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保论文

2024-09-01

生态与环保论文(通用6篇)

篇1:生态与环保论文

生态与环保考查课论文 题目:生态与环保

摘要: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问题、主要措施、可持续发展观

关于生态环境的定义。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生态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代环境概念泛指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生态与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紧密联系,因此出现了“生态环境”这个新概念。

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我们每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是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我们需要的原料和能量,我们地球上的任何一种能源都来自于大自然,没有大自然我们就无法生存。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在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的同时,却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严重威胁和阻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人类不得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深刻反思沿袭已久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而试图去寻找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的发展道路。这关系到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关系到每个国家和每个公民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景等许多方面问题,意义相当重要。

在过去的几千里,由于人类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限制,人与自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众所周知,人类的童年对自然充满了畏惧和崇敬,她臣服于自然并完全依附于自然。那时人类最主要的就是生存,与自然做斗争,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对自然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类的物质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日益复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入了新阶段,但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表现为自然支配、控制着人,人与自然仍处于和谐的状态,但必须看到人利用自然的能力在提高,而正是这种能力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的转型,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伴随着文明的转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从人受自然奴役转变为人主导自然,大量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人类从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超出以前所有时代对自然的改造总和。但是,一直以来人类一直追求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真正被意识到,人类忽视了自己对自然的强大作用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大。现在人类的足迹不仅几乎遍及整个生物圈,而且开始出现于太空与海底,扩展到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巨大系统。于是,人类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能够凭借技术而为所欲为。这样,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作用就被掩盖起来,直到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事实和由此造成的生存危机,人类才不得不重新思考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现在主要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大气污染。全球每年因燃烧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达55亿吨。全世界有好几亿辆汽车,每年将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和汽车尾气到大气层中。大量的工厂每天都在向大气中排放工业废气,而且越来越多的有污染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城市转向农村,而这些国家或者这些不发达地区为了经济利益不得不引入这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致使当地的环境遭到破坏。二是臭氧层遭破坏。每年春季,南极上空大气中的臭氧层消失40%-50%。近60年来,破坏臭氧层的氟氯烃已排放1500多万吨,目前年排放量竟达到100万吨。三是土地沙漠化,由于植被遭到破坏,过多的使用化肥和农药,过度伐木、放牧等原因,每年都有许多耕地变为沙漠,另有一些耕地丧失生产能力。土地沙化正急剧缩减着我们可以有效利用的国土。许多地方因沙漠化趋势导致土地退化,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养分流失。四是水资源污染。人类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而其中受肥料和各种有毒化学品污染的不少于三分之一。每年因水污染造成疾病死亡的人口达2.5万。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匀。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所以更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五是海洋污染。是由人类向海洋大量排放废物或污物、有害物质进入海洋而引起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它使海水水质变坏,使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受到危害,破坏海洋生态系统,进而危及人类健康。六是绿色植被锐减,在过去一万年里,因开发农牧业、建设城镇而砍伐森林,使全球森林植被减少了三分之一,欧洲的原始森林几乎完全消失。森林面积锐减和草场退化都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前者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还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灾害加剧。后者可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进一步导致草场的鼠虫害加剧。七是物种濒危。一个关键物种的灭绝可能破坏当地的食物链,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并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解。生物种群的锐减,带来的后果将是人类前途的致命威胁。因为每一种生物都是由几万年的进化而来的,自身具有很大的生态价值,每一种生物的基因都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不可再生资源,物种的减少将是我们人类巨大的损失。八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变暖,并将使南北极的冰层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地区可能被淹,不少岛屿面临消失的危险。九是人口增长过快。目前,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到2030年,世界人口可能达到100亿。地球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已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过多的人口会对生存空间造成压力,需要更多的资源能源,对生态环境产生更大的压力。我们必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各个国家都采取了措施来保护环境。我国的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统筹兼顾,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引黄入晋工程等。

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线路科学选址,尽量减少占用林地、草地和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强。非牧场草地开发利用的生态监管。

3、森林、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区、草原,划为禁垦区、禁伐区或禁牧区。

4、生物物种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禁止一切形式的违法捕杀、采集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活动。

5、海洋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海岸带的管理,严格围垦造地建港、海岸工程和旅游设施建设的审批,严格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沿海防护林,建立休渔期制度。

6、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采矿选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期、区域和方式,把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矿产资源开发必须防止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7、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通过严格执行以上七方面内容,中国的环境状况已有很大改善,但是环保之路,任重而道远,希望世界各国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行动起来,让世界重新美丽起来。

我们要正确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并树立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篇2:生态与环保论文

194.温和条件下煤中有机化学品的直接分离技术

简介:温和条件下煤中有机化学品的直接分离技术(相关的研究工作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专项基金的资助),主要用于在温和条件下从煤中直接分离一系列高附加值有机化学品,为化工企业提供丰富的化工原料。目前,由于炼焦占原煤总重量2~7%的焦化副产品——煤焦油的生产量受到制约,而市场上对焦化化学品的日益增长,预计对这些高附加值的焦化所得的有机化学品的原料需求也将随之进一步加大。

技术特点:苯族烃,特别是萘系和稠环化合物主要用于染料、医药、树酯单体等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中,占世界上95%以上的上述2~3环的化合物主要来自于炼焦的副产品——煤焦油中,这些重要的化工原料,国内外采用传统的高溜裂解工艺分离所得,无法经济地利用合成方法或从石油化工产品中获取。

该技术选用几种有机溶剂在常温常压下依次萃取原煤(一般选用高变质褐煤和烟煤,研磨至过200目筛),将煤中有机质分成5个级分。第1级分的主要成分是多取代烷基苯、萘、烷基茚满、1-甲基萘、2-甲基萘、二甲基萘和邻苯二甲酸酯,还含有少量三甲基萘和长链烷烃,该组成不因煤种而变。这些成分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合成医药、农药、染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其中邻苯二甲酸酯本身可作为增塑剂等使用。第1级分的含量与煤焦油中的轻质成分(即除去焦油沥青的成分)相当,但组成简单得多,易于分离。第2级分主要成分为长链烷烃,还含有少量邻苯二甲酸酯,其中长链烷烃的含量因煤种不同差别较大。长链烷烃可作为高级石蜡用于包装材料等。第3级分的主要成分是3-7环缩合芳香族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除可用于合成染料和荧光剂外,还有诸多特殊的用途。前3级分的总量占原煤的10-20%。第4级分主要由萜类、蒎类和8环以上的缩合芳香族化合物组成,其中某些萜类和蒎类可直接用作或作为中间体合成治疗疑难病症的药物。由第4级分还可以合成高级碳素材料。前4级分的总量占原煤的20-85%。第5级分为残渣,富集了煤中全部的无机矿物质,可通过气化利用其中残余的有机质,有报道表明其气化速率是原煤的4倍以上。

利用该技术开发的工艺操作条件温和,所用溶剂可以充分回收并循环使用,不造成环境污染,可以实现煤炭资源高附加值的深度加工、洁净和高效利用。

服务方式:合作开发或提供技术服务、咨询。

195.采煤塌陷地复垦与利用技术

简介:我国煤矿塌陷地数量大,分布面广。由于地貌及自然条件的影响,采矿对土地的破坏形式不完全一样。本成果是在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煤炭部科技攻关项目资助下完成的,形成了充填复垦、非充填复垦、充填复垦场地建筑利用、复垦土地生态利用、景观再造、复垦土壤重构等多项创新性技术模式,成果适用于所有矿山地下开采引起的土地塌陷治理与复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主要技术特点:充填复垦:充分利用煤矸石、粉煤灰、水工余土等矿山固体废弃物回填采煤塌陷区,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复垦的土地可用于工业场地、居住用地、园林或农业种植用地、休闲游乐场所。矿山固体废弃物100%得到利用,塌陷地充填复垦率达到15-20%。

非充填复垦:根据塌陷后的地形特征、地表水、地下水赋存状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可将塌陷积水区恢复为原用途或其他用途。平均塌陷积水深在2米左右时,可复垦为耕地50%以上,矿山非充填复垦率达到80%。

充填复垦场地建筑利用技术:回填深度1米至12米,建设1-2层民宅、多层工业厂房或办公用房。

复垦土地生态利用:利用生态位等生态学原理,实现复垦土地垂直空间立体利用、平面生物链利用模式

景观再造:将采煤塌陷地复垦、矸石排放、矿山工业景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沟渠路林村厂矿的合理布置,再造优美和谐的矿山新景观。

复垦土壤重构:充填与非充填复垦土壤经过2-5年的改良,达到甚至超过原土壤生产力水平,并有效防治固体废弃物充填产生的污染等危害。

应用情况:本成果在徐州、淮北、开滦、兖州、西山、平顶山等矿区得到推广应用,先后建立国家级土地复垦示范区3个,规模均在600公顷以上。

服务方式:提供规划设计、环境监测、工程监理、法律咨询等。

196.露天矿排土场土地复垦规划和设计技术

该研究成果是根据我国露天矿排土场的具体特点和治理要求,开发出了一套优化利用露天矿排土场的土地复垦规划和设计技术。主要技术成果是:(1)提出了露天矿排土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以及水资源平衡和土地复垦整理潜力分析的理论和方法。(2)提出了露天矿排土场土地复垦客土回填工程、道路工程、灌排水工程、护坡林工程以及电力工程等方面规划的理论和方法。(3)提出了露天矿排土场土地复垦客土回填工程、道路工程、灌排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典型田块工程等方面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整个研究成果已在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大型露天矿排土场土地复垦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中进行了具体应用,面积为15000亩。从而使该排土场配套和完善了田、水、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治理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恢复了矿区破坏土地资源利用价值,取得了显著的实际应用效果。该成果的主要应用领域为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复垦规划和设计,其关键技术也可应用于其他露天矿山排土场土地复垦的规划和设计,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197.煤矿塌陷地破坏机理及其合理复垦利用技术

该成果在揭示煤矿塌陷地破坏机理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套合理复垦利用煤矿塌陷地的技术。主要创造性成果是:(1)揭示了开采沉陷对耕地土壤理化特性影响的空间变化规律,而且明确了开采沉陷使耕地土壤质量下降的机理。(2)提出了煤矿塌陷地合理复垦利用系统评估的原理、内容和程序,并提出了对复垦方案进行科学决策的理论和方法。(3)提出了煤矿塌陷地煤矸石充填复垦超高设计及其地基压实技术,并通过试验确定了煤矸石充填的最优含水量、最佳厚度、最适压实遍数等各种参数。(4)提出了煤矿塌陷地泥浆泵复垦土壤剖面构造的挖垫顺序技术及其复垦土地标高设计技术。(5)揭示了煤矿塌陷地泥浆泵复垦土壤理化特性的时空演化规律,提出了煤矿塌陷地泥浆泵复垦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及其相应的土壤改良技术。

该研究成果推动煤矿塌陷地土地复垦技术水平上升新的台阶,并促进煤矿塌陷地煤矸石充填复垦和泥浆泵复垦的工艺流程发生变革。本研究成果已在徐州矿区进行了全面推广和应用,仅徐州矿务集团应用该项技术已成功复垦6000多亩塌陷地,从而既保护了矿区有限的耕地资源,缓解了矿区人地矛盾紧张的状况,恢复矿区生态环境,还为矿山企业节约一定数量的征地资金。

该成果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该成果的主要应用领域为煤炭地下开采引起的煤矿塌陷地的复垦治理,其关键技术也可应用于其他矿山开采以及取土、采沙等导致的破坏土地的复垦治理。该成果的推广应用条件为利用煤矸石充填复垦煤矿塌陷地作为矿山生产的迁村、道路交通等各项建设用地,以及利用泥浆泵对煤矿塌陷地进行挖深垫浅复垦作为鱼塘、耕地等各项农业用地。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煤炭需求量不断加大,各煤炭企业采煤塌陷土地面积将越来越大。因此,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198.采动(空)区建筑物抗变形成套技术

成果简介:随着地下开采量的扩大,地面变形和地面塌陷的危害在不断加剧。在已有建筑物下开采,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会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是许多矿区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开发利用现有的老采空区作为建筑用地,老采空区“活化”引起的地表变形也会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应用采动(空)区建筑物抗变形成套技术,对采动区已有建筑物进行保护和加固,对老采空区或未来采动影响区的新建建筑物进行抗震和抗变形设计,能有效地解决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问题。该技术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局已经受权了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720035390.1),国家发明专利已受理并在公示期内。本项研究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基金批准号为50774081)。

技术特点及应用情况:根据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提出了地表变形引起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协同作用的计算方法,开发了采动(空)区建筑物抗变形技术。当建筑物受地表变形作用影响时,先根据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进行建筑物内力和变形分析,确定地表变形引起建筑物附加内力和附加变形的分布规律,再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抗变形措施,使地基、基础和建筑物能够减小或抵抗附加内力和附加变形的影响。采动(空)区建筑物抗变形整套技术能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采动(空)区不均匀沉降、屈曲变形等地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为采动区建筑物保护和加固、为开发利用采空区作为建设用地提供技术保证,具有广泛的实用性。该技术已经在淮南矿业集团得到应用,并取得成功。

服务方式:可以进行技术咨询服务、加固改造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等。

199.煤田生态环境优化与景观调控规划技术

成果简介:针对中国煤田塌陷区生态环境恶化及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利用景观规划和生态调控技术,进行煤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及土地资源再开发规划。推广矿区生态环境控制以及生态景观培育实用技术,提高矿区多种资源的再利用率,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健康使用,推动生态破坏恢复治理走上产业化道路。

近年来本项规划技术在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安徽淮北矿业集团等我国重要的煤田基地得到推广应用,获得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好评,其中“山西司马煤田未来塌陷区景观生态规划”2007年获首届“江苏建筑师杯”规划设计二等奖。

主要技术特点 :

主要的技术手段有: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分析煤田土地动态变化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度;采用景观生态调控技术构建煤田生态安全网路;利用生态复绿规划技术,形成多重连续的植物覆盖区;采用矿井水的综合利用技术,规划梳理煤田的水环境,修复矿区生态环境的自维持系统,达到生态景观的长期稳定。

依据矿区复合生态理念,运用煤田生态环境优化与景观调控规划技术,针对采煤塌陷地研究矿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及景观格局调整,使矿区花园化、环境生态化、最大程度地提升土地价值。

服务方式 :

可以进行技术咨询服务、加固改造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等。

200.矿井采动地表水害与废弃地综合治理技术

该成果对一灰浅截大帷幕注浆、残存防水煤柱注浆以及取土、采沙和煤层露头盗采废弃地复垦等技术进行了研究。其主要创新性成果是:(1)揭示了矿井采动地表水害与废弃地导致矿井充水的规律,为地表水害与废弃地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2)提出了帷幕截长达1285 m的大帷幕灰岩浅截注浆与残存防水煤柱注浆的理论和技术,并给出了钻探测定灰岩岩溶裂隙的公式,从而充实了注浆的理论和技术。(3)提出并应用了矿井采动废弃地复垦的理论和技术。

该成果的大帷幕注浆技术适用于矿井堵截地表煤系及灰岩充水通道,减少矿井涌水量,改变矿井充水条件的大、中规模的帷幕注浆治理;残存防水煤柱注浆技术适用于矿井露头防水煤柱、边界隔离煤柱遭采动破坏后的加固治理,尤其适用于煤柱遭破坏后因老空阻隔、人员无法进入时,对老空区及煤柱进行有效的加固治理;废弃地复垦技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矿区废弃地的复垦治理。

整个研究成果的技术已在新汶矿业集团协庄煤矿进行了全面应用,彻底治理了该矿地表水害和废弃地给井下安全及地表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严重状况,从而既有效地避免矿井发生地表漏水和淹井事故,又使矿井采动区地表废弃地得到重新利用,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益。实践证明,将矿井采动地表水害与废弃地治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既治理了水害,又恢复了废弃地的利用价值,有效地达到了防灾兴利、生态重建、保护环境的目的。

该技术成果曾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对于矿区广泛存在的矿井露头煤柱、边界煤柱遭破坏后无法进入治理,对于矿区普遍存在的取土、采沙、开采塌陷等采动废弃地的治理等方面,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图为复垦后的蔬菜大棚

201.煤矸石处理与利用技术

简介:煤矸石在固体废弃物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不仅占用农田,还污染周边环境、存在潜在的爆炸、滑坡、泥石流等危害。本成果在矸石不出井、矸石排放工艺、矸石综合利用、矸石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技术模式,成果适用于所有矿山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与综合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主要技术特点:矸石不出井:改革采矿工艺可减少顶板矸石的产生量15-20%。,井下矸石回填废弃巷道或采空区可减少矸石排出地面20%-50%,综合上述两项技术减少矸石排出地面40%以上。

矸石排放工艺:结合采矿工艺设计矸石排放工艺可降低矸石排放成本90%以上,同时实现在不增加复垦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矸石排放与塌陷区复垦或矸石造景的无成本效果。

矸石综合利用技术:根据不同矿山矸石的理化特性与矿物学特性,将其利用为制砖、制水泥、发电、制肥、造景等不同用途。

矸石无害化处理:针对矸石处理不同污染物的特点,提供矸石处理不同污水的技术方案;矸石回填洼地或塌陷地,存在潜在的环境污染,针对不同的污染途径,提出了相应的防治途径;矸石山边坡设计与稳定性评价;提供矸石山防灭火工艺。

应用情况:本成果在徐州、潞安、兖州等矿区得到推广应用,先后建立省级示范工程1个、国家级试验基地1个。

服务方式:提供工程设计、环境监测、工程监理、法律咨询等。

202.矿区生态环境变迁的遥感综合研究与生态重建

技术

简介:采矿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有肉眼可见的也有肉眼不可见的,如何认识采矿对环境的影响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或采后治理措施十分必要。本成果在采矿对地形变化、潜水位变化、植被指数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环境要素变迁的监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模式,成果适用于所有矿山环境变化与防治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主要技术特点:地形及其相关环境要素变化监测:传统的矿山地形变化或沉陷规律研究借助于地形测量或地表移动观测站,本成果可借助于D-Insar和GPS相结合的技术途径,较为准确地掌握较大范围的开采沉陷规律,借助TM、SPOT、QuickBird等遥感影像数据监测采矿前后土地利用及其他环境要素的变化规律。

矿区生态重建技术:矿区水位恢复技术、沉陷控制技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矸石山或废弃物排放场地植被恢复技术。

应用情况:本成果在徐州、潞安、平顶山、晋城等矿区得到推广应用。服务方式:提供规划设计、环境监测、工程监理、法律咨询等。

203.矿区环保网络管理信息系统

简介:矿区环保工作包括:环境监测、数据申报、数据处理、文件传递、信息显示等,信息量大,数据类型复杂。当前在矿区实行的还是原始的手工表单申报,即使个别单位所使用的环保信息软件也是基于单机的“报表生成器”。在数据处理上,还停留在人工统计阶段,出错率高,效率低下。在环境评价方面更多的只是定性的分析,不能量化,也不直观。为此,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开发了矿区网络环保管理信息系统,它融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环境评价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实现了海量环保数据的网络申报、数据查询、数据处理、图形显示的自动化和环境信息的可视化,大大增强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是矿区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

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基层单位的环保、节能数据申报系统:通过网络的传输,系统实现在地域上分离的各个基层单位(厂、矿)向环保中心(或相应的主管部门)定时申报环保信息,主管部门根据上报的数据,进行查询、统计,生成相应的图、表,使环境信息表达可视化;

(2)环保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根据管理工作的流程,设计了环保、节能、监测、绿化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数据库信息、三废情况月报、台帐管理、排污费用的预测与管理、节能数据管理、污染源管理、在线监测数据管理。主要实现报表的管理,通过录入基础数据,自动统计数据生成相应的报表;

(3)基于GIS的环保信息处理系统:利用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使污染源、排污口、监测断面、塌陷区、矸石山图形化与可视化;

(4)环保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过网络实现文件传递、信息交流、网络会议等办公功能;

(5)环境与安全远程培训考试系统:学员管理系统,考试系统。系统的关键技术:

(1)采用了C/S与 B/S混合模式。C/S模式主要实现基层单位的环保数据处理,并向环保中

心服务器申报数据。C/S系统在单机单独运行,可以降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又便于多级网络体系结构的扩展,为下一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基础。B/S模式实质是指“浏览器+Web服务器”的结构模式,能随时随地的检索中心环保数据库里的数据。

(2)数据库同步技术。在网络传输中利用了数据库复制技术,实现数据同步更新。复制技术

是指将一组数据从一个数据源拷贝到多个数据源的技术,既将一份数据发布到多个存储站点上。

(3)安全技术。为了在数据传输中和数据库管理时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在安全方面采用身份

验证与授权机制及.NET自有数据传输加密技术。

(4)NET技术。NET框架是Microsoft公司提供的开发分布式网络(Web)应用程序的方便

快捷的工具。本系统基于.NET框架开发,深入地集成了安全性,引进了基于互联网的操作 系统,极大地改善应用程序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5)GIS系统关键技术:基于超图SuperMapObjects和2004年推出的新一代基于.NET和Web Services技术构架SuperMap IS.net,进行了二次开发,将环保属性信息与空间位置(图形)信息结合起来,实现了环保图形和属性信息的网络传输、发布与查询。

服务方式:根据矿区环保管理体制和具体需求,进行系统修改或联合开发。

204.环境监测智能数据处理系统

简介:环境监测智能数据处理系统主要致力于如何更加高效、方便、快捷地协助环境监测部门完成对水体、大气、噪声、锅炉烟气、工业粉尘等污染源的监测工作。对监测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计算;对相关结果等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和查询;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产生各种报表和统计汇总信息。主要包括基础数据管理、水体监测、大气监测、噪声监测、大气固定污染源监测、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报表、用户管理等模块。

技术特点:(1)大大减轻手工计算量。监测业务数据录入微机后,即可自动实现各监测源不同分析项目的计算、使业务人员从繁琐复杂的手工计算中解脱出,为其他管理过程创造了条件。

(2)提高信息处理的及时性。项目实施后,从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储存入库到形成统计报表等每一个环节,数据信息都将实现站内共享。某一监测任务录入计算机后,即可进行全面审查、核实,并能马上反映出业务的有关统计数据。

(3)查询、报表功能完善。设计了全面的查询、报表打印功能,用户可以进行有关数据的查询和报表打印,并且报表功能灵活、方便。应用情况:

本系统已应用于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大屯煤电公司等企业。服务方式:合作开发、技术推广

205.基于GIS的矿山信息系统及数字矿山系列

简介:基于VR—GIS的煤矿安全与生产调度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VR)、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开发出三维、动态的典型矿井井上下空间环境,设计开发出新一代的煤矿安全与生产调度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集矿山安全、工况监测、生产调度、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等信息的采集、实时传输处理、图形显示、统计分析、图形和数据的存储管理、辅助决策为一体,实现矿井安全与生产调度图形与属性的双向查询、图层管理、分层显示、距离量测、多比例显示等功能;具有安全生产、灾害事故的地理空间分析、快速空间定位搜索和查询、图形处理表达、空间模拟和空间决策支持等能力;具有环境安全监测、工况监测、供电管理、考勤管理、工业电视图像的监控、生产安全多媒体数据库图形和报表的浏览、安全生产空间信息的网上远程调阅与交换、环境与灾害网上分析及救灾方案确定、基于GIS的生产信息空间分析与决策支持等功能。

基于VR的煤矿设计模式及优化:

针对煤矿设计的特点,提出虚拟现实技术在煤矿设计应用的策略、结构模型及其软硬件平台、基于虚拟现实、二维与三维图结合使用的煤矿设计流程、标准、方法,给出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交互观察、计算机模拟、方案比较及优化的方法,开发出适合煤矿设计的虚拟现实系统。

矿山地测计算机数据管理及成图系统: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提出适应于煤矿地测数据管理及成图流程的数据模型、数据处理方法,设计和开发出煤矿地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和成图系统

矿区资源环境监测评价及应用:

利用矿区大量开采及区域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数据,遥感影像资料,辅助常规调查、地面、地下取样分析、GPS定位,显示矿区土、水、气、植被等资源环境要素受煤炭开发影响后的状况,评价矿区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状况,建立起矿区资源环境监测评价、资源环境安全预警的相关模型、方法、数据库与信息系统,提出资源优化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对策。

经济效益分析:该系列研究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运用到矿山,提高了煤矿生产及管理的效率、效果及合理性、科学性,加快了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采矿工业、提高矿山信息化水平的进程,有助了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社会经济效益会十分显著。

应用情况:己在平顶山、皖北、潞安等矿区得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获得了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服务方式:技术服务

206.“三下”开采评价及资源补偿费确定的理论与方

法研究

简介:本项目以“三下”煤炭资源开采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平顶山、兖州、徐州等矿区“三下”开采案例为资料及数据来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及多种定量分析手段,对“三下”开采资源回收难度、“三下”开采费用效益及投资风险决策、“三下”煤炭资源补偿费减征的理论、方法、模型、“三下”边界及压煤量快速准确确定、有关参数测算、“三下”优化决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起了一系列模型,进行了大量实际测算,提出了成果应用的途径、方法、效果及建议,开发出了“三下”开采评价与资源补偿费征收程序系统,解决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包括①提出了“三下”采煤资源回收难度系数的确定方法;②将熵权系数与理想点法用于分析“三下”开采风险问题,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③运用GIS解决了困扰矿管部门己久的采出率标准确定、实际采出率测算、“三下”资源界定等困难;④推导出了“三下”煤炭资源补偿费的计算公式,提出了“三下”开采合理采出率的确定模型及“三下”开采资源补偿费征收模型,真正使兼顾资源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三下”开采优化成为可能;⑤设计开发出了“三下”开采评价与资源补偿费征收程序系统,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应用保证措施,实现评价测算的一体化、实时化、自动化、可视化。

经济效益分析:运用该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1)运用本项目成果及开发的程序系统进行“三下”开采优化,既避免了资源浪费或盲目开采又保证了企业开发效益,由此带来的效益;2)运用本项目成果及开发的程序系统可进行“三下”开采回收难度评价,提出相应优化的“三下”开采技术与方案,使之与资源条件达到最优匹配,使单产工效提高、成本相对下降、采掘接替趋于优化所带来的收益;2)运用本项目成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及管理现代化水平,等等。

本项目全面考虑了环境损害与资源价值,建立了相关模型,使兼顾资源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三下”开采优化成为可能,因此,本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将有助于实现“三下”开采与环境保护协调,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情况:己在平顶山、兖州、潞安等矿区及有关国土资源部门得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获得了2004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服务方式:技术服务 207.煤炭资源条件评价与开发开采分析优化决策支

持系统

简介:本项目根据大量实际资料,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高效、安全、绿色开采为核心,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综合运用多种定量分析手段及地质、采矿、技术经济多学科知识,在基于不同目的(如开发优序决策、开采工艺选择、矿井条件分类、投入产出分析等)煤炭资源条件综合评价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开采分析决策,为规划设计与企业管理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包括:

 煤炭经济可采厚度、可采深度、可采边界、可采区域及经济可采储量的确定;  开采地质条件定量评价、预测、分类,最优开采工艺选择与场地划分,主要生产指标(如单产、工效、成本、利润、生产能力、回收水平、投资费用等)预测、设备选型,采掘关系评价、合理采掘指标及采掘计划的确定;

 煤炭资源资产价值、级差收益及矿业权评估,合理开发利用评价及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发开采方案设计;

 放顶煤开采采出率的估计、技术经济分析及优化;  衰老矿井资源开发优化模式与战略;

 煤炭开发对矿区资源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及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的评价与预警;

 矿区生态环境、循环经济规划设计;  煤炭高效绿色开发系统集成优化;

 煤系共伴生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评价、可行性分析、方案优化,矿区同位异类资源(矿产、土地、水、生物等)综合利用评价、立体开发开采方案的分析、选择与优化。

经济效益分析:本项目将使煤炭资源条件评价与预测、技术经济分析、开发开采决策连为有机整体,通过上述内容的深入评价研究,可以使资源条件与开发开采工艺及方式达到最佳匹配、矿区同位异类资源同时得到合理开发利用,避免由于对资源条件不清所造成的设计决策偏差与失误,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可最大限度地开采出资源且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损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能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篇3:装饰装修与生态环保

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面临的最迫切的课题。生态建筑已成为当前建筑学研究的热点。室内设计中的生态问题是生态建筑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但至今尚未引起我国建筑界和室内设计业界的足够重视。从目前国内的总体状况看, 所反映出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a.普遍存在青年追求“豪华”“新颖”“时髦”“气派”的倾向, 在某些室内设计中过分使用不锈钢、铝板、铜条、玻璃、锦段、木材、磨光石材、大理石板等材料。大量耗用不可再生的珍贵装修材料, 对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b.现代室内装饰中大量使用了人工合成的化学材料, 其中相当一部分化学材料, 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在使用中还会长时间散发出来。不仅有刺激性气味污染室内空气, 而且影响人的健康, 引起一部分人的身体过敏, 患上所谓的“住房症”。c.由于室内装饰的“时效性”, 室内装饰处在不断地更新过程中。被拆除时建筑装饰材料由于不能再生循环利用而被丢弃成为建筑垃圾, 成为环境的污染源。d.把室内设计仅仅看成是装饰材料的运用, 看成是室内空间中被装饰部位的形式, 忽视室内设计的技术内涵。如室内设计中自然光的运用, 设计与自然通风的结合, 生态建筑材料在室内设计中使用等等。

回溯以往, 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享受, 人们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索取, 使自然环境在很大的程度上遭到了破坏, 建成的环境也大都缺乏人性, 使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 但在问题逐渐暴露以及人类自我反省的延伸下, 人们已经认识到设计已不单单是解决人自身问题, 还必须顾及到自然环境, 使人类的设计不仅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而且也能推动自然环境的改善和提高。

1 生态的室内设计

设计应该是艺术科学与生活的整体性结合, 是功能形式与技术的总体性协调, 通过物质条件的塑造与精神品质的追求, 以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为最高理想与最终目标。室内设计的实质目标, 不只是以服务于个别对象或发挥设计的功能为满足, 其积极的意义在于掌握时代的特征、地域的特点和技术的可行, 在深入了解历史财富地方资源和环境特征后, 塑造出一个合乎潮流又具有高层文化品质的生态科技含量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未来的室内设计。未来的室内设计应该是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和可持续设计。从概念上讲, 这三个词的概念是基本相同的, 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 侧重点不同而已。对于未来的室内设计来讲, 似乎生态设计更为贴切。未来的室内设计就是利用科学技术, 将艺术、人文、自然进行适性整合, 创造出具有较高文化内涵, 合乎人性的生活空间。

2 生态室内设计的设计原则

通过对生态设计的分析, 生态设计的设计原则可以归纳总结为这么几点, 协调共生原则、能源利用最优化原则、废物生产最小化原册、循环再生原则、持续自生原则。具体体现在设计中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2.1 利用外部环境中的因素

改变原来无视建筑周围环境的做法, 把建筑的外部环境所起的效用放在重点考虑的地位, 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环境的资源和要素, 以及周围其他建筑和设施所能提供的技术性可能。由土壤、绿化、水及空气组成的外部环境, 其他建筑组合成的现实环境为室内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这样可以减少建筑中设备的数量和功率, 节省能源和运行的费用。作为整个生态设计的组成部分, 外部环境中要素的利用将在未来的室内设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如外界气流、地热资源等的应用。

2.2 挖掘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潜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 建筑技术不断进步, 新型建筑材料层出不穷, 设计师们的设计有了更广阔的天地。然而, 当一种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面世的时候, 人们往往对它还不很熟悉, 总要用它去借鉴甚至模仿常见的形式。随着人们对新技术和新材料性能的掌握, 就会逐渐抛弃旧有的形式和风格, 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形式和风格, 充分挖掘出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潜力。譬如, 粗野主义的暴露钢筋混凝土在施工中留下痕迹, 在勒柯布西埃的手中粗犷豪放, 而到了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 (Tadao Ando) 的手中, 则变得精巧细腻。20世纪科技的迅速发展, 使室内设计的创作处于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随着科技的发展, 建筑技术不断进步, 新型建筑材料层出不穷, 设计师们的设计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艺术形象上的突破和创新, 生态化的设计就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2.3 应用自然光

在建筑使用自然光有着漫长的历史。勒·柯布西埃 (Le Corbusier) 的郎香教学、路易斯·康 (Louis Kahn) 的金贝尔美术馆、埃罗·沙里宁 (Ero Saarinen) 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克瑞斯小教堂、菲利普·约翰逊 (Philip Johnson) 的水晶教堂、安藤忠雄 (Tadao Ando) 的光的教堂、诺曼·福斯特 (Norman Foster) 的柏林国会大厦等, 均充分利用了自然阳光的特性, 塑造出一种神圣脱俗的室内空间氛围, 在建筑用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理查德·罗杰斯 (Richard Rogers) 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 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 光需要可以使其展示的建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进步, 对建筑照明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多种可能。自然光线的引入, 除了可以创造空间氛围外, 还可以满足室内的照明, 这样就可以减少人工照明。依靠自然光可以节约能源, 而且能够增强室内空间的自然感。“有机建筑”的思想就是强调建筑内部的自然观, 强调接近自然, 发挥自然因素的作用。

2.4 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有着其他能源可媲美的优点——可再生, 无污染, 因此太阳和风对未来的室内设计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建筑的外观和通风系统的设计。这使人们对建筑外立面和建筑的自然通风有了新的理解;视觉的联系、引进日光照明、自然通风、保温隔热、遮阳、充分预防眩光、合理运用太阳能、合理运用风能。

2.5 注重自然通风

空调制冷技术的诞生是建筑技术史上的一项重大进步, 它标志着人来从被动地适应自然气候发展到主动地控制建筑微气候。但空调技术也有其负面的影响, 对空调的过分依赖和不加限制地滥用, 是造成当今环境和能源问题的重要原因。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 就不提倡使用空调, 指出空调技术的弊端。空调所产生的恒温环境使得人体的抵抗力下降, 引发各种“空调病”。而且空调技术在解决了建筑恒温问题的同时, 又带来了诸如污染等其他的问题。因此, 自然通风是当今生态设计普遍采用的一项比较成熟和廉价的技术措施。采用自然通风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 (或部分取代) 传统空调制冷系统。自然通风可以在不消耗能源的情况下达到对室内温度的调节。这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

3 结论

今天的室内设计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概念, 也不再是室内设计师自己的事情, 它需要设计师和各个相关专业的工程师之间协调和相互配合, 一个成功的生态设计必然是设计师和各个专业工程师之间密切配合的结果。因此, 生态设计是一个整体性设计, 单靠其中的一个工种是无法解决的。选择合适的技术合作伙伴对于注重生态的室内设计而言, 是设计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注重生态的室内设计要求更高的科技含量, 要求完美的计算机模拟手段, 要求完美的实现手段, 而所有这一切, 都不是室内设计师个人所能完成的, 这需要各相关方面的专家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帮助, 所以生态的室内设计必然是团队工作的结果。对成功的生态建筑设计进行研究, 我们就会发现在每一个注重生态的设计作品中像伦佐·皮亚诺 (Renzo Piano) 诺曼·福斯特 (Norman Foster) 理查德·罗杰斯 (Richard Rogers) 尼古拉斯·格雷姆肖 (Nicholas Grimshaw) 迈克尔·霍普金斯 (Micheal Hopkins) 等建筑师的作品, 工程技术专家的贡献是非常之大, 他们在建筑的空间形式结构的选择材料的使用上, 以及采光照明、自然通风、冬季采暖、夏季制冷等很多涉及建筑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的问题中,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发展并完善了建筑师的一些想法, 并与建筑师一起, 将各种设计策略贯穿落实到建筑的每一个具体细节中, 共同创造出完美的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唐军.追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批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周曦, 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生态智商”与“环保筛选”

如果我们确实关注人类的持续繁荣,那么,近期与远期的考虑都尤为重要。我们必须直面并探讨事关人类未来且影响深远的根本问题,规避损害未来的行事方式。我们所做的努力,也应尽量不失偏颇,保持最明智的平衡。

本期“特别策划”《被废弃的宝藏》特别提示我们:地球上很多资源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在众多资源一次性的生命面前,我们的生活需要具备“再生”的能力;如果搞好废弃物的再生,两个世界难题(资源与环境)就同时找到了解决的途径。

当然,这决不只是政府、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及其相关企业几“家”的事。面对“难题”,需要更新理念、改变我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更需要创新思维,找到能够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作为日常消费者的我们,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态智商”。当我们具有足够的智慧知道所购买商品背后的生态影响时,就能合理地运用我们最强大的武器——购买力,去支持环保产品。这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生态智商》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生态智商需要消费者拥有大智慧,只有当消费者清楚地了解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后,才有可能对所要购买的商品进行“环保筛选”。群体行为和有效的机制可以给市场带来压力,促进其向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操作方式转变。

换句话说,一旦有助于消费者判断其所购买商品是否符合生态要求的网络建立起来,消费者就可以轻松地“主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生产者的前途,在环保方面成为更加理性的消费者。生态智商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必将对今后人类的商业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篇5:对环保生态住宅的讨论与建议

对环保生态住宅的讨论与建议

本文从环保生态思想的`由来入手,从生态住宅的组成要素、生态住宅的类型与特点两个方面,对环保生态住宅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如何建设生态住宅的建议.

作 者:刘畅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美术学院,辽宁,大连,116622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39)分类号:X3关键词:环保生态 住宅 健康 建设

篇6:生态与环保论文

一. 调查背景与目的众所周知,我们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所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但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及生活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加,从而使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受到猛烈的冲击和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粮食生产和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维护生态平衡是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这几年来,许多曾经水草丰美,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频繁,气候变暖以及缺乏生态建设项目,资金的支持,特别是未能进行整体规划治理,使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生态危机凸显。

1.草地退化,资源短缺。

2.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

3.水体污染,生物种类减少

这种严重性和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经济和环境保护到底能否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让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对自然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人类的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了解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的现状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确保幻境与经济的并行发展对当地环境的现行办法和已取得的成效以及今后经济发展的大体思路进行一系列调查和了解。力求从中做到了解现状,分析原因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一.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了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参观,问卷调查,个别采访等方式从而采集到的材料和数据来源丰富,具有极强的说明力,真正做到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分析问题,是最后的结论科学而客观,从而使所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强,可行性好,能起到一定作用。

二. 环境分析

我的家乡杨树林村是一个淳朴的乡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没有城市里的乌烟瘴气,更多的是乡土气息,标准的小农经济,绝对的“低碳场所”虽说乡村是一个低碳场所但也只是一个方面,只是在碳的排放方面比较少,但是在能源利用方面远不如城市,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有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经济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文明,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对于这些理论性较强的东西,我们学生很少知道,村民们更是很少知道,只是知道低碳就是无污染,低排放,低能耗,没有想到还有那么多内在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农村发展的一个弊端,没有人关注社会问题,不充分利用新闻消息,但是对于科学发展观,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必需的,问及原因的时候他们的回答也很实在,“如果我们都把能源利用完了,我们的后代怎办?”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设计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业性革命,和老一辈聊天时,我总感到这一点对于老一辈人他们更关心社会的进步,关心社会的发展方向,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低碳,衣服手洗减少了电的使用,并不是没有电,是不愿意浪费电,并且夏天的时候都去河边用河水洗衣服,节约了水资源,吃自家的菜园蔬菜,并且有的都不用肥料,而是用牲畜的粪便,绿色无污染,很少吃肉,有利于减排各家都是独门独院,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冰箱空调的高消耗,没有冲水马桶,山上都是果树,一片绿色,只不过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人来这里开采矿山,破坏了一些树木,并且有些松树都已被砍伐了掉了,因此对我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随着进一步的深入调查,一些事实也都显而易见,虽然我们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免受到城市的干扰,生活垃圾在逐年增加,农业面临污染形势严峻,农产品的污染高居不下,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加之村镇机敏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污

染,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以及粗放型养殖带来的污染等。农业污染比重逐步上升,秸秆焚烧,影响了大气质量,直接危害着人们的生存健康。农村环境呈现出空间,地表和地下立体污染的态势,造成农产品质低劣,营养缺失,市场竞争力差。农村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水源污染导致农民的饮水不符合农村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卫生标准,鱼塘,农田污染事件时又发生,价值酸雨频发和区域供水覆盖面不广,农村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农村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些都与长期饮用严重受污染然的水密切相关。一是水质达标率极低,水环境质量达不到要求。全市境内受监测的主要河流,不符合水质要求。二是饮用水源地管理不够规范。三是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缺乏对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投入的实力。不少基层财政维持吃饭尚且艰难,投入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明显不足,直接影响着各地农村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和生态村的建设的进程。农村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投入缺少一些应有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村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更是一项为民谋利的系统工程,努力把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 调查建议

根据一段时期的深入调查和了解,我对我们村的环保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环保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环保法制化,是强化环保知识,宣传要充分利用县乡镇党校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对乡村干部农民群众中小学生,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努力做到家喻户晓,形成从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2.强化环保法制意识,要按照符合实际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环保的体系,切实做到农村环保有迹可循、有法可依,对农村新建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依法严格审批手续。有效控制新污染产生,要运用法律手段,行政的经济的技术手段,综合治理和解决各种环保问题。

3.加大环保管理力度,不断推进环保规范化,严格环保目标考核,要将环保目标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各项人民政府,管理目标责任化,严格考核奖惩,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依据。

4.严格建设项目审批,农村建设项目的审批,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把环保作为并指条件,认真履行职责只要有污染,对生态有破坏,无论什么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批准建设的项目也要加强全过程监管。

5.严格环境违法处置,对农村环保违法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不徇私情,县级乡镇人大要加强环保执法的监督和审查,以促进农村环保工作的有效展开,县级环保部门要适度授权给乡镇环保机构,以加大环保执法工作。

6.突出环保治理重点,不断推进环保实效化,一是突出应用水源保护,要明确专人定期对水源化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措施。二是突出生态环境建设,要做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要强化生态执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便保证生态不失衡,要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增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三是突出打造环保品牌要高度重视环保品牌。

7.村民坚持自制,订立村规民约,建设绿色壁垒,结合本村实际,对防治养殖污染作出具体规定,特别是通过村民自治形式在全村规划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把养殖污染治理的主动权交给了村民,让村民建设出防止污染“绿色壁垒”。

五、调查总结

上一篇:学校后勤安全工作要求下一篇:初级统计师统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