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

2024-07-16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通用9篇)

篇1: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已于2011年3月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3月30日施行。

为了规范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民事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进一步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规定,结合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当事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二条 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由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管辖。

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委派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并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由委派的人民法院管辖第三条 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司法确认申请书、调解协议和身份证明、资格证明,以及与调解协议相关的财产权利证明等证明材料,并提供双方当事人的送达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

第四条 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司法确认申请,应当在三日内决定是否受理。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的,应当编立“调确字”案号,并及时向当事人送达受理通知书。双方当事人同时到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的,人民法院可以当即受理并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或者不属于接受申请的人民法院管辖的;

(二)确认身份关系的;

(三)确认收养关系的;

(四)确认婚姻关系的。

第五条 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司法确认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十日。

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前,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撤回司法确认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第六条 人民法院受理司法确认申请后,应当指定一名审判人员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可以通知双方当事人同时到场,当面询问当事人。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如实陈述申请确认的调解协议的有关情况,保证提交的证明材料真实、合法。人民法院在审查中,认为当事人的陈述或者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充分、不完备或者有疑义的,可以要求当事人补充陈述或者补充证明材料。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未按时补充或者拒不接受询问的,可以按撤回司法确认申请处理。

第七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效力: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二)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三)侵害案外人合法权益的;

(四)损害社会公序良俗的;

(五)内容不明确,无法确认的;

(六)其他不能进行司法确认的情形。

第八条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调解协议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作出确认决定书;决定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应当作出不予确认决定书。

第九条 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确认决定后,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作出确认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十条 案外人认为经人民法院确认的调解协议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益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作出确认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确认决定。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办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案件,不收取费用。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可以将调解协议不予确认的情况定期或者不定期通报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和相关人民调解委员会。

第十三条 经人民法院建立的调解员名册中的调解员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参照本规定办理。人民法院立案后委托他人调解达成的协议的司法确认,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4〕12号)的有关规定办理。

篇2: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

新民事诉讼法在特别程序中增加了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内容。虽然此部分只有两个条文,但对于推进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适用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阐释。

一、关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重要意义 新民事诉讼法确立这一制度的意义在于:

一是对促进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化解矛盾纠纷具有积极意义。面对社会转型期内矛盾高发的态势,迫切需要法院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充分发挥职能,参与并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二是为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人民法院通过对调解协议的确认,合理配置纠纷解决资源,构建我国科学、系统、完整的多元纠纷解决体系,有效地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矛盾化解。

三是体现了人民法院积极回应社会变革和民众需求的能动性。司法确认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渠道,有利于减轻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纠纷解决的社会成本。

四是吸收和巩固了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成果。根据中央的部署,最高人民法院总结地方法院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的改革经验,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确立了司法确认制度,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中得到体现。这次民事诉讼法修改增加了司法确认程序,是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法律化,标志着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关于司法确认程序的案件管辖问题

司法确认案件是指对于涉及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的纠纷,经人民调解组织和其他依法成立的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达成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协议后,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到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的一种新的案件类型。

关于司法确认案件的管辖问题,根据《若干意见》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规定,当事人可以在书面调解协议中选择当事人住所地、调解协议履行地、调解协议签订地、标的物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专属管辖的规定。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委派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调解组织调解并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由委派的人民法院管辖。通常情况下,司法确认案件都在调解组织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新民事诉讼法基本上吸收了司法改革的这些成果,明确规定司法确认案件的管辖法院为调解组织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当然,这种规定并不排除双方当事人在不违反专属管辖的前提下进行协议管辖。在个别情况下出现委派法院与管辖法院不一致的,法院也可以通过先立案、后委托、再转化为法院调解书的方式,避免不方便管辖问题的出现。

三、关于司法确认案件的申请及受理问题 目前,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司法确认案件的申请程序。主要包括申请主体、申请期限、申请形式、递交材料等内容。根据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四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相关规定,当事人应当共同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提出确认申请。一方当事人提出申请,另一方表示同意的,视为共同提出申请。调解协议达成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应当在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向调解组织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当事人提出确认申请,可以采用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当事人口头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记入笔录,并由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提出申请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下列材料:司法确认申请书、调解协议、身份证明或营业执照、与调解协议相关的财产权利证明等证明材料、双方当事人的送达地址、联系方式、双方当事人签署的承诺书等。

二是申请确认的调解协议范围。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四条规定,“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由双方当事人依照人民调解法等法律,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调解组织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对于申请确认的调解协议范围的问题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只有人民调解法和其他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明确规定可以申请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才能申请确认;另一种理解是,除了人民调解法规定可以申请确认的以外,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以及中央批准的司法改革方案中明确规定可以确认的调解协议,均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四条规定的申请确认范围。例如,《若干意见》第二十条规定,经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达成的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协议,经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签字盖章后,当事人可以申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确认其效力。我们认为,在当前我国深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社会管理提供充分司法保障的形势下,特别是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迅速推进的大背景下,第二种理解更符合民事诉讼法的立法原意。

三是司法确认案件的受理程序。基层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司法确认申请后,应当对确认申请进行审查。人民法院不受理司法确认申请的情形包括:第一,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或者不属于接受申请的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二,确认身份关系的;第三,确认收养关系的;第四,确认婚姻关系的;第五,涉及人民法院适用特别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纠纷。对于符合上述情形的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内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并及时向当事人送达不予受理通知书。对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范围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按照相应的程序解决纠纷;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人民法院应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对于经审查认为符合条件决定受理的,人民法院应当编立“调确字”案号,确定案由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效力”,并及时向当事人送达受理通知书。双方当事人同时到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的,人民法院可以当即受理。一方当事人到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该当事人征得另一方当事人同意后再申请确认。

四、关于司法确认案件的审查问题 目前,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关于司法确认案件的审查方式。关于司法确认案件的审查方式,究竟是形式审查,还是实体审查,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从我国目前司法实践和司法解释来看,法院对调解协议的审查采取的是形式审查和有限的实体审查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书面审查和庭审结合的审查原则,更符合这一特别程序的性质。人民法院受理司法确认申请后,应当指定一名审判人员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审判人员如果认为调解协议符合确认条件,可以在审查当事人申请、调解协议、有关证明材料基础上作出确认调解协议有效的裁定。对于案情复杂或者涉案标的额较大的案件,应当通知双方当事人到庭进行询问,采取必要的实质审查和证据调查。

二是关于司法确认案件的审查内容。人民法院在司法确认程序中对调解协议的内容主要审查其是否符合自愿、合法原则:第一,审查调解协议是否违反自愿原则。违背自愿原则的情形主要包括当事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调解协议、调解协议显失公正、调解组织或者调解员强迫调解或者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情况等;第二,审查调解协议是否违法。违法的情形主要包括违反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侵害案外人合法权益,涉及是否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调解组织或者调解员有其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的行为等;第三,审查调解协议是否内容明确。确认调解协议的目的之一是使调解协议获得现实的强制执行力,如果执行内容不明确,确认调解协议也就没有多大意义;第四,审查调解协议是否损害社会公序良俗。

五、关于司法确认案件法律文书的形式与效力 目前,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关于司法确认案件法律文书的形式。关于司法确认案件的法律文书形式,以往的司法实践中有四种不同做法,即决定书、确认书、调解书和裁定书。《若干规定》规定了司法确认案件法律文书的形式是确认决定书或不予确认决定书。新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司法确认案件法律文书形式为裁定书。今后,人民法院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案件将不再使用决定书、确认书等形式。根据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当事人可以通过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此,司法确认裁定有两种情形:一是调解协议符合法律规定的,人民法院裁定调解协议有效;二是调解协议不符合法律规定、不符合确认条件的,人民法院裁定驳回申请。新民事诉讼法之所以规定裁定驳回申请而不裁定调解协议无效的主要考虑是,人民法院裁定驳回当事人申请后,当事人对调解协议还有补救措施,可以再次协商变更原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如果当事人不愿继续调解,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所以,裁定驳回当事人的申请,是为当事人预留了解决纠纷的空间。

二是关于司法确认裁定的效力。人民法院做出确认有效裁定书或者驳回申请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后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收到确认有效裁定书和驳回申请裁定书后,不得上诉,也不得申请复议,也不应申请再审。这主要因为确认申请是当事人自愿提出的,没有必要在人民法院予以司法确认后再设置上诉、复议或者再审程序;对于驳回申请的,当事人可以再次通过调解、诉讼等途径解决纠纷,其权利的行使并没有受到限制。另外,司法确认程序属于特别程序,不应像一般程序那样设置上诉、再审的程序。

三是关于司法确认案件裁定后的法律后果。人民法院作出确认裁定后,主要产生两种不同的法律后果:一种后果是人民法院作出的确认调解协议有效的裁定具有强制执行力。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执行依据是法院做出的确认有效裁定书,而不是调解协议书。另一种后果是调解协议经审查后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驳回当事人申请。对此,当事人可以有两种救济途径可供选择:一种是当事人可以通过调解组织重新对纠纷进行调解,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就有关争议达成新的调解协议,然后再申请法院确认变更后的或者新达成的调解协议。另一种是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这里的诉讼一般是指当事人之间就原纠纷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篇3: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

一、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审查机构的分析

(一) 立足法律层面,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审查主要是由审判庭担任, 突破审判和执行机构的限制。首先, 针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性质而言, 不管立足于何种理论, 它都是纠纷处理程序的类型, 甚至可以与诉讼程序实现平行地位。

(二) 其次, 对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目标而言, 私权争议借助诉外调解实现解决, 各个相机构都希望通过司法实现对民事法律关系的确定, 避免争执的发生。

(三) 再次, 就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主要作用来看, 实现了对法院内外纠纷的有效处理形成机制, 有效减轻诉讼案件的压力。由此可见,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隶属于审判权的范围, 本质是终止纷争, 由此可见,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隶属于审判权运行的领域。执行权的本质是注重强制性, 以权利人的立场为前提。执行权与司法确认不存在共性。而立案工作, 是审判程序的一项, 本身不进行纠纷的处理。

二、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审查范围的介绍

司法确认制度的目的是给予调解协议以强制的执行能力, 立足司法确认程序的以及执行的相互衔接来分析, 需要对调解协议的可执行性进行全面审查。一旦有违法律或者不能显示自愿的原则, 就不具备可执行性。对于形式上的可执行性, 是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主要审查范围, 允许被修正和补充。对于不具备执行性的调解协议主要体现在:首先, 相关文书没有按照规范进行书写和制作。其次, 即使按照规范进行文书的制作, 但是, 在内容方面存在不明确性, 模糊概念存在。再次, 只是规定了调解的内容, 但是执行内容不清楚。第四, 规定了明确的调解内容, 到那时, 不具备执行的条件, 不应给予司法确认。

三、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执行依据的介绍

司法确认裁定是执行的主要依据, 地位更加恰当。首先, 司法确认裁定赋予调解协议以执行权, 调解协议不具备直接作为执行依据的能力。其次, 借助司法确认的程序, 实现调解的内容变为司法确认的内容, 其裁定书有权对其可执行性进行补充。第三, 调解协议作为执行依据的行为不具备法律根据。第四, 一旦在执行过程中要进行撤销, 那么, 撤销的是司法确认裁定。

四、对执行法院相关内容的分析

对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管辖法院, 存在诸多解释和做法, 不尽一致。在新的民事诉讼法中, 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执行法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由调解组织所在的地基层人民法院进行管辖, 不进行协议管辖、级别和专属的问题。结合新的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应当有出具裁定的基层法院抑或是被执行的地基层法院来执行, 不涉及协议、级别及专属管辖的问题。

五、对事后救济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 对于执行程序中,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有误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违背自愿性的原则、调解尤为法律、当事人出现虚假、串通等情况, 违背相关机构的利益。在新的诉讼法中, 如果司法确认进入了执行的程序, 不执行救济的途径, 但是, 在执行中, 一旦发现错误, 没有明确的规定进行约束, 但是, 要探讨其与司法确认裁定的既判力具有一定的关系。

(二) 调解司法协议司法确认裁定不具有既判力。立足法理, 司法确认案件不存在审理、判断的实体法理关系, 也就是说, 司法确认裁定没有形成裁判的积极效力, 也不具有消极效力。立足现实, 司法确认程序利益对抗不明显。在新的民事诉讼法中规定, 司法确认申请之后, 一旦不合法规, 裁定驳回申请, 可以借助调解的方式进行协议的变更, 形成新的协议。

(三) 对于执行中发现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错误的时候, 需要进行撤销, 主要发生在如下几种情况:法院发现确认出现错误, 进行主动撤销;但是人进行出具撤销申请;案外人进行撤销的申请;相关国家机构进行撤销的申请。

(四) 针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尚不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 因此, 需要将其与救济途径进行相互协调。首先是与案外人异议制度进行有效协调;其次, 实现与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配合;再次, 无效制度协议、诉请履行、变更等协议制度进行配合应用。

六、结语

综上, 司法确认程序是进行调解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其程序的确认是实现调解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要对其法律性质进行分析, 全面探讨审查机构、审查范围和执行依据, 对执行的法院进行明确, 与相关救济制度进行有机结合。在具体调解执行过程中, 要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形成专业化的水准, 借助司法程序确认, 加固调解协议的效力, 为其有力执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微娜.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研究[D].浙江大学, 2014.

篇4: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程序适用

关键词:司法确认;效力;救济途径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古语有云,识人多处是非多。人民调解制度正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纠纷解决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制度。它自产生以来就收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但是,一直以来,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缺乏法律保障,人民调解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2011年《人民调解法》正式实施,以立法的形式全面确立了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为这一全新的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2012年第二次修正的《民事诉讼法》在第二编第十五章特别程序中新增“确认调解协议案件”,给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提供了法律保障。经过司法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有助于加强人民调解协议的定纷止争功能。

所谓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是指矛盾双方当事人将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提交给法院申请审查,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调解协议真实合法有效的,出具法律文书确认其的效力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的制度。

限于本文篇幅,仅就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程序中争议较大的几点问题进行讨论。

一、调解协议的效力

现今学界对调解协议效力的界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①调解协议相当于民事合同。这是因为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性组织,在人民调解协议的形成过程中,调解委员会只是帮助双方当事人形成了解决民事纠纷的合意,从根本上说,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在互相让步的基础上形成的解决相互间纠纷的合意。该观点与最高院在《关于审理涉及民事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中的规定相符,也是现今学界的主流观点。②调解协议的效力高于普通的民事合同,但是没有强制执行力。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约束力”应当被理解为区别并高于、强于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同时仍未具备与法院的判决书、调解书和仲裁裁决书等同样的强制执行力。

《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同时也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达成的调解协议在经过人民法院的司法确认后始具有强制执行力。这样的规定似乎是矛盾的。按照法条的理解,人民调解协议自达成后,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既然已经具备法律约束力,为什么还要经过司法确认才具有强制执行力呢?法律约束力和强制执行力的明确界限在哪里?我国法律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笔者认为,调解协议属于民事契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调解是一种民间解决纠纷的方式,负责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民间性的群众组织,并不是国家机构,其调解当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只是一种帮助双方当事人形成解决民事纠纷的合意。

二、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部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受理司法确认申请后,应当指定一名审判人员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即由审判人员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但是,由于立案庭、审判庭、执行庭均配有审判人员,因此我国并没有明确法院的哪个内设部门承担司法确认的职责。

在司法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由立案庭负责司法确认工作。但是,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立案庭的职权范围包括:对依法受理的各类案件进行登记、立案、排期、送达和审判流程管理及案件督办工作;依法审理管辖争议案件和公示催告案件;对不服本级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提出各类申诉以及再审申请进行审查。显然,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工作并不在立案庭的职权范围之内。再者,根据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审理申请确认调解协议案件,参照适用《民事诉讼法》有关简易程序的规定,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也就是说,人民法院视司法确认为简易程序,按照简易程序的处理方式,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应当在审判庭处理。

笔者认为,具体由法院的哪个内设部门负责司法确认应该由该程序的性质决定。根据民诉法修正案的规定,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属于非讼程序中的特别程序。非讼程序当然也是纠纷的处理程序之一,按照民诉法对非讼程序的受理规定,司法确认程序当然应由审判庭负责受理。再者,从司法确认程序的功能来看,当事人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其初衷是希望避免已经解决的民事纠纷不要再起争执,这与审判权“定纷止争”的本旨相符,因此,由审判庭负责司法确认这项工作是最为合适的。

三、不予确认后的救济途径

根据民诉法的规定,法院认为调解协议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裁定驳回其确认申请,当事人可以通过调解的方式变更原来的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虽然民诉法规定了法院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时当事人解决纠纷的方式,但这并不是对法院作出不予确认行为的救济。人民调解协议是当事人达成的解决民事纠纷的合意,该合意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所以,当法院不予确认该调解协议的效力时,应当给予当事人抗辩和救济的权利。

篇5: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司法解释

司法确认程序是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人民调解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

具有三大鲜明特点

第一,便民。《若干规定》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便民的特点。一是当事人在达成调解协议后,如果认为有必要进行司法确认的,可以就近申请确认。二是要求人民法院尽可能减少当事人往返法院的次数,在受理的时候,具备确认条件的,可当场作出确认决定。当事人同时到法院的,如果条件成熟,法院应当立即予以审查确认。即使不能当即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法院也应尽量当即决定是否受理,尽量减少当事人往返法院的次数。三是不收取当事人费用。

第二,快捷。人民法院受理司法确认案件时的审查期限不超过3天,受理后的审查期限也比较短。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确认工作,当事人应当积极配合人民法院,按照要求及时提交有关材料,如司法确认申请书、调解协议和身份证明、资格证明,以及与调解协议相关的财产权利证明等证明材料,并提供双方当事人的送达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

第三,严谨。首先,当事人要在申请书中承诺:申请人出于解决纠纷的目的自愿达成协议,没有恶意串通、规避法律的行为;如果因为该协议内容而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愿意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其他法律责任。其次,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可以通知双方当事人同时到场,当面询问当事人。在审查之后,人民法院认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不予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一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二是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三是侵害案外人合法权益的;四是损害社会公序良俗的;五是内容不明确,无法确认的;六是其他不能进行司法确认的情形。这些规定都有利于维护司法确认程序的严肃性。

司法确认属于特别程序

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属于特别程序。根据人民调解法的规定,《若干规定》对司法确认程序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关于司法确认案件的管辖。为方便当事人就近、及时申请司法确认,《若干规定》明确司法确认案件由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的派出法庭管辖。人民法院在正式立案前委派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并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由委派的人民法院管辖。

关于申请司法确认应当准备的材料。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司法确认申请书、调解协议和身份证明、资格证明,以及与调解协议相关的财产权利证明等证明材料,并提供双方当事人的送达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提交申请书、调解协议、提供申请人的送达地址、电话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可以方便人民法院与当事人、调解组织取得联系。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有利于法院

对调解协议的效力进行审查。

关于司法确认案件的受理。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司法确认申请,应当在三日内决定是否受理。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的,应当编立“调确字”案号,并及时向当事人送达受理通知书。双方当事人同时到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的,人民法院可以当即受理并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

调解协议经司法确认可强制执行

关于司法确认案件的审查期限。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司法确认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前,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撤回司法确认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关于司法确认案件的审查方式。人民法院受理司法确认申请后,应当指定一名审判人员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可以通知双方当事人同时到场,当面询问当事人。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如实陈述申请确认的调解协议的有关情况,保证提交的证明材料真实、合法。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未按时补充或者拒不接受询问的,可以按撤回司法确认申请处理。

关于确认决定的法律效果。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调解协议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作出确认决定书。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确认决定后,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作出确认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篇6:调解协议书司法确认

记者日前从市司法局了解到,自《人民调解法》颁布后,第一例被太仓市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人民调解协议书产生于沙溪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11月中旬,沙溪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该镇某化纤有限公司与吕某某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经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赔偿协议。在调解中,调解员告知了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告知其按照即将正式实施的《人民调解法》相关内容,即在双方达成协议后,为保障双方的权益,可在一个月内自行到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书。事后,当事人因赔偿的数额较大,主动到市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书。市人民法院受理、审理后出具了决定书,裁明:“本院认为,该协议符合有关法律规定,且双方当事人理解所达成协议的内容,自愿接受因此产生的后果,一致同意由人民法院通过司法确认程序赋予协议强制执行的效力。”

市司法局工作人员表示,市人民法院出具的这一决定书,对于提高我市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7:浅淡民事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司法制度。实践证明,这项制度对于调解民事纠纷化解矛盾,提高效率,把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是行之有效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各种民间纠纷大量上升,人民调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调解协议达成后因无法律约束力和司法保护,当事人无正当理由随意反悔或不履行,调解组织无能为力,社会矛盾和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了社会安定,审判实践中,法官主持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在正式调解书签收前当事人反悔的,法院不以原调解协议为判决依据,而是按法律的规定对该案件作实体判决,这就造成调解工作与审判工作的重复劳动。因此,笔者认为,传统的调解缺乏有力的司法保护,难以调处新形势下大量的民事纠纷和民事案件。有效的办法是,实行民事调解协议的司法保护制度。

一、民事调解协议司法保护的含义和作用

1、司法救济是指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对经调解组织主持调解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如该协议双方自愿,协议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或显失公平的,应确认其效力,判决支持有效的协议内容。对调解协议实行司法保护的法律依据和理由: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第八十五条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合同法》第八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对调解协议司法保护虽无法律规定,但纠纷当事人是平等主体,在调解组织主持调解下,当事人自愿达成并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当事人的民事法律行为,应该受到法律保护。民事调解协议符合合同的特征,应该享有合同的效力,把调解协议视作合同来保护,符合立法精神的。

2、实行民事调解协议司法保护的意义在于:

(1)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一起民间纠纷经过调解组织调解,双方达成了协议,但一方反悔或不履行,纠纷仍没有解决。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按程序进行调解,调解不成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作出判决。该纠纷解决时间长,投入人力、物力多,不符合现代高效率、低成本的司法原则。如果该纠纷进入司法程序后,法官仅审查调解协议的合法性,即自愿、协议内容不违反法

律或不显失公平的,确认其效力,直接按协议内容判决,大大缩短审判工作程序。

(2)减少诉讼或上诉、申诉率。调解达成的协议,一般当事人能自觉履行,少数不“诚信”的当事人反悔或不履行,诉至法院,法院经审查当事人反悔或不履行无正当理由,即判决支持原协议内容,当事人自愿理亏,多数当事人能自觉履行协议、不诉至法院。就是进入诉讼程序的法院判决后,当事人也很少上诉或申诉。

(3)维护权威,解决纠纷。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反悔或不履行,得不到司法支持,维护调解组织的威信,促使当事人自觉履行协议,化解大量民间矛盾。

(4)提倡诚信,弘扬正气。协议一旦达成,双方 均应严格遵守。但少数当事人不守信用,出尔反尔,钻法律空子的法院判决不仅不予支持,而且要承担诉讼费用增加其经济负担,起到教育人们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社会效果。

二、民事调解的类型

根据审判实践,民事调解主要分为三类:

1、法院诉讼调解。人民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方式。诉讼调解贯串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可以庭前调解,可以庭审中调解,可以在一审程序中

调解,也可以在二审程序中调解、再审程序中调解。

2、公安行政调解。公安机关在履行治安管理和交通管理职责过程中,当事人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造成民事争执部分,当事人因交通肇事引起的民事赔偿纠纷,公安机关依照治安处罚条例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主持的调解活动。

3、地区民间调解。乡镇、村委会、街道及其所属的居委会的调解组织,依照法律规定,在辖区范围内,依据自愿原则,对当事人之间的民间纠纷进行的调解活动。

三、司法审查

民事调解协议的审查应按照《民诉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从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进行审查,并予以确认。

1、诉讼调解协议。在诉讼中,法官主持调解达成的民事调解协议,俗称草签协议,要有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主持调解法官、书记员签字;在正式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反悔的,应审查其反悔理由是否成立。如协议系自愿达成,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或显失公平的,确认其有效。

2、公安行政和地区民间调解协议。这类民事调解协议的审查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协议规范。调解协议应是书面的,纠纷事实基本清楚,履行内容明确,双方当事人或代理人签名或盖章,调解组织和主持调解人盖章、签名。主体合格。纠纷当事人是承担权利义务的当事者,达成协

议要当事人亲自到场签字,如因生病等客观原因不能到场的,可委托其代理人,代理人要经当事人书面授权,并写明委托事项、权限。口头委托的要有书面记录。双方自愿。调解一方当事人不愿调解,不得进行调解,调解达成的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内容合法。调解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性规定,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社会公共利益,不显失公平;双方为解决纠纷,一方或双方作出适当或较大的让步,是对自己权益的处分,是允许的,如果当事人对让步大不提出异议,法院不主动审查;对“显失公平”度的把握要从宽。协议履行。协议履行审查主要是为法院是否受理或受理后裁判作辅垫的。协议是全部履行还是部分履行要有书面记录或其他证据证实或双方认可。

四、司法保护

经司法审查与确认,根据调解协议合法性和履行程度,法院作出相应的裁定或判决。

1、诉讼调解协议合法有效的,判决维持原协议。对调解协议有效的,一方反悔或达成协议后已履行部分或已履行完毕的,一方或双方反悔的,法院应原协议内容判决。

2、公安行政和地区民间调解协议的保护,应分不同情形处理:

调解协议合法有效的,应予支持。在判决书事实部分

对调解协议的形成进行叙述;本院说理部分应从法理、情理有针对性加以全面阐述;判决主文中把协议主要内容写明确,不受协议条文和文字的影响。

部分有效的,支持有效部分。对部分协议有效的,判决予以支持,但对部分无效的处理应按法律规定予以判决,在判决书中事实部分和说理部分分别叙述和阐述,判决主文部分也要体现协议有效部分的内容。

协议分部履行部分未履行的,未履行部分法院按有效协议作出实体判决,已履行的法院不作处理。

篇8: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

一、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理论依据

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的效力与一般诉讼裁判的效力并不完全相同, 因为司法裁判性质上属于非讼裁判, 它与诉讼裁判效力根据差异极大,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将司法确认制度理解为诉讼裁判的一种参照。所以司法确认效力既可以从裁判权的性质去研究, 也可以从当事人的主观意愿上去分析。

(一)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判的性质属于非讼裁判权

审判权主要包括非讼裁判权和诉讼裁判权两种类型,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判从性质上讲属于非讼裁判权的运用。非讼裁判权并不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纠纷, 而是作为国家公权力对于公民之间民事关系的介入, 用来确认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存在。依据《人民调解法》的相关规定, 双方当事人可以就没有争议的事实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但是并不意味着它在解决纠纷, 而是对当事人双方所订立的调解协议的效力确认, 司法确认制度不能够保证争议纠纷最终是否能够得到解决。所以说, 这种司法确认实质上是

非讼裁判权虽然属于审判权的一种类型, 但是与一般的审判权还是有所区别的, 因为它表现出的是一些行政行为的特征:其一, 非讼裁判权的目的是通过法院代表国家对于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的监管来促进社会和谐, 预防并避免争议纠纷的发生;其二, 非讼裁判权的行使比一般的诉讼裁判程序简洁迅速且没有给当事人提供任何程序保障, 这些特点均符合行政行为的特征。 (1) 所以可以把非讼裁判权理解为法院的行政手段。

同时, 还需注意司法确认与民事诉讼中的确认之诉的区别, 因为司法确认很容易让人们误以为属于确认之诉。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司法确认的对象是双方意愿达成的无争议的调解协议中规定的双方当事人所享有法律权利以及承担的法律义务。确认之诉则针对的是双方当事人存在争议的已经存在的法律关系。所以, 法律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规定为民事诉讼的特殊程序是十分正确的。

(二) 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

司法确认程序贯彻的是职权主义, 在双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人民调解的效力后, 由人民法院依职权就申请事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进行审查。所以, 如果从程序的自我约束力方向来寻找司法确认程序的效力依据显然太过牵强。 (2) 但是, 《人民调解法》规定司法确认程序的启动必须要满足两种意思表示一致性:其一, 人民调解协议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以解决争议为目的自愿达成的;其二, 程序的启动必须是双方当事人共同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3) 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使确认程序符合非讼裁判的非争议性特点。正如前文所述, 司法确认程序并不是诉, 它事实上相当于公正, 即通过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双方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并赋予司法效力的认可。因此, 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是司法确认程序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 司法确认的裁判效力等同于人民调解的效力。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人民调解的效力属于私法效力, 而司法确认属于公法范畴。也就是说, 司法确认后的人民调解不仅具有私法效力, 同时也会因为其本身内容成为法院的裁判内容而产生公法效力。

二、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现实基础

(一) 传统人民调解缺乏保障力

我国传统的民间调解是一种以自愿性和自发性为特征, 自上而下的调解模式, 例如乡治调解、宗族调解等。然而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进步, 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基层权力结构已经解体, 类似于民间调解的自治性权威已经解体。因此, 寻找出能够通过司法途径赋予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定性以及强制执行力的程序就成为立法者修改现行法律的关键所在, 此外, 从当事人的角度考虑, 也迫切的希望调解协议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得到国家强制力保障并得到执行。司法确认制度就是在保持传统的人民调解优势的条件下, 通过国家强制力和法律的权威性来给予人民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和保障力。

可以说, 司法确认制度机制不仅使得人民调解获得法律的强力支持, 而且还通过给予当事人法律救济手段来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应该说, 司法确认程序是诉讼与调解衔接的重要程序, 对于丰富争议纠纷解决方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是该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所在。 (4)

(二) 司法确认程序有利于节约法院的司法资源, 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

一方面, 从人民法院的角度出发, 司法确认制度有利于环节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如今法院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各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不断增加与法院的人力物力资源难以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 而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能够保障调解协议得到有效履行, 使得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可以通过人民调解得到了切实的解决, 节省司法资源。另一方面, 对于当事人来说, 时间和财力是司法程序进行所必须耗费的,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有利于当事人免受诉讼之累。根据法律规定, 双方当事人共同申请司法确认时, 无需缴纳任何诉讼费用, 由于程序简单, 更不会占用当事人太多的时间成本, 让当事人免受诉讼之累。

可以说, 司法确认制度充分激活了诉讼外调解的方式, 使一部分案件从诉讼案件中分流出去, 减轻了人民法院人少案多的矛盾。对程序的复杂程度来说, 司法确认程序可把握性强, 容易操作, 不用耗费太多本来就匮乏的资源便可使当事人的权利及时实现, 而且能够把节省的资源用于复杂案件的处理, 从长远来说这也保证了司法公正。

三、人民调解的司法确认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国各地区的司法实践发展现状来看, 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还有很多不足, 这里笔者主要从申请主体、司法指导、宣传力度、调解员及调解协议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 申请司法确认的主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 根据法律规定, 只有在双方当事人共同申请下才可以向法院提出司法确认的申请, 立法者这样规定也许是为了体现人民调解协议是基于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 这样便于人民调解协议中权利义务的实现。但是, 达成协议的双方合意才能申请确认使我们面临的第一难题就是程序启动比诉讼、仲裁都要困难, 过分看中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合意往往造成申请的延迟以至于错过法定期限,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当事人总会被琐碎事务或一些不确定因素困扰, 程序进展总是处于不确定的氛围之下。但是目前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共同”才能申请, 这相当于给当事人不履行协议提供了一个机会, 使得法律的诚实信用原则变成一句空话, 立法的预期效力则可能面临着不被实现的危险。

另一方面, 调解组织未被赋予申请权。调解组织设立的宗旨以及其工作的任务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基层群众提供帮助, 及时化解矛盾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实现社会和谐。但有关巩固调解组织工作成效的权利未得到当前法律和司法解释的有力支持, 重要的表现就是未被赋予申请权及因任何一方反悔而产生的救济权, 这种立法空白的现象不利于充分激励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情绪, 对法治建设也是一种损失。

(二) 司法部门对于人民调解的指导力度不够

基层人民法院、区 (县) 司法行政机关、街道司法所负责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但在司法实践中, 这些指导部门并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 在对人民调解员的指导上存在过于形式化、走过场等不良现象, 使得基层人民调解员难以从司法指导中真正有所收获。

笔者认为,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 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工作繁忙, 处理案件较多, 法官一般不会再有时间深入基层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个案调解的指导工作。尽管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 但由于这种职能的实现方式过于简单, 又因为立法的空白而拘泥于形式, 根本无法本质的解决人民调解所面临的问题;其二, 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一般只要求街道司法所对各调解组织进行指导, 并未亲自参与到指导中去。街道 (乡) 司法所一般只配备1-2名司法助理员, 司法助理员除了负责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以外, 还肩负着社区矫正、法律宣传等大量工作, 此外, 基层司法所的司法助理员文化素质较低, 欠缺法律修养, 调解纠纷能力并不强, 这就造成对人民调解员的指导培训工作达不到较高层次。

(三) 调解协议内容存在的不严谨、不规范之处较多

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人民调解员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调解员往往年龄较高、法律素养与调解技能已不能满足现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趋势。如果人民调解员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不能达成调解协议, 或者达成的调解协议因为书写不规范、主体不明确、协议内容不合法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而无法进行司法确认;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法律还未出台相应的规定及范本, 使得不同地区, 不同调解员所制作的调解协议书难以统一, 同时还存在着诸多不规范、不严谨之处。从我国实践出发, 笔者在这里归纳总结出人民调解协议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第一, 协议中当事人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与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相冲突;第二, 调解协议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损害了案外人的利益;第三, 协议内容有违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第四, 调解协议书手写字迹难以识别, 内容模糊;第五, 文字表述不严谨, 地方的土话、俚语较多。一旦调解协议出现上述问题, 人民法院却几乎不能对上述的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 严重降低了人民调解的效率。

(四) 缺乏相关的救济程序, 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无权利则无救济, 有权利则必有救济”, 与一般的民事诉讼程序相同, 为了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司法确认制度也需要规定相应的救济机制, 然而, 我国目前的法律只规定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具体操作。在司法实践中, 调解协议会存在着语言不规范、内容不够具体明确等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旦出现了上述的问题, 就会涉及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救济问题。但是, 我国目前法律并没有任何规定。从法院的角度考虑, 如果司法确认程序违法, 或者调解协议本身就是违法或者违背当事人意思自治, 但由于法院的工作疏忽被法院司法确认, 那么法院就有责任进行相关的补救。根据《司法确认程序若干规定》规定:“双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认为法院确认的调解协议损害其合法权益的, 可以自受侵害之日起一年内, 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该确认决定。”这项法律规定只确立了案外人的救济制度, 但是对与当事人的权益救济仍然没有涉及。

四、我国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完善意见

纵观司法确认制度的理论以及现实依据, 结合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 笔者提出一些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之道, 希望能够真正发挥该制度的功能效益, 切实有针对性的解决当前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所遇到的阻碍。

(一) 扩充申请司法确认程序的主体

笔者建议将原来的双方当事人共同申请变成非经对方同意均可单方申请。当事人意思自治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但是如果过度重视是否符合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会被他人恶意利用规避协议履行。因为从表面上这种做法是“合法”的, 但实际上已经违背了法律的宗旨。如果争议一方不同意司法确认, 司法确认程序也无法启动, 立法的预期利益也就无法实现。因此, 作为一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应受诚实信用原则的约束, 不能毫无理由地不履行协议。如果法律规定任意一方均可申请司法确认, 那么当事人一定会认真协商调解协议的内容, 不会把诉讼作为“兜底性”方式。因此, 笔者认为将申请主体的范围由双方共同变为单方即可。

另外, 调解组织也可以作为申请司法确认的主体之一。如果协议一方不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或者根本不履行自己的义务, 调解组织为了不使自己的工作努力半路夭折, 可以申请法院确认调解协议。肯定调解组织能够申请司法确认的权利, 一方面便于提醒督促义务一方自觉履行调解协议, 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励调解人员对工作保持高涨的情绪并积极投身于调解制度的建设。

(二) 建立负责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案件的专门机构

众所周知, 人民调解属于私法领域内的纠纷解决方式, 但是绝不可以排除公权力的审查。因为司法确认制度不仅可以显现出人民调解的合法性, 尽快纠正调解协议中法律以及实施错误, 而且增加了公众采取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信心, 树立了司法权威。笔者建议, 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应当成立专门从事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审查确认工作的部门, 主要对双方当事人对调解协议的达成是否出于自愿、协议内容是否有违现行法律法规, 在经过审查发现调解协议符合司法确认的要求时, 尽快为当事人办理司法确认的相关手续。

立法机关通过对现行法律的修改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可以成立专门的司法确认机构, 该机构主要有法官、律师、基层调解组织推选的资深人民调解员、各行业的专家组成, 法官和律师主要负责对调解协议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审查;各行业的专家和资深调解员主要负责对调解协议所涉及的事实问题进行审核。这样一来, 就可以真正实现司法确认程序与普通诉讼案件相互分离, 形成一个专属于司法确认程序的统一完整的审判规则体系, 避免因为审判多元化、分散化而造成程序衔接不当、标准难以统一的情况, 影响法律实施的统一性。 (5)

(三) 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 不断促进人民调解队伍的优化

前文所述中人民调解制度司法确认制度所出现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人民调解员法律素质较低, 文化水平不高造成的。因此, 就需要建设一支法律素质过硬、调解技能良好的人民调解队伍, 为提高司法确认效率做好铺垫。

笔者在此提出两项建议:第一, 为人民调解员举办专门的业务培训;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人民调解员采取讲座培训、模拟演练、现场观摩等形式, 就司法确认制度展开培训, 并对司法确认工作进行进一步监督和引导。 (6) 因此, 为了避免各级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对于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不到位, 或者对于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过于形式化, 应当将上述各机关对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纳入该机关的年终考核, 以便形成长效机制。第二, 应当鼓励全国各地迅速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法律素质良好的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 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和政策支持来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加入到人民调解队伍中去, 例如:离退休法官、律师、大学生“村官”、高校在校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等。

(四) 通过立法来确立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相适应的救济机制

最高法院的《司法确认程序若干规定》仅规定在各方发现确认结果有错误时候第三人的救济措施, 即第三人有权利申请法院撤销其做出的确认决定。然而, 当事人在得知非讼裁判结果后, 在发现人们法院司法确认事实有错误或适用法律错误的时候, 即便有新事实、新情况也无法申请启动再审程序。笔者认为, 司法确认程序经审查出现上述情况, 也应适用上述对于第三人的规定即撤销原来的确认决定, 重新审查。如果在按照原程序重新审查的过程中, 按照协议享有权利的一方已经申请执行的, 法院应依职权裁定中止执行。如果履行义务一方的财产已经被执行一部分或者完全执行, 而法院的原确认决定又被撤销的, 则应适用执行回转程序, 恢复司法确认程序之前的状态。若调解协议的执行涉及到权利义务双方之外的第三方的利益, 则

该第三人可依据法律明确叙述的第三人撤销之诉进行权利的救济。人民法院审查认为案外人的请求成立的, 应当撤销司法确认裁定书, 对于依据原裁定书执行的财产可依法申请执行回转。

(五) 促进人民法院与人民调解组织健全互动机制

基层人民法院和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形成优势互补, 健全基层人民法院与人民调解组织间的互动机制, 对其本身的职能发挥会起到积极效果。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可以在遇到复杂疑难案件、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以及调解协议书的规范化问题时请求基层人民法院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人民法院对调解协议进入司法确认程序时, 也可从人民调解组织那里就调解协议的事实部分的认定以及证据材料的收集获得帮助。

五、结语

和谐社会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方式。根据实践的证明, 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有利于弥补人民调解协议的任意性, 树立了司法的权威性。尽管笔者对我国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 但是这些建议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来检验。众所周知, 人民调解的司法确认制度是一个审调结合的机制, 所以就必须要求人民法院、基层调解组织不断地探索,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结合该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使得司法确认制度能够真正成为丰富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手段。

摘要:我国在2011年正式颁布实施《人民调解法》, 其中最大的亮点当属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的正式确立, 这项创新性制度旨在通过法律程序来赋予人民调解协议更高的权威力和执行力, 对人民调解制度的良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经过五年多的运行, 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需要司法机关、各级政府、基层调解组织在充分理解司法确认裁判的效力依据的同时相互协作, 积极寻求切实可行的措施, 使得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可以在规范化的条件下得以长远发展。

关键词:人民调解协议,人民调解员,司法确认

参考文献

[1]郝振江.论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判的效力[J].法律科学, 2013 (2) :171-176.

[2]李勇.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困境与突破[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83-87.

[3]赵钢.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辨析及其程序保障[J].法学, 2011 (12) :74-79.

[4]段俏丽, 滑洁.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之初探[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4) :59-62.

[5]张永进.传统与超越: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再解读[J].实事求是, 2011 (1) :87-91.

[6]范愉, 史长青, 丘星美.调解制度与调解人行为规范——比较与借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77.

[7]黄正光.给非诉讼调解协议上一道法律的“险”——司法审查确认制度之构建[J].法律适用, 2011 (8) :95-98.

篇9: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

关键词: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本质

司法确认程序的性质是首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为程序的性质决定了程序的构造。[2]所谓民事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的性质,指的是从程序类型的角度看,民事司法确认程序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程序。[3]目前学界对民事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的性质界定存在较大的分歧。

(1)学者观点。非讼程序说。这种观点是当下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其主要理由是:民事司法确认程序的适用以当事人双方对需要确认的调解协议涉及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争议为前提,没有被申请人,双方均为申请人,表明不是诉讼案件;[4]民事司法确认程序不解决纠纷,而是在确认诉外调解协议的效力,确认相关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预防纠纷的再发生;[5]再者,民事司法确认程序以迅速简便为价值目标,不同于诉讼程序的公平、正义价值目标。[6]

诉讼程序说。此种观点认为民事司法确认程序是一种简化的加快的争讼程序,[7]其理由是:《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第23条明确强调,人民法院审理申请确认调解协议案件参照适用简易程序的规定。而且,德国将宣告律师和解协议可执行的程序视为加快的、普通的民事诉讼程序。[8]

独立程序说。这种观点认为,民事司法确认程序采用审查的方式,而诉讼程序、非讼程序、特别程序均采用审判的方式,故该程序为不同于诉讼、非讼、特别程序的独立的程序。[9]

(2)传统的民事诉讼法理上的“程序法理二元分离适用论”认为,民事案件分为诉讼事件和非讼事件,相应地,民事程序也分为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诉讼事件根据诉讼程序审理,非讼事件适用非讼程序审理。在这种非讼程序的本质特征有两个:一是非讼程序的程序保障相对弱,即将迅速裁判置于主要地位,而程序保障的则置于次要地位。二是非讼程序不解决纠纷,只发挥许可、确认等功能。随着诉讼法理论及实践的发展,“诉讼法理与非讼法理交错适用论”产生,该理论认为,诉讼法院在运作诉讼程序中,于特定情形下,可能且应该并用非讼法理审理民事案件,非讼法院在运作非讼程序中,于特定情形下,可能且应该并用诉讼法理审理民事案件。[10]在“交错适用论”影响下,有学者提出“形式界限说”,该理论认为,诉讼事件与非讼事件的界分只是立法政策的问题,法律规定采用非讼程序审理的就是非讼事件,反之为诉讼事件。[11]不可否认,按照“形式界限说”的观点,对于某个程序是诉讼程序还是非讼程序,区分非常容易。但是这恰恰出现了逻辑错误。本质决定现象(内容决定形式),现象反映本质,诉讼事件与非讼事件的界分是本质(或是内容)范畴,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是现象(或是形式)的范畴,所以正确的逻辑是诉讼事件就适用诉讼程序,是非讼事件就适用非讼程序,但是按照“形式界限说”,先根据法律规定确定是诉讼程序还是非讼程序,再界定诉讼事件还是非讼事件,这明显不妥。根据“交错适用论”,在审理民事案件时,无论是诉讼程序还是非讼程序,都可以交错适用诉讼法理与非诉讼法理,而适用诉讼法理较多的就是诉讼程序,当然包括完全适用诉讼法理的程序;适用非讼法理较多的就是非讼程序,当然包括完全适用非讼法理的程序。

(3)依据上述论述,民事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应该属于非讼程序,所以《民事诉讼法》将其规定在特别程序一章也是合理的。理由如下:第一,民事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不允许当事人提起实体抗辩,换言之,该程序不具有诉争性。此为非讼法理。第二,民事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的目的是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使其转换为具有强制执行力的裁定,并且起到预防纠纷的作用,其只是解决纠纷的一个环节。此为非讼法理。第三,民事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具有一定的程序保障目标。在法院司法确认程序中,只能提供一些基本的程序保障以维持程序快捷、迅速,并不能提供類似诉讼程序的保障,此为非讼法理。综上,民事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为非讼程序。

参考文献:

[1]潘剑锋:《论司法确认》,《中国法学》2011年第3期。

[2]廖中洪:《民事司法确认程序若干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3]潘剑锋:《论司法确认》,《中国法学》2011年第3期,占善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定性分析》,《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洪冬英:《论调解协议效力的司法审查》,《法学家》2012年第2期。

[4]胡辉:《人民调解协议之司法确认程序再探》,《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5]刘敏:《论诉讼外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江海学刊》2011年第4期。

[6]郭小东:《民事诉调结合新模式的探索》,《清华法学》2011年第3期。

[7]周翠:《司法确认程序之探讨——对〈民事诉讼法〉第194-195条的解释》,《当代法学》2014年第2期。

[8]参见邱联恭:《诉讼法理与非诉讼法理之交错适用——从民事事件之非讼化审理论程序保障之机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二)》,台北:三民书局1990年版,第445页,转引自白彦、杨兵:《论司法确认程序的性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3月第52卷第2期。

[9]郝振江:《德日非讼程序审理对象介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作者简介:

上一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600字下一篇:样板房开放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