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英语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2024-07-07

初三英语第一单元复习教案(精选10篇)

篇1:初三英语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Unit 1

1. 请问,你有没有CD 唱机?

2. 我有一本英汉词典和几本汉英词典。

3. 那些书架上现在摆着很多VCD。

4. 我刚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关于历史的书。

5. 他过去常常花很多钱买一些没有用的东西,不是吗?

6. 书给我们知识还带给我快乐。

7. 他走几步,思考一会 ,然后带着书离开。

8. 下个星期我要去北京。

9. 第2天他忘记把书还给图书管理员了。

10. 你还没有找到那本借来的书吗 ? 没有。

11. 我已经到处都找了,但我还是没有找到。

12. 很可能有人会在校园里找到了书签,迟早会归还的。

13. 更糟糕的是,如果我不能按时归还的话,我将要为那些不见的书赔钱。

14. 当他蹋进草地的时候,他看到一张10圆的钞票躺在地上。

15. 那个图书管理员想到一个好主意,能够帮助我找回丢失的书。

16. 你出过国吗? 从来没有。

17. 你能不能想到其他的办法来鼓励外国人来中国旅游。

18. 让我在电脑上找找看谁拿走了它。

19. 我难过的拾起那盘录象带。那是我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啊。

20. 你有没有别的颜色啊?对不起,我们没有其他的颜色。

21. 她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

22. 你要的书我没有,但是让我看看能不能想点别的办法。

23. 作为一个妇女,她发现很难得到好的报酬。

24. 我们不能照搬美国的经验。

25. 那个11岁大的女孩没能游过那条50米宽的大河。

篇2:初三英语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学习目标:

1、复习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句型。

2、掌握过关检测。重难点:

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句。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

谈话导入本单元的话题。

二、自主学习见导学案

自己小结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句型,完成测试题。

三、合作学习

组内汇报,相互补充。讨论练习题,准备展示。

四、展示交流

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巩固提升

见导学案。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Unit1 Get Up on Time.复习

篇3:初三英语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关键词:复习现状,单元模块重组,教学反思

一、复习现状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九年级学生应达到五级目标: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不仅是简单的停留在知识的记忆、技能的培养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提出, 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构建。

然而, 经调查发现, 初三英语在复习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许多学校至少提前一学期教完所有的课程, 然后大量地依赖辅导书、模拟卷子, 严重脱离教材;复习内容以词汇语法为主, 导致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失衡;复习方法、策略单一, 主要以老师的讲解, 学生做题为主。造成的现象是, 师生对复习课的满意度大大降低, 复习时间超长, 课业负担加重, 学生的被动, 教学效果甚微。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 而失掉了语言运用能力。一言以蔽之, 还是时间战、题海战的结果。究其因, 复习策略的不当肯定是一个首当其冲的原因。因此, 提高初三英语复习策略势在必行。

二、教学实践探究

初三英语单元模块重组教学是指在复习的过程中, 教师带领学生将七、八、九年级教材中的单元重新编排、整合的过程。单元模块重组, 首先体现在话题内容的整合。初中英语教学中有24个话题, 有些话题有很大的关联性, 如自我介绍与国度, 饮食与健康, 交通、问路与旅游等。鉴于教材编排是呈螺旋上升的, 所以就“自我介绍”这一单元话题, 七年级谈及到一些简单的个人信息、八年级是涉及到兴趣爱好、九年级关注到性格特征。从中体现出, 围绕以话题展开, 层层递进。故而复习时, 我们要打破教材编排的限制, 将各册的同一话题重新整合, 以备提高复习效率。其次, 单元模块重组有利于知识的网络化、系统化,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最后, 以单元模块重组展开复习, 运用情境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 关注学生的需求, 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初三英语的复习效率。

在单元模块重组下, 实施课堂复习教学步骤如下所示:

1、构建词汇网络, 总结经典句式

在单元模块重组后, 关于某一话题, 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关的词汇, 以便构成系统化网络, 培养记忆策略。其中, 运用概念图理论去构建网络系统。概念图理论是一种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的网络图形化表征, 也是思维可视化的表征。以“word map”形式串联, 就单元话题去寻找所有相关词汇。教师可以运用头脑风暴 (brainstorming) 的形式去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如关于旅行、假期的词汇如下:

同时, 我们也可运用联想归类策略。利用词根联想同根词, 串讲词汇。如当我们学到“deadly adj.致命的, 有害的”一词时, 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death n.死及dying adj.垂死的。在单元模块重组中提升记忆速度。

单元模块重组也有利于句式的总结, 提高学生的表达意识。如问路中常用的句式: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Excuse me, would you like to tell me the way to…?

How can I get to…?

Do you know the way to…?

I wonder where…is.

2、感知语法规则的语境, 激发学生有效输出

在单元话题模块下, 创设情境, 将语法的复习与口语表达紧密结合起来。要让学生不仅能会做题, 同时也应用于实际口语交际之中, 表达清楚自己的意图, 扩大输出。语法复习的过程中, 首先教师要考虑语境特征, 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中, 充分感知规则。运用英译汉的形式, 调动学生的输出。

3、在单元话题模块下, 进行读写训练

针对某一话题进行剖析, 开展分层次阅读, 加深对其的表层理解、深层理解与评价性理解。简化其话题内容, 使中心更加明确, 便于学生理解。结合话题内容, 训练学生的改写能力。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训练, 培养语用能力。

三、教学反思

单元模块重组教学需要师生开展行动研究, 针对教育活动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地进行探索、改进和解决。及时的反思、反馈并指导到教学中, 对初三英语的复习顺利进行起到推动得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这就要求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 通过学习, 不断更新观念, 从而促进其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胡庆芳:《初中英语复习课教学有效策略的课堂实证研究》, 《中小学外语教》 (中学篇) , 2010年第8期。

[2]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Oxford, 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 HousePublishers, 1990.

篇4:试论初三英语单元复习方法

【关键词】九年级英语;单元复习;教学方法

在中考即将来临的学年,如何进行单元复习,如何利用单元复习为中考早作准备,是每一位初三英语教师所关心的话题。站在中考的角度看待初三的单元复习,正确评价单元复习的功效,明确单元复习的目标是单元复习设计板块的焦点所在。

一、正确把握单元复习与总复习的勾连性

三年级作为独立的年级,课本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每一单元都有各自的主题和语法重点,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

在单元复习的过程中首先要依据教材制定复习计划,根据每一单元的知识侧重点设计复习课件,组织复习训练,有方向、有主次地引导学生掌握每一单元的重点知识点。

此外,通过单元复习课的开展将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本周所学单元的内容进行一个条理清晰、重点分明的回顾,能够强化学生这一周以来的学习记忆,使学生能够跟着复习课堂的指引自发地检查自己的掌握程度,提出疑问,巩固所学,做到温故而知新。

例如:初三英语上册的第四单元《TV program》介绍了许多节目的英语单词及词组,而复习最基本的要求是掌握与电视节目相关特性的英语单词和词组,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运用含义描述使学生理解award,concert,broadcast等词汇,以及不同TV program的性质用up-to-date,live,round-up该怎么表达。通过这样的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以夯实基础。

在主抓单元内容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三年级的英语学习是在在一、二年级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所做的进一步培养和拓展,即使是单元与单元之间,也遵守一定程度上循序渐进的规则。

一方面,单元复习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它与总复习勾连起来。利用单元复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点,在基础之上做适当地拓展延伸,分层训练,在考点的勾连方面能够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仍旧借助上述第四单元的例子来看,本单元的基础学习虽然是“TV program”,高频考察的却是与电视节目有关的时间性形容词、副词,如:weekly,daily等词汇的理解。所以,单元复习时就需要教师格外注意对这个知识点的强调和讲解,多创造综合情境考察学生对上述语法的运用。

二、授课时张弛有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很多教师在复习课上往往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反复训练以加深记忆”。复习往往就变成了单调的题目操练,学生深陷在听课、训练的疲劳之中,而收到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如此周而往复,只会让学生觉得沉闷枯燥,收效甚微。

其实,反复训练的反复并不意味着忽视科学性。复习同样需要张弛有度,合理科学的授课方法。针对一个知识点,教师应该先做到深入细致地讲解,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往往会事半功倍;其次,应该采用间歇性回顾法,借助数个复习要点跳跃性、间歇性地出现,触发学生的记忆开关,不至于使学生落入思维定势的陷阱之中。

孔子早就说过要“因材施教”。学生作为获得知识的主体是每一个拥有自我意识、自主意识的个体,并不适用无差别的被动接受式教学方法。

1.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要多一点耐心,对有难度的语法分类讲,分布讲,举例讲,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例如:长句型find/think/make/keep+n/pron+adj的讲解,可能就需要教师多补充一些例句,对动词find/think/make/keep的性质做详细的讲解。

2.掌握知识较快的学生;对于掌握知识较快的学生,在复习时可以尽量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回忆勾连所学的知识。

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竞赛问答,小组合作,情景对话等使同学自觉地去召唤出脑海中学过的知识点,主动去联系、辨析他们。在学生积极地思考,热烈地参与集体讨论的时候,也就是课堂效果最好的时候,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从旁协助,对表现优秀、参与积极的学生进行赞许,在学生答错的时候善意地鼓励,并纠正他们的错误,多多提示和启发,学生的兴趣和专注度提高了,复习也就更认真,记忆也会更深刻。

三、注重课前准备和课后回顾工作

单元复习通常是以单元复习课的形式出现的,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但是课堂复习的任务是繁重的。为此,笔者觉得可以采用“复习课课前预习”的方法。

教师尝试将一些知识点的准备工作放到课前预习的阶段来做,如督促同学们养成在单元复习课前自主总结知识点、疑难点的良好习惯,总结自己觉得重要的地方,并圈划出自己觉得难以理解,不善于运用的知识点,为即将所复习的知识做一个预热。

通过这样一个预热过程,学生不会对复习课堂上大量的知识点总结觉得陌生,反而能够有选择、有针对性地重点解决自己觉得困难的知识点,听课时也变得全神贯注。例如:当学到《Have you packed yet?》,have you done的完成时态,复习无疑是课堂复习的重点。此外,that is 则是一个简单的词组知识,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教学时间。

此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把各自总结的知识点相互参照。这一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去把握中考的考点所在,划分学习的主次。同时,这一方式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复习情况,从而检验出教学授课方式的成效高低。

当然,一堂复习课结束之后,再一次的课后回顾也很有必要。这种复习课后的再回顾就是一个真正查缺补漏的精简阶段。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们利用一个简短的课后时间,合上书,各自默默回顾一遍复习课的要点,检验自己在课前的疑难问题是否得到解答。一个单元经过这样三次反顾,学生对这个单元的把握会变得条理分明而透彻稳固。

总而言之,单元复习是初三教学中的不可忽视的步骤,值得教师去开辟不同的途径,尝试灵活的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灵动、有趣有效的复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培风.初中英语中考复习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0月.

[2]梁慧敏.初三英语复习课模式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年2月.

[3]黄小娟.浅谈如何提高英语复习课的效率[J].成才之路,2013年第4期.

篇5:初三政治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一、梳理本单元知识结构(整理到课本上)

二、基础知识问答

1、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公平和 正义。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公平合作意识和社会正义感,还要树立责任意识。

2、什么是公平?公平意味着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个人既要承担应分担的责任,又能得到应得的利益。公平要求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个人都要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统一。

3、公平与合作的关系怎样?社会需要合作,公平是合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失去了公平,合作就很难维持下去,更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我们要树立公平意识,努力维护合作公平。

4、社会公平主要表现为社会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并使每个人都能够

按照自己的劳动和贡献得到应得的利益。

5、为了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国家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如,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干部招聘

考试制度、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扶贫工程、希望工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分配制度等。三农。免费师范生。

6、维护社会公平有何意义?维护社会公平,能促进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

断延续;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7、怎样维护社会公平?不仅要靠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而且要靠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

力。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积极承担 社会责任,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又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是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8、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 和 积极承担责任 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9、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反之,就是非正义行为。

10、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与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正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正义制度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为此,我们经济上要:(1)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政治上要:(1)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坚持民族区域自治。

11、正义行为应该得到政府、社会及人们的赞扬 和支持。非正义行为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权益。必然遭到 道德谴责或法律制裁。

12、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1)要做到为人正直(2)要树立强烈的规则意识,尊重和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3)按照正义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违反正义标准的事坚决不做。(4)不伤害他人、不侵犯的基本权利。(5)鄙视、积极劝说和制止非正义行为,必要时以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注意掌握方法)。

13、一个现代人应有有的品格是 尊重和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集中表现是按照正义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违反正义标准的事坚决不做。正义的最起码要求是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最严重的非正义行为是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乃至生命。

14、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必然随之产生一定的责任。责任是对一个人做 或不做 某些事的要求,它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5、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人身份不同,责任就不同。同一个与不同的人

结成不的社会关系,就会承担着多种 社会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历的变化,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会变化,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会发生改变。

16、承担责任总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人们不能因此逃避、推卸责任。积极承担责任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且,承担责任也有积极意义。(1)对个人来说;在社会上中承担责任能促

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承担责任能激励自己的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克服困难,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承担责任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承担责任,才能获得自尊和自信,在履行责任中增长才干,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誉。(2)对社会来来说:人们只有各自承担责任,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

17、一个对他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人实际上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他必然会受到道德谴责,失去别人的信任,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对他人的利益和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还要受到法律制裁。

18、要让社会投给我们赞成票,就要(1)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应负的各种责任,并时刻想着履行责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逐步养成负责任的习惯;学会在不同的责任面前进行选择。要分清责任的主次和轻重缓急,考虑履行责任的时间要求,科学地安排时间,学会统筹兼顾。(2)要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3)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19、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的有力武器是道德和 法律。

20、依法维护社会秩序,包括维护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 的秩序和 公共场所 的秩序;维护 社会管理秩序,自觉遵守的法律规定;维护维护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还包括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 等等。

21、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我们最有条件做的 服务和建设自己所在的社区。

22、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好形式是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23、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仅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也应该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内心的需要。

三、课后走进生活参考答案

(一)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政治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基本上实现了社会公平,这是主流是大局,必须拥护和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在现阶段,由于个人的文化素质、家庭条件、单位、行业和地区的种种差别,由于我国的社会制度还不够完善,对一些人来说,无论是在参与的机会上还是分配的结果上,我国都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这也是客观事实,我们也不能回避。

2、党和国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来极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社会不公平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不公平的现象正在逐步减少。

3、解决不公平问题的建议:(1)要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是我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能为社会公平奠定较好的物质基础(2)进行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革,消除我们体制中的弊端,加强民主法制,为社会公平奠定正义制度的保障(3)贯彻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要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保证社会生产的高效率,又要实行社会保障,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1、被盗乘客由于对自己的财物保管不慎,致使10000员现金被小偷盗走,应负有一定的责任。

2、公交车售票员和司机有保证乘客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责任,事情发生后,他们未能有效地阻止小偷逃跑,使乘客钱财被盗,造成损失,应负一定的责任。

3、被盗事件发生在公交车上,作为客车和乘务人员主管单位的公交公司,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4、车上的其他乘客,当被盗乘客和售票员同小偷斗争时无动于衷,无人出面制止,助长了小偷的嚣张气焰,也应承担道德上的责任。

第二问: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当时的事实是:被盗乘客状告公交公司要求赔偿1万元钱的损失,法院根据法律、事实和双方应承担责任的情况做出判决,即公交公司和被盗乘客个承担50%的责任,公交公司赔偿被盗乘客5000员人民币。

篇6:初三年政治总复习第一次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54分)

1、2002年3月5日,李鹏委员长在九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作了全国人大常委员会工作报告。报告说,本届人大的四年中,通过宪法修正案1件,法律58件,法律解释4件,关于法律问题的决定20件,使以宪法为核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更加完备。这说明()

A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目的B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C依法治国就是人民按照法律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D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据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2002年3月24日报道,到西安打工的四川人彭文军,夜里到几个浙江人的香菇棚里偷香菇,被发现后遭到几个浙江人的殴打,后来鼓文军接连被几名浙江人敲诈。无奈,彭文军到派出所报案,最后这几名浙江人被逮捕。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公民受到非法侵害后要勇敢地报案

B公民受到非法侵害后不能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

C公民受到非法侵害后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公民受到非法侵害后可以采用任何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3、全国首例网上出售冰毒配方的犯罪嫌疑人竟然是现年17岁的职高生。他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追究。该生是班上化学“尖子”,化学成绩特别好。但他的胆大妄为和对法律的无知令人吃惊,这表明()

① 学生上网出售货物是违法的② 法律对任何公民都有约束作用

③ 青少年要学法、懂法、守法

④ 公民生活离不开法

⑤ 公民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

4、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等领导干部因贪污受贿受到法律制裁,邓小平说,越是高级干部子弟,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认真查处,这说明()

A我国法律反映社会各阶级的共同意志

B职务越高,惩治越严

C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D在社会事业上有重大贡献的公民可以超越法律

5、为了使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就需要()

A大力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 B依靠国家强制力做后盾

C人人遵纪守法 D大力推进道德建设

6、“若要美德得以保存,法律是必需的;而若要法律得以遵守,美德则是不可缺少的。”这句话反映了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是()

A互相对立 B完全等同

C密不可分 D完全不同

7、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这是因为()

A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目的和任务相同

B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调整的范围和实现的手段相同

C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D凡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都是我国法律所制裁的8、中学生王某平时明辨是非,疾恶如仇,遵纪守法。一天,在公共汽车上王某主动协助乘客抓获了正在行窃的扒手。这表明()

A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法制观点是等同的B王某好出风头,喜欢多管闲事

C公民道德水平提高了,就一定能守法、护法

D公民道德水平提高了有助于增强守法、护法的自觉性

9、乘车时要自觉排队,依次上车;参观游览时,要爱护公物、文物古迹和花草树木;观看电影、戏剧时,不要高声交谈喧哗。以上这些表明()

A凡是社会公共场所,都有相应的纪律和法律

B凡是社会公共场所,都要有相应的公共秩序

C社会公共秩序是靠强制命令来维持的D社会公共秩序是靠社会舆论来维持的10、我国公安机关开展声势浩大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一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被打掉。各级各地人民法院根据我国《刑法》有关规定严厉判处了一批“黑恶”犯罪首恶和骨干,社会治安状况起家一步好转,本材料反映了()

①“扫黑除恶”维护了社会秩序

②打击此类行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维护人民的利益

③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

④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1、甲、乙两企业对所签订的合同理解产生了异议,并由此产生经济纠纷,法院依据我国合同法做出正确的裁决,使它们的生产能正常进行。这表明,应用法律手段()

A能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活动,保证经济建设的正常方向

B能调整和规范各种经济关系,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C能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新制度、新政策确定下来。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

D能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12、当前,工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下列属于公平竞争的是()① 改善经营管理,不断开发新产品

② 使用新技术,降低产品成本

③ 假冒他人商标,诋毁竞争对手

④ 进行虚假广告宣传

A 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13、2001年11月8日,厦门特大走私案首批25件一审公开审判,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发生的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案情极为复杂,危害极为严重的走私犯罪案件。从法律上看,走私犯罪属于()

A侵犯公私财产犯罪 B破坏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

C破坏金融管理犯罪 D生产、销售假冒产品犯罪14、2001年,河北省原阳县少数不法商户出售“毒米”导致一些消费者中毒,给素有江北“金牌米市”之称的原阳县大米市场沉重打击。在该事件中。销售“毒米”的经营者()

① 违背了平等的原则 ②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原则

② 侵害了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④破坏了经济秩序,是犯罪行为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15、近年来,“法转功”邪教组织迅速发展,公开宣传封建迷信,用无知和谎言愚弄欺骗群众,进行大量的违法犯罪活动。要避免“法转功”的危害,关键要()

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B加强共产主义教育

C加强人民军队建设 D加强经济建设

16、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思想教育和舆论监督,也要靠()A科学管理 B宣传发动 C法律制约 D风俗习惯

17坚持不地开展“打黄扫黑”斗争()

A有利于遏制文化垃圾滋生蔓延,规范文化市场,净化社会风气

B有利于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

C有利于制裁利用封建迷信活动骗钱害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D有利于政治经济建设的法律化、制度化

1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

A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B思想道德建设

C民主法制建设 D物质保证和法律保证

二、判断(10分)

1、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对敌对分子的专政()

2、无论是法律还是道德,都是用来约束、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则,因此都带有强制性。()

3、我国古代有句名言“无规矩不成方圆。”这说明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

4、一般来说,凡是我国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和赞扬的行

为。()

5、到学校殴打小同学,在电影院乱吹口哨,乘公共汽车不买票且强词夺理与售票员争执等行为,都是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要受有关部门的批评教育。()

6、公有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7、国家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也公民私人所有财产。()

8、无业人员刘某购买了假人民币到某城市去贩卖,被公安人员当场抓获并没收,刘某的行为是属于破坏国家经济秩序的行为。()

9、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离不开物质的保证,又离不开法律保证。()

10、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

三、问答题(36分)

1、材料一:湖北省竹山县罗家坡村,原来社会风气很不好,治安案件经常发生。自欺欺人1993年开始,该村开展“十星级农户”评比活动,使村民的道德水平显著提高,社会风气净化。1994~1997年,该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材料二:中学生陈某平时明辨是非,疾恶如仇,遵纪守法。一天陈在公共汽车上制止了扒手行凶,却无人敢相助而负重伤。

问:(1)材料

一、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共同说明了什么?

(2)结合社会主义道德与我国法律的关系,谈谈如何改变材料二乘客的冷漠心态,提高公民守法、护法意识?

2、材料一:2001年,全国质检、公安、卫生、工商等执法部门共捣毁制假销假窝点心1.1万个,查获假冒伪劣商品货价值23亿元,揭露10万元以上大案1200起。

材料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我国先后颁布了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2001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问:(1)材料

一、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2)运用所学知识对制假售假的行为进行评价?

(3)结合材料二提几条避免制假售假事情发生的建议?

3、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全面提高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材料二: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精神文化建设,我国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

问:(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哪两个方面?材料二是加强哪个方面内容的具体表现?法律对该方面内容是如何规定的?

(2)法律规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措施分为哪两大类?材料二中措施属于哪一类?

篇7:初三英语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1.去看电影 2.照顾 3.上网

4.健康的生活方式、5.去滑滑板 6.保持健康

7.锻练 8.饮食习惯 9.做更多的运动

10.与什么相同 11.一月一次 12.与……不同

13.一周两次 14.对什么积极 15.多久一次

16.大多数学生 17.去购物 18.至于

19.活动调查 20.做家庭作业 21.做家务事

22.吃更少的肉 23.垃圾食物 24.对什么有益

25.对什么有害 26.想做某事 27.想某人做某事

28.尽量做某事 29.放学回家 30.当然

31.取得好成绩 32.帮助某人做某事 33.许多蔬菜

34.几乎不 35.保持健康

Ⅱ应掌握的句子:

1. 你们多久到工厂去一次? 每星期两次

2. 他多久去购一次物? 两周一次.

3. 周末他通常做什么? 他通常踢足球.

4. 他每周上两三次网.

5. 我不知道足球比赛的结果

6. 至于那个人, 我什么都不知道.

7.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每周去公园一到两次

8. 老师不想让我们吃汉堡包

9. 她的裙子和Mary的一样。

10. 为了提高你的英语,你能做些什么?

11. 多读书对我们有好处。

12. 在床上读书对你的眼睛有害。

13. 你每晚上睡沉几个小时?

14. 我的饮食习惯相当好。

15. 请尽量在3点前完成这项工作。

16. 这音乐听起来很入耳。

17. 尽管天在下雨,可孩子们仍然在操场上踢足球。

18. 多吃水果可以帮助你保持健康。

19. 他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20. My healthy life style helps me get good grades .

篇8:初三英语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考查方式

由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看,《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考查的内容涉及不多,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第二单元考查的知识点相对比较集中,主要考点有:规律的相关知识、意识的反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特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命题者常把这些内容与唯物论、辩证法等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试题主要以考查理解、运用能力为主,题型多种多样,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所以对这些知识必须熟练理解和掌握。

知识精讲

考点1哲学

解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是哲学不等于世界观。每个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都会自发地形成世界观,一般人的世界观都是零散的、朴素的、自发的、缺少论证的,而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觀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的区别:①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哲学把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关于整个世界一切领域的一般知识,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体知识共性的抽象与概括。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②方法论不同。哲学告诉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一般的方法。而具体科学则告诉人们应如何具体分析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二者的联系:①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②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则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

例1(2010·全国新课标卷,20)“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反映了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②、④正确,选c。

考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解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例2(2010·全国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形者,有生之本”是唯物主义观点,B、C、D项均属唯物主义观点,A项是唯心主义观点,故选A。

考点3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解读:哲学中的“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的两个不同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对谁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本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本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根源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所作出的不同回答。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辩证法;采取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形而上学。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受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影响和制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所以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因为:第一,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说来,首先需要解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解决这个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第二,如何解决世界的本质问题,规定了在解决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上的方向。第三,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哲学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因为客观事物本身既是物质的,又是联系的、发展的。正确地、如实地揭示世界的本质,不仅要坚持唯物的观点,而且要坚持辩证的观点。没有辩证的观点就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就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考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科学的条件下产生的,是对人类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批判地继承与创造性地发展。从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它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明确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与普遍规律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这样,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对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进行研究,才使哲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从使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强调要革命地改造世界,强调哲学要为实践服务,强调自己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看,它从不自封

为最终完成的知识体系,而把自己看做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例3(2010·江苏卷·2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实践的观点

B.革命的观点

C.阶级的观点

D.历史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故A正确。

考点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解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考点6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解读:二者的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②科学性不同: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哲学。③发展阶段上有差别:哲学有许多门类、派别,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许多发展阶段;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完整理论体系,代替了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二者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上优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因为哲学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新阶段。才使其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使哲学重新焕发了生机,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考点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解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其哲学依据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点8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解读: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这一哲理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例4(2010·北京卷·26)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意识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故选c。

考点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解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發、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点10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解读: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注:①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的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例5(2010·江苏卷·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的特点。题中选项具有迷惑性。变化不等于发展,B表述不准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错误;D与题意无关。故选A。

考点11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解读: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注:①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静止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考点1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解读: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

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例6(2010·全国新课标卷·39)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

考点1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

解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

考点1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解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的顺利进行,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活动。

例7(2010·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而实践提供的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故②、③正确,选B。

考点15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获得途径、认识的目的、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对象、认识运动的规律

解读:①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目的都是实践。②认识的获得途径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根本上讲都来源于实践。在我为间接经验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要真正地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③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也是人们实践的对象。认识客观事物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④认识运动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相对地上升到了较高一级的程度。

例8(2010·上海政治卷·17)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

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的理解。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故B正确。

考点16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解读: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確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考点17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解读: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例9(2010·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材料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日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解析:本题以两会提出的“人们生活有尊严”为素材,体现的是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为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题型为体现类,要结合材料、论据、论点对应作答。本题知识点非常明确,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根据材料,从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文本”思想的变化作答。

参考答案: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考点18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解读: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遇到困境完全归诸客观、遇到顺境完全归诸主观是形而上学的做法,要注意克服。另外,这些条件并不是不可改变的,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从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巩固练习

1恩格斯说过:“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表明()

A.人的思维的本质是自然界的变化

B.人的智力随自然界的发展而自发的发展

C.意识是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D.人的思维和自然界本身关系不大

2达·芬奇说过:“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这表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理论是对实践的主观反映

D.实践是理论的归宿

3博克说过:“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这是因为()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与谬误没有界限

C.认识具有无限性

D.真理需要检验

篇9: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一、文学常识

高尔基-苏联-《海燕》《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魏巍——《我的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

脱脱——元代——《赵普》-《宋史》

篇10: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复习教案

设计:何玉莹

备课时间:2015.10.30

课时:2 内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学习目标

1、提纲挈领,总体把握本单元的亲情的主题,了解本单元各课的中心思想。

2、巩固作品、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

3、巩固强化生字词的记忆学习,补充相关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1、把握相关字词的学习,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2、提高能力,熟知文章思想,能够拓展相关的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不管是描写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还是温馨和谐,第一单元的学习都给我们带来了关于亲情的深刻的思考。

二、本单元各个文章的思想的把握

1、《散步》的中心思想:表现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的感情,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秋天的怀念》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对瘫痪儿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3、《羚羊木雕》记叙了父母逼我要回木雕的故事,表现孩子渴望得到 父母的理解,赞美了孩子之间的纯洁的友情。

4、《散文诗两首》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抒发了子

女对母亲的爱。

5、《咏雪》勾画了和谐、温馨、有文化气息的家庭氛围,歌颂年少聪颖的道韫。《陈太丘与友期》元方聪颖识礼,维护父亲的尊严,父子情深。

二、作品作者文学常识

1、《散步》莫怀戚,重庆作家,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诗礼人家获》“四川文学奖”

2、《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3、《羚羊木雕》 张之路,著名作家。主要从事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电影文学剧本有:《霹雳贝贝》等。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

4、《诗两首》①《金色花》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吉檀迦利》《园丁集》。

②《荷叶母亲》冰心,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主要作品短篇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被称为“春水体”。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往事》等。她创作的诗受泰戈尔影响被称为“小诗”。她的创作主题为“母爱”“童真”“自然”。

5、《世说新语》两则。选自南朝宋时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它是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当时士族阶层的轶闻遗事。独创的笔记体对后世笔记体小说影响较大。

三、相关字词的巩固学习

1、信服 xìnfú:相信,佩服

嫩nân芽:初生而柔弱的芽苗

分歧fēn qí:差别;不相一致的地方

拆散chāi sàn:使家庭、集体的成员,或者成套的东西分散

委屈wěi qū: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心里难过;让人受到冤屈

粼粼 línlín:形容水流的清澈或水、石的明净

一霎时shà shí:极短的时间,片刻,一会儿

(刹那,刹车)

各得其所gâ dã qí suǒ:原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适当的安排。

熬áo:忍受,艰苦支持

2、暴怒bàonù:大怒;亦形容水势凶猛激荡

捶打 chuídǎ:用拳头或锤子敲打。

憔悴 qiáocuì:黄瘦;瘦损。形容人脸色不好。

央求 yāngqiú:恳求,乞求

诀别 juãbiã:分别;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抉择)

絮絮叨叨 xùxu-dāodāo:形容说话啰嗦(婆婆嘴)

淡雅 dànyǎ:(颜色花样)素净雅致;(花草等的香气)清淡 深沉 shēnchãn:指声音低沉;形容程度深;沉稳,不外露。

喜出望外 xǐchū’wàngwài:所遇超过了所望,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3、抹:mǒ,涂抹,~粉,~眼泪,~煞,一~余晖

mî,拐弯抹角。

mā,~布,~桌子

逮dài:赶上,达到,如~至,力有未~。捉拿,如~捕,~系。

dǎi口语中单用,如~耗子,~小偷

攥zuàn:握。~拳头,用手~住。

纂zuǎn,编纂。树杈 shùchà:树木的分枝处

寒战 hánzhàn:冷得全身发抖。(寒颤,同寒战。颤抖)

自作主张zì zuî zhǔ zhāng:自己出主意,作决定。

不可抗拒kàngjù:不能抵抗并拒绝。

形影不离 xíngyǐng-bùlí:形容关系亲密,难以分离。

4、姊妹 zǐmâi

繁杂fán zá:繁琐而杂乱。

烦闷fánmân:心里厌烦而郁闷;不畅快

(闷热,闷人)

徘徊pái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

遮蔽zhēbì:遮挡;拦挡

覆盖fùgài:遮盖;掩盖(翻来覆去)心绪xīnxù:心思;心情(多就安宁或紊乱说)

荫蔽yīn bì:遮蔽;隐蔽;庇荫。摇摆 yáobǎi:摇动;摆动

沐浴 mùyù:洗澡

祷告dǎo gào:宗教徒向神求保佑。菡萏hàndàn:荷花。(芙蓉、芙蕖、玉环)

敧斜qīxiã:倾斜,歪斜。

5、a、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b、古今异义

(1)、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领。)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3)、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4)、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c、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

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2)、状语后置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 d、判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是常见的判断句式。)e、省略句

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家君”)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谢道韫”)

1、注音:

雪骤()

撒()盐

柳絮()

无奕女()

王凝之()

差可拟()()

尊君在不()

2、字词解释:

内集:

儿女:

俄而: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因:

即:

也:

友期行:

友期行 :

过中不至:

去后乃至:

相委而去:

友人惭 :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归纳课文

1、关于景物描写的归纳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1、这些景物描写,都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感受这些景物之美,感受春天的美好,是一家人“散步”的背景,也引出后文对生命的礼赞。

2、这几句景物描写,勾画出一幅典型的田园风景,照应了上文的小路有意思,衬托母亲的愉快心情。

3、这句话是自然景物的描写,用来烘托人物的心情。“冷冷的月光”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境。

总结:a、提供背景

b、衬托人物心情

2、关于“以小见大”

通过散步一件小事表现大的主题 ——“孝”

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更是如此。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这样以小见大,透露出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3、关于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这两篇散文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金色花》借神圣而纯洁的金色花,寄托孩子对母亲纯真而美好的祝福

《荷叶母亲》借“荷叶护红莲”,表达心中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金色花》他为什么会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

1、因为金色花是印度的圣花,神圣而纯洁,借以表现孩子的纯真的爱。

2、因为他调皮爱玩。

3、用金色花独有的香气来回报母亲。

4、淘气的不让母亲知道,要默默地陪伴着母亲。

托物言志小练:请你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母爱像雨伞,为我遮风挡雨。

母爱如春风,我们沐浴在春风中健康成长。

父爱如船,用他坚定的罗盘指引我们航行在人生的海上。

4、关于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6种: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又称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羚羊木雕》①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1.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动作描写)

2.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动作描写)

3.“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是“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神态描写)《秋天的怀念》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题目为“秋天的怀念”,1、其主要寓意为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和母亲在秋天有未完的约定。

2、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经历人生的低谷。

3、人生在秋天实现由“消极”到“”积极的转折,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5、当堂检测

A、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哪些?

1、提供背景

2、衬托人物心情

B、运用动作描写的描写方法来描绘母亲做菜的情景。

6、布置作业完

上一篇:四年级班主任上学期工作总结2020下一篇:新余市公路管理局2014年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