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学习心得

2024-08-29

信息化教学学习心得(精选10篇)

篇1:信息化教学学习心得

《信息化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其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中心词是教学,信息化是定语,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

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才能胜任信息化教学。

教学内容整合,采用大量的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来展示教学内容,运用任务驱动为核心,头脑风暴、情境体验、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案例等教学方法,在引入任务中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出讨论,讲解任务中由教师讲解其设计的软件,边操作演示边讲解设计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反复学习;实施任务中学生先分组讨论在登陆软件实战练习,教师和软件根据学生演练情况作出总结评价;最后进行拓展提高,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园软件上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巩固,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认知程度选择不同的练习软件,让学生进行岗位体验,提高学生职业的成长。在整个信息化教学设计中,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融“教、学、做”为一体,虚拟仿真软件,体验式场景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岗位角色话、职位升级化,业务操作与业务考核实时统一,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实战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篇2:信息化教学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信息化教学环境应用这门课程,我对电脑搜索引擎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接触,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三次课程的学习, 我掌握了正确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 并掌握了多个不同领域的资源网站, 也深深的认识到, 自己之前对网络工具只是略懂皮毛, 就连最常用的百度自己都没有发掘出它的最大功效,只是用最原始、最笨拙的方法去进行搜索。使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师推荐给我们的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这个网站,它使我们了解到了一个获取学习、教学资源的正规途径,为自己以后的教学、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还有通过上课时其他同学分享的一些网址链接,比如莲山课件,哆嗒数学网等,使我们受益无穷。

我觉得掌握信息技术教育对我们数学这个专业有很大的优势。通过信息化教学中学习到的网址链接,可以下载数学课件,查找相关的知识以及可以查看全国优秀的教师上的课,并且从中学习,获得经验,老师说通过信息化教学我们可以学到制作函数图像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它的运用,为数学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数学教学的空间。

篇3:浅谈对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心得

关键词:浙教版,信息技术,学习心得

高中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一方面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是要把它熟练应用, 使我们具有一定的能力, 能够很快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下本人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感受:

一、知识方面

1、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在学习中, 我经常会接触到多媒体, 教师会用到多媒体给我们上课, 但是对其中的原理并不是很清楚, 通过对《多媒体信息的编码》的学习, 我更加清楚了多媒体, 包括图像、声音和视频的数字化原理, 以及存储空间的基本计算方法。通过对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 我明显知道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丰富性, 并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掌握了信息的加工和管理。

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地球成为了一个地球村, 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信息。但是众多的信息通过怎样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加工变成我们想要的信息, 并且对他们做好管理呢?我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加工和管理, 尤其是我们经常会使用到的文本、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 我通过系统的学习, 可以把它们熟练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3、学会了信息的表达与交流。

“瞎子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感知可能会导致人们的不同表达, 为了使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人类对于信息技术的表达也要统一。就像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一样, 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志。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表达和交流的学习, 我们在信息技术中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认识, 掌握信息表达的各种方式, 了解了常用的信息表达技术,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去表达和交流。

4、网页的设计与制作。

高中生们经常会上网, 我们对网页感到很好奇, 可是通过对网页的设计好制作的学习, 我们不再好奇, 反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知道了如何设置网页的整体页面属性, 了解Dreamweaver 8的参数设置方法等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 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 也增加了自信心, 敢去尝试, 设计自己的网页, 彰显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二、能力方面

1、锻炼了高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掌握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会使用, 并且能够灵活地应用。例如Word、Excel、Photoshop还有网页01.html.的页面属性, 高中生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够熟练地操作, 达到灵活地应用。如果不练习就不知道很多按钮的位置, 也不会知道会不会出现自己想要的效果, 所以我们的动手操作练习, 使我们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2、锻炼了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中有很多很抽象的知识,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 去想象, 去猜测, 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例如“字符的编码”, 这里主要讲了信息的编码中的英文字符的编码 (ASCII码) , 这种编码以前没有接触过, 本身就是很抽象的东西, 只能靠我们展开想象力, 进行发散思维, 更好地理解。

3、锻炼了高中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很多效果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仔细探究的, 因为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稍微有点不对就会导致出现不了想要的效果, 所以, 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仔细地思考, 自主地探究。例如学习《动画制作》时, 看到教师给我们展示学习内容时用到的文字是从小到大变化效果出来的, 我们就都非常感兴趣, 也很好奇, 教师是怎样做的呢?于是便开始了我们的探索之路, 认真思考, 分析效果, 找解决方法, 经过我们的思考, 大家对“帧”“关键帧”“图层”“补间动画”等概念有了了解, 接下来的学习也水到渠成了。

4、锻炼了高中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改倡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使我们更好地学习了知识, 掌握了原理, 而且,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使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不再枯燥无味。

总之, 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 高中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必备知识, 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不断练习, 我们的能力不断提高, 使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篇4: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心得

一、运用好的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尝试,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还是可行的。

1.适当运用比喻

计算机及网络是个新的领域,目前,很多同学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运用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文件在磁盘中分门别类的存放,我们可以拿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置我们的书籍为喻,又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我是这样讲的: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我们可以使用身份证号来唯一的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的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的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2.结合现实生活

计算机和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拿大家熟悉的现实生活对照讲解,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关于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我是这样讲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邮局申请一个邮箱以后,属于我们的信件、报纸等,邮局会每天派专人送到我们自己的邮箱中,每个邮箱都有它的号码和锁,要使用邮箱,我们必须记清自己的邮箱号,拿好对应的钥匙,这样,找对邮箱、打开信箱门上的锁就能拿到自己的信件。网络中,有很多计算机在网络上为我们传送电子信件,我们称之为电子邮局,我们可以向电子邮局申请一个电子信箱,用于收发自己的电子信件。申请电子邮箱时要提供用户名和密码,有什么用呢?同生活中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信箱,为了区别辨认,每个电子信箱也有一个邮箱号和一个密码锁,申请时提供的用户名就是我们为自己的电子邮箱所设的邮箱号,密码就是我们为密码锁设定的密码,那么,我们使用电子信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邮箱号和密码,就能开启信箱,从而收发电子信件。这样讲解,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原来,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如此一致!

3.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二、做好教学过程设计

我非常重视每次课引入任务的设计,常常为设计一个任务苦思冥想,力争每节课都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1.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课题能否成功地引入,直接决定了一节课效果,每节课我都力求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教材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我认为,这些内容并不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更不要说产生好奇心了,我进行了以下设计:学生通常对音乐、歌曲感兴趣,对用计算机欣赏歌曲更是有巨大的好奇和兴奋,所以当他们走进教室时,我就用REAL PLAYER 播放一首很流行、很受他们欢迎的歌曲,这一着立竿见影,他们马上被吸引过来,簇拥在计算机前,一边听,一边窃窃私语,我趁机向他们简单讲述用REAL PLAYER听歌的方法,但是学生机上没有歌曲,也没有播放器,怎么办呢,我们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这样悄悄引入了,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做得专心致志,他们不仅学会了下载软件,还学会了安装软件,兴趣也大大提高,下课很久了还不肯离去。

2.即学即用,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我想这是学生们痴迷网络知识的主要原因:学会使用浏览器,就能浏览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学会发送电子邮件,就能和朋友们相互联络;会发帖子,就可以和许多志趣相投的网友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学习结果立竿见影。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Word的使用,就可以用Word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微机原理,更无需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

3.讲课内容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PowerPoin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等才能做出作品,长篇大论的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首先抽取精髓来讲,紧紧吸引他们的兴趣。比如讲PowerPoint时,我首先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课件作自我介绍,课件中使用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而且每一对象都进行了的动画设置,展示完成时,他们很好奇,我就带领着他们具体去实现它,简单介绍了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的设置及每一对象动画效果的定义,然后要求他們也做一个自我介绍的课件,他们很快完成了,很兴奋,但是种种问题也出现了,为了让课件更为美观,错了的字怎么改正?字体、字色的怎么改变,幻灯片的背景如何的置换,以及我没有讲到的各种媒体的使用,如二维图形、艺术字等如何应用、调整?通过思考、实践,有的同学掌握了这些知识,没掌握的坏着迫切的心情认真听我讲解,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且记忆深刻。只用了短短的几个课时,大部分同学以能随心所欲的制作作品了。

篇5:感受信息化教学魅力学习心得体会

感受信息化教学魅力学习心得体会

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目标的方法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特别是以工作坊为单位,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篇6:信息化教学学习心得

在充满信息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有益的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信息,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具备的本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求我们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这样更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几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深深感到,课堂运用了信息化教学后,学生的成绩提高的很快。

因为信息环境下学习的空间是开放的和博大的,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知识能力的提高。比如一堂语文的阅读课,过去是欣赏书本内容的单一形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辅助,枯燥和乏味,学习效率低。现在可以在网上进行电子阅读。它利于学生迅速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可以立刻与同学交流看法,取长补短、精益求精。信息的多彩多姿让学生耳目一新。利用了信息资源后,课堂上信息为中心,教师和课本为助手后,就能放开对学生的束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知识、检查评价等等,再也不枯燥和乏味了。信息资源的运用有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教师讲授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的体现出来。不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通过信息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的思想,大胆想象,突出了教学的灵活性。信息化教学可以为学生知识的孕育、滋生和成长创造物质基础。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忆往昔,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中心,课堂结构基本上是在围绕目标和知识内容传授而进行,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当信息化教学走进课堂后,学生可以查阅课文发生的社会背景和环境,老师的课堂地位改变了,只起到课堂的调控作用,学习目标确定后,学生可以任意在各个相关网站跳转,自由搜集下载信息,可以说有些东西几乎是信手拈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长了,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体味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我在语文教学时,我明确学习任务后,把几个相关的网站告诉学生,就可以静等学生的丰富结果了。学生能够找到作者介绍、相关图片、对课文的分析和鉴赏的资料,甚至在网上就可以听名家的朗诵录音,看名家的国画作品。学生很快就能记住相关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我深深的品味到信息化手段教学下的我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了,我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改变,我的角色主要是信息资源的引导者、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可以说信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我自身也在走向信息化,用现代化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当然,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我除了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整合作用外,还要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生的作用。毕竟,完全放手让学生信息化学习,有的可以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给学生提醒,因为网络资源是丰富的,链接的内容多,外观花样也多,对学生学习形成的干扰就大。我教学生如何去查找有益的资源为己所用,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素质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篇7: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教学学习心得

织金县第七中学

教师

徐立泽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变化,当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公布时,就从当中学习了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那么面对这些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我们应该如何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呢?这些都是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迫切地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主要是在课堂内完成,那么对课堂教学设计要认真重视,因为教学课堂是我们实施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地方。下面就教学改革方面总结一下,因为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教育的主要时间,所以具有良好的教学设计是重中之重。

教学设计思想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来进行,由于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是现行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因为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积极围绕新课程教学理念来进行,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首先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制订要突破学科限制,突破知识序列,突破教材思路,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遵循:1.学科整合原则;2.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相结合原则;3.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原则。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有任务驱动法;课题解决法;协作学习法等。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是开放式的教学过程。课堂向课前开放,课堂向课后开放。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为双向互动。

1、我们把握好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和追求,即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过程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教学目标体现教学主体的愿望和主观的要求,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说,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的意识。

2、教学设计要注重分析教学对象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3、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根据各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内容。其中信息技术是主要的部分,但不是惟一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制订要突破学科限制,突破知识序列,突破教材思路,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注意与各学科整合。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将其它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互联网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浏览器窗口、界面、操作的教学,还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更是过滤、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与手段的教学。首先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探究,即尝试使用互相网,然后应用互联网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相关学科知识的共同问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当大的部分内容应当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注意联系学生实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世界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触手可及。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不再是单纯地囿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开放的,所以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就应从全球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加以综合利用。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遵循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原则。当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生活和工作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时,当人们辗转于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时,如何弘扬人文精神成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点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此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有血有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学习某一软件时,可介绍相关的人物与成长经历;在体味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时,别忘了多关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信息时代的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使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得到升华,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

4、设计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学习、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信息技术新课程中也强调要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合作的过程,强调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过程中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构建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点;(3)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4)要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要改变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构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以浅显易学的实例操作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每项内容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是师生活动内容的核心,是教学环节的连接点,是教学过程的转折点,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兴奋点,应该融入师生的共同智慧。

5、组建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所有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资源,学习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力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分为两类,其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如图书、报刊、录像等。

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常用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常用的搜索引擎、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网民在网上获取信息常用的方法以及知识产权和合法利用信息等相关学习资源。

6、创设学习情景选择教学方法

学习情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协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等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7、构建互动课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8、开展教学评价

评价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不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教学评价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为了做好教学评价,我们可以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记录到档案袋中,如:学生发言情况、学生协作学习情况、作品评价情况、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

篇8:信息化教学学习心得

1 理念的更新

过去, 企业各部门分割管理, 就造成单据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业务和财务部门之间流通不畅, 就会导致所反映的数据也不够及时的现象是因为时间上存在差异, 无法真正实现过程上的控制, 容易导致决策的延迟或者处理不当的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的运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 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已在会计、业务领域广泛运用。会计信息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全面融合,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将供应商、经销商、生产商等联合在一起, 缩短了价值链, 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第二,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系统, 不仅使会计、业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 通过该平台, 将促使业务数据自动传向财务系统, 增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 系统规范了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管理流程, 使得管理过程透明化, 为了突破“信息孤岛”的现象就要减少人为干预, 实现数据共享, 这就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大大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第三, 加速了数据处理的速度, 为了提高监管的实时性和效率性, 从而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就需要业务和财务对观点上的不同进行改革, 财务不能及时与业务同步, 这样就会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财务仍沿用事后核算, 必然会降低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及成果的速度, 从而削弱对业务的及时监管;第四, 财务业务信息一体化系统, 将曾经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以“会计凭证”为数据出发点转换成以业务处理环节的原始凭证录入为出发点自动生成凭证, 使得反馈的信息及时准确而且可行, 为整个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有机联合, 大大提升了信息系统的集成性和数据处理的一致性, 避免了数据反映不及时、不一致, 能有效地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进行信息化实时管理。

财务业务电算一体化越来越被各个单位所重视, 普及率也越来越高。构建财务业务一体信息化势在必行。

通过对财务与业务工作的一体化, 财务人员可直接参与业务系统的核算操作, 使财务对业务的监督由原来的事后检查向事中控制转变, 提高了财务监管的效率。同时, 通过前后台无缝链接, 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了实时、准确的参考信息。企业的财务链、业务链等各个环节都是紧密连通的, 通过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 可以使上述各个环节实现相互关联, 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的, 实现数据共享, 实时监控, 最终达到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财务业务一体化 (ERP) 处理技术是目前会计领域较为前沿的先进技术, 这一技能将使学生在未来的会计岗位能够胜任系统管理员的角色, 承担起从传统手工会计过渡到会计电算化进而迈进到信息化处理阶段的任务。因此, 对学生来说, 学习财务业务一体化, 是他们求职成功的敲门砖。如何让学生能在会计教学中更好的吸收、消化所学知识, 并且游刃有余的运用财务软件为会计、管理工作服务, 已成会计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课程的建设, 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迫在眉睫。

2 教育目标的更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包括会计软件在内的管理软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从单机版到网络版, 从核算型到管理型, 社会各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他们强调会计信息化人才除了能使用软件对会计业务进行正确处理外, 更要会借助软件及其管理知识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财务分析、预测、控制及决策。

企业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当会计信息化所依赖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 我们的学生们如何能够适应?无疑, 只有将在校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生, 才可能被社会所接受。人既要有“知识”, 又要有“能力”, 更要具备使知识和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素质”, 教师的知识是有限的, 能够教给学生的知识更是有限的, 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落后, 因此, 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才应当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传统的教学是将教学内容固化、静态化, 学生通过不断地反复来加深印象, 知识是被动的接受, 上机实验也仅仅是跟随老师亦步亦趋,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发挥, 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符合教育的初衷。这种观念要改变,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而不是把今后要用的知识都教给学生, 事实上这也是做不到的。例如财务软件教学中, 现在的软件都带有说明、演示、帮助、安装、设置等辅助文件, 如果教会学生利用这些文件来学习软件操作的技能, 那么他们以后就具备了学习各种软件的能力了。

3 课程设置的更新

目前, 会计信息化的教学远远落后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大部分会计信息化教学仅仅专注于培养应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数学校采用了“双轨运行”的模式。一条线是会计专业课程, 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另一条线是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课程, 如计算机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应用等课程。在“双轨运行”的模式下, 知识好似两张皮, 学生无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效果不突出, 培养出来的学生片面追求的是会计核算能力, 忽视了企业业务核算、统计核算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会计管理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考虑将基础课和专业课合二为一, 比如:将会计和计算机合并为计算机会计, 财务管理、审计也如此合并, 这种变革是基于会计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信息系统的立场, 所以它符合会计信息化的环境, 也体现了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坚持会计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信息系统的思路。另外, 过度强调以考证为主线也难以适应会计信息化的要求。

4 教学方法的更新

4.1 现状

我国目前理论讲授和操作演示是会计信息化教学的主要方法, 但是容易导致教和学的分离。从现有的教学来看, 我国会计信息化理论课教学只要以老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为辅, 学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学习的角色, 所以在上课时学生就会产生疲倦感失去学习的兴趣, 从而不参与谈论, 只有教师自己在那讲授。而为了学生能进行实践, 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进行操作演示, 这样学生就会跟着进行操作, 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更快掌握操作应用, 但仅仅是限于既定场景既定角色的静态应用, 一旦规则改变, 操作环境发生变化, 学生就会不适应, 难以达到融会贯通。

4.2 思路

4.2.1 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计算机是会计信息化的工具, 学生没有电脑, 学生学习仅限于课堂, 这限制了会计信息化教学。建议学校能鼓励学生自备电脑, 完善校园网络环境。这样学生课上学, 课下练, 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掌握。另外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应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多媒体网络教学使得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紧密联系起来, 即“教师-网络-学生”。学生可以课堂模仿, 课后练习, 这样就把教、学、做融为一体,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不会受限于时空, 可随时交流。这打破了“满堂灌”的传统单向教学模式,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过程, 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建立“互动式”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解决实践与社会实际工作相脱离的矛盾,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4.2.2 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的学习, 可以以某一企业某个月的整套经济业务为例, 按照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所经历的系统管理员岗位、会计岗位、出纳岗位、主管岗位、工资岗位、固定资产岗位和购销存岗位划分为几个学习情境, 针对每个学习情境配备了相应的岗位工作案例, 将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4.2.3 项目驱动教学法

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下, 以企业真实的岗位案例资料为引导, 按照完成岗位工作所需步骤, 分解为若干个工作项目, 以具体工作任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操作。针对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引入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这种知识是学生最渴求的、最能满足需要的知识,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分段进行实践操作, 课上没有完成的可以拷贝数据课后继续做, 甚至可以反复做, 以最后提交的操作数据计分, 照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引入另一个情景的时候, 老师提供了上一阶段的正确数据导入给学生, 学生可以继续操作, 学生不会因为上一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而影响到整体的进度。这种既照顾个体差异, 又考虑全局的做法让学生的挫败感极大地减少,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2.4 体验式教学方法

尝试让学生在ERP沙盘对抗中担任不同的企业岗位角色, 承担经营风险与责任, 并体验到财务与生产、采购、供应、管理的关系。在经营公司过程中, 学生可以不同的观点分析决策, 加强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由静态变为动态, 被动变为主动, 接受变为探索, 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 能够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 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 并在不圆满的条件下作出自己独立的决策。通过让学生对不同的角色进行评价, 引发他们反思和对知识技能的不断渴求, 从而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模拟环境下, 让学生体验整个企业的各方面工作, 使学生不仅从中了解企业财务状况, 而且清楚会计工作从基本核算到会计信息的提供, 从财务管理到正确处理企业财务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接近实际企业, 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很有意义。

4.2.5 加强与财务软件公司及企业的合作

请软件公司中的资深技术人员或市场人员来给学生做报告, 讲一些他们在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讲一些对目前会计信息化的看法, 通过剖析这些案例, 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与管理的“实践活动”中, 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容易深入理解财务管理软件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激发学生对《会计业务一体信息化》课程的兴趣, 有利于熟练地掌握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内容。例如我们去重庆环保建设集团参观学习, 企业财务总监带领我们参观了财务中心, 为我们介绍了集团财务中心在只有几个人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网络监督控制7个子公司的财务状况, 材料采购、房屋销售等情况, 让我们直观的认识到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管理状况。

5 完善实践内容, 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加强财务业务一体信息化实践教学,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ERP纳入会计电算化实验后, 内容不再是简单的数据账务处理, 而是将企业的账务处理系统作为企业资源计划的一个子系统, 与企业产、供、销的业务子系统同时为企业管理服务, 因此全面应用ERP系统, 构建跨专业、多层次、体验式的综合性实训实习模式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由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既包括融资、投资管理, 也包括经营管理活动;既包括生产要素采购管理活动, 也包括产品销售管理活动;既包括生产管理活动, 也包括财务管理活动;既包括物资管理活动, 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它是多种管理活动的综合。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 仅仅掌握经济管理的某一方面、某一局部的知识, 是无法胜任其职责的。即便是那些只承担经济管理的某一方面、某一局部功能职责的管理人员, 若仅具备所承担职责直接所需的知识, 却很少具备或不具备其他相关知识的话, 也无法满足其工作角色的要求。目前, ERP在企业中逐渐普及, 会计信息系统仅仅是企业ERP系统中的一个业务模块, 单纯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按照企业的业务流程将学生学过的会计专业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贯通起来, 建立跨专业、多层次、体验式的综合性实训实习模式, 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求。

6 考核内容与方式的更新

考核要兼顾知识、技能、素质, 不仅要关注到结果, 更要重视过程。因此将平时表现、实验报告、操作备份数据和期末考试按照2:2:2:4的比例进行考核, 并把期末考试与认证考试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的操作情况、所生成的操作数据、从操作中获得的体会以及独立完成软件功能的应用水平等等, 都反映在综合评定的成绩中, 评价学生已从单纯的分数论英雄转向以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为本位全面评价学生的价值。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高职财务业务一体信息化的教学要跟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调整教学内容,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具有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文栋.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特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会计版) , 2007 (10) .

[2]张有峰.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 (会计版) , 2007 (04) .

篇9:信息化教学学习心得

关键词:教育技术;网络协作;信息化教学

一、构建网络操作系统

构成校园网络的物理基础是布线系统,那么要在校园网络中畅通运行各个应用软件,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网络操作系统运行平台。特别是电子阅览室和各个计算机实验室,学生同时上网和浏览各个网站时,能够享受到正常的网速。我们要申请自己学校的域名解析,有了自己学校的域名,通过外网可以访问自己学校的网页。另外,在校园网中要建立防火墙,以便通过拨号方式进入各个校园网,访问或获取学校校园网中各种资源和信息。

二、全员培训、提高素质是校园网络建设的有效保证

我们深知,没有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

就算是架设好校园网络,也会由于使用人员水平低或其他问题而不能正常运行,难以使网络发挥最佳的运行效果。所以学校要对教师、管理人员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其计算机应用及网络应用素质,以有效保障校园网络建设。在实施校园网建设前期和建设过程中,学校要加紧对全体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工作。邀请有关专家为教师和管理人员举办办公自动化、课件制作、网络基础知识等培训班和普及讲座,有时需要教务校长亲自讲授,让广大教师感受到網络带来的便利和快捷,为实现网络管理和教学打下扎实基础。广大教师就会从一开始不适应校园网带来的变化到现在充分享受校园网带来的方便快捷,全员培训功不可没。

三、稳步发展、制度先行是发挥校园网络作用的有力支撑

校园网要想高效运行,必须强化管理,按章行事,讲究科学规范,杜绝随意散漫。为此,在建设校园网络的同时必须制订有关校园网络管理与使用方面严格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公用事业学校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国际互联网使用规范”“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等,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必循、权限明确,从而达到强化管理的效果。

四、抓管理,提高网络使用效应

借助于校园网络,我们要逐渐培养师生使用网络来搜寻、发

掘、获取及运用信息的习惯,进而对网络应用产生兴趣,将其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网络应用的普及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校园网络,互相交换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建立以校园网络为基础的行政、教学及师生之间交互式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篇10: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学习心得

当今社会,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数字”将在深层次上多方面地影响我们的生存。可以说,在21世纪,不具备数字化和信息能力,就会成为信息时代的文盲。因此,在信息时代,教育应该主动走向数字化。数字化教育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中小学校逐步普及计算机操作等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措施。在中小学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颖的课程,已列入教学计划。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设备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探讨的。做好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教学、教研人员更是迫在眉睫。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基础教育的方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侧重于基础教育。一种方式是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点在于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个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但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学习这些基本知识后,将来如何应用,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将来不会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

另一种方式是面向应用、面向未来的一种方式,侧重点在于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将来进入大学或工作岗位时,对那时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超前的基础教育。这种方式坚持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着眼于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并能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能力将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学习和生存的基本能力。因为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程度会迅速提高,几年之后,在学习、工作中一定会被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有超前意识,让学生接触到代表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操作环境,并掌握几种最常用的应用软件。这种面向应用、面向未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正是我们所提倡的。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方法应反映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如工具性、操作性、应用性和实用性等。

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有效地将探究式教与学的方法融入教学中,在教学设计中安排大量的尝试性、探索性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建立起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模式,从而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方法应追求适合学生上机实习和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学方法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教学中应安排集体性、合作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方法应突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中应安排大量的实践性、操作性的内容,使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并能够灵活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教学方法还应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将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正确理解信息、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形成良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研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措施

实践证明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事业得以发展,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根本保证。没有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就没有质量可谈。因此,在领导重视、设备具备、课时保证的前提下,教师是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将教师培训工作层层落到实处,需要加大宣传落实的力度,更需要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明确任务和职责,以便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教师不可能满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普及进程的加快,计算机教师的培训、提高将成为信息技术教育深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进行超前的工作。

信息技术教育包括计算机学科教学、辅助教学、辅助管理三方面的内容,每一方面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研究课题。由于计算机科学和软硬件技术大环境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使得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都处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发展中,这就使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具有不同于传统学科的许多特点:信息技术教研面广,知识密度大,新的课题层出

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大纲、教材不稳定,这些都给教研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力度,探讨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

上一篇:企业重组方案下一篇: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