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性学习范文

2024-06-05

地理研究性学习范文(精选8篇)

篇1:地理研究性学习范文

济南地理学习体会

一、考试说明解读:

1、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不变,试卷页码不变。

2、选择题:参照国家课标1卷模式,串题或题组为主(一拖二3组,一拖三2组)。适当减少试题信息量、降低试题难度。

3、综合题:2个选做题,1个选做题。适当增加必做题的考点或者提高考点的分值。

(高考出题组,会搜集各地地理模拟试题,并加以回避。专家将知识链末端水准不断提高。)

二、二轮复习应对策略:

一轮复习时间长,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等,往往基于教材内容,注重基础知识,具有细致、有序、无遗漏等特点,其目标指向为一模考试。

而二轮复习的方法与策略,应该在基于课标、考纲及注重能力提升的前提下,主讲内容应注重结构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重组;试题训练应强化建模构建。应讲练结合,知识构架(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试题训练并重。

面对教科书内容陈旧、专题地理高端专业知识匮乏、图像知识匮乏等现象,应向网络学习专业知识;向大学专业书籍学习;集体备课相互分享。

1、知识在宽度上瘦身:挣脱教材知识主线的束缚,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根据高考的需要,构建以训练为主线,以知识为基础的地理概念、自然原理、人文规律、地理观念四个复习模块。

①五大自然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运动规律、地质循环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②五种区位理论(城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中心);

③五种数据分析(时间、气温、降水、人口、产值);

④五组地理概念(大气、地质、人口、城市、产业);

⑤五个区域问题(在哪里,什么时间,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⑥五类地理观念(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观、地理事象时空演变和分布观、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观、可持续发展观、因果逻辑关系观)。

2、层级训练;注重反馈,明确学生的需要在哪里,及时查漏补缺。

3、加强高考题的研究,从命题依据,考查意图、情境设计等多方面总结其特点,分析其趋向,模仿其训练。

4、不能只强调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应用,而忽视地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观念的提升,导致学生思维层次不高。

5、情境的设置具有新颖性,加强审题能力。地理原理因地而不同具有较大的可变性,避免死套、堆砌,总结答题思路。对地理“同质异象”或者“同象异质”缺少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基本思路是:区域特征+知识结构。

6、微专题:在高三复习中,根据教学需求在大专题之下选取某一教学内容,围绕该教学内容组织实施的小型的、完整的教学过程。顺序是考题筛选、考情分析、内容解读(体系重组、内容剖析)、例题示范、跟踪练习。相关、相似知识进行归类、迁移、重组、联系和比较。在大专题之下进行进行小微知识体系构建。

7、避免“超限效应”、提倡聚焦的学习体验、落脚到“地—理—人”,解题关键点仍需点穴似的指导。

8、研究考情,调研学情。图形转化,注重选题和落实训练。用好山东各地市模拟试题(近几年)和高考题,可以改造重复做。

篇2:地理研究性学习范文

成县三中

吴刚

转眼间为期半月有余的“国培计划”地理班学习结束了。打心里感谢教育部,财政部给我们相对落后的西北教育带来了汲取新鲜血液的机会。半月下来感慨颇深,无论是从教育观念上,还是从教育发展趋势上,教法上等等我都学到了不少,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次培训从宏观上让我们来自全省的240多名教师把握了国家推行新课改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发展,经济在不断进步。但我们的教育却还是传统的模式(起码中西部是这样)。国家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虽然我们的教育不论从硬件(设施)还是从软件(师资)上都有了看的见到进步和充实。但是21世纪的今天,不论哪行哪业都要和国际接轨,都要竞争。我国的经济大幅发展了,但不能忽视的是我们的教育相对滞后了,只要你走进农村的课堂,你就发现,教师教教材的现象比比皆是。老师知识渊博,在课堂上讲的多,说的多,就会被众人认为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有一点我们不得承认,我们的学生答试卷,考分数那没得说,但是真正让我们学生动起手来,我们的学生唯唯落落,畏畏缩缩,缺乏动手能力。如果不改变传统模式,那我们的中华民族如何复兴,国家如何发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大势所趋。

第二、零距离接触了国内著名的专家教授,在被他们渊博知识和崇高人格深深吸引的同时,感受到了教育改革的另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甘肃的授课方式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后面。课程标准是上课的依据,一节课最起码要完成课标规定的内容,但可笑的是我们的地理班80个来自全省的初中地理老师有近75个从来没有见过课标,专家和教授有些震惊。没有课标怎么备课啊?我们如同航行在大海中的轮船,没有方向怎么能到达目标。显然,我们大部分老师只有以教材为依据了,只能教会教材上的内容了,因为谁也不知道课标要求是完成什么?教材有不同版本,教材只是按课标的要求编写的学生学教材只不过是学会方法。可悲的是我们都在教教材,老师觉得完成了教材内容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天我才知道,这种教教材的方法和新课程标准理念是相悖的。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千万切记,不拘泥与教材,一定要以课标为中心,通过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第三、专家的阐述中,我们也嗅到了另一种信息,那就是备课务必要在课标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其中只不过是引导学生完成课标内容,对照往日的教学我们往往以教材为主体,反复讲述课本内容,生怕学生没有接受,事实上这些做法新课程标准也是不倡导的,新课标是要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现和解决中学会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

第四、观摩特级骨干教师的实际上课后,让我实实在在大开了眼界,那就是有一个教师在讲解“我国天气和气候”时完全脱离了教材,用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常见的兰州本地的一些事例讲解了我国的天气好气候,开始我们都觉得这位老师脱离了教材是不可取的,但后来大家点评后,我才恍然大悟,教材只不过是在诠释课标而已,不同的版本举例不同,但都是围绕课标,我们大家恍然大悟,曾经教学中过于呆板,过于拘泥于教材的思路是不正确的。观念一变天地宽,今后我一定放开眼光,大胆挖掘身边素材,把地理课上得有声有色。

第五、专家的报告还让我更新了认识,就是说要大胆质疑,千万不要盲目迷信教材,任何一种版本的教材都有它的优劣点。我们要用“拿来主义”的观点对待教材中的观点。千万不要认为是真理。例如,七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个事例,编者为了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的地面大致是一个球面,他说你站在海边看远处的船一定是先远远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慢慢看到船体缓缓走来。这是一个莫大的谎言,他欺骗了一代人。海面上即使是晴天,万里无云,海面上也会有大量的水汽,你的眼睛根本看不到远处的船,阴天就更不用说了。听了后我十分震惊,但一想不无道理。但曾经我们都这样接受着,从来没有人去怀疑。专家的讲谈后,我眼界大开。以后教学中我一定引导学生去质疑,发现问题,绝不迷信教材。这种精神我们老师太缺乏了。

第六、从专家的座谈中,让我学会了怎么去评价别人的一节课,之前我们评课一般是只关注板书怎样,是否热闹,今天我们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你的课怎样上,首先看是否完成了课标规定的内容。如果忽视了课标一味追求形式,课堂热闹气氛再好这节课也失败的,另外关于多媒体,直观,清楚,但不是越多越好。传统的板书,讲授是不能忽视的。

第七、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好像一提到,有人马上会说:水火不容,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应试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如果连应试都害怕,何谈素质二字,美国专家研究后得出一条“考试是巩固知识最有效的方法”。看来一提课改就否定应试看来也是不恰当的了。

总之,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更新观念,更新方法的机会。通过本次培训,我将理论联系实际。让我以后地理教学更加接近学生,让他们不单单掌握教材,而要品味地理,陶冶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篇3:简论地理研究性学习

1. 教师角色的转变。

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需要具备研究素质的教师。如果说, 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 产生了经验型教师, 那么要适应研究性学习就需要研究型教师。

目前的教学还是过多地囿于书本, 以分数论英雄, 这些都不利于独立思考, 其中除了旧习惯和体制的原因, 教师的观念也是重要因素。教师的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 如果教师仅拘泥于“一枝粉笔、一本书”的旧教学模式, 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大胆创新、大胆探索, 不断丰富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在掌握地理学科知识和常规地理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 还要掌握与地理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以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真正做到“常教常新”, 要经常阅读学术杂志和最新学术著作, 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以善于接受新东西的开放态度, 既能把课本外的新知识及时介绍给学生, 从而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开放的思想观念。研究型的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素质, 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 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 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除了地理专业外, 对其他学科有广泛的兴趣, 从而达到由专才到一专多能转变, 这是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2. 教学媒体的运用。

长期以来, 由于受师资、教具的影响形成了大多数学校地理教师上课仅凭“一本书、一张嘴、一只笔”照本宣科的教学局面, 久而久之教师教之无味, 学生学之更无味, 这种恶性循环, 正是学生不愿学的真正原因。怎么办?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办法。利用现代化电化教学手段, 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电子计算机、电影电视录像录音、幻灯、投影等) 能把大量的形声教材转化为形声影像, 呈现在学生视野中, 把学生心理状态调整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强化课本知识,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高层次。在课堂教学中, 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不仅能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 而且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 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 从而为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3.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 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关系过程。搞好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而且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建立和谐的、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促成建设性课堂气氛, 成为教师的中心任务。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 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 而是一个师生之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 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 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 已使教师的上课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变成与学生的一种分享和理解, 变成自身生命活动、专业成长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下“师”的架子, 以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心目之中, 才能真正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行为应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 注意语言艺术, 与学生共同去讨论探究, 在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 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应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与引导下, 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 并让学生学会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一个导向作用。

4.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教学主体地位失落已久, 他们习惯了被动地聆听和接受, 研究性学生方式归还了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 相当多的学生反而无所适从, 所以, 学生要认准自己的角色, 真正站到自己应该站的位置。

学生把自己看作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 表现出学习的愿望, 积极寻求与教师和同学的合作, 对学习充满信心承担可能会失败的风险, 以及表现出有理有节的怀疑精神;学生乐意接受学习的任务, 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性的过程之中, 表现出浓厚的好奇心和审慎的观察力选择和利用他们需要的一切资料, 自由地与教师和同学商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会引起产生新问题或新观点的学习的活动, 学生的观察也往往是带有批判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适时地与先前的观点相联系, 自己设计方案去证实、拓展、肯定或抛弃自己的想法, 而不总是被告知识如何去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学习策略, 本着解决一个问题为途径的原则去扩大成果, 触类旁通, 力求引出新发现。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 发挥主体功能, 提倡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感受、理解地理知识产生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 认识发展水平, 启迪学生自己提出探究性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猜测想象, 并利用各种信息材料, 实践技能去探索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从而使学生充满活力, 积极主动地学习。在上述变革的基础上, 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4:地理研究性学习范文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研究性学习;探究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

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地理专题,通过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寻求解决方案的学习活动。当前,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相对独立地去发现、创造,其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运用实效

1.实践运用

教师结合所在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特点和问题,基于不同年级段的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心智特征,设计参考课题或挖掘、发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研究课题。教师选择恰当时机、合适方法和场所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其具体应用以“重庆市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与防治”课题为例。

本课题涉及的教学内容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必修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选修6“环境保护”);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目前重庆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理情况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改进意见与建议,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明确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具体做法如图2所示。

2.实效分析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研究性学习,初步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表示有兴趣,其中12.5%的学生认为较有意义;课程结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96.2%的学生表示喜欢,3.8%的学生认为课题较繁杂,不是很喜欢,但学生均表示参加研究性学习虽累但收获了快乐。课题研究表明有如下五种实效。

(1)促进多学科综合学习,激发探究兴趣。笔者指导的课题涉及两门以上学科知识(如地理与化学、生物、语文等学科),促进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调查中,95.2%的学生认为通过课题研究,发现了自己在学科知识方面存在不足,可巩固已学学科知识,90.5%的学生认为激发了学习相关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学生感叹:“发现自己对地理学科中环境污染的分布及表现认识不到位,对化学学科中有关有机物的降解知识掌握不好;让学习更贴近社会现实,增强社会意识,激发我的求知欲”。

(2)提升实践能力,培育探索精神。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从周围环境中去寻找问题,通过调研考察、问卷设问、专家采访、上网咨询等多种渠道获取所需信息,进而综合分析资料,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地理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如探究“重庆市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与防治”课题时,学生考察了沙区街道,提出了改进分类箱、宣传分类的好处、加快建设我市现代化垃圾处理场等建议。

(3)形成科学态度,强化使命感与责任感。依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了解祖辈的生存环境,深刻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继而上升至对祖国的感情。学生提到:“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社会实践让我们更接近科学,更了解科学,培养了我们良好的科学态度”,“我体会到了科学真理背后,需要付出太多,但用自己的汗水,却锤炼了一种精神,相信对每个人都十分有益”。

(4)提高沟通能力,凸显团队精神。在课题结题总结中,许多学生谈到,课题活动大大培养了自己的社交能力。课题活动以小组为基本的实施和评价单位,组长的威信、能力、责任心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对课题质量至关重要。由于编组和选举组长完全尊重学生个人的意愿,因此小组的团结和凝聚力从一开始就有了保证。学生在课题组最大的成绩之一是:“体会到了团队合作力量强大且增进了友谊;明白了同学合作、伙伴间互相合作,既分工又协调才能获得更大效益的道理”。

(5)增强抗压能力,培养耐性意志力。在课题调查中,87.5%的学生认为在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时感到困难,许多学生都谈到在项目实施中曾遇到过失败,如不知道具体应找哪些部门进行调查;由于经验不足,以至于课题研究进展不大,资料来源广泛,查阅时难以集中等。有学生提到“某次调查对我们是很好的锻炼,我也切实感受到语言交流作用,尽管有拒绝,但我认为整个社会还是支持我们的”,“我们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步的积累经验。对待失败与挫折,我们学会了坚强的面对,不再轻易说放弃”。不难发现,学生经受挫折与磨练,能够促使他们不断成长。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

1.选材体现与时俱进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根据学校所在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与学科的相关性进行选择,侧重于热点(公众的关注度)、现实(学生亲身经历、身边感知参与、观察反思、讨论批判的事物焦点)、难点(学生学习教材的难点)等。

2.方式注重学研结合

地理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和形成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地理学科教学的许多内容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拓展和延伸,而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形成的能力、得到的信息和新知识又由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地理学科学习中。

3.评价强调以评促学

富有成效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性学习积极的结果将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也一定能在较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取得较好结果,因此,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同时它又强调以预期的良好结果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以他人的结果来激励学生。

4.成果形式提倡多样

篇5:地理研究性学习范文

面礼 合作式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表述,可谓众说纷纭,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即: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组成单位,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性活动为载体,以小组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以小组总体成绩和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通过半年来对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的体验,我觉得要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其分组策略、问题策略和评价策略等的正确实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将自己在地理教学中对合作式学习方式的体验反思如下:

(一)适时调整分组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1、自由式:

地理教师由于任教的班级数多,对于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而新组建的班级,在开学伊始,一般不能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情况,因此,这时的分组可采取4~6位学生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进行。由于是学生自愿情况下的自由组合,因此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自由式的小组合作,很可能出现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分组,即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好好组合)、学习基础薄弱学生分在同一组(差差组合),或者性格外向的归在同一组(外外组合)、性格内向分在同一组(内内组合)。必然造成好好组合和外外组合的小组发言积极,常常得分,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多,因此越学越有趣。相反,差差组合或内内组合的小组就可能索然无味,越学越没劲,出现厌学的趋势。因此在运用基本式合作学习4~5周以后,应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转为基本式分组,这样可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并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

2、基本式: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目前比较认同的是小组由4人至6人组成。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办法(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尽相同)。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3、特殊式:

特殊式是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临时采取的分组形式。

(1)同桌式: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而且直观明了。例如:要查刚果盆地的气候类型,就可以一位同学翻到地形图找到刚果盆地,另外一位同学翻到气候类型分布图。

(2)并列式:对于几个平行并列的内容,让各小组负责一项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在课堂上汇报,达到全班学习的目的。如:湘教版气候类型一节学习,就可以根据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四个部分,要求班级中的四个大组,分别就各带有哪些气候类型,各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及该带气候的共同特征,进行说明。还比如:三大宗教、三大人种、国际组织等内容的学习,采取并列式的分组,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拼盘式。拼盘式就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之后,把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各小组的各个成员负责掌握其中的一个部分,然后将分在不同小组学习同一部分任务的学生集中起来,组成一个个专家组,共同学习和研究所承担的任务以至熟练掌握。然后全部学生都回到自己的小组中去,分别就自己掌握的那部分内容教给组内其他同学,从而全面掌握全部的学习任务。

(4)课题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一项新的使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把已有的知识拓展到生活、生产的实际中,是课程标准中学习有用地理这一理念的有力体现。它由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学生积极性应得到最大的张扬。因此采取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分组原则,可以让有相近性格、兴趣、爱好的同学分在同一小组,成员的多少,也可以根据课题的大小,灵活处理。这样学生开展活动的兴趣高涨,保证了实践活动的持久、顺利开展。

(5)辩论式:在课改前,对于人文地理部分,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进行,考试时学生背一背了事。而初中人文地理的学科地位,笔者认为重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篇幅,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学生分组,根据不同的观点,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长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是很好的辩论题目。这时的分组可以采取全班分为两个大组进行。

(二)正确实施问题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1、问题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度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模棱两可。

2、问题要精选: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要经常进行,但并非每堂必要,要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而定。一般一节课最多两个回合。因此一定要精选问题,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对过于简单的问题可以采取讲授法或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

3、问题要设计:苍白、直露、难度过高的问题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其步骤是:教师情景导入 分层次展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讨论、记录 小组汇报、补充 教师点评。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注意:(1)、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不可问题一抛出就小组合作。(2)、教师要巡导。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3)即使后面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也要发挥教师的应变能力,来保证本次的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际的效果。

(三)有效实施评价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

1、制定适宜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是通过学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达成。

2、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研究结果表明,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3、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要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4、评价和奖赏整体与个体相结合 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

篇6:地理研究性学习范文

万方数据

地理专业要加强灾害课程体系的建设,将灾害知识融入自然地理专业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尽可能提供条件让同学们能够对自然灾害有直观认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起到更大的效果。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然灾害,我们该怎么办?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地理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在校地应对灾害的知识越丰富,那么将有更多的人受益。当前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对全民开展灾害教育,因此,面临自然灾害的逃生技能应该列为地理师范生的必修之课,每位同学必须掌握基本逃生技能,并且与其它必修科目一视同仁。但怎样加强同学们对逃生技能的掌握呢,这就必须要将这门课程社会化。高校教师不可能掌握所有灾害知识,特别是逃生知识,而邀请校外人士来校培训我们的同学对灾难有着常人不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若能邀请他们作为我们灾害防治课堂的一部分,那将起到较大另外,相关地质灾害研究单位(例如地震局)或相关野外考察等工作,他们有着丰富的防治灾害的应对能力,他们的现身说课必将起到良好的教育课,同学们在心理上有着新鲜感,因此他们对校外人士的讲座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也因此易于接受他们所传播的知识。所以,邀请校外相关人士为学生当学生掌握了大量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时,怎被认为是一个“不合格”的中学教师,这一奇妙的学识和较强责任心的教师,如果缺乏教育方法和技巧,其实际效果可能大相径庭【6J。我们师范生都受过专业的课堂授课训练,但是灾害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地理知识教育,因此,重点培养师范生推广灾害首先,应该让我们的师范生理解提高学生的感于自然灾害涉及知识面广,具有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等特点,所以必须要让师范生一方面要在保持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学会把现代教育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集声、像、色彩于一体,动静结合,生动直观,内容丰富的教学情景【7】。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资源,眼前。这样就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在公选课“地质灾害与防御”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但是由于课堂大量采用了地质灾害影像资料、地质灾害实例图片,非地学专业的学生仍然获益匪浅pJ。由此可见,让我们的师范生掌握现代多其次,要大力推广自然灾害教育,我们的师范的人群做报告,那么不管是发达的城市,还是偏僻的山村,只要有我们的地理师范生在,那么就可以最大范围的把自然灾害知识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灾害,并且也知道在遭遇自然灾害时我们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我国作为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还有日趋严重的发展趋势,因此普及灾害教育理应理知识的生力军,加强对他们的灾害教育对于灾害知识的普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鉴于此,高师院校相关地理专业应加强灾害课程体系的建设,为灾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灾害教育研究

作者:舒成强,翟有龙,蒋良群,舒秋贵,Shu Chengqiang,Zhai Youlong,JiangLiangqun,Shu Qiugui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刊名: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INSTITUTE OF DISASTER-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11(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

1.胡茂焱.刘大军.郑秀华地质灾害与治理技术 2002

2.郑居焕.李耀庄日本防灾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启示[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07(02)

3.张改玲.隋旺华公选课-地质灾害与防御-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期刊论文]-中国地质教育 2007(03)

4.王静爱.史培军.朱骊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的区域分异[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4(01)

5.郑菊花.钱建江国内外自然灾害教育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绥化学院学报 2008(01)

6.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 2001

7.蔡庆丽高校地理情景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期刊论文]-福建地理 2005(03)

篇7:研究性学习【地理】

美丽的顺德区有多个镇组成,像我们常听到的大良镇,家具之都乐从镇等,都是工业较发达的城市。而我们的家乡是顺德区的工业卫星镇之——杏坛镇。南宋时由夏、谭两姓开村,因读书者甚众,取古语:“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的“杏坛”二字为名。一提起杏坛,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龙舟。龙舟很早就已经在杏坛落地生根。作为一种文化,龙舟已经有着十分源远流长的历史了。

龙舟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实际上,龙舟是蒙昧时期图腾崇拜的遗俗。那时候,由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生命安全常常受到自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生命安全常常受到自然力的威胁,人们由此产生了希冀某种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生物,作为神来保护自己的愿望,于是这种生物就成为他们的图腾。古籍曾记载“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这一传说表明,我国至迟在夏代,人们就认定其祖先鲧、禹都是崇龙的,所以国人自称“龙的传人”。

实际上,古今中外,并无真龙这种自然动物。杨秀绿在《龙与龙文化新说》中讲,“它的生物原型,就是距今约七千至一万年的冰后高温期曾经称霸海域,尔后因自然淘汰而在内陆绝迹的海洋巨蟒”。有的学者认为是由鳄鱼形象演变而来的,也有考证为根据闪电而描绘出的形状。多数学者认为龙的形象最早是蛇,易经说:“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以大蛇为图腾的夏氏族,兼并吸收了其他氏族鸟、兽、鱼、虫的图腾徽像,才“画蛇添足”形成龙的形象。《尔雅·翼》说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七千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淮南子·齐俗训》:“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动中,比水产品的收获量;休闲时相约划船比速度,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龙舟竞渡的雏形。

神话中,龙舟也有一段小故事。很久以前,邹圩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鱼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邹圩清水河),河水为邹圩带来了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提起龙舟,人们一定会想起屈原先生了。其实,据晋代司马彪《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夏商周龙舟竞渡都在夏至节举行。汉代上虞县令度尚所立《曹娥碑》载:“汉安二年五月五日,曹娥之父曹盱乘船在舜江上迎候伍神,因风浪翻船而亡。曹娥沿江号哭寻找十七天,最后毅然投江觅尸。”后人便在五月五日划船纪念之。这说明,江浙一带,人们在屈原之前,曾在端午划船纪念春秋时的吴国宰相伍子胥;在屈原之后,‘也曾在这一天划船纪念汉代孝女曹娥。而四川,南宋以后的一段时期,为纪念唐代安史之乱时保卫成都有功的浣花夫人,每逢她的生日四月十九日,便由地方官率众游锦江,“倡乐导前,溯流至百花潭,观水嬉竞渡。”明在汉代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以龙舟竞渡纪念不同的忠臣孝女,在不同的地区并存着,时间也不一定都在端午。

自从屈原先生殉国,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多在端午赛龙舟,吃粽子了。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比这略后一点的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也有相似的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谓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这一天,龙舟竞渡,众船齐发,表示赶去拯救屈原之意;在水上击鼓鸣锣,是为了驱赶欲食屈尸的蛟龙。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屈原先生忧国忧民的襟怀,直言敢谏的品格,对反动势力和险恶形势不妥协、不退让的斗争精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是上自宫苑君王,下至乡野百姓,一致公认的崇高道德典范。这种力量蕴藏于我们全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融汇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以至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屈原精神与龙舟文化的结合,使龙舟竞渡这种古老的习俗获得了新的含义,注入了新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龙舟野发生了文化质的变化。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加深了,掌握命运的自信心逐渐增强。经常与水接触的南方人慢慢地有了避免水害的办法。他们渐渐地从对图腾龙的惊恐与崇拜中摆脱出来,于是龙舟竞渡宗教性祭祀的成份渐渐地减弱了,消失了,成为纯粹社会性的娱乐,只具有“竞”的性质。龙舟竞渡从乐神到乐民的转化,是人类破除迷信,从思想上摆脱神权桎梏的重要标志,它使龙舟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时代,正在赋予龙舟文化新使命。人们总要自觉不自觉地从当时的需要出发,不断地赋予古老的文化习俗以更新的思想内容。龙舟文化具有历史长远的悠久性,以我国人民独特方式竞赛的民族性,有众多人员参赛和观看的群众性,奋力拼搏的竞争性,和由此产生欢愉的娱乐性等特点。随着时代的推移,龙舟活动的内容增多,由单一的竞渡,发展到驾龙舟抢鸭子,造型龙舟游江等。到了近代,龙舟竞渡由于华侨的传播,开始跨出国界,盛行于东南亚和太平洋沿岸国家,乃至其他一些地区,逐步成为一项国际体育竞赛项目。1984年5月16日,国家体委作出决定,把龙舟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公布了竞赛规划,并于当年9月,在广东佛山市举行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1985年6月6日,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宜昌市成立。这些都为龙舟文化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建立市场经济机制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利用竞渡时万众会聚的

机会开展经济贸易活动,是时代赋予龙舟搞活流通发展商品经济的新使命。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文化,由图腾崇拜的宗教祭祀活动而变成纯粹的体育竞赛娱乐活动,随后用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进而又为搞活经济服务,它的发展历程,完全体现了这一规律。

是时候说一说杏坛的龙舟文化了。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以温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风俗为例,有的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这南塘河面,以莘塍为河主,所以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有十六档,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龙娘。其他龙船上水,必须先到东堂庙朝见,庙司事要赏给彩红,大青出来,各龙不敢和它竞赛,其余小的都叫青龙,其他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改了个名,是避讳的意思。龙船中惟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杉木和樟木是造龙舟的上好木料。要寻找25米长以上的整木,将其切分成5片接成船底,这样造出的龙舟才会坚固结实。

水上人家有句俗语“一日造船,千日过波”,即造出的船必须坚固美观,才能经受风浪,故造船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岸上人家建房,“礼路”丝毫马虎不得。钉船板犹如建房的“奠基”,还要举行“奠基典礼”,摆上供品祭拜。特别是在“点睛”这一重要环节,还必须举行隆重的仪式。龙舟的龙头是写意的、象征性的。龙舟的“龙须”是将金箔纸折成约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绑在一根对折的红布条上,象征“龙须”;将一块红布折成三角形,钉在船头,象征“龙舌”;将6条龙须等距离分布钉在“龙舌”上,这就成了“龙头”。然后,一村民手持香炉,绕着龙舟转了一圈。这意味着,将龙舟上的不洁之物驱走,龙舟变得圣洁而有灵气。随后,燃放鞭炮、烧金纸,仪式就结束了。

新龙舟完工后,请村里地位高的老人身穿长衫戴毡帽,带领全村多名壮劳力,到船厂“请船”。大家人手一桨,浩浩荡荡地将龙舟划回村里。在龙舟竞渡前,还要请龙、祭神。杏坛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神庙中的龙神后,安上龙头、龙

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譬如龙潭的龙母庙,每逢龙母感恩节,潮水般拜谒的人群齐聚龙母庙,水乡河段都会水花飞溅、艳龙媲美,鼓声、唢呐声和呐喊声演绎成一支龙舟文化交响曲。村民们在空巷、桥上、岸边、高台、观龙舟竞艳,吃龙船饭庆团圆,共享水乡龙舟文化。龙母庙前设有“说唱龙舟”,杏坛龙舟协会的说唱家们就会现场表演,吸引不少人驻足围观,他们的说唱仿如天籁之音,听得他们如醉如痴。“龙颜如丽日”、“母泽似甘霖”将龙母造福百姓和风调雨顺的表演得活灵活现。

正式龙舟竞渡开始后,人们就会立马澎湃激荡,气氛热烈到了极点。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今也争着来看龙船,银钗耀日;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龙舟向着标飞快地驰近„„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

每次龙舟竞渡,至少吸引珠三角各地5万人观赏,几个小时的龙舟竞渡后,龙船主手捧“金猪”、“烧酒”准备饱尝丰盛的“龙舟饭”。在杏坛水乡,龙船出游时,家家送米酒给划船的人,并由老人为龙点眼,然后才下水游去。游完后,龙头供奉在龙王庙,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来再用。傍晚,村民们还要烧一大锅“龙船饭”,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食用,以广结“龙缘”,遍得“龙福”。每年的“龙舟饭”都会有2000多席,场面壮观。

龙舟的历史发展也相当有政治色彩,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以龙舟作宣传,时称“社会龙舟”、“政治龙舟”,有《缫丝女自叹》、《广东禁赌纪念歌》、《庚戌年广东大事记》等曲目。具有即兴创作才能的艺人,还常把一些讽刺社会陋习、贪官污吏丑闻,以及当时社会发生的事情和时事新闻,即时编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作过《甘竹滩上抒豪情》、《喜笑扬眉》、《白衣人影》、《石台佳话》、《财礼夫妻》等一批较优秀的现代题材龙舟作品。龙舟歌也出现过“龙舟棋”、“龙舟德”、“龙舟宁”、“龙舟会”等一批在唱腔、鼓点各具特色的民间名艺人。80年代以来,由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群众文娱生活多姿多彩,只有一

种基本腔调的龙舟歌便日渐少人演唱了,职业艺人也不复多见。

民国22年(1933)教育部通令全国提倡龙舟竞渡后,有关部门始时有组织竞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全省各地龙舟竞渡甚为活跃,南安县水头、石井一带在举行龙舟竞渡的同时,还结合进行“水上捉鸭”游戏。

“文化大革命”期间,划龙舟被列为“四旧”而中止。

自从龙舟赛传入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的龙舟便逐渐形成了国际比赛。1983年,我国首次派队参加龙舟大赛,一举夺得全部两项冠军。1984年国际龙舟大赛在香港举行,有美国、德国、日本、英国、马来西亚、澳洲等16个队参赛。中国队又夺得冠军。1987年全国龙舟协会和省龙舟协会等单位在厦门集美举办“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澳大利亚、日本、澳门和广东顺德、福建、厦门等龙舟队参加比赛。顺德队获第1名,福建队获第2名,厦门队获第3名。

目前,龙舟已被纳入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运动项目之一。顺德男、女龙舟队分别成立于1983年和1985年,曾多次代表中国出征香港、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世界大赛,顺德龙舟在全国和国际性重大比赛中共获得60项冠军、18项亚军、5项季军。在1994年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亚洲龙舟锦标赛获得四项金牌;1995年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获得7项金牌;另外,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第一次比赛就包揽了民运会龙舟六个项目中的四金二银,实现了广东代表团在民运会上奖牌“零的突破”,在200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五金一银的好成绩。

在2005年在德国举行的世界龙舟进步赛上,代表中国获得7金1银的好成绩。俄罗斯老虎龙舟队曾于2005年天津国际龙舟邀请赛上夺得冠军,让人印象深刻。在2009年武进国际龙舟赛上,一举夺得500米直道竞速比赛的冠军,并以一分之差获得总成绩第二名,他们所代表的欧洲式划姿,更是给让国内的龙舟队伍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篇8: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对学生而言, 研究性学习只是全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部分, 它并不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应否定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方式, 甚至也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它与其他学习活动之间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 而恰恰应表现为互相渗透和融合。因此在研究性活动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两者的关系, 使学生不断自觉地完善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方法, 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

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观念, 传统的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始终在无形中使人们在心理上存在着疑虑:研究性学习对高考有用吗?对学生原来各科的学习会造成冲击吗?这些都是教师、家长、学生必然会面对的疑问。而且社会上似乎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广泛的价值意识:急功近利!什么东西在短期内可以追逐到, 而且对己有益, 则不遗余力地去追求, 至于长远的利益, 人们往往是看不到的, 也不愿意为之投入宝贵的时间。因此, 教师还要在转变教学观念上下大的气力, 牢固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观念, 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长远意义,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掌握学习的钥匙,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永不落伍。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地、合理地利用节假日开展研究性学习, 这不仅充实、丰富了课余生活, 更为研究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

上一篇:交通安全教育自查报告下一篇:老人院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