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也写求职信

2024-07-30

杜甫也写求职信(精选4篇)

篇1:杜甫也写求职信

杜甫也写过求职信

现代人找工作要写求职信,古代人也一样。唐代大诗人杜甫,当年在长安漂泊时,就曾给唐玄宗写过求职信,希望谋个一官半职。这封求职信写得挺有意思。我们以为杜甫只是写诗的,到今天才发觉杜甫也写个人求职信给皇帝。

杜甫的求职信是这样写的:“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自先辈杜恕、杜预以来,十一代人都遵奉儒教、在政府中担任官职。我的祖父杜审言,以文章着称于中宗时期。我凭借 祖辈的遗业,从七岁开始写诗文,已经近四十年了。然而一直是衣不遮体,经常寄食于他人。我私下里常想,说不定哪天就会在流浪中抛尸荒野山谷。希望能够得到天子的同情和怜爱。如果能让我从事先辈的事业,改变当前的处境,那么我的诗文,即使不能充分地宣扬六经,达到诸子百家那样的水平,但是像扬雄、枚皋那样的水平还是能赶得上的。有这样的臣子,皇上忍心弃之不用吗?

杜甫在长安漂泊多年,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由于科举之路难以走通,他曾试图另辟蹊径。他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但同样收效甚微。直到天宝十年(751年),他终于抓住了一次直接向皇帝自荐的机会。这年正月初八、初九、初十,朝廷连续三天举行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三大典礼。杜甫赶紧写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三篇赋,合称“三大礼赋”,连同求职信一起进献唐玄宗。唐玄宗看了他的“三大礼赋”及求职信,觉得杜甫是个人才,当即批示有关部门安排他进集贤院,等候任用。虽然杜甫后来苦苦等了四年才被授予官职,但这次自荐却是他入仕的起点,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古代求职大概比较重视家庭出身,所以杜甫的求职信首先把家史叙述了一遍,甚至把五百年前的老祖宗杜恕、杜预都搬出来了。杜甫的祖先确实都是值得炫耀的人物。杜恕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幽州刺史、建威将军。杜预是西晋的镇南大将军、灭吴的主要统帅,也是批注《春秋左氏传》的有名学者。至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乃唐高宗咸亨年间进士,不仅“以文章着称”,还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正是由于才华横溢,杜审言经常牛气冲天。野史中记载,杜审言有次参加由初唐文学家、吏部侍郎苏味道主持的铨选考试,一出考场便对人说:“苏味道必死!”人们听了一头雾水莫名其妙。杜审言道:“他看了我的卷子,肯定会羞愧而死。”杜审言还有更牛的豪言壮语:“我的文章比得上屈原、宋玉,我的书法在王羲之之上。”杜审言病重时,诗人宋之问去看他,他说:“由于我的.存在,把你们久久地压在了下边。如今我要死了,你们当然会感到快慰,但遗憾的是尚未见到能替代我的人出现……”

杜甫的祖父确实很牛,可到了杜甫这一代,再也找不牛气的影子了。在杜甫的求职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失意落魄的穷酸文人,在低声下气地乞求皇帝给他一次翻身机会。杜甫在长安漂泊时期,生活十分贫困。迫于生计,他只好到山上采来一些草药,到长安城里摆地摊。有时候卖药挣不到一天的伙食费,就只能到熟人和朋友家去蹭饭吃。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而且,上山采药难免有危险,一不小心摔下悬崖峭壁,恐怕不死也会致残,所以杜甫说“恐转死沟壑”并非危言耸听。

不过,要想求职成功,仅仅博得皇帝的同情肯定是不够的。皇帝绝对不会因为同情你的不幸遭遇就给你安排一个官职。而且现在的企业单位也是一样的,有能者居之。但首先你的求职信应该写得有技巧。诸如知道那些求职信的格式之类的。因此,杜甫的求职信中接下来力“推销”了一下自己的才华。杜甫没有像他祖父那样一开口便牛气冲天,而是先抑后扬。写好求职信用这“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是给皇帝一种谦逊的印象,而“扬雄、枚皋可企及也”又让皇帝觉得此人非同一般。我们看过很多的古代有才青年的求职信都似乎有这共同点。虽然唐玄宗让杜甫进集贤院的关键因素还是那“三大礼赋”,但杜甫的这封求职信,显然是写得恰到好处的。值得一提的是,杜甫的这封求职信虽然算是成功了,但如今要找工作的人千万不要模仿。时代已经不同了,如果现代人写求职信仍把老祖宗搬出来炫耀,又或者用乞求的语气博同情,那会笑掉别人大牙的。轻松写求职信,如果像古代那样把家境都搬上,那似乎在写申请救济金呢。

总得来说,古人写的求职信算是落伍的求职信,不过现代求职信还时需要古代求职信那样写得动人。感动企业呀!

篇2:杜甫也写求职信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

每到栀子花开的时候,我们就迎来了略带伤感的毕业季,而到了栀子花落的时候,我们迎来了略显残酷的就业季,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一番挫折与退让。即使在我们看来天纵英才的“诗圣”杜甫,当年也是一度徘徊在异常坎坷的求职路上。

其实当时唐代的就业环境还是比较宽松,就业途径还是比较多的,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是大多数读书人的选择,也可以通过去边塞从军,建立战功,最终走入仕途,甚至封侯拜相,最成功的案例就是边塞诗人高适,通过建立边功,最终受封渤海县候,是唐代是人群中唯一封侯的;还可以通过宦游结交达官贵人,从而达到求职的目的,一向潇洒自负的李白就不屑于参加“高考”,走“学而优则仕”的慢慢求职路,而是寄望于“平交王侯”,从而达到登堂入室的目的;通过拜谒官员献上自己的作品,希望得到赏识,进而进入仕途;当然更有“艺高人胆大”者,选择归隐山林,以退为进,通过别人的口舌博得好名声,以略带神秘感来得到赏识和重用,这一点可能是从东汉著名的“山中宰相”陶弘景老先生那学来的。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放现在至少也是上将军衔,一方军区司令。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县令一职,县委书记、县长一肩挑。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曾在五言律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留下“云霞出海曙,杨柳渡江春”的名句,官至膳部员外郎,离中央政府已经相当近了。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一职。看杜甫家世,也算是名门之后,按理说他的就业应该是一路坦途,不成问题的,他的才情我们有目共睹,他的文学成就毋庸置疑,他在使各方面的成就,令后人无法望其项背,但是他一生坎坷,屡次求职失败,一生穷困潦倒。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实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过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岁月。用他自己的诗句说就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一方面结交了很多朋友,另一方面更加深刻的接触到真正的唐代社会,在太平盛世的掩盖下,盛唐的气象已经开始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社会弊端,这位诗人之后反映民间疾苦,写出那些高质量的“史诗”般的伟大之作埋下了伏笔。因为在唐玄宗后期,皇帝沉湎于声色,挥霍无度,且有沉迷于道教和密宗佛教,很少过问朝政。朝廷大权先后落入权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只收。李林甫专权跋扈之后,杨国忠又开始独揽大权,屡兴大狱,朝政在倾轧与清洗中一塌糊涂。社会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贫困与不公,正在酝酿着大的**,对此唐玄宗一无所知,这又为杜甫的第一次“高考”失利冒下伏笔。

几年的南北漫游生活,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但是并没有让杜甫受到权贵们的赏识,从而获得一官半职。杜甫不得不选择了一条天下大多数读书人最终要走的路——科举考试,24岁的杜甫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实际统治者却是奸相李林甫。扼杀人才、提携亲信,将很多的饱学之士和有用之才拒之国门之外,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杜甫就这样做了政治昏庸、吏治腐败的“牺牲品”。

后来,对科举考试灰心失望的杜甫打算直接投递“求职简历”——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但是一切并不是那么顺利。整天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位,相当于兵器仓库保管。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独自去投肃宗,希望再次能为国效力,结果半道上被叛军俘获,被押到长安。这一时期杜甫的生存状况,他写的那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春望》最能说明问题,当时国家的混乱和诗人的伤心悲痛跃然纸上。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了左拾遗,半世沧桑,终于觅得一官半职。由于忠言直谏,当时这个唐朝“临时政府”的宰相是房琯,房琯是个善于“纸上谈兵”的家伙,与叛军作战,竟然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零时元首”唐肃宗向其问罪,杜甫始为为房琯上述求情,肃宗大怒,结果可想而知,到手的饭碗又差点丢了,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相当于现在的侨联或者培训中心之类的.。

公元760年,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杜甫放弃了比芝麻还小一点的官职,携家人逃难,最终到了天府之国——四川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来他的“诗友”严武做了剑南节度使,杜甫依然没有放弃求职,去投奔严武没多久,严武去世,他有一次失业,再度四处飘泊

公元769年,已经五十八岁的杜甫依然奔波在求职路上。他听说他的好友衡州刺史韦之晋任潭州刺史,杜甫又到了潭州,希望在他手下谋一份差事。非常不幸的是,韦之晋忽然病卒,饱经沧桑的诗人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关于诗人之死,《旧唐书·杜甫传》记载,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每到这里,令人不忍猝读,心酸之情油然而生,一位59岁的老人一生漂泊,最终客死他乡,令人唏嘘不已。

篇3:唐代大诗人杜甫如何写求职信

杜甫的求职信是这样写的:“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自先辈杜恕、杜预以来,十一代人都遵奉儒教、在政府中担任官职。我的祖父杜审言,以文章著称于中宗时期。我凭借着祖辈的遗业,从七岁开始写诗文,已经近四十年了。然而一直是衣不遮体,经常寄食于他人。我私下里常想,说不定哪天就会在流浪中抛尸荒野山谷。希望能够得到天子的同情和怜爱。如果能让我从事先辈的事业,改变目前的处境,那么我的诗文,即使不能充分地宣扬六经,达到诸子百家那样的水准,但是像杨雄、枚皋那样的水平还是能赶得上的。有这样的臣子,皇上忍心弃之不用吗?

杜甫在长安漂泊多年,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由于科举之路难以走通,他曾试图另辟蹊径。他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但同样收效甚微。直到天宝十年(751年),他终于抓住了一次直接向皇帝自荐的机会。

这年正月初八、初九、初十,朝廷连续三天举行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三大典礼。杜甫赶紧写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於南郊赋》三篇赋,合称“三大礼赋”,连同求职信一起进献给唐玄宗。

唐玄宗看了他的“三大礼赋”及求职信,觉得杜甫是个人才,当即批示有关部门安排他进集贤院,等候任用。虽然杜甫后来苦苦等了四年才被授予官职,但这次自荐却是他入仕的起点,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古代求职大概比较重视家庭出身,所以杜甫的求职信首先把家史叙述了一遍,甚至把五百年前的老祖宗杜恕、杜预都搬出来了。

杜甫的祖先确实都是值得炫耀的人物。

杜恕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幽州刺史、建威将军。杜预是西晋的镇南大将军、灭吴的主要统帅,也是批注《春秋左氏传》的有名学者。至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乃唐高宗成亨年问进士,不仅“以文章著称”,还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甫的祖父确实很牛,可到了杜甫这一代,再也找不着牛气的影子了。在杜甫的求职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失意落魄的穷酸文人,在低声下气地乞求皇帝给他一次翻身机会。

杜甫在长安漂泊时,生活十分贫困。迫于生计,他只好到山上采来一些草药,到长安城里摆地摊。有时候卖药挣不到一天的伙食费,就只能到熟人和朋友家去蹭饭吃。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而上山采药难免有危险,一不小心摔下悬崖峭壁,恐怕不死也会致残,所以杜甫说“恐转死沟壑”并非危言耸听。

不过,要想求职成功,仅仅博得皇帝的同情肯定是不够的。皇帝绝对不会因为同情你的不幸遭遇就给你安排一个官职。因此,杜甫在求职信中接下来着力“推销”了一下自己的才华。

杜甫没有一开口便牛气冲天,而是先抑后扬。“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是给皇帝一种谦逊的印象,而“扬雄、枚皋可企及也”又让皇帝觉得此人非同一般。虽然唐玄宗让杜甫进集贤院的关键因素还是那“三大礼赋”,但杜甫的这封求职信,显然是写得恰到好处的。

值得—提的是,杜甫的这封求职信虽然成功了,但如今要找工作的人千万不要模仿。时代已经不同了,如果现代人写求职信仍把老祖宗搬出来炫耀,又或者用乞求的语气博同情,那会笑掉别人大牙的。(資料来源:我们爱历史)

篇4:也写白话的刘师培

刘师培出身文化世家,其家三世传经,申叔堪称集其大成,所谓“家传朴学,奕世载德,蕴蓄既富,思力又敏”。清学殿军章太炎(枚叔)不是容易服人的人,但对于刘氏经学一直称赏有加,“海内二叔”交谊洵为佳话。学问好外还有文章好,能把劝进陈情的《君政复古论》都写得铿锵有力、字润腔圆的刘师培,在《清儒得失论》、《南北文学不同论》、《中古文学史》中溢彩流光的不仅是眼光识力,更有词采华茂。

刘师培也正经写过白话文章,主要集中在他投身反清革命的时期。作为《中国白话报》的写手,发表在该刊的系列文章以1904年第八期《论激烈的好处》最为学者关注。但第六期、第七期经学天才两篇“白话明儒”也相当有趣,这就是署名“光汉”的《黄黎州先生的学说》与《王船山先生的学说》。两文前者其实是针对黄宗羲名著《明夷待访录》的白话演说,将《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方镇》、《阉宦》诸篇用白话“一层一层的演说出来”,“这书上说的话,句句是说自由平等的,但是这书说自由平等,都是实在有道理的,共现在新党说两句自由平等空话,却是大大不同”,不能说作者此语单纯是在“厚古薄今”,学术自有渊源的刘师培不满“空话”的论断自有其意旨。有意思的是,年华未及双十的小经师即使写作这样通俗的白话文字,也要动辄上法三代、于秦汉以前寻求救国攘夷之道,亦算特点非常鲜明。

刘师培白话版本的梨洲学说虽然主要立意也不脱以民权对抗君权的大要,但“此前的人,不晓得这部书的好处”,只有到了现在,在西学的引导之下黄宗羲才被重新发现:“外国的人都是个个谋民权的,所行的法子,也是共黄先生说的差不多。”小经师的与时俱进乃至急功近利,其实已显端倪。在他这一期间另一白话文章《中国排外大英雄郑成功传》(《白话报》1904年第二十期)中,刘赋予郑成功种种近代化特征,例如开设学校、台湾自治、联络友邦……似乎郑一身作为就可以解决晚清遭遇的所有问题,实行泰西各国的政治,进而建设海外新中国。

记忆中的刘师培倡论晚明学术,多是那个下笔行云、以为“顾、黄、王、颜,修身践行,词无迂远,民生利病,了若指掌,求道德之统纪,识治乱之条贯”、“以济世之弘才,抱艰贞之大节,而说经稽古亦深,兼具儒材节义”,但这个热衷于白话启蒙的不乏好奇矜异的“光汉子”也不应该被忘记——算起来那时节他十足是个孩子(刘生于1884年),甚至他开始“政治失足”的时候也只有二十三岁,他没有长到“不惑之年”就死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杜甫也写求职信】相关文章:

杜甫春望赏析-杜甫春望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06-16

杜甫北征05-02

杜甫:后游05-09

杜甫《登楼》05-16

曲江杜甫06-16

杜甫名句08-19

杜甫秋兴09-16

走近杜甫09-16

杜甫律诗05-24

杜甫诗歌07-13

上一篇:搞笑网恋情侣对话5则范文下一篇:脱硫值班员安全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