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和责任清单

2024-07-07

权力和责任清单(精选6篇)

篇1:权力和责任清单

政府权力清理规范相关事项说明

一、行政权力清理的类别范围

行政权力的特征:

1.强制性。行政权力是法定权力,具有国家强制力。2.不可处分性。行政权力体现着国家意志,未经法律许可,不得转移或放弃,不得自由转让或处分。

3.与责任的统一性。行政主体的权力与责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行使权力必须履行责任。行政权力项目的名称一般由权力指向的行为(对象)和权力种类两部分组成。权力项目名称表述应简洁、清晰、准确、规范,尽可能避免使用“管理”、“组织”、“推进”、“会同”等词语。

行政权力的类别:

这次清理的行政权力事项,主要指法定行政机关或组织实施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规划及其他权力10 类。权力清单是“正面清单”,即政府可以行使哪些权力,清单以外的权力,政府不能行使,应由市场调节和社会自律管理。这与市场经济对法治国家的要求是一致的,政府应当严格遵循“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因此,我们在清理行政权力时,要注意权力的内外之分,对外的行政权力不管是法律、法规、规章设定,还是“三定”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设定,都要纳入清理的范围;对内的权力,如本单位内部的人事、财务、党务等,不纳入清理的范围。狭义的行政服务类项目不具有行政权力的强制性、不可处分性与责任的统一性等特征,不纳入本次行政权力清理范围。

三、权力事项的名称规范及梳理口径

1.行政审批。

这次清理规范的行政审批事项包括六政„2013‟67 号、六政„2014‟68 号等文件确定的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以及省政府新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行政审批分为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

(1)行政许可。系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包括普通许可、特许、核准、登记等。

梳理口径:行政许可由•行政许可法‣规范,其特征有:①行政许可是依法申请的行政行为。②行政许可的内容是国家一般禁止的活动。③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赋予行政相对方某种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具体行政行为。④行政许可是一种外部行政行为。⑤行政许可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定形式(如许可证和执照)。经清理后确需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其权力项目名称、实施主体、实施依据等务必与省政府公布的行政审批项目目录保持一致。

(2)非行政许可审批。非行政许可审批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除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等确定的行政许可之外的审批行为。既有属于政府内部管理事务的事项,还有以非行政许可审批名义变相设定的面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行政许可事项。

梳理口径:按照•国务院关于清理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通知‣(国发„2014‟16号)有关清理并逐步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要求,对面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原则上予以取消,确需保留的要通过法定程序调整为行政许可,其余一律废止;面向县区政府等方面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凡与县区政府之间能够协商处理的,或者直接面向县区政府的,或者由县区政府管理更方便有效的,或者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要取消或下放;确因工作实际需要保留的,报市政府批准后,按程序统一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

2.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反法定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予以制裁的行为。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等。名称规范:建议统一为:××××的处罚。如招标人与中标人不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合同的处罚、挪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处罚等。

梳理口径:同一个法律条文同一款下面的行政处罚事项,归并为一个处罚事项,填列一个具体的行政处罚职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三条 规定: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招标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行政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中标项目金额10‰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无正当理由不发出中标通知书;

(二)不按照规定确定中标人;

(三)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无正当理由改变中标结果;

(四)无正当理由不与中标人订立合同;

(五)在订立合同时向中标人提出附加条件。

对于以上同一条款下五项违法行为的处罚,归并为一个行政处罚职权,权力名称可以表述为:无正当理由不发出中标通知书、不按照规定确定中标人、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无正当理由改变中标结果、无正当理由不与中标人订立合同、在订立合同时向中标人提出附加条件的处罚。对于上述名称,也可以对五项违法行为概括其主要内容后表述。

特别说明:考虑到兼顾各类行政权力的平衡性,应根据法律法规修订和部门职能调整等情况,大力精简行政处罚类具体项目,注明主要实施依据(按照法律法规的条款层次设置项目)和承办机构。同一法律法规同一条款下面的行政处罚事项应归并,填写一个具体的行政处罚项目。对于同一行政主体管理范围内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同的法律规范同时作出处罚规定的,仍应作为一个行政处罚权填列,并在实施依据中将几个作出规定的法律规范的相应条款内容都填写清楚。3.行政征收。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无偿收取一定财物的行政行为。如税收、排污费征收等。

名称规范:建议统一为:××××征收。如耕地占用税征收、社会保险费征收、排污费征收等。

梳理口径:财政、税务部门征收的税费,按照征收依据的不同,建议按照一个征收依据填列一个行政征收职权的原则把握。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征收权力,建议与财政、物价部门发布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一致。

特别说明:列入行政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是行政主体直接依据征收权所进行的收费,是一个独立的行政行为。如果相应的收费附属于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等职权,那么就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行为,而应归入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等职权事项进行清理,并需要在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相关栏目中注明收费依据和标准。4.行政给付。行政给付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特定的相对人提供物质利益或赋予与物质利益有关的权益的行为。如给付抚恤金、生活补助费、安置费、救济款、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提供等。

名称规范:建议统一为:××××给付。如抚恤金给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给付等。

梳理口径:按照一种给付类别填列一项给付职权的原则掌握。

5.行政奖励。行政奖励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行政相对人,给予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如授予“劳动模范”称号、授予科学技术奖、记功表彰等。

名称规范:建议按行政奖励的实际内容填写项目名称。如授予六安市劳动模范等。

梳理口径:建议结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省政府、市政府明确保留的表彰奖励项目目录,如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表彰奖励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皖办发„2013‟16 号)和省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公布我省表彰奖励项目的通知‣(皖评组函„2014‟2 号)等进行梳理。

特别说明: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应进一步加大表彰奖励等事项的清理规范力度。政府部门需要保留的行政奖励事项,应该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的事项。对于一些虽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或列入保留的表彰奖励项目目录,但明显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可进一步提出清理调整意见。

6.行政强制。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

(1)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包括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扣押财物;冻结存款、汇款;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2)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主体或行政主体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包括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划拨存款、汇款;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排除妨碍、恢复原状;代履行;其他强制执行方式。

名称规范:建议按照法条的具体规定概括权力名称。

梳理口径:建议按照法条来进行梳理,同一个法律条文同一款规定的行政强制,归并为一个行政强制事项。7.行政确认。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通过证明、登记、鉴定、鉴证等方式决定管理相对人某种法律地位的行政行为。

名称规范:建议统一为:××××登记(证明、鉴定、认定等)。如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伤残等级鉴定、土地权属登记、产品质量鉴定等。

梳理口径:建议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梳理。特别要注意行政确认与行政审批两者之间的区分:一是法律性质不同。前者是对行政相对人既有法律事实、身份、能力的确认,不赋予行政相对人权利;后者是赋予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资格,具有赋权性质。二是法律效果不同。前者是对既有的事实、身份、能力的确认,其效力溯及既往;后者是准许行政相对人今后从事某种行为或享有某种权利,其效力针对未来。三是裁量范围不同。前者没有自由裁量的空间,只要符合确认的要件,就予以确认;后者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需要择优赋权,通常有数量限制。

例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土地登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等,是对既有的事实、身份、能力的确认,为行政确认。8.行政裁决。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如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土地权属纠纷、劳资纠纷、商标纠纷、专利纠纷等。

名称规范:建议统一为:×××裁决。如土地权属争议裁决等。梳理口径:建议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来梳理,相关法条规定一件裁决事项,填列一项行政裁决职权。9.行政规划。行政规划指行政主体为依法实现特定的行政目标,而作出的对行政主体具有约束力、必须采取具体措施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予以实现的、关于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事务的部署与安排。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

名称规范:建议统一为:××××规划。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等。

10.其他行政权力。其他行政权力是指以上9 类行政权力不能涵盖的行政权力事项。具体分为以下几个子类:

(1)年检。年检指行政主体对特定管理对象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检查,以确认特定管理对象资格、能力或质量状态的一种制度。如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年检;车辆、特定设备的年检;特定行业的许可证年检等。国家工商总局决定,自今年3 月1 日起,停止对领取营业执照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来华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及其他经营单位的企业年检工作,改为企业报告公示制度。企业对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登记机关对报告内容不审查,这有别于确认企业继续经营资格的检验制度。可以归入“备案”职权。

(2)备案。备案是指向行政主体报告事由存案以备查考的一种制度。如房产合同备案、酒类流通备案、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质押备案等。

梳理口径:需要行政主体同意才能办理的事前备案,如第二、三类易制毒化学品购买备案等,属于实质意义上审批行为,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事后告知性备案,应归入相应的审批类权力。

(3)财政专项资金分配。财政专项资金分配是指行政主体对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支持一定行政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项资金的分配及其使用的监督管理。如专利专项资金分配、节能专项资金分配、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分配等。

名称规范及梳理口径:建议按照一个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填列一项财政专项资金分配权的原则进行填报。

(4)行政征用。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制性的取得行政相对人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或劳务并给予合理经济补偿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5)行政调解。行政调解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其管辖领域范围内的有关纠纷,通过说服教育,促使双方平等协商、互相谅解,解决纠纷矛盾的活动。包括基层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对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公安机关对治安管理过程中矛盾纠纷的调解;科技部门对专利纠纷的调解;市场监管部门对合同争议的调解等。

名称规范:建议统一为:××××调解。如商标侵权赔偿争议调解等。

(6)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

名称规范及梳理口径:对××管理方面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行政复议,如“对环境保护管理方面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行政复议”。鉴于行政相对人提起行政复议的事由较为复杂,行政机关实际承担的行政复议事项相对不多,建议有行政复议权的行政机关在填列部门行政复议职权时统一填写一项行政复议事项。

(7)审核转报。审核转报是指行政主体对有关管理事项进行审核并转报上级机关审批的行为。

(8)行政监督检查。行政监督检查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一定范围内行政相对人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执行有关行政决定、命令等情况的监督检查行为。

梳理口径:行政监督检查往往贯穿于日常行政管理全过程。通常与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其他行政行为紧密相关,如果行政监督检查行为能够为其他行政行为所包涵,或是其他行政行为的一个环节,就不必单独填写。此处要填写的是,不能为其他行政行为所包涵的独立的行政监督检查行为,如行政监察、审计等行为和治安、消防、安全生产、市场监管和劳动监察等领域的监督检查行为。这些行为既是行政权力,更是行政主体的责任。对此,要予以重视,认真梳理,并与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结合起来,防止不作为、乱作为,保证监管到位。

(9)其他。其他上述子类不能涵盖的职权。

四、权力依据

职权法定原则是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工作的首要原则,也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所谓职权法定,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权力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不能自行设定。具体来说,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清理过程中,如果法律对于行政权力的设定依据有严格规定的,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如•行政许可法‣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国务院决定,因此,部门规章就无权设定行政许可,不能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如果法律对于行政权力的设定依据没有严格规定的,就默认要有规章以上的职权依据。当然,这是总的要求,具体情况仍然要区别对待。特别说明: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准确,法规文件名称要写全称,并注明第几条第几款。规范性文件文件一般指市级以上政府制定实施的规范性文件,部门“红头文件”原则上不作为设定权力事项的依据。对填报规范性文件或“三定”方案依据的,要追溯是否有上位法依据。如果有上位法依据的,同时填报上位法依据。

五、相关填表填写说明

1、权力事项总表

权力事项总表要按照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规划及其他权力等10 类项目,分类填写部门所有的行政权力项目名称及数量。行政权力事项应列举全面,分类准确,按照行政审批等10 类的顺序,将本部门行政权力类别列全。某种行政权力类别下没有具体项目的,可写“共0 项”。

各单位应在以往工作基础上,按照要求明确行政权力项目名称、数目和分类。对照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有关行政审批项目清理规范等文件,重点查找国务院、省政府已下放的行政审批等行政权力项目是否列入市政府部门行政权力事项总表中,市政府部门已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是否从部门行政权力事项总表中删除。

2、权力事项分表

此表系各部门对本单位全部行政权力事项清理调整过程的具体反映。经清理调整后,行政权力事项分表项目数应与总表一致,项目名称应准确并与总表一致,子项、实施对象、承办机构、办理数量等应明确,实施依据、廉政风险点、调整意见及理由等应准确、充分,公开形式、前置条件等应符合规定,收费(征收)依据和标准应合法。

(1)类别指的是行政审批(包括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应在类别栏注明)、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规划及其他权力等具体项目。其他权力也按照总表要求细化。

(2)行政权力事项有子项的,应注明子项的名称。一个行政权力事项有多个子项的,按照顺序依次列明。

(3)“实施依据”、“责任事项依据”、“追责情形依据”应写明具体条款及内容,同一事项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作为依据,按照不同位阶依据从高到低依次列举。法律对行政权力设定依据等级有特殊要求的,应按照法律规定填写。

(4)“实施对象”是指行政权力事项指向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或公民。有几类实施对象的,应依次列明。

(5)“承办机构”是指承办行政权力事项的机关、事业单位(含受委托的事业单位)内设机构或其他组织等。行政权力事项总表、分表和流程图中的科室(单位)名称均应使用规范的全称。涉及到政务服务窗口的,应规范表述为市政务服务中心×××局(委、办)窗口。承办机构有两个或多个科室(单位)的,应将主办科室放在协办科室前面,并在括号内注明“主办”字样,中间用顿号隔开。除法律法规明确授权某项行政权力由事业机构承担以外,行政权力承办机构一律应为行政机构。

(6)“公开范围”是指行政权力事项办理情况向社会公开、向申请人公开、部门内部公开或不予公开,以向社会公开为原则。

(7)“办理数量”是指行政权力事项在近三年内的实际办件量。行政权力事项办理数量是行政权力事项下一步调整的考量因素,须如实填写。

(8)“收费(征收)依据和标准”是指行政权力事项收费(征收)的具体依据和标准,不收费(征收)的写“无”。收费(征收)的写明具体的实施依据和量化标准。

(9)“前置条件”是指行政权力事项存在的前置审批等条件,没有前置条件的写“无”。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皖政„2014‟37 号),要全面清理前置审批条件,取消没有法定依据、自行设定的前置审批条件和重复性的前置预审,最大限度减少预审和前置审批环节。可以采用事后监管或间接管理方式的行政审批事项原则上不设前置审批条件。(10)“调整建议及理由”应注明保留、取消、下放、转移、冻结、整合等具体建议,并说明主要理由。其中,“下放”要明确放到哪一层级实施。“转移”包括向社会组织转移以及转变管理方式(如由行政审批改为内部管理、备案管理、行政确认等)。针对保留事项,可提出申请材料、办理环节、办理时间、收费等减少,以及取消数量限制等调整建议。

3、部门行政权力事项交叉分散情况登记表

对于部门间的交叉分散权力,要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原则予以理顺。对于确需多个部门负责的事项,要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明确各自责任,强化协调配合机制,消除推诿扯皮现象。部门行政权力事项交叉分散情况登记表应填写项目名称、实施依据、涉及部门、交叉分散情况描述、理顺权力意见建议和主要理由等。

(1)部门行政权力交叉是指本部门与外部门之间存在行政权力交叉的情况。已明确由一个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的,虽不属于交叉分散的情况,但仍由牵头部门填写,并在备注栏注明“本单位牵头”。

(2)部门行政权力分散指相似或相近行政权力事项目前分散于不同部门行使,按照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效能的要求可以进行整合的情形。

(3)对于现行职权划分基本明确,实际运行基本顺畅,而以与上级主管部门上下对口为理由要求调整行政权力的意见,原则上不予采纳。部门规章对于具体工作领域主管部门的规定与我省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不一致的,原则上以我省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的规定为准。

4、提请调整的行政权力事项登记表

研究提出简政放权意见,可不拘泥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于虽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但不符合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行政权力,要提出修改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取消等调整意见建议。提请省调整的行政权力事项登记表应填写实施单位、权力类别、项目名称、实施依据、调整意见和主要理由等。

5、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

对于清理后保留的权力事项,要按照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和便民高效的要求,进一步减少内部运转环节,优化权力运行流程,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分外部流程图和内部流程图),公开行政权力办理流程、办理时限、投诉举报途径和方式等。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程序要清晰、规范,与行政权力事项总表、分表相关项目相对应,格式符合规定。提出取消、下放、转移、冻结等调整意见的权力事项,可暂时不编制。

(1)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程序的,按照法定程序绘制流程图;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程序的,按照便民原则绘制流程图。要求注明行政权力运行流程的申请、受理(立案)、审核(审查)、决定、执行等环节,明确办理程序、承办岗位、办理期限、相对人权利等。流程图下方统一注明承办机构、服务电话和监督电话。

(2)同类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基本相同的,可以制作一个普遍适用的流程图,并在备注栏说明哪些行政权力共用该流程图;若同类行政权力不同事项的运行流程有承办机构不同等关键性差异的,仍应单独绘制相应的流程图。

(3)在本次行政权力清理规范中,新清理出的行政权力事项应绘制相应的流程图。有子项的行政权力事项,一般应按子项绘制流程图。

(4)有其他共同审批部门的,包括依法需要前置审批或征求其他部门同意的审批事项所涉及的部门,应在流程图中体现。如只征求意见,不需其同意的,不在流程图中体现。

(5)如需要县区政府部门初审(审核),也应在流程图中说明。依法未经初审(审核)部门同意,申请人的申请就不能向上级行政机关报送的,或者无论初审(审核)部门是否同意,初审(审核)部门依法都有义务将初步审查意见和申请人的全部申请材料报送上级行政机关的,都属于需要下级初审(审核)的情形。需要报到省级部门审批或备案的事项,有关环节也应在流程图中体现。

(6)“办理期限”包括法定时限和承诺时限。“法定时限”指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完成时限,“承诺时限”指部门对外承诺的比法定时限更短的办理时限。有承诺时限的填写承诺时限,没有承诺时限的填写法定时限。承诺时限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承诺,对政府部门具有约束力,虽然在行政诉讼中,法院通常以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时限为依据,但是政府部门违反行政承诺,会极大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各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时,应当对违反承诺时限的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7)“相对人权利”指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某些具体行政行为,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请行政诉讼等权利。

(8)内部流程图侧重部门行使行政权力、作出行政决定的机关内部决策流程,要明确岗位和职责权限。

6、权力事项廉政风险点情况表

“廉政风险点”是指与行政权力事项相对应的廉政风险点数量和等级,具体按皖发[2014]10 号文件执行。

六、有关具体问题处理意见

(一)市级部门长期不行使的行政权力如何清理?

处理意见:市级部门长期不行使的行政权力纳入本次行政权力清理范围,应结合实际提出冻结等调整意见,可不绘制流程图(应作相关说明)。

(二)只有审核权没有审批权的行政权力事项如何归类?

处理意见: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没有经市政府审定的行政审批事项不得列入行政审批类。在本次清理中,一般将只有审核权没有审批权的行政权力事项归入其他权力类。

(三)日常行政监督、检查、指导类的行政权力如何清理?

处理意见:日常行政监督、检查、指导类的行政权力可纳入其他权力类,按要求绘制流程图。工作开展难以通过流程图反映的,可不绘制流程图(应作相关说明)。

(四)没有明确管理层级的行政权力如何清理?

处理意见:对法律、法规、规章等没有明确管理层级的行政权力事项,如“县级以上×××部门行使×××权”或“×××部门行使×××权”的,市级部门在清理时应提出哪一级负责实施更为合适的意见。

(五)行政权力事项总表、分表和流程图中的项目是否要求一致?

处理意见:行政权力事项总表、分表中项目的名称、顺序应一致。行政权力流程图中的项目数量、名称、顺序应与拟保留的、整合的行政权力事项一致,同类行政权力且运行流程基本相同的可绘制通用流程图。拟取消调整的行政权力事项可不绘制流程图。

(六)行政权力事项总表、分表和流程图格式有什么要求?

处理意见:从行政权力清理规范实际需要考虑,行政权力事项总表、分表要求Excel 格式,流程图要求Word 格式。

(七)流程图绘制是否遵循统一模式?

处理意见:印发文件中的流程图示例仅作参考,各单位应结合具体行政权力运行的特点绘制流程图。

(八)部门所属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行政权力事项如何清理?

处理意见:部门所属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行政权力事项清理等工作由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纳入主管部门的相关表格、材料报送。

(九)涉密行政权力事项如何清理?

处理意见:涉密行政权力事项也应清理,可按涉密文件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不列入对外公布的行政权力清单。

(十)表格、材料报送时间上有什么要求?

处理意见:各单位报送表格、材料,主要有三个阶段。1.“一报”(2014 年12 月30 日前):行政权力事项总表、行政权力事项分表、部门行政权力事项交叉分散情况登记表、提请省调整的行政权力事项登记表。

2.“二报”(2015 年1 月20 日前):报送调整后的“一报”材料及相关说明、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权力事项廉政风险点情况表、责任清单(责任事项及依据、追责情形及依据)。

3.“三报”(2015 年1 月30 日前):报送调整后的“二报”材料及相关说明。行政权力事项审核确认

一、审核原则

这次推行市级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明确了职权法定、简政放权、便民高效、权责一致、公开透明等五项原则。其中,职权法定和简政放权是清理的核心原则,也是把握整个工作的根本指针。因此,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工作,要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等要求推进。

二、审核确认标准

1.取消

(1)没有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的职权,原则上予以取消。

(2)国务院和省政府已明确取消的职权事项,我市政府部门有对应或类似行政职权的,应当予以取消。

特别说明:建议各部门在清理行政权力事项时,将部门的审批类事项与对应上级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逐项比对,主要是看部门列出的审批事项,上级部门是否已经不再保留;本级部门审核转报的事项,上级部门是否有对应的审批事项。如果上级部门没有对应的审批事项,我市有关部门相应的行政权力事项原则上应予以取消。

(3)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原则上予以取消。确需保留的,需报市政府确认。(4)取消或削减相关前置审批事项。

(5)取消或削减相关企业投资审批事项。

(6)取消或削减工商登记有关资质认定等事项。

2.下放

(1)国务院、省政府下放的权力事项尽量下放给县(区)政府。

(2)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管理事项,一律下放基层管理。

(3)下级政府承担责任的行政权力事项原则上下放。

(4)对于前后关联的职权事项,如果其中的一项已经下放县(区),另外与之关联的职权事项也要同步下放相应的单位。

特别说明:这条标准强调的是协同放权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同一个部门前后关联的职权事项,也适用于不同部门前后关联的职权事项。

在对具体职权提出简政放权意见时,要扩大相关职权的审核范围,对前后关联的职权事项进行同步审核,综合前后关联职权的简政放权情况,提出协同放权的意见建议。3.转移

(1)转移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给市场和社会力量承担的行政权力事项。

(2)转移可以交由行业组织自律管理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相关资质资格认定、评比表彰等事项。如行规行约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规范制定、行业统计分析和信息预警、行业学术和科技成果评审推广、行业纠纷调解等行业管理和协调事项,原则上转移给行业组织承担;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水平能力的评价、认定,以及相关从业、执业资格、资质类管理,原则上交由社会组织自律管理。

特别说明:如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暂时不具备承接能力的,可以在清理意见中设定1-3 年的过渡期(培育期),过渡期满后,予以转移。4.整合

确需保留的职权,要按照简化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的要求进行整合。

(1)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行政权力事项。

(2)具有前后环节反复核准、审查、确认的行政权力事项。

(3)依据法律法规条款层级整合行政权力事项。5.长期无办件动态调整(冻结)

(1)冻结虽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但不符合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时难以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调整或取消的行政权力事项。

(2)冻结长期不行使的行政权力事项。

(3)冻结责任不明的行政权力事项。

责任清单编制说明

行政权力责任清单,是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的要求,依据不同类型行政权力的职责定位,落实责任主体,规范职责权限,明确相应责任。权力清单就是责任清单,违规行使或者不当行使行政权力的,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为切实做好责任清单的填报编制工作,现就责任清单的相关事项说明如下。

一、关于责任清单内容

(一)责任的含义。

1、应履行的义务,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

2、没有履行或不正确履行义务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

(二)责任清单内容。根据责任的内涵,我们确定“责任事项”和“追责情形”两项作为责任清单的主要内容。

“责任事项”根据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明确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权力行使的不同阶段应当履行的义务。

“追责情形”根据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针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可能形成的不良后果,列举责任追究的情形。

(三)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关系

1.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事项要做到权责匹配,权责一致。权力清单保留的权力事项(包括子项)都要填写相应的责任事项和追责情形。

2.通用行政法律法规和权力事项的设定依据是具体责任事项及追责情形查找的重要依据。

3.权力事项流程图是责任事项中权力运行的主要责任环节制定的重要依据。

4.权力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是责任事项监督环节责任及追责情形的重要依据。

(四)“责任事项”和“追责情形”的关系。

1、两者紧密联系,虽不是完全一一对应,但是相互呼应。

2、两者存在因果关系。凡属责任追究的情形一定是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责任事项规定的内容所导致的。

3、二者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权力与责任相匹配的原则,有利于建立针对权力运行的问责机制。

二、关于“责任事项”编制

编制“责任事项”,要注重结合具体权力事项的自身特点,尽量体现个性、避免重复。

(一)阶段划分问题。编制行政权力“责任事项”,首先要根据行政权力运行程序,科学、合理地划分权力运行阶段,并明确各阶段责任的具体内容。

1、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程序的,按照法定程序确定阶段。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强制类行政权力,可按照•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划分阶段。行政许可类权力的责任事项,可划分为受理、审查、决定、送达、事后监管5 个阶段;行政处罚类权力的责任事项,可划分为立案、调查、审查、告知、决定、送达、执行7 个阶段;行政复议类权力的责任事项,可划分为受理、调查、决定、送达、事后监督5 个阶段;行政强制类权力的责任事项,可划分为催告、决定、执行、事后4 个阶段。

2、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程序的权力事项,按照科学、合理、便民、高效的原则确定责任阶段。如涉及费用征收类权力的责任事项,可划分为受理申报、审核、决定、事后监管4 个阶段;涉及权属纠纷裁决类权力的责任事项,可划分为受理、审理、裁决、执行4 个阶段;涉及监督检查类权力的责任事项,可分为检查、处置、信息公开3 个阶段。

在上述按阶段对“责任事项”具体内容进行描述的基础上,以“其他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应履行的责任”作为“责任事项”内容的兜底条款。

(二)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一要明确关键环节。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要组织专家评审论证、现场检查等事项,应在责任事项相应阶段予以注明。

二要明确涉及部门。涉及多个部门协同配合行使的权利,依法需要前置审批或征求其他部门意见的,应分别予以注明。涉及下级主管部门进行初审的,也应注明。

三要关注特别规定。如行政审批类权力事项中,行政许可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实施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事项的行政许可,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决定。

行政许可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实施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事项的行政许可,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赋予公民特定资格,依法应当举行国家考试的,行政机关根据考试成绩和其他法定条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赋予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特定的资格、资质的,行政机关根据申请人的专业人员构成、技术条件、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等的考核结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行政许可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实施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事项的行政许可的,应当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依法进行检验、检测、检 疫,行政机关根据检验、检测、检疫的结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三、关于“追责情形”编制

(一)编制“追责情形”的原则。依据法律法规,注重问题导向,做到权责匹配。

(二)编制“追责情形”的通用依据。主要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安徽省贯彻落实†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安徽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安徽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安徽省实施行政许可若干规定‣,以及与行政权力事项有关法律法规、专项责任追究办法(如•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等所列有关责任追究情形。

(三)“追责情形”的构成。一是符合法定条件未受理、未办理的情形;二是不符合法定条件受理、办理的情形;三是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行政权力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四是在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失职、渎职情形;五是出现的腐败行为。六是兜底条款“其他违反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行为”。以上除兜底条款外的五个方面,所列追责情形可为1 项或几项。

(四)“不良后果”的列举。根据权力事项自身特点,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主要涉及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经济宏观调控、经济管理秩序,违反财经纪律,造成经济损失;妨害社会管理秩序,造成不良影响;破坏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侵犯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等方面。

篇2:权力和责任清单

(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一、县政府办公室(外侨办)

序号

项目名称

权力类型归侨侨眷身份认定 行政确认 2 华侨回国定居初审转报 其他权力 3 侨属企(事)业贷款贴息初审转报 其他权力 4 申办 APEC 商务旅行卡初审转报 其他权力 二、县发改委 序号

项目名称

权力类型权限内的投资项目核准 行政审批 2 权限内的依法必须招标项目的招标事项核准 行政审批 3 权限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 行政审批 4

有关水利建设项目、农业、林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审批 行政审批 5 对节能评估和审查意见违夫行为及节约能源有关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6

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各专项规划 行政规划 7

重大项目稽查和监管 其他权力 8

市(县)级权限内项目备案 其他权力 9

审核转报 其他权力 10

粮食、棉花进口配额申报初审 其他权力 11 以工代赈申报 其他权力 三、县安监局 序号

项目名称

权力类型危险化学品(甲类、乙类)经营许可(包括从事原油、天然气经营的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企业的经营许可,作为工业生产原料使用的天然气经营许可)。

行政审批 第二类、第三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备案。

行政审批 3 乙级安全评价机构资质申请预审、审核。

行政审批 4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烟花爆竹经营(批发、零售)许可审查。

行政审批 5 非煤矿山(投资 3000 万元以下)、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设项目设立安全审查、安全设施设计审查、试生产备案、安全设施竣工验收。

行政审批 6 县域内(不含中央、省属企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资格认可和发证。

行政审批 7 县域内(不含中央、省属企业)生产经营单位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认可和发证。

行政审批 8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

行政审批 9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

行政审批 10 生产经营单位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的建设项目未进行安全生产条件论证和安全预评价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 已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发生重大变更,生产经营单位未报原批准部门审查同意擅自开工建设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没有安全设施设计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3 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不依照安全生产法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的处罚 行政处罚 14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未履行法定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处罚。

行政处罚 15 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安全设施“三同时”,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设置警示标志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6 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法定安全生产保障条件的处罚。

行政处罚 17 生产经营单位未经依法批准擅自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8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未建立专门安全管理制度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9 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消除事故隐患指令的处罚。

行政处罚 20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个人的处罚。

行政处罚 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可能危及对方安全生产的生产经营活动,未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22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内,或者距离不符合安全要求,未设出口,或者锁闭、封堵出口的处罚。

行政处罚 23 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的处罚。

行政处罚 24 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改正拒绝、阻碍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处罚。

行政处罚 25 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经责令停产停业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处罚。

行政处罚 26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或者其他主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或者安全管理规定作业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27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企业、建筑施工单位未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等应急救援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28 生产经营单位转让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处罚。

行政处罚 29 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生产经营单位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擅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仍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运输、保管、仓储等条件的处罚。

行政处罚 30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弄虚作假,骗取或者勾结、串通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书及其他批准文件的处罚。

行政处罚 31 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在事故发生先后未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处罚。

行政处罚 32 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发生事故后有关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33 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对单位和有关人员的处罚。

行政处罚 34 非煤矿山建设项目没有安全设施设计、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未按照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未按照批准的设计施工、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安全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罚。

行政处罚 35 非煤矿山建设单位将建设项目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施工的处罚。

行政处罚 36 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非煤矿矿山企业不再具备《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之一的处罚。

行政处罚

非煤矿矿山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擅自进行生产、接受转让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冒用安全生产许可证、使用伪造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处罚 行政处罚 38 非煤矿矿山企业在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出现需要变更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情形,未按本实施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申请、办理变更手续的处罚。

行政处罚 39 地质勘探单位、采掘施工单位在登记注册地以外进行跨省作业,以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运营的石油天然气管道管理的单位,未按照本实施办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登记备案的处罚。

行政处罚 40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未办理延期手续,继续进行生产的处罚。

行政处罚 41 非煤矿矿山企业转让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处罚。

行政处罚 42 矿山企业未按照规定建立健全领导带班下井制度或者未制定领导带班下井月度计划的处罚。

行政处罚 43 领导带班下井制度未按照规定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未按照规定公告领导带班下井月度计划、未按照规定公示领导带班下井月度计划完成情况的处罚。

行政处罚 44 矿山企业领导未按照规定填写带班下井交接班记录、带班下井登记档案,或者弄虚作假的处罚。

行政处罚 45 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而没有领导带班下井矿山企业的处罚。

行政处罚 46 矿山企业领导未按照规定带班下井的处罚。

行政处罚 47 地质勘探单位未按照本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作业、从事坑探工程作业的人员未按照规定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处罚。

行政处罚 48 地质勘探单位未按照规定向工作区域所在地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的处罚。

行政处罚 49 地质勘探单位将其承担的地质勘探工程项目转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地质勘探单位的处罚。

行政处罚 50 生产经营单位或者尾矿库管理单位违反本《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规定第八条第二款、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51 生产经营单位或者尾矿库管理单位违反本《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第十八条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52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不主动实施闭库的处罚 行政处罚

违反本《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管理与监督检查规定》第六条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54 违反本《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管理与监督检查规定》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55 违反本《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管理与监督检查规定》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56 违反本《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管理与监督检查规定》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一、二款、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57 违反本《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管理与监督检查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58 发包单位违反《非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的规定,违章指挥或者强令承包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冒险作业的处罚 行政处罚 59 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总承包单位与分项承包单位未依照《非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规定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的处罚 行政处罚 60 违反《非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第十四条的规定,未对承包单位实施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或者考核、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未将承包单位及其项目部纳入本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管理、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未向承包单位进行外包工程技术交底,或者未按照合同约定向承包单位提供有关资料的处罚 行政处罚 61 对地下矿山实行分项发包的发包单位违反《非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在地下矿山正常生产期间,将主通风、主提升、供排水、供配电、主供风系统及其设备设施的运行管理进行分项发包的处罚。

行政处罚 62 承包地下矿山工程的项目部负责人违反《非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同时兼任其他工程的项目部负责人的处罚。

行政处罚 63 违反《非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将发包单位投入的安全资金挪作他用、未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排查治理事故隐患的处罚 行政处罚 64 承包单位违反《非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对项目部疏于管理,未定期对项目部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与考核或者未对项目部进行安全生产检查的处罚 行政处罚 65 危险化学品的单位未对其铺设的危险化学品管道设置明显的标志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承包单位违反《非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在登记注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外从事施工作业,未向作业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书面报告本单位取得有关许可和施工资质,以及所承包工程情况的处罚。

行政处罚 67 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对重复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在重复使用前不进行检查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68 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或者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未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将安全评价报告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69 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转产、停产、停业或者解散丢弃危险化学品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70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向不具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相关许可证件或者证明文件的单位销售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71 对未经许可生产、经营烟花爆竹制品,或者向未取得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黑火药、烟火药、引火线的处罚 行政处罚 72 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和烟花爆竹零售经营者违法销售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73 生产经营单位安排中小学生从事接触易燃危险物品劳动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74 矿山、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单位以及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单位未按时、足额存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处罚 行政处罚 75 生产或者经营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或者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假冒伪劣劳动防护用品和无安全标志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处罚。

行政处罚 76 对未经许可经营、超许可范围经营、许可证过期继续经营烟花爆竹的处罚 行政处罚 77 对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在城市建成区内设立烟花爆竹储存仓库,或者在批发(展示)场所摆放有药样品的;采购和销售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烟花爆竹的;在仓库内违反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储存烟花爆竹的;在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载明的仓库以外储存烟花爆竹的;对假冒伪劣、过期、含有超量、违禁药物以及其他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烟花爆竹未及时销毁的;未执行合同管理、流向登记制度或者未按照规定应用烟花爆竹流向管理信息系统的;未将黑火药、引火线的采购、销售记录报所在地县级安全监管局备案的;仓储设施新建、改建、扩建后,未重新申请办理许可手续的;变更企业名称、主要负责人、注册地址,未申请办理许可证变更手续的;向未取得零售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烟花爆竹的处罚。

行政处罚

对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向未取得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烟火药、黑火药、引火线的;零售经营者供应非法生产、经营的烟花爆竹的;向零售经营者供应礼花弹等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应当由专业人员燃放的烟花爆竹的处罚 行政处罚 79 零售经营者变更零售点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80 非煤矿矿山建设项目、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包括使用长输管道输送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生产、储存烟花爆竹的建设项目没有安全设施设计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81 化工、冶金等行业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没有安全设施设计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82 危险化学品单位未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83 危险化学品单位未在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84 危险化学品单位未按照标准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85 建设单位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后未进行检验、检测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86 带有储存设施的企业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对重复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在重复使用前不进行检查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87 伪造、变造或者出租、出借、转让经营许可证,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处罚。

行政处罚 88 已经取得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出现《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十四条、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未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变更的处罚。

行政处罚 89 企业未取得安全使用许可证,擅自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且达到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规定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90 企业伪造、变造或者出租、出借、转让安全使用许可证,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安全使用许可证的处罚。

行政处罚 91 企业在安全使用许可证有效期内主要负责人等发生变更,未按照规定的时限提出变更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92 企业在安全使用许可证有效期内增加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品种,且达到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规定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93 化学品单位未按照规定对化学品进行物理危险性鉴定或者分类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鉴定机构在物理危险性鉴定过程中伪造、篡改数据或者有其他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95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未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备案的处罚 行政处罚 96 建设单位未按照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97 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没有存档、上报、公布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98 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及时、如实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项目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99 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0 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报告职业病、疑似职业病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1 有关单位隐瞒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而采用的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2 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或者进口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3 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已经对劳动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4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以及未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认可擅自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5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超出资质认可范围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6 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实行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7 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8 用人单位有关事项发生重大变化,未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报变更职业病危害项目内容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9 用人单位未建立或者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制度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0 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1 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治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2 用人单位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生产经营单位未将安全培训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并保证安全培训工作所需资金等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4 生产经营单位骗取安全资格证书等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5 生产经营单位未建立健全特种作业人员档案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6 特种作业人员伪造、涂改特种作业操作证或者使用伪造的特种作业操作证;转借、转让、冒用特种作业操作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7 安全培训机构不具备安全培训条件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8 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培训的时间少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或者有关标准规定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9 未经注册擅自以注册安全工程师名义执业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0 注册安全工程师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执业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1 注册安全工程师准许他人以本人名义执业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2 冶金企业安全预评价报告、安全专篇、安全验收评价报告未按照规定备案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3 工贸企业未在有限空间作业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4 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的任免,未同时抄告所在地负责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5 未按照规定制定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6 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未建章立制、转借许可证或备案证明、超范围生产经营、不履行报告义务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7 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以及违法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的危险物品予以查封或者扣押,对违法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危险物品的作业场所予以查封。

行政强制 128 对拒不执行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相关设施或者设备决定的生产经营单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经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炒菜去通知有关单位停止供电、停止供应民爆物品等措施。

行政强制 129 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的确认。

行政确认 130 重大危险源及其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备案。

其他权力 131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

其他权力 132 7 人以下道路交通事故、4 人以下其他类事故调查处理(不含本数)。

其他权力 133 安全生产事故管理。

其他权力 134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

其他权力 135 安全生产重大行政处罚备案。

其他权力

四、财政局 序号

项目名称

权力类型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核发 行政审批 2 代理记账机构设立审批 行政审批 3 中介机构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审批 行政审批 4 财政收入退库事项的审批 行政审批 5 对违反国家规定擅自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项目或扩大范围、提高标准的处罚 行政处罚 6 擅自将财政预算拨款挪作他用或转为有偿使用的处罚 行政处罚 7 不依法设置会计帐簿、私设会计帐簿以及不如实提供会计资料等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处罚 行政处罚 8 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报告,尚不构成犯罪的处罚 行政处罚 9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尚不构成犯罪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 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尚不构成犯罪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 随意改变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的、随意改变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的、提前或者延迟结账日结帐;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前,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的;拒绝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财务会计报告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 企业编制、对外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罚 行政处罚 13 单位个人违反有关投资建设项目规定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4 国家机关集体工作人员违反《担保法》及国家有关规定,擅自提供担保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5 企业和个人不缴或者少缴财政收入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6 企业和个人违反规定使用、骗取的有关资金的处罚

行政处罚 17 违反财政收入票据管理规定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18 违反财务管理的规定,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者其他公款的处罚

行政处罚 19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不按批准用途使用的处罚

行政处罚 20 中外合作企业不在中国境内设置会计帐簿的处罚 行政处罚 21 外资企业拒绝在中国境内设置会计帐簿的处罚 行政处罚 22 用假学历、假证书等手段得以免试考试科目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处罚 行政处罚 企业和企业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人员,未按本通则规定建立健全各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列支成本费用,截留、隐瞒、侵占企业收入的处罚 行政处罚 24 非税收入的征收 行政征收 25 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 行政给付 26 城乡医疗救助 行政给付 27 优抚资金 行政给付 28 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行政征收 29 粮食直接补助资金 行政给付 30 农资综合补助资金 行政给付 31 水稻良种补助资金 行政给付 32 村组干部报酬 行政征收 3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 行政给付 34 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 行政给付 35 大型农机具补助资金 行政给付 36 销毁非法印制的票据 行政强制 37 财政票据保管、发放、核销、年检等 其他权力 38 省级审批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其他权力 39 确认非税收入收缴分离代缴银行 其他权力 40 返还误收、多收的缴款的核准 其他权力 41 收费票据准购证及票据领购 其他权力 42 基本建设项目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 其他权力 43 国家赔偿费用审核拨付 其他权力 44 基本建设项目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 其他权力 45 财政贴息项目审批 其他权力 五、县残联 序号

项目名称

权力类型用人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未交纳或未足额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处罚 行政处罚 2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 行政征收 3 残疾人证核发 行政确认 4 集中安置残疾人单位资格及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认定 行政确认 六、县城管执法局 序号

项目名称

权力类型在城区范围内占用道路、公共场所搭建非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设施审批,占用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临时摆摊设点、商业促销、公益活动、堆放物料等审批 行政审批 在城市道路范围内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和招牌审批 行政审批 3 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 行政审批 4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占用道路或设置施工围墙审批 行政审批 5 主要街道两侧建筑装饰方案的审批 行政审批 6 环卫配套设施审批 行政审批 7 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的企业许可 行政审批 8 建筑垃圾运输企业资质审批 行政审批 9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 城乡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 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 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13 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14 工商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15 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16 强制拆除违法建筑 行政强制 17 扣押财物 行政强制 18 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行政强制 19 制止违法行为权 行政强制 20 调查取证 行政确认 七、县档案局

序号

项目名称

权力类型向各级国家档案馆以外的单位或个人出卖、转让、赠送具有保存价值或应保密的非国有档案审批 行政审批 2 代为保管、收购或者征购因保管条件恶劣或者其他原因被认为可能导致档案严重损毁和不安全的非国家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 行政强制 3 档案工作监督检查 其他权利 4 重大活动档案资料登记 其他权利 5 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事件档案工作验收 其他权利 6 利用档案馆保存的未开放档案的审查 其他权利 7 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四、二十七、三十五条的改正 其他权利 八、县地志办

序号

项目名称

权力类型地方志办资料征集 其他权利 九、县法制办

序号

项目名称

权力类型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作出的裁决 行政裁决 十、县公安局

序号

项目名称

权力类型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 行政审批 2 建设工程消防验收 行政审批 3 剧毒化学品购买及公路运输许可 行政审批 4 易制毒化学品运输审批及备案 行政审批 5 爆破工程作业许可 行政审批 6 焰火晚会烟花爆竹燃放许可 行政许可 7 5000 人以上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许可 行政审批 8 特种行业许可(典当行、旅馆业、公章刻制业)

行政审批 9 金融机构营业场所、金库安全防范设施建设方案审批及竣工验收 行政审批 10 集会、游行、示威许可 行政审批 11 占破路许可证核发 行政审批 12 机动车驾驶证核发 行政审批 13 内地居民往来港澳和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的签发 行政审批 14 中国公民因私出国护照签发 行政审批 15 内地居民赴港澳地区定居审批 行政审批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通行证签发(大陆居民赴台无证返回类)

行政审批 17 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审批 行政审批 18 外国人签证和停居留许可 行政审批 19 民用枪支配购(置)证、持枪证核发 行政审批 20 变更民族成分的审批 行政审批 21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安全审批 行政审批 22 电子监控记录修改、删除的审批 行政审批 23 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处罚 行政处罚 24 乘车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处罚 行政处罚 25 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处罚 行政处罚 26 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处罚(一般性处罚条款)

行政处罚 27 机动车驾驶人驾驶拼装的机动车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处罚 行政处罚 28 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或机动车驾驶人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构成犯罪的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 29 机动车驾驶人无驾驶资格的处罚 行政处罚 将机动车交由无驾驶资格的人驾驶的处罚 行政处罚 31 机动车驾驶人非法安装警报器、标志灯具的处罚 行政处罚 32 驾驶证丢失、损毁、超过有效期或者被依法扣留、暂扣期间以及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累积记分分值达到十二分,仍驾驶机动车的处罚 行政处罚 33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未按国家规定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的处罚 行政处罚 34 机动车驾驶人违反规定使用专用车道的处罚 行政处罚 35 机动车违反规定载货的处罚 行政处罚 36 除本人无法移动外,机动车驾驶人未及时将故障车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停放的处罚 行政处罚 37 机动车违法停车的处罚 行政处罚 38 机动车喷涂、粘贴标识或者车身广告,影响安全驾驶的处罚 行政处罚 39 在机动车驾驶室的前后窗范围内悬挂、放置妨碍驾驶人视线的物品的处罚 行政处罚 40 特种车辆违反规定使用警报器或者标志灯具的处罚 行政处罚 41 驾驶摩托车手离车把或者在车把上悬挂物品的处罚 行政处罚 42 驾驶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违反规定驶入大中城市中心城区内道路的处罚 行政处罚 43 机动车驾驶人在道路上学习驾驶,违反学习驾驶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44 实习期内驾驶机动车不按规定粘贴或者悬挂统一式样的实习标志的处罚 行政处罚 45 机动车驾驶人驾驶安全设施不全或者机件不符合技术标准等具有安全隐患的机动车的处罚 行政处罚 46 机动车驾驶人违反规定超车、会车、倒车的处罚 行政处罚 47 机动车驾驶人下陡坡时熄火或者空挡滑行的处罚 行政处罚 48 机动车驾驶人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或情节严重的处罚 行政处罚 49 载货汽车、挂车未按照规定安装侧面及后下部防护装置或粘贴车身反光标识的处罚 行政处罚 50 改变车身颜色、更换发动机、车身或者车架,未按规定时限办理变更登记的处罚 行政处罚 51 机动车所有权转移后,现机动车所有人未按规定时限办理转移登记的处罚 行政处罚 52 机动车所有人办理变更登记、转移登记,机动车档案转出登记地车辆管理所后,未按照规定的时限到住所地车辆管理所申请机动车转入的处罚 行政处罚

擅自改变机动车外形和已登记的有关技术数据的处罚 行政处罚 54 机动车驾驶人不按规定使用灯光的处罚 行政处罚 55 机动车驾驶人未放置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的处罚 行政处罚 56 机动车驾驶人未随车携带行驶证、驾驶证的处罚 行政处罚 57 驾驶摩托车未按规定戴安全头盔的处罚 行政处罚 58 机动车违反交通信号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59 机动车不按规定让行、掉头、转弯的处罚 行政处罚 60 机动车驾驶人驾驶时拨打、接听手持电话的处罚 行政处罚 61 机动车驾驶人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的处罚 行政处罚 62 不按照规定为校车配备安全设备,或者不按照规定对校车进行安全维护的处罚 行政处罚 63 驾驶校车运载学生,不按照规定放置校车标牌、开启校车标志灯,或者不按照经审核确定的线路行驶的处罚 行政处罚 64 校车上下学生,不按照规定在校车停靠站点停靠的处罚 行政处罚 65 校车未运载学生上道路行驶,使用校车标牌、校车标志灯和停车指示标志的处罚 行政处罚 66 驾驶校车上道路行驶前,未对校车车况是否符合安全技术要求进行检查,或者驾驶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车上道路行驶的处罚 行政处罚 67 在校车载有学生时给车辆加油,或者在校车发动机引擎熄灭前离开驾驶座位的处罚 行政处罚 68 机动车逆向行驶的处罚 行政处罚 69 在道路上车辆发生故障、交通事故停车后,不按规定使用警示灯光或设置警告标志的处罚 行政处罚 70 机动车未按规定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的处罚 行政处罚 71 机动车超速行驶的处罚 行政处罚 72 机动车超员、超载行为的处罚 行政处罚 73 机动车驾驶人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的处罚 行政处罚 74 机动车驾驶人违反规定运载危险物品的处罚 行政处罚 75 校车超员的处罚 行政处罚 76 机动车驾驶人不按照规定避让校车的处罚 行政处罚 77 机动车驾驶人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四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二十分钟的处罚 行政处罚 78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 79 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罚 行政处罚 80 驾驶人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驾驶校车的处罚 行政处罚 81 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悬挂机动车号牌的处罚 行政处罚 82 机动车驾驶人故意遮挡、污损或者未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的处罚 行政处罚

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违法行驶的处罚 行政处罚 84 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牌证、标志的处罚 行政处罚 85 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道路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 86 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或情节严重尚不构成犯罪的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 87 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较大财产损失或情节严重的处罚 行政处罚 88 道路两侧及隔离带上种植树木、其他植物或者设置广告牌、管线等,遮挡路灯、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妨碍安全视距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行为人排除妨碍拒不执行或情节严重的处罚 行政处罚 89 未经批准,擅自挖掘道路、占用道路施工或者从事其他影响道路交通安全活动的处罚 行政处罚 90 出售已达到报废标准机动车的处罚 行政处罚 91 非特种车辆喷涂特种车辆标志的处罚 行政处罚 92 生产、销售拼装的机动车或者生产、销售擅自改装的机动车的处罚 行政处罚 93 机动车驾驶人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的疾病仍继续驾驶的处罚 行政处罚 94 重型、中型载货汽车及其挂车的车身或者车厢后部未按规定喷涂放大的牌号的处罚 行政处罚 95 机动车驾驶人被扣留机动车驾驶证后无正当理由逾期未接受处理的处罚 行政处罚 96 机动车驾驶人12个月内累积记分达到12分拒不参加学习也不接受考试的处罚 行政处罚 97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不按照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进行检验,出具虚假检验结果的处罚 行政处罚 98 使用拼装或者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接送学生的处罚 行政处罚 99 使用未取得校车标牌的车辆提供校车服务,或者使用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的人员驾驶校车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0 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校车标牌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1 未按照规定指派照管人员随校车全程照管乘车学生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2 驾驶机动车向道路上抛洒物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3 补领机动车驾驶证后,继续使用原机动车驾驶证的处罚 行政处罚

发生事故后,应当自行撤离现场而未撤离,造成交通堵塞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5 机动车驾驶人在实习期内驾驶公共汽车、营运客车或者执行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以及载有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剧毒或者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机动车、牵引挂车、驾驶机动车上高速公路行驶,无相应或者更高准驾车型驾驶证三年以上的驾驶人陪同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6 驾驶机动车未按规定粘贴、悬挂实习标志或者残疾人机动车专用标志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7 持有大型客车、牵引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驾驶证的驾驶人未按照规定申报变更信息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8 机动车驾驶人身体条件发生变化不适合驾驶机动车仍驾驶机动车的处罚 行政处罚 109 机动车驾驶人逾期不参加审验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0 重型、中型载货汽车及其挂车后部未按规定粘贴或喷涂反光标志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1 总质量在 3.5 吨以上的货车、挂车,未按照国家标准安装侧面及后下部防护装置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2 驾驶拖拉机违反交通信号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3 机动车驾驶人驶入禁止通行道路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4 在设置出租车临时停靠站(位)的路段,出租车在站(位)外等客、上下客或在站(位)内滞留等客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5 机动车驾驶人未按规定安装、使用行驶记录仪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6 无机动车驾驶证的人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逃逸,构成犯罪的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 117 车辆的所有人无临时通行标志或者临时通行标志超过有效期限驾驶车辆上道路行驶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8 机动车驾驶人未随车携带交通安全信息卡的处罚 行政处罚 119 重型载货汽车进入有明确标示禁止通行的高架桥等道路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0 发生轻微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依法应当自行撤离现场而未撤离,造成交通堵塞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1 机动车驾驶人未取得机动车号牌或者临时通行牌证逾期仍上路行驶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2 容留吸毒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3 介绍买卖毒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4 未经许可、备案购买、运输易制毒化学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5 使用他人的许可证、备案证明购买、运输易制毒化学品的处罚 行政处罚

使用伪造、变造、失效的许可证、备案证明购买、运输易制毒化学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7 易制毒化学品购买、运输单位未按规定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8 转借易制毒化学品购买、运输许可证、备案证明的处罚 行政处罚 129 超出购买许可、备案范围购买易制毒化学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30 未按规定记录、保存、备案易制毒化学品交易情况的处罚 行政处罚 131 易制毒化学品丢失、被盗、被抢不报的处罚 行政处罚 132 违法使用现金、实物交易易制毒化学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33 未按规定报告易制毒化学品经销、库存情况的处罚 行政处罚 134 运输易制毒化学品货证不符的处罚 行政处罚 135 运输易制毒化学品未携带许可证、备案证明的处罚 行政处罚 136 违规携带易制毒化学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37 拒不接受易制毒化学品监督检查的处罚 行政处罚 138 向无购买许可证、备案证明的单位、个人销售易制毒化学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39 超出购买许可、备案范围销售易制毒化学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40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流入非法渠道的处罚 行政处罚 141 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处罚 行政处罚 142 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苗的处罚 行政处罚 143 非法运输、买卖、储存、使用罂粟壳的处罚 行政处罚 144 非法持有毒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45 向他人提供毒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46 吸毒的处罚 行政处罚 147 胁迫、欺骗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48 教唆、引诱、欺骗吸毒的处罚 行政处罚 149 为吸毒、赌博、卖淫、嫖娼人员通风报信的处罚 行政处罚 150 娱乐场所从事有关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处罚 行政处罚 151 扰乱秩序的处罚 行政处罚 152 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处罚 行政处罚 153 干扰无线电业务正常进行的处罚 行政处罚 154 非法制造、买卖、储存、运输、邮寄、携带、使用、提供、处置危险物质的处罚 行政处罚 155 危险物质被盗、被抢、丢失不报的处罚 行政处罚 156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器具的处罚 行政处罚 157 违规举办大型活动的处罚 行政处罚 158 公共场所经营管理人员违反安全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159 强迫交易的处罚 行政处罚

160 冒领、隐匿、毁弃、私自开拆、非法检查他人邮件的处罚 行政处罚 161 招摇撞骗的处罚 行政处罚 162 驾船擅自进入、停靠国家管制的水域、岛屿的处罚 行政处罚 163 非法以社团名义活动的处罚 行政处罚 164 煽动、策划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65 制造噪声干扰正常生活的处罚 行政处罚 166 协助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的处罚 行政处罚 167 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的处罚 行政处罚 168 担保人不履行担保义务的处罚 行政处罚 169 非法制造、贩卖、持有、使用警用标志、制式服装、警械、证件的处罚 行政处罚 170 生产、销售、仿制制式服装、标志的处罚 行政处罚 171 穿着、佩带仿制警用制式服装、标志的处罚 行政处罚 172 侮辱国旗的处罚 行政处罚 173 侮辱国徽的处罚 行政处罚 174 放任卖淫、嫖娼活动的处罚 行政处罚 175 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76 破坏集会、游行、示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77 擅自变更大型活动时间、地点、内容、举办规模的处罚 行政处罚 178 未经许可举办大型活动、举办大型活动发生安全事故或发生安全事故不处置、不报告的处罚 行政处罚 179 使用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80 出租、出借、转让居民身份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81 非法扣押居民身份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82 冒用居民身份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83 购买、出售、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的处罚 行政处罚 184 娱乐场所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嫖娼或为进入娱乐场所的人员实施卖淫、嫖娼提供条件的处罚 行政处罚 185 娱乐场所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或为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提供条件的处罚 行政处罚 186 娱乐场所提供、从事营利性陪侍的处罚 行政处罚 187 娱乐场所赌博、为赌博提供条件的处罚 行政处罚 188 娱乐场所从事邪教、迷信活动或为从事邪教、迷信活动行为提供条件的处罚 行政处罚 189 娱乐场所设施不符合规定的处罚 行政处罚 190 未按规定安装、使用娱乐场所闭路电视监控设备的处罚 行政处罚 191 删改、未按规定留存娱乐场所监控录像资料的处罚 行政处罚

篇3:政府职能责任和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真题回顾】

1. (2013·安徽文综卷·5) 有专家提出, 一个和谐、宜居的城市, 应该是“婴儿车能在街头任意出现”的城市。媒体将这概括为“婴儿车指标”。有同学据此推测, 达到这一指标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完善、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环境优美等条件。创造这些条件, 政府须切实

(1)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2) 保障公民的民主决策权 (3) 履行经济和文化职能 (4) 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政府不能行使司法权, 公正司法是指我国司法机关, (1) 错误;公民可以参与民主决策, 没有决策权, (2) 错误;要达到该同学提出的条件, 实现“婴儿车指标”政府必须履行好经济、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答案选D。

2. (2013·天津文综卷·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 政府机构改革的声音与步伐始终伴随,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改革路径日渐清晰,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

(1) 树立政府权威的需要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 提高为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需要 (4) 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需要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要求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表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政府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故 (4) 正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也要求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故 (2) (3) 正确; (1) 选项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结果而非原因, 不选。答案选D。

3. (2013·新课标Ⅰ卷·17) 2012年初, 国务院下发《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明确了严格控制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入河湖排污总量的“三条红线”, 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这些规定

(1) 提高了政治水资源管理的决策效率 (2) 强化了地方政府水资源管理的职能 (3) 约束了地方政府管理水资源的权限 (4) 强化了水资源管理的政府责任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要读懂材料, 国务院下发《意见》的目的是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 (1) 说法错误, 材料和政府对水资源的决策效率无关; (3) 说法错误, 也不是约束政府管理水资源的权限;而是在强化职责的管理。故答案选C。

4. (2013·北京文综卷·32) 面对H7N9禽流感, 政府有关部门在首例病例确诊后, 立即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详细疫疫情信息, 并及时跟进通报疫情变化情况及防治方案, 使政府和社会形成合力, 共同防治禽流感。这些做法能够

(1) 提高行政效率, 体现政府权威 (2) 加强社会监督, 促进廉政建设 (3) 增强信息透明, 保障公民权利 (4) 消除社会矛盾, 维护国家稳定

A. (1) (3) B. (1) (4)

C. (2) (3) D. (2) (4)

解析:注意题目的主体意思是政府积极发布H7N9的病例以及防治方案, 说明的是政府的办事效率与信息公开, (1) (3) 符合题意;并没有涉及社会监督与社会矛盾问题, (2) (4) 无关。答案选A。

5. (2013·北京文综卷·33) 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下列选项符合依法行政要求的是

(1) 人民法院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审理企业破产清算案件 (2) 发改委对企业合谋操纵产品价格的垄断行为做出处罚 (3) 人大常委会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流程与劳动保护规章制度 (4) 环保部督促地方政府取缔被国家列入淘汰范围的高污染生产能力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题目的关键词是依法行政, 而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 (1) 的主体是法院, (3) 是人大, 排除 (1) (3) , 而 (2) (4) 的主体是政府, 故选C。

6. (2013·四川文综卷·4) 建设廉洁政治, 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下列做法中, 直接体现这一要求的是

(1) 国务院下放和取消133项行政审批事项 (2) 某省民政厅开展“廉政亲情寄语”活动 (3) 某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推行“开放式决策” (4) 某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规范网络反腐”议案

A. (1) (3) B. (1) (4)

C. (2) (3) D. (2) (4)

解析:此题的“直接体现”四字很重要!考生容易把“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简单理解为“反腐倡廉”, 于是容易犯错选D。答案选A。

【考点精讲】

1.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1) 我国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民政府担负四个方面的职能: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政府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 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保障人民民主, 协调人民内部矛盾, 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能。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在经济建设负有重要职能, 主要是经济调节 (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市场监管 (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管,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社会管理 (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 维护社会秩序) ;公共服务 (指为经济活动服务, 维护社会秩序) 。另外, 还要注意不是政府直接干预、管理经济活动, 政府的管理属于宏观调控, 是间接的, 主要是依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政府对文化市场的整顿属于经济建设职能。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一方面, 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引导人民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 政府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的基本职能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 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宗旨, 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做到: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政府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1) 必要性:依法行政是我国政府性质的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坚持依法行政, 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 具体要求:合法行政、程序得当、权责统一等。

(3) 意义: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 增强政府的威信;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4.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 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搞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 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 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 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 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 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造福于人民, 建立起一个具有威信的政府。

(2) 如何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

(1) 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 二靠法制。一靠民主就是要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就是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二靠法制就是要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议、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2) 为政务公开喝彩”:政务公开, 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工作,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政府的威信

(1) 政府具有威信的决定因素。从根本上讲, 一个政府能否具有威信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2) 区分有无威信的政府的标志。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服从, 这是区分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

(3) 政府的威信的树立。首先,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 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其次,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最后, 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 坚持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应试策略】

1.本专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部分, 要求考生掌握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从中深刻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打造有威信的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2. 复习中要把握两条线索:

一是以国家性质为主线, 把握政府的性质、职能、责任、权力的行使与监督;二是以社会主义民主为纲领, 理解政府依法行政、民主决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 在复习基础知识时一定要结合政府在管理和服务方面改革的新举措深入理解和把握。

【创新演练】

1.2013年8月20日上午, 河南省开封市召开了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工作会议。该市市长吉炳伟在会议上强调, 就业关乎民生、连着民心, 要靠发展促进就业, 通过更高质量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大局稳定。由此可见, 开封市重视就业, 是基于

(1) 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 政府是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3) 政府具有管理经济的职能 (4) 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A. (1) (3) B. (2) (4)

C. (1) (4) D. (2) (3)

2.为进一步聚焦“四风”问题, 2013年8月19日, 山东省工商局领导干部奔赴基层工商所联系点蹲点调研, 与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同工作、同生活, 面对面征求意见。蹲点时间不少于3天, 蹲点干部吃工商所日常工作餐, 自交餐费。这表明政府

(1)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 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3) 致力于构建服务型政府 (4) 践行以人为本的依法执政理念

A. (1) (2) (3) B. (2) (3) (4)

C. (1) (3) (4) D. (1) (2) (4)

3.2013年8月初, 我国质检部门相继查出新西兰恒天然公司乳清蛋白粉含肉毒杆菌和奶粉硝酸盐含量超标。恒天然产品问题屡出, 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乃至我国政府已经通过外交途径, 向新西兰方面提出, 希望新方继续高度重视这一事态, 尽快妥善解决有关问题, 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为了深刻吸取教训, 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对我国政府而言应重视加强

A.政治职能

B.市场监管的经济职能

C.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D.文化职能

4.针对“网友”提出的“40年商品房产权到期后如何处理”的问题, 四川省阆中市国土资源局的官方网站做出了“40年后, 我们是不是还存在这个世界, 不要考虑太长远了……”的“神回复”。这说明政府要

A.体现全体公众的意愿和要求

B.坚持依法执政、民主执政

C.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D.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5.河北省衡水市纪委监察局于2013年8月21日透露, 在2013年7月29日至8月1日的明察暗访中发现问题的22家单位的当事人及相关领导, 按照相关规定受到严肃处理, 共有61人被效能问责。在被问责的61人中, 有包括15名科级干部在内的33人受到了党政纪处分, 另有28人受到了相应的组织处理、经济处罚、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等处理。效能问责

(1) 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 体现了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3) 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坚持依法行政 (4) 有利于党的民主执政

A. (2) (3) B. (1) (3)

C. (1) (4) D. (3) (4)

6.2013年8月12日, 受黑龙江省政府委托, 黑龙江省审计厅厅长史青衿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2012年度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审计监督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审计监督属于

A.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B.司法机关的监督

C.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D.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7.领导干部要带着感情, 扑下身子, 深入一线, 服务基层组织、服务项目企业、服务人民群众。日前, 长沙市岳麓区全面推行“三服务”一线工作法, 并以此为抓手全力推进“六个走在前列”大竞赛。2013年8月26日, 该区62名区级领导和559名联驻网格干部包括个人手机等信息进行公示, 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监督。这样做

(1) 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 (2) 有助于推进依法行政, 转变政府职能 (3) 有助于保证公民完全自由地行使民主权利 (4) 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接受群众监督

A. (1) (2) B. (2) (3)

C. (3) (4) D. (2) (4)

8.2013年8月21日上午, 安徽省铜陵市委副书记、市长侯淅珉在市信访局公开接访时强调, 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坚决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当日上午, 3批次来访群众反映问题涉及拆迁安置、企业环境污染等方面。坚持依法行政有利于

(1) 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 加强廉政建设, 增强政府权威 (3) 促进政府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4) 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

A. (1) (2) (4) B. (1) (3) (4)

C. (2) (3) (4) D. (1) (2) (3)

9.贯彻执行权、主持决策权、审核把关权、督促检查权、应急处置权、干部酝酿权……2013年7月17日上午,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委政府各级领导权力运行图赫然张贴在县委县政府门口, 而随着这些“权力清单”同时张贴的还有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联系方式, 公布“权力清单”。该县公布“权力清单”可以

(1) 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 (2) 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 (3) 维护群众的所有利益 (4)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A. (1) (2) B. (3) (4)

C. (1) (4) D. (2) (3)

10.为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和自然资源、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 防范合同风险, 长沙市拟出台《长沙市政府合同审查与管理办法》, 现公布征求意见稿, 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将有关意见和建议以书面或者电子邮件形式于2013年9月1日之前反馈至长沙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长沙市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说明

A.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B.政府坚持依法行政

C.政府审慎用权, 科学民主决策

D.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11.面对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 江苏省无锡市不断优化就业服务体系, 引进更多的高层次毕业生到无锡就业发展。数据显示, 2013年无锡籍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4392人, 比2012年增长0.83%。截至7月末, 全市共接收高校毕业生14113人, 其中硕士以上毕业生1942人, 同比增长12.12%。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无锡市创新理念亮“新招”。

有人认为, 解决大学生就业, 关键在政府。请你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12.材料一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筹备, 2013年8月26日起, 安徽省马鞍山市长公开电话整合平台正式运行, 升级后的“12345”市长公开电话正式开通。它是对目前运行的44个政务类和公用事业类服务热线进行有效整合, 实现“12345”热线一号通。据了解, 新版市长公开电话新增16个接听座席。同时, 新增语音留言、网络受理、市长信箱等受理渠道, 方便群众多渠道表达诉求, 并24小时畅通, 力争打造“不下班的政府、不关闭的窗口”。

(1) 辨析:政府提高便民利民的意识, 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 就能防止权力的滥用。

材料二微信作为当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移动社交工具, 具有超过3亿的用户, 为进一步做好应急知识宣教工作, 广东省政府应急办紧跟时代脚步,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之后, 7月26日微信公众平台正式开通。政府积极进军微信, 有助于拓展网络问政的深度与广度, 使获取社情民意的途径更加多样, 是扩大政府影响力, 塑造政府“威信”, 站稳舆论阵地的重要保障。

(2) 结合材料说明政府应怎样树立威信?

13.2013年8月25日, 继“秦火火”、“立二拆四”、周禄宝等网络谣言制造者被捕后, 又一条“大鳄”, 涉嫌编造“情妇举报公安分局长”、“中石化非洲牛郎门”谣言的傅学胜被刑拘。谣言止于智者, 但遗憾的是, 面对谣言, 智者多摇旗呐喊者却不计其数。究其原因, 无非是三个原因:首先是政府权力不透明;其次是媒体不明真相的推波助澜;最后是围观群众的“懵懂无知”。网络反腐并不等于是网络造谣!

阅读材料,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请你谈谈我国政府应如何做到权力公开透明和防止权力的腐败?

(2) 请你针对上述情况, 就如何制止网络谣言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并分别说出这些建议的理论依据。

参考答案:

1.A本题考查政府的职能、性质等知识。就业关乎民生、连着民心, 说明开封市重视就业是在坚持对人民负责, 故选 (1) ;通过更高质量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大局稳定, 表明开封市在履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故选 (3) 。 (2) 说法错误, 法律的制定者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4) 说法错误, 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2.A面对面征求意见, 体现了 (1) ;与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同工作、同生活, 说明政府致力于构建服务型政府, 为人民服务, 对人民负责, (2) (3) 正确。 (4) 在材料中未体现,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

3.B新西兰恒天然产品在我国市场销售发生问题, 除了企业自身问题外, 也反映出我国政府缺乏市场监管, 故选B。

4.C A项错误, 体现的人民的意愿, 而不是公民;B与题干不符, 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材料中国土资源局的官方网站作出的“神回复”, 反映出政府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 故选C;D与题意不符, 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

5. B按照相关规定受到严肃处理, 共有61人被效能问责, 可以有效地促进政府坚持依法行政,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故选 (1) (3) 。 (2) 与材料无关, 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受到监察部门的监督; (4) 与题无关。

6. C本题考查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识记书本知识即可。

7. D (1) 错误, 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监督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 (3) 错误, 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监督, 与保证公民完全自由地行使民主权利无关。

8. A公正司法是司法机关的职责, (3) 排除。

9. C (2) (3) 观点错误, 排除, 公民的民主权利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 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应选 (1) (4) 。

1 0. C《长沙市政府合同审查与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 是政府征求意见, 审慎行使权力, 科学民主决策的过程, 故C题意;其他三项都与题意无关, 不选。

1 1. (1)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政府有责任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 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 保障大学生就业才能取得成功。命题观点有其合理性。

(2) 但是, 保障大学生就业, 还需要个人转变观念、提高技能、积极就业、自主创业, 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所以其观点也有片面性。

1 2. (1) (1) 政府提高便民利民的意识对于防止权力的滥用有积极的影响。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提高便民利民的意识是由我国政府的性质决定的, 这样做既有利于方便群众, 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又有利于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 (2) 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防止权力的滥用。这有利于国家机关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 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 从而达到防止权力滥用的效果。 (3) 防止权力的滥用,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关键, 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体系。这个体系, 一靠民主, 二靠法制, 二者缺一不可。因此, 题目中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2) (1) 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 坚持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2) 政府及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 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政府积极进军微信, 有利于及时了解社情民意。

1 3. (1) (1) 建立健全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体系是防止权力腐败的关键。

依靠民主和法制,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 保证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 (2) 建立并完善包括政协监督、人大监督、党的监督等在内的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3) 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 政府及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社会和人民的监督。 (4)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实行政务公开,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提高政府及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2) (1) 提高广大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学会辨别网络谣言。依据:政府具有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 为网民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2) 加强管理, 依法打击散布网络谣言的不法分子, 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依据:政府具有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篇4:权力和责任清单

关键词:政府和市场关系;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

一、 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核心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理想的政府应该一方面具有保护培育市场的积极职能,另一方面又受到法律限制以防止过度侵害市场,换言之,政府既应该是“有效的”,也应该是“有限的”。

为更好地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自2013年起,中央政府要求制定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并公布了推进时间表。其中,“负面清单”、“权力清单”主要针对“有限政府”问题,防止政府随意干预市场;“责任清单”主要针对“有效政府”问题,防止政府不作为。

二、 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进展

从功能上看,负面清单与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都旨在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而从指向上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指向对象为政府部门,而负面清单的指向对象则为市场主体,其实质是规范市场主体的准入标准。负面清单与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制定和推动工作必须相辅相成。

负面清单:从地方实践到中央规范。实际操作中,负面清单的制定和推行工作是一个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过程:先由地方实践,随后由国务院规范,再选择试点地区先行先试,最后全面推开。上海自贸区是我国最早实行负面清单制度的地区,随后其他地区负面清单工作开始陆续推行,2015年4月,随着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的建立,由国务院制定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开始在4个自贸区统一适用推行。201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明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由国务院统一制定发布,并从2015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部分地区先行先试。

权力清单早有实践,责任清单相对滞后。从各地实践来看,早在2005年,河北省邯郸市就推出了市长权力清单,确定并汇总了93项时任市长权限以向全社会公开;2009年成都市公布了49个市级部门和单位的权力清单;2011年北京市西城区公开了164张区委权力运行流程图,同时列出权力行使主体、权力行使步骤、限制条件、监督办法和举报方式等;2014年3月,中央政府“晒”出权力清单,涵盖60个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国务院部门;目前,各省级政府都公布了本级政府的权力清单,部分省份也公布了市县两级政府的权力清单。然而,责任清单的公布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目前仅有部分省级政府公布了本级政府的责任清单,尚未有省份公布市县两级责任清单。

配套改革措施保证三张清单顺利推行。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确定审批流程,提高审批速度。各省行政机关职权清理效果显著,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清理,行政程序标准化、信息化普遍推进。二是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等改革手段都已全面推开,工商登记由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简化市场主体登记手续,实现企业注册登记便利化。三是市场监管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将政府管理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强化市场监管行为、夯实监管信用基础、改进市场监管执法等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法治规范的市场环境建设。四是培育社会组织推进政府职能转移。一些地方已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开始就社会组织培育开展多样化的探索和尝试。如广东省深圳市推行社会团体登记制度改革,同时实行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资质申报,推进政府职能转化;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接受孵化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活动,分担部分政府职责。

三、 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负面清单落实中“玻璃门”“旋转门”问题依然存在。实行负面清单后,由于缺乏配套制度改革,市场主体虽形式上可注册,但实际上仍无法运营,存在“玻璃门”、“旋转门”问题。例如,医疗并非自贸区负面清单中禁止准入类和限制准入类行业,因此外资可以自主自愿在自贸区设立医院,但由于我国现行的大型医用设备购买制度、医保制度、医生执业制度、聘请外国专家需由外专局批准等制度的掣肘,外资医院很难顺利运营。

在强调政府负面清单的过程中忽略了市场主体的责任。当前“法定职责必须为”更多强调政府的责任,但是,发展市场经济也应当强调企业主体、中介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责任,尤其是实施负面清单后,更要求市场主体守法自律。例如,负面清单实行后,登记机关对企业主体提交的登记材料只进行备案或形式上的审查,而材料的真实性应由股东、董事、律师、会计师等真正负起责任。

信用体系建设缓慢,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建立。一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政府信息平台尚未建立规范的动态信息披露制度,各部门之间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集成度低、互不联通、不愿共享,使得政府主导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没有充分發挥作用;二是市场征信服务机构存在诸多隐患。由于现阶段政府信用信息开放程度不高,导致市场征信服务发展迅速,但其信息来源、信息质量、信息加工方法等缺乏公信力,对个人隐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权责清单制定标准各异,各地清单差异显著。《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要按照职权法定原则,对现有行政职权进行清理、调整”,但对“法”并没有明晰定义,除法律以外,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部门文件、“三定”规定等是否可以作为清理依据,尚缺乏统一标准。因此各地区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制定清单,且差异显著。

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不清晰。各级政府向企业和社会组织放权是权力清单的内涵之一。然而,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存在政府与市场、社会边界不清晰的问题,到底哪些应该由政府把关?哪些应该由企业和社会组织自律?哪些职能政府可以外包给市场主体去做?此外,政府权力背后的资源容易导致政府的手伸的过长,例如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申请国家级基地、园区、示范城市,当上级部门来检查时,为保证评选合格,政府以未来放松对企业监管为筹码,要求部分企业停业歇业,影响了许多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

政府横向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存在责任推诿。目前许多行业企业既需要接受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管,也需要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例如,城市轨道交通要受规划局、交通运输局、环保局、市政园林局、公安局、建设管理局、监察局、商务局、质监局等部门的综合管理。但是,如果政府部门之间监管责任不明确,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或责任推诿,不利于市场经济良性健康发展。

下级政府权力承接能力不足,“头大腿细”。《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对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职权,应交还市场与社会;可下放给下级政府的职权事项,应及时下放”。但在实际工作中,上级政府把一些本应该交给市场的权力,交给了下级组织;即使有一些必须交给地方的权力,但没有相应的人员、财力和组织机构配套,导致地方承接了权力,但没有能力完成,最终影响权力下放和转移的效果。

监管机构运行体制机制尚未理顺。一是机构改革不彻底,体制不顺、协调不畅。为适应改革需求,不少城市推出基层版“大部制”,将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三局合一,建立市场监督管理局。但是,监管的“大部制”只有中间部门实施了改革,上下都没变,导致对上多头应对,对下无法落实,体制不顺、协调不畅。

监管的“需求”快速增加,而“供给”能力不足。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后,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产生大量的监管需求,包括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如“有照无证”经营、“皮包公司”等),但监管的供给严重不足。一是基层监管部门职工老龄化问题严重,监管人员无法及时提升监管水平;二是受编制限制,监管队伍无法引入新鲜血液;三是配套软硬件供给不足,受财力影响,监管检查设备无法及时更新,对提升监管能力极其必要的、大规模的在岗培训无法实现。

原有的监管模式相对落后。监管部门习惯于原来对市场主体以登记注册、上门检查为主的监管模式,这需要花费大量的行政资源,也容易无形中增加企业成本,行政监管的效率不高,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原有的监管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当前简政放权改革的需要,亟待监管部门“换脑”、“换人”同步展开,推动监管方式方法转变。

监管部门缺乏事中监管的意识和手段。负面清单要求政府“宽进严管”,由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监管方式要求从注重主体资格监管向注重产品(服务)质量和生产经营行为监管转变。然而实际中监管部门缺乏事中主动监管的意识和手段,“事前”变成了“出事前”,“事后”变成了“出事后”,即出事前不监管,出事后才补救。本质上是监管部门未完全摆脱“重资格轻管理”“重审批轻过程”的传统监管思维,缺乏事中监管的手段,未建立起与“宽进严管”相适应的监管意识和监管手段。

四、 政策建议

为更好地推行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更好地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针对“三张清单”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针对负面清单“玻璃门”问题,建议在国务院层面成立协调委员会,专门解决政策供给。负面清单管理是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全方位改革,各项配套措施都需要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包括建立健全与负面清单相适应的投资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以及相关行业内制度等。建议在国务院层面成立协调委员会,针对负面清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商议并予以解决,真正实现企业“进得去,能运营”。

针对市场主体责任意识薄弱问题,建议设立严惩机制,加强企业主体、中介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责任。建立对企业主体、中介机构和社会组织公开、监督和惩罚制度,树立惩罚典型,并加强舆论宣传,形成严惩的社会氛围,生动、形象、准确地向社会传达“依法治国、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决心和理念。

针对社会信用缺失问题,加快政府推动、社会共建的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尽快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并对政府信息披露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二是建立跨部门的有效信息共享和联动协作机制,制定数据标准、接口标准、格式标准等,打破信息孤岛,促进部门间信息开放、互联互通;三是扩大政府信用数据使用范围,促进信用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四是继续探索和完善信用激励与惩戒机制,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制度,对失信主体依法予以限制或禁止,对守信主体予以支持和激励。

针对权责清单缺乏标准问题,建议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从全国范围看,权责清单可理解为“全国统一的共性清单+省一级个性清单+市一级个性清单+县一级个性清单”,在权责清单制定的第一阶段,可考虑地方先行先试有所差异,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渐优化趋同;在权责清单制定的第二阶段,各级政府的核心业务可由中央根据地方竞争结果制定统一的共性清单,同时给予地方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自主制定“个性清单”。

针对政府和市场、社会边界不清问题,建议尽快组织专家厘清权力和责任边界。对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进行合理划分,找到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黄金分割点,并根据发展阶段、市场规模、经济周期等进行动态调整,逐步缩小政府权限;发展社会组织,发挥中介组织和NGO的作用。例如在制定政府权力清单时将行规行约制定、行業技术标准规范制定、行业统计分析、行业学术和科技成果评审、行业纠纷调解等职能转移给行业组织承担;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水平能力的评价认定以及相关从业、职业资格、资质类管理等,也都交给社会组织自律管理。

针对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问题,建议建立多部门职能交叉清单,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将所有涉及两个以上部门履行的职能,也制定清单并向社会公布,既有利于政府部门全方位明确自身职责,也有利于企业、社会组织和百姓合理接受政府管理。此外,交叉清单中要依据“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依据法律法规界定清楚各部门的责任,建立部门间相互配合机制,发挥协同效应。

针对下级政府承接能力不足问题,建议加强基层政府的监管资源配置和能力建设。一是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干部流动的纵向交流机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养,提高其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二是增加基层人员编制,增加基层业务人员编制;三是增加对基层的转移支付。下放的权力中对政府承接能力要求较高的,可设置权力下放过渡期,给予下级政府完善自身承接能力的时间。

针对监管机构运行体制问题,建议成立统一的市场监督机构。将国家行政管理总局、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合并成立统一的市场监督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授权,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企业主体的市场行为、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等,推动从分环节监管向全流程监管转变,从单部门监管向行业整体监管转变,落实监管责任。

针对监管供给不足问题,建议切实提高基层监管机构能力建设。配合监管机构改革,按照市场竞争方式进行监管人员招聘、薪酬给付、晋升奖惩,吸收高素质、高学历的年轻队伍加入;充实基层的监管力量,给基层配备先进的监管系统、技术和装备,提高监管效率;加强对基层监管人员的培养培训,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素质。

针对监管模式落后的问题,建议探索监管清单+网络监管平台的现代化监管模式。编制市场监管清单,列明监管部门、监管内容、监管标准、监管措施,清晰地向社会公开“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使监管更加具体化、透明化、规范化。同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建立网络监管平台,实行网格化移动式管理,监管机构可将监管区域进行划分,并组建巡逻执法队伍,为每名巡逻执法人员指定巡逻区域并配备专业手机,手机内装有监管清单列表终端APP和自动定位系统。巡逻人员定期按照监管清单列表对负责区域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问题可及时处罚,并需将发现的问题、处罚程序、处罚信息等及时上传至监管平台。这有利于建设互动式、信息化、标准化的事中监管机制。

针对事后监管不足问题,建议建立快速處罚解决机制。监管部门可成立服务大厅,制定政务公开、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设置服务窗口、24小时值班队伍和(与法院协调)成立快速法庭。当企业主体需要依照处罚决定缴纳罚款或办理其他处罚时,可前往服务窗口进行一站式办理;当服务大厅接到群众举报或遇到突发事件,值班队伍可立刻赶赴现场处理;当受罚主体对处罚决定有异议,不接受处罚时,可由快速法庭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则履行相应调解协议;若调解达不成协议,则通过行政、仲裁、诉讼等其他途径解决。

参考文献:

[1] 魏礼群.正确认识与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2] 方强.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职能部门管理模式创新[J].管理世界,2014,(12):174-175.

[3] 孙元欣,徐晨,李津津.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2014版)的评估与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14,(10):81-99.

[4] 郭冠男,李晓琳.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与路径选择:一个总体框架[J].改革,2015,(7):28-38.

[5] 全津,雷欣.厘清政府市场边界推进权力清单制度[J].理论导报,2014,(2):27.

[6] 刘延海.地方政府权力清单构建中的演化博弈行为——面向压力、竞争与回应条件的探索[J].经济体制改革,2015,(5):36-43.

作者简介:赵伟欣(1990-),女,汉族,山西省晋城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普惠金融和政府管理。

篇5:权力和责任清单

新疆阿勒泰市委编办积极参加地区编办推行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培训工作

3月10日,阿勒泰市委编办组织全办人员参加了阿勒泰地区编办推行地区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培训工作。会上,地委编办魏秋生主任专门针对推行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的重要性作了强调,对当前全面开展推行权责清单制度的总体情况进行了简要阐述,同时要求各县市编办和地直各有关部门同志高度重视此次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求大家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开始工作。随后地委编办综合科杨丽副科长就工作开始的基本原则、实施范围、主要任务实施步骤以及填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

会后,大家通过讨论学习,一致认为地区的培训工作内容翔实、目标明确,对县市编办开展好此项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明确了今后开展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工作的目标和重点,理顺了头绪,为年内完成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阿勒泰市委编办:吴冠军供稿)

篇6:权力和责任清单

编制单位(盖章)

****年**月**日

(未调整的部分)

一、行政许可(共10项)

(一)商品房预售许可核准

(二)物业服务企业资质核准

(三)城市房屋拆迁许可证核发

(四)城市房屋拆迁单位资格核准

(五)城市房屋拆除施工单位资格核准

(六)拆迁人使用补偿安置资金审核

(七)房屋拆迁延长暂停办理相关手续期限的审批

(八)未完成拆迁补偿安置的建设项目转让核准

(九)拆迁产权不明确房屋补偿安置方案核准

(十)划拨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转让、出租、抵押审批

二、我局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共26项)

(一)物业管理企业资质年检

(二)房屋所有权登记

(三)房屋抵押权登记

(四)房屋拆迁单位变更法定代表人备案

(五)城市房屋拆迁期限延长核准

(六)房屋拆迁范围内的拆除验收

(七)房屋拆除批准

(八)城市房屋拆除施工单位资格年检

(九)物业维修基金缴交确认与使用申请

(十)房产档案利用与公布审批

(十一)公有住房出售审批

(十二)住房补贴审批

(十三)购买经济适用房资格认定核准

(十四)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审批

(十五)房改房被拆个人维修基金退款核准

(十六)直管公有住房使用、变更与转让、转租与回迁审批(十七)历史建筑保护修缮项目申请审批(十八)城市房屋预告登记(十九)城市房屋登记簿更正登记(二十)城市房屋登记簿异议登记(二十一)预售房屋物管用房缴交(二十二)竣工房屋物管用房缴交

(二十三)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设立备案(含年检)(二十四)自行拆迁单位的拆迁核准(二十五)物业保修金缴交确认和使用申请(二十六)公有住房售后维修基金拨付

三、行政监管(共31项)

(一)对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专业人员的检查

(二)商品房预售款的监管

(三)房屋租赁监督管理

(四)房产经营监督管理

(五)对房地产估价机构的监督管理

(六)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

(七)对房地产权利证书的验证

(八)对房地产测绘单位的业务监督

(九)城市房地产转让监督管理

(十)房屋拆迁工作监督管理

(十一)对房屋拆迁单位和自行拆迁单位业务工作的监督检查

(十二)委托拆迁招投标监管

(十三)拆迁档案监督检查

(十四)国有土地上房屋拆除施工安全监督管理

(十五)拆房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监管(十六)对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

2(十七)对物业服务收费的监督(十八)对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的监督检查(十九)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监督(二十)对危险房屋治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十一)对出售的公有住宅维修和养护的监督检查(二十二)对城市异产毗连房屋监督管理(二十三)对物业维修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二十四)对物业保修金的监督管理

(二十五)对城市房屋白蚁防治、防治药物的监督管理(二十六)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监督(二十七)对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监督管理(二十八)对危旧房屋改善工作的监督(二十九)对注册估价师执业行业的监督检查(三十)对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工作的监督管理(三十一)对经济适用住房监督管理

四、行政处罚(共113项)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未经许可擅自预售商品房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按规定使用商品房预售款项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采用不正当手段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未取得资质证书销售商品房

(五)房地产开发企业将作为合同标的物的商品房再行销售给他人

(六)房地产开发企业未按规定将测绘成果或者需要由其提供的其他权属登记资料报备

(七)房地产开发企业未达到现售条件现售商品房

(八)房地产开发企业返本销售商品房

(九)房地产开发企业采取售后包租方式销售未竣工商品房

(十)房地产开发企业分割销售商品住宅

(十一)房地产开发企业不符合销售条件而向买受人收取预订款

(十二)房地产开发企业未按规定向买受人明示《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

(十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委托无资格的机构代理销售商品房

(十四)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代理销售不符合销售条件的商品房

(十五)出租人租赁房屋不申请登记(十六)出租人将法定禁止出租的房屋出租的(十七)伪造、涂改房屋租赁证(十八)承租人擅自转租房屋

(十九)房地产中介机构未取得资格擅自从事房地产中介业务

(二十)房地产中介服务人员伪造、涂改、转让房地产中介服务资格证书(二十一)房地产中介服务人员索取、收受委任合同以外的酬金或其他财物,或者利用工作之便,牟取其他不正当的利益

(二十二)房地产中介服务人员允许他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房地产中介业务

(二十三)房地产中介服务人员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中介服务机构执行业务

(二十四)房地产中介服务人员与一方当事人串通损害另一方当事人利益(二十五)房地产中介机构聘用无执业资格人员执业,或者聘用依照本办法规定不得执业的人员执业

(二十六)房地产中介机构超过营业范围从事房地产中介活动(二十七)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资料

(二十八)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采取非法手段,损害委托人或他人利益(二十九)个人未经注册擅自以房地产估价师名义从事估价业务(三十)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房地产估价师注册(三十一)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证书

(三十二)未经注册,擅自以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的名义从事房地产估价活动

(三十三)未办理变更注册仍执业的(三十四)注册房地产估价师违规执业

(三十五)未按要求提供房地产估价师信用档案信息(三十六)房地产估价机构违法从事房地产估价活动(三十七)估价机构不按规定承揽业务(三十八)估价机构擅自转让受托的估价业务(三十九)估价机构违反规定出具估价报告(四十)估价机构擅自设立分支机构

(四十一)房地产估价机构及其估价人员应当回避未回避(四十二)权利人逾期办理权属登记(四十三)采取非法手段骗取房屋权属证书(四十四)涂改、伪造房屋权利证书

(四十五)房产测绘单位在房产面积测算中不执行国家标准、规范和规定等

(四十六)拆迁房屋单位未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擅自实施拆迁(四十七)拆迁人以欺骗手段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

(四十八)拆迁人未按房屋拆迁许可证确定的拆迁范围实施房屋拆迁(四十九)拆迁人擅自延长拆迁期限

(五十)拆迁人委托不具有拆迁资格的单位实施拆迁(五十一)接受委托的拆迁单位违反规定转让拆迁业务

(五十二)拆迁人未按规定与被拆迁人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且未经依法裁决进行拆迁的

(五十三)拆迁人在“产权不明确房屋补偿安置方案”未经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审核同意而实施拆迁

(五十四)拆迁人伪造、涂改或不向被拆迁人提供规定的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文本的

(五十五)拆迁人未按规定办理“未完成拆迁的建设项目”批准手续擅自转让的

(五十六)全部或部分使用国有资金的拆迁项目,拆迁人未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受委托拆迁单位

(五十七)拆迁人委托未取得房屋拆除工程施工资格证书的单位从事房屋拆除工程施工(五十八)拆迁单位未取得《拆迁单位资格证书》擅自接受委托拆迁(五十九)自行拆迁的单位未经核准实施拆迁(六十)伪造、涂改、转让《拆迁单位资格证书》(六十一)城市房屋拆迁单位擅自转让拆迁任务

(六十二)城市房屋拆迁单位未经批准跨越城市接受委托拆迁(六十三)取得《资格证书》的房屋拆迁单位考核不合格的(六十四)施工方案中未明确扬尘污染的防治措施或对已明确的防治措施未严格遵守和实施

(六十五)拆房施工单位工地内未按要求设置相应的车辆冲洗设施,排水、泥浆沉淀设施等

(六十六)拆房施工单位对施工中产生的物料堆未采取遮盖、洒水、喷洒覆盖剂或其他防尘措施

(六十七)拆房施工单位对不能及时清运的建筑垃圾、渣土未设置临时性密闭堆放设施进行存放或采取其他有效防尘措施

(六十八)拆房施工单位工程高处的物料、建筑垃圾、渣土等未采用容器垂直清运而采取凌空抛掷等

(六十九)拆房施工单位在易产生扬尘的天气未按要求暂停拆房施工作业并对工地采取洒水等防尘措施

(七十)拆房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从事有严重粉尘污染的施工作业(七十一)拆房施工单位未采取边施工边洒水等防止扬尘污染的作业方式(七十二)拆房施工单位施工时未设置密目网

(七十三)拆房施工单位在拆房施工工地周围未按规定设置不低于2.1米的遮挡围墙

(七十四)住宅物业建设单位违反规定选聘物业服务企业

(七十五)建设单位擅自处分属于业主的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七十六)建设单位违反规定不移交有关资料影响物业管理正常秩序(七十七)物业服务企业未取得资质证书

(七十八)物业服务企业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从事物业管理(七十九)物业服务企业聘用未取得物业管理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从业(八十)物业服务企业将全部物业一并委托他人(八十一)个人、物业服务企业挪用专项维修资金(八十二)建设单位不按照规定配置必要的物业管理用房(八十三)物业服务企业擅自改变物业管理用房的用途

(八十四)物业服务企业擅自改变物业管理区域内按照规划建设的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用途

(八十五)业主、物业服务企业擅自占用、挖掘物业管理区域内道路、场地,损害业主共同利益

(八十六)个人、物业服务企业擅自利用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经营

(八十七)建设单位不按规定交纳物业保修金

(八十八)物业服务企业不公布物业维修基金和物业管理商业用房的相关情况

(八十九)物业服务企业超越资质等级承接物业管理业务(九十)物业服务企业出租、出借、转让资质证书(九十一)物业服务企业不按规定及时办理资质变更手续(九十二)超越资质范围从事物业管理(九十三)无资质承接白蚁防治业务

(九十四)设立白蚁防治单位,未向所在地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九十五)白蚁防治单位未按照施工技术规范和操作程序进行防治(九十六)白蚁防治单位使用不合格药物

(九十七)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时不能出具实施房屋白蚁预防的证明文件或出具虚假证明文件

(九十八)建设单位或个人建房,未按规定签订白蚁预防合同,缴纳白蚁预防费

(九十九)白蚁防治机构对已签订白蚁预防合同并收取白蚁预防费的工程项目,未进行预防处理

(一百)建设单位在新建、改建、扩建房屋时未实施白蚁防治处理的(一百零一)房屋所有人或使用人在对非住宅房屋进行装修时未实施白蚁防治处理的

(一百零二)发生蚁害房屋的房屋所有人、使用人或房屋管理单位未委托白蚁防治单位进行灭治的

(一百零三)白蚁防治单位未建立健全白蚁防治质量保证体系,或未按国家和省有关白蚁防治的施工技术规范和操作程序进行防治的(一百零四)房屋安全鉴定机构故意将对非危险房屋鉴定为危险房屋(一百零五)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因过失将危险房屋鉴定为非危险房屋,并在有效时限内发生事故

(一百零六)因房屋鉴定机构延误鉴定时间而发生事故

(一百零七)将不准上市出售的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上市出售(一百零八)将已购公房和经济适用房出售后,又以非法手段按成本价或标准价购买公房或优惠政策房((一百零九)骗取廉租住房保障

(一百一十)市、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决定收回廉租住房的,承租家庭未在规定期限内退出廉租房

(一百一十一)申请者采用编造、伪造住房情况证明及隐瞒家庭收入情况,或采取其他手段骗取经济适用住房准购证的

(一百一十二)经济适用住房未满规定的限制年限和未补交土地出让金等收益擅自上市转让的

(一百一十三)违规使用廉租住房处理

五、行政强制(共2项)

(一)强制鉴定房屋

(二)强制修缮房屋

六、行政征收(共1项)房屋权属登记费

七、行政裁决(共1项)房屋拆迁行政裁决

八、其他行政行为(共14项)

(一)预售商品房合同备案

(二)撤销房屋登记

(三)对房地产权利证书的验证

(四)房产测绘成果备案

(五)房屋拆迁委托合同备案

(六)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备案

(七)对房屋拆迁委托合同的鉴证

(八)注销物业服务企业资质(三级)

(九)物业管理人员职业资格核准

(十)房屋安全状况鉴定

(十一)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的复鉴

(十二)历史文化街区搬迁公告的备案

(十三)历史建筑搬迁公告的发布审批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班主任第二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青春的手抄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