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集团财务管理若干问题

2024-07-05

探讨集团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精选6篇)

篇1:探讨集团财务管理若干问题

探讨集团财务管理若干问题(一)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集合体公司的集团财务管理目标是集团公司总体价值最大化,集团公司总体价值不等于集团内各企业价值的总和。集团财务管理包括集团公司自身的财务管理和对下属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主要内容包括: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战略、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内部财务控制和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指导与管理。

集团公司是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和市场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的标志。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通过并购、联合等形式组建集团公司的行为不断增多。目前集团财务管理的研究严重滞后,不能满足集团公司发展的需要。鉴于此,本文对集团财务管理进行探讨。

一、集团财务管理目标

关于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存在最佳现金流量和集团资源综合配置效益最大化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集团公司是企业的高级形式,是企业的集合体。要研究公司的集团财务管理目标就要研究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多种观点。对此笔者更倾向于企业价值最大化。

人是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在现代有组织的经济社会中,人的物质需要已转化为企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只有通过用货币交换人所需要的物品才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这就决定了人对现金收入的追求。作为具有思想意识的人,不仅会考虑现在的现金收入,而且会考虑未来的现金收入。这决定了作为人的集合体的企业不仅追求现在的现金流量,而且要考虑未来的现金流量。但在市场经济的初期,经济环境比较稳定,产品寿命周期较长,一种产品在较长时期内稳定地为企业带来利润,在未来的现金流量比较确定时,企业关注和追求现在的现金流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变动较快,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一种产品只能在短时期内为企业带来利润,这时企业一方面要考虑当前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创造未来的现金流量,追求现金流量的现值的最大化。

企业追求的是一部分人(如股东)的现金流量现值最大化还是整体现金流量现值最大化呢?企业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进入企业,与资金和物质资本所有者(资本家)都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的作用增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和物质资本的所有者进行博弈,结果各方互相妥协,共同拥有企业。这决定了企业追求的是企业整体现在和未来的现金流量,追求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成,而企业契约是不完备的。面对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要使所有契约成员都得到固定的收入是不可能的,从企业收入中扣除所有的固定合同支付(如原材料成本、固定工资、利息等)以后还有余额(利润),这个余额存在相对应的要求权,即剩余要求权。经济学家认为,效率最大化要求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和剩余控制权的安排对应。随着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所有者越来越明显地同物质资本所有者一样成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行使者。其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人力资本的专用性逐步强化。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将自己的资本投入某一特定的行业和企业后,若要退出,其特异能力(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企业外部得不到充分评价,已经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在企业外部也得不到补偿,从而给自己带来损失,因而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退出企业的惰性,而对承担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二,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未来的不确定性、个人理性的有限性决定了行为人在支配其人力资本以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面临约束,而且如果企业经营不好而被接管,企业经营者自身的声誉下降,在经理市场上寻找满意工作的可能性减少,这些也究决定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更密切,成为企业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特别是企业的高管层必然要求拥有剩余索取权。以上理论已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现代企业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的方式,主要有员工持股制、年终利润分红制、劳动管理的合作制和有差别的劳动资本合伙制等。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成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行使者,必然使集团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再限于股东利益,而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这决定了集团财务管理的目标为企业价值最大化。

集团公司是企业的高级形式,其集团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目标下属层次的概念,应该具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共性。集团财务管理目标应是集团公司总体价值最大化。集团公司总体价值不等于集团内各企业价值的总和。在确定集团公司价值时,应该将交易费用减去管理费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尔德·科斯认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就是利用市场进行交易所需要的费用或支付的代价,包括市场交易中寻找交易对象,签订交易合同,监督、执行和履行合同,建立保障合同履行的机构等所发生的费用,即交易费用。建立集团公司,实行垂直一体化的管理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但是将其他公司纳入集团公司又要负担一定的管理费用。另外如果被合并企业在未被合并前具有显着的规模经济的话,则在被合并后,它只为本企业生产,就会因规模小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单位成本就会相应上升。所以集团公司总体价值应等于集团内各单个企业价值之和并加上节约的交易费用,减去增加的管理费用和不能实现规模经济而增加的成本。

比照企业价值的定义,集团公司总体价值是集团公司整体的净现金流量的现值。集团公司整体净现金流量是集团公司内各企业净现金流量之和。即使集团公司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即集团内部一个企业的现金流入是另一个企业的现金流出,那么由于集团公司总体净现金流量等于内部各企业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差额的总和,在此过程中集团内部企业间的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就抵销了,因而集团公司整体的净现金流量不受集团公司内各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投资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通过进行分散投资可部分或全部撤掉,因而集团公司进行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风险。虽然各种投资的相关系数理论上在〔-1,1〕之间,但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为完全正相关,根据有关的数理统计知识可以证明集团进行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风险,进而可以推导出集团公司总体现金流量的现值大于集团内各企业现金流量现值的总和,即集团公司总体价值大于集团内各企业价值的总和。

篇2:探讨集团财务管理若干问题

作者:刘连均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为转变政府职能,以原政府企业主管部门及所属国营企业改制的国有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应运而生。由于行为理念尚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的思维,在集团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与先天不足的缺陷。矛盾反映的是深层次的重大问题,先天不足的缺陷则反映的是当前财务管理的现状。

最突出的矛盾是:

一、集团公司的董事会治理结构不符合《公司法》的规范,没有完全摆脱政企不分的管理模式,重大经济决策上的权、责、利制衡机制存在严重的缺陷。

二、集团公司没有财务战略的思维,财务政策与基本财务制度也是杂乱无章;集团公司对集团内财务资源的全面整合、有效营运、监督管理缺乏力度。

三、集团公司的激励机制仅限于考核并不科学的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指标,而忽视企业利益最大化。成员企业及其经营者管理目标的“逆向性”选择矛盾严重,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亟待提高。

四、集团公司还没有来得及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监测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集团公司风险抵御能力低,决策者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走向显得茫然无措。

五、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培植核心竞争力产业、健全及完善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面临或出现诸多困惑,并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最突出的先天不足的缺陷是:

一、面对新环境,缺乏新观念。集团公司面临全新的财务环境,但财务人员观念滞后,习惯用行政语言来解释会计政策,主要表现在:未建立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反映在财务管理目标上,未确立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反映在财务管理实践中,筹资时不权衡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投资时不考虑风险报酬,不分析现金流量。

二、管理上分权,缺乏整体性。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难以从集团公司整体发展谋划投资和融资活动,结果是各成员企业以追求本部利益 “最大化”。体现在投资上,使集团公司的投资规模失控,投资结构欠佳,投资风险加大;体现在筹资上,使集团公司缺乏资金融通渠道,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风险加大。

三、控制不健全,缺乏权威性。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通常缺乏至关重要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至于事后分析,基于年终考核的需要能得到一些重视,但其权威性也颇受影响。既然事前预算与事中控制薄弱,事后分析未必有效。

四、信息不对称,风险难控制。集团公司内部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成员企业的经营者授意财务人员通过采用不正当的方式粉饰财务会计报告,从而使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受到影响,集团公司和成员企业的经营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如何加强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促进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转变财务管理观念,是加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切入点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首先需要集团公司及其成员企业的领导人和财务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彻底摒弃所有与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建立起来的国有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不相适应的旧观念,逐步树立与集团公司发展壮大的新观念。

(一)、风险意识与忧患意识的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信息瞬息万变,任何企业的利益具都有不确定性,也都存在着被市场竞争所无情淘汰的可能。国有集团公司要想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的观念,加强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工作。

(二)、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观念。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和商誉、信息等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树立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的观念。

(三)、现金流量观念。现金流量是衡量企业经营质量的重要标准。在许多情况下,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加重要。一个企业即使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但由于现金流量不足造成财务状况恶化,照样会使企业破产。集团公司应该特别重视现金流量的控制,加强对子公司现金收支的管理。

(四)、利润最大化观念。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财务管理必须树立利润最大化观念。集团公司为了实现利润目标,必须加强对各成员企业收入、成本、费用、资金等指标的控制,加强对各成员企业利润的考核,确保成员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和集团公司利润最大化。

(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风险越来越大,要确保利润最大化,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发挥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这也是由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集团公司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控制了资金、成本、利润,等于抓住了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各个方面。

二、全面实行会计委派,是加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有效办法。

会计委派制是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国有集团公司董事会根据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授权,直接委派会计人员监督各成员企业国有资产经营和执行会计法律法规的一种制度。因此我认为,做好委派会计工作对加强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意义重大。

(一)、集团公司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委派到成员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其具体职责有:负责考核选拔将予以委派的会计人员,组织安排他们的业务培训和学习;负责定期听取委派人员的述职报告,研究解决委派人员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负责及时向集团公司董事会汇报反映委派人员在各成员企业的工作环境,保护委派人员的合法权益;负责跟踪调查了解委派人员履行职责情况,按规定对委派人员进行定期考核,提出奖惩和续聘、解聘的建议。

(二)、集团公司赋予委派人员与履行职责相适应的权力。集团公司董事会应明确委派人员在成员企业的身份定位。我认为以“财务总监”的名义委派比较合适。规定财务总监属于成员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全面负责该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参与有关财务活动的决策,并负责组织实施,有权制止任何人的财务违规行为。但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

(三)、集团公司保障委派人员在薪金福利等方面的待遇。为了保证委派人员工作的独立性,他们的薪金待遇由集团公司统一考核发放。应根据企业会计核算复杂程度、难度和工作量,确定基本工资;根据实际工作表现确定考核系数发放奖金。这样,既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又在委派人员中确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四)、集团公司应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委派人员的制度。委派工作要为加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发挥作用,我认为集团公司就必须建立对委派人员的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可以是:

1、资格确认制度;

2、业绩考核制度;

3、奖惩制度;

4、报告制度;

5、述职制度;

6、培训制度;

7、轮换制度。

三、推行内部会计控制,是加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制度》贯彻执行而必须遵循的制度。内部会计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完整的控制体系。内部会计控制的功能是:规范集团公司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确保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推行内部会计控制,不能忽视内部会计控制的环境。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对建立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发生影响,主要反映成员企业经营者和其他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内部会计控制的属性是约束与规范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它可能对某些习惯思维带来巨大的冲击,对某些写惯做法可以说 “不”。

实践证明:用好的制度来创造好的环境,有好的环境就可以不断完善与环境相适应的制度。所以我认为推行内部会计控制,是加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有可能产生舞弊,又能自行掩盖其舞弊行为的职务设置。那么,集团公司就要合理设置会计相关工作岗位,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就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核心内容。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用发挥。

(二)、授权批准制。授权批准制要求企业明确规定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授权批准制可以保证集团公司董事会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滥用权力。授权批准制有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两种形式:一般授权是对办理一般经济业务是权力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特别授权是对特别经济业务处理的权力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授权批准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明确一般授权与特别授权的界限和责任;其次,要明确每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再次,要建立必要的检查制度,以保证经授权后所处理的经济业务工作质量。

(三)、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严格控制预算的资金支出,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和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和计划的执行进行控制。

(四)、审计控制。审计控制主要指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对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对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既是内部审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在企业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的政策的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得到遵循。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营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监督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主要措施。

四、严格预算编制和考核,是集团公司加强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

做好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难题。实践证明:抓好预算控制与考核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将集团公司的决策目标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内部管理活动或过程。

(一)、全面预算的功能。全面预算不是一种单纯的管理方法,而是一种管理机制。全面预算的根本落脚点就在于通过全面预算来代替日常管理,使全面预算成为一种常效的管理机制。全面预算编制不论采用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体制,其决策、指挥与协调权都集中在集团公司董事会手中。预算的执行由各成员企业负责;监督权力由内部审计机构来行使,从而形成独立的权力间的制衡系统。因此,全面预算不仅是集团公司内部管理的一种方法,而是集团公司内部的“钢性”管理机制。

(二)、全面预算编制项目。集团公司的全面预算项目包括成本费用预算、收入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预算、职能部门费用预算,更重要的财务动态指标的预算,它是全面预算的核心。动态的财务指标有简单指标,如净利润、管理费用等,这些指标从会计报表中可以直接得到,它提供是会计信息;而有些指标是复合的,如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资本金回报率(ROC)、现金流量(FCF)、息税前营业利润(EBIT)、有息负债率(DR)等,需要经过静态财务指标对比分析计算才能得出,它体现出的是财务信息。只有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综合反映在全面预算中,集团公司才能准确把握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准确把握财务状况和获利能力,准确把握财务战略的方向。

(三)、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与调整。集团公司董事会通过全面预算编制方案后,及时向成员企业下达。为便于部门汇总,由财务部门统一制作预算表格、软盘下发。为防止各成员企业在理解上产生歧义,财务部门要专门召开一次预算布置会议,对预算原则和要求逐条讲解。各成员企业编制的预算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后,可能有一部分成员企业预算编制不符合集团公司的要求。有的是技术上的,更多的是费用控制、收入、利润等指标达不到集团公司的要求。这就需要集团公司财务部门组织预算会审,分析各成员企业的预算报表,必要时还要到成员企业和对有关的数字,了解情况,力争使预算接近实际。

(四)、下达目标责任书。各成员企业的预算达到集团公司董事会的要求后,集团公司董事会下达预算批准书。批准的预算要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出现。目标责任书应明确主营业务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管理费用、财务指标等内容。

(五)、全面预算的执行与考核。为了检查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考核全面预算的执行结果,由审计部门作为牵头,财务部门、人事部门分工协作。审计部门考核财务指标完成情况;财务部门考核财务基础管理工作,负责解释个别指标调整原因;人事部门负责将考核结果与各成员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任免、升降、奖惩以及与各成员企业的工资、奖金挂钩。考核重点应放在:

(1)资产质量检查。如对超过一年未收回的经营性债权,按其金额全额扣除考核利润;确认的无效益投资,按其金额全额扣除考核利润;

(2)费用支出检查。检查交际费、差旅费、通讯费等经常性经费是否超支;

(3)消费性基金检查。检查工资、奖金、福利等消费性基金是否在控制范围。

分析的重点应放在:

(1)因执行集团公司经营政策而使成员企业减少收入或增加支出的;

(2)集团公司经营政策发生变化,与预算口径不可比的;

(3)国家或政府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相关企业减少收入或增加支出的;

(4)发生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如洪水、地震导致企业停产、半停产等。若成员企业发生上述情况,在考核时要提供充分依据,得到有关部门确认后,可以增加考核分值。现场考核结束后,考核结果由各成员企业签章确认。

五、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是加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长效机制。

会计监督是对集团公司筹资、投资、税后利润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的监督,它建立在财务管理之上,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活动的自然延伸,是集团公司不可缺少的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而目前原有的财务监督机制在新的环境下显得极度乏力,新的财务监督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某些集团公司严重忽视财务管理,不少集团公司会计监督也往往流于形式。

如何对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监督,以保证集团公司健康迅速的发展壮大,我认为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国有集团公司投资主体是国家,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履行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的职能。除此之外,集团公司负有对所经营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的责任。在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集团公司的内部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是加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长效机制。

根据国有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为保证审计机构成为有威慑力的强力部门,它必须直接隶属于集团公司董事会。集团公司若没有内部审计机构和相关工作制度的完善,就不可能有财务监督工作的完善。

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监督实际上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并有其独特的审计方法,即重点审计与一般实际相结合,全面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内部会计控制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相结合。它能有效地防止成员企业经营者串通财务人员造假,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使国有资产不受侵犯,同时维护集团公司整体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是国有集团公司财务监督的 “双刃剑”。

篇3:探讨集团财务管理若干问题

1. 我国企业集团化趋势明显

企业集团, 作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国的经济实力, 代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从管理角度, 人们普遍认为, 大企业或集团企业的内部协调成本远远低于单一企业组织间的协调成本或交易成本, 从而有利于企业财富的增加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 企业集团化已经成为现代工商企业的基本标志。如今, 我国企业集团化发展迅速, 因为, 我国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已具备了3个条件:一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 脱困目标基本实现, 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我国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路子;二是近10年来, 在发展企业集团方面, 我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三是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发展前景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2.“集中管理”成为集团财务管理的核心

从现实来看, 我国企业集团的数量不在少数, 但真正管理好的企业为数不多。而管理不好的原因可能很多, 但有一条是肯定的, 那就是所有管理不善的企业集团, 问题或多或少都暴露在财务上, 集团财务管理失控被认为是最突出的问题, 如何解决企业集团财务面临的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集团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由粗放型管理逐步转变为集约型管理,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是集团企业经营管理的必然要求, 集中管理正在成为集团企业管理的一种趋势和不可逆转的潮流。“集中管理”的理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 通过国际金融机构的成功应用, 逐渐被国内的众多企业所采用。集中管理能为企业带来如下价值:一是通过实现数据集中, 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二是实现财务资源共享, 提高财务工作在企业经营活动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的功能;三是能达到对资金流的实时监控目的, 通过实时监控资金流提高企业资金效率, 降低运营风险。

3.“集中管理”需要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支持

如前所述, 集团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将下属各二级经营单位及其内部各个层级和各位员工联合起来, 围绕着企业集团的总体目标而运行, 即所谓整合。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则是实现集团整合的有效途径。

考察西方企业的发展历程会发现, 企业管理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利用, 对降低企业的组织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全面预算管理则是这一系统设计的核心。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对现代企业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管理系统, 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一方法自从20世纪在美国的通用电气、杜邦、通用汽车公司产生之后, 很快就成了大型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 现已成为兼具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的综合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管理机制。全面预算管理已处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地位, 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企业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它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和股东描绘经营发展的蓝图, 是协同部门之间工作的有力工具, 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控制, 同时也是企业考核的标准。60%左右的管理者认为“年度计划和预算”是他们最关键的工作。由此可知, 国外企业对预算的认知及应用都十分广泛。

全面预算管理不同于单纯的预算编制, 它是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 并使之得以实现的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或过程的总称。全面预算管理体现了“权力共享前提下的分权”的哲学思想, 通过“分散权责, 集中监督”促进企业资源有效配置, 实现企业目标, 提高生产效率。

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是一套由预算的编制、执行、内审、评估与激励组成的可运行、可操作的管理控制系统。它具有以下特点: (1) 总部作为战略筹划者, 根据市场环境与集团战略提出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 (2) 采用上下结合式预算编制模式, 强化预算审批权; (3) 重点审核各子公司及二级单位的业务预算, 对获准通过的业务预算进行全方位监控; (4) 加强对各子公司及二级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估与考核; (5) 注重信息的及时反馈和严格控制预算调整。

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有效手段———多报告系统

1. 全面预算管理运用的效果取决于会计基础工作质量

尽管大多数企业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实施预算管理, 但不同的基础管理工作对预算管理的推进作用及其最终收获是不同的。在基础管理工作中, 会计工作的好坏在其中起关键性作用。要真正搞好预算管理, 必须切实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主要包括:完备而准确的业务发生原始记录;系统而有效的会计数据结构;高效的内部会计信息支持系统和传递系统;灵敏的会计反馈系统和对市场变动的反应系统;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高度耦合性;完善的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系统、财务预警系统和预算自调节系统;权威性的预算决算与考评系统等。可见, 会计信息系统对于充分发挥预算管理作用至关重要。同时, 从上述的会计基础工作中也可看出, 担纲企业内部决策支持系统的会计———管理会计在预算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使用的管理会计信息及其信息系统在预算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 全面预算是覆盖企业全局的管理体系, 该体系正常运转需要大量及时的信息支持, 所以, 企业要有效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首先要根据自身需要开发出一套能适时监控和反馈的信息化系统, ,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执行效率, 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因素的影响。

2. 手工条件下的缺陷

从理论的角度而言, 预算管理的思想在手工条件下能实现, 但是, 如果某一个企业的业务复杂且业务量相当大、组织机构也相当庞大、复杂, 那么以手工方式实现预算管理难度极大, 其处理方式的可行性就值得怀疑。

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 事中控制需要实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 将实际发生额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反馈给有关部门, 根据反馈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调整。手工条件下事中控制所需反馈信息的实时性差, 不及时的信息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 相反可能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误。因此, 手工收集和处理信息无法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

就事后分析而言, 一方面, 手工处理费时费力, 需要编制若干张分析表;需要从账簿中摘取大量实际发生额;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得出实际发生额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 手工账的不准确性很容易导致分析结果出现偏差, 尤其是对预算管理另设账套时, 还可能出现责任会计账与财务会计账不符的现象。

3. 传统财务系统存在的局限性

(1) 功能单一, 对管理会计考虑甚少。传统财务系统由记账型发展到核算型再发展到管理型, 功能已经有了大幅提高, 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面前仍然显得功能单一, 全面预算管理、责任会计等管理方法的实施得不到有效支持。传统财务软件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监督会计的束缚, 强调的是遵循会计准则, 主要以对外报告为其存在目的。

(2) 集团对分 (子) 公司无法实现实时有效的财务监控和考核。在传统财务软件方式下, 集团企业对于各分 (子) 公司的财务管理往往采用“黑盒”方式, 不能实时掌握子公司的财务状况, 采取经营指标考核的管理方式也是一种基于事后的管理方式, 管理方式和手段非常落后。许多企业集团内部各子公司还是沿用过去的上报财务报表方式来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特别是在许多集团尚未建立必要的财务信息传递、核算、查询和监控系统的情况下, 集团公司或出资人很难及时了解掌握各子公司的财务动态, 信息滞后、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 而且, 相当多的集团企业对子公司监管乏力。

4. 多报告系统是内外财务信息及报告分离的要求

财务会计统一以货币形式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 必须严格遵循公认会计准则, 从凭证、账簿到报表, 对有关资料逐步进行综合, 要严格按照既定的会计程序进行, 具有比较严密而稳定的基本结构。这是使财务会计资料能取信于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机构等所必需的。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 它主要是为企业内部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有用信息, 它在许多方面不受社会公认准则的制约, 结构比较松散, 领域更加广阔, 方式方法也更加灵活多样。从财务信息角度来看, 一个企业通常只有一个基本的信息收集、加工系统, 这就是以财务会计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加工系统, 而管理会计并不和财务会计相平行另搞一套。管理会计一方面充分利用财务会计记账、算账提供的资料;另一方面, 它还从财务会计基本信息系统之外取得有关信息, 根据管理上的要求进行加工计算, 为企业管理提供各种有用的资料。因此, 可以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同源、分流的,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分流的结果, 是分别生成财务报表与管理报表, 内外财务信息及报告的分离正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同源分流”的一种体现。

5. 多报告系统的特性

(1) 全面实现网络化管理, 增强集团控制力。互联网时代, 集团公司总部必须利用先进的网络化管理技术及时了解各地分支机构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增强对下属机构的控制力度。所以软件从设计到开发应用都定位在网络环境的基础上, 网络环境不但包括以客户/服务器 (C/S) 和浏览器/服务器 (B/S) 计算模式为基础的环境, 以满足企业内部跨地区网络化管理的需要, 而且还包括WWW、电子商务等互联网络技术在内的环境, 使得集团企业可通过软件的网络化管理平台, 利用各种远程通讯方式轻松实现下属机构与集团网络的互联, 集团总部可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各分支机构的运营情况, 从而全面增强整个集团的控制力。同时, 网络化管理将使企业最终实现财务的集中式管理。

(2) 全新架构管理型会计, 加强内部财务监控。软件的开发设计在财务会计基础上全新架构管理会计, 软件各模块高度集成。软件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扩展和发展, 为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服务, 因此将最新的管理会计思想全方位贯穿到软件的设计中, 系统更加注重管理功能, 如责任会计制度、预算管理体系、成本分析控制等, 使系统能充分发挥控制、监督、考核等功能。企业经营管理者通过软件实现“规划未来、控制现在和评价过去”, 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受控, 能更加充分地配置本企业分布在全球的经济资源, 将企业的资金投入到边际收益最高的地区和行业, 使决策风险降到最低点, 使企业的产品能以最合理的价格进入全球的市场, 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三、集团企业运用多报告系统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方案探讨

1. 方案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1) 企业的战略目标如何在年度计划预算中体现;

(2) 如何快速方便地编制年度计划预算, 规范预算管理体系和编制流程;

(3) 如何从业务执行系统中获取预算执行数据, 进行预算监控和执行情况分析;

(4) 如何对下属公司的预算数据和预算执行数据及时准确地汇总。

2. 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落实战略规划目标, 通过将实际经营活动与预算目标值进行对比分析, 不断调整经营活动进而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如图1所示) 。

(1)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平台, 包括预算主体、预算样表体系、预算假设、编制方式、控制方式、分析方式等。

(2) 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平台上, 进行年度目标的确定与分解、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方案的设置以及预算分析与调整。

(3) 全面预算系统与财务业务系统之间的关系:确定年度目标、预算编制以及预算分析时需要依据财务业务系统的实际执行数, 同时需要将预算执行控制方案传递到财务业务系统, 作为财务业务执行控制的依据。

(4) 可以利用报表系统, 作为获取实际执行数的一种工具和方法。可以利用BPM系统或报表分析系统, 应支持多维在线分析、因素分析等复杂预算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唐肖鲁.新一代ERP的技术选择[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3 (7) .

[2]周常兰, 等.分离——集团财务多报告的实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篇4: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若干问题探讨

摘 要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下,原有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有的经济环境,因此,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文就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企业集团 财务管理 问题探讨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市场经济基本制度,通过科学的管理体制的建立,保证企业集团能够适应现代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企业集团的各种经济资源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其中,企业集团管理制度的最重要环节就是财务管理环节,因为财务管理贯穿了企业所有供销、收入和支出的各个方面,为企业的生产、质量、销售等所有环节提供基础的资料,同时,财务管理的成果也反映了企业集团的经营状况,企业集团通过审核、分析能够总结一段时间企业集团的发展,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因此,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与企业制度之间互相存在着客观的联系,互相照应。面对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逐渐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但,它幫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企业集团财务主体不够明确

财务主体,要有明确的资产支配范围,能够根据自身利益独立作出决策,并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实体单位。由于企业集团的资金分配时统收统支,所以很难根据自身的相应状况和利益进行独立的财务管理,财务人员依赖规章制度,没有自主的理财观点,造成其财务管理上缺乏主动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现代企业的制度渐渐完善,国家把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转变为宏观控制,这些都有助于企业集团建立财务管理建立主体意识,根据自己的财务目标进行财务各项管理活动。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主体意识并没有预想的那样,而是相对滞后,使得国家与企业集团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经常无法正确划分之间的利益关系。国家无法分清社会经济管理者与国企投资者,企业也无法真正进行自主财务管理,最终导致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同时也阻碍了企业在竞争中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独立高效的对企业集团财务进行管理,如何配置资源,就成了首要问题。

(一)明确企业集团行使财务管理权的独立性

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出资者、国家或者其他法人,都能只以股东形式或派代表参加董事会形式进行企业的管理,造成很多事情的处理缓慢,因此,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中,应该明确其形式财务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明确企业集团行使财务管理的目的

企业的活动,应该有非常明确的财务管理目的,追求其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的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职责,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如果企业集团行使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够明确,将导致企业集团行动力大幅下降,利益受到损害。

(三)明确企业独立承担的财务责任

企业集团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明确的划分了投资者与经营者在财务管理上的权利关系,并通过投资者所指定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因此,企业要独立承担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责任,例如:依法纳税问题,出资人的权益问题,按期还本付息问题等,使企业集团能够独立承担各种风险责任。

二、财务、会计职能相混淆

我国过去经济体制比较集中,国家对企业集团统收统支,造成了企业财务工作于会计工作一起进行,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因此财务人员与会计人员经常出现互相兼任的情况,财务人员的工作也过半是记账,清算和数据的简答分析,不能实现财务的灵活管理与资金的灵活运用。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这种情况已经无法与时代互相适应,因此,企业集团对确定财务职能与会计职能的新思路出现有着迫切的要求。财务与会计二者在职能上有相仿之处,但宏观上却是自成系统的。会计并不同于财务,会计要反映企业集团的经济流程以及各种相关信息,以用来参考。财务则是需要借助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与数据,综合企业内外资料来进行资金的管理。两者应该分别建立相应机构,加强联系,以使其各自发挥不同的职能。

三、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

我国企业集团一直处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彼此之间没有出现过激烈的竞争,也因此没有足够的优胜劣汰的观念,导致了当下大部分企业集团的管理水平并不过硬。因此,应该从多方面培养全新的财务管理知识。

(一)培养全员参与财务管理的意识

在当今的经济体制下,财务管理已经不能是财务人员独自承担了,应该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进财务管理的工作中。当今的财务管理应该在企业集团高层领导的直接指挥下,由财务人员运作,通过一定的奖励制度进行内部牵制,发掘出企业集团员工的潜力,使所有员工关心效益、尽力降低成本、努力开辟财源。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企业集团的主观能动性。微软是大家所熟知的成功企业,微软内功各个基层都拥有同一个概念“人人都是人才”,很多问题都是在一定的奖励措施下由自己的员工参与解决的,因此,财务管理的应该全员参与。

(二)加强动态财务管理

目前,我国大本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还停留在关注资金的存量问题,而对资金的流量问题过于轻视,这样,造成了企业盲目追求静态指标,单方面扩大生产,提高产值,却没有注意到产品的大量积压,资金的及时回收问题。因此,应增加对流动资金的监管,进行动静结合的财务管理新观念。

(三)建立全局性的财务管理新视角

由于长期的从职能角度看待企业集团的管理,形成了财务与企业经营分开的错误理念,这种不够全面的视角存在很多的弊端,因此,应该建立全局性的财务管理新视角。

四、总结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更好发展的前提,此时,应该抛掉以往的陋习,重新认识财务管理,重新梳理财务管理的新观念,以适应优胜劣汰的法则,在恶劣的环境下,为企业寻求新的商机充当有力的后盾。

参考文献:

[1]芦荣萍.浅议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公用事业财会.2003(01).

[2]刘惠敏.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探索与思考.公用事业财会.2003(02).

篇5:探讨集团财务管理若干问题

王军奎 高志远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它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应该说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我国在构建公共财政体制过程中,在不断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和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改革和探索中总结出来的。由于概念的确立在时间上比较晚,在现实的管理中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笔者就结合当前沙河市在非税收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沙河政府非税收入情况及征管措施

据统计显示,2008年1-6月份,沙河市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非税收入累计完成1700万元,占年初计划的57.8%;预算外管理的政府非税收入,即行政事业性收费数完成290万元,占年初预算的50.9%。预算内、外政府非税收入两项合计为1990万元,占年初预算任务的56.7%,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坚持政府统一领导,财政归口管理,执收执罚单位依法征收,收费科具体负责全市非税收入管理的工作模式,统一收缴账户,实行收缴分离。与此同时,市政府设立行政收费大厅,各相关部门设专项服务台,按时对水资源费、排污费、房屋出租费及行政性收费、罚款进行收缴,并全部缴存财政局在各商业银行开设的收费专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票款分离,罚缴分

离”。

二是健全制度,强化征管。立足沙河实际,在多方论证和研讨的基础上,由市政府名义制定出台了《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执收执罚部门收支脱钩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使非税收入收缴管理,达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提高全市非税收入征管水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切实规范非税收入征收行为,依法杜绝擅自征收、乱收滥罚,随意减免的问题。对现有的各项收费、基金等非税收入项目进行了认真的清理整顿和规范。在非税收入征收过程中,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创新收缴程序,全面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收缴分离管理模式,实现国库单一账户管理。

三是源头控收,规范票管。首先,在票据管理上实行“专人负责、专人保管、专账管理”的制度。对单位严格执行“专人领票、凭证购买、验旧领新、票款分离、款缴票清”的管理制度。在票据使用上坚持“收费出票、罚款出据、防止串用、杜绝乱开”的原则。其次,通过对非税收入票据的核销,监督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解缴财政,充分发挥“以票管费”的职能作用。对单位票据的审验,坚持审查收入项目、审查收入标准、审查资金入库制度。第三,严格票据使用范围,对票据实行“限量使用,审查用途,核旧领新”。限量领用票据,对每一张票据的领取、使用、去向、核销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第四,强化责任,落实管户责任制,把所有非税收入执收单位分解到管户人员名下。管户人员对所分管执收户的票据购领、使用和审验情况以及非税收入的执收、解缴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管,并对所分管单位票据使用出现的问题负连带责任。

四是严格执法,强化监督。在对政府非税收入的预算安排上,取消了对执收执罚部门“按比例留用”、“按比例返还”等各种收支挂钩办法,实行彻底的收支脱钩,各单位的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全部纳入部门预算,所需经费由财政根据支出需求和财力统筹安排,增强了政府的调控力度,实现了非税收入管理工作

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严格执行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收费公示制度、非税收入的质询制度、稽查制度、违规处罚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举报机制、责任追究制度等。不断扩大财政监督范围。同时,创新监督检查形式,采取职能部门经常性监督、公开社会监督、通过人大和上级政府进行权威性监督等形式,将所有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工作,全面纳入财政监督检查之中。

二、存在的问题

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然沙河市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以市政府名义相继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并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措施,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在规范政府非税收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在县级政府非税收入征管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广大财税工作者继续努力探索,加强调研,找出根源,研究对策。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总是以一成不变的眼光来固定地看待问题。现行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已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形式的需要。而且放眼全国来看,目前非税收入的管理,非税收入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对收费项目的设置和标准等,都缺乏成套成型的法律法规及其相应的实施办法,征收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必然导致县级基层单位难以实行规范的“票款分离”管理办法,这就给逃避财政监管留下缝隙,导致开支不合理,乱支滥用现象的出现。

二是政策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把握。对国家政策的研究和把脉不及时,也会对政府非税收入造成影响。例如:今年,沙河市受迎奥运、保环境、促节能减排等因素的影响,继续加大了对重点行业、重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特别是对中小型污染严重的水泥厂、玻璃厂强制拆除。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淘汰污

染、落后产能企业86家,大大地影响了收费力度,造成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收入等项目的减收,这与年初制定的预算任务形成了一定的出入,给财政支出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三是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重视。诚然,大部分县市每年都坚持对“收支两条线”和政府非税收入征管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但仍然有部分单位或个人,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受部门或个人利益驱使,淡薄对政府非税收入的基本性质认识模糊,总认为非税收入是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应归部门和单位所有,故此不积极主动地上缴财政专户,成为推动非税收入征管工作的绊脚石。

四是收费秩序需要进一步整顿规范。这里所说的收费秩序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工作人员偏多,机构臃肿的单位,由于精简不到位,导致机构重叠,工作人员增多,超过财政的承受能力,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而为了确保机关、单位的运转正常和工作稳定,就容易出现“收费养人、养人收费”的现象,形成收费资金使用的扭曲,导致收费秩序的混乱。

五是监督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对非税收入管理尚缺乏有力的监管机制,致使资金管理欠规范。主要表现在:各执收执罚单位之间、部门之间的分配与再分配没有法律的依据,随意性很大;对收费项目的设置和标准的确定没有过硬的衡量标准,难以认定是否合理、是否合法;在资金使用监督上,没有一整套的法律体系,出现了多头管、多头收等不利局面。

四、对策及建议

“问题就是命令,问题就是工作的指南针。”县级政府非税收入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就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对出现或潜伏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逐个击破。

一是健全制度,规范征管。健全制度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规范和约束干部执政行为的一项措施。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

执政水平至关重要。对此,县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积极研究出台符合本地实情的相关配套制度法规,从制度上规范全市非税收入征管工作,确保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进入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继续狠抓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各界,特别是各单位主要领导对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度。让大家都了解到,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性资金,不属于哪个部门和单位所有,而是属于国家,彻底杜绝“小金库”、“乱收费”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同时,坚持公开收费和罚没项目标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营造良好的非税收入征管环境。

三是抓好改革,提高效能。充分发挥财政的协调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部门的分配关系。不断加强政府机构改革,将政府机构改革与规范非税收入同步进行,对现有机构进行结构优化,精简并妥善安排富余人员,严格控制机构人员数量,将支出规模降到合理的水平上,提高支出的效益和管理的效率,理顺收费秩序。四是深化票管,控好源头。一方面对征收单位用票实行“计划供票、验旧领新、限量发售”办法,防止财政票据在征收单位长期滞留。实行票据管理员与收费专管员“双向控制”办法,做到“票款同行、源头控制”,从根本上杜绝挤占、挪用非税资金行为。另一方面要抓好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制定票据月报表制度、填写票据出库单制度,每月月底结算出票据出库数量、票据款金额,并与用票单位、票据库存相核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五是严格管账,防范风险。要与财政集中收付相结合,明确规定征收单位除按规定必须开设的专项资金账户外,原则上不再保留银行账户,所收取的非税收入全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通过“票款分离”和“罚缴分离”办法上缴财政,严禁坐收坐支,减少资金在途时间,有效的防范财政资金风险。要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严格财政专户管理,加强财政内部控制,拨款凭证与银行印鉴分开管理,银行日记账与分类账分开管理,做到日清月结,按月对帐,账账相符,严防挪用非税资金。要建立征收单位、开户银行、财政三位一体的资金管理平台,做

到征收单位缴存银行数与开户银行对账单数和财政专户存款数一致,保障非税资金及时缴存到财政专户。

六是强化监督,查补漏洞。要强化非税稽查的计划性,把日常稽查工作贯穿于征收单位收罚的全过程,不断完善稽查形式,提高检查质量。要强化非税稽查重点性,重点选择那些票据使用量和收入规模大的部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地予以纠正。要强化非税稽查的连贯性,坚持“回头看”,追踪检查处理结果落实情况,督促单位进行整改。坚持日常监督为主、重点检查为辅,通过非税稽查促进规范管理的原则,把强化日常监督检查放在首位,将非税稽查与非税收入征缴情况、财政票据使用情况、收罚政策执行情况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非税稽查工作对征收管理、票据管理、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

七是加强学习,提高服务。坚持学习终身制,认真进行十七大教育学习,提高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坚持练兵日常制,认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提高干部职工专业技能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高对国家政策的分析能力,促进收入征管的工作发展。同时要结合财政局创建“六型”财政机关活动,改革服务模式,变事后管理为事前提供服务,提高机关工作效能,提高征收单位非税收入征管水平与征管质量。

篇6:探讨集团财务管理若干问题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在对中小企业的税收管理中,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由于政府观念和职能转变不到位,一些管理部门多头检查,重收费、重罚款,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仍然较为严重,中小企业发展中缺乏必要的政策帮扶和引导,不少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资金投向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并且在行业准入上还受到诸多限制,其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经营环境不够理想。

(二)企业面临压力较大。一是生产经营成本压力大。一方面能源、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直接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致使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另一方面企业用工成本的不断攀升,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调整资源税以及加大环境生态保护,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二是中小企业税费压力大。调查发现,除正常的税收负担外,有些企业一年内的各类收费项目总和甚至超过200项次,在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营中,这些费负一般能占到销售收入总额的2.5~3.5%,有的甚至高达5%以上。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面对如此名目繁多的费用常常不堪重负,企业经营难以为继。

(三)企业筹集资金较难。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资本融通上表现为规模偏小且无稳定的资金市场配合。因此,其承受市场风险和经济发展周期变动的能力较差,稳定性不强,易于“倒闭”。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缺乏抵押资产、诚信度较差等自身原因,也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由此形成了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境地。

(四)产业集群优势弱。集群化,是中小企业规避风险、做稳做强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市积极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搭建载体,重点培植项目聚集区、工业园区,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形成了营业收入过5亿元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19个,集群内企业达到2083户。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特色不鲜明,内部分工不合理,没有形成“一条龙”产业链,常常引发无序竞争、互相压价、彼此挤兑,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伤了彼此的感情,而且也造成企业间经济利益的损害,导致整体优势难以发挥。

二、中小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税法遵从度较低。从经济成分来看,中小企业多是私有制企业,企业的变化和波动性较强,生产经营不够规范,依法纳税意识比较淡薄。调查发现,受经济利益驱动影响,中小企业无视税法,采取帐外经营、虚列成本费用等违法手段偷、逃、骗税的现象比较普遍。目前在部分中小企业中形成了一种企业常年连续亏损,但企业照样经营,股东个人消费档次越来越高、产业越来越大,实现的税款却越来越少的不正常现象。

2、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一是账簿设置不规范。一些查账征收的中小企业纳税人虽然建立了账簿,但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记账不规范,难以查账核实。二是财务核算不真实。有的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投资者同时也是管理者,会计则多为兼职人员,往往到月底才做账、报账或者月初纳税申报时才到企业进行账务处理,且更换频繁,不熟悉企业生产流程,给多少凭证做多少帐,且帐务混乱,直接影响了记账、财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纳税申报异常率较高。另外企业做假账、两套账现象盛行,造成税务机关查账困难,严重影响税收征管秩序。

3、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大部分中小企业在财务人员选用上任人唯亲,相信“自家人”,许多都是由自己的亲属担任会计、出纳,这些人多数是半路出家或由老会计带出来的,没有会计专业知识,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有的虽持有会计证,但会计核算逻辑性差、财务管理水平低,缺乏税法政策知识,更甚者不能正确核算进、销项税额,直接影响到申报质量。

(二)现行中小企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是税收政策优惠导向不明晰。没有很好地体现“就业优先”政策精神,特别是没有体现转移农民、富裕农民政策精神。国家虽然对盈利较少和微利企业在税率上实施了税收优惠,但事实上得到照顾的却是效率低的企业,没有达到激励效率高、社会就业贡献大的中小企业的目的。

二是优惠过宽,管理困难。现行优惠政策过多过滥,针对性不明显,难以达到扶持中小企业向优势、强势发展的目的。由于不少税收优惠政策法律层次过低、政出多门且执行中差别很大,给了一些钻政策空子偷逃骗税的人以可乘之机。如对民政福利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制定的许多优惠政策,由于在政策界定及管理上存在很大难度,因此假冒这类企业骗取减免税优惠的情况比较普遍。

三是手段单一,力度较小。一方面现行税收优惠大多局限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其他税种涉及较少。另一方面目前的税收优惠手段基本上只有降低税率和减免税两种方式,优惠力度偏弱,很难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三)税收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中小企业的税收管理状况,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基层税务部门的基本管理质量和水平。但是调研发现,有的税务部门在日常管理中并没有认识到中小企业管理的重要性,“重大轻小”的思想较为严重。日常管理中只注重对运作规范、易于控管的大型企业和重点税源的服务和监管,而对中小企业却没有切实可行的监控方法,要么管得过严,出了问题一味处罚,要么就放任自由,听之任之,造成了中小企业税收管理整体松散。二是税源控管难度大。中小企业税源的特点就是点多面广、税源零散、流动性强、开业停业频率快、交易频繁、帐务不健全,法律和依法纳税意识比较淡薄,生产经营情况难以及时被税务机关掌握,税源监控的难度较大,虽然各级税务机关在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上消耗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管理质量不尽如人意,征管效能较低。

三是服务体系不完善。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其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和服务体系的依赖性较大。从调查情况来看,税务机关在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环境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都有待完善。据有关调查,目前中小企业对外部环境和中介服务的总体评价普遍不高,其中对税收政策、税收咨询等方面的中介服务的不满意度仅次于金融政策,位列第二。

四是人员素质跟不上。一是整体力量不足。基层税收管理员数量与管理对象极不对称,很难实现科学、精细管理。二是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仅限于催报催缴、审核报表、基础资料的整理等浅层次的管理工作,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无法开展深层次的如纳税评估等工作。

三、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建议

当前,应从优化外部环境、规范企业自身行为、强化税务管理服务三方面入手,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税收管理,实现税收增长和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优化环境,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良好发展环境是对中小企业最大的扶持。尽管目前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重视,但同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仍需改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律体系,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保护中小企业的权益,清理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同时政府应定期牵头组织开展对中小企业相关法律和政策特别是金融、财税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健全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将中小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消除中小企业职工和业主的后顾之忧;加强政府支持中小企业的力度,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如在政府采购等公共行为中,可适当提高采购中小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和份额,实实在在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另外还要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严格控制针对中小企业的乱收费、乱检查、乱摊派行为,加大“三乱”查处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扫除障碍。

(二)加强引导,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建立税收政策服务平台,主动参与决策,深入中小企业广泛进行调查,针对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展空间以及特点优势等等,主动参与地方政府、中小企业的发展决策,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应进一步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目前虽然有一些以中小企业作为主要受惠对象的税收优惠政策,但还不够规范化、系统化,各地执行宽严不一,形成地区间、企业间同类业务的税负不平衡。因此,应对现有的优惠政策进行规范和清理,逐步建立起统一的、明确的、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引导中小企业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同时,税收优惠应改变现行单一的直接减免税手段,逐步转化为直接减免、降低税率、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标准、设备投资抵免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共存的方式,加大优惠力度,进一步扩大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范围,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

(三)解决融资难问题,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融资难问题是困扰和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之一。特别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对金融危机的承受力比较脆弱,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的问题构成企业发展的直接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在招商引资、扩大规模等方面,紧跟国家产业政策,积极扶持企业运作国家鼓励发展、符合相关产业政策的项目,如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节能节水项目、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等等,从而获得国家、政府信贷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充分利用现行的金融和财政政策,协调银企合作,使企业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吸纳各类资金,并积极推动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在国内外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国税部门要在力所能及帮助中小企业融通资金的同时,对资金特别困难、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的企业,依法为其办理税款缓缴手续,缓解中小企业暂时的困难。

上一篇:防渗漏施工方案下一篇:2015年下期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