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

2024-07-25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精选8篇)

篇1: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

第19号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和有关要求,我们对《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1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已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主任:徐绍史 2014年12月27日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以工代赈管理,提高以工代赈资金使用效益,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促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

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当地贫困农民参加工程建设,—1—

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第三条 以工代赈投入分为实物投入和资金投入。实物投入以实物折资形式核算。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预算内扶贫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各级以工代赈投入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 以工代赈投入重点投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兼顾连片特困地区之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明确的其他贫困地区,向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其他有关地区的以工代赈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安排。

第五条 以工代赈重点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包括基本农田、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含独立桥涵)、草场建设、小流域治理、片区综合开发,以及根据国家要求安排的其他工程。

第六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以工代赈办公室,下同)是以工代赈的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工代赈工作的具体管理职责。

第二章 规划计划管理

第七条 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应与国家及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同步编制实施,是编制以工代赈计划的基本依据。规划内容包括发展背景、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区域、建设任务、资金筹措、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

第八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本级以工代赈建设规划,按规定程序批准后,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报上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规划实施过程中,各地可适时进行中期调整。

第九条 编制以工代赈计划,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扶贫方针政策为指导,以以工代赈建设规划为依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十条 以工代赈计划分为中央财政预算内计划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可分专项或分安排。基本内容包括政策要求、建设规模、建设时限、投资规模及构成、建设内容和劳务报酬等。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主要安排连片特困地区跨行政区、示范带动作用强、具备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扶贫项目。

—2—

第十一条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对下级发展改革部门编报的以工代赈建议计划进行审核后,负责汇总编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兵团,下同)以工代赈建议计划草案,并于规定时间内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议计划草案的基本内容包括项目类别、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建设规模、建设时限、投资规模及构成、建设内容和劳务报酬等。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根据各省贫困地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农村基础设施水平、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等因素及受灾、地方投资安排、计划执行等情况,结合建议计划草案,编制下达国家以工代赈计划。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自收到国家以工代赈计划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本省以工代赈计划按照项目分解下达,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专项以工代赈规划和计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另行安排。

第十三条 以工代赈计划下达后,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如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应当根据审批权限按程序履行报批手续,并报上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十四条 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依据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建立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列入以工代赈建议计划的项目,原则上在以工代赈项目库中选择,并优先安排深度贫困乡村的项目和群众参与积极性高、减贫效果好的项目。

第十五条 以工代赈建设项目应当与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特别是扶贫专项规划相衔接。项目应当完成前期工作,审批手续齐全,地方资金落实,具备开工条件。

第十六条 以工代赈工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行项目管理。国家有特殊要求的项目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其他项目由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依据审批权限履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审批手续。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对项目的审批管理和合规性负责,并根据建设规模或投资规模大小确定审批权限。原则上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审批权限可以下放到县。

第十七条 以工代赈项目主要依靠项目所在地的农民建设,并支付劳务

—3—

报酬。在项目前期工作和计划安排中,应结合当地农民务工收入水平确定劳务报酬。各地区、分行业劳务报酬标准由各省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第十八条 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责成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单位组织项目所在地农民积极参加工程建设,并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农民参加。尽量提高劳务报酬占总投资比重,做好劳务报酬发放工作。劳务报酬发放应当公开、足额、及时,严禁克扣、拖欠。

第十九条 以工代赈项目应当按照相关工程标准设计,并组织施工。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要求,确定每项工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工程质量。除技术复杂等适宜进行招标的项目外,可以不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竣工后应当及时组织验收,落实后期管护责任,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项目招标、施工、监理、财务、验收等档案的管理,长期保存劳务报酬发放档案。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一条 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和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分别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1〕412号)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13第3号)有关规定管理。以工代赈项目的具体补助标准可在国家控制范围内由各省根据不同类型项目自行确定。

第二十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协调和配合资金管理部门及时按照以工代赈计划拨付资金。

第二十三条 除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在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中安排项目管理费外,地方发展改革部门也可以在地方投资中安排一定比例的项目管理费。项目管理费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专款专用。

第二十四条 各省应当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减免贫困地区地方投资的政策规定,按照“省负总责”的要求安排以工代赈省级投资。地方投资与中央投资统筹管理和使用。可以整合其它渠道资金或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用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

—4—

第五章 组织管理

第二十五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健全以工代赈管理机构,充实干部队伍,有计划地组织以工代赈工作人员开展学习、交流和培训,提高干部队伍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二十六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约束机制。以工代赈工作人员应当心系贫困群众,按章办事,廉洁自律。

第二十七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可以采取适当形式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八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加强以工代赈工作总结和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以工代赈政策、成效和经验。

第六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并探索建立监管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监督检查和稽察,并接受单位、个人对以工代赈项目审批、建设过程中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计划执行和项目建设监测机制,实行动态监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跟踪掌握本省以工代赈计划执行情况,按季度、形成报告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三十条 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检查制度,对项目选择、计划执行、项目建设、竣工验收等环节主动开展检查和稽察,积极配合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开展以工代赈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第三十一条 以工代赈项目应当实行公告、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把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公告、公示的基本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和期限、资金规模和来源、工程标准和效益、劳务报酬发放、实施单位及责任人、举报电话等。

第三十二条 对由于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在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申请审核不严而造成损失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可视情节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不再受理其报送的投资计划草案。对擅自变更建设内容、建设规模的,以及在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实施中出现重大问题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酌情减少其国家以工代赈资金安排。

—5—

第三十三条 在编报下达以工代赈投资计划工作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以及违反规定原则、程序下达投资计划或安排项目等行为的,责令限期改正,并视具体情况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在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或达不到预期效益的,应当对相关责任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酌情调减当地下一以工代赈投入规模。凡拖欠、截留、挪用、挤占、骗取、贪污以工代赈投入的,责令限期归还,如数追缴,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给予相应的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本省以工代赈管理细则,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国家发展改革委2005年12月27日发布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6—

篇2: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和《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为了规范和加强以工代赈管理,提高以工代赈资金的使用效益,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第三条 以工代赈投入分为实物投入和资金投入。实物投入以实物折资形式核算。国家以工代赈投入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地方各级以工代赈配套投入纳入地方本级财政预算。以工代赈投入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投入,共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

第四条 以工代赈投入用于国家确定的扶持地区,并向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基础设施薄弱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倾斜。其他有关地区的以工代赈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安排。

第五条 以工代赈投入重点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内容是县乡村公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基本农田、草场建设、小流域治理,以及根据国家要求安排的其他工程。

第六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的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工代赈工作的具体管理职责。

第二章计划管理

第七条 以工代赈建设规划是以工代赈计划的基本依据,基本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任务、项目规划、投资规模、资金筹措、实施步骤、配套措施等。

第八条 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本级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报上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第九条 以工代赈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编制以工代赈计划,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指导,与国家的扶贫方针政策相协调,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讲求实效的原则。

第十条 以工代赈计划分为以工代赈计划和专项以工代赈计划。基本内容包括本或本专项以工代赈的政策要求、实施原则、资金方案、建设内容、建设项目和工程效益等。

第十一条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提前编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兵团,下同)以工代赈建议计划,并于上一年底前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以工代赈建议计划基本内容包括本以工代赈的资金规模、安排原则、建设内容、工程效益及项目备案表等。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参照各省贫困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状况、基础设施水平、受灾情况、计划执行情况,结合各省的建议计划,编制并下达国家以工代赈计划。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自收到国家以工代赈计划之日起,应当于30个工作日内将本省以工代赈计划按照项目备案表所列项目分解下达,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专项以工代赈规划和计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另行安排。

第十三条 以工代赈计划下达后,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如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应当根据审批权限按照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十四条 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依据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建立以工代赈项目库,搞好项目储备。以工代赈建设规划中的项目,应当与其它相关规划中的项目互相衔接。

第十五条 以工代赈按照建设程序实行项目管理。国家有特殊要求的项目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其他项目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审批。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组织开展以工代赈项目前期工作,并按照确定的审批权限审批项目。列入建议计划的项目,应当做到前期工作完备,审批手续齐全,配套资金落实,具备开工条件。

第十七条 以工代赈项目主要依靠项目所在地的农民工建设,并支付劳务报酬。在项目前期工作和计划安排中,应当结合当地农民务工收入水平确定劳务报酬。

第十八条 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责成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单位组织项目所在地的农民参加工程建设,并落实好劳务报酬的发放工作。劳务报酬发放应当做到公开、足额、及时,严禁克扣和拖欠。

第十九条 以工代赈项目应当按照工程设计标准施工,并确定每项工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工程质量。技术复杂、投资规模大的项目,可以实行招投标制,并按照规定开展工程监理。工程竣工后应当及时组织验收,落实后期管护责任。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一条 以工代赈资金按照《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管理。

第二十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协调资金管理部门及时按照以工代赈计划拨付资金。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按照规定下达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管理费,用于地方以工代赈项目管理。以工代赈项目管理费严格按照规定专款专用。

第二十四条 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积极筹措以工代赈配套资金,并与国家以工代赈资金统筹管理。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跟踪掌握本省以工代赈计划执行情况,按季度形成季度报告、按形成报告上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第二十六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检查制度,主动开展以工代赈稽察,并积极配合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开展以工代赈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第二十七条 凡以工代赈项目不符合规定,或效益欠佳的,应当对相应责任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酌情调减当地下一以工代赈投入规模;凡拖欠、截留、挥霍、挤占以工代赈投入的,责令限期归还,如数追缴,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凡骗取、贪污、挪用扶贫资金的,应当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的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以工代赈项目应当实行公告、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把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公告、公示的基本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和期限、资金规模和来源、工程标准和效益、农民参加施工和劳务报酬发放情况等。

第六章 组织管理

第二十九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以工代赈工作人员开展学习、交流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第三十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约束机制。以工代赈工作人员应当按章办事、廉洁自律、心系贫困群众。

第三十一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可以给予鼓励和表彰。

第七章 附则

篇3: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

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年修订) 》变化的简要分析

1.变化:新《标准》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学生按照年级划分为不同组别, 身体形态类中的身高、体重, 身体机能类中的肺活量, 以及身体素质类中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共性指标 (见下表) 。

较原《标准》而言, 新《标准》不仅加强了学生体育锻炼强度和频率, 并将体育分数与评优挂钩。满分为120分, 这是与原《标准》的最大区别之处。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 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成绩达到优秀者, 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测试成绩评定不及格者, 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 补测仍不及格, 则学年成绩评定为不及格。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 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

此外, 对学生因病或残疾的情况也做出明确规定, 可向学校提交暂缓或免予执行新《标准》的申请, 经医疗单位证明, 体育教学部门核准, 可暂缓或免予执行新《标准》, 被免予执行新《标准》的残疾学生, 仍可参加评优与评奖, 毕业时成绩需注明免测。

2.简要评价

从变化来说, 反映出国家对学生体质和学习一样重要的思想, 新《标准》实际上与原《标准》有一定提升, 颇具可行性。无论是原《标准》还是新《标准》, 对学生体育锻炼导向都是非常好的, 如何落实才是新旧标准都面临的问题。从组别的变化来看, 新《标准》分组更优于原《标准》的分组, 主要体现出对学生体质变化观测更具体、更准确, 易于比较和区分学生体质的变化, 更合理, 更科学。从测试项目的变化来看, 此次修订最大的变化当属测试项目的变化。根据几年来的实践检验, 固定测试项目更有利于规范操作和学生体质整体变化的检测同时, 使测试项目更具针对性。尤其是从初中开始的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设为必测项目, 是更具针对性的遏制学生心肺指标下降的有效措施, 关键在于如何落实。从评价分值的变化来看, 新《标准》增加附加20分的这一举措, 是针对学生优势项目的鼓励, 更是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这些项目是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的项目, 以附加分的形式, 是对学生选择锻炼项目的科学引导。但是, 新《标准》与原《标准》都存在同样问题, 在如何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缺陷。标准中的测量指标大多是为考试服务的, 且这些指标, 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突击在短时间内达成, 这是值得进一步思考与完善的方面。

二、思路决定出路:体育课堂教学理念缺失

针对学生体质下降问题, 有人列举其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相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是与这些问题相关, 其辩解的根源是避免其责。但是, 在体育课堂教学关键实践环节, 如何贯彻落实新《标准》?如何克服有运动没活力, 教学理念亟需转变?值得思考。

2013年第21届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日前在山东潍坊展开较量, 日本和韩国的所有参赛选手均来自普通中学, 尽管近年来中国教育加大了对学生体育教育的强化力度, 但一份份成绩单表明, 日韩青少年体育普及程度和青少年体质状况仍在中国青少年之上。综上分析, 我们的体育教学有形式、无灵魂, 对学生的影响甚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体育教学对学生还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在语文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递进, 我们学会了音、字、句、段、写作;获得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解决了传递信息、情感交流的社会问题。那么, 体育教学内容如何递进?学生获得了什么能力?解决了学生的什么问题?难道多年来学生体质下降?关键在于教学理念探讨不深入, 只重视运动技术表象的传授与学习。难道运动技术真的是“不教不行、不教不会, 不教就学不了吗?”, 值得反思。

如果说学校教育强调知识本位:影响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体;但是, 对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体状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学校。家庭教育强调“性格—身体本位”:重点培育孩子的性格和身体, “好性格”的共同要素是“善良”“有活力”“有礼貌”。那么, 学校的体育教学理念:就应强调“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动如脱兔, 静如处子”。“野蛮其体魄”, 首先是要让青少年习得较为充分的生存和自保能力, 懂得如何面对各种外来的风险和自我的冒险;其次是锻炼出健壮的身体。“野蛮其体魄”的一面正渐行渐远, 而忽略了这种精神, 终将造就病态的国民。牢牢把握这一理念, 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 才能使体育课堂教学既有运动, 又有活力,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体育教师责任:关注学生生命的设计者和践行者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 使人性向善, 使人胸襟开阔, 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实在太多:教育生命, 关注生命。如何关爱生命, 善待生命?如何发展生命, 放飞生命……于是便有了我们这次讨论的话题:体育教师责任:关注学生的生命。

哲学家思考生命的存在, 伦理学家挖掘生命的价值, 生命科学家和医学家想办法拯救和延长生命, 宗教所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也在追问:生命, 包括灵魂么?那么, 体育教师关注学生的生命切入角在哪里?

2012年9月15日《光明日报》刊载教育部公布的《教师专业标准》, 各级教师专业标准核心理念:“教师要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就已经阐明, 教师的责任, 但并未引发高度重视。

体育教师是关注学生生命的设计者, 是因为学生自小学开始, 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接触体育、上体育课, 身体教育和健康教育已经开始, 进一步将就是生命教育的开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只是关注学生生命的一个环节, 这一关键环节做不好, 难辞其咎, 责任不清, 或者说起码的责任心还没有。

篇4: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国家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适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

2.本标准的修订坚持健康第一,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号)有关要求,着重提高《标准》应用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着重强化其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锻炼的功能,着重提高其教育监测和绩效评价的支撑能力。

3.本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

4.本标准将适用对象划分为以下组别:小学、初中、高中按每个年级为一组,其中小学为6组、初中为3组、高中为3组。大学一、二年级为一组,三、四年级为一组。

5.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组别的测试指标均为必测指标。其中,身体形态类中的身高、体重,身体机能类中的肺活量,以及身体素质类中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共性指标。

6.本标准的学年总分由标准分与附加分之和构成,满分为120分。标准分由各单项指标得分与权重乘积之和组成,满分为100分。附加分根据实测成绩确定,即对成绩超过100分的加分指标进行加分,满分为20分;小学的加分指标为1分钟跳绳,加分幅度为20分;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加分指标为男生引体向上和1000米跑,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和800米跑,各指标加分幅度均为10分。

7.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90.0分及以上为优秀,80.0~89.9分为良好,60.0~79.9分为及格,59.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

8.每个学生每学年评定一次,记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附表1~6)。特殊学制的学校,在填写登记卡时可以按规定和需求相应地增减栏目。学生毕业时的成绩和等级,按毕业当年学年总分的50%与其他学年总分平均得分的50%之和进行评定。

9.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测试成绩评定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成绩评定为不及格。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

10.学生因病或残疾可向学校提交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经医疗单位证明,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可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并填写《免予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存入学生档案。确实丧失运动能力、被免予执行《标准》的残疾学生,仍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毕业时《标准》成绩需注明免测。

11.各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学生的《标准》测试工作,《标准》测试数据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按要求审核后,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上传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测试和数据上传时间由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12.本标准由教育部负责解释。

二、单项指标与权重

篇5: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

甘政办发[2006]47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甘肃省〈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甘肃省以工代赈工程劳务报酬发放标准和办法(试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四月十九日

甘肃省《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2005年第41号令)的有关要求,为了规范和加强全省以工代赈管理工作,提高以工代赈资金的使用效益,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第三条以工代赈投入分为实物投入或资金投入。实物投入以实物折资形式核算。地方各级以工代赈配套投入纳入地方本级财政预算和行业部门资金支出计划。以工代赈投入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投入,共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

第四条以工代赈投入用于国家和省上确定的扶持地区,并向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基础设施薄弱的特困地区倾斜。

第五条以工代赈建设内容根据国家要求安排。重点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内容是县乡村公路、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基本农田、草场基础设施建设、小流域治理,以及根据国家要求安排的其他工程。

第六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的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工代赈工作的具体管理职责。

第二章计划管理

第七条以工代赈建设规划是以工代赈计划的基本依据,基本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任务、项目规划、投资规模、资金筹措、实施步骤和配套措施等。

第八条省、市、县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本级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报上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第九条以工代赈计划是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编制以工代赈计划,应当以以工代赈建设规划为依据,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与国家和省上的扶贫方针政策相协调,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讲求实效的原则。

第十条以工代赈计划编报程序:(一)有关县区市发展改革部门根据以工代赈资金安排的原则、使用范围、建设内容和本县区市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编制并按程序上报以工代赈建议计划,同时附项目的设计或实施方案等有效批复文件。

(二)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根据有关县区市上报的以工代赈建议计划,按要求编制并上报本市州建议计划,同时附项目的设计或实施方案等有效批复文件。

市州在编报建议计划时,应当与相关县区市充分衔接,县区市发展改革部门建议计划中未列报的项目不得列入市州建议计划。市州发展改革部门要对全年的以工代赈计划统筹考虑,原则上每年上报一次建议计划,不得在建议计划之外以单行文件形式上报项目和申请资金。

(三)省发改委根据各市州上报的建议计划,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编制全省以工代赈建议计划,报请省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国家发改委。

第十一条省发改委根据国家发改委下达的以工代赈计划,分解下达全省以工代赈资金和项目建设计划。其中,省财政以工代赈配套资金计划,由省发改委商省财政厅下达。

第十二条省发改委收到国家以工代赈计划后,在30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有关市州,并报国家发改委备案。

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收到省发改委下达的以工代赈计划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全额下达到有关县区市,并报省发改委备案。

县区市发展改革部门收到市州下达的以工代赈计划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并负责组织实施,同时报省、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备案。第十三条以工代赈计划下达后,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当按照程序报省发改委批准。

第三章项目管理

第十四条省、市、县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依据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建立以工代赈项目库,搞好项目储备。以工代赈建设规划中的项目,应当与其他相关规划中的项目互相衔接。

第十五条以工代赈按照建设程序实行项目管理。由省发改委或省发改委委托的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按照确定的权限审批。

(一)总投资300万元以上的交通项目和200万元以上的其他项目由省发改委审批。其中,总投资300~1000万元的交通项目和200~1000万元的其他项目以及1000万元以上的改建、扩建项目,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新建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

(二)总投资300万元以下(含300万元)的交通项目和200万元以下(含200万元)的其他项目由省发改委委托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审批,报省发改委备案。其中,总投资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的项目,直接审批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总投资50万元以上的项目,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

国家有特殊要求的项目,由省发改委报国家发改委审批。

第十六条省、市、县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组织开展以工代赈项目前期工作。列入建议计划的项目,应当做到前期工作完备,审批手续齐全,配套资金落实,开工条件具备。第十七条以工代赈项目前期工作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要求进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行业规范和以工代赈项目费用标准编制。

第十八条省、市发展改革部门审批以工代赈项目,应有工程咨询部门的咨询评估意见或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查(审核)意见。市州报请省上审批的项目,应有市州发展改革部门的初审意见。

第十九条以工代赈项目应当严格按照计划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由县级发展改革部门与乡镇(村社)、施工单位及行业管理部门三方签订合同,实行合同制管理。其中,发展改革部门负责项目管理与协调,乡镇(村社)负责组织群众参加工程建设,行业部门负责工程技术管理及质量监督检验,施工单位负责工程建设并按要求支付劳务报酬。

第二十一条以工代赈项目应当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和工程建设规范施工,不得随意变更设计方案和建设内容。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设计和调整概算的,应当按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六十六条规定,以工代赈项目可以不招标。但对渠首、大坝、桥梁等技术复杂的重要工程,可以实行招投标制,并按规定开展工程监理。

第二十三条除技术复杂的重要工程外,以工代赈项目主要依靠项目所在地的农民工建设,并支付劳务报酬。中标的施工单位应当优先使用项目所在地的农民工,并确保农民工劳务报酬的发放。具体按照《甘肃省以工代赈工程劳务报酬发放标准和办法(试行)》执行。

第二十四条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在每月7日前上报本市州上月以工代赈项目进展和资金到位及农民工劳务报酬发放情况。第二十五条以工代赈项目由省、市发展改革部门按照审批权限,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验收。申请验收的项目建设单位须提供以下资料:

(一)项目竣工验收报告;

(二)项目审批文件;

(三)竣工决算报告;

(四)工程质量检验报告;

(五)财务审计报告;

(六)初验报告;

(七)试运行报告;

(八)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

第二十六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加强以工代赈项目全程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建设、资金到位以及资金使用等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

第四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七条以工代赈资金包括国家下达的中央预算内资金、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和省、市、县财政及行业部门配套资金。

第二十八条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和省、市、县财政及行业部门配套资金,按照《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甘肃省扶贫资金报账制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管理。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按照国家和省上关于国债资金管理的有关要求执行。国家另有规定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九条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的有关要求。

第三十条市、县发展改革部门应当积极筹措落实以工代赈配套资金,并按照以工代赈资金管理的要求统筹管理。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市、县发展改革部门要建立健全以工代赈项目的资金检查、稽察制度,并积极配合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开展以工代赈资金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整改。

第三十二条市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查、审批项目把关不严,项目审批合格率达不到90%以上的,暂停其一定时段的项目审批权。

第三十三条凡未经批准擅自调整计划的,建设资金于次年10月底前不能全部到位的,拖欠、截留、挤占、挪用、挥霍、骗取以工代赈资金的,责令限期整改,对相应责任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暂停安排其以工代赈项目和资金计划。

第三十四条以工代赈项目实行公告、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计划下达后,市州发展改革部门要将计划内容通过当地报纸等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县区市发展改革部门要将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效益、总投资及构成、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督电话等主要内容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向社会公布。建设单位在项目实施地明显位置设置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

第六章组织管理

第三十五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配备以工代赈工作人员,负责以工代赈日常工作,并有计划地组织以工代赈工作人员开展学习、交流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第三十六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约束机制。以工代赈工作人员应当照章办事、廉洁自律、心系贫困群众。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本实施细则由省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甘肃省以工代赈工程劳务报酬发放标准和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确保以工代赈工程劳务报酬合理足额发放,根据《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甘肃省〈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甘肃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实施细则(试行)》和国家发改委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标准和办法。第二条本标准和办法适用于以工代赈资金建设的所有工程。

以工代赈资金主要包括国家下达的中央预算内资金、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和省、市、县财政及行业部门配套资金。

第三条以工代赈劳务报酬特指在以工代赈工程建设中,给参加工程建设的农民工支付的人工工资和相关费用。

第四条以工代赈工程劳务报酬发放的对象是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的农民工。

第五条以工代赈工程劳务报酬的发放应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形式

第六条项目受益区的乡镇政府、村委会负责组织当地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县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调、监督和指导。其中,村委会负责本村范围内的以工代赈工程农民工组织工作;跨村项目由项目所在乡镇政府负责组织;跨乡镇项目由县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水利(水务)、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协调组织;按规定实施招投标的工程,由施工单位直接招用项目所在地的农民工。

第七条项目受益区所在乡镇政府或村委会,根据农村税费改革的相关要求,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组织群众进行的投工投劳,属义务劳动的,可不支付劳务报酬。“一事一议”投工投劳之外的所有劳动工日均属有偿劳动,项目建设施工单位应该据实支付农民工的劳务报酬。

第八条用工方应与参与以工代赈工程建设的农民工签订有偿劳动合同,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分个人合同与集体合同两种,其中集体合同由农民工共同推举的代表与用工方签订。劳动合同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劳动合同期限;

(二)工作内容;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四)劳动报酬;

(五)劳动纪律;

(六)劳动合同终止条件;

(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第三章发放标准和办法

第九条以工代赈工程劳务报酬标准根据《甘肃省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工程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费用标准》、《甘肃省农村公路工程投资估算及概预算编制办法》确定。不属于小型水利和农村公路的工程,可参考当地农民工工资水平确定。

第十条以工代赈劳务报酬要依据当年省发改委下达的计划发放,做到公开、公正、足额、及时。

第十一条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农民工投入劳务的考核管理制度,做好考核记录,及时发放农民工劳务报酬。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拖欠、截留或无故克扣农民工劳务报酬。

第十二条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应该以现金方式支付。第十三条劳务报酬由用工单位直接发放到农民工手中,不得通过乡、村、社等组织转发,也不得扣缴、顶替各类债务。

第十四条劳务报酬由农民工本人领取,确需代领的,需持双方有效身份证件,领取后签名确认。

第四章管理与监督

第十五条县级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工程劳务报酬发放和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

第十六条县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督促项目建设实施单位对劳务报酬发放标准和发放情况,每月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将公示情况上报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市州发展改革部门要在每月7日前,将本市州上月以工代赈工程劳务报酬发放情况上报省发改委。

第十七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加大以工代赈工程劳务报酬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确保以工代赈工程劳务报酬及时足额发放。

第十八条项目实施单位要将劳务报酬发放纳入工程财务决算,报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九条以工代赈工程竣工审计时,要对劳务报酬发放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并做出评价。

第二十条工程竣工验收时,要在财务决算和竣工决算中列出劳务报酬支付情况。对于没有足额支付劳务报酬或劳务报酬支付不合理的项目,不予验收。第二十一条对拖欠、截留、无故克扣以工代赈劳务报酬的单位或个人,农民工有权举报、投诉,有关单位要及时整改,限期兑付。对整改不力的,县级发展改革部门可会同财政部门停拨或缓拨项目资金,并提出相应建议,按程序逐级上报省发改委审批。

第二十二条对开展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支付工作不力,或在执行中因监督管理不严造成严重后果的县区市,省发展改革委将暂停该县区市以工代赈项目和资金计划安排。

第二十三条农民工对劳务报酬发放情况持异议的,有权向有关部门提请劳动仲裁或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相关市州可根据《甘肃省以工代赈工程劳务报酬发放标准和办法》,组织县区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省发改委负责解释。

篇6: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

中施企协字〔2013〕4号

各关联协会,有关单位:

《国家优质工程审定办法》业经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和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审定委员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国家优质工程审定办法(2010年修订稿)》同时废止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 二〇一三年一月二十五日

国家优质工程审定办法

(2013年修订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质量发展纲要》和“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增强参与工程建设各单位质量意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规范国家优质工程奖评选活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优质工程奖是经国务院确认设立的工程建设领域跨行业、跨专业的国家级质量奖,宗旨是弘扬“追求卓越,铸就经典”的国优精神,倡导和提升工程质量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经济性,宣传和表彰设计优、质量精、管理佳、效益好、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工程项目。

第三条国家优质工程奖以各行业、各领域工程项目质量为主要评定内容,涉及工程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各个环节。获奖工程应当符合国家在国民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所倡导的发展方向和政策要求。国家优质工程的综合指标应当达到同时期国内领先水平。

第四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登记的企业建设的工程项目均可以参与国家优质工程奖评选活动。

第五条国家优质工程奖评审工作由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审定委员会)负责专业技术审查并提出最终推荐名单,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会长办公会议审定,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颁布。

第二章 评选范围

第六条 参与国家优质工程评选的项目应当是符合法定建设程序,并具有独立生产能力和完整使用功能的新建、扩建和大型技改工程。主要包括:

(一)工业建设项目:冶金、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核工业、建材等。参与评选的工程规模:

1.烧结机使用面积180平方米(含)以上,焦炉炭化室高度6米(含)以上,高炉有效容积1200立方米(含)以上,转炉公称容量120吨(含)以上,电炉公称容量90吨(含)以上的钢铁建设项目;

2.产量100万吨/年(含)以上重金属矿山和露天铝土

矿山项目,产量60万吨/年(含)以上氧化铝项目,产量20万吨/年(含)以上电解铝项目,产量10万吨/年(含)以上多品种综合铝加工项目、单系列铜熔炼项目、单系列锌冶炼项目;

3.原煤生产能力在120万吨/年(含)以上的煤矿(含相应建设规模的配套选煤厂),独立申报的洗选能力在300万吨/年(含)以上的中心或集中式选煤厂,煤层气生产能力1亿立方米/年(含)以上的煤层气田建设项目;

4.原油生产能力30万吨/年(含)的油田开发地面建设工程,原油处理量300万吨/年(含)以上的炼油厂工程配套的各生产装置工程;

5.天然气生产能力6亿立方米/年(含)以上的气田开发地面建设工程;

6.设有首末站及中间加压泵站、长度100公里(含)以上、管径273毫米(含)以上的长输油气管道工程;

7.年产30万吨(含)以上的乙烯厂工程配套的各生产装置工程,年产18万吨(含)以上的合成氨工程,年产30万吨(含)以上的尿素工程;

8.电压等级500kV(含)以上的送变电工程,装机容量49MW(含)以上的风电场,发电容量10MW(含)以上的光伏发电工程,装机容量250MW(含)以上的水电站,单机容量300MW(含)以上的火电厂,单机容量180MW(含)以上的燃气发电厂,单机容量15MW(含)以上的垃圾及生物质发电厂,单机容量600MW(含)以上的核电厂;

9.生产能力5000吨/日(含)以上的水泥熟料生产线,生产能力500吨熔量/日(含)以上的浮法玻璃生产线。

(二)交通和水利以及通信工程: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机场、港口、内河航运、水利、通信等。参与评选的工程规模:

1.连续长度在50千米(含)以上的高速公路和100千米(含)以上的一级公路(整体工程);

2.新建铁路连续长度在100公里(含)以上的综合工程(含两端区段站),长度200公里(含)以上的铁路电气化、通信信号、电力工程(含两端区段站);

3.连续长度在5千米(含)以上的公路高架桥,连续长度在1千米(含)以上的铁路桥,单孔跨径在200米(含)以上的桥梁;

4.连续长度在3千米(含)以上的隧道; 5.机场飞行区等级4E(含)以上的工程;

6.沿海3万吨级(含)或者内河5000吨级(含)以上码头工程,投资额沿海2亿元(含)以上或者内河8000万元(含)以上的其他水运工程;

7.库容10亿立方米(含)以上或者坝高80米(含)以上的水库工程,投资额在2亿元(含)以上的其他水利工程;

8.投资额在1亿元(含)以上的通信建设工程。

(三)市政园林工程:城市道路、立交桥、高架桥、城市隧道、轨道交通、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园林建筑等。

参与评选的工程规模:

1.投资额在5亿元(含)以上的城市道路; 2.投资额在1.5亿元(含)以上的互通立交桥; 3.连续长度在5千米(含)以上的城市道路高架桥; 4.连续长度在3千米(含)以上的单线城市隧道,2千米(含)以上的双线城市隧道,1千米(含)以上的多线城市隧道;

5.设有首末站的轨道交通工程;

6.日供水10万吨(含)以上的独立水厂,日处理10万吨(含)以上的污水处理厂;

7.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含)且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含)以上的园林建筑、人造景观。

(四)建筑工程参与评选的工程规模: 1.5万座(含)以上的体育场; 2.5000座(含)以上的体育馆; 3.3000座(含)以上的游泳馆; 4.2000座(含)以上的影剧院; 5.300间(含)以上客房的饭店、宾馆; 6.350米(含)以上的广播电视发射塔;

7.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含)以上的古建筑修缮、历史遗迹重建工程;

8.建筑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的其他单体公共建筑工程或者建筑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的其他群体建筑工程,西部地区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工程;

9.建筑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西部地区超过1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工程,小区内公建、道路、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合理,庭院绿化符合要求,物业管理优良。

除前款规定外,投资额在3亿元(含)以上的完整工业建设项目;投资额在2亿元(含)以上的完整交通工程(不含二级及以下公路)、完整市政和园林工程;投资额在1亿元(含)以上,科技含量高、设计理念先进、施工工艺新颖、社会效益显著,能代表本行业建设领先水平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工程项目;经秘书处审核可以列入评选范围。

第七条

以下工程不列入评选范围:

(一)国内外使、领馆工程;

(二)竣工后被隐蔽或保密的工程;

(三)由于设计、施工等原因而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功能性缺陷的工程;

(四)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发生过一般及以上质量事故、一般及以上安全事故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工程;

(五)虽已正式竣工验收,但还有甩项未完的工程。

第三章 评选条件

第八条参与国家优质工程评选的项目,其施工质量、设计水平、科技含量、节能环保、综合效益应达到同期国内领先水平,并已同时获得省部级(含)以上的工程质量奖和优秀设计奖。

未能参与省部级(含)以上优秀设计奖评选的工程项目,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组织专家进行设计水平评审,对优秀设计项目以适当形式予以表彰,并可作为国家优质工程奖的评选依据。

未能参与省部级(含)以上工程质量奖和优秀设计奖评选的境外工程,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认定的相应机构提供能说明工程质量和设计水平的证明材料。

第九条 国家优质工程奖获奖项目依本办法产生。其中,取得显著科技进步,对推动产业升级、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在国际上属于领先水平的,可授予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荣誉。

第十条 参与国家优质工程评选的项目,必须按照《招标投标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选择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行业管理规定和政策。

第十一条参与国家优质工程评选的项目应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以上四年以内。其中,住宅项目竣工后投入使用满三年,入住率在90%以上。

第十二条参与国家优质工程评选的项目,应制定有明确的创优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创优计划,并本着绿色环保、生态文明,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把节能、环保的要求落实到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第十三条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组织的全过程质量控制项目,评选时按照“同等优先”原则办理。

第四章 申报程序

第十四条参与国家优质工程评选的项目由下列单位推荐:

(一)各行业工程建设协会;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建筑业(工程建设)协会;

(三)经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认定的国务院国资委监督管理的中央企业或者其他机构。

第十五条参与国家优质工程评选的项目,应由一个主申报单位(建设、工程总承包或施工单位)进行申报。由多个标段组成或者多家施工企业共同完成的工程可指定其中一个单位作为主申报单位,其他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由主申报单位一并上报。

鼓励建设(业主)单位作为主申报单位。第十六条 国家优质工程的申报依照下列程序:

(一)申报单位通过推荐单位参与国家优质工程评选。其中,专业工程按所属行业申报、房屋建筑工程按地域申报;跨行业或者跨地区申报的,应当征求所属行业或者工程所在地地区推荐单位的意见。中央企业所属申报单位可以通过集团总公司向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推荐。

(二)各推荐单位须根据本办法对参与评选的项目、申报的材料按要求进行认真检查、审核,并分别征求除主申报单位外参与该工程建设的各单位及工程项目主管部门的意见。

(三)各推荐单位在《国家优质工程申报表》中签署对

申报单位的认定意见和对申报工程奖项类别的推荐意见,并出具正式的推荐函。

(四)各推荐单位审核及签署意见后,由主申报或者推荐单位将申报国家优质工程的申报材料报送到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

第五章 评审机构和评审程序

第十七条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审定委员会由协会、企业和行业的有关领导、工程质量专家组成,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3名。国家优质工程专家应具有丰富的工程建设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并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威望和影响力。审定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评审并推荐国家优质工程项目。

第十八条 国家优质工程的评审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协会秘书处对符合《办法》申报条件的工程项目进行摸底调查,根据竣工投产项目数量拟定各推荐单位的推荐名额。

(二)协会秘书处对申报工程的申报资料进行审查,对符合申报、评选条件的工程,组织专家组进行现场复查。

(三)专家复查组按照国家优质工程复查要求、程序,对申报工程项目逐一进行现场复查,并向协会秘书处提交复查情况报告。

(四)审定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听取专家组组长汇报复查情况,对申报国家优质工程奖的工程项目复查结果进行

审查、质询、评议,评出国家优质工程奖候选工程项目。

(五)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召开会长办公会议,审议,并以记名投票的方式决定国家优质工程奖项目。拟获国家优质工程奖的项目得票需超过二分之一,其中金质奖项目得票需超过三分之二。

第十九条会长办公会议审议确定的项目在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网站上进行为期十五天的公示。公示期间社会各界无异议的工程,正式确定为国家优质工程。对举报的问题使项目达不到获奖标准的,一经查实,取消其国优工程获奖资格。

第六章 评审纪律

第二十条申报单位应当如实提供工程情况和相关资料,积极配合复查专家组的现场复查工作,并按照复查接待的标准和要求执行接待任务。

申报单位出具虚假材料的,向复查、评审及有关人员送礼(金)的,视其情节给予批评警告,情节严重的撤销申报资格或者获奖资格。

第二十一条复查专家、评委及秘书处工作人员,要秉公办事,严守秘密,廉洁自律,认真工作。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专家、评委取消相应资格并将有关情况通报所在单位;秘书处工作人员予以除名。

第二十二条复查专家、评委及秘书处工作人员,未经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批准,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身份进行

与之有关的非组织活动。违者视情节按照第二十一条规定处理。

第七章 奖 励

第二十三条 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项目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调试及符合条件的参建单位,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予以表彰、宣传,授予奖牌(杯)及奖状。

参与建设单位较多的大型、特大型工程项目,其表彰单位数量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根据参建合同额或者工程量商推荐单位确定。

第二十四条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对在获奖工程项目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以适当方式予以表彰。所在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给予一次性的奖励。

第八章 附 则

篇7: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

(2014年修订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保安队伍的管理,明确保安人员的职责和行为规范,提高保安人员责任、安全意识,确保公司和员工、财产、治安、消防安全,保障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工作秩序,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保安工作权限:

1、保安人员有权按照规定,制止未经许可的人员、车辆进入公司厂区内。

2、保安人员有权按照规定,对出入公司的人员、车辆及其所携带、装载的物品进行验证、检查。

第三条

保安工作职责:

1、保安队长在公司行政人事部的直接领导下,对全队人员进行管理、培训、教育、考核。要求恪守原则纪律,树立服务理念,坚持文明执勤,维护公司利益,确保公司厂区安全;

2、保安人员在保安队长的直接领导下,认真履行执勤任务,积极配合日常管理。要求坚守职责岗位,注重礼节礼貌,讲究工作方法,积极主动灵活,有效做好“防火、防盗、防破坏、防事故”工作;

3、保安人员维护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保护公司财产及员工财产安全;

4、保安人员协助公司安全生产办公室落实安全消防管理制度,做好消防器材的日常管理工作;

5、保安人员严格执行公司人员进出管理制度、物资放行管理制度,车辆放行管理等制度;

6、保安人员严格履行人员管理、考勤管理等公司制度中要求保安队完成的职责。

露饰物上岗。

第十四条

注意个人卫生,上岗前不饮酒,吃葱、蒜等异味食品,严禁带有异味上岗。

第十五条

站姿正确,精神饱满,按军姿标准站立(立正或跨立),两臂自然下垂,两手伸开。严禁双手卡腰,抱在胸前或将身体东倒西歪的靠在墙上,不得前顶后靠。

第十六条 坐姿要端正,双腿自然平放,双腿间距可容一拳,严禁前仰后合、摇腿晃脚、翘腿等不雅之举。

第十七条

巡逻行走时用正规齐步,两人以上行走时,不得勾肩搭背。

第四章 工作守则

第十八条

忠诚于公司,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要有责任心、热情,有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尊重领导、团结同志、服从管理、听从安排。

第十九条

工作认真,不拖沓、不积压、不抱怨、不挑拣,同事之间要包容、配合、团结。

第二十条

执勤时态度要谦和、诚恳、有礼貌,不卑不亢,须以理服人,处理问题要保持冷静,语气温和、婉转,不能和对方发生冲突。

第二十一条 执勤时切忌粗言秽语,不得讥笑或不理睬员工及客户,不准与员工、客户争吵。

第二十二条

爱护公司公共财产、不随意破坏、挪为私用,严禁监守自盗。第二十三条

保持保安室及周边的干净整洁,及时清理、整理个人工作用具,办公桌不放与工作无关的用品。

第二十四条

未经同意不得翻看他人文件、资料,不得泄露公司领导个人资料、公司商业秘密。

第二十五条

严禁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搜查他人身体或者侮辱、殴打他人。

记及车辆停放的引导与监督工作。

第三十九条

所有车辆必须凭车辆出入通行证进出公司,没有领取车辆通行证的一律不得进入公司。

第四十条

外来车辆要进入公司的,保安应主动询问、核查,确认无误后协助司机完成登记手续,领取车辆出入通行证,方可放其进入;离开须收回辆通行证后方可让其离开。

第四十一条

未经允许,保安不得让非货运车辆从南门、货运车辆从正门进出。

第四十二条

政府部门开公务车辆到访,应主动走向前询问,联系相关人员核实,确认后可直接放行,登记表由保安员自己填写完成。

第四十三条

保安应加强车辆停放监管,引导车主按要求停放车辆,对乱停乱放的行为应予以制止并按规定对违规人员进行处理。

第四十四条

公司员工车辆遇非车主开车出去时,应礼貌的将其拦下,问清原由且与车主或相关部门核对后方可放行。

第四十五条

各门岗值班人员应做好公司车辆的进出登记,未接到车队长或行政部领导出车报备的车辆(镇内办事专用车辆除外),禁止任何人驶离出公司。

第四十六条

车队司机违反规定,将公司车辆停在生活区过夜的,宿舍保安应进行登记,并上报给行政人事部。

第六章 外来人员到访管理

第四十七条

严格执行公司外来人员进出管理有关规定,认真履行访客登记、核查手续。

加强厂区安全管理,维护好厂区的安全与秩序,消除不安全因素,凡外来人员进入公司,必须严格执行《外来人员管理办法》,门岗值班人员必须对外来

办理的放行单据,保安方可放行。凡未办理放行手续的或不符合放行规定的物资,一律不得放行。

第五十七条

物资放行前,必须认真核对货物数量及品种是否相符,如不相符,不得放行,且马上报告保安队长或相关人员到现场处理。

第五十八条

员工携带物品出门岗的,必须进行例行检查,防止公司财物丢失。

保安人员有权对可疑物品进行检查核实,将不定期在制剂大楼大门、大小门岗采取抽查方式进行检查,一经发现有员工偷带公司物资出厂,按《物资放行管理制度》进行处罚。

第五十九条

发现有私带公司物品或他人物品嫌疑的,要暂扣留物品,并报保安队长处理;情况严重的,马上报行政人事部处理。

第六十条

保安队应将上收的《物资放行条》分门别类、按时间顺序制定成册,以便公司查阅,《物资放行条》至少须保存三年。

第七章 员工进出及考勤监督工作

第六十一条

严格履行公司考勤管理制度中的监督职责,协助人力资源科做好考勤管理工作。

第六十二条

上下班打卡时间段,维护好员工打卡秩序,监督员工遵守打卡纪律。

第六十三条

发现打卡机出现故障,须马上向人力资源科报告,以便公司及时进行维修。

第六十四条

负责员工工作卡佩戴的日常监督及抽查,发现员工不按要求佩戴工卡的,有权按规定进行处理。

第六十五条

严禁穿拖鞋上班。员工穿拖鞋上班,保安人员有权阻止其进入公司,凡发现在上班期间穿拖鞋的(车间工作鞋除外),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七十四条

巡逻保安要认真填写《巡逻记录表》,并按要求做好巡逻签到工作。保安队长应定期地对保安的巡逻记录及巡逻签到情况进行抽查考核。

第九章 消防安全工作

第七十四条

保安队要认真协助安全生产办公室做好消防安全工作,落实安全措施,消除火险隐患。

第七十五条

保安队长负责安排人员每月定期进行消防设备、设施的检测、保养、维护,及时排除消防设备故障,消防器材损坏或缺漏的,应及时上报行政人事部进行采购增补。

第七十六条

保安员要熟知相关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应熟记各类消防器材及救护应急物品的放置地点。

第七十七条

保安队应加强消防器材日常管理工作,对违规使用安全器材的行为应及时进行制止,并上报安全生产办公室进行处理。

第七十八条

保安队应加强对易燃易爆危险品、明火作业区的监控,发现火灾隐患,应及时上报安全生产办公室整改。

第七十九条

发生火警,应立即上报安全生产办公室及行政人事部领导,保安队长或班长应第一时间赶赴失火现场查看并通过对讲机向当班保安通报火情。

1、若火情较小,在可控范围的,应第一时间组织人员灭火;

2、若火情比较严重,超出可控范围的,应立即拉响火情警报,拨打119火警电话,指挥员工撤离出危险地带,并组织义务消防队开展灭火。

3、发生火情时,各门岗必须保证有保安员值守,保持警戒。

第十章 紧急或意外情况处理

第八十条 暴风雨来袭,出现漫水等险情,应立即上报上级领导,并通知相

1、对工作流程或管理制度等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经采纳施行,卓有成效的;

2、在维护员工及公司财产安全中,制止盗窃行为中有突出表现的;

3、见义勇为,敢于与犯罪分子作斗争,成绩显著者;

4、保护公司财产,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报告或采取措施,防止或制止事故发生,使公司财产免受损失者;

5、遇有意外事故,奋不顾身,不避危难,减少公司或员工损失;

6、积极参加抢险救灾,保护公共财产,事迹突出者;

7、维护公司重大利益,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和声誉的;

8、发现职责外故障或事故,及时上报处理或妥善采取措施防止损害发生的;

9、有其他重大功绩者。

第十二章 处罚规定

第八十七条

保安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执行门卫制度,在工作中执行要到位,切实加强物资和外来人员管理等。若在工作当中有不当行为或违反公司放行规定的,经核实后按本制度将予以处罚。

保安员出现下列行为之一者,给予口头警告一次,并扣除10元至50元月度考核奖金:

1、上班时未按公司规定着装,仪容、仪表、礼节不符合规范的;

2、上班时间看书看报,上网聊天、观看视频等与工作无关行为的;

3、上班时间擅离岗位、出现串岗、睡岗的;

4、不讲究卫生,随便吐痰、乱扔纸屑、杂物,不按要求打扫值班室物品卫生的;

5、在公众场所与同事、访客争吵,造成不良影响的;

6、没有按时开关灯、开锁门的;

17、在公司外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受到公安机关处分的;

8、犯有性质、后果与上述情况相类似的行为。

第九十条 保安员被处罚时,根据其上级领导责任大小,必要时将追究上级领导责任,给予连带责任惩罚。

第十三章 附则

第九十一条

本制度由行政人事部负责监督执行和实施管理,不定期抽查各项规定的执行情况,对违规人员及时查处,并将检查、处理情况向全公司公布通报。

第九十二条

本制度是在2008年9月1日颁布的《保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本制度执行后,旧制度自行废止。

第九十三条

本制度由行政人事部负责制订、修改、解释,并自公司批准颁布之日起执行。

股份有限公司

篇8: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

1 2014年修订的《标准》与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

1.1《标准》的目标

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使其成为改革考核制度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目的明确,真实可靠,确保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的完成。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重要手段,监测学校教育发展、考核学校教学工作成绩的途径,建立学校体育教育督导检查制度。

通过年度体育教学工作总结报告制度,客观、全面、真实、准确的体现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积累经验、发现不足并系统分析所面临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大力度改革、开发研究成果,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开展。

学校还应主动利用信息平台,充分展示各自学校的体育工作情况,分析统计学生体质健康的变化情况,交流经验并接受监督。

1 . 2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

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从2003年正式施行以来,一直是以大学生的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达到身心健康和培养体育素养,促进身体与心理的和谐共进,增强生活、学习已及体育技能的有效途径。

高校的体育课程目标是依据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目的而设立的,分为5个领域目标。其一是主动参与并形成良好的自我体育锻炼习惯,能够制定个人健身计划,具有正确的体育欣赏能力;其二是能够正确处理常见的运动损伤,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来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同时掌握两项以上的运动项目;其三掌握自我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体质;其四通过体育锻炼,磨练意志,改善心理环境,合理的自我调节情绪,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体验健身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最后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当前陕西高校体育内容设置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2 . 1当前陕西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设置

经过对陕西多所高校进行调查了解,目前各高校的体育课程结构基本上为:大学一年级基础体育课,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术,普遍的教学内容为田径、太极拳;大学二年级选修课,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锻炼习惯,内容相对多样化,主要涉及球类,武术,健美操等大众化运动;大三、大四为专项提高课,以满足学生想要提高自身所喜爱的运动项目的专业运动技能的需求,在此阶段由学生自主选择是否继续练习;以及部分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的学生开设保健课。

2 . 2当前陕西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

通过对陕西多所高校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各个高校都是以围绕促进阳光体育的发展来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内容包括田径(短跑、中长跑、铅球、跳远等);武术(太极拳、武术套路、散打、跆拳道);球类(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操类(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等);部分学校还开设了击剑、定向运动、瑜伽、轮滑等新兴的体育运动。通过对比发现陕西高校的体育课内容还需要不断补充新内容,增加适合自身的新兴项目来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学习热情。这些项目主要是以教授专项技术为主,素质锻炼为辅。

2 . 3影响学生体质变化的因素

通过分析陕西多所高校2011级1000名学生的健康测试成绩发现体重过重和肥胖是影响学生体质的关键问题之一。从表一可见男女学生身高变化较小,而体重变化较大,在三年级时较为明显,部分学生体重超重甚至肥胖。这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测试成绩,尤其是对肺活量体重指数和握力体重指数的成绩评价影响较大(见表2)。

通过数据研究分析,发现陕西高校学生通过一年级的基础体育锻炼,体质有了一定改变,身体素质水平在稳定上升,在二年级时达到最佳状态,进入三年级后学生体质和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包括运动时间减少,运动量不足,对健康饮食的知识掌握较少,由于学习压力带来的不良生活习惯等。

3新《标准》对陕西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3 . 1新《标准》对大学生的影响

学生通过体育课一至二年的锻炼,体质普遍有所改变,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耐力、肺活量、下肢柔韧性,这对学生提高测试的成绩有着极 大的帮助,主要表现 为学生在 进行男生1 0 0 0 m女生800 mb跑的测试,多数男女学生可以轻松达到及格或良好的成绩;肺活量测试男女学生普遍达到及格或良好的成绩。

与2007年正式实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比较,新《标准》的测试项目将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列为必测项目,这对学生的测试合格率造成一定影响。尤为明显的是男生的引体向上,由于上肢力量练习较少,而且部分学生因为自身体重较大,因此能够达到及格成绩的学生较少。

3 . 2新《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为了满足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部分教师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加大了力量素质的练习,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练习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上肢力量,没有显著的进步。同时由于力量素质的练习,占用了部分专项技术的学习时间,使得掌握技术的能力下降,专项技术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课堂教学质量。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新《标准》的制定,与2007年实行的《标准》比较,从测试内容方面看更加合理,能够全面反应学生体质的不同方面,对学生体质和身体素质的掌握更加科学准确。

新《标准》的实施有助于对学生体质的变化进行监控,是教师直观了解学生体质变化的有效工具,有助于教师能够清晰的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根源,找到解决途径与方法。

学生通过进行新《标准》的测试,可以直观的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对身体素质协调而全面的发展,以及提高自身体质有着极大的作用。

4.2建议

充分利用学校的公共资源,通过网络、专题讲座、学校宣传栏、校内报纸等手段大力宣传健康知识,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习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生主动学习和学校适当的监督管理,让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不良的作息习惯,能够主动自觉参加体育运动,打好培养“终身体育”的基础。

学校应投入一定资金与人力,开设专门的体质与身体素质锻炼指导课堂,让学生能够在专人指导下进行下科学合理的健身活动,不在盲目的独自练习,同时还可以预防不必要的运动损伤的发生。

摘要:该文通过文献综述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陕西十所高校的一线教师和教授进行走访,以及采集了2011级1000名学生三学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成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标准》的修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但是能够全面反应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进步的动力。

上一篇:浅谈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下一篇:公司投标授权委托书