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重点

2024-07-30

高考政治复习重点(共9篇)

篇1:高考政治复习重点

作者 | 纸盆

1、锁定考点

什么是考点?考试会考到的知识点就是考点了,那么要怎么锁定呢?我们可以从课本教材和高考大纲出发,两者联系起来,照着高点复习,理解原理,掌握意思,还要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点才行。

2、构建框架

我们发现政治很多知识点是蛮多的也蛮杂乱的,所以需要我们梳理构建一个知识框架,按照“单元--课时--小节”梳理分层,最好每个层次的标题要用不同颜色的笔去写,而且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能迅速的将多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能做到举一反三,我们可以从最上层的一个框架出发、一层一层的复习下去,这样复习起来也比较容易。

3、选择题联系

选择题一直是得到的重点,很多同学都没怎么去关注它,反而去把重心放在大题上,其实政治选择题一般考的是基础题型,只要你基础知识够扎实,那么基础题对你是很有把握的,平时练习可以多练习选择题,对于做错的题要整理起来,做好分析总结,总结错误原因以及正确的答题思路,这样我们才有进步。

篇2:高考政治复习重点

纵观历年政治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部分,试题的分值相当大,而且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也是做好拔高题的一个前提,任何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都是错误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是困扰考生的一个瓶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计划及重点有以下几点:

一、基本指导思想

要以课本为主。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太简单了!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

二、要注意复习课本的方法和技巧

复习课本不是像刚学习的时候那样的细致,但也不是简单的翻一遍,或是单纯的背诵一遍,必须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虽说是第一轮复习,但实际上它包含两遍:

第一,先把课本读厚。具体做法是:结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知识的识记,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再通读一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以自己不一理解的重点问题,除了要问老师和同学之外,还要做少量相关的习题。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要下苦功夫细致地复习,时间不够要抽时间,把识记、看课本和做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另外,每复习一个阶段要做一套检测题,检查一下自己知识点上还有没有漏洞,以便及时查漏补缺。我建议:以每两课为一个阶段,复习完两课后做一套试题,自我检测一下。

篇3:高考政治复习重点

一、热点

热点指与现实的热点问题有紧密联系, 能用来指导、分析和解决现实热点问题, 容易与历史、地理学科组成跨学科综合题的考点。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看, 无论是全国卷, 还是地方卷, 都高度关注了以下一些热点问题:三农问题;反腐败问题;结构调整问题;对外开放问题;质量、品种和效益问题;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国家主权问题;世界和平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社保问题;民生问题;宏观调控问题;环境能源问题;文化思想发展问题;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与这些热点现实问题有紧密联系的考点包括:农业的地位、经营体制、入世挑战、粮食问题、发展途径、比较优势、结构调整、农业政策以及城市化进程、农民增收;我国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市场交易原则;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经济效益;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全球化;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我国政府的职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党的领导方式和党的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

复习策略:理论知识只有联系现实的热点问题, 才能深化理解和认识;考试和解题能力也只有在应用于解决现实热点的问题过程中才能提高。因此, 我们要依据本年度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确定考点中的热点, 对未考热点要高度重视。对已考热点仍要重点复习, 但要改变思路, 更换考点、角度和题型。

二、重点

三类知识应理解为重点:一是在政治学科中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可再生的知识, 即必考考点;二是易于学科内综合的知识;三是与热点问题有紧密联系的考点, 既是前面所叙的热点, 当然也是重点。结合近几年高考命题分析, 以下考点在高考命题中所占比重较大, 应重点复习。

经济常识:重点复习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核心考点, 包括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商品价值量及其决定因素;货币流通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与手段;企业及其作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我国税收的作用;公民依法纳税的必要性;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利率的调整;债券和商业保险;市场交易原则中的公平和诚实信用;消费的分类、结构、水平、制约因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外汇、汇率和外汇储备、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作用和基本原则, 等等。

哲学常识:重点复习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其中, 唯物论研究世界的本原问题, 强调世界的客观性, 内容包括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的含义及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等。辩证法研究世界的状态, 强调世界存在的状态及发展规律, 内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矛盾的统一性;坚持两分法, 防止片面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趋势等。认识论研究怎样认识世界, 强调认识世界的方法以及认识的发展过程, 内容包括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现象和本质;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人生观、价值观研究各种关系, 强调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内容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辩证关系;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以及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等等。

政治常识:重点复习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考点, 内容包括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国两制;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依法治国;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作用、领导方式和党的建设;人民政协的性质;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的对外政策, 等等。

复习策略:一是立足学科内容, 夯实基础知识, 强化学科内综合;二是建构整合学科知识体系, 力求点透 (对每个重点考点的相关要素作透彻的分析、理解) 、线通 (对重点考点的线索全面准确把握, 要求脉络清晰) 、面全 (对重点考点所涉及的多方面内容及内在联系要全面把握, 防止遗漏) 。

三、冷点

冷点是指那些相对简单, 可命题的角度少, 或随时代发展, 对现实的指导价值不大的知识, 为选考考点。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 以下考点在命题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可归为“冷点”。

经济常识:货币的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企业的兼并与破产;扩大就业,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税收及其基本特征;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和金融组织。

哲学常识: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按客观规律办事;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实践的基本特征;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政治常识: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民族的基本特征;宗教的本质和作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反对封建迷信;主权国家及其权利;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新秩序。

复习策略:这类考点每年出题的可能性有, 但不大, 一般隔几年考一次, 且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一般不会出大题。因此, 按考纲要求掌握基本知识点, 不必过多花时间分析。

四、冰点

即近几年高考从未考到的考点, 这些考点一般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不重要、零散或者现实指导意义不大。如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纸币的产生和发展;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税收的性质;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物质;了解国情, 立足国情;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 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树立崇高理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 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政党的特征;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等等。

复习策略:复习时可按考纲要求, 略作认识和了解, 不强求记忆。总的来说, 我们要把有限的复习时间花在对热点、重点考点的掌握上, 不必纠缠于“冰点”。

篇4:高考语文复习要明方向,抓重点

【关键词】高考;语文;强化;整理;检查;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进入高三老师和同学们应以积极的心态、有效的措施,复习时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归类辨析,注意运用。我认为主要从研、理、查、练四个方面入手。

“研”是指研透《考试大纲》,吃透考纲,明确复习方向。现在时间短,任务重,要跳出“题海”,克服复习的盲目性,切实提高效率,明确复习的重点尤为重要。脱离大纲、架空课本的复习,如同空中楼阁,是绝对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因为大纲是我们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语文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只有紧扣考纲、科学训练,才能复习有效、高效。同学们要学会从提供的试题标准答案中去反推和寻找答题的方法和表述方式。只要平时能有意识地将每一道试题与考纲中的考点对应起来分析,形成习惯就会分辨这道题的考点所在,那么,也就知晓自己在哪些题型、哪些考点上相对薄弱,才能真正有目的地去强化巩固。否则,盲人摸象,做无效重复操练,不能抓住问题要害,只能使自己愈加急躁。

“理”是指在“研”透的基础上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整理要点,梳理归类,通过知识归类,反复练习,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在理清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要反复地去做典型题目,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通过做典型题目去掌握答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总结出一些有利于快捷而准确的答题规律,提升应试能力。比如送别诗、羁旅诗、咏怀诗、边塞诗、咏物诗、写景诗等都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比如,我们做一个句子仿写题,无论得分还是丢分,对照参考答案进行分析,都可以总结出一些仿写句子的解题规律,即“三个一致”:句式一致、句意一致、句情一致。在整理考点内容时,要按照高考知识点顺序,从已做过的综合试题中理出易错点和重难点,敢于舍弃,抓大放小,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越理越乱。

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复习阶段,名句默写、古文翻译等传统题型的复习应回归课本,以课本为本,注意文意,归类梳理,重视积累。教材中的文言文及古代诗词,就是学生备考的极好材料。在文言文测试方面,文言虚词和实词以及文言文句式考查与课文联系非常密切,文言文试题的语段虽然选自课外,但所考查的知识都在课本以内,而这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大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一定要用好、用足、用透这些古诗文,切不可将眼睛只盯住繁复的资料而丢弃教材这个根本。而在高考作文备考中,我们的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不要忽略分类梳理,平时积累。纵观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有较多的选材来自课文,如果能灵活运用好我们课文中的素材,我想,定能克服作文应试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查”是指检查自己的薄弱环节(有效增分点),再次梳理一遍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做到有的放矢。哪一块是自己的强项,哪一块是自己的弱项。找出错误较多的部分,做到心中有数,分析错误的原因,要分板块,补缺补差。只有对自己的薄弱点充分了解,才能使考前有限的自主复习有效、高效。此时,同学们要注意致误归类,有的放矢地专攻弱项,尽力去补弱项,加强针对性训练,以提高效率。例如,病句六种类型里没有理解掌握、容易致误的是哪种类型,文言文翻译准确率差是表现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还有一词多义、古诗读不懂,鉴赏出偏差具体体现在哪里,考生就可以找典型的高考真题去训练,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定会有收获。

“练”是指在“理”与“查”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自主训练。从我们同学平时的各种形式的考试答题出现问题来看,成语,病句,连贯,名句默写,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类语言运用表达题,应坚持每天训练,夯实基础。出现错题时,将一类试题放在一起,可以看一题,再有选择地练题,做适量、高质量的题,达到训练效果,争取不丢分。

而阅读题就要认真审题,细读文本。注意不同体裁的整体阅读,要养成二次阅读的习惯,就是先整体阅读感知,了解写什么,怎么写的,再结合具体答题细读文本,找出答题区域,不要怕麻烦,自以为是。要勤动笔,圈点勾画,筛选出关键语句信息;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回答,字斟句酌;要调整好自己的考试心态,很多试题只要你静下心来细读原文,根据你所读懂的内容推测读不懂的内容,不难理出头绪,找准答案;注意规范答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高考都是以材料作文为主,必须重视审题训练,加强审题训练,要思考材料的多维立意角度,要把握材料的核心内容,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不要受材料中的枝节问题所干扰。为了防止偏题,在写作过程中还有必要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如文章展开部分首先就要对原材料作理性分析,在行文过程中反复扣题(也即反复照应原材料中“关键词语”)。平时作文训练就要学会编写作文提纲,熟练掌握一种作文思路。要学会修改所写作文,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有针对性修改的基础上快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作者简介:周涛,女,1974年生,就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中教一级职称,研究方向:语文“少教多学”课题。

篇5:高考政治复习重点及突破点

1知识串联、能力优先

政治是一门实打实需要背诵的学科。但我们绝不比一字不漏的死记。只需要做到自己的描述和课本相符合,大意没有错即可。高考评卷不会因此而扣分。我们知道,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和应用,无知识则无能力。故而政治的复习,一方面熟读课本。另一方面,新课标试题是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其特点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在复习中,我们要结合试题,训练从题目中寻找正确信息的能力。

2看菜下饭,量力而行

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以“拿低、保中、争高”的为策略,看菜下饭、量力而行。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拿低”即采取慎重对待低分值题的方法,将低分值题的分数全部拿下,不做“白送分不要”的傻事。所谓“保中”即采取知识与方法并重的策略,确保中分值题的得分不少于85%一90%。“争高”即争取高分值题的得分在60%—70%之间,这样试题的总得分率可保证在80%—85%左右。

3重视基础、小题出发

越是基础的知识越有决定性意义,越是小题越容易出错。高考政治大题基本上丢分较少,反而是小题容易丢分,因此同学们要吸取教训,要反复做做错的题。

4讲究技巧、应对有方

(1)选择题答案客观,得分容易失分也容易,是高考竞争最为关键的题型。做选择题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关键词,然后比较选项、排误与选正相结合的方法,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四不选原则和主要原则:

一是选项明显有错的不选;二是题目没说的不选;

三是选项因果倒置的不选;四是范围不符者不选。

主要原则:客观、比较、从题目和选项信息中寻求答案,尽量少受知识点干扰。

(2)对非选择题主要抓四点——

一是采取逆读法,先读设问,带着问题读材料,边读边思考,迅速确定知识范围。

二是根据知识范围正确迁移相关知识,特别要注意排除相近知识的干扰。

三是在方法上要归纳和演绎并用。凡结合材料要求概括出观点的则用归纳法;凡是该观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或要求阐发意义、得出启示、分析原因的则用演绎法。

四是要做到答案段落化、段落要点化、要点序号化,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思维要全面,语言要简练,书写要工整,卷面要整洁,能够准确运用政治术语,结合教材语言和材料,做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虽不必一字不落的对照课本,但意思一定要表达清楚。

5关心时事、重大事件

文综易结合社会热点,尤其是近年重大举措、科研成果、经济建树成果、重大灾难、具有国际意义的事件活动等,都容易出现在考题之中。考生无法猜到如何用来命题,对这些热点有所了解即可。如果平时没有时间关心时政,问题也不大。但是多了解时事,对高考政治还是有一定的帮助。

再正确,最终都要用文字表达出来。

政治高考必背知识点汇总

(一)明确经济生活中的几种比例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3、股票价值与预期股息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

(二)把握八个类别的计算题解法

1.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2.关于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的计算题

3.关于分配方式的计算题

4.关于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题

5.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题

6.关于汇率的计算题

高考政治选择练习题

关于汇率的计算题

例1. 关于货币的计算

在商品可供量不变的情况下,纸币的发行量需要100亿元,而后来发行了200亿元,这时的1元只相当于( )元购买力。如果200亿纸币在此期间平均流通4次,此时1元纸币相当于原来( )元购买力,正确答案为( )

A. 0.5;0.125 B. 1;0.25 C. 2;0.5 D. 4;1

答案:A

解析:解货币计算题,首先要掌握一个基本理论,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可以表示为: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第一问,在供求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发行量增加,购买力下降,二者成反比关系,由题意看出市场上价格总额为100亿,所需货币量为100亿,现在设购买力为X,则200X=100,X=0.5。第二问,市场所需货币量发生了变化,市场上只需要100/4=25亿的货币量,而现在发行了200亿,设购买力为X,则200X=25,此时购买力为0.125。

高考文综政治图表论述题答题技巧

1.高考文综政治图表式论述题命题形式

命题一般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形式,如运用坐标、表格、数据等具体材料说明诸如城乡差距问题、东北落后的原因及我国重要经济政策的正确性等。

2.高考文综政治图表式论述题设问设计

设问体现了对问题考查的层次性和整体性,一般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3.高考文综政治图表式论述题答题的能力要求

图表式论述题着重考查考生的如下能力。(1)概括归纳能力。要求考生能从图表的数据中概括出相应的现象。(2)综合分析能力和把握知识内在系的能力。(3)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4.高考文综政治图表论述题答题技巧

篇6:高考政治复习重点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哲的三条定义

2.马哲与具体科学的2条关系(对立、统一)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与运动的概念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2.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概念

2.同一性与斗争性的两条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五、矛盾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一个命题

2.四条论据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六、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的概念、作用

2.4条论据

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及理性认识的概念

2.三条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八、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1.劳动的概念

2.劳动的作用(基础——三条论据)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

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

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

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

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九、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十、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家的本质(一句话……的工具)

2.国体及政体的概念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十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结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条)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5条)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篇7:高考政治复习重点

1、提高审题能力

很多学生就是审题不够认真仔细,导致很多题本不用扣分最终丢掉分数,审题的时候要留出一点时间,要看三遍,第一编是留个印象,第二遍要精读,细读,边读还要边用笔划,把里面的条件都划出来,这样避免我们看漏了,最后一遍要挖掘隐藏的条件以及排除干扰因素。

2、对物理过程进行分析

分析物理过程可以说是贯穿整个物理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该如何分析呢?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画图,就拿力学老师,我们要划出物体的具体受力情况,这样我们就能更直观清晰的分析问题了,还有要对 物理过程的界定和分析 即状态、过程的判定。

3、解题要规范

篇8: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一) 压缩再现新课

有的教师不了解政治第一轮复习课的基本要求, 处理教材几乎是按照新课教学的模式进行, 不同的是一节课教学的内容相当于新课的二节或三节课的压缩, 是简单的新课相加。看起来面面俱到, 但没有主干没有重点, 实际上只会是浅尝辄止, 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

(二) 课堂满堂灌输

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主体, 自己既要梳理知识, 又要联系时政热点, 还要对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整堂课都是教师在讲, 学生很被动地接受, 没有安排学生消化的时间, 更没有安排相关知识解题能力的训练, 把知识消化都留在课外, 学生苦不堪言, 复习负担很重。

(三) 教学效率低下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不熟悉, 不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欠缺什么、有哪些薄弱环节, 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设计进行教学, 不管学生有没有收获或收获有多大, 没有注意学生在该部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运用情况, 无法确定讲课的重点。在教学前没有研读高考考点, 没有研究考高试卷, 在教学中既不进行相关知识的纵横联系, 又不与时政热点结合, 更没有应试针对性, 复习课内容干瘪、不生动, 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率低下。

(四) 缺乏能力培养

做好文综试卷既需质量也需速度, 有的教师把解题能力部分全安排在第三轮, 所以在一轮复习中就知识讲知识, 讲课中缺乏能力培养意识。教师没有给学生安排适度训练, 没有对学生进行各类解题方法指导, 更没有规范学生答题, 这样即便学生对知识很熟, 但面对题目仍然不会做或不能很好很快地完成。

二、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科学的策略

(一) 教材知识:举纲列目

纲就是知识体系, 目就是知识点。加强知识整合, 构建知识网络,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同时突破重难点, 可有效提高第一轮复习效率。

经济常识部分的复习, 可打乱教材顺序, 把教材按基本经济理论、市场经济活动和对外经济三条主线来进行复习, 把每一条线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出来, 要求学生逐个落实, 并结合热点进行分析提高。

高中哲学部分的复习, 可打乱教材顺序, 把教材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四大版块进行复习, 把每一个版块的所有原理和对应的方法论要求以及与之相结合的热点梳理出来, 在要求学生逐个落实知识点的同时还要重点把握。这样学生对整个高中哲学就体系明了, 使每一个范畴里的知识点能对号入座。

政治常识部分的复习。可打乱教材顺序, 把教材按政党、国家机关、公民、主权国家、民族宗教五个主体来进行复习, 把每一主体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出来, 要求学生逐个落实, 并结合典型习题从抓主体的角度落实知识突破重点提高能力。这样整个高中政治五本书就用345的编码串接起来, 学生在宏观上可有效把握知识脉络。

(二) 各种题型:归类总结

教师以题型类别为线索对教材进行经济常识、哲学、政治常识的归类总结。

计算型选择题。在经济常识教材中共有十二个知识点可设计计算题, 把这十二个知识点抽出来, 每个知识点安排一个高考题或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经常复习, 这样可确保计算型选择题不丢分。

措施类主观题。把经济学、政治学中关于怎么做的知识点整理出来, 再结合讲解措施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从主体找措施, 从教材找措施, 从问题的反面找措施, 从材料找措施, 从党的方针政策时政热点中找措施, 并在专题练习和学科综合练习中重点训练和讲解。还有原因类、意义类, 也是运用同样的方法。这样就在第一轮复习中把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 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为后面的二轮三轮复习做好准备。

(三) 提高能力:注重讲评

学生的能力, 在复习中能否有效提高, 讲评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复习讲评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归类讲评

归类的内容很多, 可按考点归类, 按能力要求归类, 按解题思路方法归类, 按高考题型归类, 按错题、错因归类等。如重点向学生介绍组合型选择题的三审九排法, 如把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整理出来, 每个易错易混知识点对应一个典型例题, 分经济常识、哲学、政治常识印发给学生训练, 老师和学生互动讲解, 并要求学生经常温习。

2. 重点讲评

在每一份练习和试卷的讲评中要有重点。整体上要讲重点、讲热点、讲双基应用的薄弱点, 讲学生的易错、易混、易模糊点。具体讲每一个典型题时, 应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讲规范。

3. 过程讲评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讲。要想学生为什么会错, 学生怎样才能不错, 引导学生怎样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完成解题过程, 规范语言表述。

4. 变式讲评

注重变式 (改一改、扩一扩、变一变、代一代、反一反、合一合、分一分) 思维训练。从多角度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 单选变成组合选怎么做, 选择题变成问答题怎么做等等。讲评不是就题论题, 更重要的是借题发挥, 讲这个题的规范解答, 讲这个题的深化变形, 讲这个题与同类型题目的联系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讲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跟踪讲评

篇9:高考政治复习重点

一、把握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方法

平面向量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重要定理、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等,概括如下:

1.平面向量中的五个基本概念

(1)零向量模的大小为0,方向是任意的,它与任意非零向量都共线,记为0.

(2)长度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单位向量,a方向上的单位向量为a|a|.

(3)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叫共线向量(平行向量).

(4)如果直线l的斜率为k,则a=(1,k)是直线l的一个方向向量.

(5)向量的投影:|b|cos〈a,b〉叫做向量b在向量a方向上的投影.

2.平面向量的两个重要定理

(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a(a≠0)与b共线当且仅当存在唯一一个实数λ,使b=λa.

(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其中e1,e2是一组基底.

3.平面向量的两个充要条件

若两个非零向量a=(x1,y1),b=(x2,y2),则:

(1)a∥ba=λbx1y2-x2y1=0.

(2)a⊥ba·b=0x1x2+y1y2=0.

4.平面向量的三个性质

(1)若a=(x,y),则|a|=a·a=x2+y2.

(2)若A(x1,y1),B(x2,y2),则

|AB|=(x2-x1)2+(y2-y1)2.

(3)若a=(x1,y1),b=(x2,y2),θ为a与b的夹角,则cosθ=a·b|a||b|=x1x2+y1y2x21+y21x22+y22.

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数学解题的前提,而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复习时必须要善于动脑,勤于练习,并注重总结与归纳,例如平面向量数量积,历来是平面向量高考命题的主要考点.由于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具有一定的技巧,在历年高考中往往得分率不高.如何“突破”这个考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方法的积累,熟练掌握以下三种方法:

1.定义法是求平面向量数量积最基本的方法

例1(1)(2014·全国卷)已知a,b为单位向量,其夹角为60°,则(2a-b)·b=()

A. -1B. 0C. 1D. 2

(2)(2014·重庆卷)已知向量a与b的夹角为60°,且a=(-2,-6),|b|=10,则a·b=.

答案:(1)B; (2)10.

解析:(1)因为a,b为单位向量,且其夹角为60°,

所以(2a-b)·b=2a·b-b2=2|a||b|cos60°-|b|2=0.

(2)∵|a|=(-2)2+(-6)2=210,

∴a·b=|a||b|cos60°=210×10×12=10.

评注:当两个向量的模与夹角都已经给出或容易求出时,定义法是求平面向量数量积最好的方法.此类问题在高考中属于容易题.

2.基底法是求平面向量数量积最重要的方法

例2(2014·江苏卷)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B=8,AD=5,CP=3PD,AP·BP=2,则AB·AD的值是.

答案:22.

解析:考虑将条件中涉及的AP,BP向量用基底AB,AD表示,然后实施计算.

因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CP=3PD,

所以AP=AD+DP=AD+14AB,BP=BC+CP=AD-34AB.

则AP·BP=2=(AD+14AB)·(AD-34AB)=AD2-12AD·AB-316AB2.

又AB=8,AD=5,AP·BP=2,则2=25-316×64-12AB·AD,故AB·AD=22.

评注:确定一组基底,将所求数量积的两个向量分别用这组基底线性表示,进而将所求数量积的两个向量数量积问题转化为基底的数量积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基底法,体现了数学解题的转化思想.

3.解析法是求平面向量数量积最有效的方法

例3(2014·天津卷)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2,∠BAD=120°,点E,F分别在边BC,DC上,BC=3BE,DC=λDF.若AE·AF=1,则λ的值为.

答案:2.

解析: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则A(-1,0),B(0,-3),C(1,0),D(0,3).设E(x1,y1),F(x2,y2),

由BC=3BE,得(1,3)=3(x1,y1+3),

可得E(13,-233);

由DC=λDF,得(1,-3)=λ(x2,y2-3),可得F(1λ,3-3λ).

∵AE·AF=(43,-233)·(1λ+1,3-3λ)=103λ-23=1,∴λ=2.

评注:解析法又叫坐标法,即恰当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平面向量坐标化,可使向量数量积运算程序化,从而减少思维量.本文中的例2也可用解析法来解,简解如下:endprint

不妨以A点为坐标原点,AB所在直线作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可设A(0,0),B(8,0),D(a,t),P(a+2,t),C(a+8,t),则AP=(a+2,t),BP=(a-6,t).由AP·BP=2,得a2+t2-4a=14,由AD=5,得a2+t2=25,则4a=11,故所求AB·AD=8a=22.

二、关注知识交汇,提高综合能力

平面向量的“交汇性”主要体现在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和平面解析几何中,在平面几何问题中,主要是将向量的位置关系转化为平面几何中的边与边的位置关系;在三角函数问题中平面向量的知识主要是给出三角函数之间的一些关系,解题的关键还是三角函数问题;解析几何中向量知识只是给出一些几何量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在解题中要善于根据向量知识分析解析几何中的几何关系.

1.平面向量与平面几何的交汇

例4在△ABC中,(BC+BA)·AC=|AC|2,则△ABC的形状是.

答案:直角三角形.

解析:根据向量式寻找△ABC边、角之间的关系.

由(BC+BA)·AC=|AC|2,得(BC+BA-AC)·AC=0,

∴(BC+BA+CA)·AC=02BA·AC=0,故BA⊥AC,∠A=90°,

故△ABC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评注:对于此类问题,一般需要灵活运用向量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将已知条件等价变形,从而得到结论.特别地,有的问题还需要依据几何图形选取适当的基底(基底中的向量尽量已知模或夹角),将题中涉及的向量用基底表示,然后计算或证明.

2.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交汇

例5(2014·山东)在△ABC中,已知AB·AC=tanA,当A=π6时,△ABC的面积为.

答案:16.

解析:因为AB·AC=|AB|·|AC|cosA=tanA,且A=π6,所以|AB|·|AC|=23,所以△ABC的面积S=12|AB|·|AC|sinA=12×23×sinπ6=16.

评注:在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中,一方面用平面向量的语言表述三角函数中的问题,如利用向量平行、垂直的条件表述三角函数式之间的关系,利用向量模表述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平面向量问题,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只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在向量和三角函数之间建立起联系,就可以根据向量或者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3.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

例6已知椭圆C:x2a2+y2b2=1(a>b>0)的离心率e=22,点F为椭圆的右焦点,点A、B分别为椭圆的左、右顶点,点M为椭圆的上顶点,且满足MF·FB=2-1.

(1)求椭圆C的方程;

(2)是否存在直线l,当直线l交椭圆于P、Q两点时,使点F恰为△PQM的垂心?若存在,求出直线l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题意得,F(c,0)(c>0),A(-a,0),B(a,0),M(0,b),

∴MF=(c,-b),FB=(a-c,0),∴MF·FB=ac-c2=2-1.

又e=ca=22,∴a=2c,∴2c2-c2=2-1,

∴c2=1,a2=2,b2=1,

∴椭圆C的方程为x22+y2=1.

(2)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l.∵kMF=-1,且MF⊥l,∴kl=1.

设直线l的方程为y=x+m,P(x1,y1),Q(x2,y2),

由y=x+m,x22+y2=1消去y得3x2+4mx+2m2-2=0,

则有Δ=16m2-12(2m2-2)>0,即m2<3,又x1+x2=-4m3,x1x2=2m2-23,

∴y1y2=(x1+m)(x2+m)=x1x2+m(x1+x2)+m2=2m2-23-4m23+m2=m2-23.

又F为△MPQ的垂心,连结PF,则PF⊥MQ,∴PF·MQ=0,

又PF=(1-x1,-y1),MQ=(x2,y2-1),

∴PF·MQ=x2+y1-x1x2-y1y2=x2+x1+m-x1x2-y1y2=-43m+m-2m2-23-m2-23=-m2-m3+43=-13(3m2+m-4)=-13(3m+4)(m-1)=0,

∴m=-43或m=1(舍去),

经检验m=-43符合条件,

∴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l,其方程为3x-3y-4=0.

评注:由于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与解析几何“一脉相承”,向量法成了破解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本例既体现了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性”,又体现了平面向量的“工具性”.

(作者:顾永建,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endprint

不妨以A点为坐标原点,AB所在直线作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可设A(0,0),B(8,0),D(a,t),P(a+2,t),C(a+8,t),则AP=(a+2,t),BP=(a-6,t).由AP·BP=2,得a2+t2-4a=14,由AD=5,得a2+t2=25,则4a=11,故所求AB·AD=8a=22.

二、关注知识交汇,提高综合能力

平面向量的“交汇性”主要体现在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和平面解析几何中,在平面几何问题中,主要是将向量的位置关系转化为平面几何中的边与边的位置关系;在三角函数问题中平面向量的知识主要是给出三角函数之间的一些关系,解题的关键还是三角函数问题;解析几何中向量知识只是给出一些几何量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在解题中要善于根据向量知识分析解析几何中的几何关系.

1.平面向量与平面几何的交汇

例4在△ABC中,(BC+BA)·AC=|AC|2,则△ABC的形状是.

答案:直角三角形.

解析:根据向量式寻找△ABC边、角之间的关系.

由(BC+BA)·AC=|AC|2,得(BC+BA-AC)·AC=0,

∴(BC+BA+CA)·AC=02BA·AC=0,故BA⊥AC,∠A=90°,

故△ABC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评注:对于此类问题,一般需要灵活运用向量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将已知条件等价变形,从而得到结论.特别地,有的问题还需要依据几何图形选取适当的基底(基底中的向量尽量已知模或夹角),将题中涉及的向量用基底表示,然后计算或证明.

2.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交汇

例5(2014·山东)在△ABC中,已知AB·AC=tanA,当A=π6时,△ABC的面积为.

答案:16.

解析:因为AB·AC=|AB|·|AC|cosA=tanA,且A=π6,所以|AB|·|AC|=23,所以△ABC的面积S=12|AB|·|AC|sinA=12×23×sinπ6=16.

评注:在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中,一方面用平面向量的语言表述三角函数中的问题,如利用向量平行、垂直的条件表述三角函数式之间的关系,利用向量模表述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平面向量问题,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只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在向量和三角函数之间建立起联系,就可以根据向量或者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3.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

例6已知椭圆C:x2a2+y2b2=1(a>b>0)的离心率e=22,点F为椭圆的右焦点,点A、B分别为椭圆的左、右顶点,点M为椭圆的上顶点,且满足MF·FB=2-1.

(1)求椭圆C的方程;

(2)是否存在直线l,当直线l交椭圆于P、Q两点时,使点F恰为△PQM的垂心?若存在,求出直线l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题意得,F(c,0)(c>0),A(-a,0),B(a,0),M(0,b),

∴MF=(c,-b),FB=(a-c,0),∴MF·FB=ac-c2=2-1.

又e=ca=22,∴a=2c,∴2c2-c2=2-1,

∴c2=1,a2=2,b2=1,

∴椭圆C的方程为x22+y2=1.

(2)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l.∵kMF=-1,且MF⊥l,∴kl=1.

设直线l的方程为y=x+m,P(x1,y1),Q(x2,y2),

由y=x+m,x22+y2=1消去y得3x2+4mx+2m2-2=0,

则有Δ=16m2-12(2m2-2)>0,即m2<3,又x1+x2=-4m3,x1x2=2m2-23,

∴y1y2=(x1+m)(x2+m)=x1x2+m(x1+x2)+m2=2m2-23-4m23+m2=m2-23.

又F为△MPQ的垂心,连结PF,则PF⊥MQ,∴PF·MQ=0,

又PF=(1-x1,-y1),MQ=(x2,y2-1),

∴PF·MQ=x2+y1-x1x2-y1y2=x2+x1+m-x1x2-y1y2=-43m+m-2m2-23-m2-23=-m2-m3+43=-13(3m2+m-4)=-13(3m+4)(m-1)=0,

∴m=-43或m=1(舍去),

经检验m=-43符合条件,

∴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l,其方程为3x-3y-4=0.

评注:由于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与解析几何“一脉相承”,向量法成了破解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本例既体现了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性”,又体现了平面向量的“工具性”.

(作者:顾永建,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endprint

不妨以A点为坐标原点,AB所在直线作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可设A(0,0),B(8,0),D(a,t),P(a+2,t),C(a+8,t),则AP=(a+2,t),BP=(a-6,t).由AP·BP=2,得a2+t2-4a=14,由AD=5,得a2+t2=25,则4a=11,故所求AB·AD=8a=22.

二、关注知识交汇,提高综合能力

平面向量的“交汇性”主要体现在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和平面解析几何中,在平面几何问题中,主要是将向量的位置关系转化为平面几何中的边与边的位置关系;在三角函数问题中平面向量的知识主要是给出三角函数之间的一些关系,解题的关键还是三角函数问题;解析几何中向量知识只是给出一些几何量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在解题中要善于根据向量知识分析解析几何中的几何关系.

1.平面向量与平面几何的交汇

例4在△ABC中,(BC+BA)·AC=|AC|2,则△ABC的形状是.

答案:直角三角形.

解析:根据向量式寻找△ABC边、角之间的关系.

由(BC+BA)·AC=|AC|2,得(BC+BA-AC)·AC=0,

∴(BC+BA+CA)·AC=02BA·AC=0,故BA⊥AC,∠A=90°,

故△ABC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评注:对于此类问题,一般需要灵活运用向量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将已知条件等价变形,从而得到结论.特别地,有的问题还需要依据几何图形选取适当的基底(基底中的向量尽量已知模或夹角),将题中涉及的向量用基底表示,然后计算或证明.

2.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交汇

例5(2014·山东)在△ABC中,已知AB·AC=tanA,当A=π6时,△ABC的面积为.

答案:16.

解析:因为AB·AC=|AB|·|AC|cosA=tanA,且A=π6,所以|AB|·|AC|=23,所以△ABC的面积S=12|AB|·|AC|sinA=12×23×sinπ6=16.

评注:在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中,一方面用平面向量的语言表述三角函数中的问题,如利用向量平行、垂直的条件表述三角函数式之间的关系,利用向量模表述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平面向量问题,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只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在向量和三角函数之间建立起联系,就可以根据向量或者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3.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

例6已知椭圆C:x2a2+y2b2=1(a>b>0)的离心率e=22,点F为椭圆的右焦点,点A、B分别为椭圆的左、右顶点,点M为椭圆的上顶点,且满足MF·FB=2-1.

(1)求椭圆C的方程;

(2)是否存在直线l,当直线l交椭圆于P、Q两点时,使点F恰为△PQM的垂心?若存在,求出直线l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题意得,F(c,0)(c>0),A(-a,0),B(a,0),M(0,b),

∴MF=(c,-b),FB=(a-c,0),∴MF·FB=ac-c2=2-1.

又e=ca=22,∴a=2c,∴2c2-c2=2-1,

∴c2=1,a2=2,b2=1,

∴椭圆C的方程为x22+y2=1.

(2)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l.∵kMF=-1,且MF⊥l,∴kl=1.

设直线l的方程为y=x+m,P(x1,y1),Q(x2,y2),

由y=x+m,x22+y2=1消去y得3x2+4mx+2m2-2=0,

则有Δ=16m2-12(2m2-2)>0,即m2<3,又x1+x2=-4m3,x1x2=2m2-23,

∴y1y2=(x1+m)(x2+m)=x1x2+m(x1+x2)+m2=2m2-23-4m23+m2=m2-23.

又F为△MPQ的垂心,连结PF,则PF⊥MQ,∴PF·MQ=0,

又PF=(1-x1,-y1),MQ=(x2,y2-1),

∴PF·MQ=x2+y1-x1x2-y1y2=x2+x1+m-x1x2-y1y2=-43m+m-2m2-23-m2-23=-m2-m3+43=-13(3m2+m-4)=-13(3m+4)(m-1)=0,

∴m=-43或m=1(舍去),

经检验m=-43符合条件,

∴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l,其方程为3x-3y-4=0.

评注:由于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与解析几何“一脉相承”,向量法成了破解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本例既体现了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性”,又体现了平面向量的“工具性”.

上一篇:2022年高考天津卷解析下一篇:阳光校园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