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五级组织体系建设

2024-07-11

社区五级组织体系建设(通用3篇)

篇1:社区五级组织体系建设

茶棚社区“书记大走访” 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按照三河镇党委统一部署,我社区紧紧围绕走访群众、集中民智、宣讲政策、化解矛盾和为民办事五个方面,扎实开展“大走访”活动,现将前一阶段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启动、层层动员

在三河镇“五级书记大走访”活动动员会召开后,立即召开社区两委会议,研究部署我社区开展“社区书记大走访”活动,成立领导组及办公室,制定了实施方案,并于9月30日召开了社区 “书记大走访”活动动员会,并在主要交通路口悬挂条幅,发放走访活动宣传纸,在群众聚集地及宣传栏张贴宣传标语,会上邀请了居民组长、居民代表、全体党员、老干部代表参加。为“大走访”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工作氛围。

二、深入调查、认真梳理

社区两委成员分成三个小组,利用了十天的时间(10月上旬)在社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全面的矛盾纠查,认真梳理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矛盾隐患和热点难点问题。各小组对走访的重点对象制定基本情况一览表(重点对象:上访户、困难户、老党员、老干部、致富带头人),全面掌握重点对象的基本情况,日前社区共排查重点对象19户。

三、组织走访、推行“四个开展”活动

走访工作形式多样、方式灵活。除了基本的召开会议群访、上门入户拜访、田间地头随访,还开展了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大走访活动。一是设立群众工作站。为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工作落于实处,活动渗透到位,将大走访的活动内容、活动要求和社区分片干部的电话公布于众并统一制作社区便民服务卡。二是制作“村民意见表和意见箱”。意见表发放到农户,由包片干部定期收集整理,逐一办理答复,解决不了的逐级反映,进一步丰富“大走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实行“四个开展”。一是开展集中调研,活动期间要求两委成员深入各居民组乃至各户,调研一个月,走访不少于20户。认真解决调研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发现一件解决一件,切实让群众感受到此次“五级书记大走访”绝不搞形式。二是开展定点联系。结合我社区实际,明确社区两委成员包片干部定点联系组、户。通过开展定点接访,及时、准确、就地解决合理诉求。三是开展定期回访。对已办结的事项和已调处的矛盾纠纷全部进行回访,通过回访及时掌握新情况,确保问题不反弹,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对于没有解决到位的问题,及时向群众作了解释说明。并通过打电话等方式,与重点人员、重点对象保持经常联系,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四是开展政策宣讲。深入到居民组,通过召开居民组代表会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印发宣传资料、举办法制培训班、上门谈心等多种方式,向群众宣传法律政策,提高群众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继续开展“走访”活动,对已办结的事项进行回访。二是及时掌握新情况,对没有解决到位的问题,做好解释工作,随时掌握思想动态。三是组织开展一次“回头看”。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茶棚社区民生工程“大走访”活动总结材料

一、茶棚社区基本情况

肥西县三河镇茶棚社区地处肥西县三河镇北部,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34亩。总人口4074人,其中农业人口3204人。住户986户,辖一个街道,9家单位,16个居民组。,东面和滨锋村接壤;南面和河口村、永和村接壤;西面和九联村、跨河村接壤;北面和建设村接壤。李(小)滨(湖)公路穿境而过。建设村、木兰村、太华村等好几个村“村村通”班车在境内经过,交通十分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三河大发展的副中心。茶棚总支现有党员60名。设2个总支4个党小组。“五保户”和“低保户”做到应保尽保,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0%以上。2006年村级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2007年增至7万元;2006年居民人均收入为4300元,2007年增长到5280元,2008年人均收入5700元

(1)走访群众了解民情民意;(2)集中民智,向群众问计;(3)宣传政策,帮助解疑释惑;(4)推动落实,实现工作目标;(5)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6)为民办事,真诚服务群众。

2、项目工程建设和实施。

(1)整村推进项目区的扫尾工程尽快完工,整理的面积及时流转。(2)做好当家塘清淤的前期准备工作。

(3)做好旧村整治、危房改造工程的准备工作。(4)配合好新林试验区的协调工作。(5)做好农村改厕验收工作。(6)做好杆线迁移协调工作。

3、村级日常工作。

(1)做好计划生育省检工作;

(2)做好群防群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3)做好各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材料归档工作。

以上各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两委成员共同努力,需要全村广大党员群众的大力支持,使全村各项事业更上新台阶。

篇2:社区五级组织体系建设

1一般资料

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是直属省卫生厅的全省唯一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童专科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学院, 具备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等功能, 编制床位700张, 开放床位1 000张, 设有25个病区, 30个临床专业, 11个医技科室;安徽省临床重点学科有:新生儿内科、心脏外科、骨科, 院内重点特色学科有:心血管内科、康复医学科、急诊医学科、肾脏内科、普外科、检验中心等;现有卫生技术人员1 090人, 其中高级职称110人, 中级职称36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 兼职教授21人, 担任省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体负责人24人。拥有国家级PCR实验室, 设有内科教研室和外科教研室;医院占地面积6.0万m2, 医疗用房4.54万m2, 固定资产3.7亿元;2013年1-9月已完成门诊量75万, 出院病人4.2万人次, 手术1.3万台次。 2012年末与2007年末相比医院年平均开放床位、年门诊量、年出院人数、年业务用房面积分别增长69%、 59%、51%、57%。2012年《全国卫生财务年报》区域竞争态势分析华东地区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比较, 针对近3年医院规模、收支余、服务量等3项指标数据显示:在华东地区11家三级甲等儿童医院中, 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排名分别处于第3、1、5位。

2构建五级儿童医疗救治体系具体方法与措施

2.1成立安徽省儿童医疗协会, 提供培训基层儿科人才平台

2011年9月由安徽省立儿童医院牵头组织成立安徽省儿童医疗协会, 该协会以为全省儿科医务人员开展儿科科研、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为宗旨。目前协会已发展团体和个人会员1 300多个 (人) , 基本覆盖全省各县、市及乡镇, 相继成立小儿骨科、儿童护理、重症医学、小儿麻醉、临床检验和新生儿等专业委员会, 各专业委员会均已组织开展全省乃至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培训和 (或) 继续教育培训班7期, 先后有来自省内外各级医院医护人员共1 130人次参与培训和专业交流。同时一项安徽省科技厅课题《安徽省基层儿科人力资源现状和培养体系构建战略研究》 2013年获立项;2012年2月, 医院正式启动国家中西部地区 (安徽省) 基层儿科医师培训工作, 培训班共分5期, 每期10天, 对来自全省105个县 (区) 共1 575名儿科医师 (士) 进行为期50天系统儿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集中培训;2011年以来医院同时接受来自全省各市、县级医院儿科医护人员3~6个月的进修学习376人次, 负责阜阳、亳州地区儿科医师3~ 5年周期临床培训10余人次。

2013年5月举办《安徽省“十二五”儿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指导意见》解读培训班, 参会人员共160名, 其中主任 (或副主任) 医师84人, 主治医师28人, 医师4人, 担任儿科主任 (或副主任) 103人, 院长 (或副院长) 38人, 卫生局管理人员6人。受到卫生部、省卫生厅和省内各级医务人员充分肯定。

2.2出版专著3本, 为基层儿科医务人员提供临床和科普知识

2010年5月出版《儿科疑难病例精选》, 字数618千字, 该书收集病例117例, 均是疑难危急重症临床资料, 经正确的诊断和恰当的处理后成功救治的案例, 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围绕儿科领域的新进展、 新技术及新疗法。既有理论阐述, 也有技术层面上的具体步骤, 操作性强。书中附有相关的图片及影像学资料, 有很强的可读性, 书中不少成功案例是内、外科之间, 各专业、科室之间合作的结果, 体现了在诊治疑难病例中多学科联合的重要性, 也反映了儿童医院的整体水平。其中内科篇12章71个疑难病例, 涉及亚专业有新生儿、呼吸、消化、循环、神经、血液、泌尿、内分泌、遗传、免疫、感染性疾病和小儿急救等;外科篇8章46个疑难病例, 涉及亚专业有新生儿、普外、心血管、胸外、骨科、泌尿外科、口腔、五官、眼科及小儿麻醉等。每个病例均详细报告诊治经过, 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疗经过、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临床转归、并附每个病例的特点及成功救治经验等, 该书对基层儿科医师在扩大知识面、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提高临床疾病疑难杂症诊治水平具有较好借鉴意义。该书荣获2011年第24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2012年5月出版《基层儿科医师诊疗大全》, 字数858千字, 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及儿科护理为主线, 共7章72节, 内容涉及儿童保健、症状鉴别、小儿急救、常见疾病诊疗、意外伤害、基本技能操作、常见疾病护理常规等, 该书定位为基层医务人员的工具书。

2013年10月出版《实用育儿百科》, 该书定位为科普书籍, 面向家长和基层儿科医务人员, 全书共分八篇, 采用问答形式共806问, 重点放在学龄前儿童, 尤其是0~3岁, 是儿童成长发育重要、关键时期。内容涉及孕前父母的注意事项及各项准备工作, 如何喂养及营养指导, 儿童体格和行为特点及早期教育, 环境要求及日常生活护理, 预防接种及各年龄段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如何就医及安全用药, 如何预防小儿意外伤害及家庭基本急救知识, 小儿常见疾病诊治知识和居家护理要点, 通过问答形式简明扼要叙述和解答。

2.3成立安徽省儿童急救中心, 开设全省儿童疑难危重复杂疾病患儿急诊急救转运系统

2013年5月成立安徽省儿童急救中心, 该中心由急诊内科、急诊外科、重症医学和院前转运四位一体化发展与管理, 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均设置床位40张, 重症医学包括PICU和EICU共50张床位, 专门配置儿童专用院前转运急救车, 其技术参数设置到新生儿危重症要求, 医护人员经过专业训练, 丰富的重症医学从业经验, 目前已接受来自全省各市、县级医疗机构转运来院的急诊危重患儿100余例, 分别来自池州、黄山、阜阳、太和、淮南、六安等地区, 其中有医院专家亲自接诊监护转运的有11例, 最小年龄仅3天的新生儿, 病种涉及ARDS、呼吸衰竭、重症手足口、脑挫裂伤、重症脑炎、极低出生体重儿等, 抢救成功率和好转率85%以上。

2.4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开设远程会诊系统, 提供技术支持等

2013年5月, 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成为北京儿童医院集团首批成员, 8月, 北京儿童医院先后派出骨科、 泌尿外科、血液肿瘤和内分泌等专家来院手术或门诊, 积极探索建立“病人不动、医生移动”的医疗服务体制新模式。目前两院已建立绿色通道, 做到我省患儿随时转诊, 建设疑难病会诊中心, 开展专家远程会诊、手术、查房, 以满足我省疑难病患儿的诊治要求。实现专家、临床、科研、教学共享, 推动“看病难”问题的解决, 形成“大医疗、大科研”工作局面, 最终是我省患儿受益, 在当地就能享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医院还与首都儿科研究所在儿科科研方面展开深层次的合作;2013年6月医院成为美国儿科学会 (American A- cademy Pediatrics, AAP) 在我省唯一中国教育基地, 与AAP合作, 进行儿科专业培训, 可以借鉴其在行业内先进的培训教育经验, 提升医院及省内儿科医生规范治疗和诊疗水平, 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目前医院正在建设与全省各市、县级医院的远程会诊网络, 为基层儿科提供便捷的技术指导, 充分发挥在全省儿科发展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形成“国内外儿科最新进展— 安徽省儿童医院 (龙头) —市、县医院儿科 (枢纽) —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 (网底) ”的良好格局与循环。

3讨论

公立医院是体现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重要载体, 是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的关键环节, 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在当前“看病难”, 医疗资源配置失衡, 优势资源相对集中在省城等大中型城市和高精尖技术层面[1], 市县等较为薄弱, 乡镇紧缺等我国客观医疗体制现状, 以省为龙头构建覆盖全省的五级儿童医疗救治体系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等新医改精神的重要体现, 是解决我省儿科医疗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 对协助政府完成“十二五”降低我省婴幼儿死亡率具有直接的重要实践意义。结合省级儿童救治中心的发展现状, 对构建覆盖全省的五级儿童医疗救治体系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化解基层医院的急救难题, 又解决危重症患儿抢救问题, 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推行危急重症患儿“无缝链接”转运, 患者是最大收益人群, 目前医务人员和患者满意度较高, 转诊依从性好[2], 有效解决了李翠萍[3]、赖伟[4]提出的转诊不规范, 渠道不畅通、缺乏转诊医疗机构的沟通问题。同时对急救医护人员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整体医疗救治水平[5], 创造区域儿科医疗发展多赢的局面。医院在自身发展的同时, 借助国内外一流的儿童医疗资源, 创建“病人不动, 医生移动”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着力解决我省儿科医疗资源紧缺, 儿童“看病难” 的问题, 我省的做法在全国尚属首例, 协助政府建立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加强了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健康管理[6]。 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已摸索出一条路子, 探索出新的医疗服务模式, 为新医改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一系列部署,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原则, 在健全基层医药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等工作方面有待进一步积极探索。 努力加快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医疗、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格局。通过区域内医师外出会诊等联盟帮扶, 引导患者分流[7], 同时通过整体医疗服务拓展服务广度和服务能力, 由被动的配合式服务职能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主动式服务职能[8], 并注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患和谐具有重要作用[9]。

目前, 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在建设以省为龙头构建覆盖全省的五级儿童医疗救治体系过程中, 取得一些效果, 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建设全省统一的区域性儿科网上医疗服务平台, 实现咨询、分析、评价和就医指导的网络化服务体系, 建立建设全国及省市县远程会诊中心, 实现临床、科研即大临床、大科研全国、全省一盘棋的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此项目需要政府政策层面的专项资金资助。

参考文献

[1]饶克勤.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难点与挑战[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2, 28 (1) :2-4.

[2]阮芝芳, 陈辉, 杨佳琦, 等.杭州市拱墅区“无缝链接”双向转诊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3 (6) :620-622.

[3]李翠萍.双向转诊患者认知与满意度调查[J].山西医药杂志, 2010, 39 (10) :945.

[4]赖伟, 陈敏生.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制度的政策思考[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10, 8 (12) :2-3.

[5]Bradford AN, Castillo RC, Carlini AR, et al.The trauma survi-vors network:survive connect rebuild[J].J Trauma, 2011, 70 (6) :1557-156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1:85-90.

[7]林凯程, 王前, 田柯, 等.大型公立医院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模式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2, 28 (8) :577-579.

[8]马先松, 王华.以病人为中心, 推进医院规范化服务[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8, 14 (2) :79-80.

篇3:社区五级组织体系建设

关键词: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小组长课代表评价;组长评价;班级课代表评价

一、建立小组合作“五级”评价体系的背景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有效课堂教学深入每个老师的脑海,但是如何构建有效课堂,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投身到课堂学习中来,一直是一线老师尤其是薄弱农村学校科任老师的困惑,更是每个班主任面临的难题。小组合作学习经常出现在老师的课堂里,但是很多老师对小组合作抱有怀疑态度,认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薄弱,不放心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即使个别公开课中出现合作学习,也只是为公开课服务,平时难以真正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本文试着从班级管理的其中一个角度来阐述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和一点方法建设。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前小班化课堂的常态教学组织模式,每个老师都尝试在自己所教的科目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尽管科任老师已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可是课堂上学生仍不积极参与,辜负了老师的一片心意。经过本人的调查,发现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出在小组评价和激励上面。在小组评价和激励的氛围下,学生表现就积极,课堂也活跃。韩立福教授指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小组为主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为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体系。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能,应采取评价机制等策略,其中就包括“五级”评价机制策略。”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班级管理经验,谈谈“五级”评价的方法和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好处。“五级”评价机制可以帮助科任老师落实学习责任,监督和保障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明确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责任,落实学习任务,建立一种有效的评价系统。

二、建立小组合作“五级”评价体系的具体方法

一级评价,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拥有好成绩,在学校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在家里获得家长的肯定。可是由于不同的学生学习背景和经历不一样,学生学习的基础也参差不齐,所以,自我评价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自我评价意识更为重要。我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节班会课上就通过一张一百元人民币的演示,即把一百元的钱拿出来问是否有人要,学生一般情况下都会回答要,然后把它褶皱了,问学生要不,最后把它放地上,问是否有人要。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每个人都要。然后我告诉大家:“在座的每位同学,你们都是有价值的,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尤其在你们父母的眼中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今天,老师很高兴能跟大家在接下来的三年内一起生活和学习。”以此树立每个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观,树立积极自我评价的起点和愿景。

二级评价,同伴评价

中学生毕竟还是处于成长期,有时候难免会偷懒,通过同伴的监督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人性的弱点——懒惰。学习是需要同伴的,而伙伴的帮助时刻可以提醒自己不可以偷懒。

三级评价,即小组课代表评价

小组一般是六个成员,小组设课代表的好处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担任学科的课代表,既发挥小组内成员的学科学习优势,又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监督、互相促进的作用。课代表每次检查作业时,要认真检查,并且要签名,落实责任制,这样不仅能落实作业的监督和指导,更能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一举两得。

四级评价,即小组长评价

小组长对整个组负责,代表整个组的形象,是维护小组整体形象和荣誉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小组荣誉的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完善,小组长手中也掌握一定的权力,通过小组长的检查,落实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激发整个组的凝聚力和荣誉感,满足组内需要,进一步保证作业的落实。

五级评价,即班级课代表评价

班级课代表是协助老师检查作业的,由老师的助手出面核查作业是否落实,既收到监督和检查的效果,又进一步激发了小组成员为完成作业而努力的斗志,也能培养小组课代表和小组长的责任意识,无形中起到环环相扣的作用。

“五级”学习评价体系通过班主任和小组成员一起协商建立起来后,可以在各个学科之间进行运转。并且还可以提前介入预习,在预习阶段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促使学生树立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小组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成员搭配、成员分工,还有班级和学校层面的激励制度。如果能在“五级”评价的基础上完善其他方面的内容,尤其是班级和学校最后出台的激励措施,那么小组合作学习“五级”评价机制的优势会更加

明显。

参考文献:

上一篇:感动中国人物黄文秀心得体会下一篇:如何在游戏中开发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