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教材教读课

2024-05-24

语文统编教材教读课(通用2篇)

篇1:语文统编教材教读课

新课程语文教读课教学初探

吴文兵

两学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让我真切 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我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撼。新课程就像一个航标,批示督促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现状,重新思考我们的教学思想与方法,重新探索出一条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全新的教学之路。在本文中我主要从教读课的教学方面浅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探索总结。

语文不但是交际工具,更是文化载体。新教材中语文课文的人文气息更浓了,文化内涵更深了,新课程再次告诫我们语文教学应该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掌握的知识,而是终生受益的能力与技巧、优良的品质与修养、开拓进取的精神。这也正是有人指出的“语文教师只有站有育人的制高点上,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的基准点。”语文课本里的教读课文,是语文课的重点,虽然新教材中有不少自读课文,每个单元还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但教读课依旧是教材中的精髓,依然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部分课文,我们应积极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对教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的探索,总结出一条教学新路子,就是:“导导、读读、议议、讲讲、练练”。这条教学路子在培养学生能力,传授知识方面,收到初步成效。

一、“导导”。这个词有二层含义,第一个“导”就是设疑引趣,指导学生,引导启发,也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主导作用应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的指导,包括课前指导、课上指导和课后指导。要做好“三导”,首先教师必须精心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备课过程中,就要做到“三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尤其是对学生的预习要做到有目标。如我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在备课中,我就狠抓本课的训练重点、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几个预习题目来指导学生:

1、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依题目所示,暗示了作者几个时期的生活?

3、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哪些内容?

4、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去预习,把一些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学生在听课时就能有目标、有重点地去听教师讲课,在复习时又能把一些重点、难点作进一步的明确、识记。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有目的地掌握知识,有的放矢。

第二个“导”的含义就是营造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先导。“万事开头 难”,上课也是如此,导语设计的巧妙、精彩,就能为整堂课定下成功的基调。语文课上那些富有魅力的导语,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的胜境之中。导语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新旧联系,以旧带新式

这是语文教师联系学生装的已有知识,自然导入新课的常用方式。在上课开始,巧妙联系旧知,做到温故知新,正是一种导入艺术。语言知识有其内在的确良联系和逻辑性,新的语言知识都是从旧知识是发展而来的。通过以旧带新,新旧联系的方法可以巩固旧知识,也为学生新知识搭桥铺路。联旧式导语的关键是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结点,根据不同连结点又可以采用不同方式:一是联系文体相同的课文对比说明。如在讲《观舞记》时与《安塞腰鼓》进行对比,二者都描述了一种舞蹈形式;都是记叙文,但又各有独特的风格、艺术魅力。《安塞腰鼓》中展现的是黄土高原上孕育出的民间舞蹈,粗犷、豪放;《观舞记》描绘的是印度的民族舞蹈,细腻、柔美。另一种是回忆式的,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通过对《风筝》一课的回忆,把课文中回忆童年往事作为学习新课的突破口。

2、挖掘思想内涵,巧妙传道式 语文教学是融“传道”、“授业”、“解惑” 于一体的教学过程。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是知识性、艺术性与思想性结合的较为典范的文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的这一特点,把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思想教紧密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挖掘课文的教育因素,巧妙地传道,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熏陶,这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高超境界,而导语就是这个境界的序幕。

3、解释题意、画龙点晴式

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古今中外都有,有的文章内容距当代中学生较远,对一些背景知识和课文涉及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现象学生比较陌生,需要给学生做些必要的交代的介绍。因此可以从解释题意入手设计导语,点出课文的主题,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主旨。

4、融情于景,创设意境式

一篇优美的散文就是一首美妙的乐曲,一首情景交融的诗,就是一幅绚丽的图画。一首乐曲会有它独具的的艺术魅力,一幅图画自有它深远的意境。我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播放贝多芬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就为学生创造出特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未学其文,感于其声,先被其伟大的品质与意志所震憾。

二、“读读”。“读”虽然上我们传统的教学手段之一,但在“教学改革”的今天,仍不能忽略,不可“以讲代读”、“以 听代读”。让学生读,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教读课文就得让学生多读,有些精彩片断还得让学生背诵。“读”有利于提高识字的质量,能够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因此,要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从“读”开始。

1、教方法让学生会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为目的,教师引导学得不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叶老的话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就要注意引导他们根据不同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停顿时间和语气。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指导学生认识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并学习和掌握不同语气的读法。不仅要指导学生读出重音,读出不同角色的语调和语速,学会边默边思考,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学会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范读,然后再让学生仿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掌握和巩固有关朗读的知识,把握朗读的技巧和规律,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

2、通过朗读培养语言的感受力。语感是最基本的语言素质,没有深切的语言感染力,就难以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读通一段语,听清别人读的一段话,学生比较容易做到;困难的是要求学生全面地把握听的内容,读得流畅,读出课文的语感。而后者又是培养语感的基本要求。(1)范读引路。对一些学生不易把握且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要范读,把文中含的的意思读出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2)边读边欣赏。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染力,必须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眼、耳、口、脑并用,读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用“过电影”的方式来捕捉语言信息,感知现实生活。《春》、《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春冬二季的美景,学生在朗读时边读边想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现实生活,一幅幅图景便浮现在脑海中。

(3)深读共鸣。教材是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凭借。每篇课文都是思想和情感的统一,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情境,用心去读,让学生悟情明理,产生共鸣。

3、通过朗读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读议结合,学生思维逐步开阔求异,思维增强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载体,通过朗读可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创造性等。

4、通过朗读提高语言的理解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理解力是证明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朗读提高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朗读理解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学生容易做到。读出课文内容的特点,读出课文内容的感情,是朗读教学的重点。

三、“议议”。议议是解决教读课文的较重要的环节,也就 是在课堂上采用讨论的方式。为了使学生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课堂活动小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经过自学再进行充分讨论,可以煅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新讨论的知识。

例如,我在教读《安塞腰鼓》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作者要通过描绘安塞腰鼓这一舞蹈形式,歌颂什么?学生立刻分组讨论,经过讨论后,首先突出明确了课文的主题:对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是生命和力量的颂歌,是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然后又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启发,又得出这样几个观点:

1、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

2、歌颂了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

3、歌颂了黄土地上生活的人。

通过讨论,学生学会了多角度、深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读《观舞记》时,我利用这二篇文章的相通之处,让学生自行思考、比较讨论。概括归纳出二者异同之处。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总结出了二者的异同点。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又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满足感。

四、“讲讲”。讲是启发诱导,是画龙点晴,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学生经过精心预习,广泛的讨论,有些问题可以 自行解决,但有些问题学生自己一时还解决不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讲授。讲时要抓住重点,抓住关键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出发点在知识上,落脚点应在能力上。

如安徒生的不朽名篇《丑小鸭》几百年来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但如果以强求一律的主题去限制每一个读者,丑小鸭的意义便缩小了。特别对于很多没有当过丑小鸭的学生读者来说将失去作品的光辉。教师在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发展个性的角度去探讨主旨,也可以从自身的经历、阅历与感受出发参与学生的讨论,那样作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的层面上将展现出一片新的天地。这时的讲就会起启发诱导、画龙点晴的作用。再如学习了《散步》一文后,有学生提出:“文中妻子着墨不多,出场又少,但为什么要出现这一人物?”这个问题是很有深度的,已深入到作品的结构安排、配角人物的作用与意义这个方面了,如果教师能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分析,对于学生学习写作、体会文章主旨是十分有益的。我就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妻子的出场及有限的几处描写,让学生明白妻子在一个充满浓浓亲情的家庭中的地位。再从妻子在矛盾双方中的作用,从而悟出非主要人物也是不能缺少的。

五、“练练”。练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就要突出一个练字,变“教读课”为“练习课”,如能成功,将会带来整个语文教学的一次跃进。课堂上的练是必不可少的。练的内容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综合的。练什么,怎么练,这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而定。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课堂最后剩下了十几分钟,可以要求学生仿写文中雪地捕鸟的片段。因为这一段除运用了一系列精彩的动词之外,还充满了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能够迅速联想起自己从事户外活动或做游戏或劳动的场景。这样一练,使学生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一举多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几个教学步骤是我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沿着这条教学之路探索创新,真正地履行、担负起新课程传授读写技能,开发学生智力,进行美的熏陶,培养理趣情操,健全人格等多重任务。

篇2:语文统编教材教读课

关键词:教读课;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猫》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体系使课型分工、阅读目标更加明确。笔者认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中的“教读课”该让学生获得语文“干货”,也就是说,教读课要给学生“浓缩”“实用”“能生长”“珍贵”的“干货”,即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方法、行之有效的能力训练和语文实践。

下面笔者以郑振铎《猫》的教学为例,谈谈“教读课文该给学生什么干货”“如何让学生获得干货”这两个问题。

一、教读课文该给学生什么“干货”

要确定给什么“干货”,需要研究阅读体系,明确教读内容。

(一)细读文本,研究文本特质,发现文本“干货”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教读课文文质兼美,具有经典性、语文性、适用性,细读文本,可探寻深厚的文本意义。

郑振铎的《猫》,是一篇散文化、写实性的短篇小说,所选材料是经过作者剪裁、提炼、润色等文学处理的真人真事,正如郑振铎所说:“他们(指集子中的故事)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绝不是旧事的纪实。”郑尔康谈父亲写《猫》的缘由时,是这样说的:

我家的猫,也有遇到灾难的时候。一次,一只可爱的小猫突然失踪了,几天后,在邻家屋顶上发现了它的尸体,显然是被人打死后,抛上屋顶的,身上带着多处伤口。姑妈们为此哭了好几天。后来还在花园里为这小猫修了一个小坟,立了个小木片作为“墓碑”,上书“小黄之墓”。又有一次,邻居的一位先生喝醉了酒,而我家的一只小花猫却不知趣地去和他亲昵,“咪咪”地缠着他,他正心烦,一怒之下,拎起它便从三楼窗口扔了下去。虽然没摔死,但跌断了一条腿,从此成了一只跛脚猫。……自从上述那两件“猫的事件”发生不久以后,父亲便写了他的《家庭的故事》的第一篇《猫》。

《猫》一文写了三段经历,结构相同,层层递进;三只猫都有来历,但来历各不相同;前两只猫都招人喜欢,但描写重点各不相同;三只猫的逝去对家里人都有伤害,但伤害的感情程度不一样……

通过研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猫》一文中的“干货”很多,比如:郑振铎文学创作中“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文本的结构特点;文章的选材和剪裁艺术;通过勾画摘录、概括中心的阅读策略探究主旨,通过分析黑猫的独特作用来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形象思维;人物的情感比较探究:对猫的亡失,为什么我的情感逐层加深而三妹的情感越来越淡;多元主题探究……以上“干货”既有陈述性知识,也有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还有阅读能力训练的路径。当然,文本中具有的“干货”不一定都要给学生,我们还要结合编者意图和学生实际选取。

(二)读取助读信息,明确学习方向,提取教学“干货”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凸显编者意图,使教学方向更加明确。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单元导语”,关注教读课文中精心设计的“预习”“文后练习”等助读系统,明确教读课文的教学方向。

1.研读单元导语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不仅介绍了单元的人文主题,而且明确了单元学习需要的阅读要素(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这两者就是每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如《猫》一文出现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其教学总目标:继续运用默读这一阅读方法,采取勾画摘录、概括中心的阅读策略,理解并思考对生命的认识。

2.关注文后练习

教读课文文后练习包括“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个部分。

“思考探究”从教读课文的内容、情感、主题、写法、疑难等方面着手设置问题,呈现“这一篇”的主要学习内容,它是教材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我们关注“思考探究”,也就是关注了该篇教读课文的核心内容。如郑振铎的《猫》一文的“思考探究”:

一 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二 第一只猫病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三 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上述“思考探究”,“一”是梳理主要内容,“二”是关注文本结构,“三”是探究情感主旨。这三个方面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学习内容。

“积累拓展”主要从“积累、品味”“拓展、延伸”两方面设置题目,与文本以外的内容建立广泛的联系,立足“这一篇”,推荐近似性文本,拓展阅读空间,《猫》一文中的“思考探究”就是如此。

四 品味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语句略)

五 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个层次的练习,体现思维的渐进性,由理解把握文本到积累梳理语言材料、拓展学习资源,其间既有当堂练习,又有课后练习。

通过以上“研读单元导语”“关注文后练习”,我们可以确定《猫》一文该让学生获得的语文“干货”是:运用默读的阅读方法,采用勾画摘录、概括中心的阅读策略,厘清文章的结构,了解三只猫不同的特点和命运,了解“我”及家人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脉脉温情中轻笼哀愁的语言,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如何让学生获得语文“干货”?

(一)注重方法策略,提升阅读水平

教读课的目的是学“法”,这“法”不仅指方法、策略,还指效法、移用的能力。教读课要从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着手,让学生逐渐形成阅读经验。如七年级,阅读方法方面强调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阅读策略方面,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如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理清思路等。在教学时要将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落到实处,布置的任务要明确,提出的要求要具体,并具可操作性。如教读《猫》一文让学生“默读课文,填写表格”时,必须明确默读要求:不指读,不回读,不出声,不动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还要指导勾画方法。学生静静地阅读,教师静静地等待,学生在默读中完成任务,教师不干扰学生阅读。学生经过这种日积月累的沉浸式阅读,能够逐渐提升阅读水平。

(二)巧设学习活动,指引阅读路径

教读课中要将阅读策略落到实处,就需要创设学习活动,提供学习路径,使学生要学、能学、学好。

如《猫》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触摸细节描写,可设计下面的学习活动:

考考你的语言敏感性。下面是对第一只猫“来历”“特点”“结局”的概括,你认为和文本介绍是否一致。

第一只猫

(来历)这只猫是我们从隔壁抱来的。

(特点)它很活泼可爱,它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三妹做游戏。

(结局)可是不久,它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它在两个月以后离开了我们。

这样小小的一个学习活动,就能让学生的思维跃动起来。下面是这一活动的课堂呈现:

生 我对特点表述不满意。还应该加上外貌“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以展现猫的可爱。

生 它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究竟如何死的,应该介绍清楚:它是忧郁而死的。

师 刚刚还认为它活泼可爱,怎么一下子就十分忧郁了啊?岂不矛盾?

生 和三妹玩的时间长了,厌倦了,忧郁了。

师 哎,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猫和三妹玩还是三妹和猫玩;二是猫忧郁还是我们替他忧郁。

生 (恍然大悟)三妹和猫玩,猫是被动的,我们替他忧郁,因为它病了。

师 所以,这第一只猫的特点和原文有出入,请帮助改正。

生 三妹逗它玩,它就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

师 (小结)它无非就是“我们”的玩宠罢了,它活泼,我们喜欢它。

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是学习的手段,又是学习的路径。教读课中设计类似的学习活动时,我们要考虑语文活动的趣味性和思维含量,要指向语文核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要在言语内容、言语形式的关键点、敏感区、矛盾处创设学习活动,以此指引阅读路径,达成阅读目标。

(三)重视阅读过程,提高阅读能力

教读课更要重视阅读过程,阅读过程比阅读结果更重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提高语言的敏感性,如《猫》文支撑结构的三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如果把这三句话抽取出来,让学生尝试感悟式阅读,读着读着,学生自然会发现其中“总是”“好久”“永不”这些副词不仅体现文本结构的层递性,还很有情感的表现力,这样的阅读过程是一种语感的自然升华。

不仅如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逐渐丰富阅读结论。比如教读《猫》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填词游戏:

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阅读下面文字,请在括号内填入一个词,并说说填这个词的理由。

我家的第三只猫——我家的( )猫:你在我家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我曾经是那样讨厌你,我冤屈了你!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不能说话辩诉的你,想到你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你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你表白我的误解呢?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我家的( )猫,因为你,我家永不养猫!

学生们不约而同填上了“可怜”一词,以下是这一教学过程的课堂呈现:

生 有冤难伸,每个人都怀疑它,很可怜。

生 在我家地位不高,是个若有若无的动物,很可怜。

师 是啊,多它一个不多,少它一个不少,确实可怜。

生 它来得可怜,蜷伏的样子,我们把它“取”来,“拾”进来,好像不是生命,而是一个无所谓的东西。

生 没人关心它,天冷了,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生 好处没有它的份,挨惩罚有它的份,所以可怜。

师 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老师有个疑问:这只猫常常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你觉得它这样做有目的吗?

生 有!它想得到母亲或三妹的重视,想讨她们的欢心。

师 这样的要求达到了吗?

生 没有。三妹有时逗它玩,仅仅是“有时”而不是“常常”,它渴望“常常”啊。

师 还有它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你觉得它在想什么?

生 鸟儿啊,鸟儿,你们多幸福,家人喜欢你们却不喜欢我……

生 鸟儿啊,鸟儿,你们多幸福,你们成双成对,我却孤苦伶仃……

生 鸟儿啊,鸟儿,我多么羡慕你们,我能否成为你们的伙伴,我多么想和你们玩,我听听你们唱歌也觉得满足了……

师 是啊,这只猫有要求,有渴盼,可怜猫渴盼关注,渴盼能得到像其他宠物一样的平等的爱,然而得不到满足,它多可怜啊!它来得可怜,活得可怜,挨打的时候,作者用了个拟声词“咪呜”,我们印象中的小猫叫是“喵喵喵”,这“咪呜”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 这声音凌厉之极,犹如鬼哭,似乎在呐喊这世道太不公平了,它无罪遭怨,悲楚可怜。

当然,阅读过程要落到实处,还需要阅读方法的引领。比如《猫》文要让学生获得“提升归纳中心的能力”,我们要教给学生归纳中心的方法:先把要归纳的事情的组成元素进行分解,然后把分解出来的元素用抽象的能包括的大“类”取代,最后进行连贯表述,见表3。

这样的方法引领,使学生有“法”可依,有“路”可走。这样的教读课,学生能获得语文的“干货”。

总之,教读课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并通过示范引领,习得方法策略,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扎实有效的教读课之后,学生可以用已得的“干货”尝试自读,拓展阅读。

上一篇:商贸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下一篇:国家助学金名单公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