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教案

2024-06-07

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教案(精选5篇)

篇1: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教案

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教案 川教版

【课标要求】

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时间、代表人物;了解沙皇俄国的对外扩张概况;掌握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是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国力,从而说明改革是强国之路,对学生进行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

了解沙俄的侵略扩张史,使学生认识到拥有2200万平方公里的地跨欧亚两洲的沙俄帝国是建立在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侵略的基础上的。并联系近代沙俄对我国的侵略,揭露沙俄的侵略野心和罪恶,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一、重点:俄国农奴制的废除。

二、难点: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原因和性质。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感兴趣的俄国改革的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导)19世纪中叶是世界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代。此前,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和发展了近500年,但真正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却依然寥若晨星。我们知道,英、法、美都是现代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历史上这些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呢?

(生答后师导)对,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或开展民族独立战争,推翻外国的殖民统治实现的。那么,历史上的俄国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呢?

(生答后师导)俄国则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阻碍社会发展的农奴制度,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19世纪中期,俄国为什么要废除农奴制度?俄国农奴制度是怎样废除的?对俄国的发展有什么重大影响?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板书课题)

(师导)我们首先探讨第一个问题:俄国为什么要废除农奴制度?那就是: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度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板书第一标题)

一、为什么要废除农奴制?(农奴制度出现严重危机)

(师导)请同学们读教材P127-128,思考:改革前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如何?(师指导学生阅读P127正文内容)并出示资料:

19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俄国已有一定的发展。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发展到2800家。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1860年俄国采取机器生产的工厂已达1.2万多家,铁路里程1500公里。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的人数不断增加。实行改革以前,已有工人86万。同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自由雇佣工人的比例上升,1860年已占全部工人的87%。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使学生明确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师引导)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进行改革呢?是因为俄国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围绕如下问题展开思考,并形成要点)

1.俄国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师导)为什么说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哪些条件?(指导学生读教材P128第一段大字思考回答出:资金、原材料、市场和自由劳动力)> ②农奴制度盛行的俄国能否提供这些条件?(指导学生读教材P127-128小字及相关图片思考后明确:一点是农奴制度无法满足工业发展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因为在农奴制度下,大批的农奴被固着在封建庄园的土地上劳动,他们没有人身自由,不能以自由之身进入城市,成为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雇佣工人,这从劳动力上制约了俄国工业的发展。二点是农奴制度下的庄园经济是落后的、封闭的经济,社会购买力低下,对工业产品的需求量小,这从商品的销售上制约了国内商品市场的扩大。出示《地主监督农奴在田间劳动》、《俄国在庄园作坊中劳动的农奴》、《地主监督农奴劳动》图,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③要使俄国资本主义能得到快速发展必须怎么做?

2.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起义暴动不断;(指导学生读教材P128第二、三段大字思考理解)

①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统治激起了哪些阶层的不满?(农奴、新兴资产阶级、工人和士兵。出示沙皇军队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图)

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农奴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沙皇专制统治已摇摇欲坠)

3.导致了对外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教师简要说明: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向黑海地区扩张,于1853年10月向土耳其宣战。为了达到控制土耳其的目的,英国、法国及撒丁王国先后加入土耳其一方。这场战争的主战场在克里米亚半岛,因而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结果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加剧了俄国的各种矛盾。使学生明确导致对外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奴制度)

(教师小结)以上分析说明:19世纪中期,野蛮的农奴制度已成为俄国前进的最大阻力的,是俄国远远落后于欧美各国的根本原因。俄国要发展,要前进,必须废除农奴制度。

(师导)如何废除?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是在这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才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的。正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自己在谈农奴制的废除时所说:“与其等待农民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对沙皇改革的动机,教材小字已有说明。(板书第二标题)

二、如何废除农奴制度?(自上而下依法废除)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看教材P128第三段大字,找出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的俄国沙皇和时间。(出示亚历山大二世像)并作简要介绍: 1855年秋,尼古拉一世为扩大在黑海和高加索的统治权而与英、法、土耳其发生克里米亚战争。于行将战败时突然去世。也有服毒自杀的传说。在俄国内外危机的冲击中其子亚历山大二世继位。

(指导读书,启发思考)

1.法令规定如何解放农奴?(了解法令内容)①法令规定农奴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买卖农奴,不得干涉他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②农奴有占有动产和不动产、从事工商业活动等权利;③农民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2.法令颁行前后农奴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示《解放了的农奴》图,理解农奴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人身自由)

3.对于农奴今后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小结过渡)农奴制度的废除,对于俄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呢?下面探讨第三个问题(板书第三标题)

三、客观评价农奴制的废除

(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农奴制的废除:既要看到积极影响,又要看到存在不足教会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改革的背景、内容等方面分析)进步性:这次改革是在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农奴获得了自由,从而满足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在劳动力;农奴获得了财产、土地,提高了社会购买力,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农奴获得土地时,必须赎买,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这些措施使俄国加快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这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是俄国历史上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

(引导学生从改革的目的、代表、前提和内容等方面分析)局限性:这次改革的目的是沙皇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挽救统治危机;改革代表是以沙皇为首的封建贵族;沙皇是在“与其等待农民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动机进行的;改革内容中,农奴赎买土地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实质上是对农奴的大规模的掠夺。正如列宁所说的“当农奴获得自由时,他们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因此它又是一次不彻底的改革,俄国所面临的扫除封建残余的民主革命任务仍很艰巨。

(引导)俄国成功废除农奴制度,给我们哪些历史启示?

四、俄国改革的历史启示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学史以明智,学古以鉴今。从俄国的经验看,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也能解放生产力。我们要树立改革意识,积极投身于改革洪流中。

五、俄国的对外扩张

(本目为阅读内容,教师提供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白俄国扩张的大致情况和扩张的结果即可)

1.扩张情况(从向东、向西、向南、向东南四个方向了解)

2.扩张结果(知道俄国通过扩张,到20世纪初,沙俄已成为一个拥有2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地跨欧亚二洲的大帝国。被称为“民族监狱”)

3.获得认识(侵略成性的沙俄是在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向周边不断吞食、扩张而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的)

课堂小结

由于俄国农奴制度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导致了亚历山大二世作出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它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但它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使俄国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俄国在16—19世纪,通过在欧、亚二洲的扩张,由一个内陆小国变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课堂练习

1.俄国废除农奴制是一次()

A.农奴兴起的“自下而上”的改革 B.资产阶级兴起的“自下而上”“的改革

C.沙皇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D.资产阶级与沙皇联合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2.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沙皇统治 B.解放农奴

C.增强对外扩张 D.发展资本主义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

材料二: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请回答:①材料一是谁说的话?反映的是哪次改革?

从材料一中能看出这次改革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材料二中为什么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史海拾贝】

你知道”沙俄“一词的来源吗?

沙俄即沙皇俄国,”沙皇“,即”царь“(”恺撒“的俄语发音)。16世纪中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在俄罗斯又被尊称为伊凡大帝)。从此开始一直到俄国的二月革命,俄罗斯都被称做”沙俄“

篇2: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内容;“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能力目标:通过“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分析当时俄国各个阶级对“二一九法令”的“满意度”,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理解改革也是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重难点

(1)教学重点: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三 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 教学方法:提问法 引导法 讲读法 五 新课导入

老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亚历山大二世继承了俄国的皇位,有没有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亚历山大二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当上沙皇的?”

学生:“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杀。” 老师:“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落后的农奴制度” 老师:“正确,当时的欧洲一些国家早已走上了资本主义,国力迅速增长,而俄国仍然实行农奴制,把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农奴生活贫困,缺乏国内市场,导致了俄国成为当时欧洲的落后大国,同时俄国农奴起义不断,亚历山大二世面临内忧外患,“压力山大”,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六 新课讲授

老师:“俄国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很大,改革面临着强大的阻力,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了解亚历山大二世如何吸取以往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减小变革的阻力?各地区的地主阶级对解放农奴是什么看法?”

学生:“首先通过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随着社会舆论对农奴制的批评增加一些封建主愿意有条件地解放农奴。条件成熟后,亚历山大二世使农奴制改革进入公开化。

老师提问:“主要农业区的地主愿不愿意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农奴?为什么?” 学生:“不愿意解放农奴,更不愿意把土地分给农奴,甚至希望得到更多的土地和农奴。因为剥削农奴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老师问:“工商业比较发达地区的地主愿意解放农奴吗?为什么?”

学生:“愿意,因为他们需要自由劳动力,希望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老师:“哪个地区的地主愿意解放农奴呢?为什么”

学生:“草原地区,因为那里地广人稀,地主同意逐步解放农奴,甚至给农奴土地,但需要农奴服劳役。” 老师:“不同地区地主阶级对解放农奴的态度不同,都是从他们的利益角度出发的。不同的改革方案从各地送到中央政府,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拟订了改革的法案,这就是‘二一九法令’。请同学们阅读第二子目,了解‘二一九法令’的内容。”

老师:“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标志是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制度的特别宣言。请同学们阅读第二子目,了解‘二一九法令’的内容。”

老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二一九”法令的内容。

学生代表:“从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随意买卖,抵押和赠送农奴。他们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

老师提问:“农民有没有获得土地呢?”

学生:“没有,土地任然在地主手中,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土地。” 老师:“农民赎买土地容易吗?”

学生:“不容易,农奴要以高出当时土地几倍的价格买下土地,并且要服劳役,很多地主卖给农民的是很贫瘠的土地。当农民获得土地后,已经是所剩无几。”

老师:“‘二一九法令’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奴的命运呢?”

学生:“不能。因为农民并没有获得生产资料。要么在资本家的工厂里饱受剥削,要么赎买一块土地,没有付清赎金前还是要为地主服务。此外农民还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 老师将学生进行分组,第一组同学代表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地主阶级,第二组同学代表农民阶级,第三组同学代表资产阶级,第四组同学代表亚历山大。请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谈谈改革后自己的感受。

第一组学生代表(地主阶级):“村社还可控制农民;农民土地还有一半在手上,价格很划算,但是农民暴动很心!”

第二组学生代表(农民阶级):“这是一场欺骗,身份虽然自由但受村社束缚,份地虽可买但遭受掠夺,根本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处境。”

第三组学生代表(资产阶级):“我们得到更多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在地方自治机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有更多司法保障;但都远远不够!。”

第四组学生代表(沙皇):“暂时摆脱统治危机;但国内并不太平!”

引导学生阅读第三子目,了解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老师:“二一九法令有什么进步意义?”

学生:“

1、农民得到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2、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废除农奴制,动摇了俄国落后封建生产关系,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加快了俄国现代化进程。”

老师:“请同学们指出这次改革的局限性。” 学生:“

1、不彻底性:农奴仍受村社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2、掠夺性:农民支付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的地价;

3、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且贫瘠和不便耕种,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再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七 课堂练习:

1简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 简述“二一九法令”的内容

八 课堂小结:俄国1861年改革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它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实行的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改革后,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但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这使俄国历史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农奴制的大量残余,使劳动人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所以,彻底肃清封建残余仍是俄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

九 效果测评

简要评价俄国1861年改革。(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

十 板书

第七单元 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 改革背景

国际:英法等欧洲强国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大增 国内: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失败,俄国面临内忧外患 二 酝酿

1公开讨论农民问题 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 3 收集各方面意见 拟订改革法案 三 “二一九法令” 1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随意买卖,赠送,或抵押农奴

(2)农奴享有自由结婚,经商等权利(3)土地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赎买一块份地 2 陷阱

篇3: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教案

关键词:亚历山大,废除农奴制,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 (1855—1881) 是尼古拉一世的长子, 1855年2月19日继承了王位。从童年时代起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诗人瓦·安·茹科夫斯基是他的老师。由茹科夫斯基编制的“学习计划”使皇太子全面地接受了道德教育, 道德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未来沙皇个性的形成。

一、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是体制危机的产物, 当时社会体制的危机渗透于19世纪中叶的俄罗斯社会的各个层面。

改革前俄罗斯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19世纪中叶还没有明显的经济危机的征兆, 出现社会经济稳定的错觉在于安抚住了地主和农奴主, 但社会生产开始分化。亚历山大二世想最大限度地使封建贵族和农奴都满意, 在巨变的同时维持国内局势安定, 让农奴以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或许是最佳的选择。

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逐渐增加, 他们只好外出打工。在黑土地带地主剥夺了农民的一半以上的土地, 农民可以向地主租赁土地, 但他们承担不起沉重的劳役和地租。失去土地的农奴从4%增长到7%, 达到了150万人。

19世纪的50年代末65%的农奴被农奴主抵押给信贷机构, 12%以上的贵族农奴主丧失了自己的财产。俄国是在19世纪40年代末开始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需要有大量的熟练劳动力和巨大的工业产品销售市场。但是, 出现了下面的情况:保有农奴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农奴制阻碍了农民向工人的转变;外出打工的农奴与农奴主分享所得, 这就导致劳动力增值, 维持了农奴主收入的剥削性;农奴制导致了绝大多数民众贫穷, 低购买力遏制了工业产品销售市场的发展。

特别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 财政状况恶化, 预算赤字严重。农民对农奴主的不满情绪愈演愈烈, 从1836年到1851年被打死的农奴主有139人。农民的反抗情绪与日俱增, 1850—1856年间农民暴动215次, 而在1856—1860年间农民暴动达833次。

农民希望获得自由便从农村迁移到城市,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很多农民打算参军, 国家不得不动用武力让他们重返庄园, 农奴不满情绪的增长危及到了国家的安定。

如果不废除农奴制就不可能巩固和完善国家的管理体制。统治阶层认为, 如果不实行变革, 就不可能摆脱国家的落后状况, 也无法恢复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去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于是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形成了三个流派, 即不主张大变革的保守派、主张解放农奴的自由派及主张彻底废除当前制度的激进派。

自由主义的观点在社会上得到普遍认同, 它开始影响统治阶层的一部分人士, 他们越来越认识到农奴制是不得人心的, 农奴制对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欧洲先进国家的经验也传到了俄罗斯, 包括发展资本主义, 公民社会的形成, 自由和人权的确立。外部的政治环境, 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成为废除农奴制的催化剂。

二、改革的准备阶段

1856年3月30日亚历山大二世在莫斯科贵族代表面前做出历史性的声明, 自上而下解放农奴, 解放农奴的主张得到了大公们的支持。

1857年初按照传统成立的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 实际上没有进行多少有效的工作, 于是按照沙皇的指令成立了各州贵族委员会, 准备实行改革。1858年2月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更名为农民事务总委员会。1859年2月在总委员会下面设立了编辑委员会, 旨在审查各州委员会上报的材料, 编写改革大纲, 以便和各州委员会的代表讨论并交流成果。编辑委员会由自由派官僚, 如内务部长尼·阿·米留金和自由派社会人士, 如尤·费·萨玛林组成, 该委员会在解放农奴的准备工作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公开性的原则在改革进行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农民问题在各大刊物、报纸上进行了讨论, 对农民问题的公开讨论赋予了改革的准备进程不可逆转的特征。

圣彼得堡大学教授卡维林认为, 为了平衡农民和地主的利益关系, 赎买行为需要由国家掌控, 以避免改革后产生新的社会矛盾。贵族头目温科夫斯基主张除了立即废除农奴制并且还应保护农民以前的份地。激进派人士尼·戈·车尔尼雪夫斯基, 尼·阿·杜勃罗留波夫倾向于自由派的观点。在自由派杂志《当代人》上刊载了卡维林的文章, 但在1859年他们改变了立场——赞同农民不必通过赎买即可获得土地。

三、1861年2月19日改革法令的基本内容

1860年10月编辑委员会的方案被递交给了总委员会。该方案大大削减了农民土地的份额, 增加了赋役。1861年2月17日国务会议批准了该改革方案, 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关于农民脱离农奴制依附地位的总法令》。该法令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即农民人身解放、分配给农民土地和赎买交易的问题。

在人身解放问题上, 该法令赋予了农民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的权利。农民从此可以拥有动产和不动产, 可作为独立法人签署契约。农民摆脱了地主的控制, 他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婚姻, 可以考取公职或学校, 改变居住地点, 可以成为市民或者是商人。同时政府创建了有关解放农民的地方机构。

与此同时, 农民的人身自由受到了一定限制。首先一点是保留了公社。公社对土地的所有权在保证按时支付税款和完成国家赋役的同时遏制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农民的份地问题上, 《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地位的总法令》规定分土地给农民, 份地的多少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这些份地是由农民公社和地主签订契约确定下来的。他们自愿交易并达成协议。如果地主和农民没有达成协议, 那么由调节人出面解决争议。在调节人中多数是维护地主的利益, 也有进步社会人士成为调解人, 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农民的份地明显地减少, 总体上讲, 全国农民得到的土地与改革前所耕种的土地数量相比减少了20%, 这20%的土地是地主从农民手中夺走的。划给地主土地是为了把他们的土地插入农民的份地里, 这样就出现了耕地交错现象, 从而迫使农民租赁地主的土地, 而农民要花钱支付土地费用, 或者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偿还。

在赎买问题上, 得到土地的农民必须支付费用。地主以土地的市场价格转让给农民, 实际价格是5亿4千4百万卢布, 可是政府定的土地价格被抬高到8亿6千7百万卢布, 是实际价格的1.5倍。所以说, 不管是分配土地还是赎买, 交易维护的都是贵族的利益。事实上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也付出了金钱的代价。对于农民来说, 他们没有赎买土地的钱, 为了地主能够一次性地得到赎金, 国家便向农民提供土地金额80%的贷款, 剩下的20%由农民公社支付给地主。农民向地主支付赎金持续了20年, 这种支付方式产生了特殊的义务关系, 农民需要支付地租并完成一些赋役, 直到挣满自己份地价格20%的赎金。直到1881年才颁布了《废除农民特殊义务的法令》, 依据《法令》赎买交易结束之后公社成为土地所有者, 但在这之后农民能从公社那得到享有土地的权利并转变成土地所有者。公社得到了耕地, 按照传统习惯, 根据平均制的原则, 公社首先要在农户之间分配土地。结果分给农民的土地不是整块的而是条块分割的份地, 这使土地耕种起来费时费力, 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依据官方资料记载, 1861年整个春季和冬季农民暴动发生了1 370次, 但是到1861年夏天, 暴乱减少了。7至12月发生了519次。同时, 农民参与了法定文书的制定, 希望作为独立的自由人, 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 他们投入到日复一日的劳动中, 农村的情况渐渐地安稳下来了。对于革命者来说, 他们想发动农民在签署法律文书之后起来斗争, 因为他们确认这是一场掠夺式的改革, 但他们的希望落空了。改革的实施引发了新的矛盾并加剧了农村内部的分裂。

四、废除农奴制的历史意义

改革加速了国家现代化进程。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使俄国农民走上普鲁士式的资本主义农业发展道路, 解放农民改变了国家的道德环境, 社会思潮和民主文化得到了发展。

另一方面, 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有它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改革保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农民得不到足够的耕地, 他们所拥有的耕地都是分散的, 造成经营困难。最主要的是, 在改革之后土地缺乏现象加剧, 使农民的耕地减少, 而这恰恰成为20世纪初农业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А.С.ОРЛОВ, В.А.ГЕОРГИЕВ, Н.Г.ГЕОРГИЕВА, Т.А.Сивохина.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учеб.-3-еизд., перераб.Идоп.М.:ТКВелби, Изд-воПроспек, т2006-.528с.

[2]Л.А.КАЦВА;ПОДНАУЧ.РЕД.В.Р.ЛЕЩИНЕРА.-КАЦВАЛ.А.История Отечеств:асправочникдлястаршеклассниковиступающихввузыМ.:АСТ-ПЕССШКОЛА, 2005.-848с.

篇4: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教案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俄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落后

1.认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认识近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近代化历史浪潮的影响

探究1861年改革在俄国近代化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探究俄国近代化过程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规律

分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理解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改革也是革命”的科学论断

政治的缓慢变革

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改革的历史作用

了解1861年后俄国在政治方面变革的具体情况,分析政治改革的影响

认识政治改革对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的重大推动促进作用

亚历山大二世被刺

新的社会矛盾的出现;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软弱;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民粹派的形成;亚历山大被刺身亡

了解改革后由于大量封建残余的存在,导致俄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

理解为什么在相对落后的俄国会爆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难点

“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建议在上课时用多媒体设备放映林肯、亚历山大二世的图像,提出问题:你能认出这两位在19世纪60年代的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重要历史痕迹的人物吗?请简要评述这两位人物在历史上的主要功绩。学生回答:美国总统林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林肯在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中领导北方取得了胜利,为维护美国的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近代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老师指出,既然亚历山大二世是俄国农奴的“解放者”,那他为什么会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再由此引起学生对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近代化有些什么影响”的兴趣。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俄国废除农奴制以后俄国社会的变化及向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上的缓慢变革;亚历山大二世遇刺。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使俄国在近代化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变革,也为后来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阶级条件和政治基础。

本课引言部分由文字概述、主要问题设计和重要概念三项组成。文字概述采取了倒叙的方法,从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引入疑难问题:既然亚历山大二世是农奴的“解放者”,那他为什么会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再由此引入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近代化有些什么影响? 第一目“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列宁在评论俄国1861年改革时说:“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教材阐释了1861年改革后俄国经济基础的近代化进程,介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和问题。教材首先简略指出了1861年改革是推动俄国封建经济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然后重点叙述了改革后俄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变化、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原因和情况。最后指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变化。教学建议,本目教学教师可先请学生回答1861年改革在哪些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教师进行归纳概括后,介绍改革后俄国的农民情况。

①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的因素。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得出结论: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享有公民的权利;通过交纳赎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在此可引用沙皇政府颁布的《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农民这样地获得了一定数量土地为私有产品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使学生加深理解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② 俄国改革后农民的情况。改革后,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缓慢发展,农业生产具有资本主义特征,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出现了谷物区、畜牧区、亚麻区、甜菜区、马铃薯区等,商品化农产品增加,机器使用越来越广泛。农村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形式增长,出现了一批使用雇佣劳动力的农业资产阶级,使用雇佣劳动成为日益普遍的现象,地主被迫按资本主义原则来改组经济。但是,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存在有很大的畸形发展的现象(详见第三目)。从经济结构来看,改革后,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靠输出谷物换取外国工业品的农业国,80%左右的人口仍在村社的份地或地主的土地上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2/3的国民经济产值来自农业。80年代末,欧俄(俄国欧洲部分)43个农业省份中,有19个省已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了。同时,就农民而言,改革后很快出现分化,既出现了一大批失去土地的贫苦农民的工农业雇佣领导者,也造就了一部分富农。但封建农奴制残余仍大量存在。建议教师运用教材上【历史纵横】栏目里的数据材料,对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加以说明。(2)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1861年改革是沙皇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致使俄国工业迅速增长,工业革命进程加快,工业领域的主要部门出现了大机器逐渐排挤手工领导的现象。教学建议:可引用以下一段数据材料和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出自《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这些数据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认识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在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机器制造业是制造工作“母机”的工业,它的发展必然推动俄国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改革后俄国工业的发展水平虽然远远落后于西欧,但对其落后的基础来说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一般认为,俄国在19世纪80年代基本完成工业革命,90年代工业高涨,生产大幅度增长,许多部门的产量出现几倍、几十倍的增加。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发展最为迅速。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工业中心的形成,除老的工业中心圣彼得堡、莫斯科外,出现了一些新的工业区,顿巴斯是煤炭业、冶金工业区,巴库是石油工业区等。

建议教师运用教材上插图《巴库油田的井架》和【历史纵横】栏目里的数据材料,对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加以说明。

(3)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目“政治的缓慢变革”

教材阐释了1861年改革后俄国上层建筑的近代化进程,介绍了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领域各个方面的改革措施。教材首先重点叙述了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和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然后指出,改革后虽然俄国仍然是沙皇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却在俄国上层建筑的近代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1)政治体制的变革。俄国资本主义是沙皇政府出于维持专制制度大局而通过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主动培植的。它是一个奇怪的混合物,在其复杂的运作机制里极权专制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并行不悖、互为条件的。由于俄国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滞后,而农奴制残余势力强大,工商业资本家集团力量微薄,辅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国家专政机器。同时由于俄国没有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下层民众绝大部分对政治的参与意识不强,类似西欧的资产阶级自由派运动始终难成气候,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国家相差甚远。但在1861年改革后,由于农民暴动不断,沙皇只好作出让步,在内政部成立专门委员会,在政治上作一些比较深层的改革。这个委员会提议试行地主自治,从县级开始,把地方利益和地方问题结合起来,把农民和贵族捆在一起,让他们为各自的利益互相牵制,以免危害专制制度。设置地方自治会议及其执行机关自治局作为自治机关,它通过选举产生,地方自治会议的代表拥有表决权,根据财产的多少来决定代表的资格,以此保证地主贵族在地方自治局中占优势。省地方自治会议代表由地方自治会议选举产生。为了保证沙皇控制地方自治局的活动,县地方自治执行局主席由省长批准,不可靠的负责人,拒绝批准;凡与法律和国家利益相抵触的自治决议省长有权终止。制定《省和县地方自治机构》的法令,把地方自治机构的活动限制在纯经济领域。禁止各地方自治局互相联络、交流。

根据委员会的建议,政府制订了《城市条例》。1870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城市条例》,根据这个条例,废除等级原则,建立无等级的城市自治机关,凡年满25岁的纳税公民都有权参加城市自治,这就扩大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设立城市杜马(议会),城市杜马代表的选举按财产资格进行,保证大资产阶级在城市杜马的优势。城市杜马由参政院直接管辖,且要受省长监督。城市杜马的权限仅限于纯经济问题,主要管理市政建设、国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救济、福利保险、交通财政、报刊印刷等方面。

(2)司法制度的改革。亚历山大二世认为,废除农奴制使原来的等级法院无法再存在了,必须改造以适应新的形势。1864年11月,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新章程规定了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的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保证法官的独立性等。(3)军事、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亚历山大二世意识到,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沙俄帝国军队的许多弊病,如军事机构重叠、庞杂;装备落后,战术陈旧;军官指挥无能,士兵地位低下,没有能动性,必须进行军事改革。军事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提高士兵的地位,废除对士兵的体罚,缩短服兵役的期限;在全国成立15个军区,直接受陆军部管理;炮兵、近卫军、工程兵、作战军和军事院校转归陆军部管辖,结束政出多门的现象;加强对军官的培训,高等军事学院培养高级军官,士官学校培养军事工程专门人才;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男性居民不分财产多少,均应服兵役,陆军现役6年,预备役9年,海军现役7年,预备役3年,现役和预备役期满人员编入人民军,直到40岁;军官仍尽量选用贵族。1863年6月,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规定大学校长、系主任由教授选举产生,经教育部批准任用。教授委员会有权独立解决教学、科研和人员聘用等重大问题。一年多以后,又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类。古典中学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实科中学着重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毕业后进入高等技术学校学习。

(4)政治改革的成果。政治改革使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沙皇专制政权逐渐成为俄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虽然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沙皇专制政权,但客观上确实促进了俄国社会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同时,改革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愿望越来越强烈,俄国出现了人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第三目“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教材阐释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俄国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原因和表现,民粹派的形成和对亚历山大二世的刺杀行动。教材首先分析了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其不彻底性是新旧矛盾交织的根本原因,其次从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两个方面分析了他们的境遇及其与沙皇专制统治的矛盾,然后教材分析了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政治派别民粹派的形成。最后,教材指出了亚历山大二世被民粹派所暗杀的悲剧结局。(1)改革后各种新旧矛盾的交织和激化。建议教师按照课本提示的1861年改革的概述,就以下内容对学生进行复习和反馈并提出问题:改革前,俄国社会有哪些旧的社会矛盾?改革后,俄国社会又出现了哪些新的社会矛盾? 1861年改革的国内背景是在农奴制行将崩溃、农奴制危机即将引发革命的形势下,由贵族地主主持进行的,国际背景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优势的确立;前提是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其主观目的在于防止革命爆发,缓和社会矛盾和危机,维持沙皇专制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性质是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是废除落后的农奴制度,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采取的手段则是发展资本主义,改造过时的封建制度;作用是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改革后,俄国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动,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传统的经济体制趋于瓦解;另一方面,沙皇专制制度仍然统治着这个国土辽阔的国家。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地阻挠着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市民社会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发展不断失衡,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不断深化,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着深刻的危机。(2)资产阶级的境遇和态度。

建议结合同一时期欧美发达国家工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及态度,比较分析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水平及资产阶级的地位境遇和政治态度。

俄国没有发生过欧美那样的资产阶级革命,封建制度顽固地占据着统治地位,改革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前资本主义的封建制度的重重影响下进行的,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由于广大农民的贫困,社会购买力低下,大大缩小了工业品的国内市场。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不高,不可能为工业提供必要的原料。

农奴制残余还渗透到新的工业资本中去,许多资本家、公司主人或股票持有者也是大地主、大土地所有者,很大程度上依靠地租剥削;工厂采用封建宗法制家长式管理制度,活像封建领地庄园,大大损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以致俄国的工厂从来没有获得像欧美国家那样高的劳动生产率。

封建国家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专制国家是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全国1/3的土地和2/3的森林)、最大的资本家(掌握用珍贵原料在国营工厂生产的一切产品,出卖一切酒精产品,在中心银行协助下掌握全国财政和全国7/8的电讯设备),最大的铁路所有者(占有全国铁路的2/3)。

政治上,俄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统治着俄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资产阶级既没有独立地掌握过政权,也没有获得分享政权的资格。由于长期的封建农奴制统治造成的贫穷落后,以致资本原始积累没有准备好充足的资金,为解决资本严重缺乏的问题,除了加紧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外,还有两个办法,一是不断对外侵略掠夺,二是大量吸收外国资本,而这些都必须依仗国家的力量。

因此,俄国的资产阶级一方面不满意自己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另一方面又需要依附于掌握国家政权的封建地主阶级。(3)农民阶级的处境和反抗。建议提供一定的数据,说明改革后“封建残余”在农村经济中的反映和农民阶级的不满情绪。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这样,农奴从法律上得到了人身自由,但是,改革后获得“自由”的农民还要受控制在地主贵族手里的村社管理。由于改革的不彻底,获得自由的农民在经济上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放,所受的压迫仍然存在。1861年改革后出现了两种土地所有制,即获得解放的农民以赎买的方式获得的小块土地和贵族地主继续保留大量的私有土地。农村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很大优势。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 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 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改革前地主和农民公用的水塘、牧场及森林也都归地主所有。由于土地的减少,农民在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封建工役制盛行,佃农除了以一半收成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外,还要用自己的(或借来的)马匹和农具无偿地为地主服劳役。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的迅速崛起,又使大批农民走向破产,沦为无产者。农村中,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农村的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农民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日益高涨。1861年俄国有1 176个庄园的农民暴动,并持续到1864年;1862年、1863年分别又有400处、386处领地发生了最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4)民粹主义的形成和主张。①民粹主义和民粹派的形成。民粹主义是19世纪中期在俄罗斯出现的一个思想流派。民粹主义在俄国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种长期处于经济落后、农民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带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俄罗斯封建制度发生碰撞、农民生存状况发生恶化的情况下产生的。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转变时刻,一批代表着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青年知识分子冲上了俄国政治斗争的舞台,形成了“民粹派”,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到民间去”的运动。“民粹”两个字是从俄语的“民意”转译而来的。这个思想流派带有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它在俄罗斯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就反对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以及解除人民痛苦的主观愿望来看,民粹主义者具有一定的进步和革命性。

②民粹主义和民粹派的思想主张。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粹派的主张趋向激进,他们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反抗沙皇专制统治。民粹派眼里的社会主义,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的本能反感而热衷于“走另一条路”。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他们不加分析地把资本主义和大规模商品经济视为衰落和祸害,对在俄国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深恶痛绝。同样,他们对工人阶级也采取了错误的态度,不是把工人阶级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力量,而是看成俄国历史的不幸。他们认为俄国无须经由资本主义阶段而径直过渡到社会主义。“人民的精粹”胸怀高昂的革命斗志,提出了“到民间去”的著名口号,开始反对专制统治的漫漫征程。这些知识分子换上农民的服装,化装成鞋匠、医士、裁缝或铁匠到农场去,走乡串镇,鼓动农民的反抗情绪。但是,力主“民意”的民粹派并没能赢得农民更多的理解,事实上知识分子们也不真正看中农民的力量,他们认为,作为革命的主力军,有这些“人民的精粹”就够了。

19世纪七十年代,革命仍然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事业。进步的民粹主义革命家在铁血纪律与权威之下秘密结合起来,通常是通过策动叛乱甚至以个人谋杀的手段夺取政权。1878年民粹派建立的民意党是个高度集权的密谋组织,为了反对沙皇的统治,奉行了“以行动作宣传”的信条。对民意党来说,“以行动作宣传”含义就是选择作为专制独裁体现者的特定个人作为攻击目标。他们认为,沙皇、皇室主要成员以及政府高官等就具有这样的象征性价值。内心里极度厌恶资本主义的民粹主义者阴差阳错扮演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角色。

民粹主义者理论上的错误导致了实践上的失败。追随他们的无数青年牺牲在沙皇政府的屠刀下,其中也包括列宁的哥哥。(5)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

1880年前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亚历山大二世遭到了多次暗杀。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街头遭到暗杀身亡。

建议教师运用课本【学思之窗】中对俄国1905年革命的文字介绍和图片,思考本节难点: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为以后进行十月革命历史的教学作好铺垫。到20世纪初,俄国处在近代化进程的交叉路口。农业危机带来连年灾荒,饥荒迫使农民不断掀起反抗斗争,这又引起了俄国社会矛盾的全面激化;随着工业化的进展,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工人,俄国工人阶级不断掀起经济政治斗争,此起彼伏的工人罢工斗争是20世纪初俄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又一方面内容。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20世纪初与沙俄政府的矛盾斗争不断激化,终于酿成了1905年革命的爆发。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还可用以下方法:

首先打出两个英语单词“modernize”“modernization”问学生这两个英语单词怎么读?是什么意思?从课文标题《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谈起,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近代化”。“近代化”一词并非汉语所固有,最早于近代从日本引进,这一词语是从欧洲语汇翻译过来的,modernize(使现代化,摩登),或modernization(使„„摩登起来),也可以翻译成“现代化”。近代化是一个科学概念,是指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或者说,所谓近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核心和由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包括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社会近代化、个人近代化等各个方面。还可以说,近代化是从传统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宗法社会逐渐向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工业法制社会的转型,这种转型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它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散的性质,首先在西欧突破,然后伴随着血与火强行扩散到世界的每一角落,是一个全球性的大转变。

第一目、第二目内容都比较理论化,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通过老师的讲述和分析、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写历史小论文,开设历史小讲座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和加深对这两目内容的认识,并逐步形成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第三目的内容比较生动形象,比较感性化,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教师要掌握丰富生动的历史资料,怀着丰富的感情,通过具体过程和情节的描述,营造历史情景和氛围,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操陶冶,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感和历史情操。2.教学案例

案例一 改革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用实物投影或用计算机制作幻灯片投影图片:《巴库油田井架》等。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关于农奴制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资料(文字、图片、幻灯片),在班级内开展小型的知识竞赛,竞赛要求:每小组派代表展示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

案例二 亚历山大二世的政治改革

1.用实物投影或用计算机制作幻灯片投影图片:《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文明”》的漫画

①请学生介绍亚历山大二世的生平和主要功绩。

②讲解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注意改革的原因、内容、性质、作用。

2.为课本第二目漫画上的人物设计一段对白台词。案例三 民粹派的革命活动和宣传

结合课本上《民粹派在农村宣传》和《革命者密谋》两幅图片,讲述下面的故事,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和进行高尚情操的培养。有一幅很著名的画,叫作《晚会》。它是苏联画家马科夫斯基根据著名科学家尼古拉·莫罗佐夫的回忆创作的。画中的内容是,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其中还有一个俄国军官)或坐或站,在全神贯注地听一位年轻的姑娘唱歌。莫罗佐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性。他是一个大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参加了民意党的军事组织,1881年因参加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行动,被单身囚禁了二十五年。十月革命后,由于他在化学和天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于1932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莫罗佐夫晚年常回忆自己怎么走上了革命道路„„

她走到钢琴边,先弹了一个急速的过门,忽然用一种奇幻的、有力的低音唱了起来。在剧院里也没听到这种歌声„„歌词现在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当时的感觉是无法形容的。唱得不只是美丽,而且是神奇了。这个美丽的歌手的脸上的每一个线条,她唱出的每一个音调都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灵感。在她唱歌的时候,她简直是崇高的美的化身„„她一支歌跟着一支歌唱下去。我记得有“拉辛的峭壁”和死在西伯利亚苦役中的诗人米哈依洛夫的“最后的告别”。年轻歌手唱道:“即使在压制迫害中,我的心灵里也神圣地保留着对青年一代的善良的信仰”。她对直看着一个青年人,用热情高亢的调子唱出了最后几节:“一旦严酷的时刻来临,睡梦的人民起来──在那为自由而战的大军中,有我们身列行伍!”这是革命民粹派的集会。唱歌的姑娘属于民意党。

当莫罗佐夫随最后的几个客人走到街上时,由于无法压制住内心的激动,以致“怎样回到家里的,都已经记不清了”。

画家马科夫斯基和当时的许多画家一样,被莫罗佐夫叙述的情节感动了。于是他创作了《晚会》这幅画。这幅画的中心人物是作为纯洁和信仰的象征的唱歌的女郎。苏联刊物评述道:“《晚会》描写的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革命青年的集会。不仅环境、衣着、人物类型,而且情调都传达得多么准确!这里既有浪漫气息和高尚的精神,也有斗争的艰巨和对信念的执着!”

案例四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用实物投影或用计算机制作幻灯片投影图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①1880年前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亚历山大二世遇到了多次暗杀,根据《亚历山大二世遇刺》的图片,请学生想象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前的心情。

②讨论:曾经赢得过“解放者”美誉的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会遭到暗杀?

2.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当时俄国的农民,你会接受民粹派的宣传吗?为什么?民粹派运动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呢?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发展受到阻碍,使农民遭到无数极其恶劣的和痛苦的折磨,但是它不能改变发展的方向,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列宁这段话的理解。解题关键:读懂材料,理解含义,确定中心。

思路引领:从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提示:1861年农奴制改革虽然是在农奴主持下进行;虽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政治上沙皇专制仍然保留;虽然农奴制改革也对农民进行了一场“合法”的掠夺,如:最好的土地为贵族地主占有,农民赎得份地比原来耕种面积缩小,而所付的赎金则高出当时地价两三倍,这些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俄国的发展。但是就改革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100多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政治上层建筑作出局部调整,这些变革毕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的废除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为后来的1905年革命奠定了基础,又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民粹派的政治主张是什么?请作一简要评价。

解题关键:注意前半题是叙述题,后半题是分析评价题,回答方法有区别。思路引领:列举民粹派的政治主张,分析评价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答案提示:政治主张: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残余;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评价一:民粹派基本观点是错误的。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只是“偶然”现象,发展不起来,因此无产阶级也不会成长壮大;否认工人阶级是革命中的先进阶级,妄想不要无产阶级而达到社会主义;认为俄国革命主要是知识分子领导的“具有共产主义本能的农民”,民粹派希望由知识分子领导农民运动,推翻沙皇政府,然后依靠农民通过农民村社就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无需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认为历史不是人民群众所创造,而是个别杰出人物,英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群氓”只是盲目跟着“英雄”跑。民粹派在70年代有进步性,但民粹派运动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并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阻碍了工农革命运动发展,使许多革命者遭逮捕和杀害。

评价二:从反对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以及解除人民痛苦的主观愿望来看,民粹主义者具有一定的进步和革命性,但是他们的悲剧在于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不顾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抱住俄国遗留下来的落后的村社经济不放,美化这种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状况,甚至把村社和农民自治看成是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他们不加分析地把资本主义和大规模商品经济视为衰落和祸害,对在俄国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深恶痛绝。同样,他们对代表着未来的工人阶级也采取了错误的态度,不是把工人阶级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力量,而是看成是俄国历史的不幸。出于阶级与时代的局限,他们不可能懂得马克思关于“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一切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衰落和灭亡”的科学论述。

2.农奴制改革以后,亚历山大二世还进行了哪些改革?

解题关键:确定时间范畴和题目类型,叙述1861年以后至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前俄国的改革措施。

思路引领:本题难度较小,按照叙述题的要求,分为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三个方面对改革措施加以列举叙述,不要有遗漏。答案提示:(1)在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2)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按旧制审理案件。

(3)在军事、教育方面,军事上,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二)学习延伸

以“1861年农奴制改革与俄国近代化”为题,组织一次讨论会。联系同一时期,世界上不同的近代化发展方式,探讨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建议: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同一时期关于各国近代化发展的史实,拟成演讲稿;每小组派代表发言,并要求每小组在演讲过程中找出俄国与其他国家在近代化发展方式上的异同;最后每小组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总结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解题关键:收集资料,明确中心(近代化、多样性),联系比较。

思路引领:既可以纵向和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比较,还可以横向与同时代的德意志意大利统一、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联系比较。参考答案提示:(1)各国近代化发展的史实。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其主线是近代化(或工业文明)。但是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的开始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晚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新变化,资产阶级革命推出了英国、法国、美国等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政治上: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经济上:手工工场(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活跃。(2)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单元学习小结

一、重要概念简释 【克里米亚战争】

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也为了转移国内矛盾,19世纪沙俄继续在黑海地区进行扩张,企图夺取黑海海峡,引起了英、法等列强的不满,1853年10月俄土战争爆发,英、法等国先后加入土耳其一方对俄作战。1856年,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结束。这场战争的主战场在克里米亚半岛,故称克里米亚战争。这场战争中落后的农奴制俄国损失惨重,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农奴制】

15~19世纪俄国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体制。由于被剥削的主要对象是农奴,故名农奴制,又称封建领主制。在这种制度下,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5年12月,俄国一些反对农奴制和封建专制制度的青年军官在彼得堡发动了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遭到沙皇政府的镇压,但是它揭开了俄国贵族革命的阶段,唤醒了一代年轻人。【“二一九法令”】

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特别宣言》。因为这一天是俄历2月19日,所以历史上把这些法令称为“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废除了臭名昭著的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但是,“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局限性。

篇5: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教案

课16第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的危

19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影响 俄国农奴制危机机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性质及影响 武装倒幕 ①引导学生分析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历 史问题的基本方法。②通过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

地看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③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比较

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史论结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讨论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条

件,从而理解废除农奴制在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意义。使学生认识日本明治录像资料等,世纪中期日本现状的图片、19②引导学生观看有关 维新的必要性,感受明治维新在日本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说明了改革是俄国和日本社会的巨大变化,①俄国农奴制改革及日本明治维新后,富国强国之路。“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对外政策的历史②通过认识日本由: 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4转变,培养 重点难点 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年改革对农民的掠夺性和历史进步性两者之间的关系1861难点:

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教法建议以教师启发、讲述为主,穿插学生的阅读议论。在读读、讲讲、议议中掌握知识,培

养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工业革命什么时候首先从哪国开始?对资本主义发展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提问:世纪六七十年19教师指出: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力量,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广泛开展起来。代,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新课教学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背景: .1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危机非常严重。一方面它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9沙皇亚历山大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另一方面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实际是在保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以沙皇1861二世在“诸位正如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的:为首的农奴主实行的改革。

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

.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强调)2

①“解放”农奴。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②收取份地赎金。农奴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年改革?1861.如何看待、评价3年改革从性质上看是农奴主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1861首先这次改革有其积极意义:(可指导学生看插图《“解放”农奴》。这幅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级性质的改革。形象地反映了这次改革是由农奴主实施而农民只能被动地的农民伏在地上吻自己主人的脚,接受“恩赐”的特点)

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这些都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资金。而收取巨额的份地赎金,力。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1861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个重大转折点。年改革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1861同时,比当时的地年改革又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呢?因为农民赎买份地的赎金,1861为什么价还高,农民取得的份地,按当时的市价,总值约9亿卢布,而需付出的赎金却高达5.6亿卢布。正如列宁所说的“当农民获得‘自由’20亿卢布,他们后来实际付出的总共不下 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二、日本明治维新(内忧外患)世纪中期幕府统治危机19.1 世纪中期幕府统治面临的严峻形势吗?请说说其具体表现。19你能用几个字概括提问:

世纪中期,摆在日本面前的道路有哪些?他们选择了哪一条道路?19

上一篇:社区工作者考试写作下一篇:技术监督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