单元;各个村(社区)(民生服务站、综合治理站除外)则以组细化作为自己的下级网格单元;组则以大员的形式作为自己的下级网格单元;大员下面则第一时间接触群众、收集群众信息、解决群众问题。

县及下级网格如果全部罗列,则网格划分太多罗列空间不够。现在仅以某县13个乡镇中的高庄乡、远景村为例子细化网格来说明,数字、字母等为划分后给每个格子赋予的编号),基本网格划分模式如图一所示。

网格化管理系统和相关系统进行耦合,具体业务实现组网如图二所示。

网格化管理系统出发点是将全县辖区分为大概1224个网格单元,网格化管理系统对每个单元网格进行实时监控。如果哪个单元网格的事情没有解决掉或者没有办理完结,也没有提交问题至下单元网格负责人,则此单元网格一直处于一种闪烁红灯信号的状态;如果单元网格的所有事项办理完结了就恢复至正常默认绿灯信号的状态,如果自己处理不了汇报至下一个单元网格的负责人,则此单元网格显示等待状态显示黄灯。图形化表示如图三所示。

每一级人员对自己负责的问题进行解决,若解决不了,则登录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将问题提交给上一级负责人或者编辑特定格式的手机短信发送至特定端口号提交问题。如果本级人员没能解决问题并且未将问题汇总给下一单元网格的负责人,则表示自己单元格的红灯一直处于闪烁状态,直到本级负责人员将问题解决完毕且手动进行办结操作或者将问题汇总给下一个网格单元的负责人,此时状态显示为黄灯;每一级负责人员问题处理完毕,则状态显示为绿灯。

3 应用效果介绍

城市社区网格化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以及数字化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对于政府来说的主要优势是政府能够主动发现,及时处理,加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处理速度,将问题解决在居民投诉之前。

首先,它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它是管理手段数字化,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对象、过程和评价的数字化上,保证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第三,它是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不仅具有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而且发现、立案、派遣、结案四个步骤形成一个闭环,从而提升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实质是管理者将其服务对象的需求具体化,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对所在辖区的统一管理机制,实现辖区管理的快捷化、数字化、全面覆盖化。同时,依据“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依法管理、规范运作、快速反应”的原则,按照政府流程再造的要求,将各网格内的巡警、环卫、城管人员之间的联系、协作、支持等内容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新的管理体系,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4 结束语

城市网格化管理是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以街道、社区、网格为区域范围,以城市部件、事件为管理内容,以处置单位为责任人,通过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市区联动、资源共享的一种城市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03):1-7.

篇9:网格化环保系统

2012年,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徐家汇商圈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网络项目已进展到最后选址架设阶段。而在此之前,上海已在成都建设了一个由8个传感器节点构成的小规模网格化试验网。出于对成都网的测试评估,以及对上海筹建大规模试验网测试的前期考虑,相关部门提出了初步测试预案,用以指导即将开展的新系统测试。

网格化监测系统

网格化监测系统是由大量无线传感器组成的一种频谱监测网络,得益于高密度的传感器,它可以生成布设地域内的、较为详尽的、实时电磁频谱分布图。从用户的视角看,就是将布设地域划分为一个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中心设一个监测传感器,而监测灵敏度要求决定了每个小区域的大小。

众所周知,网格化监测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监测系统,没有先例可以遵循。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的尝试,其测试不应仅对一个投资项目进行指标验收,而应该密切关注系统在不同级别的要求,其各个不同方面的表现都应该被记录,以方便后续研究。

总体而言,网格化监测系统的测试主要包括天线、传感器、监测网三个主要部分。传感器应该在实验室环境下测试,而天线要求开阔场测试。它们都是成熟的产品,对于它们的测试可以在出厂时结合进行,由无线电管理部门派人员现场监督。而监测网的测试要在实际的城市环境中进行。作为系统的核心指标,其是主要关注对象。

现场测试原则

网格化监测系统的测试包括信号源设置、测试条件分类、性能测试的测试条件设置原则、功能测试的测试条件设置原则及测试结果处理五个主要步骤。

信号源设置:信号源应该被设置成可以在各种参数的组合状态下工作,以覆盖各种可能的情形。这些参数包括典型的功率电平,载波频率,信号带宽和调制方式。

测试条件分类:定义的测试条件应该是便于操作和可重复验证的。在功能性测试中,测试条件是描述性的。在性能测试中,测试用例的某些元素需要精确的定义。

性能测试的测试条件设置原则:测试条件比如信号源位置,应该置于这样一些地点,使之能够模拟最极端情况下网格化监测系统的性能,以得到最可靠的结果。

功能测试的测试条件设置原则:这种情形下,要更多考虑实用性。在某些情况下,极端条件下得到结果或者并不适合用来作为声称的系统指标,选择合适的业务类型和信号类型更为关键。

测试结果处理:由于多径效应和时变衰落的影响,测试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些随机值。它们不能简单地被平均,标称的性能指标应该是在预定义的置信度之下的经过处理的结果。

特色功能测试要素

网格化监测系统的特色功能,是指那些使系统有别于传统监测系统的创新功能,包括更弱信号的发现、宽带信号的定位以及同信道信号的区分。

测试设计的要素包括:无线电辐射目标、信号源、理想网格化拓扑模型、边界交叠区域、最小辐射区域、环境要求等。

监测的无线电辐射目标频率范围为30~3000MHz,等效全向辐射功率≥1W,持续时间 ≥100ms;信号源工作于30~3000MHz,其中全向天线增益从 -1 ~ -2dB,功放最大增益 ≥30dB,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稳定度≤0.5dB。

理想网格化拓扑模型假设所有传感器等距离布设,令该距离为λ,传感器和信号源之间的高度差被忽略以简化模型;边界交叠区域指四个彼此相邻的网格交叠区域。按照理想模型的架设,可以计算出交叠区域的中心到这四个网格中心对应传感器的距离都是/2;最小辐射区域指半径为λkm的一个圆形区域,当信号源置于最小等效全向辐射功率下时,它应当可以被最少三个距离为 λ km 之外的传感器发现。这是为了保证网络可以进行TDOA定位操作。

测试环境要求温度为 -20℃~+55℃,相对湿度 ≤95%,电源为AC 220V±10% 、50Hz±2.5Hz,风速≤28m/s。

监测灵敏度测试用例

步骤一:将信号源放置于边界交叠区域靠近中心的位置;

步骤二:配置信号源设定输出功率为3W,载波为2.5 GHz到3GHz间的某值,采用CW调制方式;

步骤三:在指挥中心运行控制台软件,启动信号源周围的四个最近的传感器,扫描包含载波频率的一个频段,观察是否可以发现该信号。如果四个传感器都发现了该信号,则进行下一步;

步骤四:降低输出功率,重复上一步骤,直到至少一个传感器无法发现该信号,这时的输出功率对应该地的灵敏度S1;

步骤五:将信号源换到另外一个边界交叠区域,重复步骤二到四,以得到对应该地的灵敏度S2;

步骤六:遍历区域内所有N个边界交叠区域,得到N个局部灵敏度值 s1, s2…sN。则系统灵敏度S=max {s1, s2…sN}。

TDOA定位精度测试用例

步骤一:沿监测网边界选取20个测试点,对于每个点,重复二至六的各项步骤;

步骤二:获取GPS 数据;

步骤三:信号源开机。设置调制方式为QPSK。设置信号持续时间为2秒;

步骤四:依次设置载波为50 MHz, 100 MHz, 200 MHz, 400 MHz, 800 MHz, 1600 MHz, 3000 MHz。分别对应信号带宽12.5 kHz, 25 kHz, 100 kHz, 200 kHz, 1.25 MHz;

步骤五:设置输出功率为1W。在指挥中心启动控制台软件对以上的每个载波和带宽组合应用TDOA定位操作;

步骤六:计算每种组合下给定置信度下的定位偏差。记录最大值为该点的精度值;

步骤七:计算所有20个点的精度平均值,得到最后的定位精度数据。

同信道信号区分测试用例

步骤一:将两个信号源置于邻近的任意两个网格中;

步骤二:两个信号源开机。设置其工作于30 MHz 到 3GHz 间的某个固定载波频率,信号带宽均为25 kHz,FM 调制。设置输出功率为1W;

步骤三:设置周围传感器工作于宽带扫描模式;

步骤四:启动指挥中心控制台软件,对两个信号源同时进行TDOA定位操作;

步骤五:核查定位结果是否对应真实的信号源位置。

篇10:大气监测网格化管理系统

大气监测网格化管理系统一、背景介绍

2015年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56号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该《方案》分为:

(1)总体要求;

(2)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3)全国联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4)自动预警,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5)依法追责,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6)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与保障体系。(共6部分20条)

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系统概述

智易时代环保网格化管理系统根据国家环境部门发布的《环境信息网络建设规范》(HJ460-2009)、《环境保护应用软件开发管理技术规范》(HJ622-2011)、《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2122005》、《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HJ_T352-2007)等国家标准协议,以环境监测点位数据传感体系为基础,针对不同环境企事业单位需求,运用最新的环保理论研究成果和信息技术,建立智能化环保网格在线监测系统数据平台。

平台数据中心可提供所属地区各监测点位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实时监控空气环境质量,实现在线数据查询及报表统计、数据自动预警、环保信息综合分析、数据归集和排名反馈等,为环保的研究提供信息资源和手段,为环保业务管理提供统一的管理平台。

三、功能特点

3.1 WEB端

3.1.1监测点位GIS地图在线显示

带有GPS模块的监测仪器,可以直接向平台开放的接口发送定位信息,对接成功并审核完成后,即可在GIS地图上显示。当GPS无法定位、定位不准或站点坐标移动后,用户也可

以在系统中上传监测仪器经纬度和站点相关信息。站点名称在初始配置或站点配动时可以进行更改。地图效果:矢量、卫星、三维。

3.1.2站点数据实时状态查看

用户上传点位成功,按照环境部门标准格式发送数据协议后,系统即可自动解析数据格式生成数据面板,可以按照不同需求配置需要显示的监测因子,显示时间段分为实时状态值、最近一小时值、最近24小时值等。

3.1.3站点环境远程视频实时监控

监测现场可以安装视频监控设备,通过窗口视图直观了解监测站点的周边情况和污染物实时排放数据,以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当数据异常提醒之后,可以通过回传影像资料判断现场情况(需人工进行),当发生不可抗力因素时,同样可以根据影像资料来判定事故详情。

3.1.4预警通知

系统生成数据后,可按照用户需求设置预警模式(提醒方式:短信、邮件、微信)。模式1:超标预警

大气、扬尘标准格式按照AQI指数对应色值显示,水质、烟气按照国家标准显示,非标准格式监测因子支持用户定制开发,地图指标根据指数对应颜色显示,点击站点显示数据时,首要污染物通过颜色条注释,当数据指标超过预警界限后,根据用户定制发送提醒。

AQI:空气污染指数划分为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和大于300六档,对应于空气质量的六个级别,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明显。

模式2:断线预警

监测点位由于设备故障、设备短线等原因导致数据连接中断后,系统自动给指定联系人发送断线提醒,每小时提醒一次,直至重新正常连接。

模式3:异常值预警

当监测数值在某一时间段内出现大幅度起落,或者在较长时间数值无变化,同样会触发预警,报知相关人员核对检修。

3.1.5数据报表生成

用户数据收集达到系统最低要求数量后,后台即可启用数据归类功能,自动计算小时值、日、周、旬、月、年均值等,生成对应报表供用户下载查看。

数据生成支持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在线文档等多种形式,导出打印时支持选用JPG图片、PDF、EXCEL、WORD文档多种格式。

3.1.6环境质量数据排名

针对相关环境管理部门以及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系统设置独立排名系统,由于接入监测因子类型较多,所以排名目前采用AQCI(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进行,同时可以采用AQI或者根据不同用户特点定制排名体系。

日均值排名于每天早晨8:30以短信形式发送至各站点负责人,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分级计算参考的标准是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AQI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计算,AQCI按照《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发布稿)(HJ633-2013)》计算,参与评价的污染物为SO2、NO2、PM10、PM2.5、O3、CO六项。发布频次为每小时一次。

AQI参考算法:

a)对照各项污染物的分级浓度限值,以实测浓度值分别计算得出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

b)从各项污染物的IAQI中选择最大值确定为AQI,当AQI大于50时将IAQI最大的污染物确定为首要污染物;

c)对照AQI分级标准,确定空气质量级别、类别及表示颜色、健康影响与建议采取的措施。

3.1.7污染物来源分析

收集点位数据后,平台对各项污染物统计值进行计算分析,初步建立点位污染源模型(当前采用方法为首要污染物比重饼状图解析),如果监测点位条件允许,能够实现现场采样,则可以更加精确的进行污染物对比分析,通过各时间段污染物比重模型结合地区现状来分析具体污染源和现场实际情况,并提供针对性治理方案。

污染源分析全面覆盖污普、环统、排污申报、总量、监察等数据,采用统一标准规范和统一分析方法,准确反映污染源数据和各类数据间的关系。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全面反映污染源状况,包括污染源数量和分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变化趋势等,按行业、污染物、企业情况等因素,筛选出重点管理对象,为监察工作提供依据。

污染源可分成固定源、流动源、开放源等。固定源主要包括燃煤(油)的各类电厂锅炉、

民用炉灶、建材和冶金工业炉窑等颗粒物排放源,流动源主要包括机动车、船、飞机及非道路机械等颗粒物排放源。源解析中的开放源通常包括土壤风沙尘、道路扬尘、施工扬尘、堆场扬尘和窗台尘等。特定地区的源解析工作有时需要考虑生物质燃烧尘、餐饮油烟尘和海盐离子等颗粒物排放源。

3.1.8环境数据动态云图展示

根据环境数据的变化制作地区热力图以及云图 3.1.9环境质量预测

大数据平台运行过程,在收集够一定量的收据后,建立监测数据三维模型,分析预测未来的环境质量趋势。

3.1.10应急预案管理

基于GIS地图信息建立环境预案管理体系,根据不同用户开放不同编制权限,预案录入时候系统根据运行规则自动命名,并生成固定格式编码,便于快速检索。

系统运行中,面对突发状况时,可根据数据模型提供预案,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相应参考。

3.1.11远程维护配置

环保监测点位需要大面积覆盖,同时需要满足便携性、移动性、实用性的需求,因此目前数据网络传输基本通过GPRS传输,接入公网进行。监测站点发生故障或数据连接异常时,可通过Internet远程访问确定是否需要前往维护,节约人工成本。

网即国际互联网(Internet),它是把全球不同位置、不同规模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相互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计算机网络的集合体。我们通常所浏览的

用户绑定站点后可以设置站点指标值,如果超出指标,APP向用户推送通知。3.2.3预案提醒

PC端生成预案后,同步至移动端管理,具有日程安排的预案,可以设置提醒功能。3.3维护APP 3.3.1使用背景

在以往的案例中,系统刚开始投入使用时、数据传输还未趋于稳定,在这一时间段,需要大量的运维工作,许多工作场景并不适合携带PC设备,所以需要在移动端来辅助完成常规维护工作,维护人员直接在移动端可以查看点位状态信息。

3.3.2状态查询

维护人员登录APP,跳转至点位列表界面,包括点位名称、点位状态与更新时间,可以切换至地图模式,当前采用百度地图接口开发。点击刷新可以抓取最新点位数据信息,以北京时间为标准,最近15分钟内有数据上传,状态标注为红色,若无上传,状态标注为灰色。

点击点位会显示点位监测因子实时数据选项卡。3.3.3断线故障预警

若点位15分钟未上传数据,系统则判断其为离线状态,通过推送功能将断线通知发送至维修人员APP内,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开发微信通知接口。

站点导航

接入百度地图导航功能,可以实时查询到达点位具体路线时间等。

四、平台架构与系统工作原理 4.1环境数据采集

监听服务器使用公网固定IP,监测仪器发送数据至此IP地址对应端口,系统自动采集并通过内置协议将字符串解析为需要的信息,实现数据包的校验、检查、解析和入库(数据存储),采用多线程异步通信技术与各监测点通信,可查看原始数据,实现数据同步转发。

当监测点位断线或者出现异常时,线程保留五分钟对接期,五分钟之内不上传数据系统关闭线程,降低占用率,直至重新连接再次打开。

4.2环境数据存储

数据库服务器对接收到的环境数据进行整体规划,对环保业务涉及的众多数据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体系和数据库体系,形成基础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元数据库和标准数据库。

由于环境大数据的保密性,数据库服务器需要关闭公网服务和外接端口,与监听服务器接入同一局域网,使用内网IP。监听服务器解析完成后,通过局域网将数据存储至此。数据库定期备份、定期杀毒、定期更新软件服务与相关插件,以保证存储数据的安全。

4.3环境数据分析处理

中心服务器针对各项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环保行业规定进行统计分析运算处理,得出最符合标准的环境数值。统计功能支持根据原始值值计算小时值、日报、月报、年报等。分析功能包括,对大气、水质、烟气等不同行业进行规则整合判断、如烟尘,烟气的含量跟氧气关系,COD与浊度及溶解氧的关系等高级功能,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开发。

经过算法运行生成数据模型,实现系统建模分析的关键功能。4.4环境数据报表生成与排名

中心服务器生成各项报表后,根据空气质量指数从低到高进行排名,指数越低排名越靠前。支持总体排名、区域排名、单站点排名。服务器与EXCEL报表、WORD文档、JPG图片、PDF等接口进行对接,使前端页面可以顺利导出打印。

4.5环境监测指标预警

预警服务器中置入交互模块,每30分钟采集监测子站的运行状态、设备状态、监测数据,对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传输、读取操作日志,连续两次出现异常,系统启用预警提醒。同时可以将监测因子标准接入检测程序中,如果超标或者出现恒值,则提示相关人员并将信息传输至前置服务器。所有预警信息在前端页面展示。

4.6 CMAQ空气质量模型建模分析

CMAQ是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研制的第三代空气质量预报和评估系统(Models-3)。系统采用灵活的模块化思想,由气体模式、污染排放模式、空气质量模式组成。基于CMAQ的空气质量模拟过程可实现设置可视化和运行自动化,减少人工操作,通过适量定制化开发,可以作为区域臭氧、能见度、酸沉降等过程的整合应用平台。

4.7环境质量趋势预判

中心服务器处理数据,结合实际数据建立源解析模型,结合天气系统分析环境质量趋势。

五、系统硬件构成 环境指标监测仪器子站 GPS子站定位模块

数据采集设备 无线传输设备 数据监听前置服务器 数据库服务器 WEB应用服务器

六、案例性能测评 6.1设备接入数量测试

测试采用虚拟机模式运行,持续添加新的点位端口。

测试结果:监听程序服务最大可以同时接入36000个在线点位,支持60000端口同时接收,100000条协议数据并发,同时可以在10s内交与数据库服务器处理完毕。

6.2持续运行稳定测试

测试使用真实场景,69个点位同时向服务器发送数据,程序独立运行并不做任何操作,可以维持一周高速运转。

出现连接失误后,程序改进为windows计划服务运行,定时清理缓存数据,备份操作日志,85个点位同时上传,无任何冗余卡顿现象。

测试结果:在监测子站点位可控范围内,程序服务可持续稳定运行。6.3前置监听安全测评

上一篇:财务人员岗位责任书下一篇:2022年歌咏比赛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