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2024-07-16

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通用10篇)

篇1: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内容提要: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城市化进程相当快,人口的知识化和开放化程度也非常高。但是,上海市区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在语言发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许多市区的孩子一出生便接受了父母的语言教育,他们始终处于普通话的熏陶之中,很自然便学会了普通话。可是在农村,人们普通话的意识较淡,在生活中常常以自己的方言进行交谈,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学会的自然是方言。此外,还有很多的外来人员。当这些孩子上幼儿园时则很难适应幼儿园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作为幼儿教师,我们的责任之一便是教幼儿从进幼儿园开始便学会听普通话,学会讲普通话。本文笔者将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农村小班幼儿的普通话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结束四年的大学生活后,我带着梦想和憧憬来到了上海的这个角落,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幼儿园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的,所以孩子们都习惯了讲方言,虽然我能听懂这里的方言,但我和孩子之间依然存在着语言交流的障碍——孩子们听不懂老师的普通话。面对小班哭哭啼啼、满口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我着实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可是,慢慢地,这种障碍竟然成为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催化剂。我不得不感叹幼儿学习语言真是一个微妙而复杂的过程,我现将自己对学前小班幼儿进行的普通话教学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为幼儿创造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说普通话的兴趣。

因为我园很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的,所以他们习惯说方言,可我的普通话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他们很喜欢,总有孩子对我说:“老师,你说话真好听。”每当这时,我总感到无比高兴,同时告诉他们:“老师说得是普通话,你们也要学说普通话,你们说普通话就更好听了!”小班的孩子非常天真,师幼及幼幼间的影响显得特别明显,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们会更乐意学说普通话。

“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一首《中国娃》道出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小班幼儿还处在直觉形象思维,他们通过模仿学习语言,因此教师要为他们提供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教师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跟幼儿说话,做到语音正确,语汇丰富,用词确切,语句符合语法规则。我们要着重训练他们听普通话的能力,从最基本的礼貌用语 “早上好”、“老师再见”等开始听、开始学,当教学中接触一些较难的词汇或幼儿听不懂老师的指令时则用肢体动作或者接触实践加以解释。如,教师说:“请你过来坐坐好。”如果幼儿听不懂,教师就可以利用动作、手势、表情等示范,让幼儿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知道该怎么做。又如,小金鱼“游来游去”这个词时,就可以让幼儿观察小金鱼的游动情况,然后再进行解释。此外,教师在环境布置上也要下功夫,让环境跟幼儿对话。可布置一些故事图片,生活图片等,让幼儿有看看说说的兴趣,增加幼儿说普通话的机会,让普通话生活化。

二、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

从日常生活入手,时时注意发现和捕捉幼儿口语表达中闪光点和不足,对于敢运用普通话表达的幼儿及时鼓励;对于发音错误的幼儿及时加以纠正。一旦发现幼儿发音不正确,教师要立即纠正,这样就不会引起错误的模仿。如果发现幼儿说话不符合语法规则时,不能因“有趣”而重复他们的话,这样会使幼儿分不清正确和错误,而一再重复自己的说话。平时多鼓励幼儿大胆地用普通话说话,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幼儿的信心,这样幼儿才能进步得快。

一次户外活动的时候,晓珏把“玩”说成了“蛮”(方言),淼淼马上说:“你说的不对,是玩,老师就是这么说的。”我听到了他们的对话,高兴的说:“淼淼,你真棒!说的真好!”淼淼甜甜地笑着,非常得意。晓珏毫不示弱地说:“老师,我也会说的——‘玩’!”“恩,晓珏也说对了,那我们一起去玩吧!”

午餐时间到了,孩子们在盥洗的时候都闻到了饭菜的香味,许多孩子不约而同地感叹着:“哇,这个‘密道’(味道)好香啊!”“我也来‘腾腾看’(闻一闻)。”听到孩子们的这些话,我也在那跟着一起感叹:“让我也来闻一闻。哇!饭菜的味道好香呀!”孩子们也开始学说我的说,然后,我跟孩子们重点说了“味道”和“闻一闻”的发音及意思。如此及时的纠正和解释,孩子们就很好地掌握了这两个词。

三、多途径培养幼儿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1、创设情景,引导幼儿在多样化的语言教育活动中积极地学说普通话。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以幼儿为主体,语言为客体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幼儿在与周围语言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可以获得语言的发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将学习普通话渗透到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普通话学习,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记得一次小班谈话活动:我请幼儿讲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幼儿表现得不积极,部分幼儿在讨论时能讲出自己平时喜欢吃的东西,可在集体幼儿面前却喜欢跟着前面幼儿来讲,完全忘记了自己真正喜欢吃的东西。当我为幼儿创设了“娃娃家”的情境后,他们纷纷举手了,而且讲述的范围也广了。在讲述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了引导,当一个幼儿说出自己喜欢吃蛋糕时,我马上问:“还有谁也喜欢吃蛋糕?”并让那些喜欢吃蛋糕的幼儿也来说一说,在说完的基础上接着问:“谁不喜欢吃蛋糕?”在幼儿举手的情况下,我又问:“那你喜欢吃什么?”既避免了幼儿重复回答,又让幼儿把自己的喜好告诉大家。当然,同样的问题,对语言能力稍强的孩子,教师可提示“谁有不一样的想法?”就可以了。我们要了解小班幼儿的语言规律与特点,让幼儿循序渐进的掌握一些语言,从而训练他们思维,让幼儿讲完整的普通话语句。

2、引导在游戏活动中快乐地运用普通话。

对于小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前提是培养幼儿的语言兴趣,要使幼儿对普通话产生兴趣,必须将普通话的学习与幼儿感兴趣的事情相结合,使他们快快乐乐地学习。游戏作为幼儿独特的自发活动,是发展幼儿自动性的最好的活动形式,也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要基地。著名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儿童来说,游戏常常是最实际的学习。”引导幼儿在象征其生命的游戏活动中练习普通话,更能激发他们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从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如,角色游戏能为幼儿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普通话练习氛围,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小班幼儿的角色意识还比较薄弱,交往也少,往往需要老师做“助推剂”,帮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积极主动地练习用普通话与小伙伴进行交流。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我就经常扮演客人去“娃娃家”做客,问问孩子他们扮演的角色及要做的事情。孩子们会很乐意地来介绍自己,有时候,还会引发他们的争议,我觉得这对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很有帮助。

以上就是我教小班幼儿学习、运用普通话的点滴,培养小班幼儿的普通话能力必须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外,家园合作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为幼儿创建一个自由、宽松的普通话学习氛围,家长也要坚持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多表扬孩子,鼓励孩子敞开胸怀,大胆主动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说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也越来越重要。推广普通话,人人有责。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将为一代代孩子们能说好普通话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海琳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科学出版社 2009年

2、司玉英 普通话儿童语音习得的个案研究 当代语言学 2006年01期

3、苏丹 自我效能感对普通话测试影响的因素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2004年

4、张珂 语言游戏与学前儿童音能词能发展关联性研究 广州大学 2007年

5、关彦庆 普通话教学琐谈 迈向新世纪 1999年

篇2: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音乐节奏能力的培养

【摘 要】专家们认为,音乐最先引起幼儿共鸣的就是韵律。根据幼儿感知音乐的这种特点,我们注意从幼儿感知音乐的感觉、操作与表现的各个阶段,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关键词】 音乐 节奏 培养

音乐教育作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挖掘和发展启蒙期幼儿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表达能力,继而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幼儿去感知和体验音乐的魅力,从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表演技能,在客观接受和主动创造的音乐艺术活动中表现音乐,萌发幼儿去认识美、感觉美、表现美。

专家们认为,音乐最先引起幼儿共鸣的就是韵律。作为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因此有可能只有听觉参与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根据幼儿感知音乐的这种特点,我们注意从幼儿感知音乐的感觉、操作与表现的各个阶段,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一、感觉阶段与操作的初步阶段——名字的节奏

小班幼儿对自己的名字非常熟悉,有节奏地喊小朋友的名字是幼儿乐意玩的一种游戏。在不断地呼唤中,幼儿不仅体会到集体中的归属感,心中亦会因他人的关注而产生一种自豪感、荣誉感,在无形中又体会和掌握了节奏。孩子们的名字多为三字和两字,所以我们选取了以下两种节奏形式。

如:①2/4

× × | × × ||

王 源 王 源

②2/4

×× × | ×× × ||

严一 格 严一 格

在游戏中幼儿可按坐序,根据幼儿的名字,变换节奏喊,也可由老师拍出二种节奏中的一种,让幼儿猜老师在喊谁,只要幼儿说的名字符号这种节奏就算对了。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这两种节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速度和音强的要求。对节奏一,要求用较慢较强的声音来表示,而节奏二则用较快较轻的声音来表示。通过一段时间的游戏,他们会把老师也列入游戏中,幼儿参与的主动性使游戏的开放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这个游戏让幼儿在无形中接触、感受、模仿了这两种最基本的节奏型,同时节奏的几个要素在游戏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形中又扩大了幼儿的社交范围,和伙伴间初步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

二、操作与个体表现第一阶段——我和“节奏”

对孩子来说,认识世界首先认识的是自己,不少孩子在婴儿期就会无意识的弹舌头或者拍手来发出声音,国外有学者认为,这是人最早的演奏。在幼儿的眼中,自己的身体不仅能自己支配,还可以发出好听的响声,拍手、跺脚、晃身体、弹舌头、捻手指甚至叩牙齿都是让幼儿身体来感受节奏以及音响效果的很棒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他们非常乐意参与。因此,无论在哪一个年龄阶段,律动是他们最喜欢的音乐活动。

如:①2/

4× × | × × ||

跺脚 拍手 跺脚 拍手

打舌 叩牙齿 打舌 叩牙齿

②2/4

× × × | × × × ||

拍手 拍手 跺脚 拍手拍手 跺脚

通过对拍手、跺脚、晃身体、弹舌头、捻手指等身体的“歌声”的熟悉,让孩子们将身体的“歌声”配上以上的节奏来表现,能力较强的还可以自主创编,请大家来学一学,和节奏成为好朋友。在熟悉这两种节奏的基础上,我们又加入了新的节奏型,如三拍子、四拍子等,循序渐进地让孩子们用身体的“歌声”熟悉各种节奏。

三、个体表现第二阶段——儿歌的节奏

儿歌有整齐自然的韵律,反复吟诵的基调,强烈分明的节奏,明白如话的语言,并富于音韵美和音乐感。因此,在幼儿熟练掌握这些儿歌的基础上,让幼儿边念边用手拍出节奏(也就是按儿歌的自然韵律,每念一个字就拍一下手)当然,应该选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儿歌进行练习。如儿歌《大红虾》:

× × × |× × × |× × ×××| × × ×|

大 红 虾 跳 跳 跳 跳 到 爸爸的 嘴 巴 里

大 红 虾 跳 跳 跳 跳 到 妈妈的 嘴 巴 里

小 红 虾 跳 跳 跳 跳 到 宝宝的 嘴 巴 里

× × × ×| × × ×||

全 家 吃 得 笑 哈 哈

这一首有强烈分明的节奏和整齐自然的韵律的短小儿歌,就很适合幼儿边念边拍节奏,他们不仅巩固了× × ×和× × × ×这两种节奏型,而且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 × ×这种较难的节奏型。

再如:儿歌《春天》

× × × | × × × |× × × × ×|

春 天 到 柳 树 笑 弯 弯 的 柳 条

× × × |× × × × ×| × × ×|

随 风 飘 绿 绿 的 叶 子 象 小 船

× × × × |× × × ||

千 万 不 要 用 手 摇

这一首儿歌中就包含了×× × × ×和× × ×、× × × ×三种节奏型。当然×× × × ×这个节奏型较难,要在幼儿熟练朗诵的情况下,再配上节奏练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幼儿就能自己为各种儿歌配节奏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众多的儿歌中选择几首节奏感较鲜明的,分别拍出节奏,让幼儿辨别儿歌名称。也可让幼儿拍节奏,老师猜儿歌的名称,幼儿的兴趣是很高的。

四、个体与个性表现新阶段——配器与歌唱

孔启英教授在《纲要》(解读)中谈到新纲要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和感受并重的教育观。《纲要》指出,创造性活动是人的潜在能力的表现。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使,他们不停地进行各种寻求和探索。选择不同的乐器来表现一种节奏是自我创造的体现也是幼儿个性的张扬。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用以下的手段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张扬孩子与生俱来的个性。

1、辨别乐器音色的活动-----——“魔鼓的游戏”

有许多种方法可以做辨别乐器音色的活动,其中之一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地辨别到种声音的“声音角”,这些音乐活动,应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例如:一个叫做,孩子们一边说:“魔鼓、魔鼓,你能发什么声?”一边传递铃鼓,念完以后,正好拿着铃鼓的幼儿必须辨别一个他(或她)所希望听到的声音。小班幼儿对这类游戏非常感兴趣,这种游戏适用于各种乐器来进行。

猜谜游戏也很有趣,例如,我们收集一些可以取下盖的式样一样的容器,装入不同的东西,如石头、大米等等,让孩子摇一摇,听一听,如果听出有两个盒内装的东西完全一样,就组成一对,这是一个很好产活动,每个星期换一下盒内的东西。

2、组合乐器音色的活动-----——简单的配器

孩子们在玩过辨别音色的游戏后,通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怎么能够组织这些声音?”这种活动可以让幼儿以最自然的方式进行。

如:(1)用一对沙球或一个铃鼓编配一个节奏型。

2/4× × | × × ||

摇 碰 摇 碰(沙球)

摇 拍 摇 拍(铃鼓)

选择幼儿熟悉的节奏,由幼儿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乐器对节奏进行配器。

(2)选择任何一种乐器,把诸如“天气晴朗,我很愉快”的节奏表现出来。

(3)选择任何一种乐器,表现一首儿歌的节奏。

3、配器与歌唱的组合

唱歌是人们表达自己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方式,也是人的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通过他们甜美、清脆的童声来表达自己欢快、喜悦等各种各样的心情,同样也是他们显示自己能力,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歌唱的基础上与配器相结合,可以让幼儿更好的感受歌曲的音强和节奏,发展手脑并用的能力。

以铃鼓为例,如:《小鸭小鸡》

4/4 1 2 3 3— | 2 3 5 5— ||

小鸭 小 鸡 碰 在 一起

拍 拍 拍 摇 拍 拍 拍 摇

“拍”指拍一下铃鼓,“摇”指摇铃鼓做划圈动作。通过“拍”和“摇”的动作,孩子们感知了节奏的长度并有了一定的对比。孩子们在学唱这首歌时,我们以“念节奏歌词——念歌词做动作——学唱歌——边唱边按节奏用身体发出声音——选择小乐器代替身体的声音”这样的顺序来学习,通过我们的实践,孩子们掌握歌曲的速度非常快,在两次活动后,都能达到会唱、会拍的目标。尤其在选择“身体发出声音”和“选择小乐器”这两个环节中,幼儿的参与性相当高,我们发现幼儿对所有的乐器都进行尝试后,会一直钟情与某一类能发出相似声音的乐器,往往个性比较内向的幼儿会选择沙球等声音沉闷的乐器。在较固定的模式中给予幼儿选择的自由,这样学习方式,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张扬了幼儿个性的发展。

篇3: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培养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为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随着近几年普通高校的扩大招生, 青年教师在师资队伍中占有很大比例。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教学方法艺术和创新实践能力, 学院出台了一些措施:一是要求学科带头人和中老年骨干教师发挥提携后进、甘为人梯的精神, 发挥好“传、帮、带”作用;随时对青年教师讲授的课程督导听课, 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意见。二是安排青年教师观摩性听课、组织“青年教师授课技能大赛”, 使教师通过观摩、交流, 开阔了视野, 激发了教学创新思维。三是鼓励青年教师进行专业深造, 参加各级学历及继续教育。根据实际情况, 学院制订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要求40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在5年内达到或在读博士学位。四是学院每年投人一定的经费支持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短期培训, 并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 增进了国内外同行之间科研工作的交流;加强中青年教师的能力建设, 鼓励中青年教师申报各级教学科研课题, 以提高教师科学研究意识, 活跃科研思维, 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

二、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必须注重开展研究性教学

所谓研究性教学, 是指以传授知识为预设目标的课程教学中, 灌注一定比重的研究性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研究兴趣, 进一步激发其创造性思维, 初步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1]。

教师应对学生实施理念的熏陶, 引导其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理论产生认同感, 激励其积极参与的兴趣和欲望, 引领其步入科研与创新的实践探索领域, 形成自我塑造的原始动力[2]。通过案例教学、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 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示范指导给学生, 介绍诺贝尔医学奖和生理学奖获得者的科研经历, 教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撰写综述等, 使学生不仅对学科产生兴趣, 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三、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施实验创新教育, 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在夯实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加强学科间的融合, 设置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构建包括药学基础实验、药学专业实验、药学综合及设计性实验等不同层次, 既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促进学生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 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药理学教研室还开展了科研实验移植到教学实验的探索与尝试[3], 开设科研与实验研究基本知识讲座, 把科研工作中成熟的研究方法直接应用到教学实验中, 使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此外, 学院还实施全天候开放实验教学, 让学生不受实验室、实验学时的限制, 变被动为主动。实验室安排教师值班, 并负责指导学生。学生自我调节, 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 鼓励学生实践创新

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形载体。通过多途径、多层次积极开展各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有利于培养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而达到以有形的活动培养无形的精神的目的[4][5]。为此, 学院积极宣传和发动广大师生,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术讲座;举行各种比赛 (如优秀毕业论文评比、实验技能大赛及中草药标本制作大赛等) 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参加各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积极拓展学生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让大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在不断解决问题和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近四年来, 学院有300余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 发表学术论40余篇, 其中被SCI收录论文4篇;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 三等奖1项;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二等奖1项;“挑战杯”山东省创业计划大赛特等奖1项, 二等奖3项;学生科研立项24项, 其中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8项;学生 10项发明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或受理。

五、完善科研管理机制,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科研管理环境

尽管科研实践初始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参与欲望, 但浅尝辄止者也不乏其人。要让有兴趣的学生热情不减, 及时肯定其成绩、强化其成就感是必要的, 运用创新的管理举措又是必须的。为促进学生科研管理措施有效落实, 学院出台了相应的大学生科研管理办法, 具体内容包括立项申请、项目审批、过程监督、结题要求、经费使用、激励保障等, 做到学生科研活动规范化、制度化, 有章可依。学院结合实际, 一是建立和完善本科生的科研导师制、毕业设计 (论文) 管理规定等, 对本科生的科研指导纳入教师工作量, 并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二是建立本科生科研激励机制, 如学生科研活动评奖评优制度, 对优秀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必要的物质、精神奖励, 并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中, 作为学生评选优秀、获得奖学金的依据;也可适当奖励学分。以此鼓励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激励其创新精神的发挥。

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在国际竞争浪潮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 普通高校只有重视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扬长避短, 相互借鉴, 通过为学生搭建科研平台、营造校园氛围、制定激励机制等方式, 才能为我国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 普通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负有历史使命。结合泰山医学院药学院的探索, 普通高校可通过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开展研究性教学、构建课外科技活动体系、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普通高校,药学,学生,科研与创新,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润孝, 李小聪.构建创新实践平台,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9) :37.

[2]周志平, 等.高校学生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0 (8) :12-14.

[3]朱玉云, 等.科研实验移植到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4, 25 (5) :120-121.

[4]张齐, 朱宁西, 田立斌.基于课外科技活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7, 9 (5) :58-60.

篇4:农村小班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实践

关键词:小班幼儿;语言;倾听能力;生活经验

一、小班幼儿语言发展现状分析

应店街镇中心幼儿园属于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这些幼儿一部分是父母外出打工和一部分到了学龄父母从老家带来或者父母刚出来打工,幼儿基本上不会说普通话,还有些外地幼儿对普通话也听不懂,特别是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这使师生、生生之间语言交流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二、小班幼儿倾听能力培养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别人在对自己说话时能够注意听对方的话并作出回应;能听懂日常会话”。因此,我们在日常语言活动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这是幼儿在发展倾听能力的前提条件,是保证幼儿愉快地生活、学习、游戏、运动的基本条件,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保证。

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更何况是我们这个语言环境比较复杂的地方。要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就要求教师、家长用更多的方法与幼儿交流,使他们能注意倾听、听懂并愿意交流。

三、小班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方法

1.集体活动中,利用儿歌、动作相结合的方法引发幼儿集中注意力地倾听

小朋友对生动、活泼的东西总是特别喜欢。而儿歌朗朗上口,是幼儿比较喜欢的学习形式。在开学初,我们通过儿歌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我和幼儿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与幼儿进行语言交流,使幼儿的语言和动作建立同步反应,这样幼儿会逐渐养成注意力集中倾听的好习惯。针对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教师的语言发音要准,而且尽可能将语言速度放慢,使幼儿能够听清楚每个字的正确读音,特别是对有些发音不准、口齿不清晰的幼儿,可以用口型的方式让幼儿模仿,这样能使幼儿听清楚标准的发音,也能看清楚发音的口型,使幼儿接受并模仿。如在给幼儿讲述《白雪公主》的故事时,我会尽可能夸张地演绎白雪公主甜美的声音和坏皇后厌恶的声音,并且降低语速,使幼儿听清楚,并能理解。

2.通过图片、追问的形式,引导幼儿认真倾听,理解倾听的内容

小班年龄段幼儿理解能力比较弱,因此,我们不管在日常生活还是在语言活动中,教师都应该通过面对面与幼儿对话和绘本赏析,让小班幼儿逐渐学会正确地理解语言活动中的内容,初步地解语言运用中的内容。如在活动“敲门”中,在活动开始,我在结合故事图片让幼儿欣赏、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散文诗的仿编。由于幼儿有了较好的理解性倾听技能,因此在仿编过程中思维活跃、激情高涨,对仿编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利用墙饰、区域角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布置环境时,我们将幼儿学习过的故事图片、幼儿图书投放到区域角内,供幼儿学习。在阅读区,我还可以挑选一些幼儿易懂的绘本,与幼儿一起分享阅读,让幼儿边看边听,激发其学习兴趣,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并进一步加深幼儿和我以及同伴间的感情。

4.能积极地回应幼儿,并及时对其鼓励是培养幼儿倾听行为的动力

幼儿希望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教师的表扬与肯定能促使幼儿对自己更有信心,然而幼儿对鼓励很敏感。由于幼儿的行为有易反复的特点,因此教师要用正确的引导方式、评价方式来肯定和鼓励幼儿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让这一习惯慢慢地成为小班幼儿的自觉行为。

5.联合家庭的力量,强化幼儿倾听习惯的形成

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仅要在幼儿园培养,家庭中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班里开展“说我喜欢吃的水果”活动,就需要家长的配合,请家长教幼儿将喜欢的水果记下来,或是请家长帮忙完成,很多活动都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完成,让幼儿学会倾听,善于表达。

小班年龄段的幼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活动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自己的一个表情和一个眼神去捕捉幼儿的注意力,鼓励幼儿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在语言活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分段进行,向幼儿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思考继续倾听下一段故事。要注意的是,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在精心呵护的培养中养成的,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只有幼儿主动地倾听和思考并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冯桃.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J].幼儿教育,2010(16).

篇5: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黄亚妹

关键词:实践研究 生活自理 小班 幼儿

摘 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要解放孩子的双手。小班幼儿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其身体动作和手眼的协调有了比较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自理愿望,但是父母长辈却往往忽视孩子的这种愿望,一切包办代替,他们过多的关爱不经意间挫伤了孩子自理的积极性,阻碍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自主、独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美国教育家爱雷·马洛尼提出:培养孩子的要诀之一,就是“能够及早的让他们自立,要想自立必须自理”。他说:“过分的保护只会妨碍孩子从生活中通过自身实践去获得有效的经验教训,从而影响其尽快成长。”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要解放孩子的双手。小班幼儿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其身体动作和手眼的协调有了比较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自理愿望,但是父母长辈却往往忽视孩子的这种愿望,一切包办代替,他们过多的关爱不经意间挫伤了孩子自理的积极性,阻碍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仅可以解放孩子的手脚,培养他们自主、独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一直是我思考探索的问题。

一、现状:

(一)家庭背景

独生子女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大问题。目前,我园独生子女家庭占总数的96%,而家长对他们普遍存在过分关心,保护,照顾的现象,这样必然会造成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理能力。

(2)父母本身文化素质较高,但缺乏带孩子的经验

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觉得孩子做事慢。有的家长是因为爱子之心,不愿意让孩子流受累。还有的也孩子还小的等原因,这样,孩子的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导致孩子生活能力得不到培养,不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3)老人腻爱孩子,包办代替太多

有的老人还阻止子女管教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殊不知在无形之中,他们剥夺了孩子发展的权利。

(二)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决定,小肌肉活动能力较弱,不够准确,灵活和协调,影响幼儿的动手操作,他们也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自我照料能力较差。

(三)教育任务

《纲要》中指出:“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优胜劣汰”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生存的基础,首先应该从生活自理能力开始,而幼儿期正是动作发展的良好时期,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使幼儿终身受益。

二:研究对象、时间及方法

(1)研究对象:吉得堡幼儿园小(2)班25名幼儿(2)研究时间:2008年11月~2008年12月

(3)研究方法:

1、调查法:利用家访、家长座谈会等机会,向本班幼儿家长了解孩子的生活自理情况,如是否自己吃饭、大小便、穿脱简单的衣物、整理玩具、放碗筷等;家长对幼儿生活自理培养的方法和想法、要求等。

2、观察法:观察幼儿的用餐、如厕、穿脱衣服鞋子等状况,并作好记录和分析。

3、行动研究法:在调查、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家园合力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计划,并积极实施,不断改进措施,实现预期目标。三:研究过程

(一)观察、调查了解幼儿生活自理的现状

在实习的阶段我根据计划对全班孩子进行有重点的观察记录,并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幼儿生活自理力方面的信息,并进行归纳,从而发现有6个孩子的自理能力特别强,能独立地进餐、大小便,会穿不系鞋带的鞋,但更多的孩子,吃饭大人喂、大小便帮,玩具大人整理的,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生活。在幼儿园里孩子的自理情况要比家里稍微好些,小便时还能自己把裤子拉下来;愿意尝试穿脱自己简单的衣服和鞋子。尽管饭菜撒得到处都是,尽管鞋子会左右颠倒、衣服裤子前后不分,这些都说明孩子是有独立做事的愿望的。但更多的孩子是不愿自己动手的。

(二)为孩子提供主动的实践机会

(1)创设环境法:为幼儿提供连高的条件机会,防止过失行为。比如:小班孩子穿,脱衣服速度比较慢,以前的老师总是不断的催促或者亲自上阵。现在来看,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穿衣服的速度,我觉得遏止有发展幼儿懂得动手能力,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味的催促会适得其反,于是,我和代班老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锻炼的机会,以促进其动手能力的发展,如:丰富娃娃家的游戏材料,提供各式各样的衣服,在自然情境中让

孩子不断联系,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将生活经验的学习穿插在游戏之中,增设了“生活能力培养区”,如娃娃家游戏时,让孩子帮娃娃穿衣服,扣扣子,整理衣服,在区域活动中,让小朋友用勺子装豆子喂娃娃等,同时开展“做做玩玩”的游戏,让幼儿在做中动手,在玩中练习,促进手指的灵动性,准确性和协调性,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了,问题自然会解决。

(2)挖掘内在潜能,引导幼儿主动发展:幼儿是学习的主题,他们通过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幼儿主动学习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应提供支持和帮助。其实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都会注意到,孩子在成长中免不了犯这样或那样的错,其教师的批评教育蛮重要的,但关键是注意自身的教育策略。因此,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中,应最大限度的挖掘幼儿的潜能,发挥孩子的主体性,鼓励幼儿探索,发现以便获得主动发展。如:

1、我们采用了感官法,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老师为孩子提供多种途径,给予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体验,积累孩子的生活经验。如:将生活技能(穿衣穿袜子)编成“生活活动模仿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肢体动作帮助幼儿掌握(如:幼儿穿衣服时,引导说,大洞洞小洞洞。大头套大洞洞,小手套小洞洞”。小朋友学习折衣服时,我利用儿歌“左手抱右手,弯腰点点头”。),有些孩子爱吃肉不吃蔬菜时,我们向孩子讲解蔬菜对人体的好处,请幼儿饭后留下自己的口水,引导幼儿观察水的变化,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幼儿意识到刷牙的重要性,坚持每天刷牙。

2、检查法;幼儿是班级小主人,有权利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可以设立小班长,值日生等,请他们负责检查小朋友的情况,发现不认真的幼儿,应履行自己的责任,及时提醒,教师还可以故意请犯错的孩子担任管理员,使他们的管理中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研究和制定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行动方案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配合,教师,家长达成共识,应同步措施,形成教育合力,使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更好的巩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的态度很重要。

中国的父母太追求完美,看不了孩子犯错误,受不了孩子自理的结果。其实,对一个三四岁甚至两三岁的孩子来讲,做和没做要比做得好还是坏更重要。美国的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强,主要是因为他们有着比中国孩子大的学习空间和机会,因为他们的父母很多时候在很多事情上放手让他们自己做。所以,我首先通过家长会将孩子自理能力的现状讲给家长听,向家长详细介绍培养幼儿生活自理技能的意义和重要性,让家长支持我们这样的教育。其次通过家长会给家长分析这群孩子自理能力弱的原因(大人认为孩子年龄小、大人的包办、大人认为孩子做不好),其实三岁的孩子是有独立做事的愿望的,只不过是由于大人的原因把孩

子本来应有的独立性扼杀了。再次,让家长了解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如:孩子进入小班后要学习自己穿脱衣裤,学会洗手、洗脸、刷牙。会独立进餐,不用大人喂。能独立整理玩具、图书,还会帮助大人做一些简单的劳动等等。接着,让班里两个能干宝宝的家长在家长会上现身说法,讲讲自己平时在家是如何培养的?最后,老师教给家长一些办法、技能。如:儿歌,歌曲,竞赛、游戏。只有家里的老人、大人教育一致了,家庭、幼儿园教育一致了,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争取保育员的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保育员是孩子们的生活老师,是老师的得力助手.领导考虑到带小班比较辛苦,特给我们分配了一个手脚比较勤快的保育员。勤快的保育员,只要孩子们在自理方面一遇到困难,她就会像妈妈一样帮助孩子完成。如:孩子不会穿鞋,她就主动帮孩子穿好;孩子不会自己解小便,她会主动把尿„„针对上述的情况,我与生活老师一起交流,让她理解对孩子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减轻老师和保育员的工作负担,而是孩子独立性,生存能力的培养。通过商量,我们最终在思想上统一了认识,即当孩子自理方面遇到困难向你求助时,我们的任务首先是分析困难的难易程度然后作出或引导他们学习如何做,或教他们如何做,或遵循循序渐进地放手让他们做。千万不因为引导了孩子还不会做或做得不好,或因为节约时间而包办帮他们完成。

(四)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孩子学习和巩固生活自理的技能

(1)采用表扬激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是孩子尝试做事的动力。其实,要想激发孩子的做事热情也并非一件难事。只要您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辞,时常给孩子以鼓励。当他自己做事的时候,就表扬他;当他要您替他做事的时候,您不要批评他,而是用优点去包围他,“上次你自己做事的时候,真是棒极了!”

(2)适当的物质奖励也诱人。虽说孩子的家庭条件好了,平时在家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吃的东西不稀奇,但吃的东西一旦到了集体当中,哪怕是一粒小小的糖都会成为孩子们争抢的宝贝。当孩子学会了或能主动地料理自己的生活小事后适当地给予一些奖励,能很好地调动他们自我服务的积极性。

四:研究结果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结果

通过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研究,虽然才短短的两个月,可幼儿的自理能力,调动作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到了明显的高。幼儿自信心明显增加,敢于表现,乐于表现。幼儿翌日生活常规有序进行,特别是午睡环节有了较强的独立性。

(二)提升了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

通过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和研究,家长对此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家长也认识到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它对幼儿一生有特殊的意义。逐步改变了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还自觉支持幼儿园培养工作,主动配合知道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教育真正辐射到家庭。

五、反思

对孩子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自理能力的培养,更是独立性、自信心的培养。在所有的这些策略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有一次,区域活动结束了,满地、满桌的玩具等着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拾。可是,收玩具的孩子却寥寥无几,有的孩子不仅不收玩具,反而趁乱和同伴吵闹,教室里只有老师和鸣鸣一起忙碌的整理着。我对鸣鸣的行为进行了表扬。鸣鸣真能干,玩完了玩具还会整理,老师喜欢他,玩具宝宝更喜欢他。有的孩子听到了我对鸣鸣的表扬,也来整理玩具了。但当老师说要给收玩具的孩子奖巧克力时,班中所有的孩子都涌上收了。奖到了巧克力个个孩子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们边吃着巧克力边搀搀的对我说:“老师,下次我们再把玩具宝宝送回家你再奖给我们,好吗”?有了物质奖励,孩子们在以后的整理玩具中都表现得特别积极。看来,适当的物质奖励是相当吸引这些小班孩子的。此外,孩子的成长是反复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刚开始时,量不宜过多,要求不能过高过严,要循序渐进,在习惯还没有养成之前更要持之以恒。

我深知,自己在研究方面还刚刚起步,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改进,如科研方法的适宜性,资料收集的全面性,表述的正确性、提炼的高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和提高。参考文献:

篇6: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基于学生全程参与科研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介绍了该模式的定义、特征以及与传统的.计划内知识传授培养模式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就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经过对机械类学生多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证明该模式能强化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弥补了课内实践环节的不足.

作 者:赵匀 武传宇 李革 陈建能 俞高红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高等农业教育 英文刊名: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G640 关键词:全程参与   科研活动   创新与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 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 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 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 通过物理竞赛培养学生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论文

★ 生物工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

★ 医学生临床前阶段科研创新

★ 工科学生工程安全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篇7: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1 实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掌握先进的测试手段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 需要教师具备一定水平的科研能力和素质。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 但事实上以教学为主的指导化工原理实验的教师与专业教师相比处于略势, 所以近几年不断加大与其他院校的学习和交流, 教师也不断的出去深造, 同时也加大实验室建设, 淘汰了旧的实验内容和装置, 保留典型的验证型实验, 对旧装置进行了改造, 增加其研究性和先进性。引进综合性的实验装置, 从北京化工大学和天津大学购进新装置, 新装置引进时考虑了其科研功能, 即可用于教学, 又可用于科研, 实验装置的多样化, 综合性, 先进性为学生实践拓展了更多的空间。实验装置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条件, 是采用实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 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会更好的促进教学和实验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 实现从基础课程实验到工程实验的转折, 如何规划实验, 动手实验, 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进行创新研究等完整科研步骤, 需要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3]。

2 氧解吸实验教学实践

目前我院共有四套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 数字化的氧解吸实验装置。其先进的测试手段给实验操作带来很大方便,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二套装有塑料填料, 二套装有金属填料, 填料都是散装的。采用空气、水和氧气进行实验, 氧气的浓度采用溶氧仪进行测定。由于我院进行化工原理实验的学生人数很多, 涉及的专业范围很广, 学生理论课学时、所学教材和实验学时也大有不同, 指导教师即从事理论教学又进行实验指导, 教学任务繁重。所以化工原理实验实行分层次教学, 为此, 在化工专业选择了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进行了提高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实践。

把参加实践的同学分成3 人一组, 先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 在查阅文献过程中, 学生对填料的种类, 结构特点, 塔器研究进展, 研究填料的性能包括哪些方面等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氧解吸实验教学要求是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 测量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进一步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掌握和测定液相总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参加实践的同学在完成以上教学要求的基础上, 扩展了很多项目, 如测定同一填料干填料和不同的喷淋密度下单位填料层压降与动能因子的关系, 并找出其经验关联式。传质性能的测定经过多次测量找出了液相总传质系数的经验式, 泛点填料因子与液体喷淋密度的关系, 不同填料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再进行对比, 分析填料的性能对填料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的影响。并对研究过程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在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 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了筛选和处理, 学生熟练的使用了EXCEL的功能进行绘图和数据处理。为方便更换填料, 对原有设备又进行了改造, 改造方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安装设备也由学生亲自动手组装, 这些环节都是正常的教学中所没有的, 参加科研实践的同学在设计和安装过程中设计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激发了学习热情和科研信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独立学习, 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掌握了工程试验的设计方法, 提高了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熟悉了EXCEL软件的操作进行数据处理, 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为以后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些同学在全国举办的化工设计大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和他们参加科研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4,5]。

3 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参加化工原理科研能力实践的同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开展科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利用新的实验装置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是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但它也受到教学人员, 实验室设备和参加人员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实验室应挖掘更多的课题, 创造更多的条件吸引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 我们要立足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 不断研究和探索, 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4,5,6,7]。

摘要: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工程观念、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利用数字化计算机控制的氧解吸实验装置, 通过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讨论等方面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提高了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关键词:化工原理,氧解吸,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吕宏凌, 陈金庆.在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J].化工高等育, 2011 (4) :59-61.

[2]杨明平, 黄念东, 罗娟.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8) :10-13.

[3]刘佰猛.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4) :115-116.

[4]郭庆丰, 彭勇, 余立新, 等.在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J].化工高等教育, 2004 (1) :45-47.

[5]张卫华, 徐洪军.化工原理实验[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87-93.

[6]倪献智.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突出工程观点和方法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 2007 (3) :79-82.

篇8:培养农村幼儿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一、利用生活环节,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生活语言经验

要使幼儿能够流利地运用各种词汇和别人交谈,就得先让幼儿积累一定的词汇。而语言是人类的生活交往的工具,同时也源于生活。针对幼儿生活经验不足,词汇量少的情况,教师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诱发幼儿说话的积极性。早上来园会向老师问好:“老师早上好!”离园时会向老师告别:“老师再见!”初来园时,许多幼儿不认识自己的名字。在每天的晨检中,教师先用普通话点名,让幼儿熟悉自己的名字;诗歌或歌曲表演前,幼儿必须在小朋友面前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和班级。厨房的阿姨拿餐点来,让幼儿感谢并学说:“阿姨您辛苦了。”用餐时,幼儿学说:“老师,我想添菜(饭)。”幼儿想上厕所学会说:“老师,我想小便(大便)。”当幼儿会说一些简单的短句后,教师得循序渐进,引导幼儿学说两三句话。如带幼儿户外活动前,教师都会讲一些活动安全要注意的事项。待幼儿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强些后,教师可用提问式的谈话引导幼儿说出活动安全注意事项。如:“小朋友们下楼梯要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推也不挤。”午睡前,引导幼儿学说:“小朋友们要安安静静的睡觉,不吵也不闹。”让幼儿在集体面前说说自己喜欢的小朋友是谁,为什么。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说普通话的积极性提高了、欲望被激发了,普通话表达能力也逐步提高了。

二、合理设计各种语言活动,加强普通话的训练

要让幼儿很自然地运用普通话,就得让其时时刻刻都接受普通话环境的刺激。教师要合理设计各种幼儿喜欢的语言活动,给幼儿提供轻松感受和运用语言的机会。

1.每天,教师给幼儿讲一个德育故事,指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如:“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你喜欢谁,为什么?”利用故事中的形象,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最后教师从故事中摘一句对话,让幼儿学说对话,感受句子的情感表达。

2.设计游戏识字,让幼儿在玩中学,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让幼儿学用自己认识的字宝宝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海,大海里有许多的鱼”。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散文和诗歌让幼儿反复欣赏,让幼儿学习模仿标准的语气、语调,并从听读、跟读到朗读和运用句子。

4.选择美观大方的的教具,如可爱的小动物头饰、色彩鲜艳的故事图片,指导幼儿看图讲述小动物的外形特征,请幼儿在集体面前复述小故事。

5.设计角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语言实践。如“小白兔请客”, 通过让幼儿参与扮演角色,引导幼儿说出一些礼貌用语。

诸如此类的活动,会让幼儿乐在其中。不知不觉中,幼儿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宽松的语言环境就是一种充满安全感、温馨愉快、可以愉快自主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没有压力,心情舒畅。因此要营造宽松的普通话表达环境,激发幼儿说普通话的兴趣,从而提高幼儿普通话表达能力。

刚入园的个别幼儿,由于不适应环境的变化,总缺乏安全感,不愿意与别人说话。这时,教师要善于观察,主动与幼儿交流,用和蔼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调,也可亲亲幼儿,抱抱幼儿,使幼儿在情感上得到满足,从而使幼儿产生和教师交流的欲望。

对于说得好幼儿,教师要及时表扬,树立正面的榜样,把会说的幼儿安排到“孤言寡语”的幼儿身边去,让幼儿自由交谈,起到潜移默化的带动作用。

对于想说但说得不好的幼儿,教师要注意倾听,用信任的目光看着他,并给予及时指导,如:“你的声音真好听,我好喜欢听你的声音,但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只有及时鼓励幼儿,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幼儿才能敢说、爱说。

四、家园配合,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篇9:科研论文:农村小班幼儿普通话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本文主要根据五年来的探索过程, 从五个方面介绍北京“翱翔计划”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具体做法和初步认识。

一、“翱翔计划”的实践特点:让高中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2007年, 北京市正式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针对国家高中课程制定的发展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决定利用北京丰富的科技、文化与教育资源, 突破现有基于教科书教学的学校教育培养方式, 建立让那些学有余力的高中生获得“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学习体验。根据这一决策, 北京市教委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入研究借鉴国内外已有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成功经验, 规划了富有特色的“翱翔计划”, 其特点主要包括:面向全市普通高中高一学生择优推选优秀生源 (每年160-220人规模) , 集中北京市普通高中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及人文与社会科学等领域具备优势的29所中学承担拓展课程的基地学校, 并邀请国家、北京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所属的160家国家级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基地。学生在本校完成基础课程, 在基地校选学学科拓展课程, 同时在国家实验室针对自身感兴趣的专题开展课题调查或实验研究, 并按照学术规范进行答辩, 完成学术论文。借助这种综合性研究性课程, 学生在真实科研环境中, 参与科学探究, 全程体验问题解决、知识建构全过程, 从中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责任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

为此目的, 在市教委领导下, 形成了由29所优质中学和3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组成的“高中-高校联盟”工作机制。为保障这项创新实践的实施力度, 北京市专门设立了年度性财政支持专项;北京市教委还依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 具体负责日常人才培养规划、教学管理与服务业务。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 以及中科院物理学家陈佳洱院士、天文学家王绶琯院士、数学家林群院士等著名专家亲自担任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领导和顾问。

“翱翔计划”自2008年正式实施以来, 先后有来自全市的1000名优秀学生, 在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地球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 参加所在学校的基础课程、由基地学校开设的过渡性课程, 并参加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开设的专题研究课程。每一名学员都有机会在科学家、基地学校专业教师和所在学校指导教师的共同培养下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 从中得到全面深刻的教育。

“翱翔计划”作为一项育人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探索, 力图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密切结合, 将教育课程和科技资源融为一体, 将专家引领与高中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形成有机整合专家、教师、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以及各种社会资源的研究性课程机制, 为培养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课程基础和人文基础, 从中探索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策略。

二、“翱翔计划”的实施特色:让学生在体验富有挑战性的科学探究与知识建构中发展能力

让高中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教育理念所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旨在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课程观和教学过程观。这一理念是将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建构的载体, 而不是以现成的书本知识或者教师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通过讲授的方式变成学习者的知识。即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全程体验, 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人生追求;借助研究实施过程, 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合作意识、探究能力、论文写作与学术交流能力等。在真实的探究学习情境中, 学习者必须经历更多的自主发现、自主分析、问题解决、交流合作等学习过程, 才能够达到知识建构的目的。为了确保翱翔学员的学习成效, “翱翔计划”要求每一名学员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指导教师、基地学校指导教师、学员所在学校指导教师这三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 开展科研实践, 完成较为规范的研究成果, 并接受严格的论文答辩。

作为一项能力培养与成效评价措施, “翱翔计划”每年隆重举办全体学员参与的“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学论坛”, 让每一名翱翔学员都有机会进行论文答辩, 接受科学家的评价和指导。在此基础上再将学员们修订的研究成果及他们对于“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学习体验汇集出版。这些成果既是对他们研究性学习成就的认可, 也为北京市所有高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

此外, “翱翔计划”还开办了“北京青少年创新能力发展资源网”, 为参与项目的导师和学员提供一个跨越空间、时间的网络学习、互动和交流平台, 各种学习资源和项目信息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服务, 也为更多青少年提供了解、分享“翱翔计划”教学资源的渠道。

“翱翔计划”的实践表明, 发生在真实情景中、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 (而不是单一接受性或验证性的) 学习过程更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例如,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数学与信息科学领域2009级学员卢嘉瑞在确定研究选题时, 他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做到使热水尽快冷却, 并使其效率最大化呢?”可是这样的大题目显然是一个高中生所无法完成的。于是, 他层层细化, 最终聚焦在“从小处着眼分析, 发掘大的应用”的选题《关于在给定的热水中加入冷却水时机的研究》。

来自北京市第二中学的数学与信息科学领域2008级学员孙汉鑫一次偶然在家里观察发现他妈妈把一个吸盘按到瓷砖墙上, 结果没多久就掉了下来;再按上仍然会掉下来……就是这样一个源自生活的细节, 唤起他的探究想法:“能不能用多个吸盘轮流振动的原理解决这个问题”。他通过仔细观察又发现, “吸盘吸附在壁面上是处于一种相对密封的环境, 由于漏气的原因无法长时间吸附在壁面上, 那如果用多个吸盘轮流振动, 总保持有三个吸盘处于吸附状态, 从而产生持久的吸附力, 这样能不能实现长时间吸附在壁面上的目的呢?”从这个生活中的小观察出发, 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导师的指导设计出了“振动吸附爬壁机器人”, 还在2009年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来自北京市第八中学的化学与生命科学领域2008级学员刘逸侬跟随导师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王显国教授到河北丰宁的大草原, 为获取数据, 他们在毒辣的太阳下顶着大风, 拿着2米长的网子, 汗流浃背地挥着, 一米见方的草方格来回挥动200次, 很快手上磨起了一层茧子。草原上的天气变幻莫测, 十分钟前还艳阳高照, 十分钟后就风雨交加了。面对重重困难, 他们不仅没有退缩, 没有放弃, 终于获取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数据, 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研究论文。回忆自己的亲身体验, 刘逸侬深切地感受到当一名科学家不仅需要科学的方法, 更需要坚忍不拔的执著, 才能经历“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来自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的物理与地球科学领域2008级学员张文江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实验室中, 发现许多仪器都不是中国制造的, 究其原因才知道, 我们国产的实验仪器存在着某些性能缺陷, 以至于大多数实验室都只能依赖进口仪器。这激发了他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研究梦想, 从而确定了选题《Csl (Ti) 探测器的制作与测试》。

三、“翱翔计划”的实践意义:拓宽了我们对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认识

“翱翔计划”的已有实践使我们对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创建有益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课程与教学有了一些初步认识。

第一, 借鉴国内外已有经验。在“翱翔计划”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过程中, 广泛学习借鉴了国内外已有成功经验, 包括美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天才教育的经验和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市第八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学校开展的超常儿童教育和科技特长学生科技教育项目的有益经验。此外, 在推进工作过程中, 不断结合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专家咨询、团队研究和交流讨论, 以使这种探索更具有时代性、专业性和实效性。

第二, 倡导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创新人才培养不再拘泥于优秀教师基于权威教科书组织学生开展的对于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认知和学习, 而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内, 围绕科学发展与现实生活特定问题而开展的专题探究、实证调查和实验研究, 以使学习者从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所彰显的是一种广义的课程资源观、知识建构观和以发展探究能力为主旨的学习发展观。“翱翔计划”的课程特别注重学习者的直接的、过程性的问题解决体验过程, 包括他们借助文献阅读获得的间接体验、对于特定问题情景的现场经验、问题探究和采集资料的过程体验、分享他人知识经验的体验、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论文的建构性学习体验以及网络交流切磋学习体验等等。总之, “翱翔计划”追求的是多重体验带给学生丰富的、富有个性的深刻学习经历, 并借此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发展实践能力。“翱翔计划”最为重要的价值在于借助某一特定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习者的研究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因此, “翱翔计划”在课程设计、教学安排过程和实施过程中, 更加强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体验时间。因为, 学习者对于研究问题的体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决定了他们学习的成效。

第三, 使学生感受多种教学方式。“翱翔计划”特别注重探寻更为实际有效的方法, 努力将先前老师基于教材组织教学过程, 学生理解知识、记忆知识、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转化为给学生创设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当中采集相关资料数据, 建构主题线索, 形成相应结论, 进而产生对于探究问题的理性化认识的学习过程。已有的实践昭示:有价值的学习能够帮助学习者在掌握特定知识的同时, 带给他们关于如何有效学习的感悟, 而后者往往更具有广泛迁移的作用。因此, 学生学会关于方法的知识和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比学习知识本身更有价值。因为方法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处理事实性知识的能力, 从而有可能成为一名自主的、富有成效的学习者。

令人倍受鼓舞的是, 实施“翱翔计划”五年来, 上述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在创新实践中得以落实, 一大批优秀学生凭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学习体验成长起来, 并从中深刻体验了研究性学习带给他们的能力成长和成就感, 众多基地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培养能力也得到加强。“翱翔计划”实践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专家的认可, 有助于引导、鼓励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课程与教学制度开始逐步积累。

截至2012年底, 前四批共614名翱翔学员分别在“三导师”指导下完成了具有较高学术标准的研究课题, 并整理成科研论文和发明作品, 内容涉及环境保护、交通问题、能源利用、农作物生长等与科学、技术、生活紧密相关的研究主题。他们的成果目前已经结集出版16本, 累积成果涉及各个学习领域550项, 共计700余万字。

四、“翱翔计划”的教育价值:探索出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践机制

“翱翔计划”之所以迅速兴起并成为北京市高中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第一, 现行学校教育应当积极回应“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的超常学习需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 在学校中所学到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其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为此, 在基地学校、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翱翔计划”开发了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地球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4个培养领域的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课程, 主要有基础素养课程、衔接过渡课程、考察实践课程、专业拓展课程, 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熏陶体验课程”。基地学校带领学员走进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 经历“确定研究选题, 制定研究计划, 学习选修课程, 开展课题研究, 撰写科研论文”等过程,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实现让中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第二, 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 建立教育科技联盟, 创设更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与发展空间。首都具有丰富的科技、教育、经济、农业、文化等社会资源, 这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 是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资源, 培育土壤, 营造氛围, 奠定基础。“翱翔计划”充分发挥首都丰富的资源优势, 整合、开发和利用专家、教师等智力资源, 科技、文化等社会资源, 打破体制壁垒, 建立穿越教育内外的培养通道, 为创新人才的长期培养和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 创造了由学生所在学校指导教师、学科基地学校指导教师、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专家共同组成的“三导师”团队指导机制。学员所在学校指导教师能够更为近距离的接触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材施教, 帮助学员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基地学校指导教师在某一学科领域为学员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 有效深化了学员的学科知识;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指导教师以贴近科学前沿的专业视角培养和熏陶学生的科学素养。“三导师”优势互补、互为支撑, 共同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四, 以学员富有特色的研究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 也带动了所在中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翱翔计划”倡导志趣相投的同学开展平等交流, 开展合作研究, 还建立了以学员培养为抓手的教师专业研修方式, 以教学任务驱动为手段的教师专业培训方式;借助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渠道, 参与课程提供的中学既有的科学教育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并且已经开始带动了本校的科学特色教育。学员所在学校和基地校教师在指导学员开展的课题和完成成果过程中, 特别是在与科学家互动交流中自身也获得了学校教学中难以企及的学术历练。

第五, 多重合作增强了“翱翔计划”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基地学校纵联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和学员所在学校, 横牵其他基地学校开展校际合作, 例如, 北京八十中、清华附中和人大附中在信息技术学习领域组织联合教学;北京二中、北京四中与北京五中共同联手开设化学领域特色选修课程;2009年启动的数学领域依托教育部高中数学课标组及首都师范大学专家群体优势研制开发数学学习课程, 并确立了5所基地学校, 以全体数学学员为共同对象轮流组织教学及冬、夏令营等活动。上述多方合作机制保障了翱翔课程具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含量和较高的教学专业水准。

第六, 以学科领域基地学校建设为组织运作机制促进了北京市高中学科优势领域和育人基地的形成。开展创新人才基础能力培养, 包括理念到实践、大量的个案积累、学校的教育教学制度变革等方面, “翱翔计划”的29所基地学校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伴随这些探索实施已经成为一项富有创新意义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实践, 并由此积累并逐步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 进而通过长期实践改进, 最终成为首都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新人才的一项制度性优势。

回顾这五年多来, “翱翔计划”围绕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主线开展了密集性业务工作, 在多方合作的氛围中, 大家共同创造了“科—教合作”“大学—中学联合”共育创新人才的教育机制。近年来借助“翱翔计划”学习成长的近百名优秀高中生在北京市和国家级发明创造竞赛中以优秀研究成果获奖;他们都进入国内外一流高校继续深造。

目前, 这项计划已经成为首都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之一。“翱翔计划”继2010年底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奖后, 于2011年又获得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在《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任务中, “翱翔计划”成为“建立和完善年轻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发现培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 北京市委组织部确立了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青少年创新能力建设工程”, 在机制和人才等方面保障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五、“翱翔计划”的发展方向:实现由实践到机制, 再到制度的转化

“翱翔计划”作为一项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还处在实施阶段, 还需要借助实证研究、追踪研究和理论研究, 实现由决策到实践, 由项目到人才教育机制, 最后完善为人才培养制度的多重转换。从改进现有工作角度, 还需要开展许多工作, 其中包括:首先, 要认真研究已有经验, 分析老师对学生关于研究新学习方法的指导;其次, 应组织教师以往届学员的探究作品为案例, 围绕如何指导翱翔学员选题、规划研究过程、搜集资料、数据资料分析、论文写作、交流答辩等教学环节的程序与标准进行研究, 从实践中积累有效的学生指导原则与方法;第三, 完善现有翱翔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使之成为发布项目信息, 交流学习经验, 开展跨学科、跨学校特别是同伴学习者之间交流的有效载体;第四, 各基地学校可以以学员学习及其成就收获为研究对象, 开展个案研究, 撰写翱翔学员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真实故事, 从中总结带有个性化和普适性的教学规律;第五, 在总结成功经验和现存问题前提下, 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发现和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工作机制以及制度建设, 从而寻求促进基础教育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

实践出真知。我们相信随着“翱翔计划”这项高中阶段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探索的持续推进, 参与这项计划的学校和科研机构对于认识和建构有益于青少年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及其实践策略肯定能够积累更多的成功经验和更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鸣谢】“翱翔计划”是北京市教委协调北京市高中校、在京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实施的一项综合性教育创新合作计划。这项开拓性的工作得到了各方面领导、专家和一线校长、老师们的全力支持。在此作者谨向他们表示由衷敬意。

“翱翔计划”大事记

2008年3月31日,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成立暨翱翔计划启动仪式举行。教育部基教司、市委教工委、市教委、市科协、首都各高校、北京教科院、北京教育考试院、北京教育学院、各区县教委等单位有关领导, 各示范高中校校长、指导教师及首批申报学员出席了启动仪式, 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和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为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揭牌。市教委副主任、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罗洁同志介绍了翱翔计划的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先生发来贺电。朱慕菊副司长对项目给予充分肯定。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同志从首都基础教育发展全局出发对项目推进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总结, 并对启动仪式后需要跟进的工作做了部署。在启动仪式的第二阶段,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以“创新——让人生插上翱翔的翅膀”为题, 向与会人员奉上了生动精彩的主题报告。

2008年7月24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翱翔计划项目工作方案 (试行) 的通知》 (京教基[2008]19号)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翱翔计划选修课程方案 (试行) 的通知》 (京教基[2008]18号) 正式下发, 成为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翱翔计划运转和实施的基本制度保障。

2009年3月15日, “翱翔计划”2009级学员面试选拔活动在北京市第八中学高中部举行。来自全市18个区县及燕山的444名学生进行了面试。

2009年5月5日,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学生论坛暨2009年“翱翔计划”启动会召开,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名誉院长、中科院院士陈佳洱在会上讲话, 并为学员书写寄语:“热爱祖国、献身科学、追求真理、服务人民!”市教委副主任、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院长罗洁在讲话中希望翱翔学员都像一粒粒种子, 健康地发芽、成长, 并努力去影响身边的同学, 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并为学员书写寄语:“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在创新的天空翱翔。”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顾问、中科院院士林群为翱翔计划学员和指导教师们作了题为《做数学是倒过来的》学术报告。

2010年1月19日,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翱翔计划’2008级学员结业典礼暨2009年工作总结会”在北京市教委隆重举行。“翱翔计划”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地理5个领域的141名2008级翱翔学员, 经过历时一年半的学习、实验顺利结业。

2011年1月21日, “翱翔计划”举行科学家报告会。原中国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原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教授应邀为翱翔学员作了“翱翔——如何才能更高远?”的专题报告。“翱翔计划”2010级学员和部分2009级、2008级学员, 以及部分基地学校、生源学校的指导教师近200人聆听了科学家报告。

2011年3月3日, “翱翔计划”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基地学校申报评审会举行。市教委批准一七一中学、十四中学、一〇一中学成为“翱翔计划”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基地申报学校。

2011年5月16日, 市教委主任姜沛民接待重庆市教委考察团前来考察翱翔计划。

2011年11月15日, “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颁奖典礼暨中国教育创新论坛”在京举行。“翱翔计划”荣获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

参考文献

[1]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编].创新——让人生插上翱翔的翅膀[C].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2]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编].我们怎样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翱翔计划”2008级学员论文集[C].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2月.

[3]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编].我看高中课程改革——来自北京高中学生的体验[C].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年10月.

[4]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编].我们怎样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翱翔计划”2009级学员论文集[C].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年1月.

篇10: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科研能力;大学生;探索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12-02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质量社会认可度也逐年下降。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传统的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社会需要,因此,迫切需要高校把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科研能力是人们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领[1]。提倡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同时,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也可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或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见习机会。现代生物技术是21世纪的核心科技,但由于该专业连续数年就业率持续走低,所以于2010年被教育部列为10大“红牌”本科专业。因此,如何转变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生物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为例,讨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管理政策,并介绍作者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一、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是不少地方高校的传统,如: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不合理[2],实验课学时少且是理论课的附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独立设课的实验、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课更少,有的即使设立开放实验室,但是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也不高,很少有学生自主申请进实验。这除了与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有关外,理科专业在传统工科院校属于非优势学科,教学经费和资源投入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地方的工科院校,这方面资源就更匮乏。此外,教师科研意识和兴趣不高,也导致不重视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去地方工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科研活动相对较少;现在虽然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为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要求而引进大批教师,却没有配套的科研条件,教师的科研活动很难继续开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成为空谈。

此外,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当下,就业率也成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考核学校和专业的重要指标。工科院校中的理科专业尤其是生物专业就业难成为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于是鼓励考研也成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为了应对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也就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由于考研和找工作都集中在大学的第四年,与毕业论文工作严重冲突,取消毕业论文和答辩环节的呼声越来越高。据重庆市10所高校大学生科研现状统计显示:大学生科研活动少,科研能力较差,科研成果很少。在毕业论文审阅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根本不知何为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剪刀加糨糊”类的文章更是比比皆是[3]。由于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进行的最重要的集中科研训练,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最重要的阶段。这种以考研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对大学生的科研训练不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不重视,以至于培养的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阶段表现出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政策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强调加强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举办了不少诸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电子产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科研竞赛活动,极大地带动和提高了高校学生和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教育部提出并支持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等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办学,在企业建立校外实验教学基地和实训基地等措施。此外,在高校设立国家工程训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也是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举措。

地方高校也纷纷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例如,广西工学院在学分管理过程中,建立有专职教师作为学生的科研导师制度,甚至由高年级科研经验丰富的学生担任科研导师,并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4]。河南理工大学也制定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并拨出专门的经费资助大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活动;在学生工作处的领导下,成立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并取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等重要成果。

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河南理工大学在这方面也投入大量资金,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例如,针对青年教师设置的河南理工大学青年基金,资助范围覆盖全校所有专业,有的资助额度甚至达到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标准;学校对教学改革和研究也很重视,设立实验教学改革等各种教研项目,大大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质量的提高。

三、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生命科学是当今发展迅速、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学科,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关注学术和技术动态,及时把最新的知识传播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到“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鼓励学生自己阅读相应的科技期刊和浏览科学网站,并在课堂上探讨,形成人人关心学术和科技发展动态的良好氛围。此外,我们也积极探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把课程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用科学来解释生活中感兴趣的现象,如“冰箱中4℃放置的食物为什么会变质”,“为什么KCN有剧毒”等等。我们积极借鉴兄弟高校的经验,在植物学课堂教学上向学生介绍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史团省教授组织制作的郑州大学校园植物视频,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自发形成科研兴趣小组在河南理工大学新校区调查各种植物并鉴别分类,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大家对本专业认同感有大幅度提高。

人们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实验,实验课堂教学是生物技术专业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除了基础理论课设置较多学时外,还将重要的基础实验课单列出来,设置较长学时,突出实验课的重要性;在每一门实验课程中都设计多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去做相应的实验。除基础实验课外,也设置了一些难度较高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鼓励大家独立设计完成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的实验操作、设计和分析能力,在大学第四年设置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将所学课程串起来,并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设计不同的实验题目,供学生自由选择,每个项目不限学时,鼓励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分析和总结实验。很多学生表示通过在这些环节的锻炼,其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参加第二课堂科研活动也是学生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除了参加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外,我们也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并把第二课堂实践作为必修环节。大学一般在大三或更高年级学生中开展第二课堂的科研活性动,但是这个阶段很多学生需要准备各种证书的考试,而且课程压力也比较大,时间上难以保证,很难单独完成一个较系统的工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低年级学生中选拔学有余力的、喜爱科研的学生,提前进实验室培养,这样在大三学习阶段基本上能独立完成教师安排的科研任务。我们的这些尝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对教师的科研工作也有很好的帮助,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近三年来参加第二课堂科研活动的学生,有不少已进入如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等“985”高校或上海生命科学院、中科院研究生院等研究机构继续深造,并得到一致好评。

大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造性的重要阶段。由于我们较早在学生中间开展第二课堂科研活动,毕业论文开题后,学生能很快熟悉课题内容,工作的进展相应比较顺利,科研成果明显好于很少参加第二课堂科研活动的学生。此外,我们也积极开拓多种渠道,采取与企业或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的方式,将学生送到科研平台更好的实验室。如科学院的暑期夏令营活动,每年都组织本科生聆听科学家的讲座,亲自体验科学大家如何做科研工作,并且有很多实验室接受并指导本科生做毕业论文。通过这些合作,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取得丰富的科研成果,极大地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这些联合培养的学生也非常受用人单位欢迎。比如,我们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课题组联合培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部分工作已经撰写为英文文章,即将发表。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在国家和院校高度重视下,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更应该积极探索并勇于实践各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健.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1).

[2]盘荣俊.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探索

[J].中国科技信息,2011,(15).

[3]田喜洲.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

上一篇:尊重的故事下一篇:关于会计专业顶岗实习报告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