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2024-07-11

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精选6篇)

篇1: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生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一门必修课,每期按要求开设课时(每周两课时),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一个课题,高中阶段学生至少完成二个课题才能拿到15个学分。学分安排:高一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8个学分;高二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7个学分。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作用:

⑴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⑵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⑶培养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团队工作,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⑷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1、背景启发

学生认真阅读研究性学习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提供扎实的资料和背景线索,让学生学习。

2、课题组自聘指导老师

老师提供参考课题,但仅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兴趣爱好,与同学商量后确定研究的课题题目,确定课题组成员,每个课题组学生人数5-8人。课题组自聘指导老师,课题题目可能与指导教师所教科目无关,这不影响教师指导。一位教师指导的课题数最多不超过4个,多出的课题由班主任进行调配。

3、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

学生确定课题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制订研究计划,做好课件,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室黑板上布置:“高一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

②安排学生照相,作为资料储存。

③以班为单位,各班的评委即为课题指导老师;

④每个课题组派一人放映课件,陈述自己的课题计划,其它组员坐在讲台下准备答辩。

⑤当一个课题陈述完,评委做好点评和提问,学生答辩。课题范围宜小不宜大,注重实用性和研究可操作性。

⑥报告结束后,要改进的课题在一周内完成好,交指导教师审议,最后确定是否开题。

4、开展课题研究

年级组给每个课题组发一本《研究性学习手册》,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开展研究,要求课题组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照相、录音、摄像等,一定要保存好原始资料,这是课题组最有力的证据说明。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要主动请教老师,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学生和指导老师将每次的研究内容,填写在《研究性学习手册》上。

5、举行中期交流会

当一个课题进行一段时间后,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进行中期交流,主要目的是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存在哪些困惑。中期交流与开题报告类似,评委针对课题情况要提出改进措施,课题组成员根据建议,积极改进研究方案和研究办法。

6、撰写研究报告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进行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成果汇报。所写的报告要主动请教老师,希望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学生要对实践中的体验、感悟、调查、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发散性的思考分析和总结。

7、课题结题

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结题报告。结题形式与开题报告类似。每个班选一个优秀课题,参与教科室组织的校级优秀课题结题汇报。

8、学分认定

指导教师根据课题组的研究情况、考勤情况,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学分认定,指导教师将学分输入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

三、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评定

学分评定由指导老师评定学分,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

1、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有五个方面的材料:①开题报告;②活动过程记录;③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④总结与体会,研究成果,结题报告;⑤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的结论。具备以上五个条件,则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教科室复议。

2、评定原则

(1)参与性

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则不能得规定的学分。

(2)过程性

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

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扣除相应学分。

(4)规范性

学分评定首先进行自评、组评、师评,然后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制度。

3、评定过程

第一: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

第二: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每班提供1个优秀课题,由教科室负责,年级组组织进行全校公开展示,评出学校一、二、三等奖。

第三:指导教师组织、考核和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

第四:指导老师在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评定学分,教科室审核备案,教务科组织学分确认。

四、研究性学习整体时间安排

高一第一学期:1∽8周,课程辅导;9∽12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13∽14周,开题报告;15∽17周,课题研究。

高一第二学期:1∽4周,课题研究;5∽6周,中期交流;7∽14周,课题研究;15∽17周,结题与评价。高二第一学期:1∽4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5∽6周,开题报告;7∽15周,课题研究;16∽17周,中期交流。

高二第二学期:1∽8周,课题研究;9∽10周,结题与评价。

五、考核学生

1、每周四下午五、六节为研究性学习时间,第六节在教室听老师上课或指导,第七节开展研究。课题组人人参与,按规定完成研究任务。

2、学生不能以研究性学习为借口去做其它任何事情,尤其是在操场打球。

3、如果学生要到校外进行课题研究,必须要有详细的活动方案,由指导教师、班主任和年级主任签字同意后方能外出。学生按规定时间返回后,及时将研究的资料和内容向指导老师报告并进行审核落实。

4、课题组按要求进行课题开题、中期交流、结题和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组要在《研究性学习手册》上填写好相关内容,期末结束前上交教科室。

5、教师考核学生出勤情况和参与情况,作为评定学生研究性学习学分的依据。

6、课题结题后,学生登陆南方中学数字化办公平台,将所有研究性学习资料输机。

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一门必修课,每期按要求开设课时(每周两课时),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一个课题,高中阶段学生至少完成二个课题才能拿到15个学分。学分安排:高一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8个学分;高二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7个学分。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作用:

⑴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⑵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⑶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⑷培养科研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1、到班上课或指导

教科室给每一位教师发一本研究性学习教材,教师通过学习,按年级组安排的研究性学习专用课表,到班上课或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2、指导选课题

教师帮助学生选好课题,提出扎实的资料和背景线索。每个课题组学生人数5-8人。教科室可以提供参考课题(到杨跃文处拷贝),但仅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兴趣爱好,与同学商量后确定研究的课题题目。学生选的课题可能与指导教师所教科目无关,这不影响教师指导。一位教师指导课题数最多不超过4个,多出的课题由班主任进行调配。

3、指导学生制订计划,按时开题

学生确定课题后,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做好课件,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室黑板上布置:“高一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

②班主任安排照相人员,作为资料储存。

③以班为单位,各班的评委即为课题指导老师;

④每个课题组派一人放映课件,陈述自己的课题计划,其它组员坐在讲台下准备答辩。

⑤当一个课题陈述完,评委做好点评和提问,学生答辩。课题范围宜小不宜大,注重实用性和研究可操作性。

⑥报告结束后,要改进的课题在一周内完成好,交指导教师审议,最后确定是否开题。

4、指导学生课题研究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产生的困惑和注意的事项,要注意循着学生的思路,提出可供选择的计划、意见和方案,供学生参考选择,指导老师在《研究性学习手册》上填写好每次活动记录中的意见。

5、指导课题中期交流

当一个课题进行一段时间后,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进行中期交流,主要目的是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存在哪些困惑。中期交流与开题报告类似,评委针对课题情况要提出改进措施。

6、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教师指导课题组进行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成果汇报。对学生所写的报告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提供有关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对实践中的体验、感悟、调查、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发散性的思考分析和总结。

7、指导课题结题

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结题报告。结题形式与开题报告类似。每个班选一个优秀课题,参与教科室组织的校级优秀课题结题汇报。

8、学分认定

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将学分输入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

三、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评定

学分评定由指导老师评定学分,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

1、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有五个方面的材料:①开题报告;②活动过程记录;③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④总结与体会,研究成果,结题报告;⑤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的结论。具备以上五个条件,则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教科室复议。

2、评定原则

(1)参与性

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则不能得规定的学分。

(2)过程性

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

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扣除相应学分。

(4)规范性

学分评定首先进行自评、组评、师评,然后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制度。

3、评定过程

第一: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

第二: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每班提供1个优秀课题,由教科室负责,年级组组织进行全校公开展示,评出学校一、二、三等奖。

第三:指导教师组织、考核和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

第四:指导老师在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评定学分,教科室审核备案,教务科组织学分确认。

四、研究性学习整体时间安排

高一第一学期:1∽8周,课程辅导;9∽12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13∽14周,开题报告;15∽17周,课题研究。

高一第二学期:1∽4周,课题研究;5∽6周,中期交流;7∽14周,课题研究;15∽17周,结题与评价。

高二第一学期:1∽4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5∽6周,开题报告;7∽15周,课题研究;16∽17周,中期交流。

篇2: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教师要对“研究性学习”有清楚、全面、正确的认识

1.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它要求学生在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下,从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采取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并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把现存结论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倡导学习要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融为一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使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式和谐统一,革除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研究,以致压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思维和智力发展的弊端。

2.认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是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供的,也可以完全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中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辩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2)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由于学生要研究的问题多数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开放性的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并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开放性的学习还将培养学生们开放性的思维,使他们突破“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束缚,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

(3)研究性学习课程是自主型课程

它既赋予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达成课程目标的义务。学生一旦认识到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都取决于自己或小组的努力,感到背负着一种责任时,其主观能动性就会调动起来。

(4)研究性学习课程重结果更重过程

和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宝贵的感受和体验,学会关注社会、与人合作、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施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过程性;要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明确“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融入社会,深入认识学习的价值,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达成以下目标:

1)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而不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更多的是指导与合作,发现学生的潜能,感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构建新型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主观能动性被抑制,不利于个体创造力的提高。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将着力于改变这种被动的、“克隆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开放的学习与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将学习的园地从课堂拓展到了课外,学习的对象从书本拓展到了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学习的规模从“单兵作战”转变为“集团作战”,这一系列的改变都将带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A.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直接体验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它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质疑、求证、动手、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乐于动手、乐于求知的积极情感,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增强科学精神。

B.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调查研究,形成结论并将它完整地表达出来,使学生能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学会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对信息进行处理、利用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围绕主题主动、多渠道地收集相关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甄别、加工、处理,提出质疑,并进行求证,促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途径,使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

D.培养合作精神与能力

现代社会,合作往往比竞争更重要。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创设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合作精神,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

E.促进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的形成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展自主研究活动,要求学生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成果,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F.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研究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生活,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社会调查与实践,将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G.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潜能,增强自信

学生的能力是存在于多方面的,研究性学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大舞台,后进学生能发现自己潜在的长处,从而使师生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习优秀的学生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增强紧迫感。

4.熟悉我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

流程如下:动员与培训阶段——选题、组合与方案初拟阶段——开题论证阶段——实施阶段——总结、撰写研究报告阶段——结题答辩阶段——课题成果评审、交流阶段

二、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挑战

1.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权威受到挑战

长期以来,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来源。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一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希望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了老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便在老师专业范围内,也是他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对于学生将要学习的很多内容,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同时,学生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得多元:教材、参考书、杂志、互联网、有关专家等,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许多老师在这时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如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狭窄、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认识不足等问题,从而产生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这正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2.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特征,学生有选择教师的权利,即允许学生自由地在全年级甚至在全校选择自己的课题指导老师。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3.教师由个体走向合作

学科教学要求教师有独立工作的能力,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知识。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完成指导任务,所以就需要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学会合作。

(二)角色变化

为应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巨大挑战,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角色发生新的变化,概括起来有:

1. 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是他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参与者,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2. 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组长管理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各组活动质量的不同,小组中还会出现矛盾和情绪波动等,所以,教师还要作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如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组织课题组研讨活动,组内出现问题时找学生谈话,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保持激情。

3. 共同指导学生的合作者

许多研究任务的指导,已不是一个教师单独能驾驭的,必须与同事合作,既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又要虚心向他人学习。这样做,能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调,是教师职业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

4. 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去寻找、发现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

三、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教师要把握“研究性学习”指导工作的几条原则

1、“小题大做”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自主性较强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要指导学生从小处着眼,但“小题”要“大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是小课题,也要一丝不苟地做好各项工作。千万不能“大题小做”,敷衍了事。

2、注重过程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既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但是,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重点是学生的参与研究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的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与判断等。因此,更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重视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等。

3、注重应用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关注诸如社会的环境保护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发展问题、人类自身的发展问题等。在问题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既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又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结构。因此,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更重视知识综合的能力,重视学生主动探求、创新的勇气和综合能力等在更高层次的发展。

4、注重体验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评价高度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或跨学科、综合式学习中,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方法、原理等的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学生在实践中既发展了观察、思维、操作和表达等基本能力,更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因此,评价应十分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如社会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等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

5、注重全体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为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评价的价值标准应多样化(可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体现注重全体、实施个别化评价的特点。同时,在评价中重视个人表现,但小组成绩是重要参照和基础。

6、注重激励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评价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二)重点指导的部分

1、选题的新颖性 课题研究应有新意,要指导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从课堂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新情况、新形势去发现、提出新问题,也可以是已经有人研究了,但对中学生而言是“新”的课题。因此要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关注媒体和网络信息,多与他人交流和讨论。如很多的调查类课题“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关于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对生活小区规划和发展的探讨”、《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人口问题》、《关于捐献器官的问题》等都有很好的社会意义。《吸烟对人体的危危害》、《中学生的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家庭燃料使用情况调查》、《“二手烟”的危害》、《电池与环保》、《饮料与健康》等与家庭生活、自身健康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对她们日后专业选择有重要意义。又如:《我看素质教育》、《中学生读书调查》等。

2、课题名称的规范性 课题一般分为社会调查、科学实验、读书报告和设计方案等四类,一般课题名称都应用“研究、思考、调查、比较、实验、预测、影响、应用”等词语来界定,这样才规范。如: “软件店正版软件的销售情况及思考”、“对中学生校服的调查与研究”、“对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思考”等。

3、课题的可行性 这是一个重点。一个课题研究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其可行性的高低。各位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指导:

①尽量将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学科学习结合,与日常生活结合,并考虑其应用价值。如研究中学生的校服、早餐、阅读习惯,研究我市绿化状况、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等;

②考虑研究所需条件是否能得到保证(如实验仪器、专家指导、经费、时间、能力等);

③指导学生采用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应根据各自课题的性质和自身能力来进行选择,有查阅资料法(查阅文献、网上查询等)、科学实验法、观察法、参观访问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

④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研究步骤,对每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取得的成果作出安排,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尽量做到“人尽其才”;

⑤协助学生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何在,并就其解决办法进行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果发现不能解决,可能方案就要做出修改,比如缩小研究范围、更换研究内容等。

在此基础上,指导老师应随时与课题研究小组保持联系,了解研究进展,提供建议,进行监督、控制,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

4、课题开题报告的格式

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导师

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长

课题的由来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可靠性分析

进度计划

小组分工

预期成果

表达形式

5、指导课题研究

要求学生做摘要、写札记、做调查(设计调查表)、查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写综述等。

6、指导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格式:1)题目 2)、摘要 3)、引言 4)、研究过程 5)研究结果 6)、分析和讨论 7)、结论 8)、注释和参考文献 9)、附件 10)、致谢。

四、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评定

学分评定由指导老师评定学分,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

1、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有五个方面的材料:①开题报告;②活动过程记录;③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④总结与体会,研究成果,结题报告;⑤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的结论。具备以上五个条件,则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教科室复议。

2、评定原则

(1)参与性

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则不能得规定的学分。

(2)过程性

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

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扣除相应学分。

(4)规范性

学分评定首先进行自评、组评、师评,然后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制度。

3、评定过程

第一: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

第二: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每班提供1个优秀课题,由教科室负责,年级组组织进行全校公开展示,评出学校一、二、三等奖。

第三:指导教师组织、考核和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

第四:指导老师在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评定学分,教科室审核备案,教务科组织学分确认。

五、研究性学习整体时间安排

高一第一学期:1∽8周,课程辅导;9∽12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13∽14周,开题报告;15∽17周,课题研究。

高一第二学期:1∽4周,课题研究;5∽6周,中期交流;7∽14周,课题研究;15∽17周,结题与评价。

高二第一学期:1∽4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5∽6周,开题报告;7∽15周,课题研究;16∽17周,中期交流。

篇3: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巧妙切入, 激发学生积极研究

为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实施, 我在选题时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一是学生实际, 即指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等实际情况, 只有结合学生实际, 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二是本地实际, 即选题时要结合本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三是可行性, 即教师的选题应结合学校教学条件, 实际操作时便于学生查寻资料、完成研究课题等, 如果没有可行性, 教师的选题就不可能实现。

第二, 坚持巧妙切入原则。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 这当然也有助于学生掌握和解决书本中的重点, 有利于剖析社会热点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 这些研究课题涉及内容较多, 包含面较广, 综合性较强, 相应地研究难度也必然会较大。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首先对主课题加以分解, 整理出具有系统性、可行性的子课题, 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课题,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地开展研究。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精心实施, 培养学生研究品质

研究课题确立后, 教师就要精心组织实施, 引导学生顺利进入问题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主体部分, 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 挖掘学生主体学习的潜能, 为学生开展探究创造良好的氛围,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一, 引导顺利进入探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顺利进入探究阶段, 尽快找到探究的感觉, 掌握探究的方法,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开展探究活动的方法、途径, 引导学生围绕探究课题开展资料收集工作。让学生知道研究性学习的相关资源主要包括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等;获取资源的途径主要包括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尽管开展探究时学生的知识面较窄, 缺乏研究性学习经验, 但在教师的帮助下, 学生会很快找到开展研究的感觉。

第二, 引导学生科学整理资料、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在研究项目的开展过程中,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 研究目标甚至动机都会发生变化, 研究结果和最后完成的报告甚至会与原来的研究方案大不相同。所以, 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一种意识, 即在研究过程中, 一定要根据研究的发展进程, 适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案, 科学整理资料, 梳理自己的研究思路, 敢于向传统、向权威挑战, 与时俱进, 冲出固步自封的桎梏, 勇于张扬自己的新发现。

第三, 在研究过程中, 由于研究任务的复杂性, 学生很自然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中学生好奇心强, 容易激发兴趣, 但是中学生还处于心理素质成长期, 容易产生退却情绪, 缺乏耐力和毅力。因此, 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 加强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以便顺利完成研究任务。

三、科学评价, 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愉悦

第一, 是指导学生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研究过程结束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研究过程中的资料进行分析、整合, 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见解、观点, 将其形成书面的、可以与任何其他人进行交流的东西, 这就是学生探究的成果。

第二,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形式或者渠道表达出来。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按一定要求撰写成研究性报告, 也可以通过开辩论会、搞展览、多媒体演示文稿等方式进行表达。其中将研究成果以书面形式总结成文是研究性成果展示的基本方式。

第三, 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提高。在这一阶段, 学生可以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 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整理、加工成文。教师可以通过相互传阅、班会交流等形式, 为学生创造交流平台, 通过交流, 感受研究的不易和成功的收获。树立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第四, 汇报评价, 巩固学生研究热情。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敢于实践和敢想的创造精神。因此, 教师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和以肯定为主的评价策略是非常有效的。我在评价学生时主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是注意评价的激励功能。即评价时要中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更要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蕴藏的潜能, 以激励和维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二, 评价时一定既要高度关注学生探究成果的质量, 更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参与态度和合作精神,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其三是尽可能采取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相结合评价的多元化主体评价方式, 尤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使评价成为学生内省反思, 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我的实践还仅仅是开始, 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在今后进一步努力探索, 但我已经感受到了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 只要教师在中学政治教学结合教学实际认真实践, 也会感受到无穷的魅力。

摘要:中学政治课教学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巧妙切入, 精心实施, 科学评价, 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篇4: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1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学校的必修课。我校在七、八、九三个年级都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任课教师,必然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承担起指导的责任。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我自己也受益匪浅,现将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和感受以及前辈教师教授给我的经验和方法进行一下总结。

要完成一份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主要应做好两个“发挥”:一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研究性学习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对课题进行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运用教材结合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按自己的兴趣寻找课题的切入点,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各种手段收集资料,在研究过程中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然后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设想、方法和措施,这一切无不渗透着学生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是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生动体现。虽然有时最后的研究结果可能是稚嫩可笑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通过研究、通过自身的实践,知道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知道了收集资料的各种渠道和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合作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交往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简单概括起来我认为要做好四个“重视”。

1、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门新型课程。主动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的做法是:(1)研究性学习小组由学生自愿组合,小组内部自主选出小组长。(2)研究课题由小组自主确定,指导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课题范例,但课题的决定权在小组成员手中。这样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3)学生自主确定研究方案,指导老师可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介绍制定方案的办法和格式等。但整个方案的确定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能代办。(4)研究过程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协作地自主进行。也就是说无论是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还是实地调查访谈,试验等,都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样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搜索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等得到锻炼。(5)研究报告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对学生研究报告的格式提出要求,但报告形式设计、编辑打印等均由学生自己制作。

2、重视研究的全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探索精神以及科学态度与方法。而这些都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特别重视研究过程。为了促使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我们强调研究小组搜集的每一份资料对数据要进行统计分析。都要注明来源(如是哪位作者、那本书、那一页,若是网上资料,则要注明网址)。访谈记录要注明被访人姓名、身份及访谈时间。问卷调查要对被问者按性别、年龄、职业等进行分类。实验要有详细的现象、数据纪录。对原始数据要进行统计分析。要有图片说明。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鼓励学生研究身边的问题,选择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例如,我校这次获奖的几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网络与中学生的成长》、《白色污染的危害与防治》、《公交车上的纷争》等,都是学生根据教材内容,针对我们身边的一些问题提出展开的。

4、重视创新与合作

创新与合作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优秀人才的必备品质。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合作就不能成就大事。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为了鼓励学生创新,我们提倡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倡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研究方法的指导者

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并非不要老师的指导。须知学生并不是天生就会做研究的。在研究课题之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还要让他们学会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课题采用不同的研究途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始终能沿着一条正确的路径自主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活动,既不脱离社会的客观需要,又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2、研究条件的提供者

指导老师要尽力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所必要的条件。比如联系调研单位,访谈的对象,提供试验场所,试验用品等。在实地调查时,有些人认为学生到校外搞调查是“不务正业”。这时带队老师要做一些解释工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有时让学生亲身体验研究的艰辛,通过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能够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

3、研究过程的督导者

指导老师对同学们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要起到鼓励,督促的作用。关键是督促她们按研究方案落实各项工作,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因此当学生们遇到困难或阻扰,一定要及时鼓励、增强他们探索的信心和毅力。

4、研究结果的评价者

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进行认真评价。评价范围包含了从选题到过程到结题的各个阶段,重点应放在研究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态度:主动,坚持完成课题,团结协作等。(2)研究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与操作试验的能力;抽象与假设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交际表达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等。(3)探索精神:选题的创新性;善于发现问题;独到的见解;合理的建议;研究的价值。

篇5: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黑台中学姚 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非常感谢大家给了我这次交流经验的机会。其实也谈不上什么经验,只是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与同事们共同探讨一下。

自从我校2001年承担课题研究以来,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研究性学习已经列入我校的新教材改革的教学计划之中。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

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并有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下面,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着重谈谈在课题的提出、课题的选择、课题实施和教师指导四个环节的实践与思考。

一、课题的提出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我们往往是首先寻找课题,简单的说,就是提出问题。我认为,它大致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教材内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性学科,在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材中,物理的定义是:研究的是关于力的、声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找出它们发生的原因,并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在课本上,很多实验或问题的探究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下面列举一些初二物理课本上出现的研究性课题:

以上列出了初二物理课本将近二十个实验,都是课本提出来可供学生进行研 究性学习的。

2、、物理学与社会生活的交汇点

学生学习了噪声之后,知道了人类的四大公害:水污染、噪声、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只有人人遵守社会公德,共同保护环境,我们的家园才会蓝天碧水。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①研究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②学校有哪些噪声;③我们平常有哪些对环境污染的不良习惯;④农村对垃圾的处理的方式科学吗等课题。

3、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汇点

由于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有许多可供研究的课题。这也与当前的跨学科综合不谋而合。例如,我们可以让初中学生适当的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由老师布置题目,如:21世纪的交通、航天技术的发展、空间技术和我们的生活等为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研究,从而写出这些方面的小论文和自己对未来的设想。

4、物理学与生活的交汇点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性学习应成为联系物理学和日常生活的纽带。如吹肥皂泡,细心的人便会观察:肥皂为什么是球形的,吹出后为什么总是先升后降,为什么有时无色,其至是暗淡的?所以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与折射”后可让学生以肥皂泡为题,让学生感到物理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又如,学习了物质间的三态变化后,学生就能解释露珠、霜、大雾、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到底是不是水蒸气,等形成的原因。

二、课题的选择

我认为,初中学生选择研究性课题应遵守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区别于常规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生拥有自主选择课题,确定行动方案,自主动手操作,选择合作伙伴的权利,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应允许对同一活动主题出现几个层次不同的课题,确定的研究课题应能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

2、发展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习者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所以可采用多种研究形式使其了解科学方法,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多种能力,因此确定的研究课题,应含更多的教育因素,能更好地使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

3、实践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一般应能很好的体现物理与技术、社会关系、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社会问题,获得关于社会及科技进步的直接经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体验的同时真切的体会到物理知识对人类的作用,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真切地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4、可行性原则

选择研究课题时,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特长,学校及社区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师及指导专家的指导水平,使研究性学习真正能落到实处。

三、课题实施

课题研究中问题的解决是通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和实行研究计划、收集事实证据、分析与论证及评估等过程而最终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运用许多思维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逻辑推理等。有时候研究过程还需要根据评估结果,修改猜想和假设,重新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等。例: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来探讨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提出问题: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有关?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呢?

学生相互议论提出如下几种意见: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而且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而且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小。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无关。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且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且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小。

6、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无关。

7、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8、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并且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就越大。⑼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并且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就越小。

制定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基本达成一致的实验方案:

1、实验方法;运用控制变量法:①使压力保持不变,研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②使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研究滑动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③使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研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

2、实验方案①实验器材:弹簧秤、长方体木块、木板、重物、毛巾②实验步骤:A、a.将木板平放在水平面上,将木块放在木板上;b.将弹簧秤拴在木块上拖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秤的示数;c.在a中木块上放上重物;d.重复b步骤;e.分析实验数据,寻找隐含关系。B、a.将木板平放在水平面上,将木块放在木板上;b.将弹簧秤拴在木块上拖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秤的示数;c.在a.中木块上放上毛巾;d.重复b步骤;e.分析实验数据,寻找隐含关系。C、a.将木板平放在水平面上,将木块的最大面与木板接触;b.将弹簧秤拴在木块上拖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秤的示数;c.将木块的较大面与木板接触,再做同样的实验。d.将木块的最小面与

木板接触,再做同样的实验;e.分析实验数据,寻找隐含关系。

进行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信息分析与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各个实验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分析与论证各小组对这次课题研究的过程并进行反思: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木块不同侧面的光滑程度不同而造成实验数据的不可比性。操作过程中有无失误、误差,如:木块是否真正做到匀速运动?测量结果是否可信。如果已经考虑到上述情况,则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交流与合作:

最后各个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教师指导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作用,当学生遇到与他们能力差距大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提供指导。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主张学生去研究那些稍微高于他们课堂知识的课题,这样,既发展了智力,又增长了能力。以此来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探索中增长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也要加强指导,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使我在教学中受益匪浅。这几年在中考中,物理平均成绩始终在全市前排。并有五人物理单科成绩进入全市前十名。在全国初中物理竞赛中,有多人获省级奖,一人获国家级二等奖。这些充分说明“研究性学习”对提高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是显著的。谢谢大家!

黑台中学姚 军

篇6: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龙街中学化学教师 杨泽东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其核心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努力优化教学情景,诱发学生研究动机,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感悟创新的乐趣,学习并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主动策略 分层策略 活动性策略 实验策略

[内容提要]:研究性学习目的就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形势的弊端,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共同行动者与合作者。为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化学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在本文中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策略,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

[论文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改革中,提出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作为化学学科来讲,以往化学研究性学习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过于简单,仅把以前提倡的搞一些小制作、课外活动当成研究性学习,根本涉及不到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二是教师缺乏指导经验,有的把外地学来的经验盲目照搬,由于脱离实际情况,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事实上,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是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的,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它与现有的化学教学并不相矛盾。相反,化学学科的专题课题的研究常常能加深或拓宽相关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加深了对相关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从而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科技、生活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没有适当的方式去开发学生的潜能,相反强调接受、继承和积累,忽视研究、批判和创造,很多学生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掘,个性被抑制。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就能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从而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1、“研究性学习”更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它突出了“学”。培养了学生想方设法去学、去问,同时感受求知和成功的快乐。它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一个科学的结论,而且能使学生领略到科学家发明与创造的过程,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问题的求知欲。

(2)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自从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以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责任。学会学习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重要方法:

①注重学法指导。一句名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老师教的目的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传授学法,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②学会自学。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它越来越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学习者推动的过程。根据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我们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地汲取。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限于仅有的几本教材,应该指导学生广泛学习,学会找到正确的信息源,同时又能抵御各种错误信息,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③自我评价。人对事物的看法是由自己来调节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调节和监控,通过对学习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分析,学会学习策略,并运用学习策略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培养并发展元认知。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的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4)注重培养以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为标志的“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在学习中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在认知过程中敢于和善于评判,甚至提出不同的批判性的意见,对于促进学习主体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证明,那些善疑的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认知发展更快。而善于批判思维的人将获得更多令人喜欢的结果。批判思维是知识创新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以质疑和批判思维为标志的探究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①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常常能显示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转变程式化的内容,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设疑策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知识的教条化,要使理论的知识从书本中走出来,成为生活中实用的知识,则学生学习的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

通过以上问题,学生专门成立了一课题组,进行深入调查,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充分认识到了化学的的实用性,更加明确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学生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前不久“粉糊墙壁”,学生不禁对涂料的有关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认为涂涂料有益无害。为此同学们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同学们通过利用课余时间,走访有关人员,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竟然了解到不少涂料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有毒物质(如苯、VOC、甲醛等),学生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特以《建筑涂料对居室污染的研究》为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扩大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封闭传统的课堂教学开放化,同时大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了解知识方面的程度加深了,学习也更加刻苦了。所以说,“如果不大胆质疑,就不可能有收获”。

②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学生可以从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逻辑性、结论的合理性、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等方面对教材以及教师的讲课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分析、评议。运用批注、写笔记、札记的多种形式训练批判思维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是自古以来

省去学生因专门进行研究性学习而增加的额外课业负担,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和求知欲望,学生会由原来的被教变为自己去学,我们的教学质量也会因此而大大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营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条件和环境,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激活学生的经验储蓄和知识储蓄,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反省,有所总结,对学习产生“元认知”,在教师帮助下进行自我构建。

⑴、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

减少了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体现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结合,是对课堂结构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的高要求,这种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只有不断进取,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⑵、对学生课后的研究性学习要及时地辅导、整理、小结在课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如果教师布置了任务,而不去作辅导,不让学生反馈学习情况,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就会失去方向,存在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就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结果。所以,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也要重视教师的导,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

⑶、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而应树立“以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观念。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就要创设以学为主的条件,真正在教育教学内容中体现以发展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为本的特点,努力做到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生动化,开放化。充分利用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化学研究性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关系。目前,有些教师仍把教学理解为只在课堂上讲授知识,而把化学研究性学习视为教学的额外任务,误认为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加重本来就很繁重的教学任务。事实上,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化学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其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是学生正在学习的有关内容,也可以是目前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还可以是一个乡镇经济发展的调查分析。

四、课程展望(结束语)

随着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和探索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崭新的尝试和实践。为实现研究性学习这一目标,我们在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上,作积极的探索,在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域中迈出了新的步伐。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学会研究性的教与学二者的有机结合,既能使学生不会因研究性学习而增加额外的课业负担,并对学习探索产生了兴趣,又能使教学质量因此而大大提高。

目前,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或者说是模式;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也还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我们教育工作深入研究和实践探讨,以实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研究性学习将给教育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将研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科课堂教学相结合,并不排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及其相互促进。应该也可以将研究性学习与各门功课相结合,结合具体内容、方式和策略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和研究。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这是我们素质教育的呼唤。

上一篇:电大民族理论辨析题下一篇:孟子两章知识点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