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传统文化

2024-05-20

企业管理传统文化(通用6篇)

篇1:企业管理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和管理文化—企业文化与管理文化模式

先与后取的经营模式

一个企业要成功,就要付出某种经营代价来换企业的效益。先与之、后取之是一种成功的经营之道。

日本企业的公益经营就是先与后取的典型经营模式。他们跳出了纯商业思维定式,在公益服务中求得新的生机。公益经营是在提供公众服务过程中扩大企业影响、吸引消费者的,比单纯产品宣传与推销的效果更佳。企业能把服务扩大化,把为公众服务作为己任,从而会带来更加的经营效益。

从投入产出的规律看,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支付、给与是收入、取之的必然代价。不过,在许多情况下,支付与投入、给与和取之有着时间上的距离,更有一定比例的内在联系,一般支付与收入成正比。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先与后取的经营思想。

与之和取之使企业经营的辩证法。有人认为,企业除了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外,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事谋取最大利润。为此,不少企业采取多种方法,唯利是图,结果效益不佳。而成功的企业采用利益循环的辩证经营模式,有效的指导了企业的经营活动。

从市场大系统看,把消费者、经销商和企业生产者看成是一个整体,建立起相互依存与发展的动态关系,使企业发展及利益良性循环,不仅源源不断的产生效益,还使企业利益真正最大化。

人本管理文化模式

(一)日本传统文化的许多东西,是直接从中国移植过去的。儒家、释家和道家的思想,特别是儒家的伦理文化,至今是日本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构成因素,它形成了日本企业的一种管理模式,它不同于西方个人至上而强调群体意识,强调把人本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

日本的管理类书籍把人事的管理列为企业管理分类之首,他们从“企业即人”出发,认定“人事管理是极为重要的项目”。在日本企业管理学家近藤次郎看来,人本管理就是一种依靠互相交心的方法,使每个人正确认识他在组织中应完成的任务和担负的责任,同时必须使他们能最大的发挥他们的能力,使在组织中劳动的个人感到满意,体会到生活的意义。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发挥所有人的干劲。人管理人取得成功的状态是引导组织中所有的人都鼓足干劲,这方能说是高明的管理;被管理者不觉得自己是被人管理,每人都向自己的喜爱的方面奋发努力,这时自然能达到集体或组织的目标。

人本管理要把对人的管理分成两个层次理解:

1、“自我管理”。应重视企业中的每个员工的个人自尊心,它可分为“健康的自我管理”和“作业(工作)的自我管理”。

“健康的自我管理”是指自我管理身体健康和自我管理精神健康,可通过读书以学习前人的教诲,或接受信仰(宗教)以改变心境,求得精神的宁静。它要求既把自己作为对象,又把自己当作管理者。

“工作的自我管理”主要指在企业中推行的“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它系车间的作业集体,为提高作业效率,防止次品和提高质量,自己用特性因果分析图等方法,通过讨论,自己进行改进的运动。这样就超越了组织和职务上的等级差别,通过自己的努力,自行控制全体成员的集体行为。

2、“集体管理”。即以集体为对象的管理。这里强调等级职务和服从,资本主义社会通常是给管理者以高薪,组织中的成员也就为有朝一日成为管理者而刻苦努力,这样做,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依靠竞争和上进心来维系这个组织以达到目标。在“集体管理”模式中,采取的方法首先是提高成员的自觉性,其中首先是自我批评。在集体管理中,如果害怕一部分成员管理其他成员的做法会恶化关系,那么,进行自我批评就不用担心这种情况。

人本管理相当集体管理中的“自我管理”,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应用。事实上,这是集体管理的一种巧妙的方法。日本的有些企业废除了部、科长制,分成不同的功能集团,作为小组住家推行自我管理,还有因采用了这种模式参与经营活动而实现了劳资关系的协调,取得了成功。这种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不急于求成,平时进行充分的教育和思想交流,最终实现这种关系。人本管理文化模式

(二)日本企业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的得益于人本管理,在人力调配最优化、工作效能最优化、产品和销售最优化、人的积极性激励、参与管理最优化这5个方面贯穿人本管理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1、人力调配的最优化。日本的大企业近年来为获得富有新思想、具有开拓性的人才,以便进可“抢人”,退可“留人”,对原来刻板的人事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以职位的平等竞争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利用竞争机制促使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选拔的创新。日本许多大公司对于内部的职缺,或开拓新事业所需的人才,除照常录用大学生外,开市场是内部公开招考制,层次从中层干部一直到新事业的负责人。

为了防止业务分类过于繁杂、组织机构过于庞大的“大企业病”,许多大企业相继撤出了组织间的壁垒,以使人员流动更为流动,这可使每个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工作效能最优化。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智能科学的运用,为适应人类劳动结构及工作机能的重大变化,企业劳动工作制度正在发生变革。劳动工作管理正向着灵活机动、宽松宜人的管理模式转变。

人本管理文化模式认为,人的个性机能决定了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工作效率,如果规定统一的工作时间有不同的工作效率,如够规定统一的工作时间,就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最佳工作效能。因此,许多企业家都着手在企业内部开发部门试行自由时间制和谈性工作时间制。智能型的管理部门及其岗位上的一部分职员,可根据工作需要和生活习惯,完全自由的安排工作时间,使一部分“宝贵人才”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在最佳时间内发挥最佳创造效能和工作效能。

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创造潜能。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创造潜能永无止境,高智能的技术人才更是如此。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可分为两种,即主动性发挥和被动性发挥。前者是自觉自愿的,后者是被动的,受外部意志支配驱动的,非自觉的。显然,改革工作制度能使人们主动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尤其是当自己的权益、义务、与其所从事的职业的变化、兼顾等途径相联系,并获得理想效果时,这种发挥往往能达到最佳境地和最大限度。

人本管理文化模式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时间的充分、合理的利用及其人生价值的发现。实现这种改革的管理制度,可给劳动者适当的空间调节,既可使劳动者科学安排劳动时间,提高岗位劳动效率,又可适量增加社会劳动时间,根据需要协调劳动过程,以提高综合劳动效能,也有益于劳动者心理和生理的保护。它有利于推动社会各种产业的发展,多方位的实现人的价值。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价值是无限量的。人的才能只有在多方位的施展中才能得以释放。而传统的固守一岗一位,老死于一家单位一个岗位的工作制度,只能禁锢人的思维,抑制人的才能。许多才华横溢、足智多谋的人才便是这种传统工作制度禁锢下的牺牲者。改革工作制度,允许人们兼职服务、交叉任职等,不仅有利于人才发挥多种智能优势,施展多方面的才华,而且也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多方位实现人的价值。

3、产品和销售最优化。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世界上许多大公司采取满足各种人需求的产品和销售最优化策略,以反映各种人的需求。

4、人的积极性激励。世界许多大企业十分强调对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激励。法人持股大于私人持股是日本股份制企业区别于欧美企业的一大特点。企业的股票在法人手里,就是说,日本大部分股份制企业是企业间相互持股的,对此,日本采取了限制私人持股率、提高法人持股率的做法。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因为法人持股的目的不是买卖股票以获利或分享高额的股息和红利,而是为了加强企业间的利益联系。因此,法人股东虽也参与和监督企业决策,但一般不干预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此外,法人持股还能促进企业集团和系列企业的合作关系。相互持股使企业集团和系列企业达到松散的联合,既能将企业之间的利益捆在一起,又不至于削弱某一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淡化所有权后,企业的命运掌握在经营者手中,而企业经营者又通过诸如从职工中提拔经营管理人员等方法,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共同分担经营风险;在员工中宣传“企业是大家”的思想,这样就形成了经营者、员工和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5、参与管理最优化。人本管理文化模式强调让员工共同参与管理,强调企业发展与员工的关系,以命运共同体的形式调动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企业鼓励员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全员参加管理,不是简单的运动,而是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与特长,从而形成企业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特点的个性。这种全员参加的管理,采用的是多种形式。质量管理小组的选题也是广泛多样的,如效率、安全、质量、设备、节能等。重要的是企业家要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讲求实效。目标规定要十分明确具体,措施也要得力,这样才会有成效。

人本管理文化模式代表了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它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企业界也受到普遍的重视。三种有效的经营模式

日本的走动式、欧美的和拢式、东南亚的抽屉式是80年代风靡世界的三种管理模式,它们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来说仍然是值得借鉴的。

走动式是指企业家身先士卒,深入到企业员工之中,体察民意,了解真情,沟通意见,与部属打成一片,共创佳绩。这种模式在东方文化背景中更显其卓越性。走动式还意味着一种看得见的管理。企业主管经常走动于生产第一线,与工人见面、交谈,希望员工能够对他提意见,能够认识他,甚至与他争辩是非,是一种现场的管理。优秀的企业家总是深入员工之中,了解真情,多听一些“不对”,而不是听一些好话,不仅关心员工的工作,叫得出它们的名字,而且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员工们就觉得企业主管重视他们,工作自然十分卖力。一个企业有了员工同心同德的努力和支持,自然就会兴旺发达。

和拢式是欧美盛行的管理模式。和拢是希腊语的“整体”和“个体”合成的词,用来表示一种新观念,即管理必须强调个人和整体的配合,创造整体和个体的高度和谐性。它的具体特征是: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企业的每个员工对企业有使命感,“我就是企业”是和拢管理中一句响亮的口号。这种管理模式孕育了企业员工的自我组织性。企业是由每个人支撑着的,而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作用更大。因此而放手让下属作决策,自己管理自己,尽情为企业贡献力量。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学识水平各不相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要促使不同的看法、做法相互补充交流,使一种情况下的缺点变成另一种情况下的优点。

和拢式发挥个体分散和整体协调相统一的优势。按和拢管理的特点,一个组织中的单位、小组、个人都是整体中的个体,个体都有分散性、独创性,通过协调性树立整体的形象。和拢管理促使整个企业与个人之间形成一种融洽和谐、充满活力的气氛,激发人们的内驱力和自豪感。

抽屉式管理模式流行于东南亚,它形容在每个管理人员办公室的抽屉里,都有一个明确的职务工作规范,对于他们每个人的职、责、权、利相统一。在管理中,既不能有职无权,更不能有权无责,必须职、责、权、利相结合。矢志称强——一种风险经营管理的文化模式

现代世界知名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始终贯穿着一种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它的思想精髓就是称强和风险经营。这些企业善于将这种思想精髓演化成自己企业的一种管理文化模式,贯彻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风险经营的管理文化模式,使全体员工同心同德、化风险为战胜困难的具体措施和力量,最终化险为夷。

彼得·德鲁克认为,在富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风险经营。在风险经营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注意力集中到市场上。对于一家新风险企业未能达到它指望要达到的目标,或者根本无法生存下去的一个通常的解释是:在别人出来夺走我们的市场之前,我们干得不错。但这些人开始向我们从未听说过的顾客出售产品,突然间,他们便夺走了市场。凡是真正的新东西都能创造出人们以前从未想到过的市场。

新的风险企业必须一开始就假定,它的产品或服务可能在设计这种产品或服务时根本就没有想到的市场上找顾客,用于根本没有设想到的地方,并由新风险企业没有想到的、甚至根本不知道的顾客来购买。

如果新的风险企业不从一开始就这样把眼光盯着市场,它就可能为竞争者创造市场。创办新风险企业的人必须把时间花在外面,花在是厂长,同顾客和自己的推销人员呆在一起,研究情况和听取意见。新的风险企业必须制定一些日常条例来不断提醒自己,一种产品和服务要由顾客而不是生产者来确定。在生产或服务给顾客带来的用途和价值方面,它必须不断的向自己提出挑战。

对新的风险企业来说,最大的危险就在于自认为自己比顾客更了解产品或服务是什么样的或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去购置和有什么用途。首先,新的风险企业必须愿意把出乎意料的成功看作是机会,而不把它看成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冒犯。它必须接受营销术的一个基本原理,即企业的任务不是去改造顾客,而是使顾客得到满足。

2、金融上的远见。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市场上是刚创业的新风险企业的通病。这是新风险企业初创时期的最严重的病症,即使对那些生存下来的新风险企业来说,这种病症也可能成为妨碍企业发展的长期因素。

在新风险企业发展的狭义阶段,最大的威胁则是对金融方面注意不够和缺乏正确的金融政策。这首先是对迅速发展的新风险企业的威胁。新风险企业取得的成功越大,缺乏金融上的远见带来的危险也就越大。一旦发生了金融危机,克服起来极为困难,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这种危险显然是可以防止的。创办新风险企业的企业家是很不考虑金钱的,因此,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利润上。

3、建立一个高级管理班子。企业营业额上不去,盈利、质量或其他任何重要的方面都不起作用,其原因是缺乏一个高级管理班子。企业的发展已经超出一两个人管理的规模。它现在需要一个高级管理班子。班子要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基础上。这种关系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建立起来。企业文化模式的选择

为了研究分析不同文化制度下不同企业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有必要对不同形态的企业文化模式进行分析和选择。

1、选择企业文化模式的依据。企业的性质决定企业文化的性质。而企业文化模式则是社会和企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企业经营活动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都会直接、间接的通过企业文化反映出来。在通常情况下,企业选择文化模式的一般依据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国情和企业个性。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企业文化模式的基本依据。劳动密集型企业与技术密集型企业或知识密集型企业,其文化模式各不相同。生产关系的性质规定了企业文化模式的社会经济性质。

2、现阶段中国企业文化的模式。现阶段,我国企业文化模式可分为单一型和混合型两大类。单一型包括经营目标类、团结创新类、质量技术开发类、市场竞争类、文明服务类。经营目标类就是浓缩了企业的经营宗旨,“概略的反映出企业追求的精神境界或经营战略目标。”团结创新类就是凝结了企业团结奋斗等传统价值观和拚搏创新的群体意识。质量技术开发类就是立足于某一优质名牌,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开发新技术。市场竞争类就是注重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强调拓宽市场销路,争创第一流效益。文明服务类就是优化为顾客、用户和社会服务的意识,做到服务上乘、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更多俄企业采用的是混合的企业文化模式,即把经营宗旨、经营战略、价值取向融合在一起。

有人把中国企业文化模式归纳为风险型、竞争型、稳妥型、保护型四种。风险型文化模式所关注的不只是企业眼前的利益,而是关心企业的未来,他们为未来发展的拚搏精神和投资意识都是不同凡响的。这些企业的领导决策果断,态度坚决。由于风险型存在着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能够减少风险,战胜风险,往往会取得比其他企业更大的回报。竞争型文化模式既重视同其他企业的竞争,也重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和个人之间的竞争,善于通过各种竞争去解决问题、提高企业效率。稳妥型文化模式较多的看到已经取得的企业业绩,多有戒备的心理和守业的心态,一切求稳渐进。由于他们行动迟缓而往往失去经营的良机。保护型文化模式重视已有的管理规范的程序化,习惯一切照章办事,不思创新,对如何随环境变化创企业新路缺乏动力。四种文化模式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去迎接企业未来的竞争和挑战,是企业管理的重大课题。

篇2:企业管理传统文化

主讲:颜廷君

何谓“法德管理”?法者,法家的管理思想;德者,儒家的管理智慧。中国自汉以来,总体而言,其政治特征就是“法德管理”——亦即荀子所谓的“阴法阳儒”(或曰“王霸之道”)。实践证明法德管理模式(原则)是行之有效的,中国拥有今天的版图得益于这种管理模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政治智慧无论是对现代国家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当然,我们现在提出的“法德管理”,不是翻版、克隆汉朝“阴法阳儒”的道德政治,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我们赋予它与时俱进的新的内涵,亦即“法德管理”是融“制度化”、“规范化”,“自我管理”、“文化管理”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原则)。

第一讲 前言:大学之道

第二法 德管理(中国式管理)内涵 第三讲 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第四讲 儒家入世思想与企业精神 第五讲 儒家人生理想与现代人生观 第六讲 儒家核心价值观与人本管理 第七讲 法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第八讲 君主制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第九讲 法家的目标导向与企业远景规划 第十讲 法术势与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讲 前言——大学之道

一、学习的危机

二、学习力是竞争力

三、大学之道

第二讲

法德管理(中国式管理)内涵

一、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二、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三、法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国式管理本质——法德管理

五、寓德于法

法德互补

第三讲

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一、《大学》之道与现代管理

二、修身(内省修身 克己忍让)

三、注重原则与行为

四、教化:——文化管理

第四讲

儒家入世思想与现代企业精神

一、“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案例研讨: 68岁黄炎培与53岁的毛泽东纵论天下

二、超越企业发展周期律

第五讲 儒家人生理想与现代人生观 一、一种现实的人生状态

二、“安贫知足”与现代人生观

三、生活剪辑艺术

四、儒家等级思想的现实意义——角色认知 第六讲

儒家核心价值观与人本管理

一、仁者,爱人

二、诚

三、信

四、人本管理——工作生活质量规划

第七讲

法家平等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一、平等与公平

二、不平等:既不合人性也不合法理

三、“自我歧视”

四、人性的黑洞

五、中国企业对平等的追求与探索 第八讲

君主利益至上与现代企业管理

一、法家政治特征与企业经营宗旨

二、法家政治特征与组织决策

三、决策中的民主与集权

第九讲

法家目标导向与企业远景规划

一、把目标变成预言

二、共同目标与远景——企业远景规划 第十讲 法、术、势与现代企业管理智慧

一、法:一刑、一赏、一教

二、术:因任授官,循名责实

篇3: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一、自由职业者与产业工人

中国自古以耕种为主要职业, 靠双手与自然和战乱进行抗争, 看中“家”的概念, 世世代代繁衍着, 重视农业生产, 忽视手工业和自然科学, 习惯将无法解释的事情归结到鬼怪神灵, 忽略对自然科学的探索, 尽管在封建社会后期曾经出现过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社会萌芽, 但是很快随着枪炮火药和无休止的战乱几乎泯灭。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 繁衍自中原, 加上北方气候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特殊性, 造就了闲散的劳动性格, 民间有“春困秋乏夏打盹, 睡不醒的冬三月”, 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造就了大量自由职业者;自古不断的战争一方面增加人民对于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源的渴望另外一方面增加了人民渴望人丁兴旺的纯朴目标, 人口数量的增长增强了社会的竞争。

散漫的生活习惯完全不适合工业化生产下的产业工人, 激烈的竞争也造成了重视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方式, 但是同样受孔孟思想熏陶和多种思想文化交融影响, 多数中国人更加注重感性认知和纯朴简单的人生目标。

相比较而言, 西方社会在经历了短暂的封建社会制度后迅速开始了由蒸汽机为代表的现代工业革命, 从而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阶段, 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变成产业工人加上经典管理科学的应用将劳动生产率和工作任务变为人民生存的目标, 极大推进了工业化进程, 有具有思想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 地广人稀人均占有资源丰富, 长久以来则形成了一套在西方社会的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 更加理性, 更加注重科学和数据, 可持续发展眼光也更长远一些。

所以, 在中国的企业管理过程中, 应以攻心为上, 首先取得员工的对于目标、任务的认可而不能靠简单的指令。任何情况下都应重视员工对基本切身利益的需要, 提供具有一定弹性的工作方式可能更加具有激励效应。

二、团队精神与个人英雄主义

中国人历来重视在保障了个体需求前提下的团队精神, 希望通过团队的盾牌效应保护自己的纯朴思想, 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 其精髓也是为人处世随和谦让, 当刚则刚, 当让则让, 绝不是匹夫之勇。习惯凡事要首先关注“别人是怎样的”, 从众心理比较强。“三兄弟桃园结义”、“岳家军”、“梁山泊一百单八将”甚至“伍佰罗汉”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一直都作为美谈传承, 只有恶人、恶事才会单独进行分析, 明确错误根源。中国人不喜欢太突出甚至是太尖锐, 他们相信“以柔克刚”, 太过尖锐的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犹如一块巨石落在一堆棉花上, 棉花不仅毫无损伤, 相反, 刚硬的石头反被棉花轻松地包在其中。以刚克刚, 两败俱伤;以柔克刚, 则马到成功。性格刚烈之人, 其情绪好激动, 情绪激动则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可以设想, 失去理智的人不可能做出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

而西方人则崇尚个人英雄主义, 提倡个性发挥。都会最大程度挖掘自己的潜能, 这一点在美国发疯似的“健身热”方面就有体现, 都希望将自己锻炼成超人一般。

这一点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会出现作用。一个人独立承担一项工作任务时会引起他人的冷眼旁观甚至是不配合, 一个团队中利益分配也会出现类似“平均主义”的群体思维方式, 过分突出的个体最终通常被排斥在组织之外等等现象。所以我们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给予重视, 尽量在激励个体的同时照顾团队的感受, 除非没有任何关联因素否则不要单独对个体进行任务安排。当然, 在普遍崇尚个性的趋势下, 适当树立典型个体也会产生良好的全体激励效应。

三、中庸之道与科学管理

中国人历来不认为“最好的”就是最好的, 当然也不会认为“最差的”是最好的, 中庸思想告诉他们“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而什么是“合适的”是会因人、因事、因环境而变化。中国文化习惯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运用,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 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文化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动态变化之中, 没有绝对固定的时间和空间,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道理如果说的出来, 那就不是永恒的道理, 物质可以说清楚名字, 那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名字”, 这种哲学思想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 模棱两可的词汇在中文中随处可见, 而中国人却很容易理解这些词汇表达的数量和含义。对于质和量的描述中国人通常不愿意说的非常精确。

相比较而言, 随着科学发展, 尤其是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在西方的发展, 数字越来越精确, 甚至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也逐渐开始用数字来描述, 西方人不但习惯这种方式而且乐此不疲, 更加精益求精。英美国家的企业比较强调“理性”管理, 注重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组织结构、契约、个人奋斗、竞争等的作用。

所以对于西方管理科学在使用“拿来主义”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进行改进, 使之更加适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发挥。

要想发展、繁荣适合中国的企业管理方法, 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 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方面, 存在一些差别。比如, 而东方的企业则更强调“人性”的管理, 如强调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对这两种文化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在探索适合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过程中, 应当把传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认识不断促进管理方式的改变。

摘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 拥有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 尤其是几百年来封建文化的思想对企业家和领导者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在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 不断感受着来自西方管理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冲击和挑战。

关键词:企业管理,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篇4: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摘 要:本文首先对企业管理进行阐述,说明探讨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影响的意义。接着对企业管理中常见的几种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解说,并分析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对企业管理的不同影响;最后对企业文化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企业管理;影响

1.企业管理概述

1.1 企业管理的含义

现代企业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背景下,企业依照一定原理、原则和方法,对企业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和创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活动的总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企业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经济全球一体化、市场区域化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有效地进行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成为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增长企业社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之意义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中不断凝结并具有继承性的社会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十分复杂,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个人、集体甚至整个民族的精神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企业管理是对企业事务的综合管理,而企业事务作为社会事务的一种,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管理始终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裹之中,了解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能够使企业管理者找出企业管理和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且有利于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方法选择和改进。

2. 企业管理中常见的中国传统文化

2.1 传续千年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我国最主流的文化,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都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仁”,即在为人处事方面都要以仁义为先,从自身修养的角度出发去处理事情,《大学》第一章即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是个人道德修养是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根本,这种思想直至今天还是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思想。在企业管理当中,儒家文化常存于企业管理者或企业家个人修养提升的行为当中,虽然儒家文化大多数影响的是企业家本身,但是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决定的掌控性,他们本身的个人修养也就决定了企业管理的基本状况。

2.2 无为为上的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始于春秋时期老子的治国思想,虽然在后来的文化发展中出现诸多支流,但无为始终是道家思想中的最高境界,即不要求事物一定要向哪方面去发展,以自然法则的平衡和顺应时势的变迁为主要的处事原则和态度。在“无为”思想的指导下,道家文化在处世方面还宣扬“尊重”,即尊重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不去对其强加控制,在尊重和顺应的基础上处理事务,做到“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发展的最终目的。现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宣扬“是员工充分发挥自主性”,实际上就是道家无为、自治的思想之体现。

2.3 自利利他的佛教文化

佛教传自印度,作为宗教信仰,在我国已经流行了数千年并成为拥有华人信徒最多的宗教。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思想并不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并立,但佛教的“因果说”、“泛爱说”和“利他说”都对我国的文化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佛教宣扬世界万物是在因果循环中的,做善事即“泛爱”、即“利他”,得善果即“利己”,在因果循环的世界中,只有泛爱和利他才能使人们身边充满“正能量”,这实际上也是我国主流的价值观。佛教文化并不是企业管理中常用的主流文化,但是佛教文化对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作用早已经深入到企业管理当中。

2.4 权威和平均主义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德,其中包括了“尊敬长辈”、“乐善好施”等,这些美德在描述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的同时,也显示了被夸大和歪曲的“美德”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例如,从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对长辈的尊敬,扩大成为在社会中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使得很多人将权威视为价值观的核心和处事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在企业管理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即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和权利对下属员工的工作行为有着强大的影响作用;另外,我国古代长期处于小农经济模式,农民长期受压迫,对平均主义大同社会的向往十分迫切,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也表现的极为明显。在对社会价值分配抱有“平均”思想的希望下,企业中的很多员工对眼红于同事的高工资,眼红别人的升职机会,抱怨企业待遇不公平,却很少去思考自己在企业中的贡献水平,也很少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劳动价值。

3.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3.1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修身”思想为企业家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经营理念也称企业经营哲学,是企业价值观具体化、现实化和可操作化。儒家思想的“修身”的思想即鼓励企业家在谋利活动中重视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淀和发挥,即用儒家伦理来规范谋利的行为,这实际上是以道德来确立商品经济的价值基础。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企业家无论是在创业过程中还是在进行商业竞争、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都将以“仁”、“义”作为首要原则,这就意味着商场竞争能够建立在公平公正之上,企业本身的利润获取建立在诚信守法之上,企业家精神中的“诚信”一环,可以完全用儒家思想加以影响和控制。企业家的经营理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家要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体现出企业对社会法律的遵循、对商业道德的履行,就必须以企业管理中体现出来的制度性、规则性作为基础,即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着有例可循、有据可依的原则,在充分尊重企业员工和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企业管理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为基础。很多企业管理强调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实际上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3.2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方法的影响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治世、处事和修养自身的思想,从表面上来看与企业管理是相悖的,企业管理需要将企业日常运营制定成规章、制度,并以员工的绩效考核等方式要求企业每个员工遵守规则,不能任意妄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这是企业管理的根本,也是实现其他管理措施的基础。但是,从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角度来看,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原则实际上是与人本管理的方法不谋而合的:对企业发展的环境进行客观的分析,通过分析的结果廵利避弊,去进行企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使企业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就是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另外,道家思想中的“尊重”思想也对企业的管理方法起到重要的影响,企业的管理方法是企业发展中对企业进行管理的宗旨性办法,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未来走向的重要基础。企业家的在经营企业过程中受“尊重”和“无为”的影响,在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方法方面将更倾向于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即尊重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相信员工对企业和对自身职业的责任感,将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视为同等重要的事情,变换自身的管理观念,在一波又一波的管理思想变迁浪潮中,始终顺应着企业和员工发展的实际,对企业进行管理。这就意味着,一旦有了道家文化的参与,实现现代化的员工管理就不再是一个难题。

3.3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社会价值的影响

佛教思想中的“利他”观念能够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企业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在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另一方面在于在某一商业领域上的进步和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表现在由创新精神带动的科技商品的发展和由先进的企业文化带动的员工个人素质的发展。企业对员工发展的责任感和在行业发展中进取心都受到“利他”思想的感染,对社会责任感差、对企业利益的盲目追求只会导致企业走下坡路,企业经营者只有真正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带领整个企业走向持续向上发展的道路。这就意味着,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一旦要实施某种管理方法,或者改善某项管理措施,就必须考虑到这种改善对企业管理整体意义的影响。例如,企业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将采用全成本管理的模式,要求企业每个员工计算自己在工作中消耗的企业资源并将其计算在企业成本当中。这种企业管理改革的方法将带来两种后果:第一,企业员工在“利他”思想的影响下,将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改革视为企业和自身发展的必要途径,拥护并配合改革;第二,企业员工不认同企业的做法,认为工作中的资源使用自由受到限制,因此对企业成本管理改革产生诸多负面评价。第一种后果会使企业管理改革顺利进行,对外则表现为企业整体的发展;第二种后果则不利于员工个人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必须考虑到管理措施对企业的整体价值,实行某种补救措施,恢复企业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正面意义。

3.4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发展的影响

企业管理的发展一方面由企业管理者决定,另一方面由企业员工对企业、对自身本职工的的态度和认知决定。受“权威”文化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着明显的管理不公平现象,这种现象在家族型的民营企业中十分常见。在这些企业当中存在着不少来自于企业家族的成员或者和家族有关的成员,这些成员因为和企业“权威”具有直接关系,因此视企业规章制度于无物,在直接违反企业规范的情况下,却不会受到任何惩罚;“权威”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还体现在企业领导对企业发展的完全掌控方面,很多私营企业的经营者将企业的责权一人承担,根本不在意企业员工对企业发展的建议,在企业规划方面一意孤行,这实际上是“权威”文化根植于企业领导者经营意识的弊端,这直接阻碍了企业发展的可能性;另外,“平均主义”文化在员工中的盛行也会影响到企业绩效管理的效用,在上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改制的初期,很多来源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员工,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思想,对绩效考评和绩效分配多有抱怨,致使很多中小民营企业一时间难以发展,也拖了民营企业进行科学的企业管理的后腿。

4.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对企业管理提出的建议

4.1 强化企业管理中的细节,体现企业的整体修养

儒家文化强调通过“修身”成就为人处事的发展和成熟,从小事入手,一丝不苟并且经常进行反思是“修身”的主要途径。对于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来说“修身”就是企业的大小事务都应该有理由条,只有每个细节做到极致,整个企业才会在整体上得到运营水平的提高;而企业当中一个销售员工的不诚信,也有可能会给企业形象抹黑。因此,企业应该在管理过程中重视对员工行为以及企业运营细节的控制,这种控制并不意味着管理者要通过各种刻板的规章制度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监督,而是应该鼓励员工在工作细节中体现职业道德,以个人对职业、对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态度去影响企业中的其他员工,最终表现成为整个企业诚信、守法、积极、内省等优秀的企业品质。

4.2 采用人本管理方式进行企业员工管理

“人本化”企业管理的应用表现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对员工进行人本管理,是目前企业管理研究中进展最多的一个领域,也是目前企业管理改革中对热门的领域。很多国际性大型企业从企业制度建设开始就在实施“人本化”管理,企业制度中有关于员工工作环境布置的内容以及员工工作休息期间的休闲、娱乐、餐饮等,都是在对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建设的;在我国,“人本化”企业管理虽然发展的比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表现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都展现出了“人本化”特征,对员工绩效评估的方法越来越科学、对薪酬分配的方式越来越公平、企业管理者也能够在日常管理中重视到员工的个体差异、倾向于从员工心理特征角度实现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和激励;随着企业管理研究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开始考虑到人力资源成本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因此,有些企业开始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成本管理中加强对员工成本的管理,这本身就是对“人”作为企业发展基础的重视,也是“人本化”企业管理的应用方式之一。

4.3 积极建设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

在现代社会,企业形象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对外交往的一种方法,企业形象的树立有助于企业在同行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在合作商和客户的心目中留下较深的印象,同时也是企业在面对公关危机时获得社会支持的关键。以华为的企业文化建设为例,华为是我国典型的民营企业,又是以IT产业为主的企业,华为所面临的企业环境是充满竞争的、而且由于IT产业的技术革新特别迅速,企业经营对效率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华为的企业文化可以用“高工资、高压力、高效率”来概括。华为的企业文化是由华为老总对员工和社会的承诺的履行建立起来的,在华为集团里,只要是努力工作的员工,就能得到公平的待遇;只要是对产品更新提出创造性建议的技术人员,都能得到重用;只要能够努力工作,就能获得较高的薪酬。同时,如果员工消极怠工,无所事事,也会很快被开除。华为对社会的承诺履行表现在电子设备的质量提高以及华为对社会事件的积极参与和应对方面。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引导下,华为在中国社会建立起了开拓、进取、竞争、负责的现代民营企业形象,成为我国社会企业形象的正面典型。

4.4 慎重选用人才,实现绩效公平

企业要在发展当中规避由于传统的“权威”和“平均主义”文化造成的企业管理的弊端和发展缓慢的问题,在企业管理中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即便是家族型企业,在企业员工选择的过程当中也要以人才和企业需要为重,在现代社会当中,员工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而并非权威;第二,企业管理者要通过一系列企业绩效文化宣传和教育,例如,使用同行业绩效比较等方法使企业员工理解自身的职业价值以及企业绩效管理方式的公平之处,打破员工的“平均思想”,建立真正公平的利益分配准则。

5.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思想成为现代企业家个人素质发展中的必要因素,也因此影响了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企业管理的社会价值;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卫冕存在着一些“糟粕”,这些比较负面的社会价值观,也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正常发展。企业要合理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企业管理,就需要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针对各种文化的特点逐步进行优势扩大和缺点的改善。强化企业管理的细节、采用人本管理方式、建立企业文化和实现绩效公平,都是十分必要的,相信通过企业管理者对传统文化和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的理顺以及利用,中国企业管理必然会在科学管理的发展道路上实现极具特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莉.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启示[J].现代工贸商业,2012(07):125-127.

[2]朱翠翠.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4(01):110-112.

[3]宗红宝.中国传统文化对民营企业管理的影响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4(12):128-130.

篇5: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学是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国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引进了很多西方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然而,管理是科学,是艺术,管理更是一种文化,因此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有必要融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尽管翻遍中国古代著作典籍,并没有明确的关于管理的定义,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到处蕴含着深刻的管理哲学,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中庸”,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等等。这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其现实指导意义,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有选择地将这些传统文化中积极的部分运用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糟粕,或是已经过时了的管理思想,比如,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还有严重的平均主义思想,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学会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做到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真正的为我所用。我国的现代企业,需要西方的管理思想以规范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需要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与之相结合,从而形成更适合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儒家有四部经典之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弟子言行的著作,孔子的一系列思想和主张都记录在其中。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名人叫赵普,他是辅佐宋太祖赵匡胤的一代名相。史传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只用半部《论语》就把天下治理得一派开平景象了。由此可见,儒家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本文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孔子主张“和为贵”,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就是和谐统一。故宫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从大殿的名称当中我们即可以看到古代的国家管理者们对“和”的追求和向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对于“和”的思想也同样十分重视,“和气生财”是现代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在企业内部,企业管理者与下属要“和”,整个企业才能上下一心,领导者下达的命令才能够更好的执行,整个企业才能高效运行;各部门的管理者之间要“和”,企业的管理职能才能顺利执行,企业的市场定位,企业战略目标才能准确,企业的管理者协调合作,才能把握住企业在市场中的方向;员工与员工之间要“和”,在同一个团队工作,一定要讲究合作,和谐氛围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团队更快完成既定目标。在企业外部,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链的上下游要“和”,唇亡齿寒,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企业与政府要“和”,这一点毋庸置疑,企业的存在首先要合法,另外,企业的发展方向符合政府的鼓励方向,将会获得政府的优惠政策,如减税、免税、补贴等,深圳特区从一个小渔村到大城市的崛起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企业与竞争者也要“和”,竞争中存在合作,尊重竞争者。儒家思想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竞争者良性竞争,才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和”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理念,但是究竟如何达到“和”的境界,孔子提出了“中庸”,便是“和”的方法论。在儒家经典《中庸》一书中,开篇就解释了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并不是一些人理解的没有主见,墙头草。“中庸”是一种状态,一种不走极端符合外在情势和内在规律的状态。“中庸”是达到“和”的方法论,用现代哲学的观点来解释,“中庸”是对度的把握与灵活运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想要达到“和”的效果,管理者要有“中庸”的态度,管理者的“中庸”要在企业日常管理事务中对自己的管理方法、管理职能、管理范围等有一个灵活的对度的把握。管理好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既不能放之任之,做甩手掌柜,更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对这个度的灵活把握,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孟子,孟子受业于孔子嫡孙子思。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无论是一个大的国家,还是一个小的团队,其中的领导者必须要从自己修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然后才能够去影响他人,管理他人。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领导者,首先自己要有非常明确的管理理念,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拥有管理者必需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影响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在实践中形成企业的价值观,形成企业的.核心文化。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明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与孟子的“民本”思想可谓一脉相承。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意义,管理者必须重视“民本”思想,企业的成功并非只是依靠给员工制定严苛的管理条例,而是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在企业中存在的归属感,企业的管理者体恤员工,信任自己的员工,在员工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实质性的帮助,管理者要把企业变成一个有人情味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员工真正将自己融入企业中去,将企业的兴衰荣辱作为己任,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全力以赴。

(二)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师承荀子。在韩非子的思想中,管理者要从人的自私的本性出发,寻求管理的最优方式。韩非子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理论。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认为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要“法、术、势”相结合。 “法”是指公开颁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实施法治的刑罚制度。现在的中国已经是法制社会,“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制定明确合理的规章制度,是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术”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因能授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根据下属的能力授给下属合适的职位,也就是人尽其用,既不要埋没了有能力的人,也不能分配给下属力所不能及的工作。

二是“循名责实”,这是术的主要思想。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非常注重实物,“循名责实”是法家考察待用员工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表面情况和实质情况要互相统一,共同加以验证,必须综合来考察一个人是否表里如一,这就是“法家”所谓的“形名之术”。

三是“叁五之道”,这是法家考察员工言行的一个具体方法,主要意思是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以追究责任人的过失,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如果不分析成功的原因,员工就会逐渐对管理者产生傲慢的心理,也会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果不严厉追究过失,手下的员工就会松懈工作,相互勾结,做一些小动作,试图隐瞒过失,推卸责任。

四是在领导谋略上,要使用“七术”,也就是七种策略。这七种策略是:

(1)众端参照,也就是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来验证员工的言行;

(2)必罚明威,就是一定要惩罚那些犯错误的人,以树立威信;

(3)信赏尽能,在奖励方面一定要守信用,鼓励那些有才能和取得成果的人;

(4)一听责下,就是一一听取员工的意见,然后进行评判;

(5)疑诏诡使,就是指管理者表面上和一些人亲近,让他们长期在自己身边工作,但是不给他们任务,别人感觉这些人是受了秘密指令,所以做坏事的人就会害怕,心里疑心而不敢胆大妄为;

(6)挟知而问,这是考察下属忠诚度的有效手段,就是用已经知道的事情来询问下属,看看下属怎么说,用以对照核查下属的态度,从而举一反三地了解许多隐情;

(7)倒言反听,就是本来想说这一件事情,但却说一个与本意相反的事情,以获得下属的真实态度。

五是在管理过程中,强调要“防微杜渐”。注意消除管理过程中的细节过失,防止发生质的变化。韩非子在《内储说》提出了著名的“六微”。韩非子认为,在管理过程中会有一些微妙细小的变化,这些变化管理者不易察觉,但是如果任由这些微小的变化进行下去,会对管理产生巨大的威胁。“六微”分别是:

(1)“权借在下”,要防止权力分散和被架空;

(2)“利异外借”,就是防备内外勾结;

(3)“托于似类”,这是一种用相关的事情欺骗上级、掩盖事实真相以达到个人私欲的手段;

(4)“利害相反”,就是好处和坏处总是同时出现,有利必有害,有害必有利,所以如果下属受害也要看谁从中得到了好处,通过这种审查利害就会找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到处理事情的关键所在;(5)“参疑内争”,权力斗争不可避免,尤其小心内部斗争;

(6)“乱国废置”,竞争对手插手本公司内部重要人员的任免,这一点要极力避免。

“势”是法家提出的一个概念,广义的“势”指客观形势,狭义的“势”是指权势。这里谈的势,就是领导者通过法和术造成的一种权力状态。韩非子认为:得势的主要方法:一是依靠术驾驭局势,管理下属;二是靠制度权力,领导者只有牢牢把握赏罚的权力,才能确保势的稳固。

从总体上讲,韩非子的法、术、势实际上就是告诉领导者,要管好一个组织的核心问题是权力的问题。法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术是权力的手段,势是权力的归属。要制定严明的规章制度、清晰和强有力的奖罚措施。领导者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技巧和计谋,同时一个领导者一定要懂得树立自己的权威,牢牢地把核心权力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确保自己的领导地位,要善于利用环境去造势,然后因势利导,学会去管理员工做事,从而实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

(三)道家思想。道家的主要思想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家的老庄思想是一种逍遥自在的自然哲学,强调凡事顺其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有人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这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无为”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上,要求领导者的管理行为尽量要顺应自然、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度制定后,最好不要随便改动,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才能达到“无为”。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观点与科学发展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观念不谋而合。在现代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融合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提高企业对可持续发现和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把企业建设成绿色环保型企业,自觉肩负起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这样的环境友好型企业,才是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在此只能列举一二。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老祖宗的智慧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来自于西方,西方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性,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对炎黄子孙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的员工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行为特点,如果管理者只是盲目地采用西方的管理制度,而不去考虑中国的传统国情,久而久之,会使员工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影响公司的管理工作。因此,现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管理思想相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唐药隐.儒家语录.重庆:重庆出版社,.

[2]巨天中,李放.孟子智慧今说.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篇6:企业管理传统文化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主要与之有关的是儒家,法家以及道家思想。企业文化是亚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从历史潮流来说,它影响着我们的发展,我们的经验总结都是以它为标准。因此我主要是从这三个传统思想分析,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

关键字儒家文化,法家文化,道家文化,现代企业的发展

儒家文化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通过学习儒家管理思想中提倡的仁政思想、领导素质、君子风范与领导艺术、中庸之道与工作方法、制度建设与细节管理等,让我明白了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懂得“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做人法则,应该懂得“君闲臣忙国必兴,君忙宦闲国必衰”的领导方式方法。

一个高明的领导者是教练员而不是运动员,是用人之人而不是做事之人,是追求组织绩效而不是个人绩效者,是提升领导能力而不是业务能力者,是创造环境、提供服务而不是直接创造效益者。同时“善与人同”即团队精神,“循名责实”即岗位责任制是管理者与员工必须遵循的规章制度。美国兰德公司曾对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作出这样的评价:中国乐意培养出大批高级人才,但却很少培养出合格和能独立主持的管理级专家。服务于一个企业,仅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勇气、胆量、正直和诚实的领导才能,这恰恰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管理人所缺少的品性,而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适用于这一品行的培养,因此,借鉴和吸取儒家管理思想来启发我们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文化带来的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孔子的教诲影响着每一个企业家在公司运营方面的手段,以德服人,有教无类,提供广大员工的社会福利。企业不仅仅是在企业运营方面有所成就,更应该对社会有所回报。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帮助需要需要帮助的人是每一个企业家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儒家文化中仁者德心的体现。

在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中,有企业采取的是人本管理,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企业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法家文化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法家治道的管理内涵是:具备把握管理对象客观化基础和执掌事物规则,来实施组织目标。我们现代企业运用法家思想来指导管理,是因为法家思想不同于

儒家思想的仁者思想,它使企业有比较严格的管理制度,大家在尊崇企业的规章前提下,使得企业正常有序的运行。企业的运营,仅有目标和组织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完善的制度是基本的保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制度同样如法律一般。诸葛亮治蜀时曾说过:上下有节,为治之要,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组织,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根本无法开展任何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的。担保公司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如财务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员工守则、评审会制度、岗位职责、内部管理制度等。在发展过程中还提出了建立“四化”企业的管理思想:即建立法制化、规范化、流程化、人性化的现代企业。法家思想稳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秩序,企业严格的条例有利于在员工心中树立的优秀形象。

作为管理者,应该“无为而无不为”。“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于能。”作为管理者,应该让下属去做其职责范围内的事,任命聪明的下属去考虑,任命贤能的下属去发挥才能,管理者只需要起到监督考核的作用,不用直接干涉下属的事务。

在人才考核方面,企业也会采用法家思想的概念,管理者首先要根据下属的言论判断其应该达到的目标,然后考核其实际是否达到该目标。“群臣陈其言,君以其主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其进行奖赏或惩罚。这样,下属就不敢言过其实,立下不切实际的目标,而立下目标后也会竭尽全力的去完成。这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比较稳妥的打算。

另外,企业管理者从法家思想中还学会保持中立的态度,这对于员工方面有着公平公正的权衡。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道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道家对人性的分析与假设奠定了道家管理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道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朴”,应该尽量保全人性中的“朴”,因此在管理中不需要有太多的人为干预,而要因顺人性之自然,按照人性合理发展的规律来进行管理。这一思想非常深刻的体现在道家管理伦理思想中的个体行为、领导行为及组织行为等方面。企业管理

部分企业家有意无意地做到了从“为”到“不为”的逐渐蜕变,将管理的权利逐渐下发,最终能够在企业中建立起完善合理的组织架构和人资管理体系,通过制度和体系管理企业进而发展壮大。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家并不能够做到”放下”,也即是不能将自己从“有为”中抽身出来逐步进入“无为”的阶段。

这种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在西方的管理学中得到印证。在管理学家雷纳撰写的《战略的悖论》中提出,公司的最高决策者或决策层在公司整个管理运营体系中的职责并不是对公司产品、服务甚至公司内部管理系统等细节的关注和管理,而是应该将精力放在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决策上。这种思想在另一个角度提醒企业家:企业的决策者应该注重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而不是企业内外部管理的细节。如果一个企业家能够将战略导向作为自己在企业管理中

唯一的事情,那么对于整个企业的员工来说,企业家就真正做到了“不知有之”。

老子管理思想的基础,是“道”。在以客观规律为其内涵的“道”的基础上,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是“道法自然”在管理领域的集中体现,是“道法自然”在管理领域的必然产物。因此,自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管理活动必须顺应自然,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逆自然而行,无知妄为。“自然无为”这个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其结果,必然使管理活动“无为而无不为。”(《48章》)自然无为的管理,使万物各得其所,各逐其生,万事迎刃而解,这就是无所不为。

上一篇: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案下一篇:参赛小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