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选课结课心得

2024-08-30

大学公选课结课心得(精选9篇)

篇1:大学公选课结课心得

如今正处于世界政治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个国家的联合越来越密切,中国发展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而随着而来的是复杂尖锐的国家安全问题。看似平静的中国世界,实际上也暗流涌动,境外的反动分子,处心积虑的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进行渗透和破坏,更甚者企图通过收买国人来损害国家安全。国家文化安全是当代国家安全的基本要素之一。很多时候对一个国家进行分裂不一定就要使用军事等的强硬手段,对一个国家的人民进行思想上的洗脑对一个国家危害并不亚于对其使用军事力量,甚至可以说更危险。自己国家的人民都不认可本国的意识形态,这国家就没有国家凝聚力可言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觉得“国家安全”只是印在课本上的概念,离我们的生活很远。而读完这篇推送,才发现原来“国家安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非常明显,各国间的交流日益增加。从一开始的经济全球化到现在文化的交流也不断增强。各国间的文化频繁地输出与输入。虽然说这样可以使自己国家的文化走出国门,也能够了解和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但是在这种情形下也会给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带来危机。在学习完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相关知识后,我们更加强烈的感受到了国家安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的重要意义,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富强民主国家的可能,就没有中华个民族团结奋斗的机会,并且国家安全牵扯着个人发展,与我们息息相关。在诸多因素中,我们认为经济,作为各方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文化,作为人们思想的根基,网络,作为新兴发展阶段中可能性和潜力并存的媒介,是威胁我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

现在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输入有很多种方式,例如美剧和美国电影在我国的上映。美国的影视作品里通常都会体现出个人英雄主义的意识形态。借助其文化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宣扬它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以此来向中国观众展示美国生活的优越。还有就是通过宗教的传播来进行文化宣传。优秀的外来文化能够使我们不断完善本土的文化,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但是不良的外来文化会侵蚀我们的思想。特别是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处于一段很容易接受外来东西的年纪,而我们又是国家的未来,所以我们就更加需要提高警觉性,学会辨别文化的好坏。

网络越来越普及,网络用户的年龄下限越来越低。而西方的反华势力很早就通过网络对我国一些网络用户进行着文化渗透,特别是年龄较小的网络用户还未完全具备成熟的思维,很容易被误导。例如网络上的某些公知们,经常大肆夸赞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使劲贬低我们自己的国家,更是无限放大我们国家的缺点来衬托出西方的好。如此的言论在网络上大肆宣扬,就有些人会被洗脑成西方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不过随着我们新一代素质的提高,思想的成熟;这些人的把戏被越来越多人看穿。虽然仍有被洗脑的人,但大多数人还是清醒的。在我们平时接受网络上的讯息时,一定要批判的思考,坚决维护我们的国家安全。

阅读完这篇推送,我觉得国家经济事关重大。经济是一切的基础。国家安全这个话题永远绕不开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和别国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多。在看到经济贸易为我们带来了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经济贸易当中潜在的国家安全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好经济全球化带给我们的便捷,一方面我们也要提防参与世界经济所带来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只有减少对外国的依赖,我们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受牵连的风险。为此,我们国家的企业应该正视经济全球化现状,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减少对外国的技术的依赖。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从前段时间中国自主生产出圆珠笔的滚珠这个突破性成果中看到我国企业的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想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首先要把科技发展好。用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发展。掌握核心技术,为我国经济安全保驾护航。此外,作为个人,虽然影响力较小,但是我们可以从支持国货等方面为我国经济安全贡献力量,对我国的优质产品给予支持,为我国GDP发展做贡献。我们要时刻关注国家经济安全动态,团结一心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国家安全匹夫有责,关注并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无论是在政治还是文化还是网络领域,国家安全现状都十分严峻。作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时刻维护国家安全,做到国家利益至上。

篇2:大学公选课结课心得

摘要: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提出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困惑;心理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随之而来出现了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一些厌学、逃学、退学甚至自杀事件屡有发生。据一份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大学生中,近90%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有过着诸如失落、沮丧、彷徨、空虚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或多或少都在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学习是最大的心理困惑

就我所生活的大学,似乎听到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就是“挂科”二字,不论是开学或是期末,我们总是在担心挂科所带来种种困惑,那么出现这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呢?究其原因我把它定义为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与中学教育脱钩,产生某种不适应的状况。说实话我也挂科了,当大一来的时候,受高考的影响产生了对学习的不积极性,总是认为学习可以再等等,但是真正挂科的那一霎那,我才明白大学中的学习只有一次机会,过了就不会再去学了,不像高中那样反反复复的学习,总是复习同一门科目,考同一门的试,这让我很不适应,相信很多刚升入大学的学生也都有的这种感受。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及我国传统的“授人以鱼”教学方法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认为学习就是积累知识,而意识不到要把所学应用于实践。教师乐于灌输书本知识,学生也习惯接受教师安排下的学习。而大学里,教师更注重的“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即注重研究方法,更多的学习靠的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受中学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已形成了定性思维,不能根据变化了的学习目标转换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甚至意识不到学习目标的转变,以为延续中学的学习套路,结果不是和大学的教学模式相抵触,就是在实践中碰壁。这从我们的每个学期实习或者设计中就可以看出来。很多学生把眼光局限在教材上,把学习寄托在教师上,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不知道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些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应对课堂的学习、教师的提问,因而困惑、不安、低落、焦虑,长时间不能适应的学生便开始逃课,最终导致挂科这一结局。

人际交往在大学中被封闭

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家长、教师或学生本人认为业余爱好以及社会活动会占用学习时间或使学生分心而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因而缩减甚至压制学生除学习以外的爱好及其他活动,致使许多学生在大学里处理不了相对中学较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没有特长去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活动,面对那些兴趣广泛、特长突出、表现活跃的同学,他们更是自惭形秽。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表现。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交往经验,在与人交往中常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之心理不够成熟,因此在交往中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导致了大学中人际交往被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那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困惑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有最基本三种:(1)交往的恐惧心理。其根源大多来自家长的误导。一些家长不切实际地夸大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甚至告诫孩子人心叵测,不能轻信他人等,使得一些学生对人际交往持恐惧心理,于是独来独往不愿与人交往。(2)交往的羞怯心理。一些学生由于性格过于内向,又缺乏交往的锻炼,于是,在与人交往中时常感到羞怯,不善于与人沟通。(3)自身的品格缺陷。一些学生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妄自尊大,这些不良性格特征,使之在与人的交往中很难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其言行举止也难以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由于心理不相融造成了交往的心理障碍。

情感方面的影响与困惑 人的情感复杂多样,会给我们大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心理问题,个人认为大学中会给我们带来情感困惑主要有俩个方面的内容。

(1)宿舍的舍友。大学四年,我们要和自己的舍友一起“同居”三到四年。关系可是非比寻常的亲密,如果舍友关系融洽,心情舒畅,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倘若关系不和,紧张对立,则会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阴影,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有人说和宿舍的同学相处应该属于交际范畴,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原因是舍友之间每天都会见面,如果都搞的像交际一样交流,那也不叫舍友了,既然是生活在一起,那么就应该把宿舍当一个家,生活的就应该该像亲人那样,没有必要把交际的那一套带入宿舍,那样有点太虚假了。我们所生活的宿舍每天都会有琐碎的小事,但这些小事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最根本的一点是日常生活中多为朋友及身边人考虑!就让我们在小事中学会宽容、体贴与理解,于点滴中营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份和谐之美!

(2)恋爱方面的问题与困扰。大学生现在谈恋爱是正常的,但是恋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驾驭情感的能力,因此在恋爱过程中他们品尝到的常常不是美醇佳酿,而是涩水苦果。恋爱的挫折,带给他们的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有的为此荒废了学业,有的造成了严重的心理疾患。有的学生对爱情缺乏理性思考,对爱情充满理想色彩,生活中遇到了与自己心目中的

偶像相吻合的异性,不管对方的情感体验,就不顾一切地去追求,造成了一厢情愿的单恋。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爱和炭相同,燃烧起来得想办法去叫她冷却,不然,会把一颗心烧焦。”说的就是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大学生感情热烈,容易冲动,对情感的控制能力还不强。对于爱情我们都有各自的发言权,就个人而言我想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到最基本的:懂得选择,学会放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就业紧张带来的困惑

每年的10月份总是大四学生最忙碌的阶段的开始,对于每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时极其快乐的事情,毕竟我们奋斗了3年半也许只为了这一刻的到来。但是找工作并不尽每个人的人意。社会上的职业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困惑。首先社会职业是开放的,这种开放的特性决定了我们每个大学生都有自由选择理想职业的机会,而实际上,在我们选择职业时存在很多障碍和限制。另外还有职业岗位是既定的,一个人不占据,别人自然会填补,很多时候我们择业时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工作。而当我们找到工作的时候就会因为个人的潜力和价值受到环境的制约、在原来的就业岗位不能很好地发挥潜力时,就应重新选择职业,而现实却对那些跳槽的人给予谴责。就现在而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根本意义在于服务大众、奉献社会,但当前却出现了一些以权谋私、以职谋私的现象。又如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仍然只是一种谋生手段,如何将谋生手段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如何将人际交往同社会利益联系到一起,是涉世未深而又富于幻想的大学生的最大大困惑。

结束语

世界卫生组织将新世纪第一个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精神卫生,消除偏见,勇于关爱”。江泽民主席在给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的复信中说:“世界卫生组织将200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精神卫生是非常有意义的。精神疾患已经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国际社会对防治精神疾患甚为重视。”目前,精神卫生工作与精神障碍患者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大学生的精神卫生更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只有正视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的表现及原因,才有助于找到心理调适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篇3:大学公选课结课心得

关键词:高校法语公选课,法国文化,语言教学,文化教学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发现掌握两门以上外语的人才更紧俏。法语作为除英语之外使用国家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语言已被越来越多的学生视为希望学习的第二外语, 现已走进诸多高校的课堂。在我国, 大学法语教学针对学习对象的不同分为法语专业教学, 英语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法语二外必修课教学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公选课教学。鉴于以往的相关研究均未涉及法语公选课教学, 笔者将总结这一类型法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提出依靠文化助推大学法语公选课教学的文化教学新模式。

一大学法语公选课的意义及特征

众所周知, 法国既是科技发达又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法语公选课的开设既可以给学生一个多学一门外语的机会, 使他们可以借助法语获得本专业最新学术信息;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打开了解世界的另一扇窗。同时,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有利于思维方式的求异和创新, 有利于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提出与众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笔者经过调研, 总结了当前大学法语公选课的特征如下。一是选课学生方面, 选择法语公选课的学生一部分是毕业后有留法打算, 一部分是对法语有着强烈的好奇。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对法语包括法国有着浓厚的兴趣。二是在课程设置上, 法语公选课的课时较少, 大多在100课时左右, 而且周期偏短。三是课堂教学方面基本沿袭的是“课本+黑板”“师本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二大学法语公选课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1. 无专属教材且教学模式陈旧

法语公选课多采用的教材有《新大学法语》《法语》《简明法语教程》等, 没有专属的法语公选课教材。在内容上不能与公选课的课时相匹配, 而且侧重词汇和语法教学, 对保持和加强学生学习兴趣捉襟见肘。同时, 法语公选课教学多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法语仅为选修课教学, 所以受重视及受扶持程度偏低, 这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多数教师仍固守传统教学模式, 很少开展多样化的新型教学。

2. 学生学习兴趣严重受创

法语公选课学生的特点是学习法语的兴趣大于学习压力。他们抱着对法语尤其是对法国文化的兴趣走进课堂, 但教材内容的不适应性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呆板逐渐打消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法语公选课渐渐失去魅力。因为它传统守旧的内容和模式无法保持和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使其学法语的兴趣严重受创。

面对法语公选课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不妨转换思路, 以文化为引擎拉动法语公选课教学, 以文化教学吸引学生重回法语课堂, 留住学生学习法语的兴趣。

三文化教学——大学法语公选课的新出路

教师在教授一门语言的同时, 也是在传授给学生一种不同的文化。在法语公选课教学中, 我们要强调文化的牵引功能, 让文化教学拉动语言教学, 使二者有机地结合, 才能在不伤害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正确理解和掌握这门语言。

1. 文化教学原则

一是关联原则。在文化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发散性思维, 小到一个字母、大到一篇课文, 根据教材内容联想到相关事物, 进而做相应的介绍。二是适度原则。文化教学要把握好尺度, 适度而行。教学的目的是借助文化教学带动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因此文化教学要点到为止, 在学生的兴趣点上适时地进行语言教学。三是实用原则。教材中出现的对于文化交际实用价值大的文化点应该着力讲解, 给予学生理解文化的钥匙,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换位思考,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四是综合原则。在大学法语公选课教学中, 应将语言教学内容与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对法国文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五是客观原则。法语教师在尊重法国文化、信仰、生活方式的同时不能抛弃自身的文化身份。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以客观的态度用文化教学带动语言教学。

2. 文化教学策略

一是培养学生法语学习过程中对文化的敏感度。词汇、习语等多方面都有着文化烙印, 要让学生拥有发现语言背后文化的眼睛。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文化教学, 如PPT课件、多媒体教学平台、视频, 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目的语文化和背景, 从而调动学生的感受, 收到更好的文化导入效果。三是积极寻找文化差异和对比。把母语和法语文化进行对比, 在教材学习中对涉及法国文化特异性的内容进行注释和讲解。这是文化教学中针对性较强的一种跨文化教学策略。四是教师有意识地针对教材内容设立文化主题, 介绍相应的文化现象, 使文化教学激活语言教学。如“法国印象”“法国文学大赏”等。此时, 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对法国文化的兴趣, 鼓励学生课下查找、整合资料, 并在课上提供展示的机会。除此之外, 可以学唱法语歌曲, 讲述法式幽默, 使课堂气氛活跃, 还可赏析一两首著名的法语诗歌, 让学生体味法语的文化韵味,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法语的兴趣。

在文化教学助推的法语公选课堂上, 学生将踏上一次曼妙的法国文化之旅, 饱览法国灿烂文化, 学生学习法语的兴趣被最大化地保留和强化, 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感到意犹未尽并产生继续学习的想法。这样的文化教学不但让学生转变了语言学习枯燥乏味的传统观念, 还会增长见识, 开阔视野, 形成新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将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大有裨益。

篇4:大学公选课结课心得

【关键词】英语视听说 公选课 多样性 积极意义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经历了十几年的英语系统学习,我国大学生已经掌握了英语的基本语法以及一定数量的单词,具备了初步阅读能力。然而,与读写能力相比,我国大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遍比较薄弱,因此进一步开设视听说公选课并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积极意义的。

一、对我国高校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我国高校目前针对英语视听说课程还是主要采取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这些模式陈旧,大同小异,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教师大多采取的是“满堂灌”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机械复制,并没有主动接受,厌烦和排斥心理较为严重。

2.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学习缺乏计划性,即便到课率有所保证,但真正上课的效率和听课效果不高,学习以及运用英语的能力依然较差,“不敢说”也“听不懂”成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两座大山。

3.听说素材都偏离真实情景,学生学习的代入感不高,取得的实际效果也很有限。比如我国英语高考时,常常会把考场所在的学校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起来,禁止车辆经过,怕的就是会有别的声音影响考生做听力。但实际上,真正的英语视听环境是十分复杂和多变的,不可能在一个绝对安静的情况下让国家级播音员说英语。笔者曾经在纽约乘坐地铁时,临时遇到前方通道故障,当时地铁列车长只是操着印度英语腔,用非常嘈杂模糊的广播告知全体乘客换车。由此可见太过理想化的听说素材对于那些想真正要学好英语听说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4.我国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素材十分单一,很多高校英语教师只是完全按照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材料(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照本宣科,即便有一些教师尝试过“激情四射”的教学方式,但因过分依赖传统教材,学生也不积极配合,经常出现冷场,最终导致教师心灰意冷而回归传统。

二、对大学英语视听说公选课教学多样性的探索

大学英语视听说公选课是一门集听力课、录像课、影视欣赏课、口语课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针对学生文化知识欠缺,交际能力薄弱所开设的一门课程,是对大学英语必修课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因此针对本门课程的特性,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视听手段,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真实语境,使学生学到真正“原汁原味”的英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听力教学多样性探索

(1)通过流行歌曲学习英语。许多语言学习的研究人员在歌曲对于语言教学中的积极意义达成诸多方面的共识。音乐是无国界的艺术,它可以抒发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让人产生美的感受。通过流行音乐来进行英语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感觉耳目一新,兴趣大增,而且很多英语歌曲的歌词往往押韵,学生学起来朗朗上口,简单易懂。

(2)通过美剧和原声电影学习英语。无论是美剧还是原声电影,都是最真实的交际场景,它能给学生带来纯正地道的语言环境。在日常交际中,外国人的语言常常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语音、语调、甚至有时还会夹杂不同的背景声音,这些都不可能完全的包含在录制的听说材料里,因此学生们经常会反映“能听懂磁带内容,却听不懂真正的外国人说话”的问题,而美剧和电影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个不足。

(3)通过英语演讲学习英语。由于演讲一般都是发生在公开场合,因此对于演讲者来说要求素质全面,仪态大方,发音清晰,演讲内容丰富又带有幽默。听好的英语演讲能给大学生们以热情与力量,奋发上进,鼓励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2.口语教学多样性探索

(1)学习“非传统”的特色口语课程。高校设定的传统口语教程一般都比较初级,离不开打招呼再见一类的基础口语,但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意思的特殊口语材料对学生进行培训,如《流行美语》。这虽然只是一个广播节目,但是它选取的都是美国真实口语对话中会运用到的常用俚语或表达。尤其是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是美国人Michael,说英语;一个是中国人李华,说中文,每个常用语都会把拼写说出来,非常浅显易懂,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2)对传统教材中的基础对话进行扩充并角色扮演。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教材里的基础对话对学生进行发散练习,提前将话题布置下去,让他们将原有的简单对话变成一个相对具体和丰富的真实场景,组织学生成立不同的口语小组,在课堂上将对话分角色扮演并场景再现,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开动脑筋,大方得体地进行对话。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教学硬件的成熟为英语教学带来了更多有利条件。但是除去硬件的因素,高校教师更应该从软件着手,多元化探索英语视听说公选课教学的可能性,创新教学模式,使之成为大学英语必修课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参考文献:

篇5:关于3D打印公选课的心得

这个学期,我有幸选到了3D打印的公选课。这个课程,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平时,我总认为3D打印技术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而且它还是一种全新的、尖端的科技,一时半会儿不可能走进现实生活。然而,上完课之后,我才知道3D打印技术离我们的生活其实并不遥远,目前在建筑、医疗、军事、餐饮等行业都已实际运用,而且学校的实训楼内就有几十台各种型号的3D打印机,并且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打印作品。

接下来就是满满的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课程。通常,理论课程会很无聊,但这个课程,我只能用“受益匪浅”这个词来形容。课程中,我们的主讲老师,一步一步让我们掌握相关理论与技术。

3D打印机与普通打印机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只是打印材料有些不同,普通打印机的打印材料是墨水和纸张,而3D打印机内装有金属、陶瓷、塑料、砂等不同的“打印材料”。打印机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可以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

通过学习自己还知道了3D打印的工艺过程:(1)用3D Max、CAD等专业软件建造一个三维模型;(2)转到STL;(3)转到AM机器和STL文件处理——AM的使用者将STL的文件拷贝到计算机中,由计算机控制三维打印机工作;(4)设置机械——对于怎样为新的打印工作做准备;

(5)建造——让每台机器都做它自己的工作,建造过程几乎是自动化的。(6)移出——将打印好的产品(或一些情况下的多个产品)从机器里取出来;(7)后期加工——对许多三维打印机打印出的产品需要做一些后期处理,包括了刷去所有的残留粉末。由于一些材料需要时间硬化,所以刚打印出的产品在这个环节是十分脆弱的。因此我们要倍加小心以确保它不被损坏。于是,最终成品就这样出来了(仍未打磨修剪)。

在3D打印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打印前的设置参数有问题、模型有悬空部分,导致模型在打印过程中坍塌,结束时取下底座不小心导致模型损坏等。对于打印过程中坍塌的问题,我只能重新设置好参数,再用土办法——戒尺在打印过程中支撑模型悬空部分;而取下底座不小心导致模型损坏的问题,我只好后期再对底部进行打磨,处理一下。

而由于我们所操作的3D打印机的加工精度有限,虽然打印机的精度显示是0.1mm左右,可是实际加工精度比想象中要差很多,我的打印的成品的图片也说明了这一点。加工完成的工件表面质量也不是很高,要想达到实际效果还需进一步加工。

篇6:《大学语文》公选课课程论文

姓名:江启

院系:电子与信息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一班

学号:18

选课时间:周六 第三四节课

论中国戏曲的发展史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长河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对中国戏曲发展史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这一研究使社会公众能一目了然地掌握中国从古至今的戏曲发展史,产生认同感,进而达到对中国戏曲的了解和认可的目的。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四点:

一、孕育;

二、形成;

三、勃兴;

四、繁盛。

关键词:戏曲;发展史;传承

这学期,我选修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通过黎老师的精彩讲解使我对中国戏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中国的戏剧、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被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国戏曲种类多达三百多种。

一、什么是戏曲?

清末学者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开始将“戏曲” 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就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二、中国戏曲的源头——傩戏

中国戏曲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那时候人类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总会把它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在作祟,于是人们借助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便形成了一种巫术形式——傩。

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傩戏的主要特点是演员由巫师扮演,穿着华丽的服饰,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来娱乐神怪。

三、中国戏曲的形成——南戏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流行于浙江温州和福建泉州一带,故称为南戏。宋代是我国政治,文化,经济南移的重要时期,人们从北方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南戏就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

南戏的主要特点是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而形成的,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四、中国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戏曲被认为是旁门左道,故元代以前的戏曲类艺术多为优伶,艺妓等下层人物为之。蒙古灭金后,停止科举考试,文人很难进入士层,使他们有机会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体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愿望。他们较高的文学素养推动了元杂剧的进一步发展,使之逐渐演变成一种日臻完善的艺术形式。

元曲的主要特点是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五、中国戏曲的繁盛——京剧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八十大寿,安徽三庆班进京献艺,同四喜、和春、春台等戏班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为我所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深受当地人民所喜爱,因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京剧的主要特点是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主要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六、地方戏的兴起

从清初到清中叶,除昆曲、弋阳腔继续流行外,已有梆子腔、乱弹腔、秦腔等几十种地方戏曲出现,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黄梅戏,折子戏等,形成诸腔杂陈、百花竞放的局面,还分别在北京和扬州形成南北两大戏曲中心。

七、建国后戏曲文化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处处呈现出万象更新之貌。京剧也因此迎来它艺术上的春天。

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

1983年,戏剧梅花奖设立。

八、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进入21世纪,我们大力吸收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淡漠,使得我国戏曲文化逐渐褪去光环,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勇挑重担,肩负起民族文化振兴的使命,将戏曲文化发扬光大!但是也有人提出疑问:我们是一味地继承戏曲文化还是有发展地传承戏曲文化呢?

我认为戏曲作为一门艺术,当然是要有发展地传承下去。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故事或感人的事迹通过戏曲的表现形式展现给普通大众,让大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接受我们的戏曲文化,在快乐当中了解戏曲文化和学习戏曲文化。

请给自己一次机会,走进剧院,去接触戏曲,感受戏曲的魅力!最终希望我们的国粹发展的越来越好!

1王国维.戏曲考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百度百科。

篇7:大学课堂大学生与法公选课论文

在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前夕,华为公司强迫员工集体大辞职事件在全国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不少企业纷纷效仿,试图以强迫员工辞职再就业的方式让员工工龄“归零”的方法,来规避即将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中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尽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全国总工会最新的表态都强调这种做法是违法的,但现在看来,强迫辞职的态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很多外资企业也纷纷辙资或是裁员,四川央企就曾集体裁员达二千余众。那么为何无固定劳动合同 就这么让企业如此深恶痛绝呢?

新的劳动合同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从表面上看,这种没有终止日期的合同就是远无尽头,似乎和过去的铁饭碗没有区别。但其实和以达国家相比,中国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签定无固定劳动合同的比率要低的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优势主要在于可以培养出员工的忠诚度、责任心,充分发挥员工的劳动积极性,让员工在长期的劳动技能训练中所培养的经验、学识充分用于同一家企业。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虽然心理契约不是有形的,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和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心理契约的内涵与意义在于员工心理状态与其相应行为之间的决定关系,而员工的行为质量直接决定了其工作绩效。而有期限劳动合同可能企业今天培养出来的人才明天就为别人培养了,这个月还努力工作的员工下个月可能就被其它企业挖走了,造成的不但是企业培养员工的费用的打水漂,还失去了企业的技术和一些长期的顾客甚至公司的商业秘密。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其作用与婚姻多少有点相似。短期合同的普遍存在,虽

然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用工灵活性,另一方面却使劳动者缺乏应有的安全感,尤其是对一些已超过“黄金就业年龄”的劳动者,虽在企业已工作十多年,但由于劳动合同仍是一年一签,天天担心被炒,造成员工工作效率低下。

现在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提供劳动,用人单位给付工资,双方维持一种比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更加稳定的劳动关系,可以大为减少换工作造成的时间和金钱的流失。

从表面上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似乎是铁饭碗了,但其实不是。最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即便员工和单位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单位仍然有权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形下——如双方协商一致、员工违法违纪、因伤病无法继续工作或者经济性裁员——均可解雇员工,解雇之后,员工就和单位没有了任何关系,员工不可能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为借口成为单位的“老赖”。

虽然如此,但是现在的用工单位大多反对情绪比较高,2006年女首富张茵提交建议:“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无论对资方和无技术的劳动者,都是一种压力,建议取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改为3~5年有期限的劳动合同。”

张茵提出,人才、企业只有通过合理的竞争和流动,才能体现出人才的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因此应取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本人认为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不能反映企业竞争和人才流动,劳动合同法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正因为以往企业随便解雇劳动者,克扣劳动者工资,延长工作时间,不给职工交纳各类保险。而此次新劳动法的颁布宗旨是着重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从历史上看,我国实行有期限合同为主的制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曾经无处不在的“大锅饭”和“铁饭碗”,为了打破这一历史积弊,后来的各类劳动关系,纷纷采取有期限的劳动合同制度,这有助于员工彻底摈弃懒惰思想,防止“铁饭碗”。

但企业的制度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发达国家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比率远远高于有期限劳动合同,都是以无固定期限合同为主有固定期限合同为辅的用工方式。而且事实也证明,以无固定期限合同为主有固定期限合同为辅的用工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用工方式。

对于企业来说,在短时期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会给企业带来用工的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于辞退员工的成本空前增加。由于现在中国的人力资源的素质与

技能都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用人单位在一段时期的用工后如果发现劳动者不太胜任本工作,辞退便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辞退员工所赔尝的赔尝金使用工单位的用工成本增加。有些利润较为低下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或都大量裁员,从而使一些员工失业。

不过本人认为,虽然在短时间内这些压力会比校大,特别是现在正值金融危机,更是给这些企业雪上加霜。但总体上会对这些企业的产业结构带来长远的效益。

篇8:大学公选课结课心得

一、学生上课

1.选课目的不明确, 到课率低

我校选修课设置较少, 师资配备不足, 上课以大班学习为主, 使得很多学生学习选修课态度不够端正, 仅将其当作“赚”学分的专用课程。选课不以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课为依据, 而是根据课程是否容易通过, 授课教师是否好说话, 上课地点是否在自己喜欢教室以及是否和自己熟悉的人一起等原因选课, 存在很大盲目性。上课态度消极, 不认真听讲、私下聊天、玩手机, 严重扰乱课堂纪律, 影响他人, 更有甚者无故旷课, 作业浑水摸鱼、蒙混过关。

解决此问题要从多方面入手:配备师资队伍, 尽量以小班授课;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度;设立严格考核制度, 避免学生投机取巧;多元化授课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展配套课外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培养其创新意识。

2.大一、大二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课, 大三、大四学生选而不学

我校选修课安排很不合理。大一、大二学生时间很充裕, 但可选公选课比较少, 资源有限, 导致学生选课紧张, 每年有很多学生为选不到公选课而发愁, 从而使学生在选课时没有机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 只是为了机械的“赚”学分。大三、大四学生可以优先选课, 但却存在课程设计、实习、专业课学习等压力, 无暇顾及选修课。

鉴于此, 一方面, 学校应着力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适当丰富选修课数量和种类, 完善选课机制,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机会选到自己喜欢上的课。另一方面, 学校应调整选修课课程设置使其尽量面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 因为他们时间充裕, 能够保证选修课的顺利进行;而对大三、大四学生应尽可能降低上选修课时间, 使其不至于选而不上, 或草草应付学分。

二、教师授课

1.态度不够端正

授课教师上公选课态度不够端正, 仅为赚工作量, 不认真备份, 教案准备不充分, 上课敷衍, 更有甚者出现迟到、早退、无故不上课现象。究其原因为对公选课重要性认识不够, 完全将其当作赚钱或娱乐的工具。因此, 学校应建立健全公选课监督机制, 一方面要求教务处和学院加强督查力度, 增加随即听课力度。另一方面建立公选课课程及教师评价体系, 督促教师教学工作, 以此促进公选课建设。

2.授课内容把握不准, 授课形式单一

公选课面向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而开设的, 因此授课内容应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主, 不能专业性太强, 造成选修课“偏”、“深”、“杂”的现象。然而, 有的老师讲的过于深刻, 授课过于呆板, 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与此同时, 授课内形式以板书、PPT等课堂教学为主, 缺乏实验、实践、设计等操作性环节, 形式过于单一。

建议授课根据学生知识背景特征, 适当调整课程难以程度, 授课时注意与学生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环节, 真正将能力创新作为授课目的之一, 并结合当今先进的科技产物及时代主题选题, 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应注意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3.考核制度不够严格

授课教师只是讲课, 很少布置作业, 督促学习。考试内容较为轻松, 很多学生不去上课也可以以较高的成绩通过考试, 从而变相纵容同学不去上课。公选课人数多、专业背景复杂, 要做到严格考核不太现实。但授课教师应适当布置课堂作业, 辅以课堂提问方式, 将课堂作业与考勤结合, 当堂做, 当堂交, 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加强对学生课上学习的督促。同时采用多元化考试制度, 将课堂作业、实践成绩及考试成绩相结合, 多角度、全方位督促学生。

三、教务管理

1.管理和监控制度不完善

在课程管理及质量监管上, 公选课与必修课大相径庭。目前, 公选课往往疏于管理, 教务处和学院基本没有检查。某些教师由于业务繁忙, 还会出现经常调课停课现象。此外, 公选课上课人数多, 专业范围广, 使教学秩序一度紊乱。更有甚者, 缺课后也不进行相应的补课, 由于监控措施的不力, 也都不了了之。

解决此问题, 最好将公选课的监控与必修课等同, 教务处、学院教务办不定期地去检查, 以此进行有力地监督, 此外最好设立公选课视导组, 对课程的质量、授课教师的水平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以此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2.选课设施不完善

开设的公选课学科及类别分布不均衡, 理工课开设较多, 文史类相对较少, 学生很难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课程设置不当, 优秀课题数量严重不足。还有一个很严重的现象, 每当在学期选课的时候, 全校1万多学生一起点击教务处的网站, 导致网络堵塞, 使选课的学生很难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自己需要的课程。尽管学校的硬件设施较先进, 可是优化现代化设备方面存在很多管理上的缺陷。因此, 选修课内容多联系实际、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授课是能与实践相结合或与最新信息或新闻相结合。选课时需要采取措施弥补现代化设备管理缺陷, 譬如合理调整、分配选课时间、调整选修课的设置等。

综上所述, 课程质量是保证公选课正常开设的基础, 课程有了质量保证, 在辅以严格的管理, 完善的监控措施, 科学的考核形式以及相应的课程建设资金和课外活动等, 高校公选课必能实现质的提高。

摘要:高校公选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目前高校的公选课普遍存在较多问题, 本文从学生上课、教师授课及教学管理三方面分析高效公选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希望对完善高效公选课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公选课,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吴慧华, 徐燕.高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 2011, (1) .

[2]张香萍.高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民办教育研究, 2010, (3) .

[3]刘佩芝, 董榴英.当前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上饶师院公选课为例.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9 (2) .

[4]伍晓蔷, 姜磊, 尹丽红.我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5) .

[5]张海龙, 肖月, 周子明.对如何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27 (4) .

篇9:大学公选课结课心得

摘 要:高校开展贴近当下审美文化思潮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本文旨在讨论在大众文化不断影响大学生审美倾向的当前,如何利用摄影公选课培养大学生积极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阐述高校开设摄影公选课对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摄影;公选课;审美教育

大众文化开拓了学生视野的同时,却也有格调低下,内容庸俗化、娱乐化的问题存在。因此,设置贴近当前文化审美的摄影公选课对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重要意义。

1 审美教育的迫切性

1.1 大学生审美情趣媚俗化

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当下许多大学生喜好媚俗流行文化,这些文化中不切实际的矫情和虚伪被大学生吸纳。在进行内容选择时,很多学生开始偏向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网游、仙侠、玄幻、穿越题材大行其道;古典严肃艺术却备受冷落,甚至有部分学生因研读严肃文学被嘲笑。在审美情感上,一些大学生早已抛弃古朴含蓄,转而追求赤裸直白的金钱关系和男女性爱。在这种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审美思考越来越匮乏,娱乐至死主义和身体享乐主义大行其道,审美正义日渐缺失。

1.2 大学生审美观念消费化

如今很多大学生的审美已经从过去的精神愉悦走向了追求感官刺激、物质刺激的道路,成了漠视心灵体验的视觉性存在。在审美选择上,用高消费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和个性,将物质消费看成高质量生活的标准,并以此来区分自己与其他社会群体。这种审美取向的侵蚀导致了大学生的享乐消费主义,以及利己主义和炫耀虚伪的恶习。正确的审美观的缺失,使大学生在眼花缭乱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对真假、善恶、美丑、好坏、文明与野蛮、理想与现实的基本判断,失去了在这个世界赖以生存的价值体系。

2 利用摄影公选课培养大学生审美

著名哲学家休谟曾说道:“要提高艺术审美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赏和鉴赏一种特定类型的美。”而开设摄影公选课,在公选课中通过欣赏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和电影电视片段,可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创作的能力,同时还能结合实践,让大学生能够融入摄影的世界,用镜头去关注社会,建构起正确的审美价值体系。

2.1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自然美是以自然属性为基础的美,自然美也从来不依赖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在自然世界中,春雨、夏雷、秋霜、冬雪,以及一切鱼虫花草都能带给人类以美的体验,这些也常常成为镜头被定格的一幕。在摄影公选课教学中,大学生可以通过摄影作品来感受大千世界。例如教师可利用摄影技术来引导学生的探索意识——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看到我们自己生活着的这颗星球,航天员利用摄影技术在外太空拍摄了第一张地球的照片,让全人类都有机会亲睹地球“芳容”。水下拍摄,为人类呈现出大海深处不为人知的神秘生物;微距拍摄,为人类发现周围微不足道的鱼虫花草是那么美丽惊艳;科学拍摄,更让人类看到了肉眼永远无法感受的分子、原子结构。摄影公选课可以通过展示这些精美绝伦的照片,极大的激发学生对于自己生存的环境的热爱,引起大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和好奇,从而去进行探索。

2.2 培养学生欣赏社会美的能力

社会美是高于自然美的一种综合美,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认识理解都属于社会美的范畴,是一种复杂的美。社会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美。因此,在摄影公选课上,教师要懂得引导学生们去体会和感悟摄影作品背后想要表达的感情,并通过联想,对摄影作品表现出的社会情感的善恶美丑做出判断,以形成正确的审美倾向。例如,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影片在人们惊慌失措逃生时,定格了一对老年夫妇相拥躺在床上等待最后灾难来临的瞬间,这种对于人类情感的极致刻画能带给学生以震撼和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欣赏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捕捉生活中类似的情感瞬间,产生对人类美好情感的认同以及对其背景的深思。

再如网上引起巨大反响的难民小男孩陈尸海滩的照片,在那张摄影作品中,没有高难度的拍摄技巧,只是简单的呈现出事实真相,只是一个孩子的尸体被冲刷上海滩,但就是这张照片几乎引发了全人类对难民问题的关注。这就是因为摄影作品题材本身触及到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作品的背后体现的是拍摄者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选取类似的摄影作品给大学生欣赏,对于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美的审美力有着重要作用。

2.3 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美的能力

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和社会美,它克服了自然美注重形式的缺点,也摆脱了社会美重于思想内容的局限,真正做到了感性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有造型艺术(雕塑和绘画)、表演艺术、实用艺术(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综合艺术(一般指电影、戏剧)等等。摄影作品的主题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建筑、雕塑等,在摄影公选课中,大学生通过摄影作品欣赏到了大量不同艺术类型的作品,激发了学生对于艺术美的兴趣和好奇,有助于学生去探索发现艺术之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例如,让学生欣赏《布拉格之恋》《教父》《辛德勒名单》《莎翁情史》《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影片在构图、创意、色调等摄影技术上的高超成就,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穿插一些影片拍摄时对于画面选取的故事,例如菲利普·考夫曼导演在拍摄《布拉格之恋》时,剪辑师沃尔特·默奇将十多个小时的胶片进行编码,并将一些重要场景画面一一洗出来贴在墙上,一些有复杂调度的画面甚至洗出多张来进行选取,而这些照片最终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才在最后将完美的影片呈现给观众。通过这样的讲述,让学生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更多了一份领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把控能力。

3 结语

摄影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大学开展摄影公选课其目的并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摄影大师,而是培养大学生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注,从拍摄中对社会、人生进行思考,从简单的拍摄照片过渡到陶冶情操,发现生活中的美、揭示生活中的美,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最终达到培养大学生正确审美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邸贵玉,刘守新,高振华.基于“读图时代”的高校摄影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08):91-92.

[2]赵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D].兰州大学,2011:5-6.

上一篇:企业健康教育总结下一篇:湖南高考报名人数又减2.6万 生源持续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