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天空一片蔚蓝的环保征文

2024-04-23

还天空一片蔚蓝的环保征文(精选15篇)

篇1:还天空一片蔚蓝的环保征文

还天空一片蔚蓝的环保征文

清风在耳畔轻轻的拂过,太阳把他那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天空万里无云,蓝的那么自然,脚下是无边无际的草原,远处是大片大片的森林,听,鸽子的羽毛与空气合成的“唰唰”声,动人心弦,可是那只是一个梦,只要一睁开眼,就不复存在……

我的座位靠窗,窗上垂着深蓝色的窗帘。

自习课,偶一抬头,发现窗的一角映出一片深蓝色的天空,是那样无与伦比的蓝,又蓝的那么自然,有好多次,我曾对那片蓝投以向往的目光,感觉就像在这寒冷的冬天,感到了夏天夜晚那种深蓝色的单纯那么宁静,但,那只是个很偶然的举动:我轻轻地撩一下窗帘,那片蓝就像水波一样动荡起来,我凝神细看,天啊,哪里有什么蓝天,只不过是窗帘映在窗上的影罢了,却让我糊糊涂涂的感动了那么久。

哎,现在,想找一片单纯的蓝天都那么难,天空看上去就像一块蓝色抹布似的,显得那么混乱与污浊,天空变得越来越复杂了,除了他本应拥有的,又不知给他强加多少有害气体和灰尘颗粒。如果把地球比作生命的母亲,那么天空就是她美丽的外衣,而人类在向地球无节制的索取时,已经把母亲那件漂亮的外衣撕扯地破烂不堪,秸秆焚烧、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生活废气等随意排放,致使蓝天再也不蓝,空气再也没有那么新鲜。

“空中死神”酸雨随之而来,酸雨是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酸雨能够使湖泊、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影响植物的`生长,危及人体健康,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这一切难道不是人类的自食其果吗?

浩瀚的宇宙中,只有地球是人类栖息的家园,地球是无私的,她慷慨的向人类提供着各种资源。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没有牺牲地球的美丽,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近3的现代文明确使她变得伤痕累累,满目疮痍,不仅仅是天空失去了他原有的色彩,从太空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已经千疮百孔,荒漠化在扩大,森林在缩小,城市在膨胀,如果人类一直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无视自然的规律,无视地球母亲的伤痛,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再也看不见蔚蓝的天空,听不见清脆的鸟鸣,也忘记了什么是青草味的新鲜空气,因此我们必须善待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要拯救我们共同的母亲——可爱的地球并不难:不随地扔果皮、废物;少用一次性塑料碗碟和一次性木筷子,见到纸屑随手捡起;不故意制造噪声……只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那么,地球将恢复原来的美丽!

篇2:还天空一片蔚蓝的环保征文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在森林里或雨后空气为什么特别清新,让学生初步了解洁净的空气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搜索天地”,让学生实地观察焚烧秸秆的田野上空、郊区上空、市区上空、烟囱林立的厂区上空,雨后的天空、沙尘天气的上空分别是什么颜色的,议一议是什么原因导致天空颜色的不同,知道什么是大气污染。

3、通过“调查访问”让学生走出校园,到气象局、环保局等单位,了解大气污染的原因。让学生查阅与大气污染相关的书刊和其它信息源,并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

4、通过“搜索快车”,让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报刊,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和减少大气中的沙尘、烟尘及有害气体应采取的措施。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尽可能多搜集一些有关大气污染的资料图片,还可以把周围环境到污染的境况拍下来,供学生观看。

学生准备:布置学生进行环境污染的实地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最好配以照片,实物、文献资料以及建议和治理措施。活动过程:本课时一课时

1、以录像的场景出现,让学生谈感受,来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根据以往的观察和体会,谈谈雨后和森林李为什么感到空气清新,进而引导他们了解信息卡的内容掌握洁净的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2、“探索天地”板块,引导学生根据课前的实地观察情况进行交流,在不同的情况下天空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提出:通过你们的观察了解,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师出示课件(有关天气颜色的图片),让学生在观看中受到一些启发,畅所欲言,从而使他们直观的了解到天空颜色变化的原因。走出校园,调查大气污染的状况,并且找出污染源。

1、“走出校园”板块让学生自己一小组为单位,到当地的环保部门调查本地的大气污染状况,(课前准备好)并且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

2、“搜索快车”板块,让学生把自己或小组查到的有关大气污染的资料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时,老师可以用课件适时点拨、总结、归纳。

3、“大显身手”板块,从信息卡入手,让学生清楚空气污染的指数量表。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的资料,做出量表和综合评价,发挥好小组合作的作用。

4、“奇思妙想”板块,从信息卡入手,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写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组织班队会

篇3:还天空一片蔚蓝的环保征文

上海市嘉定区城中路小学原名启良小学,1904年创办于江南名园——嘉定秋霞圃,有一百多年的建校历史。这一百多年间,学校曾四易其名,四迁校址,但其始终不变的是对百年校训“启良、明强”的倾力传承。在具有“教化”美称的嘉定文化熏陶下,学校积极倡导“给心灵一片蔚蓝的天空”的教育理念,以优质的管理、一流的师资、过硬的质量、优美的环境赢得了社会美誉,校园内外充满绿色人文关怀,形成了“绿色教育”的办学特色。

该校曾获全国红十字模范校、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学校、市文明单位、市安全文明校园、市中小学生命教育试点学校、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市健康促进学校、市花园单位、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市青少年科普宣传先进集体、市优秀家长学校、市家庭教育指导“十一五”实验基地、区教育系统示范学校、区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基地学校、区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区绿色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是师生心目中赏心悦目的花园、掌握本领的学园、绿色和谐的心园和全面成长的乐园。

篇4:还自由写作一片蔚蓝的天空

一、转变观念,给学生自由写作的权利

(一)给学生选择写作内容的自由

写作内容来源于生活,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每个人笔下的生活也是不同的。老师不要以法官的眼光去审视学生作文的内容是否有意义,是否可以作为写作的题材。只要生活继续下去,学生就有倾吐的权利。“一件事,你知道得清楚的;一个道理,你明白得透彻的;一个意思,你思索得周到的;一种情感,你感受得真切的,这些都是你的源泉。”老师要时时鼓励学生这样选择写作内容。

(二)给学生表达情感的自由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条件,并引导学生想什么就说什么。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应当是真实的。

浙江一位7岁学生的作文,获得了“冰心作文奖”一等奖:“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温暖,因为妈妈回来会给爸爸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篇作文如“清水出芙蓉”,想念妈妈,这是自然之情;用自己的语言抒发,这是自然之性。即使有100条功利的理由,这样的自然法则也必须坚守,因为我们必须在儿童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就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写作,为什么要写作。教师要为儿童的写作创设一个自然情境,让写作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来得合情合理,让写作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显得顺理成章。

(三)给学生选择写作时间的自由

每周定期安排作文课,是不够科学的。叶老说:“咱们学习写作,也要像说话一样养成习惯,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我们应让学生养成“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的良好习惯,同时给学生宽裕的时间写作,不要总是今天布置作文明天就交。要知道名篇佳作不是在考场上完成的。王勃的《滕王阁序》、朱自清的《荷瑭月色》是在课堂或考场上写出来的吗?

(四)给学生选择表达方式的自由

既然写作是表达情感的需要,是倾吐见闻的需要,可以随时写,可以自由写,那么一切都应该是自然的。生活的自然再现,情感的自然流露,应该如泉水汩汩地流注出来,而且是非常清澈的。那种热衷于写作技能的作文训练会让学生陷入新八股的窠臼,写出只有骨架而没有思想和灵魂的作文来。

二、创造条件,给自主写作提供动力

儿童畏惧写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写作动力。写作前,儿童没有方向,不知道为何而写;没有对象,不清楚为谁而写;写作时,没有言语状态,不清楚该选择怎样的话语方式;写作后,没有交流的机制,无法体验到成就感。教师应当引领儿童回归写作的原点——语言交往。交往不仅能满足实际生活之需,而且能体现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最大限度地展现人的思想才华、精神风貌和生命意义。可以说,交往是最持久的写作动力。交往的方式有很多,校刊、黑板报、网络等都是很好的交往平台。在实践中,我通过创刊办报、发表作文来调动孩子写作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每日手记。学生的生活很丰富,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如果我们不及时捕捉记录,那么丰富多彩的生活就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因此,过完了一天的生活,就要对这一天的生活进行盘点,记录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这就是每日手记。每日手记一天一次,白天来不及写的有价值的东西到晚上要一一记录,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经常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会使自己的心灵敏感起来,不仅丰富了情思,锻炼了文笔,积累了材料,更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2.每周一稿。每周一稿就是通常说的周记,记录的内容是从每日手记中选的一个材料。选哪一个材料呢?如果你是读者你会喜欢每日手记中的哪一个内容呢?当然是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内容。不管怎样,材料要真实、有趣、新颖。学生写成后在周一早上把稿件投到《作文新周刊》编辑部——语文老师那儿,等待录用。学生写得很带劲,因为他们都盼望着自己的作品能发表。

3.选稿。每周一上午安排班级小编辑选稿,下午向学生宣布当周《作文新周刊》的录用稿件,稿件会被盖上“初稿录用章”。周一初选2/3的稿件,周二则根据学生的修改质量和修改态度再录用一些稿件(约15篇)。其余没被录用的稿件,可以选其中的一两个精彩句子,发在《作文新周报》的“佳句精选”上,尽可能让学生享受到发表带来的荣耀。

4.读周刊,评佳作。周刊排版开印后,周五分发,人手一份,学生周六、周日在家可以和家人一起阅读,选出自己最喜欢的5篇习作,参加下周作文讲评课上的评选活动。由于稿件的内容来自学生真实的故事,学生喜欢读,在读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了表达的欲望。

《作文新周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在这样一个自由交流的环境中,写作没有人为的束缚,最重要的是学生明白了写作的意义在于自由表达和与人交流。同时,交往的过程锻炼了他们写作的思维和能力,为培养未来有写作意识、写作责任的“写作人”打好了底色。

三、有效讲评,给自主写作养分

自主写作提倡的是先作再评,这符合作文教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原则。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作文中的普遍性问题,如对话、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不具体、不生动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训练。以语言描写的训练为例,讲评课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佳句欣赏。习作讲评课从欣赏开始,欣赏的内容主要是好标题和好句子。因为好标题、好句子努力一下都能做到,容易让人获得成就感。如欣赏对话描写精彩的提示语:(1)“‘天啊!朱昊大惊失色地叫了起来,‘骏飞带打火机!大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走了过去,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2)“‘什么?你……你……老爸脸色通红,紧握双拳,喘着粗气,眼睛里充满了愤怒的光芒,像要把我吞了似的。他吼道:‘去,拿你哥的考卷,抄一遍,其他的功课不能撇下!”提示语中带动作、表情,这样的说话句获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说话句写不好的学生也从中受到了启发。

2.集中挑刺。教师从《作文新周刊》上归纳出班级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重复病”、“说病”、“心想病”、材料搭配缺乏内在联系等常见病。如:“下午考试时,试卷上竟然出现了和老师说的一样的题目。我想,幸好上午听了老师的讲解,不然这一次就考砸了。”“我听到这些话,难受极了,心想: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我呢?体形又不是我能决定的。”这些句子都得了“心想病”,老师让学生删去“心想”再读一读。去掉“心想”后,语言更简洁了。这是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挑刺,学生印象深刻,在以后的写作中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3.定点训练。学生的习作有问题,不能指望有一剂良方包治百病,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训练,要抓住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训练。例如,一个同学写第一次刷鞋的片段:“我把球鞋泡在水里,过了几分钟才开始刷鞋。要刷鞋了,我不知道家里的刷子放在哪里,我一会儿找刷子,一会儿找肥皂,一会儿问妈妈先刷鞋面还是鞋里,一会儿又问妈妈怎么洗鞋带。妈妈说我真烦,说看我刷鞋比她自己刷鞋还吃力。”

上述片段反映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懂得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要救活这段话就要让文中人物开口说话。“我”不会洗,问妈妈,妈妈嫌“我”烦,会说什么呢?在我的启发下,学生运用对话展开情节。请看修改后的片段:

“我把球鞋泡在水里,过了几分钟才开始刷鞋。我一看水池里没有刷子,就高声喊起来:‘妈妈,刷子放在哪里?

‘在水管旁边。妈妈在里屋回答。

‘妈妈,怎么没有肥皂?

‘你没看见在窗台上吗?

‘妈妈,先刷鞋面还是鞋里?

‘你自己想想!妈妈有点不耐烦了。

‘妈妈,鞋带要解下来吗?

‘唉,真是!你说呢?妈妈没好气地嚷。

我见妈妈没有正面回答,就跑过去盯着她说:‘妈,快告诉我啊!

‘哎呀!看你刷一双鞋,比我自己刷十双鞋还累!”

前后两个片段一比较,一个枯燥,一个生动;一个笼统,一个具体。改后的片段以对话展开情节,形象而具体地描写了一个不会做事,但想自己做事的孩子的天真烂漫。

先作再评,以写定教,以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讲评内容,以“欣赏佳句——集中挑刺——定点训练”的方法训练,意在先肯定学生的优点,再指出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一课抓一个训练点,一学期,一学年,小步走,不停步,跬步也能至千里。

篇5:期盼一片蔚蓝的天空优秀作文

我,伏在窗边痴想,一朵云飘来,遮住了太阳。刚刚还闪耀着金色光芒的世界,顷刻间黯淡下来。远远地看到,一团烟云升起来。那是从附近工地上飘来的沙土和远处工厂散发的烟雾混杂在一起形成的球状物,有了风的催促,向这边袭来。我急忙关闭窗户。等这段短暂的噩梦过去后,我下楼查看。空气中已无灰尘,却还散发着呛鼻气味,而树下的落叶也被覆盖上了一层沉甸甸的灰尘。

我们有多久没有看到蓝色的天空了?我想没人能回答,因为太久太久了。虽说灰尘很轻,轻到可以飘浮在空气中,但不知怎么的,它们却十分沉重,压在我的心头,令我喘不过气。午后,漫步在无人的街角,本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但如果你闻到汽车的尾气,嗅到新装修店铺的油漆味。兴致?早就一扫而光了。

我国的环境保护已经到了不可再踌躇的阶段,且愈是化工业发达的城市,空气质量愈差。雾霾天气明显增多,这无疑给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都带来了隐患。不能再等待!此事关系着你我的生命安全和共同利益。

别向江河抛弃垃圾,给鱼儿一片可以拥抱的家园;别砍伐树木,给鸟儿一个在漫漫迁徙路上可以休憩的角落;别因为懒惰而以车代步,给已满载负荷的.天空一次喘息的机会。

溪水潺潺,鱼儿畅游其中,无限欢愉;林木繁茂,鸟儿嬉戏其间,我们的心灵也随之跃动;天蓝草绿,孩童在里面快乐玩耍,是否也能给这人世间添些美好?

在蔚蓝的天空下,一位年轻的母亲在教她年幼的女儿识字。“这叫蓝——天——”,妈妈念道。“蓝——天——”,女儿念道。“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呀?”“嗯——是蓝色的!”“那你希望天空永远是蓝色的吗?”“嗯!”“为什么呀?”“因为蓝色最漂亮了,和妈妈一个颜色啊!”

白云、小草、野花、树木,还有我——看不见的我,都在旁边听到了这对母女的对话。是的,我们如同期盼小女孩健康成长一般,期盼一片蔚蓝的天空。

篇6:宽容演讲稿:给你一片蔚蓝的天空

宽容,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宽则得众”,“君子以厚德载物”,许多后来者遵循这些至理名言,成就了他们的美丽人生。

齐桓公是一个大家熟知的人物。他在鲍叔牙的护卫下,从晋国赶回齐国争做国君。当时管仲投在公子纠门下,帮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管仲在半路设伏,一箭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公子小白假装中箭,悄入齐都,当上国君。这个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鲍叔牙是管仲挚友,深知管仲之才,后来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毫小顾忌“一箭之仇”,诚心诚意地委他为相,尊称他为仲父,并且放手让他治理齐国,终于,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

美国的林肯也是以宽容之心对待自己的对手,他说,打败敌人的最好办法是把他变成自己的朋友。

但是,现实生活中却越来越缺少了宽容,许多人变得心胸狭隘,麻木冷漠,甚至睚眦必报。

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上,突然,司机遭遇紧急情况来了个紧急刹车。惯性作用下人们都站立不稳,其中一男士不小心踩了一位女士的脚,男士慌忙说了句:“对不起。”不料那女士却破口大骂:“你这人怎么这么糟糕,你以为一句‘对不起’就可以了吗?以后多长点眼。”可那男士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怒气冲冲地吼道:“他妈的。你算老几,竟敢教训大爷我?”他俩就这样越吵越凶,整个车厢闹得沸沸扬扬。无奈,司机只好让他们中途下车。

本来,这场**是可以悄然平息的。然而,因为女士的不宽容,男士的忍耐有限,让**得以“蔓延”。倒过来想想,倘若那女士听了男士的“对不起”后,同以“没关系”,肯定什么事都不会发生。

俗语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可见,漫漫人生路上多么需要忍让、宽容!如果说生活是浩瀚的大海,那么人就是那航行海上的小舟。以宽容作帆,以忍让为桨,才会有“济沧海”的壮举。我们相信:

拥有宽容,即使你的心灵处在寒冷的冬天,也会感到温馨如春;

拥有宽容,即使你的情感蒙上岁月的风尘,也会依然澄澈明净。

宽容,会给你一片蔚蓝的天空。

篇7:为了那一片天空永远蔚蓝作文

随着时间的飞逝,一切都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现代的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更加快捷,更加方便。初始,我们仍需要脚步行,如今,有很多交通工具能帮助我们省了许多时间。但很多数的人依赖交通工具导致空气不清新,交通工具帮了我们,同时也给我们带来灾害。

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每天每时每刻都有人在是用交通工具,有人会坐私家车上班、上学,坐私家车,很浪费燃料,而且从车里排出的烟雾弥漫到周围,路上的行人吸入后会感到不适,烟雾弥漫在空气中,会污染到很多新鲜的空气。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汽车需要的燃料也会有用干净的一天,人类所需的新鲜空气也有被污染完的一天,地球会失去新鲜空气,被烟雾和臭球取代,地球也会从漂亮的蓝色变成黑色,变成一颗黑球。人类需要水和氧气生存,地球一旦受到污染,我们人类也很难继续再生活下去。不要以为水和氧气是无穷无尽的,受污染的东西一旦食用后,会引发很多病状。

如果说我们珠海是一片海洋,那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滴水,大海的污染,影响着每一滴水,也需要每一滴水努力帮助净化污染。为了让我们美丽的地球不变成“黑球”,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当尽量少使用私家车,可以骑自行车或者是步行。自行车不像私家车那么豪华,但是很环保,可以降低碳排放量,还是极好锻炼身体的机会。步行更是锻炼,多走多动,比多花钱上健身房更加管用。如果路程遥远,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策划好行走路线。

篇8:对话,还阅读一片活力的天空

一、精致细读, 品味阅读内涵

阅读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 也不是一项任务, 我们要引导学生将阅读作为兴趣来培养,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文字的美, 感受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品味作品中优美的描述和表达。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讲解了许多富有感情阅读的方法, 努力让学生融入到阅读文本当中, 但是实际效果却不是很理想, 我们可以通过对话与学生互动, 在互动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精致细读的方法, 体验阅读的乐趣, 品味阅读内涵。

例如, 在学习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时, 这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描述的是太阳下山的景象, 文章语言生动优美, 读起来有一种“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美感。教师首先选取描绘太阳下山的短语:太阳西斜, 天空深蓝, 连绵起伏的西山, 披着夕阳的余晖, 太阳逐渐变红, 轻轻的走向西山背后。然后让学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把这些词句都读熟了, 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 傍晚时分, 天空中又大又红的太阳, 在美丽的晚霞的陪伴下, 慢慢西下的情景呢?然后读出夕阳西下过程中的美。

生:连绵起伏的西山, 披着夕阳的余晖……

师:怎样才能读出西山, 披着夕阳余晖的美景呢?

教师进行示范, 学生进行齐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组句子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都是描绘太阳下山的词语。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 那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在内心体会一下太阳落山的美景好不好?

通过教师的示范与引导, 学生逐步学会了精细阅读的方法, 先是词语, 然后是句子, 再到一篇课文。通过与学生的对话, 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文中的意境, 感受文本的魅力与内涵, 提高阅读能力。

二、创设情境, 体验阅读乐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不但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从知识中获取快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适当的情境, 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学习, 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 帮助学生投入到模拟的情境中, 拉近与文本距离, 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时, 这是一篇儿童喜爱的寓言故事, 讲的是一棵小松树的故事, 教师可以根据阅读的内容设计情境对话, 和学生合作表演一下。

师:听了小松树的话, 感觉小松树真的是很骄傲自大,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像风伯伯一样教导一下小松树呢?我来表演小松树, 请一位同学表演风伯伯吧。

师:大家看我长得多高啊, 我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山下的大松树都没有我看得远?

生:你年龄还很小, 山下的大松树比你高得多了。

师:可是我能看见很远的地方啊, 山下的大松树却看不到。

生:你长得高是因为长在山顶的缘故, 要感谢大山对你的帮助。

在情境创设中, 学生积极地充当文中的角色, 充分发挥想象力, 与文中人物对话, 在对话中揣摩、感受人物的心理, 同时对阅读的内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沟通还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提高阅读的效率, 促进学生扩散性思维的发展。

三、延伸阅读, 拓展阅读范围

1. 与文中的“空白处”对话。

许多教材中都有“空白处”, 这些空白处是作者故意留下来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空白处”来想象故事发展的情节和结局等等, 获取阅读的乐趣, 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 要巧妙运用“空白处”,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 在《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中, 文中讲述了小女孩教爱因斯坦学习穿戴和整理资料, 爱因斯坦虚心接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那么他有哪些重大的贡献和事迹呢?这个在文中并没有提及, 一片空白, 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搜集与爱因斯坦相关的文章让大家阅读, 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教材上的阅读资料仅是一小部分,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因此教师要利用文中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范围, 让学生带着同样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更多的阅读资料中。学生通过更多的相关资料的阅读, 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同时也积累了许多知识, 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这样学生不仅拓宽了知识面, 还从与同学的分享中获取了成就感, 阅读的兴趣会更加深厚。久而久之学生便爱上了阅读, 爱上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全方位的提升语文能力与素养。

2. 与文中的“疑问处”对话。

在语文阅读课堂中, 细心的学生会在文中发现有很多“疑问处”, 既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又起到了简略的作用, 使文章更加简洁, 教师要充分利用“疑问处”与学生对话, 不断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的范围, 开阔自己的视野, 通过与文中疑问处的对话, 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努力创造一个自然的对话情境。

例如, 在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一课中, 弗兰克林用实验证明了雷暴的秘密, 打雷、刮风、下雨、下雪都是大自然中常见的现象, 本课为学生解开了雷暴的秘密, 那么风、雨和雪又是怎么来的呢?教师要巧妙地运用疑问处,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资料, 与文中的“疑问处”对话。教师可以布置作业, 让学生通过课后的阅读找出风、雨和雪的秘密。

综上所述,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精致细读, 在阅读中品味文本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 要注意辅以适当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利用巧妙的对话, 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阅读乐趣, 还阅读一片活力的天空。

摘要:阅读, 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师与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的过程。有效的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实施有效的对话, 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中, 进而爱上阅读, 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还阅读一片活力的天空。

关键词:阅读,课堂效率,对话

参考文献

[1]章国飞.浅谈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性[J].成才之路.2009 (02)

篇9:给学生一片蔚蓝的天空

一、更新观念,适应课改要求

以往的教学只强调教,而往往忽略学生的学,造成了教师凌驾于课堂的现象,作为教师,虽然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真正让学生主观能动地去学习的,往往只是少数。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1.转变教师观

课改之后,我给自己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平等中的首席”,即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又以学生合作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动手去探索、实践,总结规律,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科学探究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转变学习观

以往我们的教学,就是简单地灌输,属于那种纯粹式的接受式学习。这种学习窒息了学生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改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倡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转变教材观

在教学中,把自己束缚在教材之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在课改之后,我努力钻研教材,在教学改变旧教材繁琐、机械训练的现状,进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教学教材知识,又把教材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物理学科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成为生活化、趣味休的物理。

二、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要求课程学习由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演示型教学向自主型教学和实践型教学转化。让学生在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研究中获得知识,使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呢?我觉悟得兴趣起了很大的作用。

1.以兴趣为核心,诱发探究的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我的物理课堂中,我力争每节课的伊始都有用富于兴趣的问题或情境来导入、设疑,以此激发兴趣,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如,我在讲压强时,事先准备了两只气球,两个钉床,一只有很多的钉尖,一个只有两个钉尖。然后用气球压向钉床。让学生猜想,两上气球哪个先响?学生有的说钉尖多的,有的说钉尖少的,还有的捂住耳朵……积极性高涨起来。

2.以探究实验为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除教学课本中的知识之处,我还把探究引到课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学完物态变化之后,我让学生探究保温瓶中水的质量的多少与保温瓶的性能的关系等。

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新课程理念

在课改的要求下,我在课堂中力求使知识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教给学生有用的物理。在讲物体浮力时,我帮大家总结密度大于水的实心物体放在水中都会沉入水底,那么我适时提问那么在海中航行的几千吨的油轮是怎样漂浮在海面上的呢?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能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中总结出物理知识和规律,还能把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系列的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体现学科整合的新理念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为此,我努力钻研计算机,参加区市级的各种培训,而且自己又进修了Flash等一些相关的应用软件,能够独立做出符合课堂实际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篇10:还天空一片蓝

望着被大火映红的天空,我决定对秸秆焚烧情况进行调查。

我调查了三其村两个小队31户人家,结果显示:29户人家在地里焚烧秸秆,两户人家对秸秆进行再利用,秸秆焚烧率竟达到了93.5%!

看着调查数据,我的心情异常沉重。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空气、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还会使地面温度升高,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农作物生长。不仅如此,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会使空气能见度下降,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同时,秸秆焚烧还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人们环保意识淡薄,我们的生活环境已不容乐观了。天空不再湛蓝,河水不再清澈,空气不再清新……如今,人们又不断焚烧秸秆,使环境再次受到“重创”。田野里,熊熊的烈火在燃烧;天空中,滚滚的黑烟在弥漫。我真想对叔叔阿姨们说:“焚烧秸秆弊远大于利,怎可因‘方便’而不顾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和安全?要知道,看起来焚烧的是秸秆,实则破坏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是哺育我们的母亲,保护地球应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在这里,我给叔叔阿姨们提一些合理利用秸秆的建议:

1.把秸秆当柴烧,既实用又环保。

2.用机器将秸秆打碎还田,肥沃土地。

3.秸秆可以做培育木耳、蘑菇、银耳等食用菌的原料,可以生产沼气,还可用作造纸的原料。可将秸秆卖给相关厂家,既环保又实用,经济实惠。

篇11:还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想起这件事,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触,使我感到教育的缺失。

这件事发生在暑假里,我在家搞庭院建设,由于身体原因,找邻居江三哥忙,他有个外孙女住在他家,由于母亲长年在外打工,因而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就由他来照顾。也就成了留守儿童的义务监护人。小家伙虽然长得小,可已经上二年级了,并且还挺有号召力,姥爷来我家帮忙,她也来我家玩,并找了住院邻家的一个小女孩一起来玩,两个我真不客气,由屋外玩到屋内,又由屋内玩到屋外,不时传来他们的叫声和笑声。虽然是刚建成的新屋,但碍于面子,也没说什么可心里里还是不愿意让他们在屋里玩尤其是在真皮沙发上蹦跳,只是告诉她俩别弄坏了东西,恰巧江三哥去屋里取水,看见他俩在沙发上蹦跳,便把她们撵到了外面,并不准他们再进屋里玩。由于我家地方大,因而这里成了她俩的游乐场,最后她们的活动定格在了刚拉的沙堆上。她们在沙堆上挖坑,堆沙包,还跑上,跑下的,玩得好不开心。眼前的场景使我想起了童年的欢乐,捕鸟,抓鱼,捉迷藏,过家家等,真是乐趣无穷。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两个小男孩了,也是邻家的,是三四年级的学生,看样子她们是好伙伴,在一起配合得很默契,不一会就把沙堆踩平了许多。本想制止她们,但看到她们玩得如此高兴,便于心不忍,可小家伙们真不客气,玩着玩着起了高调,竟扬起了沙子。沙子四处飞扬,头上,身上那都是。此时的江三哥真的有些生气了,大声吼道:“快住手,多危险啊,眯了眼睛怎么办?再说人家好容易拉的沙子,你们给扬的四处都是,多可惜哟,都回家去玩。”小家伙们正玩在兴头上,听了江三哥的话,都很不情愿的走出了我家的庭院。此时的我出于职业的本能有心想替孩子们说点什么,但考虑到危险和责任,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我和江三哥又忙了起来,过了一会,母亲来到了我的跟前,说:“谁家的孩子,在西边的河沟玩多危险啊,我说他们也不听,你快去管管。”我放下手里的活计来到了房西的河沟一看还是他们四个小家伙,心想,他们真是玩疯了,怎么敢到这里来玩。原来这里本是一条小河沟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变,多数时间没有水,可到了夏季赶上连阴天就会洪水泛滥,为了防洪,我和家人把本来很小的河沟控得又深又宽,浅的地方也有1.8米左右,不小心掉下去会摔坏的。我来到跟前一看他们竟在这里打起了滑坡,他们选择了一个不太陡的地方座着往下“滑”,“滑”不好就折跟头,然后再一点一点地爬上来,弄得浑身都是土。个个都成了土人。看到他们玩得这样开心,真是不忍心制止他们,便告诉他们千万要注意安全,便又去忙活计,过了一会,母亲又来找我说:“你说了没有,他们怎么还在那玩,摔坏了怎么办?”江三哥听了之后问我:“谁家的孩子,是不是还是他们?”我不好意思的说:“是,并解释说,孩子们难得在一起玩得这样开心,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这样吗?”“不行,她父母不在跟前,万一出点事怎么办?”听了江三哥的话我也不好说什么,便一同和江三哥来到河沟前,没等我开口,江三哥就大声吼起来,你们别在一起玩了,衣服还要不要了,摔坏了怎么办,同时还指着两个小男孩说你俩赶紧回家。“听了江三哥的话,孩子们一脸的茫然,刚才的高兴劲荡然全无,不知所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恋恋不舍的分开了。此时的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知安全的重要,可更知孩子成长需要自由的天空,他们需要无拘无束的玩耍,需要自由自在的空间,更需要同伙的嬉戏。

由此使我想到:第一孩子们需要自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 这就是说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孩子的自由,无论对错都要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孩子们只有在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到失败的痛苦,俗话说,只有经历才会懂得,只有懂得才会珍惜。第二应尊重孩子们的选择。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教育”。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要给孩子们提供一定的生活空间。儿童心理学家孙云晓说:“什么是教育?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选择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选择非常重要,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进行选择的,是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的,是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正确的选择。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第三大人不要过于自私。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当今社会是怕字当头,为了不担责任,自己省心,而限制了孩子们的活动,不让玩这玩那,在家被圈在家里,在校被圈在教室里,他们很少和社会接触,很少参与社会活动,连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自己该会的事都不会做,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正象某孩子说得好,什么是学生,学生就是为了学习而下生。多么的可悲,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每个孩子都属于社会,属于大自然,而不是个人的产物。第四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同伴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集体思想告诉我们,人是群居动物,感情的需求往往比物质需求更重要。记得小时候我和伙伴闹矛盾,当我们和好后他来我家时,我高兴得半宿没睡着觉。平时孩子们玩高兴了甚至连吃饭都忘了,可见同伴的情感互助是多么的重要。第五玩是人的天性。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孩子们可以在玩中获得知识,在玩中习得做人的道理,在玩中

篇12:还孩子一片天空作文

就是因为母亲逼孩子上“培优班”:一周7天当8天用,7时回家做作业写到时,周六学校补课,周日上“语数外”三科的“培优班”。她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此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位中学生在作文中诉说:“我觉得现在的父母最爱的豪兴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好成绩;家长在我心目中似乎也不那么慈祥,而是很功利的,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的面子和尊严。”许多孩子也有这样的想法,他们需要一片灿烂的天空。

上海一项调查表明,9。5%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从事脑力事业,成为白领阶层。

北京一项调查也表明了,有55%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科研人员、医生和教授,很少有家长希望子女将来成为企业职工和劳动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许多家长的心愿,他们都希望子女能考上名牌大学,为自己争面子。因此,孩子们精神压力过大,使孩子不堪重负,总是担心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这会使孩子失去前进的信心,甚至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还会使孩子对家长深感失望,伤害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篇13:还天空一片蔚蓝的环保征文

关键词:应试教育,压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叛逆,心理

一、应试教育含义及特征

要了解应试教育下的孩子, 首先得了解一下应试教育的含义以及应试教育的特征。所谓“应试教育”, 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倾向, 一种教育模式。它具有单向性、功利性以及在唯应试、升学为任下, 师生没有情感交流, 教师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征。应试教育所要应付的考试主要就是高考。一切以高考为核心开展教育活动, 高考就是指挥棒。应试教育是一种把教育目的归结为“为考试服务”的教育制度。实际上它是一种人们期望中的优良人才选拔制度的异化。这样的应试教育, 是和我们进行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我们对孩子们进行教育, 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促进孩子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促进他们个性的社会化, 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而应试教育往往忽视了这点, 他们进行教育的目的变成了高考, 他们的指向是高考, 而不是孩子, 孩子成了成就他们实现高考得高分争荣誉的工具。当孩子的身份成为一种“工具”, 教育就变得可悲起来。而我们现在能做的, 也只能是面对这样一个现实, 然后想方设法地找寻适合的改革方法。

二、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们

(一) 辛苦的孩子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 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随着轻轻的风轻轻地飘。历经的伤都不感觉疼。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这首周杰伦的歌《蜗牛》, 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应试教育下孩子们的真实写照。孩子们似乎就像蜗牛一样, 背着重重的书包, 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减负”这一主张在很早的以前就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脑海中, 只是, 在这个竞争这么激烈的社会和学校中, 有谁会给自己减负呢?“80后”的我们用数学一个运算公式去诠释“减负”, 对于应试教育中的“减负”, 等于“负负为正”。这样诠释是那样的形象。我不是在这里说前面学者提出的“减负”观不好, 只是, 在这个时候, “减负”对于以考试作为奋斗目标的人们, 不太容易实现。

我不时地看到, 一些孩子, 为了获得剑桥英语考试等级证书等的目的, 放弃了可以玩耍的时间, 他们捧着一本又一本厚厚的字典, 去接受另一个国度的语言。他们这是为了什么啊, 还不是为了在当今“文凭主义”泛滥的社会里, 能够在以后的发展中找到出路吗?当然, 我不否定那些因兴趣而学习的孩子们。要是因为兴趣去学一样东西, 那这样的行为是那样的富有乐趣而且这样的学习效果是那样的好啊, 可是, 有几个小孩, 是真的愿意放弃玩耍的时间去考这些东西呢。

我还不时地看到, 一些孩子, 书包重量达到十斤。他们一般不再用自己娇弱的肩膀去背这样有重量的书包, 他们开始放在推车上。这样的重量, 请问是一个孩子应该承受的吗?他们的书包里面, 除了一些必要的数理化语数英的教材, 更多的是一些给他们巩固知识和提升能力的练习书。而这些用来巩固知识和提升能力的练习本巩固更多的是什么呢?是那些书本上的知识, 是那些解答书上难题的能力, 而不是生活中实际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二) 应试教育下成绩好的孩子

教育是快乐的, 这是我们期待的教育, 我们希望孩子在快乐地学习中去感受教育带来的快乐, 而不是这些本不该给他们的压力。

由于教育上存在着“高考”这一竞争, 很多孩子们都被迫给自己承受很大的压力。学习好的孩子, 不愿意花很多时间在玩耍上, 他们在完成老师作业的同时, 还给自己布置更多额外的作业, 因为他们不想落后于别人。他们不断地学习, 并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他们会因为老师的认可和赞许而开心, 但往往会因为老师的一两次批评而感觉委屈。应试教育下的老师, 常常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 成绩好的学生老师会特别地照顾。久而久之, 很容易导致这些学生形成一种明显的优越感, 并经不起挫折。

应试教育下成绩好的孩子, 他们背负着家长和老师们厚重的期望, 在不断地前行着。这些孩子会花很多时间去学习。有些孩子, 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小的书房里, 拼命地解题, 忘却外面的世界。他们不了解时事, 却对那些书上有些已经陈旧的知识烂被如流。有些孩子, 开始变得沉默寡言, 失去了孩子本身应该拥有的活力, 像书呆子一样。

他们或许也会迷茫学习的意义, 因为书本上的内容有些过于繁琐难解, 但他们不会放弃学习, 因为, 他们知道, 他们学习是为了“高考”。

学习是一种过程, 在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我们需要的知识, 而高考不是目的, 不应该是目的。但我们往往在教育中误解了它的目的。其实高考只是检验他们学习效果和选拔人才的手段。“选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众多学子对学习前仆后继的原因。

(三) 应试教育下成绩差的孩子

教育是公平的, 夸美纽斯说, 要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孩子。但是, 在应试教育中, 孩子们受到的待遇常常是不公平的。

很多学校都在应试教育下追求一种升学率, 而这些提高他们升学率的重任往往放在了好学生的身上。老师在进行班级管理里, 也比较看好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对成绩好的学生流露出一种明显的喜欢感, 即使好学生犯了错误, 老师们也会好言相劝。而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学生, 大多数老师会采用冷落或辱骂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孩子。其实, 这些孩子同样需要老师的关爱, 他们希望等到老师的认可, 这样将成为他们往前冲的动力。

只是, 一些老师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刚开始用骂腔来教训孩子, 试图以“严”治生。但是, 他们看到这样的效果不好的时候, 往往开始采用“冷落”待之, 这些成绩差的孩子就成了他们忽视的“种子”。

由于成绩差的孩子得不到老师恰当的关爱, 他们往往会有叛逆的心理。他们会“破瓶子破摔”, 本身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就比较慢, 而对于这些多而难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还真是一件头痛的事。所以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 “逃课”是常有的事。他们逃课去打电玩, 去打球等等, 总之, 任何一样他们喜欢的事都会让他们快乐, 唯有学习不会。

(四) 应试教育与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思维敏捷且想象力十分强大。你在他们眼前呈现一个“0”, 问他们是什么, 他们可能会说, 是恐龙蛋。看, 多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啊。可是, 等这些孩子慢慢长大, 他们还能这样肆无忌惮地指着这个“0”说这是恐龙蛋吗?大多数孩子会在长大后说这是数字“0”, 而不是所谓的恐龙蛋。而看那些小孩玩积木游戏, 我们或许会想, 这些孩子以后没准都是设计师。可是, 事实上, 那些孩子有几个在经过教育后真正成为设计师了呢。

问问, 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扼杀在哪里了?或许, 是在应试教育下吧。应试教育采用的是一种标准化教学, 用分数来决定教育的效果, 而衡量分数又有着一些所谓标准的答案。比如, 在上一门语文课, 老师问, “冰雪融化之后是什么呢?”有同学答“是万紫千红的春天。”多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回答, 却往往会因为标准答案是“水”而被否定。这样的标准化教学过于客观、标准和规范, 束缚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而这样的孩子, 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已经被束缚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到了大学, 即使有机会获得一种思想的解放, 也不会有多少人接受这种思想解放的洗礼吧。他们往往在从前被训练得活在条条框框中, 而不敢去突破, 久而久之, 他们便懒于去突破, 并习惯于这样循规蹈矩的生活。这样, 创新精神何处寻呢?再说, 我们在谈教育创新的时候后, 在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时候, 应注意到培养“创新”的这片土壤, 要是没有一个可以给予学生自由思想自由表达的大环境, 何以谈创新呢?

三、结语

篇14:给每个孩子一片蔚蓝天空

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充分了解学生之“材”,因其“材”而施教。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甚少是备学生。不少教师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千篇一律地灌输知识,至于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接受多少,很多教师不去考虑。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意思是说,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但在目前中国教育背景下,实施“因材施教”还是有些困难的。如何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能“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呢?这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

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特点、爱好。心理学家研究说得非常清楚,人是有多元之能的,人有语言的智能,有数学逻辑智能,有音乐智能,有体育运动智能,有人际关系智能,有自我认识智能。孩子的个性既是多姿多彩的,又是纷繁复杂的,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理解、关爱和帮助,而且都需要展示、表现和竞争。课堂是每个人的,每个孩子都应该充分拥有,教师最难得的就是平等对待,因材施教。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对那些绩优生要敢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挑战一切,而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教师应给予鼓励、信任和支持,更要给他们机会。教师只要把关爱的阳光洒向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能生机盎然、多姿多彩,而我们的教学也会因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而变得光彩夺目。

二、锻炼敏锐的目光,培养认识学生的真本领

教师要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太嫩的竹子质地过于松软,无法吹出悠扬的笛声来,但它们并不是没用,它们还可以发挥自己柔性的特点,还可以用作编竹席的材料。其实知识世界的背后有丰富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如果你对他的生活状态一无了解,你就无法开展教学活动。现在的孩子成材愿望非常强烈,思维非常活跃,可以把网络运用得那么娴熟,有许许多多的优点,但是他们也有不足: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他们与他人之間交往的关系,还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意志、感情比较脆弱,因此教育工作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身上必须有时代的年轮,你教一年就好像树长一年一样,树长一年就好像年轮,教师在教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就是在学,边教边学,先学后教,这样才行。

三、尊重孩子的特点,让每一个学生在班级教学中散发光芒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设计出不同要求是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学生也是如此,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为了激发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因材施教来吸引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我觉得教学要有弹性,绝对不是死板的一块,要张弛有度,就像橡皮筋一样可松可紧,要能够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学生是需要因材施教的,因为每个人都是活泼的生命体,都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潜能才得到教育开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材施教,就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注重个性特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倡导乐学理念,从而使学生全面地发展。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育,这是让学生乐学的前提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好坏。师生感情冷漠,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感情融洽,师爱生,生敬师,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自然被触发,进而“爱屋及乌”般喜欢上教师的讲授,学习的兴趣浓了,劲头足了,这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从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自然轻松愉悦。我们应该像孔子那样对学生讲平等,讲民主,讲感情。

呵护个性,弥补不足,在广阔的天地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代替学生成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尊重和理解,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和谐、健康地发展,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追逐梦想!

篇15:还天空一片蔚蓝的环保征文

关键词:大众媒介,信息,传播,网络

一、网络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人们从对报纸、电视的即时接受和延时反馈, 发展到了通过网络可以进行的即时接受与即时反馈, 网络前所未有的便利性, 使得大众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与外界信息保持沟通, 并且在在线学习、娱乐的过程中, 延伸出一种新的生存空间, 即虚拟的网络空间。因为网络媒体机制的不健全, 所以人们可以随意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网络的虚拟性, 一方面让虚拟信息的发布者不必承担任何实际的责任, 另一方面, 又使信息的接受者沉迷于这种虚拟所带来的自身行动的无责任的状态, 因此, 每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合适的情绪发泄和信息传递平台的时候, 网络就成为大众进行精神消费最好的场所。人们在网络上肆意发泄着自己的文化观点, 也浪费着别人的时间与生命。很多网络信息都被功利化了, 媒体为了自身利益便慷慨地为一切信息服务, 媒介自身也成为信息的奴隶, 于是网络炒作成为信息发布者获得利益的捷径, 而媒体对于由此带来的受众源数量增多更是乐此不疲。

不久前刚刚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关于央视节目主持人方静的“间谍门”事件。主持新闻频道《世界周刊》栏目的方静, 在突然之间被一位北大副教授提到她是间谍的博客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于是她被调离了节目主持人位置接受审查近百天, 谣言澄清后, 方静终于重新回到了自己主持人的岗位, 而始作俑者阿忆则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 他成功地运用炒作让自己的博客火了起来, 殊不知这样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以及忽悠了大众的情感。“注意力经济”告诉我们, “注意力资源是一种稀缺的非物质体, 网络上并不缺少信息, 但是却缺少大众的注意力”。 (1) 于是这就给懂得如何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人有了可乘之机, 他们急功近利地发布一些可以吸引大众眼球的消息, 从而抢先占有大众的注意力资源, 而人类对事物审美的共通性, 又使得大众对某些信息的关注度高度集中。在受众方面, 现代人们在社会强大的生存压力下, 总是喜欢在工作之余选择一些娱乐性强的信息来阅读, 加上人天性的好奇, 也给这类信息提供了轻易进入大众视野的空隙。这样大众也和媒体本身一样, 成为炒作消息者的奴隶。于是大众传媒成为少数占有注意力资源的人的传声筒, 在对社会的贡献作用上的意义变得狭隘起来。而媒体自身因为炒作噱头的光环在事实真相面前逐渐地消减, 其在公众眼里的可信度也越来越低了。然而, 短期利益的驱使并没有使媒体意识到这种潜在的危机, 依然我行我素地向大众抛着吸引人的恶俗文化信息。这就造成了大量垃圾信息的输入与大众有限的接收力之间的矛盾, 当无效信息达到最大化之后, 矛盾必将激化, 并最终导致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的阻滞与萧条。

二、“原始”大众传媒影响力

大众媒介诞生之初是为了让大众能够真实、全面地了解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动态。当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依靠机械设备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渠道出现之后, 人们惊异于自己眼前所见到的事实, 大众传播的方式与人际传播区别开来。人际传播是以人的感觉器官来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 “这种传播方法的向度为双向交流”, (2) 传播速度相对比较慢, 影响受众范围非常小, 但是这种传播方式因为具有现场性而更能帮助受众更容易的理解和接受信息。大众传媒中的传统媒介与广播、电视等新媒介虽然对比起人际传播来说, 具有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有序的传播周期, 但是与受众的交流却常常是单向的, 因此不能很快地得到受众的反馈而发现自身的问题, 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对于这几种仍处于与受众无法正常交流的媒介, 我们不妨把它们看做是一种“原始”状态的传播渠道, 就其传播能力来看, 远远不及起步更晚一些的网络媒介, 因为网络传播是一种新兴而超现代化的传播途径, 人们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地与信息源进行交流, 大众可以对网络信息产生迅速而灵活的反应。

那么, 大众在接受“原始”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时的心理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呢?当人们处于对“原始”媒介传播的信息进行接受时, 因为信息量少而精, 所以大众对于那些信息是充满期待和信任的, 他们完全相信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就是世界的真实原样, 因此会毫无舍弃地全盘接受其传达出来的信息。而当网络兴起以后, 人们心理接受状态仍然还处于前一个“原始阶段”, 思维滞留在了对于媒介的信任上, 他们对于大众媒介的追崇热情依然没有消退, 所以在网络悄然来临时, 这种媒体并没有减弱人们对于信息的习惯性依赖, 对于进入视野的所谓信息仍采取了全部接受的态度, 而这种习惯性思维带来的问题将在媒介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显露出来。

三、网络泡沫造成的“生态”恶果

当大众传媒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 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交叉体诞生了, 特别是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 文化信息传播的原始真、善、美的状态已经被彻底颠覆了, 手机网络的普及, 使大众对于网络信息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 走在大街上, 随处可见拿着手机玩游戏、听音乐、看电视、读信息的人, 网络这个全开放的传播渠道, 在为人类打开一扇与世界无阻碍交流的窗口的同时, 也让大批的垃圾、复制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 虽然我们面对的是信息爆炸的环境, 但是在信息的海洋里, 能够捕获的有益人类发展的成果并不多, 总体来说是有点供大于求了, 人们大量的时间都被媒体刻意向大众输出的无用信息所浪费。一开始大众对于网络信息的接受是基于以往对于“清洁”媒体的信任, 大众乐于像以往一样主动、完全地接受媒体传播的信息, 同时, 网络媒介信息的获得是极为容易的, 这使得大众很快就对新兴媒介传播的信息产生了怠惰性, 人们变成了被动地接受媒介信息。而当媒体发现了带有色情或暴力的、夸大其词的文字以及图片会对受众产生比以往面对“原始”媒介时更大的刺激以后, 一些商业化的消费开始在网络传播中泛滥起来, 这类信息传播能带给媒体远远大于传统的文化信息现场消费的利润空间, 于是在国粹相声等舞台表演形式濒临绝境的时候, 一种被扭曲化的信息大肆在大众传播链里传递着, 直到使受众的思维与生活方式被动地接受着改变。人们的信息生活进入了泡沫时代, 人类的思考大部分建立在了一些虚假的信息之上, 人们得到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 而是一些浪费时间、混淆视听的信息, 每一个受众都陷入了媒介为提高点击率而精心设计的陷阱里。表面上看似欣欣向荣的大众文化传播, 背后却隐藏着媒介的唯利的道德偏离, 这种泡沫的繁荣是以大众个性思维的消殆为代价的。网络虚拟的资本已经远远超过了现实应有的资本, 不久以后, 如果网络等新兴媒介一如既往、不加规范地任其自由发展下去, 只会得到与泡沫经济一样的后果。虚拟信息资产的过于庞大而无效, 将会导致信息泡沫的幻灭以及传媒系统的动荡, 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以及人类的发展。

四、结语

网络对于挖掘大众的消费需要偏离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因此, 首要任务是回归大众传播的“政府主义”, 通过政府对信息的传播渠道进行统一调控, 剔除有害网络“生态”发展的低品质媒介污染。大众媒介传播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 这一方面有利于真正有知识含量的信息传播, 但是另一方面也给对社会发展有公害的、不利于大众身心健康的信息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据此, 完善大众传媒机制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性能良好的“排泄系统”, 定期“扫描”有害媒介传播信息, 帮助传媒进行“系统清理”, 最终达到大众媒介渠道的清洁与有序。其次, 还要加快推进大众精神文化教育建设进程。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不等于低俗文化, 媒体不应该因为屈从于商业利益, 盲目地为受众预设其文化需要, 而应该协助大众积极创造他们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文化, “文化传播产业不能滥用其对大众的关怀”。 (3) 在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人类总体素质不断提高, 文化传播必将越来越趋向于高雅与文明, 而网络的传播渠道, 将使人类共享更多同样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 这样精英与大众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 当人类的社会道德水平得到总体提高以后, 大众传播的环境才能达到最佳的洁净程度。

参考文献

[1]徐国源、谷鹏:《当代传媒生态学》,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6年版。

[2]李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上一篇:寄曹邺,寄曹邺李频,寄曹邺的意思,寄曹邺赏析下一篇:春去春又回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