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教案

2024-06-28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精选9篇)

篇1:高中语文说课教案

高中语文的《陈奂生上城》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说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的板块,而教材中的选篇往往多以生动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题作为样板。它是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兴趣及提升鉴赏水平的最好借鉴。作为当代小说名篇《陈奂生上城》,情节安排巧妙、人物形象典型、主题深刻又富有多元性,虽在单元教学中作为自读篇目,但在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上仍是非常好的借鉴。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领会小说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辩证特色的主题,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的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②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2)能力目标 :

①引导学生根据作家透露的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对人物形象作理性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能力。

②培养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做一个积极向上,胸襟开阔的当代人。

3.教学重点 :(1)体会情节安排中耐人寻味的伏笔。 (2)能具体分析本文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4.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和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问题:一辈子节衣缩食的乡下人陈奂生进城做点小买卖赚几个小钱,但误打误撞的“奢侈”光了,身无分文的回家,该如何向老婆大人交代呢?

设计意图:以算账的方式导入,一可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二可化繁为简,抽出本文的关键内容,使学生较快地从整体把握全文,三可自然地引出下文

(我个人的做法是:过程的第一环节:算帐.(解决情节问题) 第二环节:付了5元钱前后的表现分析.(解决人物个性问题)

(教学过程可以参考按下内容来具体设计)

1、布置预习

2、师:今天我们学习《陈奂生上城》。小说的结局,我们已经知道,他担心他老婆要跟他算帐。那么回到家,他肯定要交给老婆一本帐。这本帐他应该怎么交待呢? (学生饶有兴趣地翻看课文,组合零星的帐目数字,并加以计算)

生1:收入――卖油绳7.70元。支出――付房钱5.00元;买帽子2.50元。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模拟陈奂生的口吻,向他老婆进行解释。如果他老婆说“你疯了,竟然住进这么高级的招待所!”他会怎么说呢? (由于不是一般的说帐,还要加上扮演,教室里热闹起来)

生3:老婆,你听我说,不是我要住的,我不得已啊!(众笑)原先只想卖了油绳赚了钱再买帽子,没想到油绳未卖之前商店就打烊了。帽子没有及时买,光着头感冒了――最近老是伤风打喷嚏,后来模模糊糊地躺在火车站的椅子上睡着了,等我醒来一看,我住进了招待所。你问我为什么要住进招待所,那要问县里的吴书记哩――就是那个秋天在我们生产队蹲了两个月、在我们家吃过一顿饭的吴书记!是他用吉普车把我送进去的。吴书记要去省里开会,无意中认出了我,然后帮我看病,最后把我送进他们的招待所。

篇2:高中语文说课教案

说课人:张 波

一、说教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在阅读鉴赏中准确把握文章脉络,中心主旨,品位中外优秀作品精妙语言,感受文章散发出来的浓郁的人文气息。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伦理学方面的一篇随笔,开教材选篇之先。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篇文章用理性的笔调将父母对子女深沉似海、温柔如水的爱向人们娓娓道来。母爱是宁静的无私付出,父爱是包含的无限希冀,爱不只是一种责任、义务,更是灵魂走向成熟完满的阳光大道。

二、分析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高二的学生,多数对随笔、杂文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虽然接触过大量描写父爱和母爱的文章,但对从理论角度分析父母之爱还是较陌生。再因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父母外出务工,与孩子之间缺少更多的情感交流、互相关爱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能力目标:品味难句,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情感价值观目标: 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感恩。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2、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我教学过程总共分为四部分:课前准备、课堂互动、课堂总结、课后作业)

(一)、课前准备(检查预习)

(二)、课堂互动

1、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当年唐山大地震,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一边织毛衣,一边用脚踩着摇篮逗她仅五个月的宝贝女儿。

在这静谧的时刻,传来天崩地裂的声响,母女一起坠入黑暗无边的废墟,所幸的是母女都安然无恙。惊吓后的孩子在母亲怀里睡着了,醒来时啼哭不止。母亲知道她饿了,忙开怀喂奶。一天一夜,滴水未进的母亲奶水枯竭,孩子的哭声却越来越弱。绝望的母亲这时触摸到毛衣针,心里猛地一动„„

一周之后,人们发现了这一对母女。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吮着母亲的手指头,母亲已然气绝。人们惊奇地发现,年轻母亲的个个手指头都破了一个小洞,脸色象雪一样洁白。

年轻的母亲为孩子流尽最后一滴血奶„„

2、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①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的基础上,用两分钟的时间快速读完全文,思考本文思路。

②抽一名同学回答。第一部分(1-3)感受母爱 第二部分(4-8)体验父爱 第三部分(9-10)完善自我

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过程来叙述母爱和父爱在构成他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课文层层深入地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性质以及发展变化。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了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由此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3、问题探究: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的特点以及区别?

母爱 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

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爱

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优缺点

母爱 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父爱 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问题二: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不成熟 被动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成熟 主动

问题三: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的?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4、深入理解探究课文中重点语句

① 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样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② 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5、课堂拓展:

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抽同学讲自己生活中父母之爱的小故事。

小结:本文阐述了爱并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理性)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问题,是一门艺术。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综合母爱和父爱,惟其如此,才能使自己有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才能有爱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爱,是人类从小到老贯穿始终的一种情结,它是感情的依托,心灵的闪电,精神的升华。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动人心弦的历史;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感天泣地的故事。

它无法用语言来修饰,更无法用物欲来取代,世界有一种爱,在我们的一生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世界有一种爱,是黑暗迷茫中的灯光,在我们身边照亮;世界有一种爱,是失意绝望的避风港,接纳包容破败的小船;世界有一种爱,是三春之晖般温暖和煦,驱走寒冷孤寂。这种爱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四)布置作业 ① 自我检测,课后练笔

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 爱,是————————————; 爱,是————————————。

篇3:高中语文说课教案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 (教师投影,学生欣赏) 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 (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 (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 (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刘伟)

三、作业:

篇4:高中语文说课教案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篇5:高中语文说课教案

《长亭送别》说课稿

一、开场白: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亭送别》。

二、说教材:

《长亭送别》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课文节选部分曲词优美,文采飞扬,高中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2、鉴赏曲词的美

3、欣赏莺莺的人物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 ,创造了文才斑斓的元曲语汇.吸收借鉴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对加厚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的学生的鉴赏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词鉴赏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用比较分析法来突破。

三、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迁移教学法

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

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将书上内容与老师习进行以及动画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五、说教学程序:

篇6:高中语文说课教案

2015年长沙市教师招聘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劝学》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其篇目的顺序安排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定,前面两篇分别是孔子的《论语》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而《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

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三、说学法: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四:说教学程序:

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第一课时:

1、导入: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为能力有限自然美无限就停止审美,停止审美意味着死亡的结论,使他们更深刻的明白,学习不能因为没有止境就停止学习。自然导出新课

2、解题。包括:

(1)、“劝”的意思为鼓励,并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国人皆劝),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2)、荀子简介,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3、听磁带并对照注释,正字正音。主要有:輮、槁暴、舆、跬步、骐骥、锲

根据预习,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青,取之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輮木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能够改变原来的状态。

5、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内在联系

7、归纳: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设喻方式多样(类比、对比、正面、反面)

7、总结: 《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五、教学设计依据:

篇7:高中语文说课教案

2015年长沙市教师招聘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致橡树》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分析

文革结束后,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朦胧派”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的出现以及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战,是当年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坛大事。舒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正是当年 “朦胧诗”的代表作。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作为“朦胧派”的诗作,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

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编者正是按照课标的要求把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的开始阶段,作为必修课。本节课应当紧紧抓住审美这个中心展开加教学。不宜繁琐地条分缕析,而应当整体地将朦胧诗的美感方式和美感作用通过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审美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情感上和心灵上的陶冶,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十四岁左右年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形象思维,对于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因此,我打算调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争取女性尊严和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和新型的爱情观、自由平等、人的价值等深层理念,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描绘的各种形象,学习运用象征、对比、对偶、对仗、类比、比拟、拟人、递进等手法,培养自己丰富而瑰丽的艺术想象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放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的爱情的想象。如何鉴赏这一段?

2、难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两处,作为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体验、涉世未深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对此可以略作讲解,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但不宜过分理性化,仍应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整体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和成长过程中思考。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音乐和教师的示范朗诵,采用“激发兴趣——感知形象——品咂鉴赏——朗诵比赛——创作审稿”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熟读,课后让学生创作。贯彻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教师作引导,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诠释。既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鉴赏,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理解,尽可能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自己建构关于现代白话自由诗的知识体系。

三、说学习方法

我打算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朗诵法、欣赏法、比赛法、写作审稿法等方法让学生用审美的方式接受教学内容(这是一首议论性的诗歌)。

四、说教具的使用

尽量利用电子课件,录音机、幻灯片或者mp4等,制造音画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课时)

本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计划两个课时,《致橡树》计划使用一个课时,课后组织同学赏析课外拓展阅读材料,练习诗歌创作、出墙报,实现“创作、审稿”过程。

六、说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兴趣(共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为学生作配乐示范朗诵(有条件时,同时显示相应的画面)。

2、简介作者和“朦胧诗”,文.革以及文.革结束后的转型时期,思想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解放,“双百方针”,以及当年对“朦胧诗”的批评。

(二)感知形象(共15分钟)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教师配以适当的音乐,整体感知诗歌创造的艺术的形象。要求:

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如“凌霄花”的“凌”的齐齿呼后鼻音,“炫耀”的“炫”是否读成第二声,“峰”是否读成“fōng”,“雾霭”的读音等。(5分钟)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将思考题板书或者用课件展示):

(1)诗中描写了那些形象?

(2)诗中提到了几种爱情观?

(3)诗歌分几个层次?

(4)诗人赞成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5)你最喜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

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尽可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10分钟)

(三)品咂—鉴赏(课堂练习)(共25分钟)

1、教师稍作讲解,进行局部研讨。对比诗中表现的各种爱情观,以及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技巧。重点分析“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0分钟)

2、点名请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分钟)

3、全班齐声朗读这段诗句。(1分钟)

4、趁热打铁,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倾听、点拨:(13分钟)(以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下问题板书或者用大屏幕展示)

(1)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3)木棉和橡树——树的形象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4)作者怎样描写橡树与木棉的关系的?

(5)作者怎样深化了主题?

(四)朗诵比赛(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

(五)诗歌专栏(拓展练习)(课外)

篇8:也谈高中英语说课

下面我就说课的意义与要求、说课的内容与方法两大方面及说课误区简要谈谈说课。

一、高中英语说课的意义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外在的, 如:培训学习、听专家报告等;二是内在的, 如自学、实践研究等。但是无论来自哪一方面的学习或培训, 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自身参与来发挥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依据。以往一些成功的范例都说明了教师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不懈地投身到教学中, 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说课”活动作为一种教学研究的方式, 是一种外在的形式, 但它又需要通过教师自身的参与才能达到目的。因此, “说课”是借助外力, 促使教师内因发生变化的杠杆。它有明确的目的, 被教师所需要。说课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研究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方式, 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二、高中英语说课的要求

1. 理论性与科学性。

2. 简易性与操作性。

3. 交流性与示范性。

三、高中英语说课的方法

1. 说“准”教材。

2. 说“明”教法。

3. 说“会”学法。

4. 说“清”教学目的。

四、高中英语说课的内容

高中英语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 说学生,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五大方面。

1. 说教材。

说课首先要说明对教材的理解, 因为只有教师先对教材有透彻的理解, 才能设计出完美的教案。

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教材内容分析, 说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 说出本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 (3) 说明教材的重难点。

2. 说学生。

在备课和上课之前一定要了解学生, 认清学生的具体真实水平, 这样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

3. 说教法和学法。

高中英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不能对所有学生都“一刀切”, 运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及水平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 说课者应从实际出发,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4.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 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 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 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 是否具有艺术性。

通常, 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 针对学生实际, 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

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需概括介绍, 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 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 (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

(2) 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 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 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 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 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 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 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 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 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包括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 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 说明板书设计。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 不必直接照搬教案, 而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 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五、走出误区, 从本质上理解“说课”

1. 误区之一:说课就是复述教案。

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 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不应混为一谈。说课稿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的, 说课稿不宜过长, 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教案只说“怎样教”, 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 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 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 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 即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

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 它虽然包括教案中的精华部分 (说课稿的编写多以教案为蓝本, 作为参考的第一手材料) , 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 即思维内核。简单地说, 说课稿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 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 因而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2. 误区之二:说课就是再现上课过程。

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 激动万分地给听者“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 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拿来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 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 就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 二者在对象、要求、评价标准及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 不能等同对待。

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 “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 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 这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 而不是施工工程的本身。由此可见, 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 能使备课理性化, 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3. 误区之三:说教学方法太过笼统, 说学习方法有失规范。

“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有些教师在这环节中多一言以蔽之: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等教学法, 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等等。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 怎样操作, 却不见了下文。甚至有的教师把“学法指导”误解为: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习惯养成、简单的技能训练。

4. 误区之四:“一穷二白”, 说课过程没有任何的辅助材料和手段。

篇9:高中物理说课

关键词:说课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分析 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7

说课是以教育心理学、现代学习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学、新课程理念等为理论基础,以物理学科课程标准、物理教材和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阐述的教学研究活动。说课的主体是教师;说课的对象是教师的同行及教学研究人员;说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及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说理是说课的特征,即教师要讲为何这样教的理由,说理是说课的精髓,没有理论说课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必然流于形式,难以深入。

目前,在各地的教学大赛、名教师评选、特级教师评选中经常有说课环节,但许多一线教师又不很了解说课的要求和内容。本文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说课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要阐明教材的来源、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七章第八节的内容

1、地位和作用

分析本章知识在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任何一个单元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在整个知识体系框架内都是相互联系的,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教学指导意见,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今后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内在联系。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机械运动中的体现,在力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然界中每种运动形式均有一种与之对应的能量形式,与机械运动对应的能量称为机械能,是物体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形势能)之和,通过做功实现各种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本节内容从能量转化角度探究了动能与势能之间相互转化所遵循的规律,是在功、动能、势能、动能定理等基础上学习的,同时为学习电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中的能量守恒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应完成的任务和达成的目的。教学目标的阐述要准确、具体,要说明通过教学,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会发生那些变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为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为此,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科指导意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条件,能写出守恒表达式

②针对具体事例会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③针对具体问题能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求解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理性探究和实验探究,历经测量、计算、作图、判断及逻辑推理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

②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领悟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的普遍规律,体会物理的统一美、简洁美

②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③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善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的判断及灵活运用守恒表达式建立守恒方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经过小学、初中、高一第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初步构建了关于自然界的认知结构。学习过程是当前学习任务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支撑点,教师要在学生原认知结构中找到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生长点或同化固定点,在原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任务间架起一座桥,有利于学习顺利进行。

1、学情分析

本章前几节学习的功、动能、势能、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等知识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生长点,如果学生没有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就会遇到许多困难。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及研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为本节顺利完成实验打下基础。

2、学法分析

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用物理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具有很大兴趣,产生探究欲望。所以借助演示实验(小球自由下落、小球摆动、利用橡皮筋放飞飞机模型)激发学生探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的欲望。利用动能定理理性探究物体自由落体过程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利用打点计时器实验探究过程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向主动的探究者的转变。

三、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将以“实验展示、问题提出→理性探究、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建立规律→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为主线,运用“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教师导动、多元互动”开展探究教学。

演示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小球自由下落、小球摆动、橡皮筋放飞小飞机),创设问题情境(这些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动能与势能是如何转化的?在转化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吗?),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实现在学生原认知结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根据探究学习理论,针对小球自由落体运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关系自主探究动能与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应遵守的规律;用打点计时器实验合作探究小球自由落体运动中机械能是否守恒;经过师生、生生交流各自的探究结果,自主生成机械能守恒定律。

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精讲,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是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四、教学设计

1、教具准备

单摆装置、橡皮筋、飞机模型、电火花打点计时器、铁架台、重锤、纸带、刻度尺

2、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采用“实验展示、激发疑问、探究本质”的策略,教学以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为起点,以理性探究和实验探究结果的分析为教学结束,其中设置若干开放性问题为引导,学生不但领略了物理实验的魅力,也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学设计遵循“知识序、认知序、教学序”三序合一的原则:

从知识序来看:从功、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定理到机械能守恒定律,顺序渐进,从易到难。

从认知序来看:以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为教学起点,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从教学序来看:以实验为基础,以问题为纽带,以情感为依托,遵循从实验到理论,从生活现象到物理规律的教学规律。

3、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由“创设物理情境、生成问题→理性探究、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建立规律→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几个环节组成。

⑴创设物理情境,生成物理问题

实验演示Ⅰ:用橡皮筋放飞小飞机模型及单摆摆动实验

问题一:小飞机的动能是哪种形式能量转化过来的?在此過程中是什么力对小飞机做了功?摆球从最低点摆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在此过程中又是什么力对小球做了功?

实验演示Ⅱ: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实验

问题二:小球在下落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它们变化的关系又是如何?你能证明你的观点吗?

⑵理性探究

请用动能定理自主探究小球在自由落体过程中动能变化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同桌探讨探究的结论。

问题三:你们能用实验验证得出的结论吗?

⑶实验探究

同桌两人合作利用打点计时器实验验证结论。共同确定实验方案,合作完成实验过程,自主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⑷归纳总结,建立规律

在理性探究和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询和讨论,形成同一的认识,即“小球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动能的增加量与重力势能的减小量相等,小球的机械能不变”。

利用同样的方法我们也能证明“只有弹力做功的过程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不变”。

可见,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机械能却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⑸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正例和反例的运用,是理解涉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对象、条件、方程的绝好方法。根据迁移理论,学习内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都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发生。

五、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是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拥抱,需要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物理环境。为了创设一个民主的、支持性的教学氛围,宜采用“适时、延时、适度、激励”课堂教学即时评价。评价不仅要对学习结果做出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在知识生成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获取学习的成就感,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上一篇:药品应收会计年终总结下一篇:茶的散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