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运输车辆管理制度

2024-07-08

道路运输车辆管理制度(精选8篇)

篇1:道路运输车辆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以下简称《道条》),以及交通部相关道路运输管理规章,规范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以下简称“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核)定、车辆维护、车辆综合性能检测、车辆档案管理、车辆技术审验等。

第三条 县级(含县级,下同)以上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本办法的实施。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四条 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我省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定全省车辆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评定公布我省辖区内客车生产厂家出厂的中级客车车型;监督指导全省车辆技术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贯彻执行上级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法规和标准,制定辖区内车辆技术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对辖区内属于省、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许可权限的车辆实施技术管理;监督指导全市车辆技术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贯彻执行上级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法规和标准;按照本级许可权限对辖区内车辆实施技术管理。

第七条 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明确专门部门、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专职人员负责车辆技术管理工作。

第三章 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

第八条 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第九条 营运车辆技术等级评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道路运输经营者(申请人)在规定时间,到具备条件的A级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对车辆进行检测。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以下简称“检测站”)按照国家标准《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GB18565,以下简称“国标GB18565”)、《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和质量限值》(GB1589,以下简称“国标GB1589”)的规定对车辆进行检测,出具全省统一式样的车辆检测报告。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根据车辆检测报告,按照《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JT/T198)评定车辆技术等级,出具“车辆技术等级评定表” (见附件1)作为车辆技术等级证书,车辆技术等级在《道路运输证》审验记录栏内注明。

第十条 营运车辆配发《道路运输证》前,以及年度车辆技术审验时应进行技术等级评定。

第四章 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

第十一条 营运客车按车长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种;特大型和大型客车分为高三级、高二级、高一级、中级、普通五级,中型和小型客车分为高二级、高一级、中级、普通四级。

第十二条 客车生产厂家出厂新型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出厂新型客车评定为高级客车的,按客车生产厂家报经交通部评定并公布的文件执行

我省辖区内客车生产厂家的出厂新型客车拟评定中级客车的,由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受理申报并根据《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JT/T325,以下简称“行业标准JT/T325”)和《山东省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暂行规则》(以下简称“等级评定暂行规则”)的规定进行相应评定,符合要求的,以文件和网站形式向社会公布;

出厂新型客车为普通客车的,客车生产厂家不需报请评定。

第十三条 营运客车类型及等级核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市、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根据“行业标准JT/T325”、“等级评定暂行规则”、交通部公布的高级客车技术参数、我省及其他省(市、自治区)公布的中级客车技术参数等相关文件资料,以实车查验方式进行类型和等级核定。

查验核定符合要求的,出具“客车等级评定表”(见附件2)作为客车等级评定证明。因车辆出厂前客车生产厂家不按公布参数生产,或者长期使用机件磨损老化、使用中变更底盘(车身)等配置或改变座椅安装、行李箱等结构尺寸,导致不符合车型原等级要求的,应降低至相应等级并出具新的“客车等级评定表”,按有关规定调整其经营范围。营运客车类型及等级应在《道路运输证》车辆类型栏内注明。

第十四条 营运客车配发《道路运输证》前,以及年度车辆技术审验时应进行客车等级核定。营运客车过户时,应重新进行客车等级核定。

第五章 车辆维护

第十五条 车辆维护分为日常维护、一级维护和二级维护。

第十六条 日常维护是以清洁、补给和安全检视为作业中心内容,由驾驶员负责执行的车辆维护作业。

一级维护是除日常维护作业外,以清洁、润滑、紧固为主,并检查有关制动、操纵等安全部件,由机动车维修企业负责执行的车辆维护作业。

二级维护是除进行一级维护作业外,以检查调整转向节、转向摇臂、制动蹄片、悬架等经过一定时间使用容易磨损或变形的安全部件为主,并拆检轮胎,进行轮胎换位,检查调整发动机工作状况和排气污染控制装置等,由机动车整车维修企业负责执行的车辆维护作业。

道路运输车辆二级维护应按期执行。维护作业项目应符合《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GB18344)国家有关技术标准或原厂说明书的规定,不得漏项或减项作业,不得降低技术要求。

第十七条 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加强对道路运输车辆的维护,确保车辆装备齐全有效和技术性能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要求。车辆维护应选择经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许可,具有整车维修能力的机动车维修企业进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维护应选择经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审查认定,具备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维修条件的一类机动车维修企业进行。

第十八条 车辆维护按车辆行驶间隔里程进行:日常维护是在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进行。一级维护是车辆每运行2-3千千米进行一次。二级维护是车辆每运行1.4-1.7万千米进行一次。

对不便于按行驶间隔里程进行二级维护的车辆,可按下列间隔时间进行二级维护:客车和道路货物专用运输车辆、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不超过4个月;道路普通货运车辆等其他道路运输车辆不超过5个月。进口及特种车辆按出厂说明书的规定执行,无出厂说明书的,按上述行驶间隔里程或时间进行。

道路运输车辆经封存后启封使用时,应进行必要的维护。已封存3个月以上的应进行二级维护。

第十九条 车辆维护实行合同制,承、托修双方应签订维修合同,实行二级维护竣工检测、出厂合格证和质量保证期制度。

第二十条 车辆二级维护执行情况不得作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路检路查项目。

第六章 车辆综合性能检测

第二十一条 道路运输经营者应按规定对车辆进行综合性能检测,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由符合条件的检测站进行。

第二十二条 检测站分为A、B级。A级检测站可以进行车辆技术等级评定、维修质量、技术状况等各项检测诊断经营。B级检测站可以进行车辆维修质量、技术状况等各项检测诊断经营。 检测站应满足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家标准《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通用技术条件》(GB/T17993,以下简称“国标GB/T17993”)、交通行业标准《汽车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技术规范》(JT/T478,以下简称“行业标准JT/T478”)等有关标准要求。

第二十三条 开办车辆综合性能检测诊断经营业务,应按照“国标GB/T17993”、“行业标准JT/T478”等对检测站进行建设、改造,报经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组织专家根据国家和我省的有关标准、规定进行评估,并出具报告。专家评估达到规定条件的,由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函告有关当事人并在网站公告。

检测站的设备器具、管理制度、人员素质、档案管理、技术资料、微机控制系统等应定期进行核查。

第二十四条 检测站应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要求,申请办理计量认证;对使用的计量检测诊断仪具,进行周期检定;按照国家有关车辆技术检测标准对车辆进行检测诊断,保证检测诊断结果准确可靠,由检测站技术负责人签发车辆检测报告;对出具的车辆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建立车辆综合性能检测档案。

车辆检测报告全省统一式样,一式两份,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检测站各存一份。车辆检测报告应保存2年以上。

第七章 车辆档案

第二十五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建立车辆管理档案,并妥善保管。管理档案主要内容为:车辆基本情况、二级维护和检测情况、技术等级评定记录(附车辆检测报告)、营运客车等级核定记录、车辆变更记录、交通事故记录等。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管理档案(见附件3)由市、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印制和管理。

第二十六条 出厂新车投入使用前,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对车辆进行一次全面的技术检查和调整,查验附属装备配备情况,组织车辆驾驶从业人员进行适应性培训,严格执行车辆走合期的各项管理规定,建立车辆技术档案。车辆技术档案主要内容应包括:车辆基本情况、主要部件更换情况、修理和二级维护记录(含出厂合格证)、技术等级评定记录、营运客车等级核定记录、车辆变更记录、行驶里程记录、交通事故记录等。技术档案由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制定推荐式样,道路运输经营者自行印制。

第二十七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加强对车辆管理档案、车辆技术档案的管理和考核,建立健全管理和考核制度,对相关内容的记载应及时、完整和准确,不得随意更改。道路运输车辆办理过户等变更手续时,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将车辆管理(技术)档案完整移交给车辆落户地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道路运输经营者。

第二十八条 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建立健全车辆技术档案管理和定期向市、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报告制度。车辆二级维护执行情况、总成修理、整车修理情况应三个月报告一次,车辆事故情况应每月报告一次。个体道路运输经营者的车辆技术档案管理和定期报告由委托实施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或二级维护的单位负责进行。市、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及时将报告有关信息录入车辆管理档案。

第八章 车辆技术审验

第二十九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每年对道路运输车辆进行审验时,应当包括以下技术项目:

(一)评定车辆技术等级;

(二)核定营运客车等级;

(三)车辆技术档案管理情况;

(四)车辆结构、尺寸变动情况;

(五)车辆强制二级维护执行情况;

(六)国家和我省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内容。 车辆以上技术项目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通过车辆审验。

第九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实施道路运输车辆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

第三十一条 道路运输经营者不按规定维护和检测运输车辆,或擅自改装营运车辆的,依据《道条》第七十一条规定处理。

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不按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检测、未经检测出具检测结果或者不如实出具检测结果的,按照《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第九十三条、《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第七十条的规定处理。

对其他违反本规定的道路运输车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交通部有关规章及我省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我省以前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篇2:道路运输车辆管理制度

车辆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车辆安全管理集人、车、路、环境等要素于一体,任何一环的失控,都可能导致车辆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自觉总结与运用相关方法,努力提高车辆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安全发展理念涉及到问题的分析及对策。只有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与方法,才能有效地指导安全管理实践。

二、车辆安全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车辆安全管理在各单位的管理诸事项中占据特殊位置。因为它事关重大,往往关系到生命财产的安全。目前看来,在车辆安全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各种安全隐患的直接推手。凭笔者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来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过于看重经济效益,淡化安全意识。

这一问题在一些单位的管理层表现甚为突出。市场经济注重竞争、效益,单位管理层必须考虑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这个时候,可能会采取划块的管理方式。也就是说,经过组建实体,划小经济核算单位,实现自负盈亏。于是,汽车作为单位的交通工具,也实行分散管理、使用的方法。应该说,从单位工作实际来讲,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它调动了各个部门的生产与工作积极性。但是,汽车作为特种工具,在这一过程中可能面临不少问题。比如说使用权与管理权的变化,就容易导致职责的空缺,造成管理上的真空。

2、过于关注短期效益,容易导致车况欠佳。

这一问题主要出现于各用车单位。车辆作为国家财产,在表面上与个体经济利益无关。于是,一些人员在使用时产生了不良思想:只管使用不管维修,以尽可能地减少花销。这就埋下了安全隐患。再者,管理层在人员配备上一般从严掌控,以减少单位开支。这也可能导致车辆检查人员的匮缺。

3、相关工作落实不到位。

车辆作为特种工具,上级部门一般比较重视。但是,上级关于加强汽车运输安全管理的要求往往得不到落实,很多单位都流于表面,做形式文章,仅仅只是应付一下。很多时候,一些单位只是办理一下证照、审验手续,发放一些学习材料,以此当成是对上级精神的贯彻。部分司机因此放松、懈怠,容易导致相关事故的发生。

4、责任意识的淡漠。

这主要体现在车辆的挂靠方面。单位员工及其子女购买的车辆,都挂靠在单位。在审验时,他们的执照都入了单位的户头。但是这些车辆的情况,单位并不了解,很难进行情况追踪。如果出现事故,相关连带责任又必须由单位承担。

三、车辆安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车辆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与对策。安全意识淡化、车况令人担忧、工作落实不到位等是车辆安全管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应对之策。

1、要求加强车辆安全管理教育。

安全教育包括驾驶员教育、对违章及肇事驾驶员教育、日常性和节日安全教育、季节性安全培训教育、事故案例教育以及以人为本加强安全责任感教育等。驾驶员的教育管理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源头管理。要每周进行思想作风纪律和遵守交通法规教育,每月进行作风纪律教育整顿,力求使驾驶员时刻绷紧安全行车这根弦。有时甚至要小题大做,对驾驶员出车中发生的点滴失误和差错,举一反三,抓住不放,以消除驾驶人员的麻痹心理,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及时抓好随机教育,坚持把思想工作做到行车途中和每辆车、每个人身上,不让一个驾驶员带着思想问题上路。加强安全教育并不与重经济效益相冲突。在短期看来,相关教育将消耗不少时间与精力,但长期来看,它将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保障与前提。因此,各部门在安全教育方面要步调一致,齐心协力。

2、要加大预防力度,健全相关制度。

要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根本上需要制度的健全。只要有了严格的制度约束,一些随意、放纵的行为将得到有效的控制。从安全管理方面明确管理职责,无论单位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车辆怎样使用,单位要落实人员对车辆实施管理,要落实车管人员的责任。也就是说,无论是什么人使用车辆都要树立起责任意识。同时,要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制度。车辆的正常修检,要正规化、常态化,确保车辆的良性运行。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一些人员只管使用、不管维护的做法。

3、落实汽车运输安全责任制。

针对上级的相关要求,要切实有效地执行贯彻,不做表面文章。各单位在制定安全目标责任制时,要进一步落实到司机个人。同时要明确规范司机个人的工作行为,明确奖罚界线。尤其是对安全事故,司机要按照所负责任的大小和经济损失比例进行赔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司机个人的安全意识,切实做到不违章行车。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司机队伍的素质,是搞好车辆安全管理的基础。任何一个单位,要想行车安全,其司机队伍的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这要求司机不仅业务过硬,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4、针对责任不清的问题,需要做好挂靠车辆的清理。

对于这一点,有论者认为可以通过三个途径予以解决:一是靠合同。挂靠经营是通过合同或协议联系起来的,因此,应重视合同的起草和签约。二是管理与监督。被挂靠方应把挂靠方的经营活动视为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挂靠方的经常性管理与监督。要像管理内部职工、内部车辆一样建立起管理与监督机制。三是担保和公证。目前,挂靠经营双方一般是采取交纳抵押金或保证金的形式,在实际操作上,还应请司法部门对责、权、利进行公证,以保障挂靠双方的利益。通过这三个方面,无疑可以很好地明确责任,理清挂靠双方的关系与权责。

四、总结语

篇3:道路运输车辆管理制度

近年来,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尤其是包茂高速陕西延安段“8·26”事故和晋济高速山西岩后隧道“3·1”事故等特别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行业声誉造成不利影响, 对行业转型发展带来冲击。

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是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主要车型。据统计, 我国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保有量为31万台, 罐车保有量约为16万台, 罐车占比超过50%, 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的重点。通过对多次事故的调查发现, 我国罐车管理制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管理制度尚未理顺, 存在空白、衔接不畅、冲突等问题, 影响了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

本文对多个省份的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进行了调研, 系统梳理了罐车生产许可、制造、检验、公告、使用、定期检验和报废等环节的管理制度现状, 对罐体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提出了改进建议。

1 罐车管理制度现状

经过多年建设, 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和车辆管理的法规体系, 形成了以《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道路运输条例》、《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为基础, 以相关部门规章为支撑的危险货物运输罐车管理体系, 但因罐车管理链条长、管理部门多, 涉及的管理制度多, 仍存在一些影响罐车安全的问题急需尽快解决。

1.1 罐车生产与制造

根据相关法规, 生产罐车前, 企业必须获得企业必须获得质监部门核发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经信部门核发的“专用罐车生产企业许可”。资质核发后, 即可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车载罐体 (以下简称罐体) 设计、制造、自检等, 罐体不允许外购。罐体制造完成后, 在符合公告要求的二类底盘基础上, 进行罐车整车制造。罐车必须列入工信部发布的《车辆生产企业和产品公告》, 才能够进行生产销售。

1.2 罐体检验和罐车强制性检验

罐体的出厂检验, 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 由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认定的检验机构负责检验。根据质检总局规定, 质检部门认定或核准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生产许可证检验机构和特种设备检验机构 (汽车罐车定期检验RD7) 具备罐体出厂检验资格, 检验的性质是委托检验。

罐车的强制性检验, 由质检总局根据相关法规负责, 国家认监委制定了《机动车辆类 (汽车产品) 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 确定了检验机构及统一适用的国家标准、技术规则和实施程序。

1.3 罐车产品使用

罐车产品使用主要涉及注册登记、营运准入、安全技术检验、综合性能检验、维修与维护、道路运输证年度审验等相关管理规定。

(1) 罐车注册登记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依据《机动车登记规定》及相关标准规范进行罐车的注册登记工作, 对罐车核发使用性质为“危化品运输”的机动车行驶证。

(2) 罐车营运准入

罐车根据GB 18565《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和JT/T 198《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进行评定, 确定车辆技术等级为一级后, 罐体具备检验合格报告, 在满足其它法规要求的情况下,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为其核发道路运输证, 在运输证中明确罐车准运介质类别或品名。

(3) 罐车定期检验

罐车安全技术检验和综合性能检验只针对罐车的性能、配置、灯光和外观等进行检验, 不包含罐体部分。罐车的安全技术检验综合性能检验主要依据相关车辆安全技术或综合性能标准进行。

(4) 罐车维修维护

罐车维修企业 (不含罐体) 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许可, 企业按照《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进行, 并按照《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进行维护。

1.4 罐车产品召回

2009年, 质检总局等五部委针对货运车辆和挂车, 联合发布了《关于对N类和O类车辆产品实施召回管理的公告》, 将商用汽车纳入召回管理范围。2012年10月, 国务院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 规定质检部门负责召回实施工作。

1.5 罐车产品报废

2012年商务部等四部委发布的《机动车报废管理规定》, 提出“全挂车、危险品运输半挂车使用10年, 集装箱半挂车20年, 其它半挂车使用15年”, 规定了罐式半挂车的报废年限是10年, 危险货物罐式半挂牵引车和单体罐车的报废年限也是10年。

《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仅限定报废汽车的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等五大总成不得进入市场交易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交易, 罐体是否属于拼装车定义中的“其它零配件”尚需进一步明确。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常压罐体设计环节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常压罐体的设计环节, 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对罐体适装介质规定不完善和对设计文件质量缺少监管。

(1) 罐体设计代码适用的介质范围有限

用于盛装不同介质的罐体, 对其设计时的计算压力、开口、卸料装置等有不同的要求, 国际上通常用罐体设计代码进行明确。联合国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欧洲协定 (ADR) 等相关国际公约对品名表中液体货物逐一确定了适于装运的罐体设计代码。

我国的国家标准GB 18564.1《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第1部分: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2006版包含了38种介质的罐体设计代码, 新修订的该标准只包含74种。标准中规定的介质种类远少于实际运输的液体危险货物种类, 容易催生不按照规定介质进行充装及运输等行为。

(2) 常压罐体设计质量缺乏监督

我国常压罐体质量管理制度中缺乏针对设计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的相关规定, 没有管理机构对常压罐体设计进行把关。常压罐体生产定制化程度高、标准化程度低, 需要罐体设计单位依据客户需求、介质的不同不断变更设计, 更加需要对罐体设计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ADR缔约国对常压罐体采用型式认证的手段, 对某一类罐体或罐箱, 首次生产时, 需要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核并进行大量试验, 包括跌落、碰撞等破坏性试验, 对后续生产有一致性保证措施, 保证罐车的设计质量。

2.2 罐体制造关键环节缺乏管控

对企业罐体制造过程缺乏监督管理机制, 未充分发挥第三方检验机构的作用, 对企业是否按照法规和标准的要求选材、制造、测试无法见证。

2.3 罐车公告介质种类与罐体制造及使用环节衔接不合理

当前, 相关文件规定罐车的准运介质应与公告相一致。公告主要依据罐车生产企业的申报确定准运介质及其密度, 目的主要是防止超载。拟申报介质密度差异超出介质最大密度的10%时, 需要再次申报公告。公告中根据液体密度限制介质种类一方面会导致罐车承运介质种类减少, 罐车无害化处理后不能承运满足罐体设计要求却不在公告中列明的介质;另一方面, 公告对罐体相关的技术不专业, 不擅长, 由公告管理罐车准运介质的制度不科学。

2.4 常压罐体检验保障制度不完善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修订时, 关于常压罐体强制定期检验的规定被去除, 导致常压罐体定期检验顶层法律依据缺失, 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1) 缺乏对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制度, 出现了检验机构不愿对常压罐体进行检验, 部分从事检验的机构难以胜任, 检验走形式, 检验项目不符合规定, 出具虚假报告、价格过高等问题。

(2) 缺乏检验周期的统一规定。当前我国常压罐体的检验周期没有明确的规定, 通常与罐车的道路运输证审验周期一致, 即一年一检。检验过于频繁, 增加了企业负担。加入ADR公约的国家, 采用定期检验和中间检验相结合的方式, 定期检验周期为6年, 中间检验的周期为3年, 有不同的检验项目和要求,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降低了企业负担。

2.5 罐体强制性报废制度导致资源浪费并影响运输装备整体技术水平

部分高价值、高质量牵引车及罐车经过10年运营, 其车辆技术状况仍然良好, 能够达到JT/T 198规定的一级车水平, 采用规定年限报废方式导致资源浪费, 运输企业购置可靠性高、信誉好的车辆产品的意愿降低。且《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中未对罐体是否与五大总成同步报废做出明确的规定, 对走行机构报废后罐体去向管理存在监管空白。

2.6 罐车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 工信、公安、交通运输等管理部门未就车辆使用性质管理形成合力。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在设计生产阶段就应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保证实际使用中的安全。但负责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生产、登记和营运准入的三个部门未有效形成合力, 车辆使用性质界定不一致的情况广泛存在。

公告中缺乏用于运输某些种类危险货物的车辆, 运输企业只能购买普通车辆申请从事运输, 为运输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一些地区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运输管理机构在罐车管理上未形成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 部分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核发了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证的罐车, 但在机动车行驶证上的使用性质为“货运”, 不利于在机动车检验查验、强制报废等环节对罐车严格管理。

(2) “一车一罐一品”的许可制度导致车辆运力资源浪费。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规定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核发罐车道路运输证时, 需计算车辆是否超载。为避免本质超载, 近年来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准运介质许可逐步向“一车一罐一品”发展。许可到品名后, 运输企业即使清洗罐体后也不能运输其它货物, 降低了车辆的使用效率。

(3) 罐车不按照许可类项承运危险货物问题突出, 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

运输企业对罐体与介质的适装性认识不足, 不按照核发的介质种类承运危险货物的问题突出:一是汽车产品公告中找不到承运某些种类介质的罐车, 运输企业便购买其它罐车代替, 介质不同对罐体设计的要求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替用可能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二是企业在同一类、项下用同一罐车承运不同的货物, 也具有较大隐患, 例如第三类危险货物中, 甲醇和汽柴油对罐体截面要求存在很大差异, 混用会造成安全隐患。

目前的《道路运输证》对罐车准运介质进行管理只把住了入口, 对进入之后的罐车是否存在非法承运的行为难以管理到位, 需要研究提出更加有效的, 上下游联动的监督管理措施, 改革道路运输证核发的制度。

3 改进建议

3.1 加强针对危险货物设计、公告、使用等环节的衔接

(1) 扩大罐体设计代码所适用的介质范围。

目前GB 18564.1中规定了38种介质的罐体设计代码, 限制了运输企业所选购车辆能够承运的介质种类。应借鉴联合国相关规范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相关成果, 结合我国材料、工艺发展现状、介质特性和包装要求, 扩大介质罐体设计代码的数量, 为企业生产提供充分的技术依据。

(2) 加强罐体设计质量管理, 抓好罐体安全的源头。

借鉴压力容器或罐箱对设计质量的管理措施及相关制度, 推行对罐体设计单位的资格管理。对罐体质量把关的关口前移, 对罐体设计阶段即进行质量监督, 借鉴ADR或罐箱管理体系中对罐体设计质量把关的先进经验, 探讨型式管理制度在我国罐车设计制造行业应用的可能性。推动罐体及其设计文件的规范化、系列化、标准化发展。

(3) 改进液体危险货物罐车公告和罐体准入管理制度, 完善准运介质种类与公告管理的协调性。

推动罐式车辆公告管理与罐体准入分离。一方面严格管理用于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的车辆二类底盘、整车、挂车和牵引车的公告审查和技术把关, 确保加装罐体后的罐车整车符合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另一方面, 强化对罐体的准入管理, 将罐车公告与承运介质脱钩, 推动罐体按照设计代码进行管理。

由第三方检验机构负责对罐体产品的性能进行检验, 对罐体设计、制造、检验及是否满足介质特殊要求进行见证与检验, 确保罐体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准运介质由检验机构提供检验报告进行明确, 公告只管理作为整体的罐车是否满足车辆强制性检验的性能要求、配置要求。

(4) 罐车道路运输证许可环节与介质种类分离, 发挥托运人的专业性。

各参与方负责其专业领域内容, 建立分工明确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体系。推动罐车道路运输证许可与介质种类分离, 充分发挥托运人对介质密度、特性等专业知识的特长, 由托运人与承运人根据车辆承载能力、罐体适装介质确定充装介质种类、质量。监管部门在充装、运输等环节, 对罐体是否按照规定充装货物加强监管。

3.2 充分发挥第三方检验机构作用, 加强罐车制造环节质量管理

推动罐体制造过程与第三方检验良好整合, 罐体制造的关键环节和试验由罐体检验机构进行见证与认可。依据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确保罐体满足介质运输要求, 同时见证企业试验条件、试验流程、试验操作、试验人员满足相关要求。

3.3 完善常压罐体检验制度, 提出资质认可、技术规程、检验周期等规定

填补管理空白, 完善常压罐体定期检验的制度保障。从法规制度建设的层面, 明确常压罐体检验的负责部门、检验模式及责任方。

尽快提出常压罐体检验的保障体系, 包括对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可和质量监督, 参考国外的对罐体检验的管理规定, 结合我国罐体与罐车制造与管理的特点, 制定权威、统一的涵盖罐体、阀体、管路及罐体附属设备等对象的检测技术规程, 提出检验周期规定。

3.4 明确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使用性质, 形成车辆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制度

工信、质检、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建立罐车生产、检验、注册登记和营运准入等管理环节的协作机制。工信部应监督罐车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标准要求, 确保企业所生产的罐车本质安全。质检部门应要求检验机构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检验。公安部门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车辆登记和营运准入环节中, 杜绝向公告中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范围之外的车辆发放“危化品运输”行驶证和道路运输证。

车辆行驶证和道路运输证核发时严格按照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核查车辆安全配置。避免因各部门管理要求的不同步、不协调而导致管理真空、影响管理效果。杜绝不符合技术要求的车辆进入行业。

3.5 改进液体危险货物罐车报废制度, 避免社会资源浪费

严格按照标准设计与生产的罐车在能够通过定期检验的条件下是安全的。因此, 应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 一是明确罐车按照技术状况进行报废, 只要能够通过严格的技术检验, 就允许正常使用, 不能够满足检验技术的, 即使不够强制报废期限也应该退出运营市场;二是完善罐车报废的管理制度, 对罐体报废后的处置, 罐车达到报废年限罐体的重复利用问题进行明确。

3.6 增强部际协调, 理顺罐车管理链条

增强各部门之间罐车管理人员沟通, 成立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技术专家委员会, 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对国外罐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国外先进模式进行追踪, 为行业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在罐车注册、营运、召回、报废等政策制定时加强合作, 清理交叉、填补空白, 使罐车多个关键管理环节互相呼应, 有效衔接, 提升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本质安全水平。

4 结语

篇4:道路危货运输培训应强化制度管理

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培训管理机构不统一。法规规定,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应由设区的市级交通主管部门进行资质认定管理,但由于交通主管部门人手少,事情多,实际上这项工作基本是由分工在运管机构的驾培部门和运输管理部门两个部门负责。如此一来,既不利于行业的规范化管理,不便于从业人员参与培训,也使得培训质量难以保障。

2.从业人员的培训不全面。道路危险货物运输托运人(生产企业业务员等)、代理人应属运输从业人员范畴,但现行法规却没有对其进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知识培训的强制性要求,因而导致对托运人和代理人的培训管理不到位,也由此形成了危险货物运输衔接过程的安全管理空档。

3.培训教材不统一。当前,道路危险货物运输押运员和装卸管理人员的培训,使用的是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培训教材》,其内容比较全面。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使用的培训教材却是《营运汽车驾驶员职业培训教材》,内容偏少。教材内容深浅不同,影响了对从业人员的培训质量。

4.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在现有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是初中文化甚至是小学文化程度,而且部分从业者年龄偏大。因而在培训时,往往出现参学人员学不进,记不住,对危险货物的理化特性无法领会等状况,影响了实际培训效果。

5.异地办证严重,影响了培训秩序。由于部分周边省份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的培训、考试以及发证管理不严,造成了一些从业人员异地办证,严重影响了从业人员的培训管理秩序。

企业生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素质仍不高。虽然交通部要求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从业人员需经培训、考核才能持证上岗,但由于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并且没有经过分类培训,对复杂的危险化学品的各种性能和危险性不能全面、正确理解,因而,由于从业人员操作不当引起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时有发生。据统计,在发生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中,80%以上是由于驾驶员操作不当而造成的。

2.安全管理人员配置不到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多数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规模偏小,管理人员数量少,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难以配备到位。有些企业配置的是兼职安全员,同时担负着生产调度、劳资等工作,对安全管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还有一些企业对安全学习、教育缺乏计划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学习记录不详细,参学人员没有签到记录,缺学人员也没有补学记录。

3.企业对驾驶员和车辆缺乏科学的动态安全管理,无法按照行业管理要求规范运输。个别企业未能完全落实车辆安全管理制度,车辆不能做到定期检查和维护。尤其一些以融资经营车辆为主的企业,在操作中,对车辆和驾驶员的管理主要通过实际车主,而实际车主又往往忽视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造成了企业无有效手段来控制车辆和驾驶员。同时,企业也无法做到让危险货运车辆集中停放,并到有资质的维修企业定点维修。

强化管理制度的应对策略

1.适时修改现行法规,统一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培训管理机构。对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中有关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培训管理规定进行适时修改,统一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管理机构,并统一由省级和市级运管机构分工和分类负责培训、考试和发证管理。同时,将道路危险货物运输托运人员和代理人员也纳入从业人员培训管理范围,真正做到运输全过程各个环节的安全衔接。

2.规定持证期的培训和首次申领证件的年龄。由于危险货物发展迅速,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的相关知识也不断更新。因此,应在从业资格证有效期内,对从业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并进行年审。同时,针对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在培训时,学不进记不住的问题,对从业人员首次申领证件的年龄进行限制。

3.严格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一是严格规范异地办证管理。禁止户籍在本地,服务单位在本地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异地办证,并严查违规办证案例;二是严格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培训考试大纲和考试题库,统一培训教材,并严格按照培训考试大纲要求,对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三是严格执行有关考试规定,规范从业资格考试发证工作。所有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装卸员和押运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4.切实加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的日常管理。一是加强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教育和职业道德、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从业人员了解并掌握常运输危险货物的分类;了解理化性质、危害特性、包装容器的使用要求和标志标记要求,车辆标志灯、牌使用规定、作业规程,以及发生意外事故时的防护和应急措施;了解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必备的有关证件等。并利用典型运输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和先进经验事例教育从业人员。二是加强日常营运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危险货物运输操作规程,使从业人员严格按照《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规则》和《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装卸作业规程》等标准进行操作。三是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切实建立健全并落实各项从业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基本情况登记台帐》、《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安全学习、活动考勤台帐》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违规人员处理情况登记台帐》等企业基础管理工作。

5.建立从业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使用从业人员计算机培训、考试和管理软件系统,软件系统应包括培训时间查询、从业人员基本信息、证件制作打印、自动编号、考核、审验和记分等内容:建立从业人员情况数据库,在全国交通系统中逐步构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从业人员安全管理、营运车辆违规记录、群众举报查实记录等信息平台,构筑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信息共享网络,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行业监督管理提供行业动态信息,用现代信息技术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6.严格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实行事故责任倒查制,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应认真查找事故原因,并实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不符合许可条件而核发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资格证的,要追究有关管理部门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企业违规聘用不符合要求驾驶员运输危险货物的,要追究运输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对因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违规操作而造成事故的,应依法追究事故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篇5:道路运输经营安全管理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守法经营,落实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组织学习安全生产知识,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2、道路运输经营者负责经营许可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李瑶琴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

3、聘请符合道路运输经营条件的驾驶人员,并与驾驶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责任书内容分解到每个工作环节和工作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分清,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4、积极参与各项安全生产活动,设立安全生产专项经费,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

5、落实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吸取不放过。

篇6:运输车辆管理制度

第二条“七不上路”的内容

(一)车况不好不上路;

(二)驾驶员、押运员的手续不齐、身体不适不上路;

(三)缺员(缺押运员)不上路;

(四)天气状况恶劣不上路;

(五)危化品容器或包装存在问题不上路;

(六)驾驶员、押运员对所运危化品货物性质不清、情况不明不上路;

(七)对承运的危化品无《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不上路。

第三条“七不上路”制度的执行

(一)“七不上路”制度由危化品运输企业督促驾驶员、押运员共同负责落实;

(二)危化品运输企业安排专人通过GPS监控车辆的运行动态,并记录车辆的运行线路,车速等情况,适时提示驾驶员、押运员安全行车。

第四条危化品运输企业“七不上路”安全管理职责

(一)危化品运输企业是危化品运输安全的责任主体,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二)企业应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设立安全管理科,有专职安全员和专门的安全工作经费、车辆等设施设备。

(三)对承运的不同种类的危化品分别有专项应急救援处置预案,有人员稳定的应急救援队伍。

(四)企业每年应组织驾驶员、押运员脱产培训3-5天,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由驾驶员、押运员签到参加的安全学习会,广泛开展“安全优质服务明星驾驶员(押运员)”竞赛活动,教育驾驶员、押运员依法运输,做到无正规生产厂家的危化品不运、无合法经销手续的危化品不运、不知道其化学特性及应急处置措施的危化品不运。

(五)按照“七不上路”的要求合理调度车辆和驾驶员、押运员,由企业安全管理干部对其进行趟次安全教育。

(六)对严重违法违章,私拉乱承运危化品,或通过GPS监控到驾驶员、押运员有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企业要严肃处理。

第五条监督管理

(一)运政执法重点监管危化品运输,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按照各自的法定职责和权限,依法查处危化品车辆驾驶员、押运员和违法行为。

篇7:运输车辆管理制度

一、车辆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本公司车辆的保管及有效运用,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车辆由专职司机驾驶,专职司机应每周实行定期车辆检查及保养,确保行车安全。

第三条 车辆的有关证件及保险资料随身携带.第四条 车辆发生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并立即进行修理。

第五条 车辆行前须进行安全检查,车辆行车途中应安全行驶并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若有违规罚款,由驾驶员负担。

第六条

设置车辆行驶记录表,并在使用前应核对车辆里程表与记录表上前一致

第七条

设置车辆使用表,由公司王建铭于每次加油记录,每月向公司领导汇总。

第八条 节假日或业余时间车辆的使用应报潘金良负责人核准后方可调派。

第九条 车辆日作任务结束后和节假日应停放在公司指定场所,并将车门锁妥。

二、司机管理规定

第一条

司机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及有关交通安全管理的规章规则,安全驾车。并应遵守本公司其他相关的规章制度。

第二条 司机应爱惜车辆,平时要注意车辆的保养,经常检查车辆的主要机件。每月至少用4个半天时间对自己所开车辆进行检修,确保车辆正常行驶。

第三条 司机应每天抽适当时间擦洗自己所开车辆,经常保持车辆的清洁(包括车内和车外的清洁)。

第四条 每次出车前,要例行检查车辆的水、电、机油及其他机件性能是否正常,发现不正常时,要立即加补或调整。出车回来,要检查存油量,发现存油不足一格时,要申请加油。

第五条 司机发现所驾车辆有故障时要立即检修。不会检修的,应立即报告负责人,并提出具体的维修意见(包括维修项目和大致需要的经费等)。未经批准,不许私自将车辆送厂维修。

第六条 出车在外或出车归来停放车辆,一定要注意选取停放地点和位置,不能在不准停车的路段或危险地段停车。司机离开车辆时,要锁好保险锁,防止车辆被盗。

第七条 司机对自己所开车辆的各种证件的有效性应经常检查,出车时一定保证证件齐全。

第八条 司机要注意休息,不准开疲劳车,不准酒后驾车。

第九条 司机驾车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开车,不准危险驾车(包括高速、紧跟、争道、赛车等)。

第十条 司机因故意违章或证件不全被罚款的,费用不予报销。违章造成后果由当事人负责。

第十一条 施工人员乘车时在车内不准吸烟。

第十二条 下班后,应将车辆停放规定地点保管,不准私自用车。

第十三条 司机未经批准,不得将自己保管的车辆随便交给他人驾驶或练习驾驶;严禁将车辆交给无证人员驾驶;任何人不得利用公司车辆学开车。

第十四条

违规与事故处理

一.在下列情形之一的情况下,违反交通规则或发生事故,由驾驶人负担,并予以记过或免职处分。

(1)无照驾驶。

(2)未经许可将车借予他人使用。

二.违反交通规则,其罚款由驾驶人负担。

三.各种车辆如在公务途中遇不可抗拒的事故发生,应先急救伤患人员,向附近警察机关报案,并立即通知公司行政部。如属小事故,可进行处理后向行政部报告。

四.意外事故造成车辆损坏,在扣除保险金额后再视实际情况由司机与公司共同负担。

五.发生交通事故后,如需向受害当事人赔偿损失,经扣除保险金额后,其差额由司机与公司共同负担。

六.不按规定不每天检查车辆,发现是断水,断机油造成的发动机损坏产生的一切费用由驾驶员承担。

三、运输安全管理规定:

1、所有机动车辆司机,必须经有关部门培训,并取得“道路运输资格证”。

2、严格按照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机动车辆驾驶员安全操作规程要求进行运输作业。

3、严禁酒后驾车、疲劳驾车、违规驾车。

4、严禁车辆“带病”运输。发现车辆存在问题要及时进行检查、维修,保证车辆车况安全良好。

5、除驾驶室按规定乘座人员外,车辆的其它部位一律不准乘坐人员。

6、车辆驾驶员要对本车进行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车况良好。

四、车辆检查制度

1、每日检查内容:水有没有少,有没有漏水现象。2,机油有没有缺,有没有漏油现象。

3,传动轴螺丝有没有松动

4,轮胎气压,轮胎螺丝有没有松动,检查方向、球头是否松动。

5,每天检查所有灯光。

五、违规处罚

1、车内卫生每星期检查一次,发现脏乱差的每次罚50元。

2、随车工具,设备丢失。由驾驶员负责补齐。

3、行驶证、运营证一定要保管好,发生丢失的罚款1000元。

责任人:

篇8:道路运输经理人制度正式建立

据了解, 道路运输经理人是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丰富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 以企业经营管理为职业, 经考试或考核认定取得道路运输经理人证书, 在道路客货运输企业、国际道路运输企业、出租车企业、机动车维修企业、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道路客货运输站 (场)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等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

严格考评提升服务质量

道路运输经理人制度由考试制度、登记管理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职业管理制度等组成。道路运输经理人从业资格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 每个级别都分为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经理人、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经理人、机动车检测维修经理人和机动车驾驶培训经理人四个类别。

道路运输经理人职业能力评价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题库、统一考核标准、统一工作规范和程序的考试制度。道路运输经理人从业资格考试和初级道路运输经理人职业能力考试合并实施, 中级道路运输经理人职业能力评价采用理论知识考试方式, 高级道路运输经理人职业能力评价采取理论知识考试和综合测评相结合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 根据“老人老办法”原则并参照国内其他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通行做法, 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或者学士及以上学位, 其所在单位近两年的质量信誉考核结果不低于AA, 担任二级 (类) 以上或具备相应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副总经理及以上职务累计满5年或者担任一级 (类) 或具备相应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部门经理及以上职务累计满5年的, 可以通过考核认定方式获得高级道路运输经理人证书。

根据规定, 道路运输经理人证书全国通用, 有效期为6年。道路运输经理人证书实行登记制度, 登记有效期为2年。登记有效期满需继续从业的, 应当在届满30日前向从业单位所在地的发证机构申请延续登记。道路运输经理人持证情况纳入道路运输企业年度质量信誉考核内容, 并作为客运班线经营权招标条件之一。一级 (类) 或者具备相应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道路运输经理人持有高级经理人证书的比例不低于60%。二级 (类) 或者具备相应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道路运输经理人持有中级或者高级经理人证书的比例不低于60%。

考核认定是实施道路运输经理人职业能力评价制度的重要环节, 是针对目前在岗的道路运输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按照“老人老办法”原则采取的一次性政策。做好高级道路运输经理人资格考核认定工作是加快推进道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客观需要, 对道路运输经理人队伍建设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明确细则规范流程

《办法》规定, 各省 (区、市)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根据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和便民的原则, 严格把关, 确保质量, 维护高级道路运输经理人资格考核认定工作的严肃性。

各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本地区申报人员材料的受理、初审和向部报送工作, 各地区的初审意见和推荐名单需经所在地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职业资格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各有关单位要密切协作, 加强沟通, 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核认定申报材料报部工作。

对于工作调动且在新单位工作不满1年的申请人, 应由其上一个从业单位出具从业单位证明并加盖公章。《高级道路运输经理人资格考核认定办法》中“具备相应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是指达到《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等级》 (JT/T630-2005) 或《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等级》 (JT/T631-2005) 规定的相应运输能力、资产规模、车辆条件、站场设施、经营业绩、安全状况和服务质量等要求的道路运输企业。

各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向部报送的有关材料及相关证明文件必须齐全有效、准确无误, 并且与高级道路运输经理人资格考核认定申报材料审查一览表相符。未经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职业资格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通过人员的考核认定申报材料不需报部。

对未通过考核认定的申请人, 部委托受理申请的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向其说明不予通过的理由。关于客、货运输企业的要求, 按《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等级》 (JT/T630-2005) 和《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等级》 (JT/T631-2005) 规定的相应运输能力、资产规模、车辆条件、站场设施、经营业绩、安全状况和服务质量等要求为标准进行审查, 作出结论。

关于机动车检测维修企业、道路客货运输站 (场) 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等企业的要求, 应当根据部有关规定审查其是否达到二级 (类) 以上标准、申报人员的任职文件及申报人员的学历证明。

相关细则需分外注意

考核认定统一测试工作由部统一时间、统一命题、统一印制试卷、统一合格标准, 由各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具体实施。考虑到道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 测试时间安排两次。经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初审合格人员, 应提交同一底版照片3张, 照片规格和尺寸等其他要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的要求一致。

所统计的每一项经营范围的业户数, 是将有效经营许可证中核定的经营范围作为统计对象, 只是说明经相关部门核准、具有该项经营范围的业户数量。由于存在一个经营业户从事多项目经营, 即具有多项经营范围, 所以存在其中项数之和大于等于总项数的现象。

例:某道路运输经营业户持有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中核定的经营范围为“普通货运, 危险货物运输, 省际班车客运”, 则填报时, “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业户数”=1;“班车客运”=1;“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业户数”=1;“普通货运”=1;“危险货物运输”=1;“补充资料: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在册数”=1。

按车辆拥有规模统计:指实际从事某项具体道路运输业务所拥有车辆规模的企业数量, 例:某个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业户拥有200辆车, 其中班线客车100辆、旅游客车80、包车20辆, 那么对应“100辆及以上的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业户数=1”;“100辆及以上的班车客运=1”;“50-99辆的旅游客运=1”;“10-49辆的包车客运=1”。

填报范围为持有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核发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从事道路旅客运输和道路货物运输经营活动的经营业户。

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业户数:指持有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核发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从事道路旅客运输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体运输户的数量。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业户数根据经营范围分别按班车客运、旅游客运、包车客运、国际道路旅客运输四类统计。

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业户数:指持有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核发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所有从事道路货物运输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体运输户的数量。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业户数根据经营范围分别按普通货运、货物专用运输 (集装箱运输业户数单独统计) 、大型物件运输、危险货物运输、国际道路货物运输五类统计。

道路客货运输兼营业户数:持有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核发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且经营许可证中核定的经营范围既包括道路旅客运输又包括道路货物运输的经营业户数。国际道路客货运输兼营业户数单独统计。

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在册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核发的有效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张数。

为准确、及时、全面了解全国道路运输业发展情况, 满足各级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需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有关规定, 特制定统计报表制度。本报表制度的主要统计范围为全国所有从事道路运输 (道路旅客运输、道路货物运输) 以及道路运输相关业务 (包括站场经营、机动车维修经营、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等) 的经营业户。本报表制度由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组织实施, 统计数据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采用数据光盘、电子邮件或网络传输方式上报。

上一篇:简单就好心情随笔下一篇:骨科护师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