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2024-07-28

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共5篇)

篇1: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管丽萍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

一、教材依据

教材选自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3册,第7课。

二、设计思想

本课通过对毕加索的生平事迹的介绍和作品欣赏,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从而了解西方现代绘画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内涵,并以此向学生提供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品。

本科以问题为纽带,采用美国的费得门教授提出的美术欣赏陈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美术作品,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

1、以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为突破口,了解毕加索的生平、作品以及他的艺术主张。

2、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和平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了解毕加索的生平事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讨论评述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五、教学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毕加索,画纸、画笔。

七、教学过程

(一)运用情境,启发思维。

1、看一段日本侵略者残杀中国平民的影片作思考:

(1)影片中欧哪些形象?

(2)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请学生谈谈观后感(可用一两个词或简短的话来表达)。

(二)结合课件,欣赏《格尔尼卡》,述说感受。

师:画面上都画了些什么?能找到战争的影子吗?

生:人、灯、牛、马、倒下的战士„„

生:看不懂、乱七八糟„„

师:那你们像不像看懂呢?(生:想!)好,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幅画看懂!

(三)引导欣赏,加强体验。(板书:课题)

师:想要看懂这幅作品我们得先了解它的作者,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板书:

一、作者简介)

1、毕加索简介:他作品的价值,以他年轻师地趣事为切入点(贴近学生)适当讲解他的生平以及艺术主张。点到《格尔尼卡》是他立体主义(板书:立体主义)时期的一件代表作品。

2、简介《格尔尼卡》创作背景。

在《格尔尼卡》创作的头几天里,毕加索共画了25幅草图,这是其中的两幅。

师:现在大家知道大概是怎么回事了吧,下面我们可以进入重点《格尔尼卡》画面欣赏。(板书:

三、画面欣赏)

3、观察这幅画,分析一下画面中的各种形象都象征(板书:象征、寓意)什么,画家又是怎样表现的?(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牛的表情是怎么样?(板书:变形)它代表什么?(牛头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2)马代表什么含义?(马象征着苦难的西班牙人民。)

(3)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这一切都说明什么?

(4)战士手中的短剑和剑旁的花有什么寓意?(战士右手握着这段的剑,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

(5)画面上方高悬的灯泡像什么?灯在这里象征什么?(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地射向四周,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

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明了战争的罪恶。)

(6)由举灯的女人你联想到什么?象征什么?

(7)跳楼的人发出什么样的喊声?

(8)奔跑的人造成怎样的气氛?

师:请谈谈你现在的印象和感受。

师总:(配音乐《辛德勒名单》带学生进入意境。)教师声情并茂系统总结《格尔尼卡》的绘画形式、绘画语言(板书:色彩、线条)以及各个部分的象征意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格尔尼卡》的艺术效果。

师:《格尔尼卡》这件以战争为背景的油画作品和这幅同样表现战争题材的油画作品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抽象、写实)那么抽象变形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是不是乱画还是有内在的形式?立体主义,立体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对毕加索的其他艺术作品的欣赏来重点理解一下。(板书:

四、其他作品)

4、毕加索其他绘画作品欣赏(立体主义画派1910——1914)

我们来看毕加索的《公牛的变体画》

A、公牛的体量感及质感的表现→

B、分析内在的组织结构,质感的表现已经退居其次→

C、彻底放弃对皮毛的质感的外在表现,以简练的形式直接表现对象的结构特点→

D、精简内部结构,夸张整体的外形特征,在可以识别的限度内,将细节减至最少→

这就是他如何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抽象出一种特殊形象,使画面极具个性化和表现力。立体派是二十世纪法国的主要流派。(联系19世纪末西方的一些画派适当的点点让学生的思路更清晰。)

师总:刚才我们通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画面赏析、其他作品”几个步骤对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欣赏,(指板书)这就是欣赏一幅作品的步骤,当然这需要大家搜集和阅读大量资料才能完成。

《格尔尼卡》这件作品是以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格尔尼卡的战争事件为背景的,这让老师联想到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在中国。(学生:抗日战争)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战争的灾难,其中最让人发指的就发生在南京(学

生:南京大屠杀)这就是这一事件留下的展示照片。(展示一组照片加深学生愤慨情绪。)

(四)布置作业,表现情境。

日本情路饿着这一情境让老师觉得很愤怒,你们呢?那下面我们尝试着用绘画的形式来变现一下南京大屠杀,揭露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战争之罪好吗?

(五)师生互评,开拓思维。

(1)点评作业,小结本节课内容。

这节课我们围绕以战争为背景的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格尔尼卡》展开,了解了一下毕加索的生平、作品以及他的艺术主张。他笔下的和平鸽飞满全世界,成为人类世界和平的象征和标志。希望大家课后能把这个作业完成,做一名和平的使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战争之罪。(点题)

(2)课后查阅毕加索的资料及其作品,进一步了解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篇2: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一同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课型】:欣赏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格尔尼卡》相关资料;铅笔、剪刀、双面胶、黑白灰三种颜色的卡纸。【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起立问好,集中学生精力。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大家坐在安静宽敞的教室上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还有些地区正在承受着战争带来的灾祸,人都向往和平,艺术家们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控诉战争!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位画家-----毕加索

多媒体出示图片:播放一组毕加索作品(配合音乐)

★请了解毕加索的同学简介毕加索。(出示多媒体,毕加索

简介。)★毕加索:毕加索是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美术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油画《格尔尼卡》是他的代表作。

注:什么是立体主义?什么是象征?(出示多媒体)

★立体主义——由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以出抽象的几何状态呈现作品,并描绘真实的形体。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中国的龙就是一种象征,《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具有象征意义。

三、讲授新课。

(一)多媒体出示图片《格尔尼卡》,(349.3cm×776.6cm)★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迤逦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

板书:

★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画是什么感受?——乱、看不懂、支离破碎...★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感觉很重要,但是我们也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这幅画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对于这副画,大家现在心里一定有很多问号,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解析这位大师的作品吧!

(二)出示视频

★这段视频反映了什么为主题?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请有准备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

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的却是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副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国军官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的说:“不!不!这是你们的杰作!”)★师:为什么毕加索说“这是你们的杰作?”——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尔尼卡》中的人间悲剧。

(三)内容分析

1、(出示3D视频)通过3D的效果让大家更直观的去感受一下这幅画的氛围,让大家认真找一找里面出现了一些什么形象?

★师:看完象? 板书: 3D版的《格尔尼卡》,再配合上音乐,老师想知道同学们有着什么样的感受?画面中出现了一些什么形生:抱孩子的母亲、牛头、马、灯、断臂倒地的战士、举灯的女人、奔跑的人、求救的人……。

2、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内涵:

(1)马的表情怎样?代表什么? —被刺伤,发出嘶鸣。象征苦难的西班牙人民。

(2)牛的表情是怎样?它代表什么? —龇牙咧嘴,象征着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3)抱孩子的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表达了什么?

—发出哀鸣,表达死去孩子内心的痛苦。

(4)灯——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

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

(5)奔跑的女人——造成了什么气氛?

(惊慌失措、惊恐)

(6)跳楼的人——向上呼救。无助。

(7)断臂倒地的战士——死不瞑目。(手边的花的用意?——对死难者的哀悼)

(8)举灯的女人——可以联想到什么?(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象征自由。)

3、教师补充:

通过我们的分析,大家知道它是反映了战争题材的一幅画,在这画里,没有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死亡、恐怖和呐喊。画的背景布满了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全画。而画家之所以这样来表现,也跟他儿时的经历有关:1884年,毕加索3岁的时候,在西班牙马拉加发生了地震,那天晚上的尖叫、惊恐、毁灭、火焰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爸爸背着他走出房间,母亲举着灯照路,那场自然灾害带来的印象,成为他描绘战争灾难的基础。

四、合作探究(5分钟)

出示多媒体,现在大家4人一组探讨这样几个问题,然后请几位同学上来当老师。(1)构图:饱满-画面上有什么?——(感觉到处都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场面非常混乱)以至于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为什么要这样画?

——突出战争带来的“动荡”和“不安”。

(2)造型:画中马头、牛头与平时所见有什么不同? ——破碎、夸张、变形

画面完整吗?为什么要这样画?

——更具有震撼力,更能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3)色彩:画上面出现了些什么色彩? ——黑白灰为主色调

为什么画家不用彩色呢?画家的用意又是什么? ——突出了恐惧、哀痛的气氛。

(4)表现手法:立体主义——表现手法是:打散——叠加、拼贴、重组——新形象(举例:牛头)

五、创作体验: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大家对于这幅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现在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画,大家还觉得乱吗?

小结:通过对这幅画的赏析,请一位同学起来总结一下,这幅画表达了什么?控诉了什么?

——表达了画家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和抗议,控诉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和平,大家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好好的学习,将来才能为自己的幸福打下基础。

六、创作体验

★师: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什么事件?

资料:

“9·11事件”又称“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911事件”等,指的是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上)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以《9.11》为主题,模仿《格尔尼卡》象征手法的创作方式进行创作,要求画面能充分体现当时人们的心境,构图完整,有一定的感染力

篇3:浅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关键词:立体主义,毕加索,格尔尼卡,艺术创造

一、《格尔尼卡》诞生的时代特点和创作背景

1、时代特点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西方美术史处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产生了众多现代主义的艺术流派, 但立体主义是影响较大的一支。当时20世纪工业革命的文明成果已经遍及欧洲的各个国家, 社会发展非常迅猛, 人们的思想也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发生着激烈的变化, 加之西方绘画在写实领域取得的成就已经难以超越, 许多艺术家便致力于绘画的创新与变革中, 力图挣脱传统艺术的束缚, 寻求一种能够与新的时代相匹配的艺术形式。《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继《亚威农的少女》之后的又一立体主义杰作, 在20世纪30年代诞生。

2、历史背景

1937年4月26日, 德国法西斯对位于西班牙中北部的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 人民陷入战争的恐慌和悲痛之中。毕加索得知这一事件后, 非常震惊、愤怒, 并应西班牙政府的要求为西班牙世博会的展览馆创作一幅壁画, 毕加索在短短四十多天内就创作出长7.7米, 高3.5米的巨型壁画——《格尔尼卡》。在《格尔尼卡》之前, 西班牙的历史上已经有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以艺术为武器揭露战争中的残酷和黑暗, 这位艺术家是西班牙浪漫主义的伟大先驱——戈雅。19世纪初, 戈雅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浪漫主义的战斗激情创作了《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 以写实的手法真实、生动的再现了法国军队在夜晚枪杀起义者的历史事件。而毕加索创作的《格尔尼卡》采取了一种与戈雅的作品完全不同的艺术手法为观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格尔尼卡》承前启后的独特表现形式

1、画面结构由众多抽象化立体符号构成

《格尔尼卡》 (如图2.1) 中的形象的安排和组织紧凑、凝练, 均以抽象化的立体符号构成, 在明白画面中立体主义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后, 才能将这幅作品完全解读——这些抽象化的立体符号共同传达出的是对战争强烈的声讨。在画面上方中间偏左的位置是一只眼睛, 瞳孔用灯泡代替, 下方放射出锯齿形的光芒, 仿佛整个画面中明亮的部分都是这盏灯照射出来的, 又是一只眼睛, 注视着下面发生的 一切。灯泡和电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 成果, 由此也不难看出毕加索吸收了工业革命的现代化元素;画面的左侧是一位仰天痛哭的母亲形象, 她的手中抱着在战争中死亡的孩子, 眼睛离开了原本所在的位置, 伤心欲绝, 这个形象取材于米开朗基罗早年的雕塑作品《哀悼的圣母》, 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勇于创新的变革者, 而且是一位尊重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在这位母亲的上方是一头公牛, 它的身体已经淹没于黑暗中, 只有头部是完全露出来的, 我们看到的头部是半侧面的, 可是却有着一双正面角度才能观察到的完整眼睛, 在毕加索的作品中, 常用公牛形象代表西班牙, 因为西班牙因斗牛而著称;画面中央, 是一只形象完整的马, 一把剑刺入马背, 它扬起尾巴, 身体和头朝向相反的方向, 脖子和头部拼命地扭着, 极度痛苦, 张口嘶鸣, 马的背部绘有许多似印刷字体的图案, 使人联想到报纸, 在战争中, 毕加索极为关注各种新闻报刊, 并且从中取得与创作相关的某些信息;马的下方躺着一位受伤的战士, 他虽然已倒地, 右手中依然紧握着断了的剑, 另一只手伸向前方, 似在挣扎, 右手边有一朵小花, 象征美好, 却也被战争所践踏;右边是一位逃窜的女子形象, 她扬着头, 左手拖着在战争中受伤的腿拼命往前逃跑, 似在躲避后方的战火;逃窜女子的上方, 是一个女人头, 像是从黑暗中探了出来, 手握一盏油灯, 急切的表情, 使人不禁想到美国的“自由女神”;最右端是一个男子的形象, 他的双手伸向天空, 仰头张口, 眼珠瞪大, 头上方是一扇打开的窗, 脖子以下的部分淹没在黑暗之中。

画面中的动物和人物全部都张着嘴, 痛苦、绝望, 在静止中哀鸣, 画面虽无声却胜有声, 传达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所有形象的头部都朝向左侧, 取得一种视觉上的统一。各种无序中充斥着有序的规律, 虽未表现战争中具象的飞机轰炸, 炮火轰鸣的残暴景象, 只是运用各种典型性的象征和强烈的黑白视觉对比, 但是将我们的情绪紧紧拉到战争压抑、悲痛的气氛之中, 传达着一种比具象更加真实的感受。

2、《格尔尼卡》中立体主义艺术语言吸收传统精华并打破传统束缚

(1) 构图的精心安排体现对古典的继承。画面正中黑白颜色交替, 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而三角形的对称轴则将整幅画面分成大小相似的长方形, 这样使得画面的左右两端获得平衡。这种“金字塔式”构图在西方美术史中最典型的有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创作的《岩间圣母》, 这样的构图方式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稳定、牢固的感受。全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突出身体在黑暗中淹没的公牛;第二部分突出受伤嘶鸣的战马;第三部分突出举灯的女人头;最后一部分主要表现举起双手的男人。这四部分主体的头部居于同一水平线上, 在无序之中显示统一和有序, 可见毕加索对《格尔尼卡》构图的精心安排和考究, 有主有次控制着画面节奏, 充分证明了他深厚、精湛的艺术技能。

(2) 对传统透视进行史无前例的革新。《格尔尼卡》中体现的立体主义绘画原则彻底打破了西方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一直推崇并遵循的焦点透视法则, 它强调多视点的观察方式, 并把不同视点观察到的形体统摄于一个画面中以表现时间的持续性。毕加索从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那里得到启发, 继承了塞尚重视理性, 用几何形体概括物象并放弃同一视点的原则, 不同的是塞尚在描绘物象时仍然遵循了它本身的真实性, 而毕加索却将抽象推向了极致。《格尔尼卡》并未像焦点透视那样通过“近大远小”给人在视觉上造成一种三维的假象, 而是将平涂的形象均衡的置于画面, 并从多角度观察到的物体放在同一个画面之中, 使接受者在多角度的视觉剖析中将注意力集中在画面整体折射出的气氛里, 达到一种心灵的真实。

(3) 无彩色在《格尔尼卡》中的作用。无彩色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黑、白、灰被称为“无彩色”, 黑、白两种颜色又叫做“极色”, 而灰色则是介于黑和白中间的各级色层。人们常用无彩色表现现代感、回忆和纪实, 简单大气, 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格尔尼卡》全画由黑、白、灰三色构成, 这三种颜色被画面中破碎的立体结构间隔, 呈现出分崩离析的视觉感受。

黑白灰突破传统再现性写实手法。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黑色具有强烈的收缩感, 而白色则具有放射感和扩散感, 灰色相对温和, 在黑白之间起到过渡的作用, 三种色彩并置, 多次重复会有眩目的感受, 毕加索正是利用这一点, 用平涂的黑、白、灰表现与战争有关的题材, 迫使接受者处于恐怖与紧张的状态, 突破传统再现写实的手法描绘战争中具体的场面。

黑、白、灰体现出了悲惨、绝望的思想感情。无彩色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双层意义, 表现战争的无彩色, 负面意义要大于正面的意义。那么黑色的负面意义象征了死亡、黑暗、绝望;白色的消极意义象征柔弱、完结;而灰色则是消极、沉闷。《格尔尼卡》的画面整体都沉浸在悲惨和痛苦中, 无彩色起到了渲染和烘托气氛的作用, 也使得主题得到了升华。

三、《格尔尼卡》中立体主义表现手法独特的艺术创造

1、观察方式方面

立体主义打破了西方传统绘画中自文艺复兴时期起一直遵循的焦点透视, 创造了动点透视, 开辟了“第四空间”, 实现了观察方式的多元化。西方传统绘画中, 用透视表现三维空间, 借助物体色调的明暗变化来体现体积, 以此给人们创造出一种逼真的视觉假象, 二维平面具有了三维立体感。而“立体主义放弃定点透视, 主张将不同视点观察到的形体统摄于同一画面中”。在《格尔尼卡》中, 画家将战争中具有能够充分表现作品主题的不同形象主观性的置于同一画面中。通过对事物的不同角度做认真的观察与深刻的分析, 让观者更加直观、全面、多角度的了解艺术作品中传达出来的内容, 观者与艺术家产生强烈共鸣, 艺术意蕴进而得到升华。

2、表现形式方面

立体主义推翻传统性手法, 追求一种几何图形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在《格尔尼卡》中被分解开的完整形体用大量的三角形、正方形以及各种圆弧状的平面图形所取代。19世纪的西方人享受着工业革命的文明成果, 沉浸在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喜悦之中, 人们热衷于利用自身智慧去征服自然, 使自然带有人类加工、生产的痕迹。立体主义或多或少也受之影响, 一反传统艺术对自然物体的精心描摹, 而是趋向解构客观物体, 对之进行理性分析与再创造, 使艺术作品中的自然形体“人工化”。艺术家们开始向更加丰富、新颖的方向探索, 力求寻找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去承载作品内容, 传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毕加索创立的立体主义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但对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 西方的造型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丰富灿烂的态势。“如果说塞尚开启了现代主义的艺术大门, 那么毕加索则将现代主义带向极至”。可以说, 立体主义在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承前”是指以毕加索为首的立体主义吸收了古典艺术中的精华, 在熟练掌握艺术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突破和创新;“启后”是指立体主义推动了抽象艺术和设计艺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立体主义也影响了许多其它现代主义艺术流派, 如:抽象主义起源于立体主义, 未来主义借助立体主义分解物体等等, 可以说立体主义为西方现代艺术史的发展完成了一次壮烈的革命。

四、结语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在艺术领域大胆探索和不断革新的产物, 也是他将主观精神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集中体现。毕加索以艺术为武器, 深刻揭露了战争的残暴, 有力的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格尔尼卡》也具有了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的普遍性意义。毕加索能够在艺术领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与他坚韧不拨、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玛丽·M·盖多.艺术作为自传——毕加索的《格尔尼卡》[J].许春阳.世界美术, 2007.

[2]王文灏.《格尔尼卡》的形式与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 2004.

[3]邱岩峰.再识毕加索眼中的《格尔尼卡》——论象征、暗示手法在绘画主题和艺术表现中的作用[J].艺术研究, 2008 (8) .

[4]范梦.世界美术简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

[5]孙逊.《格尔尼卡》解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9) .

篇4:对话毕加索——格尔尼卡

1.与孩子共同欣赏《格尔尼卡》及与作品有关的小视频,感受画面所表达的悲愤感。

2.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边欣赏作品边讨论画面里的内容。

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

画面上有什么?画面上让你感到恐怖的东西是什么呢?

你觉得画里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

聪聪的画:我最害怕自己一个人吃晚饭。

老师的话:蓝色的夜空中挂着黄色的月牙,孩子一个人坐在餐桌前看着热腾腾的饭菜,细心的聪聪还画出了餐厅的灯及灯光,她单薄而又孤独。

球球的画:我害怕长得奇怪的人。

老师的话:在感知了《格尔尼卡》被飞机轰炸后的惨状后,孩子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所害怕的长得奇怪的人。

磊磊的画:我最害怕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僵尸。

老师的话:结合欣赏,游戏僵尸的形象在孩子的绘画作品里被轻松自然地表现出来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天真烂漫是吾师”。

威威的画:我不喜欢下雨天,不開心。

老师的话:孩子把自己画在了雷雨天气里,表示不喜欢这种天气,有趣的构图和想法充分展示了孩子内心对晴天的向往。

丝丝的画:希望没有战争!

老师的话:不同于《格尔尼卡》里阴冷的色调,丝丝用了红色和蓝色作为画面的边框装饰,中间是作战武器——坦克,她希望战争离我们远远的。

篇5: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一、《格尔尼卡》之陌生美

之所以说毕加索的作品是美的,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它作品的陌生化。“陌生化”也就是它的“特殊感”与“距离感”。当然, 陌生化并不是脱离现实生活而天马行空的捏造。而是感知的陌生, 即艺术家创作一个虚幻的真实世界。

1.艺术形象的夸张变形

有人说, 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 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毕加索一举歼灭传统美和历史的过程中, 矛头对准的是数百年来人们心目中艺术的根本——拔除酷肖性。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的形象不仅是比例, 就连物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变形夸张的形象唤醒了这些神话的梦靥以及那个野蛮时代。

2.艺术时空的非生活化

毕加索眼中的世界与别人不同, 他坚持在笔下跳跃于时空之间的线条与形状, 隐含着简洁, 稳固与结实。《格尔尼卡》这幅画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他有意地消除形象与背景的距离, 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 带给人非生活化的艺术空间。

3.符号语言的非自动化

他批判艺术本身的古典意念, 对于古典人体中顺从的肉欲, 这无疑是赤裸裸的剥夺和逆袭。在众多古今艺术创作中, 光代表的一向是神与超凡的尊贵, 但在《格尔尼卡》中则不是这样的, 这一符号语言出现了非自动化的现象, 彻底颠覆了那些自以为神圣者的价值观。堆积如山的肢体向着邪恶之眼奋力挣扎, 邪恶之眼中则是一颗兀自发光的冷漠灯泡, 那是死亡之光, 是轰炸机的探照之光。

二、《格尔尼卡》之和谐美

把艺术作品放在它与社会的外部的现实关系, 与创造观赏的内部心理关系和自身结构的关系三重结构中来研究, 是一相当完整的方法和途径。美的艺术作品是各因素的和谐统一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1.艺术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古典艺术是比较和谐的, 它以优美的形态为主, 使人感到舒服与愉快1。然而, 崇高和悲剧包含着“丑”, 现代艺术作品中, 正是这种以“丑”为美, 才与现代的背景相得益彰, 《格尔尼卡》还不脱和谐的大范围。

正如保罗克利所说, 世界越可怕, 形式越抽象2。现代艺术由古典规则的完整性 (如形象) 走向模糊, 多意 (包括有意无意之间、非完整性 (注重气氛与情绪) , 由诉诸情感的感染走向诉诸概念的理智领会。在高度异化的丑的世界, 太美则太假。《格尔尼卡》包含的大量的苦与辣, 似乎很不舒服, 但细细品味后又感到满足, 成了充满创伤的心灵同构对应物。

2.艺术品意味与现实生活的和谐

毕加索创作的《格尔尼卡》正是再现了1937年4月26日, 德国的纳粹空军对毕加索的祖国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狂轰滥炸, 杀死1600多人, 炸伤近900人, 格尔尼卡镇成了一片废墟。当这种情感从现实生活中生活出来, 现实生活与主观的合目的性达成统一时, 也就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某种确证关系。

3.艺术品与艺术家、观赏者的和谐

艺术品是艺术家为表达某种思想情感而创作出来的, 它渗透着艺术家审美思想情感的内容, 正是通过艺术形式的具体感性的渠道转化为欣赏着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的3。西班牙格尔尼卡的摧毁唤醒了毕加索不问世事的心, 表达了有限情感压抑下的强烈欲求与意愿。这与艺术品的表现是相得益彰的。

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和谐。艺术欣赏是一个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活动4。现代主义致力于打破偶像而毕加索则是要塑造偶像。欣赏者与艺术品产生距离感, 反倒保证了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一样在主体与作品之间的和谐关系, 引发观赏者的思考与兴趣。毕加索说:“创作就想把自己掏空。”要领略《格尔尼卡》的艺术之美, 就必须要在具体感受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理解艺术家, 品味蕴含其中的深刻意义与社会意义。

三、《格尔尼卡》之生命美

艺术正是人类这种作为精神生命的本体不断延伸着物态化的确证5。人们在物态化的对象中, 直观到自己的生存和变化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培养, 增添自我生命的力量。

《格尔尼卡》有机曲线表现的生命张力, 生命体现的节奏感, 还是黑白色块强烈对比的视觉冲击, 毕加索有其非观念所能限定界说, 非道德所能规范约束的自由天地。这个自由情感的天地恰好源于生命深处, 是与人的生命力量紧密相连的。

《格尔尼卡》粉碎了毕加索时代和现代的弊病——也就是对暴力邪恶满不在乎, 对生命的冷漠。让现代艺术逃离自作聪明, 标新立异的诅咒。它不再是娱乐大众的工具, 而是撕开疤痕组织让我们流血。这是艺术与人性的结合, 是少数能够深入通俗文化血脉的作品。它不只是一幅画而是一则预言, 是与权力争夺与战争伤亡的对抗, 这无疑是艺术生命力的最高礼赞。

摘要:《格尔尼卡》的艺术之美, 绝对不是歌功颂德装模作样的美, 也无意取悦大众, 更不是纯粹做以装饰仅供观赏或娱乐的美。它虽然交织着暴力与浩劫, 但却以其独特的陌生之美、和谐之美与生命之美。

关键词:格尔尼卡,毕加索,艺术美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2]张黔.艺术美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相关文章:

毕加索免费05-19

毕加索 教案07-18

从毕加索作品感悟04-09

达芬奇毕加索05-17

毕加索的名人故事06-05

毕加索和和平鸽05-22

毕加索美术作品欣赏08-12

东方毕加索初中优秀作文04-14

毕加索ppt演讲稿05-19

毕加索画展观后感作文06-29

上一篇:数值计算论文下一篇:抗日电影《地道战》的个人观后感8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