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概论课程“导学研讨”模式应用研究

2024-05-24

装备概论课程“导学研讨”模式应用研究(精选7篇)

篇1:装备概论课程“导学研讨”模式应用研究

装备概论课程导学研讨模式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军队院校学员应具备的装备知识和装备能力,研究了“导学研讨”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步骤,针对“防空兵武器装备概论”课程的特点,进行了“导学研讨”教学模式实践。

关键词:课程;教学;组织;实施

基金项目:总装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军械工程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xlx1430、Jxlx143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程远增(1966-),男,河南方城人,教授,军械工程学院,研究方向:装备测试与故障诊断;王春平(1965-),男,陕西汉中人,军械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装备测试与故障诊断;段修生(1970-),男,河北栾城人,军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装备测试与故障诊断;单甘霖(1962-),男,江苏如东人,军械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装备测试与故障诊断。

为了使防空领域相关专业指技合训学员掌握防空装备体系、熟悉装备的性能、知晓装备简要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清楚装备的主要组成与基本结构,军队院校为该领域相关专业学员开设了“防空兵武器装备概论”课程,以便为学员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走向工作岗位后合理应用装备、科学管理装备奠定装备知识基础。

一方面,“防空兵武器装备概论”课程涉及装备种类多、知识和技术跨度大,且教学时数少,每节课都涉及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内容;另一方面,学员对兵器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一些武器装备的相关信息,但在知识的正确性、系统性、全面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且学员之间的知识基础差异大。由于课程和教学对象的这些特点,使得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很难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为此,本文以课程目标为牵引,对“防空兵武器装备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课程教学目标

“防空兵武器装备概论”课程是防空兵指挥专业的武器装备平台必修课。课程总体目标是掌握防空武器系统及相关装备的基本知识,为任职培训阶段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宽泛的装备知识基础,培养和提高学员的装备素养。在知识方面,要求学员了解防空体系,熟悉防空兵专业的有关术语,掌握防空武器系统的组成装备、装备之间的控制关系和信息流向;熟悉防空兵各类武器装备的地位及作用、组成及特点、配置及应用,理解各类武器装备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各类武器装备的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情况。在能力方面,要求学员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提炼和总结防空兵装备概论的知识要点;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地应用已学的文化知识分析装备基本原理、组成结构、信息内容和控制关系;通过组织或参加他人组织的装备基本知识和典型应用的分析讨论,提高对知识的应用水平和掌握的熟练程度。

二、“导学研讨”教学模式的设计

“防空兵武器装备概论”课程要讲授的装备包括雷达装备、防空指挥信息系统、光电装备、电站、高炮装备、地空导弹装备等类型,每种类型又有多种型号,因此种类非常繁多;这些装备涉及电磁、光电、通信、自动控制、机械设计、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知识体系跨度很大;教学内容覆盖装备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装备基本原理、结构特点、装备性能、工作过程以及部队装备配置与应用等诸方面。因此,每节课都涉及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内容,如采用教员课堂讲解、学员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连知识获取方面的教学目标都难以达到,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更是无法实现。因此,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加强对学员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导学、自主讲解、指导研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设计。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概论课程,一方面一些内容系统性、综合性和专业性强,单靠学员自学难以掌握,针对这些内容,主要由教员讲授方式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课程所涉及的装备知识面宽,有些知识学员可能从一些科普书籍中已经见到过,也可能有些学员对某些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钻研,如果课堂上教员还一味按部就班地传授,必然使这部分学员感到无聊。学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不同学员的知识面必然不同,省略基础知识又必然造成一些学员基础知识缺乏,从而影响其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于这种科普知识多,学员基础不一致的现状,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导学研讨式”教学模式,即通过指导学习、自主讲解、组织研讨开展教学,通过“导学”使学员广泛获取所需知识;通过“自主讲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再组织;通过研讨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并且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实践证明“导学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激发了学员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从大的方面看,“导学研讨式”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两大环节:

(1)学习指导。由于防空兵装备概论涉及到的基础知识面十分宽广,需要掌握的装备术语丰富,需要了解的装备指标多样,需要理解的(尽管是最基本的)原理、方法与过程全面,加之课时十分有限,如果完全靠课堂讲授来达到教学目的非常困难。学习指导是指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学员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在建立基础的同时,全面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广泛阅读,努力领悟,达到自我发展、全面提高的效果。

(2)研讨交流。研讨交流是提高课堂学员参与度、激发学员学习兴趣、锻炼学员研究分析问题能力、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教学环节。其主要做法是指导对某一问题感兴趣且具备基础的学员广泛收集资料、消化吸收、形成课件、自主讲解,通过自主讲解充分展现“才华”,也使全班学员互相受益;同时组织学员广泛参与讨论,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相互启发,加强认识。

2.具体教学环节安排。

(1)拟制题目,布置任务。布置任务不仅应包含主讲应讲解的内容、授课节次、讲授时间、讲解方式等,还应包含其他听课人员应当预习的内容、应当准备质疑的问题等,这样不仅使主讲可以详细准备教学内容,其他学员也能够充分预习。

(2)指导方法,督促准备。①对主讲学员的指导主要包括:对课程性质进行说明指导,确保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符合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涵盖进行指导,确保教学内容的组织合理;对资料收集渠道进行指导,确保主讲能够顺利收集资料;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进行检查指导,确保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对教学方式及手段进行检查指导,确保阐述问题清楚准确;对疑难知识进行检查指导,以确保主讲能够正确理解,并能顺利讲述。②通过查看问题准备情况,检查其他学员预习效果,以确保听课基础和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

(3)组织交流,广泛讨论。课堂组织包括组织主讲汇报讲授、组织课堂讨论交流,对疑难问题、主讲没有讲授清楚的问题进行及时补充,甚至临时果断采取教员讲授或以授权其他学员讲授的方式进行弥补。在有必要的时候,及时组织听课学员提出问题,进行课堂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员应当积极引导,确保听课学员能够提出对教学活动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的问题,避免肤浅甚至方向偏离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达到深入分析问题、透彻掌握知识的目的。

(4)针对难点,解疑释惑。总的来说,学员是在学习知识的阶段,有些问题可能是主讲和其他听课学员通过课前准备均不能理解或无法正确理解的,对于不影响教学进程的问题,教员应当在主讲汇报讲授后予以重新解释;对于影响后续教学实施的问题,教员应当及时更正澄清。

(5)归纳总结,客观评价。归纳总结是讲授过程的升华,通过归纳总结使所讨论内容系统化,使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与课程其他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从而确保总体教学目的的实现。在课程结束时,应当对本次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讲授方式、讨论过程等的评价,以促进后面教学的开展。评价可以采用教员评价和学员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进一步提高自主教学效果。

三、“导学研讨”教学模式实践

在防空兵武器装备中,雷达装备、指挥信息系统装备、地空导弹装备是更新换代快、新技术密集的武器装备,具有原理系统化、组成层次化、结构模块化、操控流程化的特点,是学员特别感兴趣的部分,有一些学员通过平时的积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比较适合采用导学研讨式教学模式。因此,在前几期“防空兵武器装备概论”教学中,针对这些装备的教学尝试了导学研讨式教学模式,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对指挥信息系统装备,在规定的授课时间前至少一周拟定了导学研讨题目,并提出内容和讲授要求:

(1)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内容要求:讲清楚指挥信息系统的术语演变、各种术语的内涵、各术语对应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代表系统、作用效果情况。

(2)指挥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内容要求:主要技术包括系统体系结构技术、信息融合技术、辅助决策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对主要技术的讲解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3)我军典型防空指挥信息系统。内容要求:主要装备包括我军现役的防空指挥信息系统;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组成、部队配置(典型配置、最大配置)、信息流程(信息获取、传输及应用)等。

(4)指挥信息系统中的通信装备。内容要求:通信装备的种类、参数、工作体制、主要通信技术、与民用通信的区别与联系等。

在资料收集方面,要求利用教材、图书馆电子书库、训练信息网、军情观察网等媒体广泛搜集信息,做到尽可能全面、系统。在汇报交流方式上,要求以多媒体形式进行汇报,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等。在交流讨论组织上,将全班分为四个组,每组负责一个研讨题目的资料收集、整理、汇报片制作、重点和疑难内容的分析、讨论引导问题的制定等;同时,对其他三个研讨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便质疑讨论。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学员普遍对辅助决策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移动通信制式、蜂窝通信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对防空指挥信息系统的信息获取、传输及应用流程进行认真分析,甚至对装备的改进提出自己的建议;对指挥员、操作员与指挥信息系统的人机关系提出了看法。通过交流讨论,学员不仅普及了装备知识,加深了对技术的理解,也为将来应用装备奠定了基础。在整个导学研讨准备与实施过程中,教员始终扮演导演、指导的角色,对于难以理解的技术和装备信息,或在课前给主讲人员予以解释,起到帮扶的作用,促进讲解交流的顺利开展;或在讨论结束后给以总结,从而使知识系统化、信息结构清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结语

根据武器装备概论课程信息量大、知识跨度大、学员基础差异大的特点,对相关装备的教学采用了“导学研讨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装备原理、探索装备技术、熟悉装备组成与结构、研究装备应用乃至装备改进、发展的积极性,通过实践收到了较好地教学效果。

篇2:装备概论课程“导学研讨”模式应用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11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班学生48人作为教改班, 11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班学生47人作为普通班, 两班学生人数、知识背景、生源素质相当。

2.选用教材:

教改班和普通班均选用《基础医学概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 杨朝晔、钱春野主编, 2010年, 第一版) 作为教材。

3.教学实施:

普通班: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改班采用“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学案”又称为“导学案”, 是教师精心编制设计, 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和载体。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 学案编制。编制学案时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案的项目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预习提示、教师点评、评价考核、回顾反思、提高拓展等项目; (2) 学案导学。教师对照知识目标概括、归纳主干知识的样本或线索, 学生参照大纲, 阅读自学, 提炼重点难点, 提出问题, 总结归纳。以“神经系统-脑神经”内容为例, 教师先指导学生学习三叉神经的连脑部位、走形情况、重要分支、分支分布情况等知识点, 最后列表归纳, 而其余11对脑神经则留给学生分组讨论, 完成表格; (3) 评价反馈。待学生完成了学案中全部项目后, 教师检测学习效果, 记录学生反馈的各种问题。 (4) 拓展提高。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 教师对重要知识点梳理归纳, 同时设计与知识点相关的应用拓展问题, 如:“视交叉损伤后患者视野缺损的情况?三叉神经痛患者可能出现的临床的表现?”等, 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效果评价:

(1) 定期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 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期末课程结束后, 试题库随机抽题考试, 统计考试成绩; (3) 跟踪与该课程密切相关的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的学习情况。

二、结果

1.问卷调查结果。教改班学生问卷调查中, 学生始终能够保持较高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并且由最初的不太适应至中、后期逐渐适应, 并喜爱此教学模式。普通班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较为适应, 但学习兴趣偏低。

2.课程考核结果。成绩分布情况按分数划分为4等, 优秀:85分以上;良好:70-84分;合格:60-69分;不合格:59分以下。优秀及良好两等级总人数:教改班为40人, 普通班为17人;合格和不合格两等级人数:教改班为8人, 普通班为30;考试平均成绩:教改班为81.24分, 普通班为69.75分。

3.后续跟踪结果教改班学生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影像解剖学》和《影像诊断学》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均高于普通班3~4分。

三、讨论

“学案导学”是一种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为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打破了以往教师讲授为重心的传统教学理念。本研究中, 通过“学案”的编制和项目导向作用, 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思考并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 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逐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案”的编制及教学过程的把握对教师本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 吃透课程内容和目标, 才能编制出符合学生能力要求的项目, 从这个角度上讲“学案导学法”充分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本研究结果表明, 应用该方法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有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及时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为教师后续知识内容的设计提供了良好借鉴和参考。对与该课程相关的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跟踪调查结果提示:应用“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 不仅可以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甚至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徐春江.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 2010, 27 (6) :1-3.

[2]许红梅.学案导学法助推中职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17) :74-75.

篇3:装备概论课程“导学研讨”模式应用研究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应用能力 教学改革

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近年来我国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转型的内容看,各高校从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向应用型型人才培养目标困难不小。各高校启用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端、实用、务实”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因素在于各学科专业有针对性的实践及训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受到专业性质以及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难轻松从理论型教学过渡到实践型教学。要解决这些问题,各学科课程必须从教材规划、教学设计、教学与实训等几个方面入手,较全面、系统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概论》课程为对象进行教学改革探讨。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常也是中文系学生面临的第一门文学类专业理论课程。在传统教学中,这门课程教学方式基本上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难以符合时代需要。要改变这些传统的教学习惯,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相协调的课堂。这些教学改革从小而言是解放学生理论学习的枯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大方向而言,则属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要完成应用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文学概论》的课程改革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科学规划课程理论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文学概论》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基本属于硬性的记忆学习,应用能力很少得到锻炼。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按照1:1比例把该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门课程,其中,在教师安排上,我们也一分为二,教授讲授理论课,青年教师讲授实践课,两门课考试独立,最后两课的综合成绩成为课程总成绩,经过三年的实践,该课程规划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结果是明显的。

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概论》课程选用著名评论家童庆炳先生《文学理论教程》作为教材,该教材理论缜密,内容丰富,涉及文学特征、文学作品结构、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四个部分,从框架上看是科学的,但是实际内容却太过于细腻,知识点广泛且繁杂,在正常教学计划中,以64个课时讲授400多页的内容不仅增加了课堂的密度,更增加了学生接受的压力。为了集中课堂内容,给学生减轻理解压力,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经过讨论以及研究,我们重新规划了本课程的教学思路,即以“文学活动”为中心,规划好四大问题:什么是文学(文学的特征)、文学是怎么产生的(文学的创造)、什么是文学作品(文学的文本结构)、如何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批评)。在确定这个理论目标之后,我们就整理每个大部分中的重点概念如,“什么是文学”这部分学习中,我们把“精神生产、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话语蕴藉、文学形象”列为重点概念,并在每一章节的学习前安排给学生,学生在课前就可以把这几个概念融入脑海,到具体授课时候,他们就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了。

(二)科学规划课程实践内容。

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是应用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文学概论》作为一门关于文学的基础性理论课程,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增加对基础理论的认知,在教学中具有根本意义。然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基础理论必须有实践的支持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用,培养学生真正的应用能力。在这个培养模式下,传统《文学概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必须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理念转变。针对教材理论部分四大内容,我们对具体的课堂实践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研讨法。该方法适用于“文学特征以及文学文本结构”章节。在教学中,我们把每个授课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安排好每一次主题讨论的发言者,要求小组成员轮流发言,老师根据同学发言,做好成绩评价。比如关于“文学发生说”的环节,我们设计的讨论题是“关于文学发生最合理的说法是什么,根据大家生活经验以及书本提示回答”。针对这个问题学生的讨论是热烈的,学生们的观点虽然稚嫩但很切合生活经验,通过讨论他们不仅轻松地记住了书本内容,更增加了自己的逻辑思维以及学习理论的兴趣。关于“诗歌”体裁的讲解,我们以“当代汉语诗歌状况”作为主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当代汉语诗歌和大家分享,并阐述自己对当代诗歌的认识。通过讨论,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文学的特点、状况,使得学生真正明白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应用。

2.创作实践法。该方法适用于“文学创作”章节。文学创作章节是《文学概论》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教学目的不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是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心理的认知。创作心理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为能帮助学生简单地掌握它,我们以“情景创作”作为课堂实践展开教学,在“想象与联想”的小节,我们给学生看一幅画或是听一段音乐然后进行课堂写作训练,写作自由,可以成文,也可以是片段,体裁不限。任务一下,学生兴趣变得浓厚起来,他们在训练中不断通过回忆、沉思,又通过联想、想象,最终融会贯通这些创作心理,当作业交上来的那一刻,我们的理论课堂也结束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训练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更轻松地完成对文学创作理论的理解。

3.作品演绎法。该方法适用于“文学文本结构以及风格”章节。从高中阶段对文学作品的应试阅读到大学阶段的主动和系统阅读,多数学生显得有些迷茫不知所措,作品演绎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对“诗歌”“散文”,我们以朗诵的方式进行课堂训练,比如朱自清《春》,如何更好解读呢,主题和情感可能已经重点了,学生在分组的朗读中有了对比,他们在文学体验中获取对作品真正的认识。不对“小说”“文学风格”章节的学习,我们以作品角色表演、演讲的方式进行课堂训练,通过这些演绎的方法,学生表现力明显增强了,对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也提高了。

4.课外课堂实践法。该方法适用于“文学接受(鉴赏与评论)”章节。“文学鉴赏和批评”是本课程最为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涉及文学的特征,更涉及对作家、作品等内容,它体现着《文学概论》的知识综合,为此,这个内容我们以实践教学为主。我

们先用两个学时讲授文学鉴赏与评论的一般方法,在掌握鉴赏与评论的一些方法之后,我们把之后8学时的课堂转移到图书馆,在课外课堂实践中,学时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取大量文学鉴赏以及评论的实践经验,在图书馆实践后,我们布置一道作业题,该题同时作为实践课期末的成绩。题目为:以《广西文学》中的某一作品为对象(《广西文学》由文学院库存提供)进行鉴赏或评论,形成一篇3000字的鉴赏或评论文章。进过3年的实践,我们整理了较好的作品,通过整理成集,供低年级专业学生学习。

理论应用实践是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性训练过程。面对刚刚结束应试教育的一年级学生而言,通过这种系统性教学实践,一方面能让他们发现理论学习的价值,摆脱以往文学概论授课中为理论学习而学习的尴尬,另一方面,则为学生理论应用开拓学习与实践的空间。以上的教学改革,既减轻了学生理论学习的压力,又尊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完全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总体效果是明显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将学生实践性学习作为《文学概论》教学的中心,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模式中应当大力提倡和推动。

【参考文献】

[1]王小强.文学概论课程教改中实践性教学方法实施路径探析[J]. 潍 坊 工 程 职 业 学 院 学 报.2014年9月.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4:装备概论课程“导学研讨”模式应用研究

微课即微课程(Micro Courses),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次提出。David Penrose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广泛应用于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育改革项目中,对学生而言,可以更好的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我国,自2011年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首次提出微课的概念以来[1],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就以“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2]。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在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组织了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自此,微课正式进入中国教育界视野。

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等)和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3]。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4]。

二、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构建之前曾出现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制作微课视频,学生在课前先进行视频学习,自主练习,提出问题。在课中,教师通过创设环境、答疑解惑的方式使学生协作学习、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反馈评价,成果交流。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微课只运用于学生课前和课中的学习。然而根据人的记忆规律,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恢复记忆,将短时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以巩固所学知识。因此将微课贯穿应用于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中的微课导学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日益显出其重要性。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最早是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王同聚提出的,主要用在实操型课程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三个教学环节中。利用“微课”视频和“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提出问题、任务展示、总结提炼等方式学习新知识,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分组协作、答疑解惑、跟踪引导和评价反馈等方式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微课导学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5]。它在整个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环节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由于高职汽车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较强的理解力,加上学生的基础薄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造成课程学习效果欠佳,通过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能有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1、微课导学的课前引导。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分析,除了要制作传统的教案和课件以外,还要制作与之相对应的微课视频和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利用微课视频实现导学功能,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预习新课内容,提前了解上课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记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

2、微课导学的课中指导。

在课中,教师创设情境,布置任务,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分工合作。教师的重点不再是“唱独角戏”式的知识传授,而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及时反馈与评价;学生则是通过自主学习和分工合作相结合,将知识内化,形成技能、强化学习兴趣。针对学习过程中有些难点、疑点、易混淆点、易错点,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借助微课视频边看演示边操作,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反复操作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可以请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找到问题的根本。

3、微课导学的课后辅导。

在课后,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完成情况和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反思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学生对没有完全掌握的内容,可以借助微课视频进行复习,以强化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可以说微课视频是学生的家庭教师、贴身保镖。

四、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将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有机的整合,充分体现了导学一体,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将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我院汽车专业学生,对比于没有应用此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大大提高。

2、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不同的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在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微时代背景下它将成为职业教育新型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

摘要:本文结合微课的特点构建了微课导学教学模式,通过微课导学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作用分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教师实现差异化教学。将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微课导学,教学模式,高职汽车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61-65.

[2]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0.

篇5:装备概论课程“导学研讨”模式应用研究

关键词:文学概论;模式;转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54-02

“文学概论”是中文本科专业必修的理论基础课程,也是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说,要培养在中等学校进行汉语文教学和研究的老师及能胜任文化、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具有良好文学素养的中文从业人员,就要重视文学概论在课程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重视“文学概论”的教学研究。

一、“文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文学概论”教学中还存在着较多需要改进之处。首先,授课内容较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文学概论》是门理论课,比较抽象,学生有畏难心理,这是课程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文学概论”注重理论的完整性和体系性,通常按照课程逻辑体系(章节)组织课堂内容,设计讲授单元,讲课偏重概念的论证、讲解、阐释,侧重理论讲解的教学安排也使相应案例无法展开,印象式的文本介绍往往达不到设置例证目的。比起文学课程,文学理论以理服人,比以情动人的文学似乎缺少了优势。在教学方式上,文概课主要采取教师精讲的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传授模式,虽保证了理论的完整性,却忽略了学生实际,使学生很难深入学习下去,因此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背离了文学概论作为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不能使其为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具体实施策略

(一)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热情,建构基本文学理论知识,培养运用理论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概论课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于一体,通常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设计为“较为系统地学习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形成正确的文艺观和审美观,掌握文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中外文学史和从事文学批评建立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培养目标重视知识传播,侧重培养学生较高的修养,但也明显体现出不足,即对理论指导实践的技能训练重视不够,忽略学生的情商培养。在重视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大前提下,其弊端更为明显。学生情商有待提高,表现为学生缺少对理论文本和文学文本的尊敬和耐心,对文学文本的感受、理解、表达、评判缺少热情。他们在面对文本时,很难用心体会文本内容,更难深入把握文本意蕴,解读流于表面。对于阅读,学生总是兴趣不大,很难做到深度解读。这就是学生的学习现状,是新形式下培养具有实践技能的中文从业人员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要有所更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热情,完善人格修养,从深度阅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欲望。重新制定的文概教学目标即为:强化基本文学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对文学的热情,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学类课程、毕业后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教学大纲,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设定,重新设计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的实践品格。在文学性质、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四大部分中,讲解文学基础理论时,一定要辅之以少而精的案例,在提升学生理论素养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深度阅读文本,提升评介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全面准确把握授课内容,厘清教学思路,精心提炼授课的理论点,寻找恰当案例,优化课堂教学,示范性操作运用理论进行文学阅读与评价,使学生感受文学魅力和理论魅力,关注和分析文学热点和文学现象,逐步学习运用理论深度阅读和分析文本,有步骤地提升实践能力。在这样的思路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设置理论内容。作为理论性课程,理论知识的积累是必要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理论的重要性,需要教师科学设计理论内容。既要学习基础性、经典性理论,也要注重理论前沿性、新颖性。重视阅读理论原著,强调理解和把握原著是学习文学理论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老师可结合教材基本理论点指导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阅读经典,并通过课堂即兴提问或专题讨论等方式及时予以探讨。另外,注重理论的前沿性特点。根据文艺学学科发展的最新情况,及时在课堂教学中补充学术前沿观点和重要理论知识,并结合学生的日常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分析当前学术热点、难点问题,尽可能开拓学生的理论视野,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三)转换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重构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知识传授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转变,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教师转变角色,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以引导、启发的方式辅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独立自主研读文本,培养实践能力,实现学生与理论文本、文学文本两个主体与主体的交流与对话,真正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最终掌握方法,自主学习。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式来体现这种教学模式。(1)启发式。“文学概论”经常采用的方式,但常常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简括后即按照自己的内容设计进行理论精讲,学生仍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要改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如在讲解某个文学理论知识点时,可结合文学活动的热点问题或较为熟悉的作家作品、文艺现象,通过特定的理论视角介入,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探索。教师则扮演倾听者的角色,虚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并予以引导评价,然后由学生或老师总结概括,明确概念和理论知识,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一定注意保证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种启发-讨论-总结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对培养其创造精神和创新智慧。(2)实践式。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之外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情境下参与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意识,提升其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可从学生的作文、文本解读、文学评论等实践活动入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集中探讨。也可以由學生主持具辩论性的专题讲解,教师扮演评委角色,画龙点睛地阐释概念,说明并解决问题。之后布置新的文本解读、文学评论,再次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理论,并在新的实践操作中发现并探索更新的问题。如“文学概论”中的文学创作部分教学,可首先由学生创作一篇同一题材的小说,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创作过程,然后进行专题讨论,以此理解创作的一般过程。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根据理论内容合理设计课堂内外作业,如课下阅读理论原著、文学文本,文学创作作业,评价实践作业等。总体而言,课堂内外的读、写、说的训练践行学以致用的原则,强调研究性、自主性原则,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热情,从而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案对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提出了要求,在后现代语境下,对视觉文化如电影类型片、动漫等的接受热情远远超过纸质媒介,必须抓住学生的这一接受特点,注重以电子媒介为手段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刺激其阅读文学经典和理论原著。

(四)重新制定课程评价机制,采用平时考查与卷面考试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习必须有准确及时的考试来验收反馈。应注重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激励学生注重日常学习,突破中文学习期末试卷定乾坤的窘境。但学生的课堂表现,不应由教师单方面决定,也要采用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最后综合三方面意见评定成绩。与评价机制配合的措施是建立完备的文学概论课程试题库,把课上讲授和课外延展学习以试题的形式加以储备,将试题库建设成为理论学习的知识储备库。

三、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教师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成度设计教学时数,根据学生的接受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文学概论课开设在低年级,面对的是没有太多理论积累的一二年级大学生。他们是成长于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新一代青年,接触文学艺术时使用电子媒介多过纸质媒介,喜欢以画面来感知世界。考虑到这些因素,教师的备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下面以文概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之一“意境”为例进行讨论。

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是:学习意境理论,能够运用理论分析诗歌等抒情类文学作品。从教学内容来说,则要了解意境的形成历史,理解意境的内涵、分类,把握意境的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意境的特征。在教学方法上以讨论法为佳。之后老师可以介绍意境理论的形成历史,这也是对特征的再次强化。课程首先可由案例分析入手,结合影视片段感受意境,之后引导学生总结意境的特征,即先把握重点内容,用时30分钟左右。之后介绍意境的分类,概念的形成历史,再留下课后作业。具体教学环节可以如下步骤进行:(1)欣赏视频《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感受意境的最主要特点:情景交融。学生进行讨论。(2)意境的内涵、特征。延展:岑参《白雪歌松武判官归京》,引导感受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特点。(3)分类: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王国维),辅以图片的诗歌展示,进一步了解意境理论的形成历史。(4)课后作业设计:《三国演义》36回,刘备、徐庶送别场面。这个设计注意了多媒体手段的使用,用视频和图片引出内容,并借此理解理论,形式上具有画面感。教学内容设计上,从文本入手,让学生在描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中明晰理論要点,并通过诗歌分析强化知识点。课后作业的设计不仅开阔学生阅读视野,又推动学生再次把握理论,完成了理论用于实践的分析文本的练习,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起学生对文学阅读的热情。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篇6:装备概论课程“导学研讨”模式应用研究

关键词:医学概论;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23-01

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在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培养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医生等有关专业卫生技术和管理人员,是改革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是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是改革医学教育、适应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建立一支立足于社区,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卫生技术队伍,承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将预防保健措施落实到社区、家庭和个人。全科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应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开展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卫生技术人才。如何使从事非全科医学的医学相关人员理解全科医学思想、内容及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和方式,为将来与全科医师沟通和协作打下基础尚处于探讨之中。

我国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尚未形成,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正在建立,对全科医学概念、全科医生的作用等存在模糊认识,全科医生培养工作亟待开展和规范。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

高等医学院校是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鼓励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于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医学教育适应医学模式变革的内在要求。开设《医学概论》课程,对医学本科生进行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是全科医学教育的基础,为医学毕业生从事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或其将来在专科医疗实践中开展全科医疗协调性服务打好知识、能力、素质基础。通过综合分析我国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现状,面对问题和需求,有必要调整和优化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高素质卫生人才培养。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了两种不同条件下适宜的教学模式,以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为典型案例,对教学模式改革前后的效果进行分析,为全科医学课程建设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探索实践“目标引领、任务驱动、学做一体”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设置医护学结合技能教室、设置学习目标、布置工作任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与教师设臵的学习项目相结合,形成做学一体、动手动脑一体,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合作精神,获取信息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内在潜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基于生产活动的“目标引领、任务驱动、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

(一)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聘请专家进行《医学概论》教学法培训汇报讲座,老师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了目标教学法操作技术。这些培训为《医学概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坚实、先进的理论支持。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模式研究和实施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该专业学习领域教学内容和专业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研究,以确定课堂教学的大概模式和思路,由任课教师进行实施。我们结合师资队伍的培训、专家指导、企业实践专家参与等内容,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对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展示、选拔、评比和表彰,从而形成能体现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精髓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学做一体”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改革过程。

1.积极调研、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教学管理部设计出教改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专业够用、岗位使用的原则,进行了教学学时数和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以“够用”为原则适量减少文化课与基础课学时,增加专业课教学与实训学时等。

2.大胆改革、创设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实行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造、建设了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医学概论》一体化实训室,使教室里的课桌与实训相结合,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训现结合,为学生创建认知性、生产性环境。以2011级法学班为例,对全班44名学生按个体特质分成5个学习小组,授课时以小组为单位,簇状排列。教师边组织理论学习边指导学生实践调查,把教学活动与实训紧密结合起来。每两个星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技能达标测试,学生逐一过关。每年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技能比赛活动,提高操作水准,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3.深化社会调研实践基地合作,加强生产实践让学生在社会或学校内参与调查研究,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报酬(半工半读),也可降低学校的实习材料的成本,这些措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也为学校节约了成本,从而达到学校与学生的双赢。

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应用于我院内部,涉及学生3000人左右,实施例人数具有统计学意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河北省境内乃至全国医学三本各个独立学院《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曲怡,才丽平,蒋宁等.浅谈基础医学概论整合课程教学心得[J],光明中医,2011,26(6):1260-1261.

[2].孙旭红. 基础医学概论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0(8):78.

篇7:装备概论课程“导学研讨”模式应用研究

[关键词] “研讨型”教学法;教学内涵;导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32-1

在大学本专科文学类课程教学中,往往因为学生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带来学生对文学课程及其作品文化内涵理解的欠缺和深入。为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握以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这一主线,引导学员开展研究型学习。

一、“研讨型”教学法的教学内涵

“研讨型”教学是建立在以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积累为基础的平台上,由教师努力创设研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其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在勤于思考中投身社会实践,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研究为核心,以提高综合能力与素质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体下,让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教学特征。由于文学类课程往往带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其教学目的与“研讨型”教学模式的培养宗旨吻合下。我们在“研讨型”教学模式的运用和教学内涵的开掘上,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创新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从教学角度讲,一是必须注重文学自身的规律性,即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二是要在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创设开放型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走出课堂,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关注和参与本地的区域文化研究、文化专题调研乃至文学创作,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实践,诱发创造激情,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养的学习目标。

二、“研讨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研讨型”教学法要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动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按照这一指导思想,研讨式学习模式将学习者置于便于相互交流的环境中,围绕各个专题研讨、交流,形成共识,达到学习目的。这一导学模式的关键是将讨论问题引入教学中。在此,以外国文学“荷马史诗”一章的导学活动为例说明问题。

在“荷马史诗”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的导学引导任务包括:史诗的形成、《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的基本内容、史诗中反映的战争观、史诗的社会价值与艺术特色。该部分的教学重点是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课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作品阅读任务,同时提出引导思考题,要求依据作品材料对下述问题作出回答:1.从作品中可以看到赫克托耳、阿喀琉斯、忒耳西忒斯、奥德修斯等有哪些典型的性格特征?2.这样描写的理由在哪里?3.史诗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神人关系?4.史诗反映了古希腊人哪些特有的价值观?

上述导学思考题均从教学重点出发进行设计。导学问题一主要就史诗塑造的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呈现的典型艺术特质进行引导;导学问题二、三、四则主要围绕阶级利益的不同而形成的矛盾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的转变,以及史诗反映出的古希腊人独特的战争观、神话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要回答出上述问题,需要学生认真研读作品并作读书笔记。教师通过向学生布置这样的导学驱动任务,学生自己就能对史诗的基本内容作出理解甚至把握。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学生本身在解读作品时忽略对文化背景意义的认识所带来的对作品理解的障碍问题,进入到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需要重点讲述荷马史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围绕思考题组织学生进行导学讨论,尽可能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与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和思考。鉴于观察、认知方法与理解能力等因人而异,作业练习应采取开放式答案,学生的回答会各不相同,只要不背离问题,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可予以赞许。最后由教师对所引导的讨论进行讲评。

以上教学案例对于文学类课程教学的启示意义在于:在教师精心设计、引导下开展的教学讨论,导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的师生互动,可以推动学生认知体系的建构。这样的导学能使学生的个性与思维积极性得以充分的发挥。我们可以可以总结出这类研讨型导学课程操作流程:

总之,“研讨型”教学法下的文学类课程教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要努力掌控住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引导方向,使之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在导学目标的设置,引导思考题的提出,相关材料的准备上,随时要考虑到导学任务的完成、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的理解水平、学生的阅读范围等因素,在由浅入深的引导下,一旦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激发后,导师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引导需求,开展深层次的个性化导学。这对教师的学识、能力、导学水平,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白文倩,金娟琴,盛群力.研讨型教学中學生参与度评价研究——以浙江大学“唐诗经典研读”通识研讨课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3,(04).

[2]韩志伟,倪娜.大学研讨型课堂的实践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3,(07).

[3]颜素芳.“学习需要+知识拓展”的“研讨型”导学约课教学模式探析[J].成功(教育),2012,(20).

上一篇:24届冬奥会口号下一篇:标准的教师评职称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