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读后心得

2024-08-04

《格列佛游记》读后心得(共17篇)

篇1:《格列佛游记》读后心得

格列佛游记650字读后心得

在暑假里,我读了《格列佛游记》,可只是这一读,我被这本书完全吸引住了!

《格列佛游记》叙述的是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的四次航海经历,格列佛四次航行,第一次他遇到了暴风雨,暴风吹翻了航船,格列佛飘到了利立浦特(小人国)后来逃出,回到了英国;第二次格列佛又出门航行,又遇上了暴风,于是格列佛与船员想在一座小岛上抛锚,格列佛一人划着救生艇准备靠岸,当他呼叫同伴时,同伴竟被一个巨人追赶抛弃了格列佛,后来格列佛走上小岛,被巨人捉住。最后逃出。第三次,格列佛在航行时遇上了海盗,并被海盗抛弃到一个小岛上去,在那里,格列佛遇到了飞行岛,这里的人相貌异常,衣饰古怪,整天沉思默想。离开该国后,格列佛来到印度,然后乘船回到英国。第四次,格列佛在航行时遇到了水手叛乱,被放逐到慧骃国,这儿马是该国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在那里,格列佛被称为他们那里的一种畜牲——野胡,格列佛的举止言谈在慧駰国的马民看来是一只有理性的列胡。在慧骃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骃国。然而慧骃国决议要消灭那里的列胡。所以格列佛的愿望无法实现。无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离开该国打道回府。

读完这本书,我也希望自己能到小人国去看一看,如果我到了那里,我会帮助小人国的.居民盖房子,如果哪里有犯罪者,我会立马跑过去捉拿他,我相信,在我和小人国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国家会越来越繁荣!

《格列佛游记》不但给了我知识,还让我体验了一个个奇妙世界,也使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本书,没白读!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格列佛游记读后感(2)格列佛游记读后感(3)格列佛游记读后感(4)格列佛游记读后感(5)格列佛游记读后感(6)格列佛游记读后感(7)格列佛游记读后感(8)格列佛游记读后感(9)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0)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1)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2)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3)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4)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5)

篇2:《格列佛游记》读后心得

这本书讲的是格列佛以外科医生的身份到一艘船上工作并出海航行,不幸的是,他乘坐的那艘船遭遇到风暴,他流落到一些神秘的小岛上——利立浦特岛、巨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但是,格列佛都凭他的机智聪明逃避了一次次的困难,最后又重新踏回了英国的土地的故事。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格列佛,他在海上遇了难,漂流到小人国也不慌张,十分镇静,我从他的各个言行上知道了,他是一个善良、勇敢、临危不乱、彬彬有礼的人。

他也十分聪明,知道如何讨好国王和王后,如何帮助小人国攻打敌人。到了巨人国,他也知道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最后他居然想到海边呼吸空气的理由逃跑,被英国船只救了上来,最后成功的回到了家乡。

篇3:《格列佛游记》读后心得

一直以来, 陶行知先生始终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宽广如海的胸怀, 积极倡导并且向我们实践了爱的教育。对待学校, 对待教育, 对待学生, 对待自己的事业, 一直在向我们呈现出他的热诚和激情, 这样的奉献精神, 实在是让人惊讶, 让人感动。教师和医生一样, 本身就是一种良心职业, 它的衡量不在别处, 而在教育工作者的心中。作为一名老师, 倘若没有对学生的爱, 对教育事业的爱, 我们不难想象到:他必然也无法给予学生良好的教育。可以说, 爱学生也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一种体现。作为一名老师,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只有爱学生, 才能够用温存慈祥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才会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 用柔软和蔼的话语与他们沟通。只有这样, 老师与学生的心才会越来越近, 最后, 融化为一。也只有这样, 老师才能够更加地了解学生, 从而对症下药, 积极帮助学生。同时也要严以律己, 积极用正面形象来引导学生。或催化、或促进、或诱导, 各色方案、因材施教, 勤勤恳恳地去帮助学生读好书、做好人。

《走近陶行知》书中说到:希望能够真正走进陶行知, 认识陶行知, 进而用陶行知的精神激励自己, 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 以科学的态度看学生、看教育、看人生、看世界!也正是怀着对教育事业不懈的执着与满腔的热爱, 陶行知先生在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三十多年中通过不断地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 最终形成了一系列生动而实用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提出的的那么多教育思想中, “生活即教育”这个观点, 可以说是陶行知先生最关键的教育理念。可以说, 生活教育是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的, 或者说, 生活, 它在某种形式上说, 就是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 反对传统的教育以书本为中心, 不给予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可以说, 生活教育实际也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 也就是说, 生活教育是单纯的知识教育的相对面。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我的教育里, 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 比什么伟人还大。”在他的概念里, 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性格以及想法。当然, 尊重绝非放纵, 更不是任凭他自生自灭。在老师对于学生的爱中, 应当也是有”严“的成分存在。只有学会尊重学生, 才能够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式, 从而用最好的方法来扶持学生。当发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的时候, 老师不应该过分指责他们, 应该及时地送上关心与指引, 争取让学生接受我们的爱, 并且顺利找到正确前行的路。

事实证明, 如果老师缺少对学生的爱, 那么对待这份教学工作也很难打起精神, 上课也缺少激情, 更别提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同心沟通了。于是乎, 学生也不会被课堂的内容所吸引, 从而有了厌学情绪。但是, 倘若老师只爱一部分学生的话, 那么, 也意味着他在对另外一部分学生冷漠。这样的爱, 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绝非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说, 老师给予学生的爱, 应当是一种理智的、正直的、公正的爱。只有用心给予爱, 学生才会感受到爱, 并且积极给予回馈。

教育工作者应该始终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探知能力, 深入而实际地生活, 勇于积极地发现美、追寻美、并且创造美。同时, 老师还肩负着另一个使命:“把美引入课堂, 引入学生的心灵。”可以很坦白地说, 一个能够充分享受幸福的人, 一定要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只有这样, 才会从内心深处真正地爱着那些孩子, 并且因为那样的爱而心生喜悦。这种爱绝非是规章制度所能带来的。这种爱是一种由心生出的自觉行为, 强迫不来的。更重要的是, 当我们带着寻找美的眼睛去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的时候, 这种乐观精神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从而能够更好地把美与爱传递出去。旁观人的一生, 学生时代是一段不可抹去的时光, 它是纯洁的、干净的、梦幻的, 而又真实地存在着。为此, 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到爱与教育同行, 都理应为学生留下一段幸福的记忆, 让他们能够在学校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1943年为广东某中学校歌所做的词, 也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教育名言。一直以来, 陶行知先生始终在不厌其烦地鼓励学生多思考, 多发问, 多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够更好地开动学生的大脑, 并且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没有什么是不能挑战的, 无论是权威还是老师。在老师与真理之间, 首先要尊重的应该是后者。真理是唯一的衡量尺度, 而老师也会有出错的时候。所以, 要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尽量不让他们过分依赖老师。时代在进步, 学生的思想也变得更成熟, 见识更丰富, 观念也更加地前卫。倘若只是用严格的管教来对待他们, 即便他们一时知错了, 但是没多久还是会再犯。所以要努力让他们心悦诚服, 自愿放下戒备, 并且接受老师给予的教育和思想。有人用“猫捉老鼠”来形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很显然, 这样的观念已经过时了。面对着非常有主见的学生, 对于老师来说, 亦师亦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 才能更有利于对他们的指导。在当今社会, 以德服人才是最重要的。想要让学生们心甘情愿地接受领导, 就一定要不断地提升老师自身的学识与人格魅力, 通过赢得学生们的钦佩, 才能以引领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踏上正确的方向, 并且用人性化的方式来进入学生的内心, 从而得知他们的想法, 并且积极引导他们的心灵与精神的提升。不怒而威, 才是最有效的法宝。好的老师是温柔的, 能够给人安慰, 就像阳光一样温暖明媚。这样的老师, 显然更容易征服学生。

摘要:在漫长的岁月里, 陶行知先生始终坚持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用渊博的知识教导了一代人, 并且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务。这些, 让后来人深深地震撼于他思想上的内涵。本文通过阅读《走近陶行知》这本书, 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篇4:《西游记》读后感

这本书讲述了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四师徒同行到西天极乐大雷音寺取经的故事。唐三藏是一名高僧,后来受观音菩萨指点到西天取经。虽然取经路途遥远,难关重重,但他都勇敢地面对,他这锲而不舍的精神及毅力成为世人的典范。在取经途中,他收了三个徒弟,一路以来他都以我佛慈悲来教导他那三个徒弟。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使徒弟们顽劣,他都从未放弃他们。最后,他总算能修成正果,普度众生。

孙悟空也是《西游记》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孙悟空原本是花果山的一只石猴,后来得到菩提老祖的悉心教导,学成长生不老之术,被玉皇大帝召上天庭封做神仙。因为骄傲及顽劣,他大闹天宫,结果犯下滔天大罪。玉帝命十万天兵天将捉拿他,结果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最后经过唐三藏的教导,他终于浪子回头,顽劣的他拥有了一颗善良的心。最终他获得大成佛法,被封为“斗战胜佛”。他那浪子回头的态度很值得世人学习。

猪八戒是天庭的一小卒。由于下凡屠杀妖猴有功,被封为掌管天河十万天兵的天蓬元帅。他因为好色调戏嫦娥,被王母娘娘贬下凡间,历尽千世情劫。后来猪八戒被唐三藏收为徒弟,经过师父多年的悉心教导,他及时悔改。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变得更踏实和懂事。最后,他被封为“净坛使者”。

沙悟净对大家来说可能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但对我而言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他本是天庭上的卷帘大将,不但聪明绝顶而且法力高强,可说是文武双全。因为他一时的好奇心,打破了王母娘娘的流连灯而被贬下凡间,在流沙河底做了一个小妖精。后来,遇见唐三藏,就成了他徒弟。在取经途中,沙僧细心地照顾师父。即使师父生病,他也从未离开师父,而是加以保护。因为他这些年来护师有功,被封为“金身罗汉”。他那尊师重道的美德是世人的典范。

总结来说《西游记》是一本有修养和有益身心的书,所以空闲时间我们不妨阅读这本书来学习里面的真谛,把自己带入书中,来一个穿越时空之旅!最后,我非常地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吴承恩,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本名闻天下的惊世杰作《西游记》!

篇5:格列佛游记读后心得800字

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的心态前后差别非常大。刚开始他牢记古希腊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教诲”,尽量掩饰自己的“政治妈妈”的缺陷和丑陋,“而竭力宣扬她的美德和美丽”;可到最后,他把人类批判到极点:主人公格列佛回家后非但没有游子重归故里的激动,甚至觉得自己的家人十分怪异,不让他们靠近,更有甚者,他竟对人类的长相、气味产生了厌恶感。

让我们走进小人国。当格列佛来到小人国时,小人国的居民们都不熟悉也不了解他,并对他十分不友好。后来格列佛一些友善的举动博得大家的信任。但有人嫉妒格列佛,因为格列佛帮助小人国皇帝消灭了敌人,得到了最高的奖赏,于是这个人想方设法陷害格列佛,格列佛发觉后,悄悄地离开了小人国。小人国的人大多有着善良与朴实,但个别的人还是充满阴谋诡计,皇帝又太偏太信他的亲信了。

我们再到大人国。格列佛是被一个大人国农夫发现的,农夫把格列佛卖给了国王。通过与国王的交谈,格列佛知道了这是一个美好的国家,因为这个国家没有战争,是个和平的国家。而且当格列佛说到武器时,国王感到很惊奇:这么一个小人,怎么会有这种不人道的观念?和平的世界是美好的,没有武器的世界是我们所期待的!

刚读完这本书,我也指责作者,无法理解他的作为。我觉得他不可以这样对待人类,因为若没有人类,哪有现在的他。可后来细细想想,跟“慧骃”相比,人类实在是应感到惭愧万分。因为慧骃是那么好,具备种.种美德和理性,而人类是那么卑鄙龌龊,贪婪好斗,肮脏淫荡,好吃懒做。

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它让世人看到了自己丑陋的一面,每一个看了这本书的人,都应彻底地反思一下,我们是否真的是“野胡”?我们生活的世界为何不能像慧骃的国度那样,到处充满着温馨?

篇6:格列佛游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格列佛游记》讲的是书中主人公格列佛医生在一次航海失事后,意外经历了在小人国利立浦特、大人国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勒皮他和慧骃国四个国家的游记。分了四章来描写,通过格列佛在四个国家的奇遇,巧妙地抨击了英国当时的腐败政局,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

先一开始,复杂的人名、地名和航海术语看得我头晕眼花,感到十分乏味。可是当我耐住性子看下去后,越往后我的兴趣就越大。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格列佛一波三折的经历都深深吸引住了我:“他到底回英国了吗?国王对他怎么样?在那里,格列佛还碰到了什么奇妙的事儿?”怀着这一个个疑问,我马不停蹄地看了下去。看完的时候,我已经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了。“为什么斯威夫特不再多写一点儿格列佛的冒险经历呢?”我不禁有些意尤未尽。

格列佛身上所体现出的很多美德都值得我们学习。第一章里,他面对弱者——小人国的居民们,不恃强凌弱,还乐于助人,帮他们做了很多需要大力气才能完成的事儿;第二章里,他体现了非凡的勇气,面对强者——大人国的巨人们,他不卑不亢、沉着冷静;第三章里,他很有教养,明知科学院的人都在空想,却没有直接说出来,令别人难堪;第四章里,他则十分好学,竟然能在较短时间内学会马(慧骃)的语言。

篇7:《西游记》读后感心得

我想变成助人的孙悟空。春天,我和园丁一起去栽种花草,植树造林。夏天,我和工人们一起高温作业,生产产品。秋天,我去帮农民伯伯收获那金黄的玉米,红红的高粱和那金灿灿的稻穗。冬天,我为牧民放养的羊群添草加料,不遗余力。大家都夸我是个热心能干的人。

我想变成自由的孙悟空。我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没人管,也没人问,我东跑跑,西走走,南看看,北望望,多自在啊!因为我有七十二般变化,我就一会儿变成小金鱼,摆动着尾巴,快乐地在水草中穿梭;一会儿变成可爱的大熊猫,心安理得地受着别人的宠爱和保护;一会儿变成威武的狮子,神气活现地在草原上迈步。无聊的时候,我还可以登上月球到嫦娥姐姐那儿去聊天,想必,我将是我们班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我想变成勇敢的孙悟空。以前,我不敢一个人走夜路,现在,我敢在深夜去帮爸爸看瓜田。以前,我不敢在陌生人面前大声说话,现在,我能镇定自若地高谈阔论。以前,我不敢跳过半人高的“山羊”,现在,我身轻如燕,一跃而过。以前,我不敢拿掉救生圈,独立去游泳,现在,我鱼跃入水,劈波斩浪……

篇8:《格列佛游记》读后心得

海上历险的故事在西方有悠久的传统, 荷马史诗《奥德修记》就描写了奥德修斯海上遇险的故事。盛行于16世纪中叶西班牙文坛上的流浪汉小说“对近代欧洲小说的发展, 特别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 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斯威夫特创作《格列佛游记》时, 正是英国文坛上游记体小说大行其道之时, 作者借鉴了卢奇安式的游记形式, “进一步的界定可把这部书称为模仿滑稽游记故事, 这种古老的种类可追溯到卢奇安的《真实的故事》, 在古典文学时期流行着狂热地模仿游记故事。”在《真实的故事》中, 卢奇安越过大西洋去旅游, 经历了一连串令人难以置信的历险, 如在大鲸鱼的肚子里生活了近两年等, 这也是《格列佛游记》的基本模式。在我国晚清时期, 西人游记小说译作的繁荣引发了我国游记文学传统的新生, 刊于1872年《申报》的《谈瀛小录》较早地涉足这一领域, 而后如《八十日环游记》、《绝岛漂流记》等作品直接为刘鹗提供了一个可以效法的模式。于是, 刘鹗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下, 也借游记模式表述了自己的思想之旅。“在其中旅行成了改变人物命运和生存方式的重要契机, 漫长的旅途成了人物心灵的历程。旅游者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里, 得以观察、思考、分析那些前所未见的新鲜事物, 进而获得一种新的人生感悟。”

斯威夫特运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奇幻的意象, 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现代神话。例如对利立浦特国的描绘:小人没有格列佛的手指大, 小人们为了运输格列佛, 制造了一辆巨大的马车, 需用1500匹小马拉着才能行进……作品呈现出如梦如幻的审美特征, 其价值在于:作者对现实世界进行夸张, 使之异化,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世界是陌生的, 驱使读者透过巧妙的“伪装”, 更加清晰而深刻地看到现实, 进而思索其中蕴含的深意。同时, 作者在荒诞的故事情节中, 巧妙地融入了写实手法, 把细节写得真实而生动, 成功做到了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 并在虚幻的情节中折射现实。

篇9:西游记读后心得700字

初见《西游记》

第一次见到《西游记》这本书,我一看到它那漂亮的封面,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忍不住拿在手上读一读,我对它产生了无穷的期待。

初读《西游记》

一天,我把《西游记》小心翼翼地打开,轻轻地翻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三次变换为村姑、老妪和老翁,全被孙悟空火眼睛睛给识破了。唐僧辨别不了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连伤三人性命,违反戒律,唐僧一怒之下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当我读到这里时,气愤极了,气冲冲地想着:你这个唐僧,大圣好心好意地救你,你却辨别不了是非,还将好心救你的徒儿赶走。真气人!

深读《西游记》

最近,我再次翻开《西游记》,看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这节时,我感动极了,虽然孙悟空没能打败红孩儿,但是他没有气馁,不顾一切的和红孩儿打斗,一心要救出他的师父。后来去南海请观音菩萨前来帮忙,最终用假莲台将红孩儿降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像唐僧那样容易相信别人,多次落入妖魔鬼怪的活口,都被孙悟空一一解救了出来,我们要学习、练就孙悟空那样的火眼睛睛,看清妖魔鬼怪,敢斗邪恶、为民除害、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就像我们在学习中,看清题意,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能马马虎虎,否则就学不到真正的本领了。

《西游记》老版、新版的电视剧我也看了好几遍

篇10:《格列佛游记》读后心得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遥远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形象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以动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的山川的险阻,并以降妖伏魔歌颂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小说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下面是提供的西游记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欢迎阅读。

西游记读后感1000字(一)

中国有四本书非常有名,它们是四大名着:《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有《西游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

《西游记》。

《西游记》的作者是罗贯中,是一部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唐僧和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大师兄孙悟空。他原来是一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他是一个天真烂漫、调皮任性的无拘无束的“野猴”。他夺走老龙王的镇海之宝——定海神针;游乐地府撕碎“生死簿”;大闹天宫,偷吃仙桃仙丹,不把玉皇大帝放在眼里,还自封“齐天大圣”。用他的七十二变大闹天宫,惹怒了如来佛祖,便被佛祖压在五指山下,唐僧救了他,他便跟着唐僧西天取经。为了师傅的安危奋不顾身的他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他对付这些人从来都不手软,尽管许多时候并不被唐僧所理解,他仍是义无返顾地将他们扫除。哪怕事后又被各路神仙将妖魔领了回去,甚至招致唐僧狠心驱逐,除害护航之心全不曾改。

其次是二师兄猪八戒。他贪财好色,有着一身毛病,好吃懒惰,爱占小便宜,怕困难,总是退缩,还特别爱吃,每次孙悟空叫他去找食物,他总是打着找食物牌子,却总是在半路睡觉,或者是找到了食物在回来的路上也吃得一干二净了。它相对来说小脑筋比较多,我很清晰记得有一集,某条河流结了冰,但这样马就不容易前行了,当大家都在困扰之时,猪八戒立即就说可以给马蹄裹上布,增加摩擦力。虽然他很贪吃,但是也非常护主,丝毫不比孙悟空差,一旦唐僧有危险也会那把九齿钉钯奋不顾身的去救他。

然后是三师弟沙悟净。他心地善良、安于天命,他的本领更比悟空,八戒是弱一些。他淳朴憨厚,忠心耿耿,总是挑着行李默默跟在身后,任劳任怨,憨厚和淳朴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

最后是师傅唐僧。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善良闵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

远行,而且他心思缜密,能注意到事物的细节,自我要求严格,坚持原则,规范严谨,善于发现问题,低调不张扬,遵守时间。

就是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

西游记读后感1000字(二)

《西游记》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阅读它的同时获得不一样的启迪。有的人喜欢其中人物的性格;有的人喜欢其中孙悟空降妖除魔时的风采;有的人喜欢它整体的剧情;有的人研究它的历史背景;有的人甚至把它当作某种预言。但依我来看,《西游记》就

是一部小说,一个单纯的神话世界,只不过从中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愿望罢了。

《西游记》中的人物塑造是十分成功的。唐僧师徒、众神、妖魔鬼怪都个性鲜明。

孙悟空这个人物地反封建的杰出形象。从学本领到大闹天宫,他始终是以理为重而不畏强权的人物。封建等级观念在他面前无比脆弱。他敢直言玉帝的过错,敢于大骂那些无用的神仙,敢于三番五次地找如来论理。也许有人想说孙悟空做事不想后果,但我认为我们就是因为在某些方面过多的考虑后果而使某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有完成。或许我们这一代人就是缺少一种勇于面对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果因为后果不好就不做的话,那我想至今不会有人登上珠穆朗玛峰,没有人到达过南极点,也没有人登上过太空。我们应该学习他的那种精神,那种不畏强权,万事理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

篇11:《西游记》优秀读后感心得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一齐去西天取经。他们在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用了数十年才到达西天圣地,取得真经。

在去西天路上,唐僧之所以每次都能够化险为夷,是因为他的三个徒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神通广大,还因为他们在降妖伏怪的过程中懂得合作,还有着毫不退缩的精神。

火焰山一役,就充分展现了唐僧师徒四人毫不退缩的精神。火焰山长八百里,终年有火,一年四季从不曾灭,那上面的火焰连铜铁都能化成汁,这可让唐僧师徒犯了难:火焰山上不能行人,绕又绕不过去,连孙悟空好不容易向罗刹女借来的扇子都是假的,可就是在如此困窘的境地下,他们也丝毫没有打道回府的念头,他们使出了浑身解烽,又从天宫请来了救兵,这才向罗刹女借来了真正的芭蕉扇,过了火焰山。

第三十回中,也有三个徒弟的合作描写。八戒与沙僧用黄袍怪的两个孩子把黄袍怪引出来,当他们到了黄袍怪的洞前,孙悟空再闷声不响地来个袭击,他们准备三人合力把黄袍怪打死或降伏,正是他们三人的合作精神帮助了他们降伏黄袍怪。

篇12:《格列佛游记》中的崇高美

1. 小说文本的崇高美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体现了崇高的审美艺术张力。小说满含对腐朽社会政治体制、黑暗的宗教体制、罪恶的资本主义与殖民主义、荒谬的学术堕落泯灭的人性等的强烈批判和控诉。小说的这种强烈批判和控诉, 有如湍流般的、能产生催人振奋、令人惊心动魄的力量, 这也是小说不同于其他普通游记, 而表现出崇高之美的所在。

小说描写小人国利里浦特的高跟党和低跟党因为穿的鞋跟高低不同, 而各自结党互不相容, 两党人士不在一块说话也不一同吃饭, 他们为各自的私利相互争斗, 不能容忍对方。这些其实是强烈地挖苦了英国托利党和辉格党两个政党的争斗。小说还讲到小人国因为琐碎荒谬的宗教观点不同而导致派别对抗斗争。以致危及到国家稳定, 还导致了和邻国的一场战争, 这其实是在讽刺当时英法两国长期的宗教战争, 讽刺战争的原因只是源自统治集团无聊的争斗。小人国国王好大喜功, 背信弃义, 残酷无情。朝臣无能谄媚, 奸诈无情, 辛辣地讽刺了英国统治阶级同样的嘴脸。在民风淳朴的大人国, 格列佛向英明睿智的国王夸耀自己的祖国, 却招来质问和鄙夷。斯威夫特借他的口道出英国的百年来的社会和历史都是充满了“伪善、无信、残暴、贪婪、党争、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及其产生的恶果”。 (2) 这是在借他人之口强烈控诉英国可耻的历史罪恶。在飞岛国等五个地域, 小说描写了怪异的幻想者, 不求实际的科学家, 虚伪的学者, 残暴的殖民者, 亦是严正表达了对科学理性的质疑, 并彻底斥责了英国残暴的殖民统治。在慧马国, 小说以肆意的笔触, 描绘一个人兽颠倒的怪诞国度, 无情地鞭挞了人性的腐朽和堕落。

斯威夫特将当时英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黑暗面含沙射影地融入到小说中各国的情景画面里, 再用具体情节和讥讽的言辞, 深刻地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和矛盾关系。我们能感受到作家跌宕起伏的讽刺力量和义愤的思想感情, 而这些感受能够激烈冲击读者的感官, 使他们能尝到似乎是自己被狠狠鞭挞之后, 再获重生的崇高力量。

充满奇异的想象和恢弘的奇幻境界, 是小说崇高美的另一个表现。小说融讽刺于诙谐之中, 又与超现实的因素结合, 用想象的世界替代了真实、理性、逻辑的世界。小说创造了奇妙的幻想境界, 而在其中, 作者将现实和幻想互换, 或拿虚幻国度的“黑暗”, 或拿理想国的“美好”, 与现实的残酷进行比较对照。进而将“黑暗”批判讽刺得更激烈, 将“美好”树立得更加鲜明。小说中虚拟的世界里无空间与时间的局限, 对当时人和事的讽刺批判, 全巧妙编排在这个作家创造的幻想的世界里面。这是一个虽不存于现实但却存于读者内心的世界 (因为小说中虚拟的世界其实是源自于现实社会, 并且很好地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 。在小说的奇幻世界中, 作家越是将其描述得夸张荒诞, 令人难以置信, 就越能让读者体会到强烈的现实之感, 读者则更能感受和体会作家心中那个徘徊, 苦闷和愤怒的内心旅程, 以及他对社会冷静的思考和强烈的控诉。

在《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对黑暗现实进行的全面而猛烈的讽刺与挖苦, 构成了一股强大且势不可挡的崇高的批判力量。同时运用超凡的艺术才能, 将现实的经见转换为艺术的虚幻, 创造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马国等经典恢弘的国度。他将现实转换为虚幻, 又在虚幻中巧妙地讽刺现实, 使《格列佛游记》这一经典的讽刺文本蕴藏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批判力。总之, 《格列佛游记》辛辣的讽刺力和强大艺术创造力赋予了作品巨大且崇高的审美张力。

2. 作家思想的崇高美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唯一的长篇讽刺小说, 其中倾注了作家毕生的才华和满腔的热血, 也体现了作家崇高的思想境界。小说通过对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马国的创造性描写, 辛辣了地讽刺了十八世纪初英国社会各方面的黑暗与堕落。作家想通过这样的讽刺, 达到批判社会现实、推进人类进步的崇高效果。读者不难体会出作者怀有爱国的情怀和为人类的未来担忧的崇高精神。

《格列佛游记》中, 斯威夫特在讽刺时事的同时, 也构筑了心中理想的社会状态, 表达了政治理想。大人国是斯威夫特崇尚的国度, 那里政治清明, 民风淳朴, 人民安居乐业, 类似古罗马国的开明君主制的政治形态。慧马国是一个受理性主宰的社会, 由充满理性和智慧的居民统治, 没有欺骗, 没有谎言;有的是仁慈、友谊、正义和谦恭, 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可见斯威夫特在心中对社会和人类是充满期望的, 他真心希望社会能通过变革, 达到他所创造的国度中的理想状态。但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的理想只是一种美好的空想, 无法冲破资本主义社会的局限, 在现实中实践他的理想。斯威夫特因此而产生的失望情绪在小说中反映了出来, 最后他也没能生活在理想的慧马国, 而是被赶回英国, 不得不生活在他认为是一群“野胡”———人类社会之中。最后, 主人公格列佛精神上几乎限于疯癫崩溃状态, 其实这也在侧面反映了作家的精神状态。斯威夫特看到人类罪恶状态无法改变, 对剥削统治者充满义愤, 对底层人民也是哀其不争, 这样的激愤燃烧着作家的内心。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晚期的作品, 因此凝聚和积淀了他一生思想见解和精神风格。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讽刺里充满了对黑暗社会强烈的不满, 以及敢于和这种黑暗斗争的勇敢精神。十八世纪初的英国, 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 社会表面看上去一片歌舞升平, 但背后却暗流涌动。资产阶级残酷地剥削着无产者, 政治腐败, 权力机构已沦为统治者奴役人民的工具, 世风虚伪, 人性堕落。这时很多资产阶级文人只看到资本主义好的一面, 如笛福写《鲁滨孙漂流记》意在颂扬资本主义的进步性;而斯威夫特的好友, 诗人薄柏也认为一切存在皆是合理的, 旨在鼓吹社会的进步。但斯威夫特却以其尖锐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洞察到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并将这种洞见以强烈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丝毫不理会可以预见的浅薄世人的不满和指责。事实上, 当小说出版问世后, 便受到不少攻击, 萨克雷、麦考利、萨缪尔·约翰逊等一批名闻一时的作家也都跳出来攻击斯威夫特, 说他丑化、仇视人类。可见斯威夫特敢于担当的勇气非比寻常。

总之, 《格列佛游记》表达了对社会强烈的讽刺和批判, 体现了崇高的审美艺术张力。小说也承载了作家对社会急切的关爱与忧虑的崇高思想感情。因此, 小说文本与作家思想的崇高之美赋予了小说值得品鉴、经久不衰的永恒魅力。

参考文献

[1]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M].史晓丽、王林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2]刘意青.英国18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3]周敏.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篇13:西游记读后感心得300字

我最喜欢孙悟空的勇敢精神了,他天不怕地不怕,两次大闹天宫,反抗王帝高高在上的统治;成为唐僧徒弟后,他还是那么英勇善战,没有他一路降妖除魔,一次次的解救唐僧,唐僧根本取不了经。

孙悟空能一眼就认出妖精,明辨是非,这也是令我羡慕的。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无论白骨精怎么变化,都逃不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我多想拥有和孙悟空一模一样的“火眼金睛”啊。

我喜欢孙悟空,还因为他的忠诚。比如“有一回,唐僧受了妖精的欺骗要赶走了孙悟空,孙悟空临走前变了三个替身,连本身共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我看了真的很感动,他对师傅是多么的留恋,真是个有情义的猴王。

篇14:西游记读后感心得700字

再问,孙悟空为什么不是老大?为什么让唐僧当领导?是因为孙悟空犯过错,如来佛祖让他当唐僧的徒儿,改过自新。让唐僧当领导,因为他无为,无知,无用,无能,并且他没犯过错误。

无官一身轻,看孙悟空,多潇洒自在,偶尔还能耍点小聪明什么的……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这是《西游记》的主题曲,挑担——沙僧挑的。牵马——猪八戒的活儿。嘿!没有孙悟空的事儿!所以,孙悟空总是摆出一个单脚站立,张望的情景,他干什么啊?没错,找妖精。只要找到了妖精,他才会有价值,才是他的价值所在。当妖精来的时候,其他人都很紧张,这个时候,只有孙悟空最乐呵。因为这时候,猴哥才能大发神威吗

再问:孙悟空打死的妖精有几个?答:多了去啦,数不胜数啊。咦?不对不对,孙悟空打死的只有一个妖精——白骨精。那是孙悟空刚出家,没有经验。是不是啊?孙悟空那回只打死了一个白骨精,看唐僧激动那样儿。所以,孙悟空以后每回都是按照唐僧的意思,让妖精把他关起来。然后孙悟空大吼一声:“妖精,快出来!让俺老孙给你大战几个回合。”然后摆姿势,姿势摆够了,摆完了,然后再一棒抡下去,这一棒肯定抡到石头上了,为什么呢?再笨的妖精也知道:孙悟空人家是让你跑的啊。之后孙悟空再上天找妖精的主儿,我们一般人都认为孙悟空没本事,但是这样想就太肤浅了,孙悟空当年大闹天空,怕过谁?他这样做是为了既不得罪人,在师傅那边也好交代,看看,孙悟空多精明啊,着不正是两全其美的点子吗?

篇15:读西游记读后心得体会有感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成功取得真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说起《西游记》,不得不提一提这几位主人公。

话说唐僧奉太宗皇帝的旨意前往西天取经。在佛祖和观音菩萨的指点下,他收下了三个本领高强的徒弟。如若不是这三位徒弟,光凭他本人根本就没有斗妖除魔的本事。正是由于四人的齐心协力,面对磨难时一起面对以及唐僧的那份不取真经誓不回的坚定信念,使得他们最终破除万难成功取得真经。

再来说说孙悟空。他神通广大,掌握着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本领,使着一根如意金箍棒,这几点就让妖魔闻风丧胆。他不畏强敌,胆大包天,连玉帝老儿都敬畏他三分。

说到《西游记》,那就不得不提一提好吃懒做,喜恋美色的猪八戒啦。猪八戒原是天上的天蓬元帅,本来掌管着漫漫银河,好不威风。后来却因贪恋美色,调戏嫦娥而被贬下凡间。世事难料,却被错投了猪胎。好在最后在观音菩萨的指点下,被唐僧解救,协助唐僧一起去西天取经。

而沙和尚呢,他也原是天上的一员大将,只因在蟠桃盛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而被贬下人间。后来一直在流沙河中混迹,直到唐僧的达到才最终得以解救。不同于猪八戒,他心无杂念,一心向佛。

篇16:论《格列佛游记》的反语讽刺艺术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污蔑’,既不是‘揭发阴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习惯了,虽走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特别一提,就动人”。最初看,《格列佛游记》是一篇描述一位航海家格列佛的奇闻,游历利立浦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勒皮他(飞岛国)和慧骃国(智马国)。在这些国家中,主人公都经历了天方夜谭般的遭遇,这在现实生活中好像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是虚幻的,以至于后人把这部作品改编成了童话故事。但读者经过仔细品位和思考,却发现它是一部十分严肃的作品,它虽然记载了“奇闻”或“怪事”,仿佛都是作者捏造的,但其实却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找得到原型的,斯威夫特也在作品中一再申明这部游记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

全书自始至终都运用了讽刺的手法,“讽刺是一种饱含着作者理想与善意的普遍存在于文艺创作中的对现实社会和人类生活中消极落后、愚蠢丑恶、腐朽反动的人事与现象给予揭露批判,以期予以破坏并进行重建的具有独特表现形式和巧妙表现手法的艺术”。斯威夫特所生活的时代,也要求他用讽刺这一利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部小说大致运用了象征、夸张、对比、反语等艺术手段,以达到讽刺世事、针贬时弊的目的。笔者在此主要阐述反语的这一写作手法来论证讽刺。

反语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也叫“倒反”、“反话”。

格列佛在小人国遭到囚禁,没有自由,因此他向小人国的皇帝请求自由,格列佛通过一系列的优良表现并答应了皇帝提出来的要求时,皇帝才勉强同意了。而在这时大臣们起草的一项关于恢复格列佛自由的条文也是挺有意思的。一般在宣读皇帝的正式条文之前,臣子都要说一些对当朝皇帝的歌讼赞美之词,看看斯威夫特在这里是怎么写的:“利立浦特国至高无上的皇帝、举世拥戴、畏惧的君主……领土广袤、边境直抵地球四极,身高超过人类的万王之王,他脚踏地心,头顶太阳;他一点头,全球君王双膝抖战;他像春天那样快乐,像夏天那样舒适,像秋天那样来丰饶,像冬天那样可怖……”毫无疑问,这样的赞美词用在小人国皇帝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作者本意是突出利立浦特皇帝渺小的,怎么突出?作者挖空心思找来几个突出小的形容词安在小人国皇帝的头上也不是不可以,但这样就难以达到讽刺的效果。作者通过颠覆既定习惯,正话反说,在产生幽默、令读者捧腹的同时,强烈的讽刺效果也就跃然纸上了。

格列佛在同大人国国王谈到自己的祖国时,国王表示瞧不起,称他们为渺小的昆虫,并疑问像这么渺小的昆虫族也会模仿大人国的制度,格列佛很生气,听“他这样一直说下去,气得我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我那高贵的祖国原是学术、武功的权威,法兰西的灾殃,欧洲的仲裁人,道德、虔诚、荣誉、真理的中心,世界的骄子,全世界敬仰的国家,想不到他竟这样瞧不起”。斯威夫特的本意是批判英国,但在作品中不好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只能借大人国国王之口来批判,而作者的代言人格列佛为自己的祖国进行辩护,这样是作者直接表达批判时弊时,却以反语表达正面的意思,很婉转地也是很有效地起到了讽刺批判的目的的。

《格列佛游记》第三卷讲述了格列佛在勒皮他国的奇遇,这卷结构比较松散,但是讽刺的范围却更为广泛。斯威夫特在这一卷里对于科学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生产的倾向给予无情的嘲笑。拉格多科学院的设计家们研究的是从黄瓜中提取阳光来取暖、把粪便还原为食物、繁殖无毛绵羊、软化大理石等想入非非的事,这样的科学研究不但不能促进科学的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像斯威夫特在叙述政治设计家科学院的情况的一章里,对英国的政治制度,首相大臣、议员、法官进行了绝妙的讽刺,这样的讽刺也是极其有特点的。在第三卷第六章中,格列佛在参观科学院的过程中,一位设计家在一篇论文里提出了许许多多的荒谬构想,比如,他认为人体和政体是非常相似的,因此,人体和政体都要保持健康,就应该用同一处方治愈两者的疾病。比如防止宠臣的记性衰退就应在他报告完公事后要辞退时给予一些体罚不让他忘记,还有检查嫌疑人时应该严格检查他的粪便,理由是人们再没有比在拉屎时思考更为严肃周密而集中的,诸如此类,荒唐透顶。可是作者并没有正面加以讽刺批判,而是通过格列佛向科学家提出一项更为荒谬的设想,并且科学家还光荣地接受了,非常感激格列佛给他们提出了这些意见来加以揭露。斯威夫特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从而使讽刺效果达到了高潮。

第四卷慧骃国游记叙述了格列佛在智马国的经历,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有理性的、公正而诚实的马,而象征人类的“耶胡”却是一群丑陋龌龊、贪婪淫荡、残酷好斗的畜类。斯威夫特在这一卷中通过集中地刻画“耶胡”的种种令人发指的丑行来揭露人类的各种罪恶,在这一卷中,批判的力度是极端尖锐的,因此也让后世的学者认为斯威夫特在利用“耶胡”来仇视人类。作者是不是真的仇视人类?这个我们撇开不谈,我们单单来欣赏作者是怎样利用反语的讽刺艺术来加以批判的。在第四卷第七、九章中,斯威夫特在论述人类的种种罪行时,有几个细节:“对于它这种恶意的嘲讽我简直不敢反驳,在它的眼中人类还不如一头猎犬聪明,就是一头猎犬也能够绝对无误地分辨出猎犬队中最有本领的那一头狗的吠声,并且会附和着叫起来……”这里其实是作者讽刺“耶胡”也就人连狗都不如。还有批判“耶胡”对于污秽不洁有特别嗜好时,又利用猪来进行对比,又说明人类连猪都不如。在讲从事体力劳动的时候,利用驴和“耶胡”进行对比,说明在从事劳动方面“耶胡”是不如驴的,这又是在批判人类连驴都不如。并且通过上述“耶胡”连畜生都不如得出结论:“耶胡”是自然界最懒惰、最倔强、最调皮、最恶毒的家伙。期威夫特对人类的各种罪恶批判得头头是道,但是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就用反语表达来加强讽刺的效果。

总之,运用反语能使讽刺效果更为辛辣,也使小说的语言更加幽默,富于美感。正颂反讽,捉摸不定,造成意在言外、相反相成的效果。如明明批评殖民政策,作者偏偏声言这与大不列颠民族无关;明明揭了英国朝政的老底,却一再申明“热爱祖国”。

以上就是上说中诸多利用反语作用的极多例子中的几个,诸如此类的反语不胜枚举。

斯威夫特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政治形势变化较多的时代。当时的英国经过“光荣革命”后,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达成妥协,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议会和内阁则成为了统治阶级剥削压榨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有力工具,贵族和大资产阶级推行的土地、税收和殖民政策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因此,这个时代英国存在着诸多矛盾。如英国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处境更加恶化,统治者的内部也充满了矛盾,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日益激化。

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上述矛盾,而斯威夫特为了使自己的杰作批判深刻有力,将这些统治阶级的罪恶用强烈的字眼公诸于世,使人们对他们产生极端的憎恶,也就很好地完成了这篇小说的主题。因此,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反语的讽刺手法揭露了上述矛盾。

摘要:《格列佛游记》是一部非常杰出的讽刺名著。小说在艺术上具有想象奇特、构思精巧、思想深刻等特征, 尤其是成功地运用了讽刺的艺术手法, 更加为小说的批判力度增色不少。小说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 特别是反语手法比较突出。本文着重从小说的反语讽刺艺术加以论述。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反语,讽刺,艺术手法

参考文献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鲁迅全集 (第六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斯威夫特著.张健译.格列佛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 (第二卷) .商务印书馆, 1979.

篇17:《西游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孙悟空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莲洞人氏,因为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后来经观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魔斗妖,立下很多功劳。这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在整部小说中,孙悟空最大的特点便是善于打斗,在取经路上,我觉得他的贡献最大,从他对唐僧的忠诚就可以体现出来。但他偶尔也会表现出自己的缺点,他的“暴脾气”,在五庄观时,孙悟空偷了人参果,逃跑时还不忘连根拔断那棵人参树,这点与曾经大闹天宫的他很相似。

在大闹天宫的片段中,孙悟空向我们展示了反对权威,反抗黑暗和向往自由的精神。他的有一些表现,正如奔赴在武汉疫情工作的医生们。新春佳节,人们都全家团聚,他们却毅然出发;病毒袭来,人们都避之不及,他们却迎面出击。他们柔弱的身躯,担负起天大的重任,他们天使的心灵肩负起战士的使命,致敬抗击疫情前线最勇敢的白衣战士。他们那种奋不顾身,顽强拼搏的精神,打败病毒的决心,与孙悟空的形象很相似。孙悟空一行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了真经,那么我们也一定能战胜疫情。

《西游记》这本小说的思想比较复杂,释、道、儒都有所涉及。而且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似一场“西游记”,需要向理想的高峰攀登,并不断成长,虽然有很多困难,但只要坚持不懈,迎难而上,所有的坎坷都将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正如同现在在经历“西游记”的武汉抗疫医生们。

上一篇:《短歌行》阅读题及答案下一篇:员工工作记录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